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實踐活動過程總結(精選5篇)
社會實踐活動過程總結范文第1篇
【關鍵詞】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
自約三十年前團中央首次號召全國大學生在暑期開展“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以來,各大高校均在暑期期間組織青年大學生開展關“文化、科技、衛(wèi)生”方面主題的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活動,起初主要是去農村地區(qū)開展實踐活動,近年來,主題日益豐富,且更為貼近國家社會的主要關注問題,如“關注留守兒童”、“關注流動兒童”等。實踐形式和內容得到豐富和發(fā)展。因此,在新形勢下,如何有效的推進社會實踐活動,真正實現青年大學生受教育、長才干,真正實現有效解決相關問題,讓受助群體收益是擺在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指導老師面前的難題。本文依據實踐項目的實施進程試從暑期社會實踐立項、實施、總結反饋等三個環(huán)節(jié)淺析新時期下如何開展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
一、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立項
暑期社會實踐主題的確立是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成功的首要條件,主題的確立可以依據以下幾個維度來綜合確立:一是每年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文件通知,這是開展相關活動的主要依據,可以從中選題;二是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能夠迅速聚焦當前社會的關注熱點,有利于社會實踐團隊實踐主題的確立更加貼近社會當前實際;三是青年大學生的特點,從所學專業(yè)、個人特長等角度去做擅長的領域,有助于保障社會實踐的實效。;四是社會的實際需求,結合實際需求去開展社會實踐有助于解決現實存在問題,凸顯實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實踐團隊的組建是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首先是要聘期富有經驗、責任心強的指導教師,指導教師是團隊的靈魂所在,能夠有效的協調指導整個實踐團隊的實踐過程。在實踐項目人員承受數、實踐項目資金等各方受限的情況下,組建一支政治強、作風硬、執(zhí)行力強的團隊成員尤為重要,因此個人自愿是基礎,在個人自愿申請的前提下,可以結合實踐項目進行一些維度的選拔,實現項目團隊成員與實踐項目的高度契合,同時要根據實踐的項目對團隊成員進行合理的分工,如采訪、宣傳、后勤、數據分析等等。
實踐團隊的資源調配上,首先是可以申請政府部門、社會團體、公益組織等的公益資金扶持,如“青年中國行”等項目,一方面可以對實踐團隊進行有力的專業(yè)化培訓,另一方面可以提供充足的社會實踐所需資金;二是可以前期自行運營一些公益創(chuàng)業(yè)項目進行自我的造血,通過自我造血為社會實踐提供必須的資金支持;三是可以做一些社會募捐活動,募集實踐活動所需的經費。
實踐地的前期走訪,在社會實踐主題項目實施之前,要做好必要的前期準備,首先是對實踐地環(huán)境的了解,對實踐地的交通、安全、飲食、醫(yī)療等具體情況做到熟悉;其實是實踐項目內容包括對象狀況的了解,根據具體情況做好社會實踐的工作預案和實施進程;最后是根據實際情況,做好應急預案,對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和突發(fā)狀況制定預案。
二、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實施
實施之前,要針對實踐項目做深入的剖析,對目標任務進行有機的分解,制定合理的具體實施方案,要研判各種突發(fā)情況,做好工作預案,購買必要的物資資料。實施過程中,如果是做調研項目的話,那么需要做好詳實的調查問卷、檢驗檢測設備等;如果是做科技、文化、衛(wèi)生等知識宣傳和普及的話,那么需要印發(fā)相應的宣傳資料和讀本;如果是關愛“留守兒童”或者“流動兒童”的話則需要配置相應的教具和部分文具等。如果是做新農村建設等主題的話,則需要準備相應的設備儀器,相關圖紙等等。
要對實踐團隊成員進行相關主題培訓,沒有經過培訓匆匆開展只會導致實踐效果大打折扣,要根據實踐主題開展一系列培訓,如社會調查方法、統(tǒng)計學、實驗方法、心理輔導等等。在集中培訓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團隊成員的分工開展專門的業(yè)務培訓,也可在多只時間團隊中開展交流活動,促進團隊成員熟練掌握相關方法和技能。最后是安全問題,在實施之前及在實施過程中要對實踐團隊的成員進行安全教育,可以制定團隊的行動公約,亦可簽署安全承諾書,確保實踐團隊的人身安全、財產安全。
在實施過程中,要根據具體的推進進程與預計方案進行對比,及時糾正實踐過程中的偏差;在實踐過程中,要及時做好數據的收集和整理,便于后期實踐總結和反饋;在實踐過程中,要重視實踐團隊成員的安全,做到完成實踐預計目標和團隊成員安全并重,及時排查過程中的安全隱患,確保實踐項目的順利完成。
要善于整合實踐地當地的資源。在實踐過程中,要結合項目前期做的準備,整合當地資源助力實踐項目的完成,如可與實踐地的政府部門、公益組織對接,可爭取當地村民、居民的支持,可與在同地開展實踐活動的團隊聯系,共享資源等。
三、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的總結反饋
集中實踐環(huán)節(jié)結束后,總結反饋是非常有必要的,一方面有助于總結實踐的得與失,為下一次的實踐提供經驗,另一方面有助于聚焦社會關注度,凝聚更多的力量來解決存在問題?偨Y反饋主要是有一下幾種方式:一是撰寫總結報告,詳實記錄社會實踐的全過程,總結得失,為今后的實踐項目的開展提供可行性建議和支持;二是及時通過網絡媒體和平面媒體宣傳報道具體的實踐過程,網絡新媒體的迅猛發(fā)展。自媒體的高度發(fā)展,能夠最及時的宣傳實踐的過程和成果,能夠及時反映基層社會中的真實情況,聚焦更多的人來關注、解決相關問題;三是根據實際問題提供可行性解決方案,并將相關方案提交政府、公益組織等相關機構,為公共管理機構工作提供參考和建議,升華實踐項目的成果;四是可以通過組織座談會、分享會等方式讓團隊成員分享交流實踐心得,升華實踐的感悟體會,讓團隊成員真正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也可通過召開宣講會的方式,讓更多的青年大學生了解社會實踐。了解實踐項目,為今后實踐活動的開展提供助力!
總之,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實踐教育的載體和手段,既幫助大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成長和發(fā)展,也對經濟社會發(fā)展等帶來了有力的促進,對社會的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帶來了一股清流,今后也可以不局限暑期、寒假等長假時間,實現將社會實踐活動貫穿于大學生培養(yǎng)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和時間段。實現實踐育人的目標。
作者:向杰等
參考文獻:
[1] 陳揚.基于項目運作模式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探索[J]. 教育與教學研究, 2023,24(8).
