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拉族的民族風(fēng)俗
撒拉族的民族風(fēng)俗1
撒拉族喪葬習(xí)俗及禁忌
在撒拉族當有人病重時,其親朋好友都要帶著茶、糖等禮物來探望。如果*時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如背談、造謠中傷、冤枉、欠帳等,病人和探望之人要相互取得對方的口喚(即原諒對方)。關(guān)于宗教責任,如沒完成應(yīng)做的禮拜、應(yīng)封的齋等,病人要向**求饒,進行深刻的懺悔。病人臨終的時候,病房內(nèi)絕對禁止吵鬧,除親戚骨肉外,他人不得入病房,此時有一個深曉****義的人晝夜侍候在床邊,時時提醒病人,使病人全神貫注地想念**。有的人家還請阿訇誦經(jīng),祈求**原諒病人生前所**孽。病人若誦**之名而去世被認為是最貴重的,因此,對宗教虔誠的人*時就多念《***》,感謝贊頌**,多念“**言”,即“萬物非主,唯有**,****是**的使者!
撒拉族的葬禮,因撒拉族群眾信仰****,其葬禮一般按****規(guī)定進行,習(xí)慣速葬,一律土葬,不用棺槨。
人去世,被稱做“口喚”或“無!(經(jīng)堂漢語),而忌諱直接說“死了”。人去世后,要順其手足,合口,瞑目,理發(fā)須,然后把遺體放在尸床上,而且面朝“克爾白”(沙特麥加天房)而仰臥,家人圍尸哭泣。此時,該家“孔木散”**要派人告知亡人遠方親戚,以及鄰近村落的“者麻提(***語,原意為集體,此處指在同一個**寺做禮拜的人。)”,并通知葬禮進行的時間、地點,請他們來參加葬禮。親友一般帶著兩包茯茶或一定的錢,到喪家吊唁。至喪家后,親友都要痛哭緬懷亡人生前的各種美德,抒發(fā)對亡人的眷戀之情。
人一去世,**寺馬上通知村里年輕人到墳園去挖墳坑。過去,每個“孔木散”都有自己的公墓,F(xiàn)在,部分村里的“孔木散”仍然有自己單獨的公墓,而部分村全村只有一個公墓。墳坑大小因人而異,成年人的墳坑深約2米,小孩的則淺一些,長度比亡人身長略長,寬約0.8米。墳坑方向為南北方向,在底部西邊要挖一偏洞,為放置亡人遺體的地方。撒拉人認為,挖墳坑是一種善行,墳坑挖得多,自己死后不會被問罪。
在挖墳坑的同時,同“阿格乃”或“孔木散”中有威望的人開始替喪家籌辦喪事。若是父母親去世,嫁出去的女兒要在三日內(nèi)送來300斤左右的糧食和一只羊。若嫁出去的女兒較多,還輪流在亡人去世的**、二七、三七之日煮麥仁飯。若無女兒,則由兒子來煮。埋葬時,施散給葬禮參加者的錢物由兒子承擔,若兒子較多,其費用分攤,若只有一個兒子,則由其全部承擔,F(xiàn)在中等人家的這種費用需四五千元左右。
把亡人從家中抬出去之前,要給亡人洗浴身體,洗浴亡者的一般為宗教品位較高的人。給亡者凈身,撒拉語“蘇土特”(抓水)。洗浴方式為:從頭到腳,從右到左,遮羞體,裹白布(從膝蓋至肚臍眼),洗浴動作要在一布單底下進行。待**擦干后,要撒以紅花或麝香,再用白布裹住其身,就是“穿克凡”。**的“克凡”布需三丈左右,男的要做成三件,女的要做成五件。里頭背心小,要露出手臂,套頭,露出膝蓋;中層由顴底(下巴底)至腳踝,除頭、腳外不露出其余部分;外層要包裹全身,女的另有蓋頭、腰帶!翱朔病贝┊叄瑢⑼鋈酥梅庞趯iT的遺體木匣內(nèi),上面用一線毯蓋住,由十幾個年輕人抬至**寺或墳地,舉行殯禮。抬遺體出門時,先出頭后出腳,殯禮不能在正午或日落以后進行,一般在****的晌禮、晡禮時間舉行。人死以后,一般都要速葬,當天去世就要當天埋葬。若直系親屬如子女或出門在外,無法當天趕回來,可適當?shù)群,但一般不超過兩天。
埋葬亡人時,要轉(zhuǎn)“菲提勒”。“菲提勒”就是用手巾包起來的施散給眾人的一包錢。****規(guī)定,男到12歲,女到9歲,便算**,要履行主命。從這個時間算起,直到去世,期間所未能完成的主命,必須交罰款。如缺一番禮拜,得交三斤六兩小麥。若一男人50歲去世,按38年內(nèi)所缺主命次數(shù)受到罰款,罰款要施散給貧窮之人或阿訇等宗教品行高尚的人。若付不起全部罰款,可將一年的罰款用布包起來,在墳園里給圍坐一圈的老人或阿訇、滿拉施散。其方法是:亡人家屬將一包錢誠心誠意地送給一個人,該受錢人也誠心接受,然后又誠心回送給亡人家屬,如此從一人手中轉(zhuǎn)到另一人手中,一直轉(zhuǎn)給38人。如果轉(zhuǎn)“菲提勒”時,某受錢之人將錢不再送還給亡人家屬,該家屬也不能索要,因為錢是真心送的。但這僅僅是想象中的事情,在撒拉族地區(qū)從未聽說有此類事情發(fā)生過。象沒有封齋、有能力而在古爾邦節(jié)不宰牲的人等也要交罰款,其方法一樣,只不過罰款數(shù)額有所不同而已。也有的人以***代替錢來轉(zhuǎn)“菲提勒”,他們認為***是無價的,能抵任何數(shù)額的罰款。轉(zhuǎn)完“菲提勒”后,要做殯禮,參加殯禮的是全村的男性,富有者還邀請鄰村男性,甚至其他“工”里的男性。參加殯禮的人要排隊,面對亡人做兩番禮拜,前面由阿訇領(lǐng)拜。
殯禮結(jié)束后,開始埋亡人,兩三個品行高的人下墳坑,把用白布裹好的亡人放進偏洞,亡人頭朝北,腳朝南,臉朝西,再用土坯封住偏洞口,待里邊的人上來后,周圍的年輕人迅速填土,最后堆成一個墳包。之后,阿訇開始念***。其意在于:填墳時有兩位天仙向亡人詢問有關(guān)宗教知識及其*生所干善惡,所以阿訇念經(jīng)祈禱**能饒恕亡人的罪孽,并有助于亡人順利地回答問題。由于教派不同,有些地區(qū)只由一人念經(jīng),而有些地區(qū)則由三十人念。而且念的時間也不一樣,有些人認為念經(jīng)時所有的人都必須靜聽,以示對***的敬畏,所以填完土以后才念經(jīng);而有些地區(qū)邊填邊念。
亡人去世后的一兩天內(nèi),在亡人家里一般不燒火做飯,尤其是亡人去世的房間三天內(nèi)不能以飯食待客,自家人也不能外出做客。當亡人家屬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時候,其“孔木散”和“阿格乃”輪流將飯食送來,并且他們自動來到亡人家里,幫助砍樹、劈柴、搗小麥,安置大鍋,宰羊煮肉等,替亡人家屬準備善后工作,減輕亡人家屬的負擔和悲痛。
埋葬亡人后的第三天,亡人家里煮好麥仁飯,炸好油香,一般在晨禮結(jié)束后,把**寺里做禮拜的人都請到家里吃飯,意在用這種方式“搭救”亡人,祈求**能減輕對亡人的懲罰。由于教派的`不同,部分撒拉族人吃完以后要誦經(jīng)祈禱。這種請客活動一般會持續(xù)二十幾天,甚至四十天。待客飯食多為油香、包子、碎飯、碗菜、大米稀飯等。在亡人去世后的第三天,之后的第七天(稱**),再后的第七天(稱二七),再后的第七天(稱三七),以及去世后的第四十天、第一百天、周年都要煮麥仁飯,請全村人來吃。做這種麥仁飯,先將小麥用杵臼搗去麩皮,然后把切碎的牛羊肉、雜碎及碗豆等一齊放入大鍋中煮熟,再撒少許面粉,并調(diào)放鹽、花椒,一鍋醇香可口的麥仁飯就煮好了。然后,由十幾個男孩子或上至村里最高處,或在村中每條巷道邊走邊高聲喊叫眾人快來吃麥仁飯,喊叫時有幾句簡單的詞,且有固定的音調(diào),其內(nèi)容大致為:村里的男女老幼們,請帶你們的碗、勺子等用具,趕快來吃麥仁飯。這種唱詞及音調(diào)在不同地區(qū)有所不同。聽到叫喊,人們便紛紛到亡人家來吃麥仁飯,吃飽以后,還給每人送一塊肉份子,有的還送油香。對遠房親戚和村里不能來吃的人,都要送去麥仁飯、肉份子和油香。尤其必須把這這些東西送到那些在埋葬亡人的當天送來錢物的親戚家中。
眾人接到這些東西后,便又帶著錢物來“寬心”,男子一般帶茯茶和錢,數(shù)目多少,隨來人同亡人之家關(guān)系親近而不同,婦女一般帶面粉、青油。他們來到喪家安慰亡人家屬,勸他們節(jié)哀,保重身體,生死皆由**定奪,過分地悲哀會惹惱**等。亡人家里要準備油香、糖包子、菜包子、碗菜、米飯等,供客人吃。
人去世以后,其生前所用之物,包括衣服被褥、湯瓶、拜氈等都要施散給人。死者若為男性,一般送給舅舅;若為女性,一般將大部分遺物送給娘家。少部分送給舅舅。也有的人將這些遺物送給阿訇或宗教品行好的窮人,希望他們用亡人東西多干好事,如做禮拜、封齋等,也希望亡人能從中受益。
埋掉亡人后,男性家屬一般每天清晨要去墳園念經(jīng)。進墳園后,要道“賽倆木”,然后蹲在亡人墳前,念***中的“亞辛”、“特包熱”等有關(guān)章節(jié),作“嘟哇”,祈求亡人生前罪行能夠被**饒恕。這種誦經(jīng)剛開始每天去五次,然后逐漸減少次數(shù),但總的時間會持續(xù)三四個月,甚至半年左右。以后,改為每個星期五清晨去誦經(jīng)。關(guān)于墳?zāi),撒拉人多不做人工裝飾,個別因其教派不同而有所裝飾,尤其是對其教主的墳?zāi)垢切藿ü氨,裝飾華麗。如果墳坑上方自然長出青草樹木,則認為是一種吉祥,他們認為這些生物感贊**的部分善行是歸屬于亡人的,所以撒拉人禁止砍伐墳園里的樹木。而且墳園是亡人安息的地方,所以務(wù)必要保持干凈整潔,墳園里不許說笑,更不許大小便,若無大小凈,不能隨便進入墳園。
若去世時間是星期五、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認為亡人是非常有福氣的,因為這些日子都是吉祥的日子。若嬰兒剛出生就去世,人們認為他不會受到任何懲罰,其母親去世后該嬰兒可替母親減免一些罪行。如果母親和嬰兒同時去世,一般把嬰兒放在母親的懷里合葬。過去也曾有過兩個**合葬于一個墳坑內(nèi)的現(xiàn)象,即在墳坑內(nèi)東西兩邊各挖一個偏洞埋葬。
撒拉族的民族風(fēng)俗擴展閱讀
撒拉族的民族風(fēng)俗(擴展1)
——撒拉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有哪些 (菁選3篇)
撒拉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有哪些1
撒拉族——日常
撒拉族婚姻形態(tài)是一夫一妻制。實行家族外婚。近親家族“阿格乃”和遠親“孔木散”之間禁止聯(lián)姻,但并不十分嚴格;橐龅木喗Y(jié)全憑父母之命,婚禮由阿訇主持,還“擠門”,即新娘在娘家人簇擁下要強行入屋,而新郎家閉門要禮;“對委”,即表演“駱駝戲”;“哭嫁”,新娘哭唱著走出家門;“擺針線”,即新娘到新郎家要出示針線活兒。
新娘的頭上的面紗是進入洞房后由新娘的嫂子或嬸娘用一雙新筷子揭開,新娘家的妯娌會端水所要**。新娘嫁妝會在婚禮第二天展示,男方屆時也會送女方羊背子、衣料、現(xiàn)金等。同時宴請女家親朋好友。
因為撒拉族信仰****。其葬禮,從速從儉,行土葬,一般“孔木散”都有一處公墓。
