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jīng) 定之方中
世間無限丹青手,一片傷心畫不成。古典詩詞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語文學習中,詩詞是必不可少的,通過學習古詩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您此時是不是也在想著有哪些古詩還能夠背下來?小編為大家呈上收集和整理的詩經(jīng) 定之方中,不妨參考一下。希望你喜歡!
《詩經(jīng):定之方中》
定之方中,作于楚宮。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樹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桑。
升彼虛矣,以望楚矣。
望楚與堂,景山與京。
降觀于桑,卜云其吉,終然允臧。
靈雨既零,命彼倌人,
星言夙駕,說于桑田。
匪直也人,秉心塞淵,騋牝三千。
注釋:
1、定:定星,又叫營室星。十月之交,定星昏中而正,宜定方位,造宮室。于:古聲與為通,作為之意!〕撼,地名,在今河南滑縣東、濮陽西。
2、揆音葵、:測度。日:日影。
3、榛、栗、椅、桐、梓、漆:皆木名。椅,山桐子。
4、虛音區(qū)、:一說故城,一說大丘,同墟。
5、堂:楚丘旁邑。景山:大山。京:高丘。
6、臧:好,善。
7、靈:善。零:落雨。倌:駕車小臣。
8、星言:晴焉。夙:早上。說shu稅、,通稅,歇息。
9、匪:猶彼。直:特也。秉心:用心、操心。塞淵:踏實深遠。
10、騋音來、:七尺以上的馬。牝音聘、:母馬。三千:約數(shù),表示眾多。
譯文:
定星十月照空中,楚丘動土筑新宮。
度量日影測方向,楚丘造房正開工。
栽種榛樹和栗樹,還有梓漆與椅桐。成材伐作琴瑟用。
登臨漕邑廢墟上,把那楚丘來眺望。
望了楚丘望堂邑,測量山陵與高岡,
走下田地看農(nóng)桑。求神占卜顯吉兆,結果必然很安康。
好雨夜間下已停,吩咐駕車小倌人。
天睛早早把車趕,歇在桑田勸農(nóng)耕。
他是正直有為人,內(nèi)心充實又深沉。良馬三千多如云。
賞析:
這篇風意在歌功頌德,稱頌的對象則是衛(wèi)文公。衛(wèi)國懿公當?shù)罆r,荒淫腐敗,懿公好鶴,給鶴食俸乘車,民心離散。公元前660年,狄人攻衛(wèi),衛(wèi)人無斗志,懿公死,衛(wèi)亡。衛(wèi)遺民不足千人渡過黃河,齊、宋援衛(wèi),立戴公,廬居于漕邑今河南滑縣舊城東、暫棲。不久戴公死,弟文公毀立。齊桓公發(fā)兵戍守亡而復存的衛(wèi)國。漕邑不宜建都,前658年,齊桓公率諸侯助衛(wèi)遷于楚丘。衛(wèi)文公受命于危亡之際,兢兢業(yè)業(yè)勵精圖治,衛(wèi)國日漸強盛。前642年,邢與狄合兵攻衛(wèi),衛(wèi)文公率兵擊退敵軍,次年又討伐邢國,其國力與懿公時不可同日而語。衛(wèi)文公不乏文治武功,稱得上是衛(wèi)國的中興之君,《定之方中》對他進行頌揚可謂相人得宜。
全詩三章,章七句。詩當作于衛(wèi)文公的晚年或死后,是追敘當時情事,具有史詩性質。它與《大雅-公劉》寫周人先祖公劉帶領周民由邰遷豳時相地形、建京邑、治田地等頗相類,可以參讀。
首章寫在楚丘營建宮室。古代科學技術還比較原始,建造宅邸需要定向,只能依靠日星。定星每年夏歷十月十五至十一月初,黃昏時分出現(xiàn)在正南天空,與北極星相對應,就可準確測定南北方位。至于東西,揆度日影也可確知。又十月后期方屆農(nóng)閑,嚴寒尚未至,古人于此時修宮筑室,自是相當科學。至于栽種樹木,古代在宮殿廟宇建筑旁需植名木,如九棘三槐之類,也有一定規(guī)定。楚丘宮廟等處種植了榛栗,這兩種樹的果實可供祭祀;種植了椅桐梓漆,這四種樹成材后都是制作琴瑟的好材料。古人大興土木兼顧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這對今天也是一種啟發(fā)。爰伐琴瑟,很有意思。