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教育敘事(精選5篇)
小學教育敘事范文第1篇
關鍵詞:小學教師;教育敘事;反思
引言
從上個世紀末開始,教育敘事在我國教育領域開始普及,并受到了教育領域的極大追捧,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小學教育工作者適合和喜歡教育敘事”的研究,通過這些研究促進和幫助教育隊伍的成長和發(fā)展,因此學術界對這個課題的成功抱有很大希望,但是直至今天,小學教育教育敘事的研究,也未能獲得突出的成就。這就要求當代教育工作者,要積極承擔起研究、應用和普及教育敘事的責任,真真正正開展一些實踐,獲得實質性的研究成果,以此突進小學教育隊伍的整體發(fā)展。
一、小學教師教育敘事的問題分析
1.虎頭敘事蛇尾研究,或者干脆有敘事無研究
與敘事相比,研究所消耗的時間會更多,研究者需要從小見大,不遺余力的挖掘和研究。這樣才能夠更加逼近真理,但是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很多敘事研究,在研究方面,都顯得有些力度不足。
2.膚淺散碎敘事,總結拔高套話研究
教育敘事要秉持全面、客觀的原則,能夠從整體上把握重點,敘事要有條理,有深度。但是目前,我國小學教育工作者在這個方面的表現(xiàn)并不盡人意,總體上來說,他們的敘事比較表面化,過于零散,缺乏系統(tǒng)性,套話多,實質內容少。
3.任務式教育敘事研究,煞有介事地搞形式主義
認真真地編撰故事,極盡大膽地演繹故事,然后搜腸刮肚和引經據典地查找宏大理論觀點,生硬地拼接相應的理論與故事,使相互間能夠呼應和印證一番,隨之就如獲至寶和大功告成,完成任務和交差了事,這是為了教育敘事研究的教育敘事研究,己經于不覺不知間滑入了形式主義的泥沼。
二、對小學教師教育敘事的幾點反思
1.敘事研究類培訓
為了將敘事研究在小學中開展,使得小學教師的教育敘事研究水平能夠達到一定的合格水平,教育部門和小學學校應該針對小學教師的情況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應該讓小學教師了解并且學習敘事研究,所以,應該針對小學教師開展敘事研究的一些培訓,使得小學教師能夠學會并且掌握敘事研究。其次,學校應該組織學校中的教師參與敘事研究的培訓,使得教師能夠了解該如何敘事、如何研究,使教師在通過培訓學習之后,能夠將敘事和研究之間的關系進行理解把握,之后能夠知道敘事和研究的要領。最后,在對小學教師開展敘事研究的培訓時,應該讓所有的小學教師都參與實踐,進而能夠通過實踐理解掌握敘事研究。開展培訓時首先都要讓受訓者能夠對受訓的內容產生興趣,進而才能夠對受訓的內容進行很好的學習和掌握,對小學教師開展的敘事研究培訓也是一樣,應該讓小學教師對敘事研究的魅力有一定的了解,進而小學教師會對敘事研究產生興趣,這樣小學教師就會不自覺的喜歡上敘事研究,并且小學教師們還會對敘事研究上癮,最終小學教師們都能夠很好的學會敘事研究。但是在敘事研究剛開始推行的階段,還是會需要學校對小學教師參與敘事研究學習進行硬性要求。
2.個人自敘集研究
小學教師在學會敘事研究之后,還可以開展個人自敘集研究。首先,小學教師將自己的一些經歷和故事等進行梳理,之后進行系統(tǒng)的講述。小學教師針對自己所形成的教學故事和關鍵事件,進行相應的挑剔和苛刻的研究,進而能夠從中發(fā)現(xiàn)不足,總結經驗,萃取思想。其次,小學教師在進行個人自敘集研究時,可以針對自己生活中的某一類事件進行分別呈現(xiàn),進而能夠使得自己總結的這些事件比較集中,然后使用放大鏡的目光和顯微鏡的細致對這些事件進行深刻的考察和歸納,同時這些集體事件之間還能夠形成一定的對比,進而能夠從中找到長處和短處,找到這些事件的共同規(guī)律和這些事件之間存在的不同點,以及是什么原因導致這些事件之間的不同等不同問題。最后,小學教師還可以將自己以往經歷過的一個典型的教學事件進行詳細的展示,之后對這個事件進行詳細深入的研究,并從中總結出一些經驗,然后將這個事件放起來,在未來如果在發(fā)生與這個事件類似的事件之后,在對新事件進行相應的敘事和研究,爭取在每一次的敘事研究之后都能夠有一些新的發(fā)現(xiàn),直到實現(xiàn)觸類旁通為止。小學教師開展個人自敘集研究的優(yōu)點是,能夠將自身發(fā)生的一些事件和故事進行集合,之后針對這些事件更容易進行歸納研究,通過總結得到經驗。
3.課題組敘事研究
課題組敘事研究是指中小學教師可以確立一個研究課題,并根據需要和意愿組成一個敘事研究團隊。然后,課題組成員一起確立一個當前比較棘手、比較典型和具有共性的課題,圍繞課題敘事,集體解剖事件,集體找問題、查原因、下結論和開方子,集體找出更具典型性和研究價值的事件,集體對事件進行多個角度和全方位的研究,以總結經驗、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和升華思想,開發(fā)單憑個人力量難以發(fā)掘的寶藏。課題組敘事研究有利于集聚眾人的智慧,使主題或問題更突出和明確,將敘事研究推向縱深和高遠,也有利于避免個人敘事的半途而廢、虎頭蛇尾和不了了之。
結束語
本文從倆個方面對小學教師教育敘事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進行了分析,并發(fā)現(xiàn)提高我國目前小學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關鍵,就是全面推進教育敘事的開展和落實,明確當前存在的問題,并積極制定更加完善的對策,這是目前小學教育工作者們所共同承擔的責任。
參考文獻:
[1]淺析教育敘事研究興起的緣由與內涵及意義[J].黃礪.教育教學論壇.2023(02)
小學教育敘事范文第2篇
【關鍵詞】教育敘事研究;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信息技術教師;中小學
隨著網絡技術和信息技術的飛速發(fā)展,從上個世紀的90年代到21世紀初期的中國,教育信息化成為我國基礎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作為基礎教育改革和教育信息化的骨干力量,應具有更強的學科知識、專業(yè)理念以及專業(yè)知識與專業(yè)能力。同時,在基礎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以及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國際潮流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成為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個人成長的內在需求,成為基礎教育信息化研究的重要課題。因此,探討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問題具有一定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本文主要采用教育敘事研究方法敘述和梳理研究對象的專業(yè)發(fā)展故事,解析影響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因素,以期豐富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理論研究,并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的時間研究提供參考和依據。
