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2023年顧方感動中國人物事跡(9篇)

每個人都曾試圖在平淡的學習、工作和生活中寫一篇文章。寫作是培養(yǎng)人的觀察、聯(lián)想、想象、思維和記憶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優(yōu)秀的范文該怎么寫,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顧方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篇一

為了集中國防科學研究力量,加快我國國防科學技術研究,黨中央于1960年12月20日批準成立航空研究院,即國防部第六研究院,1961年8月3日,國防部第六研究院第一設計研究所(飛機設計研究所)在沈陽正式成立。1962年5月,上級下達了關于組織對米格-21進行技術摸底的指示,在所長劉鴻志、副所長徐舜壽、葉正大、總設計師黃志千等領導下,摸透米格-21成為六院一所建所后的第一項重大任務。顧誦芬等一批技術人員開始消化米格-21的資料。

顧誦芬認為,要摸透氣動特性,就應該對來自蘇聯(lián)的資料通過風洞試驗加以驗證。他的目標不僅是摸透米格-21這一架飛機的設計,更重要的是要從中探索、總結出高速高空飛機研制、設計、飛行試驗的規(guī)律。也正是按照他的建議,技術人員通過米格-21的模型的風洞吹風試驗,發(fā)現(xiàn)了米格-21方向穩(wěn)定性與蘇聯(lián)提供資料的數據相差了近10倍。

關于先進戰(zhàn)斗機的設計,在顧誦芬的腦海里存留著太多的疑問,摸透米格-21給了他一個機會;貞浧疬@一段時間的工作時,他講了這樣一句話——“摸透米格-21起了一個做習題對答案的作用”。通過這次對答案,顧誦芬心中更有底了。事實證明,他的想法與思路是對的。他更加堅定地沿著自己確定的方向走了下去。

1964年年初,第一階段摸透米格-21飛機的技術工作勝利結束,六院同意一所在以主要力量繼續(xù)進行摸透、仿制米格-21飛機的同時,抽出部分技術力量進行新機方案的探討研究。1964年10月,六院一所召開“米格-21機改進改型預備會議”,唐延杰院長在這次會議上提出“……現(xiàn)在應該把重點轉移到自行設計上去了……從形勢來看,由摸透轉到自行設計也是必要的!痹谶@次會議上,對于新機的主要戰(zhàn)術技術指標也提出了要求:最大飛行速度馬赫數2.2,升限20千米,高空高速是那個時代主力戰(zhàn)斗機的顯著技術特征。

殲8飛機的研制由此開始。1965年1月,上級正式任命黃志千為殲8飛機總設計師,為了幫助黃志千開展工作,成立了技術辦公室,蔣成英、顧誦芬、馮鐘越等擔任副總設計師。而在這之前的1964年6月,顧誦芬已經升任六院一所副總設計師。

不幸的是,殲8飛機剛剛邁出第一步就遭遇了難以想象的艱難。1965年5月23日,黃志千被派往國外考察,為殲8及下一代飛機研制采購測試設備。途中發(fā)生空難,一代飛機設計先驅隕落。黃志千因公殉職之后,由王南壽率領的包括蔣成英、顧誦芬、馮鐘越、胡除生在內的技術辦公室臨危受命,接過了總設計師黃志千的重擔。

作為一種全新設計的飛機,殲8飛機的戰(zhàn)術技術指標在得到上級批準后,開始了總體方案的論證工作,而首先要解決的就是采用什么樣的氣動布局的問題。面對當時兩側進氣與機頭進氣的爭論,作為殲8飛機氣動力全面工作的負責人,顧誦芬在全面考慮了進氣效率、技術難度、研制時間要求等各種因素之后,主張采用機頭進氣,并得到了當時所里和六院的支持。殲8在確定采用雙發(fā)方案之后,顧誦芬又開始考慮新的問題。兩臺發(fā)動機靠得很近,噴流的干擾會不會影響飛機的推力性能?“我要氣動室趕緊做噴流干擾模型,做地面試驗。當時可以在哈軍工的發(fā)動機實驗室做這個試驗。最后做了,沒問題。”

方向穩(wěn)定性是設計超聲速戰(zhàn)斗機必須滿足的一個重要指標,它是保證高速飛機飛行安全和實現(xiàn)大迎角高機動的重要因素。這個問題也是在摸透米格-21時所遺留下來的,在殲8飛機的設計過程中必須解決這個問題。

顧誦芬在參閱了大量國外有關文獻資料后,經分析研究,首次提出了用時間矢量法試飛測米格-21方向穩(wěn)定性的方案,并親自推導公式,確定測試參數和試飛方法,然后向試飛員講解試飛中的動作和應注意的問題。經過半個多月的奮戰(zhàn),終于首次在國內成功測得米格-21在馬赫數為2.0時方向穩(wěn)定性的大小,也摸清了超聲速戰(zhàn)斗機在最大飛行馬赫數時應有的方向穩(wěn)定性數值。此后,顧誦芬又主持解決了殲8縱向穩(wěn)定性、橫側向穩(wěn)定性等技術問題。