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立國之初就考慮到將來能歌舞升平,琴瑟悠飏,可見深謀遠慮與充滿自信,非茍且偷安者比,由此讓人品嘗出詩中隱寓的褒美之意。首章寫的是群體勞動,那樣的科學規(guī)劃,那樣的緊張有序,那樣的自豪自信,在頗為整飭而略帶進行曲色彩的詩行中,讀者仿佛觸摸到了衛(wèi)人重建家園時那種明朗而又熱烈的歡快脈搏?墒牵藗儾豢赡茏园l(fā)盲目勞作,也不可能群龍無首,這一大規(guī)模工程究竟由誰擘畫和領導的,由此造成小小懸念,自然折入二章的倒敘緣由,章法安排上具有跌宕之勢。
二章追敘衛(wèi)文公卜筑楚丘的全過程。全過程包括二個層次:盡人事,敬天命。前五句為盡人事,先是望,后是觀。望是登高遠望,登上漕邑故墟,眺望楚丘。望楚的重復,說明端詳?shù)脴O其細致,慎重而又慎重。此外。還考察了附近的堂邑和高高下下的大小山丘。這顯示文公有豐富的堪輿風水知識。觀是降觀,下到田地察看蠶桑水土,是否宜耕宜漁。這都是有關國計民生的根本大計,作為賢君自然不會疏忽。這五句從登到降,從望到觀,全景掃描,場面宏遠,在廣闊雄偉的背景上刻劃了既高瞻遠矚又腳踏實地的文公形象。最后兩句寫占卜,經(jīng)天意認可,人事才算定局,它有助于今天讀者認識古代歷史。
與二章大刀闊斧手筆迥不相侔,三章卻于細微處見精神。三章寫文公躬勸農(nóng)桑。好雨知時節(jié),有一天夜里春雨綿綿滋潤大地,黎明時分天轉晴朗,文公侵晨起身,披星戴月,吩咐車夫套車趕往桑田。這幅具體的細節(jié)描寫圖,要傳達的信息也不言而喻:文公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親自前往勸耕督種。由小見大,文公平時夙興夜寐勞瘁國事的情景,都不難想見。
三章的最末三句是全篇的結穴,揭出題旨:他可不是平庸的一般的人,他的用心是多么的實在多么的深遠。∪姅⑹,都用賦的手法,從賦中讓人品味出贊頌的韻味。匪直也人,秉心塞淵。二句雖然也是賦,卻有更多的抒情色彩。由于文公秉心塞淵,崇尚實際,不繁文縟節(jié)做表面文章,才使衛(wèi)國由弱變強。一、二、三章的所有敘寫,無不環(huán)繞秉心塞淵而展開。難怪方玉潤《詩經(jīng)原始》在此句上有眉評:是全詩主腦。
詩末句騋牝三千,好像與全詩內(nèi)容風馬牛不相及,其實是構成一種因果關系。上述卜地、筑宮、興農(nóng)種種是因,此句是果。兵強馬壯,常體現(xiàn)一國的富強,在文公治理下,衛(wèi)國確實日臻富強!蹲髠-閔公三年》載:衛(wèi)文公大布之衣,大帛之冠,務材訓農(nóng),通商惠工,敬教勸學,授方任能。元年革車三十乘,季年乃三百乘。可見衛(wèi)文公后期國力已增強了近十倍。《詩經(jīng)原始》也高度評價文公治衛(wèi),稱其不數(shù)年而戎馬寖強,蠶桑尤盛,為河北巨邦。其后孔子適衛(wèi)猶有庶哉之嘆,則再造之功不可泯也。
cOM更多絕句古詩精選閱讀
詩經(jīng) 東門之池
《詩經(jīng):東門之池》
東門之池,可以漚麻。
彼美淑姬,可與晤歌。
東門之池,可以漚纻。
彼美淑姬,可與晤語。
東門之池,可以漚菅。
彼美淑姬,可與晤言。
注釋:
1、池:城池。
2、漚:浸泡。
3、叔姬:姬姓家排行第三的女子。
4、晤歌:對歌。
5、纻:苧麻
6、菅:音間,草名。
譯文:
東門外有護城河,可以浸麻可泡葛。
溫柔美麗的姑娘,與她相會又唱歌。
東門外有護城河,泡浸纻麻許許多。
溫柔美麗的姑娘,與她傾談情相和。
東門外有護城河,泡浸菅草一棵棵。
溫柔美麗的姑娘,與她敘話真快活。
賞析:
《東門之池》描寫男子對叔姬的愛慕,抒發(fā)了兩人情投意合的如悅。以浸泡麻起興,不僅寫明情感發(fā)生的地點,也暗示了情感在交流中的加深,麻可泡軟,正意味情意的深厚,而根本的還在于兩人可以相晤,有情感的相互對話的基礎。
詩經(jīng) 漸漸之石
《詩經(jīng):漸漸之石》
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山川悠遠,維其勞矣。
武人東征,不遑朝矣。
漸漸之石,維其卒矣。
山川悠遠,曷其沒矣?
