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錫靈山大佛景區(qū)導游詞
無錫靈山大佛景區(qū)導游詞
靈山大佛是國家5A級景區(qū)無錫市靈山景區(qū)組成部分,坐落于無錫馬山秦履峰南側(cè),于1997年建造而成。接下來小編給你們帶來無錫靈山大佛景區(qū)導游詞,歡迎大家閱讀與參考,希望對你們有幫助。
無錫靈山大佛景區(qū)導游詞
一、 大照壁
歡迎大家來到首批4A級國家旅游景區(qū)——靈山勝境!靈山勝境坐落于山清水秀的無錫
太湖之濱,是一座規(guī)模宏大、文化精深、意境空靈的佛教主題園區(qū)。
進入勝境文化園區(qū)前,被譽為“華夏第一壁”的靈山大照壁將首先帶給您前所未有的震撼。照壁長約40米,最高處達8米,氣勢恢弘,莊重大氣。照壁南、北兩面燙金大字均為原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居士題寫。
樸老與靈山的因緣頗深,賜予靈山許多絕妙詩句。照壁面向太湖的一面題有“湖光萬頃凈琉璃”七個大字,“琉璃”是佛經(jīng)中常提到的“七寶”之一。樸老詩句寓意著與太湖交相輝映的靈山勝境,就猶如一方晶瑩剔透的琉璃世界純凈美好。而面向勝境那面 “小靈山”一詩,則是樸老寄予靈山極高的贊譽和殷切的期望。“昔游天竺訪靈鷲,嘆息空荒憶法華”是自述他當年曾出訪印度(古稱“天竺”),去尋訪釋迦牟尼講經(jīng)說法的“靈鷲山”(簡稱“靈山”、“鷲峰”),但印度佛教早已衰落,靈鷲山呈現(xiàn)一片“空荒”景象,追憶當年佛祖講經(jīng)說法時的盛況,樸老感慨萬分。“不意鷲峰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這兩句話峰斗轉(zhuǎn),說他94年來到無錫靈山,目睹靈山大佛景區(qū)香客云集佛教興盛,仿佛感到印度的靈鷲山“飛”到了無錫馬山,“天花爛漫散吾家”寓意正信佛法的傳揚。從這首詩足以看出德高望重的趙樸老對佛教文化和對佛教圣地靈山給予的殷切希望。
二、 五明橋
照壁對面,柔美的“五明橋”橫跨玉帶河上,精美的漢白玉橋身凸顯典雅、古樸。 “五明”是古印度對人類文化的總括以及對人類知識、學問的分類。“明”指學問、學科,“五明”是指人類文化有五大學問,分別為1、內(nèi)明:明白自己、明悟人生真相的學問。2、聲明:聲韻、語言之學;3、因明:邏輯、論辯之學;4、醫(yī)方明:醫(yī)藥、體育、養(yǎng)生之學;5、工巧明:人類物質(zhì)文化生活各行各業(yè)的技藝學問,如農(nóng)業(yè)、商業(yè)、工業(yè)、建筑、音樂、文學、軍事、管理等等。每座橋分別以“五明”之一命名,橋欄桿則選用北京房山的精品漢白玉,這些無一不體現(xiàn)了靈山創(chuàng)建“一流景區(qū)”,打造 “精品工程”的堅定目標。走過“五明橋”進入靈山勝境,正是要讓我們切身體會到:佛教絕不只主張在寺廟、山林間閉目打
坐、不問世事,不關心現(xiàn)實社會和廣大眾生,相反,正信的佛教為利益一切眾生,積極主張開發(fā)、利用一切有益知識、技術造福人類。“五明橋”正體現(xiàn)了靈山佛教文化博大精深之所在。游客朋友可選擇走不同的橋,圓滿您不同的愿望。
三、“靈山勝境”門樓
走過五明橋,便可見一座氣勢恢弘,莊嚴而不失精美的“勝境門樓”。門樓糅合徽式建筑之古樸端莊,北方皇家建筑之雄偉大氣以及藏式建筑之鮮明活躍風格于一體。正門懸掛 “靈山勝境”匾額亦為已故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靈山勝境作為國家首批4A級景區(qū),不僅具備一流的硬件設施,更為廣大游客配備有優(yōu)良的軟件服務,導游講解、小件寄存、廣播、醫(yī)務等一應俱全。游客手中的別致明信片門票,更是體現(xiàn)了靈山“服務到家”的匠心獨具。當您盡興游覽靈山后,便可將明信片門票連同您的祝福,郵寄給親朋好友,同時也把靈山特有的靈氣、福氣送到千家萬戶。
