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革命先輩先進典型事跡感受(12篇)

范文為教學中作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來指寫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寫作的參考,也可以作為演講材料編寫前的參考。范文怎么寫才能發(fā)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我給大家整理了一些優(yōu)秀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吧。

革命先輩先進典型事跡感受篇一

“共產黨員不要躲在機關里做盆景,要到人民群眾中去當雪松。”這是云南省原保山地委書記楊善洲在職時的一句口頭禪,樸實的話語中滲透著“鄉(xiāng)土氣息”與堅韌品質。楊善洲1951年參加工作以來,一心想著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帶領百姓在貧瘠的家園播撒幸福的種子。他以一生的忠誠和執(zhí)著,守衛(wèi)一名優(yōu)秀黨員大公無私、艱苦奮斗的精神高地,演繹一位領導干部清正廉潔、淡泊名利的公仆情懷。

“我們奮斗一輩子,不就是為了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有一個幸福的家園嗎?”這是楊善洲堅守一輩子的理由,也是他奮斗一輩子的寫照。堅守一輩子,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前半輩子,楊善洲身在其位,手中有權,權只為老百姓所用。

牢記黨的宗旨,保持平民干部本色,戴草帽,穿草鞋,深入田間地頭搞調研、訪民情,每次楊善洲在下鄉(xiāng)途中,碰到插秧就插秧,碰到種包谷就種包谷,他的足跡遍布保山的村村寨寨,為改變保山地區(qū)的面貌,傾注了全部的心血。他經常拿出自己的錢來,幫助農村生產隊購買良種、肥料、牲畜等。一次,聽說保山縣大官市大隊成立了一個茶葉專業(yè)組,沒有生產基金,到處借錢,馬上給送去了8百元。有些人感到吃驚:“楊善洲這樣埋頭苦干和無私奉獻圖個啥?”他說:“我們共產黨員就要像魯迅說的那樣,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輸出的早血!"

“草鞋書記”“農民書記”“百姓書記”這一個個親切的稱呼正是人民群眾對他努力工作的認可,對他無私奉獻的肯定,對他一心一意為人民服務的贊揚。

為官一任的幾十年里,楊善洲自感愧對早年守寡的年邁母親,愧對含辛茹苦勤儉持家的老伴,愧對每天上山種地、喂牛、打豬草的女兒女婿,愧對開著農用車跑運輸的孫子們。為此他傷過心,流過淚,但在公私之間、家國之間,作為“人民的干部”,他深知自己必須擔負比常人更大的責任,經受比常人更多的考驗。

“雖然我的職務退休,但共產黨員的身份永不退休!但有我力所能及的事,我還要接著幫群眾辦”。走下工作崗位以后,時任省委書記的普朝柱代表省委找他談話,讓他退休后搬到昆明居住,還可以到省人大常委會工作一段時間,楊善洲婉言謝絕了:“我要回家鄉(xiāng)施甸種樹,為家鄉(xiāng)百姓造一片綠洲!闭菓{著這種堅定的黨性觀念和宗旨意識,懷著對故土的眷戀和對群眾的熱愛,楊善洲在退休后的第三天就說服家人,放棄了城市優(yōu)越的生活條件,回到家鄉(xiāng)施甸縣無償擔任大亮山林場場長,一干就是20xx年,建成了面積8萬畝、價值1億多元、完全成材后價值可達3億元的林場,并將林場無償交給了國家。

楊善洲把自己退休后的22個春秋獻給了大亮山,“楊善洲,楊善洲,老牛拉車不回頭,退休又鉆山溝溝……”這是在云南省施甸縣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的順口溜。在大亮山林場工作的每天起早貪黑勤勞動,把荒涼空曠,山石裸露的荒山建成了蒼翠的綠洲,讓不毛之地變成了生命的樂園。不求一分錢的回報。他無怨無悔,因為他早就把“為人民服務”五個字深深地刻進了自己的心里,并心甘情愿一輩子奉獻不止。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睏钌浦奘屈h員干部的一面鏡子,以其為鏡可知榮辱、明職責、立言行,激勵黨員干部真抓實干、創(chuàng)先爭優(yōu)。作為新時期的黨員大學生,我們應該以楊善洲同志為榜樣,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利益觀,刻苦學習,不斷創(chuàng)新,爭先創(chuàng)優(yōu),永遠用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自覺加強黨性修養(yǎng),自覺實踐黨的宗旨,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對他人、對社會有用的人。

革命先輩先進典型事跡感受篇二

優(yōu)秀革命前輩紅祺個人先進事跡

張祺這個英名,對于像我這樣的晚生、后學,的確有些陌生。有幸閱讀這位歷史老人,是從一摞厚重的黨史資料和幾位領導、專家的深情講述開始的。

因為工作關系,促成了不久前的一次滬上之行。在上海,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徐建剛告訴我們,張祺是上海工人運動的杰出領導者,為上海的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yè)作出了重大貢獻。老人于1993年在上海逝世,終年83歲。如果張老還健在的話,作為百歲老人,面對上海乃至全國發(fā)生的喜人變化,他該何等高興和欣慰!