一、同類研究綜述
1、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
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研究始于20世紀60年代末的美國,20世紀70、80年代興盛于歐美,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傳入我國并很快成為教育決策部門、教育理論工作者關注的焦點[1]。關于教師發(fā)展的內涵,一般認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即教師的專業(yè)成長過程或促進教師專業(yè)成長的過程:教育部師范教育司指出,教師專業(yè)化是指教師在整個職業(yè)生涯中,通過專門訓練和終生學習,逐漸習得教育專業(yè)的知識和技能,并在教育專業(yè)時間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從教素質,從而成為 一名合格的專業(yè)教育工作者的過程[2]。從內容角度來看,趙娟認為,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概況起來主要包括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和專業(yè)情感(或者說專業(yè)態(tài)度)三個方面[3];李瑤瑤認為,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應具備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和專業(yè)態(tài)度等諸方面的素質,教師的專業(yè)知識包括普通的文化知識、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和教育教學研究學科知識三方面,教師的專業(yè)技能是指教師在開展教育教學過程中,運用一定的專業(yè)知識和教學經驗順利完成某種教學任務的活動方式,教師的專業(yè)態(tài)度也可稱為專業(yè)道德、專業(yè)精神和專業(yè)情意[4]。
2、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
近年來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yè)化發(fā)展研究主要涵蓋以下內容:(1)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現(xiàn)狀研究。一類研究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并輔以訪談的研究方式,對新課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進行了調查研究,調查維度主要有專業(yè)意愿、專業(yè)知識、專業(yè)技能及專業(yè)素質等;一類研究對教師的專業(yè)結構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分析了信息技術教師所應具備的各種知識和能力,并在此基礎上調查分析了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現(xiàn)狀。通過對現(xiàn)狀的調查研究,旨在發(fā)現(xiàn)目前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問題。(2)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影響因素研究。已有研究認為影響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因素主要包括――外部因素,如進修機會、軟硬件條件、經濟待遇、人文環(huán)境、工作負擔、社會環(huán)境、學校信息化氛圍等;內部因素,如個人認識、個人知識與能力、職業(yè)倦怠、缺少交流與合作等。(3)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策略研究。如提高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yè)認識、優(yōu)化培訓以提升信息技術教師的專業(yè)化水平、開展網絡教研、組建學習團隊、營造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文化、設計體現(xiàn)學習主題的游戲等。
3、研究述評
已有研究涉及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多個層面,內容較為豐富,并取得了較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以下問題:(1)缺乏深層次地挖掘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隱性因素及個性化信息。已有研究大多關注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外部因素,對內在因素的探討也局限于信息技術教師本身的專業(yè)知識與技能等。(2)研究方法較為單一。已有研究大多是通過文獻閱讀、經驗總結等方法對相關概念進行界定,并在此基礎上以思辨的方式進行理論上的探討和闡述,從而形成研究者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觀點和看法;少量的調查研究也大多采用問卷調查等量化的研究方法,缺乏對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這類動態(tài)性、過程性較強問題本質的研究。(3)鮮有專門針對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相關研究。
二、研究方法
小學教育敘事范文第3篇
還記得第一次隨搭班的__老師走進教室,諾大的一個班,到處都是亂哄哄的,吵雜聲、說話聲此消彼伏。我很自然地和農貿市場聯(lián)想到了一起。即便如此,與同學們首次見面,也并不想以批評、呵斥來平息。孩子調皮好動是天性,況且我也不想一開始就和同學們拉開距離。我面帶微笑地做了個簡單的自我介紹,然后對這個班集體進行了一些了解。走出教室,搭班的__老師對我說,這個班向來紀律差。第一次見面你就應該把班主任的威信樹立起來,顯然,從同學們的反應來看他們并不怕你。以后這個班有你費心的嘍!
