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采芑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

采芑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采芑

  [先秦]佚名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畝。方叔涖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方叔率止。乘其四騏,四騏翼翼。路車有奭,簟茀魚服,鉤膺鞗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鄉(xiāng)。方叔涖止,其車三千。旂旐央央,方叔率止。約軧錯衡,八鸞玱玱。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蔥珩。

  鴥彼飛隼,其飛戾天,亦集爰止。方叔涖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方叔率止。鉦人伐鼓,陳師鞠旅。顯允方叔,伐鼓淵淵,振旅闐闐。

  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方叔**,克壯其猶。方叔率止,執(zhí)訊獲丑。戎車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顯允方叔,征伐玁狁,蠻荊來威。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戰(zhàn)士們采苦菜在行軍間隙,從那片去年剛開墾的新田,轉到這塊未開墾的處女地。尊貴的方叔帶領大軍到來,三千戰(zhàn)車滾滾而來勢逶迤,三軍兒郎揮盾演武有士氣。尊貴的方叔我們的好統(tǒng)帥,高坐戰(zhàn)車把青黑駿馬駕馭,四匹青黑駿馬進退都有序。高大的戰(zhàn)車遠看遍體彤紅,垂方紋竹簾魚皮箭袋斜披,馬兒胸前大帶纓絡嚼頭系。

  戰(zhàn)士們采苦菜在軍營四旁,從那片去年剛開墾的新田,轉到這塊民居田野的**。尊貴的方叔帶領大軍到來,三千戰(zhàn)車滾滾而來勢浩蕩,蛟龍龜蛇的戰(zhàn)旗高高飄揚。尊貴的方叔我們的好統(tǒng)帥,他的戰(zhàn)車紅皮纏轂紋橫轅,馬嘴邊的八只鸞鈴響叮當。尊貴的方叔身著天子命服,大紅蔽膝是那樣富麗堂皇,身上的青蒼佩玉朗朗脆響。

  蒼鷹隼鷂長空中疾飛如電,它盡展雄姿時而一飛沖天,時而停止飛翔棲落在樹尖。尊貴的方叔帶領大軍到來,三千戰(zhàn)車滾滾而來起塵煙,三軍兒郎揮盾演武壯如山。尊貴的方叔我們的好統(tǒng)帥,士兵們鳴金擊敲響徹霄漢,列隊誓師發(fā)出必勝的宣言。我們尊貴的方叔威風凜然,擊鼓前進咚咚咚響個不停,鳴金收兵鏘鏘鏘肅然靜安。

  你這愚蠢不開化的荊蠻人,膽敢跟我泱泱大國作對頭。尊貴的方叔**英雄人物,老當益壯操勞國事善籌謀。尊貴的方叔帶領大軍到來,**審訊萬千俘虜競授首。戰(zhàn)車陣滾滾而來隆隆作響,隆隆作響滾滾向前不停留,猶如雷霆萬鈞震天動地吼。我們尊貴的方叔威風凜凜,親率大軍出征討伐獫狁族,愚蠢的蠻荊人敢不低下頭!

  注釋

  薄言:句首語氣詞。

  芑(qí):一種野菜。

  新田:毛傳:“田一歲曰菑,二歲曰新田,三歲日畬(yú)!

  菑(zī)畝:見上注。

  涖(lì):臨。止:語助詞。

  干:盾。試:演習。

  騏(qí):青底黑紋的馬。

  翼翼:整齊嚴謹?shù)臉幼印?/p>

  路車:大車。路,通“輅”。奭(shī):***涂飾。

  。╠iàn)茀(fú):遮擋戰(zhàn)車后部的**子。魚服:鯊魚皮裝飾的車箱。

  鉤膺(yīng):帶有銅制鉤飾的馬胸帶。鞗(tiáo)革:皮革制成的馬韁繩。

  中鄉(xiāng):鄉(xiāng)中。

  旂(qí)旐(zhào):畫有龍和蛇圖案的旗幟。

  約軝(qí):用皮革約束車軸露出車輪的部分。錯衡:在戰(zhàn)車扶手的橫木上飾以花紋。

  玱(qiāng)玱:象聲詞,金玉撞擊聲。

  服:穿起。命服:禮服。

  芾(fú):通“韨”,皮制的蔽膝,類似圍裙。

  有玱:即“玱玱”。蔥珩(héng):翠綠色的佩玉。

  鴥(yù):鳥飛迅疾的樣子。隼(sǔn):一類勐禽。

  戾(lì):到達。

  止:止息。

  鉦(zhēng)人:掌管擊鉦擊鼓的**。

  陳:陳列。鞠:訓告。

  顯允:高貴英偉。

  淵淵:象聲詞,擊鼓聲。

  振旅:整頓隊伍,指收兵。闐(tián)闐:擊鼓聲。

  蠢:愚蠢,無知的舉動。蠻荊:對南方部族的蔑稱。

  大邦:大國,指周**。

  **:年長功高的老臣。

  克:能。壯:光大。猶:通“猷”,謀略。

  執(zhí)訊:捉住審訊。獲丑:俘虜。

  啴(tān)啴:兵車行走的聲音。

  焞(tūn)焞:車馬眾多的樣子。

  玁(xiǎn)狁(yǔn):古代****匈奴在周朝時的名稱。

  來:語助詞。威:威服。“蠻荊來威”即“來威蠻荊”。

  賞析:

  《小雅·采芑》詩的開首以“采芑”起興,很自然地引出這次演習的地點:“新田”、“菑畝”。緊接著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出現(xiàn)在曠野上,馬蹄得得,敲不碎陣列中之肅穆嚴整;軍旗獵獵,掩不住蒼穹下之殺氣騰騰。在這里,作者以一約數(shù)“三千”極言周軍勐將如云、戰(zhàn)車如潮的強大陣容,進而又將“鏡頭的焦距”拉近至隊伍的前方,精心安排了一個主將出場的赫赫威儀。只見他,乘坐一輛***戰(zhàn)車,花席為簾、鮫皮為服,四匹馬訓練有素、銅鉤鐵轡,在整個隊伍里坐鎮(zhèn)**,高大威武而與眾不同。真是未謀其面已威勐懾人。詩的第二章與上大體相同,以互文見義之法,主要通過色彩刻畫(“旗旐央央”,“約軝錯衡”),繼續(xù)加強對演習隊伍聲勢之描繪。在對方叔形象的刻畫上則更逼近一步:“服其命服”的方叔朱衣黃裳、佩玉鳴鸞、氣度非凡。同時也點明他為王卿士的重要身份。第三章格調為之一變,以鷹隼的一飛沖天暗比方叔所率周軍勇勐無敵和斗志昂揚。接下來作者又具體地描繪了周師在主帥的指揮下演習陣法的情形:雷霆般的戰(zhàn)鼓聲中,戰(zhàn)車保持著進攻的陣形,在響徹云霄的喊殺聲中向前沖去;演習結束,又是一陣鼓響,下達收兵的號令,隊伍便井然有序地退出演習場,整頓完畢后,浩浩蕩蕩地返回營地。(“伐鼓淵淵,振旅闐闐”)。第四章辭色俱厲,以雄壯的氣概直斥無端滋亂之荊蠻(“蠢爾蠻荊,大邦為仇”)。告誡說,以方叔如此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之師旅討伐荊蠻,定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摧敵之軍,拔敵之城,俘敵之人,敗之于談笑揮手之間(“方叔率止,執(zhí)訊獲丑”)。

  統(tǒng)觀全詩,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是此詩并非實寫戰(zhàn)爭,而是寫一次軍事演習。這從詩中“師干之試”等處可證。其二,此詩從頭至尾層層推進,專事渲染,純以氣勢勝。

采芑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采芑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畝。

  方叔涖止,其車三千。

  師干之試,方叔率止。

  乘其四騏,四騏翼翼。

  路車有奭,簟茀魚服,鉤膺鞗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鄉(xiāng)。

  方叔涖止,其車三千。

  旂旐央央,方叔率止。

  約軧錯衡,八鸞玱玱。

  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蔥珩。

  鴥彼飛隼,其飛戾天,亦集爰止。

  方叔涖止,其車三千。

  師干之試,方叔率止。

  鉦人伐鼓,陳師鞠旅。

  顯允方叔,伐鼓淵淵,振旅闐闐。

  蠢爾蠻荊,大邦為仇。

  方叔**,克壯其猶。

  方叔率止,執(zhí)訊獲丑。

  戎車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

  顯允方叔,征伐玁狁,蠻荊來威。

  譯文:

  戰(zhàn)士們采苦菜在行軍間隙,從那片去年剛開墾的新田,轉到這塊未開墾的處女地。尊貴的方叔帶領大軍到來,三千戰(zhàn)車滾滾而來勢逶迤,三軍兒郎揮盾演武有士氣。尊貴的方叔我們的好統(tǒng)帥,高坐戰(zhàn)車把青黑駿馬駕馭,四匹青黑駿馬進退都有序。高大的戰(zhàn)車遠看遍體彤紅,垂方紋竹簾魚皮箭袋斜披,馬兒胸前大帶纓絡嚼頭系。

  戰(zhàn)士們采苦菜在軍營四旁,從那片去年剛開墾的新田,轉到這塊民居田野的**。尊貴的方叔帶領大軍到來,三千戰(zhàn)車滾滾而來勢浩蕩,蛟龍龜蛇的戰(zhàn)旗高高飄揚。尊貴的方叔我們的好統(tǒng)帥,他的戰(zhàn)車紅皮纏轂紋橫轅,馬嘴邊的八只鸞鈴響叮當。尊貴的方叔身著天子命服,大紅蔽膝是那樣富麗堂皇,身上的青蒼佩玉朗朗脆響。

  蒼鷹隼鷂長空中疾飛如電,它盡展雄姿時而一飛沖天,時而停止飛翔棲落在樹尖。尊貴的方叔帶領大軍到來,三千戰(zhàn)車滾滾而來起塵煙,三軍兒郎揮盾演武壯如山。尊貴的方叔我們的好統(tǒng)帥,士兵們鳴金擊敲響徹霄漢,列隊誓師發(fā)出必勝的宣言。我們尊貴的方叔威風凜然,擊鼓前進咚咚咚響個不停,鳴金收兵鏘鏘鏘肅然靜安。

  你這愚蠢不開化的荊蠻人,膽敢跟我泱泱大國作對頭。尊貴的方叔**英雄人物,老當益壯操勞國事善籌謀。尊貴的方叔帶領大軍到來,**審訊萬千俘虜競授首。戰(zhàn)車陣滾滾而來隆隆作響,隆隆作響滾滾向前不停留,猶如雷霆萬鈞震天動地吼。我們尊貴的方叔威風凜凜,親率大軍出征討伐獫狁族,愚蠢的蠻荊人敢不低下頭!

  注釋:

  1、薄言:句首語氣詞。

  2、芑(qí):一種野菜。

  3、新田:毛傳:“田一歲曰菑,二歲曰新田,三歲日畬(yú)!

  4、菑(zī)畝:見上注。

  5、涖(lì):臨。止:語助詞。

  6、干:盾。試:演習。

  7、騏(qí):青底黑紋的馬。

  8、翼翼:整齊嚴謹?shù)臉幼印?/p>

  9、路車:大車。路,通“輅”。奭(shī):***涂飾。

  10、簟(diàn)茀(fú):遮擋戰(zhàn)車后部的**子。魚服:鯊魚皮裝飾的車箱。

  11、鉤膺(yīng):帶有銅制鉤飾的馬胸帶。鞗(tiáo)革:皮革制成的馬韁繩。

  12、中鄉(xiāng):鄉(xiāng)中。

  13、旂(qí)旐(zhào):畫有龍和蛇圖案的旗幟。

  14、約軝(qí):用皮革約束車軸露出車輪的部分。錯衡:在戰(zhàn)車扶手的橫木上飾以花紋。

  15、玱(qiāng)玱:象聲詞,金玉撞擊聲。

  16、服:穿起。命服:禮服。

  17、芾(fú):通“韍”,皮制的蔽膝,類似圍裙。

  18、有玱:即“玱玱”。蔥珩(héng):翠綠色的佩玉。

  19、鴥(yù):鳥飛迅疾的樣子。隼(sǔn):一類猛禽。

  20、戾(lì):到達。

  21、止:止息。

  22、鉦(zhēng)人:掌管擊鉦擊鼓的**。

  23、陳:陳列。鞠:訓告。

  24、顯允:高貴英偉。

  25、淵淵:象聲詞,擊鼓聲。

  26、振旅:整頓隊伍,指收兵。闐(tián)闐:擊鼓聲。

  27、蠢:愚蠢,無知的舉動。蠻荊:對南方部族的蔑稱。

  28、大邦:大國,指周**。

  29、**:年長功高的老臣。

  30、克:能。壯:光大。猶:通“猷”,謀略。

  31、執(zhí)訊:捉住審訊。獲丑:俘虜。

  32、嘽(tān)嘽:兵車行走的聲音。

  33、焞(tūn)焞:車馬眾多的.樣子。

  34、玁(xiǎn)狁(yǔn):古代****匈奴在周朝時的名稱。

  35、來:語助詞。威:威服。“蠻荊來威”即“來威蠻荊”。

  賞析:

  《小雅·采芑》詩的開首以“采芑”起興,很自然地引出這次演習的地點:“新田”、“菑畝”。緊接著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出現(xiàn)在曠野上,馬蹄得得,敲不碎陣列中之肅穆嚴整;軍旗獵獵,掩不住蒼穹下之殺氣騰騰。在這里,作者以一約數(shù)“三千”極言周軍猛將如云、戰(zhàn)車如潮的強大陣容,進而又將“鏡頭的焦距”拉近至隊伍的前方,

精心安排了一個主將出場的赫赫威儀。只見他,乘坐一輛***戰(zhàn)車,花席為簾、鮫皮為服,四匹馬訓練有素、銅鉤鐵轡,在整個隊伍里坐鎮(zhèn)**,高大威武而與眾不同。真是未謀其面已威猛懾人。詩的第二章與上大體相同,以互文見義之法,主要通過色彩刻畫(“旗旐央央”,“約軝錯衡”),繼續(xù)加強對演習隊伍聲勢之描繪。在對方叔形象的刻畫上則更逼近一步:“服其命服”的方叔朱衣黃裳、佩玉鳴鸞、氣度非凡。同時也點明他為王卿士的重要身份。第三章格調為之一變,以鷹隼的一飛沖天暗比方叔所率周軍勇猛無敵和斗志昂揚。接下來作者又具體地描繪了周師在主帥的指揮下演習陣法的情形:雷霆般的戰(zhàn)鼓聲中,戰(zhàn)車保持著進攻的陣形,在響徹云霄的喊殺聲中向前沖去;演習結束,又是一陣鼓響,下達收兵的號令,隊伍便井然有序地退出演習場,整頓完畢后,浩浩蕩蕩地返回營地。(“伐鼓淵淵,振旅闐闐”)。第四章辭色俱厲,以雄壯的氣概直斥無端滋亂之荊蠻(“蠢爾蠻荊,大邦為仇”)。告誡說,以方叔如此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之師旅討伐荊蠻,定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摧敵之軍,拔敵之城,俘敵之人,敗之于談笑揮手之間(“方叔率止,執(zhí)訊獲丑”)。

  統(tǒng)觀全詩,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是此詩并非實寫戰(zhàn)爭,而是寫一次軍事演習。這從詩中“師干之試”等處可證。其二,此詩從頭至尾層層推進,專事渲染,純以氣勢勝。

采芑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畝。方叔涖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方叔率止。乘其四騏,四騏翼翼。路車有奭,簟茀魚服,鉤膺鞗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鄉(xiāng)。方叔涖止,其車三千。旂旐央央,方叔率止。約軧錯衡,八鸞玱玱。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蔥珩。

  鴥彼飛隼,其飛戾天,亦集爰止。方叔涖止,其車三千。師干之試,方叔率止。鉦人伐鼓,陳師鞠旅。顯允方叔,伐鼓淵淵,振旅闐闐。

  蠢爾蠻荊,大邦為仇。方叔**,克壯其猶。方叔率止,執(zhí)訊獲丑。戎車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顯允方叔,征伐玁狁,蠻荊來威。

  翻譯

  戰(zhàn)士們采苦菜在行軍間隙,從那片去年剛開墾的新田,轉到這塊未開墾的處女地。尊貴的方叔帶領大軍到來,三千戰(zhàn)車滾滾而來勢逶迤,三軍兒郎揮盾演武有士氣。尊貴的方叔我們的好統(tǒng)帥,高坐戰(zhàn)車把青黑駿馬駕馭,四匹青黑駿馬進退都有序。高大的戰(zhàn)車遠看遍體彤紅,垂方紋竹簾魚皮箭袋斜披,馬兒胸前大帶纓絡嚼頭系。

  戰(zhàn)士們采苦菜在軍營四旁,從那片去年剛開墾的新田,轉到這塊民居田野的**。尊貴的方叔帶領大軍到來,三千戰(zhàn)車滾滾而來勢浩蕩,蛟龍龜蛇的戰(zhàn)旗高高飄揚。尊貴的方叔我們的好統(tǒng)帥,他的戰(zhàn)車紅皮纏轂紋橫轅,馬嘴邊的八只鸞鈴響叮當。尊貴的方叔身著天子命服,大紅蔽膝是那樣富麗堂皇,身上的青蒼佩玉朗朗脆響。

  蒼鷹隼鷂長空中疾飛如電,它盡展雄姿時而一飛沖天,時而停止飛翔棲落在樹尖。尊貴的方叔帶領大軍到來,三千戰(zhàn)車滾滾而來起塵煙,三軍兒郎揮盾演武壯如山。尊貴的方叔我們的好統(tǒng)帥,士兵們鳴金擊敲響徹霄漢,列隊誓師發(fā)出必勝的宣言。我們尊貴的方叔威風凜然,擊鼓前進咚咚咚響個不停,鳴金收兵鏘鏘鏘肅然靜安。

  你這愚蠢不開化的荊蠻人,膽敢跟我泱泱大國作對頭。尊貴的方叔**英雄人物,老當益壯操勞國事善籌謀。尊貴的方叔帶領大軍到來,**審訊萬千俘虜競授首。戰(zhàn)車陣滾滾而來隆隆作響,隆隆作響滾滾向前不停留,猶如雷霆萬鈞震天動地吼。我們尊貴的方叔威風凜凜,親率大軍出征討伐獫狁族,愚蠢的蠻荊人敢不低下頭!

