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簡介
泰戈爾
詩兩首文章分析 課文研討 金色花 一、整體把握 這一首散文詩,讓我們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愛,那么一種親昵,那么一種親熱。為什么孩子那么快樂,那么天真,那么活潑,那么可愛?因為他沐浴著母愛。愛是交流的。小孩子領(lǐng)受著母愛,也想著怎么回報母愛?他想到變成一朵金色花,讓媽媽嗅到花香,讓媽媽看書不傷眼睛。從孩子對母親的愛,可以想到母親對孩子的愛。 二、問題研究 1.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我們中國喜歡用花朵比喻兒童,印度也一樣。泰戈爾把兒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麗的圣樹上的花朵,贊美孩子可愛。那金黃的色彩,正反映著母愛的光輝。人們喜愛花兒,花兒也惠及人們,正可以象征孩子回報母愛的心愿。泰戈爾的想像實在新奇而美妙。 2.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而且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讓媽媽知道? 看孩子為媽媽做了什么,就可以理解他的心愿。孩子總想為媽媽做點事,變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著媽媽工作,可以讓媽媽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媽媽讀書讀到的地方。孩子懂得,母愛的奉獻是無私的,對母愛的回報也應該是無私的,他不圖媽媽夸獎,但求媽媽生活得更加溫馨。所以他只是撒嬌,就是瞞著媽媽。 3.為什么媽媽見了面,說“你這壞孩子”? 上文說,媽媽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可以想見,不見了孩子,媽媽多么著急,這種惶急的心情肯定與時俱增,一旦見了,又驚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紙船寄母親 一、整體感知 這是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對日夜思念的母親的深情呼喚,是獻給親愛的母親的一曲深情的頌歌。 海浪濤濤,天風吹卷,郵輪在顛簸中駛向陌生的國度。此去遠涉重洋,相去萬里,要隔多久才能回到母親懷中?盡管船外是美麗壯觀浩翰的太平洋,但孤獨、惆悵的詩人,無心欣賞眼前的奇景,而是眼含熱淚,在專心、執(zhí)著地疊著一只只紙船,然后一個一個拋放在海里。盡管風高浪急,紙船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但她仍不灰心,每天不停地疊著,希望總會有一只能飄流到日夜想念的母親身邊。 古今中外表達母愛的詩作很多,這首詩卻有著自己的獨特之處。詩人以孩子般的純潔和天真,從兒童的游戲世界中找到了一個可以寄托對母親無限戀念的中介物──紙船,并以此展開自己的情思。詩歌第一、二節(jié)便寫疊紙船、拋紙船:“我從不肯妄棄了一張紙,/總是留著──留著”,表明詩人并非這一次的出門遠行才有此舉動,而是對母親的思念與深情由來已久;“疊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兒”表明所疊紙船的數(shù)量之多,也表明對母親的思念之深;詩人把紙船“從舟上拋下在海里”后,“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寫出了精心疊成的紙船拋入大海后瞬間令人心碎的結(jié)果,它暗示讀者,紙船漂過大海到母親身邊實際上不可能,給人一種悲觀絕望的情緒;但詩人仍“不灰心的每天疊著,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這要到的地方便是母親那兒!