果不其然,在我上課的時候,總會有同學在竊竊私語,或者注意力不集中。就作業(yè)不按時完成的,就有10幾個之多,為此我挨個打電話給學生家長,說了孩子的情況,有些家長卻是滿不在乎。面對這種局面,我就像一個打了敗仗的士兵,頓時失去了戰(zhàn)斗的動力。到底該怎么做才能管理好這個班,才能讓同學們能在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中提高學習成績?作為班主任,不能再放任這個班就這樣繼續(xù)下去,我有責任去改變現(xiàn)狀。調整好心情,靜下心,我對這個班做了一個詳細的分析。私下里積極與其他老師溝通交流,借鑒他們的管理經驗。漸漸地思路開始清晰了。
首先,我對班上80名同學進行了進一步的熟悉了解,包括家庭情況,身體狀況,興趣愛好,性格,特長等等,比如說王子俊同學,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管理班級的能力也強。比如我班的孫藝菲同學,不僅學習成績好,而且寫了一手好字。郭淑瑤同學,小小年紀,已經多次參加少兒作文比賽并取得了優(yōu)異的成績,等等。我想只有充分了解到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在平時注重同學們的個體差異,多提供一些展示他們的空間,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這樣,即培養(yǎng)了同學們的自信心,又達到了因材施教的目的。
開學初,我將班干部進行了重新選拔,試圖通過層層把控,責任落實到個人的金字塔式管理,來改善班級班風。我班共有80余人,我選取1名大班長,8名小班長,大班長監(jiān)管小班長,小班長監(jiān)管各自劃分的9人,包括學習上的幫扶,紀律,在校表現(xiàn)情況等。然而,在試行了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問題就出來了。主要表現(xiàn)在班干部包庇現(xiàn)象嚴重,班干部自己都不能以身作則。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最終以失敗告終。我對自已的管理方法也進行了反思。在這個過程中,我忽略掉了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小學生自身自制力差、辨別是非能力不強的特點。
有了上一次的失敗經驗,這次我就更加謹慎了。每個孩子都是渴望被老師,被同學,被大家認可的。但在平時的班級管理中,班主任往往又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對部分同學的關注相對較少,對學生的了解了有一定的片面性。對此,我又一次陷入了沉思。通過幾周來對學生的觀察,我也漸漸地發(fā)現(xiàn)了班里存在的問題。俗話說,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一個班集體,更是如此。就這樣,六(二)班班規(guī)誕生了。我將班規(guī)進行了分類,包括學習、紀律、衛(wèi)生、行為習慣、對班集體的貢獻度等方面。并且對每一項都進一步地細分,共計有100多條小項。為了更好地落實,我采取了學分制的積分方法。每個同學的基礎分為60分,以班規(guī)為考核依據,量化評分。表現(xiàn)好的進行加分,反之,則會被扣分。學分制的實行,得到了同學們的積極響應。課堂上同學們積極發(fā)言,課堂也變得活躍起來,充滿了濃厚的學習氛圍。上課說話的明顯少了,作業(yè)質量提高了。平時不愛交作業(yè)的同學也能按時上交。放學的路隊,不用老師說,同學們都會走得很整齊。有一次,學校要打掃衛(wèi)生,同學們都爭著打掃,并要求要告知班主任給他們加分。同學們的這些改變,讓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
其次,作為班主任,對學生的思想教育也是重中之重。每兩周一次的主題班會,我都讓學生自已主持,全員參與。開學初以班規(guī)為主題,同學們集思廣益,針對班級實際,大家熱烈討論,最終確定出班級各項規(guī)章制度。后期我又陸續(xù)召開了以安全、我愛班集體、習慣養(yǎng)成、期中質量分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 、備戰(zhàn)期末考試等主題的班會。學生主持,發(fā)言,討論,老師進行總結,最后達成共識。不同的主題,不同的內容,讓同學們漸漸地接納,并期待上班會課。班會上,同學們可以暢所欲言,表達自已的觀點看法,這樣以來,既鍛煉了同學們的膽識,對問題的分析能力,判別事非能力,也增強了班級的凝聚力。
小學教育敘事范文第4篇
關鍵詞:教育敘事研究;特點;教育研究方法
一、教育敘事研究的內涵
康納利和克萊丁寧認為,敘事是基于反思并通過個人的經驗來制造意義,具有整體主義的品質。國內也有學者提出了相似的看法。萊布里奇等人認為,敘事研究指的是運用或分析敘事材料的研究,敘事材料可以是一些故事,也可以是其他方式收集到的材料,敘事材料可以作為研究對象或研究其他問題的媒介,也可以用來比較不同的群體,了解某一社會現(xiàn)象或一段歷史時期,或探索個人發(fā)展史。教育敘事研究就是通過對有意義的教學事件、教師生活和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分析,發(fā)掘或揭示內隱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為背后的意義、思想或理念,借此來改進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以更鮮活的形式豐富教育科學理論,促使教育政策的制定與實施更加完善和靈活。也有學者認為,教育敘事研究專指教師敘事研究,正如有些學者所指出的,教育敘事就是教師敘說自己在教育活動中的個人化的教育“問題解決”和“經驗事實”,并在反思的基礎上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和行為。
