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細閱讀之《魚我所欲也》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細閱讀之《魚我所欲也》(通用12篇)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細閱讀之《魚我所欲也》 篇1
【知識儲備】
1.字詞積累
得:表示客觀上的可能。
茍:茍且。這里指為了生而不擇手段。
惡:討厭,厭惡。
故:所以。
由是:由于這個原因。
是故:因為這個緣故。
獨:只。
呼爾:盛氣凌人喊叫的樣子。
萬鐘:優(yōu)厚的俸祿。
奉:侍奉。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
本心:天性,天良;本來的心愿。
2.作家作品
關于作者:
孟子(約前372~前289),戰(zhàn)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名軻,鄒(今山東鄒城市)人。約生于周烈王四年,約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傳孟子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后裔,幼年喪父,家庭貧困,曾受業(yè)于子思的學生。學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說諸侯,企圖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到過梁(魏)國、齊國、宋國、滕國、魯國。當時幾個大國都致力于富國強兵,爭取通過暴力的手段實現(xiàn)統(tǒng)一。孟子的仁政學說被認為是“迂遠而闊于事情”,沒有得到實行的機會。最后退居講學,和他的學生一起,“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對后世產(chǎn)生了極大的影響,被尊奉為僅次于孔子的“亞圣”。
孟子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fā)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于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tǒng)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把倫理和政治緊密結合起來,強調道德修養(yǎng)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說:“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焙髞怼洞髮W》提出的“修齊治平”就是根據(jù)孟子的這種思想發(fā)展而來的。
孟子哲學思想的最高范疇是天。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殘留的人格神的含義,把天想象成為具有道德屬性的精神實體。他說:“誠者,天之道也!泵献影颜\這個道德概念規(guī)定為天的本質屬性,認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觀念的本原。孟子的思想體系,包括他的政治思想和倫理思想,都是以天這個范疇為基石的。
關于《孟子》:
《孟子》長于言辭,善于用比喻說理,其文勢磅礴,論證嚴密,富于感染力和說服力,對后世散文發(fā)展有很大的影響,《孟子》一書記錄了孟子及部分弟子的言論和活動,是儒家的經(jīng)典。也是先秦優(yōu)秀的散文作品,現(xiàn)存七篇,每篇以開頭的兩三個字為名。漢朝趙歧把每篇分為上下兩部分,成為十四篇。宋朝朱熹把《孟子》《論語》《大學》和《中庸》全為《四書》。
3.背景鏈接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而又有發(fā)展,他生活在諸侯互相攻伐“無義戰(zhàn)”的時代,目睹了人民遭受涂炭的社會現(xiàn)實,也看到了人民的力量。在此基礎上,發(fā)展了民本思想,明確提出“民為貴”、“君為輕”。政治上主張實行“王道”、“仁政”。反對“霸道”、“暴政”。呼吁統(tǒng)治者重視人民、安定人民、少收賦稅,減輕刑罰,使百姓“不饑不寒”。這些觀點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有一定進步意義,但卻脫離當時的社會實際,根本行不通。孟子還主張社會分工,這符合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但卻得出“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結論,為階級剝削和壓迫制造了理論依據(jù)。孟子的哲學思想屬于主觀唯心主義,最具代表性的是他的“性善論”,認為人生來就有善良的本性,他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小無有不下。”還說:“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知也。仁義禮智,非曲外鑠(給與)我也,我固有之也!泵献拥娜诵哉f中有合理的成分,他特別強調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以及自我修養(yǎng)的作用,認為“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要求人們反躬自求,“養(yǎng)浩然之氣”,做到“舍生取義”,“富貴不能淫,貧*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文本解讀】
一、謀篇立意
《魚我所欲也》一文闡述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的觀點,告訴人們要辨禮義,要有“舍生取義,舍得取義”的精神,要有“羞惡之心”,要保持善良的本性,認為“仁義禮智”是人所固有的品德,只要守住“善性”,“人皆可以為舜堯”,本文便對這個道理進行論證,提出“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舍生取義”為全文中心論點。文章用魚、熊掌等比喻提出中心論點,由“有甚于生”、“有甚于死”引出“不為茍得”“不避禍患”來。這是正面論述;由“莫甚于生”、“莫甚于死”,引出“何不為也”這是從反面論述。結論:世上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有比死亡更讓人厭惡的東西。
二、文章脈絡
第一部分(1):提出“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并說明“義的美德是人所固有的”。
本段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從開頭至“舍生而取義者也”):以魚與熊掌不可得兼而取熊掌為喻,引出生與義不可得兼“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第二層(以“生亦我所欲”至“故患有所不避也”):正面闡明為什么要“舍生取義”,因為“我”所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不茍且偷生;因為“我”所厭惡的東西有比死更可惡的,所以不避殺身之禍。
第三層(從“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至“所惡有甚于死者”):進一步論證“義”比生更重要,“不義”比死更可惡。先用假設推理的方式說明,如果沒有什么東西比生更可貴,那么人們就會用各種手段茍且偷生;如果沒有什么東西比死更可惡,那么人們就會挖空心思逃避殺身之禍。接著用事實證明,有的人可以用某種手段求生卻不用。有的人做某種事情,可以免死卻不做。于是得出結論:“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義”是確實存在的,“義”比“生”更重要,“不義”比死更可惡。
第四層(本段最后一句):回到“性善論”上,說明“舍生取義”的美德,本來人人都有,只不過賢人不使它喪失罷了。
第二部分(2、3):舉例論證不能“見利忘義”,否則就是失掉了人固有的“羞惡之心”?煞譃槿龑樱
第一層(2):從正面舉例論證不能見利忘義!耙缓勈场薄耙欢垢标P系到人的生死,但若是用無禮的方式施舍就是路人、氣丐也不接受,這一事例充分證明,最普通的人也有羞惡之心,寧愿餓死而不失義。
第二層(從開頭至“亦不可以已乎”):從反面舉例論證不能見利忘義,首先指出一些顯貴的人“不辨禮義”就接受優(yōu)厚俸祿,緊接著以一個反問句,說明他們接受的原因是利欲熏心,為私利所蔽。然后用三個排比句作今昔對比,批判他們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行為,“是亦不可以已乎”是一句反問,更增加了批判的力量。
第三層(最后一句):與第一部分相呼應,又回到“性善論”上,把上述人的行為歸納為“失其本心”,“本心”就是人原來固有的“羞惡之心”,也就是“義”、“善”的本性。
三、寫作方法
1.邏輯嚴密,具有雄辯力量。
不管是分別來看各部分,還是縱觀全文,都會明顯地感受到這一點。例如文章的第一部分,開頭以“舍魚而取熊掌”為喻,提出“舍生取義”這一中心論點;然后先從正面說明,因為有比生更可貴的東西,有比死更可惡的東西,所以要舍生取義;接著用假設推理和事實證明,“義”比求生惡死更重要,所以應該舍生取義;最后歸結到人本來都有“舍生取義”的美德,不應喪失。一層緊扣一層,嚴密無間,兩大部分之間也是如此,在第一部分推理的基礎上,第二部分用事例進一步論證“義”重于生死,“義”重于利;并批判了重利輕義,見利忘義的行為;最后著重指出這種行為就是失掉了原來固有的“羞惡之心”。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補充和深入,前后相貫,密切呼應。
2.善用比喻和舉例論證的手法,頗富說服力。
文章一開始便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自然引出文章的題旨:“舍生取義”,這種以一般的生活經(jīng)驗作比喻進行論證的方法,能把抽象而深刻的道理說得十分淺顯明白,又十分形象生動,引人人勝。文中還以行人不受“呼爾”之食和乞人不受“蹴爾”之食為例,更加深入地論述了“舍生取義”是人共有的本心,使文章的題旨不斷深化。
3.正反論證,層次清晰。
文章的第一段在論述“生死”問題與“義”發(fā)生矛盾,應該舍生取義時,就先從正面論述了義重于生的道理,又從反面論述了不義重于死的道理,從而深刻地闡明了舍生取義是人之本性的道理。又如,作者在第二段以乞人不受不義之食為例,從正面論證了舍生取義是人之共性;又以“萬鐘”雖好也不能接受為例,從反面論證了舍生取利是喪失本心。論證極為嚴密,說理極為深刻,層次十分分明。
4.語句流暢,氣勢充沛。
孟子的文章具有雄辯的氣勢,表現(xiàn)在語言上是常使用排比句式。如第二段中連用三組排比句,對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加以批判,語言極為流暢,氣勢也很充沛。
四、參考譯文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么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大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么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大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厭惡的,但我所厭惡的還有超過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災禍我不躲避。如果人們所喜愛的東西沒有超過生命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求得生存的手段,哪一樣不可以采用呢?如果人們所厭惡的事情沒有超過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夠用來逃避災禍的壞事,哪一樁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有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那就是“義”);他們所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嚴重的事(那就是“不義”)。不僅賢人有這種本性,人人都有,不過賢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一碗飯,一碗湯,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會餓死。可是輕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肯死也不愿接受,現(xiàn)在(有人)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練習解答】
一、只要能列舉古往今來仁人志士的感人事跡,圍繞本文主旨——舍生取義展開論述,且言之成理即可。
二、1.生命,也是我想要得到的,正義,也是我想要得到的,如果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我就)舍棄生命而得到正義。
2.生是我想要得到的,然而我要得到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會去干茍且偷生的事。
3.不只是賢德的人有這樣的思想,人人都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德的人能夠不喪失罷了。
三、略
【類文品析】
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不時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宜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
1、第一段概括起來的觀點是 ,如果擴展開來,它的內容實際上包含了文章中的 這一句話。
2、本文的論證層次十分清楚,全文圍繞中心分別從 和 兩個方面逐層論證。從內容上看,其層次之間在意思上存在著 關系。
3、文中的“君子”即為 。
4、解釋下列句子中詞語意思:
、攀翘鞎r不如地利也(天時:)
、瞥胤遣桓咭玻ǔ兀海
、俏ブㄎ喝ィ海
、扔蛎癫灰苑饨纾ㄓ颍海
、捎H戚畔之(畔:)
、使试唬ü剩海
、斯虈灰陨较U(固:)
5、從該中可以看出孟子 的思想。
6、文章論證天時不如地利時,指出城小易攻的句子是 ,表明攻勢之大的短語是 。ㄓ迷幕卮穑
7、第三段中“故曰”在文中所起的作用是 。
8、翻譯下列句子:
、盘鞎r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朴蛎癫灰苑饨纾虈灰陨较U,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⒖即鸢福1、人和是戰(zhàn)爭中最關鍵的因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遞進 3、得道者 4、⑴天氣,時令⑵護城河⑶放棄;離開⑷界限,這里是限制的意思⑸通“叛”⑹因此⑺鞏固 5、兼愛、非攻 6、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而攻之 7、過渡 8、⑴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⑵使百姓定居下來,不能依*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山河的險要,威懾天下不能*武器裝備的強大。)
【同步訓練】
一、基礎訓練
1、給加點字注音:
不屑( ) 茍得( 。∑捩ā 。□頎枺ā 。∫欢垢ā 。
2、本文選自,文中體現(xiàn)了作者的觀點。
3、解釋下列詞語:
、哦卟豢傻眉妫妫海
⑵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得:)
、撬猩跤谏撸ㄉ酰海
、纫缓勈常欢垢ǘ梗海
、伤酪辔宜鶒海◥海海
、使驶加兴晦o也(患:)
、擞墒莿t可以避患而有不為(由是:是:)
、淌且嗖豢梢砸押酰ㄒ眩海
⑼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茍得:)
、未酥^失其本心(本心:)
4、選出與成語“得過且過”中“得”意義相同的句子( 。
a、故不為茍得也 b、所識窮乏者得我歟
c、則齊荊之欲不得行于二國矣 d、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5、解釋下列多義詞:
、排c: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朴冢核猩跤谏撸ǎ
萬種于我何加焉()
、鞘牵悍仟氋t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乎()
、榷汉魻柖c之,行道之人弗受()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者()
6、本文的中心論點是。
7、用原文回答:
、琶献邮窃鯓佑每诟怪麃眍惐壬嵘×x的?