通過“靈山勝境”大門樓,讓我們一同去了解佛教豐富的歷史,體驗靈山獨具的文化吧!門樓反面,另一梵文書寫的“靈山勝境”匾額,由研究梵文的泰斗季羨林教授親筆題寫。“靈山”,梵文名耆崛山,原指印度“靈鷲山”,略稱“靈山 ”,“鷲峰”等,因山頂形狀似鷲故名“靈鷲山”。可見,無錫靈山與印度靈鷲山確有著一定的因緣。據(jù)說, “靈山”之稱源于唐朝初年玄奘法師從天竺(印度)取經(jīng)回國,游歷東南經(jīng)過無錫,見馬山層巒叢翠、景色秀異,謂“無殊西竺國靈鷲之勝也”,遂將馬山賜名為“小靈山”,此后,玄奘大弟子窺基法師就在此始建小靈山寺(宋時改名為“祥符禪院”),歷經(jīng)滄桑變遷,至97年我們建造靈山大佛、恢復祥符禪寺、得趙樸老支持、有茗山法師首任方丈,小靈山的千年古剎不僅恢復重光,且建成了高達88米的中國第一大佛,小靈山也達到千余年來前所未有之盛,也才成就了今天這方令世人稱道的“靈山勝境”。
三、 洗心池
出“靈山勝境”門樓,就正式進入了佛國勝境。在開始佛文化旅程之前,請先去靈山“洗心池”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通常有成語說“洗心革面”,意思是徹底改變自己、重新做人。而佛教的“洗心”不是從品性的角度,而是注重從心靈智慧出發(fā)。佛教認為我們每個人的心靈本來是清凈光明,尤如明鏡,只是隨著年齡的增長,煩惱和困擾越來越多,就好像一面潔凈的鏡子有了塵污,也就不能清楚地照徹萬物了,所謂“心性本凈,客塵所染”。通常意義的修行,就是要讓我們的心靈恢復本來的清凈光明,清楚地認識到自身的價值,達到真正的覺悟。有幸到此,就讓我們通過洗手,帶走塵世煩惱、蕩滌心靈染污,使疲憊煩惱的身心有一個徹底的轉(zhuǎn)換,換一種清新自在的狀態(tài)進入靈山勝境,。
四、 佛足壇
凈化心靈之后,讓我們懷虔誠之心前往靈山的第一個景點“佛足壇”去瞻拜佛足。面對我們這兩只長1.2米,寬0.6米的巨大佛足印,正是佛祖釋迦牟尼留下的足跡。據(jù)說,佛祖在世時,不主張世人為他造像膜拜,在他即將寂滅時,于印度摩揭陀國留下腳印,并對其弟子說:“見到足印,如同見我”。日后,信眾便以佛足作為膜拜之圣物。
靈山的佛足并非憑空建造,而是有一定的依據(jù):在《大唐西域記》中記載,玄奘走過釋迦牟尼成道的足跡一一隆重膜拜,并將圖案帶回中國,呈給唐太宗,后奉旨按圖刻石供奉。大家不妨走近瞻觀,可見佛足足底平滿,五趾齊平,掌底有**和萬字符,這些都屬于佛祖不同于常人的祥瑞之相。據(jù)傳說,佛足印的大小會根據(jù)禮拜者的福德大小而呈現(xiàn)不同的變化,今天大家有幸看見如此大的佛足,正說明大家的福德和佛緣很大。另外,在西安大雁塔、玉華宮也保存著刻有釋迦牟尼足跡的石碑,那也是依玄奘法師當年在所刻的佛足石復制而成的,F(xiàn)在,讓我們沿著佛祖的腳印前行,去了解佛祖成道的艱辛歷程。
五、 五智門
現(xiàn)在我們所看到是目前全國屈指可數(shù)的大型手工雕刻石牌坊“五智門”,它全長38.4米,高15.5米,設計獨特、雕刻工藝精美,全部采用花崗巖建造而成,共用石料1000余噸。靈山五智門又名“智慧之門”。進入佛教的智慧之門,我們將瞻禮太子降生的盛大場景,感受象征著佛教盛大、國泰民安的阿育王柱的宏偉氣勢,并通過菩提大道、轉(zhuǎn)經(jīng)廊等許多佛教文化景點,去了解佛教豐厚的歷史和文化內(nèi)涵,了解佛學博大的智慧哲理。