[2] 曹雪亞,葛雪益.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評價體系的現狀分析及構建研究[J]. 科教文匯,2023(3).
[3] 范珊珊.淺談新時期大學生社會實踐長效機制的構建[J].科技信息.2023年21期.
[4] 于曉萍,劉素紅,朱以財.大學生社會實踐育人實效性與發(fā)展路徑研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3年03期.
社會實踐活動過程總結范文第2篇
關鍵詞: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價值;實施;策略
一、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的價值
第一,關注學生的生活現實,滿足學生成長的需要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中學階段是人生觀教育、價值觀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關鍵階段,他們不滿足于單純的書本知識的接受性學習,具有參與社會生活的愿望和一定的社會實踐能力;引導學生在實踐中學習,主動地參與社會生活,成為學生身心發(fā)展的客觀要求。開展活動課教學,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
第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和綜合實踐能力。利用教育教學情景開展活動課教學,為學生打開一個開放的時空,由學生自主地、創(chuàng)新性地展開學習活動,書本知識的學習不是學生知識獲得的唯一途徑,直接經驗學習和間接經驗學習相結合,把學生的探究發(fā)現、大膽質疑、調查研究、合作交流、社區(qū)服務等作為重要的學習方式。
第三,面向學生的“生活世界”,密切學生與生活、學生與社會的聯系。活動課教學內容依托并超越書本知識學習的局限,要求學生從生活、社會現實出發(fā),圍繞人與自然、人與他人或社會、人與自我、人與文化等方面;深入自然情景、社會背景或社會活動領域,開展探究、社會參與性的體驗、實踐等學習活動,形成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的整體認識,發(fā)展良好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二、思想品德活動課教學的實施
1、活動課教學實施的基本環(huán)節(jié)
思想品德學科的活動課教學過程,要依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學生的認知能力與水平,將情境、問題、資料、思考、操作等要素有機組合,一般包括以下幾個環(huán)節(jié)。
一是活動準備,收集信息。課前讓學生收集各種材料和觀點,如圖片、文字、聲像、實物以及其它信息載體,為進一步學習提供背景材料,培養(yǎng)學生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是情景創(chuàng)設,形成氛圍。在創(chuàng)設情景時,要注意情趣和境界的交融,注意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從學生的角度來認識世界。
三是情景活動,師生互動。教師要做好從“引”―“扶”―“放”過渡,指導學生從“不會”到“會”,把握活動研究的主題和時間;指導學生按照主題活動的目的和要求自主地投入活動,既動腦又動手,將自主思考與自主操作相結合。這一環(huán)節(jié)是實踐活動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四是交流評價,共享成果;顒舆^程與活動成果的交流,是為學生更全面地理解活動主題,更有效地掌握知識而開展的;對活動過程與活動成果的評價,其目的本身并非區(qū)分優(yōu)劣,而在于更科學地提升蘊含于活動中的知識、觀點等。因此這一環(huán)節(jié)并不是實踐活動課的結束,要通過交流與評價活動來總結得失,及時調整策略,采取補救措施。
五是總結提升,服務學習?偨Y包括對活動本身的總結,還包括由活動引發(fā)的問題的思考總結和通過活動學到的有關學科知識的總結;在活動總結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活動結果,得出有關的結論、觀點,為學科的學習活動服務。
這些基本環(huán)節(jié)并不是線性的步步跟進的過程,要求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的要求、學生的活動狀態(tài)實施調整,有省略也有循環(huán)往復。
2、活動課教學實施的策略
其一,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社會發(fā)展實際;顒诱n教學依托教材又超越于教材,立足于課堂教學又延伸課堂之外,面向學生的生活和已有經驗,在開放的時空中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fā)展,增長學生的實際體驗和實踐能力。因此,活動主題的選擇與確定要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經驗、貼近社會現實;活動過程的實施要借助具體的自然情境和社會情境;活動成果的總結要引導學生聯系個體的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生存的環(huán)境和社會現實來總結、反思,獲得實際的體驗,深化認識。
其二,正確處理師生和生生之間的合作與有效指導的關系。活動課教學是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性的教學方式,它要求學生積極參與、自主實踐,同時要求教師有針對性地引導、指導。正確地處理好學生的自主選擇、主動實踐、積極合作與教師的有效指導的關系是實施過程中的一個基本要求。
其三,注重活動教學中學生活動方式的多樣化。在活動主題實施過程中要倡導學生學習活動方式的多樣化,引導學生開展基于課題的研究性學習、社會參與的體驗性學習、社會活動的實踐性學習等,通過設計、調查、參觀、訪問、社會宣傳、表演、交流等多樣化的活動方式,促進學習領域之間的融合,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任何課型都不是單一存在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必須根據教材的內容,當時的社會現實及學生實際情況的變化而變化。在一節(jié)課中可以有多種活動形式交替使用,這樣可以使課堂教學更為活躍,教育教學效率更高。
其四,提高教師的活動組織、指導和總結提升的能力。在活動課教學中,教師是學生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參與者、領導者、協調者和評價者,通過參與學生的學習活動,塑造民主、合作、平等的師生關系;協調學生、學校與家長的關系,協調社會有關部門、機構與學生活動的關系,為學生開展實踐性學習創(chuàng)設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和課程資源。教師在活動中要把握好“度”,即對社會實踐過程及課堂教學秩序與效果的控制力度上,教師應更多地思考:如何通過校內的交流把握學生校外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適應能力及實踐能力;如何通過已收集的資料論證教材的觀點,培養(yǎng)學生的歸納推理能力;如何教育學生把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和學校的正面教育有機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何讓學生去模擬體驗各種角色,自己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如何在課堂上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真實地發(fā)表自己的見解,使教學真正成為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雙邊活動。
參考文獻
社會實踐活動過程總結范文第3篇
一、廣泛動員 精心組織
我院始終把社會實踐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部分來抓。接到團中央和團省委的文件后,院團委立即進行了認真研究,領會精神,精心策劃,確定了本次實踐活動的方案,并及時向學校領導做了匯報。學校領導非常重視此次社會實踐活動,要求各系(部)要充分認識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重要性,積極動員、組織廣大青年學生投身到社會實踐活動中去,要各系(部)認真籌劃組織。多次與各系(部)團總支研究今年的實施方案及其他具體問題。院團委校于6月中旬向全院各有關單位下發(fā)了《關于組織2004年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通知》,提出了四點具體要求:高度重視,加強領導;擴大規(guī)模,加強建設;立足需求,講求實效;注重宣傳,擴大影響。引導我校今年的暑期社會實踐工作全面開展起來。