1965年底,殲8零批飛機試制工作開始。1968年6~7月,殲8試驗機01、02架相繼完成總裝。1969年7月5日,殲8飛機成功實現(xiàn)首飛,也正式宣告我國不能研制高空高速戰(zhàn)斗機的歷史正式結束。

然而,在后來的試飛試驗中,殲8飛機在速度達到馬赫數0.86時出現(xiàn)了強烈的跨聲速抖振。不解決這個問題,殲8飛機就無法滿足設計之初提出的戰(zhàn)術技術指標,也就無法定型裝備部隊。為了解決這一問題,顧誦芬瞞著家人做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乘坐試飛員駕駛的教練機上天,近距離觀察飛機的振動情況。據試飛員鹿鳴東后來回憶:“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我于1978年,用殲教6飛機帶著顧誦芬同志,親自到空中跟隨殲8機,觀察并拍攝殲8機的飛行流線譜。當時他已是快50歲的人了,他不畏艱險,親自帶著望遠鏡、照相機,觀察拍照飛機的動態(tài),這種無私無畏的精神,深深感動教育了所有參加試飛和研制的人員!

在弄清了產生振動的原因之后,顧誦芬提出采用局部整流包皮修形方法解決問題,并親自做了整流包皮的修形設計,他與工廠工人師傅一起改裝,經試飛證明此法非常有效,徹底排除了跨聲速抖振現(xiàn)象。

1980年3月,航定委批準殲8白天型設計定型。1986年2月生產定型。1985年7月,殲8全天候型設計定型,前前后后經歷了21個寒暑春秋。對于人的一生來說,21年是一個太長久的概念。殲8飛機的設計團隊雖然遭受了一次次打擊,但顧誦芬和一所的全體設計人員、干部職工面對危機沒有退縮,從1972年開始,他接過帥印,帶領著這支隊伍挺直了腰板,堅定地沿著崎嶇坎坷的道路前進。

顧方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篇二

他的故事遠不止一架飛機,他用一生的時間見證和書寫了航空救國、航空報國、航空強國。中科院.中國工程院兩院院士、空氣動力學家顧誦芬今天獲得了20__年國家最高科技獎。

顧誦芬和飛機的緣分始于青春。小時候去燕京大學工作的父親搬到了當時的北平。日軍轟炸中國29軍北平營地的記憶至今清晰——滿天壓得人睜不開眼睛的轟炸機從頭頂飛過,投下的炸彈看得一清二楚,玻璃窗被沖擊波震碎。那時,顧誦芬便立志要保衛(wèi)中國的藍天,將來不再受外國侵略,早早地把航空報國的夢想埋在心里。

小學畢業(yè)后,顧誦芬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學就讀。他一直對飛機模型感興趣,父親也從上海開明書店買了一批關于航模制作的書。夢想和興趣堅定了他的方向。高中畢業(yè)時,顧誦芬報考了浙江大學、清華大學和交通大學,都被錄取了。最后,他選擇上交通大學航空工程系。

大學四年打下了堅實的專業(yè)基礎,養(yǎng)成了嚴謹的科研習慣,學會了探究方法。大二時,顧誦芬修讀了航空工程系教授季文美先生開設的兩門基礎課。在課堂上,季先生只突出基本概念,聯(lián)系工程實際,用實際問題引導學生探究、運算、尋找解決方案。這些訓練為顧誦芬將來成為工程師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一九四九年下半年,國防建設急需理工見長的大學生,不少優(yōu)秀的交大學生投身于國家工業(yè)建設,顧誦芬也登上北上火車投身航空事業(yè)。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中國使用的飛機幾乎都是在蘇聯(lián)專家的指導下制造的,只能原樣復制,對設計原理一無所知。那時顧誦芬已經意識到,模仿而不是自己設計,就等于命根子在人家手中,我們沒有任何主動權。

1956年,新中國第一個飛機設計室在沈陽成立。首要任務是設計中國第一架自主設計的噴氣教練機殲1,顧誦芬擔任氣動組組長。沒有任何指導和參考文獻,經驗、技術和設備材料極其匱乏,但他展示了交通大學的技能,一點一點地解決了問題。

當時沒有復印機,就買了描繪紙,三角板,曲線板描繪,花了一個星期基本解決原理問題;后來醫(yī)務所廢針管的不銹鋼細頭焊接在銅管上,然后用薄鐵皮做整流罩做風洞實驗...在這樣一個貧窮的環(huán)境下,經過兩年的發(fā)展,殲1首飛成功。