目前,研究者廣泛使用教育敘事研究去研究教師。而教師或作為研究對象或作為研究者也很樂意接納這種研究方法,這使得教師敘事研究似乎成為教育敘事研究的代名詞。但是,實際上,教育敘事研究不僅僅局限于教師敘事研究,通過對有意義的教學事件、教師生活和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分析、發(fā)現(xiàn)或揭示內隱于日常事件、生活和行為背后的意義、思想或理念,這不僅有助于教師改進教學實踐,而且能以更鮮活的形式豐富教育科學理論。此外,從更大的范圍來考察,教育敘事研究的應用也不僅僅限于教師教育與專業(yè)發(fā)展領域,國家及地區(qū)間教育文化傳統(tǒng)、價值體系的比較研究、具體的學科領域和教學研究等都可作為敘事研究的教育問題。
綜上所述,教育敘事研究就是將敘事研究法運用于研究教育問題的研究,即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教育現(xiàn)象進行研究,通過運用或分析敘事材料,用故事的形式呈現(xiàn)研究結果,并對故事現(xiàn)象或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凡是在教育背景中包含任何類型敘事材料的分析研究都可以稱為教育敘事研究。敘述不僅僅是為了解釋,而是要尋找故事背后的意義。
二、教育敘事研究的特點
目前,教育敘事研究大致分化出兩條道路:一條是“敘事的教育行動研究”;另一條是“敘事的教育人類學研究”。前者主要是中小學教師自己展開的研究方式,也可以是中小學教師在校外研究者指導下所使用的研究方式;后者主要是大學研究者以中小學教師為觀察和訪談的對象,或者,以中小學教師所提供的“想法”或中小學教師所提供的文本為“解釋”的對象。國內外學者一致認同,要看到教育敘事研究作為質的研究的總體特征,不能像規(guī)范性的量化研究那樣,對其可靠性、有效性及普適性抱以過高的期望,至于具體表述,則各有側重,這里僅概括其突出的特點。
(一)時間性
時間不僅是敘事文本分析中的技術性需求,而且從根本上來講敘事的沖動就來自于尋找失去的時間。敘事的本質是對神秘、易逝的時間的凝固與保存,或者說,抽象、不好把握的時間正是通過敘事變得具體可感。教育敘事的視域基是指向過去的。過去和當下的教育經驗總是凝結在時間之網中,把握特定時間內發(fā)生的事件就等于找到了認識經驗的途徑,敘事文本中的情節(jié)就是時間性的體現(xiàn)。
(二)主觀性
教育敘事無論是“所敘之事”還是“聽用之敘”都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包括對細節(jié)的取舍、現(xiàn)場氣氛的描述、心理狀態(tài)的分析等,這本身也反映著參與者的教育信仰、價值觀念和理論水平,而這些“弦外之音”也是研究的一部分。當然,對主觀性的調控也是最難的,由于過分受到研究意圖的影響而出現(xiàn)的“討好效應”或“完美效應”必須加以克服。
(三)實踐性
從質的研究的定義我們可以看出以質的研究為方法論基礎的教育敘事研究無不體現(xiàn)著實踐性特征。“質的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種資料收集方法對社會現(xiàn)象進行整體性探究,使用歸納法分析資料和形成理論,通過與研究對象互動對其行為和意義建構獲得解釋性理解的一種活動”敘事研究強調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通過長期深入實地體驗生活從事研究,收集資料的方法如開放型訪談、參與型和非參與型觀察、實物分析等都離不開研究者本人的實地調查,敘事研究通過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之間的互動理解后者的行為及其意義解釋,而要做到這一點,除研究者的“文化主位”的方式以外,研究者還需要與被研究者不斷地接觸、溝通,這樣才能做到以被研究者的角度去理解、建構文本的意義。
(四)情境性
首先,敘事研究必須在自然情境下進行,對個人的“生活世界”以及社會組織的日常運作進行研究。研究者本人就是一個研究工具,需要在實地進行長期的觀察,與當?shù)厝私徽劊私馑麄兊娜粘I、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以及該事件與其他事件之間的關系。其次,敘事研究認為,個人的思想和行為以及社會組織的運作是與他們所處的社會文化情境分不開的。如果要了解和理解個人和社會組織,必須把他們放置到豐富、復雜、流動的自然情境中進行考察。
(五)重視意義理解與建構
教育敘事研究不是記流水賬,而是記述有情節(jié)、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故事。敘事探究并不停留在展示存在者的層面,與建立在客觀主義基礎上的尋求普適性結論的研究不同,敘事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對被研究者的個人經驗和意義建構作“解釋性理解”或“領會”,研究者通過自己親身的體驗,對被研究者的生活故事和意義做出解釋。
