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橋的俗語諺語大全
溝通交流可以說是人生中一門必修課,分享和轉(zhuǎn)發(fā)一些文案或短句在社交平臺上很常見。我們可以通過句子解讀發(fā)送者的所思所想。什么樣的句子會吸引到你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有關(guān)橋的俗語諺語大全",建議你收藏并分享給其他需要的朋友!
廬山戴帽,平地安灶;廬山系腰,平地安橋。紙包不住火,水漫不過橋。
白娘子突斷橋 想起舊情來
半夜過獨木橋 步步小心
扁擔(dān)插進(jìn)橋眼里 擔(dān)不起
踩著高蹺過獨木橋 藝高膽大
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
我走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還長。
雙橋好走,獨木難行。
逢山開道,遇水造橋。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
橋歸橋,路歸路。
掂著豬下水(可食的豬內(nèi)臟)過獨木橋 提心吊膽
頂大風(fēng)過獨木橋 擔(dān)風(fēng)險
獨木橋上踩車 別拐彎
獨木橋上釘木板 故意讓人過不去
獨木橋上扛木頭 難回頭
獨木橋上跑馬 冒險;危險
獨木橋上散步 走險
獨木橋上睡覺 翻不了身
獨木橋上遇仇人 冤家路窄;分外眼紅
端著雞蛋過獨木橋 提心吊膽
短板子搭橋 不頂用;不頂事
你走你的陽關(guān)道,我過我的獨木橋。
多一個朋友多一條路,結(jié)一個仇人拆一座橋。
鵲橋相會。
船小好調(diào)頭。
船破偏遇頂頭風(fēng)。
過河拆橋。
踩著銀橋上金橋 越走越亮堂
船到橋頭 不順也得順
刺木架橋 沒人敢過
燈草搓繩,爛板搭橋 枉費心機
燈草搭浮橋 走不得
掂著豬下水(可食的豬內(nèi)臟)過獨木橋 提心吊膽
頂大風(fēng)過獨木橋 擔(dān)風(fēng)險
獨木橋上踩車 別拐彎
獨木橋上釘木板 故意讓人過不去
獨木橋上扛木頭 難回頭
獨木橋上跑馬 冒險;危險
獨木橋上散步 走險
J458.更多句子大全擴展閱讀
俗語諺語_俗語大全
俗語諺語_俗語大全_
【十八般武藝】十八般武藝源自十八般兵器,多出自文學(xué)作品,形容某人武藝高強。最早見于南宋永嘉戲文《張協(xié)狀元》:十八般武藝都不會,只有白廝打。元代關(guān)漢卿雜劇《五侯宴》:孩兒十八歲也,學(xué)成十八般武藝。可見最遲到元代,南北都已通用十八般武藝一詞。但其包括的內(nèi)容有各種說法。《水滸傳》稱十八般兵器是:矛、錘、棒、弓、努、銃、鞭、簡、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槍、權(quán)。明代朱國楨《涌幢小品》說是:弓、弩、槍、刃、劍、矛、盾、斧、鉞、戟、鞭、簡、撾、殳、叉、爬頭、錦繩套索、白打(徒手搏斗)。清代有兩種并存的說法,一說為矛、錘、弓、銃、弩、鞭、锏、劍、鏈、撾、斧、鉞、戈、戟、牌、棒、槍、扒:一說為弓、弩、槍、刀、劍、矛、盾、斧、鉞、戟、鞭、锏、錘、殳、叉、爬頭、錦繩套索、白打。還有九長九短的說法。九長是:槍、戟、棍、鉞、叉、鉤、槊、環(huán);九短是:刀、劍、拐、斧、鞭、锏、錘、棒、杵。皆因出自小說家之口,可謂五花八門,沒有定說,以上諸說,可互相參照。也可理解為武藝精通,樣樣皆能。
【二人轉(zhuǎn)】二人轉(zhuǎn)是一種舞臺表演藝術(shù)形式。流行于東北各地,是以東北民歌、大秧歌為基礎(chǔ),吸收蓮花落發(fā)展而成的,已有二百年歷史。過去它有蹦蹦戲、大口落子等名稱,新中國成立后才定名為二人轉(zhuǎn)。原有三種演唱形式:一是二人對口演唱的二人轉(zhuǎn);二是一人演唱的單出頭;三是扮演固定人物的拉場戲。近來又有發(fā)展,增添坐唱、群唱等形式。俗語所謂的二人轉(zhuǎn)主要指第一種,即二人對口演唱的形式。
【二百五】俗語中常用二百五形容有些傻氣、言行莽撞的人。它源出多頭。一說來自懸賞緝兇。戰(zhàn)國時期,身披六國相印的蘇秦被人暗殺了。齊王非常憤怒,要給蘇秦報仇雪恨,可一時又拿不住兇手。于是想出一妙計,使人將蘇秦的首級懸于城門,出告示云:蘇秦是個大內(nèi)奸,謀刺者乃為齊國除了一大害,當(dāng)賞黃金千兩!告示一出,立馬有四條漢子到宮中聲稱:我等殺了大奸蘇秦。齊王問有何憑據(jù)。各人都慌編了一套理由,急于領(lǐng)賞。齊王說:果勇士也,千兩黃金你們?nèi)绾问沟茫勘姶穑何覀兯氵^了,四人平分,一人二百五。齊王拍案大怒:把這四個二百五推出斬了! 二說來自銀兩。舊時銀子五百兩為一封,二百五為半封,諧音半瘋,故而對于不通事理、言行魯莽的人稱為二百五。三說來自古幣銅錢。宋元時期,市井言某人裝瘋賣傻日半吊子。原來古時的銅錢中間有孔,為了便于攜帶和交易常用繩子串起來,一千個銅錢為一串,俗稱一吊,也叫一成。不滿一千者稱不夠成。凡滿五百個為半吊,也稱半成。后遂用半吊子或半成來形容那些智力發(fā)育不全、一知半解卻又裝懂的人。后來,又因五百的一半是二百五,二百五還不如半吊子,連半成都夠不上,人們便干脆把不夠成的人由半吊子又戲稱為二百五。四說來自官員儀仗。唐朝長安的京兆尹權(quán)勢很大,出巡時有龐大的儀仗隊伍。在最前開路的小吏,官名叫喝道伍佰,他手里拿著一根長竿趕開路人。后來,喝道伍佰增為兩員,但長安百姓并沒有以兩個伍佰稱他們,反而說他們是共稱伍佰,于是每人就被稱為二百五,又因他們每人手中持一長竿,所以又稱他們?yōu)槎䲢U子。今天,二百五與二桿子都是莽撞、無禮、粗魯之人的代名詞。五說來自賭博。舊時賭具牌九中有二板(四個點)和么五(六個點)兩張牌,這兩張牌配在一起就是十個點,在推牌九這一賭博活動中,被稱為斃十的是最小的點,誰都比它大,它什么牌也吃不了。所以,人們就用二板五(二板和么五的簡稱)這個詞來戲稱什么事也做不好也管不了的人。時間久了,就把二板五叫成二百五。
【二十四孝】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古代的二十四孝就是中華孝道的典范和樣板。那么,它始于何時,都包括哪些內(nèi)容呢?二十四孝在歷史上曾有不同的版本,但不同版本重合的比例相當(dāng)高。在現(xiàn)在流行的版本中,共包括孝感動天、戲彩娛親、鹿乳奉親、百里負(fù)米、嚙指痛心、蘆衣順母、親嘗湯藥、拾葚異器、埋兒奉母、賣身葬父、刻木事親、涌泉躍鯉、懷橘遺親、扇枕溫衾、行傭供母、聞雷泣墓、哭竹生筍、臥冰求鯉、扼虎救父、恣蚊飽血、嘗糞憂心、乳姑不怠、滌親溺器、棄官尋母這二十四個故事,涉及的人物則有帝舜、郯子、老菜子、子路、閔損、曾參、漢文帝、董永、江革、黃香、姜詩、丁蘭、郭巨、楊香、蔡順、陸績、王裒、孟宗、王祥、吳猛、庾黔、唐夫人、黃庭堅、朱壽昌等二十四人。二十四孝的最后兩位黃庭堅和朱壽昌都是宋代人,所以,這個版本的寫定不能早于宋代。一般認(rèn)為,二十四孝是由元代的郭居敬輯錄,并且每個故事都賦詩一首,作為課訓(xùn)童蒙的教材。不過,根據(jù)最近的研究,二十四孝至少在北宋中期就已經(jīng)形成,甚至可能要到唐代。在宋代的墓葬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以孝子為主題的壁畫或磚雕,其中相當(dāng)一部分是二十四孝的故事。不僅如此,保存在敦煌的唐末寫本中,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二十四孝的名目,其中甚至包括釋迦牟尼?磥,二十四孝故事的流傳不是一兩個人的有意創(chuàng)作,而是由來已久的一種文化傳承。
【二月二,龍?zhí)ь^】二月二,龍?zhí)ь^是一句家喻戶曉的俗語。二月二是華夏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從漢代就開始了,那時,二月二又稱青龍節(jié)、春龍節(jié)。 二月二,龍?zhí)ь^源自古老的天文學(xué)。人們曾經(jīng)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星辰的位置,據(jù)此判斷季節(jié)。其中的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組成一個完整的龍形星座,每到二月初的黃昏,角宿一星和二星,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xiàn),類似龍的雙角,東方在五色為青,故稱青龍?zhí)ь^。雖為驚蟄節(jié)令,其時,興云播雨的龍,卻還在睡懶覺,故此,或供饗以六畜犧牲,討好哄之;或以木桿敲擊房梁,驚而擾之。種種招數(shù),皆為呼喚龍的醒來。北方滹沱河一帶有個習(xí)俗叫二月二,通地氣兒。在二月二日早晨,人架龍而動:那耕地的犁杖,一對扶手,若龍角高翹;雪亮的犁刃,呈龍頭之形;犁尖下新土似浪涌,攪動煙霧氤氳,叫做二月二,通地氣兒。二月二,在民間是個重大節(jié)日,傳說之多,民謠之多,是其他節(jié)日不可比擬的:二月二,龍?zhí)ь^,大倉滿,小倉流;二月二,龍?zhí)ь^,孩子大人要剃頭;二月二,龍?zhí)ь^,天子耕地臣趕牛;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無處藏;二月二,接寶貝兒,接不來,掉眼淚;二月二,敲鍋底,燒陳菜,吃陳米;二月二,龍?zhí)ь^,人抬腳
【二者必居其一】此語的意思是只能在兩樣事物中選擇一種。此語典出《孟子公孫丑下》:前日之不受是,則今日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則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這段話說的是戰(zhàn)國時,有一次孟子去齊國,齊王贈金一百,他不受。到了宋國,宋君贈金七十,他接受了。又到薛國,薛君贈金五十,他也接受了。孟子的學(xué)生陳臻對這個問題很迷惑,問他說:假如你不接受齊王之贈是對的,那后來接受兩國之贈就不對了;如果說接受宋君、薛君之贈是對的,那么,不接受齊王之贈就是錯了。一個人前后的行為應(yīng)當(dāng)一致,您只能在這二者中選擇一種,怎么前后矛盾呢? 孟子解釋說:你說的非常有道理,但不了解其中真正的原因。在宋國和薛國,我們游說的時間長,去的地方多,處處需要錢,我當(dāng)然要接受。而齊王給我們的贈金,我沒有用處,沒有用處而又要別人的贈金,那不是向別人借錢嗎?天下哪有君子向別人借錢的呢?陳臻聽了,覺得老師說得很有道理。
【八字】八字用天干地支表示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合起來是八個字。迷信的人認(rèn)為,根據(jù)生辰八字可以推算出一個人的命運好壞。 八字源于歷法。相傳在黃帝時代,即由天皇氏制干支,伏羲作甲歷,創(chuàng)建了中國的歷法(太陽歷)。八字是從歷法查出的天干地支八個字。 八字表達(dá)了人出生時太陽的位置,根據(jù)陰陽五行的原理來推算人的性格與這種性格所呈現(xiàn)的人生方向。 八字也叫四柱(年柱、月柱、日柱、時柱),每柱兩個字,上為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下為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四柱正好八個字,所以稱為八字。八字始于唐代,最初以年柱為主體,以生年干為本命,輔以納音法推命。唐代的李虛中改以年為主,取年、月、日、時四柱推命。五代的徐子平改以日干為主(日主),查四柱間之五行生克制化,刑沖會合為推命重點,并發(fā)揚光大。當(dāng)今的八字推命,皆以子平法為正宗,故八字命學(xué)又稱子平法或子平八字學(xué)。
【八戒】提到豬八戒,那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那么,他為什么叫八戒?因為豬八戒也是文學(xué)作品中描寫的佛教人物,他是唐僧的徒弟,取名自然和佛教有關(guān)。其實八戒是佛教名詞,全稱八關(guān)齋戒、八齋戒,指佛教為在家的男女信徒制定的八條戒條:一不殺生;二不偷盜;三不淫欲;四不妄語;五不飲酒;六不眠坐高廣華麗之床;七不裝扮、打扮及觀聽歌舞;八不食非時食(正午過后不吃飯)。
【八拜之交】現(xiàn)在的詞義是結(jié)拜兄弟的鐵哥們。源出兩處。一處是源自徽宗時期著名文人邵伯溫的《邵氏聞見錄》,其中記載了八拜之交典故:文彥博聽說國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待人傲慢,決心給他點教訓(xùn)。有一次,文彥博任北京守備,李稷聽說后,便上門來拜謁。文彥博故意讓李稷在客廳等候多時后方出來接見。見了李稷之后,文彥博說:你的父親是我的朋友,你就對我拜八拜吧。李稷因輩分低,不敢造次,只得向文彥博拜了八拜。文彥博以長輩的身份挫了李稷的傲氣。這就是八拜之交的典故。到后來,八拜之交成為了古人結(jié)拜兄弟的最重要禮儀,拜把子、認(rèn)兄弟都要行八拜之禮。一般認(rèn)為八拜之交是行八次下拜,分別沖著東、南、西、北以及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八個方位行禮。但據(jù)古書記載,八拜之交的頭一拜是伯牙子期知音之交;第二拜廉頗藺相如刎頸之交;第三拜陳重雷義膠漆之交;第四拜元伯巨卿雞黍之交;第五拜角哀伯桃舍命之交;第六拜劉關(guān)張生死之交;第七拜夷吾叔牙管鮑交交;第八拜孔融禰衡忘年之交。拜的是八份感天動地的友情。二處是八拜之交是以清初以來秘密會社洪門入會立誓的儀式。入會之始,舉行八拜之禮。一拜天為父,二拜地為母,三拜日為兄,四拜月為嫂,五拜五圣賢(即五個創(chuàng)會始祖),六拜萬云龍,七拜眾兄弟,八拜萬年香。自此,八拜之交在江湖道上通行慣用。
