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慎性原則要求
謹慎性原則要求
問題:
謹慎性原則要求()。
[A]從會計確認方面來說,要求確認標準建立在穩(wěn)妥合理的基礎上
[B]從會計計量方面來說,要求會計計量不得高估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和利潤的數(shù)額
[C]從會計報告方面來說,要求會計報告向會計信息的使用者帶給盡可能全面的會計信息,個性是應報告有可能發(fā)生的風險損失
[D]謹慎性原則意味著企業(yè)能夠設置秘密準備
答案:D
謹慎性原則要求
一、謹慎性原則的依據
謹慎性原則的產生和應用,其最根本的依據是不確定性。那里的不確定性,除了企業(yè)經濟活動具有的內在的不確定性,即各種風險外,還包括會計核算上的不確定性。會計核算本身的不確定性,首先是源于會計核算基本前提的不確定性。持續(xù)經營、會計分期以及貨幣計量,本身就是一種會計假設,雖然這是必需并且合理的,但仍然具有其不確定性。例如貨幣計量假設,其隱含了幣值恒定這一前提條件,但實際是不可能到達的。其次,在會計實務中也有不確定性。在會計核算中,不可避免地要超多運用會計估計,對于這些估計的合理性和未來的預期依據就務必做些假定。例如,固定資產使用年限和凈殘值就有其不確定性,在實務中實際上是假定它是合理而且確定的,并據此計提折舊。而謹慎性原則,則是處理這些不確定性的一種約束因素。
應用謹慎性原則的第二個依據是,為了抵消企業(yè)管理人員和投資者的過分樂觀,謹慎的傾向是必要的。這種觀念能夠追溯至19世紀。當時的會計人員采用穩(wěn)健主義的觀念,是因為業(yè)主及經理們對自我的企業(yè)總是持樂觀態(tài)度,并有可能將這種樂觀態(tài)度反映在財務報表中。迫于債權人及其他報表使用者的要求,為真實反映企業(yè)的財務狀況,會計人員采用穩(wěn)健主義來抵消反映在財務報表中的樂觀情緒。一般來說,會計人員能夠得到的會計信息比其能夠傳遞給報表使用者的信息要多得多,因此,會計人員應試圖權衡這些信息和其中的風險,并對可能發(fā)生的風險做出恰當?shù)墓纼r來帶給信息,使報表使用者能更全面地預計到企業(yè)面臨的風險,減少盲目的樂觀。
謹慎性原則的再一個依據是,對于企業(yè)來說,高估資產、權益和利潤比低估它們更加危險,因為這樣可能會導致企業(yè)資產不實、虛盈實虧,使企業(yè)做出錯誤而不是穩(wěn)健的經營決策,從而可能導致企業(yè)以后的虧損、資金周轉困難、縮小生產規(guī)模,甚至破產。從這個角度看,謹慎性原則的實質是資本維持,即只有在資本得到維護或成本得到彌補以后,才能確認收益。相對于貨幣資本維護,謹慎性原則更強調實物資本維護,即只有在企業(yè)消耗掉的實物資產能夠得到補償后,才能確認收益,因此在企業(yè)生產經營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費用應以重置成本而不是歷史成本來計量。這種概念強調應維護的是企業(yè)的實際生產潛力,因此,謹慎性原則對于提高企業(yè)的生存、競爭潛力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好處。
二、謹慎性原則的缺陷
作為一種對于不確定性的約束因素,謹慎性原則缺乏嚴格的理論依據。首先,它只是一種原則性的要求,對于其具體應用范圍、方法、計量并沒有必須的標準,它本身也由此而具有不確定的特性,所以它只是處理會計核算中存在的不確定性的一種并不太好的方法,在最壞的狀況下,它會導致會計數(shù)據失真。