為充分調動廣大學生的投身暑期社會實踐的積極性,我們從5月底6月初開始,就利用網絡、板報、櫥窗、廣播、海報等多種形式對今年暑期實踐活動進行了詳實、細致的宣傳。從號召廣大同學投身暑期社會實踐到今年我校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集中組隊的報名流程,再到今年我校暑期社會實踐的主題和主要內容、社會實踐過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項、社會實踐報告的書寫方法、我校今年暑期社會實踐的總結評比辦法,再到大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的重要意義、我校往年暑期社會實踐所取得的成績都做了形象、具體、生動的介紹和說明,起到了很好的宣傳效應。從6月中旬開始,又在全校學生中開展了社會實踐方案征集活動,既集思廣益,又發(fā)揮了主動性。放暑假前,各院系又分別召開了動員會,對每個在校生都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結合往年的經驗,今年我校暑期社會實踐的組織更加有序,思路更加清晰。為使今年我院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針對性更強,目標更加明確。按照團省委的部署和要求,院團委組織召開了會議,對今年我院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工作的前期準備及調研工作向我院系(部)團總支進行了部署。要求團干部們要緊密圍繞“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農村政策宣講”這三個主要內容,結合我院具體實際開展暑期社會實踐工作,從學生內部及學校外部兩個方面深層次的發(fā)掘信息,進一步把社會實踐工作做好,做細,做扎實,有的放矢。對今年的暑期社會實踐工作進行了具體部署,對今年的暑期社會實踐組隊方案、工作流程、團隊守則、后期總結評比等都做了詳細說明。
二、重點突出,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特色明顯
今年是我院改革發(fā)展十分關鍵的一年,當前,全國上下正在認真學習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貫徹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特別是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農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意見》,以切實解決“三農”問題。在這樣的形勢下,動員組織廣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對于引導學生在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實踐中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促進全社會牢固樹立和真正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的發(fā)展觀,并進而為我校的建設和發(fā)展做出貢獻,具有重要意義。為此,我校今年繼續(xù)以大學生素質拓展為統(tǒng)攬,以“服務社會,完善自身”為宗旨,以“經風雨,見世面,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為目的,以“傳承五四報國志,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為主題,積極動員、鼓勵、組織全校廣大學生投身社會實踐,走與實踐相結合的成長、成才之路。引導廣大學生深入學習領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繼承和發(fā)揚“五四”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光榮傳統(tǒng),樹立和落實科學發(fā)展觀,把愛國熱情和成長成才的強烈愿望轉化為學習進步的實際行動,在實踐中認識國情,提高素質。
今年我校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突出科學發(fā)展觀實踐服務、農村政策宣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等內容,結合我校和學生的實際,廣泛開展科技支農、企業(yè)幫扶、文藝演出、法律援助、醫(yī)療服務等活動。為突出重點,發(fā)揮優(yōu)勢,起好示范帶動作用。
在不斷總結以往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我們堅持原有特色,并不斷擴展形成新的特色。主要
〈1〉點、面結合,靈活多樣。在今年的暑期社會實踐活動中,不論是各實踐團隊還是個人,他們圍繞今年的暑期社會實踐主題采取了靈活多樣的方式,形成全面細致的整體實踐成果。
〈2〉內容豐富,覆蓋面廣,形式多樣。今年我校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涉及工業(yè)、農業(yè)、商業(yè)的各個行業(yè)領域。有深入廠礦進行生產實習的,有深入偏遠山區(qū)進行科技文化援助的,也有到農村進行科教、醫(yī)療衛(wèi)生、法律宣傳的。有進行科技考察的,也有進行社會調查的,有開展文化服務的,也有開展技術服務的,還有從事支教掃盲服務的,涵蓋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另外,今年我校各專業(yè)學生并不僅僅局限于在所學學科范圍內進行社會實踐,而是做了許多探索性的嘗試,思路更加開闊。學經濟管理專業(yè)的學生有從事市場營銷調研的,也有從事產業(yè)結構分析的;也有到工廠學本領練技術的,也有為企事業(yè)單位開發(fā)軟件管理系統(tǒng)的,豐富了大學生專業(yè)知識以外的其它行業(yè)的技術本領。
〈3〉基地建設更加鞏固和完善,基地數量不斷擴展。
三、工作扎實,成果顯著
2007年的暑期社會實踐工作,同學們都能以認真負責的態(tài)度,扎實、持久地開展實踐,在深入了解社會的過程中,進行有深度的探究,獲得可貴的一手資料。通過縝密的組織、認真扎實的開展實踐,使社會實踐活動實現了預期目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通過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使廣大同學對黨的各項方針、政策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在實踐過程中,同學們通過讀書、閱讀報刊、走訪、座談、聽報告等方式,結合對黨的各項路線、方針、政策及理論著作的學習,對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時代背景、實踐基礎、科學內涵、精神實質的認識更加深入。
2.通過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增強了廣大同學的民族自豪感,堅定了他們的愛國主義理想信念。通過深入社會,了解社會,了解我們民族發(fā)展的歷史,了解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的奮斗歷程,結合神六飛天、08奧運的偉大成就,使同學們的愛國主義熱情高漲,為祖國騰飛而奮發(fā)讀書的理想更加明確,增強了建設祖國,為社會做貢獻的歷史使命感和責任感。
3.通過實踐活動,使青年大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得到了體現,樹立了青年一代大學生的良好形象。不管去的是偏遠的山區(qū),還是繁華的都市,大學生們不怕苦、不怕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工作態(tài)度給實踐單位及更多的干部、群眾留下了良好的印象。他們通過認真投入工作,用自己的一舉一動展現了自身的素質,很好的體現了一名青年大學生的價值。
4.實踐活動的開展培養(yǎng)了大學生獨立處世的能力。大學生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通過獨立生活、獨立思考、獨立自主的去面對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對社會的認識更加清晰。不管在實踐過程中遇到挫折還是成功,對他們都是一種收獲,明確了優(yōu)勢同時也發(fā)現了不足之處,面對社會更加自信。
5.社會實踐的開展涌現出來了一批全心奉獻、樂于助人的先進青年。
社會實踐活動過程總結范文第4篇
活動前集中強調相關安全要求,使學生有秩序的進行參觀實踐。親愛的讀者,小編為您準備了一些社會實踐活動總結,請笑納!
