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王之渙《涼州詞》(7篇)
人的記憶力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衰退,寫作可以彌補記憶的不足,將曾經(jīng)的人生經(jīng)歷和感悟記錄下來,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憶。相信許多人會覺得范文很難寫?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優(yōu)質(zhì)范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古詩王之渙《涼州詞》篇一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
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作者簡介]
王之渙,字季凌,生于公元688年,卒于742年,祖籍晉陽,今山西太原,其高祖王隆之任北魏絳州刺史時,始占籍絳郡(在今山西新絳)。唐開元初年,王之渙曾任冀州衡水縣主簿,后來遭人誣陷,王之渙拂袖去官,羈留于薊北一帶,寓居在薊門居庸關(guān)(今北京昌平縣)。與王昌齡、高適等人結(jié)下了深厚的友情,高適有《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贈》。王之渙少有俠氣,去官之后,漫游黃河南北,從游的人皆為豪門貴族子弟,擊劍悲歌,從禽縱酒。后來,強自克制,一改平日志向,功于文學,十年后名聲大振。但不愿受科舉束縛,便拜于名公之下,長期的邊塞漫游生活,為王之渙的邊塞詩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chǔ),他的邊塞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去官十五年后,被補為文安縣尉(在今河北省)。742年,王之渙病故在宮舍之中,葬于河南洛陽。
[譯詩]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象與白雲(yún)連在一起,玉門關(guān)孤零零地聳峙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原來玉門關(guān)一帶春風詩吹不到的啊!?
[注釋]
涼州詞:原題二首,此其一。涼州詞,即涼州歌的歌詞。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diào)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縣)。
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遠:一作直。
孤城 :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這里指玉門關(guān)。
仞 : 古代七尺或八尺為一仞。
羌 : 古代的一個民族。
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
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对姟ば⊙拧げ赊薄罚骸拔粑彝樱瑮盍酪!北背瘶犯豆慕菣M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度:越過。后兩句是說,羌笛何必吹起《折楊柳》這種哀傷的調(diào)子,埋怨楊柳不發(fā)、春光來遲呢,要知道,春風吹不到玉門關(guān)外啊!
玉門關(guān):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六朝時關(guān)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玉門關(guān)又稱小方盤城,位于甘肅省敦煌市城西北80公里的戈壁灘上。它與酒泉的玉門關(guān)是兩個地方。絲綢之路在敦煌境內(nèi)一分為二,南路出敦煌向西南經(jīng)陽關(guān)、安南壩,沿塔克拉馬干沙漠南行,北路出敦煌向西北經(jīng)玉門關(guān)、鄯善北行,和田美玉自此和著清脆的駱鈴迤邐而入中原,玉門關(guān)因著美玉得名與陽關(guān)一道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重鎮(zhèn)。
玉門關(guān)是古代“絲綢之路”北路必經(jīng)的關(guān)隘。自西漢張騫“鑿空”,出使西域以來,通過玉門關(guān)這座海關(guān),中原的絲綢和茶葉等物品源源不斷地輸向西方各國。而西域諸國的葡萄瓜果等名優(yōu)特產(chǎn)和宗教文化相繼傳入中原。當時玉門關(guān),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
玉門關(guān)現(xiàn)存的城垣完整,總體呈方形,為黃膠土夯筑,東西長24米,南北寬26.4米,城墻高達10米,上寬3米,下寬5米,上有女墻,下有馬道,人馬可直達頂部。面積633平方米,西墻、北墻各開一門,城北坡下有東西大車道,是歷史上中原和西域諸國來往及郵驛之路。
登上古關(guān),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布,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guān)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賞析]
此詩經(jīng)“孤城”為中心而襯以遼闊雄奇的背景。首句“黃河直上”,有人 認為很費解,故易“黃河”為“黃沙”。然而“黃沙直上”,天昏地暗,那能 看見“白云”?其實,“黃河直上”并不難理解。李白與王之渙都寫過沿黃河 西望的景色,不同點在于:李白的目光由遠而近,故創(chuàng)出“黃河之水天上來” 的奇句;王之渙的目光自近及遠,故展現(xiàn)了“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奇景。遙望 西陲,黃河由東向西,無限延伸,直入白云,這是縱向描寫。在水天相接處突 起“萬仞山”, 山天相連, 這是豎向描寫。就在這水天相接、山天相連處, “一片孤城”,隱約可見。這,就是此詩所展現(xiàn)的獨特畫面。
前兩句偏重寫景,后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后兩句的情,已孕育于前兩句的 景。“一片孤城”,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 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肮鲁恰敝腥说母惺埽绕淙绱。這“孤城” 顯然不是居民點,而是駐防地。住在這里的征人,大約正是沿著萬里黃河直上 白云間,來此戍守邊疆的。久住“孤城”,能無思家懷鄉(xiāng)之情?這就引出了三 四句。羌笛吹奏的不是別的,而是“愁殺行客見”的《折楊柳曲》,其思家懷 鄉(xiāng)之情已明白可見。妙在不說思家懷鄉(xiāng),而說“怨楊柳”!霸埂鄙趺茨?從 結(jié)句看,是怨楊柳尚未發(fā)青。李白《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 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有助于加深對這個“怨”字的理解。詩意很婉曲: 聞《折楊柳曲》,自然想到當年離家時親人們折柳送別的情景,激起思家之情; 由親人折柳的回憶轉(zhuǎn)向眼前的現(xiàn)實,便想到故鄉(xiāng)的楊柳早已青絲拂地,而“孤 城”里還看不風一點春色,由此激起的,仍然是思家之情。詩意如此委婉深厚, 而詩人意猶未足,又用“不須”宕開,為結(jié)句蓄勢,然后以解釋“不須”的原 因作結(jié)。 意思是: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guān)外, 關(guān)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黃生《唐詩摘抄》云:“王龍標‘更吹羌笛關(guān)山月,無那 金閨萬里愁’,李君虞‘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xiāng)’,與此并同一意, 然不及此作,以其含蓄深永,只用‘何須’二字略略見意故耳!睂懢靶燮鎵 闊,抒情含蓄深永,正是這首詩的藝術(shù)魅力所在。
含蓄深永的詩是可以從多方面理解的。楊慎《升庵詩話》卷二:“此詩言 恩澤不及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李锳《詩法易簡錄》進 一步指出: “不言君恩之不及,而托言春風之不度,立言尤為得體!