  注釋

  薄言:句首語氣詞。

  芑:一種野菜。

  新田:毛傳:“田一歲曰菑,二歲曰新田,三歲日畬(yú)!鼻

  畝:見上注。

  涖:臨。

  止:語助詞。

  干:盾。

  試:演習。

  騏:青底黑紋的馬。

  翼翼:整齊嚴謹?shù)臉幼印?/p>

  路車:大車。路,通“輅”。

  奭:***涂飾。

  簟茀:遮擋戰(zhàn)車后部的**子。

  魚服:鯊魚皮裝飾的車箱。

  鉤膺:帶有銅制鉤飾的馬胸帶。

  鞗革:皮革制成的馬韁繩。

  中鄉(xiāng):鄉(xiāng)中。

  旂旐:畫有龍和蛇圖案的旗幟。

  約軝:用皮革約束車軸露出車輪的部分。

  錯衡:在戰(zhàn)車扶手的橫木上飾以花紋。

  玱玱:象聲詞,金玉撞擊聲。

  服:穿起。

  命服:禮服。

  芾:通“韍”,皮制的蔽膝,類似圍裙。

  有玱:即“玱玱”。

  蔥珩:翠綠色的佩玉。

  鴥:鳥飛迅疾的樣子。

  隼:一類猛禽。

  戾:到達。

  止:止息。

  鉦人:掌管擊鉦擊鼓的**。

  陳:陳列。

  鞠:訓告。

  顯允:高貴英偉。

  淵淵:象聲詞,擊鼓聲。

  振旅:整頓隊伍,指收兵。

  闐闐:擊鼓聲。

  蠢:愚蠢,無知的舉動。

  蠻荊:對南方部族的蔑稱。

  大邦:大國,指周**。

  **:年長功高的老臣克:能。

  壯:光大。

  猶:通“猷”,謀略。

  執(zhí)訊:捉住審訊。

  獲丑:俘虜。

  嘽嘽:兵車行走的聲音。

  焞焞:車馬眾多的樣子。

  玁狁:古代****匈奴在周朝時的名稱。

  來:語助詞。

  威:威服!靶U荊來威”即“來威蠻荊”。

  鑒賞

  《小雅·采芑》詩的開首以“采芑”起興,很自然地引出這次演習的地點:“新田”、“菑畝”。緊接著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出現(xiàn)在曠野上,馬蹄得得,敲不碎陣列中之肅穆嚴整;軍旗獵獵,掩不住蒼穹下之殺氣騰騰。在這里,作者以一約數(shù)“三千”極言周軍猛將如云、戰(zhàn)車如潮的強大陣容,進而又將“鏡頭的焦距”拉近至隊伍的前方,精心安排了一個主將出場的赫赫威儀。只見他,乘坐一輛***戰(zhàn)車,花席為簾、鮫皮為服,四匹馬訓練有素、銅鉤鐵轡,在整個隊伍里坐鎮(zhèn)**,高大威武而與眾不同。真是未謀其面已威猛懾人。詩的第二章與上大體相同,以互文見義之法,主要通過色彩刻畫(“旗旐央央”,“約軝錯衡”),繼續(xù)加強對演習隊伍聲勢之描繪。在對方叔形象的刻畫上則更逼近一步:“服其命服”的方叔朱衣黃裳、佩玉鳴鸞、氣度非凡。同時也點明他為王卿士的重要身份。第三章格調為之一變,以鷹隼的一飛沖天暗比方叔所率周軍勇猛無敵和斗志昂揚。接下來作者又具體地描繪了周師在主帥的指揮下演習陣法的情形:雷霆般的戰(zhàn)鼓聲中,戰(zhàn)車保持著進攻的陣形,在響徹云霄的喊殺聲中向前沖去;演習結束,又是一陣鼓響,下達收兵的號令,隊伍便井然有序地退出演習場,整頓完畢后,浩浩蕩蕩地返回營地。(“伐鼓淵淵,振旅闐闐”)。第四章辭色俱厲,以雄壯的氣概直斥無端滋亂之荊蠻(“蠢爾蠻荊,大邦為仇”)。告誡說,以方叔如此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之師旅討伐荊蠻,定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摧敵之軍,拔敵之城,俘敵之人,敗之于談笑揮手之間(“方叔率止,執(zhí)訊獲丑”)。

  統(tǒng)觀全詩,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是此詩并非實寫戰(zhàn)爭,而是寫一次軍事演習。這從詩中“師干之試”等處可證。其二,此詩從頭至尾層層推進,專事渲染,純以氣勢勝。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歌頌的雅歌,是人們在誓師宴會上唱的雅歌。眾將士本來以為這次出征就是去打仗,但到邊界后,人們才知道這次行動是屯兵演習。周朝自周文王起,就開始了屯兵**,周朝每占領一地,或準備去占領該地,都要動員人們遷移到該地居住,以此來鞏固國家的安定。


采芑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擴展閱讀


采芑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擴展1)

——采薇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采薇原文翻譯及賞析1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翻譯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剛剛冒出地面。說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實現(xiàn)。沒有妻室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沒有時間安居休息,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樣子。說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憂悶。憂心如焚,饑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地點不能固定,無法使人帶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莖葉變老了。說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陽春。征役沒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開著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駛過的是什么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從乘。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為一個月多次交戰(zhàn)!

  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而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骨裝飾的弓和鯊魚皮箭囊(指精良的裝備)。怎么能不每天戒備呢?獫狁之難很緊急啊。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饑又渴真勞累。滿腔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注釋

  薇:豆科野豌豆屬的一種,學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種子、莖、葉均可食用。

  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止:句末助詞,無實意。

  曰:句首、句中助詞,無實意。

  莫:通“暮”,也讀作“暮”。本文指年末。

  靡室靡家: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無。室,與“家”義同。

  不遑:不暇。遑,閑暇。

  啟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啟,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席,危坐時腰部伸直,臀部與足離開;安坐時臀部貼在足跟上。

  獫狁:*古代****名。

  柔:柔嫩!叭帷北取白鳌备M一步生長。指剛長出來的薇菜柔嫩的樣子。

  烈烈:熾烈,形容憂心如焚。

  載饑載渴:則饑則渴、又饑又渴。載……載……,即又……又……。

  戍:防守,這里指防守的地點。

  聘:問候的音信。

  剛:堅硬。

  陽:農歷十月,小陽春季節(jié)。今猶言“十月小陽春”。

  靡:無。

  盬:止息,了結。

  啟處:休整,休息。

  孔:甚,很。

  疚:病,苦痛。

  我行不來:意思是:我不能回家。來,回家。(一說,我從軍出發(fā)后,還沒有人來慰問過)

  常:常棣(棠棣),既芣苡,植物名。

  路:高大的戰(zhàn)車。斯何,猶言維何。斯,語氣助詞,無實義。

  君子:指將帥。

  小人:指士兵。

  戎:車,兵車。

  牡:雄馬。

  業(yè)業(yè):高大的樣子。

  定居:猶言安居。

  捷:勝利。謂接戰(zhàn)、交戰(zhàn)。一說,捷,邪出,指改道行軍。此句意謂,一月多次行軍。

  骙:雄強,威武。這里的骙骙是指馬強壯的意思。

  腓:庇護,掩護。

  翼翼:整齊的樣子。謂馬訓練有素。

  弭:弓的一種,其兩端飾以骨角。一說弓兩頭的彎曲處。象弭,以象牙裝飾弓端的弭。魚服,鯊魚魚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備。

  棘:急?准,很緊急。

  昔:從前,文中指出征時。

  依依:形容柳絲輕柔、隨風搖曳的樣子。

  思:用在句末,沒有實在意義

  雨:音同玉,為 “下” 的意思。

  霏霏:雪花紛落的樣子。

  遲遲:遲緩的樣子。

  往:當初從軍。

  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xiāng)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饑又渴;但邊關漸遠,鄉(xiāng)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xiāng),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無數(shù)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xiàn)。此詩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并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fā)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fā)急切難忍。首句以采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饑。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邊關士卒的“采薇”,與家鄉(xiāng)女子的“采蘩”、“采!笔遣豢赏鞯。戍役不僅艱苦,而且漫長!稗币嘧髦埂、“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fā)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不能不“憂心烈烈”。后四句為什么戍役難歸的問題作了層層說明:遠離家園,是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為戰(zhàn)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為王差無窮。其根本原因,則是“玁狁之故”。《漢書·匈奴傳》說:“(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云云!边@可視為《采薇》之作的時代背景。對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這樣,一方面是懷鄉(xiāng)情結,另一方面是戰(zhàn)斗意識。前三章的前后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zhàn)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jié)有不同的表現(xiàn)。

  第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zhàn)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zhàn)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zhàn)車描寫了兩個戰(zhàn)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边@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zhàn)斗;“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边@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zhàn)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zhàn)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后,由戰(zhàn)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睉(zhàn)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zhàn)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睹颉犯鶕(jù)這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認為《采薇》是“遣戍役”、勸將士之詩。這與詩意不符。從全詩表現(xiàn)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生活,是極自然的。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蛟S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xiàn)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傷悲”!拔粑彝,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边@是寫景記事,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zhàn)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現(xiàn)代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于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靶械肋t遲,載渴載饑”,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饑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行道遲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回歸之際,必然會生發(fā)“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綜觀全詩,《采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fā)遣戍役勸將士的戰(zhàn)斗之情,而是將**與蠻族的戰(zhàn)爭沖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于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zhàn)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xiàn)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xiàn)周人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反感!恫赊薄,似可稱為千古厭戰(zhàn)詩之祖。

  在藝術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三百篇》中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王夫之《姜齋詩話》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和劉熙載《藝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為詩家口頭禪。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為詩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嚴霜結,今來自露晞”(《情詩》),顏延之的“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之五),等等。

  創(chuàng)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于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jù)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賞析二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朝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戍役,守衛(wèi)*,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xiàn)的。更是通過對他們忠于職守的敘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xiāng)的強烈對比來表現(xiàn)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里卻是思歸的情愫,這里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并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xiàn)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表達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凄苦心情。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來引起下文。詩歌的一開始就給讀者展示了一幅凄涼的戍邊生活畫面,我們仿佛看到戍卒一邊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邊思念著久別的家鄉(xiāng),屈指計算著返家的日期……第一章開頭兩句寫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這是寫春天,薇菜剛剛綻出嫩綠的芽尖;第二章寫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這是寫夏天,薇菜的葉片肥嫩;第三章則是:“采薇采薇,薇亦剛止”,這是寫秋天,薇菜的葉莖將老而粗硬。從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時光無情地流逝了;戍卒思歸,從春到秋,一年將盡,何時才能歸家呢?其實在詩里,詩人原是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長,都看作是生命的見證,人生的比照。因此,興是自然予人的最樸素也最直接的感悟,***著體認生命的深刻之義。于是在“采薇”這樣一個凝固在戍卒記憶里的姿勢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輪回,光陰的流逝,還看到思念的成長,看到生命走向蒼老的痕跡。

  前三章的前后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這樣的豪邁和悲涼的交織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愫和戰(zhàn)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jié)有不同的表現(xiàn)。

  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zhàn)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zhàn)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zhàn)車描寫了兩個戰(zhàn)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zhàn)斗;“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zhàn)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zhàn)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后,由戰(zhàn)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戰(zhàn)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zhàn)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獫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獫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而這兩章的色調如此的華美,那密密層層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戰(zhàn)馬,威風凜凜的將軍,華貴的弓箭,齊整的戰(zhàn)車,這里洋溢著一種報效國家,不惜血酒疆場的豪放情懷。而在殘酷戰(zhàn)爭之中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的悲哀,以及對遙遠的故鄉(xiāng)的濃得化不開的思念,這些陰暗的色調就在這里被沖淡了。因為當自己在戰(zhàn)場上浴血奮戰(zhàn)的時候,正因為身后有如此承載著自己的溫暖思念的美麗的家園。

  從手法上說,這首詩的特點還在于選擇了一個最佳角度,即“在路上”,這是一條世界上最遠最長的路,它如此之長,長得足以承載一場戰(zhàn)爭,長得足以裝滿一個人年年歲歲的思念,長得足以盛滿一個人生命中的苦樂悲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弊屇且还衫p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這四句詩被后人譽為《詩經》中最好的句子。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這幾句詩句里有著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個人生命的寓言。是誰曾經在那個春光爛漫的春天里,在楊柳依依中送別我?而當我在大雪飄飛的時候經歷九死一生返回的時候,還有誰在等我?是《木蘭辭》里親人歡迎的盛況,還是《十五從軍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別離時的春光,回歸時的大雪,季節(jié)在變換,時光在流逝,我們離去,我們歸來,而在來來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沒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飛雪中一個被沉重的相思和焦慮燒灼的又饑又渴的征人孤獨的身影,步履蹣跚地,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來。

  這一首詩與《詩經》中的其它篇章如《擊鼓》《東山》《無衣》對讀,可以讀出更完整的故事,更真切的生命感受。如果我們可以想象,這個戍卒,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著昂揚的戰(zhàn)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行”的士兵,同時還是那位在蒙蒙的細雨里唱著歸鄉(xiāng)的“我徂東山,滔滔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的士兵。那么,《采薇》的故事就更豐富了,事實上,這一首詩里的確有著太豐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懷。相思之情與報國之志,豪放與蒼涼如此**地交織在一起,奏響的是真實的生命樂章。在后來的如陳陶《隴西行》,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等偉大的作品里,也能依稀地聽到這首詩在時間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遼遠而空曠的回音。

采薇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悲傷,莫知我哀!

  譯文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

  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

  道路泥濘難行走,又渴又饑真勞累。

  滿心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注釋

 、偎迹赫Z氣助詞。

 、谝樱赫Z氣助詞。

  ③依依:形容樹枝柔弱,隨風搖擺的樣子。

 、荟貉┗w舞的樣子。

  ⑤昔:從前。

  賞析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于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jù)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后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打敗獫狁的記載。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全詩分六章,前三章疊出,以采薇起興寫薇由作而柔而剛,而戍役軍士遠別家鄉(xiāng),歷久不歸,思鄉(xiāng)之情,憂心不已!作者寫道:山薇啊,你發(fā)芽了,出生了,我們總該回家了吧!但轉眼又是一年,我們都顧不上家室,這卻是為何呢?為了獫狁入侵之故,我們連好好坐上一會兒也來不及,也是為了獫狁之故。我們需要攻戰(zhàn)!又到了采薇的時候,薇葉長大了,枝葉柔嫩,這下總該回家了吧!心里的憂傷如此熾烈,為戰(zhàn)事奔波,我們戍期未定,誰難替我們帶回家信!山薇長得粗壯剛健了,這下該回家了吧!已是陽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沒完,還沒法閑暇,憂傷的心情好不痛苦,卻無人相慰勞!四、五兩章是寫邊關戰(zhàn)事繁忙、緊張:那盛開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興,喻出征軍伍車馬服飾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將士的*,兵車既已駕起,戰(zhàn)馬高大雄健,戰(zhàn)事頻繁,**又要遷徙,豈敢定居?駕著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馬,軍將們坐在戰(zhàn)車上,步兵們蔽依車后,戰(zhàn)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魚皮箭袋時時佩在身邊,獫狁的侵戰(zhàn)如此強大猖狂,馬能不日日加強戒備?這兩章寫的是獫狁的匈悍而周家**盛大的軍威,紀律嚴正,卒伍精強。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艱辛而緊張的,這些都是作者用寫實的筆法來寫的。第六章則筆鋒一轉,寫出征人在還鄉(xiāng)路上飽受饑寒,痛定思痛的哀傷心情:想起出征之時,那依依楊柳,枝茂葉盛,而此時風雪歸程,路遠,天寒,又饑,又渴,可謂十分狼狽而又凄苦。晉人謝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論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句。在文學史上影響極大。常為后世文人反復吟唱、仿效。由于《詩經》素以渾厚、質樸著稱,這類如此凄婉動人的作品確屬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詩經》抒情作品的一個典范而為歷代文學家所稱頌。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家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戊役,守衛(wèi)*,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xiàn)的。更是通過對他們忠于職守的敘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xiāng)的強烈對比來表現(xiàn)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里卻是思歸的情愫,這里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并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xiàn)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從寫作上看,它和詩經的許多作品一樣用以薇起興的手法,加上章法、詞法上重沓疊奏,使內容和情趣都得以層層鋪出,漸漸深化,也增強了作品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全詩有記敘,有議論,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寫,搭配錯落有致,又十分妥貼,因此《采薇》(節(jié)選)一篇確是《詩經》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采薇原文翻譯及賞析3

  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不遑啟居,獫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歸曰歸,心亦憂止。 憂心烈烈,載饑載渴。我戍未定,靡使歸聘。

  采薇采薇,薇亦剛止。曰歸曰歸,歲亦陽止。 王事靡盬,不遑啟處。憂心孔疚,我行不來!

  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 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

  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魚服。豈不日戒?獫狁孔棘!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翻譯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剛剛冒出地面。說回家了回家了,但已到了年末仍不能實現(xiàn)。沒有妻室沒有家,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沒有時間安居休息,都是為了和獫狁打仗。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柔嫩的樣子。說回家了回家了,心中是多么憂悶。憂心如焚,饑渴交加實在難忍。駐防的地點不能固定,無法使人帶信回家。

  豆苗采了又采,薇菜的莖葉變老了。說回家了回家了,又到了十月小陽春。征役沒有休止, 哪能有片刻安身。心中是那么痛苦,到如今不能回家。

  那盛開著的是什么花?是棠棣花。那駛過的是什么人的車?當然是將帥們的從乘。兵車已經駕起,四匹雄馬又高又大。哪里敢安然住下?因為一個月多次交戰(zhàn)!

  駕起四匹雄馬,四匹馬高大而又強壯。將帥們坐在車上,士兵們也靠它隱蔽遮擋。四匹馬訓練得已經嫻熟,還有象骨裝飾的弓和鯊魚皮箭囊(指精良的裝備)。怎么能不每天戒備呢?獫狁之難很緊急啊。

  回想當初出征時,楊柳依依隨風吹。如今回來路途中,大雪紛紛滿天飛。道路泥濘難行走,又饑又渴真勞累。滿腔傷感滿腔悲,我的哀痛誰體會!