社會實踐活動總結1在這一學期中,我校認真貫徹縣教育局教研室以及學校綜合實踐課程計劃的有關精神,堅定不移地依照新課程理念,開展綜合實踐活動,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推向深入,努力提高教師的課程實施能力,著重培養(yǎng)既有底氣又有靈氣且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的現代小學生,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一、根據學校實際,科學確定活動內容
1、自主化
為了使綜合實踐課程有效的推行,學校建立了一套健全的課程實施組織網絡。在這個網絡中,校長室負責課程實施的全盤領導,教導處負責活動研究、指導培訓、鑒定、資料管理等活動,教導處、大隊部協助活動,各年級研究組負責確定、協調活動計劃,班主任及其他指導教師是具體實施者。在計劃制定方面,我們注重全員參與,自主制定。即校領導、教師、學生都參加到學校計劃制定的活動中來,它經過了由上而下、由下而上兩個輪次。由上而下,即由學校領導、教導處將確定的我校綜合實踐的課程理念、目標向下傳達,組織教師學習領悟,讓每一位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充分了解本課程的性質、任務、本校的活動特色等;由下而上是指內容的制定全員參與,由學生到指導教師最后再匯總到主管的教導處。
2、多角度
在確定本學年的活動內容時,首先在學生中展開廣泛的討論,讓他們圍繞書上的課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個方面,再由指導教師根據匯總的情況進行梳理、篩選、歸類,上報科學的、可行的課題,最后由教導處做通盤搭配,根據各年級確定的研究主題進行統(tǒng)一的規(guī)劃安排,制定計劃。
3、系列化
同一個內容,不同的做法,由此體現課題的層次性與新穎性,形成一個序列,這是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一個創(chuàng)新。
二、加強常規(guī)管理,促進課題深入實施
1、課時安排、落實制度
我校綜合實踐活課時安排是彈性課時制,即將每月4課時的綜合實踐活動時間根據需要靈活安排,做到集中使用與分散使用相結合。將4節(jié)綜合實踐活動分成“2+2”的形式,“2”為教師指導課,每月2節(jié),由教師進行活動培訓,傳授活動內容與方法,圍繞活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階段總結,“2”為個人實踐活動課,放在每周的周末,由學生個人或者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自由活動?梢愿鶕枰獙2節(jié)綜合活動大課與信息技術課打通,也可將其與其它學科如自然、班隊、社會、科學等打通,統(tǒng)一安排使用這樣的安排靈活性大,為綜合實踐活動提供了時間上的保障。在課時的落實上,學校領導小組不定時地進行檢查和聽評課活動,保證了新的活動理念的運用,提高了每節(jié)活動課的課堂質量。
2、教師選聘、培訓制度
理念是教育改革的陽光,有了陽光,才能有教育的春天,綜合實踐活動的開展同樣要求教師有堅實的理論、先進的理念作基礎。因此,我們把教師競聘工作當成一件大事來抓,力求通過競聘,擇優(yōu)錄取優(yōu)秀教師,在培訓方面,本學期我們重點抓了教師指導方面的培訓,多次組織教師學習有關專家的最新教育理念,并在學習后要求教師結合學習所得與教學實際,每人寫出指導手記,集體交流討論,互相學習,取長補短。
3、聽評課制度:
本學期我們主要重視了綜合實踐活動的課堂教學,力求通過聽評課活動,使綜合實踐的課堂教學改變以往的應付、呆板、滿堂哄的現象,做到科學、務實、創(chuàng)新,既促進教師課堂教學理念的轉變,又使學生能在課堂上學有所得,真正地走向生活,走向實踐,走向創(chuàng)新。
社會實踐活動總結2本學期,三年級綜合實踐課程以“創(chuàng)新、實踐、發(fā)展”為主線,以“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學會創(chuàng)造”為目標構建知識,使學生通過綜合實踐活動,獲得健全的、創(chuàng)造的人格發(fā)展。
一、活動主題的選擇
1、我引導學生從“勞技教育”“環(huán)保教育”“人與自然”等側面提煉主題。
讓學生在“勞動中學勞動”,樹立勞動觀念,學習勞動技巧;讓學生“在考察中學環(huán)保”,樹立環(huán)保意識,參與環(huán)保實踐。讓學生“在自然中學自然”,豐富科學知識,經歷探究過程。如:研究性主題“美化班級設計”,他們就圍繞這個主題,通過實踐活動、布置班級、動腦活動,了解班級布置不易,也就熱愛班級了,起到一舉兩得之功效!
2、要讓學生從社會中選定感興趣的主題,讓學生關注社會,體驗社會角色;
熱愛生活,關注生活問題;并學會健康愉悅地、自由而負責任地、智慧而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如:開展的“我的成長”活動主題,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讓學生了解自己姓名的由來和其中蘊涵的父母的殷切期望,體會父母對自己深深的關愛。從而使學生從小養(yǎng)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
二、活動開展方法的嘗試
學生的學習方式各不相同,綜合實踐活動也應該尊重學生的差異,采用多樣的探究方式和活動手段,刺激學生調動多種感官,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研究方法。從參與研究的對象來看,可以采用個人獨立探究的方式、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從研究采取的手段來看,可以采用活動設計、調查研究、參觀訪問、實驗演示、表演交流、總結、答辯、反思等學習活動。如:“美化班級布置”就是綜合運用了各種方法手段;學生經過對過去教育布置的回顧,和家庭的一些有益的做法,提高了學生和生活在自己周圍的人的護班意識。學生在喜聞樂見、形式多樣的活動中進行有效的活動。
1、親身參與實踐,注重親歷、自主學習和實踐,在開放的學習情景中獲得親身參與實踐的積極體驗和豐富的經驗。
2、獲得對自然、對社會、對自我之間的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形成親近自然、關愛自然、關心社會以及自我發(fā)展的責任感。
