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六國論》教案 六國論優(yōu)質(zhì)課教案(3篇)
作為一名教職工,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既然教案這么重要,那到底該怎么寫一篇優(yōu)質(zhì)的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整理的優(yōu)秀教案范文,歡迎閱讀分享,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國論》教案 六國論優(yōu)質(zhì)課教案篇一
1、領(lǐng)會蘇洵關(guān)心國家、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現(xiàn)實針對性。
2、提高學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準確識別,運用的能力。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多種論證方法逐層論證的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教學重難點:
1、本文的論證方法;2、本文的諷喻意義。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關(guān)心時事,關(guān)注國家命運的愛國之心。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
2、初步體會作者縝密的構(gòu)思和對比手法;
3、學習前兩段的文言字詞和固定句式。
教學步驟:
一、導(dǎo)入。
同學們都學過中國歷史,大家知道,中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第一個大動蕩、大碰撞,也是大融合時期,就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七雄爭霸并于秦,后世英杰多扼腕。對這段歷史,后人多有評說。宋代著名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洵(蘇軾和蘇轍之父)就曾有過十分精辟的論述。那就是《六國論》。今天,就讓我與大家一起來領(lǐng)略蘇洵的精辟與廣博。
(或一、導(dǎo)入
“六王畢,四海一”,《阿房宮賦》里,杜牧用此六字概括了秦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的歷史進程。也許因為秦王朝過于短促,歷二代便驟然滅亡,故后人總愛在秦的暴滅上作文章,而忽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秦為什么能夠以少勝多,以小勝大?或,六國何以由強趨弱,轉(zhuǎn)勝為?歷史學家語焉不詳,文學家往往指斥不當。
賈誼《過秦論》主要指責秦之過,對秦的勝利(六國的滅亡)之因也作了簡要剖析:六國“爭割地而奉秦”,使秦國“有余力而制其弊”;秦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備,外連橫而斗諸侯”。這種剖析顧及斗爭的雙方,是辨證的;但分析不盡準確,因為并非這六個國家都爭著割地奉秦。
歷史的年輪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論大師蘇洵注目了這個歷史課題,于是有了《六國論》。
《六國論》是歷史上第一篇“不鞭強秦之暴行,而剖六國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歷史的嚴肅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賂敵為安的悲劇結(jié)局,乃是有感而發(fā),它具有現(xiàn)實批判的針對性;它不足600字,言簡意賅,機鋒雄辯,又有很強的文學性。“三性”合一,使得本文兼有很高的史學價值和文學價值。)
二、引導(dǎo)學生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瀏覽,勾劃疑難字詞。
2、教師范讀課文,學生聽讀正音。
3、齊讀課文,學生讀中思考:討論本文主要論述的問題是什么?
(明確:本文論述的是六國破滅的原因。)
三、設(shè)問,導(dǎo)讀第一段。
(一)、設(shè)置問題,引導(dǎo)學生閱讀討論。
請平時最不愛朗讀的一位同學讀第一段,全體同學聽讀思考下列問題:
(1)作者認為,六國滅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第一段中,哪一句是本文的中心論點?在提出自己的論點之前,作者先否定了歷史上的哪兩種看法?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觀點,是在否定了“兵不利”“戰(zhàn)不善”兩個普遍觀點的基礎(chǔ)上提出來的。)
(2)作者在第一段是從哪兩個方面證明中心論點的?這兩個道理論據(jù)對后文有何作用?
(從道理分析的角度來加以證明:“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彼鼈兗仁堑谝欢蔚恼摀(jù),又分別是第二三段的論點。)
(3)課文第一段作者為什么要設(shè)問?有什么作用?
(因為在六國中,有齊、燕、趙三國并沒有割地事秦,所以作者提出“弊在賂秦”這一觀點后,必然有人表示懷疑,故而作者自己先把它提出來加以分析,讓人信服?梢娮髡邩(gòu)思之縝密。)
(在每一個問題的討論過程中,指名逐句翻譯,并隨時討論語法。)
(二)學習本段的語法重點:
1、句式。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判斷句,“也”是表判斷的語氣助詞。(“弊在賂秦也”與同)
2、虛詞。
a、“賂秦而力虧”的“而”,表結(jié)果。
b、“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以”,因為。
(三)指導(dǎo)背誦本段文字。
四、設(shè)問,導(dǎo)讀第二段。
(一)設(shè)置問題,引導(dǎo)閱讀討論。
學生推薦平時朗讀最好的一位同學讀第二段,其他同學在聽讀中思考:
(1)、作者在第一段中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課文第二段是怎樣來證明這個分論點的?