其次,謹慎性原則的另一論據是會計人員應對可能的風險做出恰當?shù)墓纼r來帶給信息,使報表使用者充分認識到存在的風險。這就要求會計人員對風險做出決定和估計,但會計人員的職責應是客觀反映,這種主觀決定不應由會計人員來承擔,會計人員應做的是帶給適當?shù)男畔,由報表使用者來做出他們自我對風險的決定和估計。由此可見,謹慎性原則的理論依據并非無懈可擊。然而,處于各種原因,謹慎性原則的觀點長期以來一向都在影響著會計實務,會計上的許多處理方法都滲入了謹慎性原則的概念,有的甚至以謹慎性原則作為論證。雖然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廣泛應用,但仍有很多缺陷,受到很多的指責:
。1)謹慎性原則要求在可能的狀況下,少計資產、收入,多計成本、費用,由此可能會引起下期的利潤偏高。前期的穩(wěn)健可能會導致后期的不穩(wěn)健,這是謹慎性原則自身很難解決的矛盾。
。2)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對會計的真實客觀性有必須的影響。客觀性要求對于經濟業(yè)務的核算應當不偏不依,以客觀的事實為依據,真實地反映經濟業(yè)務的資料,而不受主觀意念的支配。如若不一樣的會計人員獨立地對同一個經濟業(yè)務的會計處理能得到實質上相同的結果,則其所做的會計處理能夠認為是客觀的、可檢驗的。而謹慎性原則要求會計人員對可能的風險做出估計并計量,則難免帶有個人的主觀意念,不一樣的會計人員可能會得出不一樣的結果,這樣就削弱了核算的真實。客觀性。
(3)謹慎性原則影響了經濟信息的充分反映。會計核算應充分反映會計主體的重要經濟信息,而不應隱瞞或掩飾任何會影響報表使用者決策的事項。謹慎性原則要求確認可能的費用與損失,卻無視可能的收入與利潤,雖說是處于穩(wěn)健的思考,但終究沒有做到充分反映。
(4)謹慎性原則中的某些處理方法,對會計的一貫性與可比性也有影響。如用于存貨與短期投資期末計價的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對于期末價值是成本與市價兩個計價基礎交替使用,在計量上是沒有一致性的,從而也影響到其可比性。
由此能夠看出,謹慎性原則有可能對很多其他的會計原則構成威脅,從而影響會計報表和數(shù)據的有用性,甚至會成為建立“秘密準備”的“理論依據”,因此,謹慎性原則應恰當運用。如果濫用謹慎性原則,《企業(yè)會計制度》規(guī)定,將按照對重大會計差錯更正的要求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
三、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分析
謹慎性原則體現(xiàn)于會計核算的全過程,包括會計確認、計量、報告方面謹慎穩(wěn)健的資料。
(1)謹慎性原則在會計確認中,要求確認標準建立在合理穩(wěn)妥的基礎上。例如,《企業(yè)會計制度》對資產的定義中規(guī)定“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yè)帶來經濟利益”就體現(xiàn)了謹慎性。如果企業(yè)的某項支出不具有未來的經濟利益或者某項資產其內涵的未來經濟利益已不復存在,將不會給企業(yè)帶來凈現(xiàn)金流人,就不應將其確認為資產,以避免虛計資產。對于不貼合資產定義的各項財產,《制度》規(guī)定都應當計提資產減值準備,一方面避免了夸大資產,另一方面確認了可能的損失。
相對于資產確認的嚴格而言:負債確認則寬松的多,例如或有事項的確認。根據或有事項準則規(guī)定,如果與或有事項相關的義務是企業(yè)承擔的金額能可靠計量的現(xiàn)時義務,并且該義務的履行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yè)時,企業(yè)就應將其確認為負債。那里的“很可能”是指發(fā)生的可能性為大于50%但小于等于95%。而與此相對應的,如果該負債預期可獲得補償,則補償金額只能在基本確定能收到時,作為資產單獨確認,且確認的補償金額不應超過所確認負債的賬面價值。那里的“基本確定”是指發(fā)生的可能性大于95%但小于100%。這種資產與負債明顯的不對等確認,正是謹慎性原則多計負債、少計資產的明顯體現(xiàn)。