從唐人薛用弱《集異記》所載,“旗亭畫壁”故事看,這道詩脫稿不久, 已傳遍四方,推為絕唱。
古詩王之渙《涼州詞》篇二
涼州詞原文:
黃河遠上白云間, 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涼州詞譯文:
黃河好像從白云間奔流而來,
玉門關(guān)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fā)芽,
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guān)外。
古詩王之渙《涼州詞》篇三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賞析:
涼州,唐屬隴右道,州治在今甘肅武威。《涼州詞》,又名《涼州歌》,是盛唐時流行的一種曲調(diào)名,如同后來的詞牌,詩的內(nèi)容不一定都寫涼州。梅鼎祚在《樂苑》中稱,開元年間,西涼都督郭知運搜集并進獻宮調(diào)《涼州》,唐玄宗將其交付教坊翻成曲譜,配上新詞演唱,并以這些曲譜產(chǎn)生的地名為曲調(diào)名,《涼州詞》便由此而來。其后如王之渙、王翰、張籍、薛逢等詩人因喜歡此曲,便仿寫新詞,這些詞的題目都冠以《涼州詞》。有人經(jīng)考證,認為王之渙的《涼州詞》還有一個題目《聽玉門關(guān)吹笛》,并由此認為這首《涼州詞》是王之渙在玉門關(guān)聽到守邊士兵吹笛時寫的。這首抒發(fā)戍邊士兵懷鄉(xiāng)之情的詩篇,寫得意境極其壯闊,悲而不失其壯,怨而不顯其哀,充分表現(xiàn)出盛唐詩人的寬廣胸襟。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構(gòu)出一幅波瀾壯闊的圖畫:茫茫無際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來,引頸向遠望去,仿佛是從白云中飛來。這句詩的著眼點正好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相反。李詩中的黃河洶涌而來,由遠及近,有一瀉千里之勢;王詩中的黃河溯流遠上,由近及遠,有萬夫不當之勇。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huán)抱下,顯得格外荒涼。寫孤城選數(shù)量詞 “一片”而不用“一座”,也是詩人匠心獨運!耙蛔,具有立體感,荒涼程度、孤單程度顯然不足;而“一片”給人的感覺是平面,其荒涼程度、孤單程度都較充分,能更突出地表現(xiàn)主題。“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即八尺。詩的前兩句,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zhèn)的地理形勢高峻險要,為后兩句刻畫戍邊士卒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huán)境。羌笛:我國古代西方羌人所吹的笛子。楊柳:指羌笛吹奏的《折楊柳》曲!傲迸c“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別。北朝樂府的《鼓角橫吹曲·折楊柳枝》云:“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备柚芯吞岬搅诵腥伺R去時折柳的情景。臨別折柳之風在唐代更為流行。《折楊柳》之曲,其音凄苦,哀怨婉轉(zhuǎn),最易撩撥鄉(xiāng)情和邊愁。“楊柳”作為送親別友的意象,由來已久!对娊(jīng)·采薇》中寫離情別緒,有“昔我往矣,楊柳依依”的名句;王昌齡寫怨婦思夫,要選取“忽見陌頭楊柳色”的意境;王維餞別友人,要營造“客舍青青柳色新”的氛圍。尤其王維的《渭城曲》,被譜成《陽關(guān)三疊》,廣為傳誦,成了別席離宴上的絕唱。這些詩句中的“楊柳”意象,都有特定的指向,并不是詩人任意擷取,隨便植入詩行。詩人王之渙采用移花接木之術(shù),將《折楊柳》的曲名用“楊柳”取而代之,故意使讀者產(chǎn)生錯覺,變曲子《折楊柳》為現(xiàn)實中的“楊柳”,化曲為真,激活意象,并與春風聯(lián)系起來:羌笛何必喚醒并抱怨那已經(jīng)被人忘卻的楊柳呢?要知道,玉門關(guān)外驚沙障眼,蒼涼萬古,怎能有春風柳色!“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李白)未見楊柳,不思離別。聞取折柳,如見柳色。鄉(xiāng)愁縈心,令人痛絕!終日奔波于茫茫瀚海中,忽然聽到羌笛吹奏《折楊柳》,極易觸動別恨離愁。