  注釋

  薇:豆科野豌豆屬的一種,學名救荒野豌豆,又叫大巢菜,種子、莖、葉均可食用。

  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止:句末助詞,無實意。

  曰:句首、句中助詞,無實意。

  莫:通“暮”,也讀作“暮”。本文指年末。

  靡室靡家:沒有正常的家庭生活。靡,無。室,與“家”義同。

  不遑:不暇。遑,閑暇。

  啟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啟,跪、跪坐。居,安坐、安居。古人席地而坐,兩膝著席,危坐時腰部伸直,臀部與足離開;安坐時臀部貼在足跟上。

  獫狁:*古代****名。

  柔:柔嫩!叭帷北取白鳌备M一步生長。指剛長出來的薇菜柔嫩的樣子。

  烈烈:熾烈,形容憂心如焚。

  載饑載渴:則饑則渴、又饑又渴。載……載……,即又……又……。

  戍:防守,這里指防守的地點。

  聘:問候的音信。

  剛:堅硬。

  陽:農歷十月,小陽春季節(jié)。今猶言“十月小陽春”。

  靡:無。

  盬:止息,了結。

  啟處:休整,休息。

  孔:甚,很。

  疚:病,苦痛。

  我行不來:意思是:我不能回家。來,回家。(一說,我從軍出發(fā)后,還沒有人來慰問過)

  常:常棣(棠棣),既芣苡,植物名。

  路:高大的戰(zhàn)車。斯何,猶言維何。斯,語氣助詞,無實義。

  君子:指將帥。

  小人:指士兵。

  戎:車,兵車。

  牡:雄馬。

  業(yè)業(yè):高大的樣子。

  定居:猶言安居。

  捷:勝利。謂接戰(zhàn)、交戰(zhàn)。一說,捷,邪出,指改道行軍。此句意謂,一月多次行軍。

  骙:雄強,威武。這里的骙骙是指馬強壯的意思。

  腓:庇護,掩護。

  翼翼:整齊的樣子。謂馬訓練有素。

  弭:弓的一種,其兩端飾以骨角。一說弓兩頭的彎曲處。象弭,以象牙裝飾弓端的弭。魚服,鯊魚魚皮制的箭袋。

  日戒:日日警惕戒備。

  棘:急。孔棘,很緊急。

  昔:從前,文中指出征時。

  依依:形容柳絲輕柔、隨風搖曳的樣子。

  思:用在句末,沒有實在意義

  雨:音同玉,為 “下” 的意思。

  霏霏:雪花紛落的樣子。

  遲遲:遲緩的樣子。

  往:當初從軍。

  賞析

  這首詩描述了這樣的一個情景:寒冬,陰雨霏霏,雪花紛紛,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鄉(xiāng)途中踽踽獨行。道路崎嶇,又饑又渴;但邊關漸遠,鄉(xiāng)關漸近。此刻,他遙望家鄉(xiāng),撫今追昔,不禁思緒紛繁,百感交集。艱苦的軍旅生活,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無數(shù)次的登高望歸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現(xiàn)。此詩就是三千年前這樣的一位久戍之卒,在歸途中的追憶唱嘆之作。其類歸《小雅》,卻頗似《國風》。

  全詩六章,可分三層。既是歸途中的追憶,故用倒敘手法寫起。前三章為一層,追憶思歸之情,敘述難歸原因。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之疊詞申意并循序漸進的方式,抒發(fā)思家盼歸之情;而隨著時間的一推再推,這種心情越發(fā)急切難忍。首句以采薇起興,但興中兼賦。因薇菜可食,戍卒正采薇充饑。所以這隨手拈來的起興之句,是口頭語眼前景,反映了戍邊士卒的生活苦況。邊關士卒的“采薇”,與家鄉(xiāng)女子的“采蘩”、“采!笔遣豢赏鞯摹J鄄粌H艱苦,而且漫長!稗币嘧髦埂、“柔止”、“剛止”,循序漸進,形象地刻畫了薇菜從破土發(fā)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莖葉老硬的生長過程,它同“歲亦莫止”和“歲亦陽止”一起,喻示了時間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長。歲初而暮,物換星移,“曰歸曰歸”,卻久戍不歸;這對時時有生命之虞的戍卒來說,不能不“憂心烈烈”。后四句為什么戍役難歸的問題作了層層說明:遠離家園,是因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是因為戰(zhàn)事頻頻;無暇休整,是因為王差無窮。其根本原因,則是“玁狁之故”。《漢書·匈奴傳》說:“(周)懿王時,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被其苦,詩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獫狁之故’云云。”這可視為《采薇》之作的時代背景。對于玁狁之患,匹夫有戍役之責。這樣,一方面是懷鄉(xiāng)情結,另一方面是戰(zhàn)斗意識。前三章的前后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其實,這也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和戰(zhàn)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jié)有不同的表現(xiàn)。

  第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zhàn)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zhàn)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zhàn)車描寫了兩個戰(zhàn)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這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zhàn)斗;“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边@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zhàn)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zhàn)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后,由戰(zhàn)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睉(zhàn)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zhàn)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玁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玁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睹颉犯鶕(jù)這兩章對軍旅生活的描寫,認為《采薇》是“遣戍役”、勸將士之詩。這與詩意不符。從全詩表現(xiàn)的矛盾情感看,這位戍卒既戀家也識大局,似乎不乏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感。因此,在漫長的歸途上追憶起昨日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生活,是極自然的。

  籠罩全篇的情感主調是悲傷的家園之思;蛟S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驚醒了戍卒,他從追憶中回到現(xiàn)實,隨之陷入更深的悲傷之中。追昔撫今,痛定思痛,不能不令“我心傷悲”!拔粑彝樱瑮盍酪。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边@是寫景記事,更是抒情傷懷。個體生命在時間中存在,而在“今”與“昔”、“來”與“往”、“雨雪霏霏”與“楊柳依依”的情境變化中,戍卒深切體驗到了生活的虛耗、生命的流逝及戰(zhàn)爭對生活價值的否定。絕世文情,千古常新,F(xiàn)代人讀此四句仍不禁棖觸于懷,黯然神傷,也主要是體會到了詩境深層的生命流逝感!靶械肋t遲,載渴載饑”,加之歸路漫漫,道途險阻,行囊匱乏,又饑又渴,這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憂傷!靶械肋t遲”,似乎還包含了戍卒對父母妻孥的擔憂。一別經年,“靡使歸聘”,生死存亡,兩不可知,當此回歸之際,必然會生發(fā)“近鄉(xiāng)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渡漢江》的憂懼心理。然而,上述種種憂傷在這雨雪霏霏的曠野中,無人知道更無人安慰;“我心傷悲,莫知我哀”,全詩在這孤獨無助的悲嘆中結束。綜觀全詩,《采薇》主導情致的典型意義,不是抒發(fā)遣戍役勸將士的戰(zhàn)斗之情,而是將**與蠻族的戰(zhàn)爭沖突退隱為背景,將從屬于國家軍事行動的個人從戰(zhàn)場上分離出來,通過歸途的追述集中表現(xiàn)戍卒們久戍難歸、憂心如焚的內心世界,從而表現(xiàn)周人對戰(zhàn)爭的厭惡和反感!恫赊薄,似可稱為千古厭戰(zhàn)詩之祖。

  在藝術上,“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被稱為《三百篇》中最佳詩句之一。自南朝謝玄以來,對它的評析已綿延成一部一千五百多年的闡釋史。王夫之《姜齋詩話》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一倍增其哀樂”和劉熙載《藝概》的“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已成為詩家口頭禪。而“昔往”、“今來”對舉的句式,則屢為詩人追摹,如曹植的“始出嚴霜結,今來自露晞”(《情詩》),顏延之的“昔辭秋未素,今也歲載華”(《秋胡詩》之五),等等。

  創(chuàng)作背景

  《采薇》是出自《詩經·小雅·鹿鳴之什》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于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jù)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賞析二

  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朝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戍役,守衛(wèi)*,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xiàn)的。更是通過對他們忠于職守的敘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xiāng)的強烈對比來表現(xiàn)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里卻是思歸的情愫,這里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并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xiàn)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

  第一部分的三章采用重章疊句的形式,反復表達戍卒遠別家室、歷久不歸的凄苦心情。這三章的第一句都是“采薇采薇”,以此來引起下文。詩歌的一開始就給讀者展示了一幅凄涼的'戍邊生活畫面,我們仿佛看到戍卒一邊在荒野漫坡上采集野菜,一邊思念著久別的家鄉(xiāng),屈指計算著返家的日期……第一章開頭兩句寫道:“采薇采薇,薇亦作止”,這是寫春天,薇菜剛剛綻出嫩綠的芽尖;第二章寫道:“采薇采薇,薇亦柔止”,這是寫夏天,薇菜的葉片肥嫩;第三章則是:“采薇采薇,薇亦剛止”,這是寫秋天,薇菜的葉莖將老而粗硬。從春到秋,薇菜由嫩而老,時光無情地流逝了;戍卒思歸,從春到秋,一年將盡,何時才能歸家呢?其實在詩里,詩人原是把天地四時的瞬息變化,自然生物的生死消長,都看作是生命的見證,人生的比照。因此,興是自然予人的最樸素也最直接的感悟,***著體認生命的深刻之義。于是在“采薇”這樣一個凝固在戍卒記憶里的姿勢里,看到的不只是四季的輪回,光陰的流逝,還看到思念的成長,看到生命走向蒼老的痕跡。

  前三章的前后兩層,同時交織著戀家思親的個人情和為國赴難的責任感,這是兩種互相矛盾又同樣真實的思想感情。這樣的豪邁和悲涼的交織構成了全詩的情感基調,只是思歸的個人情愫和戰(zhàn)斗的責任感,在不同的章節(jié)有不同的表現(xiàn)。

  四、五章追述行軍作戰(zhàn)的緊張生活。寫出了軍容之壯,戒備之嚴,全篇氣勢為之一振。其情調,也由憂傷的思歸之情轉而為激昂的戰(zhàn)斗之情。這兩章同樣四句一意,可分四層讀。四章前四句,詩人自問自答,以“維常之華”,興起“君子之車”,流露出**特有的自豪之情。接著圍繞戰(zhàn)車描寫了兩個戰(zhàn)斗場面:“戎車既駕,四牡業(yè)業(yè)。豈敢定居,一月三捷!边@概括地描寫了威武的軍容、高昂的士氣和頻繁的戰(zhàn)斗;“駕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這又進而具體描寫了在戰(zhàn)車的掩護和將帥的指揮下,士卒們緊隨戰(zhàn)車沖鋒陷陣的場面。最后,由戰(zhàn)斗場面又寫到將士的裝備:“四牡翼翼,象弭魚服!睉(zhàn)馬強壯而訓練有素,武器精良而戰(zhàn)無不勝。將士們天天嚴陣以待,只因為獫狁實在猖狂,“豈不日戒,獫狁孔棘”,既反映了當時邊關的形勢,又再次說明了久戍難歸的原因。而這兩章的色調如此的華美,那密密層層的棠棣之花,雄俊高大的戰(zhàn)馬,威風凜凜的將軍,華貴的弓箭,齊整的戰(zhàn)車,這里洋溢著一種報效國家,不惜血酒疆場的豪放情懷。而在殘酷戰(zhàn)爭之中無法把握自己的命運的悲哀,以及對遙遠的故鄉(xiāng)的濃得化不開的思念,這些陰暗的色調就在這里被沖淡了。因為當自己在戰(zhàn)場上浴血奮戰(zhàn)的時候,正因為身后有如此承載著自己的溫暖思念的美麗的家園。

  從手法上說,這首詩的特點還在于選擇了一個最佳角度,即“在路上”,這是一條世界上最遠最長的路,它如此之長,長得足以承載一場戰(zhàn)爭,長得足以裝滿一個人年年歲歲的思念,長得足以盛滿一個人生命中的苦樂悲欣。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弊屇且还衫p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這四句詩被后人譽為《詩經》中最好的句子。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這幾句詩句里有著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個人生命的寓言。是誰曾經在那個春光爛漫的春天里,在楊柳依依中送別我?而當我在大雪飄飛的時候經歷九死一生返回的時候,還有誰在等我?是《木蘭辭》里親人歡迎的盛況,還是《十五從軍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別離時的春光,回歸時的大雪,季節(jié)在變換,時光在流逝,我們離去,我們歸來,而在來來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沒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飛雪中一個被沉重的相思和焦慮燒灼的又饑又渴的征人孤獨的身影,步履蹣跚地,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來。

  這一首詩與《詩經》中的其它篇章如《擊鼓》《東山》《無衣》對讀,可以讀出更完整的故事,更真切的生命感受。如果我們可以想象,這個戍卒,是那位吟出“死生契闊,與子成悅。執(zhí)子之手,與子偕老”的士兵,也是那唱著昂揚的戰(zhàn)歌“豈曰無衣,與子同袍。王于興師,修我戈矛,與子同行”的士兵,同時還是那位在蒙蒙的細雨里唱著歸鄉(xiāng)的“我徂東山,滔滔不歸。我來自東,零雨其蒙”的士兵。那么,《采薇》的故事就更豐富了,事實上,這一首詩里的確有著太豐富的色彩,太深沉的情懷。相思之情與報國之志,豪放與蒼涼如此**地交織在一起,奏響的是真實的生命樂章。在后來的如陳陶《隴西行》,如范仲淹的《漁家傲》等偉大的作品里,也能依稀地聽到這首詩在時間和生命的河流里所激起的遼遠而空曠的回音。


采芑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擴展2)

——《采薇》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采薇》原文,翻譯及賞析1

  采薇歌

  登彼西山兮,

  采其薇矣。

  以暴易暴兮,

  不知其非矣。

  神農虞夏忽焉沒兮,

  我安適歸矣?

  于嗟徂兮,

  命之衰矣!

  古詩簡介

  《采薇歌》作者:伯夷、叔齊,是一首袒露心跡、毫不矯飾的抒情詩,也是一首愛憎分明、議論風發(fā)的**詩。全詩情理交融,在“以暴易暴”的議論中滲透著卑視鄙棄周朝的強烈感情,在“我安適歸”與“命之衰矣”的感慨中隱含有同周朝勢難兩立的清晰判斷。

  翻譯/譯文

  登上那西山啊,

  采摘野豌豆聊以充饑。

  用兇暴取代兇暴啊,

  伐紂的武王分不清是和非。

  神農虞夏古代圣君轉瞬即逝啊,

  我要去的樂土又在哪里?

  多么可悲啊,即將身赴黃泉,

  看來是命中注定活該我們倒霉!

  注釋

 、龠m:往,去。

 、谟冢▁ū虛)嗟:嘆息聲。徂(cú):往;蛞詾榻铻椤伴恪。死。

  賞析/鑒賞

  《采薇歌》最早見于《史記·伯夷列傳》。伯夷、叔齊是商朝末年孤竹國國君墨脫初的長子和幼子。歷史上表彰這兩個人,基于兩點:一是不貪權勢。孤竹君生前擬讓位給叔齊。在他去世后,叔齊讓伯夷,伯夷不受逃去,叔齊也不肯繼位而逃去,王位便由中子繼承。故晉代吳隱之詩《酌貪泉》說:“古人云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倍欠磳χ芪渫醴ゼq。伯夷、叔齊在逃離孤竹國之后,都去投靠西伯姬昌(周文王)。姬昌去世不久,其子姬發(fā)(周武王)起兵討伐商朝的末代君主紂!妒酚洝げ牧袀鳌氛f:“伯夷、叔齊叩馬而諫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謂孝乎?以臣弒君,可謂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義人也!龆ブN渫跻*殷亂,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齊恥之,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采薇而食之。及餓且死,作歌。其辭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農虞夏忽焉沒兮,我安適歸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于首陽山!笨梢姴摹⑹妪R兄弟倆是以家庭內部倡“孝”、****倡“仁”來反對武王伐紂的。而在周朝建國后,寧可**,也不愿為周朝出力。在歷史上被認為是“舍生取義”的典型,因而備受后人稱贊?鬃诱f他們“求仁而得仁”,是“古之賢人”(《論語·述而》),韓愈更作有《伯夷頌》的專文加以頌揚!恫赊备琛芳词遣摹⑹妪R“義不食周粟”、**之前的絕命辭,與其“叩馬而諫”武王伐紂的進言,同是最足以表現(xiàn)人物思想性格的言辭。

  歌詞首句中的“西山”,指首陽山。首陽山,又名雷首山,在山西省永濟縣南。這是伯夷、叔齊隱居并最后殉身的地方。一、二兩句直陳登上首陽山的高處采薇充饑。薇,即巢菜,俗名野豌豆,蔓生,莖葉似小豆,可生食或作羹。這兩句用賦體,字句*淺,感情也似乎*淡,其中卻包含有決不與周**合作這一態(tài)度鮮明的抉擇。所說的是采薇這一件實事,但也不妨看作是一紙“恥食周粟”的宣言。三、四句以議論出之,說明不合作的原因。認為武王伐紂是“以暴易暴”,而非以仁義王天下,是不可取的,而武王卻并不以此為非。以上幾句是夷、齊表明自己**上的立場、態(tài)度,以“以暴易暴”四字對新建立的周**進行了激烈的批評。以下轉入全詩的另一個層次,寫個人的歷史性的悲劇。神農、虞、夏時代都是歷史上的圣明之世;說神農、虞、夏轉瞬即逝,其用意在于反襯自己的生不逢時,由于找不到一個安身立命的立足點而充滿了失落感。“我安適歸矣”,故意用無疑而設問的語氣,增強了感慨的份量,與《詩經·魏風·碩鼠》的“樂土樂土,爰得我所”的寫法正不謀而合。結尾兩句是無可“適歸”的延伸和發(fā)展。唐人司馬貞串講末二句說:“言己今日**,亦是運命衰薄,不遇大道之時,至幽憂而**!保ā妒酚浰麟[》)可以想見當伯夷、叔齊吟唱到此歌結尾時,雖已氣衰力微、不可能呼天搶地地大聲唱嘆,但這感慨至深的垂死之言,即使聲音很小甚至不甚連貫,仍然是會動情地頑強地唱出并長久地回響在首陽山的山涯水際的。

  《采薇歌》是一首袒露心跡、毫不矯飾的抒情詩,也是一首愛憎分明、議論風發(fā)的**詩。全詩情理交融,在“以暴易暴”的議論中滲透著卑視鄙棄周朝的強烈感情,在“我安適歸”與“命之衰矣”的感慨中隱含有同周朝勢難兩立的清晰判斷。作品用語簡潔;結構上轉折自然,首尾呼應,一氣呵成:風格質樸,*實之中卻不失流利?偟恼f來,這是一首表現(xiàn)較為成功的歌謠體的小詩。至于如何看待這首詩的思想內容,歸根結底,是一個關系到如何評價武王伐紂的問題?鬃訌牡赖伦晕彝瓿傻慕嵌瘸橄蟮乜隙ú、叔齊“求仁而得仁”;實際上,這是對武王伐紂的正義性的否定。從**上看,褒揚伯夷、叔齊,等于是在提倡忠于一家一姓的愚忠,是符合歷代**階級的**需要而與歷史的進步格格不入的。在這一點上,具有民本思想的孟子的見解十分高明、通達。他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保ā睹献印けM心下》)又說:“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所以孟子雖也多次稱頌伯夷,但仍給予“伯夷隘”(《孟子·公孫丑上》)的不客氣的批評。所謂“隘”,也就是器量太小,只求潔身自好,不能容人容物,也就是一種經過精心修飾的個人**。上述孟子的幾段話,是對伯夷、叔齊以一己的思想道德原則作為立身處世的最高準則,而不能以人民大眾的愛憎為愛憎,從而站在了“順乎天而應乎人”的“湯武**”(《周易·革卦》彖辭)的對立面上的直接或間接的批評,同時也可看做是對這首表明夷、齊“義不食周粟”心跡的絕命辭《采薇歌》的思想內容方面的深中肯綮的評價。這樣看來,這首《采薇歌》盡管唱嘆有情,感慨深沉,從思想內容的角度評價,卻是并不值得加以肯定的。

《采薇》原文,翻譯及賞析2

  采薇(節(jié)選)

  春秋戰(zhàn)國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采薇(節(jié)選)》譯文

  回想當初我離開的時候,連楊柳都與我依依惜別。

  如今回來路途中,卻紛紛揚揚下起了大雪。

  路途曲折漫長難行走,又渴又饑真勞累。

  我心里不覺傷悲起來,沒有人會懂得我的痛苦的!