從那以后,他先后參與了殲教-1.初教-6.殲8和殲8ⅱ等機型的設計研發(fā),并肩負起殲8和殲8ⅱ總設計師的重任,在那些特殊的歲月里,顧誦芬和同事們克服了巨大的壓力,克服了無數的困難。殲8戰(zhàn)斗機首飛,但在隨后的飛行試驗中振動強烈。為了找出問題,作為一名沒有經過特殊訓練的非專業(yè)人士,顧誦芬不顧危險和他人勸阻,三次乘坐殲教六,跟隨殲8飛行,直接跟隨試驗飛機觀察氣流。承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過載,他終于找到了問題的癥結,解決了殲8跨音速飛行抖震的問題。1985年7月,殲8全天候設計定型,同年10月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特別獎。

1986年后,離開飛機設計崗位的顧誦芬將主要精力轉移到飛機主動控制技術的研究上,促進了國產大型飛機的發(fā)展。他努力推動新一代大型軍用運輸機運-20的建立。顧誦芬在參加運-20試飛評審時,實際上已經出現(xiàn)了直腸癌的癥狀,身體極其虛弱。但在后來的手術住院期間,他還叮囑資料室給他送外文書刊,看到重要資料甚至翻譯好,供學生和年輕技術人員閱讀。

多年來,他仍然關心母校的發(fā)展。上海交通大學航空航天學院成立時,作為特班班主任,為首屆36名碩士生開設了第一課。他還擔任上海交通大學航天科技戰(zhàn)略專家委員會主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正式出版的《大型飛機出版工程》主編...此外,顧誦芬還積極參與思源校友年度捐贈項目,為校園建設和幫助學生慷慨解囊。

如今,這位風華正茂的航空英雄經常出現(xiàn)在辦公室或會議室。他仍然活躍在第一線,關心祖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展。

顧方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篇三

1979年8月,三機部發(fā)出《關于對殲8飛機實現(xiàn)全面技術改裝可能性論證的通知》,要求601所組織力量進行研究,提出一個殲8大改方案,并進行相應的技術可行性論證和性能估算。之后,顧誦芬和601所領導班子毅然調整了方向,以主要精力投入殲8大改。

1981年5月18~26日,三機部在北京主持召開了殲8ⅱ飛機方案論證會,國防工辦副主任鄒家華在會上宣布了國務院國防工辦任命顧誦芬為殲8ⅱ飛機型號總設計師的命令。隨后,三機部下發(fā)了《國家重點型號總設計師系統(tǒng)和行政指揮系統(tǒng)名單》,何文治擔任殲8ⅱ行政總指揮。

此后經過反復論證,確定了殲8ⅱ改進的重點是突出低空機動性和超視距作戰(zhàn),并對與之相應的分系統(tǒng)進行更改。要實現(xiàn)超視距作戰(zhàn),最主要的是將原機頭進氣改為兩側進氣,以便安裝高性能雷達。殲8ⅱ飛機作為殲8飛機的改進型,具有全天候攔射攻擊能力。采用兩側進氣,外壓式二元三波系超聲速進氣道設計;換裝增大推力的發(fā)動機;改進武器、火控系統(tǒng)和電子設備,火控系統(tǒng)的第一步為雷達和光學瞄準具,第二步為雷達和平顯火控系統(tǒng)。

殲8ⅱ飛機的研制,是我國首次在型號研制任務中運用現(xiàn)代系統(tǒng)工程管理方法。作為項目總設計師,顧誦芬根據我國航空工業(yè)當時體制的實際情況,在創(chuàng)建殲8ⅱ飛機總設計師系統(tǒng)和相應的一系列工程管理制度等方面提出了他自己的一套思路和辦法,并在初建的幾年中認真檢查和總結經驗,使之成為根據國情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隨后由航空工業(yè)部相繼建立了行政指揮、研制經費和工程質量的管理系統(tǒng),結合我國航空工業(yè)和科技的實際現(xiàn)狀,在實踐中不斷修改、完善這些管理制度,也為我國各個飛機廠所在以后設計、研制新一代飛機提供了經驗和借鑒。

作為型號總設計師,顧誦芬在殲8ⅱ研制過程中,顯現(xiàn)出了出色的協(xié)調能力和遠見卓識。在配套發(fā)動機的選擇上,當時發(fā)動機總師溫俊峰向其提出了采用高溫渦輪的設想,這樣可以將發(fā)動機推力提高到6600千克。這項研制改進得到了顧誦芬的大力支持。這對于渦噴13aⅱ的研制成功是至關重要的。

系統(tǒng)工程理論與方法的應用,使得殲8ⅱ飛機的研制時間大大縮短。殲8ⅱ飛機從立項到1984年6月12日完成首飛,前后總計4年時間,創(chuàng)造了新機研制的速度紀錄并且大大節(jié)省了研制費用。