、泼献诱J為什么樣的人舍生取義?
、敲献诱J為什么樣的人舍義取生?
⑷孟子認為什么叫喪失本心?
8、翻譯下列句子:
、哦卟豢傻眉,舍生而取義者也。
、朴墒莿t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欠仟氋t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群魻柖c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扇f種于我何加焉?
二、同步解讀
、鹏~,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熊掌也。⑵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⑶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⑷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⑸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⑹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⑻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⑼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9、下列句子中“為”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b、如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
c、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d、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
10、這一段共九句話,層次劃分正確的是( 。
a、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b、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c、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d、⑴⑵⑶⑷⑸⑹⑺⑻⑼
11、本段運用的論證方法是( 。
a、分析論證 舉例論證 引用論證 b、舉例論證 分析論證 層進論證
c、設喻論證 分析論證 引用論證 d、設喻論證 分析論證 層進論證
12、選段中哪句話可以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
13、文中“賢者能勿喪耳”,孟子還有幾句話是論證“賢者”使“本心”“勿喪耳”的,請寫出來:
14、本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三、美文賞讀
師曠論好學
晉平公問于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睅煏缭唬骸昂尾槐鼱T乎?”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君乎?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15、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字。
①恐已暮矣()
、诤尾槐鼱T乎()
、勖こ及哺覒蚓酰ǎ
、馨驳臑槿顺级鴳蚱渚酰ǎ
16、下列句中,哪些是反問句?把它們選出來()
a、何不秉燭乎? b、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c、盲臣安敢戲君乎? d、秉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17、師曠是怎樣論好學的?這番言論巧妙在何處?
18、翻譯下列句子。
①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诶隙脤W,如秉燭之明。
、郾鼱T之明,孰與昧行乎?
19、師曠論好學的道理對你有何啟示?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細閱讀之《魚我所欲也》 篇2
19 魚我所欲也
從容說課
《魚我所欲也》選自《孟子·告子上》。孟子主張人性善,他認為人生而具有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這些“善心”喪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備“仁義理智”。本文從這種理論出發(fā),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舍生取義的主張。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重就會做出不義的事來,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身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要辨別義和利.不要失去“本心”。本文行文流暢,論證嚴密,引譬設喻,排比鋪陳,氣勢恢宏。體現(xiàn)了《孟子》散文的藝術特點。
本文議論性很強,其論證方法的運用是教學中的重,難點。課上以誦讀為主。通過誦讀,認識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理解本文邏輯嚴密、設喻巧妙的特點,體會排比、對比等修辭的表達效果。
本文理解起來有些難度,學生學習興趣可能不大,教師應當提倡互動探究性學習,讓學生體會收獲的快樂,成功的喜悅。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能力目標
1.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這是文言文教學最實用的教法,可采取多種形式的讀,如墨讀、齊讀、跳讀、精讀、美讀等。讓學生在反復的誦讀中感受語言,體會文意,進行文化熏陶。
2.質疑法 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就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問,或對文章觀點提出自己的見
解,或就淪證過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大膽質疑。鼓勵學生自主質疑,有利于發(fā)展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3.鑒賞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自由質疑,互動探究,理解文意;美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初步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語設計
設計(一)
人生常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選擇,在關鍵時刻如何作出正確的選擇呢?相信孟子會給我們提供幫助的。
設計(二)
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注,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
請走進《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
設計(三)
多媒體顯示: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 裴多菲)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夏明翰)
這幾句話表現(xiàn)了作者怎樣的價值取向?(學生回答:生為尊嚴,生為自由,生為名聲,生為正義。)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xiàn)了孟子什么樣的道德主張。
二、資料助讀
1.“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叭诵灾埔病*q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guī)范即由此產(chǎn)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變壞,是由于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xiàn)。“富歲子弟多賴、懶。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養(yǎng)”!捌埖闷漯B(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
2.《禮記·檀弓》中有:“齊大饑,黔敖(富人)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睆亩x焉,終不食而死。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評點。
可以從讀音準確、節(jié)奏分明、重音清晰、流暢自然等方面評價。
3.教師點評。
多媒體顯示:
字音:
(1)不為茍得也(wéi) (2)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停頓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3)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學生齊讀課文。
5.學生白讀課,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6.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問我答
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問師答
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多媒體顯示: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
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3)翻譯下列句子。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诤魻柖c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廴f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艽酥^失其本心。
選若干名同學回答
明確:(1)“辟”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與”通“歟”,語氣詞。
“鄉(xiāng)”通“向”,從前。
(2)是:這種;這種做法。
為:寧愿;為了;接受。
而:表修飾,不譯;表轉折,卻。
于:比;對。
(3)①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谳p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③(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苓@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五、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學生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3.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
多媒體顯示: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呼爾而與之, ; , 。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 ,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學生齊背課文。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理清課文的論證思路,掌握論證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鑒賞本文的說理藝術;品味《孟》散文的語言特色;古今對讀,品評孟子的思想價值,欣賞其人格魅力。
[教學步驟]
一、師生齊背課文
二、鑒賞孟子散文的說理藝術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提問: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提問: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學生討論:明確: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舍生取義”,這是全章的論點。然后說明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都有“欲生而不為茍得,惡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
(2)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才不會喪失。為什么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為他們?yōu)槲镉。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后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鐘之祿,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可見,要做到“舍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為物欲所蔽。
(3)從上述內容的進展層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之祿的對照,可以看出作者設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說理的邏輯性。
2.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學生自由質疑,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疑釋疑。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佟按酥^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么?這與“舍生取義”有何聯(lián)系?
、诒疚姆謨啥危Y構上不夠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請問我的這種看法對嗎?