  《采薇(節(jié)選)》注釋

  昔:從前,文中指出征時。

  往:當初從軍。

  依依:形容柳絲輕柔、隨風搖曳的樣子。

  思:用在句末,沒有實在意義。

  雨:音同玉,為 “下” 的意思。

  雨(yù)雪:下雪。雨,這里作動詞。

  霏(fēi)霏:雪花紛落的樣子。

  遲遲:遲緩的樣子。

  載:又。

  莫:沒有人。

  《采薇(節(jié)選)》賞析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于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jù)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后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打敗獫狁的記載。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弊屇且还衫p綿的、深邃的、飄忽的情思,從風景畫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無盡。

  這四句詩被后人譽為《詩經》中最好的句子。這是寫景記時,更是抒情傷懷。這幾句詩句里有著悲欣交集的故事,也仿佛是個人生命的寓言。是誰曾經在那個春光爛漫的春天里,在楊柳依依中送別我?而當我在大雪飄飛的時候經歷九死一生返回的時候,還有誰在等我?是《木蘭辭》里親人歡迎的盛況,還是《十五從軍征》里荒草萋萋的情景?別離時的春光,回歸時的大雪,季節(jié)在變換,時光在流逝,我們離去,我們歸來,而在來來去去里,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呢?沒有答案,只有漫天的飛雪中一個被沉重的相思和焦慮燒灼的又饑又渴的征人孤獨的身影,步履蹣跚地,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走向他不知道的未來。

《采薇》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采薇(節(jié)選)

  [先秦]佚名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

  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行道遲遲,載渴載饑。

  我心傷悲,莫知我哀!

  譯文及注釋: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于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jù)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后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打敗獫狁的記載。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全詩分六章,前三章疊出,以采薇起興寫薇由作而柔而剛,而戍役軍士遠別家鄉(xiāng),歷久不歸,思鄉(xiāng)之情,憂心不已!作者寫道:山薇啊,你發(fā)芽了,出生了,我們總該回家了吧!但轉眼又是一年,我們都顧不上家室,這卻是為何呢?為了獫狁入侵之故,我們連好好坐上一會兒也來不及,也是為了獫狁之故。我們需要攻戰(zhàn)!又到了采薇的時候,薇葉長大了,枝葉柔嫩,這下總該回家了吧!心里的憂傷如此熾烈,為戰(zhàn)事奔波,我們戍期未定,誰難替我們帶回家信!山薇長得粗壯剛健了,這下該回家了吧!已是陽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沒完,還沒法閑暇,憂傷的心情好不痛苦,卻無人相慰勞!四、五兩章是寫邊關戰(zhàn)事繁忙、緊張:那盛開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興,喻出征軍伍車馬服飾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將士的*,兵車既已駕起,戰(zhàn)馬高大雄健,戰(zhàn)事頻繁,**又要遷徙,豈敢定居?駕著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馬,軍將們坐在戰(zhàn)車上,步兵們蔽依車后,戰(zhàn)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魚皮箭袋時時佩在身邊,獫狁的侵戰(zhàn)如此強大猖狂,馬能不日日加強戒備?這兩章寫的是獫狁的匈悍而周家**盛大的軍威,紀律嚴正,卒伍精強。

  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艱辛而緊張的,這些都是作者用寫實的筆法來寫的。第六章則筆鋒一轉,寫出征人在還鄉(xiāng)路上飽受饑寒,痛定思痛的哀傷心情:想起出征之時,那依依楊柳,枝茂葉盛,而此時風雪歸程,路遠,天寒,又饑,又渴,可謂十分狼狽而又凄苦。晉人謝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論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句。在文學史上影響極大。常為后世文人反復吟唱、仿效。由于《詩經》素以渾厚、質樸著稱,這類如此凄婉動人的作品確屬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詩經》抒情作品的一個典范而為歷代文學家所稱頌。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家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戊役,守衛(wèi)*,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xiàn)的。更是通過對他們忠于職守的敘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xiāng)的強烈對比來表現(xiàn)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里卻是思歸的情愫,這里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并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xiàn)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從寫作上看,它和詩經的許多作品一樣用以薇起興的手法,加上章法、詞法上重沓疊奏,使內容和情趣都得以層層鋪出,漸漸深化,也增強了作品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全詩有記敘,有議論,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寫,搭配錯落有致,又十分妥貼,因此《采薇》(節(jié)選)一篇確是《詩經》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賞析:

  《采薇》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歷代注者關于它的寫作年代說法不一。但據(jù)它的內容和其它歷史記載的考訂大約是周宣王時代的作品的可能性大些。周代北方的獫狁(即后來的匈奴)已十分強悍,經常入侵中原,給當時北方人民生活帶來不少災難。歷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邊外和命將士**打敗獫狁的記載。從《采薇》的內容看,當是將士戍役勞還時之作。詩中唱出從軍將士的艱辛生活和思歸的情懷。全詩分六章,前三章疊出,以采薇起興寫薇由作而柔而剛,而戍役軍士遠別家鄉(xiāng),歷久不歸,思鄉(xiāng)之情,憂心不已!作者寫道:山薇啊,你發(fā)芽了,出生了,我們總該回家了吧!但轉眼又是一年,我們都顧不上家室,這卻是為何呢?為了獫狁入侵之故,我們連好好坐上一會兒也來不及,也是為了獫狁之故。我們需要攻戰(zhàn)!又到了采薇的時候,薇葉長大了,枝葉柔嫩,這下總該回家了吧!心里的憂傷如此熾烈,為戰(zhàn)事奔波,我們戍期未定,誰難替我們帶回家信!山薇長得粗壯剛健了,這下該回家了吧!已是陽春十月了!可是王事沒完,還沒法閑暇,憂傷的心情好不痛苦,卻無人相慰勞!四、五兩章是寫邊關戰(zhàn)事繁忙、緊張:那盛開的花是什么?是棠棣之花。用花之盛起興,喻出征軍伍車馬服飾之盛:那好大好大的是什么?那是將士的*,兵車既已駕起,戰(zhàn)馬高大雄健,戰(zhàn)事頻繁,**又要遷徙,豈敢定居?駕著四匹昂首高大的公馬,軍將們坐在戰(zhàn)車上,步兵們蔽依車后,戰(zhàn)馬威武雄健,兵士手中的象骨的弓和魚皮箭袋時時佩在身邊,獫狁的侵戰(zhàn)如此強大猖狂,馬能不日日加強戒備?這兩章寫的是獫狁的匈悍而周家**盛大的軍威,紀律嚴正,卒伍精強。但是戍役的生活也是艱辛而緊張的,這些都是作者用寫實的筆法來寫的。第六章則筆鋒一轉,寫出征人在還鄉(xiāng)路上飽受饑寒,痛定思痛的哀傷心情:想起出征之時,那依依楊柳,枝茂葉盛,而此時風雪歸程,路遠,天寒,又饑,又渴,可謂十分狼狽而又凄苦。晉人謝玄把“昔我往矣”四句論為三百篇中最好的詩句。在文學史上影響極大。常為后世文人反復吟唱、仿效。

  由于《詩經》素以渾厚、質樸著稱,這類如此凄婉動人的作品確屬不多。因而它便成了《詩經》抒情作品的一個典范而為歷代文學家所稱頌。這首詩的主題是嚴肅的。獫狁的兇悍,周家軍士嚴陣以待,作者以戍役軍士的身份描述了以天子之命命將帥、遣戊役,守衛(wèi)*,軍旅的嚴肅威武,生活的緊張艱辛。作者的愛國情懷是通過對獫狁的仇恨來表現(xiàn)的。更是通過對他們忠于職守的敘述——“不遑啟居”、“不遑啟處”、“豈敢定居”、“豈不日戒”和他們內心極度思鄉(xiāng)的強烈對比來表現(xiàn)的。全詩再襯以動人的自然景物的描寫:薇之生,薇之柔,薇之剛,棠棣花開,依依楊柳,霏霏雨雪,都烘托了軍士們“日戒”的生活,心里卻是思歸的情愫,這里寫的都是將士們真真實實的思想,憂傷的情調并不降低本篇作為愛國詩篇的價值,恰恰相反是表現(xiàn)了人們的純真樸實,合情合理的思想內容和情感,也正是這種純正的真實性,賦予了這首詩強盛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從寫作上看,它和詩經的許多作品一樣用以薇起興的手法,加上章法、詞法上重沓疊奏,使內容和情趣都得以層層鋪出,漸漸深化,也增強了作品的音樂美和節(jié)奏感。全詩有記敘,有議論,有景物,有抒情,有心理描寫,搭配錯落有致,又十分妥貼,因此《采薇》(節(jié)選)一篇確是《詩經》中最好的篇章之一。


采芑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擴展3)

——詩經采芑原文翻譯及賞析

詩經采芑原文翻譯及賞析1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呈此菑畝。

  方叔涖止,其車三千。

  師干之試,方叔率止。

  乘其四騏,四騏翼翼。

  路車有奭,簟茀魚服,鉤膺鞗革。

  薄言采芑,于彼新田,于此中鄉(xiāng)。

  方叔涖止,其車三千。

  旗旐央央,方叔率止。

  約軧錯衡,八鸞玱玱。

  服其命服,朱芾斯皇,有玱蔥珩。

  鴥彼飛隼,其飛戾天,亦集爰止。

  方叔涖止,其車三千。

  師干之試,方叔率止。

  鉦人伐鼓,陳師鞠旅。

  顯允方叔,伐鼓淵淵,振旅闐闐。

  蠢爾蠻荊,大邦為仇。

  方叔**,克壯其猶。

  方叔率止,執(zhí)訊獲丑。

  戎車啴啴,啴啴焞焞,如霆如雷。

  顯允方叔,征伐玁狁,蠻荊來威。

  注釋

  薄言:句首語氣詞。芑:一種野菜。

  譯文

  采呀采呀采芑忙,從那邊的新田里,采到這邊菑田旁。

  大將方叔來此地,戰(zhàn)車就有三千輛,士卒舞盾操練忙。

  方叔統(tǒng)帥自有方,駕起戰(zhàn)車驅四馬。

  四馬齊整氣昂昂。大車紅漆作彩飾,

  **帷子魚皮箱,牛皮胸帶與馬韁。

  采呀采呀采芑忙,從那邊的新田里,采到村莊的**。

  大將方叔來此地,戰(zhàn)車就有三千輛,龍蛇大旗鮮又亮。

  方叔統(tǒng)帥自有方,車轂車衡皮飾裝,八個馬鈴響叮當。

  朝廷禮服穿在身,紅色蔽膝亮堂堂,綠色佩玉玱玱響。

  鷹隼振翅疾飛翔,迅猛直上抵云天,忽而落下棲樹上。

  大將方叔來此地,戰(zhàn)車就有三千輛,士卒舞盾操練忙。

  方叔統(tǒng)帥自有方,鼓師擊鼓傳號令,擺陣訓話軍容壯。

  威風凜凜我方叔,擊鼓咚咚陣容強,整軍退兵氣勢壯。

  愚蠢無知那蠻荊,與我大國結仇怨。

  想那方叔為**,謀劃一定很謹嚴。

  方叔統(tǒng)帥自有方,俘虜敵軍必凱旋。

  戰(zhàn)車行進響隆隆,隆隆車聲不間斷,如那雷霆響徹天。

  威風凜凜我方叔,曾征玁狁于北邊,也能以威服荊蠻。

  賞析

  大將方叔為威懾荊蠻而演軍振旅的畫面。從整體而言,此所描畫可分為兩層。前三章為第一層,著重表現(xiàn)方叔指揮的這次軍事演習的規(guī)模與聲勢,同時盛贊方叔治軍的卓越才能。第四章為第二層,猶如一紙討伐荊蠻的檄文,表達了以此眾戰(zhàn)

  “菑畝”。緊接著一支浩浩蕩蕩的大軍出現(xiàn)在曠野上,馬蹄得得,敲不碎陣列中之肅穆嚴整;軍旗獵獵,掩不住蒼穹下之殺氣騰騰。在這里,作者以一約數(shù)“三千”極言周軍猛將如云

  統(tǒng)觀全詩,有兩點值得注意,其一是此詩并非實寫戰(zhàn)爭,而是寫一次軍事演習。這從詩中“師干之試”等處可證。吳闿生《詩義會通》云:“皆誤以‘蠻荊來威’為實有其事,不知乃作者虛擬頌禱詞!笨芍^得詩真義。其二,此詩從頭至尾層層推進,專事渲染,純以氣勢勝,正如清方玉潤《詩經原始》所評:“振筆揮灑,詞色俱厲,有泰山壓卵之勢!


采芑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擴展4)

——勸學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

勸學原文翻譯及賞析1

  勸學

  朝代:先秦

  作者:荀子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神莫大于化道,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君子性 一作:君子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詩》曰:“尸鳩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贝酥^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翻譯:

  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這種染料是從藍草里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塊是冷水凝結而成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但是(用火萃取)使它彎曲成車輪,(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guī)畫的一般的標準了,即使又曬干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理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后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对娊洝飞险f:“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養(yǎng)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卻)比不上片刻學到的知識(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望,(卻)不如登到高處見得廣。登到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喊,聲音并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fā)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shù)幕ㄋ肷,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huán)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有起因的,**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準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里產生了;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到達,)它的成績來源于走個不停。(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鉆研的心志,學**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干的實踐,事業(yè)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 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对姟飞险f:“布谷鳥筑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只。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彼跃拥囊庵緢远▽R弧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fā)現(xiàn)。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干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典入手到《禮記》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圣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愿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記》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抖Y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聲,《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里,表現(xiàn)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么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需求,現(xiàn)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禮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xiàn)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尚書》之類,那么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圣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詩經》《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yǎng)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yǎng)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tài)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對于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于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tài)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对娊洝氛f:“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闭f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guī)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志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yǎng)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愿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于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里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么,在**私欲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钪侨绱,到死也不變。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后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xiàn)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xiàn)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于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注音木直中(zhòng)繩其曲(qu第一聲)中(zhòng)規(guī)揉(róu)槁(gǎo)暴(pù)就礪(lì)參(cān通“叁”)省(xǐng)知(zhì)明須臾(yú)跂(qì)假舟楫者 假(jiǎ)楫(jí)生(xìng)非異也跬(kuǐ )步騏驥(qí jì)駑(nú)馬十駕鍥(qiè)而舍之金石可鏤(lòu)螯(áo )蛇鱔(shàn)朽(xiǔ)假輿(yú)善假(jiǎ)于物朽木不 折(zhé)爪(zhǎo) 牙

  注釋1.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2.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停止。3.青取之于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蓼(liǎo)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紅紫色,葉子長橢圓形,干時暗藍色。花淡紅色,穗狀花序,結瘦果,黑褐色。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于:從4.青于藍:比蓼藍(更)深。于:比。5、中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木工用拉直的墨線來取直。6.輮以為輪: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一種手工藝)。以:把。為:當作。7.規(guī):圓規(guī),測圓的工具。8.雖有槁暴: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干。槁暴,枯干。9.挺:直。10.受繩:用墨線量過。11.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12.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參省乎己:對自己檢查、省察。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詞,于。博學:廣泛地學習。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達。行無過:行動沒有過錯。14.吾嘗終日而思矣:而,表修飾15.須臾:片刻,一會兒。16.跂:提起腳后跟。17.博見:看見的范圍廣,見得廣。18.而見者遠:意思是遠處的人也能看見。而,表轉折。19.疾:快,速,這里引申為“洪亮”,指聲音宏大。20.彰:清楚。21.假:借助,利用。輿:車。22.利足:腳走得快。致:達到。23.水:指游泳。名詞,用作動詞。24.絕:橫渡。25.生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資質,稟賦。26.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27.興:起,興盛。28.焉:于之,在那里。29.淵:深水。30.蛟:一種似龍的生物。3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積累善行而養(yǎng)成品德,達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得,獲得。而,表因果關系。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33.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34.騏驥:駿馬,千里馬。35.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駑馬,劣馬。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37.鍥:用刀雕刻。38.金石可鏤:金:金屬。石:石頭。鏤: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39.用心一也:(這是)因為用心專一(的緣故)。用,以,因為。40.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后面的兩條腿只能劃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wèi),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說,“六”虛指。這兩說高中課本中沒有提到)41.螯:螃蟹的大鉗子。42.躁:浮躁,不專心。43.神明:精神智慧。44.跪:腳,蟹腿。

  賞析:

  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tài)度等方面,有條理、有層次地加以闡述。大量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是這篇文章的特色。

  荀子的《勸學》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的名篇,***些警句,已成為勉勵學習常用的成語。這里節(jié)選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連,但是意脈一貫,可以**成篇。文章大量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這些比喻取之于人們熟悉的事物,又包含豐富的含義,因此,道理能說得淺顯明白,發(fā)人深思。

  文章開篇就鄭重地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边@不但是《勸學》篇的第一句,也是整個《荀子》著作的第一句。為什么首先提出學習問題呢?因為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靶詯赫摗笔擒髯由鐣**思想的出發(fā)點,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

  在措辭上,他不說應該不斷學習,而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這對糾正人們學**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針對性。從學派傳統(tǒng)來說,儒家一向勸導人們好好學習。如《論語》的第一句就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荀子自稱是孔子的繼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說:“學不可以已!边@從表面上看,只是繼承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其實他強調的程度顯然不同。因為在孔子看來,“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保ā墩撜Z·季氏》)而荀子則認為禮義道德和系統(tǒng)知識,只有靠后天學習才能獲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認識論基礎上,發(fā)展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就行文來說,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語言簡勁,命意深廣,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闡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來比喻任何人通過發(fā)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這兩個比喻,使學習的人受到很大的啟發(fā)和鼓舞。不過,要能“青于藍”、“寒于水”,決不是“今日學,明日輟”所能辦到的,必須不斷地學,也就是說:“學不可以已”。所以,這兩個比喻深刻有力地說明了中心論點,催人奮進。

  接著,文章進一步設喻,從根本上闡明道理:“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边@正如梁啟超所說,意思是“喻人之才質,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見《荀子柬釋》引)。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但學習可以使人由“惡”變“善”,因此,他強調“輮”的作用。通過這個比喻,說明即使原來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經過學習,也可以“改變”成完全合乎道德規(guī)范的人。這顯然是對學習者更大的鼓勵。

  在強調了學習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設喻引出論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蹦静慕涍^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制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這樣以設喻引出論斷,顯得更有說服力。論斷句中的“日”字,與起句“學不可以已”的“已”字,緊密呼應,突出了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不斷學習,從而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