撒拉族服飾撒拉族服飾,男子頭戴無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圓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夾夾”,腰系紅布帶或紅綢帶,短衣寬,長衣窄。老年人穿的長衣衫,撒拉語稱為“冬”。做禮拜時頭纏“達斯達爾”,一種長約數(shù)尺的白布。撤拉族婦女喜歡色澤艷麗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歡佩戴長串耳環(huán)、戒指、手鐲、串珠等手飾。受****文化影響,婦女普遍戴“蓋頭”。在化隆的“外五工”卡日崗工一帶,部分撒拉族的衣飾已改從藏族衣飾。
在飲食上,以小麥為主食,輔以青稞、蕎麥、馬鈴薯和各種蔬菜。逢年過節(jié)或貴賓迎門,則以炸油香、搓馓子、做油攪團、手抓羊肉、蒸糖包等慶賀節(jié)日或招待客人。奶茶和麥茶是頗受撒拉族男女老幼青睞的飲料。家家都有火壺和蓋碗等茶具。肉食以牛、羊、雞肉為主,忌食豬、驢、騾、馬、血液和自死之物。
撒拉族居住集中,不論大小,自成區(qū)域。房屋建筑形式是木泥結(jié)構(gòu)*頂式建筑,住房四周以土墻圍成“莊廓”。屋內(nèi)墻壁上張貼著***文“庫菲體”書法,顯得素雅、莊重、潔凈。在院墻四角頂上,放置著白石頭,這與當?shù)夭刈辶?xí)俗相同。
撒拉族熱情好客,講究禮節(jié),彼此見面,互道“薩拉姆”問安(“薩拉姆”,***語“和*”“安寧”之意)。做客時,主人沏的茶,客人要把茶碗端在手上。吃饅頭時,要把饅頭掰碎吃,切忌狼吞虎咽。撒拉族十分敬重“舅親”,認為“鐵出爐家,人出舅家”。撒拉族人做禮拜時,禁止行人在面前走過;忌在水井、水塘附近洗滌衣物;與人對面談話忌咳嗽、擤鼻涕。
撒拉族——食俗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地區(qū)。撒拉人自稱“撒拉兒”,其他民族稱之為“撒拉”。
撒拉族男兒,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yǎng)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yè)生產(chǎn),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
撒拉族習(xí)慣于日食三餐(農(nóng)忙時根據(jù)情況適當加餐),主食以面粉為主。家常品種有花卷饃饃、饅頭、烙餅、面片、拉面、搟面、散飯、攪團等。在一年一度的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兩餐,飯菜比*時豐盛一些。
撒拉族先民于700年前從中亞撒馬爾罕一帶遷徙至青海循化,據(jù)史書載,那時其先民過著游牧生活。遷徙以后,雖然其人文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但畜牧的習(xí)慣至今未變。不少撒拉族人家都養(yǎng)著一、二十只羊,一兩頭牛,牛羊多的還在附近山上圈養(yǎng)。這些牛羊一方面解決了農(nóng)業(yè)所需的肥料,另一方面也解決了肉食之需。撒拉族的肉食佳肴,古樸自然,**了撒拉族人個性和風(fēng)格。
牛羊頭蹄是撒拉族人普遍愛的一種肉食。宰罷牛羊后,砍去犄角,用燒紅的鐵鏟把牛羊頭上各部位的毛燎盡,再用堿面水**。用刀從牛羊頭的嘴角處沿牙骨割到耳后根,劈成兩半,放時鍋里,燒開后加放小麥同煮。調(diào)料只用當?shù)禺a(chǎn)的花椒和青鹽。當煮到肉皮脫落時即可食用。早餐時,主婦把肉撈到案上,一塊一塊地取下,將每個部位分放到各人的碗里。牛羊蹄肉須每人一份,眼睛通常由老人吃,據(jù)說老人眼花,可以值到"吃啥補啥"的效果。吃完肉,每人還要喝一碗帶湯的麥仁。
另外,宰牛羊的當天,撒拉人還將牛羊腸、肚等用堿水**,再將牛羊心肝等剁成肉末或肉泥,拌以面粉、蔥花等,細心地塞進牛羊大腸里,用細線封口。另外,將豆面和白面拌勻調(diào)成面糊,由兩人合作,灌入小腸內(nèi),封口,和大腸一起放進鍋里,同時再放進幾塊胸叉肉一塊兒煮。約10幾分鐘,大小腸即熟。為防止腸皮煮爛,火候要適中。煮熟后,即請來親友,由主婦撈出放到盤子里,端到客房的炕桌上,每人準備一把刀,客人自己一節(jié)一節(jié)地割下吃,各人的小碗里盛有用蒜泥、辣醬和醋調(diào)成的佐料汁。
無論是牛鮮美的羊頭肉,還是香甜的牛羊腸肚,熱情的主人都要分送給左鄰右舍幾碗品嘗。
麥仁飯是在喪葬禮儀中全村人集中食用的一種食物。安葬亡人后的第三天,在喪屬家里支起專用大鍋,左鄰右舍的婦女們抬來泉水,裝滿大鍋,本“孔木散”(宗族或家族)的小伙子們則上山打柴,準備燒火用。三、五個婦女們則將小麥**,一點一點地放進村里的大石臼里搗爛,并吹去麥皮,倒進大鍋,放少量蠶豆或豌豆,開始燒火,經(jīng)過十幾個小時,才能煮爛;爾后將肉丁、蔥花等炒出來的“喬花”得倒進大鍋,攪勻即成。
喪主還要宰一只羊,將羊肉煮熟后,切成約三個手指頭大小的肉份子。一切準備好之后,下午三點左右,派十幾個孩子到村里較高的地方向全村人呼叫來吃麥仁飯。村里人聽到呼叫聲,便自帶碗筷去吃麥仁飯,吃畢,每人分得一塊肉份子,帶上一碗麥仁飯回家。男人及孩子們吃完后,才由婦女們吃。此后,喪屬每周煮一次,家庭條件好的要煮5-7次,一般的也要煮2-3次。煮麥仁飯有原料(小麥、羊等)一般由喪主的親屬提供。
按照****義,撒拉族嚴禁飲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備酒。*時更無飲酒的習(xí)慣。
日常飲料除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常飲麥茶和果葉茶。制作麥茶時,將麥粒炒焙半焦搗碎后,加鹽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葉茶是用曬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樹葉子制成,飲用別具風(fēng)味。
撒拉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有哪些2
撒拉族,是信奉****的民族,因自稱“撒拉爾”,簡稱“撒拉”而得名。有人認為,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烏古斯部撒魯爾的后裔,唐代時原住**境內(nèi),后西遷中亞。元代取道撒馬爾罕,東返**,行至今青海循化地區(qū)定居,至今已有七百年左右的歷史。在以后長期的歷史演變過程中,由于青藏高原的自然條件,本民族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和與周圍兄弟民族的交往,以及****等因素的影響,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民族習(xí)慣和生活習(xí)俗。
因此,撒拉族服飾有兩方面的特點,即服飾的****色彩;與回、藏、漢等民族服飾相互影響和融和。不過,撒拉族的服飾大體與**相同,區(qū)別在于上衣一般較為寬大,腰間系布。
由于****文化的影響,撒拉族老年人做禮拜時,頭纏約數(shù)尺的白布,稱“達斯達爾”,身穿稱為“仲拜”的服裝。婦女普遍戴蓋頭,且要求遮蓋除面部外的頭部其它部位。嬰兒一降世,就給穿上無領(lǐng)無扣的白色衣,意味著清白純潔地來到人間。孩子會走路時,女孩穿花衣服、扎辮子,并在脖頸上掛一塊三角形白護符,面裝進避邪驅(qū)鬼的經(jīng)文。
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循化、化隆縣和甘肅積石山大河家一帶,聚居地比較集中,因而其服飾也相對**。在色彩上男子以白、黑色為主,忌諱紅、黃色及花色繁縟的服飾;婦女除了參加宗教儀式的場合外,則衣褲鮮艷多彩,再套上黑或紫色的坎肩,更是嫵媚俊俏,頗具特色。撒拉族的服飾大體與**相同,區(qū)別在于上衣一般較為寬大,腰間系布。
撒拉族男子喜留胡子,頭戴六角形的黑色或白色圓帽,青年身穿白色對襟上衣,外套黑坎肩,戴黑色帽,穿藍色長褲。婦女頭戴蓋頭,穿五顏六色的大襟衣服,套黑坎肩,喜佩耳環(huán)、手鐲、戒指等金銀首飾。姑娘婚后戴蓋頭。
過去,男子系繡花圍肚;女子穿右衽上衣,外套坎肩,下穿長褲,戴蓋頭,衣色鮮麗,有的用花綢等做面料,此外,婦女講究在額間或手背上刺藍色花紋。男女上衣均長于坎肩,穿時以露衣邊為美。另外在過去,撒拉人冬穿皮襖,夏穿“(衤冬)”(長衫),袖子長且寬,在袖筒里討價比較方便。隨著經(jīng)濟生活的發(fā)展,撒拉人的穿著逐漸改為制服或西服。即使有人穿傳統(tǒng)的皮襖,其袖子也不是太寬了。所以,今天不少撒拉人捏價改在羊皮襖下面。專事羊皮買賣的,將羊皮往手上一蓋,即進行交易。
撒拉族根據(jù)所處時代和環(huán)境的差異,不同的經(jīng)濟生活方式乃至不同的氣候特點,創(chuàng)造出具有特色的民族服飾。
最早的`衣著穿戴,具有中亞游牧民族的風(fēng)格,男子一般頭戴卷沿羔皮帽,腳蹬半腰皮靴,身著“袷木夾”(類似***族的“袷袢”),腰系紅梭布。
婦女衣著同男子,只是頭戴赤青繰絲頭巾。爾后,男子一般穿寬大的短上衣或長衫、長褲,腰系布帶,富有者則系綢帶,頭戴黑色或白色六牙帽等,腳穿*底布鞋。老年人多穿長衫,做禮拜時,頭纏“達斯達爾”(頭巾)。
青年男子愛穿白色的對襟汗褂,腰系紅布帶或繡花腰帶,外套適體的黑色短坎肩,黑白對比鮮明,顯得清新、干凈而又文雅。結(jié)婚時,腰束用紅、藍緞子縫制并繡有各種花卉圖案、綴有繡帶的“繡花圍肚”,腳穿繡花襪子和布便鞋。
中年婦女的衣服較長,褲腳一般觸地,腳穿繡花翹尖的“姑古鞋”。青年婦女喜歡穿色澤鮮艷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綠色的對襟長或短坎肩,顯得苗條俊俏,喜歡佩戴金銀耳環(huán)、戒指和手鐲等裝飾品。
明末清初,婦女外出勞動時,用青布纏頭,喜慶節(jié)日身披寬敞的繡有花邊的披風(fēng)。后來,改戴“蓋頭”,披在后面,有如風(fēng)兜!吧w頭”講究精美,顏色因年歲而有所不同,一般少女和新婚婦女為綠色,象征朝氣蓬勃、欣欣向榮;中年或婚后生有小孩的戴黑色的,象征成熟練達、沉穩(wěn)持重;年**多為白色,象征白凈無瑕、自然樸素。
