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運是我觀后感
篇一:幸運是我觀后感
1.有佳句無佳章,整體有些細節(jié)既接地氣又見真情,但有些地方導演處理起來又過于浮夸,沒有很好的統(tǒng)籌起來。不像《桃姐》,其實更像《天水圍》,屬于普世上小人物的生存現狀與窘迫。
2.如果說這部電影是成功的(至少我認為),全部要歸功于導演對角色的塑造以及兩位演員自己的精湛演技。芬姨從過去風光無限,到歷經大半生的起伏,盡管身邊無人,但孤獨卻并不孤單,因為她內心豐富,性格可愛,與人為善。旭的角色也有顯而易見的成長,在所有精致的小事中,體會到對人好的溫暖。
3.關于阿爾茨海默病的電影,總能在細膩的感情中為人動容,《幸運是我》將鏡頭聚焦于平凡的香港市井之中,用兩個陌生人的意外邂逅,在一段真摯的羈絆中,不僅將親情醞釀升華,營造了關乎陪伴的美好,更以其所聚焦的病癥,彰顯著一份厚重的人文關懷。
篇二:幸運是我觀后感
有幸抽到了蘇州站的點映,而這一站的主題叫:剛剛好就很幸運。那就順手拿來做題目吧。
影片的宣傳定位是“姊妹版《桃姐》”,但當我做足了“用沉重的心去看阿茨海默、去感受社會感受愛”的準備看完后,發(fā)現它比《桃姐》輕松不少,更像《觸不可及》、《抗癌的我》那樣,題材會讓你有所防備,卻是溫馨居多。它也會寫實,現實的痛與不甘,講講你無法忽視的生活細節(jié),但更希望讓你看到生活美好的一面。這可能和導演長期編喜劇有關,再沉重,也仍然相信愛。
雖然點擊羅耀輝的影人頁面,發(fā)現最高分也只有6.9,但是,這并不阻礙這部片的扎實劇本。兩個小時內,形成了不少人物紐帶和社會關系,雖然阿旭和小月的感情線好像并沒必要,尤其是“兩句”微信語音帶來的醫(yī)院外套回憶。
一個從內地來到香港尋父打拼的后生仔,父親對他愛理不理,被炒魷魚還被追債,窮困潦倒到做個好事都被偷車,哪來的精力去談一場踏實的戀愛,陪伴他的,只有父母留給他的深深胎記。但即使他有著當今青年普遍存在的暴戾沖動,他的內心始終是柔軟的,所以,他會和同樣渴望被愛的芬姨產生羈絆。
更多的時候,阿旭是故事的絕對主角,他在社區(qū)看到了比他更無助更邊緣的人、在父愛上受到了挫折,這一切合情合理的由頭,讓他在處理與芬姨的關系時有了足夠充分的情緒積累。他轉變了起初的功利小心思,帶芬姨看病,幫她做記憶訓練,給她做愛心早餐,越過了租客的界限,自然而然的成為了芬姨的兒子。成為兒子的過程,也是阿旭成長的過程,不止是親情的加深,還學著去愛人,更平和圓滑地去處世,這也是導演藉由他,抒寫一代青年的理想成長軌跡。
關于親情,關于愛的故事,細節(jié)一定是少不了的。芬姨記不住新電視的亞視要怎么按,吵不過阿旭就只能躲到房間里哭;阿旭面對父親完全不給臉色的冷漠,只能說出一句“他都沒有存我的號碼”;芬姨走慢了幾步便被阿旭訓斥,你為什么不能走快一點;意識到自己可能存在記憶問題,她固執(zhí)地想要靠自己走回家,卻始終找不到回家的路;芬姨頂著墨魚頭在街上慌張地行走,見到阿旭的瞬間又一個勁兒地說“不要走”;還有那些雞蛋,那些染了又長的白發(fā)。而這些,也必須感謝新老演員的真實表演。
相比于《幸運是我》這樣略顯懵逼的片名,影片的英文譯名倒是更好的詮釋了主題,Happiness。這是一個關于快樂的故事,而快樂,絕不只是張繼聰見縫就能插針的搞笑。
縱使生活會有阿茨海默這樣的苦難,但還是會有割舍不開的親情,以及其他感情。歷盡諸多不如意,總能換來一些小幸運,像阿旭那樣,真正在一個地方毫無怨言地立足,像芬姨那樣,一個慌神過后,還能記得所愛之人,放心微笑。雖然電影的結局還是偏“夢幻”了。
電影結束的時候,屏幕上出現了這樣一句話,人的運氣分為好運和壞運,互為對立,輪回逆轉。
這一切剛剛好,而且很幸運。
篇三:幸運是我觀后感
一陣母親從老家過來陪我?guī)字,家里沒電視,怕她人生地不熟太無聊,就買了平板電腦給她玩。感覺現在電子產品的設計已經日臻便捷完善,音量、亮度、屏幕翻轉都異常簡單,只需要手指一撥一劃。但令我訝然的是,粗略快速地教了她一遍基本操作后,母親對如此簡單的操作仍無法諳熟于心,抱著平板電腦像一塊燙手的山芋,最后目光哀切地望著我說,還是給我找?guī)妆緯纯窗伞?/p>
她怕我氣惱,我卻真的氣不打一處來。
花了錢買了高科技產品,母親卻像一個時代的棄兒,跟不上這個變化飛速的科技時代,我卻再也沒有耐心一遍遍教她,只剩埋怨。