  開篇至此為第一段。這一段說明了學習在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學習意義重大,那么,如何學呢?荀子認為,學習不能單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須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因此,第二段首先說明:“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學習。而這個與空想相對的“學”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這種對于學習的見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認識論提出來的。

  荀子否認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強調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他在這里提出的“學”的概念,就具有唯物**因素。接著,連設五喻,展開論證,荀子先從生活經驗說起:站在高處望,比踮起腳見得廣闊;登高招手,順風呼喊,手臂并非更長了,聲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卻能遠遠地看到,清楚地聽到;可見利用高處、利用順風的作用之大。推而廣之,“假輿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長游泳,可是他們卻能“致千里”、“絕江河”,由于設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此讀起來不但感到親切,而且覺得可信。隨著不斷設喻,闡明的道理越來越深入讀者心靈,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边@就是說,君子之所以會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于利用外物來好好學習。

  推論起來,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學習,也就可以變?yōu)橛胁诺碌木。這與第一段所說的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直木可“輮”為車輪,意脈是一貫的,結構上也是暗相呼應的。此外,荀子把“所學”與“善假于物”聯(lián)系起來,“這意味著學習的目的是要認識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并利用這些規(guī)律性知識去改造客觀世界!保ㄒ試辣变殛P于《勸學》的說明)這與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聯(lián)系著的。

  至此,第二段結束。這一段說明學習必須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的時候,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文章先設兩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边@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圣人”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積善不息”,“涂之人可以為禹”。他充分強調“積善”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

  在筆法上,以設喻引出論點,更加強了論點的語勢,使論點一出現(xiàn)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接著,文章又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边@是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經過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已初步闡明,但是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反復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而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當然,學習要做到“不舍”,要不斷積累,那就必須專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必須堅持不懈,并照應了上文的層層論述。第三段至此結束。通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恒。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fā)和充分的證明。

  《勸學》的這三段,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指出了學習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和方法。雖然荀子論學的基礎是唯心**的“性惡論”,但是對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論”起了積極作用。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階級性,他把禮義當**人應該具備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倫理規(guī)范的行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惡”。他勸學的目的,實際上是要培養(yǎng)合乎封建**階級道德規(guī)范的人才,這與我們今天的學習目的有本質的區(qū)別。但是,在那新興地主階級登上**舞臺、全國走向**的歷史時期,是有進步意義的。至于文中闡述的要重視學習以及學習必須“善假于物”、逐漸積累、持之以恒等見解,就是在今天,對我們來說,也還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和借鑒意義。

  文中除少數(shù)地方直接說明道理外,幾乎都是比喻。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論點,這是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創(chuàng)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這些比喻精警動人。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脫化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以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海”、“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等,都被人們當作指導學習的格言來稱引。同時,運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靈活多樣,闡述一層意思,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xù)設喻;有的從正面設喻,有的從反面設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襯,有的以比喻進行對比。如此層層推進,上下呼應,使本身表現(xiàn)力很強的比喻,更充分持發(fā)揮作用,因而把道理闡述得十分透徹。再說,由于運用比喻,文章的語言顯得具體形象、精練有味。而且,隨著用比的連續(xù)和手法的變換,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產生鏗鏘起伏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因此,這不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論文,而且可以當作一篇文學作品來欣賞。

勸學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勸學(節(jié)選)

  先秦:荀子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譯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靛青是從藍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藍草的顏色更深;冰是水凝結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一塊木材直得合乎墨線,假如用火烤使它彎曲做成車輪,它的弧度就可以符合圓規(guī)的標準。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用墨線量過再經輔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劍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達而且行為沒有過失了。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我曾經整天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膊沒有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能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變得洪亮,可是聽的人在遠處也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從這里興起;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從這兒產生;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道德,精神得到提升,圣人的心境由此具備。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連走十天,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朽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喝到地下的泉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藏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

  注釋: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yǐ)。

  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停止。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zhòng)繩,輮(róu)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yòu)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lì)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cān)省(xǐng)乎己,則知(zhì)明而行無過矣。

  青取之于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中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繩,墨線。輮:通“煣”,古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的一種工藝。規(guī):圓規(guī),畫圓的工具。雖有槁暴:即使又曬干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干。挺:直。受繩:用墨線量過。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日參省乎己:每天對照反省自己。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詞,于。博學:廣泛地學習。日:每天。知:同“智”,見識。明:明達。行無過:行為沒有過錯。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yú)之所學也;吾嘗跂(qǐ)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yú)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jí)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xìng)非異也,善假于物也。

  須臾:片刻,一會兒。跂:踮起腳后跟。博見:看見的范圍廣,見得廣。疾:聲音宏大。彰:明顯,清楚。這里指聽得更清楚。假:憑借,利用。輿:車廂,這里指車。利足:腳走得快。水:游泳。絕:橫渡。生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天賦,資質。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kuǐ)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qí)驥(jì)一躍,不能十步;駑(nú)馬十駕,功在不舍。鍥(qiè)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lòu)。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xiè)六跪而二螯(áo),非蛇鱔(shàn)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跬:行走時兩腳之間的距離,等于現(xiàn)在所說的一步、古人所說的半步。步:古人說一步,指左右腳都向前邁一次的距離,等于現(xiàn)在的兩步。騏驥:駿馬,千里馬。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到達。駑馬:劣馬。駕:古代馬拉車時,早晨套一上車,晚上卸去。套車叫駕,所以這里用“駕”指代馬車一天的行程。十駕就是套十次車,指十天的行程。此指千里的路程。舍:舍棄。指不放棄行路。鍥:用刀雕刻。鏤: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蟹六跪而二螯:螃蟹有六只爪子,兩個鉗子。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后面的兩條腿只能劃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wèi),所以不能算在“跪”里面。螯,螃蟹等節(jié)肢動物身前的`大爪,形如鉗。蛇鱔:異文“蛇蟮”。

  賞析:

  開篇“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边@不但是《勸學》篇的第一句,也是整個《荀子》著作的第一句。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靶詯赫摗笔擒髯由鐣**思想的出發(fā)點,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語言簡勁,命意深廣,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闡述。

  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來比喻任何人通過發(fā)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這兩個比喻,使學習的人受到很大的啟發(fā)和鼓舞。不過,要能“青于藍”“寒于水”,決不是“今日學,明日輟”所能辦到的,必須不斷地學,也就是說:“學不可以已”。所以,這兩個比喻深刻有力地說明了中心論點,催人奮進。

  接著,文章進一步設喻,從根本上闡明道理:“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對學習者更大的鼓勵。在強調了學習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設喻引出論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蹦静慕涍^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制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這樣以設喻引出論斷,顯得更有說服力。論斷句中的“日”字,與起句“學不可以已”的“已”字,緊密呼應,突出了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不斷學習,從而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

  第三段說明了學習在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學習意義重大,荀子認為,學習不能單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須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因此,“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學習。而這個與空想相對的“學”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這種對于學習的見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認識論提出來的。荀子否認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強調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他在這里提出的“學”的概念,就具有唯物**因素。

  接著,連設五喻,展開論證,荀子先從生活經驗說起:站在高處望,比踮起腳見得廣闊;登高招手,順風呼喊,手臂并非更長了,聲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卻能遠遠地看到,清楚地聽到;可見利用高處、利用順風的作用之大。推而廣之,“假輿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長游泳,可是他們卻能“致千里”“絕江河”,由于設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此讀起來不但感到親切,而且覺得可信。隨著不斷設喻,闡明的道理越來越深入讀者心靈,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边@就是說,君子之所以會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于利用外物來好好學習。推論起來,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學習,也就可以變?yōu)橛胁诺碌木。這與第一段所說的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直木可“輮”為車輪,意脈是一貫的,結構上也是暗相呼應的。此外,荀子把“所學”與“善假于物”聯(lián)系起來,“這意味著學習的目的是要認識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并利用這些規(guī)律性知識去改造客觀世界!保ㄒ試辣变殛P于《勸學》的說明)這與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聯(lián)系著的。這一段說明學習必須善于利用外物。

  最后一段闡述學習必須專心一致、鍥而不舍。人們在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的時候,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這一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主要寫了兩個方面:一個是“積”,一個是“一”。文章先設兩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這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圣人”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積善不息”,“涂之人可以為禹”。他充分強調“積善”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在筆法上,以設喻引出論點,更加強了論點的語勢,使論點一出現(xiàn)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

  接著,文章又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边@是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經過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已初步闡明,但是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反復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而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當然,學習要做到“不舍”,要不斷積累,那就必須專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必須堅持不懈,并照應了上文的層層論述。通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恒。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fā)和充分的證明。

  這篇文章各段的條理十分清楚,基本上是每段闡述一個具體問題,而且總在文章的開頭、結尾部分作出明確的交代。在文章中,作者有時又采用對比的方法,將兩種相反的情況**在一起,形成鮮明對照,以增強文字的說服力。例如,在強調學習必須持之以恒、用心專一時,他不但用了一些并列的比喻,也用了好些相反相成的比喻,他列舉了“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和“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和“鍥而不舍,金石可鏤”;以及“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的蚯蚓,竟能在地下來去自如,而“六跪而二螯”的螃蟹,卻連一個容身的小洞也掘不好。這就表明,“積”與“不積”所產生的效果是截然相反的。在荀子哲學思想中,“積”字是一個重要觀點。

勸學原文翻譯及賞析3

  勸學

  朝代:先秦

  作者:荀子

  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pù),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聞**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教使之然也。詩曰:“嗟爾君子,無恒安息。靖共爾位,好是正直。神之聽之,介爾景福!鄙衲笥诨,福莫長于無禍。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于物也。(君子性 一作:君子生)

  南方有鳥焉,名曰蒙鳩,以羽為巢,而編之以發(fā),系之葦苕,風至苕折,卵破子死。巢非不完也,所系者然也。**有木焉,名曰射干,莖長四寸,生于高山之上,而臨百仞之淵,木莖非能長也,所立者然也。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滫,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質非不美也,所漸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擇鄉(xiāng),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

  物類之起,必有所始。**之來,必象其德。肉腐出蟲,魚枯生蠹。怠慢忘身,禍災乃作。強自取柱,柔自取束。邪穢在身,怨之所構。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地若一,水就濕也。草木疇生,禽獸群焉,物各從其類也。是故質的張,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樹成蔭,而眾鳥息焉。醯酸,而蚋聚焉。故言有招禍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是故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無惛惛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行衢道者不至,事兩君者不容。目不能兩視而明,耳不能兩聽而聰。螣蛇無足而飛,鼫鼠五技而窮!对姟吩唬骸笆F在桑,其子七兮。淑人君子,其儀一兮。其儀一兮,心如結兮!”故君子結于一也。

  昔者瓠巴鼓瑟,而流魚出聽;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故聲無小而不聞,行無隱而不形 。玉在山而草潤,淵生珠而崖不枯。為善不積邪?安有不聞者乎?

  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為士,終乎為圣人, 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后止也。故學數(shù)有終,若其義則不可須臾舍也。為之,人也;舍 之,禽獸也。故書者,政事之紀也;詩者,中聲之所止也;禮者,法之大分,類之綱紀也。 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禮之敬文也,樂之中和也,詩書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間者畢矣。 君子之學也,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體,形乎動靜。端而言,蝡而動,一可以為法則。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間,則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軀哉!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君子之學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也,以為禽犢。故不問而告謂之傲,問一而告二謂之囋。傲、非也,囋、非也;君子如向矣。

  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法而不說,詩書故而不切,春秋約而不速。方其人之習君子之說,則尊以遍矣,周于世矣。故曰:學莫便乎近其人。

  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上不能好其人,下不能隆禮,安特將學雜識志,順詩書而已耳。則末世窮年,不免為陋儒而已。將原**,本仁義,則禮正其經緯蹊徑也。若挈裘領,詘五指而頓之,順者不可勝數(shù)也。不道禮憲,以詩書為之,譬之猶以指測河也,以戈舂黍也,以錐餐壺也,不可以得之矣。故隆禮,雖未明,法士也;不隆禮,雖察辯,散儒也。

  問楛者,勿告也;告楛者,勿問也;說楛者,勿聽也。有爭氣者,勿與辯也。故必由其道至,然后接之;非其道則避之。故禮恭,而后可與言道之方;辭順,而后可與言道之理;色從而后可與言道之致。故未可與言而言,謂之傲;可與言而不言,謂之隱;不觀氣色而言,謂瞽。故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詩曰:“匪交匪舒,天子所予!贝酥^也。

  百發(fā)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一出焉,一入焉,涂巷之人也;其善者少,不善者多,桀紂盜跖也;全之盡之,然后學者也。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shù)以貫之,思索以通之,為其人以處之,除其害者以持養(yǎng)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及至其致好之也,目好之五色,耳好之五聲,口好之五味,心利之有天下。是故**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謂德操。德操然后能定,能定然后能應。能定能應,夫是之謂**。天見其明,地見其光,君子貴其全也。

  翻譯:

  譯文 君子說:學習不可以停止的。 譬如靛青這種染料是從藍草里提取的,然而卻比藍草的顏色更青;冰塊是冷水凝結而成的,然而卻比水更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但是(用火萃。┦顾鼜澢绍囕,(那么)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到)如圓規(guī)畫的一般的標準了,即使又曬干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用火萃取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墨線比量過就變得筆直,金屬制的刀劍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博地學習,并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那么他就會智慧明理并且行為沒有過錯了。 因此,不登上高山,就不知天多么高;不面臨深澗,就不知道地多么厚;不懂得先代帝王的遺教,就不知道學問的博大。干越夷貉之人,剛生下來啼哭的聲音是一樣的,而長大后風俗習性卻不相同,這是教育使之如此。《詩經》上說:“你這個君子啊,不要總是貪圖安逸。恭謹對待你的本職,愛好正直的德行。神明聽到這一切,就會賜給你洪福 祥瑞。”精神修養(yǎng)沒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福分沒有比無災無禍更長遠了。 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卻)比不上片刻學到的知識(收獲大);我曾經踮起腳向遠處望,(卻)不如登到高處見得廣。登到高處招手,手臂并沒有加長,可是遠處的人卻能看見;順著風喊,聲音并沒有加大,可是聽的人卻能聽得很清楚。借助車馬的人,并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達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卻可以橫渡長江黃河。君子的資質秉性跟一般人沒什么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罷了。 南方有一種叫“蒙鳩”的鳥,用羽毛作窩,還用毛發(fā)把窩編結起來,把窩系在嫩蘆葦?shù)幕ㄋ肷,風一吹葦穗折斷,鳥窩就墜落了,鳥蛋全部摔爛。不是窩沒編好,而是不該系在蘆葦上面。**有種叫“射干”的草,只有四寸高,卻能俯瞰百里之遙,不是草能長高,而是因為它長在了高山之巔。蓬草長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進了黑土里,就再不能變白了,蘭槐的根叫香艾,一但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會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選擇好的環(huán)境,交友要選擇有道德的人,才能夠防微杜漸保其中庸正直。 事情的發(fā)生都是有起因的,**的降臨也與德行相應。肉腐了**,魚枯死了生蟲,懈怠疏忽忘記了做人準則就會招禍。太堅硬物體易斷裂,太柔弱了又易被束縛,與人不善會惹來怨恨,干柴易燃,低洼易濕,草木叢生,野獸成群,萬物皆以類聚。所以靶子設置好了就會射來弓箭,樹長成了森林就會引來斧頭砍伐,樹林繁茂蔭涼眾鳥就會來投宿,醋變酸了就會惹來蚊蟲,所以言語可能招禍,行為可能**,君子為人處世不能不保持謹慎。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里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里產生了;積累善行養(yǎng)成高尚的品德,自然會心智澄明,也就具有了圣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到達,)它的成績來源于走個不停。(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么)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么)金石也能雕刻成功。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土壤里的水,這是由于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條腿,兩個蟹鉗,(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因此沒有刻苦鉆研的心志,學**就不會有顯著成績;沒有埋頭苦干的實踐,事業(yè)上就不會有巨大成就。在歧路上行走達不到目的地,同時事奉兩個君主的人,兩方都 不會容忍他。眼睛不能同時看兩樣東西而看明白,耳朵不能同時聽兩種聲音而聽清楚。螣蛇沒有腳但能飛,鼫鼠有五種本領卻還是沒有辦法。《詩》上說:“布谷鳥筑巢在桑樹上,它的幼鳥兒有七只。善良的君子們,行為要專一不偏邪。行為專一不偏邪,意志才會如磐石堅!彼跃拥囊庵緢远▽R。 古有瓠巴彈瑟,水中魚兒也浮出水面傾聽,伯牙彈琴,拉車的馬會停食仰頭而聽。所以聲音不會因為微弱而不被聽見,行為不會因為隱秘而不被發(fā)現(xiàn)。寶玉埋在深山,草木就會很潤澤,珍珠掉進深淵,崖岸就不會干枯。行善可以積累,哪有積善成德而不被廣為傳誦的呢? 學習究竟應從何入手又從何結束呢?答:按其途徑而言,應該從誦讀《詩》、《書》等經典入手到《禮記》結束;就其意義而言,則從做書生入手到成為圣人結束。真誠力行,這樣長期積累,必能深入體會到其中的樂趣,學到死方能后已。所以學習的教程雖有盡頭,但進取之愿望卻不可以有片刻的懈怠。畢生好學才成其為人,反之又與禽獸何異?《尚書》是政事的記錄;《詩經》是心聲之歸結;《禮記》是法制的前提、各種條例的總綱,所以要學到《禮經》才算結束,才算達到了道德之頂峰。《禮經》敬重禮儀,《樂經》講述中和之聲,《詩經》《尚書》博大廣闊,《春秋》微言大義,它們已經將天地間的大學問都囊括其中了。 君子學習,是聽在耳里,記在心里,表現(xiàn)在威儀的舉止和符合禮儀的行動上。一舉一動,哪怕是極細微的言行,都可以垂范于人。小人學習是從耳聽從嘴出,相距不過四寸而已,怎么能夠完美他的七尺之軀呢?古人學習是自身道德修養(yǎng)的需求,現(xiàn)在的人學習則只是為了炫耀于人。君子學習是為了完善自我,小人學習是為了賣弄和嘩眾取寵,將學問當作家禽、小牛之類的禮物去討人好評。所以,沒人求教你而去教導別人叫做浮躁;問一答二的叫啰嗦;浮躁啰嗦都是不對的,君子答問應象空谷回音一般,不多不少、恰到好處。 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抖Y經》、《樂經》有法度但嫌疏略;《詩經》、《尚書》古樸但不切近現(xiàn)實;《春秋》隱微但不夠周詳;仿效良師學習君子的學問,既崇高又全面,還可以通達世理。所以說學習沒有比親近良師更便捷的了。 崇敬良師是最便捷的學習途徑,其次就是崇尚禮儀了。若上不崇師,下不尚禮,僅讀些雜書,解釋一下《詩經》《尚書》之類,那么盡其一生也不過是一介淺陋的書生而已。要窮究圣人的智慧,尋求仁義的根本,從禮法入手才是能夠融會貫通的捷徑。就像彎曲五指提起皮袍的領子,向下一頓,毛就完全順了。如果不究禮法,**《詩經》《尚書》去立身行事,就如同用手指測量河水,用戈舂黍米,用錐子到飯壺里取東西吃一樣,是辦不到的。所以,尊崇禮儀,即使對學問不能透徹明了,不失為有道德有修養(yǎng)之士;不尚禮儀,即使明察善辯,也不過是身心散漫無真實修養(yǎng)的淺陋儒生而已。 如果有人前來向你請教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回答;前來訴說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追問;在你面前談論不合禮法之事,不要去參與;態(tài)度野蠻好爭意氣的,別與他爭辯。所以,一定要是合乎禮義之道的,才給予接待;不合乎禮義之道的,就回避他;因此,對于恭敬有禮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宗旨;對于言辭和順的人,才可與之談道的內容;態(tài)度誠懇的,才可與之論及道的精深義蘊。所以,跟不可與之交談的交談,那叫做浮躁;跟可與交談的不談那叫怠慢;不看對方回應而隨便談話的叫盲目。因此,君子不可浮躁,也不可怠慢,更不可盲目,要謹慎地對待每位前來求教的人!对娊洝氛f:“不浮躁不怠慢才是天子所贊許的。”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射出的百支箭中有一支不中靶,就不能算是善射;駕馭車馬行千里的路程,只差半步而沒能走完,這也不能算是善駕;對倫理規(guī)范不能融會貫通、對仁義之道不能堅守如一,當然也不能算是善學。學習本是件很需要專心志致的事情,學一陣又停一陣那是市井中的普通人。好的行為少而壞的行為多,桀、紂、拓就是那樣的人。能夠全面徹底地把握所學的知識,才算得上是個學者。 君子知道學得不全不精就不算是完美,所以誦讀群書以求融會貫通,用思考和探索去理解,效仿良師益友來實踐,去掉自己錯誤的習慣性情來保持養(yǎng)護。使眼不是正確的就不想看、耳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聽,嘴不是正確的就不想說,心不是正確的就不愿去思慮。等達到完全醉心于學習的理想境地,就如同眼好五色,耳好五聲,嘴好五味那樣,心里貪圖擁有天下一樣。如果做到了這般地步,那么,在**私欲面前就不會有邪念,人多勢眾也不會屈服的,天下萬物都不能動搖信念;钪侨绱耍剿酪膊蛔。這就叫做有德行、有操守。有德行和操守,才能做到堅定不移,有堅定不移然后才有隨機應對。能做到堅定不移和隨機應對,那就是成熟完美的人了。到那時天顯現(xiàn)出它的光明,大地顯現(xiàn)出它的廣闊,君子的可貴則在于他德行的完美無缺。

