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2023字
讀后感2000字(精選11篇)
讀后感2000字 篇1
If you've ever been poor, this movie may be hard to watch. It depicts poverty in America in gut wrenchingly accurate ways. I've been as poor as Chris Gardner, and, like him, I've been poor among very rich people in the Bay Area while trying to work my way up.
Chris Gardner is a loving father and failing businessman. He is chosen for a competitive internship at Dean Witter, a stock brokerage. The internship, which offers Chris a very long shot at a better life, doesn't pay any salary. Chris has to live without a salary for six months while risking just about everything for that long shot gamble.
Chris is really smart. He can solve a Rubrik's cube in minutes. But, he's poor. Poverty, like an octopus, keeps trying to suck him down to the bottom, and make him stay there.
His car is towed. His wife walks out on him, leaving him with a five year old son. He is arrested for unpaid traffic tickets. He becomes homeless. He has to rely on a homeless shelter.
All this while, he must appear for work in the morning in a suit and tie, and be ready to charm some of the wealthiest and most powerful people in the Bay Area. These people take wealth so much for granted that two of them stiff him for cab fare.
Having lived through similar experiences, I cringed throughout this movie. My stomach hurt. I winced. I cried. I hugged my knees to my chest.
The movie is very accurate, but painful to watch. I hope a lot of rich people, who think that they understand poverty, see it.
This movie will be politically controversial. First of all, it doesn't touch the race issue with a ten foot pole. For example, when Chris appears to stiff a taxi driver for fare (it was really the rich white guy who failed to pay), the taxi driver never uses the “n” word. In real life, I think he probably would have.
Is the movie afraid to talk about race, or does it not want to? I don't know, but I know that some will protest the movie's not shoving race in the movie goer's face. I'm not one of those people. The movie's approach to race -- treating it as almost incidental -- worked for me. As a poor white person, I can tell you that poor white people face the same obstacles Chris did.
Second, does the movie sell the message that if you work hard, you will succeed, no matter what, and does that message tell the truth about success in America? I think that the movie is open to interpretation. Some will see it as an indictment of poverty in America. The scene of carefree rich people driving past the line to get into a homeless shelter is pretty devastating. Other people will become angry because they believe that the movie's depiction of hard work leading to rewards, in some cases, is too facile. I disagree, but that's what you'll hear.
Third, is this movie meant to chastise black men who abandon their children? Chris is a role model exactly because he moves heaven and earth to be a good father to his son. This will be debated back and forth.
The movie has a big philosophical statement to make, that has been lost on many reviewers, for example, Richard Schickel in TIME.
Chris is shown running throughout the movie. Remember the title of the movie: “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Chris places emphasis on “pursuit.” Jefferson, when he penned the 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 did not promise Americans happiness, but only the right to pursue it. Chris says, at one point in the movie, paraphrase, “I am happy right now. It is a fleeting moment.” We experience happiness in eyeblinks. The rest of the time we, like Chris, are chasing after it.
讀后感2000字 篇2
有人說:不讀《出師表》不知忠,不讀《陳情表》不知孝。我說不讀《與妻書》不懂真愛。
《與妻書》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寫給愛妻的絕筆信。我具體不記得第一次看到這篇文章是什么時候了,隱約好像是在初三的自讀課本中,不過那時間由于閱歷和情感的積淀膚淺,似乎也讀不出什么味道。以后反復讀過好幾次,直到大學的某一天,我將其列入自己最愛的十篇文章之中,今天再讀時,忽然意識到該寫點什么了。
回想80多年前的那份真愛,我想只要是一個人,一個有血肉有情義的人,無不為這篇文章的真摯而動容,為這種至誠的大義之愛而感喟。