(六)真實性
胡塞爾的“面向事情本身”的思想,經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者的改造,成為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方法論基礎,敘事研究也尊崇胡塞爾提出的“面向事情本身”。敘事研究強調對研究者要進行“深描”。以此揭示社會行為的實際發(fā)生過程,以及事物中各種因素之間的復雜關系,描述越具體、越“原汁原味”,就越能夠顯示現(xiàn)象的原本。同時,對敘事研究的評價不追求客觀性和有效性,它強調標準的運用必須適用于情境。敘事關鍵是看敘事者是否清晰、真實地描述了事件及其背后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敘事本身是否注意到經濟性和熟悉性。敘事研究工作的價值也不在于研究程序及結論的推廣,而在于具體教育問題的解決、教育經驗的意義重構和教育主體(教師和學生)的發(fā)展,并期望通過其激發(fā)共鳴,使傾聽者和閱讀者獲得基于自身的啟示。
(七)重歸納而不重邏輯推演
從研究的基本思路看,敘事研究主要采納的是一種歸納的方法。質的研究的歸納過程通常由如下步驟組成:1)研究者自己投入實地發(fā)生的各種事情之中,
注意了解各方面的情況;2)尋找當?shù)厝耸褂玫谋就粮拍,理解當(shù)氐奈幕曀祝杏约旱难芯繂栴};3)擴大自己對研究問題的理解,在研究思路上獲得靈感和頓悟;4)對有關人和事件進行描述和解釋;5)創(chuàng)造性地將當?shù)厝说纳罱洑v和意義解釋組合成一個完整的故事。歸納的方法決定了質的研究者在收集和分析資料時走的是自上而下的路線,在原始資料的基礎上建立分析類別。分析資料與收資資料同時進行,以便在研究現(xiàn)場及時收集需要的資料。敘事研究的理論建構走的也是歸納的路線,從資料中產生理論假設,然后通過相關檢驗和不斷比較逐步得到充實和系統(tǒng)化。
三、對教育敘事研究的反思
近年來敘事研究招致不少批評。如,過于關注自我經驗反省的研究旨趣,容易使研究陷入自我中心或唯我論;由于受到研究的規(guī)約而在敘事中出現(xiàn)“好萊塢情節(jié)”,即通過人為地化解或折中為所談及事件中的矛盾設計一個完滿結局:由倡導情境意義的特殊性而加劇了相對主義的泛濫,尤其是道德的相對主義,招致工具合理性在學術和現(xiàn)實生活中受到過度批判等。
就目前的觀點來看,教育敘事研究的局限性主要表現(xiàn)在3個方面:一是小樣本往往只有一個到幾個參與者,因此研究成果的典型性、代表性經常被人質疑,也無法回答普遍性問題。二是時間長。對個案進行深入研究,取得豐富資料要花費相對多的時間。當教師事務繁忙或精力不足時參與比較困難。三是評定難。對一敘事研究的相對主觀性標準目前還在探討中,借鑒的典型研究較少。此外,教師相對封閉的專業(yè)生活習慣和缺乏自覺反思意識也會影響到敘事研究的開展。四是敘事研究對研究者具有很高的要求。教育敘事研究一方面要求研究者深入了解某一個教育實踐現(xiàn)象,另一方面又要有足夠的理論視角。只有這樣,在敘事的過程中,才知道如何組織事件,才知道事件組織起來后能夠表達什么樣的理論主題。與此同時,“在敘事研究中,研究者必須以對話者、傾聽者的身份同時與三種聲音(至少)進行交流:敘事者的聲音(包括錄音帶或文本作者的聲音)、理論框架(為解釋提供概念和思考的工具)以及對解釋與閱讀的反思性批判(即對材料所作結論的自我評價與反思)!薄=逃龜⑹卵芯砍艘笱芯空摺百N近”“身處”教育實踐這一前提性條件之外,還應有必要的教育理論作為內隱的支撐,否則。教師敘事難以避免“敘事越敘越貧庸”的結局。
教育敘事研究在我國不過經歷了短短幾年的時間,無論從理論還是實踐都有一個不斷完善和發(fā)展的過程。對于敘事研究的反思與批評正是敘事研究發(fā)展的歷史階段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從當前國內外教育敘事研究的總體情況來看,至少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問題需要我們去思考。
第一,教育敘事內涵理解褊狹。國內很多學者簡單地把教育敘事等同于教師敘事,認為教育敘事研究僅僅適用于教師教育與專業(yè)發(fā)展領域,而且,無論是教師敘事行動研究,還是合作研究,對敘事者與研究者的關系缺乏辯證理解,要么取消研究者指導,要么無視教師自主性。
第二,對研究缺乏跨學科視野。如前所述,敘事研究的理論基礎是很厚重而廣泛的,教育領域的敘事研究必須基于多學科的理論視角和開放的思維,相互借鑒,取長補短。如果囿于所謂的學科獨立意識,就教育論教育,敘事便很容易成為教育瑣事、經驗體會甚至牢騷的代名詞。
第三,忽視教育敘事的本體價值考察。一方面,很多學者在運用敘事的過程中并沒有真正了解敘事到底是什么,它如何發(fā)揮作用,以及基于怎樣的研究假設等,造成了敘事一定程度的泛濫;另一方面,更多情況下,學者僅僅把敘事作為研究資料收集的過程與方法,而沒有充分認識到敘事其實是教育中人的存在方式,敘事本身也有教育價值,可以作為教師培訓項目的一個重要部分。
