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學說課稿
高中化學說課稿(精選12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時常需要編寫說課稿,編寫說課稿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那么問題來了,說課稿應該怎么寫?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高中化學說課稿,歡迎閱讀與收藏。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1
一、說教材
該部分內容屬于人教版高中化學《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第三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本節(jié)包括兩大部分:一是“電解質有強弱之分”、二是“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是可逆的”,并存在著電離平衡。要求學生在已經學過化學平衡理論并了解電解質發(fā)生電離和發(fā)生離子反應的條件等知識的基礎上,進一步學習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的概念,電離常數的知識,及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濃度等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學習這部分內容也為后續(xù)學習水的電離、溶液酸堿性、鹽類的水解奠定了知識基礎。
(過渡:合理把握學情是上好一堂課的基礎,接下來談一談我所教授的學生的情況。)
二、說學情
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接觸過有關電解質、化學平衡的知識,為本節(jié)課認識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是一個可逆過程奠定了基礎。同時,弱電解質的電離的知識屬于化學原理性知識,理論分析是研究、闡述理論問題最重要、最常用的'方法,高中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推理分析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本節(jié)課內容的學習對于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推理能力也很有幫助。
(過渡:根據新課程標準,教材特點和學生實際,我確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1.認識電解質有強弱之分,能應用化學平衡理論描述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平衡;理解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以及外界條件對電離平衡的影響;了解電離平衡常數,能用電離平衡常數解釋有關離子濃度的問題。
2.通過對電解質概念的學習,了解概念形成的一般方法,理解化學平衡原理對電離平衡的指導作用,了解平衡的思想與方法。
3.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了解物質間的相互聯系、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約的關系,了解由一般到特殊的辯證關系。
(過渡: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以及教學目標的設立,我確定了如下的教學重難點:)
四、說教學重難點
強、弱電解質的概念和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弱電解質的電離平衡。
(過渡:現代教學理論認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教學的一切活動都必須以強調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為出發(fā)點。根據這一教學理念,結合本節(jié)課的內容特點和學生的年齡特征,本節(jié)課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學方法。)
五、說教學方法
利用小組合作學習,讓學生結合之前所學知識進行自主分析,培訓學生自主合作的學習意識。同時考慮到化學原理性的內容理解起來較為困難,在我的課堂中,我還應用了演示實驗,讓學生通過感性認識加深對相關理論的理解。
(過渡:合理安排教學程序是最關鍵的一環(huán),為了使學生學有所獲,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我的教學過程。)
六、說教學過程
我的教學過程分為以下的三個環(huán)節(jié)來展開:分別是導入部分、新課講授、小結作業(yè)部分。
環(huán)節(jié)一:導入新課
在這里我會結合學生必修中所學知識提問:什么是電解質,電解質溶液導電的原因是什么,不同電解質的電離程度是否有區(qū)別?從而引入本節(jié)課。
這一導入方式是從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出發(fā),既能做到讓學生回憶原來所學知識,又能讓學生對于新知識并不感到陌生,符合教學中“螺旋式上升”的教學原則。
環(huán)節(jié)二:新課展開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包含有以下的幾個知識點:強弱電解質、弱電解質的電離過程、電離平衡常數。我會依次展開這幾部分的教學。
強弱電解質
我會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情境:醋酸的去水垢能力不如鹽酸強,除了濃度因素外,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在此基礎上,設置了以下實驗:測定等濃度、等體積的鹽酸和醋酸的pH值,對比與鎂條反應的現象有何不同。在學生進行了測定、觀察了實驗現象的基礎上,我會提問溶液的pH值的大小與溶液中的哪種離子濃度有關,鎂條與酸反應實質是在與其中哪種離子發(fā)生反應。通過這樣的問題的設置,學生即可發(fā)現,濃度相等的醋酸、鹽酸中,H+濃度并不相同。在這里我會提出這是因為HCl在水溶液中完全電離,醋酸不完全電離,溶液中是分子、離子共存的,引出強弱電解質的的概念,并介紹一些常見的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2
開場白:各位評委好,我是XXX號考生,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jié)《物質的分類》的第一課時,下面開始我的說課,根據新課標的理論我將以教什么,怎樣教,為什么這樣教為設計思路,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等幾個方面進行說明,首先說一下我對教材的認識。
一、說教材
《物質的分類》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二章第一節(jié)的內容,主要包括了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和分散系及其分類兩個內容。物質的分類是新課程背景下化學教學的新內容之一,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更是伴隨新課程而生的一個內容。新課標中要求根據物質的組成和結構進行分類。在整個高中化學必修1和必修2中,本節(jié)課起到很好的承先啟后、提綱挈領的重要作用。學生通過對分類法的學習能夠對以往的化學知識進行系統(tǒng)化的梳理,并且為今后將要學習的更為龐大的化學知識體系奠定重要的基礎。同時學生學習了這種分類方法,打破了以往化學中以“族”的概念來學習化學知識,而以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類別的視角去研究化學,從而使得化學知識更具有生活性。
接下來說一說我所面對的學生。
二、說學情
學生處于初高中的過渡時期,對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有了一定的基礎,對物質的組成及分類也有了一定的基礎,學習了混合物、純凈物、單質、化合物、有機物、無機物、氧化物、酸、堿、鹽等物質分類方法的具體應用的相關知識。但在思維上,學生正從直覺型經驗思維向抽象型思維過渡,學生還沒有把分類形成一種方法,沒有形成化學學習的思想。而高中涉及到的化學物質很多,學生不會根據其性質進行分類學習,從而加大了學習負擔,增加了學習難度。本部分教學內容正好對學生學習過的化學物質及反應進行總結和歸納,并進行適當的拓展和提高,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化學物質,進而掌握分類方法,形成分類觀。使原本瑣碎的知識將會系統(tǒng)化,學習也會輕松很多。本節(jié)內容的學習對于學生深入了解化學的世界有著深遠的意義。
結合對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我制定了如下教學目標:
三、說教學目標
能夠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能夠運用“交叉分類法”和“樹狀分類法”這兩種常用的方法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進行分類。
在化學學習過程中,逐漸養(yǎng)成問題意識,能夠發(fā)現和提出有價值的化學問題,學會評價和反思,逐步形成獨立思考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的能力,善于與他人合作的能力。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對自己所熟悉的知識進行分類,感受到分類法對化學科學研究和學習的重要性,能在以后學習生活中中進行實際應用。
四、說教學重難點
基于以上對教材、學情以及教學目標的確立我將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確定如下:
常見的物質及變化的分類方法。
常見的物質及變化的分類方法、應用。
根基新課標倡導的學生觀及教師觀,為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及教師教學的主導地位我將本節(jié)課的教育教學方法做了如下設計:
五、說教學方法
本部分教學內容少,也很簡單,如果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不僅學生沒什么興趣,就是教師自己也覺得教之無味。而新課程理念下我們不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來教,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一個設計者、組織者、指導者,學生處于主動地位,是學習的主角。所以本節(jié)課采用建構主義理論的指導下的“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教學模式,在共享集體成果的'基礎上達到對所學知識比較全面、正確的理解,完成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在采用的活動探究式教學中每一個活動以問題作為情境,采取多種小組活動,通過學生組內的合作與交流,不同小組間的交流與共享,問題得以解決,學生得出相應的結論,并學會總結歸納。
接下來重點談談我的教學過程設計。
六、說教學過程
教與學是有機結合而又對立統(tǒng)一的,良好的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實現,因此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過程。