1989年,殲8ⅱ飛機參加了巴黎航展受到世界的矚目。殲8ⅱ飛機也成為我國第一次在國外以實物的形式展出自行設計的高性能殲擊機。

顧方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篇四

新年之際,本應是闔家歡樂,燈火闌珊的景象,然而,無聲地一槍卻從武漢打響,劃破了蒼穹,響徹了每一位中國人民心中——疫情來了!于是,無數逆行者奔赴前線,參與到這場與病毒做斗爭的無聲地硝煙中去。

我們能看到,年已八旬的鐘南山院士毅然奔赴抗疫一線,以“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氣勢開始了與新冠病毒的抗爭!盀槭裁次业难劾锍:瑴I水,因為我對這片土地愛得深沉!辩娎舷壬诮邮懿稍L時,談到武漢一定會渡過難關,不禁紅了眼眶。耄耋之年卻依舊把祖國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為后輩青年詮釋了使命與責任的真正意義。

我們能看到,一群90后學著前輩的模樣,披上白衣戰(zhàn)袍,成為眾人口中的“英雄”而去救死扶傷。但這世上,哪有什么天生的英雄,只因為有人需要,才有人愿意犧牲自己成為英雄。無數的白衣天使,汗水浸透他們的脊背,防護服在他們臉上勒出痕跡,他們只一笑而過,繼續(xù)投入戰(zhàn)斗。他們堅韌不拔,無私奉獻,向后輩青年詮釋了奮斗與擔當的真正意義。

我們能看到,各界人士對疫情的關注與支持。村支書的花式喊話,愛國華人華僑從國外不遠萬里運送口罩等物資,熱心志愿者主動為醫(yī)院和警局提供幫助,一線記者對疫情的實時播報,韓紅等慈善基金會對各大醫(yī)院物資的調配捐贈……老百姓眾志成城,為后輩青年詮釋了愛國與團結的真正意義。

我們也能看到,全國乃至世界都齊心協(xié)力與疫情作斗爭?萍紝嵙Φ脑鰪,也為疫情的控制提供了堅實的后備力量。前輩后輩、國內國外的學者,每日沉于抗疫藥物的研究,即使一套又一套抗議方案接連推出,他們也絕不放松,誓與疫情斗到底!他們用理性的科研精神,為攻破疫情保駕護航,為后輩青年詮釋了科研與從容的真正意義。

而00后的我們,即將步入社會,前輩們的諄諄教誨仍縈繞在耳畔。疫情給每個人的教育,讓每個人的信念又深了一分,讓每個人的魄力又重了一分,讓每個人對國家的自豪感又強了一分,讓每個人對自己奮斗的方向又清晰了一分。我們相信天空的遼遠蔚藍,相信人間的大愛溫暖,我們更相信,自己努力拼搏的明天!

抗日戰(zhàn)爭時期,西南聯(lián)大頂著無比巨大的壓力,培養(yǎng)出了無數驚才絕艷的學士。而抗疫的今天,青少年更應秉承先輩的教誨,將每一滴力量,每一絲信念,都化作朵朵浪花,匯入盛世的洪流;以堅韌的精神,將使命與責任賦予肩頭,將國家與人愛懷于胸中;把我們能做的、應該做的、通過努力能做到的事情,做到最好!

正如《殺破狼》中所言:“倘若天下安樂,我等愿漁樵耕讀,江湖浪跡;倘若盛世將傾,深淵在側,我輩將萬死以赴!”青年人應當如此,踏著疫情的災難步步成長。待到櫻花爛漫時,一腔熱血灑中華!

顧方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篇五

中國女排一路走來,數次絕地反擊,上演驚天逆轉。比的是實力,拼的是意志,搏的是勇氣,奮勇拼搏,決不放棄。這是女排精神,是激勵中國前行的力量。

9月23日,在日本札幌舉行的20__年女排世界杯賽第二階段a組循環(huán)賽中,中國隊以3比0戰(zhàn)勝“老對手”美國隊。此次勝利不僅成就了中國女排世界杯7連勝,也打破了中國女排世界杯8年逢美不勝的尷尬紀錄。中國女排團結拼搏、無懼挑戰(zhàn),在賽場上勢如破竹的英姿再次點燃了國人內心的澎湃豪氣。

說到中國女排,人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女排精神”。

中國體育界最不缺的就是冠軍,各種項目的世界冠軍數不勝數,但冠軍背后能夠總結成精神的項目卻不多。改革開放前,中國體育界有兩面紅旗:一個是中國登山隊,另一個是中國乒乓球隊。這兩支隊伍是當時中國體育界最優(yōu)秀的團隊,分別創(chuàng)造了“中國登山精神”和“乒乓精神”。而在改革開放后,“女排精神”叫得更響,更深入人心。