《與妻書》起筆非凡,書信的開頭就表現出了作者高超的駕馭語言的能力。意映卿卿如晤,是這份絕筆信的開頭。意映是作者愛妻的名字,即陳意映,而卿卿是作者對愛妻的尊稱。卿卿二字一般是用于妻子對丈夫的尊稱,作者用在此,可見對妻子的敬佩與尊重。林覺民是知識分子,曾東渡日本留學,歸國后,在家人的介紹下,他和陳意映結為連理,二人恩愛情長,后因林覺民加入愛國同盟組織,常年奔波在外,不曾照料妻子,因而心中一直存在著內疚與虧欠。在今壯志未酬事業(yè)未竟之際,他不能忘懷的還是自己的愛妻,而愛妻的形象已超過了單純的夫妻之愛,為了稱呼他,他用了卿卿二字。此二字比親愛的多了敬重,比尊敬的多了親切。如晤即好像會面的意思。由于革命的原因,作者與妻子聚少離多,有時候好幾個月不曾見面,今天在獄中恍若夢中一般,想起了愛妻的音容笑貌,好像看到了她的倩影,仿佛回到了愛妻的面前。當然這一見面就有好多話要說,要對自己摯愛的妻子說,而這些話是拖欠愛妻的,是以前從未說過的,在以前也是不可能說出口的,因為愛的表露永遠都是在生離死別時。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這一段文字情真意切,讀后情入肺腑,讓人潸然淚下。我想我在這兒肢解這段文字是對作者真情的褻瀆吧!因為這份絕筆書一千三百余字是一氣呵成的,是作者咬破手指頭后將血與墨融合,用娟秀的小楷寫在手帕上的。但是我希望作者會原諒我的不恭,惟愿以真摯的感動回報此段文字給我的凈化。我想要寫這段文字,文學素養(yǎng)與真愛是缺一不可的。一個懷著極度悲傷的摯情,能在愛的驅使下理性的隱忍著流露,壓抑著釋放,淚珠和筆墨齊下,非常人能夠做到。但是在這種情況下,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出來呢?因為,這是最后的心上話,不說給愛妻聽以后就永遠沒有機會了。作者未負天下人,未負泱泱中華之億萬民眾,而偏偏負了愛妻一個人。眼見妻子以個人要承擔起整個家庭重擔,要抓養(yǎng)孩子成人,這一切的一切,作者唯求得到愛妻的理解與原諒。吾至愛汝,即此愛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來,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屬;七尺男兒并非無情之人,并非是為了逃避責任而去死。而是愛她太深,也正因為愛她太深,作者才能勇敢的面對死亡。這是真愛中無上的責任。突然記起《泰坦尼克號》中男主人為了心愛的女人擔負起替她死的場景。不過那種愛是小愛,作者不僅愛妻子,更愛天下無數鴛鴦,在自己比翼齊飛的時候,他明白必須以天下為己任,成全他人的摯愛,而這種最高境界的愛是源于對愛的無比忠貞的。作者記起了初婚時二人花前月下的幸福,想到和愛妻同生共死,永結百年。但是他們的真愛在滿街狼犬之下不容于世,他們的愿望生不逢時,因而想到用死來捍衛(wèi)。但是想到愛妻已有身孕,恐怕這種做法對她的打擊太大,是愛妻所不能承受的。但是在矛盾的驅使下,作者說了。這一說使他真正明白了愛的真諦。所有偉大的愛都必須用責任來維護,用死來捍衛(wèi)。
作者明白了用死來捍衛(wèi)愛情,但是他還是放不下妻子,放不下妻子從此后忍受孤獨,不過這一切已經沒有辦法了,唯一的辦法就是有來世。來世一定選擇陪伴在愛妻身邊,實現剛結婚時共同許下的諾和,陪愛妻指花誓月,和愛妻白頭偕老。無情未必真豪杰,憐子如何不丈夫,作者死而無憾,但是還有妻子兒女,只希望妻子將孩子抓養(yǎng)成人,繼父不屈與多情,延續(xù)和繼承他未竟的革命事業(yè)。不過貧困帶來的艱辛,使得這一切做起來又非輕而易舉。想到這里,作者突然沒有話了,只聽到妻子的哭聲,本想為她擦干眼淚,但是天涯海角,不能實現,因而就陪愛妻一起哭泣。這哭聲驚天地泣鬼神。種愛一方手帕怎能承載,我想作者的眼淚一定流到生命的盡頭了吧。
陳意映讀書不多,但把手帕承載的情卻讀得淋漓盡致。如果我們能夠體悟明白,人生有一段這種哭不出來的情,掩飾在作者生前死后已經交割清楚的前提下,我想二十四歲的生命一夜會成熟,在刑場上的林覺民內心肯定出奇的平靜,人格也無比偉岸。
讀后感2000字 篇3
一提到歷史,似乎在人們的印象當中都是一個枯燥乏味的東西。要將原本一眼一板、循規(guī)蹈矩,而且語言深刻難以體會的歷史用生動有趣的白話文來體現,《明朝那些事兒》正是讓我們學習歷史的一條捷徑。
《明朝那些事兒》共著七本,雖然只拜讀了前兩本,卻已經讓我受益無窮、愛不釋手。
第一部可分為三部分:明朝的誕生,開國治國,叔侄反目。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第一部,那就是“奮斗”。無論是朱元璋,還是朱棣,都是經過許多生生死死,在冒死的拼搏奮斗下打下的江山,是用無數條生命鋪出走向皇位的路。那么就先從朱元璋的一生說起吧。
朱元璋從苦難的童年——從一個放牛娃開始。長大后在饑荒之下家破人亡,之得入寺為僧,維持生計,卻被人指謀反,無奈之下“逼上梁山”,加入了起義軍對抗元朝。朱元璋在起義軍中充分發(fā)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先后擊敗強大的對手——陳友諒、張士誠和元朝。在鄱陽湖與陳友諒的“無敵軍艦”殊死一搏,在易守難攻的“第一堅城”平江與張士誠斗智斗勇,最終將自己最大的敵人——元朝擊敗,北伐肅清北元獲得全盤勝利。
朱元璋用他的座右銘:“你的就是我的,我的還是我的。”,將天下征服。他一直盡心盡力,想要管理好國家,打擊、杜絕,用殘酷的刑罰令人望而生畏,但在他死后明朝卻成為歷史上貪污最嚴重的朝代之一。為了保證天下永遠在他的手中,同時也為自己的下一代鋪路,勞心勞力,將后代所有的事都先做好,以防不測——奪去兵權、斬殺許多開國功臣。但歷史這個不被人力左右的編導,卻讓朱元璋嘔心瀝血鋪好的路在百年內盡殆。終究,皇位還是被自己的兒子——朱棣從孫子朱允炆的手上奪走了。
如此,即使你機關算盡,但還是不能改變未來這個不可抗拒的結果,未來是不能被人所操控的,總會有一些讓你意想不到的事情發(fā)生,卻無法避免,命運之神總是出人意料。接下來的這個人,他在父親朱元璋的基礎上,雖然謀權篡位奪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但還是將大明發(fā)揚光大,成為萬國朝拜的“帝國”,對明朝的影響也是十分深遠,他就是雙面人——朱棣。
他有著兩副截然不同的面孔:仁慈和善——與老百姓在一起時,為他們主持正義,愛民如子;殘暴嗜殺——殘忍荼毒一切不服從他的人。他野心勃勃,戰(zhàn)功顯赫,長期在名將常遇春、徐達、傅友德等名將中長大,對戰(zhàn)爭和死亡早就司空見慣,自然而然成為了一個驍勇善戰(zhàn)的軍事家。因為自己是并非是朱元璋的將來接班人的培養(yǎng)對象,對于朱元璋對太子朱標及其兒子朱允炆的偏愛而變得冷酷,對死后朱元璋傳位給侄子朱允炆卻沒有傳給他而心存憤恨,在明朝第一陰謀家——一個名叫道衍的和尚的引誘下,終于走上造反這條不歸路上。朱棣固然殘暴,但也是在他的統治之下,將明朝的發(fā)展推向了巔峰。鄭和七下西洋,用友好和強盛將大明帝國的名字傳遍世界。
朱棣后的兩任繼承人也選的不錯,可惜統治的時間都很短,朱高熾和其子朱瞻基一共只統治了十一載,雖然沒有朱棣和朱元璋的驚天動地,但在這十一載中,卻是明朝的黃金時期,兩人合稱“仁宣”。書中有令后人敬佩的、寧死不屈的錚錚傲骨,如鐵鉉、方孝孺,雖然都只是一介書生,一個文臣,但在朱棣的暴行之下,仍不屈服,心中懷中對正義的信念,無所畏懼。這不禁震撼了我:堅強的意志和勇敢的決心是無可戰(zhàn)勝的,執(zhí)著的信念與不滅的正義才是最強大的武器。
書中除了正經的歷史,但幽默是在每一行中都能體會到的。其中令我覺得最經典的黑色幽默:“……如果你有幸拿到兩張鐵劵,倒也不一定是好事。特別是第一版‘開國輔運’,因為據有關部門統計,拿到這張鐵劵的人80%以上都會有朱元璋同志額外附送一張陰曹地府的觀光游覽劵。此外特別說明:單程票,適用于全家老小,可反復使用多次,不限人數。”除了幽默的調侃,還凸顯出朱元璋當時滅臣人數之多。這就是《明朝那些事兒》,能將歷史如此簡潔明了,幽默生動的娓娓道來,一篇偉大的著作。能將歷史寫成如此,已是一種創(chuàng)世之舉。
讀后感2000字 篇4
一提到四書五經之類,條件發(fā)射地想到愚昧、封建、老古董,禮記讀后感。近來,看得多了,發(fā)覺孔家店被我們莫名地打到,因為提到國學,人人都可以說三道四,但是真正耐心讀下去,試圖去認真了解流傳千古的文章背后的人就少得多啦,姑且算是無知者無畏。
當下流行的西式學習和教育,和我國古代大相徑庭,東西教育差異之大只能慢慢體味啦。西方以自然科學為代表的學習分門別類,循序漸進,所有的學科在一套完善的理論世界內蓬勃發(fā)展,并且通過對數學工具的使用,讓知識的學習一切都井井有條。我國古代的教育體系,更多地強調個人修行,強調對悟的理解,對于如何達到大徹大悟的境界,似乎沒有一條明確的道路遵循,沒有一個可以重復訓練、可操作的育人大-法。給我的感覺,古人的學習方式,有些靈童似可瞬間得道升-天,而愚鈍之輩則無醍醐灌頂的機會。
一提到《禮記》大家多多少少都有些了解,不過一般的同學都是對它皺眉頭,鄙夷之。因為一想到禮,就會聯系到三綱五常,君君臣臣之類的腐朽思想啦。觀后才知,我冤枉古人啦,古之“禮”包羅萬象,即不是送禮的禮也不是非禮的禮,而是和“道”一樣,有著豐富的內涵。
一般同學都知道,四書五經的四書指的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可能不知道《大學》和《中庸》是《禮記》中的兩篇,這里要說的《學記》也是《禮記》的一篇,非常有名,但今人不太熟悉罷了。
《學記》講述了古人對學習的理解,是高度概括的,沒有實際操作的教條,可以看作是古人對“教育”“學習”的綱領,如《共產黨宣言》對共-產主義的作用,但是并沒有告訴無產階級怎樣從資本家手中奪取權力。前途是美好的,道路嘛,自己去摸索吧。
文章開宗明義,第一句就解釋為什么去“學”,去接受“教育”:化民成俗,可以理解為有一個良好的社會風俗習慣,這應該是有社會性和歷史性的,不同時代自有不同解釋,我想一般應該是百姓安居樂業(yè),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吧。