俗話說“精誠所致,金石為開”,詩人的愿望能夠?qū)崿F(xiàn)嗎?其實,這一問題已經(jīng)并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這是詩人寄托思念的惟一方式,只有這樣,詩人才能排解心頭的憂傷,只有這樣,才能最充分地表達那種刻骨銘心的思念之情。第三節(jié)詩,詩人思念至極,展開想像:“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不要驚訝它的無端入夢!奔埓坏侥赣H的身邊,就進入母親的夢中吧!“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秉c明題旨,感情達到最強烈的狀態(tài),令人悵然不已。這是全詩最為精彩的一筆。 在這首詩中,詩人以紙船為題,托物言情,賦予紙船特別的含義。紙船象征漂泊無依的孤獨,象征思念母親思念祖國的一顆心,象征詩人純潔、美好的心愿。 二、問題研究 1.為什么含淚,為什么悲哀? 一個人如果有初次離開母親遠走他鄉(xiāng)的感情體驗,就能深切地理解這首小詩的感情。一直在母親身邊,習以為常,感受鈍化了。一旦遠走,與母親遠隔萬水千山,想念媽媽的滋味,最是難受。有這樣的體驗,就能理解她的“悲哀”,理解她的眼淚。 2.借紙船來抒情有什么好處? 詩歌抒情總要借助某種形象,作者在太平洋舟中,無法與母親通音信,惟有幻想紙船能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紙船又富有童稚氣,適合表達子女的心態(tài)。 練習說明 一 熟讀這兩首詩,直到能背誦下來。然后進行朗誦比賽,評出優(yōu)勝者。 朗讀要反復細致地加以指導,例如“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我不告訴你,媽媽”,這樣的對話要朗讀得好并不容易,需要一遍一遍地教,像教唱歌曲一樣的教。 二 體會下列詩句蘊含的思想感情。 1.“你到哪里去了,你這壞孩子?” “我不告訴你,媽媽!边@就是你同我那時所要說的話了。 2.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萬水千山 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本題就兩首詩中比較含蓄的詩句要求學生體會思想感情。指導解題,應該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引導學生深入理解形象與意境、情感與意義。 1.媽媽找孩子找了很久,非常著急擔憂,一見孩子,又驚又喜,嗔怪孩子不說一聲就走了,叫媽媽急死了。 “我”呢,撒起嬌來了,為自己能給媽媽做些好事而高興,還要對媽媽保密,讓她莫名其妙才好呢。 2.這幾句詩表達女兒對母親深情的愛,表達女兒思念母親的痛苦和悲哀,在太平洋舟中呼喚母親,但愿母親想到女兒離家后的心情。 三△這兩首詩都借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fā)對母親的愛。請你也用這種手法寫一段話或一首詩,表現(xiàn)對父母的愛。 要讓學生明確此次練筆的要求,必須借助形象來抒情。借助什么形象才好呢?這要注意揣摩兩首詩中的想像。泰戈爾想像“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冰心想像紙船飄洋過海送深情,都想像通過一種辦法來表達對母親的愛。我們也可以想像另一種辦法來表達對父母的愛。 四課外閱讀冰心的《繁星》《春水》,吟誦其中表現(xiàn)母愛的詩篇。 可以先看“文學名著導讀”,再找書來看。 教學建議 一、引導學生自讀《金色花》,抓住孩子小小的心愿 啟發(fā)思考的問題可以設計為: ──為什么“我”想變成一朵金色花?為了好玩嗎?為了跟媽媽捉迷藏嗎?為了實現(xiàn)自己小小的心愿,給媽媽帶來一些幸福嗎? ──“看著你工作”“你會嗅到這花香”“將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書頁上,正投在你所讀的地方”,都是為了什么? 