第四,我國教育研究的方法論傳統(tǒng)影響了敘事研究的開展。長久以來,我國教育研究中存在著很強的邏輯推演和量化取向,所以覺得敘事缺乏科學性與推廣價值。比如,有學者認為社會科學研究的最終目的是提出理論,有的學者甚至認為敘事脫離了教育科學理論的指導,加重了教育科研的虛假之風等。對于這些評判,我個人持保留意見。我們姑且不論學者對敘事研究的質疑是來源于我國教育研究對邏輯推演和量化取向的推崇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對以質的研究存在有某種抵觸情緒,單就說敘事研究缺乏理論基礎、忽視理論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這一點來說,我個人覺得,這也許是學者對敘事研究缺乏足夠了解的前提下而得出的結論。
小學教育敘事范文第5篇
【論文摘要】目前對教學案例和教育敘事尚無清晰明確的定義和區(qū)分,不利于研究的開展和寫作的規(guī)范。本文從目的意義、定義內涵、基本要素、共同點和不同之處等方面,對近年來受到教育界推崇的教學案例與教育敘事研究進行了較深入的辨析,對教師在撰寫教學案例和教育敘事研究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以及人們認識水平的提高,教育研究者愈來愈強烈地認識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既不同于哲學,也不同于自然科學,那種滿足于理論思辨,或以經典自然科學為標準的研究方法難于把握復雜的教育現(xiàn)象。在此背景下,質的研究方法逐漸在教育研究中得以提倡,教學案例、教育敘事研究等質的研究方法得到教育研究者的廣泛認同,它的最大意義在于真正能使教師成為研究的主體,從根本上解決長期以來教育研究與教育行動分離、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脫節(jié)的狀況,從紛繁復雜的教育教學實踐中,探討與挖掘那些很難用理論推導或實驗數(shù)據來概括與抽象的內涵、意義與深層規(guī)律。它重視對教育教學過程中人的心理與情感活動的研究,重視行動與反思,反對不切實際的空談,主張“一例勝千言”,提供“樣板”與“范例”,提倡移植與借鑒,強調理論要來自于實踐、并接受實踐的檢驗與修正,只有在真實情境下能夠應用的理論才是有價值的。這也就是當前教學案例與教育敘事研究越來越受到推崇的原因。
目前對于教學案例和教育敘事研究都沒有十分嚴格的界定,大多數(shù)教師甚至教育技術工作者都不知道兩者的準確定義和區(qū)別。筆者通過百度搜索檢索到含“教育敘事”關鍵詞的網頁160,000條,以“教學案例”為關鍵詞的網頁919,000條,以“教學案例+教育敘事”為關鍵詞的網頁16,900條;從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中檢索到從1979至2006年,以“教學案例”為關鍵詞的論文1940篇,以“教育敘事”為關鍵詞的論文168篇。通過對內容的初步分析,筆者發(fā)現(xiàn)存在三種情況:一種是不加區(qū)別、混為一談;一種是自說自話、大同小異;第三種是有所區(qū)別、但未進行系統(tǒng)比較。筆者認為:從本質上來說,教學案例與教育敘事都屬于同一類教育教學研究方法,即質的研究方法,是教育行動研究的具體表現(xiàn)形式之一,但又各有側重;教學案例與廣義的教育敘事中的一種類型——教學敘事比較接近。為寫作和研究方便起見,應加以區(qū)別和規(guī)范。本文將就兩者的異同之處進行辨析,以供廣大教師參考并就教于方家。
一、什么是教學案例?
案例一詞譯自英語“Case”,原意為狀態(tài)、情形、事例等。案例是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在這個情境中,包含有一個或多個疑難問題,同時也可能包含有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
案例應有如下幾個特征:案例是一個故事(事例)的講述;案例要有完整的情境和背景、情節(jié)和沖突、對問題的思考和解決過程;案例的敘述要具體、特殊;案例要揭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如情感、態(tài)度、動機、需要等;案例要有隱含的思想,案例描述的是實踐者的所思所想所為,都是具體的甚至細小的行為,但這些行為的背后都隱含著某種思想、信念和理論,等待讀者去解讀、品味和分享。案例如果沒有這種思想,只是一個平淡而膚淺的故事,就沒有教育意義。
根據理查特(Ricahert,A.E.,1991)的定義:“教學案例描述的是教學實踐。它以豐富的敘述形式,向人們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師和學生的典型行為、思想、感情在內的故事!盵1]從這里可以看出,教學案例實際上包含了“教”與“學”兩方面實踐的記錄,它既是“教”的案例,也是“學”的案例。
在教學案例所記錄的教學情境故事中,包含了某些教學疑難問題的解決過程與方法。這類案例的搜集必須事先實地作業(yè),并從教學任務分析的目標出發(fā),有意識地擇取有關信息,因此研究者自身的洞察力至關重要。
從Internet網上搜索發(fā)現(xiàn),“教學案例”一詞還常常被用作案例教學所采用的案例的統(tǒng)稱,案例教學中使用的案例,是指那些符合教學要求、能夠引起分析和思考、達到教學目的的故事性材料,如生活中具體的事例、病人的病情介紹、刑事案件的案情等,可以稱之為“用于教學的案例”,這與本文所指的專門描寫教學過程的“教學案例”是不同的。當然,描寫教學過程的教學案例也可以作為案例教學的材料。
二、什么是教育敘事研究?