師生討論。明確:①“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chǎn)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舍生取義。
、谶@位同學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來說,賢者舍生取義,行道之人、乞者以義為先,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于反面論證。所以,“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乞人不屑也”應歸入第一段。
(2)教師總結: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于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于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書章句集注》) 這段概括主旨的話是比較恰當?shù)摹?/p>
三、賞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提問: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學生討論。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比喻!吧狒~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shù)卣f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yōu)而取!耙缓勈,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四、古今對讀,品評思想價值,欣賞其人格魅力
1.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學生討論,明確: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征利”的戰(zhàn)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yǎng)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jù)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局限性。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義”的內涵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圍繞“我心目中的孟子”這一話題,學生自由發(fā)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炎附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泵献釉(jīng)在齊國任客卿,后來因為與齊王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斷然拒絕了齊王“萬鐘”的誘惑,這些言行都表現(xiàn)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生2:仁義是最大的利益。有仁義,相關者都會有利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有利益!傲x”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約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體、民眾的大利。孟子可謂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個肩擔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著“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宏愿偉志。他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現(xiàn)出強烈的使命感和參與意識,展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生4:孟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豪爽直率的淪辯家。他義正辭嚴,直言不諱,敢于抨擊統(tǒng)治者,展示了一個狂放不羈、潑辣大膽、無私無畏的論辯家的形象。
……
五、課堂小結
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fā)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義,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這是男兒舍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譜寫生命的壯麗篇章。
六、布置作業(yè)
請以“義與利”為話題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板書設計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細閱讀之《魚我所欲也》 篇3
魚 我 所 欲 也 選自《孟子》 文 本 譯 文 原 文 文 本 鮮魚,是我想要的東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東西。(如果)兩樣東西不能一齊得到,(只好)放棄鮮魚而要熊掌。生命,也是我想要的;正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生命和正義不能夠同時得到,(只好)犧牲生命來保住正義。生命本是我喜歡的,(可我)喜歡的東西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肯干茍且偷生的事。死亡本是我厭惡的,(可我)厭惡的東西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所以(遇到)災禍也不躲避呀。如果人們想要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一切保住生命的手段,哪有不采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沒有比死亡更厲害的,那么,一切可以避開禍患的事情,哪有不采用的呢?靠某種不義的手段就可以茍全生命,有的人卻不肯采用?磕撤N不義的門道就可以避免禍患,有的人卻不肯去干。這樣看來,喜歡的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厭惡的有比死亡更厲害的東西,不僅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精神,每個人都有這種精神,不過有道德的人能夠最終不喪失掉罷了。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避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碗米飯,一盅肉湯,得到這些就能活下去,得不到便餓死。(可是)惡聲惡氣地遞給人家,(就是)過路的(餓漢)都不會接受;踩踏過才給人家,討飯的叫化子也不屑看它一眼。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有人對優(yōu)厚的俸祿卻不區(qū)別是否符合禮義就接受它。那優(yōu)厚的俸祿對于我有什么好處呢?(只是)為了住宅的華麗,妻妾的侍奉和我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我嗎?過去寧愿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住宅的華麗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妻妾的侍奉卻去做這種事;過去寧可送命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為了所認識的貧困的人感激自己卻去做這種事:這種不符合禮義的做法不是可以停止了嗎?──這就叫做喪失了他的本性。 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魚我所欲也》2001/06/01 莫暉 教學設想 孟子是戰(zhàn)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睹献印芬粫谒纬瘯r被朱熹列為《四書》之一,成為儒家經(jīng)典。孟子思想在歷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因此在學習本文字句的同時,對孟子的思想體系略作剖析,這有助于學生正確地理解課文內容。《魚我所欲也》一文主要是議論。其論證方法,學生不易掌握,因而在教學過程中,要抓住那些表述其觀點的語句和他常用的術語加以分析,講深講透,并以此來剖析他的“舍生取義”的思想,以培養(yǎng)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教學過程中還應加強朗讀,使學生加深體會文章的內容和文章的氣勢,從而體現(xiàn)孟子善于論辯的特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簡介孟子,導入新課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年),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yè)于子思(孔子之孫)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師,也是戰(zhàn)國時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為了實現(xiàn)他的政治主張,曾游說齊、魏、滕、宋等國。當時各國諸侯正以攻伐爭霸為賢,視孟子的“行仁政”學說為,脫離實際,因而不予采納。孟子退而講學著述,其言行的記載,保存在《孟子》一書中。 《孟子》現(xiàn)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兩個或三個字作為篇名。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和哲學、倫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成為儒家學者初學必讀的書籍。 《孟子》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富特色的散文專著。其文氣勢磅礴,感情洋溢,邏輯嚴密,又長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影響很大。 二、初讀課文,把握關鍵詞句,疏通文意 1.請一位同學誦讀全文,其他同學認真聽。在聆聽的過程中注意發(fā)現(xiàn)讀音、句讀的差錯,標記出來以便糾正。估計要正音、正句讀的如下: (1)正音(下面這些注音系課文注釋以外的正音): 、俨粸槠埖靡(讀wéi,動詞,做,干。) 、谒鶒(瀆Wù,動詞,厭惡) ③為宮室之美(讀wèi,介詞,為了) (2)正句讀: ①所欲/有甚于生者 、谌缡/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凼/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 、茑l(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⑤是/亦不可以已乎 (3)全體同學朗讀課文一遍。 2.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結合注解初步感知課文,標記出有障礙的字、詞、句。 (1)虛詞: 所使如使則而弗于為之非獨 (2)實詞: 欲茍喪蹴屑加已謂 (3)句式:. 有……者有所……何不…… 所……者亦不……乎 (4)難句點撥: ①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譯:采用某種手段就能生存,可是有些人卻不采用它。 ②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譯:采用某種手段就可以避免患難,可是有的人也不采用。 ③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 譯:由此可見,人們所想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義”),人們所厭惡的東西, 有比死更厲害的(“不義”)。 、芊仟氋t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譯:不只是有道德的人有這顆心(辨別“義’’與“不義”,并保持它),人人都有這顆心 (孟子認為人生下來本性是善良的),只是有道德的人能永遠不失去它罷了。 、莺魻柖c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譯:(輕蔑地)呼喝著給他(吃),過路的人不會接受;用腳踢著給他(吃),乞丐也不 愿意接受。(注:“而”相當于“地”或“著”。) 、奕f鐘于我何加焉! 譯:一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呀!(注:“于我何加焉”即“何加于我焉”。) 、哙l(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譯:先前有的人寧可讓身體死去而不接受的東西,現(xiàn)在為了能夠享受美好的宮室而 去接受了。 