雖有至道(道這個東西,內涵豐富,太玄,非三言兩語說清楚),不去學習,也不能“知其善”。古人對學無止境認識很透徹,知道“學然后知不足”,發(fā)奮地學習才知道自己有那么多不知道的東西,有人越學越感無知也是這個原因,這也解釋無知者無畏;巔峰對決,只有功力深厚的人才知其中的深淺,莽夫是看不出門道的,讀后感《禮記讀后感》。古人對“教”和“學”的認識,不像現在這樣割裂,現在老師高高在上,一切都對,學生的質疑總被當做不聽話。古人知道“教學相長”,將教和學統一起來,學生和老師大家可以互相學習,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為師學,所以有同學一時無法理解某些知識點,如果你知道的話,不妨將你的理解分享出來,在教別人的時候,你的認識也會更上一層樓。現在的學生不僅缺乏不恥下問的勇氣,連虛心請教的一并拋棄啦。
或許古人愚昧,對一切未知的東西心存敬畏,對于學習也當做神圣的事情,所以才有至圣先師的孔夫子,被當做祖師爺祭拜。
學習是有一定規(guī)律性的,不可揠苗助長,所以“未卜禘[dì],不視學,游其志也”,意思是說時候未到(還沒祭天)的時候,天子(領導)不能去視察學校,這樣學生可以有充足的時間去“游其志”,發(fā)展個人的志向。
我覺得對老師的作用,古人認識的更加深刻,老師要“時觀而弗語,存其心也”。無論老師還是父母,對學生的志向之類,別整天批評,要多多觀察的學生,少發(fā)言,在適當的時候才加以指導。像現在的父母也不要孩子上兩天學就問去逼他考清華北大,煩死啦。
求學的人有四個經常犯的錯誤:或失則多,或失則寡,或失則易,或失則止,是指學習的時候,或貪多不求甚解,或學習一點點就容易滿足,或將學習看做太容易不下苦功夫(傷仲永之類的神通),或自我設限不求進步。這四點學習的人和教學的人都要明白,產生四種錯誤的心理不同,要對癥下藥。
古人對老師的評價高,所以即使皇帝,對自己的老師要“無北面”(和老師,別用君臨天下那套禮儀,尊師),F在教師的神壇已經走下神壇,成為謀生的一種職業(yè),一日為師終生為父也out,一去不返啦。
更多的內容,這里不再一一展開,不過《學記》這篇文章還是值得復讀。古時的一些文章,酣暢淋漓,一氣呵成,隱喻恰當,道理明了,不似現在一些無病呻吟的文字,毫無深意,只能湊字數,湊頁數換RMB。雖然讀這些書不能令你身價倍增,也不算一種找工作的技能,但是陶冶情操方面比一個數學公式強多了。在十幾年的西式教育下,穿梭在古人的文字間,完全不同的感受,別有一番愜意。
閑暇的時候,讀點好文章,頓覺神清氣爽。
讀后感2000字 篇5
《城市意象》采用的是心理學的研究方法,凱文·林奇把研究建立在心理學和行為學對意象的研究成果之上,并且借鑒了這些學科的各項實驗研究方法,如訪談、畫圖、情景的界定、描述、重復再現、系列再現等,這些都是心理學中的知覺實驗、意象實驗、記憶實驗等一些手段。本書講述的內容有關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變性。城市的景觀在城市的眾多角色中,同樣是人們可見、可憶、可喜的源泉。賦予城市視覺形態(tài)是一種特殊而且相當新的設計問題。
書中一共分了五章,分別是第一章環(huán)境的意象,第二章三個城市,第三章城市意象及其元素,第四章城市形態(tài),第五章新的尺度。
凱文·林奇引用了蘇贊·格蘭對建筑的簡略定義:一切被創(chuàng)造的可見的環(huán)境。在作者討論“環(huán)境意象”時,這個詞語是指類似道路、標志物、邊界、節(jié)點和區(qū)域這些東西,作者創(chuàng)造了“可意向性”這個概念來描述他們應該具備喚起觀察者強烈意象的特點。作者給出了意象的特性,組成元素等等,從以上兩段引文中易發(fā)現:
1、意象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其包含了觀察者的相當大的主觀因素。正是由于這種存在著的不可避免的主觀的因素,要研究城市意象的形成就必須從一個研究地區(qū)中尋找盡可能多的研究對象,這里的多不僅僅指數量,要盡可能有整體代表性。研究的對象也不僅僅是人,更確切地說,是一種人與城市的關系。書中強調的是群體的意象。
2、意象的抽象,重組和排列方式也十分重要,要我創(chuàng)造一套合理的方式,就目前而言,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基本沿著作者分析的脈絡走,收獲也不小。“意象自身并不是將現實按照比例縮小、統一抽象、精確縮微后的一個模型,而是有目的的簡單化,通過對現狀進行刪減、排除、甚至是附加元素,融會貫通,將各部分關聯、組織在一起,才形成最終的意象!边@是書中的語言,也是給我印象最深的話,它告訴我們五花八門的定位參照系統和不同人群的不同方位感,最關鍵的是,這些都和人類的思維或者是文化聯系起來。當然,最重要的我想應該是城市意象中物質形態(tài)的五元素:道路、邊界、區(qū)域、節(jié)點、標志物。區(qū)域由節(jié)點組成,由邊界限定范圍,通過道路在其間穿行,并四處散布一些標志物,元素之間有規(guī)律地互相重疊穿插。
首先道路是觀察者移動的路線(街道、運輸線、運河等)。對許多人而言,道路是他們想象圖象中的主要元素。人們游走在這些路網中,游覽這座城市,同時將其它的環(huán)境元素加以整理,建立起相互的關系,形成人們心中的城市意向。當其它要素環(huán)繞周圍時,道路通常在人們意向當中處于支配地位。哪里的主要道路缺乏定義或者容易和其它的混淆時,那里的整體意向就會不那么清晰。道路能成為城市意向中重要的特征是有某些原因的,包括經常使用、專門使用的集中、特有的空間特性、正面的特征、接近城市中專門的特征、視覺上顯著,或者在全部道路結構或地形學中它們位置的優(yōu)越性。
其次邊界是不同于道路的線性要素,它既不用來使用,也不被看做道路,它通常用來形成區(qū)域中的邊界或者連續(xù)中的線性隔斷。它們是橫向的參考,而非坐標軸。最強烈的邊界是視覺上顯著的,外表上連續(xù)的并通常難以逾越的。邊界是重要的組織特征,特別當它連接毫無特征的區(qū)域時,就像水域城墻勾勒出了城市的輪廓一樣。大多數城市擁有定義非常清晰的邊界。伊斯坦布爾的意向,舉個例子來說,是被博斯普魯斯海峽構成,它同時為歐洲和亞洲交界城市形成邊界。水構成了沿海城市或濱河城市的一個很重要的邊界。
區(qū)域是城市中的觀察者“精神進入”的一個中型到大型的區(qū)域,或者它有可識別的“連續(xù)性主題”自然特征,這是根據肌理、空間、結構、細節(jié)、象征、用途、居民、維持費用、地形等得出的。擁有一些與眾不同的因素,但并不足夠創(chuàng)造一個完整的主題單元,一個區(qū)域僅僅被熟悉城市的人這么認為。創(chuàng)造一個更深刻的意向可能需要更多的線索。區(qū)域可能擁有生硬的、精確的分界線,或者也可能是漸漸消失在周圍地域的柔和的不確定的分界線。
節(jié)點是點性參考,觀察者可以進入的城市中戰(zhàn)略性場所,它是人們行進中來去的強烈的焦距。節(jié)點可能是第一個交叉點,或者僅僅是作為一個專有用途或自然特征的“主題性的集合”。當做出決定和提高注意力時,交叉點和行進模式的變化是的節(jié)點意義功能更加重大。然而當主導性的節(jié)點趨向于同時具有“集合”和“交叉”,就具有雙重的功能和自然意義,譬如公共廣場。然而非本質的、有特色的自然形態(tài)更能夠使得節(jié)點記憶深刻。
標識物是作為外部的點參照。一些諸如塔、尖頂、小山——是遠方的,作為一個特色可以在遠方的各個角度的小一點的環(huán)境中的頂部被看見。相對于它的背景來說,有明顯的外形和顯著的空間位置的標識物,能更容易的被識別,對觀察者來說有更重要的意義。凱文·林奇認為標志物的一個關鍵的自然特征是單一性,“環(huán)境中的一些唯一的難忘的外表”,通過使它們能從很多地點可視或者與它們附近的要素創(chuàng)造對比度,那些“顯著性空間”能建立標識物元素。一個環(huán)境是怎么用的也可能加深一個標識物的重要性,譬如它的位置在于包括道路節(jié)點的交叉處。
這一系列要素沒有一個是孤立存在的,所有的聯合起來提供出整體的意向。區(qū)域由節(jié)點構成,由邊界定義,被道路穿透以及布滿了標識物?元素有規(guī)律的交迭并互相滲透。一批批的意向通常相互交迭并在一系列的層面上互相關聯,來反應地域的尺度。這樣,觀察者可以通過意向從街道層面到那些臨近地段,到城市以及更遠,就如身臨現場一樣。文中通過對意向特性的分析和總結,得出“隨著聯系的不斷增加,結構也就變得有了剛性,各個部分在各個方向上都有緊密的聯系,所有的變化都發(fā)生在內部”的觀點。這指出了城市發(fā)展的過程與幾種發(fā)展形式。
一座城市,無論景象多么普通都可以帶來歡樂。城市如同建筑,是一種空間的結構,只是尺度更巨大,需要用更長的時間過程去感知。城市設計可以說是一種時間的藝術,然而它與別的時間藝術,比如已掌握的音樂規(guī)律完全不同。很顯然,不同的條件下,對于不同的人群,城市設計的規(guī)律有可能被倒置、打斷、甚至是徹底廢棄。本書講述的內容有關城市的面貌,以及它的重要性和可變性。城市的景觀在城市的眾多角色中,同樣是人們可見、可憶、可喜的源泉。賦予城市視覺形態(tài)是一種特殊而且相當新的設計問題。
讀后感2000字 篇6
剛一拿到這本書,想這個作者得是怎樣一個超人似地人物,能夠用7年半騎腳踏車環(huán)游世界九萬五千公里。沒讀幾頁才發(fā)現,原來這個環(huán)游世界的人一開始也是一個普通人。也曾畏首畏尾猶豫不前,對自己一時頭腦發(fā)熱作出的決定動搖不已,窩在小旅館里想出各種理由來拖沓出發(fā)的時間。關鍵是他邁出去了,“想東想西都沒用,去做就對了。行動一展開,自然會產生力量!