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而富有深意。這兩句詩如果和李白的《勞勞亭》“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并讀,肯定會加深對詩意的進一步理解。三、四兩句,明代的楊慎認為含有諷剌之意:“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升庵詩話》)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 “興寄”的傳統(tǒng),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此詩自從誕生以來一直受到人們的普遍喜愛。先有詩壇佳話旗亭畫壁為證。唐人薛用弱在《集異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件趣事:開元年間,在詩壇齊名的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一起到旗亭(酒樓)暢飲,忽見十幾名樂官和四名漂亮歌女上樓歌舞、奏樂。王昌齡他們私下約定:“我輩都享有詩名,究竟誰好誰差,無法自定,今天聽歌女們唱歌,唱誰的詩多就算誰勝!边^一會兒,一歌女唱“寒雨連江夜入?yún)恰,王昌齡伸手在壁上畫一道說:“一首絕句。”不久又聽一歌女唱“開篋淚沾臆”,高適伸手在壁上畫一道說:“一首絕句!庇致牭揭桓枧胺钪闫矫鹘鸬铋_”,王昌齡又伸手畫一道說:“兩首絕句!蓖踔疁o自認久有詩名,就對王昌齡、高適說:“這幾個不過都是失意的樂官罷了!彼钢渲凶钇恋囊粋歌女說:“這個如果不唱我的詩,我永遠就不再和你們爭高下了!庇谑沁呎f笑邊等著。過一會兒,那個漂亮的女子果然唱起了“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立即翹起拇指得意地對兩人說:“鄉(xiāng)下人,我沒有胡說吧!”后來,明清戲劇家將此事編成劇本,其中以《旗亭記》為名的就有多本。
王之渙的《涼州詞》是聯(lián)章體,共有兩首,這是其一。他之所以能躋身于中國文學史并雄踞盛唐之巔峰,《涼州詞》委實立過汗馬功勞,為其掙分不少。這首詩自古被譽為唐代邊塞詩中的名篇,歷代點評家都給予高度關(guān)注。明代李攀龍、王世貞,清代王夫之還就唐人七絕誰可壓卷這一問題各持己見,其中都涉及這首詩!短圃妱e裁》引王漁洋的話說:“必求壓卷,王維之《渭城》、李白之《白帝》、王昌齡之‘奉帚平明’、王之渙之‘黃河遠上’其庶幾乎!而終唐之世,絕句亦無出四章之右者矣!鼻迥┟癯踔枷爰、史學家、學者章太炎的高足邵祖平在《七絕詩論》中,將七絕詩列為十二品,王之渙這首《涼州詞》被列為第一品神品之首。 ,中華書局依據(jù)歷代選本入選唐詩、歷代評點唐詩、20世紀研究唐詩的論文和文學史著作選介唐詩四個方面的數(shù)據(jù),對唐代近三百年兩千多位詩人現(xiàn)存的五萬余首詩作進行排隊,王之渙以其歷盡無數(shù)劫難而僅存的區(qū)區(qū)六首絕句,竟然在排行榜的前四位中奪得兩席之地!一首僅有二十八字的《涼州詞》名列全唐第三,居然高出李白、杜甫、李商隱、白居易等天才詩人,可見此詩在中國文學史中的崇高地位。
在流傳過程中,這首詩曾產(chǎn)生了兩個版本,另一個版本的第一句是“黃沙直上白云間”,第四句是“春光不度玉門關(guān)”。歷代學者對第一句爭論尤多。理由主要是在玉門關(guān)不可見黃河,只能常見黃沙。并認為,可能是最早傳抄時手寫草書之“沙”字被人誤當為“河”字,之后以訛傳訛所致。許多人還以玉門關(guān)當?shù)負P風之時常見黃沙連天景象以證“黃沙直上白云間”繪景貼切之妙。關(guān)于這句詩,民國時期的藏書家葉景葵認為:“詩句有一字沿訛為后人所忽略者,為《涼州詞》‘黃河遠上白云間’,古今傳誦之句也,前見北平圖書館新得銅活字本《萬首唐人絕句》,‘黃河’作‘黃沙’,恍然有悟,向誦此詩,即疑‘黃河’兩字與下三句皆不貫串,此詩之佳處不知何在!若作‘黃沙’,則第二句‘萬仞山’便有意義,而第二聯(lián)亦字字皆有著落,第一聯(lián)寫出涼州荒寒蕭索之象,實為第三句‘怨’字埋根,于是此詩全體靈活矣!薄短迫私^句精華》也說:“此詩各本皆作‘黃河遠上’,惟計有功《唐詩紀事》作‘黃沙直上’。按玉門關(guān)在敦煌,離黃河流域甚遠,作‘河’非也。且首句寫關(guān)外之景,但見無際黃沙直與白云相連,已令人生荒遠之感。再加第二句寫其空曠寥廓,愈覺難堪。乃于此等境界之中忽聞羌笛吹《折楊柳》曲,不能不有‘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之怨詞!