、啻酥^失其本心。 譯:這就叫做失去了本來的良心(也就是忘了本)。 3.學生口頭翻譯全文,教師巡視答疑。 三、布置作業(yè) 1.朗讀《魚我所欲也》,背誦第一段。 2.在作業(yè)本上翻譯第二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再讀課文,分析討論文章思路 1. 學生朗讀課文,思考: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人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2.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明確:提出“生與義不可得兼,則舍生取義”的論點后,首先從正面指出人之所以能“舍生取義”,是因為人皆有“欲生不為茍得,惡死有所不辟”的思想。然后再從反面說明,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么什么事都可以做得出來;可是事實上,“義”超過了“生”,所以人能夠不貪生,不避死。這種羞惡之心,人人皆有,賢者更能保存而不喪失。接著舉例說明,人即使在饑餓時仍有羞惡之心,自古以來就有寧死不食“嗟來之食”的人。最后,文章陡然一轉,“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現(xiàn)在“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又是為了什么呢?難道是“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先前為了“義”可以“舍生”,現(xiàn)在卻為了高官厚祿和物質享受就舍掉了“義”,這種行為不是應該停止嗎? 總之,這段文章是說,能做到“舍生取義”是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 二、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明確: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 比喻!吧狒~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shù)卣f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yōu)而取。“一簞食,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三、引導學生討論本文的論證方法。 明確:1.用類比論證法提出論點。文章一開頭,就提出“魚”和“熊掌”都是好吃的東西,但如果兩樣不能同時得到,那就舍魚而取熊掌。接著,提出“生”和“義”兩樣都很貴重, 2. 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顯出兩類不同的人,有的能保持本心,有的則失去本心。 第一部分中用假設的推理,第二部分中用前后兩種不同的態(tài)度作對比,然后得出結論,使讀者心悅誠服 四、討論:《魚我所欲也》一文在思想內容上有何進步性、局限性? 《魚我所欲也》的論點是“舍生取義”。孟子認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義更重要,就會做出各種不義的壞事來。他表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貪圖享受、為利忘義的人。這種思想顯然有它的進步性。當然,孟子在文中闡發(fā)了唯心主義的性善說,說什么羞惡之心人皆有之,這是不合事實的。此類糟粕,應予剔除。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全文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能力目標 1.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2.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德育目標 引導學生正確選擇,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永葆善良之心,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內涵,辨析“失其本心”與“舍生取義”的關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質疑法 3.鑒賞法 [教具準備]:多媒體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資料助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譯讀課文,自由質疑,互動探究,理解文意;美讀課文,體會語言特色,初步背誦課文。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注,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請走進《魚我所欲也》尋找答案。今天,我們學習《魚我所欲也》,看看本文表現(xiàn)了孟子什么樣的道德主張。 二、資料助讀: 1.“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guī)范即由此產(chǎn)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變壞,是由于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xiàn)!案粴q子弟多賴、懶。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養(yǎng)”!捌埖闷漯B(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 2.《禮記檀弓》中有:“齊大饑,黔敖(富人)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捧)食,右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睆亩x焉,終不食而死。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評點。 可以從讀音準確、節(jié)奏分明、重音清晰、流暢自然等方面評價。 3.教師點評。 字音: (1)不為茍得也(wéi) (2)為宮室之美為之(wèi wéi) (3)如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wù) 停頓及重音, (1)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2)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 (3)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 (4)是/亦不可以已乎 4.學生齊讀課文。 5.學生白讀課,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6.請學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確: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1.你問我答 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生問師答 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3.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釋。 故患有所不辟也 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2)辨析加點詞語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是亦不可以已平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今為宮室之美而為之 呼爾而與之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所欲有甚于生者 萬鐘于我何加焉 (3)翻譯下列句子。 、儆墒莿t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 、诤魻柖c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廴f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④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若干名同學回答 明確:(1)“辟”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與”通“歟”,語氣詞。 “鄉(xiāng)”通“向”,從前。 (2)是:這種;這種做法。 為:寧愿;為了;接受。 而:表修飾,不譯;表轉折,卻。 于:比;對。 (3)①采用某種手段就能夠活命,可是有的人卻不肯采用;采用某種辦法就能夠躲避災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谳p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萬鐘”的優(yōu)厚俸祿卻不辨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這樣.優(yōu)厚的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苓@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五、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感受其音韻美。 2.學生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3.教師出示背誦練習。幫助學生背誦。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生, ; , 。 , 。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 , , 。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是故 , 。 呼爾而與之, ; , 。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 , 今為妻妾之奉為之; , ; 是亦不可以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4.學生齊背課文。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以上就是小編分享的魚我所欲也優(yōu)秀教案的全部內容,如果對你有幫助,請繼續(xù)支持語文網(wǎng),并提出您的寶貴建議,小編會盡的努力給大家收集最實用的教學文章! [教學要點] 理清課文的論證思路,掌握論證方法,理解本文的主旨,深入鑒賞本文的說理藝術;品味《孟》散文的語言特色;古今對讀,品評孟子的思想價值,欣賞其人格魅力。 [教學步驟 ] 一、師生齊背課文 二、鑒賞孟子散文的說理藝術 1.理清論證思路,把握說理方法 提問:本文的論點是什么?怎樣提出來的?為什么不直接提出來? 明確:論點是:“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边@個論點是由“魚”和“熊掌”的比喻引出來的。先設比喻而后提出論點,這是因為“魚”與“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最美者合乎情理也符合邏輯。由此及彼,由淺入深,引出“生”與“義”的論題來,自然,明曉。 提問:論點提出以后,文章是怎樣圍繞論點逐層論述的? 學生討論:明確: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舍生取義”,這是全章的論點。然后說明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都有“欲生而不為茍得,惡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 (2)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才不會喪失。為什么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為他們?yōu)槲镉。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后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鐘之祿,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梢,要做到“舍生取義”,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為物欲所蔽。 (3)從上述內容的進展層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之祿的對照,可以看出作者設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說理的邏輯性。 2.難點突破,理解本文的主旨。 (1)學生自由質疑,生生互動,師生互動,解疑釋疑。 學生提出的問題有: 、佟按酥^失其本心”中“本心”具體指什么?這與“舍生取義”有何聯(lián)系? 、诒疚姆謨啥,結構上不夠合理,有割裂文意之嫌,請問我的這種看法對嗎? 