過去,撒拉族勞動人民多穿無布面的羊皮襖或羊毛織的“褐子”,腳穿布鞋或牛皮縐成的“洛提”。如今,隨著人民生活的改善和市場的繁榮,男女衣著發(fā)生了更大的變化,婦女們身穿五彩繽紛的化纖、綢緞及毛料時裝,頭戴質(zhì)地優(yōu)良的喬其紗蓋頭;男子多穿毛料中山服和西服,腳穿新式皮鞋。
撒拉族男子多穿交領(lǐng)長衫、大*褲,腰扎布帶或絲巾,頭戴羊皮卷檐帽,腳穿短筒靴,婦女頭披紗巾,身穿連衣裙。后來隨著畜牧業(yè)經(jīng)濟向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的轉(zhuǎn)變,及受周圍回、漢等的影響,服裝的式樣與原料也漸漸發(fā)生了變化,短裝越來越多,棉布、綢緞的使用不斷增加,但****的影響仍十分明顯。
撒拉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有哪些3
古爾邦節(jié)
古爾邦節(jié),意為“宰牲節(jié)”或“**節(jié)”,在****歷十二月舉行。相比之下,撒拉族人尤其重視古爾邦節(jié)。屆時,須沐浴盛裝,舉著綠色長桿旗,在阿訇帶領(lǐng)下,結(jié)隊赴向“?枴迸e行會禮,聽阿訇講經(jīng)。禮畢散場,即赴墳地誦經(jīng)祈禱。
回家后,各自宰牛、羊。早年,還有宰駱駝的。家境一般的,幾家人合宰一頭;蝰橊,將肉分成三份,一份施舍,一份自食,一份饋贈親友。各家還要炸油香和馓子,要做“碗菜”,請阿訇和本村老人共餐,節(jié)期三天,熱鬧非凡。撒拉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撒拉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
開齋節(jié)
撒拉族人稱開齋節(jié)為“肉孜艾依提”,人們在****歷九月份,齋戒一月后,尋看新月,見月次日即行開齋過節(jié)。節(jié)前,打掃庭院,準備吃點。節(jié)日早晨、洗禮盛裝、成年男子到墳地誦經(jīng)祈禱,回來,同眾人結(jié)隊赴“卡爾”(較高的寬曠地)舉行會禮和慶祝活動。會禮前,家庭成員要拿出相當一人一天的生活費向貧困者施舍“非提爾”(開齋捐)。
會禮結(jié)束后,人們互道“賽倆目”,表示節(jié)日祝賀,還要拿著油香、馓子,走親訪友,人來人往,到處呈現(xiàn)歡樂的節(jié)日氣氛。*時結(jié)怨的一些人,在此至貴的節(jié)日感召下,也言歸于好了。有條件的人家,還要宴請阿訇和親友,共同歡渡節(jié)日。
圣紀節(jié)
圣紀節(jié),在****歷三月十二日,是****誕生的日子,相傳也是穆圣的逝世日。事先各教籌集錢宰牛、煮麥仁飯、炸油香;屆時,舉行會禮,由阿訇講經(jīng)、贊圣,講述****生*事跡。此外,在齋月的第十二天,婦女還要過“發(fā)圖買節(jié)”,紀念穆圣的女兒。屆時,要煮麥仁飯、炸馓子,以示紀念。
撒拉族的民族風(fēng)俗(擴展2)
——撒拉族喪葬習(xí)俗及禁忌 (菁選2篇)
撒拉族喪葬習(xí)俗及禁忌1
在撒拉族當有人病重時,其親朋好友都要帶著茶、糖等禮物來探望。如果*時做了對不起別人的事,如背談、造謠中傷、冤枉、欠帳等,病人和探望之人要相互取得對方的口喚(即原諒對方)。關(guān)于宗教責任,如沒完成應(yīng)做的禮拜、應(yīng)封的齋等,病人要向**求饒,進行深刻的懺悔。病人臨終的時候,病房內(nèi)絕對禁止吵鬧,除親戚骨肉外,他人不得入病房,此時有一個深曉****義的人晝夜侍候在床邊,時時提醒病人,使病人全神貫注地想念**。有的人家還請阿訇誦經(jīng),祈求**原諒病人生前所**孽。病人若誦**之名而去世被認為是最貴重的,因此,對宗教虔誠的人*時就多念《***》,感謝贊頌**,多念 **言 ,即 萬物非主,唯有**,****是**的使者。
撒拉族的葬禮,因撒拉族群眾信仰****,其葬禮一般按****規(guī)定進行,習(xí)慣速葬,一律土葬,不用棺槨。
人去世,被稱做 口喚 或 無常 (經(jīng)堂漢語),而忌諱直接說 死了 。人去世后,要順其手足,合口,瞑目,理發(fā)須,然后把遺體放在尸床上,而且面朝 克爾白 (沙特麥加天房)而仰臥,家人圍尸哭泣。此時,該家 孔木散 **要派人告知亡人遠方親戚,以及鄰近村落的 者麻提(***語,原意為集體,此處指在同一個**寺做禮拜的人。) ,并通知葬禮進行的時間、地點,請他們來參加葬禮。親友一般帶著兩包茯茶或一定的錢,到喪家吊唁。至喪家后,親友都要痛哭緬懷亡人生前的各種美德,抒發(fā)對亡人的眷戀之情。
人一去世,**寺馬上通知村里年輕人到墳園去挖墳坑。過去,每個 孔木散 都有自己的公墓,F(xiàn)在,部分村里的 孔木散 仍然有自己單獨的公墓,而部分村全村只有一個公墓。墳坑大小因人而異,成年人的墳坑深約2米,小孩的則淺一些,長度比亡人身長略長,寬約0.8米。墳坑方向為南北方向,在底部西邊要挖一偏洞,為放置亡人遺體的地方。撒拉人認為,挖墳坑是一種善行,墳坑挖得多,自己死后不會被問罪。
在挖墳坑的同時,同 阿格乃 或 孔木散 中有威望的人開始替喪家籌辦喪事。若是父母親去世,嫁出去的女兒要在三日內(nèi)送來300斤左右的糧食和一只羊。若嫁出去的女兒較多,還輪流在亡人去世的**、二七、三七之日煮麥仁飯。若無女兒,則由兒子來煮。埋葬時,施散給葬禮參加者的錢物由兒子承擔,若兒子較多,其費用分攤,若只有一個兒子,則由其全部承擔。
把亡人從家中抬出去之前,要給亡人洗浴身體,洗浴亡者的一般為宗教品位較高的人。給亡者凈身,撒拉語 蘇土特 (抓水)。洗浴方式為:從頭到腳,從右到左,遮羞體,裹白布(從膝蓋至肚臍眼),洗浴動作要在一布單底下進行。待**擦干后,要撒以紅花或麝香,再用白布裹住其身,就是 穿克凡 。**的 克凡 布需三丈左右,男的要做成三件,女的要做成五件。里頭背心小,要露出手臂,套頭,露出膝蓋;中層由顴底(下巴底)至腳踝,除頭、腳外不露出其余部分;外層要包裹全身,女的另有蓋頭、腰帶。 克凡 穿畢,將亡人置放于專門的遺體木匣內(nèi),上面用一線毯蓋住,由十幾個年輕人抬至**寺或墳地,舉行殯禮。抬遺體出門時,先出頭后出腳,殯禮不能在正午或日落以后進行,一般在****的晌禮、晡禮時間舉行。人死以后,一般都要速葬,當天去世就要當天埋葬。若直系親屬如子女或出門在外,無法當天趕回來,可適當?shù)群颍话悴怀^兩天。
埋葬亡人時,要轉(zhuǎn) 菲提勒 。 菲提勒 就是用手巾包起來的施散給眾人的一包錢。****規(guī)定,男到12歲,女到9歲,便算**,要履行主命。從這個時間算起,直到去世,期間所未能完成的主命,必須交罰款。如缺一番禮拜,得交三斤六兩小麥。若一男人50歲去世,按38年內(nèi)所缺主命次數(shù)受到罰款,罰款要施散給貧窮之人或阿訇等宗教品行高尚的人。若付不起全部罰款,可將一年的罰款用布包起來,在墳園里給圍坐一圈的老人或阿訇、滿拉施散。其方法是:亡人家屬將一包錢誠心誠意地送給一個人,該受錢人也誠心接受,然后又誠心回送給亡人家屬,如此從一人手中轉(zhuǎn)到另一人手中,一直轉(zhuǎn)給38人。如果轉(zhuǎn) 菲提勒 時,某受錢之人將錢不再送還給亡人家屬,該家屬也不能索要,因為錢是真心送的。但這僅僅是想象中的事情,在撒拉族地區(qū)從未聽說有此類事情發(fā)生過。象沒有封齋、有能力而在古爾邦節(jié)不宰牲的人等也要交罰款,其方法一樣,只不過罰款數(shù)額有所不同而已。也有的人以***代替錢來轉(zhuǎn) 菲提勒 ,他們認為***是無價的,能抵任何數(shù)額的罰款。轉(zhuǎn)完 菲提勒 后,要做殯禮,參加殯禮的是全村的男性,富有者還邀請鄰村男性,甚至其他 工 里的男性。參加殯禮的人要排隊,面對亡人做兩番禮拜,前面由阿訇領(lǐng)拜。
殯禮結(jié)束后,開始埋亡人,兩三個品行高的人下墳坑,把用白布裹好的亡人放進偏洞,亡人頭朝北,腳朝南,臉朝西,再用土坯封住偏洞口,待里邊的人上來后,周圍的年輕人迅速填土,最后堆成一個墳包。之后,阿訇開始念***。其意在于:填墳時有兩位天仙向亡人詢問有關(guān)宗教知識及其*生所干善惡,所以阿訇念經(jīng)祈禱**能饒恕亡人的罪孽,并有助于亡人順利地回答問題。由于教派不同,有些地區(qū)只由一人念經(jīng),而有些地區(qū)則由三十人念。而且念的時間也不一樣,有些人認為念經(jīng)時所有的人都必須靜聽,以示對***的敬畏,所以填完土以后才念經(jīng);而有些地區(qū)邊填邊念。
亡人去世后的一兩天內(nèi),在亡人家里一般不燒火做飯,尤其是亡人去世的房間三天內(nèi)不能以飯食待客,自家人也不能外出做客。當亡人家屬沉浸在巨大悲痛中的時候,其 孔木散 和 阿格乃 輪流將飯食送來,并且他們自動來到亡人家里,幫助砍樹、劈柴、搗小麥,安置大鍋,宰羊煮肉等,替亡人家屬準備善后工作,減輕亡人家屬的負擔和悲痛。
埋葬亡人后的第三天,亡人家里煮好麥仁飯,炸好油香,一般在晨禮結(jié)束后,把**寺里做禮拜的人都請到家里吃飯,意在用這種方式 搭救 亡人,祈求**能減輕對亡人的懲罰。由于教派的不同,部分撒拉族人吃完以后要誦經(jīng)祈禱。這種請客活動一般會持續(xù)二十幾天,甚至四十天。待客飯食多為油香、包子、碎飯、碗菜、大米稀飯等。在亡人去世后的第三天,之后的第七天(稱**),再后的第七天(稱二七),再后的第七天(稱三七),以及去世后的第四十天、第一百天、周年都要煮麥仁飯,請全村人來吃。做這種麥仁飯,先將小麥用杵臼搗去麩皮,然后把切碎的牛羊肉、雜碎及碗豆等一齊放入大鍋中煮熟,再撒少許面粉,并調(diào)放鹽、花椒,一鍋醇香可口的麥仁飯就煮好了。然后,由十幾個男孩子或上至村里最高處,或在村中每條巷道邊走邊高聲喊叫眾人快來吃麥仁飯,喊叫時有幾句簡單的詞,且有固定的音調(diào),其內(nèi)容大致為:村里的男女老幼們,請帶你們的碗、勺子等用具,趕快來吃麥仁飯。這種唱詞及音調(diào)在不同地區(qū)有所不同。聽到叫喊,人們便紛紛到亡人家來吃麥仁飯,吃飽以后,還給每人送一塊肉份子,有的還送油香。對遠房親戚和村里不能來吃的人,都要送去麥仁飯、肉份子和油香。尤其必須把這這些東西送到那些在埋葬亡人的當天送來錢物的親戚家中。
眾人接到這些東西后,便又帶著錢物來 寬心 ,男子一般帶茯茶和錢,數(shù)目多少,隨來人同亡人之家關(guān)系親近而不同,婦女一般帶面粉、青油。他們來到喪家安慰亡人家屬,勸他們節(jié)哀,保重身體,生死皆由**定奪,過分地悲哀會惹惱**等。亡人家里要準備油香、糖包子、菜包子、碗菜、米飯等,供客人吃。
人去世以后,其生前所用之物,包括衣服被褥、湯瓶、拜氈等都要施散給人。死者若為男性,一般送給舅舅;若為女性,一般將大部分遺物送給娘家。少部分送給舅舅。也有的人將這些遺物送給阿訇或宗教品行好的窮人,希望他們用亡人東西多干好事,如做禮拜、封齋等,也希望亡人能從中受益。
