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想念一個人的詩句(精選5篇)

想念一個人的詩句范文第1篇

引 言

中國古典詩歌多是抒情的,而樂府詩卻往往有一定敘事性,即使是篇幅短小的絕句,也會有一個敘事框架,有人物,有場景,甚至有情節(jié)或戲劇沖突,于是也就可以用敘事學的方法來分析,發(fā)現(xiàn)一些有趣的現(xiàn)象。聚焦這一源自攝影和電影的敘事學概念,即可用于探討一些場面直觀、富有戲劇搬演效果的樂府詩。按照荷蘭學者米克巴爾的說法,聚焦討論的是視覺和素材的關系,就詩歌而言,就是詩中的人物、場景或事件由誰、以何種方式看見或感知。法國學者熱拉爾熱奈特把聚焦方式分為無聚焦(也稱零聚焦)、內(nèi)聚焦、外聚焦三類,在唐人樂府詩中都可以找到相應的例子。

雙重聚焦與不同聲音的傳達

王昌齡《春宮曲》:

昨夜風開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輪高。平陽歌舞新承寵,簾外春寒賜錦袍。

此詩所寫內(nèi)容歷歷在目,就字面而言不易產(chǎn)生歧解。但發(fā)生在皇宮中的這一幕由誰看見,卻十分值得玩味。一種解釋是,作者以無所不知的敘事者身份向我們搬演這宮中發(fā)生的一幕,是無聚焦敘事。如果是這樣,寫皇帝對新寵的細心呵護,作者要表達的意蘊是什么?似只能解釋為皇帝耽于女色、荒淫誤國,詩的意義在于諷刺。楊慎說此詩是詠趙飛燕事,亦開元末納玉環(huán)事,借漢為喻也,黃牧邨說:此借詠衛(wèi)皇后事,以例君王之寵幸者言外有諷刺,而語意極溫柔敦厚,似乎都是這樣看的。黃牧邨甚至認為昨夜風開露井桃喻女子初承恩幸,未央前殿月輪高指其正位中宮,而究其始,則自平陽歌舞,本微賤,以更衣得幸,按照這一說法,詩句都蘊含著微言大義,非全知敘述者不能。還有另一種解釋。沈德潛《說詩晬語》評此詩謂:只說他人之承寵,而己之失寵,悠然可思,此求響于弦指外也!短圃妱e裁集》則說此國風之體也。他說的己明顯不會是作者本人,而是宮中的嬪妃。作者沒讓我們看到這樣一位女性的正面,甚至沒有任何一筆提到她。但我們仔細玩味,字字句句又恰似從一個失寵嬪妃的口中吐出;蛟S是前殿月輪高五字讓人聯(lián)想到一個佇立在光線暗淡的后殿的人吧她就是本詩的聚焦者,作者讓她站在一旁,看見(感知,或想象)這皇宮中發(fā)生的一幕。這樣,此詩便成為失寵嬪妃的內(nèi)聚焦,詩的主旨也因此發(fā)生了大的轉變,主要不再是諷刺皇帝荒淫誤國,而是對宮中怨女的同情。如果一定要聯(lián)系到作者自己的寄托,或許可以說表現(xiàn)了仕途失意的不平。

復合聚焦與意象虛實

《春宮曲》就像一面聚焦魔鏡,從這邊看到這樣的圖景,從那邊看卻成了另外的樣子。像這樣神奇的詩作在唐人絕句中誠然無雙,但在王昌齡的詩作中,這種雙重聚焦的作品卻并非特例!堕L信秋詞》組詩中的第五首:

