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邕簡介
宇文邕
宇文邕 宇文邕(543—578),字禰羅突,鮮卑族人,他當了十八年皇帝,死時僅三十五歲,史稱北周武帝,著名的軍事家、統(tǒng)帥。 北周皇帝。小字禰羅突。武川(今內(nèi)蒙古武川西)人。宇文泰第四子,生于同州(今陜西大荔)。在位十九年。武成二年(560),權(quán)臣宇文護毒死明帝宇文毓,護立時為大司空、魯國公的宇文邕為帝,仍掌朝政。建德元年(572),宇文邕誅殺宇文護,始親自處理國務(wù)。宇文邕生活儉樸,諸事希求超越古人,對宇文護及北齊所修過于華麗的宮殿一律焚毀,對下嚴酷少恩,但果斷明決,耐勞苦,征伐時躬親行陣,得士卒死力。四年,他獨與齊王宇文憲等少數(shù)人劃策,力排眾議,決定伐齊并親自統(tǒng)軍,圍攻金墉城(今河南洛陽),因病還師。次年又率大軍伐齊,幾路并進,攻克平陽(今山西臨汾)。圍晉陽(今山西太原西南)軍事失利,自己僅而得免。其后聽從宇文忻“死中求生,敗中取勝”的建議,終于攻克晉陽。六年,入鄴,滅北齊。齊境有北魏所俘河西人世為廝役的雜戶,周境有從東魏及南朝梁江陵俘虜?shù)牧既藳]為奴婢,他都豁免為良人。建德二年,宇文邕確決三教先后,以儒為先,道次之,佛教最后。次年禁佛、道二教,沙門、道士并令還俗,為歷史上廢佛“三武”之一。突厥強盛,目北齊、北周為在南兩兒。宇文邕不得不娶突厥公主為后,滅齊之后,宣政元年(578)宇文邕率軍分五道伐突厥,未成行而病死。兩三年之后,楊堅滅周。 宇文邕是宇文泰的第四子,據(jù)說他“幼而孝敬,聰敏有器質(zhì)”。宇文泰因此很喜歡他,常對人說:“成吾志者,此兒也!鼻嗌倌陼r代的宇文邕,前途平坦,十二歲時就被封為輔城郡公。后來孝閔帝即位,他又被拜為大將軍,出鎮(zhèn)同州。明帝即位,宇文邕“遷柱國,授蒲州刺史,入為大司空,行御正,進封魯國公,領(lǐng)宗師,甚見親愛,參議朝廷大事”。宇文邕性格沉穩(wěn),不愛多說話,但如果有事問他,他總能說到點子上,所以明帝曾感慨道:“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武成二年四月(560)北周明帝被宇文護毒死,宇文邕即位,是為北周武帝。 北周武帝即位時,北周政局十分不穩(wěn),關(guān)鍵原因就在于宇文護壟斷了北周實權(quán)。 宇文護,又名薩保,是宇文泰的侄兒。西魏時,曾任大將軍、司空。556年,宇文泰病重臨終之前,曾鄭重地對宇文護說:“吾諸子皆幼,外寇方強,天下之事,屬之于汝,宜努力以成吾志。”宇文護表面許諾下來。第二年,他擁立宇文覺為帝,建立了北周政權(quán)。宇文覺“性剛果,惡晉公護之專權(quán)”(《資治通鑒》卷一六七《陳紀》一)。宇文護見他不服,不久就把他毒死,另立宇文毓為帝,是為北周明帝。北周明帝在位不過短短四年之久,宇文護又將他毒死,改立北周武帝。 周武帝深知宇文護勢力已經(jīng)長成,所以剛開始時,他不敢暴露自己對宇文護的不滿。有這樣一件事說明了他的謹慎和精明。有一次,周梁躁公侯莫陳崇隨周武帝一同到原州,夜里,他執(zhí)意回到長安去。眾人都認為這件事有些奇怪。陳崇自以為聰明,便對自己周圍親近的人說:“吾比聞術(shù)者言,晉公今年不利,車駕今乎夜還,不過晉公死耳!庇腥税殃惓绲脑拏髁顺鋈。周武帝聽說后,立即召諸公于大德殿,當著眾人的面責罵陳崇,陳崇惶恐謝罪。