有人認為,由于缺乏王之渙到過玉門關(guān)的證據(jù),其《涼州詞》究竟是寫其親到玉門關(guān)的觀感,還是憑想象的自由發(fā)揮,就無法確知,這使得《涼州詞》“黃河”與 “玉門關(guān)”的關(guān)聯(lián)成為懸疑,到底是“黃河”還是“黃沙”也成了不解之謎。歷史上曾經(jīng)至少有四座玉門關(guān)。第一座大約建于西漢武帝時,約廢于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關(guān)址在今甘肅省敦煌市西北。第二座大約建于東漢至和帝年間,關(guān)址在今甘肅省酒泉地區(qū)的玉門鎮(zhèn),距西漢所筑第一座玉門關(guān)四百多公里。第三座是隋朝的玉門關(guān),關(guān)址在今甘肅省鎖陽城。第四座是唐朝的玉門關(guān),關(guān)址在今甘肅省鎖陽城附近。這幾處玉門關(guān),無論哪一座都距黃河有上千里之遙。依王之渙所處時代,他在《涼州詞》中所說的玉門關(guān)當為唐代的玉門關(guān),這里也肯定見不到黃河。
王之渙的原作究竟是什么,現(xiàn)在已無從查考,我認為完全無爭論之必要。我們只有按照現(xiàn)有的兩個版本閱讀欣賞。同時,我們還應當為之慶幸,慶幸多了一方寶玉,使詩苑又增加了一枝別樣嬌艷的鮮花,為我們的文學史又平添了一縷耀眼的光彩。春光是靜止的,春風是流動的,“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遠遠強過“春光不度玉門關(guān)”。就全詩的整體效果看,王詩的第一句在詩中的作用若論優(yōu)劣,兩種版本實在是難分伯仲。“黃河遠上白云間”,開篇一句,詩人揮動神筆,描繪出一張黃河巨幅畫卷,隨即由近及遠一抖而開,將讀者的視線一牽萬里:洶涌澎湃波濤滾滾奔騰不息的洪水似從遠方云端飛來,詩人的筆鋒牽引著讀者的視線溯流遠上,直逼天涯。詩人神思飛躍,“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梅堯臣),化靜為動,以動顯靜,靜中含動,動中見靜,是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統(tǒng)一,是蒼涼與廣闊的妙合。有人說,“黃河遠上白云間”,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tài),表現(xiàn)的是一種靜態(tài)美,其實不是。如果認為詩人在這里是刻意表現(xiàn)黃河的壯麗美,那就破壞了這首詩意境的完整性。詩人寫“黃河遠上”與“白云”的目的,不在于表現(xiàn)什么美不美,而在于表現(xiàn)其蒼涼與廣漠。以上所言,只就“黃河遠上白云間”這一句而言。單獨來看,“黃河遠上白云間”的確是個好句子,句與句單挑,無論是意象意境,或是構(gòu)圖摹狀,比“黃沙直上白云間”都不知要好多少倍。它意境開闊,莽莽蒼蒼,顯得十分壯美,而“黃沙直上”只是給人荒涼的感覺。同時,“黃河遠上白云間”句與下句“一片孤城”,一遠一近,一線一點,互相映襯,有一種立體的感覺,而“黃沙直上”句畫面比較單調(diào)。乍一看,這一句好,只是部分好,不能代替整體好。用到此處就遠遠比不上“黃沙直上白云間”生動形象,貼切有力。根據(jù)哲學的觀點:部分制約著整體,甚至在一定條件下,關(guān)鍵部分性能會對整體的性能狀態(tài)起決定作用。同時,當組成整體的各部分以無序、欠佳的結(jié)構(gòu)形成整體的時候,就會損害整體功能的發(fā)揮。根據(jù)文章學的觀點:主題不能憑空產(chǎn)生,材料是提煉和形成主題的基礎(chǔ)。每一部分材料都要在主題的統(tǒng)率下,都要服從主題的調(diào)動,受主題的制約。換一句話說就是材料都要積極為主題服務。如果有些部分失敗了,整體就會顯得有缺陷,不管其他部分寫得多么好,這樣就成不了完美的作品。絕句共有四句,四句詩就像桌子的四條腿,如果哪一條腿出現(xiàn)問題,哪怕這條不符合尺寸的桌腿是用純金做成的,也很難使桌子放穩(wěn)。若論及全詩,從表面上看,“黃沙直上白云間”則更符合此詩之原意,它十分真實地描繪出了西北地區(qū)“平沙萬里無人煙”(岑參)的荒涼與廣漠,為主旨“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的抖出鋪平了道路。而按常規(guī)解釋,“黃河遠上白云間”對主題雖無任何損傷,但卻不能使其增輝,對突出主題只能是束手無策。因為這首詩的主旨是抱怨 “皇恩難到玉門關(guān)”(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tǒng),根據(jù)詩無達詁的欣賞原則,再看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時的背景,對理解詩意會有所裨益。開元年間中后期,唐玄宗李隆基雖然已非青春鼎盛,卻依然別樣風流,倚重宦官,嬌寵貴妃楊氏,“春宵苦短日高起,從此君王不早朝”(白居易),不務邊防,不關(guān)心遠戍征人疾苦,以致后來釀成安史之亂,鑄成滔天大禍。詩人在涼州聽到哀怨的笛聲后,寫下了這首詩,以表達對戍邊士卒的同情。