看這樣的書會讓壓抑的心發(fā)出釋然的微笑,讓晦暗的心境照進人性溫暖的陽光?v使世間有百般惡,也抵不過那一時善的感動,何況這善良猶如生命,即使戈壁荒漠也有它的存在。在一個地方呆久了,由于環(huán)境的影響加之出于生存的本能,總是要給自己套上一件防護盔甲,雖不刻意為之,但叢林法則已在實施,緊張的工作快速的生活麻痹著心,輕易不會感動。旅行將你拉出生活的戰(zhàn)場,卸下緊張的心衣,露出柔軟的心房,即使是微不足道的給予,舉手之勞的幫助,或那不經意的一笑都會觸動脆弱的心弦,帶來振撼心靈的感動。生活在最普通生活中的人有著世界上最樸素的善良,最簡單但最感動人的善良,只要你肯露出心來,就會感受到他們,就會為這久違的樸素的善良感動落淚。他們是圣誕節(jié)讓你進屋做客的老爺爺,是一個人住不說話只為你生火的艾伯特,是坐輪椅賣香菇的波蘭老伯,是賣西紅柿的莫桑比克媽媽。
作者石田裕輔是個日本人,作為環(huán)游世界的自行車騎士,一路上他也遇到了不少和他有相同愛好的同胞。每當有人和他搭訕時,都問他是不是日本人。同樣是東亞人種,有著相似的文化和體格容貌,戶外或驢行闖天下這種事我們不如日本人多。有人認為,戶外是小資們干的事情,要有錢又有閑,看看他們的裝備就知道了。也許目前在國內真的是這樣,不過作為外行我沒有發(fā)言權。可看這本書中,包括作者在內的很多人都不是有錢人,都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上班族。他們工作幾年攢下一筆錢,可能會在最初的裝備投入上花上一筆大價錢,然而這是必須且值得的,隨后他們會經常睡帳篷,即使住旅館也是最廉價的,作者在出發(fā)時為這個環(huán)球騎行只帶了70萬日元,中途還被人搶走了很多。他們不是有錢人,可他們也是在享受生活,享受追逐夢想的過程。周游世界靠的不是錢財,是毅力,是堅定不變的夢想。這種毅力不同于角馬馴鹿或太平洋鮭魚那同樣震人心魄的萬里大遷徙,它們是在生存繁殖的動物性本能驅使下無可選擇的創(chuàng)舉,這種毅力是動物性的升華,是人區(qū)別于物在生存繁殖之外的追求與堅守。發(fā)達國家之所以會比發(fā)展中國家多許多這樣的人,關鍵不在財力,而在教育,在價值觀,在人性的釋放,在自由的選擇。物化教育下一切為了生存,為了生計,封妻蔭子光大門楣。人性教育下,遵從本性,自由選擇,多元化價值觀,花草共長。因此日本會有一群石田裕輔,中國也會有,但目前只能是鳳毛麟角。
石田在途中遇到一個女子,她也是一個旅行者,她有一個困惑:“我不知道自己要朝何方前進,也不明白自己到底要做什么”。長途旅行的人,走的時間長了,就會有這樣的困惑。從一開始的新鮮刺激,到后來的起床出發(fā),再起床出發(fā),一切又都變成了重復,兩邊的風景也不會再輕易打動心靈。其實這樣的困惑又何止只限于旅人,每一個人都是生活的旅人,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旅途上,在循環(huán)往復了那么久之后,你是否也會有這樣的困惑,是否也會因為單調的乏味而叩問自己的心扉。
不要為終點遙遠而灰心,不要因目標難以實現而沮喪,奔向終點的旅途,實現目標的過程,才是最享受的。在努力的過程中,每天一睜眼都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沒有比這再充實不過的了。在臆想中,在睡夢中,會一次次彩排成功后的喜悅與激動,為此而生的動力會推動著你不斷向前,渾身流淌著活力。這個實現與追逐的過程一定不要嫌它漫長,因為許多時候當你抵達終點后,你反而會很平靜,之前一次次預演的激動并沒有適時來臨,并且馬上就會很寂寞,有種悵然若失的感覺。這也許就是得與失的微妙關系吧。人生啊,幸福的是,抵達一處目的地后,不會迷路,依然知道自己的方向。
為什么很多人想去旅行,為什么總是在原始偏僻的地方面對簡單純樸的笑容而感動落淚,因為在逃離世故,在逃離偽裝,在回歸本性,回歸簡單純樸。每一個城市人都是一個遠離故土的人,這個故土就是人類誕生的地方,自然,原始簡單純樸的自然。很多去過西藏或非洲的人,會被那里原始純美的自然環(huán)境震撼的熱淚盈眶,他們認為那是神明的力量所致,實則不然,這無關神圣,這其實是一種鄉(xiāng)愁,是一個漂泊在外的游子回歸故土的感情。所有神圣的東西,都是純樸自然的。宗教亦如是。幾乎所有的宗教都努力讓信眾回歸本心,解脫世俗的束縛,遵從原始的自然法則。不論一個人再如何變化,都改變不了他的本心,只不過是在心之外套了一層層外衣,上了一副副枷鎖。因此,宗教不會放棄任何一個人,這就像佛教認為人人都有佛性一樣,皈依宗教實際就是打開枷鎖脫掉偽裝回歸本性的過程。我們生活的地方,到處充斥著反自然的改變與矯飾,我們離開心越來越遠,因此當我們置身簡單純樸的原始自然美當中,就會有回家的感動。
長期在外旅行的很多人都不會對偶遇的伙伴動真情,因為他們知道,這只是一面之緣,明天或下一分鐘將永不相見。因此他們不會浪費感情,動真心真情,對于相遇離別已經免疫,無痛無癢。然而感情是用不完的,是不怕浪費的,即使知道下一分鐘將不會再見,亦可真心相交,深情以待,難道我們動真情是為了以后的相交,是為了朋友數量的增加,不是,是為了此刻的相識;蚴遣幌胧軇诱媲橹蟮姆謩e之痛思念之苦,而半掩柴扉,孰不知,門關久了,心會落滿灰塵,心痛死不了人,心動是活著的美好,心痛是活著的證明。
我覺得石田這一路下來最大的收獲是對命運的感悟——從不去會死到不會去死。從信天由命,一切都是命運安排好的非人力能改變,到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消極對抗,而要積極面對,命運是自己選擇的結果。妙妙說過,命運在很多時候,取決于你在什么樣的時間,出現在什么樣的地點,做什么樣的事情。而這些并不是事先安排好的,是可以選擇的。不同的選擇決定了不同的命運軌跡,很多人認為命中注定,不做努力,不去選擇,一味埋怨自己時運不濟,其實是自己沒有抬頭,環(huán)顧左右你會發(fā)現面前不是只有一條路,而是很多條,他們或隱蔽,或泥濘,但會引你通向不同的世界。
讀后感2000字 篇7
《一爺之孫》是通過對北京一個大家庭(六代百余人源自同一位祖先)的研究資料寫作而成的。書里描述了這個典型的中國家庭的人際關系及其模式變遷!坝捎谶@項研究采用的是深入訪談的方法,當然就得到了不少有趣的故事。對于費孝通先生所說的社會學研究要出‘故事’的教誨,我始終念念不忘,并且引以為研究的真諦和樂趣之所在。”李銀河先生如是說。
李銀河先生所做的正如所說的一樣。她所寫的這部書讀來確實如故事,仿佛在向你娓娓道來這個家族的歷史軼事。所謂“一爺之孫”就是這個大家族源于一個祖先,這個祖先姓林。
在本書中,對于核心家庭和擴大家庭采用以下定義:核心家庭是指一對夫婦及他們的未婚子女組成的家庭;擴大家庭是指“任何通過血統、婚姻或收養(yǎng)聯系起來的比核心家庭的范圍更寬廣的群體”。擴大家庭又可以被劃分為:傳統的擴大家庭和變形的擴大家庭。傳統的擴大家庭是指“一個建立在有親戚關系的核心家庭的地理的鄰近、經濟的相互依賴的基礎上,擴大團體的權威高于核心家庭,重點在超核心親屬關系上的家庭系統”;變形的擴大家庭則是指“核心家庭間的一套松散的親屬關系,核心家庭間雖然地球上分散并且各自獨立,但重視和維護超核心親屬關系”。
這一切都是由帕森斯的假說引出。帕森斯是社會學界最著名的理論家之一。他有一個著名的假說: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家庭會經歷從擴大家庭到核心家庭的轉變。也可以把這個轉變過程概括為從親子軸為主的家庭向夫妻軸為主的家庭的轉變。
帕森斯理論認為:家庭向現代性的轉變就是親屬關系的團體的分解和核心家庭體制的體現。在核心家庭體制下,核心家庭的成員擺脫了對遠親屬的義務,配偶間的義務得到強調。他認為,工業(yè)經濟的規(guī)則和價值觀與大家庭的義務、忠誠和價值觀是不相容的。工業(yè)經濟強調公正、公平和公開競爭;而傳統家庭強調親情、照顧和親屬關系網。前者強調普通標準;后者強調特殊標準。帕森斯說:現代社會的核心家庭在經濟上是獨立于其他親屬而存在的,它組成了一個個孤立的家庭生活單位,按照明確規(guī)定的血統準則,這個核心家庭對父親的家庭和母親的家庭沒有任何義務關系。由于對親屬的義務收到限制,核心家庭成員同時也失去了親屬對自己的幫助,并因此使彼此將變得更加相互依賴。
這正如書中所描述的林氏家族一樣,從文字輩的老人到第五代子孫,他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淡化。與之相伴的是,每個小家庭成員之間的義務也越來越明顯。