就在這一天夜里,宇文護派兵沖進陳崇住所,迫使他自殺了。周武帝這樣做,起到了表明自己對宇文護決無二心的作用。不久,周武帝又用韜晦之計表彰宇文護,詔稱:“大冢宰晉國公,親則懿昆,任當元輔,自今詔誥及百司文書,并不得稱公名!保ā顿Y治通鑒》卷一六九《陳紀》三) 宇文護的母親,被北齊俘虜,母子分離三十五年,后來北齊將她放回,周武帝對她也竭力奉承,“凡所資奉,窮極華盛。每四時伏臘,周主帥諸親戚行家人之禮,稱觴上壽”。用此來博得宇文護的歡心。 由于周武帝表面上的尊重、曲從,宇文護沒有像對宇文覺、宇文毓那樣對待他。然而在暗中,宇文護還是時時要挾周武帝,專橫跋扈,總想取而代之。 公元572年,周武帝決心鏟除宇文護。一天,宇文護從同州返回長安,周武帝便與他一同來見太后,周武帝一邊走,一邊對宇文護說:“太后春秋高,頗好飲酒。雖屢諫,未蒙垂納。兄今入朝,愿更啟請!闭f著,又從懷中掏出一篇《酒誥》交給宇文護,讓他以此勸說太后。宇文護進到太后居處,果然聽從周武帝所言,對太后讀起了《酒誥》。他正讀著,周武帝舉起玉珽在他腦袋上猛地一擊。宇文護跌倒在地,周武帝忙令宦官何泉用刀砍殺宇文護,泉心慌手顫,連砍幾刀都沒有擊中要害。這時,躲在一旁的周武帝母親的弟弟衛(wèi)公直跑了出來,幫忙殺死了宇文護。誅宇文護,是北周武帝一生中的大事。它使周武帝避免了走短命皇帝的老路,把北周從內(nèi)亂傾軋中解救出來。 宇文護被殺后,北周的大權(quán)才真正開始掌握在北周武帝手中。周武帝除去了心頭之患,開始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他在父親宇文泰所建立的基礎(chǔ)上,終于使原來弱于北齊的北周,轉(zhuǎn)弱為強。 北周武帝一生中另一件大事就是滅佛。 南北朝時,佛教開始在中國傳布興旺起來,有人上書警告最為佞佛的梁武帝說,天下戶口幾乎被寺廟占去了一半。北朝佛教的影響更大,北魏末年有佛寺三萬余所,僧尼達二百萬以上。北齊佛風更熾,境內(nèi)佛寺四萬多所,僧眾二百萬。僧侶不僅干涉政治而且干涉經(jīng)濟,寺院經(jīng)濟日益發(fā)展,僧侶地主和世俗地主互相爭奪土地和人民,大量的壯勞力投入佛門,國家因此而失去兵源。佛教對當時社會的沖擊,不亞于洪水猛獸。一些統(tǒng)治者雖說也感受到了佛教對國家政治、經(jīng)濟、軍事的沖擊,但他們卻不愿對佛教采取什么措施,因為佛教能欺騙和麻痹廣大窮苦大眾,封建統(tǒng)治者正是看中了佛教的這一作用。所以宋文帝說如果天下的百姓都信佛教,“則吾坐致太平,夫復(fù)何事!”正因為如此,南北朝的統(tǒng)治者對于佛教一般都是采取政治上保護、經(jīng)濟上支持的政策。比如梁武帝把佛教定為國教,幾次舍身到同泰寺去當“寺奴”。因此,在當時滅佛是需要勇氣和毅力的。在北周武帝之前,魏太武帝也曾滅佛,魏太武帝滅佛主要采取武力,而北周武帝滅佛主要采取和平的方式,所以效果更好些。 天和二年(567),有一個叫衛(wèi)元嵩的人給周武帝上書,認為“唐、虞無佛圖國安;齊、梁有寺舍而祚失者,未合道也。但利民益國,則會佛心耳。夫佛心者,大慈為本,安樂含生,終不苦役黎民!币虼,他建議周武帝滅佛。 衛(wèi)元嵩本是四川的一個和尚,為了嘩眾取寵,他聽從自己老師的建議,故意裝瘋賣傻。后來,他到了長安,一方面與當朝權(quán)貴結(jié)交,一方面玩弄故伎,讓大家認為他是與眾不同的奇人,他對周武帝鼓吹滅佛,也本是出于這一目的?