但事情遠遠不是那么簡單。以上只是一般的理解,實屬短視淺見。若將眼界再放寬一點,走出山重水復之窘途,邁進柳暗花明之新境,則將又是一番天地。有到過玉門關(guān)以及熟知中國西北地理的人常常心生疑竇:玉門關(guān)與黃河相離千里之遙,怎能扯到一塊兒?我說,這大可不必。這是以常人之眼觀之,而非以詩人之眼觀之。常人之眼長在臉上,為俗眼凡眼;而詩人之眼長在心上,屬仙眼佛眼,能“觀古今于須臾,撫四海于一瞬”(陸機)。常人之眼的視域是有限的,而詩人之眼的視域是無限的。須知,古人寫詩作賦,或為寄興寓情,重實言虛,各取所需,只求藝術(shù)真實,不為生活所拘;只求詩中意境完美,難顧詩外亂象紛紜。就詩而論,“黃沙直上白云間”遠無“黃河遠上白云間”之雄渾大氣,以王之渙這樣詩名蓋世的詩人,顯然不會選擇“黃沙直上白云間”這樣平庸的詩句而必取“黃河遠上白云間”無疑。并且,像王之渙這樣的人賦詩,詩中描繪的不一定機械地照搬實景,而是為了詩的意境,大跨度將黃河和玉門關(guān)這兩個本不相干的事物橫貫起來以渲染詩意氛圍,這種異于常人的想象力正是其高超之處,也正是成就其超凡詩名之所在。王之渙屬浪漫主義詩派,千里之地,在其眼中,不過是咫尺之遙,且有名句“黃河入海流”為證。再則,古人的語言有異于今天,詩的語言更異于科學論文。詩的語言往往具有跳躍性和多義性,有時為了簡練,干脆就將某些句子成分省略。需要特別提醒的是,王之渙的《涼州詞》還有一個題目叫《出塞》。若按出塞理解,詩中的主人公就不一定是詩人自己,而是出征的將士。詩人描繪的是一隊隊將士沿著萬里黃河,為國戍邊,星夜兼程,跋涉于“平沙莽莽黃入天”(岑參)遼闊瀚海,堅守在“走馬西行欲到天”(岑參)云中關(guān)山!包S河遠上白云間”,在造句方面和杜甫的“群山萬壑赴荊門”、王昌齡的“孤城遙望玉門關(guān)”有異曲同工之妙!叭荷饺f壑赴荊門”是說翻越千山萬壑,來到荊門訪古!包S河遠上白云間”這句詩若要將句子成分補齊,用散文的方式表達,就應該是說出征將士沿著萬里黃河直到白云繚繞的天邊。這樣,這首詩就不存在誤傳的問題,而關(guān)鍵在于如何理解。如果再和唐人柳中庸的《征人怨》“歲歲金河復玉關(guān),朝朝馬策與刀環(huán);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參讀,所有懸疑就會迎刃而解。這樣理解,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的意境就遠遠高于“黃沙直上白云間”。 “黃沙直上白云間”只是淺人之語,而“黃河遠上白云間”卻是神來之筆。首句若用“黃沙直上白云間”起筆,則此詩最多只能算作佳作,而用“黃河遠上白云間” 開局,此詩必成神品無疑。
古詩王之渙《涼州詞》篇四
這首詩的基調(diào)從積極向上變?yōu)殂皭潙n傷!耙黄鲁侨f仞山!逼渲械摹耙黄鲁恰笔侵甘呏灰幸蛔铝懔愕某潜!俺恰敝肮隆,讓讀者不禁為邊塞“城”之無助和孤獨感到憂傷,卻又無可奈何的思想感情!吧健敝叭f仞”,而且“仞”是 古代的一種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13cm或264cm,約等于2.3m或2.6m)。這樣更加充分說明城之小,山之眾。
因此,詩人在詩中的前兩句根據(jù)所見“ 黃河”、“ 白云”、“ 孤城”、“萬仞山”的意象景色描繪出了祖國大好河山的雄偉氣勢,也勾勒出塞外的國防重鎮(zhèn)的地理形勢,突出了邊疆的士兵荒涼境遇和凄怨而又悲壯的情感。
“羌笛何須怨楊柳”中的“羌笛”羌族竹制的一種樂器,屬橫吹式管樂。而古羌族它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昂雾殹笔呛伪氐囊馑。而一個“怨”字能概括表達全詩的主旨,也成是全詩的詩眼但并沒有表現(xiàn)出有埋怨之意!昂雾氃埂比,使詩意更加含蓄更加委婉,更有深意更有內(nèi)涵,這也是這首詩的絕妙之處,!皸盍笔浅鲎杂凇墩蹢盍非。在古代詩文中常以楊柳比喻送別情事。在《詩小雅采薇》中就有很好的說明如“昔我往矣,楊柳依依”。這句是說何必還用羌笛吹起那哀怨凄涼的楊柳曲而又去埋怨春天的陽光來得遲遲呢?