長信宮中秋月明,昭陽殿下?lián)v衣聲。白露堂中細草跡,紅羅帳里不勝情。

一、三句指失寵者,二、四句指得意者。這首詩也是雙重聚焦:既可以視為全知視角、無聚焦敘事,也可以解讀為一個失寵宮人的內(nèi)聚焦,且兩種解讀意味不同。不妨把詩按不同聚焦方式稍作改寫:無聚焦:(這一邊)長信宮中秋月明,(那一邊)昭陽殿下?lián)v衣聲。(長信宮)白露堂中細草跡,(昭陽殿)紅羅帳里不勝情。失寵者內(nèi)聚焦:(我在這)長信宮中秋月明,(只聽那)昭陽殿下?lián)v衣聲。(可憐這)白露堂中細草跡,(卻恨她)紅羅帳里不勝情。按照前一種讀法,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都處在并列位置,兩兩相形,讓讀者自己去領悟詩的主旨或許你會想到詩人在諷刺最高權力者的朝秦暮楚,或許會想到歷史上寵與辱、得與失的空幻無憑,甚至聯(lián)想到《紅樓夢》里的《好了歌解注》。按照后一種讀法,則第一句、第三句為失寵宮人所處之環(huán)境,是實寫;第二句乃其所聽到者,第四句則出于她的揣想,是虛筆整首詩不論是實寫自己的一方還是虛寫另外一方,都出自失寵者的內(nèi)聚焦,聚焦者心中充滿了羨慕嫉妒恨。兩種不同的解讀,其意味不同仍然是由于視點的差異,若作全知敘述看,作者的敘事聲音雖然不甚明晰,但恐怕不是僅僅站在失寵人的一邊、為她一個(類)人嘆息。

聚焦回環(huán)與倩女離魂法

上文所舉王昌齡的三首樂府七絕都是雙重聚焦,循著不同的聚焦結構解讀會出現(xiàn)不同的意蘊。將其視為人物內(nèi)聚焦時也都是復合聚焦,短短四句詩中出現(xiàn)人物雙方,其中的一方向另一方聚焦(看、聽、揣想)!洞簩m曲》、《長信秋詞》其四的復合聚焦都是單向的,聚焦對象對聚焦者的聚焦活動沒有回應,《青樓曲》其一把少婦當作聚焦者時也是一樣。盡管王夫之的解釋未必正確,筆者卻認為最有趣味,因為在他的解釋中,聚焦對象也在向著聚焦者聚焦,聚焦活動成為雙向或說是回環(huán)的。這種聚焦結構很像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上片寫充滿離愁的征人,下片寫征人想象中思婦在思念自己,征人是聚焦者,作為聚焦對象的思婦也在向著聚焦者聚焦。這種寫法,金圣嘆稱之為自看自,且美其名曰倩女離魂法,錢鐘書則將其概括為分身以自省,推己以忖他。

陸氏之說已被今人普遍接受,如董乃斌先生說:末句卻從對面寫來:不直說戰(zhàn)士對妻子的思念有多苦多切,而說他想到妻子在萬里之外因為掛念自己而憂愁傷心,夫妻兩人對長久的別離、無望的等待都同樣地無可奈何。兩種說法的分歧是:生愁的人是戰(zhàn)士還是思婦?如果按照唐汝詢的說法,把詩的第四句理解為想及閨中而生愁,前三句寫戰(zhàn)士,第四句愁的主語還是戰(zhàn)士,整首詩都是寫戰(zhàn)士。這樣理解,雖然讀來氣完力足、渾然流暢,但只表現(xiàn)了戰(zhàn)士思鄉(xiāng)念家之情,金閨僅僅是觸起戰(zhàn)士愁情的起因,并未成為聚焦對象。而按照正常的語言邏輯,愁的主語不應該是戰(zhàn)士,而是金閨。金閨萬里愁雖然只有五個字,卻因萬里這一空間意象的插入而成為了一個氣場十足的人物形象。她不僅僅是觸動主人公愁情的起因,而且還應該是聚焦者的聚焦對象。接下來的問題是,誰是聚焦者?鑒于這是一首含混聚焦(而非多重聚焦,因為各種解釋中并不存在不同的敘事聲音)的作品,我們不妨循著不同的聚焦方式分別解釋如下。

1. 無聚焦。前三句寫戰(zhàn)士獨坐思鄉(xiāng),吹笛(或聞笛),愈發(fā)增加了鄉(xiāng)愁;最后一句聚焦者的視覺轉向千里之外的戰(zhàn)士妻,她在遙望萬里之外的征人而發(fā)愁。無那二字,是詩作者作為全知敘事者的惋嘆。在這種解釋中,征人與思婦各自被全知敘述者看見,是并列結構。