墒,說者無意,聽者有心,衛(wèi)元嵩的建議正符合急于求治的周武帝的心意,出于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上的考慮,周武帝決定滅佛。 不久,周武帝先后召開了幾次大會,召集百官、道、僧聚集一堂,討論是否應(yīng)該滅佛。盡管周武帝滅佛之意已很明顯,但討論進行了四次之多,仍無結(jié)果。因為當時佛教已深入人心,扭轉(zhuǎn)世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重要的是,當時朝廷中掌握實權(quán)的是宇文護,宇文護是虔誠的佛教徒,滅佛之事,阻力首先來自于他。所以,當時滅佛的條件遠未成熟。 公元572年,周武帝誅殺宇文護,把大權(quán)收歸己有之后,于次年十二月,又召集道士、僧侶、百官再次討論佛、道、儒三教的問題。這一次,“帝升高坐,辨釋三教先后,以儒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后”。把佛教抑為最末,事實上已是滅佛的前奏。當時有些佛教徒不知周武帝用意所在,還一個勁地爭辯不休,說明佛教當在道教之上,心里很不服氣。而另一些明眼人卻看透了周武帝的心事,指出:“若他方異國,遠近聞知,疑謂求兵于僧眾之間,取地于塔廟之下,深誠可怪!彼麄冋J為周武帝這樣做并不能達到預(yù)期目的,因為“但頑僧任役,未足加兵;寺地給民,豈能富國”(《廣弘明集》卷24《周釋曇積》《諫周高祖沙汰僧表》)。 僧侶的譏諷、反抗都無濟于事,反而更增添了周武帝對滅佛的決心。建德三年(574)五月十五日,周武帝下詔“斷佛、道二教,經(jīng)像悉毀,罷沙門、道士,并令還民。并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币粫r間,北周境內(nèi)“融佛焚經(jīng),驅(qū)僧破塔……寶剎伽蘭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歷代三寶記》)。 建德六年(577)正月,周武帝率軍攻入齊鄴城。當時齊地佛風最盛,周武帝決心將尊儒滅佛的政策在齊地推行。齊國有一個叫熊安生的國子博士,博通五經(jīng),聽說周武帝入鄴城,連忙叫家人掃門準備迎接周武帝前來拜訪,他的家人都感到奇怪,熊安生說:“周帝重道尊儒,必將見我!惫徊痪茫芪涞劬陀H自來拜見他了。周武帝給了這個儒生很高規(guī)格的禮遇,“不聽拜,親執(zhí)其手,引與同坐,賞賜甚厚,給安車駟馬以自隨”(《資治通鑒》卷一七三《陳紀》七)。在尊儒的同時,周武帝又召集北齊僧人,講敘廢佛的理由。僧人慧遠以地獄來威脅周武帝,他警告周武帝說:“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滅三寶,是邪見入。阿鼻地獄不簡貴賤,陛下何得不怖。”(《廣弘明集》卷十《敘釋慧遠抗周武帝廢佛教事》)周武帝沒有懼怕所謂死后下地獄的警告,下令禁斷齊境佛教。 周武帝滅佛一事,被佛教徒視為佛教浩劫,竭力攻擊。但從當時歷史來看,周武帝的滅佛對社會發(fā)展所起的作用是利大于弊的。周武帝不顧世俗偏見,從公元574年到578年,他下令“毀破前代關(guān)山西東數(shù)百年來官私所造一切佛塔,掃地悉盡。融刮圣容,焚燒經(jīng)典。八州寺廟,出四十千,盡賜王公,充為第宅。三方釋子,滅三百萬,皆復(fù)軍民,還歸編戶!