二、引導學生自讀《金色花》,著重研討篇末含蓄的詩句 可以討論:媽媽為什么反而責怪孩子?還罵“你這壞孩子”?是什么口吻?孩子為什么不告訴媽媽自己做了不少好事? 三、引導學生自讀《紙船》,著重探究“淚”與“悲哀” 母親至愛女兒,女兒至愛母親,容易理解,“淚”與“悲哀”則是難點,探究明白了,可以理解思念之情,思念之苦。由此可以悟到,詩人為什么異想天開,要放紙船在太平洋,“求他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四、教學設計 (一)識字與寫字 匿(nì)隱藏:不讓人知道。 禱(dǎo)禱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二)《金色花》 1.朗讀。 2.談整體感受。 3.內(nèi)容研討。 (1)作者為什么把孩子想像成一朵金色花? (2)孩子為什么想變成一朵金色花?為什么向媽媽保密? (3)媽媽見到孩子,為什么說“你這壞孩子”?這是什么口吻? 4.再朗讀。 (三)《紙船》 1.朗讀。 2.談整體感受。 3.內(nèi)容研討。 (1)疊紙船為什么含著淚?為什么除了愛還有悲哀? (2)為什么借紙船來抒情? (四)朗誦比賽 (五)作業(yè) “研討與練習”(二)、(三)選做。 有關(guān)資料 一、作者介紹 泰戈爾(1861—1941),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生于地主家庭。曾留學英國。1921年在桑蒂尼蓋登創(chuàng)辦國際大學。用孟加拉文寫作,一生創(chuàng)作豐富。早期小說詩歌文學作品有詩集《暮歌》《晨歌》和劇本《修道士》《國王和王后》等。1903年起陸續(xù)發(fā)表長篇小說《小沙子》《沉船》《戈拉》,劇本《摩吉多塔拉》《郵局》《紅夾竹桃》,詩集《吉檀伽利》《新月集》《園丁集》《飛鳥集》和許多中、短篇小說。對英國殖民統(tǒng)治下的下層人民的悲慘生活和婦女的痛苦處境表示同情,譴責封建主義和種姓制度,描寫帝國主義者和官僚的專橫,同時也反映資產(chǎn)階級民主思想與正統(tǒng)的印度教的抵觸。詩歌格調(diào)清新,具有民族風格,但帶有神秘色彩和感傷情調(diào)。還擅長作曲和繪畫。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1950年被定為印度國歌。他的創(chuàng)作對印度文學的發(fā)展影響很大。獲1913年諾貝爾文學獎。(選自《辭!,1999年修訂版) 二、1923年前的冰心(李存光) 冰心(1900—1999),現(xiàn)代散文家、小說家、詩人、兒童文學作家。原名謝婉瑩。原籍福建長樂,1900年10月5日生于福州。 冰心的父親是一個思想開明的海軍軍官。童年,她在山東煙臺度過了七八年山陬海隅的生活。大海給冰心留下了深刻印象。她早期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常常親切地寫到大海。幼年的冰心廣泛閱讀了中國古典小說和漢譯外國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七八歲時還動手試寫過白話和文言小說。1911年,全家南歸福州;次年,考入福州女子師范預科。1913年,隨家到北京,翌年秋進入教會學校貝滿女子中學。在這里學到了一些新知識,“同時因著基督教義的影響,潛隱地形成了我自己的‘愛’的哲學”(《〈冰心全集〉自序》)。1918年,冰心抱著學醫(yī)的目的考入?yún)f(xié)和女子大學(次年該校并入燕京大學)預科;后來改變初衷,轉(zhuǎn)學文學,1923年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燕京大學文科。 冰心屬于五四新文學運動中涌現(xiàn)出的第一批現(xiàn)代作家,是其中最知名的女作家之一,為文學研究會的重要成員。 五四運動的浪潮,把冰心卷出了狹小的家庭和教會學校的門檻,她參加罷課、游行、開會和街頭宣傳等活動,熱心閱讀《新青年》《新潮》等雜志,并發(fā)表了一些宣傳性的文章。