埋掉亡人后,男性家屬一般每天清晨要去墳園念經(jīng)。進墳園后,要道 賽倆木 ,然后蹲在亡人墳前,念***中的 亞辛 、 特包熱 等有關(guān)章節(jié),作 嘟哇 ,祈求亡人生前罪行能夠被**饒恕。這種誦經(jīng)剛開始每天去五次,然后逐漸減少次數(shù),但總的時間會持續(xù)三四個月,甚至半年左右。以后,改為每個星期五清晨去誦經(jīng)。關(guān)于墳?zāi),撒拉人多不做人工裝飾,個別因其教派不同而有所裝飾,尤其是對其教主的墳?zāi)垢切藿ü氨,裝飾華麗。如果墳坑上方自然長出青草樹木,則認為是一種吉祥,他們認為這些生物感贊**的部分善行是歸屬于亡人的,所以撒拉人禁止砍伐墳園里的樹木。而且墳園是亡人安息的地方,所以務(wù)必要保持干凈整潔,墳園里不許說笑,更不許大小便,若無大小凈,不能隨便進入墳園。
若去世時間是星期五、開齋節(jié)、古爾邦節(jié),認為亡人是非常有福氣的,因為這些日子都是吉祥的日子。若嬰兒剛出生就去世,人們認為他不會受到任何懲罰,其母親去世后該嬰兒可替母親減免一些罪行。如果母親和嬰兒同時去世,一般把嬰兒放在母親的懷里合葬。過去也曾有過兩個**合葬于一個墳坑內(nèi)的現(xiàn)象,即在墳坑內(nèi)東西兩邊各挖一個偏洞埋葬。
撒拉族喪葬習(xí)俗及禁忌2
撒拉族主要聚居在**黃河沿岸的青海省地區(qū)。撒拉人自稱“撒拉兒”,其他民族稱之為“撒拉”。
撒拉族男人多以上山伐木、下河板筏為生。此外,養(yǎng)蜂是撒拉人最喜愛的副業(yè)生產(chǎn),園藝也是他們的特長。
撒拉族習(xí)慣于日食三餐(農(nóng)忙時根據(jù)情況適當加餐),主食以面粉為主。家常品種有花卷、饃饃、饅頭、烙餅、面片、拉面、搟面、散飯、攪團等。在一年一度的齋月里,一般都只食早、晚兩餐,飯菜比*時豐盛一些。
撒拉族先民于700年前從中亞撒馬爾罕一帶遷徙至青海循化,據(jù)史書載,那時其先民過著游牧生活。遷徙以后,雖然其人文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發(fā)生了變化,但畜牧的習(xí)慣至今未變。不少撒拉族人家都養(yǎng)著一、二十只羊,一兩頭牛,牛羊多的還在附近山上圈養(yǎng)。這些牛羊一方面解決了農(nóng)業(yè)所需的肥料,另一方面也解決了肉食之需。撒拉族的肉食佳肴,古樸自然,**了撒拉族人個性和風(fēng)格。
牛羊頭蹄是撒拉族人普遍愛的一種肉食。宰罷牛羊后,砍去犄角,用燒紅的鐵鏟把牛羊頭上各部位的毛燎盡,再用堿面水**。用刀從牛羊頭的嘴角處沿牙骨割到耳后根,劈成兩半,放時鍋里,燒開后加放小麥同煮。調(diào)料只用當?shù)禺a(chǎn)的花椒和青鹽。當煮到肉皮脫落時即可食用。早餐時,主婦把肉撈到案上,一塊一塊地取下,將每個部位分放到各人的碗里。牛羊蹄肉須每人一份,眼睛通常由老人吃,據(jù)說老人眼花,可以值到“吃啥補啥”的效果。吃完肉,每人還要喝一碗帶湯的麥仁。
另外,宰牛羊的當天,撒拉人還將牛羊腸、肚等用堿水**,再將牛羊心肝等剁成肉末或肉泥,拌以面粉、蔥花等,細心地塞進牛羊大腸里,用細線封口。另外,將豆面和白面拌勻調(diào)成面糊,由兩人合作,灌入小腸內(nèi),封口,和大腸一起放進鍋里,同時再放進幾塊胸叉肉一塊兒煮。約10幾分鐘,大小腸即熟。為防止腸皮煮爛,火候要適中。煮熟后,即請來親友,由主婦撈出放到盤子里,端到客房的炕桌上,每人準備一把刀,客人自己一節(jié)一節(jié)地割下吃,各人的小碗里盛有用蒜泥、辣醬和醋調(diào)成的佐料汁。
無論是牛鮮美的羊頭肉,還是香甜的牛羊腸肚,熱情的主人都要分送給左鄰右舍幾碗品嘗。
麥仁飯是在喪葬禮儀中全村人集中食用的一種食物。安葬亡人后的第三天,在喪屬家里支起專用大鍋,左鄰右舍的婦女們抬來泉水,裝滿大鍋,本“孔木散”(宗族或家族)的小伙子們則上山打柴,準備燒火用。三、五個婦女們則將小麥**,一點一點地放進村里的大石臼里搗爛,并吹去麥皮,倒進大鍋,放少量蠶豆或豌豆,開始燒火,經(jīng)過十幾個小時,才能煮爛;爾后將肉丁、蔥花等炒出來的“喬花得”倒進大鍋,攪勻即成。
喪主還要宰一只羊,將羊肉煮熟后,切成約三個手指頭大小的肉份子。一切準備好之后,下午三點左右,派十幾個孩子到村里較高的地方向全村人呼叫來吃麥仁飯。村里人聽到呼叫聲,便自帶碗筷去吃麥仁飯,吃畢,每人分得一塊肉份子,帶上一碗麥仁飯回家。男人及孩子們吃完后,才由婦女們吃。此后,喪屬每周煮一次,家庭條件好的要煮5-7次,一般的也要煮2-3次。煮麥仁飯有原料(小麥、羊等)一般由喪主的親屬提供。
按照****義,撒拉族嚴禁飲酒,一般在撒拉族的筵席上不備酒。*時更無飲酒的習(xí)慣。
日常飲料除清茶、奶茶和蓋碗茶以外,還常飲麥茶和果葉茶。制作麥茶時,將麥粒炒焙半焦搗碎后,加鹽和其他配料,以陶罐熬成,味道酷似咖啡,香甜可口;果葉茶是用曬干后炒成半焦的果樹葉子制成,飲用別具風(fēng)味。
撒拉族的民族風(fēng)俗(擴展3)
——撒拉族婚禮習(xí)俗
撒拉族婚禮習(xí)俗1
撒拉族婚俗,既古樸又喜氣;槎Y一般在隆冬的黃昏舉行。娶親人(男方)一般不入家門,先在女方家門外場院守候,聽阿訇誦"尼卡亥";女方長輩要迎出來給新郎戴上新帽,系上繡花腰帶,再由已婚的至親陪伴,跪在阿訇面前,新娘在房內(nèi)炕角跪聽。念畢,撒核桃、紅棗一盤給眾人,并散發(fā)"古古麻麻"(油炸小面食),女家還要設(shè)宴招待迎娶者,迎娶者先回,次日由女方至親中已婚的兩位女眷和其他親朋好友送新娘至男家。
送新娘前,女家要派十多個青年男子,向男家送去陪嫁和妝奩。此時,左鄰右舍的男女老少,紛紛趕來,圍坐新娘四周,邊看姑嫂們給新娘修面整容,梳妝打扮,邊聽新娘哭"撒赫斯"(相當于其他民族的哭婚調(diào))。至掌燈時分,男方牽來一匹馬或騾迎娶新娘,新娘在阿舅和叔伯們的攙扶下,一邊退行,一邊低頭弓腰,哭吟"撒赫斯",緩緩走出大門,從左至右,繞乘騎一周,并徐徐撒完一把糧食(象征家中五谷豐登,到婆家后生根發(fā)芽),從右扶上坐騎,由至親中已婚的兩位婦女陪伴,其他親朋好友簇擁,浩浩蕩蕩送去男家。這時,女方村里早先嫁到男方村莊的婦女們,端著一盤盤香噴噴的"比里買亥"(油拌的面食),在村外的道旁熱情迎接,并通風(fēng)報信,密告本村"擠門"的情況,使送親者有個精神準備。
至男家門口時,鳴放禮炮,送親男眷簇擁新娘強行騎馬奪門而入,男方則閉門索禮,還要讓新娘下馬步行入門,你堵我沖,以此一爭"勝負"。這一"擠門"習(xí)俗,至今還很盛行。進門后,大家一一上炕入席。
新娘就餐前,由至親長輩作一番美好的祝福,然后用筷子揭開新娘的面紗,撒拉語叫"巴西阿什"。這雙象征吉祥的筷子,新郎家一定要破費收回。餐畢,新郎家的妯娌們端一盆凈水,前來向新娘索取喜錢。她們用筷子或手攪動盆里的水,讓新娘把銅板丟在水中,象征婆家清白似水,愿新娘深扎根,結(jié)碩果。撒拉語稱此為"蓋吉爾橋依"。
這時,年輕人紛紛起來,把新郎的父親、哥哥、阿舅捉起來,滿臉涂上鍋灰,頭戴破草帽,眼掛空心蘿卜鏡,用木棒抬起,或讓騎牦牛轉(zhuǎn)圈,熱鬧非凡,直到討得一筆可觀的喜錢方才罷休。接著就表演"駱駝戲"、"宴席曲"。
當晚成親,次日雞鳴而起,新婚夫婦各依****進行沐浴,并盛裝出門,拜見公婆和長輩,新郎赴女家拜岳父母道安。在大庭廣眾中,女方還要開箱"擺針線",陳列陪送新娘的嫁妝,大伙兒一一觀賞新娘的精心刺繡,新娘還要給男方家人和叔伯至親送刺繡的鞋襪、枕頭等。為了表達對新娘家長及至親們的深情厚誼,男方也拿出一部分錢財,予以酬謝。
對送親者,先以茶食招待,路途遠的,當晚分別請到本"阿格乃"、"孔木散"家去住宿,次日,始擺宴席款待。宴席畢,還要分送"肉份子",凡女方的`至親遠房,不論老少都要分送煮熟的牛、羊肉一份;給新娘的父母至親要**或衣料。隨即,由女方一老者說幾段"吾熱赫蘇孜"(婚禮贊詞),祝愿新婚夫婦相親相愛、白頭偕老,囑托親家對"羽毛未豐、年幼無知"的新娘多加愛護,言傳身教。
撒拉族的民族風(fēng)俗(擴展4)
——民族風(fēng)俗作文10篇
民族風(fēng)俗作文1
潑水節(jié)是傣族最隆重的節(jié)日,也是云南****節(jié)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shù)最多的節(jié)日.潑水節(jié)是傣歷新年,相當于公歷的四月中旬,節(jié)日一般持續(xù)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nóng)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wǎng)瑪”,竟為歲首,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節(jié)日清晨,傣族男女老少就穿上節(jié)日盛裝,挑著清水,先到佛寺浴佛,然后就開始互相潑水,互祝吉祥、幸福、健康.人們一邊翩翩起舞,一邊呼喊“水!水!水!”,鼓鑼之聲響徹云霄,祝福的水花到處飛濺,場面真是十分壯觀.
潑水節(jié)期間,傣族青年喜歡到林間空地做丟包游戲.花包用漂亮的花布做成,內(nèi)裝棉紙、棉籽等,四角和中心綴以五條花穗,是愛情的信物,青年男女通過丟包、接包,互相結(jié)識.等姑娘有意識地讓小伙子接不著輸了以后,小伙子便將準備好的禮物送給姑娘,雙雙離開眾人到僻靜處談情說愛去了.
潑水節(jié)期間還要進行劃龍舟比賽.比賽在***上舉行.一組組披紅掛綠的龍舟在“堂堂堂”的鑼聲中和“嗨嗨嗨”的呼喊和哨子聲中,劈波斬浪,奮勇向前,把成千上萬的中外游客吸引到***邊,為節(jié)日增添了許多緊張和歡樂的氣氛.
潑水節(jié)源于印度,曾經(jīng)是印度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其后為佛教所吸收,經(jīng)緬甸傳入云南傣族地區(qū),時間約在十三世紀末至十四世紀初,距今有700年歷史.隨著南傳上座部佛教在傣族地區(qū)影響的增大,潑水節(jié)的**也日益廣泛.潑水節(jié)為傣歷新年的慶;顒,一般在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屆時人們先至佛寺浴佛,然后互相潑水,用飛濺的水花表示真誠的祝福.到處歡聲笑語,充滿了節(jié)日氣氛.
潑水節(jié)另一項引人注目的活動是劃龍舟,跳象腳鼓舞和孔雀舞.那時傣族新年的第三天,傣語稱之為“麥帕雅晚瑪”,節(jié)日的氣氛達到了**.穿著節(jié)日盛裝的群眾歡聚在***畔、瑞麗江邊,觀看龍舟競渡. 潑水節(jié)的活動內(nèi)容豐富,其它的還有放高升、斗雞、跳孔雀舞等,人們身著盛裝,喜氣洋洋,場面極為熱烈!