保ā稓v代三寶記》) 周武帝滅佛,時間較長,涉及面廣,觸動深,成績很可觀,這一點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因此當時有人稱贊說:“帝獨運遠略罷之(指滅佛),強國富民之上策”(《廣弘明集》卷七《敘列代王百滯惑解》)。滅佛事實上也起到了“民役稍希,租調(diào)年增,兵師日盛。東平齊國,西定妖戎,國安民樂”的作用。正因為北周成功的滅佛運動,才使它國力大大增強,為滅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周武帝一生中第三件大事,就是滅北齊,統(tǒng)一北方。長期以來,北周和北齊的關(guān)系主要是戰(zhàn)爭關(guān)系,雙方互有勝負,力量大體均衡。但是自從北周武帝親政后,情況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一是經(jīng)過滅佛,國家經(jīng)濟勢力增長;二是吸收均田上廣大漢族農(nóng)民充當府兵,擴大了府兵隊伍,軍事優(yōu)勢形成;三是北與突厥和親,南和陳朝通好,外交策略上的成功。而北齊,卻處于“政出多門,鬻獄賣官,唯利是視,荒淫酒色,忌害忠良。闔境嗷然,不勝其弊”(《周書·韋孝寬傳》)的狀況。 北齊后主高緯是歷史上有名的昏君。他不愛說話,膽子又小,因此不愿意接見大臣。大臣向他奏事時,都不敢抬頭看他,往往是把要講的事撮其大要,略略一說就慌忙退出了。高緯對理政全無興致,日常生活卻十分奢侈,“后宮皆寶衣玉食,一裙之費,至直萬匹,競為新巧,朝衣夕弊。盛修宮苑,窮極壯麗,所好不常,數(shù)毀又復(fù)。百工土木,無時休息,夜則然火照作,寒則以湯為泥,鑿晉陽西山大像,一夜然油萬盆,光照宮中”(《資治通鑒》卷一七二《陳紀》六)。高緯整日里和一些寵臣、美姬鬼混,自彈琵琶,唱無愁之曲,近侍和之者以百數(shù)。齊朝的老百姓給他送了個雅號,稱為無愁天子。高緯還隨意封官,連他寵愛的狗、馬、鷹、雞都被封為儀同、郡官、開府。北齊的政治一團漆黑。 北周武帝看清了北齊混亂的局勢,決定出兵伐齊。公元575年七月,周武帝命宇文純、司馬消難,達奚震為前三軍總管,宇文盛、侯莫陳瓊、宇文招為后三軍總管。楊堅、薛迥、李穆等率軍分道并進。周武帝自率大軍六萬,直指河陰。周軍進入北齊境內(nèi),紀律嚴明,“禁伐樹踐稼,犯者皆斬”。頗得民心。不久,周武帝所部順利攻下了河陰城(今河南孟津縣東)。齊王憲部拔武濟,進圍洛口,攻下了東、西二城。周軍包圍中城(今河南孟縣西南)達二十天,久攻不下。周武帝自率所部攻金墉城不克。九月,齊右丞相高阿那肱從晉陽率大軍援救河陽,周武帝得了急病,只得退兵。 第二年(576)十月,北周再次出兵伐齊。此次伐齊,周武帝集中了十四萬五千兵力,改變了前次進軍路線,親自率部直攻晉州。他對群臣解釋此舉意圖時說:“前出河外,直為拊背,未扼其喉。晉州本高歡所起之地,鎮(zhèn)攝要重,今往攻之,彼必來援;吾嚴軍以待,擊之必克。然后乘破竹之勢,鼓行而東,足以窮其巢穴,混同文軌”(《資治通鑒》卷一七二《陳紀》六)。周軍以越王盛、杞公亮、隨公楊堅為右三軍,譙王儉、大將軍寶泰、廣化公丘崇為左三軍,齊王憲、陳王純?yōu)榍败。十月下旬,周軍主力進抵平陽城下,北齊晉州刺史崔景皓等投降。平陽為晉陽門戶,在軍事上具有重大意義。周武帝接受了上次伐齊失敗的教訓(xùn),派上開府儀同大將軍安定梁士彥為晉州刺史,留精兵一萬鎮(zhèn)守平陽城。 