第一環(huán)節(jié):導入新課
首先是導入環(huán)節(jié),在此環(huán)節(jié)中我準備采用學生常見的生活場景-超市購物引入“分類”的話題。由于本節(jié)課的課題很簡單,也很生活化,只是沒有進行系統(tǒng)的學習。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于生活,也服務于生活,學會用科學的方法解決問題,是化學知識也更具有系統(tǒng)化,便于以后的學習和教學。
第二環(huán)節(jié):新課教學
接下來進入新課教學環(huán)節(jié)。此環(huán)節(jié)我將采用“知識問題化、問題情境化”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以學生已有的知識為出發(fā)點,結合問題情境,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參與新知的建構。
1.交叉分類法
教師通過問題,在初中化學中我將元素、物質如何分類,引出化學中“分類”的概念。提出學習任務,將Na2CO3、Na2SO4、K2SO4、、K2CO3進行分類,在任務的驅使下,學生自主學習到交叉分類法的相關知識。
由于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了混合物、純凈物、單質、化合物、有機物、無機物、氧化物、酸、堿、鹽等物質,對物質的組成及分類也有了一定的基礎。通過復習舊知識的形式引入分類話題,再讓學生對已經學習的物質進行分類,分類的過程中,學生會用到新知識交叉分類法,學生也會自主地學會交叉分類法。此時的老師只需簡單的提點,會使得學生的學習輕松化。
2.樹狀分類法
教師通過分配任務,大家分組閱讀P25頁第一段,小組交流合作討論完成圖2-3。然后選擇下列合適的物質填在物質類別上,HCl、 H2SO4,CH3COOH,NH3H2O,Ba(OH)2,KNO3,NaHCO3,Cu2(OH)2CO3。學生通過分組合作,查閱資料,探究學習,師生通過共同交流,學會樹狀分類法,并可以對化學物質進行分類,完成化學分類圖。
本部分是整節(jié)課的亮點,是本節(jié)課的高潮。學生通過合作探究,對學過的知識重新進行有意義的建構,分類的方法過去一直在使用,今天學會了把它作為一種很重要的方法對學過的知識進行歸納梳理,從低層次的無意識使用到高層次的有意義建構,實現了思維上的質的飛躍。
3.化學反應的分類
通過復習初中四種基本反應,找出它們是按照什么標準進行分類的,引出化學反應又可以按照新的不同的標準進行分類。
因為本板塊教學內容簡單,學生有能力獨立完成這一教學任務,可以幫助學生對剛學過的分類知識進行進一步強化應用。
第三環(huán)節(jié):鞏固提高
在知識學完后為學生呈現幾道道物質分類的題,鞏固所學知識,并提升他們的綜合運用能力:
第四環(huán)節(jié):小結作業(yè)
1.課堂小結
先采取學生小結的方式,目的在于訓練學生概括總結的思維能力。再結合教師評價的方式進行結課。由于高中化學課程標準中要求堅持終結性評價與過程性評價相結合,努力將評價貫穿于化學學習的全過程。幫助學生更好地成長。
2.布置作業(yè):
為了體現素質教育的理念,本節(jié)課的課后作業(yè)預留了必做題、選做題的方式,以及學生自主實踐類題。主要是考慮到學生的個性發(fā)展,以及讓學生學會學有所用。
七、說板書設計
我的《物質的分類》說課稿板書本著簡潔、直觀、清晰的原則,采用的是綱領式的板書,這就是我的板書設計。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3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有機物結構和性質。烴作為一切有機物的母體,而甲烷又是最簡單的有機物,學生對甲烷的理解將直接影響到今后對各種有機物的理解。通過這堂課的教學,希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有機學習方法。
2. 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程理念和新教材特點,結合高中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確定了一下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倭私庾匀唤缰屑淄榈拇嬖诩皟α壳闆r
②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深刻認識甲烷的結構特點
、弁ㄟ^實驗探究理解并掌握甲烷的取代反應原理
、芡ㄟ^對甲烷結構和性質的學習,使學生初步建立從結構角度學習有機物性質的有機化學學習模式
過程與方法
、偻ㄟ^探究實驗、模型、圖片、動畫等,培養(yǎng)學生關心科學,研究科學和探索科學的精神
、谕ㄟ^講授、討論、自學、小組合作等教學方法和比較,類比等科學方法與邏輯方法,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
③培養(yǎng)學生設計實驗,觀察實驗,并根據實驗現象得出可能的規(guī)律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①引導學生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參與意識
②通過甲烷的結構和性質的探索,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3.教學重點和難點
甲烷分子的結構和甲烷的取代反應
二、說教法
本節(jié)課采用教師引導,學生自己自主,相互合作,探究實驗的方法進行教學。
三、說學法
和教法相呼應,引導學生采用自主學習、相互討論、及時對比、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來完成學習任務。
四、說教學過程
采用板塊教學,分為四個學習板塊。即:板塊一:甲烷的結構探究;板塊二:甲烷的物理性質;板塊三:甲烷的氧化反應;板塊四:甲烷的取代反應。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評價,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體。并幫助學生形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體現用途”的認知關系。具體的教學流程:
隨著“西氣東輸”工程的順利實施,越來越多的家庭使用上了天然氣,請問天然氣的成分是什么?主要分布在哪些地方?它作為能源有哪些優(yōu)點?請同學們快速閱讀教材第一段并思考以上問題。
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回答
“西氣東輸”工程全線分布圖;“西氣東輸”工程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開采和使用天然氣造成的事故圖片
天然氣好比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作為一種很好的能源,另一方面在開采和使用的同時上演了一幕幕人間悲劇,為了防止悲劇再次上演,為了更好地利用天然氣,剛才我們已經知道,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我們有必要進一步了解甲烷的相關知識,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討論和學習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設計思路:通過自主學習獲取天然氣成分,存在及作為能源優(yōu)點等相關信息;展示“西氣東輸”工程全線分布圖;“西氣東輸”工程給人們生活帶來的便利的圖片;開采和使用天然氣造成的事故圖片,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學習讓學生了解甲烷的存在和儲量境況,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獲取信息的能力。通過對西氣東輸工程的了解,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激發(fā)學習興趣,并引出《甲烷》課題。
首先我們來討論甲烷的結構。初中我們就學習過甲烷的分子式CH4 ,你能根據前面學習過的價鍵知識,寫出甲烷的電子式,結構式嗎?
一學生演板,其余學生在草稿紙上完成
1、甲烷的分子結構
、倩瘜W式:CH4
H
??
電子式:H:C:H
??
H
H
|
結構式:H?C?H
|
H
從結構式中我們可以知道,C與4個H形成4個C-H共價鍵,且已知4個C-H的長度及夾角完全相等,據此,你能推測CH4分子中的原子在空間是如何分布的呢?有幾種可能?
學生思考,討論,得出兩種可能:平面正方形或正四面體
甲烷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
經過科學研究證明,CH4是正四面體型,其中C位于正四面體的體心,4個H分別位于正四面體的4個頂點,C-H鍵夾角為109。28,
②空間構型:正四面體
設計思路:學生自主學習并完成甲烷的分子式、電子式和結構簡式的書寫。老師評價后提出問題甲烷究竟有著怎樣的結構,學生開始猜想。然后老師展示模型,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甲烷空間結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甲烷結構的研究,學會科學的質疑和能根據科學信息進行有效的實踐活動,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和表象能力。通過對甲烷的模型觀察,正確認識了甲烷的分子結構,為甲烷的性質學習打下了基礎。
我們都知道,結構決定性質,CH4 的這種結構決定了CH4 有哪些性質呢?首先來學習CH4 的物理性質。
池沼中的沼氣圖片
思考,討論圖片中體現了CH4 的哪些物理性質
2、甲烷的性質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溶于水,比空氣輕
設計思路: 展示池沼中的沼氣圖片,引導學生觀察,分析其中蘊含的物理性質。
設計意圖:探究甲烷的物理性質不僅可以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能力,也為甲烷完整性質的建立提供了豐富的感性材料,同時通過生活中的例子,更加激發(fā)了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那甲烷又有哪些化學性質呢?比如它和強氧化劑酸性高錳酸鉀反不反應呢?
甲烷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
是的,在通常情況下,甲烷性質比較穩(wěn)定,一般不與強酸強堿強氧化劑反應,但在特定條件下甲烷也能發(fā)生某些反應,比如甲烷可以燃燒
甲烷燃燒
觀察甲烷燃燒現象;并書寫甲烷燃燒的化學方程式
在甲烷的燃燒方程式中,不用等號而用箭頭,主要是因為有機反應往往教復雜,多有副反應,故不用等號
化學性質:(1)可燃性:
CH4+2O2 CO2+2H2O 點燃
如果點燃甲烷與空氣的混合物,它立即就會發(fā)生爆炸,為什么呢?閱讀課本P61資料卡片
自主閱讀
原來空氣中的甲烷含量在5%-15.4%時,遇火花立即發(fā)生爆炸。煤礦中的瓦斯爆炸多數就是甲烷氣體爆炸引發(fā)的,假如你是一名煤礦工人,當你在礦井采礦時,為預防瓦斯爆炸,你會采取哪些措施?
思考回答:通風,嚴禁煙火
所以在進行甲烷的燃燒實驗時,必須先檢驗其純度
設計思路:先將甲烷通入酸性高錳酸鉀溶液中,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得出結論:甲烷的性質在通常情況下穩(wěn)定,但在點燃條件下就會燃燒,指導學生完成甲烷燃燒的相關知識,并通過資料卡片和礦難圖片進行安全教育。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用實驗方法研究甲烷的性質,體驗了結構決定性質這一有機思想,并提高安全意識,學會用辯證的觀點看待化學物質給我們生活帶來的利與弊。
甲烷還有哪些化學反應呢?
甲烷的取代反應
觀察現象:混合氣體的黃綠色變淺,量筒壁上出現油滴,量筒內的液面上升。
上述實驗中所觀察到的現象,說明了什么?