師生討論。明確:①“本心”具體指“羞惡之心”,“義”產(chǎn)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義”的原則行事,才有可能在關鍵時刻舍生取義。 、谶@位同學的看法有道理。就行文思路來說,賢者舍生取義,行道之人、乞者以義為先,講的都是“本心”賦予人的極大力量,屬正面論證;“不辯禮義”接受“萬鐘”的故事講的是失去“本心”的人的可悲可恥,屬于反面論證。所以,“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乞人不屑也”應歸入第一段。 (2)教師總結:本文的主旨是人人都有“本心”和保有“本心”的重要性。能做到“舍生取義”是因為人有羞惡之心;如果不顧羞恥,“不辯禮義”而受“萬鐘”,則失掉了“本心”,這種行為是應該停止的。全文的旨意就在這一勸勉上。朱熹說:“此章言羞惡之心,人所固有,或能決死生于危迫之際,而不免計豐約于宴安之時,是以君子不可頃刻不省察于斯焉! (《四書章句集注》) 這段概括主旨的話是比較恰當?shù)摹?/p> 三、賞析《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提問:這篇文章主要運用了哪些修辭方法? 學生討論。 成果展示: 本文主要運用了比喻、對比、排比等修辭。 比喻。“舍魚而取熊掌”是一個巧妙而貼切的比喻,它恰當?shù)卣f明了在人們所喜愛的兩件事物不能同時兼得的情況下,就必須擇優(yōu)而取!耙缓勈,一豆羹”也是比喻,說明飲食對饑餓者雖然重要,但不合乎禮義也寧死不食,從而證明了“義”重于“生”,突出了主題。 對比。生和義比。義比生更可貴;死與不義比,不義比死更可惡。又用假設方式與事實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人。最后用“不食嗟來之食”與“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作對比,贊揚了舍生取義的精神,批判了那些只貪圖榮華富貴而不顧禮義廉恥的權貴們。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排比。通篇皆是。既有助于逐層深入分析,又能增強文章的氣勢和論辯力量。 四、古今對讀,品評思想價值,欣賞其人格魅力 1.如何評價《魚我所欲也》一文的思想內容? 學生討論,明確:義的價值高于生命,人應該有舍身取義的精神,這一觀點在“上下交征利”的戰(zhàn)國時代有積極作用,對后世知識分子的精神修養(yǎng)也有極好的影響。如蘇武、岳飛、鄧世昌、朱自清、聞一多。但孟子“舍生取義”的觀點的根據(jù)是唯心主義的性善論,他的說理僅止于是否喪失“本心”,有明顯的局限性。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義”的內涵發(fā)生了變化。我們現(xiàn)在所說的“義”是指社會公義,“利”指一己之私利,即個人利益要服從于集體利益、國家利益以至民族利益。在當今社會,面對越來越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該作出正確的抉擇。 2.感受孟子的人格魅力 圍繞“我心目中的孟子”這一話題,學生自由發(fā)言。 生1:孟子本人是一個比較高傲的人,他不肯遷就,不肯趨炎附勢。他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曾經(jīng)在齊國任客卿,后來因為與齊王意見不合,便決定辭去齊卿回家,斷然拒絕了齊王“萬鐘”的誘惑,這些言行都表現(xiàn)了孟子大義凜然的性格和氣概。 生2:仁義是的利益。有仁義,相關者都會有利益;無仁無義,所有人都不會有利益!傲x”作為一種道德規(guī)范,約束一己之私欲,成就集體、民眾的大利。孟子可謂高屋建瓴。 生3:孟子是一個肩擔天下的政治家、思想家。就孟子的人格而言,他有著“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的宏愿偉志。他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遭挫折而矢志不渝,表現(xiàn)出強烈的使命感和參與意識,展露出以天下為己任的博大胸懷。 生4:孟子是一個聰明機智、豪爽直率的淪辯家。他義正辭嚴,直言不諱,敢于抨擊統(tǒng)治者,展示了一個狂放不羈、潑辣大膽、無私無畏的論辯家的形象。 …… 五、課堂小結 孟子以自己的行為實踐著自己的人生主張,孱弱的身軀擔負著民族的大義。面對散發(fā)著孟子生命氣息的文字,我們的心中唯有崇敬。舍生取義,這是怎樣的崇高與豁達,這是怎樣的氣魄與壯志;這是男兒舍身報國的壯志雄心,這是中華兒女報效母親的赤膽忠心。讓我們高吟《魚我所欲也》,譜寫生命的壯麗篇章。 六、布置作業(yè) 請以“義與利”為話題寫一篇文章,500字左右。 知識總結,課堂練習: 一、通假字 1)辟通避 躲避 例:故患有所不辟 2)辯通辨 辨別 例: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 3)得通德 感激 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4)與通歟 語氣詞 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5)鄉(xiāng)通向 從前 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 二、一詞多義 為 介詞 為了 為宮室之美 動詞 做 由是則可以避患而有不為也 得 得到 故不為茍得也 通“德”,感激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是 此、這 非獨賢者有是心 這是 是天時不如地利也 與 通“與欠”,語氣詞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給予 呼爾而與之 三、虛詞 之 代詞 他 呼爾而與之 助詞 的 為宮室之美 而 表順接 不譯 蹴爾而與之 表轉折 卻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 表選折 而 舍生而取義者也 于 表比較 比 所欲有甚于生者 表對象 對 萬鐘于我何加焉 四、古今異義 1.鐘 古義:一種量器 今義:計時的器具或中空的響器 例句: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 2.是 古義:代詞,這種 今義:判斷動詞,是 例句:非獨賢者有是心也 五、詞類活用 名詞作動詞 得: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例句: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六、特殊句式 1.判斷句 例句:魚,我所欲也。“也”,判斷句標志。 譯文:魚,是我所喜愛的東西。 2.省略句 例句: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盀椤焙竺媸÷粤私樵~的賓語“禮義”,“受”后面省略了賓語“施舍”,全句省略了主語“我”。 譯文:從前我為了“禮義”寧愿死也不接受施舍。 七、根據(jù)文章內容,回答問題 1.翻譯課文 魚是我最喜愛的東西,熊掌也是我喜愛的東西,(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閑么,我要)舍掉魚而選取熊掌。生命是我喜愛的東西,正義也是我喜愛的東西,(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閑么,我就要)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生命是我愛的東西,然而我喜愛的東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去做茍且偷生的事情。死亡是我厭惡的事情,但所厭惡的事情有比死亡更為嚴重的,所以有禍思我也不躲避。如果人們喜愛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如果人們厭惡的事情沒有比死亡更為嚴重的,那么,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手段有什么不可以采用的呢?按照這種方法去做就可以生存,然而卻有人不采用它;按照這種方法去做,就可以躲避禍患,然而卻有人不采用它。由此可見,他們所喜愛的東西比生命更重要,他們所厭惡的事情比死亡更為嚴重。不僅賢人有這種思想,人人有這種思想,只不過賢人能夠(操守這種品德)使它不喪失罷了。 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它就可以活下去,失去它就要死,然而,如果吆喝著給人吃,過路的餓人也不會接受;用腳踐踏著給人吃,乞丐也不愿接受。 萬鐘的俸祿如果不分辨(是否合乎討義就接受了,那么,這萬鐘的禮義對我有什么益處呢?是為了宮室的華美,為了妻妾的侍奉,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我嗎?先前(有人)寧死也不肯接受,現(xiàn)在為了宮室的華美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死也不肯接受,現(xiàn)在為了妻妾的侍奉卻接受了;先前(有人)寧死也不肯接受,現(xiàn)在為了熟識的窮人感激自己卻接受了。這種做法不是可以讓它停止嗎?這就叫做喪失了(羞惡廉恥的)本性。 2.提問: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討論并歸納: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類比推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3.提問:“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欲”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并歸納:此題無固定答案。這里的“所欲”應指正義的事業(yè),如為人民謀解放,為了四化建設,為了別人的安危等。 4.提問:“所惡有甚于死者”“所惡”可以指哪些事情? 討論并歸納:此題無固定答案。這里的“所惡”應指不正義的不合法不道德的事情,如叛變革命,貪污受賄,濫用職權,殺人放火等。 5。提問:“故患有所不辟”“患”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指遭到迫害,遇到生命危險等。 6.提問:“非獨賢者有是乙“是心”指什么? 討論并歸納:指側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等這些善心。 7.提問:為什么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討論并歸納:孟子主張人性是善的!叭酥酰员旧啤钡侵挥杏械赖碌娜瞬拍鼙3指呱械牟偈囟粏适菩(天性、天良) 8.提問:我們學過(談骨氣)文中有一個論據(jù),說是古代有一個窮人不接受不敬的施舍,最后餓死。這個論據(jù)與課文第2段用的是同一個典故。請用最簡練的一句話概括這個典故。 討論并歸納:貧者不受嗟來之食。 9.提問:(談骨氣)中引用孟子的一段來解釋骨氣的含義:“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那么“萬鐘則……”這句話應指前面的哪一句? 討論并歸納:富貴不能淫。高官厚祿誘惑不了。 10.提問:為什么高官厚祿誘惑不了?試舉例說明。 討論并歸納:因為高官厚祿與禮義的價值不同,如果不符合禮義的高官厚祿則不能接受。比如說,叛變革命,到國民黨去當大官,真正的共產(chǎn)黨是寧死不為的。再比如說,出賣國家機密得到很多錢,愛國志土是寧死不為的。再比如說貪污受賄得了很多錢,正直的干部是寧死不為的。 11.提問:文中說得了“萬鐘”是為了什么? 討論并歸納:為了“宮室之美”,為了“妻妾之奉”,為了“所識窮乏者得我”。 12.提問:作者認為這種作法如何? 討論并歸納:作者認為“此之謂失其本心”應當“可以止”。 13.提問:作者列舉了兩種不同的人生觀,贊揚了什么樣的人,斥責了什么樣的人? 討論并歸納: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 14.提問:課文中運用了許多兩兩相對的句子,它們的句式相同,意 思相近或相反,試找出兩個這樣的句子,說說這樣寫的好處。 討論并歸納: 1)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2)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第(1)句意思相反,第(2)句意思相近。這些句式使行文流暢,論證嚴密,語氣連貫,氣勢恢弘。 15.提問:第3段運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好處?討論并歸納:運用排比句式。加強了語言的氣勢。 四、小結 本文闡明了義重于生,義重于利和不義可恥的道理,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他對比了兩種人生觀,贊揚了那些重義輕生、舍生取義的人,斥責了那些茍且偷生、見利忘義的人。告誡人們不辨禮義而貪求富貴的行為是不可取的。 五、作業(yè) 閱讀下面語段,回答問題。 一、檢查學生讀課文 二、整體感知 1.疏通字句,梳理層次,加深理解,引發(fā)質疑。在梳理過程中對重點實詞如:“欲”“得兼”“莫”“由是”“與”“蹴”“萬鐘”要特別關注。對文中出現(xiàn)的五個通假字進行歸納整理。 2.請學生翻譯第一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熊掌]熊的腳掌,是一種珍貴的食品。 【得兼]同時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茍得]茍且得到,這里是“茍且偷生”的意思。 【惡]wu4,厭惡,與“欲”相反。 [患]禍患,災難。 [使]假如,假使。下文“使”義同。 【何不用也]有什么不可以使用的呢? 【由是]按照這種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見。 [非獨]不僅僅。 【勿喪]不喪失(其本心人 3.