  注音木直中(zhòng)繩其曲(qu第一聲)中(zhòng)規(guī)揉(róu)槁(gǎo)暴(pù)就礪(lì)參(cān通“叁”)省(xǐng)知(zhì)明須臾(yú)跂(qì)假舟楫者 假(jiǎ)楫(jí)生(xìng)非異也跬(kuǐ )步騏驥(qí jì)駑(nú)馬十駕鍥(qiè)而舍之金石可鏤(lòu)螯(áo )蛇鱔(shàn)朽(xiǔ)假輿(yú)善假(jiǎ)于物朽木不 折(zhé)爪(zhǎo) 牙

  注釋1.君子:指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2.學不可以已:學習不能停止。3.青取之于藍:靛青,從藍草中取得。青,靛青,一種染料。藍,蓼藍。蓼(liǎo)藍:一年生草本植物,莖紅紫色,葉子長橢圓形,干時暗藍色;ǖt色,穗狀花序,結瘦果,黑褐色。葉子含藍汁,可以做藍色染料。于:從4.青于藍:比蓼藍(更)深。于:比。5、中繩:(木材)合乎拉直的墨線。木工用拉直的墨線來取直。6.輮以為輪:輮 :通“煣”,用火烤使木條彎曲(一種手工藝)。以:把。為:當作。7.規(guī):圓規(guī),測圓的工具。8.雖有槁暴:即使又被風吹日曬而干枯了。有,通“又”。槁,枯。暴,同“曝”,曬干。槁暴,枯干。9.挺:直。10.受繩:用墨線量過。11.金:指金屬制的刀劍等。12.就礪:拿到磨刀石上去磨。礪,磨刀石。就,動詞,接近,靠近。1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參省乎己:對自己檢查、省察。參,一譯檢驗,檢查;二譯同“叁”,多次。省,省察。乎,介詞,于。博學:廣泛地學習。日:每天。知:通“智”,智慧。明:明達。行無過:行動沒有過錯。14.吾嘗終日而思矣:而,表修飾15.須臾:片刻,一會兒。16.跂:提起腳后跟。17.博見:看見的范圍廣,見得廣。18.而見者遠:意思是遠處的人也能看見。而,表轉折。19.疾:快,速,這里引申為“洪亮”,指聲音宏大。20.彰:清楚。21.假:借助,利用。輿:車。22.利足:腳走得快。致:達到。23.水:指游泳。名詞,用作動詞。24.絕:橫渡。25.生非異:本性(同一般人)沒有差別。生,通“性”,資質,稟賦。26.善假于物也:于:向。物:外物,指各種客觀條件。27.興:起,興盛。28.焉:于之,在那里。29.淵:深水。30.蛟:一種似龍的生物。31.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積累善行而養(yǎng)成品德,達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備了。得,獲得。而,表因果關系。32.跬:古代的半步。古代稱跨出一腳為“跬”,跨兩腳為“步”。33.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34.騏驥:駿馬,千里馬。35.駑馬十駕:劣馬拉車連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駑馬,劣馬。駕,馬拉車一天所走的路程叫“一駕”。36.功在不舍:(它的)成功在于不停止。舍,停。37.鍥:用刀雕刻。38.金石可鏤:金:金屬。石:石頭。鏤:原指在金屬上雕刻,泛指雕刻。39.用心一也:(這是)因為用心專一(的緣故)。用,以,因為。40.六跪:六條腿,蟹實際上是八條腿。跪,蟹腳。(一說,海蟹后面的兩條腿只能劃水,不能用來走路或自衛(wèi),所以不能算在“跪”里。另一說,“六”虛指。這兩說高中課本中沒有提到)41.螯:螃蟹的大鉗子。42.躁:浮躁,不專心。43.神明:精神智慧。44.跪:腳,蟹腿。

  賞析:

  本文圍繞“學不可以已”這個中心論點,從學習的意義、作用、態(tài)度等方面,有條理、有層次地加以闡述。大量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是這篇文章的特色。

  荀子的《勸學》是歷來為人們所傳誦的名篇,***些警句,已成為勉勵學習常用的成語。這里節(jié)選三段,在原文中本不相連,但是意脈一貫,可以**成篇。文章大量運用比喻來說明道理。這些比喻取之于人們熟悉的事物,又包含豐富的含義,因此,道理能說得淺顯明白,發(fā)人深思。

  文章開篇就鄭重地寫道:“君子曰:學不可以已!边@不但是《勸學》篇的第一句,也是整個《荀子》著作的第一句。為什么首先提出學習問題呢?因為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必須用禮義來矯正,所以他特別重視學習。“性惡論”是荀子社會**思想的出發(fā)點,他在著作中首先提出學習不可以停止,就是想抓住關鍵,解決根本問題。因為他十分重視這個問題,所以他把自己的見解,通過“君子”之口提出來,以示鄭重。

  在措辭上,他不說應該不斷學習,而說學習不可以停止,這對糾正人們學**常犯的不能持之以恒的毛病,更有針對性。從學派傳統(tǒng)來說,儒家一向勸導人們好好學習。如《論語》的第一句就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悅)乎!”荀子自稱是孔子的繼承人,他的著作第一句也說:“學不可以已!边@從表面上看,只是繼承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其實他強調的程度顯然不同。因為在孔子看來,“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保ā墩撜Z·季氏》)而荀子則認為禮義道德和系統(tǒng)知識,只有靠后天學習才能獲得。所以,荀子是在新的認識論基礎上,發(fā)展了儒家的“勸學”傳統(tǒng),把學習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新的高度,就行文來說,開頭就提出了中心論點,語言簡勁,命意深廣,因而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滔滔闡述。

  文章先以“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冰,水為之,而寒于水”,來比喻任何人通過發(fā)憤學習,都能進步,今日之我可以勝過昨日之我,學生也可以超過老師。這兩個比喻,使學習的人受到很大的啟發(fā)和鼓舞。不過,要能“青于藍”、“寒于水”,決不是“今日學,明日輟”所能辦到的,必須不斷地學,也就是說:“學不可以已”。所以,這兩個比喻深刻有力地說明了中心論點,催人奮進。

  接著,文章進一步設喻,從根本上闡明道理:“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這正如梁啟超所說,意思是“喻人之才質,非由先天本性而定,乃后起人功而定也”(見《荀子柬釋》引)。荀子認為人的本性是“惡”的,但學習可以使人由“惡”變“善”,因此,他強調“輮”的作用。通過這個比喻,說明即使原來是地地道道的“不善”之人,經過學習,也可以“改變”成完全合乎道德規(guī)范的人。這顯然是對學習者更大的鼓勵。

  在強調了學習的重要作用后,文章以設喻引出論斷:“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蹦静慕涍^墨線量過就會取直,金屬制成的刀劍之類拿到磨刀石上去磨就會鋒利,這就好比君子廣泛學習,而且每天檢查省察自己,就會知識通達,行為沒有過錯。這樣以設喻引出論斷,顯得更有說服力。論斷句中的“日”字,與起句“學不可以已”的“已”字,緊密呼應,突出了要“知明而行無過”,就必須不斷學習,從而有力地闡明了中心論點。

  開篇至此為第一段。這一段說明了學習在改變人的素質、提高人的智力方面的重大意義。學習意義重大,那么,如何學呢?荀子認為,學習不能單靠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必須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因此,第二段首先說明:“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荀子以親身的體驗,通過“終日思”與“須臾學”的對比,強調空想不如學習。而這個與空想相對的“學”字,不言而喻,也就是指利用外界事物,向實際學習。這種對于學習的見解,也是荀子基于他的認識論提出來的。

  荀子否認孟子所說的人有天生的“良知”“良能”,因此他強調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他在這里提出的“學”的概念,就具有唯物**因素。接著,連設五喻,展開論證,荀子先從生活經驗說起:站在高處望,比踮起腳見得廣闊;登高招手,順風呼喊,手臂并非更長了,聲音并非更大了,可是人家卻能遠遠地看到,清楚地聽到;可見利用高處、利用順風的作用之大。推而廣之,“假輿馬”、“假舟楫”的人,也并非善于走路或擅長游泳,可是他們卻能“致千里”、“絕江河”,由于設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因此讀起來不但感到親切,而且覺得可信。隨著不斷設喻,闡明的道理越來越深入讀者心靈,于是水到渠成地得出了結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边@就是說,君子之所以會有超過一般人的才德,就是因為他們善于利用外物來好好學習。

  推論起來,人如果善于利用外物好好學習,也就可以變?yōu)橛胁诺碌木。這與第一段所說的青出于藍、冰寒于水、直木可“輮”為車輪,意脈是一貫的,結構上也是暗相呼應的。此外,荀子把“所學”與“善假于物”聯(lián)系起來,“這意味著學習的目的是要認識客觀事物的規(guī)律,并利用這些規(guī)律性知識去改造客觀世界。”(引自嚴北溟關于《勸學》的說明)這與他的“制天命”的思想也是聯(lián)系著的。

  至此,第二段結束。這一段說明學習必須善于利用外物。然而,在從外界實際事物中學習的時候,還有需要注意的地方,所以,第三段作了進一步的說明。文章先設兩喻引出論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边@說明學習要注意積累。荀子根本不承認“天生圣人”的說法,他指出人只要努力學習,“積善積德”,就可以具備圣人的思想。圣人也是不斷學習而成的,正如他在《性惡》篇中所說的:“積善不息”,“涂之人可以為禹”。他充分強調“積善”的作用,這與開頭提出的“學不可以已”也是一脈相承、遙相呼應的。

  在筆法上,以設喻引出論點,更加強了論點的語勢,使論點一出現(xiàn)就具有一定的說服力。接著,文章又進行申述:“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边@是從反面設喻來說明積累的重要。經過一正一反的設喻,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已初步闡明,但是為了深入說明,文章又反復設喻對比:先以“騏驥一躍,不能十步”與“駑馬十駕,功在不舍”相比,再以“鍥而舍之,朽木不折”與“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相比,從而充分顯示出“不舍”的重大意義,而學習要注意積累的道理,也得到了進一步的證明。當然,學習要做到“不舍”,要不斷積累,那就必須專一,不能浮躁。

  因此,文章再以“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能夠“上食埃土,下飲黃泉”與“蟹六跪而二螯”,卻“非蛇蟮之穴無可寄托”進行對比,說明學習必須專心致志,不能粗心浮氣。這兩個比喻,強調了學習必須堅持不懈,并照應了上文的層層論述。第三段至此結束。通過這一段的層層比喻,我們可以清楚地理解學習必須持之以恒。至此,開篇提出的“學不可以已”的中心論點,已得到了深入的闡發(fā)和充分的證明。

  《勸學》的這三段,論述了學習的重要性,指出了學習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和方法。雖然荀子論學的基礎是唯心**的“性惡論”,但是對批判孟子的“先天道德論”起了積極作用。由于歷史條件的限制,荀子不可能懂得人的階級性,他把禮義當**人應該具備的道德,并且把符合封建倫理規(guī)范的行為叫做“善”,把不符合的叫做“惡”。他勸學的目的,實際上是要培養(yǎng)合乎封建**階級道德規(guī)范的人才,這與我們今天的學習目的有本質的區(qū)別。但是,在那新興地主階級登上**舞臺、全國走向**的歷史時期,是有進步意義的。至于文中闡述的要重視學習以及學習必須“善假于物”、逐漸積累、持之以恒等見解,就是在今天,對我們來說,也還有一定的啟發(fā)作用和借鑒意義。

  文中除少數(shù)地方直接說明道理外,幾乎都是比喻。通過比喻闡述道理、證明論點,這是本文在寫作上的一大特色。由于創(chuàng)造比喻的技巧很高,因此這些比喻精警動人。如“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脫化成“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以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細流,無以成江!、“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等等,都被人們當作指導學習的格言來稱引。同時,運用比喻的方式方法也靈活多樣,闡述一層意思,有的單獨設喻,有的連續(xù)設喻;有的從正面設喻,有的從反面設喻;有的以比喻互相映襯,有的以比喻進行對比。如此層層推進,上下呼應,使本身表現(xiàn)力很強的比喻,更充分持發(fā)揮作用,因而把道理闡述得十分透徹。再說,由于運用比喻,文章的語言顯得具體形象、精練有味。而且,隨著用比的連續(xù)和手法的變換,形成整齊而又富于變化的句式,產生鏗鏘起伏的節(jié)奏,表現(xiàn)出荀子諄諄勸學的激情。因此,這不僅是一篇出色的古代教育論文,而且可以當作一篇文學作品來欣賞。


采芑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擴展5)

——師說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

師說原文、翻譯及賞析1

  師說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

  “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簦煹乐粡涂芍。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翻譯: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 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求老師指教,那成為疑難的問題,終究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識和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并以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識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并以他為師。我學習的是知識,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無論年長年少,知識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求學的傳統(tǒng)已經失傳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學問道理;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糊涂!那些教他讀書,學習句子的停頓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道斷句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句讀)要學習,大的方面(解惑)卻丟棄,我沒見到他聰明在哪。巫醫(y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yǎng)和學業(yè)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膸煂W習的風尚不再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yī),奏樂之人,各類工匠,是士大夫們所看不起的,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鬃诱f:"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這樣罷了。 李氏的兒子李蟠,年紀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寫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注釋

  [1]之:無意義。 學者:求學的人。[2]所以:用來……的,……的憑借.[3]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等原理、原則?梢詤⒖幢緯厦嫠x韓愈《原道》。[4]受:通“授”。傳授。[5]業(yè):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并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7]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8]乎:于,在。[9]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甭劊犚,引伸為懂得。道:儒家之道。[10]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即以之為師。[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知,了解,知道。年:這里指生年。之,結構助詞,無實在意義。[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自己的老師。[13]師道:從師學習的風尚[14]出人:超出(一般)人。[15]猶且:尚且。[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17]下:猶“不如”。[18]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fā)。[20]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21]惑矣:(真是)糊涂。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23]句讀(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 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24]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安弧蓖胺瘛。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25]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遺,丟棄,放棄。[26]巫醫(y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yī)治疾病為業(yè)的人,連稱為巫醫(yī)。《逸周書·大聚》有關于“巫醫(yī)”的記載,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yè)。[27]百工:各種工匠。[28]相師:互相學習。[29]族:類。[30]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31]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阿諛,奉承。[32]復:恢復。[33]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里用前一種意思,相當于士大夫。[34]不齒:不屑與之同列,羞與為伍,意思是看不起。齒,并列,排列。[35]乃:竟。[36]其可怪也歟:真是奇怪啊。其,語氣副詞,表示反問(詰問);也歟,也作“也與”,虛詞連用,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相當于“啊”。[37]圣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師呢![38]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北)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的由來。[39]萇(cháng)弘:東周 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師,樂師。[40]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41]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盵42]不必:不一定。[43]術業(yè)有專攻: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44]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45]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注解經典的著作。通,普遍。[46]不拘于時:指沒有受到時代風氣的影響,不以從師學習為恥。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47]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48]貽:贈送。

  賞析: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習。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背棄古道。

  這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師表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于師”的陋習,表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精神,也表現(xiàn)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

  *古代的學校教育十分發(fā)達,從**到地方都有官學。韓愈寫這篇文章時***歲,正在國子監(jiān)任教。那么,韓愈為什么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原來他所說的“師”,有其獨特含義。既不是指各級官府的學校老師,也不是指“授之書而習其句讀”的啟蒙教師,而是指社會上學有所成,能夠“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韓愈既以這樣的人自我標榜,也以好為人師而著稱!缎绿茣繁緜髡f他“成就后進士,往往知名。經愈指授,皆稱韓門弟子”。

  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他們無論學業(yè)如何,都有官可做。韓愈寫《師說》的社會背景,可以從柳宗元《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的一段話里看出。柳宗元說:“由魏晉氏以下,人益不事師。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生了一些藝術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致了文學創(chuàng)作中浮靡之風的泛濫。這種風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理論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發(fā)展,主張“文以載道”,并身體力行,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

師說原文、翻譯及賞析2

  作者介紹: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漢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謚號“文”,又稱韓文公。

  原文: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jiē)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tán)、萇弘、師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則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字詞解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道:是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等原理、原則?梢詤⒖幢緯厦嫠x韓愈《原道》。

  [3]受:通“授”。傳授。

  [4]業(yè):泛是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 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是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笨鬃映姓J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并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7]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甭劊犚,引伸為懂得。道:這里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8]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即以之為師。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自己的老師。

  [11]師道:以師為道。即學道。道,這里有風尚的意思。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眾人:普通人。

  [14]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fā)。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18]句讀(dòu逗):也叫做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 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19]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是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是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安弧蓖胺瘛。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0]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師說原文、翻譯及賞析3

  唐代·韓愈《師說》

  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p>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這個原因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切﹥和睦蠋,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學習了大的卻丟了。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于諂媚!卑!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咱白印⑷O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币虼藢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注釋

  學者:求學的人。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yè),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惑,疑難問題

  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知,懂得。

  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于“于”,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習。

  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習道理。師,用做動詞。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fā)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

  是故:因此,所以。

  無:無論、不分。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師道:從師的傳統(tǒng)。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者必有師”。

  出人:超出于眾人之上。

  猶且:尚且。

  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下:不如,名作動。

  恥學于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恥,以……為恥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fā)。

  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惑矣:(真是)糊涂!