北齊后主高緯在周軍進攻平陽的時候,正帶領(lǐng)妃子馮淑妃在天池(今山西寧武縣西南管涔山上)打獵,晉州告急的文書,從早晨到中午飛馬傳送了三次,右丞相高阿那肱居然不去報告高緯,理由是:“大家正為樂,邊鄙小小交兵,乃是常事,何急奏聞!”一直到晚上,信使來說:“平陽已陷!备甙⒛请挪派献喔呔晳(zhàn)事情況,馮淑妃卻要求高緯“更殺一圍”。高緯竟然置如此緊急的戰(zhàn)局而不顧,又和馮淑妃盡興打起獵來。唐詩人李商隱《北齊二首》詩云:“巧笑知堪敵萬機,傾城最在著戎衣。晉陽已陷休回顧,更請君王獵一回!本褪侵S刺此事的。 十一月初,北齊后主率齊軍主力十萬到達平陽,開始將平陽城包圍,晝夜不停地攻打。城中情況危急,城堞皆盡,城墻完好處不過數(shù)仞而已。齊周雙方短兵相接,或交馬出入。周外援不至,守城將士有些驚慌,梁士彥慷慨自若,對將士們說:“死在今日,吾為爾先!庇谑侵苘妸^勇爭先,無不一以當百。齊軍稍退,梁士彥立即命令城中軍民乃至婦女,晝夜修城,三日就把城墻修好了。齊軍挖地道攻城,城坍陷了一處,將士乘虛而入,可就在這緊急關(guān)頭,高緯突然命令將士暫停攻城。原來傳說晉州城西石上,有圣人遺跡,高緯要和馮淑妃同去觀看,馮淑妃涂脂抹粉,耽誤了很長時間才姍姍而來,這期間,周軍早已搶時間用木板把缺口擋住了。高緯又恐城中射出的弩矢傷了馮淑妃,特抽出攻城的木料,筑造遠橋。這樣一折騰,齊軍失去了攻城的有利時機。 十二月,周武帝從長安趕赴平陽,周軍其他各路也聚集平陽,約有八萬兵力,周軍臨城而陣,東西長達二十余里。起先,齊軍怕周軍猝然而至,曾想出一個辦法,在城南穿塹,從喬山至于汾水,齊王高緯見周軍到來,便下令齊兵在塹北布陣。周武帝命齊王憲前去探看虛實,齊王憲回來很有信心地對周武帝說:“請破之而后食!敝芪涞勐犃耸指吲d說:“如汝言,吾無憂矣!”周武帝乘著馬,巡視周軍,一邊走,一邊高聲讀出各軍主帥姓名以示慰勉,將士喜于被知,精神更加振奮。 高緯對高阿那肱說:“是戰(zhàn)好呢,還是不戰(zhàn)好?”高阿那肱回答說:“吾兵雖多,堪戰(zhàn)者不過十萬……昔攻玉壁,援軍來即退。今日將士,豈勝神武(指高歡)時邪!不如勿戰(zhàn)。”也有人主張與周戰(zhàn),如有一個叫安吐根的說:“一撮許賊,馬上刺取,擲著汾水中耳!”高緯主意不定。齊的群臣中又有人提出一條可笑的意見說:“彼亦天子(指周武帝),我亦天子。彼尚能遠來,我何為守塹示弱!备呔晫@條意見很贊賞,認為“此言是也”。于是下令填塹。 本來,周武帝一直想進攻齊軍,卻苦于被塹阻擋,現(xiàn)見齊軍主動把塹填平,不禁大喜,連忙下令進攻齊軍。 兩軍交戰(zhàn),實力不相上下,后來齊軍略略后退,馮淑妃就驚慌失措地大聲喊道:“齊軍敗啦!齊軍敗啦!”齊錄尚書城陽王穆提婆急忙對高緯說:“趕快走,趕快走呀!”高緯帶著馮淑妃慌忙向高梁橋逃去。齊師君主一逃,頓時軍心大亂,連戰(zhàn)皆潰,死者萬余人!败娰Y甲仗,數(shù)百里間,委棄山積! 平陽之戰(zhàn),北齊主力實際已被打垮。高緯逃回晉陽,想逃往北朔州(今山西朔縣),進而投奔突厥。他一出晉陽城,群百紛紛逃離,連穆提婆見大勢已去,也轉(zhuǎn)而投奔周武帝去了。 齊后主高緯逃到鄴城,企圖重整軍容,斛律孝卿請他接見將士,并為他事先準備好講稿,告訴他要“忼慨流涕,以感激人心!备呔曌叩綄⑹棵媲埃蝗挥洸黄鹪撘v的話,于是大笑起來。見高緯笑,左右隨從也禁不住跟著大笑。將士們見此情景,都非常氣憤,紛紛說:“你皇帝都不著急,我們還急什么!”于是皆無戰(zhàn)心。 