1981年,在日本舉辦的世界杯上,中國女排同樣以七戰(zhàn)全勝的戰(zhàn)績,先后戰(zhàn)勝美國、日本等世界勁旅,首得世界冠軍。從排球運動本身來講,東方人能夠拿到排球項目的世界冠軍并非易事。排球是集體項目,又是“高人”項目,有它自身的規(guī)律和要求,必然不是一般的訓練就能取得成就的,而是需要一種精神和動力的鼓舞和追求。中國女排隊員在賽場拼搏的身影,讓無數國人熱血沸騰。

此后,以袁偉民指導為教練核心的團隊和老一代的女排姑娘們,在“五連冠”(1981—1986年)中凝聚締造了“女排精神”。這種精神就是“頑強拼搏、艱苦奮斗,團結協(xié)作、為國爭光”的女排精神。

袁偉民受到了陳景潤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啟發(fā),他認為陳景潤在中國科學技術落后的情況下,依然攻克了這個數學謎題,靠的就是“迷”。于是,袁偉民將這股“迷”勁兒帶入中國女排,要求隊員們對排球也要極度專注和熱愛。在訓練時,他要求隊員們拼盡全力,克服苦累和傷病等困難。在比賽中,他要求隊員們極度專注,無論對手強弱都不能松懈。為了讓隊員記住比賽中的一個教訓,袁偉民會在賽后把所有球員留下加練,一直練到很晚才離開。

精神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不是從嘴里喊出來的,而是在日復一日的訓練比賽中奮斗出來的,歷練出來的,凝聚出來的。袁偉民一再強調“拼搏”“嚴格”“協(xié)作”,說出來感覺很虛,但這正是女排精神的體現(xiàn)。憑著在日常訓練中鍛煉出來的堅強的意志和扎實的技術,中國女排連續(xù)拿下了五個世界冠軍,創(chuàng)造了輝煌,成為中國女排不斷攻堅克難,勇往直前的“傳家寶”。

“女排精神”代代相傳。以陳忠和為主教練的時期,是女排精神傳承和發(fā)揚的一個重要時期。

中國女排幾十年來都是以“奪取獎牌,爭取金牌”為目標的。取得“五連冠”后,中國女排成績起起伏伏。教練換了好幾任,但都沒有奪得世界冠軍。直到20__年2月,陳忠和接隊。當時,中國女排在世界所有女排強隊中是平均身高最矮的一支球隊,這對一項需要“高度”的項目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取得世界冠軍的。然而,就是這么一群“小個子”,被陳忠和帶到了一個新高度。經過幾年的艱苦訓練,這支隊伍取得了世界杯冠軍、奧運會冠軍以及大冠軍杯的第一名。

陳忠和曾在袁偉民執(zhí)掌中國女排教鞭時期擔任過陪打教練。為了將中國女排的訓練質量提上來,陳忠和實施了一系列的“魔鬼訓練”。如果沒有中國女排精神的支撐,那么幾乎沒有人能承受陳忠和的“魔鬼訓練”。

湖南郴州基地的蘇仙嶺,就是傳說中的魔鬼訓練場。蘇仙嶺的海拔并不高,但上、下石階加起來有3600級。陳忠和要求所有的隊員必須在22分鐘之內跑上去,只要有一個人超過1秒鐘,二話不說,全隊一起下去,重新來。

登山既可訓練隊員們的腰腿力量、膝踝關節(jié),又可以磨煉隊員們的體能、意志和團隊精神。這一“魔鬼訓練”使姑娘們的身體和精神幾近崩潰,但是每一個姑娘都告訴自己:不能掉隊,不能拖累大家,不能拖累全隊,一定要堅持,哪怕有人堅持不住,也得兩個人拖著她往上走,一定要把她拖上去,堅持、再堅持。每當筆者回想起年輕的隊員們手拉手、強幫弱,汗水混著淚水,滴在一級級的石階上,艱難地向蘇仙嶺沖刺的畫面,仍然激動不已。

陳忠和時期,中國女排精神得到了進一步傳承和弘揚,同時也有了新的發(fā)展。中國女排在改革開放四十年間取得過三次奧運會冠軍,第一次是在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上。第二次則是20年后的20__年雅典奧運會。在雅典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在決賽中逆轉俄羅斯女排取得冠軍,無疑是中國女排精神的又一次展示、發(fā)揚和傳承。當時中國女排隊員整體條件都不算太好,正是因為堅定地走中國女排的發(fā)展道路、發(fā)揚女排的頑強拼搏精神,才能有所作為,再次取得了非凡成績。

顧方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篇六

“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睆埡5系倪@句話用在朱麗華身上或許再合適不過。

18歲失去光明,卻依靠自身努力成為嘉興首位盲人中醫(yī)師,為22萬多人次患者緩解病痛;28年來資助貧困學生480人次,捐款達333萬元,帶動100多名殘疾人就業(yè)……當62歲的朱麗華站上講臺娓娓道出自己的初心時,人們說:“她失去了光明,卻用愛與溫暖照亮了許多人前行的路!