“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的 “春風”即是夏季風。,而其中“度”字也讓讀者體會到了春風渡過玉門關(guān)之艱難。“玉門關(guān)”之前是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此名的。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在六朝時關(guān)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這話的意思是玉門關(guān)的四周群山環(huán)繞,地形起伏也很大,夏季風都不能吹到那里。
總的來說,王之渙的《涼州詞》運用了一些名詞和名詞性短語經(jīng)過選擇組合,和巧妙排列在一起構(gòu)成生動可感的圖像,用以烘托氣氛,創(chuàng)造意境,表達出情感的一種修辭手法。如“黃河,”“白云,”“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楊柳,“春風,”“玉門關(guān)”。既獨立又成景共同構(gòu)造一幅邊塞風光圖,創(chuàng)造出邊塞涼州雄偉壯闊又荒涼寂寞的意境。這也是詩人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現(xiàn)出蒼涼,慷慨雄放而氣骨內(nèi)斂,深情蘊藉,意沉調(diào)響的情感。
而王之渙的《涼州詞》這首詩也通過一遠一近,一動一靜,互相映襯,還有一種立體的感覺,描寫戍邊士兵的懷鄉(xiāng)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然極力渲染戍邊士卒不得還鄉(xiāng)的怨情和無可奈何的感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diào),充分表現(xiàn)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而我們今天以歷史唯物主義的態(tài)度看,邊塞詩它所能體現(xiàn)出時代的精神和民族精神以有的評價,將激發(fā)人民的愛國主義精神,民族信心和自豪感。
古詩王之渙《涼州詞》篇五
涼州詞二首 王之渙賞析
王之渙的涼州詞,全詩寫了什么內(nèi)容呢?要如何鑒賞呢?
涼州詞二首·其一 【唐代】王之渙
原文: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繁體原文:
黃河遠上白雲(yún)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譯文及注釋
譯文一
黃河好像從白云間奔流而來,
玉門關(guān)孤獨地聳峙在高山中。
將士何須哀怨那柳樹不發(fā)芽,
春風根本吹不到玉門關(guān)外。
譯文二
遠遠奔流而來的黃河,好像與白云連在一起;玉門關(guān)孤零零地聳立在高山之中,顯得孤峭冷寂。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呢, 原來玉門關(guān)一帶春風是吹不到的啊!
注釋
1、涼州詞:又名《出塞》。為當時流行的一首曲子(《涼州詞》)配的唱詞。
2、原題二首,此其一,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近代曲詞》載有《涼州歌》,并引《樂苑》云:“《涼州》,宮調(diào)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涼州,唐隴右道涼州治所在姑臧縣(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qū))。
3、遠上;遠遠向西望去!斑h”一作“直”。
4、黃河遠上:遠望黃河的源頭。
5、孤城:指孤零零的戍邊的城堡。
6、仞:古代的長度單位,一仞相當于七尺或八尺(等于231cm或264cm,約等于2.3m或2.6m)。
7、羌笛:古羌族主要分布在甘、青、川一帶。羌笛是羌族樂器,屬橫吹式管樂。屬于一種樂器.
8、楊柳:《折楊柳》曲。古詩文中常以楊柳喻送別情事!对姟ば⊙拧げ赊薄罚骸拔粑彝,楊柳依依!北背瘶犯豆慕菣M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
9、度:吹到過。不度:吹不到
10、玉門關(guān):漢武帝置,因西域輸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故址在今甘肅敦煌西北小方盤城,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道。六朝時關(guān)址東移至今安西雙塔堡附近。
11、何須:何必。何須怨:何必埋怨。
12 楊柳:楊樹的柳條,又指的是《楊柳曲》。
詩人故事
在唐人薛用弱的傳奇小說《集異記》中,曾經(jīng)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旗亭”故事。唐朝開元年間,王之渙將王昌齡、高適兩位邊塞詩人引為知己,三人關(guān)系相當不錯。可這三人同為恃才傲物的文人墨客,都覺得自己的詩才是一時佳作,三人誰也不服誰。一年冬天,三位詩人相約來到旗亭飲酒。當時正有幾個歌妓也在旗亭飲宴,一時間樂曲不斷,唱得都是時下流行的詩詞。三個人聽得有趣,就相約打賭說:“我們就以這些歌妓演唱的詩詞來比賽誰詩名最盛。”話音剛落,就有一位歌妓打著節(jié)拍唱道:“寒雨連江夜入?yún)牵矫魉涂统焦。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這是王昌齡的大作《芙蓉樓送辛漸》。沒過多久,另外一位歌妓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夜臺今寂寞,猶是子云居。”這是高適的《哭單父梁九少府》。兩位歌妓唱罷,還是沒有唱到王之渙的詩,王、高二人都替王之渙感到尷尬。可王之渙本人卻神色自若,他指著歌妓中最美麗的一位姑娘說:“如果這個女子唱得不是我的詩,我就認輸,終生不與你們爭高低。”話音剛落,那位姑娘就輕展歌喉,只聽她唱道:“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边@正是王之煥的《涼州詞》。
煮酒論詩詞
本詩中詩人首先概括地描繪出涼州的蒼涼景象:黃河、白云、孤城、萬仞山,場景蒼茫、壯闊而又悲涼。當此之際,忽聞羌笛所吹《折楊柳》曲,邊塞將士的哀怨也隨之而出。羌笛明“怨”楊柳,實則表達出詩人對朝廷不關(guān)心戍邊將士的批評。全詩格調(diào)沉郁蒼涼,意境高遠,言有盡而意無窮。詩的前兩句偏重寫景,后兩句偏重抒情。然而后兩句的情,已孕育于前兩句的景!耙黄鲁恰,已有蕭索感、荒涼感。而背景的遼闊,更反襯出它的蕭索;背景的雄奇,更反襯出它的荒涼!肮鲁恰敝腥说母惺芨呛糁。全詩無一句說思家懷鄉(xiāng),而思鄉(xiāng)之情卻躍然紙上,詩意如此委婉深厚,正是這首詩的藝術(shù)魅力所在。