高緯在鄴,還搞了一個禪位的把戲,將皇帝位子讓給了八歲的兒子高恒,自己當起太上皇來。公元577年正月,周武帝率軍攻破鄴城,高緯于先一日逃往濟州,又從濟州逃往青州,準備投奔陳朝,為北周追兵所俘,送往長安,第二年被殺。 周武帝滅齊,統(tǒng)一北方,在歷史上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它結(jié)束了自東西魏分裂以來近半個世紀的分裂割據(jù)局面,使人民免受戰(zhàn)爭苦難,得以重建家園,恢復(fù)生產(chǎn),從而促進了整個北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方面的廣泛交流和發(fā)展,為隋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梢哉f,沒有北周北齊的統(tǒng)一,就沒有后來南北朝的統(tǒng)一。 周武帝一生,致力于改革。他在父親宇文泰勵精圖治的基礎(chǔ)上,實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公元573年,周武帝下令改“軍士為侍官”,吸收均田上的漢族農(nóng)民充當府兵。當兵本人可以免除租調(diào)和徭役,他們的家庭在三年內(nèi)也可以不交納租調(diào)和服徭役,原來為地方豪強大族所控制的農(nóng)民,現(xiàn)在直接為朝廷所掌握。這是周武帝對府兵制所作的一項重大改革內(nèi)容。滅齊以后,他把改革擴展到了整個北方。就在滅齊的這年八月,下詔“凡諸雜戶,悉放為民,配雜之科,因之永削!笔辉,又規(guī)定“自永熙三年七月以來,去年十月以前,東土之民,被抄略在化內(nèi)為奴婢者,及平江陵之后,良人沒為奴婢者,并宜放免,所在附籍,一同民伍。若田主人猶須共居,聽留為部曲及客女。”次年,又下令釋放豆盧寧攻打江南武陵等地所俘“民庶為人奴婢者”成為百姓。他還注重廣辟農(nóng)田,興修水利,于“蒲州開河渠,同州開龍首渠,以廣灌溉”。周武帝在“六條詔書”的基礎(chǔ)上,制定了“刑書要制”!耙啤痹诒举|(zhì)上是鎮(zhèn)壓人民的,但對豪強地主隱沒土地和人口也同樣施以重典。如規(guī)定正、長隱沒戶口五戶和十丁以上或土地三頃以上的處死刑。此外,他還頒發(fā)了統(tǒng)一的度量衡,便利于商業(yè)交往。所有這些改革措施,順應(yīng)了歷史發(fā)展的要求,促進了生產(chǎn)力的解放,對當時經(jīng)濟的恢復(fù),社會的安定,起了積極作用。 周武帝一生戎馬倥傯,能和將士同甘共苦,身先士卒。他“銳情教習(xí),至于校兵閱武,步行山谷,履涉勤苦,皆人所不堪……每宴會將士,必自執(zhí)杯酒或手付賜物。至于征戰(zhàn)之處,躬在行陳”,故“能得士卒死力”。 周武帝一生,勤于政事,生活簡樸,平居常穿布衣,蓋布被,后宮不過十余人。前宇文護掌權(quán)時所建宮室,“悉令毀撤,雕斫之物,并賜貧民”。連《資治通鑒》作者司馬光也不止一處談到他“性節(jié)儉”,稱贊說:“周高祖可謂善處勝矣!他人勝則益奢,高祖勝而愈儉! 周武帝不愧為南北朝時期的一代英主,可惜正當他打算“平突厥,定江南”,實現(xiàn)統(tǒng)一全國理想的時候,不幸于出征前夕病逝。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