2. 外聚焦轉內(nèi)聚焦。詩的前三句形象鮮明,卻無一筆觸及人物內(nèi)心,可以視為用限知視角,由外部聚焦者聚焦。而在第四句,敘事者把視覺委派給戰(zhàn)士,由他聚焦于(揣想)萬里之外思念自己的妻子!短圃婅b賞辭典》中張燕瑾先生說此詩前三句敘事,描寫環(huán)境創(chuàng)造氣氛,為第四句抒情做鋪墊,突出了抒情句的地位,使抒情句顯得格外警拔有力,很有道理。我們還認為,前三句用限知視角和緩慢的敘事節(jié)奏,強化了戰(zhàn)士形象的孤獨寂寞的意味。限知視角的運用對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是有益的。在中國詩歌史上,外聚焦的作品很少,且大都篇幅短小,無暇轉換聚焦方式。而王昌齡此詩卻在短篇中實現(xiàn)了從外聚焦到人物內(nèi)聚焦的轉變,不能不說是創(chuàng)造性的。只是詩中的戰(zhàn)士首先作為聚焦對象上場,到第四句才成為聚焦者,用倩女離魂法把視覺轉向遠方正在思念自己的妻子,三句寫征人、一句寫(征人想象中的)思婦,打破了絕句常用的兩句一單元的對稱結構,也打破了樂府詩常見的在征人、思婦雙方均衡用筆的寫法,其結構創(chuàng)新是值得玩味的。但也使得倩女離魂的部分顯得倉促,又沒有遙想、遙憐一類表轉折的連接詞,于是這一聚焦方式的轉換便被許多讀者忽略了。

3. 內(nèi)聚焦。我們之所以認定詩的主人公是一個普通的戰(zhàn)士而非詩人自己,除了前三句寫法側重外部以外,還有兩個原因:其一,我們知道王昌齡無戍邊經(jīng)歷,詩的主人公不是他自己;其二,我們知道樂府詩的主人公多是虛構的。如果無視這兩點,何嘗不可以把主人公當作第一人稱我?前面三句何嘗不可以讀為作者我的自敘?這樣讀來,從前三句到最后一句的倩女離魂法,便順暢得多了。而且詩中還多了無那二字作為對金閨萬里愁的回應,意象層疊,言簡意多,這正是陸時雍欣賞王昌齡詩的主要特點。當然,我們并不認為陸時雍一定把詩中的主人公視為作者本人。按照敘事學的觀點,詩人塑造了一個人物,讀者以這一人物的眼睛去觀察,便會傾向于接受由這一人物所提供的視覺。詩的前三句寫戰(zhàn)士,于是讀者便易于接受戰(zhàn)士提供的視覺,當此之時,閱讀體驗其實與閱讀內(nèi)聚焦的詩作相近。大概陸時雍習慣于進入角色,而唐汝詢的解釋更像是一種外部的欣賞。

想念一個人的詩句范文第2篇

夜雨寄北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全詩敘事寫景,寓情于事,情景交融,樸實無華,卻令人回味無窮。原因何在?這與其巧妙運用虛實手法有很大的關系。首句起筆以自己所處時空為觸發(fā)點,以“君”直呼對方,借對方來信之實,想象“君”對“我”的詢問“歸期”!皢枤w期”三個字,以獨特的視角描繪出妻子對丈夫的牽掛與期盼,其實也是丈夫對妻子的思念。接下來是“我”的回答:未有期?此粕驳娜齻字,卻飽含深情:我又何嘗不想早點回家?但如此天氣,如此艱難的旅途,如此繁雜的事務,能早得了么?妻子看到我不能回家,又會生出多少的擔心呀!然而對此“我”只有滿臉的無奈?梢哉f這句詩詩人以換位思考寫相思之情,“君”未必真有來信,可能是詩人設想妻子思念、詢問歸期。這種不直接寫自己思念對方,而是寫對方思念自己的手法在古詩詞中被大量運用,以委婉形式傳達出詩人的思念之情!熬眴枮樘摚拔摇贝馂閷,對方思“我”為虛,“我”思對方為實。此為一。

第二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承前直寫自己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既寫景寓情,又承“未有期”作出解釋!鞍蜕健秉c明自己所處的位置,“秋”點明時令,“夜”點明時間!坝辍迸c“漲”點明下“雨”的程度,而究竟是下得時間長還是下得急或是又急又長則不得而知,但一個“漲”字足令詩人苦悶。此句通過實景,使人仿佛感受到了“我”的無助與壓抑:周圍黑夜茫茫,大雨滂沱,池水漲滿,身邊無一親友,使人倍感孤獨與凄涼。這“漲秋池”給人的感覺豈止是滂沱的秋雨和上漲的池水?分明飽含了詩人漫漫長夜對妻子的無限思念。此為二。