  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習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使……學習。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

  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構相同。之,提賓標志。

  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小學而大遺:學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巫醫(yī):古時巫、醫(y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yè)的人。

  百工:各種手藝。

  相師:拜別人為師。

  族:類。

  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年相若:年歲相近。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復:恢復。

  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蜃鳌氨芍。

  乃:竟,竟然。

  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圣人無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琴。

  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禮。聃是老子的字。

  之徒:這類。

  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煟簬兹送校渲斜囟ㄓ形业睦蠋!墩撜Z·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不必:不一定。

  術業(yè)有專攻:在業(yè)務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李氏子蟠(pán):**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六藝經傳(zhuàn)皆通習之:六藝的經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習了。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不拘于時:指不受當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于,被。

  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嘉:贊許,嘉獎。

  貽:贈送,贈予。

  解析

  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論文。據(jù)方成珪《昌黎先生詩文年譜》考證,此文作于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一年,韓愈35歲,任國子監(jiān)四門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官,職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壇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導的“古文運動”也已經開展,他是這個運動公認的**。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于師”的壞風氣寫的。門第觀念源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為**的門閥**,重門第之分,嚴士庶之別,士族的子弟,憑高貴的門第可以做官,他們不需要學習,也看不起老師,他們尊“家法”而鄙從師。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廢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為區(qū)分門第的標準。這對擇師也有很大的影響,在當時士大夫階層中,就普遍存在著從師“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韓愈反對這種錯誤的觀念,提出以“道”為師,“道”在即師在,這是有進步意義的。與韓愈同時代的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庇纱丝梢钥闯觥稁熣f》的寫作背景和作者的**精神。

  對恥學于師,文章連續(xù)用了三個對比。第一,古今對比,闡明恥學于師違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將同一個人既明于擇師教子的必要,卻又不明于自己從師的必要,把這兩種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對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確實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對比,進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錯誤心理,發(fā)人深省地指出兩種人的地位與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全文分4段。

  第1段

  提出中心論題,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開篇第一句“古之學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xiàn)實,借古非今!氨赜小倍,語氣極為肯定。然后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yè)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接著緊扣“解惑”二字,從不從師的危害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最后緊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第2段

  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這一段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自己不從師作對比,指出“小學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對比,批判當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氣。

  第3段

  以孔子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者必有師”呼應,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為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論,這個結論顯然是正確的。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

  第4段

  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說明寫作本文的緣由!安痪杏跁r”的“時”指“恥學于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氣!肮诺馈敝浮皬膸煻鴨枴保浴奥劦馈痹谙日邽閹煹膬(yōu)良學風。從而總結全文主旨,點明主題。


采芑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擴展6)

——游園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

游園原文翻譯及賞析1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譯文

  扣了好久的門,也沒有人來應門,大概是主人怕我的木屐踩壞他院子里的青苔吧。一枝紅杏從院墻上伸出來,想必是滿園的春色管也關不住吧。

  注釋

  游園不值——想觀賞園內的風景卻沒有人在。值,遇到;不值,沒有遇見。應憐——應該愛惜。應,應該;憐,可惜。屐齒——屐是木底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兒,叫屐齒。小扣——輕輕地敲門。柴扉——用木柴、樹枝編成的門。由“一枝紅杏”聯(lián)想到“滿園的春色”,展現(xiàn)了春天的生機勃勃。

  賞析:

  "大概是院子的主人愛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吧,輕輕地敲柴門,好久也沒人來開門。滿園子的春色是柴門關不住的,一枝枝開得正旺的紅杏伸到墻外來了。"“滿園”兩句,或實寫景致,或暗喻所訪之人德行(滿園春色)既為己所知見(一枝紅杏),久之必為人所知。正是江南二月,云淡風輕,陽光明媚。詩人乘興來到一座小小花園的門前,想看看園里的花木。他輕輕敲了幾下柴門,沒有反響;又敲了幾下,還是沒人應聲。這樣敲呀,敲呀,半天也不見有人來開門迎客。怎么回事兒?主人真的不在嗎?大概是怕園里的滿地**的青苔被人踐踏,所以閉門謝客的。果真如此的話,那就未免太小氣了!

  詩人在花園外面尋思著,徘徊著,很是掃興。在他無可奈何、正準備離去的當兒,抬頭之間,忽見墻上一枝盛開的美麗的紅杏花探出頭來沖著人打招呼呢。詩人快意地想道:!滿園的春色已經溢出墻外,任你主人把園門閉得再緊,也關它不!“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痹娙藦囊恢κ㈤_的紅杏花,領略到滿園熱鬧的春色,感受到滿天絢麗的春光,總算是不虛此行了。但是,后來讀者并不以這點兒為滿足,而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賦予這兩句詩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會沖破重重困難,脫穎而出,蓬蓬勃勃地發(fā)展起來。這兩句詩也便獲得了新的生命,流傳不絕。

  至于這種發(fā)揮是否符合詩人的愿意,那并不重要。因為詩歌欣賞也是一種藝術創(chuàng)造,讀者不妨憑著自己的生活經歷和藝術趣味,擴展詩的意境,豐富詩的含意,或者給詩句涂上比喻象征的色彩。對于這種現(xiàn)象,詩論家說是:“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讀者的理解,其實有時是比作者還要高明的。

游園原文翻譯及賞析2

  應憐屐齒印蒼苔,

  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

  一枝紅杏出墻來。

  注釋

  ①游園不值――想游園沒能進門兒。值,遇到;不值,沒得到機會。

②應憐――應該愛惜。應,應該;憐,憐惜。

 、坼忑X――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兒,叫屐齒。

 、苄∵胆D―輕輕敲門。

 、莶耢楱D―用木柴、樹枝編成的門。

  解讀

  人想去朋友的花園中觀賞春色,但是敲了半天門,也沒有人來開。主**概不在家。也許是擔心游人踏壞了地面的青苔,故意不開門。但是一扇柴門,雖然關住了游人,卻關不住滿園春色,一只***杏花,早已探出墻來。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之情。

  譯文

  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愛惜的青苔,輕輕地敲柴門,久久沒有人來開?墒沁@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一枝粉***杏花伸出墻頭來。

  鑒賞

  頭兩句“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交代作者訪友不遇,園門緊閉,無法觀賞園內的春花。但寫得很幽默風趣,說大概是園主人愛惜園內的青苔,怕我的屐齒在上面留下踐踏的痕跡,所以“柴扉”久扣不開。將主人不在家,故意說成主人有意拒客,這是為了給下面的詩句作鋪墊。由于有了“應憐屐齒印蒼苔”的設想,才引出后兩句更新奇的想象:雖然主人自私地緊閉園門,好像要把春色關在園內獨賞,但“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這后兩句詩形象鮮明,構思奇特,“春色”和“紅杏”都被擬人化,不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讀者許多聯(lián)想,受到哲理的啟示:“春色”是關鎖不住的,“紅杏”必然要“出墻來”宣告春天的來臨。同樣,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鎖不住、禁錮不了的,它必能沖破任何束縛,蓬勃發(fā)展。

  因游賞受阻而掃興又得興,這應該看作是一種精神奇遇。此詩就是記錄這種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無法成游、卻勝于成游的別具一格的記游詩。首句又作“應嫌屐齒印蒼苔”,我卻嫌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現(xiàn)園主人閉門謝客、遠離塵囂的清高,但清高得有點做作。倒是“憐”字有情致,高齒的木板鞋(屐,音jī)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訪春天消息,其鍥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憐惜、同情,盡管它吃了“閉門羹,輕拍木編門扇(柴扉,音fēi)而久久不見打開!跋印笔菑耐茰y園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筆,“憐”則是從探訪春色者的游興的角度落筆,后者更貼合“游園不值”、無緣進門的詩題。無緣進得園門,游賞的愿望受阻,未免有點掃興。但掃興之余驚喜地發(fā)現(xiàn)奇遇、奇興,由一枝紅杏出墻,想象著墻內滿園春色燦爛奪目,這就把“屐齒游園”轉化為“精神游園”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補償,彌足珍貴。春色在這么一“關”一“出”之間,沖破圍墻,溢出園外,顯示出一種蓬蓬勃勃、關鎖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自然界比園主人更能體貼游人的情趣,這就不僅是游人憐屐,而且春色派遣紅杏使者也來憐屐了。從某些語句上看,此詩點化了陸游的《馬上作》一詩:“*橋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靄浮。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辈贿^陸游此作未免*展,有點馬上觀花,不及葉紹翁之作那么精神專注,在深摯的精神體驗和心理波折中,迸發(fā)出春光難鎖、喜從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學的啟悟了。可見名家之詩不一定都能省心地成為名作,非名家一旦對生命與詩進行精誠開發(fā),也可能出現(xiàn)奇跡。

游園原文翻譯及賞析3

  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

  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古詩簡介

  《游園不值》是宋代詩人葉紹翁的名篇,這首小詩寫詩人春日游園所見所感,寫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情景交融,膾炙人口。這首小詩是千古傳誦的名篇。因游賞受阻而掃興又得興,這應該看作是一種精神奇遇。此詩就是記錄這種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無法成游、卻勝于成游的別具一格的記游詩。首句又作“應嫌屐齒印蒼苔”,我卻嫌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現(xiàn)園主人閉門謝客、遠離塵囂的清高,但清高得有點做作。

  翻譯/譯文

  也許是園主擔心我的木屐踩壞他愛惜的青苔。

  輕輕地敲柴門,久久沒有人來開。

  可是這滿園的春色畢竟是關不住的。

  一枝粉***杏花伸出墻頭來。

  注釋

 。1)游園:出外游玩。

 。2)不值:沒有遇到。

 。3)應:應該。

 。4)憐:愛惜。

 。5)。河∩。

 。6)小扣:輕輕地敲打。

 。7)久:很長時間。

  賞析/鑒賞

  門前長有青苔,足見這座花園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門很久,無人答應,更是冷清,可是紅杏出墻,仍然把滿園春色透露了出來。從冷寂中寫出繁華,這就使人感到一種意外的喜悅。陸游《馬上作》云:“*明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靄浮。楊柳不遮春色斷,一枝紅杏出墻頭!迸c此詩后半辭意頗同。陸游在南宋詩名極大,江湖后輩葉紹翁多半讀過《馬上作》而有所沿襲。在創(chuàng)作中,后人往往有類似和全同前人的語句。這有兩仲情況:一是無心偶合,一是有意借用。前者如蔡寬夫詩話云:“元之(王禹偁)本學白樂天詩,在商州嘗賦《春日雜興》云:‘兩株桃杏映籬斜,裝點商州副使家。何事春風容不得?和鶯吹折數(shù)枝花!渥蛹蔚v云:‘老杜嘗有“恰似春風相欺得,夜來吹折數(shù)枝花”之句,語頗相近!蛘堃字T萌辉唬骸嵩娋,遂能暗合子美邪!鼮樵娫唬骸九c樂天為后進,敢期杜甫是前身!洳粡鸵!焙笳呷缥奶煜椤都旁姟ぷ孕颉吩疲骸胺参嵋馑哉,子美先為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覺為吾詩,忘其為子美詩也。乃知子美非能自為詩,詩句自是人情性中語,煩子美道耳。子美于吾隔數(shù)百年,而其言語為吾用,非情性同哉!”文天祥全集杜句以抒懷抱,這種文學現(xiàn)象當然是個別的,但沿襲前人創(chuàng)造的某些境界、手法與語言,則是較普遍的。如果在沿襲中還能夠青出于藍而勝于藍,也許還是應該受贊賞的。正因為如此,讀者便從來有意忽略晏幾道《臨江仙》中“落花人**,微雨燕雙飛”是這位詞人攘奪五代翁宏的詩句以為已有;也不追究和苛責葉紹翁這首詩和陸游那首詩的后半何以如此相近。廣大文學愛好者這種寬容,值得專業(yè)工作者深思。

  因游賞受阻而掃興又得興,這應該看作是一種精神奇遇。此詩就是記錄這種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無法成游、卻勝于成游的別具一格的記游詩。倒是“憐”字有情致,高齒的木板鞋(屐,音jī)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訪春天消息,其鍥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憐惜、同情,盡管它吃了“閉門羹,輕拍木編門扇(柴扉,音fēi)而久久不見打開。憐”則是從探訪春色者的游興的角度落筆,后者更貼合“游園不值”、無緣進門的詩題。無緣進得園門,游賞的愿望受阻,未免有點掃興。但掃興之余驚喜地發(fā)現(xiàn)奇遇、奇興,由一枝紅杏出墻,想象著墻內滿園春色燦爛奪目,這就把“屐齒游園”轉化為“精神游園”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補償,彌足珍貴。春色在這么一“關”一“出”之間,沖破圍墻,溢出園外,顯示出一種蓬蓬勃勃、關鎖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自然界比園主人更能體貼游人的情趣,這就不僅是游人憐屐,而且春色派遣紅杏使者也來憐屐了。


采芑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擴展7)

——瑤池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

瑤池原文、翻譯及賞析1

  【詩句】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出處】

  唐·李商隱《瑤池》

  【意思翻譯】

  瑤池上西王母的雕花窗戶向東敞開,只聽見《黃竹歌》聲震動大地人心悲哀。

  【全詩】

  《瑤池》.[唐].李商隱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注釋】

 、佻幊兀汗糯裨捴邢扇宋魍跄杆又。②黃竹:據(jù)《穆天子傳》載:穆王南游,在去黃竹的途中遇朔風雨雪,見受凍的百姓,便作《黃竹歌》來表示憐憫和同情。③八駿:相傳為周穆王的八匹良馬!秱鳌分杏州d:穆王八駿的馬車至昆侖,西王母設宴瑤池款待他。臨別,西王母作歌曰:“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復能來。”穆王為歌答曰:“比及三年,將復而野!

  【全詩賞析】

  李商隱生活的時代,唐**正走向沒落崩潰。晚唐的幾個**荒廢朝政,不理國事,迷信神仙方術,服食丹藥,一味追求長生不老,結果因服丹藥中毒而送命。針對這一現(xiàn)象,詩人寫了這首諷刺詩,辛辣地諷刺了對求仙長生的迷信。詩人沒直接正面地寫**的求仙服藥和送命,而是借助《穆天子傳》所記載的一段西王母和周穆王的傳說故事加以發(fā)揮,來婉轉地表達詩的主旨!赌绿熳觽鳌肪砣d:周穆王西游到弇山(即弇茲山),見到西王母,“天子(穆王)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希望)子無死,尚能復來!熳哟鹬唬骸铓w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庇志砦遢d:周穆王在黃竹的地方,“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曰:‘我徂黃竹。’”在這兩段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到西王母的希望和周穆王的許諾,還可以看到周穆王**治民的態(tài)度。詩人就是依據(jù)這段傳說故事來謀篇構思的!艾幊匕⒛妇_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痹谝欢䞍删洌娙艘拦适轮形魍跄傅南M湍峦醯脑S諾,虛構了一個西王母在美妙的仙境,推開“綺窗”,盼望穆王重來的場面。憑立“綺窗”,翹首而望,然而視野空茫,不見穆王的影子,反而卻聽到悲哀的“黃竹歌聲”驚天動地。首句寫憑窗盼望,寫眼望,次句寫哀歌動地,寫耳聽,前者有意,后者無意,兩者的對比和矛盾是十分強烈的。一方面說明盼望之人無影無蹤,空余哀歌,人的壽命還不如歌的壽命長久,暗含著詩人對迷信神仙的.諷刺;一方面用哀聲動地的“黃竹歌聲”,透露出國運艱難,萬民受苦受凍的痛楚,曲折地表達了對現(xiàn),實**者貪圖享樂、追求長生的批判態(tài)度!鞍蓑E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這后兩句是詩人懸想西王母不見穆王重來的內心活動。穆王有八匹駿**騁神速,“足不踐土”,“乘云而奔”,要想重游瑤池,可以說彈指之間即至,可是無論西王母怎樣久久地憑窗而望,她的眼界里仍是空空茫茫,不見穆王如約重來。大自然是無情的,即使是西王母的神力也改變不了人固有一死的規(guī)律。西王母的疑問更加揭示了求神成仙、長生不老的虛妄。? ? ? ?古典詩歌用事是常用的一種手法。用事貴在精妙與貼切。這首詩的用事不僅精妙與貼切,而且又有合理的藝術發(fā)揮。西王母的憑窗盼望和不見穆王如約重來的焦急心態(tài),都是詩人虛構出來的,這虛構既合情又合理,與原來的故事結合得自然融洽,了無痕跡,充分地寄寓了詩人對現(xiàn)實**者迷信神仙的辛辣的諷刺與挖苦。全詩不用一字議論,而議論盡在用事與虛構之中,筆法巧當婉轉,余味無窮。葉燮曾說:“李商隱七絕,寄托深而措辭婉,實可空百代無其匹也!(《原詩》外編下卷四)這個評價還是中肯的。

瑤池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翻譯

  韻義

  西王母在瑤池上把綺窗打開;

  只聽得黃竹歌聲音動地悲哀。

  八駿神馬的車子日行三萬里;

  周穆王為了何事違約不再來?

  注釋

  1、瑤池阿母:《穆天子傳》卷三:“天子賓于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熳哟鹬唬骸铓w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薄段涞蹆葌鳌贩Q王母為“玄都阿母”。

  2、黃竹歌聲:《穆天子傳》卷五:“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

  3、八駿:傳說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可日行三萬里。《列子》、《穆天子傳》等記載不一。

  4、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滿,傳說他曾周游天下。

  此詩諷刺求仙之虛妄。首句寫西王母倚窗佇望,候穆王而不至。次句借黃竹歌聲暗示穆王已死。三四句則寫西王母因穆王不來而心生疑問。斥神仙而以神仙(王母)的口氣寫出,句句對比,以見長生之虛妄,求仙之荒誕!独盍x山詩集箋注》引程夢星曰:“此追嘆武宗之崩也。武宗好仙,又好游獵,又寵王才人。此詩熔鑄其事而出之,只用穆王一事,足概武宗三端。用思最深,措辭最巧!