中國傳統社會一直以來都是家庭式的。儒家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就是家庭倫理的擴大。譬如,佛教在印度本是沒有家庭色彩的,然而其傳入中國后,就形成了濃重的家庭色彩:等級高的要有大的寺廟,寺廟下還要管狹小的庵堂。可見中國傳統社會中家庭意識的沉重。
然而,現代社會人們的價值觀念發(fā)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在工作與家庭孰輕孰重的問題上雖然人們的價值觀變化的不太大,但是仍然發(fā)生了一定的變化。這個問題的意義在于,工作其實代表了國家和社會的價值。當我們讓人們比較工作與家庭的重要性時,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實際上是表明,回答者以家庭之外的目標為主要價值,還是以家庭為主要價值。從林家的成員看,多數人仍然認為家庭重要于其他價值,只有少數人認為工作和社會價值重要于家庭價值。持前一種觀點的人一般還會認為工作與家庭兩者分不開,以工作為手段,以家庭為目的,但可以看出,他們還是以家庭為主要的價值。
在林家人中,只有宏妹的觀點是認為工作比家庭重要,其他老一輩和小一輩的人都更看重家庭。
潘光旦說過:“中國是一個家族主義的國家;婚姻原是比較個人的功能,但是在家族主義很濃厚的空氣里,個人的地位很。粋人既為了家族才存在,所以婚姻便為了家族才舉行了;橐龅募易逍в糜卸阂皇歉改傅氖谭,二是宗族的承繼!
實話實說,林氏家族并不是傳統意義的大家族。我也在北京生活過,傳統意義的大家族要比林氏的大得多。就像《紅樓夢》中的家族,現實中也還是存在的。林氏家族的典型性就在于它的時代性。它處在變更的時代,所以它典型。
個人、家庭和社會是三種并立而又相互區(qū)別的價值。這三種價值所涉及的范圍是從小到大排列的。在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中,這三種價值重要性的排列是不同的。在傳統中國社會中,家庭的價值最重要,個人和社會較輕;在現代中國社會中,這三種價值的輕重排序在一些人那里正在發(fā)生變化。
潘光旦先生論述過中國文化中只有家庭價值、沒有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一觀點,他說:“我們以前有‘人’,有‘己’,有‘身’,而沒有‘個人’,有‘自私’‘利己’的思想與‘為我’的學說,而沒有‘個人主義’。我們以前也沒有‘社會’!畟人’和‘社會’不知是兩個新名詞,而是兩個新概念。”“理論上家原是一個承上啟下的東西,但事實上卻變作了一種左右兼并的勢力,把個人與群或社會都給吞沒了!
潘光旦在這里提出了與家庭價值相比較的兩種價值,一個是社會,另一個是個人。他認為,我們中國人只看重家庭這一價值,而忽視社會和個人這兩種價值。從書中的調查結果來看,人們的價值觀已經有了一些改變。
正如李銀河先生在書的最后所說:“目前,中國正處于一個社會和文化急劇變化的現代化的過程當中,傳統的超核心家庭關系正在不可挽回的逝去,核心家庭化的過程將在今后的幾代人中完成。到那時,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圖景將完成我們在本書前言中所論述的那個‘轉變’:中國社會將完成帕森斯假說中從變形的擴大家庭向核心家庭的轉變;從以親子軸為主的家庭向以夫妻軸為主的家庭的轉變;從僅僅看重家庭價值的觀念模式向個人、家庭、社會三種價值并重的觀念模式轉變。到那時,家庭主義將不再是中國文化的特色,祖先崇拜、父權制家庭中的權威與服從模式、以及超核心家庭關系所帶來的痛苦與煩惱,全都會漸漸遠去。中國的家庭與西方家庭之間的區(qū)別會變得越來越不明顯,二者最終將趨于一致。
讀后感2000字 篇8
塞萬提斯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著名文學家、劇作家、詩人、他的長篇小說《唐吉訶德》是享譽世界的文學名著。它用荒誕的筆法,刻畫了主人公唐吉訶德與他侍從桑丘的形象。他們都懷著夢想,踏上了追尋夢想的,漫漫長路。在看似荒誕的外表下,都有著對未來的向往和對夢想的追求,但是,不合實際的夢想最終也無法逃脫被現實打破的命運。讀過《堂吉訶德》我首先感慨是它的作者,塞萬提斯,他是文藝復興時期西班牙小說家、劇作家、詩人,1547年9月29日出生,1616年4月22日在馬德里逝世。他被譽為是西班牙文學世界里最偉大的作家。而且評論家們稱他的小說《堂吉訶德》是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塞萬提斯出生于一個貧困之家,父親是一個跑江湖的外科醫(yī)生。因為生活艱難,塞萬提斯和他的七兄弟姊妹跟隨父親到處東奔西跑。顛沛流離的童年生活,使他僅受過中學教育。他的一生經歷,是典型的西班牙人的冒險生涯。所以我想他才能寫出如此有趣驚險刺激的故事。
“俠客”與“江湖”,永遠都是讓人熱血沸騰的詞。每個人都做過俠客夢,唐吉訶德更是在夢中不愿醒來。他帶著它的侍從桑丘,經歷了許許多多的冒險,做出了許多荒唐的事情。他挨過打,受過傷,卻一直不知悔悟。雖然他做了很多荒唐的事情,但他卻有著一個良好的出發(fā)點,他想要匡扶正義,扶危濟困。人們都將他視為瘋子,把他作為取樂的工具,他的言行受到了極大的排斥,但我覺得他是一個善良而睿智的人,他不愿意接受安寧平靜的生活,而寧愿去冒險,他時常會妙語連珠,不禁對他產生由衷的佩服。
一開始,因為在工廠里面工作實在是太無聊了,于是偷偷地用手機搜索了這本書并閱讀它。以前聽過高中老師講過,于是便好奇這本書到底在講一個什么故事。老實說一開始我覺得主人公就是一個神經病,被騎士小說迷得連現實都分不清,沉迷于騎士小說無法自拔,像現在一些腦殘粉追明星一樣。他讀騎士小說走火入魔,并且把自己想象成書里面的那些騎士,還捏造出了騎士小說里面的人物。他三次外出,每一次都是受傷后被抬回來的,但是不幸中的萬幸就是他在臨死前突然醒悟了,不但毀了騎士小說還要求自己的侄女不要嫁給看騎士小說的人,要不然就剝奪了她繼承財產的資格。唐吉訶德有著堅定信念與其說他是幻想者,不如說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在那個"黑暗的時代"里,他遭受了無數人的譏諷,卻依然堅定自己,他的所作所為的出發(fā)點有著高尚的一面,奉行一種崇高的原則。他要做一個行俠仗義的騎士,要鋤強扶弱,伸張正義,并為此而奮不顧身,具有自我犧牲的精神。在眾人的譏諷之中,有多少人能夠堅定自己的理想,始終為之努力奮斗,又有多少人能夠堅持自我,在茫茫人海中不隨波逐流,又有多少人能夠微笑面對挫折,越挫越勇。雖然他幻想的事物也許是可笑的,但這種堅定的信念,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唐吉訶德雖然一些行為是可笑的,但是他是善良的,他的一些行為雖然是在騎士小說的影響下才發(fā)生的。但是他的本性是善良的,例如他在樹林里面解救了小男孩,為小男孩打抱不平,結果雖然是不好但是這也是出自于他的善意。比起當時的那些所謂的披著紳士外衣去剝削貧民的人不知好幾千倍。這也是唐吉訶德受到別人尊敬的一個重要原因。唐吉訶德有著豐富的知識,當他清醒的時候他是個學術淵博的紳士,如果他不是受到騎士小說的毒害,他絕對是位偉大的哲學家,這從他的談吐中可以看得出來
看到最后,覺得當初的嘲笑也是不對的,我根本就沒有資格來嘲笑他不是嗎?因為想要匡扶正義而選擇的這條路,雖然有點可笑,但是這種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想想現在,人心如此的冷漠,看待嬰兒在馬路中間直至被車碾壓仍然無動于衷,就像當初的小悅悅一樣,突然覺得這樣的社會略有一點可怕,明明看到的正能量還有這么多,但是總有一些負能量在一點一點地腐蝕。有時候看到這些事的時候,誰又不想真的像唐吉訶德一樣,化身騎士來拯救這些無辜的人兒呢!就是覺得唐吉訶德的做法雖然荒誕,但是總比披著羊皮的狼,假裝好心實則剝奪老百姓的人好。虛偽的做作真是讓人惡心。現在的慈善真的是慈善嗎?連紅十字會這樣大的慈善機構都發(fā)生郭美美這樣的事情,讓人們更加的迫切想要知道錢的流向,所收集到的善款是否真的如他們所說的那樣真的用到了需要幫助的地方……看到街上摔倒的老人,還要想一想是該扶還是不該扶,看到問路的人還要思考他是不是騙子?看到推銷的還要有疑惑他是不是推銷的……到底是我們的人心冷漠了,還是這個社會讓我們失望了。當道德遇到現實我們到底應該如此選擇呢?這個或許沒有答案……