敘事,就是“講故事”,原本是文學(特別是小說)的要素之一,它所獲得的是具體的事實性知識,而不是抽象的真理性知識,因此它長期以來被“科學的研究方法”所排斥。但是,后現(xiàn)代主義對“敘事”給予了新的解釋和強調,將之引入到社會科學研究之中。波爾克霍恩(Polkinghorne,1988)將敘事界定為人們從他們的經歷中獲得意義的過程。20世紀80年代加拿大的幾位課程學者將敘事研究作為教師的研究方法運用于教育領域,從而出現(xiàn)了教育敘事研究。簡單地說,教育敘事就是“講一個教育方面的故事”,教育敘事研究是在“講教育故事”的基礎上,通過對故事進行感悟和反思,來研究教育問題。抽象一點來說,教育敘事研究,就是研究者通過對有意義的校園生活、教育教學事件、教育教學實踐經驗的描述與分析,發(fā)掘或揭示內隱于這些生活、事件、經驗和行為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論和教育信念,從而發(fā)現(xiàn)教育的本質、規(guī)律和價值意義[2,3]。
目前關于教育敘事的分類很多,也很不統(tǒng)一。比如有將教育敘事分為“真實的教育敘事”和“虛構的教育敘事”的;有將教育敘事分為“教學敘事、生活敘事和自傳敘事”的;有分為“調查的教育敘事、行動的教育敘事、虛構的教育敘事”的;還有分為“大敘事、小敘事”的。
三、教學案例的基本要素
1. 教學背景
教學背景包括教學的基礎、條件、學情等方面的情況。教學基礎指前一個教學活動所完成的教學任務(如前一節(jié)課所學的知識及形成的能力),新的教學任務是在怎樣的知識、技能、能力基礎上進行的;教學條件主要是指教學設備和教學技術;學情是指學生的基本學習狀態(tài),如班級學生的總體狀況、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風氣等。
2. 教學過程
即教學實錄。它忠實地記錄整個教學活動的細節(jié),包括顯性的教學行為和結果,還包括一些隱性的教學行為,即教師、學生的情感活動以及學生的思維反應等。后者是我們經常忽略的地方,比如,學生對某一教學結果作出會心的微笑反應,這樣的面部表情流露是瞬間的,但卻包含許多學習信息,可能具有重要的教學意義。課堂教學往往是具有某種結構的,應真實地記錄結構以及結構內的內容細節(jié)。
3. 教師反思
是指教學活動結束后,任教教師對自己的教學行為作出的自我評價性介紹。可以由教師自由地闡述自己的教學行為、結果、方法等,也可以由案例設計者提出有關問題,任教教師就這些問題闡述自己的觀點。教師反思反映了任教教師對教學活動的認識水平,是案例分析的重要對象。一些研究者還主張,教師反思中還應提出值得繼續(xù)探討的問題。
4. 學生反饋
這是目前大多數(shù)教學案例所缺少、而筆者特意強調的內容。它是指教學活動結束后,通過師生交談、問卷調查、學生學習心得體會等形式,所收集的學生對教學活動的認識與評價。從中可以得出大量的反映學習者心理活動和思想感情的信息,對研究教學過程、改進教學設計、提高學習質量非常必要。
四、教學敘事研究的基本要素
1. 故事背景
交代故事發(fā)生的時間、地點、人物、起因,但不必面面俱到,關鍵在于說明故事發(fā)生有何特別原因和條件。
2. 情境描述
每個教育敘事都必須有一個鮮明問題或矛盾。不能杜撰,但可以對實際情節(jié)進行選擇,凸現(xiàn)焦點。要有細節(jié)的描寫,描寫要生動、引人入勝。一般采取敘議結合,即先描述后分析,或夾敘夾議。
3. 問題解決結果或效果
問題或矛盾解決后的情形.可以用一句或幾句簡單的話進行描述。
4. 反思或評析
反思是指教師把自己的教育教學活動本身作為研究的對象,多角度地進行審視、深思、探究與評價,對教學教育行為的成功與失敗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分析。評析是從觀察者的角度對他人的教學敘事進行的分析和思考。
五、教學案例與教育敘事研究的異同
1.相同點
教學案例與教育敘事研究都具有質的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如自然情境性、自身工具性、情節(jié)性和反思性等。
(1)自然情境性
教學案例和教育敘事研究都是教師從教育實踐出發(fā),從校園生活出發(fā),從真實教學過程出發(fā),從自然教育情境出發(fā)所進行的研究,這種研究的顯著特征在于“實”,它是教師在教育教學活動中對實事、實情、實境和實際過程所作的記錄、觀察和探究,從而獲得對事實或事件的解釋性意見。教師平時要善于捕捉這些教育教學故事的“源文件”,只有“原汁原味”的教育教學事件才有特定的意義。
(2)自身工具性