五智門南北面刻有佛教“六度”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對大字。“六度”通俗的說就是學佛之人達到佛法大智慧的六種行為準則。 “布施”就是叫人放下自私心,多為別人著想,把有價值的東西施舍給別人。一般人習慣上都是自我中心,為自己打算,學佛則是要“不為自己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多為別人著想,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深一層說,布施不僅僅是將財物給他人,更要將做人的道理、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宇宙人生的真相這些有關“生命智慧”的學問告訴別人,讓人生更充實、活得更有意義,這叫“法布施”。“持戒”也不只是通常以為的“宗教的清規(guī)戒律”,而是指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佛教倡導“戒殺生”“戒偷盜”等等,從根本而言就是在引導眾生遵循自然規(guī)律、遵守倫理道德、堅持做人準則、保持社會公德,爭作一名遵紀守法的好公民。釋迦牟尼涅槃前,有弟子問以后佛法該如何住世,釋迦牟尼說:“以戒為師”,由此可見“持戒”是非常重要的。“忍辱”則是指要甘于忍受痛苦和屈辱,所謂“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能忍之人,必定是堅韌之士。在“五智門”的另一面居中的是“精進”,在六度里,“精進度懈怠”,是要修行人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勇往直前。由此可見通常認為佛教是“消極”、“悲觀”、“逃避”、“厭世”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佛教同樣是非常積極、“與時俱進”、努力奮發(fā)的。 “禪定”就是讓我們學會靜下心來思考問題,學會以平常心對待每一件事情。也只有真正把前五個“度”融會貫通,才有可能達到“般若”的境界,也就是獲得了佛教的大智慧。也就真正懂得了人生的價值和生命的意義。
無錫靈山大佛景區(qū)導游詞
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貴賓,歡迎來到靈山勝境。靈山勝境是國家AAAAA級景區(qū)。座落于風光秀麗的太湖之濱,是中國最為完整、也是唯一集中展示佛祖釋迦牟尼成就的佛教文化主題景區(qū),擁有當前規(guī)模最大、最具代表性的展現(xiàn)當代佛教文化、佛教藝術建筑的景觀群和藝術珍品。標志性景點為88米高神州第一大佛――靈山大佛,建成時是世界上最高大的露天青銅立佛像。大型音樂動態(tài)群雕“九龍灌浴” ,展現(xiàn)了傳說中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絢麗壯觀、震撼人心的佛誕場景。靈山梵宮集世界佛教論壇會址、藝術殿堂、旅游奇觀于一身,美侖美奐,莊嚴神圣。感悟靈山,吉祥平安!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靈山大照壁,正面的“湖光萬頃凈琉璃”是由原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老先生所提寫,認為靈山勝境與太湖交相輝映,就像佛教中的琉璃世界。照壁在園林風格中起到藏景的作用,在靈山又起到了藏風納氣的作用。靈山勝境是在趙樸老鼎力支持下建成的,在照壁的北立面,是樸老題的《小靈山》一詩??“昔游天竺訪靈鷲,嘆息空荒憶法華。不意鷲峰飛到此,天花爛漫散吾家。” 意思是說:我曾去過印度靈鷲山,那里原是釋迦牟尼佛講經(jīng)說法的地方,現(xiàn)在一片空荒,令人嘆息,在小靈山看到了法脈興旺盛景,重現(xiàn)靈鷲峰當日的盛況,就像靈鷲飛來一樣啊。樸老給予靈山許多關愛,希望靈山能成為新時期的佛教圣地、世界佛教文化中心,我們沒有辜負樸老。2009年3月28日,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會在靈山順利召開。