黑暗中追光:身體殘疾人生不能殘疾

“一個人可以沒有視力,但不可以沒有事業(yè)。我叫朱麗華,是一名盲人黨員,也是嘉興市目前唯一的盲人中醫(yī)師……”在千余名聽眾的注視下,年過六旬的朱麗華由志愿者攙扶著緩緩走上嘉興大劇院的講臺。

朱麗華并非先天失明。18歲,是她人生的一道分水嶺。兩次意外事故讓她徹底看不見了。

“那是一種生不如死的絕望。我就是想死,覺得自己活著就是家人的負擔!睍r隔40多年,當時的彷徨、無助和絕望,朱麗華還記憶猶新。家人無微不至的照顧、榜樣“海迪姐姐”的激勵,讓朱麗華漸漸明白:“眼前的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內心甘愿淪為黑暗的奴隸!彼龥Q定走出家門,用行動尋找心中的光明。

1985年,浙江省舉辦第一屆盲人中醫(yī)推拿培訓班,朱麗華報名成為嘉興市第一個“吃螃蟹的盲人”。從學習時第一次碰觸到患者身體,蹲在地上哭得不能自已,到對骨骼、經絡、穴位、手法等技能了然于心,學成歸來后,精湛的技術讓她贏得眾多回頭客。

“要做就做嘉興最好的盲人推拿師!”在朱麗華心中,這個目標從未改變。拿到中醫(yī)師證書的那一刻,她潸然淚下:“我終于能靠自己的雙手安身立命了!”這是浙江省第一次向優(yōu)秀的盲人推拿工作者頒發(fā)中醫(yī)師證書,也見證了在希望與失望的決斗中,朱麗華用勇氣與雙手“推”開的人生新大門。

為盲人造光:讓他們活得有尊嚴

經歷過痛苦和絕望,才知黑暗中的那一絲光亮何其珍貴。

上午9點左右,位于嘉興市區(qū)和興北路353號的麗華推拿診所內,已經忙碌起來了。診所有13位推拿師,全都是盲人。

“因為我自己就是一個盲人,我懂得在黑暗中四處求索、四處碰壁的艱辛!敝禧惾A說,隨著推拿診所的名氣日增,讓自己好好活著對她來說已不成問題,但她明白:“僅僅滿足個體的謀生,絕不是生命的意義。一個被社會需要的人,生命才有意義。”于是,她希望用診所“造光”,為更多盲人照亮前行的方向。

“如果當年沒有碰到朱醫(yī)師,我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會是啥模樣!痹诟@合嘧R后,盲人吳阿姨與朱麗華已相伴28年了!皬男蔽鹘帧鲬(zhàn)’到吉水路、磚橋弄、禾興北路,朱醫(yī)師走到哪里就把我?guī)У侥睦,比自己親姐妹還親!

吳阿姨說,診所的工作不僅讓她生活上有了穩(wěn)定的依靠,還擁有了正常人活著的那份尊嚴,“真正體會到一個人只有自己足夠強大,才不會被生活踐踏!

1991年,朱麗華開始收徒弟,而“盲人”是她收徒的唯一條件。一旦接收,不但包吃住,還免學費。如今,100多人在她手把手傳授下走上了就業(yè)崗位。

“朱醫(yī)師,就不怕教會徒弟,餓死師傅嗎?”每當有人不解發(fā)問時,朱麗華總會淡然答道:“賬,不能這樣算。安置一個人,解放一家人,影響一大片。人活著,有的東西無法用金錢來衡量。再說,我無兒無女,能走到今天,是黨和政府培養(yǎng)了我、成就了我,我不能光想著自己!

朱麗華對自己很摳,一件白大褂穿了10多年實在破舊才壞。

用余生發(fā)光:夢想的傳遞是一輩子的事

除了盲人,在朱麗華的生命中,還有一群十分重要的人:“我有一大幫孩子。”

1991年,朱麗華第一次在廣播里聽到“希望工程”這個詞,一下子被觸動了。當時月工資只有58元的她,一口氣拿出近3個月的工資140元,資助了云南兩名貧困學生,也開啟了她的助學之路。

在朱麗華居住的20平方米屋子內,“藏”著一沓沓匯款單,以及受助孩子們給她寄來的成績單和感謝信!斑@才是我最珍貴的無價之寶!敝禧惾A摸著一張張信紙,不自覺地笑了。

對于即將從浙江大學碩士畢業(yè)的朱麗霞來說,朱麗華是她夢想的領路人。20__年,品學兼優(yōu)的朱麗霞如愿考上大學,卻因學費發(fā)愁,好在朱麗華伸出了援助之手。每年5000元的學費,為朱麗霞的夢想插上了翅膀。

“6年了,與朱阿姨沒有血緣,勝似血緣!敝禧愊颊f:“我知道張海迪是朱阿姨仰慕已久的人,她對朱阿姨的人生有著重要影響,而我想對朱阿姨說:‘朱阿姨,您也是我仰慕已久的榜樣!’”