討論思考
色變淺------說明量筒內的混合氣體在光照的條件下發(fā)生了化學反應。
出油滴-------說明反應中生成了新的油狀物質,且不溶于水。
水上升,有白霧------說明隨著反應的進行,生成了一種極易溶于水的氣體,造成量筒內的氣壓減小
甲烷與氯氣反應的原理
CH4 + CI2 CH3CI + HCI 光
上述反應中,甲烷中的氫原子被氯原子,生成了取代產物一氯甲烷。像這種有機物分子里的某些原子或原子團被其它原子或原子團所代替的反應叫取代反應。
其實生成的一氯甲烷還可以繼續(xù)和氯氣進一步反應,依次又生成二氯甲烷,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
書寫甲烷與氯氣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CH3CI + CI2 2CI2 + HCI 光 CH2CI2 + CI2 光 光 CHCI3 + HCI CHCI3 + CI2 4 + HCI
甲烷與氯氣能生成四種取代產物,均不溶于水,其中,在常溫下,一氯甲烷是氣體,其他三種都是液體,三氯甲烷和四氯甲烷是最重要的有機溶劑。
若1moL甲烷中的氫原子完全被氯原子取代,消耗氯氣的物質的量是多少呢?
原來了解事物要一分為二,甲烷的穩(wěn)定性是相對的,點燃時甲烷可以燃燒,在光照條件下,甲烷可以和氯氣發(fā)生取代反應。
設計思路:組織學生觀看甲烷的取代反應的實驗視頻,并觀察現象,通過對現象的'分析推斷取代反應的條件,產物,并及時投影甲烷與氯氣反應的原理,幫助學生從化學鍵的角度了解取代反應的本質,完成方程式書寫,老師再分析和評價
設計意圖:使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有機物的一般思維方法,形成一定的分析解決問題能力。從物質的微粒觀來分析化學反應的本質過程,透過現象看本質,明白實驗手段是檢驗物質性質的基本方法,并從中體驗探究性學習的過程。
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你應該知道了甲烷的結構和化學性質,感受到了學習有機物的一般方法:結構決定性質,以及認識事物的科學態(tài)度:以理論為指導,以實驗事實為依據
設計思路:然后學生通過簡潔工整,知識層次清晰的板書設計,對本節(jié)課所學知識進行回顧和總結。
設計意圖:讓學生學會歸納、總結,并對甲烷的結構和性質有個清晰的知識脈絡。
五、板書設計
最簡單的有機化合物——甲烷
1、甲烷的分子結構
、倩瘜W式:CH4
H
??
電子式:H:C:H
??
H
H
|
結構式:H?C?H
|
H
、诳臻g構型:正四面體
2、甲烷的性質
物理性質:無色、無味的氣體,不溶于水,比空氣輕
化學性質:
。1)可燃性:
。2)取代反應:
光 CH4 + CI2 CH4+2O2 CO2+2H2O 點燃 CH3CI + HCI 光 CH3CI + CI2 2CI2 + HCI 光 CH2CI2 + CI2 光 CHCI3 + HCI
六、教學評價 CHCI3 + CI2 4 + HCI
對于本節(jié)課的重點甲烷的結構和甲烷的性質都是由老師提出了問題,然后學生的觀點發(fā)生碰撞,然后師生一起分析提升,老師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以促成學生認識的轉變和產生情感的共鳴,最終促進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發(fā)展。
但因為是參加公開課,就沒有辦法課前布置用硬紙板制作甲烷的模型(課本上實踐活動),而只能展示模型,所以在甲烷的分子結構學習部分,學生的參與和積極性受到了一定的影響。
通過本節(jié)課的學習讓學生學會了用生活的眼光看化學,用化學的知識走進生活。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4
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化學新課程選修5《有機化學基礎》(人教版)第三章《烴的衍生物》第一節(jié)《醇、酚》第二課時,依據課程標準要求,并結合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實際能力,體現化學新課程“從生活走向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新理念,貫徹新課改自主、合作、探究等精神,我將從以下五方面設計這節(jié)課:
一、說教材 1.內容和地位
本節(jié)內容從知識結構上看,可分為四部分,即苯酚的分子組成結構,物理性質、化學性質和它在日常生產、生活中的用途。 從教材整體上看,芳香族化合物在中學化學里面,教材只著重介紹兩種物質——苯和苯酚,其中苯是最簡單的芳香烴;而苯酚既是很重要的芳香烴衍生物,又是酚類物質的代表。可見,《苯酚》在高中有機化學里面也處于較重要的地位。從教材結構上看,本節(jié)內容是安排在《乙醇》后,學生在學習乙醇的過程中已初步掌握了官能團對有機物主要性質的決定性作用,對乙醇中官能團羥基的性質也已有較深的理解和掌握。教材在這一基礎上緊接著安排苯酚知識的學習有其獨特的作用,既能聯系前面已學過的知識,又能為后面烴的衍生物的學習提供方法,作好鋪墊。而苯酚的結構與乙醇結構中都含羥基,因此,苯酚和乙醇的性質有相似之處,但事實上苯酚性質與乙醇性質又有不同之處,本節(jié)內容安排在此還有對比作用,通過本節(jié)課的對比學習,使學生對酚羥基和醇羥基的性質將有一個更全面的認識,理解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huán)境有一定的相互影響,從而學會全面的看待問題,更深層次的掌握知識。
2.教學目標:
根據學生的知識層次和認知特征并結合課程標準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方面
a、認識酚類物質,能夠識別酚和醇
b、掌握苯酚的分子結構、物理性質、 化學性質和主要用途
c、理解苯環(huán)和羥基的相互影響
。2)過程與方法方面
通過對苯酚性質的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推理、判斷的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探究學習、與他人合作學習的習慣。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
a、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b、通過對結構決定性質的分析,對學生進行辯證思維教育。
c、培養(yǎng)學生關注化學與環(huán)境、化學與健康、化學與生活的意識。
3、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苯酚的化學性質。
難點:官能團的性質與所處的化學環(huán)境的相互影響。
二、說教法 學情分析:
本節(jié)課前,學生已學完了烴和烴的衍生物中的乙醇等內容,對有機化合物的學習特別是有機分子中的官能團和有機物的化學性質之間的.相互聯系有一定的認識,能掌握常見的有機反應類型,具備了一定的實驗操作能力。
建構主義理論認為,學生通過對外界信息的感知加工建構知識體系,在該過程中,學生是知識的主動建構者;教師是知識建構的幫助者和促進者。而探究式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建構。
苯酚結構與乙醇結構的相同點(都有羥基)為學生對苯酚性質的探究提供了基礎;苯酚結構中與乙醇的不同點(羥基與苯基相連)又為學生的進一步的探究提供了空間。因此,我將該節(jié)的內容設計成探究式教學模式。主要采用通過創(chuàng)設情景——探究實驗——理論推導——反思應用等教學方法,并充分利用實物感知、演示實驗和現代教學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動腦想”、“動手做”、“動口說”的機會,體現新課程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等學習方式。
三、說學法
圍繞本節(jié)課教學目標和教學方法,引導學生采用類比類推,以舊促新和實驗探究等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
新課引入
我利用生活中的化學來引入新課,先展示藥皂、苯酚軟膏以及苯酚軟膏的說明書,讓學生閱讀苯酚軟膏說明書,提問:從化學的角度分析苯酚可能具有哪些性質?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引導學生初識苯酚,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顏色、狀態(tài),指導學生動手做探究實驗一,根據苯酚在不同溶劑中的溶解情況,自主探究苯酚的溶解性。在此過程中,學生很容易主動的獲取苯酚物理性質的知識,傳統(tǒng)的教學一般是把物質的物理性質直接傳遞給學生,顯然,這些知識通過學生主動建構比老師將知識簡單地傳遞更易接受和掌握。
初識苯酚
物理性質
學生實驗:(1)組織學生觀察苯酚的色、態(tài),并小心的聞它的氣味。
。2)溶解性實驗(溶劑分別為冷水、熱水和乙醇)
重點歸納出苯酚的色、態(tài)、味和溶解性。
(3)、產生疑問:在苯酚藥膏說明書中還提到了“色澤變紅”、“不能與堿性藥物并用”那么,色澤變紅的原因是什么?不能與堿性藥物并用說明苯酚可能具有什么化學性質?
結構特點
結構分析:觀察分子模型,類比醇、酚、酸中羥基的性質
極弱酸性
苯酚溶液是否有酸性?