張祺,1910月生于浙江浦江,幼年家貧,小學畢業(yè)即外出做工;1930年進上海美亞綢廠當織綢工,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任美亞綢廠六分廠團支部書記,領導并參加震動全國的美亞綢廠工人總同盟罷工;1934年7月赴蘇聯(lián)莫斯科列寧學院學習,1936年1月轉為中共黨員;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前夕回國,任中共江蘇省委工人運動委員會委員、宣傳部長和組織部長;解放戰(zhàn)爭時期,任中共上海市委委員、上海工人運動委員會書記,領導開展和平民主運動;新中國成立后,曾先后擔任上海市總工會主席、中共上海市委、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中共上海市委紀律檢查籌備組組長、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中華全國總工會書記處書記和中共上海市委顧問等領導職務。

對于張祺的功績,上海市人大會副主任、市總工會主席陳豪給予了高度評價:他矢志不渝,在任何時候、任何環(huán)境、任何壓力下,都始終堅持對真理的堅定信仰、對理想的執(zhí)著追求;他扎根群眾,始終牢記黨的根本宗旨,堅持貫徹黨的群眾路線,把服務大局和服務群眾緊密結合起來,把工會建設成為黨聯(lián)系職工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他奮斗不息,不論擔任何種職務,始終謙虛謹慎、勤勉好學,嚴于律己、恪盡職守,不計名利、甘于奉獻,始終保持黨員領導干部的思想境界和崇高風范。

在白色恐怖下,張祺一次次經歷了戰(zhàn)友被敵人殘酷殺害的悲憤、置身被特務緊追不舍的險境,但他從未動搖過理想信念。他的侄子張伯禧回憶說,1946年3月的一天,特務在雁蕩路一帶抓張祺。當時,張伯禧剛好坐電車經過,車外一片混亂,聽說是抓共產黨,而且傳來了槍聲,并看見一個人影朝電車奔了過來。早已對特務行徑恨之入骨的電車司機在放過來人之后,故意擋住了特務的去路事后,張伯禧來到叔叔家,叔叔沒有任何緊張、后怕,表現出的依然是自信、堅毅和果敢。直到多年以后,張伯禧才知道,雁蕩路那驚險一幕,原來要抓的正是自己的叔叔。

1958年2月,張祺任上海市長寧區(qū)委第一書記。三年困難時期,張祺雖身患多種疾病,但仍全身心地撲在工作上,動員并帶領區(qū)委干部和全區(qū)群眾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他以身作則,艱苦奮斗,經常抽出時間到各個菜市場了解副食品供應情況,傾聽群眾呼聲。為克服暫時困難,抽調30名干部,組織267個單位自力更生養(yǎng)豬、雞、鴨、魚,分配給有關干部職工,減輕市場供應的壓力。同時,他還抓工業(yè)生產,至1959年底,區(qū)工業(yè)生產總值比1958年增長46.1%,全區(qū)評出53個先進集體、117個先進生產者,其中全國先進集體4個、全國先進個人13人。平時,張祺生活十分樸素。他家孩子多,困難大,糧食不夠吃,而自己常工作到半夜時分才下班回家,吃一碗菜泡飯充當晚餐。張祺當時作為全國人大代表,組織上按規(guī)定發(fā)給一定的生活補貼,但他卻經常把這些錢物拿去幫助身邊有困難的同志。

“文化大革命”中,張祺也和其他老同志一樣慘遭迫害。江青xx集團被粉碎后,重新走上領導崗位的張祺,帶領各級工會組織撥亂反正,大力恢復和發(fā)揚工會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為加強和改進新時期黨的群眾工作做出了積極貢獻。在他擔任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書記處書記期間,他要求各級工會領導:“要做無名英雄,培養(yǎng)和樹立一批又一批的勞模先進工作者,揚名四海,而自己卻心甘情愿默默無聞地舍己為人??我們?yōu)辄h和國家發(fā)現和培養(yǎng)了人才,人們是不會忘記的。”晚年,張祺還分別擔任了上海市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副主任、上海工人運動史料委員會主任,指導上海地方黨史、工運史的征集、研究和編撰,滿腔熱情地為黨史工作發(fā)揮余熱。他歷時8年,根據親身經歷,查閱大量資料,以80歲高齡抱病完成了27萬字的《上海工運紀事》,為黨史、工運史研究留下了一部重要史料。張祺這種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崇高精神,令人感佩,催人奮進。

革命先輩先進典型事跡感受篇三

在農村長大的我,對花木種植有濃厚的興趣。20xx年,我聽說春風村有300多畝茶葉地想承包出去,當即和朋友來看。

在村辦公室,我見到了王家元。聽說來投資,王家元瞪大了眼睛:“你們來得太及時了,現在就可以談!笨傻浆F場一看,那片地水、電、路三不通。再見王家元時,我就給他出了道難題:一個月內把這三件事辦好。

過了20多天,王家元打來電話說,那三件事有眉目了。我打心里不相信,就開車過去看。一進村口,王家元滿頭大汗地跑過來說:“路,交通局已經立項了,保證兩個月內挖通,爭取五個月內硬化;水和電也已經在測繪了。”他還把資料、圖紙拿給我看。

一個村干部居然有如此魄力,實在出乎我的意料。但我仍有些疑慮。我說,投資可以,土地租用30年,每畝租金最多50元。王家元說:“這個事情我還真不能做主!租金要由村民討論決定!