民族風(fēng)俗作文2
每年農(nóng)歷的正月初一,是*農(nóng)歷的新年。在*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這是一個最重要,最熱鬧的節(jié)日。因為過農(nóng)歷新年的.時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們把這個節(jié)日叫做“春節(jié)”。
吃喝玩樂,時代不同,四個字的意義也就不同了。
吃,記得我上一次就盼著過年,過年就有好吃的,可以使勁吃而不會找來長輩的責罵,現(xiàn)在的要求是如何吃得健康。
喝,有檔次,所以很多家庭選擇在酒店吃年夜飯。當然大部分還是在家吃個團團圓圓的年夜飯。
玩,過年了,和親朋好友聚一起玩玩小麻將,斗斗小地主是很多人的選擇,大年三十的晚上剛過12點的“開門炮”是必須放的,還有正月十五的鞭炮也是必須放的,意味著年過完了。
樂,我過年就是一家人吃過年夜飯就守著電視機看“春晚”,當然,大年三十就是我和孩子們的天地樂園。比如:長輩們一般會跟小輩壓歲錢,或者,前幾天買來的鞭炮,就一起放掉。
這些活動均以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春接福。祈求豐年為主要內(nèi)容。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民族風(fēng)俗作文3
正月初一沒有除夕那么喜氣洋洋。潮州人在正月初一不能講臟話,不能哭,不能打架……這一天還不能掃地,應(yīng)把掃帚藏起來,讓垃圾積下,說是堆金積玉。到了晚上,長輩要給小輩錢,而且都是用一塊紅紙包著,這稱為”壓肚腰:意味一年都富富裕裕。然后,大家都穿得漂漂亮亮,后輩先祝福長輩,長輩再給小輩期望。 潮汕俗諺說:“有心拜年初一、二,無心拜年初三、四!彼,人們都爭先恐后地向親戚朋友送去最美好的祝福。
民族風(fēng)俗作文4
我家鄉(xiāng)是在美麗的三江*原----潮汕。潮汕三面背山,一面向海,地處獨特,自唐以來,英才輩出、人文厚重,宋“前七賢”明“后八俊”,也因此潮汕被稱為“海濱鄒魯”。
俗話說“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汕人”, 潮汕話作為一種文化載體,繼承與傳承了潮汕地區(qū)千年的傳統(tǒng)文化,祖祖輩輩薪火相傳,締造了獨具一方的潮汕風(fēng)情。如潮樂、潮劇。潮劇是*十大劇種之一,廣東三大劇種之一,有“南國奇葩”的美譽。作為一種獨特的地方文化戲曲,潮劇用潮汕話來演繹。
作為潮汕傳統(tǒng)文化的另一典型**潮汕工夫茶是我國古老的茶文化最有**性的茶道,對于茶具、用水、沏工以及泡法都十分講究,自有一套嚴格的程序,故曰:功夫茶。 功夫茶的步驟主要有納茶、候湯、沖茶、刮沫、淋罐、燙杯、灑茶、敬茶以及品茶。在我們家鄉(xiāng)每家每戶都有茶具,有客人去串門都要以茶會客。功夫茶品的不僅僅是茶而已,更是一方風(fēng)情、一種文化。喝的是茶,品的卻是一番人情世故,所謂“茶薄人情厚”。
在我家鄉(xiāng)潮汕地區(qū),尤其是在潮汕的農(nóng)村地區(qū),到了農(nóng)事活動的時候,為了祭祀神靈,祈求神靈保佑,就會有英歌舞的表演;春節(jié)期間的游神,秋收后的慶功或者祭祀民俗活動,我的家鄉(xiāng)也保留著英歌舞這種節(jié)目。而現(xiàn)在,英歌舞從以前祈求神靈保佑的儀式變成了慶祝喜事的活動。這種叫做“英歌”的化妝歌舞表演,一直深受當?shù)厝罕姎g迎。潮汕英歌舞是一種令舞者、觀者都能渾身震顫、熱血沸騰的民間舞蹈形式!拌尮捻,心蓬淺”描繪的就是英歌舞帶來的那種群情昂奮、爭相觀看的熱鬧場面:英歌鑼鼓一響便觀眾如潮,猶如一大朵彩云在漂浮、移動。舞者時而穩(wěn)如泰山,時而舞若銀蛇,時而如雄鷹展翅,時而如猛虎下山。那鏘鏘鑼鼓聲,與感召力極強的螺號聲、舞者的吆喝聲此起彼伏,震撼大地,氣沖藍天。這**的舞與鼓,組成了潮汕文化的一道亮麗風(fēng)景線。
潮汕飲食文化作為嶺南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以豐富多樣,無所不食而名震南粵,享譽全國。它的形成既有歷史文化的影響,也與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潮汕人有別具一格的食俗,例如日常特別喜愛吃粥、有以大米粉制作的`名目繁多的食品、喜愛以腌制品為主的佐餐小菜(咸菜、菜脯)以及制作精致的特色小食(蠔烙、肉丸等)。除了這些日常食俗,潮汕地區(qū)還有很多獨特的節(jié)日食俗。 每年的正月初七這一天,潮汕的舊俗是要食七樣菜,也叫七羹湯。所謂七樣菜就是將大芥菜、厚瓣菜、芹菜、蒜、春芹、韭菜、芥菜這七樣菜放在一起煮來食,它的意思是“發(fā)大財,人長久”。此外,七樣菜的現(xiàn)實意義在于,這七種富含維生素的蔬菜,對于過年期間大量吃食肉類的人來說,猶如人體內(nèi)的清道夫,能起到消化開胃,清腸通便的作用。 農(nóng)歷五月初五吃粽子的習(xí)俗是從中原傳下來的。這一天,潮汕人家普遍吃粽子、梔粽,有的地方還吃涼粉粽,潮州鳳凰山則習(xí)慣吃“枕頭粽”。除了吃粽子外,潮汕不少地方還用伸骨節(jié)、使君子葉、真珠花菜、雞蛋、豬肉等一起煮湯吃,能起明目、去熱毒、驅(qū)腹蟲的作用。 中秋佳節(jié)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xí)俗,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
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shè)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特色的應(yīng)節(jié)食品就是芋頭。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xí)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此外還有芋頭加工而成的如雪如冰,觀之令人悅目,食之香脆得連舌頭都咽下的翻砂芋。冬至節(jié)的一種特色食品是冬節(jié)圓,很有講究,一般冬至前幾天便做好,要捏得大小不一,名為“公孫父子圓”寓意一家大小團圓之意。拜神后,一家人圍臺而食湯圓,潮汕民間都有這種說法,那就是:吃了冬節(jié)丸,便算長一歲了。
家鄉(xiāng)的風(fēng)情文化多種多樣,又獨具一格,我以深深的愛上這片熱土,愛上這里無窮的“風(fēng)情文化”,愛的深沉,歡迎更多朋友到我家鄉(xiāng)旅游做客。尤其是“吃貨”的你們,不能錯過哦,期待你們----潮汕人民歡迎您!
民族風(fēng)俗作文5
**以“禮儀之邦”著稱,講究禮節(jié)是***的習(xí)俗,**風(fēng)俗習(xí)慣。*時人們見面總要互施鞠躬禮,并說“您好”,“再見”,“請多關(guān)照”等。
***初次見面對互換名片極為重視。初次相會不帶名片,不僅失禮而且對方會認為你不好交往。互贈名片時,要先行鞠躬禮,并雙手遞接名片。接到對方名片后,要認真看閱,看清對方身份、職務(wù)、公司,用點頭動作表示已清楚對方的身份。***認為名片是一個人的**,對待名片就像對待他們本人一樣。如果接過名片后,不加看閱就隨手放入口袋,便被視為失禮。如果你是去參加一個商業(yè)談判,你就必須向房間里的每一個人遞送名片,并接受他們的名片,不能遺漏任何一個人,盡管這需要花費不少時間,但這是表示相互友好和尊敬的一種方式。
湯島神社類似*的孔廟,祭奉著在**素有“學(xué)問之神”之稱的菅原道真。圖為一考生在掛祈愿牌。新華社**馮武勇攝
到***家里去作客,要預(yù)先和主人約定時間,進門前先按門鈴**姓名。如果這家住宅未安裝門鈴,絕不要敲門,而是打開門上的拉門,問一聲:“借光,里面有人嗎?”,進門后要主動脫-衣脫帽,解去圍巾(但要注意即使是天氣炎熱,也不能光穿背心或赤腳,否則是失禮的行為),穿上備用的拖鞋,并把帶來的禮品送給主人。當你在屋內(nèi)就坐時,背對著門坐是有禮貌的表現(xiàn),只有在主人的勸說下,才可以移向尊貴位置(指擺著各種藝術(shù)品和裝飾品的壁龕前的座位,是專為貴賓準備的),作文素材《**風(fēng)俗習(xí)慣》。***不習(xí)慣讓客人參觀自己的住房,所以不要提出四處看看的請求。**特別忌諱男子闖入廚房。上廁所也要征得主人的同意。進餐時,如果不清楚某種飯菜的吃法,要向主人請教,夾菜時要把自己的筷子掉過頭來使用。告別時,要客人先提出,并向主人表示感謝;氐阶约旱淖∷螂娫捀嬖V對方,表示已安全返回,并再次感謝。過一段時間后再遇到主人時,仍不要忘記表達感激之情。***設(shè)宴時,傳統(tǒng)的敬酒方式是在桌子中間放一只裝滿清水的碗,并在每人面前放一塊干凈的白紗布,斟酒前,主人先將自己的酒杯在清水中涮一下,杯口朝下在紗布上按一按,使水珠被紗布吸干,再斟滿酒雙手遞給客人?腿孙嬐旰,也同樣做,以示主賓之間的友誼和親密。
***無論是訪親問友或是出席宴會都要帶去禮品,一個家庭每月要花費7. 5%的收入用于送禮。到***家去作客必須帶上禮品。***認為送一件禮物,要比說一聲“謝謝”的意義大得多,因為它把感激之情用實際行動表達出來了。給***送禮要掌握好“價值分寸”,禮品既不能過重,也不能過輕。若過重,他會認為你有求于他,從而推斷你的商品或服務(wù)不好;若過輕,則會認為你輕視他。去***家作一般性拜訪,帶上些包裝食品是比較合適的,但不要贈花,因為有些花是人們求愛時或辦喪事時使用的。***對禮品講究包裝,禮品要包上好幾層,再系上一條漂亮的緞帶或紙繩。***認為,繩結(jié)之處有人的靈魂,標志著送札人的誠意。接受禮品的人一般都要回贈禮品。***不當著客人的面打開禮品,這主要是為了避免因禮品的不適而使客人感到窘迫。自己用不上的禮品可以轉(zhuǎn)贈給別人,***對此并不介意。***送禮一般不用偶數(shù),這是因為偶數(shù)中的“四”在日語中與“死”同音,為了避開晦氣,諸多場合都不用“四”,久而久之,干脆不送二、四、六等偶數(shù)了。他們愛送單數(shù),尤其是三、五、七這三個單數(shù)。但“九”也要避免,因為“九”與“苦”在日語中發(fā)音相同。
民族風(fēng)俗作文6
**婦女不纏腳,所有鞋子繡有漂亮的花飾,鞋底**墊有10公分高的木質(zhì)鞋跟。**婦女穿著這樣的鞋走起路來,可保持昂首挺胸的身姿和腰肢搖曳的步態(tài)。
**的男子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他們的衣服喜歡用青 . 藍 . 棕等色的棉 . 絲 . 綢 . 緞等各種質(zhì)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fā)。
**,是我國56個民族中的一個****,是一朵艷麗的奇葩。它有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fēng)俗,不同的特色,需要我們?nèi)ヂ私猓恼J識。
民族風(fēng)俗作文7
農(nóng)歷正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tǒng)節(jié)日元宵節(jié)。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jié),是春節(jié)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jié)日。
今年的元宵節(jié)媽媽讓我獨自購買湯圓。我興奮地來到了超市,看著冰柜里琳瑯滿目的湯圓,我從中精挑細選了一些迎合家人口味的湯圓。回到家,媽媽將湯圓片刻煮熟了。我們一家人邊吃湯圓,邊欣賞仲秋節(jié)晚會! F圓飯在歡聲笑語中度過了,爸爸媽媽帶著我出門看禮花。
我們來到樓區(qū)花園中心,抬頭仰望天空,天空中接連不斷的禮花給無邊而又昏暗的夜空增添了絢麗的色彩,我看得目不暇接。忽然,一個個彩燈在我眼前閃過,我定睛仔細看,許多人家門口都掛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元宵節(jié)為什么要掛彩燈籠呢?我感到疑惑;氐郊液,我在網(wǎng)上閱覽了元宵節(jié)相關(guān)的資料。
原來元宵節(jié)掛彩燈籠還有這樣一個傳說啊。以前,有一只神鳥因迷路而迫降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震怒,下令把人間的人畜財產(chǎn)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不忍心百姓無辜受難,就冒險偷偷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 過了好久,有個老人想出了辦法,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里張燈結(jié)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一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積極響應(yīng)。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發(fā)覺人間一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xù)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chǎn)。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驅(qū)邪避鬼神。
看來元宵節(jié)還有這么多的習(xí)俗和傳說呀,真令我大開眼界。元宵節(jié)這一天讓我懂得了很多課外知識和文化習(xí)俗,*是個文化古國,還有更多的奧秘正等著我們?nèi)グl(fā)現(xiàn)它,探究它,把祖國傳統(tǒng)的文明的.文化習(xí)俗傳承下去。
民族風(fēng)俗作文8
“百里不同風(fēng),千里不同俗”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風(fēng)俗習(xí)慣。今天,我要給你們講一講土家族過節(jié)的風(fēng)俗習(xí)慣。
土家族是****之一,主要分布在貴州。然而我很榮幸的當上這個家族中的一員。
土家族是跟著漢族一起過春節(jié)的,但是過年的風(fēng)俗卻大不相同。比如說:
⒈過年的時候要打糍粑,糍粑打好了,可以在新年當上家常便飯,而漢族卻是大魚大肉(這就是富與貧之間的差距啊!);
、渤χ谷淮蠡。每年過節(jié),家家戶戶都會在吃完團圓飯的前提下然大火。然大火的主要目的就是“祭祖”,希望祖先在陰間的新的一年里開開心心,而漢族卻只是簡簡單單的守歲;
、炒竽瓿跻坏脑绯坎荒馨严茨標沟。因為洗臉水相當去金銀財寶,假如倒掉了它,子子孫孫在這一年就會大不幸,而漢族卻要在大年初一徹徹底底的打掃一次;
、丛谛碌囊荒曛埃仨毎亚返膫清。俗話說得好嘛“新年有新氣象”(這條和漢族差不多)。
土家族過年的風(fēng)俗還有很多,在這里我先賣個關(guān)子。如果想知道的話,就來到貴州,來到這個多民族的地方!
