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比娨馑,原文翻譯,賞析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全詩意思,原文翻譯,賞析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是唐代詩人孟浩然的作品。此詩是一首投贈之作,通過描述面臨煙波浩淼的洞庭湖欲渡無舟的感嘆以及臨淵而羨魚的情懷而曲折地表達了詩人希望張九齡予以援引之意。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比娨馑,原文翻譯,賞析,希望大家喜歡。
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
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
水氣蒸騰,籠罩著云夢澤;波濤洶涌,搖撼著岳陽城。云夢澤:本為古代低洼積水的兩處地方,在今湖北省大江南北,江南為夢,江北為云,后世大部分淤為陸地。岳陽城:即今湖南省岳陽市,在洞庭湖東岸。
用以形容洞庭湖或其他江湖水霧蒸騰,浪濤洶涌的磅礴氣勢。[例]可是直到今年,國際屈原學術討論會在岳陽舉行時,我才有幸在岳陽市博物館副館長張中一先生的陪同下,登上岳陽樓,飽覽洞庭湖煙波浩渺,銜遠山,吞長江,“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的壯闊景色。(龍光沛《今上岳陽樓》)
《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唐]。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坐觀垂釣者,徒有羨魚情。
這是詩人游洞庭湖觀景有感之作,也是一首投贈之作。題中張丞相,一說為張九齡,一說為張說。就關系而言,浩然于九齡較深;從事跡而言,則此詩投獻張說的可能性為大。因為張說曾罷相為相州刺吏,開元四年(716)坐事貶岳州刺史,岳州即在洞庭湖東畔,九齡并未作過這一帶地方官,浩然臨洞庭而寫詩投贈張說,似較合理。洞庭本是長江中游巨浸,所謂“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含遠山,吞長江,浩浩蕩蕩,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詩人來在八月,正值秋水盛漲,只一個“平”字,便形容出湖水的更加浩渺。湖水給人的`強烈感受,除了廣、還有深,“含虛混太清”一句就專寫洞庭的孕大涵深,所謂“上下天光,一碧萬頃”。這兩句是大處落墨,靜態(tài)的描寫。接下來就取動態(tài),寫洞庭的氣勢和聲威。據(jù)宋人范致明《岳陽風土記》云“(岳陽)城據(jù)湖東北,(不僅如此,古代的云夢大澤也在洞庭的東北,具體而言,云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相當于今湖北東南與湖南北部一帶低洼地區(qū),方圓八九百里。)湖面百里,常多西南風。夏秋水漲,濤聲喧如萬鼓,晝夜不息!倍皻庹粼茐魸,波撼岳陽城”二句,就寫出西南風至,湖之聲氣東行所具有的威力和影響,“蒸”、“撼”二字,就寫出了一處力度、一種震撼。這也就是孟詩“沖淡中有壯逸之氣”的范例了。湖水呈現(xiàn)的這種活力,這種氣象,就使人聯(lián)想到時代脈搏,盛唐氣象。這觸動了深藏在詩人潛意識里的不安,怎么能在這樣千載難逢的大時代里無所作為呢?——“欲濟無舟楫,端居恥圣明”完成了此詩從寫景到陳情間的過渡之妙。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希望援引的意思了,不過只說“欲濟無舟楫”,就不那么露骨,反過來說也就是委婉。想到湖的彼岸,可惜沒船;“魚,我所欲也”,可惜沒有釣竿!痘茨献印ふf林訓》云:“臨河而羨魚,不若歸家織網(wǎng)”,一種蠢蠢欲動之情,躍然紙上。這是在陳情,在干人,然而運用的卻是比興手法,“欲濟”呀、“舟楫”呀、“垂釣”呀、“羨魚”呀,這些喻象都緊緊扣住觀湖感興而來。因此,全詩渾然一體,決無前后割裂、勉強湊合之感。詩中三四兩句意境雄闊,歷來與杜甫“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登岳陽樓》)并提,“后人自不敢復題(詩)”(方回)。
拓展
白話譯文
八月洞庭湖水暴漲幾與岸平,水天一色交相輝映迷離難辨。
云夢大澤水汽蒸騰白白茫茫,波濤洶涌似乎把岳陽城撼動。
想要渡湖卻苦于找不到船只,圣明時代閑居又覺愧對明君。
坐看垂釣之人多么悠閑自在,可惜只能空懷一片羨魚之情。
創(chuàng)作背景
編輯播報
這是孟浩然投贈給張九齡的干謁詩,當作于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當時孟浩然西游長安,張九齡任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維為忘年之交。后張九齡拜中書令,孟浩然寫了這首詩贈給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九齡的引薦、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份,才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2][3][4]
作品鑒賞
張丞相即張九齡,也是著名的詩人,官至中書令,為人正直。孟浩然想進入政界,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希望有人能給予引薦。他在入京應試之前寫這首詩給張九齡,就含有這層意思。
開頭兩句交代了時間,寫出了浩瀚的湖水。湖水和天空渾然一體,景象是闊大的!昂摗,高空為水所包含,即天倒映在水里!盎焯濉奔此煜嘟。這兩句是寫站在湖邊,遠眺湖面的景色,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極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兩句繼續(xù)寫湖的廣闊,但目光又由遠而近,從湖面寫到湖中倒映的景物:籠罩在湖上的水氣蒸騰,吞沒了云、夢二澤,“云、夢”是古代兩個湖澤的名稱,據(jù)說云澤在江北,夢澤在江南,后來大部分都淤成陸地。西南風起時,波濤奔騰,涌向東北岸,好像要搖動岳陽城似的!皻庹粼茐魸,波撼岳陽城”,與王維的詩句“郡邑浮前浦,波瀾動遠空”有異曲同工之妙。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qū)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湖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闊,而且還充滿活力。