兩個月后,王家元再次來電,說土地的事情說好了,每畝租金就50元,但有個條件,用工春風村的村民要優(yōu)先。我問他原因,王家元說,土地租金是便宜了點,但是如果用工都請村民的話,大家每年能增收300多元。

王家元的實誠和執(zhí)著打動了我,我不再猶豫,把320畝茶葉地租了下來。

革命先輩先進典型事跡感受篇四

我們周圍經常充斥著一個很沒道理的認識,都認為自己做事是為了別人。基于這一點,許多基本道理被顛倒了,比如,我們的孩子學習上遇到困難,與家長有沖突,嘴邊的話就是:“不給你學了!”工作中大家常常會說:“某某領導和我關系不好,我就不給他好好干!薄拔疫@么辛辛苦苦給某個領導干了好幾年,什么好處也沒有!”把與個人息息相關的東西,說得與自己毫不相干。說是不給別人好好干,其實受損害的正是自己,由于認識上的錯誤,導致人生方向扭曲,在成就事業(yè)方面走了許多不該走的彎路。

首先是謀生的手段,是活著的必須,工作可以沒有我們,我們不能沒有工作,大家辛苦勞動,把勞動換成貨幣,再用貨幣換取生活日用品,我想這個直白的道理,誰也不能否認。其次工作給我們的人生帶來安全感,有了工作,我們就有了一個集體,有了喜事,單位同事幫助張羅,祝賀,有了病,單位同事來看望,出了意外,還有單位可以依靠等等,正因為這樣,我們才能以平和的精神狀態(tài)延續(xù)我們的生命。

工作還給我們搭建起社交的平臺,與很多人相識相知也是因為工作而形成的,一個社會交往圈子也是工作給我們的,他滿足了我們精神上的愉悅。工作還給了我們自豪感,我們所從事的是在社會上羨慕的職業(yè),在家中有較好的收入,家庭成員把你當寶,親戚朋友投來尊敬的目光,走在大街上穿著軍裝都會有人多看你兩眼,這尊重滿足了心理上的快感。

可見,工作崗位是我們自己生存的需要,是人生價值的體現,是我們個人精神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我們的人生是息息相關的,不全是為黨、國家和人民,也不排除為了部隊,為了醫(yī)院,從個人完善自我,完善人生來說,工作首先是為了自己。為了自己,是不是過得去就行了,為什么要愛崗敬業(yè)呢?我認為我們的崗位危機四伏,隨著部隊編制體制調整的繼續(xù)深化,干部管理越來越規(guī)范和嚴格,靠混日子混崗齡的可能性幾乎沒有了,再加上社會發(fā)展日新月異,當你還在原地踏步的時候,猛然抬頭一切都變了!

新事物、新觀點新詞匯像泉水一樣不斷涌出,一旦被落下,就很難追上。工作崗位的危機感像濃霧一樣彌漫在周圍,今天工作不努力,明天努力找工作,應該不再是一句口號,不是領導嚇唬大家的殺手锏,而是實實的擺在了眼前。可能有的人會想,大不了轉業(yè)唄,是的,我們是還有一次選擇的機會,似乎是有退路,所以現在混一混沒關系,可是,當我們走上退路的時候,如果一無是處,身無長物,也會被擠到路邊,每年參加考試的大軍一波又一波,80%以上都是高素質、高學歷的人才,他們的不斷加入,也提升了體制內的競爭程度,到了那個時候,我們還有退路嗎?所以,與其說愛崗敬業(yè)是國家的需要,是部隊的需要,不如說是我們生存的需要,是美好人生的需要。

應該用四個詞來概括:感恩、珍惜、看重、忠誠。感恩是我們對崗位的基本態(tài)度,是工作崗位讓我們豐衣足食,讓我們精神世界飽滿豐腴,不能麻木地認為崗位給我們的東西是份內的,更不能對周圍的種種幫助麻木不仁,認為一切都是理所當然。有了崗位就應該珍惜,,每個崗位都是一座寶貴的鉆石礦,就看你有多大的能力去挖掘。有時候我們總在羨慕別人,眼睛總是盯著別人的崗位,總是有人在說,看人家看人家銀行、看人家誰誰,豈不知到,人家也在看我們。

所以不用羨慕別人,靜下心來看重自己的崗位,學會從平凡的工作中發(fā)現機遇是我們每個人都應加強的人生課題,盡管有的機遇帶來的回報是有限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我們不能把眼光只放到自己能得到什么,而應看到我們得到這個機遇本身的價值。