3、發(fā)展學生在自己的生活中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認知、發(fā)展學生的動手能力,養(yǎng)成探究學習的態(tài)度和習慣。
4、培養(yǎng)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整理與歸納信息,并恰當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5、鼓勵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獨立思考,標新立異,大膽提出自己的新觀點、新思路、新方法,并積極主動地去探索,激發(fā)他們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欲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
社會實踐活動總結3為引導學生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開闊眼界、增長見識,促進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進一步落實__市中小學生大課堂文件精神,自__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啟動以來,我學校積極響應區(qū)教委號召,組織了形式多樣的實踐活動。學生們在社會課堂中開闊了視野,學到了在校園內、教室里學不到的知識。隨著幾次活動的組織教師和學生隨著社會大課堂活動的開展而不斷成長。
1.成立領導小組。
因為是近幾年第一次組織這么大規(guī)模的學生群體活動,為了使活動能夠穩(wěn)步開展,活動前,我校成立了以校長孟宏任組長,副校長劉春華任副組長,各校德育主任、班主任、學生及家長代表為組員的社會大課堂領導小組。公布小組成員的主要任務及分管職責。
2.召開預備會議。
每次活動前,我們都會召開領導班子、學生、家長、教師代表研究會議,下發(fā)每個學生人手一本社會大課堂讀本,積極向廣大師生、學生家長廣泛征集參觀活動資源單位地點及組織參觀學習的人員范圍。根據征集、研討,確定每一次參觀的資源單位。根據學校隸屬山區(qū),學生眼界較狹窄、參觀外出時間較少這一特點,大膽嘗試讓全校每名師生都進行參與,確保每次活動的全員性,對實際有困難的學生學校進行單獨協調、解決,達到共同教育的效果。通過后面的幾次活動發(fā)現我們這一大膽的舉動是成功的。
3.進行全面溝通。
確定每次參觀地點后,我們都會與每位學生家長進行聯系,召開家長座談會,及時與家長溝通,贏得家長支持。學校領導小組成員還要通過電話、網絡查詢、實地考察等形式與資源單位進行聯系、預約,準確確定每一次參觀學習的準確內容及時間,避開參觀、交通高峰時段。和用車單位領導進行電話溝通,將參觀時間與地點準定告知,以次保證學生每次出發(fā)和返回時間。
4.進行安全教育。
認真制定《社會大課堂參觀安全預案》,召開校會、班會,對全體學生進行安全教育,將參觀的具體時間、地點告訴學生,提出乘車、參觀的注意事項及要求。及時下發(fā)社會大課堂參觀實踐——《致家長的一封信》,取得家長的支持與配合。要求學生統(tǒng)一著裝,戴好小黃帽,便于識別;要求班主任、副班主任始終不離開學生,不能以組、個人為單位進行活動,以防學生走失;要求學校校醫(yī)帶好醫(yī)療救助箱;對學生突發(fā)傷害能夠做到及時救助;要求各學校帶好相機留下學生活動的痕跡;要求學校帶好擴音器即使聚集追蹤學生的行蹤。
5.整合教育思想。
我們將社會大課堂參觀的內容和相關學科聯系起來,讓這樣的活動不是僅僅德育主任的事,是班主任的事,而是我們每個人的事。把社會大課堂與語文、科學、社會、美術、科技、綜合實踐等學科充分進行整合,由具體的學科教師進行負責。結合參觀內容各相應學科教師提前都要搜集相關資料,上一節(jié)參觀活動課,這樣整合了我們的教育思想,使學生對所參觀的資源單位提前有了一定的了解與認識。每一次參觀過程中學生都會帶著問題,帶著思想去參觀,避免了參觀的無目的性、盲目性,熱熱鬧鬧去,稀里糊涂回來,沒有留下任何痕跡的現象發(fā)生。
6.掌握各校信息。
每次活動我們都會以校、班級為單位進行分組。每個班級配備副班主任一名,每個年級配備帶班領導一名,參觀中也以班級為單位進行。學區(qū)將每校、每個班級學生的聯系電話、具體坐哪輛車、車里坐幾位教師都做了統(tǒng)計,以保證在出發(fā)、參觀過程中出現問題,學校領導能夠準確掌握第一手學生信息資料,及時進行處理。
社會實踐活動總結4很高興能有這樣的一次機會!今天我去了我們市的敬老院老年活動中心進行社會實踐,在那里我和幾名同來的朋友為那里的老人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簡單工作,之后又陪老人聊天,我們知道,老人最缺少的就是關愛,最害怕的市孤單和寂寞,最希望的是可以在幸福和安逸的環(huán)境中享受自己的夕陽紅。
今天一大早,準確的說是20__年2月26日,早上還下著雪,我和幾名同學約好一同前往位于市郊的敬老院,我們帶了一些水果懷著很興奮的心情一路直奔目的地。令我們很意外的是有幾位老人正好在正門外,我們上前去問,原來他們早知道有幾個大學生要來看望他們,這樣的事情令我們受寵若驚。
我們隨同老人們一起進入了里面,進入里面的娛樂室,整個房間里坐滿了人,和我們之前想的完全不同,老人們見我們來了很高興,我們做了自我介紹之后,便按照事先的安排為老人們表演了幾個簡單的小節(jié)目,說實話這幾個節(jié)目用我們的話來說是慘不忍睹,但老人們還是高度贊揚了我們弄得怪不好意思的,老人們也不示弱,有為滿頭白發(fā)的老爺爺給我們唱了一小段京劇,那架勢。絲毫不遜于我們看過的正規(guī)京劇演員的表演,之后我們才知道,這位老人十分喜歡戲曲要不是條件不允許,早就成了正式演員啦,這水平真是了不得。
后來,我們又和老人們聊天,從這些聊天中,我有很多感觸。通過聊天,我們了解了老人們日常的生活。老人們有些是在家呆不住,子女工作繁忙,有些是被子女送過來的。雖然有的剛剛不太習慣,不過時間長了逐漸習慣起來。老人家在這里都過得很開心,他們有時間的時候會在樓下的樹陰或者是樓上先房字里看一下電視或玩一下麻將,也有是到樓下做一些簡單的鍛煉的。因此,老人在這里也可算是可以晚年安康。
下午1點多,等我們吃完飯,一般這時老人們都出來散步和鍛煉身體了。敬老院有個很大的院子,里面有很多鍛煉身體用的運動器械。有相當多的老人們在散步和鍛煉身體,看見我們來了.就和我們一起玩些小游戲。
通過這次跟老人家的聊天,是我們明白的很多,明白到他們過去的經歷,明白他們的辛勞,明白他們對他們兒女的記盼,更明白他們對我們的希望。
通過今天的實踐,我懂得了很多,我以后希望有更過這樣的機會!總之,今天很開心!