28年來,朱麗華累計捐助貧困優(yōu)秀學子480多人次,助學款達333萬元?蓪ψ约,她摳到了極致:腳上穿的布鞋18元,白大褂穿了10多年實在破舊了才換一件!白约荷倩ㄒ辉X,就能多捐出一元錢。”朱麗華說。

去年4月27日,在母親去世25天后,朱麗華還簽下了器官捐獻書。她說:“活著從醫(yī)幾十年,死后器官捐醫(yī)學,我愿骨灰撒大海,不占人間一寸土,將把此生獻祖國。”

顧方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篇七

“少小離家,鄉(xiāng)音無改,曾經勇冠巾幗,如今再讓世人驚嘆,以點滴積蓄匯成大河,灌溉一世的鄉(xiāng)愁,你畢生節(jié)儉,只為一次奢侈,耐得清貧,守得心靈的高貴。”這是感動中國組委會給予馬旭的頒獎詞。

1933年,馬旭出生于哈爾濱市木蘭縣。14歲就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先后參加過遼沈戰(zhàn)役、抗美援朝戰(zhàn)爭。1961年,馬旭作為軍醫(yī)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空降兵。1962年秋,馬旭第一次登機跳傘,直到1984年,年已5旬的她還曾跳傘兩次。20多年間,馬旭曾跳傘140多次。她嬌小的身軀閃現(xiàn)在山壑叢林、皚皚雪原、碧波南海、大漠戈壁……

主持人在采訪中問到:“為啥您跟阿姨都穿著這身衣服?”“我們就一直穿著這個衣服。我們很少買什么新的衣服,趕時髦的衣服我們很少。這些都很好,發(fā)的衣服都穿不爛,為啥不穿呢?”老人操著一口家鄉(xiāng)話,蒼老的聲音顯得那么得樸素,就是這樣的樸實卻打動了無數的觀眾。在視頻中看到,那小小的院落,斑駁的石階寫滿了“簡陋”二字。馬奶奶家的陳設也非常簡單,除了滿屋子的書外,幾乎沒有什么顯眼的擺設。沙發(fā)也都露出了破棉絮,睡的也是老式的硬板床,穿的是部隊發(fā)的軍裝,吃的只是牛奶、面條這樣簡單的食物。

自1983年起,馬奶奶與她的丈夫工作重心轉向科研,著手將多年的醫(yī)務工作與跳傘經驗結合起來,并在軍內外報刊發(fā)表了100多篇學術論文,并撰寫了多本相關書籍,填補了中國在這方面的研究空白。離休后,夫妻倆就一直居住在武漢,過著簡樸的生活。馬奶奶說:“我家里最值錢的東西,就是我搞科研打的柜子,將近五六百塊錢!甭牭竭@,我不免有些奇怪,難道馬奶奶的退休工資和搞科研的報酬都不足以為自己添置新的家具么?隨著鏡頭的切換,我看到了柜子里滿滿的書籍和科研數據,這才明白,這不僅僅是個書柜,它還承載了老人近半輩子的努力與夢想,這才是無價的啊!為了讓自己在事業(yè)上有所作為,擺脫生育的拖累,馬奶奶在新婚第二個月就做了絕育手術。很多人都不理解,自己沒有孩子,又是正師級離休干部,到了晚年為何不像其他老人那樣養(yǎng)養(yǎng)花,釣釣魚,頤養(yǎng)天年呢?但他們把這種最簡單的享受都放棄了,把全部的精力與心血都用于自己鐘愛的事業(yè)。

人行千里常思親,樹高千丈不忘根。馬旭少小離家,戎馬一生,但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之情是卻始終如一,到了晚年更是思鄉(xiāng)心切。9月,馬旭將畢生的積蓄一千萬元全部捐給家鄉(xiāng)木蘭,用于孩子們的教育。教育是她對家鄉(xiāng)希望的寄托,她說:有了知識就有了財富,有了財富更有知識。

平凡的老人,樸素的心愿,無不讓人動容。她的行為無聲,卻給人以無窮的力量。

顧方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篇八

祖國,在我的心中是偉大的母親,祖國,是千百萬烈士用鮮血換來的,祖國,你哺育了偉大的中華兒女,祖國,我為你驕傲!

祖國渡過了風風雨雨,經歷了滄桑磨難,到今年10月1日,已經是她整整六十華誕,中華民族在五千年歷史上,無數先輩為了祖國的繁榮,民族的興旺,奮斗不懈,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在我們耳邊響起的時候,我們的心中是無比的自豪,我以我是中國人為榮。

雖然祖國發(fā)生了地震的磨難,但是,祖國的人民都有著一顆善良的心,為了幫助收到災難的人們,我們都付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為創(chuàng)造美好家園做出一份貢獻。

奧運會剛剛過去,在奧運健兒們的努力下,中國贏得了輝煌的成績,一份份的努力,一份份的拼搏,才能讓祖國更添光彩!