請學生翻譯第2段,注意以下字詞的解釋。 【簞]古代盛飯用的圓竹器。 【豆]古代盛飯或其他食品的器皿。 [羹兒郎g,煮或蒸成的汁狀、糊狀、凍狀的食品。 【呼爾而與之]沒有禮貌地呼喝著給他(吃人 爾,助詞。 【蹴爾]用腳踐踏著。 [不屑]因輕視而不肯接受,不愿意接受。 [萬鐘]鐘:古代的一種計量器名。六斛(hu2)四斗為一鐘。萬鐘:指 很厚的俸祿。 【何加](有)什么益處。 [奉]奉侍。 [所識窮乏者得我與]所識窮乏者:所認識的貧窮的人。得,通 “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動詞。與:通“欽”,語氣詞。 【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鄉(xiāng),通“向”,以前。為,為(之)全句:從前為了 “禮義”寧死也不接受。 [今為宮室之美為之]第一個“為”,Wei4,介詞。第二個“為”,wei2,動 詞,這里是接受的意思。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這。已,停止,放棄。 【本心]天性,天良。 三、內容結構分析 第一段 本段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魚,我所欲也”——“舍生而取義者也”),第一句話以魚和熊掌比喻“生”與“義”這一對概念。魚是美味,人人可食;熊掌也是美味,但其美遠遠勝過魚,且不易得,因此舍魚而取熊掌。孟子以魚喻“生”,以熊掌喻“義”,形象地區(qū)分了“生”與“義”的價值高下。第二句是由第一句的設喻引出來的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這是本文的題旨。 第二層(“生亦我所欲”——“故患有所不辟也”),從正面闡述,說人們把“義”的價值看得高于生命,所以不能茍且偷生,寧愿赴死也不愿行不義。這里所說的“甚于生者”就是指“義”,“甚于死者”就是“不義”。 第三層(“如使人之所欲”——“所惡有甚于死者”),正反對比,進一步闡述“義”重于“生”的道理。先從反面論述,用兩個假設復句反問,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什么事情都做得出來;接著用“由是”開頭的句子做正面論述,說明事實上人能不貪生,不避患;最后用“是故”兩句得出結論,證明“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因而人能舍生取義。 第四層(“非獨賢者”——“賢者能勿喪耳”),這句話運用了遞進論證法,前文已論證“義”字的存在,這里使主題升華,證明“義”字不只是少數(shù)賢者具備,而是人人皆具備,它似乎成了一種充塞天地之間的正氣,無處不有,只是賢者更能保持罷了。 孟子認為人的本能固然是求生而惡死,但世上還存在比生命更寶貴的東西。也存在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那就是“義”與“不義”!傲x”是人類最寶貴的一種品德,為了“義”,人們可以不避禍患,直至獻出自己的生命。一個真正的人,決不能因貪生怕死而行不義之事。孟子從“性善說”出發(fā),認為人生來就具有羞惡之心,這是一種善心,它可以幫助人們在“義”與“不義”之間作出正確的選擇。 第二段 本段可分為三層。 第一層(“一簞食”——“乞人不屑也”),從正面舉例,以“一簞食,一豆羹”為例,“呼爾”、“蹴爾”而與之,則“行道之人”與“乞人”也不屑接受,這就是“羞惡之心”。以食“嗟來之食”為“羞’,這就是“義”的觀念。 第三層(“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所識窮乏者得我與”),從反面舉例,說明不辨禮義而收萬鐘之祿,是失其羞惡之心,是為求“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這些比生死都輕的身外之物,這樣的做法,不過是見利忘義。 第三層(“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此之謂失其本心”),運用排比句,以“鄉(xiāng)”與”今”對比,指出為得到宮室之美、妻妾侍奉、窮人感激而見利忘義,就是喪失了“本心”。結尾一句話,歸納了此段,照應了開頭,這“本心”就是“羞惡之心”,就是“義”。 本段運用了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將“一簞食,一豆羹”與“萬鐘”作對比,按財富的數(shù)量來說,“萬鐘”自然是多的,但是“萬鐘”決定的是“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而“一簞食,一豆羹”決定的卻是生命,自然要比“萬鐘”更重要。然而,無論是“萬鐘”’,也無論是“一簞食,一豆羹”,與“義”字比較起來都是次要的。兩次舉例及在舉例中對比論證法的運用,再一次深刻地論證了“舍生取義”這一論點。 四、深入探究 1. 文章開頭寫“魚”和“熊掌”有什么作用? 魚和熊掌兩樣東西的價值不同,魚低賤而熊掌珍貴。二者不能同時得到,必然舍棄魚而選取熊掌;同理,生命和正義的價值也不同。正義要比生命重要得多,二者不能同時得到的情況下,必須舍棄生命選取正義。這里運用了比喻論證,提出了“舍生取義”的中心論點。 2. 為什么魚和熊掌不可得兼? 只是一種假設,可以魚和熊掌都得到,可以生命和義都不舍棄,只是假設當你在遇到兩者中必取其一的時候,你當作怎樣的選擇的問題。 3. “所欲有甚于生者”的“所欲”和“所惡有甚于死者”的“所惡”分別指哪些事情? 義;不義 4.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中的“是心”指什么,“舍生取義”的含義是什么?請根據(jù)下面一則孟子的語錄概括總結。 “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5. 孟軻所說的“義”有它特定的階級內容,是儒家提倡的忠君、孝親、尊長等一套封建*道德和封建秩序,提倡重“義”的目的,也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者的根本利益。對于后世,特別是今天來說“義”應該賦予新的含義,請簡要歸納。 如在*尖銳的時候,不少仁人志士堅持民族氣節(jié),堅持正義事業(yè),他們的壯舉曾彪炳史冊,他們所堅持的“舍生取義”突破了孟子當時的規(guī)范,成為正義事業(yè)、正義行為的代稱,F(xiàn)在,我們把“義”可以賦予共產(chǎn)主義精神的具體內涵,“舍生取義”就是一種十分高尚的品質──為了正義事業(yè)和真理可以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 6. 課文第二段內容隱含一個什么典故?可以用我們搜集的哪句孟子名言來印證?“貧者不受嗟來之食!薄案毁F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五、延伸拓展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義者也!泵献右谎,警醒幾千年。多少仁人志士追隨著“取義”之路,開拓了一條精忠之道?v使路途再漫長,也要上下求索的屈原,終因遭毀謗,為了證明自己的清白,懷著悲憤投入汩羅江,“亦余心之所善兮,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文天祥,被囚禁獄中寧死不屈,舍身取義,留名千古。魯迅以筆代槍,在文壇掀起千層浪,留下了“我以我血薦軒轅”的動人詩句。 對于今天的我們,親歷生與義的重大抉擇也許很難得,但我們的人生不乏選擇。我們一直在選擇,謹慎地選擇。 1. 模仿下面一段話,發(fā)表對選擇的感言。 選擇博愛,我們品味異樣精彩的人生;選擇回憶,我們度量往事的厚重;選擇誠信,我們暢享生命的真真切切;選擇堅強,我們感受經(jīng)歷失敗后的成功的甘甜;選擇關愛,我們因幾顆心同時跳動而愉悅不已…… 2. 請講述自己或他人人生選擇的故事,并談談選擇對人生的重要意義。 例:一個14歲小女孩,站在法庭上面對離婚的父母,她會選擇誰?這不是一個普通的選擇,因為選擇了母親,她就選擇了富貴、選擇了澳大利亞;選擇父親,她就選擇了貧窮,選擇了中國。人人都說這太難了,可小女孩選擇了父親,選擇了含辛茹苦單獨撫養(yǎng)她長大的父親,舍棄了富有卻極少見的母親。大家都被震撼了,面對這種艱難的抉擇,小女孩做到了無愧于心。 六、布置作業(yè):背誦課文 完成本課點津 [教學目的] 1、積累文言字詞,品味語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現(xiàn)代人生。 3、訓練語言思維,強化朗讀背誦。 [教學重難點] 1、對語句及中心的理解。 2、對論證方法的理解。 [教學時數(shù)] 兩教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鄒(今山東鄒縣)人。受業(yè)于孔子之孫孔假的門人,是孔子之后戰(zhàn)國中期儒家學派最有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說惠王,不能用;乃見齊宣王,為客卿。宣王對他很客氣,可是也始終不用。于是孟子歸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門人萬章、公孫丑等記其言行,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義,是孔子思想的發(fā)展。其散文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善于運用譬喻來陳說事理,辯論是非,既能引起人們的注意,又增強了說服力!遏~我所欲也》一文就較好靨逑至蘇廡┨氐恪?nbsp; 二、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課文的兩個小節(jié),讀后請其他學生指出讀錯的字詞。 3、教師運用投影將本課中的生字、詞打出,全班齊讀(或指名讀)。 4、齊讀全文。 5、學生自讀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處(字、句)可以勾劃出來,準備進行質疑;有特別欣賞的語句也請勾劃下來,準備進行交流。 6、請兩三名學生說說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實)。 參考答案:人生常常面臨各種各樣的抉擇,在關鍵時刻應作出正確的選擇。 三、分步品味 1、質疑及交流。 前面我們說過,《孟子》的文章特點是氣勢充沛,感情強烈,富于鼓動性,有很強的感染力和說服力。通過剛才的整體感知,同學們一定有所感受。那么這篇文章所要論證的中心論點是什么呢? 參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 (解說:要求引原文答,教師可適當點拔;卮疬^程中學生可以對第一、二節(jié)的內容進行質疑,教師應盡可能地引導學生通過讀課文或相互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 2、齊讀課文。 3、讀后讓學生進行自由質疑或說說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說:重點解決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和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的意義。) 4、教師提問:文中兩次提到心,在第一節(jié)中說: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在文章最后又說:此之謂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請依據(jù)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夠做到舍生取義的心,是心就是這樣的心,其義與本心相同。 (解說:這一部分的教學設計,目的在于嘗試運用探究式的學習方法,把握整體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詞、句。) 四、小結 在人生面臨抉擇時,應當具備怎樣的價值標準?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應當摒棄自私自利之心,將正義、道義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業(yè) 1、 朗讀課文。 2、抄寫課文。 第二課時 一、復習所學內容 1、抽查背誦情況。 2、用媒體出示字詞,檢查對字詞的理解;蛘哂蓪W生相互出題,考查對字詞及語句的理解情況。 二、朗讀訓練,體會文意 1、分組朗讀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甸式美;嘗試刪除某個句子,而后再讀,體會文章論說的氣勢;進行演講式背誦,感受其表達效果。 2、跳讀課文,找出為論證中心論點,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論證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寫作意圖。 明確:①論證方法:道理論證(第一節(jié))、舉例論證(第二節(jié))。②作者的寫作意圖:贊頌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將正義放在首位,而摒棄利己私心的做法。 3、齊讀全文。 三、課堂練習 1、速讀課文第二節(jié),說說本節(jié)是從哪幾個方面來論證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應將正義放在首位的。 2、對比閱讀以下幾則材料,聯(lián)系課文說說它們各自表現(xiàn)出了怎樣的價值取向。 材料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 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后來人。 (夏明翰) (解說:以上材料根據(jù)具體情況選用,目的在于促使學生要正確對待生與死、義與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討論: 在幾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魚和熊掌不可得兼的問題和應當舍生取義的觀點,那么在我們現(xiàn)代社會,面對愈來愈多的誘惑,面對人生的各種考驗,我們應當做出怎樣的選擇呢? (解說: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實際思考,對學生進行價值觀的教育。) 五、課后延伸 1、背誦課文。 2、在課外查閱有關孟子、《孟子》的資料嗟來之食的故事以及吳晗《談骨氣》。 六、布置作業(yè) 背誦這篇課文。 [板書設計 ] 魚我所欲也 《孟子》 文章主題:在面臨人生的抉擇時, 將正義放在首位, 摒棄利己的私心。 論證方法:道理論證、舉例論證 對比論證、比喻論證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文常用的實詞、虛詞,擴充文言詞匯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張,領會文章的思想內涵。 3.強化朗讀訓練、品味《孟子》散文的語言特色。 4.把握古人運用具體事例、正反對比或比喻說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觀點。 5.引導學生摒棄一己之私利,將正義放在首位,明辨是非,做一個大寫的人。 [教學重點]: 1.理解文意,理清論證思路,背誦課文。 2.掌握本文的論證方法。 [教學難點]: 關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學方法]: 1.誦讀法 2.質疑法 3.鑒賞法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生與死、利與義的問題歷來為世人關注,那么幾千年前的古人是如何看待這些問題的呢么樣的道德主張。 二、資料助讀: “性善論”的要點: (1) (2)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對照注釋,掃除語音障礙。 2.請兩名學生朗讀,其余學生評點。 可以從讀音準確、節(jié)奏分明、重音清晰、流暢自然等方面評價。 4.學生齊讀課文。 1 二次備課 5.學生自習課文,參考注釋,理解文意,有不懂之處勾畫出來,準備質疑。 6.概括本文大意:人在進行選擇時,應以義為重;人應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質疑解疑,疏通文意: 1.學生提出翻譯中的疑難問題、請同學解答,可指名回答,也可自由回答。 2.對學生不能解答的問題,教師酌情給予點撥。 選若干名同學回答 明確:(1)“辟”通“避”,躲避。 “辯”通“辨”,辨別。 “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之意。 “與”通“歟”,語氣詞。 “鄉(xiāng)”通“向”,從前。 (2)是:這種;這種做法。 為:寧愿;為了;接受。 而:表修飾,不譯;表轉折,卻。 于:比;對。 (3)禍,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谳p蔑地呵叱著給別人吃,過路的饑民也不肯接受;用腳踢著(或踩過)給別人吃。也不愿意接受。 、(可是有的人)見了俸祿對我有什么好處呢? 、苓@就叫作喪失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惡廉恥之心。 五、朗讀訓練,體會語言特色,初背課文: 1.學生齊讀課文中的排比句和對偶句,欣賞整齊而又有變化的句式美, 2.學生背誦成組的排比句、對偶句。 2 4.學生齊背課文。 六、布置作業(yè): 1.背誦課文。 2.理清本文的論證思路,畫出全文結構提綱。 ——語文閱讀是語文學習的一大板塊。無論在考試還是在平日的積累中都非常重要,在升學考試中也占據(jù)著相當大的比例。為快速提高同學們的閱讀能力,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中考閱讀答案,閱讀理解答題方法,希望對同學們的語文學習有幫助。 《微藻》語文閱讀答案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題。(9分) 在遼闊的蔚藍海洋中生長著一類人們肉眼看不見的微小生物,與陸地上的樹木、作物、雜草類似,此類生物具有葉綠素,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氮、磷等營養(yǎng)成分合成為自身所需的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它們大多是單細胞生物,故人們稱其為單細胞藻類;因藻體微小,一般只有千分之幾毫米,所以人們又稱其為微藻。 微藻是海洋中的主要初級生產(chǎn)者,是海洋食物鏈的基礎,驅動著整個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能量流和物質流,直接和間接地養(yǎng)育著幾億噸的海洋動物,因此在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海洋微藻一旦受到破壞,將危及其他海洋生物及整個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 微藻對人類社會的生產(chǎn)、生活也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它們可以作為人類的營養(yǎng)食品和健康食品、可再生生物能源,又可以提取色素、藥物及甘油等化學產(chǎn)品,還可以做水產(chǎn)動物的餌料和禽畜飼料的添加劑等。然而,微藻的用途遠不止這些。消除入海污染物、清潔海洋環(huán)境便是它們近年來頗受關注的一種新用途。 在當今集約化海水養(yǎng)殖業(yè)中,廢水的排放是海水受到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養(yǎng)殖業(yè)廢水在排放前必須進行有效處理。小小的微藻就能對養(yǎng)殖業(yè)廢水進行有效凈化。 微藻生長期間,各種形式的無機氮和有機氮均可被其所利用,而磷則主要以磷酸一氫根和磷酸二氫根的形式被它們吸收。當微藻被引入養(yǎng)殖業(yè)廢水中時,藻細胞通過光合作用向水中供氧,增加水中的溶解氧,使好氧菌能夠不斷分解有機質,進而產(chǎn)生二氧化碳,作為藻細胞光合作用的碳源。因此,在凈化水質的過程中,人們常將微藻與細菌聯(lián)合使用,也即我們通常所說的“藻菌共生”。同時,微藻吸收利用氮、磷等營養(yǎng)鹽合成復雜的有機質。這就是微藻凈化養(yǎng)殖業(yè)廢水的機理。 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發(fā)明的專利——“海綿一微藻”集成系統(tǒng)則首先在工廠化養(yǎng)殖廢水中接種微藻,讓其吸收轉化海水中無機氮和無機磷為微藻生物量;接種一定時間后,將海綿放到微藻生物量增加的廢水池中,濾食微藻。通過微藻和海綿生物的聯(lián)合作用,廢水得到凈化,而過量無機氮、無機磷營養(yǎng)鹽排入海水后引發(fā)的富營養(yǎng)化問題也大大緩解。 有機錫化合物特別是三丁基錫(TBT)涂料是一類典型的內分泌干擾物,也是對人體健康危害最大的化合物之一。三丁基錫的大量使用,使得沿海各國遇到嚴重的海洋生物污染問題。這是因為三丁基錫難以被光降解、化學降解和熱分解,在自然環(huán)境中的殘留期長,而且容易在貝類、魚類等海產(chǎn)品中蓄積。國內外的研究證實,綠藻門的鐮形纖維藻、硅藻門的中肋骨條藻都能將三丁基錫降解為二丁基錫,綠藻門的小球藻則能使三丁基錫分步脫丁基化為二丁基錫和一丁基錫。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城市大學的研究發(fā)現(xiàn),將小球藻接種于含100微克/升三丁基錫的培養(yǎng)體系中,14天后,分別有27%和41%的三丁基錫轉化為二丁基錫和一丁基錫。 隨著現(xiàn)代工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大量含有重金屬的工業(yè)廢水以各種途徑進入海洋。微藻能有效去除多種重金屬離子,且具有相當高的富集效率,對鋅、汞、鎘、銅、鉛等金屬離子的富集倍數(shù)可達數(shù)千倍,適于作為工業(yè)重金屬廢水的高效“清潔劑”。 隨著現(xiàn)代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和新的環(huán)境問題不斷出現(xiàn),可以預見,在未來的海洋環(huán)境保護 中,小小的微藻將展示出更多更具魅力的用途。 8.下列對“微藻”概念的解說,不準確的一項是 A.微藻是人們肉眼看不見的生長在海洋中的含有葉綠素的微小生物,與陸地上的植物一樣,能夠通過光合作用合成為自身所需的有機物。 B.微藻是海洋中的主要初級生產(chǎn)者,能夠進行光合作用,將二氧化碳和海水中的氮、磷等營養(yǎng)成分合成為自身所需的有機物,同時釋放氧氣。 C.微藻大多是單細胞生物,故被人們稱為單細胞藻類,其藻體一般只有千分之幾毫米。 D.微藻是一種微小生物,而眾多的海洋動物直接或間接地以微藻為生,所以微藻在海洋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物質循環(huán)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9.下列選項中最適合做本文標題的是 A.微藻,人類生產(chǎn)、生活的朋友 B.微藻,海洋食物鏈的基礎 C.微藻,海洋環(huán)境的“清潔劑” D.微藻,海洋的魅力之神 10.綜合全文,列舉微藻凈化海洋環(huán)境的作用。(3分) 參考答案: 8.D(是微藻這一概念的外延,而非內涵。) 9.C(文章的主體部分3、4、5、6、7小節(jié)主要闡述了微藻在海洋凈化中的作用) 10.①微藻能對海水養(yǎng)殖業(yè)排放的廢水進行有效地凈化。 、谖⒃迥馨押K廴疚镏械挠袡C錫化合物的三丁基錫降解為二丁基錫和一丁基錫。 、畚⒃迥艹ズ兄亟饘俚墓I(yè)廢水中的多種金屬離子(每點1分)。 廣西區(qū)柳州市《魚我所欲也》閱讀答案 魚我所欲也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史,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被有甚于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于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惠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敏有甚于生者,所惡有甚于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刪生,弗得則死。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帶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萬鐘則不辯拉史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為官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xiāng)為身見而不受.夸為官宣之美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冪受,夸為妻要之奉為之;鄉(xiāng)為身死而不受,夸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主: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選自《孟子·告子上》) 9.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辟:同“避”,躲避) B.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喪:喪失) C.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蹴:踐踏) D.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得:得到) 10.下列甸子中加點詞語的意義和用法與例句相同的一項是( ) 例: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 A.相與步于中庭 B.苛政猛于虎也 C.箕畚運于渤海之尾 D.管夷吾舉于士 11.把文中劃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7分) (1)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鐘于我何加焉? 譯文: (2)此之謂失其本心。 譯文: 12.根據(jù)《魚我所欲也》的內容填空。(2分) 孟子認為人之“所欲有甚于生…‘所惡有甚于死”。他通過 的取舍、簞食豆羹的取舍、 的取舍等方面論證了“義”和“不義”的存在。 20xx年廣西區(qū)柳州市中考語文試題 [參考答案] 9.D(得:同“德”,動詞,感激恩德。) 10.B(于:比,介詞) 11.(1)萬鐘的俸祿如果不辨別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它,這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么益 處呢? (2)這就叫做喪失了本來的思想。 12.魚與熊掌,萬鐘(豐厚的俸祿) 教學目標: 1.了解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和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張; 2.了解本文比喻、推理、層進等論證方法和善于借題發(fā)揮,因勢利導的論辯藝術; 3.掌握欲、得、患、甚、是、賢、心等詞的用法。 教學重點:比喻、推理、層進的論證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授 生與死,義與利是自古以來人民議論的人生課題。