學生觀察到渾濁的苯酚溶液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后變澄清,說明苯酚顯酸性,因此,苯酚又名石碳酸,聯系已學過的知識:向二氧化碳的水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試劑,溶液會變紅,那么,苯酚溶液也顯酸性,向苯酚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是否也有此現象呢?通過演示實驗,發(fā)現苯酚中滴加紫色石蕊后并不顯紅色,學生產生了疑問,苯酚的水溶液為什么不能是石蕊變紅呢?引導學生分析該現象產生的原因是苯酚酸性太弱,苯酚的酸性究竟有多弱呢?提起了學生的興趣,這樣自然的過渡到二氧化碳與苯酚鈉的反應,指導學生動口向苯酚鈉溶液中吹入二氧化碳,此時學生既興奮又有很濃厚的興趣,這樣設計既是課堂生動活潑,又極大的調動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實驗學生對苯酚鈉溶液與二氧化碳反應已經完全掌握。
三元取代
取代反應
接著組織學生討論:乙醇和苯酚同樣含有羥基,但為什么乙醇不呈酸性,而苯酚呈弱酸性?這說明什么問題?點撥學生:由乙醇和苯酚的結構上分析,并展示他們的分子結構以幫助理解,得出是苯環(huán)對羥基的影響,使羥基具有 一定的特性 ,這同時也更進步加深化學環(huán)境對官能團性質的影響,突破了難點。繼續(xù)設疑,那羥基對苯基是否也有影響?
聯系前面已學的知識:苯與液溴的反應,推測:將濃溴水加入苯酚中會發(fā)生什么反應呢?指導學生完成探究實驗三,根據已有知識學生很容易得出是取代反應,那么,是幾元取代呢?引導學生回憶甲苯與濃硝酸反應的產物,類比類推苯酚與溴水反應的產物是三元取代。接著,我請學生回憶苯和液溴發(fā)生取代反應的條件和產物現象,并與該反應對比,哪個取代反應更容易?學生很容易得出結論,苯酚更易取代,為了加深理解苯酚更易取代這個事實,我從苯和苯酚的結構上對比說明,由于羥基對苯環(huán)的影響,使得苯酚中苯環(huán)上羥基鄰、對位碳原子上的氫原子易被取代。因而苯酚中苯環(huán)的性質與苯的性質有了差異,加深對難點官能團對所處的化學環(huán)境有影響的理解。
顯色、氧化
回顧情景一,學生們通過分析色澤變紅可能是苯酚與空氣中某些成分反應了,不能與堿性藥物并用可能是苯酚具有酸性,這兩點包含了苯酚的主要化學性質,也就緊扣這節(jié)課的重點,以下就圍繞這兩點來展開,首先,我引導學生們分析空氣的成分,得出最有可能與苯酚發(fā)生反應的物質是水和氧氣,設問:苯酚是與水反應而色澤變紅的嗎?根據剛才的探究實驗一,學生很容易判斷出苯酚變紅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既然不是與水反應造成的那就可能是與氧氣反應造成的,因此,在這個猜想下,我做演示實驗一,很快同學們觀察到苯酚液變紅了,該實驗證明了苯酚確實因與氧氣反應變紅,學生們推斷出苯酚具有還原性,接著我就追問:既然苯酚具有還原性,那么,除了能與典型氧化劑氧氣反應外,還能否與其他氧化劑反應呢?引導學生總結歸納出我們學過的氧化劑,從學生羅列的氧化劑中我選擇了兩種:溴水和三氯化鐵,這樣的教學設計使溴水與三氯化鐵在本節(jié)的出現顯得很自然,
性質小結: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應用途
苯酚用途
五、總結反思: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jié)課的主要內容帶著剛才的思考、討論的結果再次梳理思路,從整體上把握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最后用一道習題來運用本節(jié)課的知識。
六、反饋練習:
。1)苯酚與濃硝酸反應可生成一種烈性炸藥,請寫出化學方程式。
。2)選擇合適的試劑和儀器,除去苯中的苯酚。
七、課外探究
設計實驗證明葡萄和葡萄飲料中含有酚類物質。通過這個生活小常識和一個課后實驗,加強學生對酚類物質的辯證的認識。
八、說板書
。ㄒ唬⑽锢硇再|:
1、無色、特殊氣味的針狀晶體;
2、常溫下,微溶于水,易溶于有機溶劑。
。ǘ⒎肿咏Y構:
。ㄈ、化學性質:
1、極弱酸性:
2、三元取代:
3、顯色反應:遇FeCl3溶液顯紫色(檢驗苯酚)
4、易被氧化:
。ㄋ模、用途: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5
一、說教材:
本節(jié)音標是物質結構中談到化合物及單質結構的課程,從課程設置的位置看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及元素周期表之后,這樣是一個合理的結構安排,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吸收。
本節(jié)課自然而然地從原子過渡到分子,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后,對微觀粒子的探索更進一步,這就引出原子組成的物質——化合物和單質,這樣就可以從微觀過渡到宏觀,使化學知識更這順理成章地與現實生活聯系到一起。
在課的第一部分給出了離子鍵,即陰陽離子之間強烈的相互作用,這樣通過物理上的電子的知識把離子鍵引出來,很自然。這里又給出氯化鈉的形成及電子式,從微觀的角度解釋了物質結構,這也是第一音標時的`內容。
第二課時提到共價鍵,這樣非金屬元素之間形成的化合物和單質的結構就一目了然了。在高中階段對于非金屬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個難點,在這里又提出非極性鍵和極性鍵,難度加大,所以這是第二課時的重點和難點。
最后教材總結了離子鍵和共價鍵之后給出了化學鍵的定義,同時指明了化學變化的實質,引出能量關系,使得物質結構達到一個高點。
二、說教法
由于本節(jié)內容抽象,難度大,所以采用逐層深入并配合學生自己的一些問題,最好使用多媒體教學。
三、說學法:思考、討論相結合。
四、說教學設計:
本節(jié)課涉及的內容抽象,難于理解,我做了這樣的設計:
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識:即氯氣和鈉的反應引出離子鍵;利用多媒體教學,展示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得出離子鍵,同時強調電子式的書寫。
第二是利用氫氣和氯氣的反應并分析氯分子的結構得出共價鍵和極性鍵與非極性鍵。
第三是利用多媒體演示化學反應的實質,得出化學反應的實質的舊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關系。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6
一、說教材 。ㄒ唬┙滩牡牡匚慌c作用
《離子反應》是人教版高一化學必修一第二章第二節(jié)內容,本節(jié)課著重介紹“酸、堿、鹽在水中的電離”。這在中學階段基礎理論知識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于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此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物質的分類,這為過渡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本節(jié)內容是后面《氧化還原反應》內容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本節(jié)內容在整個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
。ǘ┙虒W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通過學習了解電離,電解質的概念;能用電離方程式表達常見、典型的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并從電離理論的角度認識酸、堿、鹽;通過酸、堿、鹽的本質探究,感悟科學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學探究能力。
2.過程與方法目標:培養(yǎng)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問題,分析問題,歸納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從更深的層面研究物質發(fā)生化學反應的意義,培養(yǎng)學生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
。ㄈ┙虒W重難點
電解質的判斷、電離及電離方程式的書寫
二、說學情
對于高一年級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雖然對化學基礎知識有了一定積累,但程度參差不齊,差別較大,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還有待進一步提高。這一年級的學生思維活躍,求知欲強,有強烈的好奇心,雖然處于抽象思維階段,但本節(jié)概念比較抽象,應適當增加實驗和電腦動畫以使微觀離子的活動變得直觀。
三、說教法
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本節(jié)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法為指導發(fā)現法、微觀演示法。
四、說學法
根據本節(jié)課實際內容,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學法為分組討論法、實驗探究法
五、說教學過程 。ㄒ唬⿲
將學生分組,進行小組探究。探究活動為:讓每組學生根據所提供的物質(銅片、石墨、氯化鈉固體、氯化鈉溶液、無水酒精、蔗糖、蔗糖溶液、蒸餾水、自來水、硫酸溶液)進行思考并動手操作,怎樣才能使燈泡亮起來?通過小組內統(tǒng)一分工、互相協(xié)作,使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探究、學會組內交流評價,參與評價。
探究結束之后,各組推薦一位語言表達能力較強的學生,把本組的做法邊用實物投影展示,邊進行介紹。動員全班同學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對每小組展示的成果進行綜合評價,找出本組的優(yōu)缺點,確定最佳小組,并說出最佳的理由。通過此種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讓學生學會交流,學會向他人展示自己的成果。
。ǘ┬率
引導學生利用上節(jié)課所學的分類方法,對導電材料進行分類。然后引導學生從純凈物和混和物、單質與化合物等分類標準對能導電的物質進行分類,從而引出電解質概念。在此過程中,使學生掌握分類的標準,學會分類。
之后,讓每組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來理解電解質的定義,把自己的理解與其它組員交流,組內形成統(tǒng)一意見,舉手發(fā)言。我引導學生總結,并對學生的說法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與學生交流。同時為了加深對電解質定義的理解,讓學生說出開始呈現的物質哪些是電解質。結合學生回答中出現的問題,引導學生對學生開展評價,讓學生進一步理解電解質概念。(電解質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tài)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如, 酸、堿、鹽等。)
提出梯度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帶著問題自主學習課本相關內容。問題1:氯化鈉是電解質,為什么氯化鈉固體不導電,而它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狀態(tài)下能導電呢?利用flash課件展示氯化鈉固體不導電,在水溶液中或者在熔化狀態(tài)下能導電的本質。從而引出電離的概念,像NaCl這樣溶解于水或受熱熔化時,離解成能夠自由移動離子的過程稱為電離。同時強調電離的條件有2個:溶于水或受熱熔化,酸、堿、鹽在溶解于水或受熱熔化時都能發(fā)生電離。)