社會實踐活動總結5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主要途徑。根據國家教育部與廈門市教育局要求,社會實踐的數量和成績是學生是否具備畢業(yè)資格的重要要件之一,學校非常重視,按計劃、按要求積極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現總結如下:
1、精心準備:
由政教處發(fā)起組織,各年段認真規(guī)劃好社會實踐(或社會調查)主題,各班級積極動員,做好布置,分組進行社會實踐,把社會實踐、社會調查與日常教學、德育和研究性學習結合起來,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良好的意志品質。
2、積極組織:
各年段以村為單位,劃分小組,指定專人負責,各組負責人能進一步明確活動意義,加強指導,對學生進行安全、紀律教育,并做好協調、組織工作,確保社會實踐活動順利進行。
3、及時總結:
社會實踐活動結束后,班主任按時組織學生填寫《廈門市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登記卡》,并經接待實踐單位或部門提出鑒定意見評定成績并加蓋公章,之后匯總送學校政教處存檔備查。班主任還及時將學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情況登記在《廈門市中學生社會實踐活動考核登記表》,并將此表送交教務處,做為審查學生是否具備畢業(yè)資格和升學考試報名檔案的必備材料。各年段還認真寫出總結報告,及時總結經驗。
社會實踐活動過程總結范文第5篇
一 .否定自然辯證法
薩特是從否定自然辯證法開始自己的“人學辯證法”的理論建構的。
薩特認為,馬克思主義關于自然辯證法的理論是一種“把先驗的和沒有得到證明的辯證法說成自然界的根本規(guī)律! [1] 在他看來, 承認自然界自身存在著普遍的辯證規(guī)律是一種完全違背辯證理性的“十足的神學”。他說:“自然辯證法不可能是形而上學之外的任何東西。在實踐中發(fā)現辯證理性,然后,把它當作無條件的規(guī)律投射到自然界,再回到對社會的研究,聲稱自然的這種難以理解的、非理性規(guī)律制約著社會,這一套程序在我們看來是完全的脫軌! [2]
所以,薩特認為,承認自然辯證法包含著這樣一種危險:即妨礙人的主觀性和人的自由的發(fā)揚。他說,在“現代的馬克思主義者”那里,由于堅持自然辯證法的客觀實在性而“否認思維本身的全部辯證運動,把思維溶化于普遍的辯證法之中,把人分解在世界之中而把它消除” [3] 。 “這種外在的唯物主義硬使辯證法成為外在性:人的本性脫離了人而寓于一種先驗的規(guī)律之中,寓于一個超人的自然中,寓于一種從星云開始的歷史中,對于這種普遍的辯證法來說,……人類史不過是自然史的特殊化而已” [4]
薩特認為,與“現代的馬克思主義”不同,馬克思本人把辯證法看作是人的實踐的創(chuàng)造物。因為,“如果辯證法作為人的無條件的規(guī)律從外面控制人的話,宇宙就變成一個夢。但是,如果我們想象,每個人都隨心所欲,而這些分子的沖突又產生大規(guī)模的結果,那我們將發(fā)現平均數或統(tǒng)計結果,而不是歷史的一種發(fā)展。所以,在一種意義上,人象臣服于一種敵對力量那樣臣服于辯證法,而在另一種意義上,人創(chuàng)造辯證法;如果辯證理性是歷史的理性,這個矛盾其本身就必須歷史地生存下去,這就意味著人在創(chuàng)造辯證法的范圍內被辯證法所控制,又在人被辯證法控制的范圍內創(chuàng)造辯證法! [5]
薩特的主張是:“辯證法應當在許多的人同自然界、同種種‘既定條件’的關系之中和人與人的關系之中被探究。在這里,它會找到作為各種計劃彼此沖突的結果的源泉。只有人的計劃的種種特點才能說明,這個結果乃是一種新的、具有其本身的意義的實在性,而并非仍然簡單是一個平均數! [6]
因為,在自然界中,各種現象是與自身等同的,它們之間的關系至多也是并列和雜多的關系。所以說自然界是不存在總體的,因而也就沒有辯證法可言了。人的實踐領域完全不同于自然界,在這個領域中存在著總體的觀念。當然,人的實踐領域并非處處洋溢著人的自由的領域,在這個領域中也到處都會遇到物質必然性。不過,這種必然性是與自然界中的機械必然性有著根本區(qū)別的辯證必然性。因為,實踐領域中的總體觀念把物質必然性與人的目的、選擇、自由、計劃、責任等等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客觀的和主觀的存在都從屬于一個總體,是在總體中相互聯系著的部分或環(huán)節(jié)。
薩特批評黑格爾、恩格斯只知道例舉出辯證法的三大規(guī)律,卻未真正理解辯證法。他說,恩格斯“只限于列舉辯證法的規(guī)律,如果這些規(guī)律的每條都不是作為揭示辯證法總體的一個‘側面’的時候,那么,辯證法的可理解性是不可能出現的! [7] 在他看來, 否定之否定規(guī)律、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量變質變規(guī)律都只能在總體化的意義上來加以理解。比如:否定之否定的問題只有在總體化的范圍內才能提出。因為,作為總體化的人的實踐就是一個否定和揚棄的過程,人不僅通過實踐否定和揚棄對象世界,使對象世界內在化,而且,人同時也通過實踐否定和揚棄著自身,使自己外化和物化到對象世界中去,隨著實踐活動的連續(xù)展開和不斷延伸,也就具有了否定之否定的性質。同樣,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也只有在總體化的過程中才有意義。因為,人與對象世界、主體與客體、部分與整體等等的對立統(tǒng)一都是發(fā)生在人的實踐活動之中的。質變量變是從屬于總體化的運動,從量到質和從質到量的變化所表明的正是總體化的內在結構。
薩特把辯證法的理論體系與客觀辯證法混為一談,認為辯證法是由于黑格爾和馬克思研究作為人的領域的社會歷史時提出的,是在歷史現實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對這些歷史現實的認識的發(fā)展規(guī)律中總結概括出來的。因此,辯證法的動力就是人們的總體觀念,辯證法的形式也就是人們創(chuàng)造歷史現實的實踐活動。他把到自然界中去尋找辯證法,看成是一種違背了辯證法的基本精神而進行的“錯誤的推廣”。
二 .“人學辯證法”
薩特所理解的辯證法僅僅是體現在人的實踐活動中的理性。人在實踐活動中認識自然,從而把辯證法導入自然之中,使自然界表現出辯證法的特征。但從本質上講,辯證法只能是人的知識形態(tài)。既使自然科學的某些范例是辯證的,那也只能證明人的理性是辯證的,而不能證明自然本身是辯證的。薩特說:“在辯證法家那里,