(通過對比進行論證。先以秦“攻取”獲得土地與受賂所得土地進行對比,再以諸侯賂秦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作對比,說明“賂秦”造成的嚴重后果;接著以六國先祖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與子孫的無能作對比,說明割地賂秦是有愧祖先的事,同時也反映了諸侯中以地事秦的情況;接著以“諸侯之地有限”與“暴秦之欲無厭”對比,以“奉之彌繁”與“侵之彌急”作對比,說明以地賂秦對國家安危沒有什么好處。這段論述,從情與理兩個方面證明了賂秦是不可取的。)
(2)從上面的分析看,“賂秦而力虧”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暴秦之欲無厭”又表現(xiàn)在什么地方?
(a、概括地說,賂秦使諸侯的土地急劇地減少,國力迅速地衰盡衰弱,秦的土地急劇地增加,國力迅速增強。b、從“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奉之彌繁,侵之彌急”中可以看出秦的無厭。
(3)作者在本段中引用古語的作用是什么?
(這句古語形象地反映了割地事秦的嚴重后果。作者在此引用古語,使自己的見解更有說服力。)
(古文翻譯與前段處理方法同。)
(二)語法學習。
1、通假字。
“暴秦之欲厭!眳,通“饜”,滿足。
2、古今異義字。
“其實百倍!(古:其,它,指秦;實,實惠,這里用作動詞,得到實惠。今:實際情況。)
“至于顛履!(古:到……結(jié)局或結(jié)果,表示某種情況導(dǎo)致的結(jié)果。今:表示達到某種程度或另提一事。)
3、文言虛詞。
以--
“秦以攻取之外”。以,介詞,用。
“以有尺寸之地!币,副詞,才。
“舉以予人。”以,副詞,將。
(三)指導(dǎo)朗讀,爭取當堂背誦。
五、小結(jié)。
這篇文章,作者以開門見山的方式,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然后通過“賂”與“不賂”兩種情況進行道理上的分析,確立了兩個分論點,再分別從“賂秦而力虧”和“不賂者以賂者喪”兩個方面進行論證,其構(gòu)思是十分縝密的。這節(jié)課我們已經(jīng)學習了一二段,知道了六國破滅的第一個原因,作者“賂秦而力虧”的論述是符合事實的。那么,“不賂者以賂者喪”作者又是怎樣進行論述的呢?作者寫這篇文章有何現(xiàn)實意義呢?請同學們下去閱讀課文,思考這兩個問題。
高中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案 | 高一語文教學計劃
《六國論》教案 六國論優(yōu)質(zhì)課教案篇二
教學目的
1、領(lǐng)會蘇洵關(guān)心國家、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現(xiàn)實針對性。
2、提高學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準確識別,運用的能力。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多種論證方法逐層論證的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dǎo)入
我們上學期曾學習過賈誼的《過秦論》,作者借評論秦的興亡來告誡當時的封建統(tǒng)治者要吸取歷史教訓。上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阿房宮賦》,杜牧就秦國統(tǒng)治者驕奢淫逸、橫征暴斂,不顧人民死活,從而導(dǎo)致覆亡來諷時刺世。這節(jié)課我們要一起來學習《六國論》,看看作者蘇洵這位封建時代的進步知識分子又在借評論六國滅亡來闡述什么樣的政治主張。
二、解題
1、作者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自號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著名散文家。據(jù)說27歲才發(fā)憤讀書,經(jīng)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遂通六經(jīng)、百家之說。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帶領(lǐng)兒子蘇軾、蘇轍到汴京(現(xiàn)在河南開封),以所著文章22篇(《幾策》二篇、《權(quán)書》十篇、《衡論》十篇)謁見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這些文章,認為可以與賈誼、劉向的文章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他。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文人競相模仿。因此,蘇洵將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祐集》
蘇洵精于散文,后人因其子蘇軾,蘇轍都以文學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父子三人合稱“三蘇”,并列入唐宋散文八大家。
2、背景
(1)六國滅亡的時代背景(幻燈)
①韓魏楚以地賂秦大事年表前290年韓割武遂予秦