我們將要學習的《孟子》兩章中《魚我所欲也》這篇古文,論述的就是這樣一個問題。〈指示學生打開課本,看注①后補充。記318頁下空處〉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主張“法先王”,在孔子“仁”學基礎上,提出系統(tǒng)的“仁政”學說,在人性方面,因襲孔子“性相近也,習相遠也”,主張性善。〈指導學生看提示一段〉。評:存在決定意識,物質決定精神,孟子觀點帶有明顯的唯心主義。不過他提出的“舍生取義”的觀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商品經(jīng)濟的今天,都具有積極意義。下面,我們就一起學習這篇文章。 二、教師范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某些字的讀音。 三、分析討論課文第一段,提出論點,分析論證。 1、串解討論以下詞語在文中用法[當“能夠”講,用動詞前是助動詞] ①欲——能愿動詞,喜愛。②得兼——動詞,得到,“兼”是副詞狀語置后。 、刍肌挛镄悦~,禍患。(有時可做動詞,患得患失。)④甚——超過、勝過,動詞。(有時用做副詞,放動詞或形容詞前。)⑤是——代詞,此。⑥賢——才能、德行好。(另:①善②多,勝③敬稱)⑦心——思想。 2、分析討論內容層次方法: 〈1〉學生活動:標句,根據(jù)句與句之間的關系把第一段分成三層。 〈2〉提問,檢查劃分情況,歸納統(tǒng)一劃分結果。復習段的結構知識點。 〈3〉分析討論: ①提問:起始層在本段的結構作用,所用論證方法?——作答: 提出論點:“舍身而取義”設喻引出:①喻:所欲→魚、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義→取義 ②提問:展開層的內容、論證方法、論證結構? ——作答:論證對待生與死的不同態(tài)度;運用推理的方法;論證結構: 第一步:辨證分析(正面) 生,欲→甚于生(義)→故不茍得(即,為了“義”可以 死,惡→甚于死(不義)→故不避患舍生。)即為了“義”可以舍“生”。 第二步:假設分析(反面) 由是則生→不用(結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為→甚于死者 ↓第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為(不擇手段求生) 所惡→莫甚于死(最惡死)→何不用(不擇手段避禍) 、厶釂枺航Y論層的內容、結構作用、論證方法? ——作答:層進法;使中心論點升華;為本段作結:非賢者有→人皆有→賢者勿喪 3、總結:第一段首先用喻證法提出論點,然后進行分析論證,運用推理的方法,分辨證、假設、因果三個層次進行說理,邏輯嚴密,善于借題發(fā)揮,因勢利導;最后用層進式作結。全段緊緊圍繞中心論點進行論證。在我們將要寫的議論文寫作中,要學習這些論證方法和段的結構形式。作文題:淺談義與利。還可回顧借鑒一下前些時大學生關于“義大于利”還是“利大于義”的電視辯論大賽。質疑。 4、機動:如分析順利,有剩余時間,背誦第一段。背誦方法:〈1〉注意句之間的邏輯聯(lián)系;〈2〉層內部兩兩相對的句子內容;〈3〉句首第一字。 5、作業(yè): 〈1〉整理筆記 〈2〉譯第一段 〈3〉沒背下第一段的繼續(xù)背誦 〈4〉預習二三段。 〈附板書設計〉 魚我所欲也 分析課文: 一、解(見教案“串解討論以下詞語在文中用法”) 二、析: 第一段:提出論點,分析論證。 〈1〉起始:提出論點:舍生取義。①設喻:所欲→魚、熊掌→取熊掌②引出生、義→取義 〈2〉〈2〉展開:分析論證,對待生與死的不同態(tài)度方法。 一步:辨證分析〈正〉 生,欲→甚于生(義)→故不茍得(即,為了“義”可以 死,惡→甚于死(不義)→故不避患舍生。) 二步:假設分析〈反〉 由是則生→不用(結果)→有甚于生者(原因) 由是避患→不為→甚于死者 三步:因果分析 所欲→莫甚于生(最喜生)→何不為(不擇手段求生) 所惡→莫甚于死(最惡死)→何不用(不擇手段避禍) 〈3〉結論:層進法。非賢者有→人皆有→賢者勿喪 三、作文題:淺談義與利 教學設想 《魚我所欲也》一文議論性很強,其論證方法的運用是教學的重點與難點。本文內容涉及儒家學派的一些基本思想,修辭、論證方法上均有特色,必須反復誦讀才能領會得深刻,故課堂仍宜采用誦讀教法。通過誦瀆,認識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通過誦讀,了解本文邏輯嚴密、設喻巧妙的特點。 課時安排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預習安排 1.要求誦讀課文,仔細辨析“為”(全文中出現(xiàn)12次)的讀音。 2.思考:課文中哪句話可以概括全篇的大意? 二、檢查背誦,導入新課 學生背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精彩句子,導人新課。 三、簡介孟子 孟子(約前372一前289),名軻,字子輿,鄒(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早歲喪父,幼年受母親教誨(“孟母三遷”故事出自《烈女傳·母儀篇》可證)。長大后受業(yè)于于思(即孔極,孔子之孫),治儒術,通《五經(jīng)》,尤長于《詩》《書》。曾游說梁惠王,不成功。又入齊,見齊宣王,一度充當“客卿”,頗受尊重。但當時各國國君用兵爭強,以權謀為先,對孟子的“王道”主張,都以為“迂闊而遠于事情(實際情況)”,不予采納。以后孟子返回家鄉(xiāng),與弟子萬章、公孫丑等著書立說。 《孟子》一書,《漢書·藝文志》著錄十一篇,現(xiàn)存七篇,跟《論語》一樣,也是用語錄體寫的,但體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論述當代的某些重要問題,篇幅比較長,論證也很充分,已經(jīng)具有議論文的規(guī)模,不過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語,《魚我所欲也》即屬于這一類。孟子長于言辭,在辯論中經(jīng)常設譬,以小喻大,邏輯性很強,有極大的說服力;其文氣勢磅礴,筆帶鋒芒,又富于鼓動性,對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響。 四、檢查預習規(guī)定的思考題 1.確定“舍生而取義者也”一句可以概括本章主旨。 2.問:“此之謂失其本心”中的“本心”是指什么說的?(“羞惡之心”)這跟“舍生而取義”有什么關系?(“義”產(chǎn)生于羞惡之心,有羞惡之心,才會按照“義”的原則行事。)’ 3.孟子認為“羞惡之心”是人的“本心”的一種,這是他的“性善論”中的一個觀點。為了使同學們對這一觀點認識得更加清楚,下面簡單地介紹一下“性善論”的要點: (1)“善”是人的本性!叭诵灾埔,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2)人有四種“本心”:同情心、羞恥心、恭敬心、是非心。仁義禮智的道德規(guī)范即由此產(chǎn)生!皭烹[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外授)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 (3)人性變壞,是由于受外物的影響,不是本性的表現(xiàn)!案粴q子弟多賴(嫩、懶),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 (4)本性也需要“養(yǎng)”。“茍得其養(yǎng),無物不長;茍失其養(yǎng),無物不消。” 4.試用孟子“性善”論的觀點來解釋本章中的兩個例證(先誦讀,后解釋)。 五、誦讀第二段 1.請根據(jù)文章內容給第二段劃分層次。 可分兩層。開頭至“乞人不屑也”為第一層;“萬鐘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至末尾為第二層。 2.誦讀第一層。 (1)補充注釋。 、佟耙缓勈(舊讀sì,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形容餓者欲食之急。 ②“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薄抖Y記·檀弓》有一段故事與此相類:“齊大饑,黔敖(富人)為食于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同“吒吒”)然來。黔敖左奉(捧)食,合執(zhí)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于斯也!瘡亩x焉,終不食而死! 、邸安恍家病薄猩衔摹靶肌焙笫 笆堋弊。 (2)用“性善’’論觀點解釋:“行道之人…‘乞人”為什么不受呢?(惡其無禮。)這說明了什么?(有羞惡之心,本心未泯,故寧死而不食。) 再問:這個例證跟第一段中哪一句話“照應”?(“所惡有甚于死者”。) (3)學生練習背誦,教師檢查。 3.誦讀第二層。 (1)補充注釋。 、佟叭f鐘’’二句——“萬鐘’’言俸祿之厚,因其厚而不辯禮義,雖受,一人不能獨食萬鐘,故云“于我何加”!凹印,增益之意。 、凇盀閷m室’,一句——既不能獨食,故有此問。“宮室”等三事皆身外之物,即所謂物欲,物欲陷溺其心,則失其本心,故“不辯禮義而受之”。 、邸班l(xiāng)為’’六句——這是將“呼爾蹴爾之食弗受”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二事作對比論述:前者說明人在困難危迫之際尚能保持其羞惡之心,可知這羞惡之心為人所固有;后者說明人在豐裕環(huán)境中為物欲所制,而失其羞惡之心。這是以正襯反,重在說明喪失本心的原因,所以下文接著問道:“是亦不可以已乎?”提醒人們要防止這種情況的發(fā)生。 、堋氨拘摹薄@里專指“羞惡之心”。 (2)學生練習背誦,教師檢查。 (3)用“性善’’論觀點來解釋:為物欲所蔽,則失其本心。這是用反面例子來論證“舍生取義”。 提問:本段跟第一段中哪些語句“照應”?(“賢者能勿喪耳”中包含了“不賢者易喪”的意思。) 六、背誦第二段 七、布置作業(yè) 熟讀《魚我所欲也》第一段。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背誦《魚我所欲也》第二段,導入新課 二、誦讀第一段 1.注疏要點。 (1)“魚,我所欲也”句——“二者不可得兼”是假設口氣,意為如不能兼而得之,則舍魚而取熊掌,蓋熊掌之味美于魚也。魚喻生,熊掌喻義,義高于生,所以又說“舍生而取義者也”,用類比引出全章主旨。 (2)“生亦我所欲”二句——上文既已提出“舍生取義”的命題,這里就來說明“生”與“死”、“義”與“不義”之間的關系。“所欲有甚至生者”,指“義”而言;“茍得”,茍且得生之意!八鶒河猩跤谒勒摺,指“不義”而言;“患”,指“死”而言。欲生惡死是人之常情,而欲義惡不義,則是因有“羞惡之心”。這二句解釋“舍生取義”的原因:“義”高于“生”。這是從正 面論證本章主旨。 (3)“如使人之所欲”二句——所欲“莫甚于生”,所惡“莫甚于死”,即含欲生畏死之意;“何不用”“何不為”皆貶義,即不顧禮義之意,合起來就是:“生”高于“義”。這二句用了假設推理的方式,是從反面論證本章主旨。 這二句貶斥意甚重,“何不用”“何不為”后用嘆號更恰當。 (4)“由是”二句——這是承以上四句,將“生”“死”“義”“不義”之間的關系加以總結,即求生避患都要合乎“義”的原則,不合于“義”則寧肯舍生就死以“取義”!坝胁挥谩薄坝胁粸椤钡摹坝小,同“或”,有人。 至此,“舍生取義”的命題已得到充分的論證。下面再作推論。 (5)“是故”二句——“所欲”“所惡”二小句,重復上文,分別指“義”與“不義”而言。這一大句緊接下文,“是心”,即“欲義”“惡不義”之心,也就是“羞惡之心”!叭私杂兄t者能勿喪耳”,是由“舍生取義”推出的一個新論斷。下文的例證即用來證明這一論斷。 2.教師范讀,學生聽讀。 3.學生背誦第一段。 背誦這一段,關鍵是要弄清它的結構層次。劃分層次有不同的方式(各種參考資料因劃分標準不同而出入較大),我們可以按文章的邏輯推理過程來劃分。 三、本文小結 1.本文首先提出在生與義不可兼得的情況下要“舍生取義”,這是全章的論點。然后說明其所以如此,是因為人都有“欲生而不為茍得,惡死而有所不辟”之心;即“羞惡之心”;又從反面來說,如果人只是欲生惡死,那就會不顧禮義,什么事都做得出來。因此,重要的是,求生避患不能違背“義”的原則。 2.這種“羞惡之心”是人人都有的,只有賢者才不會喪失。為什么有些人會喪失呢?是因為他們?yōu)槲镉。例如有人不食“嗟來之食”,這說明他有羞惡之心,可后來卻不辯禮義而接受萬鐘之祿,這就是物欲使他的羞惡之心喪失了?梢姡龅健吧嵘×x”,就必須使自己的羞惡之心不為物欲所蔽。 3.從上述內容的進展層次可以看出本文的邏輯推理十分嚴密;從魚與熊掌的比方、不吃嗟來之食和不辯禮義而受萬鐘之祿的對照,可以看出作者設喻的巧妙。 4.文中的比喻、對比、排比的修辭方法,加強了說理的邏輯性。 四、布置作業(yè) 1.背誦全文。 2.你過去一定也作過許多次選擇,其中哪一次對你的影響最大,給你的印象最深?請以“選擇”為話題寫一篇小作文。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細閱讀之《魚我所欲也》 篇4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細閱讀之《魚我所欲也》 篇5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細閱讀之《魚我所欲也》 篇6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細閱讀之《魚我所欲也》 篇7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細閱讀之《魚我所欲也》 篇8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細閱讀之《魚我所欲也》 篇9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細閱讀之《魚我所欲也》 篇10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細閱讀之《魚我所欲也》 篇11
2023年中考文言文精細閱讀之《魚我所欲也》 篇12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