問題2:如何來表示電解質在水溶液中電離生成了自由移動的離子呢?從而引出電離方程式的書寫。學生先自主學習,然后開展組內討論,提出預設。讓學生走上講臺試著書寫電離方程式,教師對學生書寫中出現的問題給予糾正。學生閱讀課本,學習電離方程式的書寫方法和注意點(寫電離方程式,要遵循質量守恒定律和電荷守恒定律)。通過自主學習、不斷探究,培養(yǎng)學生熱愛化學的積極情感,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分析鹽酸、硫酸、硝酸的電離的特點,推導出酸的概念。在此基礎上,請學生寫出NaOH、KOH、Ba(OH)2的電離方程式。
NaOH=Na+ + OH-
KOH=K+ + OH-
Ba(OH)2 = Ba2+ + 2OH-
學生通過分析上述電離的特點,總結出堿的概念。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都是OH-的化合物。
接著進行探究學習,請學生寫出Na2SO4、KNO3、NH4Cl的電離方程式。
Na2SO4=2Na+ + SO42-
KNO3=K+ + NO3-
NH4Cl=NH4+ + Cl-
引導學生分析上述電離的特點,總結出鹽的定義,即,電離時能生成金屬陽離子(包括NH4+)和酸根陰離子的化合物。
(三)小結
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發(fā)言,自主概括本節(jié)課內容(電解質、電離的概念,需要掌握電離方程式的書寫,知道酸、堿、鹽的定義)。通過學生的回答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并調整教學策略。
。ㄋ模┎贾米鳂I(yè)
1.完成課后練習1-4題
2.書寫下列物質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方程式
。1)硫酸鈉溶液 (2)氯化鐵溶液 (3)硫酸鋁溶液(4)氫氧化鋇溶液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7
大家好,我要講的這節(jié)課是《*****》。下面我從教材、教法、學法、教學程序四個部分對本節(jié)課作如下說明:
一、 說教材
。ㄒ唬⒔滩暮單觯ê喴f明本說課的內容來自哪一學科、哪一冊書、哪一
章節(jié))
。ǘ、本說課內容在學科知識體系中所處地位和作用
通過對教材的分析我確定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
。ㄈ、教學目標
按照《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同時為貫徹實施《****教學法》,結合校學生實際學情確立如下三維目標:
(或者這樣銜接:根據教學大綱和本節(jié)教材的特點,我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ɑ蛘哌@樣銜接:依據教改的精神、課程標準的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確立如下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2、過程與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ㄋ模、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 ***********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
2、難點 ***********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3、確立依據
二、說教法
古希臘生物家普羅塔弋說過這樣一句話:“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蔽矣X得,我們在教學時必須特別注意這一點,即不能將學生當作容器來對待,
在確定教學方法時,必須遵守葉圣陶先生“教是為了不教”的訓令,結合教材及學生的實際準備采取以下教學方法:
(或這樣銜接:教學方法是教與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xié)調發(fā)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ㄒ唬、教學方法
俗話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本節(jié)課我通過啟發(fā)學生發(fā)現問題。
根據本節(jié)課的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水平,我采取啟發(fā)-掌握式教學方法并充分發(fā)揮電腦多媒體的輔助教學作用。
。ǘ⒔虒W手段
。ㄈ⒔虒W媒體的運用
。ǜ鶕虒W內容和采取的教學方法及手段,教給學生一些學習方法,做到授之于漁)
三、說學法
(一)、學習方法
。ǘ、能力培養(yǎng)
四、說教學程序
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結合化學新教材的.編寫特點,我在教學過程中進行了如下嘗試:
(或者這樣銜接:依照教材的安排和特點,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在教學中應以讓學生掌握有關氧化還原反應的基本概念和常見反應為主,不宜把問題向縱深引申。我對本節(jié)課的安排如下:)
。ɑ蛘哌@樣銜接:教與學有機結合而對立統(tǒng)一。良好的教學設想,必須通過教學實踐來體現,教師必須善于駕馭教法,指導學法,完成教學目標,從而使學生愉快地、順利地、認真地、科學地接受知識。
本節(jié)課教學設計、意圖如下:)
。ㄒ唬、新課導入
熟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密切聯系實際,呈現給學生感興趣的學習素材,這將能在很大程度上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ǘ、新知識的學習
。ㄈ、檢測訓練
。ㄋ模、總結鞏固
五、說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時要體現出程序性、概括性、指導性、藝術性)
說課要堅持從實際出發(fā),不能搞一刀切。應因材、因時、因地、因人(學生、教師)的不同采取不同的說課方式和方法,提高說課的科學性和可行性。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8
一、說教材
1.根據生產、生活中的應用實例或通過實驗探究,介紹金屬化合物的主要性質。
本節(jié)課的知識是鐵的化學性質知識的延伸和發(fā)展。教材從鐵在地殼中含量僅次于氧、硅和鋁為引入,以及在介紹鐵的氧化物時,列舉了氧化鐵作為涂料在生活中的常見應用,說明了研究鐵及其化合物的意義與價值。在介紹鐵的氧化物、鐵鹽和亞鐵鹽性質時,以實驗探究為手段,重點介紹了Fe(OH)2的、Fe2+的還原性與Fe3+的氧化性。
2.教材內容編排注意與第一、二章知識的銜接。
本節(jié)課教材內容突出了課程標準中要求的鐵的化合物的主要性質,并且注意與已學知識的聯系與銜接,引導學生主動運用已有知識分析和解決新的問題,并逐步形成較為系統(tǒng)的知識網絡:
。1)與“物質分類”知識的銜接。本節(jié)對鈉、鋁、鐵、銅四種重要金屬的化合物的性質按氧化物、氫氧化物和相應鹽的順序編寫。同類化合物的性質有許多相似性,這樣編排便于從一類化合物的性質中找出共性,形成規(guī)律性的知識,有利于對同類其他化合物的認識和推斷。例如:堿性氧化物與酸反應,堿與酸反應,這些通性在教材中都是直接一筆帶過,沒有安排相應實驗來介紹。
(2)與“離子反應”知識的銜接。離子反應代表了反應的實質,教材“學與問”欄目中要求學生根據Fe(OH)2和Fe(OH)3都是不溶性堿,寫出它們與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以及Fe2O3、FeO與酸的反應、鐵鹽和亞鐵鹽性質均以離子方程式書寫,充分體現了與“離子反應”知識的銜接。
。3)與“氧化還原反應”知識的銜接。Fe3+與Fe2+相互轉化的實質就是發(fā)生氧化還原反應,這是本節(jié)課一個重點內容。教材以實驗探究的形式,引出了Fe3+遇到強還原劑、Fe2+遇到強氧化劑的變化,正是利用化合價變化來對反應類型進行判斷。
3.通過對實驗探究獲取知識與培養(yǎng)能力
教材介紹Fe(OH)2的制備與性質、Fe3+離子檢驗、Fe2+與Fe3+相互轉化等知識的介紹,主要通過實驗探究的方法,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象背后所反映的物質性質。做好幾個教材安排的幾個實驗,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實驗觀察與分析能力。
二、說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鐵的氧化物和鐵的氫氧化物的物理性質。
。2)初步掌握鐵的氧化物和鐵的氫氧化物的化學性質,通過對灰綠色沉淀成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2價鐵的化合物易被氧化的性質。
(3)知道溶液中Fe3+的檢驗方法。
。4)知道Fe3+與Fe2+之間能夠相互轉化,能從氧化還原的角度分析轉化發(fā)生的條件。
2.過程與方法目標
。1)初步學會從物質分類和氧化還原的'角度研究物質性質的方法。
(2)通過對鐵的化合物氧化還原性的預測,初步學會用氧化還原反應理論研究物質氧化還原性。
。3)通過對鐵的化合物實驗演示與探究活動,初步學會通過實驗研究物質化學性質的思路和方法。
。4)通過對“氫氧化亞鐵”制備實驗條件的思考與交流,初步培養(yǎng)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目標
(1)通過實驗現象的觀察,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品質。
。2)體驗學習過程中新舊知識的銜接和運用,逐步培養(yǎng)學生主動運用知識、遷移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三、說方法
1.運用分類的方法,根據物質所屬類別(金屬氧化物、堿、鹽)預測物質性質
2.整合實驗過程,設計問題情景進行引導、啟發(fā)式教學
本節(jié)課安排了3個實驗,氫氧化鐵與氫氧化亞鐵的制備、Fe3+離子的檢驗以及Fe3+與Fe2+的轉化。相對而言本節(jié)課實驗的內容較多,而不管是Fe(OH)2的性質或是Fe2+與Fe3+的轉化,均涉及到+2鐵元素的還原性這一特點,以及都使用到Fe2+溶液。為此,筆者在授課過程中,通過對把“Fe(OH)2的制備與性質實驗”、“Fe3+離子的檢驗”和“Fe2+與Fe3+的轉化”三個實驗進行整合,同時設計了幾個問題情景,以起到優(yōu)化課堂效率,形成知識系統(tǒng)的作用。
同時,通過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能夠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與思考,發(fā)揮學生課堂學習的主動性。
四、說教學過程
閱讀課文關于鐵的氧化物的介紹,利用分類法歸納FeO、Fe2O3、Fe3O4的性質,填寫以下表格:
氫氧化鐵、氫氧化亞鐵的制備與Fe3+離子檢驗(整合實驗)
實驗步驟:
、偃芍г嚬芊謩e加入2mLFeCl3溶液,另取兩支試管分別加入2mL新制FeSO4溶液(在大燒杯加入鐵釘與稀硫酸反應得到,并保持Fe與H2OS4反應不斷進行,放在公共藥品臺上,學生自行取用)。
、谙韧鶅芍eSO4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和KSCN溶液(動作要迅速),觀察與記錄現象。再往兩支FeCl3溶液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和KSCN溶液,觀察與記錄現象。
閱讀課文,結合實驗現象,思考與討論:
1.利用KSCN溶液,可以根據什么現象檢驗溶液中Fe3+的存在?Fe2+離子遇到KSCN會產生相同的現象嗎?