前面我們要走過的這五座橋稱為“五明橋”。佛教將人類五種智慧概括為五明:聲明(語言學) 、因明(邏輯學)、內(nèi)明(哲學)、醫(yī)方明(醫(yī)學)和工巧明(應用科學)。每個人都要廣學五明,這樣才能更好的為眾生服務。 現(xiàn)在我們過“五明橋”,通過不斷的提升自己達到文明大道更高境界。
過了五明橋,就到了勝境門樓,這集徽式建筑、皇家建筑、藏式建筑 之風格于一體。門上懸掛“靈山勝境”匾額為前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題寫,F(xiàn)在靈山勝境已經(jīng)是國家的5A級旅游景區(qū),也是中國最年輕的5A級精品景區(qū)。
勝境門樓背面是由國學大師季羨林老先生題寫的梵文體“靈山勝境” ;剡^頭,兩側(cè)不遠處是洗心池,大家可能都熟悉一首禪詩“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擦拭,莫使染塵埃”。洗心池寓意就是讓我們清凈心靈,以平靜安詳?shù)男膽B(tài)來游覽靈山勝境。
現(xiàn)在請各位領導跟我一起繼續(xù)往前走,前方的大理石基座上所供奉的是當年佛祖涅?前為弟子留下的雙足印,稱為“兩足尊”,是佛教徒千百年一直供奉的圣跡,唐玄奘法師到古印度取經(jīng)時將其臨摹帶回我國,現(xiàn)供奉在西安大雁塔內(nèi)。 我們可以看到佛足足底平滿,我們生活中所說的“滿足”便是由此而來,另外可以看到佛足五趾齊平,代表平安吉祥,也寓意了眾生平等。佛祖一生傳教50年,足跡遍布南亞大大小小的國家, 直到涅?,佛足印就是佛祖腳踏實地、精進不止精神的象征。現(xiàn)在讓我們沿著佛祖的足跡,了解這樣一個偉大人物的生平和他創(chuàng)立的淵源流長的佛教思想。
前方我們看到的大型石牌坊稱為五智門(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法界體性智),是目前我國最大的手工藝石牌坊。佛教認為人們通過修行,不斷提升五明,最終可達到五智圓滿的境界。 牌樓上兩面雕刻了佛教的“六度”,就是修行的六種主要方法和原則。正面是“布施”、“持戒”、“忍辱”,后面是“精進”、“禪定”、“般若”,“布施”,就是給與,無私地不求回報的給與別人。佛教把布施分為:財施、法施和無畏施。財施很好理解,就是施與財物給需要的人,法施就是把正確的道理告訴他人。無畏施就是給與他人勇敢和自信。 “持戒”就是守法,遵守法律法規(guī)、行為規(guī)范、社會公德。修行者要持五種最基本的戒律:不殺生,不妄語、不邪淫、不偷盜、不飲酒。 佛教以戒為師,我們講以法治國。“忍辱”:指我們處世要安心忍性,忍辱負重,有忍力,有耐心,不魯莽,不浮躁才能成就大事業(yè),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轉(zhuǎn)過來看這一面,“精進”就是奮斗,凡成就事業(yè)必要付出超出常人的努力和奮斗,要有生命不息,奮斗不止的精神。“禪定”是一種心性的修養(yǎng),提高專注力和定力,做任何事情都要持之以恒,專心致志,不輕易被各類事物誘惑。 “般若”就是大智慧,是說我們?yōu)槿俗鍪乱v究大智慧,講究方法,不要蠻干,要圓融;也不要耍小聰明,要誠信。五智門的門柱是由整根花崗巖雕琢而成的,每個石柱上都有一只威武的石獅子,俗語說:雄獅一吼,威震四方。獅子吼在佛教中是法音傳播四方的象征。 門柱兩面還有名人名家的對聯(lián),意義深刻,值得品味。
現(xiàn)在我們腳下走的是菩提大道,菩提是印度的名樹,相傳佛祖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所以菩提樹又是智慧的象征,由于氣候原因,在中國一般以長壽的銀杏樹象征佛教中的菩提樹,象征佛教源遠流長。 待到秋天,金黃的銀杏葉隨風飄落,獨具禪境。菩提大道路中央是根據(jù)佛陀出生時步步生蓮的典故建造的7朵蓮花,各位領導可以走在蓮花上與佛同行,寓言步步連升。也可踩踩蓮花中9顆蓮子,福澤子嗣,子子孫孫都將是有福之人。道路兩邊是四季常青的草坪,竹林,湖泊,小溪,種植了近千種名貴花木,是江南水景園林的典范。