【八字沒一撒】八字沒一撇比喻事情還沒有眉目,還差得遠(yuǎn)哩!那么,它是怎么來的呢?它源自南宋理學(xué)家朱熹的一段話。南宋大儒朱熹,一生著述很多,是理學(xué)之集大成者,后人輯有《朱子大全》一書。在他寫的《與劉子澄書》一文中說:圣賢已是八字打開了,人自不領(lǐng)會,卻向外狂走耳。這段話的意思是通向圣賢的大門早已打開了,可人們并不理會,不但不進(jìn)門,反而朝外走。 八字形似兩扇門,朱熹在這里以八喻門,無疑是很形象的。八字沒一撇,即沒有門,F(xiàn)在我們常說的沒門兒(意思是不可能),若追根考源,大概也源于此。八字沒一撇原指沒門兒,現(xiàn)在演變成沒辦法、沒眉目、沒頭緒、不沾邊的同義語了。
【八月十五吃月餅】月餅一詞,最早見于南宋杭州人吳自牧記述杭州風(fēng)物習(xí)俗《夢華錄》上,是列在《葷素從食店》條中只作為糕團(tuán)點心的一個品種,像月圓形,但不一定特定在中秋來吃。且看以宋代社會為背景的小說《水滸傳》、《金瓶梅》等書中,在描繪中秋賞月的宴筵上,也未見寫到吃月餅之事。 八月十五吃月餅起自明代。明代杭州人田如成的《西湖游覽志余》中記載:八月十五謂之中秋,民間以月餅相贈,取團(tuán)賀之義。中秋吃月餅的習(xí)俗形成原因說法很多,流傳最廣的是跟元末農(nóng)民起義有關(guān)的故事。元朝末年,中原漢族人民不甘忍受蒙古族專制統(tǒng)治,便決定發(fā)動起義。為了聯(lián)絡(luò)各地同仁一致行動,就把起義的時間和要求寫在紙上,密藏在月餅餡里,饋送給志同道合的人。拿到月餅的人把餅剖開來吃的時候,發(fā)現(xiàn)了紙條,知道起義時間定在中秋這一天。于是各地漢族人民舉起義旗,同時行動,把蒙古貴族趕回了老家。從此民間有了八月十五吃月餅的風(fēng)俗。
【八卦與小道消息】八卦與小道消息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事物,而且八卦有神秘嚴(yán)肅之象,而小道消息是道聽途說、捕風(fēng)捉影的極不嚴(yán)肅的言論。是誰把它們硬拉到一塊,使八卦變成了小道消息,且?guī)в刑疑馕,而且被人們普遍認(rèn)可?這不是對八卦的褻讀嗎?那么,頗具傳統(tǒng)色彩的八卦怎么和小道消息聯(lián)系上了呢?據(jù)說,八卦指非正式的小道消息或者新聞,最早源于娛樂圈。早年香港的某些雜志為了提高銷量,常在封面上放置一些較為暴露的圖片,并在某些重點部位加貼八卦圖以起到遮蔽作用,類似于現(xiàn)在的馬賽克效果。這些雜志為了吸引讀者,還到處挖掘明星們的隱私,內(nèi)容也多涉及明星們的私生活,因而八卦與小道消息扯上了關(guān)系,這些雜志也被稱為八卦雜志。
【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比喻各自有一套辦法,或各自施展本領(lǐng),互相競賽。它是個家喻戶曉的美麗傳說故事,它是怎么來的呢?有關(guān)八仙的傳說很早,早在晉代就產(chǎn)生了八仙群體,可惜已無據(jù)可考。要沒有這些傳說,也不會有杜甫的《飲中八仙》,稱李白、賀知章等八位詩人是酒仙。也就不會有西蜀道士張素卿所畫的八仙圖,圖中八仙是董仲舒等人。他們都是鮮活的凡人,與八仙毫不搭界。不過,這也證明八仙的傳說早就存在。經(jīng)過中唐、五代、兩宋至元朝,仙班的成員逐漸清晰,到明代嘉靖年間才算固定下來,F(xiàn)在的八仙,源出明代吳元泰寫的神話小說《東游記》(又名《上洞八仙傳》),他們的姓名和神通本領(lǐng)如下:鐵拐李,腿跛挾拐能借尸還魂;漢鐘離,能點金濟(jì)眾,飛劍斬虎,本領(lǐng)全面;藍(lán)采和,居無定所,到處旅游,有些散漫習(xí)氣;張果老,倒騎驢,可以萬變,高深莫測;呂洞賓,文武兼?zhèn),到處點化,組織能力強;韓湘子,不避艱危,樂于助人;曹國舅,瀟灑風(fēng)流,人物俊俏,不擺架子,很受女士們青睞;何仙姑,堅持獨身,行走如飛,是個性格比較孤僻的女子。他們無門戶之見,也不嫉賢妒能,在參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宴后,于歸途當(dāng)中來到東海,借著酒力,各顯神通,漂洋過海,上演了一出精彩的傳奇故事。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認(rèn)為,八仙的故事是由口頭民間傳說逐漸結(jié)集起來的。換句話說,它是人民群眾的集體創(chuàng)作。八仙過海的故事雖是虛構(gòu),但也不是一點原型也沒有。據(jù)資料介紹,它來源于宋初建隆年間的真實故事。當(dāng)時東海中的沙門島(今山東長島縣廟島群島)是重要人犯流放地,自建隆三年(962年)開始,這里只關(guān)押犯罪軍人。后來島上的人犯越來越多,但朝廷只發(fā)給三百人的口糧,人多糧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使看守頭目李慶很傷腦筋,無奈之下把多余的犯人扔進(jìn)大海淹死,先后有七百多人葬身魚腹。這天,有幾十名犯人聞知會遭毒手,他們每人抱了根木頭,乘夜往三十里外的蓬萊山游去。殊料途中遇風(fēng),只有八人僥幸游到蓬萊城北的丹崖山下,便在一個山洞中隱藏下來。不久,這八個人被當(dāng)?shù)貪O民發(fā)現(xiàn),他們害怕暴露真實身份,隨口編了來自遠(yuǎn)洋的假話,漁民們驚異其為神人。此事傳開,有人加以附會,編成了神話故事,于是,八仙過海之說不脛而走,一些漁民甚至為其祭祀。后來廟島群島顯應(yīng)官建有八仙過海的雕塑群像。想當(dāng)年泅渡大海的八位好漢,變成了神通廣大的八仙。
【九州】傳說中的我國上古行政區(qū)劃,后用作中國的代稱。九州一詞起源于何處,最早見于金文《叔夷鐘銘》,說中國的疆域有九州。具體指哪幾州,眾說紛紜。一種采用《禹貢》的說法,傳說大禹治水成功后,把天下分成九州,劃分的情況是:冀州(今山西、河北,遼寧);兗州(今河北、河南、山東交界部分);青州(今山東、遼寧東部);徐州(今山東南部、江蘇和安徽北部);荊州(今兩湖及江西西部);豫州(今河南、湖北北部);梁州(今陜西南部和四川);雍州(今陜西北部、中部和甘肅及其以西地方);揚州(今江蘇、安徽南部、江西東部)。 九州只是傳說中的行政區(qū)域而已,實際上是不存在的,但既然它已在我國的文化史中沉淀下來,人們便以它泛指中國了。
【九族】在古代,重大犯罪特別是重大謀逆罪,要誅滅九族,一是斬草除根,不留后患;二是殺雞給猴看,敲山震虎。那么,什么是九族,歷來說法并不一致,早在漢代就有古文今文兩種說法。古文說代表人物孔安國、馬融等認(rèn)為:九族只限于父宗,即上自高祖下至玄孫的九代直系親屬。根據(jù)是《尚書堯典》:克明俊德,以親九族?讎步忉屨f:以睦高祖、玄孫之親。唐宋以后,九族古文說在國家法律中獲得正式確認(rèn),其中明清兩代的律令規(guī)定,九族專指父宗。明代人程登吉編纂的蒙學(xué)讀物《幼學(xué)瓊林》卷二祖孫父子篇介紹說:何為九族?高、曾、祖、考、己身、子、孫、曾、玄。可見,九族專指父宗一脈在明代已成定論。今文說代表人物許慎認(rèn)為九族包括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1.父族四:指自己一族。出嫁的姑母及其兒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兒及外孫。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兒子。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此種提法受到統(tǒng)治者的欣賞,因為這滿足了帝王們利用血緣姻親關(guān)系進(jìn)行統(tǒng)治的需要。他們在賞賜、懲罰、屠殺時是以今文說的九族為界限。 九族一說的出現(xiàn),與封建社會的刑罰制度有很大關(guān)系。封建社會實行殘酷的株連法以增大犯罪成本獲得國家平安,往往事與愿違。株連最廣的是明代的方孝孺,他被明永樂帝朱棣誅其十族,九族之外又加上師族,包括方的老師和學(xué)生,都連帶著遭了殃。
【九重天】古人常說九重天,來代表天之高遠(yuǎn),不可莫測。天到底有多遠(yuǎn)呢?《淮南子天文訓(xùn)》中說天去地五億萬里。古代人說的九重天,雖然含有玄遠(yuǎn)之意,可這并不是指天有九層,而是依據(jù)方位將天劃分為九個部分。秦《呂氏春秋》中記載:天有九野,地有九州,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澤有九藪,風(fēng)有八等,水有六川。將天分成九部分,這九部分最中央是鈞天,東方是蒼天,東北是變天,北方是玄天,西北是幽天,西方日顥天,西南日朱天,南方日炎天,東南日陽天,每一層天,都有其代表的星象。古人認(rèn)為皇帝是天帝之子,秉承上天旨意來治理天下,所以,常把皇帝稱為天子;实郾救艘脖环Q為九重天或九重天子。唐代文學(xué)家韓愈的名詩《左遷到藍(lán)關(guān)示侄孫湘》云: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貶潮陽路八千。 當(dāng)時皇帝派遣使者迎佛骨入京,韓愈反對此舉,故而向皇帝上《諫佛骨表》一篇,可是卻被貶到八千里之遙的潮州,這里的九重天即指皇帝。
【兒婚高堂抹花臉】北方滹沱河一帶有個習(xí)俗,兒子結(jié)婚那天,新娘抬進(jìn)門來,娘家送親的人也進(jìn)了門。公公、婆婆笑得合不攏嘴,這時好開玩笑的同輩嫂妹,乘其不備,將預(yù)先準(zhǔn)備好的鍋底子灰、顏料之類的東西向他們的臉上抹去,頓時,兩人變成了一對大花臉,觀者無不哈哈大笑,喜氣充滿了整個院落。這一習(xí)俗的由來,在當(dāng)?shù)亓鱾髦@樣一個故事:宋朝的時候,井陘官道旁有一個小村,一戶人家過喜事,新郎在門口不停地迎接來賀喜的賓客。忽見一老頭在門口蹲著,便請他進(jìn)去吃喜酒。老頭連連搖頭:你請我是小事,先去準(zhǔn)備口棺材吧。這可把新郎給氣壞了:好啊,我好心好意請你吃飯,你卻叫我備棺材,真是喪門星臨門,你趕快給我滾! 二人的爭吵,被人傳給了新郎的父親,他一聽頓時感到老頭來的不凡,趕緊上前賠禮:大哥,小孩子不懂事,孩子的話千萬別放在心上。老頭說:誰給你們定的日子,今天是十五,最厲害的黑道日,甭看你現(xiàn)在沒事,惡鬼已經(jīng)纏身,明天恐怕。他一聽臉霎時變得蠟白,乞求道:大哥,可有法救回我這條老命?老頭接著說:我沒有辦法,不過,有一個人可救你命,也算你命大碰巧了,他一會兒就路過這里。誰?新郎急不可耐地問道。 包黑子。說罷,老頭不見了。有人說那老頭就是喜神。過了不多一會,果真包大人坐著八抬大轎來了,父子倆跪在地上攔住了去路。當(dāng)包拯知道情況后,差點笑出聲來:我又不是學(xué)生死簿的鬼官,怎能救你?貪官怕你,惡鬼能不怕?是嗎,惡鬼怕我?包公想了想,沖著身邊的馬漢喚道:硯墨來。包公接過硯臺,將墨汁倒在手中,向新郎父親臉上抹去,笑道:這回,我看惡鬼還敢不敢纏你? 他回去后,果真沒有出事,活到了九十九歲。這件事傳出去以后,結(jié)婚的人家紛紛效仿,形成了今天的兒子結(jié)婚父母被抹花臉的習(xí)俗。傳說歸傳說,高堂抹黑臉確有作用,新娘娘家的人初來乍到,不用問人就知道誰是公公、婆婆。
【人民大會堂】你知道人民大會堂的名稱的來歷嗎?1959年初秋,人民大會堂落成時,尚未正式命名,人們稱它為萬人禮堂。一天,周恩來總理和茅以升等專家一起視察這座壯麗的大廈。周恩來對大家說:咱們給萬人禮堂起個什么名字好呢?茅以升在紙上寫了人民大會堂幾個字,周恩來看后高興地說:人民大會堂,這個名字起得好!就這樣,萬人禮堂被定名為人民大會堂,真是名副其實。新中國建立后,人民當(dāng)家作主了,凡涉及政府機關(guān)和為人民服務(wù)的部門,都習(xí)慣冠以人民二字,如人民政府、人民解放軍、人民鐵路、人民郵電、人民銀行等。但地名和建筑物很少有冠以人民二字的,只有兩處,一是人民大會堂,一是人民英雄紀(jì)念碑。由此可見,人民大會堂這個名字是創(chuàng)意,絕非抄襲。
【人情大如天】俗語人情大如天,一般作貶義,其含義多為辦事不講原則,只講私人關(guān)系。這句俗語的來源有一段故事。清代有一童生,天資聰慧,但累試不中,因為他家境貧寒,沒有禮物送給主考官。又一年童生本來考試成績優(yōu)異,主考大人見他又是兩手空空,便將他的考卷扔在一邊,并手批一聯(lián)奚落他:上鉤為老,下鉤可考。老考童生,童生考到老。童生想:只因我沒錢送禮,就屢試不中,還出聯(lián)嘲諷我,實在欺人太甚,當(dāng)即對了下聯(lián):二人成天,一人成大。天大人情,人情大如天。童生書完,棄筆返回故里,從此閉門讀書,再不應(yīng)試。古今仕途上,有多少英才因人情不到受阻。