民族風(fēng)俗作文9
春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你知道嗎?在這個節(jié)日里,不同的地區(qū)有不同的風(fēng)俗習(xí)慣哦!比如:蒙古族肉不盡;**掛旗過新年;壯族迎英雄;傣族扔糠包。今天,我就來說一說壯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吧1
居住在*南方的壯族,稱春節(jié)為“新年節(jié)”。這一天,人們出門無論遇到親人、仇人都要互相祝賀,認為這樣才能一年吉祥。在壯族民間還有過晚年的習(xí)慣,壯族稱他為“吃立節(jié)”。是在這個月的30號,相傳在一百多年前,壯族的一支農(nóng)民武裝隊伍在抗擊外來侵略者后凱旋歸來,這時春節(jié)已經(jīng)過去了,壯族的群眾為了歡迎他們凱旋歸來,就在這個月的`30號為他們的勝利而重過一次春節(jié)。
原來壯族的春節(jié)習(xí)俗真有趣,不光是壯族,太祖、蒙古族等幾個****的風(fēng)俗習(xí)慣也非常的有趣哦!
民族風(fēng)俗作文10
苗族是什么顏色?紅色?紫色?藍色?我想,最貼切的莫過于——銀色!
我最常去的三亞,就有苗族聚集地,我曾去過那里。走進大門,幾個身戴銀飾的姑娘就撞入我的眼簾。喲!她們身上全是白晃晃的銀飾!這些銀飾將陽光反射,姑娘們似乎在熠熠生輝。哇,苗族到底有多少種銀飾啊?
越往里走,姑娘們的銀飾就越華麗,尤其是頭上的帽子:帽子非常大,上面嵌著用銀做的花,花看起來很薄,不堪一擊,實際非常堅固,而且這些花的做工很精細,仿佛能看見花瓣中的脈絡(luò)。他們脖子上戴的項圈也絲毫不遜色于帽子,圈上雕刻著龍鳳,還掛著“元寶””、“鯉魚”等象征著吉祥的小鈴鐺,中間還掛著一個笑瞇瞇的小佛祖,附帶一個能鎖住福氣的大銀鎖。耳釘同樣也很搶眼,幾條長長的流蘇垂在肩上,把苗族姑娘本身就很俊俏的臉,襯托得更加美麗動人。小玩意兒雖然山,但是精美程度絕對不輸給大物件——有精致的銀戒指,有掛著鈴鐺的手鐲,還有裙子上點綴的小銀片……這簡直就是銀色的世界、銀色的海洋,仿佛銀色就是為苗族而生的!
從一位講解員口中了解到,他們的銀飾以大為美,以重為美。可是很重的銀飾,戴在身上合適嗎?我隨機向了一位苗族姑娘,她用普通話回答我說:“你別看帽子這么大,但是這些花啊、角啊都做得很薄,項圈的掛飾都是中空的',各種小東西也就一點點,也不會很重。從重到腳一共……大概兩千克左右吧……”“兩千克啊!這么重!”我驚叫起來。苗族姑娘搖搖頭,笑著解釋:“沒有啦!這可是我們苗族的文化瑰寶,兩千克也不為過!蔽疫@才明白,這銀色,就是苗族人生活的大部分!
好一個銀色的苗族,這****服飾中的一雜奇葩!這五十六種顏色,編織成了璀璨的華夏文明,構(gòu)成了豐富多彩的*文化!
撒拉族的民族風(fēng)俗(擴展5)
——納西族的節(jié)日風(fēng)俗有什么5篇
納西族的節(jié)日風(fēng)俗有什么1
云南永寧納西族摩梭人把每年7月25日定為祭祀女神的節(jié)日。期間,成年男女,特別是青壯男女,一個個打扮得齊齊整整,到祭祀地點舉行隆重的儀式。人們供上蜂蜜、鮮花、酥油、奶渣等祭品、燒上一堆松毛火。祭祀女神后,大伙闔家而坐,吃著豐盛的野餐。青年男女則要繞山走一圈,載歌載舞。
納西族的節(jié)日風(fēng)俗有什么2
又稱“北岳神會”。每年農(nóng)歷二月初八日舉行。是納西族祭祀本民族的保護神及戰(zhàn)神“阿溥三朵”的盛大節(jié)慶。玉龍山麓有座三朵神廟,因玉龍山在南詔時曾被封為:“北岳”,故該廟又稱北岳廟。根據(jù)納西族的民間傳說,古時有位獵人在玉龍山上發(fā)現(xiàn)了一塊奇異的雪石,便背起來往家中走,走到現(xiàn)今廟址時放下雪石休息,再想背起時就沉得再也背不動了。人們認定此石是神的化身,于是就地建一廟供奉之。此后,人們屢見一位身穿白甲、頭戴白盔、手執(zhí)白矛、騎著白馬的天神,時常來民間顯圣,保護納西人征戰(zhàn)得勝,并免于疫病、水火以及兵禍等災(zāi)難。這位天神被人們認為就是“阿溥三朵”,并當作本民族最大最具權(quán)威的神來拜祭。納西族木氏土司還大興土木,拓修三朵神廟,鑄大鼎和大鐘詳紀三朵種種圣跡,并奏請****敕封其為“大圣雪石北岳定國安邦景帝”。從此,每年的二月初八日和八月羊日,遠近的納西人云集玉龍山麓的三朵廟,用全羊作**舉行稱為“三朵頌”的隆重祭拜儀式。人山人海,香煙繚繞,氣氛莊嚴肅穆。屆時各家各戶也要在家中烹制食品,燒香祭拜。在節(jié)日期間,青少年還可以相互邀約到野外或*場所,進行野餐和郊游等活動。1986年8月,麗江納西族**縣****會正式作出決定,將三朵節(jié)確定為納西族的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這一決定很快得到了各地納西族同胞的響應(yīng)。
納西族的節(jié)日風(fēng)俗有什么3
納西語叫“由奔吉锃”,意為正月過年,也稱為“庫式”。春節(jié)從農(nóng)歷的冬月宰殺年豬、臘月置年貨開始,到正月十四 日祭天才告結(jié)束。除夕有“燉豬頭”和宰雞的風(fēng)俗,要備辦各種菜肴和果品,拜祭“灶君”,迎接祖先“回家”過年。晚餐時,如家中有人外出未歸,也要在飯桌上 擺付碗筷,留下油炸甜食,象征全家團圓。同時,要用米飯和肉喂狗,觀察狗先吃什么,以預(yù)測來年肉和糧食的豐歉貴賤。餐畢,老人在火塘邊給子孫講述民族的歷 史故事,然后吃夜宵。有些地方有守夜的習(xí)慣。大年初一**,照例由一個男子先起床,洗漱后,首先是燒火;火要一點就著,表示新年火紅吉利。接著,點三柱 香,拎著水桶,帶上水瓢,到河邊去“買水”,要一邊順流汲水三次,一邊口誦“新年大吉,風(fēng)調(diào)雨順”。買水回來后,其他人即起床,分頭準備祭天和祭祖的供 品。婦女炸糯糕、乳扇和粉皮,男子們在院中擺供桌和祭品,遂由家長主持除穢、燒天香,鳴放大小鞭炮,先向東,后向北祭拜天地,祈求保佑賜福,萬事順昌。然 后,把祭品撤到屋里祭祖先。納西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納西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這一切須在天亮?xí)r分做完,否則會被村鄰譏笑為不勤快。當日早晨吃炸糕、米酒、湯元等素食,禁吃葷。飯后,由一男青年拎一壺酒, 到叔伯或近鄰家相互拜年。之后,可以帶著香燭等到附近的寺廟中燒香拜佛、祈禱一切**。初一當天,多數(shù)不串門,有些地方到同姓宗親家拜年。從大年初二開始 到非宗姓親屬和友鄰之間相互拜年,輪流請客吃飯的習(xí)俗。
祭天的一切器物,都要求專用和潔凈。如祭臺上左右各栽一棵栗樹(**天父天母或天 與地)、中間一棵柏樹(**人皇),還有前排的兩棵小栗樹(**崇忍利恩夫婦),都是派專人到高山巖頭去砍伐的,都要放在固定的'地方;祭天用的米叫“神 米”,要挑白凈顆粒整齊的,需經(jīng)過多次洗曬;量祭天米的小升和裝米的竹簍,*時要掛在高處,使用前后都需洗刷干凈;祭天用的“神豬”,一般為兩頭,由兩家 輪流喂養(yǎng),要保證大豬一百二、三十斤,小豬八、九十斤。再如,粗如茶杯、長丈余的大香、須在秋天就準備好料,使用前專門搓制,并分節(jié)貼上彩色紙花穗,使其 燃燒一晝夜不熄。其他用具,如大甑子、鍋、秤、刀、鉤、叉、盆、案板等等,屬祭天群所有,*時由有關(guān)戶保管,不得隨便使用。
納西族通過春節(jié)祭天**加強了群體的內(nèi)聚力,并調(diào)整了人際關(guān)系,達到了求得寧靜心靈的重要目的。
納西族的節(jié)日風(fēng)俗有什么4
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是麗江納西族的"棒棒會"。屆時,麗江城內(nèi)人流如潮,街道上擺滿了交易的竹、木農(nóng)具和果樹、花卉等。棒棒會標志著春節(jié)活動的結(jié)束和春耕生產(chǎn)的開始。該會由"彌老會"演變而來,原是在寺院舉行的廟會,清初改土歸流后,趕會地點移到麗江古城內(nèi),并逐步發(fā)展成為準備春耕的竹木農(nóng)具交易會,**又增加了果樹苗術(shù)、花卉盆景交易內(nèi)容,趕會地點也從古城內(nèi)移到新城區(qū)。除了正月十五縣城的棒棒會外,還有正月二十的白沙農(nóng)具交流會,納西語叫白沙當美空普,意為白沙大寶積宮開門"。這是明代以來延續(xù)下來的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等廟堂年一度開門,讓人們燒香拜佛,后來演變?yōu)橐赞r(nóng)具交易為主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交流會上,不僅農(nóng)具種類齊全,而且小孩玩具及日用雜貨應(yīng)有盡有,所以俗話稱"除了雞魯頭之外,什么都能買到。
納西族的節(jié)日風(fēng)俗有什么5
小年是云南省寧獲彝族**縣永寧納西族人民的節(jié)又、也叫做牛馬年,每年農(nóng)歷十一月十二日舉行,用來酬謝牧童一年來的辛勞。屆時。孩子們可得到家長縫制的新衣褲和一些食物,食物有。一只豬前腳、兩根豬肋骨以及雞蛋、面餅、精粑、酥油、水果糖果等。替別人放牧的孩子也同樣可在寄宿戶中得到同樣禮機一歹 節(jié)日里,歌舞和賽馬活動為大家?guī)須g樂。一賽馬,也稱"跑罐子",最先到達目的地的騎手能有幸喝到頭一罐美酒。目前, **兒童看電影,開展各種文娛體育活動,為古老的節(jié)日又增添了新內(nèi)容。
撒拉族的民族風(fēng)俗(擴展6)
——保安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3篇
保安族的風(fēng)俗習(xí)慣1
保安族人民多數(shù)都是信仰*教的,具體是何時信仰*教的,并沒有相關(guān)的文獻記載。但是保安族并不排斥*教,基本上族人都接受*教,所以基本上族人都信仰*教。
保安族有自己的語言,保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的一支,比較接近于東鄉(xiāng)語、土族語,它們的很多常用詞匯基本相同。由于保安族與漢族、*人民在歷史上有著長期交往的密切關(guān)系,所以保安語中,不僅吸收了大量的漢語借詞,而且在語音和語法上也受到了漢語的影響。大多數(shù)保安族人兼通漢語,并以漢語文作為社會交往的工具。