第三句以“何當”一轉,直點以下為“虛”境。接下來,兩句分別寫了兩個“虛”景:一個是“共剪西窗燭”,另一個是“話巴山夜雨時”。而這兩個景都是未來之情形。這兩個“虛”景,就未來的時間點而言,一為“未來現(xiàn)時之景”,一為“未來過去之景”。第三句中“共剪西窗燭”,一個“共”字,把夫妻的團聚與幸福全都寫了出來。而一個“剪”字,更是突出了“我”回故鄉(xiāng)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親昵纏綿竊竊私語,夜深卻毫無睡意。而“共剪”二字,把夫妻的那份恩愛與團聚的幸福都刻進了這一動作,細膩而又傳神地描繪出了一幅良宵美景的溫暖圖畫。

第四句是承第三句“西窗燭”之話語!皡s話巴山夜雨時”,一個“卻”字,點明“剪燭”之后,接下來一同談起了“巴山夜雨”的那個不尋常的夜!皡s話”是追憶,那么“話”了些什么呢?那夜,是妻子想念丈夫是否已經(jīng)接到了信,還是回信了或人已在回家的路上?是丈夫接到妻子來信時的興奮,還是“未有期”的惆悵,或是夜雨時的孤寂,抑或對團聚的企盼與憧憬?

然而,一個“何當”擋在前面,點明這兩個畫面只不過是詩人的一種幻想罷了。本詩兩次寫到“巴山夜雨”,前一次實寫,是看信的時刻,后一次虛寫,只是想象與妻子團圓“共剪西窗燭”時再回憶起各自的“巴山夜雨”的情景。全詩如果說前兩句是實寫當前景的話,那么后兩句則是虛寫未來之景,即“何當”發(fā)問的時間點是實,但“共剪”與“卻話”的畫面則為虛。此為三。

單就后兩句虛景而言,如果把后兩句看成是完整的一件事,以未來的時間點來看,“共剪”的為未來之實景,那么“卻話”的就是未來之時的過去之虛景了。此為四。

如果再回到全詩,兩個“巴山夜雨”,就其實指,內(nèi)容沒有很大區(qū)別,但由于所處時空背景一個在當前,一個是在未來的過去時的時態(tài)中,因而在傳達情感上是有差異的。只不過,詩最終還是回歸到了詩人寫詩時的現(xiàn)實時空里來,從而產(chǎn)生那種蕩氣回腸的效果。而單就“巴山夜雨”而言,此詩歌在手法上則實現(xiàn)了一個大的回環(huán):由實而虛,再由虛而實。而全詩在時空上也實現(xiàn)了兩個大輪回:時間上的此宵――彼夜――此宵,空間上的“巴山(此地)”――“西窗(彼地)――“巴山(此地)”。此為五。

想念一個人的詩句范文第3篇

第一部分:領悟詩歌

要想真正理解古詩詞,我覺得應做好以下幾個步驟。

1.抓住意象,把握意境,弄清基調(diào),分清類型

鑒賞古詩詞,首先應當明確,作者是通過什么意象來表達自己的內(nèi)心感受的。意象,即被賦予了特定意義的事物。如杜鵑,往往代表著思鄉(xiāng);柳與留諧音,與留戀有關;月亮與思鄉(xiāng)念家、思念親人、盼望團圓有關……了解通過這些意象所創(chuàng)設的生活圖景,知道作者是如何將思想感情和生活圖景相融合的,從而從整體上把握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是明快高亢還是陰暗低沉,是喜悅歡愉還是凄苦悲涼,是豪邁壯觀還是閑適淡雅……根據(jù)詩詞內(nèi)容將其大致分為五類:

(1)詠物言志詩

這類詩歌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借景物來表達自己高遠的志向,一種是表達自己高潔的品質。

(2)送別詩

送別詩或是叮嚀對方、勸慰對方,或是表達一種依依不舍之情,或是表達別后的思念等等。

(3)懷古詩

這類詩主要是憑吊古代的人和事。對人,表達緬懷之情;對事,抒發(fā)昔盛今衰的感慨。

(4)戰(zhàn)爭詩和思鄉(xiāng)詩

一般來說,戰(zhàn)爭詩中除了有一些表現(xiàn)英勇作戰(zhàn),保家衛(wèi)國這樣壯闊主題的少數(shù)詩詞外,大多表現(xiàn)對戰(zhàn)爭的厭惡,或是對家鄉(xiāng)、對親人的思念。