武人東征,不遑出矣。
有豕白蹢,烝涉波矣。
月離于畢,俾滂沱矣。
武人東征,不皇他矣。
注釋:
1、漸漸:山石高峻。勞:通遼,廣闊。武人:指將士。不皇朝:無暇日。
2、卒:山高峻而危險。曷其沒矣:什么時候可以結束。矣,感嘆詞。不皇出:只知不斷深入,無暇顧及出來。
3、有豕白蹢,烝涉波矣:天象。夜半漢中有黑氣相連,俗稱黑豬渡河,這是要下雨的氣候。蹢,獸蹄。月離于畢:天象。月兒投入畢星,有雨的征兆。
4、滂沱:下大雨的樣子。
5、不皇他:無暇顧及其他。
譯文: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么高呀。
山遙水又遠,跋涉真辛勞呀。
將士向東進,出發(fā)無暇等破曉呀。
巉巉石崖壁,矗立多么陡呀。
山遙水又遠,何處是盡頭呀。
將士向東進。深入無暇顧退走呀。
有豬是白蹄,成群蹚水波呀。
月亮近畢星,就怕雨滂沱呀。
將士向東進,無暇他顧快通過呀。
賞析:
《毛序》認為《漸漸之石》,下國刺幽王也。戎狄叛之,荊舒不至,乃命將率東征,役久病于外,故作是詩也。這里認定了三個問題:一、定此篇是諸侯國所作;二、定為刺幽王而作;三、為東征荊舒因役久而作,荊舒,即楚及其屬國群舒。因周幽王時代無東征楚役的記載,所以后世學者多不取刺幽王與征楚的說法,而是就詩論詩,不確切地指明其人其事,朱熹說:將帥出征,經(jīng)歷險遠,不堪勞苦而作此詩也。(《詩集傳》)這一說法頗有代表性。
這首詩的情調(diào)酷似《詩經(jīng)》中的國風,可能是下級軍官所作,自述東征勞苦,似是途中之作,重在敘說行軍艱難而緊張,并沒有《毛詩序》所說役久的意思。全詩三章,以賦敘事抒情,頭兩章疊唱,意思相仿,詩人在急行軍途中,迎面映入眼的是陡崖峭壁,擋住隊伍的去路,忍不住驚呼道維其高矣、維其卒矣。頭兩句寫所見,中間兩句寫所感,嘆惋山川遙遠,跋涉攀援,步步維艱,疲勞不堪,十分盼望抵達目的地。然而山川悠遠,不知道何日才能走到。最后兩句點題,交代急行軍。武人東征一句貫穿全詩,三章都有,點明抒情主體與事件。首章不皇朝矣句,說明行軍緊急,起早摸黑,天不亮就上路。馬瑞辰認為不遑朝者,甚言其東征急迫,不暇至朝也(《毛詩傳箋通釋》)。第二段不皇出矣句蘊藏著更多難言的痛苦,行軍緊迫,不斷深入,無暇顧及以后能否脫險。也就是說至此生命已全置之度外。
第三章詩人筆鋒一轉,突然伸向天空,描寫星空氣象,與首章朝矣句相應,暗示是夜晚行軍。朱熹說前四句豕涉波,月離畢,將雨之驗也(同前)。這可能是詩人引用已有的氣象民諺。近人聞一多指出:豕涉波與月離畢并舉,似涉波之豕亦屬天象,《述異記》曰:夜半天漢中有黑氣相連,俗謂之黑豬渡河,雨候也!队[》引黃子發(fā)《相雨書》曰:四方北斗中無云,惟河中有云,三枚相連,如浴豬狶,三日大雨。與《詩》之傳說吻合,是其證驗!妒酚-天官書》曰:奎為封豕,為溝瀆!墩x》曰:奎一日天豕,亦曰封豕,主溝瀆熒惑星守之,則有水之憂,連以三年!