五六兩句轉入抒情!坝麧鸁o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fā)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只一樣。對方原是丞相,“舟楫”這個典用得極為得體。“端居恥圣明”,是說在這個“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yè)。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并非本愿,出仕求官還是心焉向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言外之意希望對方予以引薦。最后兩句,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fā)出呼吁,說自己坐在湖邊觀看那些垂竿釣魚的人,卻白白地產(chǎn)生羨慕之情!按贯炚摺卑抵府敵瘓(zhí)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里,詩人巧妙地運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wǎng)”(《淮南子·說林訓》)的古語,另翻新意;而且“垂釣”也正好同“湖水”照應,因此不大露出痕跡。詩人借了這句古語來暗喻自己有出來做一番事業(yè)的愿望,只怕沒有人引薦,所以這里說“徒有”。希望對方幫助的心情是在字里行間自然流露出來的。
作為干謁詩,最重要的是要寫得得體,稱頌對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措辭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才是第一等文字。這首詩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藝術上自有特色。
名家點評
宋代蔡絳《西清詩話》:洞庭天下壯觀,騷人墨客題者眾矣,終未若此詩頷聯(lián)一語氣象。
宋代劉辰翁《王孟詩評》:劉云:托興可傷。又云:起得渾渾,稱題。“蒸”、“撼”偶然,不是下字,而氣概橫絕,樸不可易!岸司印迸d感深厚。末語意長。
明代楊慎《升庵詩話》: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虛混太清”,雖律也,而含古意,皆起句之妙,可以為法。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渾渾不落邊際。三、四愜當,渾若天成。
明代鐘惺、譚元春《唐詩歸》:鐘云:此詩,人知其雄大,不知其溫厚。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敬曰:起便別。三、四典重,句法最為高唱。后托興可傷。
明代許學夷《詩源辨體》:浩然“八月湖水平”一篇,前四句甚雄壯、后稍不稱;且“舟楫”、“圣明”以賦對比,亦不工;蛞源藶槊显妷壕,故表明之。
清代劉邦彥《唐詩歸折衷》:唐云:氣勢在“蒸”、“撼”二宇。
清代邢昉《唐風定》:孟詩本自清澹,獨此聯(lián)氣勝,與少陵敵,胸中幾不可測(“氣蒸”一聯(lián)下)。
清代王夫之《唐詩評選》:襄陽律其可取者在一致,而氣局拘迫,十九淪于酸餡,又往往于情景分界處為格法所束,安排無生趣,于盛唐諸子,品居中下,猶齊梁之有沈約,取合于淺人,非風雅之遺音也。此作力自振拔,乃貌為高,而格亦未免卑下。宋人之鼻祖,開、天之下駟,有心目中當共知之。
清代王夫之《姜齋詩話》:孟浩然以“舟輯”、“垂釣”鉤鎖含題,卻自全無干涉。
清代毛先舒《詩辯坻》:襄陽《洞庭》之篇,皆稱絕唱,至欲取壓唐律卷。余謂起句平平,三四雄,而“蒸”、“撼”語勢太矜,句無馀力;“欲濟無舟楫”二語感懷已盡,更增結語,居然蛇足,無復深味。又上截過壯,下截不稱。世目同賞,予不敢謂之然也。襄陽五言律體無他長,只清蒼醞藉,遂自名家,佳什亦多!抖赐ァ芬徽,反見索露,古人以此作孟公聲價,良不解也。
清代張惣《唐風懷》:南村曰:起得最高。當時皆驚“云夢”二語為名句,其氣概故自橫絕,不知“涵虛”句尤為雄渾,下二語皆從此生。
清代王士禎《然燈記聞》:為詩須有章法、句法、字法……如“氣蒸云夢澤,波撼岳陽城”,“蒸”字、“撼”字,何等響,何等確,何等警拔也!
清代屈復《唐詩成法》:前半何等氣勢,后半何其卑弱!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起法高深,三、四雄闊,足與題稱。讀此詩知襄陽非甘于隱遁者。
清代盧麰、王溥《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此詩膾炙止在三、四,未嘗錘煉,自然雄警,故是不易名句。后半述意正得穩(wěn)婉。
近代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吳曰:唐人上達官詩文,多干乞之意,此詩收句亦然,而同意則超絕矣。
近代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馮舒:通篇出“臨”字(按詩題一作《臨洞庭湖》),無起爐造灶之煩,但見雄渾而兼瀟灑,后四句似但言情,卻是實做“臨”字。此詩家之淺深虛實法。馮班:次聯(lián)畢竟妙,與尋常作壯語者不同。紀昀:前半望洞庭湖,后半贈張相公,只以望洞庭托意,不露干乞之痕。無名氏:三、四雄奇,五、六道渾又過之。起結都含象外之意景,當與杜詩俱為有唐五律之冠。
作者簡介
孟浩然像孟浩然(689~740),唐代詩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陽人(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頓、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隱士終身。曾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余首。年四十,游長安,應進士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后為荊州從事,患疽卒。曾游歷東南各地。詩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并稱“王孟”。其詩清淡,長于寫景,多反映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nèi)容,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在藝術上有獨特的造詣。有《孟浩然集》三卷,今編詩二卷。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