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禮儀(精選5篇)
傳統(tǒng)禮儀范文第1篇
中國自古是一個人情社會,人們相互關懷、相互體恤,在拜賀慶吊中有許多儀禮俗規(guī)。拜賀禮一般行于節(jié)慶期間,是晚輩或低級地位的人向尊長的禮敬,同輩之間也有相互的拜賀。
如古代元旦官員朝賀,民間新年拜年之禮。行拜賀禮時,不僅態(tài)度恭敬,口誦賀詞,俯首叩拜,同時也得有賀禮奉上。慶吊之禮,主要行于人生大事中。人的一生要經歷誕生、成年、婚嫁、壽慶、死亡等若干階段,圍繞著這些人生節(jié)點,形成了一系列人生禮儀。子孫繁衍是家族大事,誕生禮自然隆重熱鬧。
2、飲食之禮
飲食禮儀在中國文化中占有極重要的位置,在先秦人們以“以饗燕之禮親四方賓客”,后代聚餐會飲也常常是一幕幕禮儀活劇。迎賓的宴飲稱為“接風”、“洗塵”,送客的宴席稱為“餞行”。宴飲之禮無論迎送都離不開酒品,“無酒不成禮儀”。
宴席上飲酒有許多禮節(jié),客人需待主人舉杯勸飲之后,方可飲用。所謂:“與人同飲,莫先起觴”?腿巳绻磉_對主人的盛情款待的謝意,也可在宴飲的中間舉杯向主人敬酒。在進食過程中,同樣先有主人執(zhí)筷勸食,客人方可動筷。
3、入坐之禮
傳統(tǒng)社會禮儀秩序井然,坐席亦有主次尊卑之分,尊者上坐,卑者末坐。何種身份坐何位置都有一定之規(guī),如果盲目坐錯席位,不僅主人不爽,自己事后也會為失禮之事追悔莫及。如果自己不能把握坐何種席次,最好的辦法是聽從主人安排。
傳統(tǒng)禮儀范文第2篇
最初的婚禮形式大約始于原始社會末期,從相傳始于伏羲時代的定婚“以儷皮(成對的鹿皮)為禮”逐漸演進,到夏商時的“親迎于堂”,再到周代所具備的完整的“六禮”,已初步奠定了我國傳統(tǒng)婚禮的基礎。又經歷代的發(fā)展,使各種各樣的婚禮儀節(jié)更趨繁縟、熱烈。
概略而言,我國傳統(tǒng)婚禮大約分為婚前禮、正婚禮、婚后禮三個階段;榍岸Y是在婚姻籌劃、準備階段所舉行的一些儀節(jié)。
先秦時,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征、請期五種(加上正婚禮時的親迎,即所謂的“六禮”),后代又逐漸演變出催妝、送妝、鋪房等儀節(jié)。
在古代封建社會,婚姻取決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因此,婚前禮的一切儀節(jié),包括從擇偶至籌備正式婚禮的一系列環(huán)節(jié),幾乎都由父母雙方的家長包辦,真正婚姻的當事人反而被排除在外。
又因為男子的社會地位比女子尊貴,因此,求婚也多以男方為主動。男方家長想為兒子娶親使,先請媒使向女家提親(稱“下達”),如果女家接受了這門親事,就開始進行納采、問名等一系列儀節(jié)。
納采:是男方向女方正式求婚的第一步。