兑琢-履之豫》詩曰:封豕溝瀆,水潦空谷,客止舍宿,泥涂至腹。此與《詩》所言亦極相似,是《詩》所謂豕白蹢者,即星中之天豕,明矣。(《周易義證類纂》)依聞一多的說法,天豕為二十八宿之一的奎星,奎由十六顆星組成,所以說烝涉波,烝,眾多的意思。楊慎《古今諺》中諺語有文理條也說:天河中有黑云,謂之黑豬渡河,主雨?膳c此相參證。月離畢說的是月亮靠近畢宿,古人同樣視為下雨的征兆,《尚書-洪范》說:月之從星,則以風雨。此星即指畢星。應劭《風俗通義》說:雨師者,畢星也。其下即引用此詩月離兩句為證。《晉書-天文志》也說月行入畢多雨。所以這首詩前四句是引氣象民諺,預兆將有滂沱大雨。俾,使的意思,點明尚未發(fā)生,姚際恒《詩經(jīng)通論》引姚炳的說法將雨、既雨,諸說紛如,實際上詩中原本是說將雨,而不是既雨,這個意思已經(jīng)很明顯了。正因為詩人擔心遭遇滂沱大雨,行軍難上加難,一心一意只想加速行進,無暇顧及其他,所以才說不皇他矣。三個段落的末句意思遞進,旅途的苦情、憂慮一層深過一層。
詩經(jīng) 苕之華
《詩經(jīng):苕之華》
苕之華,蕓其黃矣。
心之憂矣,維其傷矣!
苕之華,其葉青青。
知我如此,不如無生!
牂羊墳首,三星在罶。
人可以食,鮮可以飽!
注釋:
1、苕:凌霄花,藤本蔓生植物。
2、嘗其黃:草木枯黃的樣子。
3、牂羊:母羊。墳:大。
4、三星。指星光。罶:捕魚的小網(wǎng)。
5、鮮:少。
譯文:
凌霄花開在騰上,花瓣已經(jīng)枯黃了。
我的心中多憂愁,滿心哀傷難訴說。
凌霄花開在騰上,葉色清清花已落。
早知我心這樣苦,不如當初不降生。
母羊瘦弱頭顯大,星光照耀著魚網(wǎng)。
雖然也算有飯吃,很少有人能吃飽。
賞析:
古代的人們靠天吃飯,年成不好,自然會失去生活來源,出現(xiàn)饑荒,餓殍遍野。這種情形大概每隔三、五、年就來一次。其中慘狀,以我們今日衣食富足的處境,是難以想象的。連吃草的羊都餓得皮包骨,顯出碩大得頭顱,人得處境便可想象而知了。
不過,無論怎樣饑荒,五有多少餓殍,總還是有人不憂不愁,啃魚咽肉,出入有車馬,起居有奴仆。杜甫中寫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把那幾家歡樂、無數(shù)家愁得情景生動形象地展現(xiàn)了出來。飽漢不知餓漢饑。這當中也許有確實不知者,而知道者恐怕更多。即使知道,又能怎樣呢?飽漢出于自身的利益,不大可能開倉濟貧,與民共渡艱難。餓漢除了喊幾聲天、望天興嘆知外,又能如何呢?叫天天不應,呼地地不靈知時,唯有自嘆命運悲苦,生命悲苦。
天無情,人無情,命運無情。只有當這一切熱鐵一般無情降臨到頭上之時,人才發(fā)現(xiàn)自己是多么可憐,多么可悲。
這些古詩絕句您喜歡嗎?J458.小編還為您整理更多絕句古詩等專題,請您欣賞唯美詩經(jīng)句子。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