在權益確認中,也有謹慎性原則的應用。例如,對于企業(yè)或者以權益法核算的被投資單位理解的非現(xiàn)金資產的捐贈,由于它在價值的確定上一般是公允價值,而公允價值往往并不準確,這就導致這些資本公積人賬價值的不確定性。出于謹慎性原則的思考,應將其先計人“理解捐贈非現(xiàn)金資產準備”和“股權投資準備”,在相關資產尚未被處置、其價值未隨著處置而被實現(xiàn)前不得用于轉增資本,以避免虛增資本。
(2)在會計計量中,謹慎性原則的應用很廣泛,在進行會計估計時要思考的因素之一就是謹慎性。它要求在合理的前提下,應充分思考風險因素,對資產、權益、利潤的計量不應高估,不應少計負債或費用。例如,很多資產期末計價所使用的成本與可變現(xiàn)凈值孰低法(成本與市價孰低法),就歷來被認為是謹慎性原則在會計實務中最典型的表現(xiàn),其應用的依據也主要是為了滿足謹慎性原則的要求。以存貨為例,如果存貨的可變現(xiàn)凈值降到了成本以下,此時將期末存貨價值抑低為可變現(xiàn)凈值,同時將跌價損失汁人當期費用,也就是將市價下降可能造成的損失預先計入本期,一方面避免了高估資產,另一方面確認計量了可能的費用或損失。反之,如果市價上升,企業(yè)可能會獲得額外的利益,但此時存貨仍按較低的成本計價,即可能實現(xiàn)的收入或利潤不予確認?梢姡瑹o論市價升降,該方法都滿足了謹慎性原則的要求。
加速折舊法是另一個體現(xiàn)了謹慎性原則的計量方法。一般認為,使用加速折舊法的主要理由有:①使用固定資產的成本,包括折舊費用和修理維護費用,應各年大體相同,固定資產使用早期,性能較好,維護修理費用少,因而應多提折舊;②固定資產使用早期生產潛力強,企業(yè)受益大,因而應多提折舊,以與收入恰當配比;③除了有形損耗外,還要思考無形損耗,采用加速折舊可減少由于舊技術淘汰而提前報廢時產生的損失;④資產一旦投入使用,便成了舊貨,價值就會大大降低,因此,早期多提折舊可使固定資產賬面價值更接近市價。以上4個理由中,后兩個在必須程度上體現(xiàn)了謹慎性原則,實際上是提前確認了固定資產處置時可能發(fā)生的損失。采用加速折舊法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以后年度收入的不確定性,因為早期收入比晚期收入更有把握,晚期收入相對風險更大,出于謹慎性原則的思考,為了減少風險,應將大部分成本分配于早期。
(3)在會計報告中,會計人員不僅僅要對企業(yè)正常的經營活動進行披露,還要充分揭示企業(yè)在生產經營中存在的風險。對于那些在會計確認與計量中沒有反映出來的風險,依據謹慎性原則,應在會計報告中適當披露。最典型的應用就是或有負債的披露;蛴胸搨且环N最終結果需視某種事項是否發(fā)生而定的債務,由于它是一種潛在義務或者是一種不是很可能導致經濟利益流出企業(yè)的現(xiàn)時義務,所以不能被確認為負債。對企業(yè)而言,或有負債的結果具有不確定性,是存在著發(fā)生的風險的,基于謹慎性的思考,應在會計報告中予以披露。相反,或有資產則一般不應披露,這正是謹慎性原則的典型體現(xiàn)。
綜上所述,雖然謹慎性原則有其理論及實務上的缺陷,但針對當前很多企業(yè)存在的資產不實、虛盈實虧、虛增利潤、會計信息失真等問題,為了維護企業(yè)投資者、債權人的權益,為了使企業(yè)管理者充分認識到經營小而在的風險而不致做出盲目樂觀的決策,為丁增強企業(yè)的生存、競爭潛力、恰當、合理地應用謹慎性原則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好處。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