走到菩提大道的盡頭,眼前所看到的就是靈山大型音樂動態(tài)景觀“九龍灌浴,花開吉祥”,是二期工程的主題工程,展示了佛祖釋迦牟尼誕生時恢宏壯觀的祥瑞景象。《本行經(jīng)》中記載釋迦牟尼佛剛誕生便不同于常人,他能說話會走路,每走一步腳下便會涌現(xiàn)一朵金色蓮花,最后他站在一朵蓮花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子般大吼“天上天下,唯我獨尊”,頓時大地也為之震動,虛空中出現(xiàn)九條巨龍灌下香水為他沐浴。等下當《佛之誕》音樂奏響,頂端六瓣蓮花會緩緩綻開,金身太子佛像從中冉冉升起,當蓮花瓣完全打開后,周圍蹲踞的九條巨龍將一齊噴出高達三十多米的水柱,轟然交匯,沐浴佛身。整座青銅群雕高27.5米,蓮花中小太子像高7.2米,全身鎦金,重12噸。蓮花座下為獅子鼓,在佛教象征佛法的弘揚,獅子鼓下是四大天王,他們是佛祖出生時的守護神。周圍幾個漂亮的仙女稱為“八供養(yǎng)”是佛祖出生時的供養(yǎng)飛天。
在9條龍對應下方共有八組鳳凰,演出過程中將會吐出72道“八功德水”(包括:澄清、清冷、甘美、輕軟、潤澤、安和、除饑渴、長養(yǎng)根),請各位領導持杯接飲,將保佑你身心安樂,六時吉祥。
九龍灌浴廣場一周是108只轉(zhuǎn)經(jīng)筒,轉(zhuǎn)經(jīng)筒是藏傳佛教祈福專用的法器,轉(zhuǎn)經(jīng)一周等于讀誦經(jīng)文一遍,功德無量。
靈山勝境在中軸線上展現(xiàn)了佛陀一生成就,概括為四相成道,出生、降魔、說法、涅磐 。各位領導,剛才我們觀禮了釋迦牟尼佛四相成道之一的出生,那現(xiàn)在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就是佛陀降魔成道的過程。各位領導可以走進細看,整塊銅雕由1000多塊大小不同的錫青銅板拼裝焊接而成,是我國最大的立體浮雕。相傳釋迦牟尼佛是古印度凈飯王52歲時的老來子,原名叫做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從小就過著錦衣玉食的生活,偶然之下看到人生的生老病死,便產(chǎn)生了出家的念頭,于29歲逃離皇宮。為了給眾生尋求解脫的方法,佛祖曾修了六年的苦行,我們可以看到,在銅雕的最右邊是佛祖瘦骨如柴的樣子,但依舊悟不出真理,于是放棄了苦行,來到尼漣潺河洗去身上六年的污垢,在路途中碰到兩位牧羊女給他供奉食物,佛在接受供養(yǎng)后恢復元氣,便來到菩提樹下打禪靜思,并發(fā)誓“若不能洞悉宇宙萬物的道理,永遠不離開此座” 。于是在菩提樹下冥思苦想了七天七夜,在即將要成道的剎那間,心魔來襲。我們以佛祖的角度來看,在他的左手邊是兩位女子,一位手中拿著酒壺,另外一位手中拿著食物,一派歌舞聲平的景象,也是佛祖沒有出宮之前的真實生活寫照。代表著享樂榮華富貴的誘惑。在佛的右手邊同樣可以看到兩位女子手中國共產(chǎn)黨同托舉著皇冠代表了權勢以及地位。在享樂的旁邊我們可以看到有三位美女搔首弄姿,在經(jīng)書上記載,在西方有位魔王叫做波旬,他預測到釋迦牟尼即將要成道,于是派出自己三位年輕貌美的女兒用美色去誘惑他,但佛祖不為所動,識破了她的詭計使她們變成丑陋的模樣,可以看到與之對稱的另外一邊是三位又老又丑的,其中兩位手中拿著鏡子,佛給她們鏡子讓她們看到自己年老的模樣,讓她們明白青春、美貌都只是一時,不要太在意外表。 魔王見魔女誘惑沒有成功,十分震怒,于是便親自帶領魔軍手持長矛長劍企圖用武力、惡勢力去威脅他。但佛祖毫不畏懼,最終一一降伏他們。在歷經(jīng)七天七夜后,佛戰(zhàn)勝自己最后的心魔,終于修得正果?梢钥吹姐~雕的最右邊,是佛陀的初轉(zhuǎn)法輪,首次在鹿野苑講經(jīng)說法的場景。前方跪拜著的女子是土地神,見證佛祖降魔成道的過程,覺得佛陀非常偉大,便立刻跪下頂禮膜拜。 整塊銅雕的名字就叫做降魔成道,降伏心魔,悟道成佛。