  賞析

  晚唐迷信神仙之風極盛,最高**者尤最,好幾個**因服丹藥妄求長生而喪命。這首詩是借周穆王西游遇仙人西王母的神話,加以生發(fā),譏刺**求仙的虛妄。全詩虛構了西王母盼不到周穆王重來,暗示穆王已故的故事情節(jié),顯示了求仙妄想與**不可避免的對立。詩人不作正面議論,而卻以西王母心中的疑問作詰。構思巧妙,用心良苦,諷刺辛竦,韻味無窮。

瑤池原文、翻譯及賞析3

  瑤池阿母綺窗開,黃竹歌聲動地哀。

  八駿日行三萬里,穆王何事不重來。

  ——唐代·李商隱《瑤池》

  譯文及注釋

  譯文

  瑤池上西王母的雕花窗戶向東敞開,只聽見《黃竹歌》聲震動大地人心悲哀。

  周穆王有八匹能日行三萬里的駿馬,為了何事違約不再來?

  注釋

  瑤池阿母:《穆天子傳》卷三:“天子賓于西王母,天子觴西王母于瑤池之上。西王母為天子謠曰:‘白云在天,山陵自出。道里悠遠,山川間之。將子無死,尚能復來。’天子答之曰:‘予歸東土,和治諸夏。萬民*均,吾顧見汝。比及三年,將復而野。’”《武帝內傳》稱王母為“玄都阿母”。

  黃竹歌聲:《穆天子傳》卷五:“日中大寒,北風雨雪,有凍人。天子作詩三章以哀民!

  八駿:傳說周穆王有八匹駿馬,可日行三萬里!读凶印、《穆天子傳》等記載不一。

  穆王:西周人,姓姬名滿,傳說他曾周游天下。

  此詩諷刺求仙之虛妄。首句寫西王母倚窗佇望,候穆王而不至。次句借黃竹歌聲暗示穆王已死。三四句則寫西王母因穆王不來而心生疑問。斥神仙而以神仙(王母)的口氣寫出,句句對比,以見長生之虛妄,求仙之荒誕!独盍x山詩集箋注》引程夢星曰:“此追嘆武宗之崩也。武宗好仙,又好游獵,又寵王才人。此詩熔鑄其事而出之,只用穆王一事,足概武宗三端。用思最深,措辭最巧!

  賞析

  《據(jù)天子傳》載: 周據(jù)王西游至昆侖山,遇西王死,宴據(jù)王于瑤池。臨 別,西王死作歌: “將(望)子毋死,尚能復來!睋(jù)王亦作歌回答,約定 三年后重來。又載據(jù)王南游,遇大風雪,百姓受凍,曾作《黃》之歌》 以哀 民。并傳據(jù)王有八匹駿馬,日行3萬里。晚唐好幾個**迷信神仙之道,服食丹藥,妄求長生,以至服金丹中毒死去。本篇糅合上述傳說加以生發(fā),虛構出神仙西王死等候據(jù)王重來而不見的場景,以諷刺**求仙之虛妄。

  這首詩就是根據(jù)西王死與周據(jù)王相約見面的傳說來構思的。作者抓住西王死希望據(jù)王“復來”、據(jù)王也許諾復來這一點,虛構了一個西王死盼望據(jù)王歸來的情節(jié):西王死推開雕鏤彩飾的窗戶,眺望東方,評不見據(jù)王的蹤跡,只聽見《黃》歌》聲哀動大地。首句是仙境的綺麗風光,次句是人間的凄楚情景,形成強烈的對比。

  這個對比兼含著兩層意思:一是隱喻作歌之人已死,唯其歌聲徒留人間,仙境雖美,怎奈無緣得去,暗含著對求仙的諷刺;一是用《黃》歌》詩意,暗示人民在挨餓受凍,而**者評在追求長生不死,希圖永遠享受,寄寓著對**者求仙的斥責。

  詩的末兩句是寫西王死不見據(jù)王而產生的心理活動:據(jù)王所乘的八駿飛馳神速,一天能行三萬里,如果要來,易如反掌,希是他為什么還沒有如約前來呢?西王死盛情邀請據(jù)王重來,據(jù)王曾許諾重來,而且來也方便,乘上八駿瞬息就到,希是據(jù)王評終究沒有來,不言據(jù)王已死而其死自明。然而,西王死評仍在開窗眺望殷切守候。這就表明西王死希望周據(jù)王不死,希是這個希望終于落空了。即令仙人如西王死,也不能挽救周據(jù)王于一死,則人間那些所謂長生不老之術,自然更是靠不住的了,不信求仙之虛妄而其虛妄自見。

  從來諷刺求仙,多從神仙不希遇著眼。這首詩評透過一層,從即遇神仙 亦復何益這一點來構思立意。據(jù)王遇仙,瑤池歡宴,按說希享長生之福了, 評終不免一死;不但如此,連神仙自己對“據(jù)王何事不重來”竟也茫然無 知。如此神仙,如此求仙,豈非徹底虛妄!

  紀昀評此詩說:“盡言盡意矣,而以詰問之詞吞吐出之,故盡而未盡”(《李義山詩集輯評》)。正是由于末兩句不作正面指斥,所以此詩于明白酣暢中又具含蓄蘊藉之致,讀之覺余味無窮。葉燮稱“李商隱七絕,寄托深而措辭婉,?瞻俅保ā对姟罚


采芑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擴展8)

——艷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

艷歌原文翻譯及賞析1

  古艷歌

  兩漢 佚名

  煢煢白兔,東走西顧。

  衣不如新,人不如故。

  譯文

  被你拋棄而被迫出走,猶如那孤苦的白兔,往東去卻又往西顧。

  舊的衣服不如新的好,人還是舊人更勝新人。

  注釋

  煢煢(qióng qióng):孤獨無依的樣子。

  簡析

  這篇最初見于《太*御覽》卷六百八十九,題為《古艷歌》,無作者名氏。明、清人選本往往作竇玄妻《古怨歌》。《藝文類聚》卷三十記竇玄妻事云:“后漢竇玄形貌絕異,天子以公主妻之。舊妻與玄書別曰:‘棄妻斥女敬白竇生:卑賤鄙陋,不如貴人。妾日已遠,彼日已親。何所告訴,仰呼蒼天。悲哉竇生!衣不厭新,人不厭故。悲不可忍,怨不自去。彼獨何人,而居是處。’”并不曾提到竇玄妻作這首歌。今仍從《太*御覽》。這首詩是棄婦詩,上二句比喻自己被出而終戀故人,下二句是說服故人也應該念舊。

  樂府《古艷歌》:“煢煢(孤獨,無依靠)白兔,東走西顧。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边@首詩的前兩句即以動物起興,興中兼含比喻。寫棄婦被迫出走,猶如孤苦的白兔,往東去卻又往西顧,雖走而仍戀故人。后兩句是規(guī)勸故人應當念舊。

艷歌原文翻譯及賞析2

  艷歌

  朝代:兩漢

  作者:佚名

  原文:

  今日樂上樂,相從步云衢。

  天公出美酒,河伯出鯉魚。

  青龍前鋪席,白虎持榼壺。

  南斗工鼓瑟,北斗吹笙竽。

  妲娥垂明珰,織女奉瑛琚。

  蒼霞揚東謳,清風流西歈。

  垂露成幃幄,奔星扶輪輿。

  注釋

 、俳袢諛飞蠘罚骸吧稀币蛔鳌跋唷。此句為漢樂府常見的套語。

  ②河伯:黃河神,名馮夷。

 、蹡|謳:齊地的歌。

 、芪鳉Q(于):吳地的歌。 1、 《漢魏六朝詩鑒賞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92年9月版,第115—116頁

  鑒賞

  從“今日樂上樂”寫起,先點出今日之樂不同尋常,乃樂上之樂。第二句“相從步云衢”寫求樂的地點。相從,謂互相伴隨,見得不是一人。步云衢,即踏上登天大路。以下即展開對天上宴會場面的描寫,把“樂上樂”的情景具體化。先寫酒席:美酒是天公出的,鯉魚是河伯出的,東方青龍七星來鋪排筵席,**白虎七星來把壺斟酒。天公是天上的主宰者,他也對宴席有奉獻,可見宴上的“我們”地位之高。次寫歌舞:工于鼓瑟的南斗星,長于吹笙竽的北斗星,都前來表演他們的拿手好戲;耳垂明月珰的嫦娥前來獻舞,身穿彩衣的織女奉**美石與佩玉;這時蒼霞和清風也放開美妙的歌喉,唱起齊地、吳地的歌曲助興。這情景,真令人眼花繚亂,耳不暇聽。在這里,既沒有對神仙神物的神秘感和恐懼感,也沒有羨慕和乞求,相反,倒是一切皆服務于“我們”,“我們”是宴會的主人。最后兩句是宴會結束,當“我們”登車而去時,流星前來駕車,正在下滴的露珠便成了車蓋的帷幕?梢韵胍,“我們”是多么快意,“我們”是多么自豪,只有“我們”,才是頂天立地的一群,儼然如天地間的主宰。

  這首詩寫的是天上宴樂,但仔細一玩味,詩中所涉及的一切,不管是酒、魚、席、壺,還是明珰瑛琚、東謳西歈,無一不是人間的、不是人間的人們特別是富有者們所享受的。所以這場盛宴,不過是人間盛宴的折射。漢樂府中某些作品的首尾往往有“今日樂相樂,延年**期”這樣的套語,不一定與內容相關,因為這類詩都是用來在宴會上娛人的,為了取悅宴會的主人們,便加上這樣祝頌性的詩句。這首詩亦是如此。所以,它實際上體現(xiàn)了人間享樂者們的欲求,他們并不滿足于人間的口耳之福,還要上天堂享樂,并讓天上的神仙也為自己服務;主宰天上的世界,無所拘限地擴大自己的作用和影響。這首詩歌頌了這些享樂者,所以其思想性并不足取。但從另一角度看,由于詩寫得恢宏恣肆,顯得很有氣勢,意態(tài)不凡,因而在客觀上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漢代社會國力強盛時期人們的一種昂揚而又自信的心態(tài)和氣度,具有一定的社會認識價值。

  此詩寫法上的主要特點是以賦的筆法,借助天文學的知識,發(fā)揮想象,盡情鋪張,同時又層次井然,紛繁而不亂。其次,詩歌運用擬人手法,把神話中人物和天上星宿都“驅遣”到酒席宴會上來,讓它們各司其職,并都切合其特點,“個性”鮮明,“面目”可見。這些都非富于想象、善于想象者不能為之。詩中除開頭二句外,其他皆為對偶句,共六組十二句,連連排比,使賦法的優(yōu)勢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在這些對偶句中,又善用互文,上下句各舉一邊,合則互相補充,既語言簡煉,又文意豐厚。

艷歌原文翻譯及賞析3

  艷歌何嘗行

  飛來雙白鵠,乃從西北來。

  十十五五,羅列成行。

  妻卒被病,行不能相隨。

  五里一返顧,六里一徘徊。

  “吾欲銜汝去,口噤不能開;

  吾欲負汝去,毛羽何摧頹。

  樂哉新相知,憂來生別離。

  躇躕顧群侶,淚下不自知!

  “念與君別離,氣結不能言。

  各各重自愛,道遠歸還難!

  “妾當守空房,閉門下重關。

  若生當相見,亡者會黃泉。”

  今日樂相樂,延年**期。

  《艷歌何嘗行》譯文

  雙雙白鵠由西北向東南方飛去,羅列成行,比翼齊飛。突然一只雌鵠因疲病不能再相隨。雄鵠不舍分離,頻頻回顧,徘徊不已,“我想銜你同行,無奈嘴小張不開;我想背你同去,無奈羽毛不夠豐滿,無力負重。相識的日子我們那么快樂,今日離別,真是無限憂傷,望著身邊雙雙對對的同伴,我們卻要憾恨相別,悲戚之淚不自禁地淌了下來!贝迄]答道:“想到要與你分離,心情抑郁得說不出話來,各自珍重吧,歸途茫茫,恐難再相聚了。我會獨守空巢,一生忠于你;钪覀兘K當相會,死后也必在黃泉下相逢。”

  《艷歌何嘗行》注釋

  妻卒被。捍迄]突然染病。妻,雌鵠,此為雄鵠口吻。卒,同“猝”,突然,倉促。

  “五里”兩句:此兩句寫出了雄鵠依依不舍的樣子。

  噤:閉口,嘴張不開。

  摧頹:衰敗,毀廢,即受到損傷而不豐滿。

  “樂哉”兩句:此處化用了屈原《九歌·少司命》中“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一句,表現(xiàn)雄鵠的極度悲哀。

  躇躕:猶豫不決、戀戀不舍的樣子。顧:回頭看。

  氣結:抑郁而說不出話的樣子。

  關:此處指門閂。

  《艷歌何嘗行》簡析

  詩名一曰“飛鵠行”。《古今樂錄》曰:“王僧虔《技錄》云:《艷歌何嘗行》,歌文帝《何嘗》、《古白鵠》二篇。”《何嘗》和《古白鵠》未必為曹丕所作,但可證《艷歌何嘗行》是由這兩篇合成的!稑犯忸}》曰:“古辭云:‘飛來雙白鵠,乃從西北來。’言雌病雄不能負之而去,‘五里一反顧,六里一徘徊’。雖遇新相知,終傷生別離也。又有古辭云‘何嘗快獨無憂’,不復為后人所擬!]’一作‘鶴’!

  《艷歌何嘗行》賞析

  詩分“正曲”和“趨”兩端,正曲全用比興,寫遠翔途中,雌鵠中途暴病,與雄鵠生生離別的場景,凄惻哀婉。

  天高云淡,碧空寥廓,一群白鵠從西北方向飛來,或十只一行,或五只一排,列隊向東南飛去。不料,***一對白鵠,雌鵠忽然暴病,身疲力弱,無法追隨雄鵠繼續(xù)飛行了!捌拮浔徊,行不能相隨。五里一返顧,六里一徘徊!薄捌蕖保复迄],“卒”,同猝。意外的打擊,使得雄鵠痛苦不堪,備受感情的煎熬。它實在說不定丟下雌鵠而獨自隨群鵠而行,所以,它不時地反顧、徘徊,聲聲傳情,顧戀不舍!拔嵊暼耆ァ彼木,是雄鵠的內心獨白:“我想用嘴銜著你一道飛去,但嘴閉著張不**;我欲背負著你一道飛去,但毛羽毀損脫落,無法著力飛行!庇岵蝗蹋T不能,無可奈何、憂心如焚之狀,閉目可見。

  “樂哉新相知,憂來生別離。躇躊顧群侶,淚落縱橫垂。”正當雄鵠徘徊踟躇、心焦痛苦之時,舉目所及,群鵠排列成陣,成雙作對,比翼齊飛,樂哉融融;而自己與雌鵠將生生離別,更想到相聚無期,不勝悲傷。于是凄愴神傷,不覺涕淚漣漣。“樂哉”二句,用屈原《九歌.少司命》“悲莫悲兮生別離,樂莫樂兮新相知”語意。詩中“新相知”指其它的同伴們,即“群侶”。它們是這對白鵠的新伴侶,但它們都成雙作對,所以在雄鵠眼中看來,它們是幸福、快樂的。“樂哉”與“憂來”對舉,比照鮮明,感情強烈。

  “念與”以下為第二段。這里,由前面寫鳥而轉到寫人,不復再用比興,而直接讓人物出場,擬妻別夫口吻,通過妻子對遠行丈夫的叮嚀,直抒胸懷。丈夫離別在即,妻子含淚哽咽,對丈夫訴說衷曲道:“我一想到要與你生生離別,就不緊氣塞咽喉,哽咽不能言語。此次一別,天各一方,路途遙遠,歸家無期,希望我們彼此各自珍重。我在家中,將獨守空閨,閉門下閂,等你早日歸來。如果都等活著,我們定會相見,如果命運誠悲,那我們就將要到黃泉下相見了!”語痛情苦,不忍卒讀。僅此數(shù)語,便揭示了妻子激蕩于胸間的一腔慘痛無比的情懷。她清楚地知道,在當時的社會里,勝利可能即意味著死別,今日尚能執(zhí)手相勞,兩情依依。別后情形如何,誰能料知?揮手而別,徒留兩地相思。別后自己處境孤寂,生活清冷;丈夫行役于外,冷暖縈繞心頭,千愁萬緒,陡然**。濃愁千斛豈女子孱弱之身所能承受?此處,并無一字描寫女子形貌與神態(tài),但是,其憔悴不堪之狀,蹙眉淚面之容,如在眼前;其善良、多情、執(zhí)著、純潔之品性,亦昭然若見。

  “今日樂相樂,延年**期”二句是樂府套語。樂工在唱完這一哀婉動人的歌曲之后,便向聽眾歌道“今日我們都因自己的幸運而感到愉快,每個人都能萬壽無疆!贝藶樽壑~,故與全篇文意不相關涉。

  這首詩在藝術方面有許多地方值得我們借鑒。首先,成功地運用了比興手法,描寫一對白鵠的生死離別,借鳥喻人,構思新奇,頗具浪漫**色彩。古代詩歌中,“善鳥、香草以配忠貞,惡禽、臭物以比讒佞”的比興手法可謂是俯仰皆是!对娊洝烽_其先河,《楚辭》助其波瀾,到漢樂府民歌中更得到了廣泛的運用。這首詩中,鴻鵠知情重情,心地善良,堪稱鳥中雄杰,可配人之君子。詩中寫鳥,側重于雄鵠顧憐雌鵠一事,而雌鵠之品性從中可見;詩中寫人,側重于女子傷離恨別、忠于愛情一方,而丈夫之美德亦可推知。首段全用比興,以叫“興”人,因物喻志,文已盡而意有余,含蓄沉蘊,動人心懷。

  其次,語言樸素自然而自帶感情,淺而能深,并具有形象色彩。深味詩篇,“正曲”言雄鵠不忍離別,句句情篤意濃,彼類丈夫口吻;“念與”以下八句寫女子臨別囑夫,酷肖妻子答夫之語。語言既飽含深情,又具有形象性,不僅抒發(fā)了凄愴悲苦的情懷,而且還塑造了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從“五里一返顧,六里一徘徊”的雄鵠身上,我們仿佛看到了將要辭鄉(xiāng)遠行的丈夫,不忍拋家別妻、因而顧戀不舍、苦不堪言的形象,如聳眼前;讀完“念與君子別”數(shù)句之后,那風鬟殘鬢、黛眉不展的女子形象,如聳眼前,并且仿佛看到了那顆善良、多情的心。無一字寫神貌而神貌盡現(xiàn),可謂言近意遠,含蘊無限,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