2.FeSO4溶液滴加KSCN溶液一段時間后,再次觀察溶液的顏色,出現了什么變化?該變化說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3.Fe(OH)2沉淀是什么顏色?為什么往FeSO4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后生成的沉淀會出現顏色變化?
1.含Fe3+的溶液遇KSCN溶液變紅,Fe2+離子沒有此現象,利用這一反應可以檢驗Fe3+的存在。
2.含Fe2+離子的溶液放置一段時間后,與KSCN溶液會出現紅色,證明生成了Fe3+,由此說明Fe2+溶液容易被空氣中的O2氧化為Fe3+。
3.Fe(OH)2為白色絮狀沉淀,但在空氣中因被氧氣氧化會而迅速變成灰綠色,最后變成紅褐色的Fe(OH)3沉淀。
1.從Fe2+被O2氧化為Fe3+,體現了Fe2+的什么性質?除了O2,還有哪些物質可以氧化Fe2+?
2.若要實現從Fe3+轉為Fe2+的變化,需要加入什么物質?
Fe2+與Fe3+的轉化,按照教材P61科學探究進行實驗,觀察與記錄實驗現象。
結合實驗探究的現象,思考與討論:
1.Fe3+與鐵粉充分反應后的產物是什么?如何證明?
2.回憶前面有關Fe2+的實驗,為什么用Fe與稀硫酸制備FeSO4溶液,并保持鐵過量?
3.實驗中如何判斷Fe3+已充分反應?反應不充分對實驗結果有何影響?
1.以鐵粉為還原劑,可以將Fe3+還原為Fe2+,此時溶液與KSCN不變紅,說明溶液中已無Fe3+離子。加入氯水后溶液重新變紅,說明前面反應的產物是Fe2+,遇到氯水后重新被氧化為Fe3+。
2.Fe與稀硫酸制備FeSO4溶液,并保持鐵過量,可以防止溶液中的Fe2+被空氣中的O2氧化。
3.往FeCl3溶液中加入鐵粉充分振蕩試管,一段時間后仍有鐵粉過量,說明溶液中已無Fe3+(已充分反應)。若反應不充分,滴加KSCN后溶液會出現紅色,不能證明Fe3+已被鐵粉還原。
學生課后思考與討論
通過學習我們指導,Fe2+離子和Fe(OH)2中+2價的鐵均易被氧化。根據所學的知識,思考:利用FeSO4溶液和NaOH溶液時,如何通過實驗條件的控制,制備較純凈的Fe(OH)2白色沉淀?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9
一、說教材
1.教材分析
初中化學第三章"水氫"的內容可劃分為兩部分。第一部分為水和氫氣,第二部分為原子結構知識的擴展。對于第一部分而言,教材第一節(jié)以水是人類寶貴的自然資源為題,討論了水與工農業(yè)生產等的緊密關系,在學生了解了水污染產生的嚴重后果和防止水源污染的重要意義之后,就應該對水作進一步認識,但教材只講了水的物理性質和水的組成,把水的化學性質分散到以后的其他章節(jié)中去,而把本節(jié)重點放在分析水的組成。教材的編排還注重了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本節(jié)是在學習了原子、分子、元素、單質、化合物等概念基礎上編排的,因此,通過本節(jié)的學習,鞏固和加深了這些知識。通過實驗現象引出的氫氣,又為學習氫氣的性質作出鋪墊。
2.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a、使學生了解水的物理性質;b、通過電解水的實驗,使學生認識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了解水的化學式;c、通過本節(jié)學習,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分子、原子等概念及相互關系,并可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
(2)能力目標:a、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探究能力;b、培養(yǎng)學生宏觀和微觀相結合的.分析探究能力。
。3)德育目標:a、通過電解水的實驗對學生進行物質無限可分性教育,培養(yǎng)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b、通過觀看有關水資源和水的污染的錄像,增強環(huán)保意識。
3. 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電解水的實驗和根據實驗現象分析確定組成水的成分元素。
。2)教學難點:用分子、原子的知識解釋電解水,即從宏觀現象轉向微觀分析。
二、說教學
運用現代教學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為學生提供豐富、生動、直觀的實驗,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教學過程如下:
1. 以問題導入新課,簡潔明了在講授新課前,通過計算機展示出兩個聯系實際的問題,然后進入新課。
2.歸納出水的物理性質。展示一杯水,培養(yǎng)學生從觀察中發(fā)現問題,學生結合教材探究出水的物理性質。
3.分析實驗現象,探究水的組成,進行微觀解釋(這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和難點)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引出水的組成這個重要知識點。因此,作好演示實驗尤其關鍵(展示實驗),書第48頁,這是未改進的演示實驗,實驗效果不直觀,效果不好;這是改進后的實驗,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更便于學生主動根據實驗進行探究。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出水的電解產物——氧氣和氫氣,然后學生根據化學反應前后元素的種類不變也很容易探究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水屬于化合物,重點知識得以解決。
。ㄕ故菊n件)分析了水的組成后,接著展示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從討論中發(fā)現,問題得到解決,進一步理解化學變化的實質,難點也得以突破。
4. 課堂練習鞏固,達標檢測。
5. 觀看錄相:有關水資源及其污染。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jié)課堅持"教與學、知識與能力的辨證統(tǒng)一"和"使每個學生都得到充分發(fā)展"的原則,采用演示教學法、課件展示教學法、探究教學法等諸方法之長,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yōu)組織,并體現以下特點:
1.培養(yǎng)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探究能力:重點改進了演示實驗,利用實物投影將實驗投在屏幕上,將實驗加以放大,實驗過程中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包括實驗裝置、步驟、現象都展現在每一個學生眼前,使實驗效果更清晰、更直觀,讓每個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水是由氫、氧兩種元素組成,突出了重點。 2.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使學生充分發(fā)揮主體作用:通過課件展示出一組富有探究性的問題(如水是由哪些元素組成的?水屬于哪類物質?水分子是由什么構成的?),給學生創(chuàng)造思維的良好環(huán)境,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結論。自制電解水的微觀解釋圖片,變抽象為具體,變靜態(tài)為動態(tài),將微觀過程進行宏觀模擬,化枯燥為生動,從而降低了學習難度,使教學難點得以順利突破。學生也為其形式之新穎,從而產生樂學情緒,激發(fā)了他們以探究為特征的求知欲望。
3.加大教學密度:利用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做到高密度的學習知識,大信息量的優(yōu)化處理,大大提高課堂效率。利用文字閃動,圖象移動,顏色變換的手段,不僅容量更大,速度更快,效果也更好。為了增強學生對水的分布和水的污染的感性認識,課上選擇一段"有關水資源和水污染"的錄像,增強了學生的環(huán)保意識。
4.優(yōu)化教學過程:計算機以其獨特的功能創(chuàng)造良好的思維情景,培養(yǎng)探究能力,發(fā)展智力,教師、計算機、學生形成一個有機的組合。通過計算機不僅能學懂、學會、學活、學精,而且能促使學生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師生共同進入教與學的自覺狀態(tài)和最佳狀態(tài),增加了課堂教學的活力,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過程。
總之,我在設計本課教學程序時,力求符合探究學習的三個特征:
(1)學習者由問題或設計任務出發(fā);
。2)學習者通過觀察、假設、實驗等探究活動提出自己的解釋;
(3)學習者通過表達和交流,檢驗或修正自己的解釋。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10
一、說教材
