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貴不能淫原文
孟子關于"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 堅持正義的座右銘。下面是小編收集的富貴不能淫原文,希望大家認真閱讀!
原文:
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成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作者介紹:
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年),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被認為是孔子學說的繼承者,南宋朱熹又把《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為“四書”,其實際地位更在“五經(jīng)”之上。元朝至順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為“亞圣公”,以后就稱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
釋義:
1、選自《孟子》!睹献印啡寮医(jīng)典之一,主要記述了孟子游說各諸侯國的言行和同當時各學派論辯的情況。
2、景春:人名,縱橫家的信徒。公孫衍:人名,即魏國人犀首,著 名的說客。張儀:魏國人,與蘇泰同為縱橫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以路橫去服從秦國,與蘇泰“合縱”相對。
3、熄:指戰(zhàn)火熄滅,天下太平。
4、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歲叫做成年,行加冠 禮,父親開導他。
5、居天下之廣居:居(1):居住。居(2):住所。廣居、正位、大道:朱熹注釋為:廣居,仁也;正位,禮也;大道,義也。
6、得志:得,實現(xiàn)。 7、與民由之:由:實行。之:代志向。
8、獨行其道:道:原則,行為準則。
9、富貴:指的是有錢財、有地位。淫:使······擾亂。指金錢和地位不能使之擾亂心意。
10、貧賤不能移:貧窮卑賤不能使之改變操守。形容意志堅定。移:使······改變。
11、威武不能屈:威武不能使其意志屈服。意思是:不屈從于威勢的鎮(zhèn)懾之下。形容不畏強暴。威武:威脅暴力。屈:使……屈服。
譯文:
景春說:“公孫衍和張儀難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嗎?發(fā)起怒來,諸侯們都會害怕;安靜下來,天下就會平安無事。”
孟子說:“這個怎么能夠叫大丈夫呢?你沒有學過禮嗎?男子舉行加冠禮的時候,父親給予訓導;女子出嫁的時候,母親給予訓導,送她到門口,告誡她說:“‘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 一定要謹慎,不要違背你的丈夫!’以順從為原則的,是妾婦之道。” 至于大丈夫,則應該住在天下最寬廣的住宅里,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上,走著天下最光明的大道。得志的時候,便與老百姓一 同前進;不得志的時候,便獨自堅持自己的原則。富貴不能使其驕奢淫逸,貧賤不能使其改變節(jié)操,威武不能使其屈服意志。這就是人們所說的大丈夫(或這樣才叫做大丈夫)!”
景春認為公孫衍、張儀能夠左右諸侯,挑起國與國之間的戰(zhàn)爭,“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是了不得的男子漢大丈夫.
孟子則認為公孫衍、張儀之流靠搖唇鼓舌、曲意順從諸侯的 意思往上爬,沒有仁義道德的原則,因此,不過是小人、女人,奉 行的是“委婦之道”,哪里談得上是大丈夫呢?
孟子的說法含蓄而幽默,只是通過言“禮”來說明女子嫁 時母親的囑咐,由此得出“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這里值得 我們注意的是,古人認為,妻道如臣道。臣對于君,當然也應該順從,但順從的原則是以正義為標準,如果君行不義,臣就應該 勸諫。妻子對丈夫也是這樣,妻子固然應當)順從丈夫,但是,夫君有過,妻也就當勸說補正。簡言之,應該是“和而不同”。只有太監(jiān)小老婆婢女之流,才是不問是非,以一味順從為原則,實際 上,也就是沒有了任何原則?梢姡“妾婦之道”還不能一般性地理解為婦人之道,而實實 在在就是“小老婆之道”。孟子的挖苦是深刻而尖銳的,對公孫衍、張儀之流可以說是深惡痛絕了。遺憾的是,雖然孟子對這種“以順為正”的妾婦之道已如此 痛恨,但兩千多年來,這樣的“妾婦”卻一直生生不已,層出不 窮。時至今日,一夫一妻已受法律保護,“妾婦”難存,但“妾婦說”卻未必不存,甚或還在大行其道,怎么辦呢?