【人生四大喜事】人生四大喜事即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它源自哪里呢?是誰把它們湊到一塊的呢?它源自北宋神童汪洙所作之詩編《神童詩》,其被后世特別是明清時期普遍作為兒童啟蒙教材。詩中以五言絕句的形式,對少年兒童提出勤學(xué)苦讀、求取功名,將來報效國家的遠(yuǎn)大目標(biāo)。根據(jù)明朝《萬姓統(tǒng)譜》記載:汪洙,字德溫,鄞人,九歲善賦詩。做官后曾拜太宗正卿,至觀文殿大學(xué)士。世人搜集了他所做的詩六十多首,用訓(xùn)蒙學(xué),為《汪神童詩》。但是在宋代,真實的汪洙是明州(寧波)鄞縣人,以治《春秋》得名,多年在鄉(xiāng)村從事教育。所以,明朝人有關(guān)汪洙神童事跡的記載大多是虛構(gòu)的,而其撰寫的如此多的《神童詩》也很可能是靠不住的。但后世畢竟有這樣一篇廣為流傳的《神童詩》,它的編者應(yīng)該是宋元時人托汪洙這個偽神童,匯編眾多詩歌而成的。而人生四大喜事南宋中期已被傳誦,比如當(dāng)時著名學(xué)者洪邁就在《容齋隨筆》中記載舊傳有詩四句,誦世人得意者云:久旱逢甘雨,他鄉(xiāng)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將這四大喜事列入啟蒙教材《神童詩》,有助于提升兒童刻苦讀書,將來求取功名和富貴的積極性。
【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俗語是婦孺皆知的老話,這句話源自何處,源自唐代詩圣杜甫。他的《曲江》詩之二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后一句當(dāng)時就成了流行語。在古代活到七十就算高壽了,也符合當(dāng)時的條件和環(huán)境,屬于自然規(guī)律,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那么,杜甫為何發(fā)此感慨,看看當(dāng)時他周圍的同行和同僚就知道了。他們又有幾個能活到七十歲,僅以杜甫同時代的一些官員下場來看,就很觸目驚心:遭貶者有散文家李華、大臣宇文融、政治家張九齡等,被殺者有大書法家顏真卿、大臣顏杲卿、將領(lǐng)哥舒翰、詩人王昌齡、女官上官婉兒等,被迫自盡的有大臣元載等。杜甫能不感慨古稀的不易。名人的名句更容易流傳后世。
【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此語的意思是如果事前沒有深遠(yuǎn)的思考、謀劃,一旦危難迫近,將無法應(yīng)付。此語源出《殺狗記》六:常言道:人無遠(yuǎn)慮,必定有近憂來至。作個道理,早尋個長久計。 曹操率領(lǐng)四十萬兵馬去攻打東吳,東吳孫權(quán)召集文武百官研究御敵之策。大將呂蒙建議在濡須口(現(xiàn)湖北黃岡附近)修筑船塢。許多大將反對筑塢,說:上岸擊賊,跣足(赤腳)下船,何用筑塢?呂蒙說:打起仗來有時順利,有時不順利,戰(zhàn)無必勝,一旦發(fā)生激戰(zhàn),步兵騎兵白刃相接,人來不及奔近水邊,又怎么來得及上船列隊對敵呢?有了船塢就可以從容布置隊伍了。孫權(quán)聽了呂蒙的這番話,非常同意他的觀點,就說:人無遠(yuǎn)慮,必有近憂,呂蒙的話是有遠(yuǎn)見的。于是派幾萬人連夜開工,在很短時間內(nèi),筑成了濡須塢。曹操大兵到來,由于東吳準(zhǔn)備充分,這一戰(zhàn),曹操損兵折將而回,沒有撈到任何好處。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這是經(jīng)常用到的一句俗語,意思是高人之外有高人,多用于批評告誡那些自以為高明的人。它源自于《敦煌曲何滿子四首》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它告訴我們,當(dāng)我們認(rèn)為自己在某些方面很出色、很優(yōu)秀,但也不要驕傲,更不要自滿,因為這個世界很大,到處人才濟(jì)濟(jì),很可能有人比我們在這方面更出色,更優(yōu)秀。體育比賽中的一流高手,常有被名不見經(jīng)傳的人打敗。所以,一個人,無論做什么,就算在一定范圍內(nèi)很優(yōu)秀了.但還要想到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應(yīng)該時刻保持謙虛謹(jǐn)慎才是聰明人所為。別人就是一面鏡子,用別人的長處,照看自己的不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虛心使人進(jìn)步,驕傲使人落后。
【人窮志短,馬瘦毛長】此俗語初為鳥瘦毛長,人窮志短,比喻人到窮困之時,再也無計可施了。此典出自《警世通言趙春兒重旺曹家莊》:常言道鳥瘦毛長,人窮志短,只得聚來十多個村童教書寫仿,漸漸粗茶淡飯,習(xí)慣了,絕不想分外受用,又常被春兒數(shù)說,追思往事悔之無及。如此苦熬十五年。 說的是揚州城外曹家莊有個富人的公子叫曹可成,人才出眾,是個監(jiān)生?伤粫旨,揮金如土。他看上了本地妓女趙春兒,偷偷將父親家產(chǎn)抵押換錢,用五百兩銀子為趙春兒贖身。曹父一死,債主逼債,把曹家田房盡行盤算光了。曹公子只得在墳堂安身。趙春兒看他可憐,與他些銀子,他又被閑漢們哄騙一空。沒得飯吃,他才想到鳥瘦毛長,人窮志短,只得聚童教書,換些粗茶淡飯后趙春兒看他真有悔過之意,將埋藏在地下的千余銀挖出供他求官。因他飽歷世故,深知甘苦,宦聲大振,直升知府,重整了曹家家業(yè)。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此語的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賢人,誰能永遠(yuǎn)沒有過失?語出春秋左丘明《左傳宣公二年》,講述的是晉靈公生性殘暴,時常借故殺人。趙盾、士季兩位正直的大臣決定勸諫晉靈公。晉靈公心不由衷地說:我已經(jīng)知道錯了,今后一定改正。 士季聽他這樣說,便說道:誰沒有過錯呢?有了過錯能改正,那就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確的勸諫,就是一個好的國君。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這一俗語比喻觀察人要看他的實質(zhì),不能以貌取人。典出明馮夢龍《醒世恒言賣油翁獨占花魁》。古時候,一個年輕人叫秦重,他癡情一個叫花魁娘子的妓女,她本是一個苦命人,卻被妓院視為搖錢樹,要十兩銀子才能宿一夜。秦重是個賣油郎,本錢只有三兩銀子,有什么辦法才能接近她呢?只有拼命攢錢。一年有余,他便有了一大包銀子,于是走到對門銀鋪里,借天平對銀。他的銀成錠的很少,散碎的就很多。銀匠是小輩,沒見過什么世面,見了這么多銀子,心中很是吃驚,想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琶芷鹛炱揭环Q,不多不少,剛剛十六兩。秦重如愿以償,花魁娘子感激他的癡情,跳出火坑,嫁給了秦重,成了一對恩愛夫妻。
【大夫】我國北方稱醫(yī)生為大夫,南方則稱郎中。這種稱呼可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唐末五代時期。唐末五代時期,朝政腐敗,戰(zhàn)禍頻繁。統(tǒng)治階級窮奢極欲,甚至把國家的官職拿來賣錢,致使官銜泛濫。當(dāng)時,以官名相互稱呼逐漸形成社會風(fēng)氣,比如叫讀書人為相公,稱工匠為待招,賣茶人叫茶博士,當(dāng)鋪老板叫朝奉,有錢人叫員外。這既反映了當(dāng)時賣官鬻爵的混亂,又反映了人民對那些封建官職的藐視,幾乎社會上任何一個職業(yè)都可以用一個相應(yīng)的官職名稱來稱呼。醫(yī)生上至皇帝下至平民百姓誰都離不開,因此人們就用官職中品級極高的大夫、郎中來稱呼他們。但是,醫(yī)生稱大夫真正的起始則在我國宋代。大夫在古代也是一種官職,自周至唐都有。到了宋代,醫(yī)官也開始設(shè)置大夫官階。醫(yī)官中最高級的是大夫,其次是郎中,再次是醫(yī)效等。后人因為大夫是醫(yī)官中最高的職位,所以把大夫作為醫(yī)生的尊稱。這一稱謂沿用至今。
【大腕】大腕是近幾年才流行的,原來詞書中設(shè)有,新出版發(fā)行的《當(dāng)代漢語新詞詞典》解釋為:大腕又稱大牌,指名氣大,實力強的明星巨匠。大腕這個詞是怎么來的呢?腕,據(jù)詞典解釋即臂下端與手掌根相連可以活動的部分。說白了就是手腕。顯然,此腕非大腕之腕。 大腕應(yīng)來自大萬或大蔓,因為音諧意同。 大萬或大蔓本來是江湖藝人們的專用語言,或者說是江湖隱語。按照舊時走江湖的規(guī)矩,蔓和萬是對姓的代稱。比如,通報姓名來歷為報萬(蔓)兒,稱成名或顯揚名聲為揚名立萬(蔓)。蔓是本字。 蔓本指蔓生植物的長莖,具有延伸、攀附之意,蔓有粗細(xì)長短之分。粗長強壯的自然是大蔓兒。而社會上的姓氏宗族也有大小、強弱之別,所以將。蔓移用過來,強大有名望者就稱大蔓兒了。但是,傳到后來大萬(蔓)作為名人代稱,常常使人摸不著頭腦,于是又把代表人的力量輸出的腕借來,因蔓腕諧音,牽強附會地演變成大腕。這樣傳來傳去就成了如今的腕兒或大腕兒了。如當(dāng)今社會的大腕很多,什么影視大腕兒、足球大腕兒、房地產(chǎn)大腕兒、汽車大腕兒等等。
【大丈夫】大丈夫指有志氣或有作為的男子。但是在古代真正能稱為大丈夫的不多,因為它的標(biāo)準(zhǔn)實在太高。大丈夫一詞源出戰(zhàn)國時期的亞圣孟子,能被孟子看上眼的才有資格稱得上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記載了孟子與戰(zhàn)國時期的縱橫家景春討論大丈夫的對話。景春日: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景春認(rèn)為,說到大丈夫,只有張儀、公孫衍這樣的人才可當(dāng)之無愧。張儀和公孫衍兩人,一連橫,一合縱,相當(dāng)程度上左右著戰(zhàn)國時期的天下大勢。由于以上二人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息,有一言九鼎的作用,因此景春由衷地佩服這兩個人,稱之為大丈夫。對景春的說法,孟子立場鮮明地堅決予以駁斥: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xué)禮乎?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在孟子的思想體系中,張儀、公孫衍這樣的人不配稱為大丈夫,他們展現(xiàn)最多的是小人得志,涂炭生靈,他們騎在人民頭上作威作福,忘記了做人的根本,忘記了自己的衣食父母,是數(shù)典忘祖的勢利小人。孟子認(rèn)為只有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正能屈的人才能稱為大丈夫。孟子雖然鄙視張儀、公孫衍,但孟子的主張在當(dāng)時卻到處碰壁,不被諸侯采納,不被看重,而張儀、蘇秦等縱橫家,卻能左右諸侯,發(fā)揮著決定天下安危的作用。隨著時間的推移,大丈夫一詞已由高不可及向有志者都能成為大丈夫演化。
諺語俗語_俗語大全
諺語俗語_俗語大全_
【一把手】一把手是民間俗稱,指一個地區(qū)、一個部門、一個單位的最高領(lǐng)導(dǎo)人。一把手這一稱呼的來歷,與象征權(quán)力的印信印鈕有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也就是說,一把手這個詞從產(chǎn)生之日起就與權(quán)力是緊密相連的。中國的印信起源很早,據(jù)史料記載,大概周朝就已經(jīng)使用印章了。自秦漢以后,歷朝都制定了官印制度,對印文、材質(zhì)、印鼻、尺寸、印綬都有詳細(xì)的規(guī)定,以區(qū)別不同的等級和權(quán)力的大小。比如秦漢時規(guī)定,皇帝用六璽,白玉質(zhì)地,螭虎鈕,皇后金璽蛇鈕,諸侯王金璽駝鈕,皇太子、列侯、丞相、太尉、三公、左右將軍金印龜鈕,食祿二千石銀印龜鈕,千石以下至二百石以上銅印鼻鈕。這里的鈕,根據(jù)《說文解字》中的解釋,就是指印鼻,也就是便于手把抓印面的借力飾物。從魏晉到宋元時期,印章印文和印綬都有較大的變化,而印鈕的變化相對較小。進(jìn)入明清時期,官印多為方形或長方形,寬邊,細(xì)朱疊文,又稱為關(guān)防。由于尺寸較大,材質(zhì)厚,質(zhì)量重,為了便于蓋章,出現(xiàn)了把手,稱為印把子、印把手。因為印章的加蓋,也就意味著權(quán)力的確認(rèn)和實施,所以,印把子、印把手逐漸訛傳為一把手,象征著某一范圍的最高權(quán)力。進(jìn)入現(xiàn)代社會以后,橡膠印章大量應(yīng)用,官方印章的形制基本穩(wěn)定下來,印面上的把手非常明顯,人們更樂于使用一把手這一形象的稱呼,來指代某一范圍的最高權(quán)力和主要負(fù)責(zé)人。