本節(jié)課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人教版化學實驗教科書九年級上冊第五單元課題1《質量守恒定律》的第一課時,包括質量守恒定律的涵義、質量守恒的原因及其應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質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學的一個重要化學規(guī)律,是分析物質在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系的理論依據,它的應用貫穿于整個中學化學。本節(jié)教材在初中化學里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在此之前,學生學習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識,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發(fā)生了質的變化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本節(jié)課的教學將引領學生對化學反應的認識開始了從“質”到“量”的過渡,也為之后化學方程式的書寫和計算的教學構建了理論鋪墊,所以本課內容不僅是本單元的一個重點,也是整個中學化學的教學重點之一。
2、教學目標
根據新課標的精神、教材的編寫意圖、本節(jié)的特點、初三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特點,確定本課時教學目標為:
(1)知識與技能
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定律以及守恒的原因,學會運用質量守恒定律解釋和解決一些化學現象和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實驗及分析,培養(yǎng)學生利用實驗發(fā)現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化學反應實質與質量守恒原因的分析,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推理能力,使學生了解研究化學問題的基本思路。
(3)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探究學習,培養(yǎng)學生善于合作、勇于探索、嚴謹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對學生進行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3、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質量守恒定律的涵義。
教學難點:如何引導學生通過實驗探究得出結論,如何使學生理解質量守恒的原因,從
而達到從定量角度理解化學反應。
4、對教材的改進
課本P88活動與探究的方案一操作要求較高:因為玻璃管灼熱后既要迅速插入到錐形瓶中,又要恰好與瓶中的白磷接觸,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這樣的疑問:在插入過程中,瓶內外的氣體是否發(fā)生了交換?為此,我作了如下調整:不用玻璃管引燃白磷,而用氣球套緊瓶口,再將錐形瓶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至白磷自發(fā)燃燒完全。
課本方案二的操作容易給學生造成疑問,水分會不會蒸發(fā),空氣會不會溶解在液體中等。對此,我將小燒杯換成了錐形瓶,同樣在瓶口套上一只氣球,使學生看清反應前后瓶內外物質無交換,從而使實驗操作過程更嚴密、更科學,可以得出令人信服的實驗結論。
二、說教法
德國大教育家第斯多惠說:“科學知識是不應該傳授給學生的,而應該引導學生去發(fā)現它們,獨立地掌握它們。”在學習本節(jié)課內容之前,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對于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了解都屬于啟蒙階段,若探究過程不符合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和心理特點,過于放開或加大難度,不僅不能收到理想的探究效果,而且會挫傷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的積極性。因此本節(jié)課我采用的是教師引導下的學生自主探究法和討論法。
三、說學法
1.學情分析
(1)學生的知識狀況:已了解了元素符號、化學式、化學反應的實質,初步掌握了一些簡單的化學反應。
(2)學生的能力狀況:初步掌握了簡單的化學實驗基本操作技能,而對化學探究學習方法的了解尚處于啟蒙階段。
(3)學生的心理狀況:學生剛開始化學學習,情緒和心理都處于比較興奮、好奇狀態(tài),我緊緊抓住這一點。
2.學法指導
(1)實驗探究法:學會在科學探究中如何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培養(yǎng)能力。
(2)合作學習法:通過合作探究,培養(yǎng)學生合作互助的團體意識。
四、說教學過程
1、教學流程設計如下:
2、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引發(fā)問題
先由蠟燭燃燒,引出問題一“在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會有什么變化呢?”接著介紹三位化學家對此進行的研究,并著重介紹拉瓦錫的研究實驗原理。進而提出問題二“是否所有化學反應反應物質量總和都等于生成物質量總和呢?”提出兩個探究實驗①測定蠟燭燃燒前后的質量變化和探究實驗②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前后的.質量變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分組探究實驗。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問題情境中,去親歷實驗并感悟質量變化的關系,這正是新課程所倡導的。
問題三“由此你對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變化關系得到了哪些結論?”學生可能有三種猜想:①化學反應后總質量變小;②化學反應后總質量變大;③化學反應后總質量保持不變。“確實如此嗎?”進入第二流程。
(2)實驗探究、引導發(fā)現
①確定探究內容
為了減少探究的盲目性,先引導學生確定探究內容。
探究實驗一:白磷在空氣中燃燒前后質量變化情況
探究實驗二:鐵釘和硫酸銅溶液反應前后質量變化情況
、谠O計實驗方案
由于學生對這兩個探究實驗的化學反應原理都不了解,因而首先講解其原理。然后向學生提供以下實驗儀器和藥品,讓學生自主選擇,分組設計探究實驗方案。
、鄯纸M實驗、分析討論
實驗儀器和藥品:
探究實驗一:天平、250mL錐形瓶、250mL燒杯、酒精燈、鑷子、三角架、石棉網、氣球、沙子、切好的白磷;
學生對探究實驗一設計的方案可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主要區(qū)別在于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學生對兩種方案分別實驗后發(fā)現,第一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變大;第二種方案的生成物質量不變。“究竟哪一種方案的結論正確?”讓學生對方案展開評價。
設計意圖:通過引發(fā)學生的思維沖突,激起學生強烈的探究欲望,既可強化其設計興趣,又調動了學生主動思維。
經討論得出:第一種方案有缺陷,因為沒有考慮白磷燃燒后重新進入敞口容器的空氣質量,所以得出生成物質量變大的結論是不準確的;第二種方案在密閉條件下進行,整個操作
過程中容器內外沒有物質的交換,實驗過程嚴密科學,結論令人信服。
探究實驗二:天平、錐形瓶、氣球、鐵釘、硫酸銅溶液。
學生對探究實驗二設計的方案也可能主要有兩種類型:主要區(qū)別也就在于反應容器是敞口還是封閉。兩種方案的結果都是生成物質量不變。通過討論得出:在常溫下反應水分蒸發(fā)帶來的質量誤差可忽略不計。
剛才兩個探究實驗的共同結果是——反應前后質量不變。“為什么呢?”這是學生理解的難點,于是我利用動畫模擬突破難點,即進入第三流程。
(3)動畫模擬、突破難點
用動畫模擬白磷在空氣中燃燒的微觀過程,直觀形象地說明:化學反應中原子種類、數目和質量肯定不變,至此得出,所有化學反應都遵循的規(guī)律——質量守恒定律。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自己設計并成功的嘗試實驗,獲得結論,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學會了科學實驗需要嚴謹,主動建構了屬于自己的認知體系。
接著提問“為什么蠟燭在空氣中燃燒后質量變小,鎂條在空氣中燃燒后質量變大呢?”通過討論,使學生認識到用質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學反應時,切記不要忽略反應中進入的或出去的氣體這類隱含的物質。
(4)聯系實際、學以致用
①100g水和100g酒精混合,質量等于200g,這是否符合質量守恒定律?為什么?
、诟咤i酸鉀在空氣中加熱后,固體質量減少了,有人說這個事實不符合質量守恒定律,你說對嗎?為什么?
、垡阎12g木炭與32g氧氣恰好完全反應,則生成二氧化碳的質量是_______g;若6g碳在18g的氧氣中充分燃燒,生成二氧化碳______g,剩余______:______g,為什么?
第1題意在突出質量守恒定律只適用于化學反應中;第2題再次凸顯守恒的是反應物和生成物的質量總和;第3題意在讓學生發(fā)現質量守恒定律中“參加”兩字的含義。
設計意圖: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使本節(jié)課的重點知識得以強化,也鍛煉學生運用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5)課堂小結
通過本課題的學習,你獲得了哪些知識?懂得了什么樣的化學學習方法?