保安語有11個元音,復(fù)元音較多,有26個輔音,其中5個輔音不穩(wěn)定。保安語在語法上名詞、代詞、數(shù)詞和在句子里名物化的形容詞以及形動詞有格的范疇,謂語是句子的主要成分,可以單獨構(gòu)成句子。語序是主語-賓語-謂語,定語多在中心語前,數(shù)量詞做定語也可以在中心語后。借詞多,派生詞較少。
保安族人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從事畜牧業(yè)和手工業(yè)。農(nóng)作物主要有小麥、大麥、蕎麥、胡麥、洋芋、豆類等。手工業(yè)以制刀為主,所制傳統(tǒng)手工藝品腰刀(又稱保安刀)約有100多年的歷史,現(xiàn)在能生產(chǎn)30多種。保安刀式樣美觀、工藝高超,鋒利精制,譽滿甘青。著名的“雙刀”和“雙壘刀”的刀把多用黃銅或紅銅、牛角、牛骨壘疊而成,刻有各種美麗的圖案,有“十樣錦”之美稱。保安婦女還善長剪紙,家庭木制用具、器皿上都刻有非常別致的花紋和圖案,這些圖案都是保安婦女剪紙的圖案。刀是這個民族的精神和英勇果敢的象征,磚雕門樓是這個民族熱愛生活的象征,花是這個民族愛情生活的吟誦和歌唱。
保安族的家庭,過去多為為家長制的大家庭,F(xiàn)在,已完全被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所取代。家庭中父母為絕對權(quán)威,對子女婚姻實行父母包辦。**前,保安族不與非*民族通婚,而且不同教派之間通婚情況也罕見。習(xí)慣早婚。還要取得教主的許可。不過,這種情況現(xiàn)在已有所改變。男方從說婚到結(jié)婚,至少要送兩次彩禮,禮金很重。第一次說親時,稱“定茶”;第二次在舉行婚禮前,稱為“干禮”。結(jié)婚選在“主麻日”。新娘過門后,三天不吃夫家飯菜,而是由娘家送來。
保安族婚禮十分有趣,婚禮選取在主麻日(即星期五)舉行。婚禮當日由男方率親朋數(shù)十人的迎親隊去迎娶新娘,其中要有兩位年輕貌美的婦女參加,在女家進行祝福儀式時,阿訇要從窗口向院里撒出一盤紅棗和核桃,由院內(nèi)年輕人爭搶,表示吉祥如意、早生貴子、夫妻和睦之意。然后由新娘村里的年輕人向新郎討要“奴工木哈”,即著羊羔肉,旨在向新郎說明:你娶走我們村的姑娘,是要付出一定代價的。當女方送親隊送新娘離家時,讓新娘從自己的房門到大門外倒退走出,退一步,撒一把油麥、豆、玉米、茯茶等合成的五色糧,以示將幸福留給父母。在新婚之夜,全村人聚集在院內(nèi)唱“宴席曲”,有問有答,十分熱鬧。唱著唱著,歡樂的人們便跳起了感情奔放的舞蹈,并邊舞邊向大門退去,表示婚禮已接近尾聲。新娘進門后,3日不吃婆家的飯,由娘家送來,以示不忘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
保安族服飾有特殊的地方。保安族的男子,*時喜歡戴白色或黑色的“號帽”,里邊穿白襯衫,外面套青布背心;在喜慶節(jié)日時,戴禮帽,身穿黑色翻領(lǐng)大襟長袍,束彩色腰帶,系腰刀,足登高統(tǒng)牛皮靴,顯得威武瀟灑、美觀大方,富有民族特色。這種袍子很像“藏袍”,但又比“藏袍”稍短,飾有不同寬度和不同色彩的“加邊”。腰帶的長度一般都是圍腰三圈還須外露一尺汗大約是一丈二尺到一丈五尺長。冬季穿翻領(lǐng)皮襖,多褐色。婦女*時穿紫紅色或墨綠色的大襟上衣,外套“坎肩”,藍色或黑色的土布褲子,有的穿過膝的長袍,衣袖和褲邊也都有不同花色的“加邊”;在喜慶節(jié)日里,保安族婦女上身喜歡穿色彩鮮艷的衣服,下身多穿水紅的花色褲。婦女們還喜歡戴蓋頭,一般婚后婦女喜歡戴圓形白帽,黑色“蓋頭”,少女是戴綠色的蓋頭,老年婦女戴白色的蓋頭。保安族早期與蒙古族相鄰居住,服飾也基本上與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長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則穿夾襖,戴白羊毛氈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鮮艷的絲綢腰帶,并帶有小裝飾物。
保安族的飲食多以小麥、青稞和玉米為主,一般做成饅頭、面條、油香、馓子等;肉食只吃羊、牛肉,忌食血和豬、馬、驢等非反芻動物的肉和血以及兇禽猛獸。保安族的日常飲食有小麥、大麥、豆類、玉米、土豆、蕎麥、胡麥、青稞、牛羊肉奶、禽蛋和魚類等;蔬菜甚少,僅吃胡麻、韭菜等幾種。嗜愛酸辣,每餐不離老醋(或漿水)及油潑辣子。保安人的主食偏重于面制品,經(jīng)常食用饅頭、花卷、煎餅、包子、湯面條、臊子面、馓子、涼面、漿水面、炒肉面、捏面筋、攪團等。
保安族在待客時還有一些別具特色的飲食風(fēng)俗。有客自遠方來,都會受到熱情款待?腿说郊,首先要把客人讓到上座(即炕的左邊落座),然后,先端茶,再上食物。用餐前,按照保安族的規(guī)矩,必須由一名年長的`老人或家庭主人念誦一段《*》文,意思是感謝*賜給了我們食物。之后,才能動手就殫,如果是饃、餅之類的主食,必須由主人先掰開,然后,客人才能取食。否則,被認為是不懂規(guī)矩。一般是一頓飯上三道飯菜,第一道是大餅或饅頭,第二道是手抓羊肉或雞肉,最后一道才是正餐精制的細絲面條。若是貴賓,主人還要用雞尖招待,以示尊敬。若來客是男的,中、青年婦女是不能在男客面前隨便露面的,要一直在廚房里為客人忙碌做飯菜或休息,待客人走后才能出來。
在長期發(fā)展中,保安族創(chuàng)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藝術(shù)。在人民群眾中流傳的民間故事、詩歌、諺語等,內(nèi)容以敘述民族歷史傳說、青年男女純樸愛情的居多。保安族****。絕大多數(shù)人能唱民歌“保安花兒”。這種民歌獨具一格,分“保安令”、“腳戶令”、“六六三”等曲調(diào),即興編詞入唱,優(yōu)美動聽。是保安族獨具一格的民歌形式,絕大多數(shù)人都能隨口吟唱。名曲有《恭喜曲》、《舍我阿哥是萬難》、《青溜溜的青》等,深受喜愛。舞蹈吸收了藏族舞的某些特點,動作節(jié)奏鮮明、歡快豪放。男子喜歡奏絲竹樂。造型藝術(shù)較豐富,婦女擅長剪紙,家庭木制用具、器皿及保安刀把上刻有十分別致的花紋或繪有色彩絢麗的圖畫。保安族的舞蹈節(jié)奏明快,急促豪放,舞姿輕盈、剛健,既有蒙古族舞蹈的古老傳統(tǒng),又巧妙地吸收和融合了漢、藏、回、撒拉、土等民族舞蹈的形式,形成自己獨特的風(fēng)格。傳統(tǒng)舞蹈主要有《克伊卡哈德》、《保安腰刀》等,表現(xiàn)了保安人的樂觀豪放。
撒拉族的民族風(fēng)俗(擴展7)
——布依族有什么風(fēng)俗習(xí)慣
布依族有什么風(fēng)俗習(xí)慣1
婚姻實行自主婚。接親時要對歌,俗稱對姐妹歌。新娘到男方家的當天晚上,要舉行唱荷包歌和要荷包的活動,有“一夜荷包一夜歌”的說法。傳統(tǒng)節(jié)日有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吃新節(jié)、七月半等。“三月三”是布依族的傳統(tǒng)盛大節(jié)日,農(nóng)歷三月初三稻耕開始,要祭山神、土地神和祖先神及稻米魂,制作五色花糯米飯供奉;黔西南州一帶,男女青年要聚集在“查白歌場”玩山對歌,參加者達數(shù)千至上萬人。很多未婚男女青年通過吹木葉、對歌,相識、相愛、訂終身。
**前,布依族存在一夫多妻的個別現(xiàn)象。同姓可通婚,但同姓且同宗的嚴禁通婚。也有“姑舅表婚”和兄終弟及的轉(zhuǎn)房制習(xí)俗。**后,像大多數(shù)民族一樣,廢除了一夫多妻制。布依族崇尚**戀愛,男女青年婚前戀***,各地未婚的男女青年都喜歡借助年慶節(jié)俗、趕集和集體聚會的時機,以三、五人到七、八人**組合的方式,通過談天說笑和唱歌對調(diào),傾訴或表達彼此的感情。當一個男子看上某一個姑娘時,按照傳統(tǒng),必須找第三者做伴,有的則由自己的姐嫂出面介紹。如女方有此意思,即可單獨相約到幽靜處進一步對唱山歌,表達情,直到雙方互贈信物,就表明他倆已盟誓終身了。
訂婚時,由男方父母托媒去女家,并送一定的酒、肉、耙耙一類的禮品(在禮品中必不可少的`是粑粑,如果非傳統(tǒng)節(jié)日而見到布依族民家“打粑粑”,則說明此家人正籌備喜事準備迎娶女方了)。如對方同意,第二次媒人則要將男女雙方的“八字”互為“效驗”,只要“八字”相符,則可擇定結(jié)婚日期。這一帶地區(qū)送彩禮的數(shù)額,特別講究“六”或“雙”數(shù),據(jù)說是取“六”即祿的諧音,以表示婚后雙雙有祿必有福之意。結(jié)婚時,新郎不迎親,只請幾個相好的男女青年代為相迎。新娘一般都是撐傘步行至男家,個別也有騎馬、坐花轎的。結(jié)婚當天新婚夫婦不同房,次日即返娘家。聚居區(qū)一帶的布依族仍保有“不落夫家”或稱為“坐家”的習(xí)俗。有的要兩三年甚至五六年后才長住夫家。雜居區(qū)的布依族已大部分革除這一風(fēng)俗。
貴州都勻的布依族在鬧新房中,有個“唱荷包”的習(xí)俗。一般先唱“荷包歌”,二人一對,一個唱,一個幫腔。必須唱滿12首“荷包歌”才能得到一個荷包。荷包里一般裝著白果花生等物,取意早生貴子,由女方家的“送親婆”帶來。[5]
撒拉族的民族風(fēng)俗(擴展8)
——德昂族風(fēng)俗習(xí)慣
德昂族風(fēng)俗習(xí)慣1
德昂族的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和外族通婚。男女青年戀愛**,女子在選擇對象上有一定自**。本民族內(nèi)部沒有嚴格的等級婚,只要對方愿意,貧富人家可以聯(lián)姻。男青年到十四五歲時開始串姑娘,晚上他們到女青年家門外吹蘆笙,引出姑娘來談戀愛。雙方建立感情后,互贈手鐲、腰箍、項圈、篾籮、織錦接包等生活用品,然后再請寨中老人往女家說媒。只要女方同意了,家長一般是不反對的,他們認為姑娘愛著人了,不同意是不好的,至于女婿是不是稱心如意,那是女兒命定的,父母**為力。倘若女方父母反對,姑娘可自行到男家同居。
德昂族男女青年的訂婚儀式上要斬雞頭,如果雞頭與雞身分為兩半,雙方都不能反悔;如果女方不贊同這門親事,就不許殺雞;槎Y通常要進行3天,3天之內(nèi)全寨男女老幼要到新郎、新娘家里賀喜,由新郎新娘的雙方家長宴請,并伴以對歌,徹夜不眠地歡歌笑語。
民族食俗