我們看到銅雕的`背后是由著名書法家啟功題寫的佛教教義“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 自凈其意 是諸佛教”,意思就是不要做壞事,要多做善事,要時常保持一顆清醒的頭腦,要自我反省,才能斷掉種種妄念,這就是佛教。這就是佛教的基本教義。
前面高聳的石柱稱為“阿育王柱”,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的第三代君王,與秦始皇是同一時代的人 ,因為統(tǒng)一一個國度必須要經(jīng)過戰(zhàn)爭,阿育王在他老年的時候覺得自己罪孽深重,在戰(zhàn)爭中有無數(shù)的生命被殃及死去了,于是他就在一位比丘的點化下皈依佛教,并把佛教定為國教來治理國家,并且派出使臣到各個國家去弘揚佛法。如果說是我們的佛祖釋迦牟尼創(chuàng)立了佛教,那佛教的弘揚與阿育王是分不開的。他是一個典型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人。 各位領導眼前看到的整根花崗巖石柱是純手工雕鑿而成,高16.9米,直徑1.8米,重達200多噸,最頂端的四只獅子面向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象征著要把佛教弘揚到四面八方。由于阿育王的大力弘揚,佛教才能夠發(fā)展成為世界性宗教。
現(xiàn)在我們來到的是佛手廣場,最明顯的一個標志就是各位眼前的這只龐然大手,稱之為 “天下第一掌”。它與靈山大佛右手形狀大小完全一樣,高達11.7米,寬5.5米,手指直徑就達1米,總重量達13噸, 由此可見大佛的雄偉高大了。佛掌的印相為“施無畏印”,寓意驅(qū)除眾生痛苦,令眾生無畏無懼。俗話說“摸摸佛手,增福添壽”,我們不妨帶著美好的心愿去摸摸佛手,讓大佛為您驅(qū)除煩惱,保佑您一生平安。
(燒香不僅在佛教中有重要的意義,也是融入中國百姓幾千年生活中的重要文化活動,不僅祭祀時敬香,還有對月焚香,對花焚香等,讀書的時候也要燃一爐香。燒香除了敬拜祖先、神靈的作用外,還有除污去穢,滅蟲殺菌的作用,清雅的香氣可以清心醒腦,除去雜念,使人靜心專心安心,佛教中燃香禮佛,主要表示對佛的尊敬,同時香燃燒自己、把益處留給別人,代表了佛教無我利他的精神,用現(xiàn)在的話就是一心為他人服務的精神,所以燒香也表示了一種感恩,感謝那些無私付出,一心為百姓眾生謀福利的人。)
現(xiàn)在讓我們欣賞大型青銅藝術珍品“百子戲彌勒”,斜倚而臥的彌勒神情和藹,笑容可掬。世人常說彌勒“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慈顏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所以釋迦牟尼佛祖派 100個小頑童下來考驗彌勒,我們可以看到100個頑童各個形神各異,栩栩如生。有的在疊羅漢,有的在拔河,有的在拿小樹枝桶彌勒的肚臍,更有調(diào)皮的竟然在彌勒身上撒尿。但彌勒一點也不為所動,依舊樂呵呵。請各位領導隨緣摸一下自己最喜歡的小頑童沾點喜氣。