在專業(yè)化越來越強的社會,工作對每個人的知識和經驗不斷提出更高、更深、更廣的要求,如果做事?lián)u擺不定,變來變去,只會讓自己長期積累的經驗和資源舍去,所以,看重自己的崗位,千方百計做好一件事,本身就是的成功。而忠誠于自己的崗位是愛崗敬業(yè)的基點,是一種工作方式而不是一句口號,他體現在責任和擔當上,責任是一架天平,最能衡量一個人的工作,放棄了責任就等于放棄了自己更好的生存機會,沒有了責任也就沒有了約束,一切都無從談起。勇于擔當最重要的一點就是接受工作的一切,不能只接受工作的益處和快樂,還要接受他的艱辛和苦難,學會忍耐。

書名叫《你在為誰工作》,里面有段話很好,與大家共勉:在工作中不論做任何事,都應將心態(tài)歸零,把自己放空,抱著學習的態(tài)度,把每一次任務視為一個新的開始,一段新的體驗,一扇通往成功的機遇之門,千萬不要視工作如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結果心不甘、情不愿,于公于私都無裨益。

革命先輩先進典型事跡感受篇五

申紀蘭,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人,今年89歲。她很平凡,是中國千千萬萬婦女中的普通一員,也是黃土地上生養(yǎng)的億萬農民之一;她也很不平凡,作為一名全國人大代表,在從1954年至今超過60年的時光里,她一直在努力地為自己代表的婦女和農民爭取權益。與共和國一起成長的她,不僅是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見證者,更是唯一一位出席從第一屆到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人大代表,一位了不起的平民代表。

在申紀蘭家里,有兩面照片墻,在那些照片里,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fā)展的偉大歷程和宏偉圖景徐徐展開?粗ǜ裨谡掌械臍v史,我們可以感受到人民當家作主那震撼人心的澎湃力量,那是源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屬于中國人民的民主的力量。

20__年2月11日,山西省長治市平順縣西溝村,一個陽光明媚的上午。

在窗明幾凈的房間里,一位老大姐坐在沙發(fā)靠窗的地方,手里捧著一份《人民日報》,瞇著眼睛,仔細地讀著。老大姐的穿著很樸素,灰布做的外套袖口已經磨損了,暗灰色的光感顯示出衣服的年代久遠,雖然舊了,卻很干凈。在一片灰得有點發(fā)白的胸前那一抹鮮艷的紅色格外醒目。那是一枚黨章,在照入窗內的陽光下熠熠生輝。

滴答、滴答……老杭州鐘表的秒針一下一下地走著。屋內很安靜,靜得仿佛能聽見時間的流逝。放眼看去,無論是過時的老鐘表、上世紀90年代的電視機,還是山西農村常見的老木頭箱子,件件散發(fā)出歲月的味道。屋內最醒目的,還是老人身后和右側墻面懸掛的那些巨幅照片,在那一幅幅黑白和彩色交匯的影像中,數十年的時光在上面留了影。太陽光透窗而入,空氣中微微浮起山西農村特有的黃土味。在這些影像的簇擁下,這所時間小屋的主人就那樣靜靜地坐在沙發(fā)上,認真地讀報。

老人名叫申紀蘭,今年89歲。此時此刻,在她耳邊的白發(fā)間、在那鐫刻歲月的滿墻照片上,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fā)展的偉大歷程定格在這間小屋中。

革命先輩先進典型事跡感受篇六

科技注入 激發(fā)無限潛力

“通過初步測產,中國工程院定點扶貧瀾滄項目冬季馬鈴薯示范基地種植,最高畝產為4.7噸,平均畝產3.3噸,一百克左右的商品薯率97%,按每公斤3元的訂單價格,每畝增收9000多元。”從去年11月播種到今年4月收獲,不到半年,朱有勇院士團隊用亮眼的成績單贏得了群眾的信賴。

一陣春風吹過,思茅松林沙沙作響,干燥的松針輕輕飄落,覆蓋在林下的三七苗床上,成為天然的保濕層,讓三七避過了冬春干旱季節(jié)。

走進瀾滄縣竹塘鄉(xiāng)李召梁子的思茅松林里,開展三七種子直播和種苗移栽試驗的地塊,嫩綠的三七小苗齊刷刷冒出土層,眼下已長到10多厘米高,超過90%的出苗率,小苗長勢喜人,這印證了朱有勇院士科技團隊的調查結果:該試驗點冬季3個月(12月至翌年2月)的平均氣溫13.7℃,平均濕度78.46%,非常適宜三七的出苗和生長。

“林下三七可以實現生態(tài)有機種植,預計每畝產量50公斤至80公斤(干重),村民每畝林下三七可收入5萬元至15萬元!泵缰静┦空f。

在云山村蒿枝壩馬鈴薯種植示范基地,正忙著撿拾洋芋的拉祜族群眾李扎謝臉上洋溢著喜悅,他高興地說,這里采收洋芋的群眾都是附近幾個村的,他們從去年11月份開始就受雇在這里干活,每天60元的工錢,從松土、墊肥到種植、管理全程參與。他說:“我已經學會了技術,明年自己家也種!