在新思潮的激蕩下,1919年9月以“冰心”的筆名發(fā)表了第一篇小說《兩個家庭》。小說用對比手法描繪兩個家庭的不同生活方式,提示了為著事業(yè)改良家庭生活的必要。此后,她又發(fā)表了《斯人獨憔悴》《去國》《莊鴻的姊姊》等揭示社會、家庭、婦女等人生問題的“問題小說”。這些小說,表現(xiàn)了冰心對封建勢力和社會現(xiàn)狀的不滿,但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主人公大多顯得軟弱、憔悴。眼前的問題寫完了,冰心又抓住活躍在回憶中的事物,寫出了《魚兒》《一個不重要的兵丁》等描寫下級官兵生活的小說。五四高潮以后,冰心“退縮逃避到狹仄的家庭圈子里,去描寫歌頌那些在階級社會里不可能實行的‘人類之愛’”(《〈冰心小說散文選集〉自序》)!冻恕贰段颉返,便是以“愛”的哲學認識生活的小說詩歌文學作品。 與此同時,她寫作散文。1921年發(fā)表的《笑》,委婉地抒寫了洋溢在心中的對于生活的愛,被認為是新文學運動初期一篇具有典范意義的“美文”。1922年,發(fā)表《往事》。這組散文敘寫了童年時代留下的一些深刻而清晰的印象。從1919年冬天起,她受泰戈爾《飛鳥集》的影響,將自己“零碎的思想”不時用三言兩語記錄下來。后來在《晨報》的“新文藝”欄發(fā)表,并結(jié)集為《繁星》和《春水》于1923年先后出版。這300余首無標題的格言式自由體小詩,以自然和諧的音調(diào),抒寫作者對自然景物的感受和人生哲理的思索,歌頌母愛、人類之愛和大自然,篇幅短小,文筆清麗,意蘊雋永,顯示了女作家特有的思想感情和審美意識,在五四新詩壇上別具一格,很有影響。1923年秋,冰心赴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研究院學習英國文學。 (李存光文,《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 三、《金色花》的兩重解讀(劉真福) 《金色花》篇幅短小,而意蘊豐贍,是泰戈爾散文詩集《新月集》中的代表作。寫的是一個假想──“假如我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首句),由此生發(fā)想像── 一個神奇的兒童與他母親“捉迷藏”,構(gòu)成一幅耐人尋味的畫面,表現(xiàn)家庭之愛,表現(xiàn)人類天性的美好與圣潔。這樣一幅畫面,可以從各種角度進行觀照,揣摩各種不同的意味。 乍一看,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的是一幅兒童嬉戲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人物是“我”── 一個機靈可愛的孩子。“我”突發(fā)奇想,變成一朵金色花,一天時間里與媽媽三次嬉戲。第一次嬉戲,是在母親禱告時,悄悄地開放花瓣散發(fā)香氣;第二次嬉戲,是在母親讀《羅摩衍那》時,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第三次嬉戲,是在母親拿了燈去牛棚時,突然跳到母親跟前,恢復原形!拔摇薄笆й櫋币惶,卻始終與母親在一起!拔摇碧煺嬷蓺猓瑓s藏著自己的秘密,惟有他母親不知道,最后母親問“到哪里去了”,他說“我不告訴你”,這是得意而善意的“說謊”。細味之,“我”的奇特行為深藏著對母親的依戀:散發(fā)出香氣是對母親暗中表示依戀;將影子投在母親所讀的書頁上,是替母親遮陽,也是暗中對母親表示依戀?傊,“我”是在以兒童特有的方式表現(xiàn)對母親的感情。 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雖短,但是有完整的情節(jié),情節(jié)發(fā)展有波瀾。人物在情節(jié)的發(fā)展中各顯現(xiàn)其性格:“我”是天真活潑、機靈“詭譎”的,又是天生善良的;母親是沉靜的、虔誠的,也是善良的、慈愛的。善良、善意,是母子兩人性格表現(xiàn)的主旋律,而“我”的“詭譎”與母親的“受騙”則與主旋律“不和諧”,產(chǎn)生一些微妙的變化,創(chuàng)造出濃濃的意趣。 