前280年楚割漢北及上庸予秦
前275年魏割溫予秦
前273年魏割南陽予秦
②秦滅六國時間
前230年滅韓
前225年滅魏
前223年滅楚
前222年滅趙、滅燕
前221年滅齊
③六國抗秦大事年表
前269年趙將趙奢擊秦,大破之。
前257年魏信陵君救趙,大破秦軍。
前247年信陵君率五國兵敗秦軍于河外。
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被趙將李牧擊退。
前232年秦攻番吾,又被李牧擊退。
戰(zhàn)國時代由于生產(chǎn)方式的變化,各諸侯國都開始進行改革,眾多的改革中,唯有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成功,為秦統(tǒng)一天下奠定了基礎(chǔ)。而六國因循守舊,經(jīng)濟和軍事實力日漸衰落,在秦國強大的軍事和外交攻勢下,紛紛割地求和,終至滅亡。后來秦國用了8年的時間滅了六國,統(tǒng)一了天下。
(2)蘇洵所處的北宋的時代背景(幻燈)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議定。北宋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宋仁宗慶歷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與遼訂盟,每年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同年,宋與西夏達成協(xié)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銀十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作者所處的北宋王朝,對內(nèi)專制集權(quán),對外卑躬屈膝,內(nèi)憂外患,始終不絕。北宋初期,西、北方邊患嚴重,自開國至英宗治年年間,宋和遼與西夏開戰(zhàn),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無能導(dǎo)致外交上的妥協(xié)投降,北宋為求茍安,年年割地納貢。而這樣沉重的負擔,全落在百始頭上。國難當頭,矛盾尖銳,茍洵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寫作此文,用于諷喻宋王。
三、整體感知課文
1、學生速讀,熟悉課文。
2、教師范讀,正音,并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jié)奏。
3、學生依書下注釋,粗通文意,有疑問的地方勾畫出來課堂提問。
4、學生熟讀課文。
四、布置作業(yè)
1、對課文熟讀成誦。
2、課后練習二、三、四。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課后練習二、三、四
二、把握文章論證結(jié)構(gòu)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本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接著從正反兩個不同的角度,即“賂者”和“不賂者”,均受賂秦之害進行論證!百T秦”的國家因“賂秦”而“力虧”;不賂秦的國家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不賂者以賂者喪”。最后總結(jié),重申論點,“弊在賂秦”。
2、第2段以“割城”為例,論證“賂秦”之弊。
緊承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寫韓、趙、魏三國把祖先艱難得到的土地輕易拱手送給秦國,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論點。
3、第3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事實,進一步論證“弊在賂秦”。
緊承第2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文中寫齊、趙、燕三國雖“義不賂秦”,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論證“弊在路秦”的中心論點。
4、第4段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5、第5段,借時諷世,借古喻今,諷諫北宋王朝改變妥協(xié)政策,奮起抵抗。
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于北宋,警告北宋統(tǒng)治者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三、論證方法
1、對比論證
用攻戰(zhàn)中秦之所得,諸侯之所失與賂秦中秦之所得、諸侯之所失對比,說明秦不用戰(zhàn)爭就能獲得土地,六國不用戰(zhàn)爭就失去土地,因此六國最終滅亡,是歷史必然,將秦與六國對比,將六國與六國對比,同樣證明六國破亡為歷史的必然。
2、引證法
引用蘇代的話,證明“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钡挠^點。
3、例證法
列舉六國滅亡的史實,證明觀點。
四、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第三課時