【一剎那】一剎那表示時間極短,它是梵語的音譯,是古印度最小的時間單位。唐玄奘在《大唐西域記印度總述》中提到:時間極短者,謂剎那也,百二十剎那為咀剎那,六十咀剎那為一臘縛,三十臘縛為一牟呼栗多,五牟呼栗多為一時,六時合成一日一夜。這樣算來,一剎那約合現(xiàn)在的0.013秒,比一念0.018秒還少了0.005秒,真是夠短的。從目前這些時間稱呼看,一剎那是最短的。
【一毛不拔】一毛不拔形容人極其自私吝嗇。有人把一毛不拔與鐵公雞聯(lián)系起來,二者意同,卻各行其義。 一毛不拔源自《列子楊朱》,說的是魯國思想家墨翟同魏國思想家楊朱針鋒相對,墨子主張兼愛、愛無差等;楊朱卻主張為我,一切以個人利益為重。有一次,墨子的學(xué)生禽滑厘問楊朱:從你身上拔一根毫毛來救助世道,你愿意嗎?楊朱不以為然地說:天下本來就不是我一根毫毛能夠救濟(jì)得了的。禽滑厘追問道:如果能的話,你拔不拔?楊朱聽了居然沒敢答應(yīng)。是夠自私的。
【一字千金】什么字能貴到一字千金呢?不是書法作品,而是秦國宰相呂不韋所編寫的書。呂不韋執(zhí)政期間,曾命手下食客編著《呂氏春秋》,有八覽、六論、十二紀(jì),共二十余萬言,匯合了先秦各派學(xué)說,兼儒墨,合名法,故史稱雜家。書成之后,呂不韋把稿本掛在首都咸陽的城門上,聲稱有能增刪一字者賞給千金。不知是因為這書實在編得太好了,還是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quán)勢,據(jù)說,竟沒人能夠拿走這筆高額的稿費。于是這個故事引出了一字千金的成語。
【一問三不知】一問三不知現(xiàn)在的用法是形容什么也不知道或抵觸回答問題。源自春秋時期!蹲髠靼Ч吣辍酚涊d:晉國的荀瑤率兵攻打鄭國,荀文子因為對敵情不甚清楚,所以建議不可輕舉妄動。他說:君子之謀也,始、中、終皆舉之,而后人焉。今我三不知而人之,不亦難乎?意思是說,作為一名指揮員謀劃軍事行動,自開始到中間,再到末尾都要搞清楚,而后再進(jìn)攻。現(xiàn)在我們這三種情況都不知道,這不是作難嗎?明代姚福在《青溪暇筆》中也說:俗謂忙遽日三不知,即始、中、終三者,皆不能知也。由此可知,所謂三不知,原是指某人對某件事情的開始、經(jīng)過、結(jié)果而言的。
【一畝三分地】一畝三分地意為只注重個人小天地,利己主義嚴(yán)重,常常被大家譏諷,批評為只顧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為什么個人的小天地被說成是一畝三分地呢?它源自皇帝祭祀先農(nóng),這一畝三分地原來是皇帝耕種的。清朝皇帝耕種的這一畝三分地,位于永定門內(nèi)大街西側(cè)的先農(nóng)壇內(nèi)。在太歲殿南面的觀耕臺前,豎立著一塊一畝三分地的標(biāo)牌,上寫一畝三分地為皇帝親耕祀的籍田,長11丈,寬4丈,分為12畦,中間為皇帝親耕之位,三公九卿從耕,位于兩側(cè),依古制,皇帝左手扶犁,右手執(zhí)鞭,作出示范性耕耘,以此勸天下從農(nóng)。 皇帝怎么親耕?藉耕儀式相當(dāng)隆重,皇帝在一畝三分地前,面向南站立,由戶部尚書跪進(jìn)農(nóng)具,順天府尹跪進(jìn)鞭子,皇帝左手扶持農(nóng)具,右手執(zhí)鞭,前面的老者牽牛,旁邊有兩名農(nóng)夫扶犁,后邊順天府丞捧裝種子的青箱,戶部侍郎負(fù)責(zé)播種,由禮部、太常寺和鑾儀衛(wèi)的六個官員導(dǎo)引護(hù)架,在一片樂聲中,往返三個來回,即完成三推三返的皇帝親耕禮;实塾H耕的目的,是以此勸民重農(nóng)務(wù)農(nóng),以示皇帝對農(nóng)耕的重視。久而久之,變成了親耕秀。
【一退六二五】本是一句換算口訣,比喻推卸責(zé)任。它始創(chuàng)于民國初年。之前的老秤,每斤為十六兩,如成語半斤八兩即來源于此。后更換為十兩一斤的新衡器,為了換算方便快捷,有人編了《斤秤流法》普及推廣。第一句就是一退六二五,也稱一推六二五,說的是舊稱的一兩,等于新秤的六錢二分五厘。此口訣一誕生,伴隨生出新的意蘊。久而久之,其原意隨著舊秤的退出,被人遺忘,而次生的新意,卻落地生根,甚至可以永久流傳。在于以此形容當(dāng)事人逃避責(zé)任,唯妙唯肖。退也,腳底抹油,溜之大吉;推也,嫁禍他人,找替罪羊。恰好一退六二五諧音一嘟嚕,多少麻煩事,悉數(shù)向下推諉,比起踢皮球,意象更從容瀟灑。
【一不做,二不休】一不做,二不休這一俗語,意思是說不做則已,既然已經(jīng)做了,就索性做到底。它源自唐代人張光晟的臨終遺言。張光晟在新舊《唐書》中都有傳。根據(jù)史書記載,他從少年開始從軍,安史之亂爆發(fā)時,他還是一名騎兵。在潼關(guān)之戰(zhàn)中,張光晟把自己的戰(zhàn)馬送給戰(zhàn)馬被打死的大將王思禮,從而得到王思禮的賞識,把他作為自己的心腹,不斷加以提拔。唐代宗大歷年間,張光晟被任命為單于都護(hù),兼做御史中丞、振武軍使,帶兵抵御吐蕃。張光晟因為貪圖邊功,設(shè)計誘殺了多名吐蕃貴族,但唐代宗害怕得罪吐蕃,不但不獎賞,反而任了他個閑職,剝奪了他的兵權(quán)。從這時開始,張光晟就一直郁郁不得志,對朝廷的不滿逐漸積累,以至萌生了叛意。唐德宗興元元年(784年),原本奉命防秋的涇原藩鎮(zhèn)軍隊發(fā)生嘩變,擁立在長安閑居的原盧龍節(jié)度使朱批為帝,賦閑在家的張光晟參與其中,被任命為偽節(jié)度使。唐德宗委派神策行營都知兵馬使李晟帶兵討伐。張光晟看到李晟大軍氣勢浩大,知道朱洮大勢已去,便歸降李晟。李晟替他向唐德宗上書求情,但沒有得到允許,唐德宗下旨認(rèn)定張光晟罪不可赦,理應(yīng)處死。張光晟臨死前對自己反叛朝廷的行為以及反叛之后又投降朝廷的舉動都很后悔,囑咐行刑的人說:傳話后人:第一莫做,第二莫休。就是說不該做的事情就不要做,既然做了,就不要停止,一直堅持到底。一不做,二不休來的不義,但后來成了中性詞,什么人都可以用。
【一寸光陰一寸金】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至理名言是勉勵人們要惜時如金。要知其來源,先要知其時間是怎么得來的,寸陰是多長時間。古代用日晷計時,日晷是由銅制的指針和石制的圓盤組成的計時儀器。銅制的指針叫做晷針,石制的圓盤叫做晷面,晷針垂直地穿過晷面中心,日晷安放在石臺上,呈南高北低之勢,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這樣,晷針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極,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極。在晷面上劃上12個大格,每個大格代表兩個小時。當(dāng)太陽光照在日晷上時,晷針的投影就會投向晷面,并隨著太陽的移動而移動,于是,移動著的晷針影子好像是現(xiàn)代鐘表的指針,晷面則是表盤,以此來顯示時刻。將晷面上的格子用寸來衡量,晷針投下的陰影,就叫寸陰。那么一寸光陰一寸金這句話是怎么來的,古人早就使用寸陰一詞了。如漢劉安《淮南子原道訓(xùn)》:圣人不貴尺之璧,而重寸之陰,時難得而易失也。南宋陳亮《上光宗皇帝鑒成箴》:當(dāng)效禹王,寸陰是惜;當(dāng)效文王,日昃不食。此處均是用寸陰代表光陰。將寸陰最早比作寸金的是唐代詩人王貞白,其詩云: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后來元代詩人同恕《送陳嘉會》也這樣比喻:盡歡菽水晨昏事,一寸光陰一寸金。說的最完整的是清代周希陶編著的《重訂增廣賢文》云: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從此,這句話就十分流行。
【一個女婿半拉兒】民間有一俗語,叫一個女婿半拉兒,它源自唐朝。在中國古代,朝廷為了鞏固其統(tǒng)治,常采用和親的辦法,即把公主遠(yuǎn)嫁番邦,結(jié)為親家,以避戰(zhàn)爭。唐朝尤為突出。唐朝前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大唐帝國經(jīng)濟(jì)文化繁榮,為邊疆各族人民所仰慕。開明的唐太宗又實行正確的民族政策,被全國各族人民擁戴為天可汗。當(dāng)時,少數(shù)民族酋長都以娶唐朝公主為榮,唐太宗也以許配公主作為密切民族關(guān)系的紐帶。公元788年,唐德宗以咸安公主嫁回紇可汗;丶v可汗恭敬地回信說:昔為兄弟,今婿稱半子也。陛正若西戌,子請以兵除之。 婿稱半子說法一出,立刻被人們接受。不久,劉禹錫作文引用說:乃命長嗣,為君半子。一個女婿半拉兒的俗語原來是歷史上民族團(tuán)結(jié)的產(chǎn)物。不過,時至今日,此說有些過時,國家提倡計劃生育,獨生子女已占到家庭的絕大多數(shù),生兒生女已不再計較了。
【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此成語用以諷刺一人做官得勢,七大姑、八大姨跟著一起沾光的官場壞風(fēng)氣。這個俗語來自漢朝。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的政策,引起了道家的不滿;茨贤鮿彩菨h高祖劉邦的孫子,篤信道教,與門客蘇非、李尚等一起商量對策,寫了一部20萬字的鴻著《淮南子》。他們用不少秦漢間的軼事和神話故事來極力推崇道家思想。這無異是與漢武帝政策抗衡。武帝大怒,于是派人前去捉拿劉安等人。劉安聽到漢武帝來興師問罪的事,心中焦急,于是,急匆匆趕到他的老道師傅那里,討教求生的方法。老道對他說:現(xiàn)在你的處境十分危險,但也無妨,只要吞下爐中的仙丹,你即可以升仙了。劉安大喜,馬上又問:我能不能把至親好友也帶上天呢?老道說:可以。于是,劉安和他的親屬好友一起吃了仙丹上了天。他們臨上天的時候,不忍心把心愛的寵物丟下不管,便把吃剩下的丹藥撤在庭院內(nèi),雞犬吃了也一同升人了仙界。后來,人們就根據(jù)上述傳說,創(chuàng)造了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這個俗語。實際上這是一場悲劇,老道和劉安知道活不成了,是被漢武帝所逼自殺的。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一詞語形容以偏概全為局部現(xiàn)象所迷惑,而看不到整體全局。此語出自《鵑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豆塞耳,不聞雷聲。常用來比喻某人被眼前極其細(xì)微的事物蒙蔽,看不到事物的整體和本質(zhì)。還有一說出自三國時期邯鄲淳寫的《笑林》,記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楚地住著一個窮書生,想發(fā)歪門邪道之財。書生記得讀書時讀過螳螂捕蟬的故事,那螳螂藏在樹葉后,一舉成功將蟬捕獲。于是他去找蔭蔽螳螂的樹葉。他真的發(fā)現(xiàn)了一片螳螂藏過的樹葉,連忙摘下來,卻不小心滑了手,那片樹葉掉在一堆落葉當(dāng)中難以辨認(rèn),于是書生將所有樹葉裝進(jìn)籮筐之中,帶回家一片片擋住自己眼睛做實驗,并問妻子:你看得見我嗎?開始時妻子如實回答看得見,但是這書生不厭其煩地拿一籮筐樹葉試驗,妻子實在不耐煩了,就對他說:這片葉子蔭蔽住了你,我看不見了。窮書生如獲至寶,認(rèn)為這就是那片藏螳螂的神葉。他帶著那片樹葉,跑到集市上擋住自己的眼睛便拿商販的貨品。當(dāng)然他立即被商販抓住交到官府?h官一聽案情,笑得前仰后合,覺得書生蠢鈍迂腐到幼稚可笑,罵他真是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狠揍一頓,把他趕回家去。這則笑話頗像掩耳盜鈴,教育人們不要自作聰明,聰明反被聰明誤。
【一朝被蛇咬,三年怕井(草)繩】比喻人在某件事上遭受挫折后,一直心有余悸,不敢再涉足其間。典出《初刻拍案驚奇轉(zhuǎn)運漢巧遇洞庭紅》。明朝成化年間,蘇州有個名叫文若虛的人,做生意總是賠,人家叫他倒運漢。這年他窮得實在過不下去了,便破罐破摔,拿著別人送的一兩銀子,買了幾簍太湖橘子名叫洞庭紅,隨商船出海,他要看看海外風(fēng)光,死了也不冤。到了一國,商人們都上岸做貿(mào)易去了,文若虛猛地想起自己帶著吃的那一簍橘子爛了沒有?于是搬到船板上吹吹風(fēng)。岸上走的人看見了,問是什么東西。文若虛拿起一個掐破就吃。圍觀的人看這東西又好看又能吃,問他多少錢一個。文若虛聽不懂,便豎起一個手指。有人拿出一個銀錢來買了一個,聞了聞?chuàng)浔窍,嘗一嘗甘甜可口。又摸出十幾個銀錢來,說:我買十個進(jìn)奉皇帝。旁邊的人看了,你買倆,他買仨。文若虛一看剩下的不多了,剛要漲價,那第一個買橘子的人飛馬趕來,大聲喝道:不要賣了,皇帝都要了。文若虛把錢一數(shù),共一千多,約合百兩銀子,竟是一本百利了。眾商人回來,聽說這事,都驚喜道:人都道他倒運,而今是轉(zhuǎn)運了。 便勸他得此錢買了貨帶回去再生利錢。文若虛道:我是倒運的,將本求財,沒有一次不蝕本的,如何這要生利錢。妄想什么?萬一和從前一樣,再做虧了,哪里再有洞庭紅來賣?一朝被蛇咬,三年怕草索,說到貨物,我就沒有膽量了,我還是帶這些錢回去吧!