這一幕,當阿旭給芬姨買了新的3D電視,芬姨最愛的亞視從頻道2被換成了11的時候發(fā)生了驚人的吻合。老年人看了半輩子的電視,早已熟稔按到哪個鍵必定是哪個頻道,你給她換了,她肯定要發(fā)火。而阿旭此刻的盛怒與我如出一轍——換了好的產品,你沒一句贊揚,反倒怪我攪擾了你的習慣。這是新與舊的勢不兩立,也是編劇對生活細致入微體察后的產物。
霎時我就淚流滿面,于是一部好的電影,總是能讓你產生共情,而每個人都是在電影里看自己,審視自己的生活,大抵如此。
開頭給阿旭抱著骨灰罐的手一次特寫,奠定下全片人與人牽系不斷的基調。阿旭打工因為牛河里有貓膩憤而,與女性朋友歡愉過后翻對方錢包趕人家走,走在路上幫陌生的芬姨撿拾橙子。寥寥幾筆沒有廢戲,一個多面、矛盾的人物馬上變得立體。他和我們諸多背井離鄉(xiāng)的打工仔太相似了,沒有人是純凈無暇的好,也沒有人是徹頭徹尾的惡,都不過是湮沒在流光溢彩霓虹車流中的小人物。
芬姨照鏡子揪了一縷額際的白發(fā),仿佛隔著大銀幕已經聽到了一聲歲月的嘆息。這樣的嘆息貫穿了她孤老的后半生。孤獨終老,這是對一個人最惡毒的詛咒之一,應驗到她的身上時,每個人都只剩向命運乞討一絲憐憫的份了。所以她與阿旭聊起剛剛搬走的女租客時,表面的云淡風輕掩藏不住即將重回孤獨的黯然神傷。
導演是編劇出身,看得出劇作的巧思雕琢,鋪陳了大量的細節(jié)。阿旭賣掉的古董椅、那個總也打不通的號碼、冰箱里滿滿的雞蛋、給弟弟買的玩具,幾乎每處細節(jié)都行使了塑造人物醞釀情感的任務。芬姨也和大多數典型的獨居老太太一樣,嘮叨、毒舌、脾氣倔,卻在發(fā)現阿旭消失頂著染了一半的頭發(fā)滿大街找尋、聽說阿旭要搬走淚水漣漣哀求不要留她一人的時候,真實地反映出了一個被時代拋棄的老人,對生活的苦苦相求。
值得一提的是兩位主角的演技,在這樣一部幾乎全憑人物撐持起的電影來說,演技顯得尤為重要。同樣是關注阿爾茲海默的奧斯卡作品《依然愛麗絲》里,幾乎全是朱利安•摩爾的演技在閃耀,光芒蓋過了所有人。金像獎影后惠英紅奉獻了完全不輸奧斯卡影后的精湛演技,紅姐特意強調,她不是在演芬姨,她真切地就把自己當成了芬姨。這個角色讓她每一次的表演都想起年邁的母親。而陳家樂也打破了顏值和演技成反比的刻板概念,對峙時眼神中的暗涌,相處時神態(tài)中的溫情,尤其是在病房走廊情緒徹底爆發(fā)的那場哭戲,鼻涕都清晰可見,看得出在演技上下過工夫。
片子也并非完美,除了塑造兩位主角之外,阿旭的朋友同事也都性格各異讓人印象頗深。唯獨備受詬病的劉雅瑟扮演負責愛情線的角色非常失敗,最后的留信獨白和綠色外套也顯得刻意造作,毀了前面醞釀好的情緒。那種“曾經的相遇”因為是“人為”而顯得虛假。倘若如《樹大招風》三個悍匪酒店相遇的“天意”,或許更顯得真實。
芬姨只習慣亞視的2頻道,因為那是記憶的印記;阿旭的耳后胎記,那又是血緣的印記。甚至連陳家樂本人都不太清楚,那個明顯的胎記是什么用意。在映后沙龍里,紅姐代為解讀了導演的意圖,雖然阿旭被親情所棄,但是這樣一枚胎記,是父母與子女牽系的憑證,有了這樣的證據,父與子才不應該是冷冰冰的毫無關聯(lián)。而人與人之間同樣如此,彼此相互牽系才能相遇、相識、相知。
看《幸運是我》不免讓人聯(lián)想起許鞍華的《桃姐》《天水圍的日與夜》,一個同是人與人的感情,一個同是反映香港的庶民故事。在日本有山田洋次、是枝裕和、阪本順治這樣專注于表現庶民的生活題材的導演,《家族之苦》里普通家庭啼笑皆非的離婚鬧劇、《步履不!防飳こ0傩毡澈蟛蝗烫峒暗倪^往、《團地》里日本小區(qū)街坊鄰里的口耳相傳的流言蜚語,因為將人與人的牽系展現得生動而顯現出人性的多樣,讓觀眾有所代入。而反觀當下盲目追求IP,把電影當項目來拍的國產影壇,觀眾對青春電影無感、對特效大片冷漠,究其原因還是沒有以情動人。因此《幸運是我》這樣一部在院線公映的影片就顯得彌足珍貴,它可以讓人審視自己的生活,代入自己的情感,像一盞濃釅的香茗,歷久彌新,回味無窮。
阿旭曾經在福利中心看到母親帶著孩子而神傷,遇到芬姨之后人生有了亮色,兩個人缺失的情感得到了相互補充,在大街上再看到別人相互抱怨,阿旭卻涌起了暖人的微笑,這是一個成長與改變的過程。人與人之間的紀念物,從來都不只是我買來送你的3D電視、你給我煮的沒放米的稀粥,甚至也不是我遞給你的一盒雞蛋、你贈予我的全部遺產。人與人最珍貴的紀念物,是你留在我身上的,如同河川留給地形的,那些你對我造成的改變。
電影觀后感相關: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