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舟之謎已解
核舟之謎已解
《核舟記》是明朝文學家魏學洢創(chuàng)作的一篇說明文。此文細致地描寫了一件微雕工藝品——“核舟”的形象,其構思精巧,形象逼真,反映了中國古代雕刻藝術的卓越成就,表達了作者對王叔遠精湛技術的贊美,以及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的高度贊揚。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核舟之謎已解,歡迎大家閱讀!
《核舟記》所述核舟是明代王叔遠果核雕刻工藝品的代表作。他的又一力作“蘇東坡夜游赤壁”也在前年即已在浙江寧波被發(fā)現,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歷史博物館史樹青研究員等專家對該桃核舟作了鑒定,確認它是明代精湛的手工藝品,是迄今發(fā)現的世上僅存的明代果核雕刻品。專家們在大量研究的基礎上,終于解開了此核舟的四個謎團,從而對《核舟記》的描述及后人的注釋爭論都作了毋庸再辯的定論。(見《文匯報》1995年10月17日的報道,附照片。)
有感于報刊上仍有人在爭論《核舟記》中的“二黍許”等語詞的.確解,為講好這篇課文,這里特介紹專家們對它的鑒定結果:
一是此枚桃核舟的雕刻者確為明代微雕大師王叔遠。據清人筆記記載:王叔遠,常熟人,又名叔明,號“初平山人”,曾到過寧波,并創(chuàng)作了“微型木雕天封塔”。專家們發(fā)現,此枚明代桃核舟船篷一側,有一明顯為“明”的標志,是王叔遠的簡稱,其題款的方位與魏學洢《核舟記》中記載的“其船背(船底)稍夷,則題名其上”情況完全一致。此枚桃核舟首尾長2.9厘米,高2厘米,共刻有5個各具神態(tài)的人物。精妙的小窗有軸,可靈活開關,與《核舟記》中描述吻合。
二是此枚核舟屬王叔遠晚年力作。專家認為,桃核舟用身著禪衣的佛印正在侍弄一盆盛開的菊花來暗示蘇東坡游黃岡赤壁時令:“壬戌之秋,七月既望”,這種設計突破了王叔遠早期作品中通過在畫舫的小窗上刻上“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等《赤壁賦》中名句或“壬戌秋日”等文字來點題的格局,推斷此作完成于王叔遠晚年成熟期。
三是專家們驚奇地發(fā)現此核舟寬長之比約為1∶1.45,與根據古希臘哲學家、數學家畢達哥拉斯發(fā)現的1∶1.618最佳比例而稱作的“黃金分割律”相近!包S金分割”的比例關系在明代的藝術品中得到應用,這在我國尚屬首次發(fā)現。
四是桃核舟何以一枝獨秀、價值連城?明代果核微雕品類繁富,有桃核、橄欖核、杏核、櫻桃核、楊梅核等果核雕刻,為何唯有桃核雕刻最為寶貴而備受重視?這一直是一個謎。專家們經過對實物研究后發(fā)現,主要是由于桃核不同于其他果核的外表那么光滑,桃核有不規(guī)則形麻紋,無數小孔直通核心,雕刻核舟設計布局極為艱難,工藝要求極高,僅選料往往就要萬中選一,因而桃核舟被一般雕刻師視作果核雕刻之禁區(qū),在有明一代僅王叔遠一人敢闖此禁區(qū),而清代亦為數寥寥幾位大師方涉足其間。其次,自古以來民間一直把桃木奉為壓邪扶正、避兇趨吉之物品,如桃符、桃梗等。因而《古玩指南》一類書籍將桃核舟列為宮廷秘藏,達官顯貴奉為寶中之奇,貴于金銀。長期以來,海內外文物考古工作者一直未曾發(fā)現過明清兩代美侖美奐的桃核實物或圖片,大陸出版的《國寶大觀》一書只能將一枚珍藏于臺北故宮的清代雕刻的橄欖舟(長3.4厘米)奉為國寶。專家們認為寧波發(fā)現的明桃核舟是世上現存果核舟中雕刻年代最早、形體最小的核舟。這一國寶的失而復得,填補了我國現存明清桃核舟的空白。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