【七夕】農(nóng)歷七月初七的夜晚,俗稱七夕,民間傳說這是每年牛郎織女在天河相會的時刻。牛郎和織女的原型是天空中隔著銀河相望的兩顆星。以現(xiàn)在的觀點看,牛郎星屬于天鷹座,是天空中第十二亮星,織女星屬于天琴座,是天空中第五亮星。牛郎織女不愧為夜空中的一對閃耀伴侶,引得地上眾生仰頭觀望。有關(guān)牛郎織女的傳說,早在東漢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雛形,后來演繹成我國民間四大愛情故事之一。相傳,天上的仙女織女是王母娘娘的孫女,她能用一種神奇的絲在織布機上織出美麗的云彩。勤勞善良的人間男子牛郎,自幼父母雙亡,跟隨哥嫂度日。哥嫂對他十分刻薄,與他分家時只給他一頭老牛。一天,織女和諸仙女到人間游戲,在小河中洗澡。牛郎在老牛的幫助下,認(rèn)識了織女,織女也愛上了牛郎,于是織女沒有回天庭而是嫁給了牛郎,并生了一雙兒女。王母娘娘知道后,勃然大怒,派人趁牛郎不在家時抓走了織女。牛郎回家后在老牛的幫助下,披上牛皮用扁擔(dān)挑了兩個小孩去追織女,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金簪在天空一劃,劃出了一條波浪滾滾的銀河,硬生生將牛郎和織女隔開。不過二人的忠貞愛情還是感動了上蒼,王母娘娘也只得同意他們每年七月初七可以相會。這天,會有無數(shù)的喜鵲飛來,在銀河上為他們搭一座鵲橋,讓他們相會。據(jù)說,七月初七這天,在地上看不見喜鵲。牛郎織女的愛情故事深入人心,因此,現(xiàn)代人將七夕視為中國的情人節(jié)。
【七巧板】七巧板是孩子們的益智玩具,在現(xiàn)代社會長大的孩子,絕大多數(shù)都玩過七巧板。七巧板還被制成各種花色圖案,還走出了國門,在國外被稱為唐圖,唐代表中國,類似于唐裝、唐人街一類的稱呼。唐圖被李約瑟稱為東方最古老的消遣。那么,七巧板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呢?傳統(tǒng)七巧板源于宋代的燕幾圖。所謂燕幾,同宴幾,就是請客人吃飯的小桌子。宋朝有一位叫黃伯恩的人,對幾何圖形很有研究,而且熱情好客,他首先發(fā)明了一種用六張小桌子組成的宴幾。后來有人又增加了一小幾,把它改進(jìn)為七張桌子組成的宴幾。七張宴幾可遵循七巧板勾股法設(shè)計原理,視賓客的多少,任意拼成不同形狀的桌面。比如三人拼成三角形,四人拼成方形,六人拼成六方形等,這樣用餐時人人方便,氣氛更好。這就是傳統(tǒng)七巧板的雛形,為后世的拼圖玩具開創(chuàng)了先河。后來,明朝戈汕依照燕幾圖的原理,又設(shè)計了蝶翅幾,由十三件不同的三角形案幾組成,拼在一起呈蝴蝶展翅狀,分開則可拼出一百多種圖形,F(xiàn)在的七巧板就是在燕幾圖的基礎(chǔ)上發(fā)展而來,可以說七巧板最初的確是用桌子擺出來的。
【七情六欲】七情六欲一詞,源于儒家典籍。七情是儒家所指的人的七種感情,語出《禮記禮運》,指人的喜、怒、哀、懼、愛,惡、欲,是與生俱來的,不用學(xué)習(xí)。中醫(yī)講的七情是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情感的總稱。七情的變化,一般屬于生理活動范圍。而六欲是指人的各種欲望,《呂氏春秋貴生》對六欲作了解釋,東漢高誘作了注釋,認(rèn)為所謂六欲,是指生、死、耳、目、口、鼻。佛教引進(jìn)后,從佛家角度對六欲作了新的概括,佛家以色欲、形貌欲、威儀姿態(tài)欲、言語音聲欲、細(xì)滑欲、人想欲為六欲。后來,人們把七情和六欲聯(lián)系起來,用來泛指人的各種感情和欲望。如《金瓶梅詞話》單道世上人,營營逐逐,急急巴巴,跳不出七情六欲的關(guān)頭,打不破酒色財氣圈子。直到現(xiàn)在,七情六欲一詞還經(jīng)常被使用。
【七品芝麻官】今天,人們用七品芝麻官這個俗語,多指職位低權(quán)力小的干部。七品芝麻官為廣大民眾所知曉,得益于豫劇電影《唐知縣審誥命》,著名豫劇喜劇大師牛得草把一個七品芝麻官演繹得活靈活現(xiàn),特別是那句當(dāng)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的臺詞,在當(dāng)時更是家喻戶曉。何謂七品芝麻官?它原指舊時職位較低的縣官。我國古代縣級官制始于春秋時期。當(dāng)時,各諸侯國君把兼并的土地和小國改為縣,設(shè)長官為縣令。特別是秦朝推行郡縣制,這種模式,經(jīng)過歷朝演變,至清代,全國地方行政機構(gòu)為省、道、府、縣四級。新中國建立后,行政區(qū)劃作了些調(diào)整,但仍保留了省、縣建制,將道府改為地、市。清代的官以品論等級,最高為,最低為九品。每品有正、從兩級,同現(xiàn)在的正副職一樣,縣長為正處級,副縣長為副處級。共有九品十八級?h令是正七品,七品以下還有縣丞、驛丞,這就是八品和九品官。
【七十三、八十四】民間有所謂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的說法。七十三、八十四對上歲數(shù)的人是一個忌諱的歲份。其實,七十三、八十四這兩個年歲并不神秘,也不可怕,它只不過是我國歷史上兩個圣人歸天的虛齡罷了。一個是春秋時期的圣人孔丘,一個是故國時代的亞圣孟軻。正巧孔子年僅七十三虛歲時命歸于天,孟子活到八十四虛歲。因為孔孟都被尊為圣人,誰也不敢活過圣人,所以,他們歸天的年齡也就成了不吉之年了。實際上,在我們周圍的老年人中,死在七十三或八十四歲的,其實完全是一種巧合,如果比其他年齡段稍多一點的話,也是因為心理壓力過重導(dǎo)致的,并非迷信所致。
【十三點】十三點是用來貶斥傻里傻氣俗稱傻帽的人。此俗語原產(chǎn)上海,稱那些半瘋半癲者為十三點。此俗語所以稱為十三點,是因為玩麻將或其他游戲開始時拋色子比點大小用的。色子是用骨頭、木頭等制成的立體小方塊,六個面分別刻著一、二、三、四、五、六點。玩時一般將兩個色子拋起,落地后朝上的兩個面上的點數(shù)相加,相加后最大的點是十二點。顯然,十三點是不識數(shù),傻帽啦!還有一說,十三點暗合一個癡字,癡字是十三劃,十三點自然就是呆癡之意。 十三點本來是女人喜用的貶斥他人的詞語,它既生動卻又抽象得莫名其妙,F(xiàn)在無論上海或其他地方,男女都可脫口而出,不再由女人專用了。
【十六兩】把重量單位一斤由十六兩改為十兩是1959年的事,改了之后,老百姓仍舊沿用若干年。而一斤等于十六兩在中國至少存在了兩千多年。古代人為什么把一斤定為十六兩,民間有一種說法,既是一種美好的愿望,又有一定根據(jù)和理由,且能自圓其說。民間傳說一斤中每一兩都是一顆星,十六兩就是十六顆星,包括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和福、祿、壽三星。賣東西的人在稱重量時,不短斤少兩,講究誠信,就會得足星,尤其是得到福、祿、壽三星。如果心地不良,克扣重量,就會損星。克扣一兩就會減福,克扣二兩就會損祿,克扣三兩就會折壽。所以商家應(yīng)該誠信,否則會受到上天的譴責(zé)或遭受不祥的事情。這顯然是一種附會,用這種說法使不良商販有所收斂。但古代的秤確實和北斗七星是有聯(lián)系的。古時候人們把北斗七星的第四星和第五星分別稱為天權(quán)星和玉衡星,前四星像一個斗,后三星像一個柄,斗和柄相互依托,保持平衡。所以,古人就把秤桿叫做衡,把秤砣叫做權(quán),把表示重量.的若干等分叫做星,如定盤星。所以,無論經(jīng)商也好,從政也好,都要敬畏手中的權(quán)力,電視連續(xù)劇《宰相劉羅鍋》有句臺詞:天底下有一桿秤,老百姓就是那定盤的星。
【十二屬相】十二屬相也稱十二生肖。古人用十二地支記時,十二地支代表了十二時辰。古人又根據(jù)他們對動物出沒活動時間的規(guī)律,把十二時辰配上了十二生肖:子:子夜十一時至第二天凌晨一時,這時候,老鼠的活動最為活躍,子就同鼠搭配,稱為子鼠。丑:牛吃足了草,凌晨一至三時還在咀嚼,準(zhǔn)備凌晨出來耕地,所以丑就同牛搭配,稱為丑牛。寅:據(jù)說凌晨三至五時,這時候老虎最兇猛,所以寅同虎搭配,稱為寅虎。卯:凌晨五時后,月亮(又叫玉兔)還在照耀大地,所以卯同月宮神話中唯一的動物玉兔相配,稱為卯兔。辰:龍是神話中的動物,傳說早晨七至九點鐘已是群龍行雨的時候,所以辰時屬龍。巳:據(jù)說,早晨九至十一時,蛇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動,不會傷人,所以巳時屬蛇。午: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太陽當(dāng)頭,據(jù)方士的說法,午時陽氣到達(dá)極限,陰氣將產(chǎn)生,馬跑離不開地,是陰類動物,所以午時屬馬。未:下午一至三時,羊吃了這時候的草,據(jù)說并不影響草的再生,所以未時屬羊。申:下午三至五時,猴子異;钴S,申時屬猴。酉:下午五至七時,傍晚來臨,雞開始?xì)w窩,所以,酉跟雞搭配,稱為酉雞。戌:下午七至九時,黑夜來臨,狗開始工作:看家、守夜,所以,戌同犬搭配。亥:晚上九至十一時,夜已深,豬憩睡得更熟,所以亥跟豬搭配,稱亥豬。十二生肖是我國用于記錄年的一種方法,如《泰山廟圣旨碑》題:泰定鼠兒年十月二十三日,鼠兒年即子年。十二生肖也是我國在古代民間計算年齡的方法。如子鼠年生的屬鼠,丑年生的屬牛,依次相配。這叫十二屬相.或者叫屬相。
【十里長亭】在戲曲、影視中常常見到十里長亭送別的場景,但只見一亭,不見長亭,是怎么回事呢?原來,十里長亭不是十里,而是每隔十里設(shè)一個亭子。秦漢時每隔十里設(shè)置一亭,以后每五里有一短亭,供行人歇腳,親友遠(yuǎn)行也常在此話別。秦制三十里一傳,十里一亭,亭設(shè)有住宿的館舍。按秦法,亭應(yīng)及時負(fù)責(zé)信使的馬匹給養(yǎng)、行人口糧、醬菜和韭蔥,類似驛站。 十里長亭原意并非送別,后來表示送別,這是怎么來的呢?古人長途遠(yuǎn)行,或乘車船,或騎馬,或步行,山河阻障,跋涉艱難,風(fēng)餐露宿,路上有各種風(fēng)險,一旦離家,很多事情都難以預(yù)料,通訊又不發(fā)達(dá),所以,親朋遠(yuǎn)行是件大事情。送有餞行,到有洗塵接風(fēng)。特別是送行,必須先祭祀路神而后登程,其意是祈求一路平安,稱之為祖。后來這種風(fēng)俗一直延續(xù)下來,一般都是在路旁亭舍或路邊臨時設(shè)立帷帳,準(zhǔn)備酒肴送別行人。餞行送別是古人悵惋興悲、觸動心靈之事,在古代詩詞、戲文中有很多吟詠。元王實甫《西廂記》第四本三折:今日送別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是在十里長亭;中國名劇《梁!匪蛣e一場,也是在十里長亭,雖然沒有筵席,卻送了一程又一程,謂之十八相送,場景感人淚下。文人墨客多用長亭這一特定場景表達(dá)離情別緒,逐漸為世人所接受,所以,一般送別時都安排在十里長亭。
【十八層地獄】十八層地獄在民間廣泛流傳,恐怖嚇人。傳說生在世上作惡多端,死后便被打入十八層地獄。它源自佛教。 地獄這一概念,是漢末傳人中國的。在梵語中,地獄有苦具、不自在等意思。地獄在六道輪回中最為低劣痛苦,而十八層地獄又是民間熟悉的重獄。十八層地獄的層不指空間的上下,而是時間和內(nèi)容上,尤其指在時間上。十八層地獄是根據(jù)生前所犯罪行的輕重來決定受罪時間的長短。每一層地獄都比其前一層增加苦痛二十倍,受苦的時間增加一倍。十八層地獄的名稱和懲治對象如下:第一層:拔舌地獄。懲治挑撥離間、誹謗害人、油嘴滑舌、巧言相辯和說謊騙人之人。第二層:剪刀地獄。懲治唆使他人再嫁或為再嫁者牽線搭橋之人。第三層:鐵樹地獄。懲治挑唆父子、兄弟姐妹、夫妻不和之人。第四層:孽鏡地獄。懲治在陽世間犯罪卻不吐真情或走通門路之人。第五層:蒸籠地獄。懲治說長道短、以訛傳訛、陷害或誹謗他人之人。第六層:銅柱地獄。懲治惡意縱火、毀滅罪證或報復(fù)害命之人。第七層:刀山地獄。懲治褻讀神靈者。第八層:冰山地獄。懲治謀害親夫、與人通奸、惡意墮胎的惡婦。第九層:油鍋地獄。懲治賣淫嫖娼、盜賊搶劫、欺善凌弱、拐騙婦女兒童、誣告誹謗、謀占財產(chǎn)和妻室之人。第十層:牛坑地獄。懲治隨意屠殺牲畜、殺戮罪重者。第十一層:石壓地獄。懲治將嬰兒溺死、拋棄之人。第十二層:舂臼地獄。懲治浪費糧食之人。第十三層:血池地獄。懲治不尊敬他人、不孝敬父母、不正直、歪門邪道之人。第十四層:枉死地獄。懲治不珍惜生命之人。第十五層:磔刑地獄。懲治挖墳掘墓之人。第十六層:火山地獄。懲治損公肥私、行賄受賄、偷雞摸狗、搶劫錢財、放火之人。第十七層:石磨地獄。懲治糟蹋五谷、偷盜、貪官污吏、欺壓百姓之人。第十八層:刀鋸地獄。懲治偷工減料、欺上瞞下、拐誘婦女兒童、買賣不公之人。
俗語諺語大全_俗語大全
俗語諺語大全_俗語大全_
【大師傅】常言說,工廠里師傅多,醫(yī)院里大夫多,學(xué)校里老師多。那么,怎么師傅當(dāng)中還有一個大師傅呢?而且是做飯的?這里面有一則民間故事。古時候有個皇上,一次來到修建宮殿的工地上,就讓各工匠說說自己的本領(lǐng),誰的本領(lǐng)大就封誰為師傅。眾工匠都不服氣,搶著去表白自己的功勞;噬细纱喟阉麄兌挤鉃閹煾怠9さ厣辖o工匠們做飯的是一對姐妹,二人見工匠們都有了封號,便也湊過來討封。沒想到,那些被封為師傅的工匠們說:做飯的算什么行當(dāng)?姐姐很生氣,就決定餓他們一次。眾工匠干完活,都跑到飯棚里去吃飯,卻見灶房里沒動煙火,就來責(zé)問姐妹倆。姐姐說:做飯的不算個行當(dāng),那你們就自己做吧!眾工匠向皇上報告此事;噬蠁枺耗亲鲲埖牡降姿悴凰銈行當(dāng)?這些能工巧匠餓得肚子咕咕叫,連忙答道:做飯算行當(dāng),太算行當(dāng)了! 于是,皇上叫人把姐妹倆找來,準(zhǔn)備封她們?yōu)閹煾怠=憬銛[擺手,指著工匠們對皇上說:他們都是師傅,卻做不了飯;給我的封號,得比他們大! 皇上說:那就封你為大師傅吧。姐姐樂了,指著幫著自己做菜的妹妹,問:她呢?皇上順口說:你是大師傅,那她就是二師傅吧。妹妹一聽,也很高興。就這樣,做飯的就被稱為大師傅,幫廚的就被稱為二師傅了。