據了解,各項目自去年9月份陸續(xù)開展以來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種植4畝林下三七,出苗率達90%以上,達產后每畝可增收5萬元至15萬元;完成100畝冬季馬鈴薯,畝產3噸,產值達90萬元,每戶平均純收入達2672元;完成50畝冬季蔬菜種植工作,蔬菜長勢良好,預計每畝增收9000元;為186戶農戶發(fā)放種豬2頭、雞苗10只,每戶農戶可創(chuàng)收4800元至6800元;完成15畝冬季鮮食葡萄種植,目前長勢良好,預計20__年4月第一次產果。

經過中國工程院開展的系列精準扶貧工作,瀾滄縣特別是竹塘鄉(xiāng)的脫貧攻堅成效已逐步顯現。思路更加清晰、舉措更加明確。更重要的是,通過技術支持和人才幫扶,培養(yǎng)了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高素質的新型農民。

中國工程院定點幫扶瀾滄縣脫貧攻堅方興未艾。朱有勇院士團隊定點幫扶瀾滄縣脫貧攻堅的成果已一項項留在瀾滄的大地上。

革命先輩先進典型事跡感受篇七

李夏同志生前和我們一樣,是一名鄉(xiāng)鎮(zhèn)紀委書記 ,一名普普通通的基層紀檢監(jiān)察干部,是什么樣的力量支撐他在面對險情時義無反顧勇往直前?是什么樣的精神鼓舞著他在災難面前臨危不懼毫不退縮?我想,那就是“初心”。李夏同志用自己年僅33歲的生命,書寫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無悔青春。

初心是什么?作為一名紀檢監(jiān)察干部,我認為初心就是圍繞黨風廉政建設履職盡責,提升執(zhí)紀監(jiān)督問責能力,做好反腐敗工作。

初心源于信仰,我堅信李夏同志是一個對組織、對人民、對黨有著無限熱愛的人,是一個對初心、對使命有著堅定信仰的人,是一個對人生、對理想有著執(zhí)著追求的人。李夏同志是基層千千萬萬紀檢監(jiān)察干部的一個縮影,更是鄉(xiāng)鎮(zhèn)紀委書記的優(yōu)秀代表。一個人的優(yōu)秀絕不是偶然,而是長期的日積月累,歷經打磨后刻在內心深處的烙印,李夏同志正是這樣。他心中有黨,在危急時刻挺身而出,不顧個人安危;他心中有群眾,對貧困幫扶對象問寒問暖,從不計較個人得失;他心中有責,對紀檢工作胸懷熱愛、嚴格執(zhí)紀,工作業(yè)績突出;他心中有界,嚴于律己,對自己要求高人一等。同事對他的評價是對工作踏實盡責、對群眾耐心細致,工作交給李夏很放心。我們要向李夏同志學習,做到恪盡職守、勇于擔當,只要有需要,隨時為黨和人民犧牲一切,用實際行動踐行入黨時的初心和誓言。

初心就是擔當,當組織安排李夏到最偏遠的荊州鄉(xiāng)工作時,他的愛人很心疼,然而李夏只說了一句,工作總要有人干。正是因為有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和對黨的無限忠誠、對事業(yè)的擔當有為,所以無論在什么崗位,無論在什么時候,他都牢記自己共產黨員的身份,不掉鏈子不推諉,關鍵時刻沖上去,危急關頭站出來。

我要向李夏同志學習,把盡職盡責當做是工作標準,把工作崗位當做為群眾服務的舞臺。心中有群眾,冷暖想群眾,做忠誠干凈擔當的紀檢監(jiān)察干部。一要學習他嚴謹細致、一絲不茍的敬業(yè)精神。李夏同志聚焦主責主業(yè),嚴格監(jiān)督執(zhí)紀,在紀檢崗位工作業(yè)績突出,在紀檢業(yè)務中,敢于較真。這就是紀檢工作的標準和規(guī)矩,體現了強烈的責任心和嚴謹的工作作風;二要學習他心系群眾,舍小家為大家的為民情懷。李夏幫扶的貧困戶有6戶,他積極地為貧困戶發(fā)展產業(yè)、申請補助而奔波。李夏家在外地,平均每半個月才能回家一次,他愧對家人太多,卻始終把人民群眾的冷暖安危記在心上;三要學習他恪盡職守迎難而上的擔當精神。李夏堅定的履行自己的職責,每一個危難時刻,李夏同志都挺身而出義無反顧沖在第一線,敢于擔當、樂于奉獻、沖鋒在前、無私無畏的精神已成為流淌在李夏血液中的深深烙印。

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俺跣牟灰騺砺愤b迢而改變,使命不因風雨坎坷而淡忘!毕嘈藕芏嗳硕加涀×死钕耐镜奈⑿藕灻乙蚕嘈艜懈嗟募o檢監(jiān)察干部會續(xù)寫好李夏同志的初心和使命。作為一名基層紀檢監(jiān)察干部,我要學習李夏做到對黨忠誠、自身干凈、勇于擔當,在大是大非面前敢于亮劍,在困難危險面前敢于沖鋒,在歪風邪氣面前敢于斗爭,始終做到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黨和人民的事業(yè)貢獻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革命先輩先進典型事跡感受篇八