孟子的辦法是針鋒相對地提出真正的大丈夫之道。這就是他 那流傳千古的名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怎樣做到? 那就得“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就還是回到儒學所一貫倡導的仁義禮智上去了。這樣做了以后,再 抱以“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的立身處世態(tài)度,也就 是孔子所謂“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或孟子在 另外的地方所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上》那就能夠成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孟子關于“大丈夫”的這段名言,句句閃耀著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輝,在歷史上曾鼓勵了不少志士仁人,成為他們不畏強暴, 堅持正義的座右銘。 直到今天,當我們讀這段書的時候,似乎仍然可以聽到他那金聲玉振的聲音。
名句:“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名句賞析:
“貧賤不能移”,更通俗的表述應該是“貧賤不能放棄”。不能放棄的是什么?是人的理想、道德和一切做人的準則;這是多少年來窮人精神上的寄托,也是多少年來窮人給自己的道德筑下的“防洪堤壩”。所謂“防洪堤壩”,意味著假如沒有這么一道堤壩,人就控制不住自己會被卷入滾滾洪流。
“貧賤不能移”的真正意思是在告誡窮人:貧賤是很容易移的,恰如“富貴不能淫”實際上富貴是很容易沾染上淫的惡習一樣,貧賤很容易使人將貧賤當作不可替代的理由,放棄理想、放棄道德、放棄一切做人的準則。社會上幾乎所有的負面形象,都源自于貧賤。乞丐為了錢可以放棄尊嚴,亡命之徒為了錢可以放棄人的進化。他們幾乎都是窮人,都是抵御不住貧賤的沖擊而“放棄”的人,他們的行為也恰恰印證了一句老話:人窮志短,馬瘦毛長。但是更多的窮人沒有放棄,“人窮志不窮”是他們堅定的信念,古往今來,偉人的故事,幾乎就是窮人矢志不渝的故事。他們所印證的是:貧賤不是放棄的必然前提。
但是這兩大類人都只證明了一半,而又混淆了另一半:貧和賤看上去很像是一回事,卻不是同一個概念。貧一定是賤的前提,但是賤不一定是貧的結果。
貧,上面是“分”,下面是“貝”,“貝”是古代貨幣,一個“貝”還要分開,那當然是缺少財物以至于貧困了。貧是一種與富相對的生存狀態(tài)。方志敏曾經(jīng)寫下不朽的《清貧》,他是將貧理解為一種精神的財富。
賤,與貴相對,它不是生存狀態(tài)而是生存檔次;賤的本意是“價格低”,也可以理解為地位低下,人格卑鄙。
一個人可以貧卻不可以賤,但是貧很可能就是賤的母親。因為貧所以賤,因為賤所以移,因為移所以不貧,因為不貧,所以更賤。這一連串因果關系,就像是一塊強力磁鐵,吸引著所有窮人陷入它的魔圈,而且也確實很多的窮人陷了進去,于是有一種窮人讓我們肅然起敬,那就是堅定不移的人。
富貴不能淫:這是“仁”、“義”,也是“智”。富貴了也應該要仁愛,不能過于奢侈享樂,要多去幫助別人,不能為富不仁。說它是“智”,是因為它也是一種人生的智慧:為富不仁的人是不會長久富貴的。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整齊的排句,氣勢磅礴,鏗鏘有力。無論外界環(huán)境如何改變,自己的立場、志向決不會轉移。這句話被古代無數(shù)文人、士大夫奉為人生準則,成為立志、律身的名言,成為許多英雄豪杰、志士仁人的座右銘,至今仍影響頗深。于是,中國歷史上涌現(xiàn)出一個個“大丈夫”:從孟子到文天祥,再到近代以來的無數(shù)仁人志士,正是以那種驚天地泣鬼神,輝映千古的“浩然正氣”鑄就了我們民族的脊梁,開拓著中國的希望。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