鑒賞
王之渙這首詩寫戍邊士兵的懷鄉(xiāng)情。寫得蒼涼慷慨,悲而不失其壯,雖極力渲染戍卒不得還鄉(xiāng)的怨情,但絲毫沒有半點頹喪消沉的情調(diào),充分表現(xiàn)出盛唐詩人的豁達廣闊胸懷。
首句“黃河遠上白云間”抓住遠眺的特點,描繪出一幅動人的圖畫:遼闊的高原上,黃河奔騰而去,遠遠向西望去,好像流入白云中一般。次句 “一片孤城萬仞山”,寫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環(huán)抱下,一座地處邊塞的孤城巍然屹立。這兩句,描寫了祖國山川的雄偉氣勢,勾勒出這個國防重鎮(zhèn)的地理形勢,突出了戍邊士卒的荒涼境遇,為后兩句刻畫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個典型環(huán)境。
在這種環(huán)境中忽然聽到了羌笛聲,所吹的`曲調(diào)恰好是《折楊柳》,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離愁。古人有臨別折柳相贈的風俗!傲迸c“留”諧音,贈柳表示留念。北朝樂府《鼓角橫吹曲》有《折楊柳枝》,歌詞曰:“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下馬吹橫笛,愁殺行客兒!备柚刑岬搅诵腥伺R去時折柳。這種折柳贈別之風在唐代極為流行。于是,楊柳和離別就有了密切的聯(lián)系。現(xiàn)在當戍邊士卒聽到羌笛吹奏著悲涼的《折楊柳》曲調(diào)時,就難免會觸動離愁別恨。于是,詩人用豁達的語調(diào)排解道:羌笛何須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楊柳》曲調(diào)呢?要知道,玉門關(guān)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說“何須怨”,并不是沒有怨,也不是勸戍卒不要怨,而是說怨也沒用。用了“何須怨”三字,使詩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三、四兩行,明代的楊慎認為其含有諷刺之意,其所著《升庵詩話》中言:“此詩言恩澤不及于邊塞,所謂君門遠于萬里也!弊髡邔懩抢餂]有春風,是借自然暗喻安居于繁華帝都的最高統(tǒng)治者不體恤民情,置遠出玉門關(guān)戍守邊境的士兵于不顧。中國古代詩歌向來有“興寄”的傳統(tǒng),更何況“詩無達詁”,我們認為讀者未嘗不可這樣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具體這兩句的解釋:既然春風吹不到玉門關(guān)外, 關(guān)外的楊柳自然不會吐葉,光 “怨”它又有何用?
古詩王之渙《涼州詞》篇六
涼州詞賞析 王之渙
王之渙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作了許多膾炙人口的佳作。讓我們一起學習他的這首詞-《涼州詞二首》
涼州詞二首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
單于北望拂云堆,殺馬登壇祭幾回。
漢家天子今神武,不肯和親歸去來。
鑒賞
據(jù)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王昌齡的詩被唱了兩首,高適也有一首詩被唱到,王之渙接連落空。輪到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詩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包S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xiàn)的是動態(tài)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tài),表現(xiàn)的是一種靜態(tài)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xiàn)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黃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耙黄笔翘圃娏曈谜Z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孤城”作為古典詩歌語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guān)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zhuǎn),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diào),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楊柳”與離別有更直接的關(guān)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diào)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fā)更多的.聯(lián)想,深化詩意。玉門關(guān)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zhuǎn)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也就水到渠成。
用“玉門關(guān)”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guān)!逗鬂h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xiāng)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xiāng)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diào),表現(xiàn)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shù)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xiāng)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wèi)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diào)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其二