在這本書中,我也喜歡桑丘這個人,他一開始讓我覺得這個人不聰明,可到最后時,桑丘成為了海島總督時,通過自己的智慧,當眾人之面解決了三四件案子,讓我懂得了是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通過自身的發(fā)憤圖強,就會走向成功,會讓金子發(fā)亮。在與唐吉訶德的冒險中,他經常有自己的疑問,并沒有一味地去聽從主人的話,大概也是因為它的文化程度低,即使他有疑問,但是在唐吉訶德的勸說下人仍然會跟從,但是這不能說明他就是一個沒有思想,一味跟從的侍從,最后不也是通過了自己的努力成為了海島總督嗎?一開始他想跟著唐吉訶德也是因為他想擁有一座海島,也是唐吉訶德給了他希望,后來的清醒加上努力才有了海島總督的職位。在這件事情上我覺得我覺得夢想在有一定的基礎上就要自己去努力拼搏,在這個過程中如果有人助你一臂之力,那固然是好的,但是如果沒有,依靠自己的力量,不斷的前行,我想離夢想實現也是不會遙遠的。反而我們會更加的有成就感。當然就是還要相信自己,誰也不會想到一個從事農業(yè)的侍從會成為一個海盜總督吧!但就是這么神奇,因為沒有什么是做不到的。
你那么擅長安慰他人,一定度過了很多自己安慰自己的日子吧。
《唐吉訶德》中塑造了700個不同的職業(yè)、不同的性格的人物形象,他們從不同的角度反映時代、反映現實,真實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紀末到17世紀初西班牙的封建社會現實,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國的各種矛盾,譴責了貴族階級的無恥,對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讀后感2000字 篇9
已經好久沒有動筆寫讀后感了。
該書主要是講述了六個強大的影響力武器,即互惠、承諾與一致、社會認同、喜好、權威和稀缺,它們從本質來說是人類思維捷徑的另一面。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了大量信息的時代,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因此為了適應生存,人類進化出了許多的固定行為模式,在潛意識層面下活動,不占用意識層面的資源,這樣就可以簡化生活環(huán)境,節(jié)省精力。而有的人就發(fā)現了這些人類固定的行為模式,并且學習如何去應用,這武器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主要取決于使用者的動機。我們有必要主動去學習、去了解,一方面是為了保護自己,另一方面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影響別人,然后達到目標。
第一個是互惠原理,其實就是鼓勵人們要懂得一個道理:如果想要從別人那里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某種價值,你需要先付出,商業(yè)社會的本質是交換。人與人之間能夠保持一種長期的關系,肯定是基于禮尚往來,雙方都能夠從這段關系當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東西,一定是這樣的。因此懂得先付出,懂得交換,這樣我們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可以做得更好。譬如給予學校保安大叔一聲問候,這些我們平常把他們的服務視作理所應當的人,這聲問候對我們來說并不算什么,但是對他們來說可能是一個驚喜,我們提供了額外的價值,他們也會給予我們關注,更多的照顧,有時候意外的回饋。所以,互惠原理非常強大,甚至可以超過喜好原理,對即使是討厭我們的人也有效,而且付出和收獲可能看起來不對等,你的付出給你帶來了遠沒有想到的收獲。我們給予的東西,那種恩惠,可以不只是物質層面的東西,還可以是像微笑、禮讓這些非物質層面的,我記憶深刻的是它還可以是主動的讓步,拒絕—退讓原理應運而生,可以顯示我們的誠意,讓對方因為我們的退讓而有更多的滿意感和履行承諾的責任感,運用恰到好處,就可以讓我們既達成自己的目的,而又讓對方很滿意,各取所需,實現雙贏。
第二個是承諾與一致原理,保持一致也是一種強大的動力,因此試圖改變消費者的行為習慣、思維定勢是很困難。我們平常沒有發(fā)現,過去的行為對將來會產生怎樣的影響,可能第一次草率的決定,就那么延續(xù)下去了,由于認知惰性、行為慣性。對于自身來說,保持一致有很大的吸引力,可以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不用去思考,這樣可以不用承受思考的痛苦,以及逃避可能得到的可怕的結果;另一方面,言行一致,前后一致也是社會所提倡的,是有道德高度的,因此也會產生一定的社會壓力。接下來是影響這個武器效度的幾個指標:
1、主動性 ;
2、公開性 ;
3、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
4、內心的選擇。
當我們因為許下了某個承諾,導致了自我形象的改變,那么只要將來繼續(xù)提出的要求符合這個新的形象角色,那么就可以有效影響將來的行為。人的認知、情感、行為有保持一致的傾向,如果出現矛盾,就會使人渾身不舒服,產生去調整的驅力,這個ABC模型也是人們完成改變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模型。當我們在認知、情感層面接受了這個承諾,那么我們更有可能去行動;當我們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那么我們的認知、情感也會給予反饋,認可這個承諾的重要性和合理性。給別人一個臺階下,就是給別人一個好的理由去改變原先的堅持。
第三個是社會認同原理,該原理發(fā)揮最大效果的條件是相似性和不確定性。我是在校大學生,因此以大學生為例,很多人都會有迷茫的情況出現,大家對于未來充滿了困惑,國內教育方法加劇了這種狀況的出現。由于未來誰都沒有辦法提前得知,這就創(chuàng)造了最好的不確定性條件,另一方面,同樣是大學生,我們會更加容易去參照往屆學長學姐走過的路,當看到考研人數的數字、考公人數的數字的時候,從眾的行為模式就啟動了,于是這種熱可以延續(xù)這么久,一屆又一屆。我們會想,這么多人都走這條路,那么這條路怎么會是錯的呢?還有,即使是錯的,那么這么多人走,好像還可以求得個安慰,你看這么多人都錯了。雖然說如今盲目從眾的弊端已經在被不斷的提起,但是我們還是會時常不自覺其中這種行為模式。不過畢竟它大多數情況下是有用的或者并不會給我們帶來多大的損失,因此被一直保留著,而這也是其他影響力武器的共性。還有一點就是口碑,企業(yè)如果可以制造一種潮流,像韓劇《來自星星的你》一樣刮起一陣旋風,大家都覺得如果沒有看過就沒有談資,沒看過就落伍了,那么這種社會認同原理的運用真是太牛了。
第四個是喜好原理,我們都喜歡和我們喜歡的人在一起,我們也都希望可以成為別人喜歡的人,這里就提供了影響一個人對另一個人喜歡的因素,也給我們提供了可以實踐,用于生活當中提高自己受歡迎程度的方法。一是外表的吸引力,這個很好理解,我們都會不自覺多看漂亮的女生或者帥哥兩眼,而且這個會產生暈輪效應,我們會賦予這個長得好看的人更多優(yōu)秀的品質,這個是父母給的,通常改造的空間不大,但是把自己整理清楚,注意衛(wèi)生還是可以做到的;二是相似性,時不時來句“我也是”就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因為類似的觀點、興趣愛好、性格等,或者是同鄉(xiāng)、同姓等,都會給我們一種好感,相比較于其他人來說;三是稱贊,這個不必多言;四是接觸與合作,熟悉感可以提升好感度,但是如果原先就互相討厭,然后還經常碰面,那么就未必能夠起作用了。好感是可以轉移的,愛屋及烏就是講述了這樣的道理,讓我們和積極的因素聯系起來,形成一種經典條件作用,即讓對方產生這樣的想法:碰到我就會有好事情發(fā)生,那么他是不是會更想要見到你呢?