一、檢查作業(yè)
1、回顧全文的論證結(jié)構(gòu)。
2、檢查背誦。
二、結(jié)合課后蘇轍《六國論》作比較閱讀
1、學生自讀蘇轍《六國論》。
2、分組討論兩文異同。
3、總結(jié)
(1)相同點:
兩文都很重視韓魏兩國在七國紛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蘇轍認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因此六國應(yīng)“厚韓親魏”。蘇洵也認為“以地事秦”中韓、魏兩國最為突出,“為積威之所劫”,最終招致滅亡。
(2)不同點
①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
蘇洵認為在于六國爭相以地賂秦。蘇轍認為在于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自相殘殺。
②兩篇文章的最終目的。
蘇轍就史論史,結(jié)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蘇洵是借古諷今,由論史轉(zhuǎn)向論策,為六國設(shè)想出總體策略。首先,不賂秦,不附秦,不派刺客,不殺良將。其次,“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边@些策略實際上也是對北宋朝廷說的。
蘇洵的憂國之心由此也可見一斑了。
三、布置作業(yè)
1、進一步落實背誦。
2、歸納整理一詞多義,古今異義及詞類活用等現(xiàn)象。
《六國論》教案 六國論優(yōu)質(zhì)課教案篇三
教學目的:
1、掌握并積累文中重要字、詞、句。
2、理清全文的寫作思路,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
3、學習史論的常規(guī)寫法和借古諷今的手法。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dǎo)入
《三字經(jīng)》中有一句話:“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奮,讀書籍”,這個蘇老泉,就是蘇洵,號老泉。他二十七歲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潛心鉆研。由于他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語言曉暢,雄辯有力,深得歐陽修的賞識。嘉佑年間,歐陽修把他寫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城,文人爭相模仿,因此蘇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佑集”。課文《六國論》選自《嘉佑集·權(quán)書》。我們一起來學習《六國論》,看看蘇洵是如何評論六國滅亡的。
二、梳理重要字詞句(更多注釋翻譯在書本上)
文中重要實詞有互、率、判、與、速
古今異義、使動、名作狀、
句式:狀后、被動、定后
請同學翻譯重要語句(勾畫語句——同學思考斟酌——上黑板書寫——師生共評)
三、揭示寫作目的
(從文章最后一句話“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的翻譯過渡)
蘇洵用這句話收束全文,有沒有什么目的和意圖呢?
廣闊的天下,指出誰的天下?為國者是誰?
——北宋,北宋當權(quán)者
——如果憑借北宋這么大的天下,采取下策,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比六國還不如了。采取下策,是什么樣的策略?——像六國一樣的,賂敵求和的妥協(xié)策略。
蘇洵說的是“茍”,如果,那現(xiàn)實情況呢?
北宋建國后一百多年間,北宋軍隊與契丹、西夏的軍隊大小六十余戰(zhàn),敗多勝少,到北宋中期,軍費開支浩大,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政治上專制腐敗,軍事上驕墮無能,外交上極端軟弱。
蘇洵寫作本文的年代(1004年),契丹大舉進攻,直逼黃河北岸的州城下,威脅宋都,宰相寇準力主抗遼,宋打了勝仗,北宋最高統(tǒng)治者面對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了“淵之盟”,答應(yīng)每年向遼繳納白銀10萬兩,絲絹20萬匹。1042年,遼又向北宋索要晉陽瓦橋關(guān)以南10縣土地,宋又只能答應(yīng)每年加納白銀10萬兩,絲絹10萬匹。1044年,為了停戰(zhàn)求和,北宋由答應(yīng)每年向西夏輸納白銀10萬兩,絲絹10萬匹,茶葉3萬斤。
這樣賄賂的結(jié)果,助長了侵略者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后患。
蘇洵說得委婉含蓄,實際上是在批評北宋統(tǒng)治者屈辱求和、軟弱妥協(xié)的外交政策;警戒當權(quán)者要從六國賂秦求和,國力虧損,最終顛覆亡國的歷史事實中吸取教訓,不要重蹈六國滅亡的覆轍。
說到底,蘇洵評論六國的滅亡,是為了借古諷今,針砭時弊,闡明自己用兵抗敵的主張。
蘇洵在文中說,“茍”,如果,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評對象呢?