這首詩反映了唐朝與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之間的關(guān)系,詩中牽涉到唐玄宗對待突厥問題的一些歷史事件。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年間,突厥首領(lǐng)小殺曾乞與玄宗為子,玄宗許之。又欲娶公主,玄宗只厚賜而不許和親。后小殺問唐使袁振,袁振說:“可汗既與皇帝為子,父子豈合為婚姻?”后小殺遣其大臣頡利發(fā)入朝貢獻,頡利發(fā)與玄宗射獵,時有兔起于御馬前,玄宗引弓傍射,一發(fā)獲之。頡利發(fā)下馬捧兔蹈舞曰:“圣人神武超絕,人間無也!焙髞硇跒槠湓O(shè)宴,厚賜而遣之,最終不許和親。詩中的后兩句通過突厥首領(lǐng)心理活動的微妙變化贊頌了唐玄宗的文治武功,說明其威勢足以震懾周邊少數(shù)民族,對于他們的無理要求堅決按原則辦事,決不肯對之妥協(xié)以求茍安。
這首詩,從側(cè)面贊頌了唐朝在處理少數(shù)民族關(guān)系上的有理有節(jié),借突厥首領(lǐng)求和親的失望而回反映了唐朝的強大,充滿了民族自豪感。
古詩王之渙《涼州詞》篇七
王之渙 涼州詞賞析
詩中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帶給人一種強烈的悲涼而慷慨的感覺,是詩人王之渙的佳作。
涼州詞二首⑴
其一
黃河遠上白云間⑵,一片孤城萬仞山⑶。
羌笛何須怨楊柳⑷,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⑸。
據(jù)唐人薛用弱《集異記》記載:開元(唐玄宗年號,公元713—741年)間,王之渙與高適、王昌齡到旗亭飲酒,遇梨園伶人唱曲宴樂,三人便私下約定以伶人演唱各人所作詩篇的情形定詩名高下。王昌齡的詩被唱了兩首,高適也有一首詩被唱到,王之渙接連落空。輪到諸伶中最美的一位女子演唱了,她所唱則為“黃河遠上白云間”。王之渙甚為得意。這就是著名的“旗亭畫壁”故事。此事未必實有。但表明王之渙這首詩在當時已成為廣為傳唱的名篇。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首句抓住自下(游)向上(游)、由近及遠眺望黃河的`特殊感受,描繪出“黃河遠上白云間”的動人畫面:洶涌澎湃波浪滔滔的黃河竟象一條絲帶迤邐飛上云端。寫得真是神思飛躍,氣象開闊。詩人的另一名句“黃河入海流”,其觀察角度與此正好相反,是自上而下的目送;而李白的“黃河之水天上來”,雖也寫觀望上游,但視線運動卻又由遠及近,與此句不同!包S河入海流”和“黃河之水天上來”,同是著意渲染黃河一瀉千里的氣派,表現(xiàn)的是動態(tài)美。而“黃河遠上白云間”,方向與河的流向相反,意在突出其源遠流長的閑遠儀態(tài),表現(xiàn)的是一種靜態(tài)美。同時展示了邊地廣漠壯闊的風光,不愧為千古奇句。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出現(xiàn)了塞上孤城,這是此詩主要意象之一,屬于“畫卷”的主體部分!包S河遠上白云間”是它遠大的背景,“萬仞山”是它靠近的背景。在遠川高山的反襯下,益見此城地勢險要、處境孤危!耙黄笔翘圃娏曈谜Z詞,往往與“孤”連文(如“孤帆一片”、“一片孤云”等等),這里相當于“一座”,而在詞采上多一層“單薄”的意思。這樣一座漠北孤城,當然不是居民點,而是戌邊的堡壘,同時暗示讀者詩中有征夫在!肮鲁恰弊鳛楣诺湓姼枵Z匯,具有特定涵義。它往往與離人愁緒聯(lián)結(jié)在一起,如“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杜甫《秋興》)、“遙知漢使蕭關(guān)外,愁見孤城落日邊”(王維《送韋評事》)等等。第二句“孤城”意象先行引入,為下兩句進一步刻劃征夫的心理作好了準備。
詩起于寫山川的雄闊蒼涼,承以戌守者處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而一轉(zhuǎn),引入羌笛之聲。羌笛所奏乃《折楊柳》曲調(diào),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離愁了。此句系化用樂府《橫吹曲辭·折楊柳歌辭》“上馬不捉鞭,反折楊柳枝。蹀座吹長笛,愁殺行客兒”的詩意。折柳贈別的風習在唐時最盛!皸盍迸c離別有更直接的關(guān)系。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而“羌笛”句不說“聞折柳”卻說“怨楊柳”,造語尤妙。這就避免直接用曲調(diào)名,化板為活,且能引發(fā)更多的聯(lián)想,深化詩意。玉門關(guān)外,春風不度,楊柳不青,離人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這就比折柳送別更為難堪。征人懷著這種心情聽曲,似乎笛聲也在“怨楊柳”,流露的怨情是強烈的,而以“何須怨”的寬解語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人尋味。這第三句以問語轉(zhuǎn)出了如此濃郁的詩意,末句“春風不度玉門關(guān)”也就水到渠成。用“玉門關(guān)”一語入詩也與征人離思有關(guān)!逗鬂h書·班超傳》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門關(guān)。”所以末句正寫邊地苦寒,含蓄著無限的鄉(xiāng)思離情。如果把這首《涼州詞》與中唐以后的某些邊塞詩(如張喬《河湟舊卒》)加以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此詩雖極寫戌邊者不得還鄉(xiāng)的怨情,但寫得悲壯蒼涼,沒有衰颯頹唐的情調(diào),表現(xiàn)出盛唐詩人廣闊的心胸。即使寫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壯,悲涼而慷慨。“何須怨”三字不僅見其藝術(shù)手法的委婉蘊藉,也可看到當時邊防將士在鄉(xiāng)愁難禁時,也意識到衛(wèi)國戌邊責任的重大,方能如此自我寬解。也許正因為《涼州詞》情調(diào)悲而不失其壯,所以能成為“唐音”的典型代表。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