走過前面的祥符三橋,便可進入千年古剎“祥符禪寺” 。這座寺始建于唐代,初名小靈山寺,后歷經(jīng)風雨,宋大中祥符年間重建,改名“祥符禪寺”,為法相宗的重要祖庭之一。大家可以注意一下,我們面前三座橋東邊的是“慈恩橋”,意思是讓我們知恩感恩,佛教講上報四重恩,下濟三涂苦,感恩是一個人修身必須具備的基本品德,西邊的是“普渡橋”,佛教中講普渡眾生,幫助別人脫離苦海,意思是讓我們在感謝別人的恩德和幫助的基礎上,學會無私的幫助別人。中間的是大覺橋,意思是說只有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擁有無私助人的美德,才能真正走上人生的大覺之路,成就大智慧,獲得大福報。過了橋正對著我們的是天王殿,又是祥符寺山門。殿內(nèi)供奉四大天王,分別代表著風調(diào)雨順,寓意國泰民安。相傳彌勒佛便是釋迦牟尼佛的接班人,但要過56億7000萬年以后才能繼承佛位,所以稱之為未來佛。彌勒背面的是寺廟護法神韋馱菩薩,他手拿降魔杵,能除一切妖魔鬼怪。相當于我們現(xiàn)在的公安部長。
走出天王殿,可以看到鐘樓、鼓樓。鐘樓里設置有 “江南第一鐘”。重12.8噸,高3.5米,下口直徑2.5米。每年的元旦和除夕都會舉行隆重的撞鐘儀式,佛經(jīng)中記載人生有108個煩惱,每撞一下便能去除一個煩惱,撞完108下,你就去除人生的108個煩惱,所謂“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增”。
站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面前高8米的一尊佛,這是江蘇著名的雕塑家吳顯林設計的, 88米高的大佛就是根據(jù)這尊8米高小佛通過計算機放大11倍建造的。所以在這里看又稱為雙佛奇觀。
后面氣勢雄偉的建筑,則是大雄寶殿。“大雄寶殿”一匾為樸老題寫。它是專門供奉佛教締造者――“佛”的大殿,大雄是對佛祖釋迦牟尼的尊稱,意思是指能夠進行非凡的努力和奮斗、擁有非凡的決心和毅力、非凡的成就和智慧的覺者。 走進來看到中間坐著的是佛祖釋迦牟尼的金身說法相,佛祖的兩邊,一老一少立著兩為弟子,少者阿難,老者伽葉。兩側(cè)是十六羅漢。后面則是由整塊漢白玉雕成的凈瓶觀音像。
出了祥符禪寺,來到杏壇廣場,廣場中的這棵古銀杏,植于唐貞觀年間,已有近1400年的歷史,此樹姿態(tài)神異,樹乳累結(jié)。每年秋天枝頭都掛滿白果,是寺廟歷經(jīng)千年最好的見證。同時這里也是觀瞻大佛的絕佳處,靈山大佛高88米,連同三層基座在內(nèi)通高101.5米。靈山大佛佛像總共耗用銅725噸,佛體由2000塊鑄造銅壁板拼裝焊接而成的,每塊銅壁板的壁厚為6-8毫米,最大的面積有20多平方米,全部銅板展開面積可達到9000多平方米,約有一個半足球場大小,把這些銅壁板焊接在一起,焊縫總長度竟達35公里。 佛教提倡感恩,所以靈山將當時捐資建造大佛者的姓名全部刻在蓮花瓣上。蓮花座共分四層由88瓣蓮花瓣所組成。 整個大佛建造運用高科技拼裝焊接而成,并且采用了完整的抗風、防震、耐腐蝕、避雷等措施。
靈山大佛根據(jù)佛教“五方五佛”信仰理論體系建造,大佛形象由南京著名雕塑家吳顯林先生設計,前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趙樸初先生定稿,嚴格按照佛經(jīng)記載佛祖“三十二相”的體態(tài)設計制造,慈顏細目,廣視眾生,似笑非笑,未語先聞。大佛右手造型為佛教“施無畏印”,左手為“與愿印”,代表除卻眾生痛苦,給與眾生歡樂。 大佛衣著線條流動,立體感非常強,結(jié)合了古今雕塑藝術的優(yōu)點。
靈山大佛1997年建成開光。至此,東有無錫靈山大佛,南有香港天壇大佛,西有四川樂山大佛,北有山西云岡大佛,中有河南龍門大佛,中國大地五方五格局得以圓滿。
我們面前通往大佛腳下的這道長長的階梯,稱之為“登云道”。登云大道一共216級,共分七個平臺, 從下往上看,只見臺階不見平臺,從上往下看,只見平臺不見臺階,正好符合俗語“救一生靈,勝造七級浮屠”。登云道中間有七幅巨型石刻,組成了一副靈山史卷,記載靈山從唐玄奘弟子窺基法師開寺弘法到靈山大佛開光的重要歷史。登云道上的一口古井,稱為“六角井”,據(jù)說茶圣陸羽曾品過井中的泉水,認為甘洌清甜,非常推崇,被譽為江南十大名泉之一。 登上216級臺階,寓意著消除108種煩惱,佛教中認為人生共有108種煩惱,我們每登上兩級臺階便消除一種煩惱,登上七級平臺,諸多煩惱也一掃而空了。