祖國真大。河袎邀惖暮由,連綿起伏的山巒,一望無際的大草原,無論走到哪里,都是在祖國母親的懷抱里,塞北的馬在草原上奔馳、成群的牛羊在春風中嬉戲,江南的花在春雨中開放、鳥兒自在的翩翩起舞,南方的海浪拍打著海島、沙灘上的人們盡情玩耍,北方的白雪覆蓋著大地、小孩歡快地堆雪人,祖國啊祖國,我愛你!

從我出生到現(xiàn)在,從嬉戲到學習,從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到現(xiàn)在的我,一直都生活在祖國母親的懷抱中,就像花兒無時無刻沐浴在陽光下茁壯的成長。我熱愛我的祖國,她朝氣蓬勃、欣欣向榮,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我熱愛我的祖國,我要好好學習,奮發(fā)圖強,為了祖國更美好的明天而奮斗。

顧方感動中國人物事跡篇九

春天來了,沂河岸邊的一座小院花紅柳綠,生機勃勃。八旬老人朱彥夫盡情享受著眼前的春色,臉上寫滿笑意。老人總愛重復一句話:“我很幸福、很滿足,我的人生很美好!”

1950年12月,朱彥夫在抗美援朝戰(zhàn)場失去四肢和左眼。那一年,他剛滿18歲。從18歲到81歲,漫漫63年“無肢歲月”,老人經受的人生磨難說不完、道不盡。那么,他的樂觀、他的滿足、他的幸福感到底從何而來?

相守55年,妻子甘當丈夫的“拐杖”

20__年2月27日,是朱彥夫一生最寒冷的日子,相守55年的妻子走了,他第二次失去了“手”和“腳”。

下葬那天,77歲高齡的朱彥夫執(zhí)意要給妻子披麻戴孝,因為在他看來,妻子不光為他生育了6個子女,而且還是他的“四肢”和“拐杖”,母親般呵護著他的生命。他哽咽道:“她就像照顧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著我的生活!

那年春天,朱彥夫在康復醫(yī)院邂逅了一位姑娘。她叫希永,剛好20歲,身材高挑,面龐白凈漂亮。第一眼看到朱彥夫這個奇怪的“肉轱轆”,她嚇壞了,看都不敢多看一眼。

那是一個崇敬英雄的年代。善良的希永聽人說,朱彥夫是抗美援朝的功臣,便動心了:能為英雄做點什么呢?

希永有個姑父叫武憲德,時任沂源縣民政局局長,正張羅著給這位戰(zhàn)斗英雄找對象。

“既不能嫌棄殘疾人,還得善良勤快會持家!卑催@個標準,武局長一連說了好幾個都沒有說成。一個偶然的機會,武憲德想到了他勤勞聰慧的內侄女希永。

憋了好幾天,武憲德試探著給內侄女做媒,沒想到,希永竟然爽快地同意了,理由很簡單:“朱彥夫是人民功臣,沒人照顧不成!

愛情來得有點突然。1955年9月,希永與朱彥夫喜結連理。第二年,她跟著這個“無肢青年”回到了貧瘠的小山村。

希永萬萬沒有想到,婚后的生活會如此艱難。

每天天不亮,她就得起床,為丈夫熬藥、穿衣、洗臉、裝假肢,幫丈夫如廁,伺候完丈夫還得伺候年邁的婆婆。上工號一響,她又要和村民一道下地干活掙工分。

別的媳婦懷孕了有人照顧,希永懷孕了還要照顧丈夫和婆婆。她前后生了6個孩子,每次臨產前,都要挺著大肚子,把水缸挑滿,把衣服洗完,備好豬食雞料,再攤上幾十斤煎餅……

1960年的春天,村里遭遇大饑荒,希永把能吃的東西先端給婆婆和丈夫,再端給孩子,自己則背著家人大把大把吃槐花,臉腫了,眼睛只剩下兩道縫。朱彥夫心疼她,每次吃半碗留半碗,讓希永吃,可她說啥都不肯吃。

最苦的還是心里。或許是因為頭部留有彈片,朱彥夫性格有時比較暴躁,往往會因為一些小事發(fā)脾氣。一次寫作時,因妻子進門打斷了他的思路,他趴在床上大喊大叫。有人私下替希永叫屈,她卻說:“我再苦,還能有老朱苦?”

“妻子這輩子沒享過一天福,她把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健康全都獻給了這個家,她守護我的生命,為婆婆養(yǎng)老送終,一手帶大了6個子女,她是我們朱家的恩人!边@是朱彥夫對妻子的評價。

受母親言傳身教,子女們都很孝順。只要有時間,他們就會聚到老人身邊。

生活在這樣的家庭,即便身體殘缺也幸福!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