(5)閨怨詩和羈旅詩

這類詩大多與婦女有關,有的是通過寫對出門在外的丈夫的思念,表達女子的離愁別緒,憂郁傷感。

2.賞析語言,辨明風格,分清抒情,理出手法

不同的作家,使用的語言是不一樣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清新,有“最喜小兒無賴,溪頭臥剝蓮蓬”的質樸,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的壯麗等。正是這些體現(xiàn)了作家卓爾不群的風格,如李白的飄逸豪放,杜甫的沉郁頓挫,白居易的通俗平易……讀唐詩就要分清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社會政治不同導致的詩風的巨變,同時還要注意田園詩和邊塞詩的差別;讀宋詞就要弄清柳永和蘇軾在詞的發(fā)展中的地位,婉約派和豪放派的區(qū)別。

不同詩作風格迥異,那么作者是用什么方式來抒感的呢?其實很簡單,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像“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直接抒情;類似“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就是間接抒情。間接抒情還包括借景抒情(也可叫托物言志)和寓情于景等。

我們要明白,詩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往往是要借助各種藝術手法來表現(xiàn)的。而詩歌常見的表現(xiàn)手法主要有比興、對比、象征、襯托,其中藝術手法中包括修辭手法,如比喻、比擬、夸張、借代、設問、反問等。

第二部分:答題技巧

光對詩歌有了以上總體大致的把握還不夠,在具體的做題過程中,我們還需要掌握一定的答題技巧。一般來說,高考詩歌鑒賞題不外乎以下幾種。

1.對詩歌“字”的考查。這種題型我們稱其為“詩眼”題型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對詩中的某句某字,你認為寫得好不好?為什么?請作簡要分析。②找出詩句中最能體現(xiàn)詩人情感的一個(或兩個)字,并作簡要分析。③該詩的某聯(lián)中有的版本用某字,你覺得這兩個字哪個更好,為什么?④某字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是什么?

解題指導:我們知道古人作詩講究煉字,追求一字傳神。我們要品味出所煉字的妙處何在,但回答問題時,不能就字論字,應將其放回原句中,結合整首詩的意境、題旨和詩人的感情來分析。

答題技巧:①首先肯定好不好,或肯定哪個字更好。②接著解釋該字在句中的意義。③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描繪出好的字在句中所展現(xiàn)的畫面、意境。④點出該字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或烘托了怎樣的意境。

2.對詩歌中句意的考查,我們稱其為句意型題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詩的最后兩句是什么意思?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②結合全詩談談你對某一句(聯(lián))的理解或賞析。

解題指導和答題技巧:詩句往往有兩層意思――表層意思和深層意思。要結合全詩,指出其表層意思,有時要挖掘出其深層含義,同時要指出詩句的描寫作用,或表達了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3.考查對整首詩意境的把握,我們稱其為意境型題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詩中寫了什么意象,請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②解釋詩中某一聯(lián)的意思,分析其情與景的關系。③整體感悟全詩,簡析某兩句是如何創(chuàng)造意境的。

解題指導:意境就是詩中通過意象所營造的藝術境界展現(xiàn)出的詩的韻味,其具有“言有盡而意無窮”的效果,是詩詞鑒賞中的核心。

答題技巧:①先找出詩歌中的物象、意象。②運用聯(lián)想和想象,用詩一樣的語言將詩歌的畫面描繪出來。③用兩個雙音節(jié)形容詞點明意境特點,如:清新質樸、凄涼悲愴、冷清孤寂、閑適淡雅等。④全詩表達了詩人什么樣的感情,給人什么樣的啟迪等。

4.考查對詩歌主旨的把握,我們稱其為“主旨型題”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關于這首詩的內(nèi)容,有人認為這樣,有人認為那樣,也有人認為兼而有之,你認為如何?請簡要說明理由。②這首詩明寫眼前之景,暗寓歷史滄桑。請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加以賞析。

解題指導:我們知道,詩言志,詩歌最終是要抒發(fā)感情表達志向的。因而分析詩歌的主旨要結合作者的觀點和作品的社會意義。

答題技巧:①先分析具體的詩句的內(nèi)容,看其具體寫了什么。②抒發(fā)了什么樣的情感,有什么深刻含義。

5.對詩歌語言特色的考查,我們稱其為“語言特色型題”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談談這首詩的語言特色。②賞析這首詩的語言風格(語言藝術)。

解題指導:答這類題,不可只突出個別字運用的巧妙,而應對整首詩的語言風格進行品味;卮饡r也應多用形容詞,如簡練傳神、凝練雄渾、沉郁頓挫、豪放雄奇……

答題技巧:①用一兩個詞語或一兩句話,準確概括語言特色。②結合詩中有關語句具體分析這種特色。③闡述詩歌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6.對詩歌手法方面的考查,我們稱其為“技巧型題”

這類題的設題方式:①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②這首詩運用了什么藝術手法?詩人如何抒感的?有什么作用?