各位游客,現(xiàn)在我們要游覽的是靈山佛教文化博覽館,佛教文化博覽館展示了中國五方五佛,藏傳、南傳、漢傳三大佛教體系等豐富的文化內(nèi)容,集中體現(xiàn)了佛教文化博大精深和源遠流長,現(xiàn)在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是佛博館“鎮(zhèn)館之寶”――用揚州出土的的漢代金絲楠木,請名家雕刻的萬壽山五百羅漢堂。清乾隆年間,先由畫師王方岳根據(jù)佛經(jīng)記載的羅漢境界描繪出10幅羅漢圖。2年后乾隆皇帝親筆御書《萬壽山五百羅漢堂》,以敘建堂之緣起,并作10篇題記,以細致的解釋10幅羅漢圖之內(nèi)容,與羅漢圖一并勒石于羅漢堂內(nèi)!度f壽山五百羅漢堂》原本放在北京圓明園,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陷北京,被付之一炬,而長卷拓本則被保存下來。為了讓稀世珍寶得以重見天日,安徽徽州老藝人王金生按照長卷的拓本,在揚州出土的漢代金絲楠木上以徽派木刻重新摹刻,前后歷時一年時間才完成,于此同時,王金生還在五百羅漢像背面的金絲楠木上,雕刻了中國佛教協(xié)會會長、樸老手書的經(jīng)文長卷――《妙法蓮花經(jīng)?普門品》、《心經(jīng)》。館內(nèi)還藏有展示佛教文化、佛教藝術的古代藝術品以及三大石窟、四大名山、五方五佛的展示。
現(xiàn)在我們便登上了蓮花座,這里是唯一能夠觸碰到大佛的地方,上來之后要與佛祖進行下親密接觸,“平安抱佛腳”,祝愿各位領導一生平安,吉祥如意。除抱佛腳以外站在這里也時集天地之靈氣,沐大佛之恩澤。希望各位領導能把靈山的福氣靈氣都帶回去。十個都抱,代表十全十美!
在蓮花座上可以看到整個景區(qū)的全景以及大佛所處的地理位置。大佛三山環(huán)抱,坐落于三山之間,如同一把太師椅,“八風吹不動,端坐紫金蓮”。大佛坐北朝南,面朝三萬六千頃的太湖,煙波渺渺,就如同一面鏡子照著大佛。風水學中將之稱為“前有照,后有靠,兩邊抱”。所謂“天下名山僧占多”,靈山大佛所處的就是這樣一塊難得佛門風水寶地,是由樸老親自選址。
隨著三期工程的落成,靈山勝境形成佛教三寶佛法僧的格局,中軸線上展現(xiàn)佛寶一生成就,在西面的部分是僧性的體現(xiàn),佛學院、靈山書院等等,我們現(xiàn)在前往的正是佛法的精華,以靈山梵宮為代表,是09年3月28日第二屆世界佛教論壇會會址。
佛教自古印度傳向世界各地時分為了三條線路,有漢傳、南傳以及藏傳。首先我們可以看到藏傳佛教代表建筑――五印壇城,五印代表佛五種基本掌印,即施無畏印、與愿印、說法印、觸地印和禪定印,也稱“釋迦五印”。整座壇城座落于水中,連水域面積在內(nèi)總共達到5000平方米,環(huán)繞于壇城周圍的水面叫作香水海,據(jù)說海中注入的都是八功德水,也正所謂趙樸初所說“太湖三萬六千頃,八功德水繞靈山。如來百福莊嚴相,無量光明照世間。”各位領導此時也正沐浴在佛光之中。佛教論壇會期間,所有高僧大德都是繞壇城一周再沿著紅地毯走入梵宮,代表對佛的尊敬。
在壇城東面看到的白塔是根據(jù)云南西雙版納的曼飛龍塔原形建造,是典型的南傳佛教風格建筑。整座塔呈葫蘆狀,中間的是主塔,周圍圍繞八座子塔。南傳佛教盛行于東南亞地區(qū),云南、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等等。建造五印壇城、曼飛龍塔、梵宮也是為了表示對參加世界佛教論壇會高僧們的尊重,同時也使他們有了歸屬感,不知不覺拉近了彼此之間的距離。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