大多數(shù)教學案例和教育敘事研究是研究者直接融入并成為主體的研究,研究者本人是研究的工具,他(她)通過自身長期在教育教學的實際生活體驗中,在與對象的直接互動與實際交往中,發(fā)生了各種生活故事和教育教學事件,對這些事件,教師(或學生、參與者)們通過觀察、分析、反思,而獲得一些見解或解釋性的意見,這就是行動者自身作為主體并直接介入其中的行動研究。 一些描寫他人的教育教學故事或與教育教學有關的虛構作品如教育小說、教育電影等不在本文的討論之列。
(3)情節(jié)性
案例和敘事不是記流水賬,而是記述有情節(jié)、有意義的相對完整的故事。通常有與所敘述的教育教學事件相關的具體人物、沖突和事件發(fā)展等情節(jié)。每個案例或敘事都包含一個或多個的“意外事件”或沖突,沖突可以是外部的,也可以是內在的。
(4)反思性
教學案例和教育敘事研究是一種反思性研究。教師在敘事中反思,在反思中深化對問題或事件的認識,在反思中提升原有的經驗,在反思中修正行動計劃,在反思中探尋事件或行為背后所隱含的意義、理念和思想。離開了反思,教學案例和敘事研究就會變成為敘事而敘事,就失去了它的目的和意義。
2.相異點
(1)目的不同
教學案例是一種在先進教育理論與實際教學活動之間的“中間狀態(tài)”,是將理論與實踐結合起來的“樣本”和“范例”,它通過對在先進教學理論指導下的教學實踐進行觀察與反思,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統(tǒng)一起來,在理論與實踐之間發(fā)揮“橋梁”作用,使專家“倡導的理論”(espoused theories)真正成為教師“采用的理論”(theories-in-use),目的在于用理論指導實踐、同時在實踐中檢驗和修正理論。而教育敘事研究則不拘泥于某種具體的理論,更強調回歸教育教學實踐本身,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教學事件中,通過觀察與反思歸納出解釋性的見解與結論。
(2)有無主題
姜瑛俐認為:教學案例要有主題,而教育敘事研究可以只有問題沒有主題。主題是案例所要反映的核心理念和觀點,是案例的靈魂和精髓,問題是案例主題的支脈。寫案例首先要考慮這個案例所要反映的主題是什么,如是說明如何轉變后進生,還是強調怎樣啟發(fā)學生思維, 或者是介紹如何組織小組討論等等。主題像一條主線把案例故事串起來。案例主題要有指導意義,能引起大家對教育教學中帶普遍性,傾向性問題的關注,并能促使這些問題解決,不能只局限于個別情景或特殊問題[4]。
(3)方法不同
教育敘事研究采用的是“從實踐到解釋性見解”的自下而上的歸納法,而教學案例既有自下而上的歸納法,又有自上而下的演繹法,采用的是“理論-實踐-修正理論”的途徑。教育敘事更強調故事的自然情境性,一般沒有事先的安排與設計,主要是事后的感悟與反思;而教學案例事先往往要進行精心的設計與安排,事后要有系統(tǒng)的教師反思與學生反饋,帶有較濃厚的“研究”的味道,是一種“有血有肉”的理論。
(4)范圍不同
教育敘事的內容一般比教學案例要更加寬泛,可以涉及教育教學領域的方方面面。教育敘事所敘之事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教育事件,這些看似平淡的教育故事蘊含了豐富的內涵,教育敘事研究正是要多角度、多維度地去體會、去挖掘這些教育故事的內涵,因而其所獲得的信息具有豐富性與情境性,但它不能用作評價標準,不可作為推論的前提或基礎。相比之下,教學案例一般局限在具體教學的范圍,由于有事先的設計與一定的條件控制,因而更有典型性與代表性。
(5)文體與結構差異
教育敘事研究對文體的要求不太嚴格,也沒有比較明確的格式與規(guī)范,只要具有某些基本要素就行了。教學案例雖然目前也沒有統(tǒng)一的格式與規(guī)范,但相對教育敘事來說,還是要嚴格一些,結構要求越完整越好。教育敘事更強調可讀性、故事性,而教學案例雖也要求有可讀性,但更強調邏輯性、規(guī)范性。例如,對背景的描述,教育敘事側重于時間、地點、人物與場景,而教學案例則側重于描述教學的基礎、條件、學情等方面的情況;反思方面,教育敘事研究側重于感悟,教學案例則強調理性分析,而且還要提出值得進一步探討的問題;寫作手法上,教育敘事常采取夾敘夾議,教學案例則大多是先敘述再集中分析。
總之,教學案例與教育敘事研究報告雖比較相近,但仍有多方面區(qū)別,研究者不可不細加辨析。
參考文獻
[1] 鄭金洲.案例教學指南.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2] 邱瑜.“教育科研方法的新取向──教育敘事研究”.中小學管理,2003(9):11-13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