第五個是權威原理,像是北大、清華這樣的招牌很響亮,像是博士、教授的名稱很震耳,這些都是權威原理在起作用。這些個的標志其實都在傳遞一種信息,即我們是值得信任的,我們是有實力的,尤其當我們并不了解對方的時候,這在大多數情況下有利于緩解信息不對稱的局面,努力讓對方了解自己,相信自己。我們考取相關的證書也是為了證明自己具備某一方面的能力,如果這個證書具有公信力,那么這個證書的含金量就更高。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律師需要穿著剪裁合身的高檔西裝,配備一輛豪華車,這些東西都是必不可少的,是可以想外界傳達一定信息的。人靠衣裝,佛也得靠金裝,別人沒有義務花更多的時間了解你,因此你需要靠這些權威象征來證明自己,為對方節(jié)省時間。喬布斯營銷哲學中的impute也是這樣的,你要讓對方看到你的第一眼就喜歡上你,產品再好也需要好的包裝。所以我們去面試的時候需要穿著正式些,不僅是出于對對方的尊重,也是體現一種專業(yè)的精神。
最后一個是短缺原理,越不容易得到的東西會變得越有吸引力,尤其當一個東西原本充足,但是突然變得稀缺,而且競爭激烈的時候,會給人很大的壓力,害怕后悔,害怕失去機會,會讓人變得更加沖動,沒有思考的時間,強迫自己去行動。為什么有人說最珍貴的東西是得不到和已失去,就是因為有的時候人們不會意識到它的好,只有在失去了才懂得,才會知道去珍惜,但是卻已經來不及了。所以懂得讓別人知道自己的珍貴是很重要的,你本來就很珍貴,要讓對方知道你是很搶手的,讓他有危機感,這些在男女生交往中確實是這么個理。所謂的饑餓營銷,限制時間、數量,設置條件都是為了讓商品變得更加難以獲得,如果在加上排隊、搶購一空,像小米手機一樣,那么就真的是把短缺原理充分運用出來了。
這些是知識方面的吸收,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運用到生活當中,創(chuàng)新性地運用,因為單純模仿、復制已經難以奏效了,把這些影響力武器牢記在心,融會貫通,畢竟這些還可以交叉、聯合使用,可以變化無窮,十分神奇。思考如何使用這些知識,并且真的在生活當中應用才是最難的,要花時間的,畢竟看一本書用不了多長時間,不斷練習才能讓自己運用之妙存乎一心。
讀后感2000字 篇10
上周買了這本書,說看了后給博友一個交待,現在看來當時是給自己出了個難題。從書中確實收獲不少啟發(fā),改變了我的一些看法,但也混亂了我的育兒觀,不知道是否應該采納它的觀點,不知道如何實踐它的理論,很是矛盾。我已經感覺到,你要選擇并執(zhí)行他的理論是需要智慧、勇氣和毅力的。
這是一本理論多于操作技巧的書。作者是一位蒙氏幼兒園的園長,曾經作過大量關于蒙氏育兒的演講,后將演講稿系統整理成此書。書中主要宣講蒙氏育兒理論,一些具體事例也僅是作為論據,數量并不多。雖然很好的解釋了諸如孩子重復簡單行為的原因、不順從的原因、背唐詩對智力的作用等,但整體來說偏重于理論。如果說這本書是個引子的話,后續(xù)所需要了解和掌握的東西才是正文,還有很多事情要做啊。正如此書對一些蒙氏育兒原則的看法所說的,將這些原則熟記于心也是不頂用的,即使受過三年正式蒙氏育兒培訓的老師實際操作起來也不一定到位。
這是一本徹底顛覆傳統育兒觀的書。自己還是孤陋寡聞,以前聽說過蒙氏育兒,但從沒有專門了解過,以為也是親子教育、鼓勵教育、使用新穎教具之類,看了之后才發(fā)現是一套系統理論,并且是顛覆性的。朋友的孩子也有上蒙氏幼兒園的,前天專門問了一下,朋友對此也不清楚,看來是偽蒙氏班,因為書中說這絕對需要家長全力配合的。先摘錄歸納幾點蒙氏理論(大意,書不在手邊):1。現在正常的大人已很少見,正常的孩子就更少見了,正常的孩子應該是沉靜而安詳的。2。正常的孩子是有個性的,平常所認為的調皮淘氣就有個性就聰明是完全錯誤的,有個性應該是具有想象力、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想。3。孩子不是大人教出來的,是孩子按照自己的“精神密碼”自行發(fā)展的,大人只不過是這個過程中的觀察者、提醒者和環(huán)境(氛圍)保護者。4。孩子的“精神密碼”只有自己才能掌握,通過一個個不同的“敏感期”去探索掌握事物的規(guī)律并遵循它,大人的說教、約束、強加的是非判斷是一種干擾,甚至可能中斷孩子某一方面的發(fā)展。5。通常大人對孩子的愛主要反映在物質方面,并自覺不自覺地以大人的方便來開展教育(如不讓孩子自己吃飯,怕摔東西,覺得孩子懶不愿抱等),應該是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因愛而給孩子充分的自由,最大限度滿足孩子的需要,不受干擾地發(fā)展。6。通常所認為孩子喜歡編故事(不是指說謊,就是指編故事)是有想象力的表現,實際上恰恰是有問題,原因是孩子某些方面需求未被滿足,發(fā)展被打擾中斷,只能沉浸在編故事中,實際獨立能力較差……我這只是想到哪兒寫到哪兒,你所想不到理論還有更多。我現在猶豫不決的狀態(tài),對照蒙氏理論,屬于兒時沒有發(fā)展好,對事物把握性差,判斷不夠果斷,是不正常成人。把孩子培養(yǎng)成正常人,處在不正常人的包圍之中,也夠玄的啊,呵呵。
這是一本實踐它需付出巨大努力的書。雖然目前這本書我不能完全接受,但我認為它有一套能自圓其說的理論,能給人不少啟迪,還是一本不錯的書,至少解釋了我許多疑惑,如孩子為什么重復簡單動作、為什么不愿走路非讓大人抱、為什么突然會應用很久以前提到的概念、為什么會不專注等等,而且讓我探究到孩子的一些心理,豐富了認識孩子的角度。研讀中,我將書中一些觀點和事例念給室友聽(不過他還沒孩子),他基本上不贊成或覺得難以實施。我認為實施蒙氏理論需要解決好幾個問題,一是如何讓全家人認可并積極配合,再是如何減少社會環(huán)境的干擾,三是如何認識并克服自己不適當的習慣性意識和行為,四是如何認識自由和溺愛、放縱的關系和把握尺度。最關鍵的是要找一些蒙氏教育技巧,這本書只有理論啊!比如,作者的幼兒園規(guī)定干擾其他孩子工作(她們把操作教具稱為工作)的行為必須嚴格禁止。老師們是如何“嚴格”呢,比如一個孩子干擾另一個孩子工作,老師就對這個孩子客氣地說我們去玩別的吧,呵呵。給孩子以自由同時,大人并沒有得到自由,而是責任和任務更大了。你要盡可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要作為一個細致的觀察者,要掌握何時給予提示而不是干擾,要知道如何保護孩子發(fā)展的環(huán)境,要不怕孩子帶來的麻煩,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要抵御自己的虛榮心,要坦然面對聰明孩子好孩子的普遍標準對孩子的不利評價,要耐心等待孩子成就的出現(沒有背唐詩那樣立竿見影的效果),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恒至少到孩子6歲……總之,你所付出的努力會比大包大攬時更多。