在雙方約定進行“納采”禮的這一天,男家派出的媒使手捧一只活雁作為贄見禮物(最初用活雁作為贄禮,即取雁為候鳥,秋南飛而春北歸,來去有時,從無失信來作為男女雙方信守不渝的象征;又取雁飛成行,止成列,以明嫁娶必須長幼有序,不能逾越的意思。后來也用羔羊、白鵝、合歡、膠漆等作為贄禮的),來到女家大門外,對女家擯者(輔助行禮的人)說:“您家主人非常盛情,賞給某某(婿名)一個妻子,某某(婿父或兄)根據(jù)祖先遺下的規(guī)定,讓我來向您家主人請求舉行選擇貴府小姐的儀節(jié)。”
女家主人得到通報后親出大門迎接,賓主互作一揖讓之后,媒使再次向女主人表達前來行納采禮節(jié)的意思。主人答禮,收下活雁并謙讓一番。媒使見婚事得到女方家長的正式應允,就告辭回去復命了。
催妝送妝鋪房:這三項儀節(jié)在先秦文獻中未見記載,是后代在婚禮的演變中發(fā)展出來的。
催妝,是男家派人攜禮催請女家及早為新娘置妝的儀節(jié)。宋代,親迎前三日,男家送催妝花髻、銷金蓋頭、花扇等物至女家,女家則答以金銀雙勝御、羅花璞頭、綠袍、靴等物。
送妝,是親迎前數(shù)日,女家派人將嫁妝送至男家的儀節(jié)。嫁妝往往用箱籠裝著,也有人家為炫耀陪嫁,將嫁妝用方桌一一鋪開,排成一個縱隊浩浩蕩蕩地送至男家。嫁妝通常有箱柜、被褥、首飾、衣服、綢緞、文房四寶及金銀器皿等,還有以田地房屋、店鋪、當鋪作為陪嫁的。浙江一帶,嫁妝中有一種叫做“子孫桶”的(大桶上有一大蓋,為新娘生育時用),桶中盛有紅蛋、喜果、謂之“送子”,有祝福之意。紹興一帶,還有送“女兒酒”作為嫁妝的,即在女兒滿月或數(shù)歲后,即釀酒數(shù)壇埋入地下,待女兒出嫁之日,取出作為嫁妝禮品送至男家。
鋪房,是女家派人至男家鋪設新房的儀節(jié),有時和送妝同時進行。宋代,親迎前一日,女家派人至新房鋪設帳幔、被褥及其它房內器皿,并且備禮前來暖房。然后以親信婦人或從嫁女使看守房中,不許外人進入,以待新人。鋪房人必須是福壽雙全、家境富裕的“好命婆”,以取吉祥,F(xiàn)代有些地方還流行此俗。
親迎:是新郎親往女家迎娶新娘的儀節(jié),也是古今婚禮中最為繁縟隆重的儀節(jié)。
椐《儀禮.士婚禮》記載,結婚那天傍晚,新娘穿上結婚禮服——系有淺紅色花邊的純衣(絲質衣服),頭上戴著“次”(編好的假發(fā)套),向南站在房中,身右站著保姆,新娘的女隨從則披著白黑色相間的外衣,站在后面。當新郎穿著禮服,帶領著墨車(新郎坐車)、彩車(新娘坐車,設有幃簾)、從車、仆人等迎親隊伍來到新娘家大門外時,女家主人親自出來迎接,經過一番揖讓,雙方來到堂上,新郎向岳父行過稽禮(古代跪拜禮中最重的一種,需磕頭至地多時)的大禮之后,新娘就從房里走到東階上她父親跟前,父親告戒她道:“今后要時刻小心、恭敬、謹慎,不要違背你公公婆婆的意愿!蓖瑫r,將一件衣服給她,作為告戒的證物。接著,新娘再來到西階上她母親跟前,母親給她在腰間系上一條帶子,并接上佩巾,然后告戒她道:“勤勉、恭敬,好好完成你公公婆婆吩咐你的家務!彪S后,新娘隨新郎下堂來到大門口,新娘披上御塵的外套登上彩車,并從新郎手中接過駕車的帶子。于是,新郎駕著彩車往前走,在車輪轉了3周后,新郎將車子交給駕車的,自己則乘坐墨車先走,因他還要到自己家門前迎候新娘。