委婉含蓄,把批判的鋒芒收一收,便于統(tǒng)治者接受。
當世社會黑暗,妥協(xié)投降主義占上風,說得含蓄些既可以保護自己,又能使自己的主張廣為流傳。
六國滅亡的原因已經(jīng)分析得明了透徹了,就在一個“賂”字,這和北宋當世的狀況驚人的相似,不言自明,照樣能起到發(fā)人深省的效果。一個“賂”字把歷史教訓和現(xiàn)實時弊緊緊聯(lián)系了起來。
我們說,以史為鑒可知興替,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借古諷今是史論常用的寫法,《六國論》就是一篇史論,論的什么史,論的目的是什么,我們通過上面的學習都清楚了,接下來我們來分析分析,他是怎樣論的,六國論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作者開門見山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觀點是這篇史論的中心論點,圍繞著中心論點,作者從幾個方面論證的?兩個方面,“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這兩個方面就是兩個分論點。
一二兩個小節(jié)提出中心論點,總領(lǐng)全文,并提出兩個分論點,引發(fā)下文的議論。
接下來,圍繞著兩個分論點,作者結(jié)合具體的歷史事實展開論述。
第三段,圍繞著第一個分論點,結(jié)合賂秦的韓、魏、楚三國滅亡的史實展開論證。對于三個賂秦的國家,作者分三個層次進行論證。
第一個小層,“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戰(zhàn)矣”對比雙方土地消長,證實由于“賂”而造成的得失遠遠超過戰(zhàn)爭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賂秦的事實說明賂秦的危害之大,得出“固不在戰(zhàn)矣”的結(jié)論。
第二小層,“思厥先祖父,……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割地求和造成自身國力日漸衰微,秦國的侵略野心愈來愈大,反而加速了自身的滅亡。賂秦求和適得其反,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第三小層,“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話為證,形象的說明賂秦的危害。
我們注意到,在論證過程中,作者用了對比論證方法,如把秦國得地的兩種途徑對比,賂者的失地的兩種情況對比,總的說來是賂造成的土地得失和戰(zhàn)爭造成的土地得失進行對比,還有,祖先艱辛辟地和子孫輕易割地對比,賂者奉之彌繁和秦國侵之愈急進行對比,對比之中強調(diào)“賂”帶來的亡國滅種的嚴重后果。
其中,祖祖輩輩篳路藍縷,艱辛開國得過程寫得很形象,子孫后代軟弱無能,割地求和的輕率以及被敵人步步緊逼狼狽尷尬的可憐相也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同時,也恰到好處地用了古人的話,增強了論證的力量,這種論證方法叫引用論證。
第四段,圍繞著第二個分論點,結(jié)合齊、燕、趙的史實來展開論述。
對于不賂秦的齊、燕、趙三國,作者分層論證,也分了三個小層。
第一小層,講齊國滅亡的原因。五國滅亡了,齊國也不能獨自保全。
第二小層,合說燕、趙義不賂秦,敢于用兵抵抗,最終戰(zhàn)敗而亡,雖然有各自策略的失敗,但原因主要是,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孤立無援,滅亡是誠不得已。
第三小層,總說六國,提出假設(shè),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進一步論述了“賂”秦的危害。
其中,最明顯的論證方法就是假設(shè)論證,或從另一個角度換個說法,也可以說是反面論證。
三四兩節(jié)論述是結(jié)合歷史事實展開的,和一二節(jié)相比,可以發(fā)現(xiàn)是不同的,一二節(jié)在展開論證的時候,是分析其中的道理,如為什么弊在賂秦呢,其中的道理是,賂秦而力虧,國力虧損,逐步滅亡。不賂者以賂者喪,道理是失去了強大的援助,不能獨自保存,被逐個殲滅了。我們把三四節(jié)這種論證方法叫事實論證,也叫事例論證看,而把一二節(jié)這種方法,叫道理論證。實際上,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經(jīng)常結(jié)合使用。
接下來,第5、6節(jié),總結(jié)歷史教訓,點明寫作意圖。
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從假設(shè)的角度為六國提出救亡圖存的策略,舉賢任能,團結(jié)一心,同仇敵愾,共御外辱,這樣能使秦國也心存忌憚,不敢輕舉妄動。這也是從反面推進論證,為六國賂秦而亡感到痛心和惋惜,啟示后人要吸取這個歷史教訓。
最后一句從歷史教訓轉(zhuǎn)到現(xiàn)實時弊,自然過渡,接下去,第6節(jié),點名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總結(jié))作為一篇史論文,屬于廣義的議論文,本文論點鮮明,論證逐步推進,邏輯層次井然,論證方法多樣,(要說明一下的是這些論證方法分類的標準并不完全統(tǒng)一),說理有力,
作為史論,本文由評論歷史到針砭時弊過渡自然,諷諫當朝統(tǒng)治者的寫作意圖委婉但并不隱晦,主張明確,立場鮮明,表現(xiàn)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強烈的社會責任心。
因此本文是一篇比較典范的史論文,可供我們參考和借鑒。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