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的典故
對牛彈琴的典故
典故,一指典制和掌故;二指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的詞語;三指具有教育意義且大眾耳熟能詳的公認的人物、事件。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對牛彈琴的典故,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對牛彈琴
duì niú tán qín
漢·牟融《理惑論》:“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矣!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么。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偏正式;作謂語、賓語;含貶義,用于譏諷別人。
對牛鼓簧、白費口舌、錯認顏標
談笑風生、心有靈犀[2]、對癥下藥、有的放矢、知音識曲
抱著琵琶進磨坊——對牛彈琴
對目不識丁的文盲,談文藝創(chuàng)作,無異于~。
對牛彈琴的故事
春秋時期,魯國有個著名的音樂家,名字叫公明儀。他對音樂有極深的.造詣,善于彈琴。他的琴聲優(yōu)美動聽,人們聽到如此美妙的琴聲之后往往如醉如癡。
有一年的春天,他帶著琴來到城郊的田野散步,和煦的春風將青草的芳香吹到他的面前,讓他心情非常舒暢。他環(huán)顧四周,發(fā)現不遠處有一頭大公牛正在吃草。他興致勃發(fā),突發(fā)奇想要為這頭公牛演奏一曲,于是他撥動琴弦,對著這頭公牛彈奏了一首高雅的《清角之操曲》。
雖然公明儀彈奏的曲子非常悅耳動聽,但是那頭吃草的牛兒卻根本不理會那高雅的曲調,仍然低著頭繼續(xù)吃草。因為公牛雖然能聽到琴弦發(fā)出的聲音,但是并不能理解曲子中的美妙意境。
公明儀見美妙的琴聲并不能打動這頭不懂音樂的牛,非常無奈。過了一會兒,他又想出了一個辦法。公明儀撫動琴弦,彈出一段段奇怪雜亂的聲音,有的像嗡嗡的蚊蠅聲,有的像迷路的小牛犢(dú)發(fā)出的叫聲。這時候這頭大公牛才像突然明白了什么似的,搖搖尾巴,豎起耳朵,聽了起來。
后來,人們就用“對牛彈琴”來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或對外行人說內行話,白白浪費時間;現在也用來譏笑人說話不看對象。
成語寓意
該成語典故原是嘲諷牛聽不懂高雅的《清角》琴曲,只能聽那些“蚊虻之聲”“孤犢之鳴”。公明儀將高雅的樂曲演奏給一頭牛來聽,屬于沒有看準對象,實在是“亂彈琴”。俗話說:到什么山唱什么歌,在不了解“聽眾”的時候就彈琴,難免會產生“曲高和寡”的場面。
該成語告誡人們,教育要看對象,要因材施教。說話也要看對象,對方聽不懂,等于白費口舌。在交談時,根據對象的不同特點和實際情見,選擇不同的話題,唯有這樣,才能創(chuàng)造一種和諧、融洽的氣氛,達到交談的目的和效果。如果離開這個基點,即使講得天花亂墜,講得很有道理,對他而言也不過是如風過耳。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偏正式;在句子中一般作謂語、賓語;含貶義,用于譏諷別人。
運用示例
明末清初·西周生《醒世姻緣傳》第二八回:說起天地二字,只當是耳邊風;說到關帝、城隍、直山圣母,都是當對牛彈琴的一般。
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九十回:對牛彈琴,牛不入耳,罵得很好,咱們一總再算賬!
清·張南莊《何典》第九回:白蒙鬼不能做此官,行此禮,只知清風高調,對牛彈琴。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