親迎流傳到后世,多以花轎、喜車、彩船等迎娶新娘,新娘的結婚禮服多為繡有龍鳳圖案和彩飾的鳳衣鳳冠,垂下絲穗以遮面,也有以紅巾一帕、紙扇一把以遮面的。當新郎親迎來到女家時,新娘往往哭哭啼啼不肯上轎,新娘的親友則要當眾試才——請新郎賦詩,新郎在當場吟誦了“催妝詩”后,新娘方始起身上轎。上轎前,女家先使一婦人手持燈或鏡子向轎中照一下,謂之“照轎”,認為這樣可以壓邪。近代,花轎起轎后,女家在門口潑上一盆水,原意是認為水可以滌除污穢,當然也可以壓邪治鬼,后來演變成“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祈祝女兒出嫁之后和婆家關系融洽,不要被斥退回。
花轎在迎歸男家的路上,前呼后擁,好不氣派:最前面的是開道的,緊隨的是執(zhí)事的、掌燈的、吹鼓奏樂的,然后才是新娘的花轎。沿路吹吹打打,呈現(xiàn)出一派喜慶景象;ㄞI迎至男家,鄰人鄉(xiāng)親還要索取吉利錢,謂之“攔門”:送親者以銅錢向空中揚撒,兒童爭著去搶,叫做“撒滿天星”,另有一個手執(zhí)花斗,將所盛之谷物、豆子以及金錢、果子等物望門而撒——據(jù)說是用以禳避阻擋新婦進門的煞神——稱為“撒谷豆”。新娘要下轎了,但雙腳不能履地,只能履青布條、氈席或麻袋。因古人認為,地與天都是神圣的境界,不得侵犯,而新娘的腳一旦與土地接觸,難免會觸犯地神,因此,必須鋪上氈或席來避免。唐代白居易《春深娶婦家》詩記敘了這一習俗:“青衣轉氈褥,錦繡一條斜。”宋代改氈為席,稱做“傳席”或“傳袋”,即以席或麻袋輾轉傳遞,直到洞房前,席諧音“息”(即小兒、后代),袋諧音“代”,都是傳宗接代的意思。后來也有使女家親戚中力氣較大者抱新娘下轎登床的,演變至今,已成為娘家小舅子抱新娘上轎、下轎的了。
當新娘來到新房門前時,還要從馬鞍上跨過去,以示平安,也有跨火以壓邪的。
拜堂:是新娘過門后拜見天神地祗、男家祖宗、公婆親戚及夫婿的儀節(jié)。
先秦時,新娘拜見公婆是在新婚的第二天清晨。新娘沐浴后,由贊者引帶著去見公婆。新娘雙手捧著盛有棗子和栗子的竹盤,走到公公的坐席前,臉向東行拜禮,然后上前一步,跪坐下,把竹盤擺在席上,公公用手撫了一下,站起來回拜,新娘再行拜禮,然后下堂,從女隨從手里接過盛有肉干的竹盤,走到婆婆的坐席前,進行如同剛才一樣的儀式。
接著,贊者代替公婆向新娘行一種以甜酒賜給新娘的禮節(jié),然后,新娘再用根據(jù)規(guī)定準備好的食品向公公婆婆行“饋食禮”,以表示公公婆婆的生活,今后要由她來照料。第三天,公公婆婆再以“一獻之禮”賜還給媳婦。
再公公婆婆和媳婦相互敬酒之后,公公婆婆由西階下堂,新媳婦由東階——這是主人的方位——下堂,顯示新媳婦已取得了接替婆婆做家庭主婦的資格。再拜見公婆后第三個月的某一吉日,新媳婦要到夫家的祖廟行“廟見之禮”——即拜見夫家的列祖列宗,以慰先祖在天之靈。經過這一系列儀式,新媳婦才算正式成為夫家家族中的一員。
從漢魏到唐代,北方一帶,拜堂有在“青廬”中舉行的。所謂“青廬”就是在住宅的西南角“吉地”,露天設一帳幕,新娘從特備的氈席上踏入青廬,公公婆婆則踏著新娘的腳印隨后而入,以壓媳婦的銳氣。新娘入門后,先拜豬圈及灶,然后夫妻交拜,第二天再拜見公婆及親戚。