解題技巧:我們要明確,詩人抒感,往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這種手段就是表現(xiàn)方法(也叫表現(xiàn)技巧)。

想念一個人的詩句范文第4篇

詩歌,是一種含蓄雋永的文學體裁。讀詩,需要含英咀華,品讀玩味,方能在字里行間感受詩歌的意境,體悟那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微妙。很多同學認為詩歌難以理解,其實學習詩歌,有法可循。

從景語入手。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詩人往往通過寫景來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詩中的景物明顯地帶有詩人的主觀色彩,融入了詩人的情感和思想,所以詩歌賞析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從景語入手,來剖析詩人所寄寓的情感。在《中秋詠月詩詞三首》中,我們能從很多寫景的句子中感受作者的情愫。以《十五夜望月》為例:“中庭地白樹棲鴉”,作者寫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卻給人積水空明、澄凈素潔之感,一種清冷幽美的意境躍然紙上。而“樹棲鴉”這三個字,樸實凝練,寫出了鴉雀棲樹的情狀,又為中秋月夜增添了一份悠遠的寂靜之感。第二句“冷露無聲濕桂花”,冷露輕盈無跡,桂花暗香浮動,望月的詩人獨立于中庭樹下,此情此景令人浮想聯(lián)翩。起筆兩句,作者借助特有的景物一下子就將蕭瑟蒼涼之景推到了讀者眼前,予人以難忘的印象。

從情詞入手。很多詩歌會在景物描摹之后直接抒情或議論。這些抒情議論的成分帶有詩人強烈的感彩,所以,品味詩中的情詞也是我們能夠迅速把握詩中的形象和題旨的重要途徑。這一點,蘇軾在《水調(diào)歌頭》中演繹得十分完美。上闋,作者旨在寫月下飲酒;下闋,重在以月襯別情,意在懷人!安粦泻蓿问麻L向別時圓”兩句,是問月,是幽怨,是遺憾;“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是常事常規(guī),是自我寬解;“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是祝福,是人生的一份豁達。末尾兩句,將月圓思親推向更高的境界。人生不求長聚,兩心相照、明月與共,未嘗不是一個美好的境界。蘇軾的這闋詞,說理通達,情味深濃,并以瀟灑之筆,不假雕琢,卷舒自如,因此九百余年來傳誦不衰。

從詩眼入手。詩眼是一首詩中最精練傳神的字句,猶如這首詩的眼目,即全詩的主旨所在。從詩眼入手透視全詩,能起到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功效!段业乃寄钍菆A的》一詩,以“圓”字為全詩詩眼,“圓”象征圓滿和親人的團聚。八月中秋的月亮是圓的,西瓜、蘋果是圓的,“我”的思念也是圓的!八寄睢笔且环N思維活動,是一種情感寄托,是無形的,而詩人將無形的思念說成是有形的圓,形象的語言中包孕著許多東西,比如說,“我”有一個成熟而圓滿的思念,“我”看到現(xiàn)實中的不圓,追求美好的團圓……

當然,學習詩歌還有其他途徑,比如扣住重要字詞咬文嚼字,進行“推敲”;比如從修辭手法的角度入手,進行賞析等。重要的是,要由字入詩,由字入境。

想念一個人的詩句范文第5篇

檢驗讀懂詩歌的標準主要從三個方面去加以判斷:一是詩歌“寫了什么”;二是詩歌是“怎樣寫的”;三是詩歌“為什么這樣寫”。要想快速讀懂詩歌,可從以下五個方面進行閱讀。

一、看題目,觀注釋

詩人作詩,最重詩題!“題者,額也;目者,眼也!睒祟}富含諸多信息?梢赃@樣說,詩歌的題目是詩歌鑒賞的向導。古詩的題目往往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讀詩作的重要切入點。如:2023年四川卷《秋暮吟望》從題目看點明了時間(秋暮)、內(nèi)容(望);暗示了詩歌的感情基調(diào)(吟)。有些標題并不一定蘊含著那么豐富、全面的信息,而是留下了空白點,這個空白點給我們留下了猜想揣摩詩的內(nèi)容的空間,使我們很容易較快地深入到詩的內(nèi)容中去。另外,古人還有一個寫作習慣,通常在詩的開頭一兩句就破題、點題。這樣,我們就可以依據(jù)標題,了解詩詞的內(nèi)容。