品讀至此,我們已經(jīng)領(lǐng)略了該詩的豐富、有趣的詩味。然而,泰戈爾創(chuàng)設詩意若僅限于此,那就不是大文豪泰戈爾了;泰戈爾高于普通詩人之處,正在于他能在普通詩人的感覺和思路止步的地方還向前、向深處更進一步,進入妙悟的境地,進入“入神”的境界!霸姸肷,至矣,盡矣,蔑以加矣”(嚴羽《滄浪詩話》)。如果我們對《金色花》往更深更遠處探究,我們會有更驚奇的發(fā)現(xiàn)。 在我們面前展現(xiàn)的,原來又是一幅神靈顯形的畫面。畫面的中心仍是“我”── 一個活潑可愛的小精靈。這個小精靈有著無所不能的神性。它一動意念,就變成了一朵金色花;金色花,是印度圣樹上開著的,詩人吟詠此花,本來就含有對神的虔敬,創(chuàng)造了一種宗教氛圍。(另外,母親是一個虔誠的宗教徒,保持著一種沉靜、安詳?shù)男愿,也給詩作帶來了些許宗教氛圍)。小精靈可以忽上忽下,隨意搖擺,隨意跳舞,隨意開花,隨意散發(fā)芬芳。最后一動意念,又變成人了。它的所作所為有無限的自由,絕非人間肉身凡胎可以比擬。當然它不光有神的能耐,也有神的品性──那就是如上文所述的善與愛。這種善與愛既然出自小神靈──是來自高風絕塵的天國世界的小神靈,也就具有神秘性和崇高性。從這個角度來解讀,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詩作的主題,以及詩人的思想感情,這就是頌神。原來詩人宣揚的是富有宗教意義的愛──最高尚、最純潔的愛。宗教感情提升了詩的感情,宗教思想提升了詩作的主題。 這后一幅畫面的意味更值得重視。一般人只能實實在在地寫兒童對母親的嬉鬧和親熱;只有泰戈爾才能寫出人格化的神靈的行跡與心理,而且寫得如同行云流水一般地輕靈、巧妙、自然。他寫出了東方詩、東方文化的神秘與蘊藉。在這點上,他的詩也與西方詩大不一樣。西方詩壇盡管在歷史上也曾受宗教思想、宗教情感的影響,但在進入現(xiàn)代社會以后,這種思想感情已經(jīng)逐漸淡化、疏遠了,還沒有見到哪位著名詩人像泰戈爾這種癡迷地信神,并以頌神作為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主題的。因為泰戈爾生活在一個佛教為國教的國度中,他是東方文化培養(yǎng)出來的詩人。遍觀泰戈爾散文詩,可以處處感覺到濃厚的、神秘的宗教氣氛。詩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神靈的“一鱗半爪”,雖然不點明神靈的名字,但“你”“他”“她”等指示代詞通常明示或暗示著被敬頌的神靈。因此可以說,頌神是泰戈爾詩歌創(chuàng)作的基本母題,也是《金色花》的深層主題。 我們當然可以僅從凡間、凡俗的主題來解讀這首詩,但那樣畢竟流于淺俗,而且與泰戈爾詩作原有的意義期待不甚切合;如果我們借助對宗教情感、宗教思想的體認來解讀(盡管我們不是借此宣傳宗教),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意義將變得深宏,庶幾能把捉詩人的情感與理念。 (選自《中小學教材教學》2001年第9期) 四、冰心《紙船──寄母親》創(chuàng)作背景(范伯群、曾華鵬) 冰心在1923年初夏,以優(yōu)異的成績畢業(yè)于燕京大學,獲得了金鑰匙──“斐托斐”名譽學位的獎賞。并接受了燕京女大的姊妹學校──美國威爾斯利女子大學的獎學金,準備赴美留學。這位茹苦勤勉的學子、探索人生的作家,現(xiàn)在又站在一段生命新航程的起點上了。她說:“為著人生,我曾自愿不住的揮著別淚,作此‘弱游’!……我要從此走上遠大的生命的道途!……所以不須傷感,我至愛的母親!憑著血與淚,我已推開了生命神秘的宮門。因著巨大的代價,我從此要領(lǐng)受人生,享樂人生。”冰心這次長途跋涉,背井離鄉(xiāng),去國“弱游”的目的是想以手執(zhí)的金鑰匙去更深地探掘文學的寶庫,開啟人生奧秘的宮門。但是,對這位女作家說來,她為這次游學所支付的代價也是巨大的:那就是在她的女性的纖柔敏銳的神經(jīng)上要負荷不堪沉沉的重擔──忍受著使她的靈魂為之顫栗的離別之苦。