五、教學設計反思
本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我主要采用教師引導,學生為主,師生協(xié)作,以實驗為基礎,以思維為重點的合作探究教學形式,著重了兩個體現、四個突出。
1.兩個體現
(1)體現新課程改革素質教育的教學理念;
(2)體現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
2.四個突出
(1)以實驗為基礎,引導科學發(fā)現;
(2)以思維為核心,開展問題探究;
(3)以學生為主體,促進知識內化;
(4)以小組為單位,構建研究氛圍。
六.板書設計
第五單元課題1質量守恒定律
一、質量守恒定律:化學反應中,參加反應的各物質質量總和等于反應后生成的各物質質量總和。
二、質量守恒定律的微觀本質——三不變
原子的種類不變;化學反應前后原子的數目不變;原子的質量不變。
三、應用
紙張燃燒完后灰燼質量小于原來紙張,為什么?
鎂帶燃燒完后白色生成物質量大于鎂帶,為什么?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11
一、說教材:
本節(jié)音標是物質結構中談到化合物及單質結構的課程,從課程設置的位置看是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及元素周期表之后,這樣是一個合理的結構安排,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吸收。
本節(jié)課自然而然地從原子過渡到分子,在學習了原子結構后,對微觀粒子的探索更進一步,這就引出原子組成的物質——化合物和單質,這樣就可以從微觀過渡到宏觀,使化學知識更這順理成章地與現實生活聯系到一起。
在課的第一部分給出了離子鍵,即陰陽離子之間強烈的相互作用,這樣通過物理上的電子的知識把離子鍵引出來,很自然。這里又給出氯化鈉的形成及電子式,從微觀的角度解釋了物質結構,這也是第一音標時的內容。
第二課時提到共價鍵,這樣非金屬元素之間形成的.化合物和單質的結構就一目了然了。在高中階段對于非金屬元素形成的化合物本身就是一個難點,在這里又提出非極性鍵和極性鍵,難度加大,所以這是第二課時的重點和難點。
最后教材總結了離子鍵和共價鍵之后給出了化學鍵的定義,同時指明了化學變化的實質,引出能量關系,使得物質結構達到一個高點。
二、說教法
由于本節(jié)內容抽象,難度大,所以采用逐層深入并配合學生自己的一些問題,最好使用多媒體教學。
三、說學法:思考、討論相結合。
四、說教學設計:
本節(jié)課涉及的內容抽象,難于理解,我做了這樣的設計:
首先:利用已有的知識:即氯氣和鈉的反應引出離子鍵;利用多媒體教學,展示離子鍵的形成過程,得出離子鍵,同時強調電子式的書寫。
第二是利用氫氣和氯氣的反應并分析氯分子的結構得出共價鍵和極性鍵與非極性鍵。
第三是利用多媒體演示化學反應的實質,得出化學反應的實質的舊化學鍵的斷裂和新化學鍵的生成,并分析在化學反應中的能量變化關系。
高中化學說課稿 篇12
我說課的題目是:高中化學必修1第三章第二節(jié)第一課時《鈉的重要化合物》。
一、 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鈉的重要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點之一,本節(jié)知識是鈉單質性質的延伸和發(fā)展,鈉單質在化學反應中易失電子轉變?yōu)殁c的化合物,所以鈉單質和鈉的化合物之間存在著必然的因果關系。只有既了解了鈉單質的性質又了解了鈉的化合物性質,才會比較全面的了解鈉這種金屬。通過鈉單質及鈉的重要化合物的學習,既復習鞏固了氧化還原反應和離子反應,又為學習其他幾種重要金屬化合物奠定基礎和提供理論模式。
2、教學目標
根據《化學課程標準》,結合教材,本著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自主、全面、主動發(fā)展的原則,我確定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如下:
1)、掌握鈉的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2)、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對比實驗,學生能了解兩者性質的差異、掌握二者的轉化關系及鑒別方法。
1)、通過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對比學習,學生應初步掌握對比、推理、歸納的能力。
2)、教學中通過學生的實驗和探究。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和思維能力。
1)、通過實驗探究的過程,學生更容易體會到知識的形成過程,體驗到動手合作的樂趣,在交流中養(yǎng)成團結合作的良好品質。
2)、通過學習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對世界制堿工業(yè)、我國化學工業(yè)作出的巨大貢獻,增加學生民族自豪感。
3、教學重點難點
根據教材及學生特點和已有知識,我確定如下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過氧化鈉的性質,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轉化。
教學難點:Na2O2的性質。
二、說學情
在本節(jié)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以及鈉單質的性質等知識,能夠對化學反應的得失電子情況及離子反應的本質做出正確的判斷。在能力上,學生已經初步具備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喜歡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來研究物質的性質,可以通過對實驗現象的分析、對比,歸納出實驗結論。
三、說教法、學法:
根據課程標準確定的“課程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要“有助于學生主動構建自身發(fā)展所需的化學知識和基本技能!钡恼n程性質,結合以上的`學情,我確定了以下教法和學法
1、教法:設疑激趣、實驗探究、分析對比、理論聯系實際等教學方法。以趣味實驗→產生疑問→提出問題→設計實驗→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的程序進行教學。
2、學法:觀察現象→分析原因→得出結論→綜合運用的學習方法和實驗探究、對比討論的學習方法。
四、說教學過程教學
第一環(huán)節(jié):創(chuàng)設情境,引生入境
設計“滴水生火”趣味實驗
設計意圖:激發(fā)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活學生思維。
第二環(huán)節(jié):知識探究、思維培養(yǎng)
1.“滴水生火”實驗探究
通過實驗首先讓學生觀察Na2O2的樣品,得出Na2O2的物理性質。緊接著設疑:水一般用來滅火,而我們的實驗卻是滴水生火?
棉花為什么能夠燃燒?燃燒需要什么條件?通過一系列問題的層層遞進,將學生對Na2O2和H2O反應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接著從方程式的角度對反應進一步進行分析,得出Na2O2中的-1價氧元素化合價既升高又降低,強化了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5分鐘)
2.“吹氣生火”實驗探究
結合上述對Na2O2與H2O反應的探討,又引入 “吹氣生火”實驗,學生很自然地得出Na2O2與CO2反應的產物。同時我引導學生聯系人在呼吸時吸入的是O2,呼出的是CO2的實際,講述Na2O2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潛水艇里作為O2的,這樣把性質和用途自然地聯系起來,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在妙趣橫生的實驗探討中,學生帶著強烈的興趣學習,既突出了重點、又突破了難點。然后在多媒體上以表格的形式總結歸納Na2O與Na2O2性質。(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8分鐘)
為了使學生學到的知識能得以應用和鞏固提升,我設置了如下兩個交流思考。
鈉著火了怎么辦?
鈉單質放置在空氣中,最終變成了什么物質?
以上兩個問題的設置,既是對鈉的氧化物知識的復習和運用,又自然而然的引入了Na2CO3與NaHCO3知識的教學。(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4分鐘。)
第三環(huán)節(jié):Na2CO3與NaHCO3性質對比
對于Na2CO3與NaHCO3兩者溶解性差異實驗及水溶液性質的檢驗。操作比較簡單,但有些差異比較細微,除了需要用眼仔細觀察外,還需要觸摸感受。所以我讓學生自己動手完成實驗。采用了分組討論,實驗探究的方法。這樣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驗觀察、分析、探究的能力和團結協(xié)作的能力。(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6分鐘)。
Na2CO3與NaHCO3熱穩(wěn)定性實驗探究。我設置的是演示實驗,通過一組對比實驗,學生通過觀察,很容易得出兩者熱穩(wěn)定性的差異。
實驗做完后,在多媒體上的表格中總結歸中Na2CO3與NaHCO3性質對比。(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8分鐘。)
在完成Na2CO3與NaHCO3性質對比后。我又設置兩個交流思考。
如何除去Na2CO3固體中的NaHCO3?如何除去Na2CO3溶液中的NaHCO3?
如何鑒別Na2CO3和NaHCO3?
學生在小組討論中完成以上兩個問題,我及時給予點評、總結。(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6分鐘。)
課堂小結。
此時,教學活動已接近尾聲,我啟發(fā)學生回顧、再現知識,并把本節(jié)課的主干知識寫到黑板上,起到提綱挈領、畫龍點睛的作用。(本部分內容大約需要3分鐘。)
布置作業(yè)
五、說板書
本節(jié)課運用了多媒體輔助教學,所以板書主要簡明扼要的寫出Na2O與Na2O2,Na2CO3與NaHCO3的主要性質即可。
教學評價:
本節(jié)課依據構建主義理論,我設置了“滴水生火”和“吹起生火”兩個趣味實驗,給學生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使學生很想知道什么物質具有這樣的性質,激發(fā)起學生強力的求知欲。營造了很好的課堂情趣。同時又依據知識特點,用實驗探究來完成對鈉的幾種化合物的認識,充分體現了化學的學科特點和學生的主體意識。既提升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思維能力。又可以使學生學習到科學研究的一般方法和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品德,除此外還大量運用了對比的學習方法,以表格的形式整理出來,使學生一目了然。完成了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上升,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