有這么大困難嗎,如果真正按此書的理論實施,我想是這樣的。所以,我打算先搞個拿來主義,選取盡可能站在孩子角度看問題、盡可能給孩子自己動手的自由等,并再找一些蒙氏育兒技巧的書,提高實際操作性,逐漸豐富,逐步實施吧。
讀后感2000字 篇11
只有英語閉卷的研究生期末,甚是無聊。去圖書館借《自然辯證法導論》的時候,就突然萌生了看看《平凡的世界》的念頭。還書后,走進那永不見天日卻書氣沉香的中心書庫,找到了這本貴州人民出版社的《平凡的世界》。20xx年印刷的書,每一頁邊緣的舊黃色已經彌漫到整張,紅紅的封皮上更是長出一道又一道黃黃的皺紋,這好像再告訴我——你也不小了啊。
除了小學初中的語文作業(yè),從來也沒寫過讀后感,但是,我覺得《平凡的世界》確實不應該就這么合上了,因此在這里略做記錄,記錄這個不同以往的輕松周末。
孫少平:總覺得自己和孫少平很像,雖然我沒有出生在書中那個艱難困苦的年代,也沒有食不果腹的經歷,但是,孫少平那一直想走出雙水村,想靠自己的雙手去外面闖,他“關于苦難的學說”——"自己歷經千辛萬苦而釀造出的生活之蜜,肯定比輕而易舉拿來的更有滋味“……這些種種,都與我內心的想法出奇一致,尤其是我看到他身為一個”讀過書的人“,去做小工,下苦力的時候,何等的佩服與吃驚。佩服,是佩服他真的靠自己的雙手能過上活了。吃驚,是因為我也無數次也設想過干脆去工地,念書這么多,工作還是瑤瑤無期,也一直在向家里拿著錢。我好像在孫少平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和W交流,她說她最后好失望孫少平仍然活在”平凡的“世界,說孫少平讀了這么多書最后還是沒出息。我覺得,孫少平是有出息的,雖然不及他哥孫少安那樣從種田到開磚廠,但是他從種田到給父母妹妹寄錢,幫助被欺負的做菜小姑娘,幫助照顧惠英嫂和明明,擔起了自己肩上的擔子,有一個男人的擔當,就算有出息了。孫少平為什么這么想離開日復一日的勞作,為什么這么堅持不去他哥的工廠,因為他想有出息,盡管書的最后他回到了那個礦場,但是他絕不會失去抱負,他會流汗流血流淚,這個歸根結底到底是農民的兒子的人的光芒肯定會從黑漆漆的煤炭里面綻放出來。
孫少安:看完小說,我搜了一下電視劇,電視劇宣傳封面上的孫少安,實在令我大跌眼鏡。在我的眼里,孫少安代表著以前每個農村家庭里的那個扛大梁的堅毅男子漢,吃苦出力,為整個家庭付出自己的點點滴滴。拍電視劇的話他才應該是那個正中間的主角!透著陽剛之氣的主角。孫少安也上過學,他知道念書后就可以向更遠的世界飛去,但是他主動放棄了,他要幫住他父親一起來擔整個家庭的擔子。他是那種實實在在深愛著自己的父母長輩以及弟弟妹妹的人,實在到骨頭里,因此當那個給了他無限溫暖的老婆秀蓮和他的家庭有半點沖突的時候,哪怕只是他猜測到的沖突,他都會覺得自己對不起父母,都會被那顆責任心壓著,讓秀蓮不得不受委屈。孫少安對人對事都很好,也有頭腦,如果說他有什么缺點,那就是他總是照顧得太全面了,家里的,村里的,公社里的,過著辛酸生活的他都想照顧好。最后,他最心愛的給他暖被窩給他洗腳洗臉的妻子卻被診斷出了肺癌,這實在是太殘忍了。
孫玉厚:這個老一輩的農村人,費勁千辛萬苦支撐起一個家,他心里總是想著如何讓這個家過得下去,他不怕自己吃得不好,借錢給弟弟找媳婦,借錢給兒子找媳婦,永遠為他的家人們牽腸掛肚。他和少安的媽都是一路吃苦過來的,不求能家門興旺,只求可以吃得飽睡得暖。因此,少安工廠的喜事他不去,像書里寫的,他不需要太多的熱鬧或者成為眾人的焦點,他給自己的任務就是在家庭需要他的時候他一定要站出來,剩下的,就由他們其他人過吧。
少安奶奶:書里面的婆婆總是在床上,兩次直擊我淚腺的都是她,都是她一次又一次數少平給她買的止疼片的時候!!”她舍不得吃這藥我們的老祖母舍不得吃啊“,真是一個令人心生憐憫的婆婆,她覺得自己已經不再需要更多的溫暖了,她覺得自己能省下一點就是一點,她清楚到底什么是苦,她不想讓后生為她多出哪怕只是一絲的力?吹綍臅r候,我總是想起自己的婆婆,我說不出來到底哪里相似,但是我的視線好像確實找到了它自己的理由,不然哪里能霎那模糊,眨一眨,再眨一眨,再眨一眨,才能繼續(xù)看下去。
孫蘭香:和她的兩個哥哥一樣,從小懂事,長大也一邊念書一邊提泥袋。她在書中一口一口的二哥,可能是另一個讓我感覺孫少平和我很像的理由。
田潤葉:書里面的幸福和不幸都有她,她似乎每一個決定都那么合理,但是卻又讓讀者一遍又一遍地惋惜。我們能理解她,身為知識分子和懂事侄女的無奈,也能理解她,丈夫車禍后重燃了生活的熱情。我從書中看到的,她看待李向前,已經不單單是妻子看待丈夫了,更有贖罪,更有憐惜。還是不得不惋惜,因為家庭世俗,原西河畔的信天游只能在兩個青梅竹馬的剎那溫存里不斷回蕩,只能一曲終焉……哎。
賀秀蓮:這個女人心甘情愿嫁到一個家徒四壁的地方,還那么愛她的丈夫,也對她的公公婆婆好,為這個家出屬于自己的一份力。理解丈夫,每天晚上和牲口睡也可以;心疼丈夫,給丈夫偷偷來一碗稠的稀飯;最愛孩子,為了孩子反復提出要分家。對于分家,我歸到為了孩子,其實也有為了她自己。用她公公孫玉厚的話來說,秀蓮嫁過來已經吃夠了苦了,是時候過過好日子了,沒必要讓秀蓮和少安再像往前一樣百分百為家付出了。我十分贊同這個觀點,是啊,秀蓮已經吃夠了苦了,夠了,她為自己和自己的小家爭取點本來就屬于他們的利益真的是無可非議的!還有一點,在這秀蓮受苦這一點上,我看到了我媽媽的影子……我的媽媽也是付出了很多很多,也想為她自己爭取那一點點的屬于她的空間,當然,她也和秀蓮一樣那么做了。只是,在生活里,這就成為了她和我父親眾多矛盾源泉之一。往好的一方面想,我的父親和孫少安一樣,是太看重自己肩上的擔子了;往壞的方面,就不猜了。
其他人物,金波和他遙遠的姑娘,田曉霞,郝紅梅還有好多好多,我的墨水好像寫不清晰了,那就這樣吧!镀椒驳氖澜纭,寫的是樸實的生活,卻讓我心潮澎湃。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