【大紅袍】大紅袍是一種茶葉,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是福建省武夷巖茶(烏龍茶)中的名貴珍品,產(chǎn)于福建崇安東南的武夷山。這里方圓六十公里,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巖,巖巖有茶,茶以巖名,巖以茶顯,故名巖茶。大紅袍和鐵羅漢、白雞冠、水金龜?shù)让泛戏Q四大名樅。說起大紅袍的來歷,還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傳說古時候,有一位窮秀才上京趕考,路過武夷山時,生了一種怪病,整天沒有食欲,武夷山天心寺的老方丈聽說之后,命人泡了一碗茶給他喝,病一下子就好了。后來秀才考中了狀元,被御賜一件大紅袍,招為東床駙馬,專程來到武夷山謝恩。狀元到了天心寺后,方丈引著他從天心巖南下,來到九龍窠,但見峭壁上長著三棵高大的茶樹,枝葉繁茂,吐著一簇簇嫩芽,在陽光下閃著紫紅色的光澤,煞是可愛。老方丈說,當(dāng)年你犯厭食癥,就是用這種茶葉泡茶治好的。狀元聽了,先在石壁前擺下香燭貢品,對著三株樹行了三叩九拜大禮。然后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將皇上御賜的大紅袍披在茶樹上,以示皇恩。說也奇怪,等掀開大紅袍時,三株茶樹的芽葉在陽光下閃出紅光。眾人說這是大紅袍染紅的。后來,人們就把三株樹產(chǎn)的茶葉叫做大紅袍了。有人還在石壁上刻上大紅袍三個大字。從此大紅袍就成了年年歲歲的貢茶。
【大柵欄】大柵欄是北京舉世聞名的一條街。到了北京,不逛大柵欄是一種遺憾。那么,緣何叫它大柵欄呢?據(jù)考證,大柵欄始建于明代永樂初年(1403年),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最初名叫廊坊四條。清乾隆年間,京城各街道為防賊盜,都在街口修建柵欄,晚間關(guān)閉,白天開啟。廊坊四條由于店鋪眾多,實力雄厚,所建柵欄在京城也算最大最漂亮,因此大柵欄這個名稱漸漸取代了廊坊四條。該地區(qū)的商業(yè)發(fā)端于明,發(fā)展于清,北京著名的老店如同仁堂、瑞蚨祥、內(nèi)聯(lián)升、馬聚源等云集于此。當(dāng)年,曾有頭戴馬聚源、身穿瑞蚨祥、腳蹬內(nèi)聯(lián)升,腰纏四大恒(指當(dāng)時大柵欄內(nèi)的四大銀號)之說,其名聲長盛不衰。
【大姨媽】女生的月經(jīng)來了,有許多隱諱之語,來代替使人害羞的月經(jīng)一詞。如例假、倒霉等,還有一種隱諱之語叫大姨媽。那么,大姨媽的說法是怎么來的呢?這里面有一個愛情故事。據(jù)說在漢代,有個女孩叫佳兒,早年父母雙亡,就一直跟著姨媽家的人生活。年方二八之時,正是出嫁的好時候,上門說媒的人也就多了,佳兒也有了自己的意中人,一個姓李的書生。李姓書生也很愛慕佳兒姑娘,那時候人都很傳統(tǒng),兩個人定了親,可還要過一段時間才能完婚,兩個人獨處的機會不多。當(dāng)兩人見面的時候,往往大姨媽也在家里忙活,兩人溫存的時候,自然怕人看見,說三道四。所以聽見腳步聲,佳兒就會說:大姨媽來了,你快躲起來。 終于到了結(jié)婚的日子,入了洞房,書生就急匆匆想要一盡云雨之歡,可惜日子不巧,佳兒就說今晚大姨媽要來。書生也是聰明人,知道一定有難言之隱,就忍住了。從此以后,就有了這個習(xí)慣說法,月經(jīng)來了,就會說大姨媽來了。
【大鍋飯】大鍋飯原意是供多人吃的普通伙食,相對于小灶說的。引申為不論工作好壞、貢獻(xiàn)大小,待遇、報酬都一樣。人們常用大鍋飯來形容工作中干好干壞一個樣,干與不干人人有份的現(xiàn)象。 大鍋飯源于廣東慶云寺。建于明代的慶云寺中有一口特大的鐵鍋。倘若用鐵鍋煮飯,足可供數(shù)百僧人食用。然而,這口大鐵鍋卻并不是真正用來煮飯的,而是用來向那些朝神拜佛的施主化緣的。它安放在佛殿的一角,四周圍著鐵欄桿。凡進(jìn)廟燒香拜佛的善男信女,在經(jīng)過大鐵鍋旁邊時,都要主動投進(jìn)幾個銅錢,一則為了孝敬菩薩,以求降福滅災(zāi);二則為維持寺院僧人生計獻(xiàn)出微薄之力。因此,這口從未煮過飯的大鐵鍋是和尚們的生活依靠,裝的是地地道道的大鍋飯。只要香火不斷,僧人們的大鍋飯就有保障。這就是大鍋飯一詞的由來。
【大槐樹】槐樹是個很普通的品種,全國各地都有種植,緣何只有洪洞縣的大槐樹聞名于世?在國內(nèi)許多地方和海外華僑中,曾經(jīng)流傳著這樣一首古老的歌謠: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問我老家叫什么,大槐樹下老鴰窩。原來,在山西省洪洞縣城北二里處,有座始建于唐代貞觀二年(628年)的廣濟(jì)寺,寺旁有株漢代古槐,樹身數(shù)圍,蔭蔽數(shù)畝,長勢十分旺盛;睒渖侠哮幐C層層疊疊,無數(shù)鳥兒在此盤旋聒噪,成為遠(yuǎn)近聞名的一道風(fēng)景。明代初年,就在這棵大槐樹底下,發(fā)生了一件歷史上驚天動地的大事大移民。一群群男女老少手拿憑照川資,在官兵的催逼下走向新的定居地。這株洪洞古槐,留在移民的心中。明朝初年為何要大移民?元末明初,由于連綿不斷的戰(zhàn)爭,致使冀魯豫蘇和兩淮一帶,十室九空。而且自然災(zāi)害接連不斷。從《元史》記載看,元末較大的水旱災(zāi)害,山東18次,河南17次,河北15次,顆粒無收的蝗災(zāi)竟有18次之多,出現(xiàn)了春燕歸來無棲處,赤地千里少人煙的荒涼局面。明朝建國后,有些州縣人煙稀少,形同虛設(shè)。據(jù)《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年(1337年),河南等地凡州改縣者十二,縣并者十六。七年之后,又把全國不足3000戶的30余州降為縣。為此,朱元璋做出了千里移民以充實各地的決定。當(dāng)時的山西如同世外桃源,風(fēng)調(diào)雨順,沒有受到天災(zāi)人禍的影響,人口激增。據(jù)《明太祖實錄》:洪武十四年(1381年)統(tǒng)計,當(dāng)時的河南人口為189.1萬人,河北人口189.3萬,而山西人口多達(dá)403.04萬人,比河北河南兩省人口總和還多出30萬人。要實現(xiàn)向中原一帶的移民方針,山西自然成了理想的選擇地。洪武九年(1376年)移民開始!逗槎纯h志》記載:當(dāng)時政府規(guī)定: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其余一律外遷。移民主要來自大原府、平陽府和潞、澤、遼、沁、汾五州(即今太原、臨汾、長治、晉城、沁縣、汾陽一帶),因洪洞人口稠密,交通便利,被政府定為移民集散中心,從此名留青史。據(jù)傳,在孩子臨行前,父母把其小腳趾咬為兩瓣,留為記號以備以后認(rèn)親,從此全都成了復(fù)形小腳甲。傳說,凡長猴指甲的都是洪洞縣來的,F(xiàn)在,每年的四月一日到十日為尋根祭祖節(jié),人們從四面八方來到這里,以不同的方式,表示對祖先故土的崇敬與懷念之情。蔭庇群生的大槐樹永遠(yuǎn)扎根在無數(shù)炎黃子孫的心中。
【大滿貫】大滿貫現(xiàn)在多指在某項體育比賽中,在不同的賽事中連得幾個冠軍,稱之為大滿貫。如乒乓球比賽,有世界杯(一年一次)、世錦賽(二年一次)、奧運會(四年一次)三大賽事,在三大賽事中如果都得了冠軍,就是乒乓球大滿貫得主。中國榮膺這一稱號的有鄧亞萍、王楠、張怡寧、劉國良、孔令輝、馬琳,還有今年的倫敦奧運會金牌得主張繼科。所以,大滿貫是很高的榮譽。追究大滿貫的詞源,出自戰(zhàn)國末期韓非子的《韓非子說林下》:有與悍者鄰,欲賣宅而避之。人日:是其貫將滿矣,子姑侍之。答日:吾恐其以我滿貫也。滿貫就是錢多的意思。此詞原本是繩子穿銅錢達(dá)到全繩用到盡頭,也就是銅錢貫滿全繩之意。如果家有萬貫,豈不就是個財主?引申義對于造孽最深、作惡最多者,也稱之為滿貫,成語所謂之惡貫滿盈的就是,卻絕不用作形容做善事。打小牌有習(xí)慣用大滿貫小滿貫的說法,也是繩子貫滿銅錢引申而來。這種賭博游戲,非善事也。古代傳統(tǒng)思維方式視錢多并非完全的好事,所謂滿溢損是也。滿貫容易惹是非,所以多引申為非善事。轉(zhuǎn)義為榮譽,是近年的事。
【大千世界】大干世界指廣闊無邊的世界,包羅萬象的事物。大干世界是怎么來的呢? 大干世界是佛教語。據(jù)《華嚴(yán)經(jīng)》卷四說:以須彌山為中心,以鐵圍山為外廓,在同一日月照耀下的四大洲和七山八海,叫做一個世界。累計一千個世界,叫做小千世界;累計一千個小千世界,叫做中千世界;累計一千個中千世界,叫做大千世界。因為以千為單位,經(jīng)過三次累計,所以完整的叫法是三千大干世界。佛家指出,宇宙中有無數(shù)大干世界。后來,用大干世界形容廣大而豐富多彩的世界。佛教的大干世界,竟然和物理學(xué)、天文學(xué)的漫無邊際的宇宙相似。
【大寫數(shù)字】漢字中本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萬等數(shù)字,但因為字形簡單,容易篡改,為了防止有人涂改賬冊,就必須用大寫數(shù)字。那么,是誰發(fā)明了大寫數(shù)字呢?目前最早可見的大寫數(shù)字,出現(xiàn)在唐代石碑武則天的《岱岳觀造像記》中。據(jù)明末清初的著名學(xué)者、考據(jù)家顧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記岱岳觀造像記》可知,《岱岳觀造像記》是則天朝所樹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寫數(shù)字。顧炎武考證說:凡數(shù)字做壹、貳、叁、肆、伍、陸、漆、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紦(jù)大家顧炎武論斷大寫數(shù)字出自武則天當(dāng)十分可信。這一論斷,在唐代著名大詩人白居易的《論行營狀請勒魏博等四道兵馬卻守本界事》中得到證實:況其軍一月之費,計實錢貳拾漆捌萬貫。其中貳、拾、漆、捌都是大寫數(shù)字。顧炎武說這個漆字,本應(yīng)作桼,多的三點是后人妄自加鑿的。武則天制定大寫數(shù)字意義重大,影響深遠(yuǎn)。原來,武則天的初衷是為反貪建廉,在財務(wù)管理上進(jìn)行技術(shù)防范,把記載錢糧數(shù)字的漢字改成了大寫。這一改革,大寫數(shù)字一直到今天還在使用。有人說,大寫數(shù)字是朱元璋發(fā)明的,這顯然是移花接木。唐碑有證在前,有人想把功加在朱元璋頭上也是枉然。不過,明太祖朱元璋對大寫數(shù)字也有貢獻(xiàn),他把漆變成了柒,把陌變成了佰,把阡變成了仟,也算是個完善者。
【大事不糊涂】這句俗語的原話是諸葛一生唯為謹(jǐn)慎,呂端大事不糊涂。其實,大事不糊涂,小事也不會糊涂,只是不愿計較,寬宏大量罷了,這樣的人是難得糊涂。呂端,宋太宗時期的宰相之一,自幼聰慧好學(xué),寬宏大量,為官持重。宋太宗非常欣賞他的辦事作風(fēng)。一次上朝時,太宗單獨召見寇準(zhǔn),被呂端正好碰到。他猜想寇準(zhǔn)一定同宋太宗商議大事,且瞞著自己,便拉住寇準(zhǔn),對他說:皇上告誡你有事不要和我說么?寇準(zhǔn)解釋說只是商議邊界上的小事。呂端心想邊境上哪有小事,便逼寇準(zhǔn)說了實話。原來,黨項族的首領(lǐng)李繼捧順歸宋朝,其弟李繼遷卻率人馬逃到夏州以北繼續(xù)反抗。在作戰(zhàn)中,李繼遷逃走,俘獲了他的母親和妻子。趙光義想殺掉李繼遷的母親,以解心頭之恨。呂端覺得十分不妥,馬上求見皇上說:從前楚漢相爭,項羽想把劉邦之父煮了,以威脅劉邦,管用么?何況像李繼遷這種叛逆之人呢?陛下現(xiàn)在想把他的母親殺了,明天就能抓到李繼遷嗎?殺了他的母親只能徒結(jié)仇怨,他的反叛之心會更加堅決。宋太宗聽了這番話,說:要不是你來勸阻,我差點誤了大事,怨不得人說呂端大事不糊涂。宋太宗采納了呂端的建議,果然,在李繼遷死后,他的兒子李明德采取對宋朝和好的政策。自此,呂端大事不糊涂便被后人傳誦。
【大意失荊州】大意失荊州形容一個人因小的疏忽而造成巨大損失。這個俗語來源于三國時期關(guān)羽喪失荊州的史實和《三國演義》文學(xué)作品。赤壁之戰(zhàn)后,吳蜀兩國以湘水為界,平分荊州。但荊州既是蜀漢的重要戰(zhàn)略要地,更是孫吳免遭魏、蜀雙重威脅的國家生命線。孫吳為了要回荊州,無所不用其極,包括使用美人計;劉備為了保住荊州,派出蜀漢第一名將關(guān)羽鎮(zhèn)守荊州,可見荊州的重要性。然而,關(guān)羽驕傲自滿,從不把孫權(quán)放在眼里,才為大意失荊州埋下了伏筆。起先,權(quán)遣使為子索羽女,本義是想通過聯(lián)姻鞏固聯(lián)盟,也有討好關(guān)羽之意。但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搞得孫權(quán)灰頭土臉下不了臺。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關(guān)羽向曹軍發(fā)動大規(guī)模的襄樊戰(zhàn)役,斬龐德,擄于禁,軍威所及,長安為之動搖,更不把孫權(quán)放在眼里。關(guān)羽曾說: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孫權(quán))邪!孫權(quán)乃轉(zhuǎn)而與曹魏密謀,聯(lián)合夾擊關(guān)羽。孫吳大將呂蒙用計,自稱染病,換小將陸遜代之。關(guān)羽不知是計,更不把陸遜放在眼里,放棄了警惕,在呂蒙偷襲下,荊州失守,關(guān)羽敗走麥城。大意失荊州,不是一時大意,而是長期大意的結(jié)果。由此,大意失荊州常被人們引以為戒。