辯證法是建立在既與的現實結構,又與我們的實踐的結構相關的基本主張上的。我們斷言認識過程是辯證的,同時又斷言對象 ( 不論它是什么東西 ) 運動本身也是辯證的,而且這種辯證法是同一個東西。把這兩種命題拉到一起,它們本身就是一種有組織的知識形式,或者換句話說,它們規(guī)定著世界的合理性! [8]
在歷史領域中,也不存在那種象歷史背后的神的意志力一樣的辯證法,而是歷史認識的結果。薩特說:“如果我們不想把辯證法重新變成一種神的法則和形而上學的宿命,那么,它必須來自一個個的個人,而不是來自我所不知道的什么超個人的集合體! [9]“辯證法如果存在的話,那就只能是總體化過程中許多的個別性所造成的許多具體的總體化的總匯,這就是我所說的辯證法的一元論。因為辯證法乃是總體化的活動,除了由正在進行的總體化所產生的各項法則之外,再也沒有別的規(guī)律! [10]
當然,總體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個人被社會所總體化;另一方面是社會被個人所總體化。但整個總體化的基礎是個人的實踐,正是由于個人的實踐才產生和保持了人的總體性。因為,人處于歷史的中心,是人把散漫的社會歷史現象聯結成一個總體的,社會的總體化是以每個個人的總體化為前提的,而個人的總體化又是體現在個人的實踐活動中的。所以,辯證法歸根到底就是產生和保持個人總體的方法,要把握辯證法就只有到以個人實踐為基礎的個人總體化和從個人總體化到社會總體化的進程中去尋找;蛘撸纱嗾f辯證法就是實踐,是人改變和創(chuàng)造對象、賦予對象以意義,同時實現著人的總體化的活動。
我們知道,薩特終生致力于建構一種“人學”,這種局限于個人視野中的人學自然要把人的內心世界夸大為整個世界。因而,他是不相信人的內心世界之外還會有其他的存在的。
到了寫作《辯證理性批判》的時候,由于接觸馬克思主義而發(fā)現了實踐范疇,從而找到了個人超越自己的內心世界的途徑。這時薩特本可以告別個人的內心體驗走上認識客觀世界的道路,如果這樣的話,那么他就能在對自然和社會歷史的深入研究中取得積極的成就。遺撼的是薩特沒有這樣做,而是依然囿于個人的目力所能達到的世界范圍,站在個人這個圓點上來理解通過實踐構成的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世界。這樣一來,薩特并沒有因為從馬克思主義哲學中汲取了實踐概念而使他的存在主義有什么長進。因為他的結論還是原來的結論,即只相信人所涉及的世界的真實性,純粹客觀的世界則被劃入烏有之鄉(xiāng)或者說被劃進了假定的領域。
所以,薩特要否認客觀的自然辯證法,把辯證法嚴格地限制在個人的實踐活動以及個人的實踐活動所能涉足其中的領域里,認為只有在這個領域中,辯證法及其規(guī)律才是真實的。
由于在人的世界中來考察辯證法,辯證法的全部內容就成了個體的人的自我發(fā)展、社會、人的物質界、作為人的自我發(fā)展的環(huán)境和中介的關系。辯證法的這些內容就是“總體化”,總體化就是辯證法。辯證法是一切總體化所普遍具有的形式,而總體化則是辯證法的普遍法則。要理解辯證法的規(guī)律就必須立足于總體化的觀點上。薩特認為,一切辯證法的動力都存在于總體觀念中,因為只有把各種現象理解成不是孤立地、單純地出現的,而是在總體的綜合統(tǒng)一之中的,辯證法才是可能的。
薩特認為,如果假定人及其對象之外存在著辯證法,那么必然會使辯證法變成不可理解的。相反,以人的總體化為根據,辯證法就獲得了可理解性。因此,個人實踐的領域就是辯證法的限度,個人的總體化是辯證法可理解性的唯一基礎。社會歷史是人的客觀性領域,但是,由于社會歷史是人的總體化的總匯,因而是辯證的。在社會歷史中,一切事物現象的辯證性質都取決于它們是否是人的實踐活動的結果,即是否包含著個體的總體化的作用。所以,人的總體化又是辯證法的最高原則。無論辯證法研究什么問題,其中心問題只有一個,那就是在一切歷史現象中認識人的總體化。這樣一來,薩特的辯證法就是總體化的辯證法,是對個人總體化的記錄和描述。辯證法的學說作為一系列命題的抽象體系,來源于個體的總體化,是對個體的人及其關系世界的整體與部分的多樣性的把握,是對個體的人的總體化進程以及個體的人的實踐所造成的歷史總體化的進程的把握。反過來,辯證法的命題體系又對個體的總體化提供指導,幫助個體的總體化與歷史總體化的融合。
薩特承認,把歷史作為一個總體加以考察是馬克思的最偉大功績。在馬克思之前,歷史學家們看不到歷史的總體性質,而是陷入到對個別歷史事件的分析之中,把歷史看作無數個偶然產生和消滅的個別事件的集合。馬克思從生產關系出發(fā),發(fā)現了歷史是建立在生產關系的基礎上和隨生產關系的演變而發(fā)生變化的總體,從而揭示了歷史的總體性。因此,總體范疇是馬克思主義關于歷史存在的思維的基本范疇。
應當指出,薩特關于馬克思發(fā)現了建立在生產關系基礎上的歷史總體的認識是正確的。但是,問題在于薩特對生產關系的理解卻不同于馬克思,他不是把生產關系理解成人們的具體的物質聯系,而是把生產關系看作是個人在個人的實踐活動中結成的聯系。因此,在薩特所理解的生產關系范疇中,我們看不到在特定的生產方式中作為階級的歷史實踐主體,而只能發(fā)現作為個人的實踐主體。薩特在歷史中所看到的唯一積極因素就是個體的總體化,而歷史本身則是被動的。盡管他把歷史理解成使一切個別事件和過程結合成總體的運動,但歷史總體卻是被構成的總體。因此,歷史辯證法也由于沾染上了惰性因素而成為“反辯證法”的領域。所以,辯證法的源泉只存在于作為個體總體化的個人實踐之中。也就是說,實踐是辯證法的真正王國,而個人的實踐則是辯證法的原初的經驗。
三 .推衍“歷史辯證法”
馬克思主義認為,個人實踐活動的現實性是根源于一定的社會環(huán)境和物質環(huán)境的,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的。在社會關系中,與社會經濟制度的發(fā)展相聯系的是歷史的必然性,歷史進程是不依賴于個人的意志和愿望而進行的。同樣,個人的實踐活動任何時候都是處于既與的物質環(huán)境中的。比如,人的實踐活動賴以進行的“技術”、“工具”、“機器”等物質條件,都是先前世代人的物化,是作為客觀實在擺在人們面前的。面對著這些物化了的客觀實在,人的實踐活動又不得不一再地重復著物化,即在每一次實踐活動中使自己物化。每一個體的總體化都不可能從零開始,人只有在既與的歷史總體中才能實現趨向于總體化的努力。