因此,在當時的冰心的散文和詩歌小說詩歌文學作品中抒寫的離情別緒,為我們留下了描繪別離之苦的最細致真切、凄美情深的篇章。這個融樂和美的家庭,在這段時間里,父母姊弟之間,當面都作出“最自然”的強顏歡笑,個個都這般“自欺自慰,相欺相慰,無數(shù)的忍淚吞聲……”只在偶然間聽到弟弟和小朋友的悄悄對話:“我姊姊走了,我們家里,如同丟了一顆明珠一般!”父親背后的嘆息,母親強忍的淚光,自己又借話別為名,與友人在外挨延時間,因為入門就感凄切,姊弟之間不敢默坐廝守,有時竟環(huán)著大蓮花缸奔跑,彼此潑水為戲,以這種與年齡并不相稱的狂歡,掩蔽內(nèi)心的痛苦?傊,離別使這個家庭一切反常!皫讉月來,我們原是彼此心下雪亮,只是手軟心酸,不敢揭破這一層紙!钡R到離別時,竟反常地裝作無事人似的:“我竟微笑了!我說:‘走了!’向空中發(fā)言似的,這語聲又似是從空中來,入耳使我驚懾,我不看著任一個人,便掀開簾子出去!薄爸贿@般昏昏的匆匆的一別,既不纏綿,又不悲壯,白擔了這許多日子的心了!”冰心就是在久久過著這種“言不由衷”的日子境況下離別了家庭。那是1923年8月3日,她乘京浦車南下。直到火車慢慢開行,在車上翻閱《國語文學史》時,看見書頁的空白處寫著幾個大字:“別忘了小小”,是她最小的弟弟冰季的筆跡,這才揭破了那一層薄紙,使她沉沉如死的心感到十分酸楚。 冰心于8月5日抵達上海,略事小憩,于8月17日乘約克遜號郵船赴美。她在《寄小讀者·通訊七》中這樣告訴親愛的小朋友: 8月17日的下午,約克遜號郵船無數(shù)的窗眼里,飛出五色飄揚的紙帶,遠遠的拋到岸上,任憑送別的人牽住的時候,我的心是如何的飛揚而凄惻! 癡絕的無數(shù)的送別者,在最遠的江岸,僅僅牽著這終于斷絕的紙條兒,放這龐然大物,載著最重的離愁,飄然而去! 8月19日抵日本神戶,8月21日游覽了橫濱。這短暫而又漫長的舟上生活使冰心日夜泛游在海的女神的懷抱中,她常常佇立欄旁,縱目眺覽:“藍極綠極,凝成一片。斜陽的金光,長蛇般的自天邊直接到欄旁人立處。上自穹蒼,下至船前的水,自淺紅至于深翠,幻成幾十色,一層層,一片片的漾開了來。──小朋友,恨我不能畫,文字竟是世界上最無用的東西,寫不出這空靈的妙景!”這粼粼的海波喚起了冰心童年的回憶,海潮聲中,珍愛的童心和昔日的游伴都活躍在她的腦中心中。所以在船上冰心“竟完全回到小孩子的境地中去了,套圈子,拋沙袋,樂此不!边@“愛的哲學”中的三根支柱──母愛、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與“自然”巍然屹立于眼前,離鄉(xiāng)背井的生活中獨獨將這三根支柱中的“母愛”給抽去了。缺少了這根重要的支柱,冰心感到整個靈魂發(fā)生了不能自制的傾側(cè),為了解脫這種苦惱的境界,哪怕是減輕萬分之一的負荷也好,她在舟中寫下了《惆悵》《紙船》等詩篇。冒雨游覽橫濱,再加上靈魂的無法平衡的傾斜,竟使她小病于舟中。她在《惆悵》中寫道: 夢里的母親 來安慰病中的我, 絮絮地溫人的愛語── 幾次醒來, 藥杯兒自不在手里。 海風壓衾, 明燈依然, 我的心 是如何的惆悵──無著! 《惆悵》是根據(jù)一個夢境鋪敘寫成:“那夜夢見母親來,摸我的前額,說,‘熱得很,──吃幾口藥罷!掷锒酥幈形液取N铱茨撬幨屈S色的水,一口氣喝完了,夢中覺得是橘汁的味兒。醒來只聽得圓窗外海風如吼,翻身又睡著了。第二天熱便退盡!边@種思念母親成病,又因夢見母親得愈的境況凝成了詩篇,這些情切意綿的詩篇壘砌成一個臨時的支架,替代這被抽去的梁柱,以保持這靈魂的平衡。《紙船──寄母親》也是在太平洋舟中寫成。詩的構(gòu)思是將懷念母親的至情寄托于童心復歸的天真行為之中:她疊成許多小小的紙船,拋到海里,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有的被海浪打濕沾在船頭,但她還是樂此不疲地折疊丟拋: 母親,倘若你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兒, 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 這是你至愛的女兒含著淚疊的, 萬水千山,求它載著她的愛和悲哀歸去。 