【大水沖了龍王廟】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因為誤會,本是一家人或親朋好友鬧起了矛盾或打架吵嘴。此俗語也來自一個傳說。傳說在很久以前,東海岸邊有座龍王廟,離龍王廟幾里遠(yuǎn)的地方有塊菜園子,菜園子緊挨著一座寺院。寺里的老和尚和種菜的老頭是好朋友,兩人經(jīng)常在一起下棋聊天。一天,他倆聊天時,老頭神秘地對和尚說:方丈,有件奇事,原先我那二畝菜園子都是我自己打水澆,可自從昨天開始,等我去澆園子時,菜園子已經(jīng)澆過了,也沒看見是誰給澆的,你說怪不怪?和尚聽了也覺得奇怪,決定去看看,弄個水落石出。當(dāng)晚,老和尚早早地來到菜園,在離井口不遠(yuǎn)的地方藏起來觀察動靜。天快亮?xí)r,忽聽咔嚓一聲,從井內(nèi)射出一道白光,接著撲棱一下從井里飛出一只像鵝似的怪物。只見它兩只大翅膀忽扇了幾下,井水就溢出老高。眨眼間,那只怪物又飛人井內(nèi)。和尚到井邊看時,菜園已全澆好了。一連三個夜里都是如此。這本是件好事,可老和尚不知好歹,第四天夜里,他憑借武功,帶了把寶劍,等那個怪物一飛出井口時。一個箭步上去猛刺了幾下,那只怪物翅膀一斜,一頭栽人井中。頓時轟隆一聲巨響,井裂開有幾畝大的口子,大水翻滾,眨眼間,連幾里外的龍王廟也成了一片汪洋。龍王大怒,帶領(lǐng)水兵前來與怪物交戰(zhàn),戰(zhàn)了三天三夜,怪物因寡不敵眾,現(xiàn)了原形。原來他是龍王的三太子,因犯了律條,被貶出東海,受罪三年。三太子為了立功贖罪,想在凡間做些好事,不想被和尚刺了一劍,一怒之下,掀開海眼,淹了龍王廟,與龍王交戰(zhàn)時又不敢泄露天機,造成一場誤會。后來,人們在議論這事時,都說大水沖了龍王廟,一家人不認(rèn)一家人。
【丈人】丈人就是岳父。但在古代,丈人原是對一般老人的尊稱。這種稱呼還保留在現(xiàn)在舞臺的傳統(tǒng)戲曲中,稱老頭兒為老丈。《淮南子道應(yīng)訓(xùn)》高誘注:老而杖于人,故稱丈人。黃約齋的《字源》說丈就是杖?梢娬膳c杖通。所以杖人又名丈人。 那么,何時這個對老人的尊稱才轉(zhuǎn)化為對妻父的尊稱呢?有人認(rèn)為起源于漢代匈奴。班固著《漢書匈奴傳》中有匈奴單于謂漢天子為我丈人的說法。當(dāng)時漢朝歷代皇帝對匈奴實行和親政策,以公主或宗室女(也有以宮女假冒的)嫁于匈奴單于為妻,故有此稱。此書是史書,當(dāng)信。但是否在漢人中普及還有待研究。而對妻母尊稱為丈母,最早的記載大約算北齊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xùn)風(fēng)操》,其中有丈人之婦,為俗呼為丈母的說法。說得很清楚,丈人之婦謂之丈母,當(dāng)是先有丈人,后有丈母。北齊晚于漢,早于唐,此說早于源自柳宗元之說,也就是說,丈人稱謂最遲在北齊。唐代文學(xué)家柳宗元是怎么說的呢?他在《祭楊憑詹事文》中云:年月,子婿謹(jǐn)以清酌庶羞之奠,昭祭于丈人之靈。這里,柳宗元自稱子婿,稱岳父楊憑為丈人。宋朝人《猗覺察雜記》和《雞肋篇》據(jù)以為證,認(rèn)為稱妻父為丈人系始于此。新版《辭海》丈人條下,也引了此證,加以確認(rèn)。本人認(rèn)為,權(quán)威《辭!酚形鋽嘀樱`背了后隨先說的規(guī)律。
【丈夫】丈夫指女子的配偶。最初,丈夫是用來稱成年男子的!豆攘簜魑墓辍啡眨耗凶佣,冠而列丈夫。《說文》在夫下釋丈夫,謂周朝以八寸為尺,十尺為丈,人長八尺,故日丈夫。古時稱男性為丈夫,有時還有氣度不凡的意思,猶言大丈夫。如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至于丈夫轉(zhuǎn)義成為女子配偶之稱,則源于我國一些部落的搶婚陋習(xí)。在這些部落里,女子選擇夫婿,以一定的高度為主要條件,一般以身高一丈(那時一丈相當(dāng)于今天七尺)為標(biāo)準(zhǔn)。有了這個身高一丈的夫婿,才可以抵御強人的搶婚。據(jù)此,女子稱其所嫁男子為丈夫。隨著時代的變遷,部落融合,丈夫這一稱謂相沿至今,而搶婚則變成了有的少數(shù)民族的嬉鬧婚俗。
【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句俗語比喻不知究竟,弄不清底細(xì)或緣由而心中納悶。那么,這句俗語是怎么來的呢?有兩種傳說。一說源自蘇州西園寺,寺里有座羅漢堂建成一個八卦形,五百多個羅漢布置得往返循環(huán),上上下下,將房屋的角角落落全部利用了起來,實在高妙。據(jù)說,設(shè)計這種奇特建筑的人,是本寺一個老和尚,他身高丈二有余,大家不喊他法號,都喊他丈二和尚。施工中,他一不畫圖紙,二不將施工計劃告訴大家,只管招呼大家干活。一個八釙式的建筑,左拐右拐,東彎西彎,把一般工匠弄得暈頭轉(zhuǎn)向,都嘆息:丈二和尚弄得我們摸不著頭腦。等到竣工那天,大家細(xì)細(xì)一看,這個八卦形的羅漢堂精美極了,大家稱贊:難怪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實在是本領(lǐng)太高了。從此,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這句話就傳開了。二說來源于山西普救寺。普救寺在今山西省永濟(jì)縣城西北,這里曾經(jīng)發(fā)生過著名的《西廂記》故事。元代時,普救寺的香火旺盛,僧人們除了化齋念佛就是吹拉彈唱,很喜歡關(guān)漢卿的昆曲戲,一個俗名叫張耳的和尚尤其著迷,演唱起來廢寢忘食,常常忘記到齋堂吃飯。盡管師兄師弟好心提醒,張耳依然如癡如醉。有時想起吃飯了,可到了齋堂以后,別的和尚早已吃過,第一個拿勺盛飯的從來沒有張耳。寺里有個僧人愛開玩笑,說張耳和尚摸不著頭勺。這句話傳到普救寺外,日久天長就成了丈二(張耳)和尚摸不著頭腦(頭勺),一直流傳至今。
【三軍】現(xiàn)在所謂三軍,一般泛指軍隊的統(tǒng)稱,也指海陸空三軍。毛澤東長征詩有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之句,即是泛指紅軍。 三軍源自古代的軍隊編制。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齊、魯、楚等國軍隊都設(shè)有上、中、下三軍或左、中、右三軍。其中以中軍的地位較高,也更為驍勇善戰(zhàn)。后來又演變?yōu)榍、中、后三軍。唐宋以后,前、中、后三軍已?jīng)成為軍隊的一種固定的建制。不過,這時三軍的概念與春秋時期已有很大的不同,而是指擔(dān)任不同作戰(zhàn)任務(wù)的各種部隊。中軍即由主將親自統(tǒng)帥的部隊,也是全軍的主力。前軍即先頭部隊,后軍即擔(dān)任后方掩護(hù)、警戒任務(wù)的部隊。到了現(xiàn)在,前、中、后的三軍建制已完全消亡。取而代之的是陸、海、空三軍。
【三只手】三只手是小偷的代稱。這一稱呼怎樣來的呢? 三只手是個外來詞。古羅馬有位劇作家叫普圖斯,據(jù)說它寫過一百多部喜劇,如《一壇金子》、《孿生兄弟》等。這些作品曾在羅馬舞臺上風(fēng)行一時,風(fēng)格幽默,情節(jié)生動。三只手便和《一壇金子》有關(guān)。劇中的老爸吝嗇鬼尤克里奧丟了一壇金子,他懷疑是家里的奴才拿了,便要奴才伸出手來給他看有沒有拿黃金?戳艘恢,沒有,又看一只,還是沒有,最后要奴才給他看第三只手。從此三只手便成了小偷的代稱。
【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最酷熱難熬的日子。那么,三伏天這個名稱是怎么來的呢?三伏天得名較早,早在漢代以前就已創(chuàng)立。顏師古注解《漢書郊祀志》時曾說:伏者,謂陰氣將起,迫于殘陽而未得升,故為藏伏,因名伏日。 這段話告訴我們伏日得名是因為當(dāng)時陰冷之氣潛伏,還沒有進(jìn)入冷天,所以叫伏日。伏日有三個,所以叫三伏天。這每一伏各占十天。即:初伏(頭伏),夏至后第三個庚日起到第四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日子;中伏(二伏),夏至后第四個庚日起到立秋后第一個庚日前的一段時間;末伏(三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起到第二個庚日前一天的一段時間。有的年份中伏二十天。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干支紀(jì)日法確定的。
【三明治】三明治是進(jìn)口貨,它來自英國,意思是夾肉面包,它是以人命名的食品。 三明治原來是大不列顛王國侯爵的封號,三明治侯爵的第四代約翰蒙泰古是一個喜愛玩紙牌的貴族老爺,他一天到晚沉湎于紙牌之中,玩得廢寢忘食。有一天,已到了吃飯時間,他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好牌,就吩咐仆人把餐桌上的肉、香腸和面包片拿來,隨手將肉和香腸夾在兩片面包之間,一邊吃一邊玩紙牌。以后,這種用兩片面包夾肉或香腸的吃法就流傳開了,并以這位爵爺?shù)姆馓杹砻?/p>
【三腳貓】三腳貓形容人從藝做工技藝不精。三腳貓這一俗稱流行于江浙滬一帶,其來歷有兩種說法。一說,相傳在清朝光緒年間,有一武林高手經(jīng)常在上海十六鋪江邊賣藝,他十八般兵器無所不精,最后一招是舉起江邊的鐵錨當(dāng)做武器表演。藝人走后,許多人上前試舉鐵錨,但均敗下陣來。鐵錨有三只腳,于是人們便戲稱這些人為三腳鐵錨,后簡稱為三腳錨。錨貓諧音,日久,三腳錨居然訛傳為三腳貓了。二說,三腳貓最早出自明朝。明人郎英在《七修類稿》記載:嘉靖間,南京神樂觀有三腳貓一頭,極善捕鼠,而走不成步。三腳貓捕鼠技能很不錯,卻走不成步,所以俗以事不盡善者,謂之三腳貓。就這樣三腳貓一詞成了做事技藝不精的意思了。
【三十六計】常言說,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那么,三十六計是怎樣形成的呢? 三十六計之說,最早見于南北朝梁朝時成書的《南齊書》中檀公三十六計。約在晚明或清代有人據(jù)此撰成《三十六計》一書,撰者不詳。三十六計分六套,每套各六計。前三套為優(yōu)勢之計,后三套為劣勢之計。勝戰(zhàn)計:瞞天過海、圍魏救趙、借刀殺人、以逸待勞、趁火打劫、聲東擊西。敵戰(zhàn)計:無中生有、暗渡陳倉、隔岸觀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順手牽羊。攻戰(zhàn)計:打草驚蛇、借尸還魂、調(diào)虎離山、欲擒故縱、拋磚引玉、擒賊擒王;鞈(zhàn)計:釜底抽薪、渾水摸魚、金蟬脫殼、關(guān)門捉賊、遠(yuǎn)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戰(zhàn)計:偷梁換柱、指桑罵槐、假癡不癲、上屋抽梯、樹上開花、反客為主。敗戰(zhàn)計:美人計、空城計、反間計、苦肉計、連環(huán)計、走為上。
【三寸金蓮】三寸金蓮特指女人被纏殘了的小腳。此等殘缺之美,為漢文化所獨有。新中國成立后提出解放婦女、男女平等,廢除婦女纏足之陋習(xí)。女子纏足之風(fēng)始于南唐。公元916年,南唐后主李煜稱帝后,令宮嬪窅(ya。)娘以布纏足,呈新月狀(亦稱蓮花狀)。因其足骨已殘,故較常人之腳小得多,故其足始稱三寸金蓮。陶宗儀《輟耕錄纏足》:李后主宮嬪窗娘,纖麗善舞。后主作金蓮,高六尺令窅娘以帛繞腳,令纖小,屈做新月狀.素襪舞云中,回旋有凌云之態(tài)。窅娘就成了女子纏足的第一人。在帝王倡導(dǎo)下,由是人皆效之,遂形成了這種華夏獨有的以病態(tài)為美的畸形審美習(xí)俗。到了宋朝以后,女子才較普遍地有了三寸金蓮。清入主中原后,因滿族婦女無纏足的陋習(xí),故而康熙帝曾下過禁止婦女纏足的詔書。但在強制程度上,較留發(fā)不留頭和緩些,故而收效甚微,漢族婦女還是照纏不誤。辛亥革命后,這一陋習(xí)才逐漸廢除,徹底根除則是在新中國建國之后。
【三長兩短】三長兩短是指意外的災(zāi)禍或事故,特別是常指人的死亡。三長兩短望文生義好像是用一組數(shù)字說長論短,形容長長短短參差不齊的樣子,其實不然。那么,三長兩短是怎么來的呢?舊時,凡是出了生命攸關(guān)的大事,例如橫死兇殺,同今日辦案程序和方法有很大不同。古代的破案沒有現(xiàn)代科技手段,是將死者先抬放到棺木中,再由官員驗尸查案。此類待查的死尸,不屬蓋棺入土的正式入殮,所以,只有棺材而沒有棺材蓋。無蓋的棺材由五塊木板釘成,即左、右、下面共三塊長板子,頭尾各有一塊。ǘ蹋┑陌遄印H藗儾辉敢庵闭f躺在這無蓋兒棺材里等待處理的死尸,有人用俏皮話筒略地說了三長兩短,指的是那棺材呢!所以,三長兩短暗指災(zāi)禍、事故或死亡了。 三長兩短有時也被縮略成長短,意思不變。如《紅樓夢》第十一回可是呢!好個孩子。要有個長短,豈不叫人疼死!