然而,薩特反對強調歷史的客觀性,認為歷史中的人是獨一無二的“原子”,歷史的必然性恰恰是通過人的自覺活動來實現的。人是歷史的主體、創(chuàng)造者。因為,人的實踐不僅是對象性的活動,而且是創(chuàng)造對象的活動。在實踐活動中,人依據一定的社會條件實現自己個人的計劃,創(chuàng)造性地參與勞動過程,使自己存在和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人的物化所表明的也正是人把對象世界創(chuàng)造性地納入人的生活,使之成為人的生活的一部分。
人在創(chuàng)造自己的生活的同時創(chuàng)造了歷史辯證法。歷史是作為人的創(chuàng)造活動的辯證結果而出現的,是作為個人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發(fā)生聯系的個人之間的結構的演進。所以說,歷史的客觀性、必然性,即歷史的辯證法只不過是個體總體化的規(guī)律,它盡管表現出了與個體總體化的矛盾,但卻是從屬于個體總體化的,或者說是個體總體化的副產品。
人的實踐的社會結構的辯證性、人的總體化的歷史規(guī)律等等宏觀視野中的辯證法,都根源于個人的實踐。人的實踐活動在物質世界中展開,在物質對象中具體化。易言之,人借助于實踐活動在物質中使自我客體化,這種客體化一方面是人對自己的舍棄,另一方面又使人所追求的事業(yè)在世界上出現,從而在客觀世界中重新發(fā)現自己。用哲學術語來表述,就是“異化”和“總體化”。薩特認為,實踐既是人的異化活動又是人的總體化過程。實踐的這種二重性和二重化的運動表明實踐本身就是辯證法的原型,社會辯證法、歷史辯證法都只不過是實踐辯證法的展開。
總體化是客體的主體化。薩特認為,主體的客體化使實踐獲得惰性,而客體的主體化則使實踐的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增強了。因此,實踐所具有的客觀性成分的多少也就意味著這一實踐所具有的惰性的多少。根據這個思路,個人實踐是惰性因素最少的實踐,因為在個人實踐中,人能夠充分地意識到他自己的主體性,他的實踐活動的每一個步驟都早已在他的謀劃中預演過了,他是從未來的角度認識他從事實踐的環(huán)境、條件的,他是根據他所掌握的現實的可能性來設計他自身的總體化道路的。
與個人實踐相反,社會實踐則由于自身的客觀性而是具有不同程度的惰性因素的惰性實踐。因為社會實踐的主體是以多數人為核心的實踐集合體,這個主體本身就是針對個人而言的客觀化了的主體。在這個主體中,共同意志使個人的主體性、能動性縮減甚至完全褪化。因此,雖然實踐活動也具有個人實踐的那種從計劃、目的,到手段的選擇和目的的實現等等有機模型,但是,它作為集合體的活動卻是個人的被動領域,所以說社會實踐是惰性實踐。
根據薩特的理解,惰性就是實踐的消極性,是反映在物質必然性和其他人的意志等等之中的人的主體性的否定因素。因而,惰性因素也是對辯證法的否定。本來,實踐是辯證法的源泉,由于實踐中包含著惰性因素,實踐這個唯一的辯證法王國卻包含和孕育著反辯證法的因素,實踐的規(guī)模和性質直接關系著反辯證法因素的多寡強弱。
在個人實踐這個惰性因素最少的領域中,“思維的存在”和“存在的思維”是直接統(tǒng)一的,因而這種實踐直接地就是辯證法,或者說是一切辯證法的原型和構成因素,其他的辯證法都是從這種辯證法發(fā)展而來和由這種辯證法構成的。因此,薩特把個人實踐的辯證法稱作“構成的辯證法”。在作為辯證法的最原初的構成因素的“構成的辯證法”之中,物質必然性是從屬的因素,是被自由地克服了的因素,是不被人作為“擺脫不了的命運”而加以承受的因素。因而,反辯證法的因素是以隱蔽的形式深埋在辯證法的形式之中的。
在社會實踐領域中,由于客觀性因素的增強,惰性因素便偷偷地滲入到個人的自由活動中去,腐蝕著實踐的創(chuàng)造精神并使其枯萎?陀^必然性以外部規(guī)律的面目“吞食了全部有計劃、有目的的結構”。這種實踐作為人們的活動是一種由外部控制的活動,其特征是“積極的被動性”。與那種體現了人的天賦自發(fā)的活動的個人實踐相比,這種實踐是一種“變了形的”、“被歪曲了的”實踐。因此,社會實踐雖然也處在辯證法的疆域之中,但卻是一種“外在的辯證法”或者說是一種被構成的辯證法。在社會實踐中,“反辯證法性”和“反實踐性”的因素明顯化起來,辯證法的王國成了反辯證法的王國。
可見,薩特關于辯證法的思路是把實踐設定為一個圓,個人處在這個圓的中心,個人的實踐活動包含著辯證法的強力,一旦從緊緊圍繞著圓心的個人實踐向外層擴展的話,那么距圓心越遠辯證法就越稀薄,如果在社會實踐中隨著辯證法的越來越稀薄而出現了辯證法的否定形態(tài)的話那么一旦越出社會歷史走到實踐領域這個圓之外的自然界,就根本不存在什么辯證法了。所以在薩特那里,否定自然辯證法是順理成章的。
薩特認為,反辯證法作為辯證法的否定形態(tài),依然是自由的個人活動的無機形式,即與個人活動密不可分的。其實,在個人的實踐中反辯證法的因素就貫穿于辯證法的模型之中,但為什么在進入社會實踐中之后,反辯證法的因素才演化為惰性因素并損害著社會實踐呢?在薩特看來,根本原因是進入社會實踐之后,實踐活動的各個因素和各個環(huán)節(jié)都缺乏了對于個人的可把握性和可理解性。由此可見,在薩特那里辯證法一詞無非是表示實踐的主體性和對于主體的可把握性。哪里能夠彰明主體性,哪里就有辯證法;無論哪里,一旦彰明主體性的途徑稍有澀滯,辯證法就遭受著惰性的破壞。
薩特把“反辯證法”看作是辯證法名目下的反題。因為,無論是個人實踐還是社會實踐都無法擺脫物質必然性的惰性因素,相反實踐的現實性正是建立在這種必然性之上的,所以,“反辯證法”存在于辯證法內部,是辯證法的環(huán)節(jié)。在人的總體化過程中,反辯證法的因素是貫穿于始終的,但在每一次實踐或每一個階段的總體化中,反辯證法有一個從隱到顯的過程。因此,我們可以在一次次實踐中看到,從辯證法到辯證法的反題即反辯證法。這時,辯證法的行程僅僅走了一半,所以必須有新的一次實踐出現,作為辯證法與反辯證法的合題。人的總體化就是在這樣的否定之否定中不斷展開的。
可見,薩特對社會實踐充滿著懷疑,他根本不愿意去發(fā)現社會實踐與歷史發(fā)展之間的聯系,而是從個人實踐的角度去理解歷史的發(fā)展。所以當薩特去探討歷史辯證法時,就陷入了所謂“反辯證法”、“構成的辯證法”、“被構成的辯證法”“外在的辯證法”、“惰性的實踐”、“反實踐性”等等概念的詭辯之中。他引入的概念越多,思想變得也就越加混亂,以至于搞不清什么是歷史辯證法。
注 :
[1] [2] [3] [4] [5] [7] [8] [9] [10] 薩特 : 《辯證理性批判》倫敦 1976 年英文版 ,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