9月的廣州仍是一派夏日景象,在位于天河區(qū)五山路的華南農業(yè)大學,校園中的紫荊花樹仍是郁郁蔥蔥;波光粼粼的洪澤湖畔有不少晨讀、鍛煉的身影。然而與往年不同,校園中唯獨少了一個陪伴華農走過了幾十年發(fā)展歷程的身影--老校長盧永根。

1930年,盧永根出生于香港,1936年開始入讀香港粵華中學附屬小學,接受到較好的教育?谷諔(zhàn)爭時期,戰(zhàn)爭的殘酷讓盧永根的民族意識開始覺醒。

初中時期的盧永根,在嶺英中學碰到了思想進步的語文老師林莽中(蕭野),并經他介紹到香港培僑中學讀高中。在盧永根看來,培僑中學的三年時光,是他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在這里他逐漸成長為一個堅定的革命者。

1952年,作為華南農學院的首批學生,他在這里遇到了我國著名農業(yè)科學家、教育家丁穎先生。踏著老師未竟的步伐,他繼承了丁穎生前收集的7000多份野生稻種,后來逐步擴充到1萬多份水稻種質資源,這成為我國水稻種質資源收集、保護、研究和利用的重要寶庫之一。

即使退了休,盧永根對水稻的研究熱情也依舊不減。20__年前后,盧永根和學生們根據文獻,前往廣東高州、佛岡、遂溪、博羅、惠來等地搜集資源。野生稻多分布在山頂、水澤等人跡罕至之處,許多地方只能徒步。彼時盧永根已是七旬老人,卻依然興致勃勃。山高無路,荊棘叢生。到最后,盧永根體力不支,可仍堅持要去現場,于是學生們架著他,慢慢往上爬。老照片上,盧永根一手拄拐,一手扶樹,在野生稻旁笑得格外開心。

盧永根一生致力于水稻的遺傳育種研究。20世紀80年代初期他帶領團隊研究水稻的雜種不育性,并和助手張桂權一起提出了水稻“特異親和基因”的概念,以及應用“特異親和基因”克服秈粳亞種間不育性的設想,被業(yè)界認為是目前對栽培稻雜種不育性和親和性比較完整和系統(tǒng)的新認識,對水稻育種實踐具有指導意義。

從1983年開始,盧永根擔任了13年華農校長。其間,他打破學校面臨的人才斷層困局,給有能有為的年輕人拓展了廣闊天地。作為一名老黨員、老教師,盧永根同樣以他的一腔愛國之情去教育和感染他的研究生、青年教師和出國學習訪問的學者。華農知名教授、20__年新增選的中科院院士劉耀光,當年曾受教于盧永根。去日本留學后他在當地工作數載。盧永根接二連三給劉耀光寫信,向他介紹學校的情況。在盧永根的一再書信動員下,劉耀光最終于1996年回到華農,潛心科研,大有建樹。而包括溫思美、彭新湘等一大批優(yōu)秀的青年科技人才,也正是在他的感召下,放棄國外的優(yōu)渥生活,回到祖國,來到華農,成長為各自研究領域的中堅力量。

20__年3月,盧永根院士及夫人徐雪賓教授將畢生積蓄合計880余萬元全部捐贈給華南農業(yè)大學,成立“盧永根·徐雪賓教育基金”,用于扶持農業(yè)教育事業(yè)。這是華農建校108年來,最大的一筆個人捐款。

很多老一輩的華農人更不會忘記,1984年的那個夜晚,盧永根在華南農業(yè)大學紅滿堂草坪上給全校學生作的3個多小時報告--《把青春獻給社會主義祖國》中所說:“我今天的發(fā)言,如果能像一束小火花一樣,點燃你們心扉中的愛國主義火焰,并迸發(fā)出熱情,去為振興中華而奮斗,那是我所熱切期待的!

革命先輩先進典型事跡感受篇九

觀“最美鐵路人”先進事跡后,我感觸良多,一部分出于對先進模范的敬仰;另一部分出于對鐵路人的敬畏,更知背后的艱難酸楚。

默默無聞,卻依舊十年如一日的堅守;不懈追求,展現出他們昂揚向上的激情;愛崗敬業(yè),時刻謹記著鐵路人的重任。

“低調做人,高調做事”。這八個字是他們的真實寫照。面對責任勇于擔當,雖身處平凡崗位,依然兢兢業(yè)業(yè),這便是“低調”;面對難關不膽怯、不畏懼,關鍵時刻迎難而上,這便是“高調”。