《中夜起望西園值月上》

柳宗元

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

石泉遠逾響,山鳥時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

[讀題]①時間是中夜(半夜);②地點是西園;③人物動作:中夜起來后望著西園的月亮。

[猜想]①作者為什么半夜的時候站在自己的房間里望著西園呢?②他是不是聽到了什么呢?

[讀詩]①我們在詩中看到了“覺聞繁露墜,開戶臨西園”。(點題)②標題里有月,詩中第二聯(lián)就有“寒月上東嶺,泠泠疏竹根”。③作者“望”時是怎樣的心情呢?于是尾句有交代“倚楹遂至旦,寂寞將何言”。作者的心情很寂寞。那么,作者為何會寂寞呢?再聯(lián)系寫作背景就可知曉了。帶著對標題的疑問,我們就讀懂了該詩。

高考所選詩歌的題材多種多樣,大多附有注釋,不同注解有不同的作用。如:介紹疑難詞語、地名,有暗示本詩主旨的作用;介紹寫作背景或相關詩句有暗示本詩的用典或意境的作用;介紹作者有暗示本詩思想情感或寫作風格的作用?傊谧x詩歌的時候一定要重視詩歌中的注解。

例如:江總的《于長安歸還揚州,九月九日薇山亭賦韻》“心逐南云逝,形隨北雁來。故鄉(xiāng)籬下菊,今日幾花開?”一詩中的注解:江總,南朝陳詩人。陳亡,入長安,仕于隋,后辭官南歸,這首詩寫于南歸途中。表現(xiàn)了詩人對故園的懷想和思歸之情,流露出歸隱田園的情懷。

二、抓詞句,審語言

詩歌中往往出現(xiàn)直抒胸臆的語句和帶有感彩的詞直接出現(xiàn)。

比如:杜甫的《登岳陽樓》中“親朋無一字”、“憑軒涕泗流”等直接抒發(fā)詩人晚年飄泊無定,國家多災多難,又不免感慨萬千,倚窗遠望淚流滿面。又如2023年浙江卷徐照的《三峽吟》詩中“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楓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弊詈笠痪渲苯邮惆l(fā)詩人愁苦的心情。

分析詩歌語言的暗示,找出寫景(人、事、物)的詞語。捕捉其特點,體會其聯(lián)想意義或附加意義(情感、哲理),即詩歌語言的暗示意義。

林庚在《說木葉》一文中說“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yǎng)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謝榛在《四溟詩話》:“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迸辶司昂颓,也就大致把握了詩歌的主題。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有形狀的暗示,色彩的暗示,時令的暗示,環(huán)境的暗示,情感的暗示等。

如:杜甫的《孤雁》“孤雁不飲啄,飛鳴聲念群。誰憐一片影,相失萬重云?望盡似猶見,哀多如更聞。野鴉無意緒,鳴噪自紛紛。”詩中的“孤雁”、“憐”、“一片”等詞語的暗示全詩通過對雁孤苦伶仃的描寫來象征詩人自己,表達了亂離漂泊中失群人的痛苦心情。

三、理關系,明手法

要梳理詩歌中的人、事、景、物之間的關系;各聯(lián)(各句)間的關系,是托物言志、借物述懷、因事說理還是借景抒情等;句與句之間是表遞進、條件、假設、目的、分總還是其它邏輯關系。

如:王的《金陵懷古》“懷鄉(xiāng)訪古事悠悠,獨上江城滿目秋。一鳥帶煙來別渚,數(shù)帆和雨下歸舟。蕭蕭暮吹驚紅葉,慘慘寒云壓舊樓。故國凄涼誰與問,人心無復更風流!薄咀ⅰ客鮣uī時任北宋左相,寫作此詩北宋在與西夏的兩次戰(zhàn)爭中均遭失敗。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