【三叩九拜】叩、拜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禮節(jié),至今在百姓當(dāng)中流行,紅白喜事有,過年過節(jié)有,拜師收徒有,認(rèn)干親結(jié)金蘭有,不過不像古代那么繁瑣罷了。叩拜,源于上古,到周朝規(guī)范化了。叩是叩頭,與拜密不可分!吨芏Y》對九拜的解釋是一日稽首,二日頓首,三日空首,四日振動,五日吉拜,六日兇拜,七日奇拜,八日褒拜,九日肅拜。這是不同等級、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guī)定禮儀。具體情況是吉事三拜,兇事三拜,另外是其他三拜。吉事三拜。先說稽首,這是最古老、最隆重的跪拜禮節(jié),跪下之后,兩手著地,叩頭至地,并停留一段時間。古代臣拜君、子拜父、學(xué)生拜老師以及拜天地、拜祖先都用這種跪拜大禮;再說頓首,頓首是古代地位相等或平輩之間互相表示敬意的禮節(jié),也稱叩頭。其形式如同稽首,只是頭觸地后不在地面停留。三說空首,空首稱拜手,其動作要領(lǐng)是身體呈跪姿,兩手拱合,俯首至手和心持平,頭停空中而不叩頭至地,是尊、長者對稽首的答禮。隋唐之后,座椅板凳逐漸普及,人們不再席地而坐,空首轉(zhuǎn)為躬身示禮。以上三種禮節(jié)即三叩首,此為正拜,又叫大拜。兇事三拜。先說振動,此為喪禮中最重跪拜之禮。振動不僅要頓首,還要雙手相擊,哭天喊地,渾身戰(zhàn)栗,涕泗交流,表現(xiàn)得越悲痛越算心誠禮重。再說吉拜,古代有守喪三年的禮俗,三年期后,和喪家相見要行吉拜禮,其動作要領(lǐng)是先拜手,空首拜,然后再行頓首拜。三說兇拜,是喪家在三年居喪期內(nèi)答拜賓客的禮節(jié)。先頓首拜,然后空首拜,以表示悲痛和感謝之意。以上是兇事三拜。其他三拜。先說奇拜,奇為單數(shù),即拜一次算完事。再說褒拜,即拜的次數(shù)在兩次或更多。需要說明的是,奇拜和褒拜都是指拜的次數(shù),不是獨立的跪拜形式,而是跪拜的隆重或嚴(yán)肅程度,常常視跪拜對象和場合的需要而定。三說肅拜,是表示恭敬的見面禮節(jié),是俯身拱身行禮,并不下跪,推手為揖,引手為肅,其實也就是作揖。這種禮節(jié)一是適用女性,不僅有利于孕婦,還可以防止弄臟衣服。它還適用于軍禮,軍人身披甲胄,軍務(wù)繁忙,不便跪拜,所以用此肅拜。以上可以看出,三叩九拜只是一個籠統(tǒng)的說法,一個人不可能同時完成九次之拜,所以,九拜不是九次之拜。
【三更半夜】三更半夜指人靜夜半之時,按現(xiàn)在的時間是夜里十二點鐘左右。這個詞起源于宋代。宋太宗時陳象輿、胡旦、董儼、趙昌言是好友,四人志趣相投,常聚在一起談?wù)撝辽钜梗喝障灾,京師為之語日:陳三更,董半夜。三更半夜一詞由此形成。古人說時間,白天與黑夜各不相同,白天說鐘,黑夜說鼓或更,所以有晨鐘暮鼓之說。古時,城鎮(zhèn)多設(shè)鐘鼓樓,晨起(辰時,今之七點)撞鐘報時,所以白天說幾點鐘;暮起(酉時,今之十九點)擊鼓報時,故夜晚說時間又說是幾鼓天。夜晚還說幾更天,這是由于巡夜人邊巡行邊打擊梆子,以點數(shù)報時。舊時一夜分為五更,中國有副傳統(tǒng)春聯(lián):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這里就是用五更代指除夕一夜。第三更是子時,就是現(xiàn)在夜間十二時左右,已是深夜時分了。 三更半夜成為俗語,是與宋朝城市人民擁有夜生活分不開的。唐朝城市實行宵禁,北宋初年就完全解除了宵禁,宋人的夜生活開始豐富起來,改變了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生活習(xí)慣,三更半夜也開始成為人類活動的重要時刻?梢,宋朝開夜禁是明智之舉,也是社會的一大進(jìn)步,不然,就不會出現(xiàn)陳三更、董半夜了。
【三姑六婆】三姑六婆通常比喻不務(wù)正業(yè)的婦女。關(guān)于三姑六婆的來歷,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明代有個叫陶宗儀的學(xué)者,他著的《輟耕錄》第十卷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牙婆(販賣人口的婦女)、媒婆、師婆(女巫)、虔婆(鴇母)、藥婆、穩(wěn)婆(指生婆)也。清代小說家李汝珍在他的小說《鏡花緣》中有這么一段文字:林之洋道:吾聞貴地有三姑六婆。一經(jīng)招引入門,婦女無知,往往為其所害,或哄騙銀錢,或拐帶衣物。這里把三姑六婆用作貶義。如果把三姑六婆單拆開來看,其成員可謂有好有歹。媒婆和生婆在以前誰也離不開。
【三宮六院】老百姓常用三宮六院來形容皇帝嬪妃之多。民間還有七十二偏妃之說,合稱三宮六院七十二偏妃。原來,它是由故宮的建筑而來。故宮中以乾清門為界,南為外朝,北為內(nèi)廷,即皇帝和他的后妃們居住生活的地方。三官六院即指內(nèi)廷。三宮即指中路的乾清官、交泰宮、坤寧宮。六院分別指東路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官、鐘粹官、景陽宮及永和官;西路六宮: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官、長春宮、威福宮及重華宮。因各宮均為庭院格局建筑,故總稱六院。這就是人們常說的三宮六院。后宮除太后外,大多居住著皇后及嬪妃,還有宮女如云。白居易形容宮中美女之多有詩云:三千粉黛無顏色。
【三媒六證】舊時男女訂婚,往往不止一個媒人作證,還要有婚書、彩禮等物證,所以叫三媒六證。 三媒六證源自一個民間故事。相傳,有三個非常聰明而心腸又極好的皮匠,他們遇到一位家境貧寒但有才學(xué)的小伙子,名叫新郎。皮匠們想試試新郎的才學(xué)。一個說,請你給做一個太陽大的饃;一個說,請你裝像海洋大的一缸油;一個說,請你織像路一樣長的一匹布。聰明的新郎不慌不忙地說:請把太陽摘下來,我好比著做饃;請把海水稱一下看看有多少斤,我好裝油;請把路的尺碼量出來,再來量布。結(jié)果,三個皮匠非但沒有難住新郎,反倒被新郎難住了。輪到新郎向皮匠提問了,新郎說:我只想要六證。 六證是什么,三個皮匠誰也不知道,就走鄉(xiāng)串戶訪問了許多人,還是沒搞明白。一天,他們遇到了一位在溪旁洗衣服的妙齡少女,忍不住問道:請問姑娘叫什么名字,能幫個忙嗎?少女笑道:我叫新娘,有事就說吧!聽說要問六證,姑娘就從家里取來一個升、一把剪、一把尺、一面鏡子、一桿秤、一個算盤,說:要知糧有多少,以升為證;衣服裁得好壞,以剪子為證;布有多少,以尺為證;容貌如何,以鏡為證;東西的重量,以秤為證;賬目是否清,以算盤為證。這就是六證。皮匠找到了六證,新郎知道天下還有更聰明的人,非常傾慕新娘的才學(xué),就請皮匠做媒說親。新娘也很愿意,但有一個條件,就是必須在三天之內(nèi)蓋一幢不用門來不用窗,無柱無瓦又無梁,上上下下不沾木,天生地長石頭墻的房子,想難為新郎一下。結(jié)果,聰明的新郎就上山找了一處洞外百花飄香,洞內(nèi)冬暖夏涼,方向坐北朝南,氣候避風(fēng)朝陽的巖洞作新房。新娘很滿意,他們幸福地成了伉儷。于是,人們就把新婚夫婦稱作新郎、新娘,把三個皮匠叫做三媒,把新房叫洞房。舉行婚禮時,桌子上要擺設(shè)尺、剪、升、鏡、秤、算盤,稱為六證。三媒六證遂成一種婚俗。
【三教九流】三教九流一般認(rèn)為對社會上三百六十行職業(yè)人物所做出的基本區(qū)分評價。最初,三教與九流并未聯(lián)袂,而是各自流行。所謂三教,指儒教、道教和佛教,指向比較明確,只是排序有爭執(zhí)。儒教排第一,都能認(rèn)可。道與佛的爭執(zhí)延續(xù)了很長時間。大約在南北朝時期,佛道之爭日趨激烈,甚至連帶了儒家學(xué)說。為此各代帝王傷透腦筋,不得不費神安排三教的位次。佛道爭執(zhí)不下,各代帝王喜好也有不同,因而三教排序?qū)矣凶儎。南北朝時期周武就滅佛,明文規(guī)定了儒、道、佛三教等級。但之后又經(jīng)過了長期的激烈斗爭,直到晚唐才基本以儒、佛、道的順序確定三教地位。查閱資料,可知九流在早期并沒有明確的內(nèi)容。不過,后來衍生出的上、中、下九流卻很明確。一般認(rèn)為上九流是佛祖、天、皇帝、官、閣老、宰相、進(jìn)士、舉人、解元等,基本上為神為官,是高高在上的統(tǒng)治者。也有人將九流分為帝王、圣賢、隱士、童仙、文人、武士、農(nóng)、工、商等,也是在當(dāng)時被認(rèn)為地位優(yōu)越或正當(dāng)職業(yè)的群體;中九流是舉子、醫(yī)生、相士、畫家、書生、琴棋手、和尚、道人、尼姑等。有的順口溜排序為:一流秀才二流醫(yī),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彈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琴棋。除了上九流已列舉的舉人外,這部分都是技巧藝人和僧道寄食者,主要靠手藝掙錢或靠神靈吃飯;下九流是:一流高臺(唱戲)二流吹,三流馬戲四流推(剃頭),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給家畜配種)九娼妓。這些基本上是職業(yè)低賤、頗受歧視的群體,在舊社會屬于最下層的百姓。后來三教、九流聯(lián)袂,詞義發(fā)生了變化.泛稱江湖上各種各樣的人。
【三百六十行】俗語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三百六十行是前人對各種行業(yè)的通稱。那么,三百六十行究竟指的是哪些行業(yè)呢?三百六十行是從三十六行中衍生出來的。自唐朝就有三十六行的記載。宋代周輝《清波雜志》中,記有肉肆行、海味行、鮮魚行、酒行、米行、醬料行、宮粉行、花果行、茶行、湯店行、院肆行、成衣行、絲綢行、顧繡行、針線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舊行、仵作行、綱罟行、鼓樂行、雜耍行、彩輿行、珠寶行、玉石行、紙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木行、陶土行、驛傳行、鐵器行、花紗行、巫行。后來怎么會變成三百六十行呢?到了宋代,隨著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行業(yè)成倍增加,改稱為七十二行,成為流行市語。至元代,人們又把七十二行擴為一百二十行。大約到了明代變?yōu)槿倭。三百六十行之稱,首見于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覽志余》,書中日:為杭州三百六十行,各有市語也!锻ㄋ灼吩疲涸说埔话俣,增多為三百六十,乃明人言耳。據(jù)此,明代以來,以三百六十行俗稱各種職業(yè)。其實,三百六十行是個約數(shù),各行各業(yè)的總稱。此俗語一直沿用至今。各種行業(yè)增加無數(shù),約定俗成的三百六十行卻固定不變。
【三寸不爛之舌】三寸不爛之舌,是指能說會道,伶牙俐齒,嘴上功夫過硬。這個俗語出自兩個典故。 三寸不爛之舌,本作三寸舌,出自《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這出自有名的毛遂自薦的故事。周赧王五十八年(前257年),秦軍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危在旦夕,趙王急命平原君赴楚國去請援兵,并簽訂聯(lián)楚抗秦條約,任務(wù)十分艱巨,平原君立即挑選赴楚隨員。一個名叫毛遂的門客找上門來,自薦前往。經(jīng)面試,平原君同意毛遂前去。到了楚國后,經(jīng)雙方艱苦談判,楚王還是不想出兵。毛遂見狀,手提佩劍,闖到楚王面前,逼楚王出兵,楚王想躲已來不及了,只好服軟。毛遂便義正詞嚴(yán)地分析楚秦兩國的利害關(guān)系,坦陳趙楚兩國締約的重要意義,楚王覺得毛遂說得有理,遂即締約,并出兵解了邯鄲之圍。平原君回到趙國之后,感慨地對別人說:毛先生這次使楚,辦成這么大的事情,他的三寸舌真是厲害,勝這百萬之師! 那么,為何三寸舌又成了三寸不爛之舌呢?原來這跟佛教有關(guān)。相傳和尚只要將《法華經(jīng)》誦讀千遍,死后舌頭不爛。而且還有例證,《法苑珠林》卷十八記載,一個名叫釋道裕的和尚死后至十一年,依言發(fā)之,身肉都盡,唯舌不朽。 《史記》中的三寸舌和佛教的不爛舌聯(lián)系在一起,就成了三寸不爛之舌了。
希望您能喜歡這些唯美的句子,優(yōu)美的說說,在您的朋友圈能經(jīng)常分享值得與他人分享的句子。向您推薦更多好內(nèi)容,請閱讀七夕節(jié)的諺語詩句俗語,希望您有一個好心情!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xiàn),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