他們皆來自基層,是萬千鐵路人的精神縮影。

線路受阻,多少日夜防洪搶險,面臨生死考驗,他們依舊沖鋒在前。

一票難求,無數游子返鄉(xiāng)無路,為使萬家團圓,他們攻克無數難題。

蝸行牛步,舊時車緩長路漫漫,今日高鐵飛馳,他們重振大國雄風。

我作為一名基層鐵路職工,雖不能縱觀大局、指點江山,但可盡自己綿薄之力,為鑄造交通強國的偉大事業(yè)添磚加瓦。

交通強國,鐵路先行。我們新時代鐵路人必將煥發(fā)出嶄新的活力,以飽滿的熱情、勤懇的作風、扎實的行動去共同實現中國鐵路事業(yè)騰飛的夢想。

革命先輩先進典型事跡感受篇十

呂_老師,他的事跡我早已耳聞,未見其人時,便被他美好的品格所感動,而真正見到他,他的樂觀、幽默讓人動容,我原本以為,這樣一個帶有傳奇色彩的老師身上一定有很多悲情的東西,但是從他身上,只看出對美好生活、教育事業(yè)和學生的熱愛與希望。是啊,真正熱愛教育的人又怎么會悲情,有的只是對這份事業(yè)的無限向往。而他對學生的無私和奉獻更讓我在臺下數次紅了眼眶。一個老師能夠拯救一個學生,我們便可以稱之為偉大,而呂老師拯救了千千萬萬的孩子,是我們身邊最偉大的榜樣。正如呂老師的專題題目——不能讓任何一朵花在我的手中無聲地枯萎,我們一定要學習這種精神,不能讓任何孩子在我們手中誤入歧途,要讓他們在陽光下茁壯成長!

所以趁著我們風華正茂,趁著我們年輕,心中正燃燒著青春的火焰,一定要苦練基本功,掌握一套科學靈活而有效的教育教學技巧。當然,我們更需要修煉一顆充滿著大愛的心,愛我們耕耘著的三尺講臺,愛我們有時可愛有時又可恨的學生。

徐_老師,是我們學校的一名老師,今年我有幸和她做了同事,看過她的視頻,聽過她的事跡,我為她而心疼,為她而感動,更加感覺身邊有這么的“最美教師”而如此幸福!

一個人的成長,從心開始。做任何事,“有心”和“無心”千差萬別。所有外境都是我們心靈建造的,所有外境,也會隨著我們的心靈去改變。對教師而言,如果我們認為教書是很享受的事情,我們就會覺得每件事都很有意義,我們就會滿懷激情去做。但是,如果只把教書看成一種職業(yè),你要從中賺錢,獲取生存,可能你就會特別計較,如果帶著這種心態(tài)去工作,你可能就會度日如年。我們應該有自己做教育的“信仰”:教育在我們手上,我們要從中發(fā)現,除了掙錢,養(yǎng)家糊口之外更高的意義。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認識。

那么,一個教師的意義和價值,到底體現在哪呢?——是讓學生的生命因你而動聽。錢理群老師的一句話:“中小學教師工作的全部意義,就在于成為青少年學生回憶中美好而神圣的瞬間!庇阡衾蠋熞苍浾f過她自己是:“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逼鋵,那些優(yōu)秀教師和被我們熟知的名師,一輩子都在不斷地學習當中,正是因為學習,才讓他們更加優(yōu)秀,最終為我們熟悉。

教師的成長是對自身完整的不斷追求。波斯納提出了一個關于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驗+反思!彼^“經驗”,就是經歷和體驗,所謂“反思”,就是隔一段時間,回頭看看自己所經歷的,這樣更可能找到前進的方向。

這些最美教師他們?yōu)槭裁囱酆瑹釡I,因為他們對教育這片沃土愛的深沉,我們?yōu)槭裁礊樗麄兊乃魉鶠椤⑺兴胙酆瑹釡I,因為我們明白,是前輩們對教育這片沃土的熱愛,讓國家的教育和未來越來越好。

感謝你們的堅持,我們一定要和你們一樣,守護這片沃土,為國家的教育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革命先輩先進典型事跡感受篇十一

3月18日傍晚,曾經榮獲全國優(yōu)秀縣委書記稱號,受到中央領導會見和表彰的福建省南平市市委、常務副市長廖俊波同志出差途中遭遇車禍,經搶救無效因公殉職。

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把黨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兒子、49歲的全國優(yōu)秀縣委書記廖俊波,就這樣無情地帶走了。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希望廣大黨員干部,見賢思齊,學習廖俊波同志,爭做人民好公仆。

爭做“勤政為民”的好公仆。政和,原是福建為數不多的貧困縣。20xx年6月,廖俊波走馬上任縣委書記,主動帶頭,撲下身去,為了工作,常常夜以繼日;為了發(fā)展,常常廢寢忘食;為了政和百姓,常與群眾促膝長談,共商發(fā)展大計……天道酬勤,不久,政和便“政通人和,百廢俱興”,20xx年經濟發(fā)展指數提升35位,20xx年經濟發(fā)展進入福建十佳。黨員干部要向廖俊波學習,勤政為民,主動作為,勤于作為,做到為官有為,而且大有作為,造福一方百姓。

爭做“勇于擔當”的好公仆。政和地處山區(qū),發(fā)展長期滯后。上任伊始,廖俊波敢于擔當,肩負重任,砥礪前行,翻過一山又一山,快馬加鞭未下鞍。集思廣益,繪就發(fā)展藍圖;披掛上陣,大力提升傳統(tǒng)產業(yè),催生新興產業(yè),發(fā)展電商產業(yè)。大刀闊斧,率先推行項目并審聯(lián)批制度,分類推進精準扶貧,開展小額扶貧貸款試點……短短4年,政和山鄉(xiāng)巨變,人民安居樂業(yè)。黨員干部要向廖俊波學習,勇于擔當,真抓實干,敢于創(chuàng)新,深化改革,發(fā)展一方經濟。