冰心在去國的三年中由于遠離母親,常常沉浸在母愛的懷念中,所以她這三年中為母愛放歌,占了她這一時期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的很大篇幅,使冰心成為世界文學中抒寫母愛最成功最感人的作家之一。當然,冰心不僅以凄惻纖美的文字歌頌母愛,她也以一個航海家的愛女的身份,寫她與海中的風浪搏戰(zhàn),并以勝利者的驕傲自豪地說:“海已證明了我確是父親的女兒!痹谶@些文字中也閃露出一名技擊者“磨劍赴敵”的豪邁氣概。在去國前,她父親曾對她說:“這番橫渡太平洋,你若暈船,不配作我的女兒!”因此,當她聽到風浪即將降臨時,使她產(chǎn)生出一種“無名的喜悅”,像一位初出茅廬的自信的武士,跳上擂臺,躍躍欲試其身手一般。當她看到同伴們在搖晃的海舟中反側(cè)欹斜;掩口蹙然,面色無主,紛紛散去時,她的心神飛越,像一仗劍下龍宮赴宴一樣,登上了船的最高層甲板,冰心說:“如同準備著去赴海的女神召請去對酌的一個夜宴;又如同磨劍赴敵,對手是一個聞名的健者,而自己卻有幾分勝利的把握!边@樣的文字在她去國所寫的篇章中雖不多見,卻也別具一格,在女性的嫵媚中透出一派英氣,與抒寫母愛的文采略有差異而風格協(xié)和。 (選自《冰心評傳》,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五、《紙船──寄母親》賞析(潘頌德) 1923年初夏,冰心畢業(yè)于燕京大學。同年8月17日,她由上海乘約克遜號郵船赴美國留學。8月19日抵日本神戶,21日游覽了橫濱。從寫作時間來看,這首詩是詩人于游覽橫濱之后的第六天,在繼續(xù)向大洋彼岸進發(fā)的海輪上創(chuàng)作的。 粼粼的海波,澎湃的海潮,復蘇了詩人愛海的童心;碧綠的海水,飛翔的海鷗,使詩人又與自然親近。從吳淞口出發(fā)后十天左右的海上生活中,冰心早期人生觀“愛”的哲學中的三根支柱──母愛、童心、自然,只有“童心”“自然”在此時得以復活和重現(xiàn),而“母愛”則因遠離母親而無法親近。因而詩人格外懷念母親,甚至因思念母親而得病,又因在夢中得見母親而病愈。這首詩就抒寫了詩人思念母親的深情。 詩的第一節(jié)從自己充滿天真童心的行為──折紙作船寫起,說自己在海船上不肯妄棄一張紙,留著它折疊成船,從船上拋到海里?此破降乃男性姡瑸楦星榈膰姲l(fā)作了鋪墊。第二節(jié)寫從船上拋出的紙船的去向,“有的被天風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濕,粘在船頭上。”這種種去向,都不符合詩人誠摯的心愿。她“總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為此,她“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疊著”?梢娝@種愿望的強烈、誠摯。至于希望那紙船流到什么地方去,詩人在這一節(jié)中沒有明白說出,從而造成懸念,耐人尋味。詩人自然明白紙船是不可能流到母親身邊的,于是詩的第三節(jié)翻出新意。詩人遙想母親夢中看見一只很小的白船。如果說這一想像還屬一般的話,“不要驚訝它無端入夢”,就顯示了詩人設想的奇特。那么,為什么要讓母親不要驚訝小船的入夢呢?詩人采用“卒章顯其志”的方法,在詩的結(jié)尾點明想像中進入母親夢中的紙船是她含著淚疊的,她祈求紙船載著她對母親的愛和因遠離母親而產(chǎn)生的悲哀情懷流到母親的身邊。這一結(jié)尾,是全詩的高潮所在。 懷念母親的感情,比較抽象,寫作時易流于空洞浮泛。這首詩構(gòu)思新穎,詩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的抒發(fā)就顯得既生動、具體,又含蓄、深沉。此外,這首詩的詩行較長,語調(diào)緩慢,正與對母親的綿長思念相協(xié)調(diào)。 (選自《新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1年版)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