德昂族原名“崩龍族”。1985年正式改名為德昂族。是**西南邊疆現(xiàn)有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云南省。主要從事農(nóng)業(yè),種植水稻、玉米、蕎子、薯類等,擅長種茶。
德昂族絕大多數(shù)以大米為主食,部分地區(qū)雜以包谷和薯類。均以蒸燜而食,擅長制作各種糧食制品,如豌豆粉 豆腐 米粉 年糕 粑粑 湯圓等。
德昂族飲食比較考究,用料較為廣泛。擅長煮、燉、拌、舂等技法,口味酸辣中帶甜。蔬菜種類繁多,竹筍是四季不斷的蔬菜之一,除鮮吃外,多加工成酸筍或干筍食用。
其他蔬菜的食用,都習(xí)慣于在煮燉時配酸筍。酸筍用途十分廣泛,即使在燉雞 炒肉或烹魚時都要加酸筍 味。受當?shù)貪h族的影響許多漢族風(fēng)味的腌菜 腐乳也是德昂族餐桌上!〉男〔。主要特色菜有:涼拌番木瓜、涼拌挑手魚、竹筒搗菜、脆皮冬瓜、勒浪等。
飲濃茶,這是德昂族成年男子和老年婦女的嗜好。傳說從古老的時候起就有這種習(xí)俗。因此,德昂族各家各戶都習(xí)慣在自己住宅周圍或村寨附近栽培一些茶樹,采摘的茶葉系士法加工,主要供自己消費,有剩余時攜人市場與其他民族交易。
茶在德昂族民間不僅是常備的飲料,也是饋贈親友的最好禮品。在日常生活中,德昂族離不開茶,婚喪嫁娶。探親訪友,都以茶作為禮品,“茶到意到”。
如參加婚禮時,要送一包扎有十字紅線的茶葉;參加葬禮則送一包用竹蔑或竹麻攔腰捆扎的茶葉。到德昂族人家做客,好客的主人將客人迎上竹樓后,會捧出一杯杯烤得焦香的濃茶遞到客人手中。
德昂人嗜茶成癮,他們說一天不喝茶,混身都沒勁。只有喝下一杯濃濃的熱茶,才能提起精神,也飲“酸茶”,又稱濕茶,古稱谷茶或沽茶。味酸澀,能生津解渴。并有解暑清熱,消食的作用。這種茶是用剛摘下的新鮮茶葉密封在竹筒里發(fā)酵后制成。
酸茶葉也可直接嚼食,味微酸,微苦而回味甘甜。德昂人認為這種茶可以解熱散毒。干茶和酸茶在當?shù)丶猩隙伎少I到,通常由年長的德昂婦女出售,它們被為“蔑寧”,在德昂語中,這是“茶媽媽”的'意思。
腌茶一般在雨季,鮮葉采下后立即放入灰泥缸內(nèi),壓滿為止,然后用很重的蓋子壓緊。數(shù)月后將茶取出,與其它香料相拌后食用。
也有用陶缸腌茶的,采回的鮮嫩茶葉**,加上辣椒,鹽巴拌和后,放入陶缸內(nèi)壓緊蓋嚴,存放幾個月后,即成為“腌茶”,取出當菜食用。也有用作零食嚼用。
撒拉族的民族風(fēng)俗(擴展9)
——朝**的葬禮風(fēng)俗習(xí)慣
朝**的葬禮風(fēng)俗習(xí)慣1
朝**自古以來,將孝道視為萬行首,因而在喪禮與祭禮中,比其他禮儀更徹底的體現(xiàn)了崇拜祖先的觀念,逐步形成了喪禮,祭禮程序。
朝**多實行土葬,散居在城鎮(zhèn)的也實行火葬。
在朝**社會,父子關(guān)系是一切人倫關(guān)系的基礎(chǔ)。講求父慈子孝,長子贍養(yǎng)父母。社會上老人受到尊重,人們非常鄙棄不孝不敬的人和行為。朝**老人死后,親人三天內(nèi)不準洗臉、理發(fā),也不準吃干飯,而且必須穿孝。親友來吊唁,首先在遺體前三叩首,再同死者親屬相互二叩首。舉行埋葬一定要在單日。入殮時要給死者穿新衣,原來的衣服則燒掉。三天后埋葬。埋葬前要請風(fēng)水先生選墓地,墓地多選在山坡的陽面,頭朝山頂腳朝下。埋葬后,墳前置供品,叩首。以后要連續(xù)祀三天,飯前上供:第一天上供祭祀叫“初云”,第二天叫“拜云”,第三天帶供品到墳地叫“三云”。以后每逢死者的生日、死日、清明、端午、中秋節(jié)等都要祭祀。
朝**喪禮包括出現(xiàn)喪事至喪祭儀式結(jié)束的一切禮儀,如臨終、招魂、收尸、發(fā)喪、襲臉、成服、吊喪、葬禮、三虞祭、卒哭祭以及小祥、大祥等。祭禮只包括忌祭、時祭、俗節(jié)祭等。過去一般停靈三、五天、甚至七天,現(xiàn)在一般停靈兩三天。過去把棺材放入喪輿里,由村里的青壯年抬著出殯,F(xiàn)在一般不用喪輿,農(nóng)村以牛車、城市以汽車代之,而且城市里已實行火葬。過去,墓地多請風(fēng)水先生選定,現(xiàn)在基本沒有此習(xí),只是村里年**到附近的山上選擇適葬的地方,一般多為陽山坡。
喪俗中,有一種叫“飯含”的程序。飯含,指在入棺之前往死者口中放入米粒。一般使用出嫁時帶來的'米。拿柳木做的勺,分左中右三次,從第一勺起依次叫“百石”、“千石”、“萬石”。然后放進三枚銅幣,依次叫“百兩”、“千兩”、“萬兩”!帮埡蓖戤吅,就用白布條或麻布把尸體綁上幾道,裝入棺材內(nèi)。
為了依靠集體力量辦理喪事,從前在朝**聚居的鄉(xiāng)村,出現(xiàn)過“治喪契”一類的民間**,團結(jié)鄰里,發(fā)揚互助協(xié)作精神,共同解決喪葬中遇到的具體困難。
撒拉族的民族風(fēng)俗(擴展10)
——蒙古族的民族風(fēng)俗
蒙古族的民族風(fēng)俗1
蒙古族的婚俗趣話
公元十三世紀以前,蒙古族曾盛行搶婚習(xí)俗,男方家召集人馬將對方家的女兒搶來和自己兒子成親,如果沒有搶成功,兩家會結(jié)下冤仇。公元十三世紀后,蒙古族進入封建社會,才普遍實行聘婚制。
蒙古族的婚俗是從求親開始的,男方須多次向女家求親,才能得到女家的許諾,有一句蒙古族婚俗諺語說:“多求則貴,少求則賤。”求親達成協(xié)議后,由男方帶上哈達、奶酒和全羊到女家“下聘”,女家請親友陪客人飲酒,表示正式定親。
蒙古族的婚俗盡管地區(qū)不同,形式各異,但都非常隆重。新娘到了男家,新郎、新娘不下車馬,先繞蒙古包三圈。然后,新郎、新娘雙雙穿過兩堆旺火,接受火神的洗禮,表示愛情的純潔,新生活的興旺。新郎、新娘進入蒙古包后,首先拜佛祭灶,然后拜見父母和親友。禮畢,由額吉(媽媽)給新娘梳頭。
婚宴通常擺設(shè)全羊席,各種奶食品、糖果應(yīng)有盡有。婚宴上,新郎提銀壺,新娘捧銀碗,向長輩、親友逐一獻哈達、敬喜酒。小伙子們高舉銀杯,開懷暢飲;姑娘們伴隨著馬頭琴,放聲歌唱。
婚宴上“求名問庚”是不可少的:新郎要半跪求問新娘的乳名,新娘羞怯不言或故意不答。新娘的嫂子和姐妹們要出些影射乳名的詞語,讓新郎猜答或相互對歌,直到女方說出真實乳名……求名問庚猶如一場智力競賽,盡顯蒙古族青年男女的聰明智慧。
蒙古族人的信仰習(xí)俗
崇拜天地
蒙古崇拜天地族對天地十分崇拜,喻天地為父母。以為天是偉大而神圣不可侵犯的,它支配著世間的一切。大地哺育萬物,是萬物生長之源。因此,在一些重大活動乃至日常生活中,對天地很崇敬,如熬好**,首先向天地潑灑敬祭;喝酒時,用無名指蘸酒,朝天地彈灑后,才能自飲;吃咒發(fā)誓時,向天地表明心意等等。如遇干旱無雨或人畜疾病流行,要祭祀天地,請求天地保佑,開恩賜福。
祭山神
蒙古族以為山有山神,掌管一個地區(qū)的風(fēng)雨和福禍。在蒙古族地區(qū),高山的山尖和牙豁立有峨博,每年定時舉行祭祀峨博的儀式,祈求山神保佑人畜兩旺,水草豐盛。
祭海神
蒙古語稱海為“爾迪尼**”,意為世界上最大的神圣之物。以為大海是無比純潔的,不能往海里倒臟水,扔臟東西,也不能亂動海水或打撈海生物。他們認為海里有海王,海王神通廣大,掌管著海水的漲落,假若不慎惹怒海王,就會給人們帶來極大的災(zāi)難。所以,人們對海進行祭祀。
火神祟拜
火有神靈的概念存在于青海蒙古族中,他們以為火有驅(qū)逐**之功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傳統(tǒng)觀念里,它也是一家之主——灶神的化身,主一家之興衰。*時在飲酒或吃肉時,向火中點撒一些,以敬火神。過年時專門設(shè)供品敬祭。分家另過的夫妻回父母家時,妻子首先向灶神叩拜。禁忌往火里倒水、用刀子等尖硬物捅火。
發(fā)誓
**前,蒙古族地區(qū)流行的一種**方法。即設(shè)壇供佛,被告人向佛發(fā)誓,駁辯指控,即可認定無罪。”發(fā)誓“是古代民族生活習(xí)慣的殘余,當時的人們相信語言有魔力,承認并相信萬物都有它主宰的神,都有靈魂,所以它適應(yīng)于當時的社會。人們在結(jié)交、結(jié)拜、結(jié)盟、約會、約定某個事時都要發(fā)誓,并且把發(fā)誓看作是一種神圣的舉動,不得反悔,若有失誓言者,他將會遭到社會**的譴責,使他在人面前抬不起頭來。
拜神佛
蒙古族是信仰藏傳佛教的民族,對宗教**和活佛,特別尊敬和崇拜。老人們認為人間最偉大、最值得尊敬的人,便是宗教**和活佛;活佛天生就有超人的智慧、豐富的知識、出眾的才華,知道現(xiàn)在,還能知道過去和未來,是人間最萬能的人。如果*民能受到他們的摩頂,就會得到幸福和**。因此,老人們克服一切困難到活佛所住的地方頂禮膜拜,向佛爺虔誠地敬獻出一切珍貴的東西。
搏齊
蒙古族最早時,信仰原始宗——薩滿教。主持教儀的人,蒙古語稱為“博”或者“博齊”,意為男巫。據(jù)說蒙古族最早期的`法師是由女人充當?shù),稱其為“薩瑪干”。現(xiàn)代蒙古語詞匯中“薩瑪干”一詞的意思是指老年婦女!安R”和“薩瑪干”有專門的法器和法衣。*常為人“驅(qū)邪治病”,其方式是,口念咒語,手舞足蹈,裝出鬼神附身的樣子。蒙古族薩滿教巫師所念的咒語,在長期的發(fā)展演變過程中得到進一步完善和補充,最后發(fā)展成為蒙古族獨特的文學(xué)藝術(shù)形式一一蒙古族民間祝贊詞。
蒙古族古老的占卜風(fēng)俗
蒙古人遇有疑難問題需要解答或預(yù)知未來之事,用占卜方式取得答案,然后按占卜所得行事。蒙古族中占卜之風(fēng)較盛,有專門的占卜者。
骨卜
將羊前腳骨烘燒,使其保持原樣,以上面所行成的紋路來斷定吉兇。
炮繩卜
把炮兒對折,在兩頭稍下挽成環(huán),再拽環(huán)繩,如環(huán)解開認為吉利,如解不開則兇。
指卜
緊閉雙眼,雙手握拳伸食指,使食指在腦前互繞成圈,然后兩指尖互碰,碰合為吉,否則示兇。
制錢卜
用 9 個或 7 個制錢拿在手中晃動,擲于地上,以朝上朝下的背或面測吉兇。
羊糞卜地面上劃一“十”字,在芨芨草桿上掛一顆羊糞蛋,將草秤插于十字交匯處,用火燒斷草桿讓糞蛋摔下,以糞蛋掉下的方向斷吉兇。
求子女
蒙古族不重男輕女,但視無子女為憾,年輕而有生育希望卻無子女者,有求子之舉,或請**念經(jīng),禱告佛保佑生育子女,或借多子女之人的腰帶,以求得子女。
吉兇之兆
烏鴉叫為兇兆,認為會給人畜帶來不利。喜鵲叫為吉兆,預(yù)示將遇好事或來客。如夢中在海上乘輪船前進,在高山上,冰上行走,過大河,騎馬,趕著牛群,穿著白色衣服,拉著肥壯駱駝或夢見酥油、酸奶、葡萄為吉兆,如夢見金子、紅色、蛇或處于困境之中,感到難受為兇兆,可用煨桑禱告禳解之。若夢見死人則為太*之兆。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