爭做“清正廉明”的好公仆!帮L清氣正方能政通人和”,廖俊波始終廉潔自律、敬畏權力、忠誠事業(yè),肝膽干事,干凈做人,謹慎用權,經常教育干部,堅持以身作則,以實際行動感染大家。4年來,政和縣既在經濟發(fā)展上脫了貧,還在政治生態(tài)上“解了困”,該縣無一例黨員領導干部嚴重違法犯罪案件。黨員干部要向廖俊波學習,做到清正廉明,崇尚官德、純潔黨性、恪守清廉,自覺抵擋誘惑、斬斷貪欲、拒絕腐蝕,留下清白在人間,弘揚一方正氣。

“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绷慰〔m死猶生。黨員干部都要見賢思齊,學習其先進事跡,學習其崇高品質,爭做人民好公仆,以“勤政為民”換取“政通人和”,以“勇于擔當”換取“安居樂業(yè)”,以“清正廉明”換取“風清氣正”,在有限的生命里,體現無限的人生價值,綻放無窮的人性光輝。

革命先輩先進典型事跡感受篇十二

1997年12月的一天深夜,一個男生突然發(fā)高燒,張桂梅看到這位學生寒冬臘月還穿著單衣,當即把丈夫去世后留下的唯一一件毛背心送給了這位學生,并連夜把他送到醫(yī)院,替他付了200元的住院費。第二天,當學生家長趕到醫(yī)院,看到已經守候了整整10個小時的張桂梅臉色蒼白,神情憔悴,這位傈僳族老人感動得熱淚盈眶。還有一個男生,因為沒有生活費而幾次提出退學?芍挥4個月就畢業(yè)了,眼看孩子中途輟學,張桂梅心痛不已,每周拿出30元,幫助他順利完成了學業(yè)。

有一段時間,班里的許多男生夜不歸宿,沉迷網絡游戲。張桂梅得知后心急如焚,直接將行李搬到了男生宿舍,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學習。通過言傳身教,終于使他們戒除了網癮,養(yǎng)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和健康向上的業(yè)余愛好。此那以后,不少學生有趣地稱她為“校園媽媽"”。

20__年,張桂梅遠在東北年近古稀的姐姐病危,很想見一見她這位已經20多年沒見過面的妹妹,并給她寄來了路費?蛇@時,正趕上一個學生住院交不起住院費,她又把姐姐寄來的路費給學生交了住院費,并打電話請求姐姐諒解。

有一次,張桂梅在鄉(xiāng)下看到一個衣衫破舊的農村婦女心事重重。一問之下,才知道因為山體滑坡,原來的房子被沖走,各級政府湊錢給她蓋了新房,但自己也借了些錢。眼看孩子就要上學,自己又身帶殘疾,正為孩子上學的費用發(fā)愁。張桂梅聽后沒有多想,對那位婦女說:“孩子我背走,你自己找點活干,什么時候有能力撫養(yǎng)孩子,就什么時候去接回來。"就這樣,她將這個素不相識的女人的孩子背出大山,供他吃住和上學讀書。

20__年3月,華坪兒童之家福利院成立,張桂梅義務擔任院長。從那時起,她又把母愛給了失去父母的孩子們。

20__年8月,黨中央、國務院邀請60位全國部分教師和教育專家到北戴河休假,并允許每人帶一位親人陪同。張桂梅作為云南省唯一被邀請的教師,她的第一個念頭是要帶多年沒有見面的姐姐同去,但這個念頭一閃過后,她又想到了自己收養(yǎng)的孩子們。于是,張桂梅帶上了“兒童之家”年紀最小的“小蘿卜頭”。

現在,“兒童之家”收養(yǎng)的孩子已經有20多人走向社會,成為自食其力的人。17人分布在全省各地讀書。另有50人還在“兒童之家”,在張桂梅媽媽的呵護下幸福成長。張桂梅過著十分清苦的生活,但她卻把自己的工資和來自其他方面的收入都用在了別人身上。20__年國務院給她頒發(fā)了5000元獎金,她作為黨費全部交給了黨組織。20__年,“三八”婦女節(jié),昆明市總工會捐給她2萬元用于治病。20__年,華坪縣委、縣政府獎給她1萬元獎金。這些錢經過她的手以后,她又轉手用到了學生和貧困群眾身上。20__年,張桂梅獲得云南省屆“興滇人才”獎。剛剛從昆明領獎歸來,她就把30萬元獎金全部捐獻給了民族小學,用于新建教學樓。同時,把“兒童之家”的一輛微型車和別人捐獻的一車衣服也捐給了這個學校。幾年間,張桂梅累計用于資助學生、困難群眾和教育事業(yè)的捐款已接近50萬元,而自己卻沒有留下一分存款。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