后來,逐漸把拜堂這一儀式改在新婚之夜進行。新郎迎請新娘進門后,各執(zhí)一端用紅綠彩緞結成的同心結,并立在高燒大紅龍鳳喜燭的堂前,請男家福壽雙全的太太,以秤桿或機梳挑去新娘的蒙面巾。
新郎新娘先拜天地,然后依次拜見公婆及尊長親戚。這時,拜與被拜的雙方往往要互贈禮物。最后夫妻交拜,禮畢之后,新人由親友送入新房。
酒筵合酒:古往今來,酒筵幾乎是每對新婚夫婦行婚禮時必不可少的儀式,流傳到今天,“吃喜酒”已成為民間行婚禮的簡稱。
當然,酒筵有蘩有簡,規(guī)模不等,但最主要的意義,則是新郎新娘的婚姻得到了親朋好友的承認。因此,酒筵也是婚禮中最具有社會意義的環(huán)節(jié)。先秦時代,新郎新娘的酒筵并不和眾人在一起,而是在新房中專設一席,新郎新娘在司儀的指揮下,相對而坐,按照一定的程序服用一些飯菜酒食之后,即告撤席,時間不很久。在酒筵上,最具有意義的儀式無過于“合酒”了。
“合酒”,是以線相連,新郎新娘各執(zhí)其一,相對飲酒的儀式。酒杯一分為二,象征夫婦原為二體;以線連柄,則象征兩人通過婚姻而相連;合之則一,象征夫婦雖兩體猶一心。新婚夫婦在酒筵上共吃一鼎所調制的菜肴,同喝一杯,象征夫妻間互敬互愛、親密無間。由于這一儀式意義深遠,所以后來的婚禮中都少不了這一節(jié)目,當然,隨著時代的變遷,名稱有所不同(“飲交杯酒”)、器皿也有所變化、飲酒的形式也不一樣。
秦漢以后,在婚禮酒筵前后,又增加了“撒帳”、結發(fā)等儀式。當新郎將新娘迎入新房后,兩人一起在婚床帳中女左男右對坐,隨后由前來參加婚禮的女賓或司儀邊唱邊向帳中拋灑金錢彩果,即所謂“撒帳”。接著,將一些預先從新郎頭上取下的頭發(fā)交給新娘,讓她和自己的頭發(fā)梳結在一起,稱為“結發(fā)”。
這以后,新郎就從床上下來,到外室接受親友道賀,招待眾人參加酒筵,而新娘則仍然在帳中繼續(xù)安坐,直到酒筵結束,新郎再度回房為止。
鬧房:在近代,這是新婚夫婦在婚禮之夜在新房接受親友祝賀、嬉鬧的儀節(jié),民間有“新婚三日無大小”,“鬧喜鬧喜,越鬧越喜”的說法。
在先秦時代,新郎新娘酒筵的結束,標志著婚禮之夜儀式的基本結束,接下來,新郎新娘就安寢了。
大約在漢代時,參加婚禮的賓朋不甘就此罷休,于是就有了“聽房”的做法:新婚之夜,愛看熱鬧的人悄悄來到新房窗外,偷聽新郎新娘的言語及舉動,以此為笑樂。
傳統(tǒng)禮儀范文第3篇
1、桌次座次禮儀
(1)主桌有兩種,一種是長方形橫擺桌,主客面向眾席而坐;一種是大圓桌,圓桌中央設花壇或圍桌,主客圍桌而坐。主桌的座位應擺放席卡簽名。
(2)一般說來,臺下最前列的一兩桌是為貴賓和第一主人準備的,赴宴者如果不是主賓,最好不要貿然入坐。
(3)中式宴會多使用圓桌,如果是多桌中餐,則每桌都有一位主人或招待人負責照應,其兩側的座位是留給本桌上賓的。除非受到邀請,赴宴者也不宜去坐。
(4)如果桌數(shù)較多時,則將排列序號放在餐桌上。隆重的中餐還為每位客人準備一份菜單。
(5)在國際交往場合和商務交際場合,中餐習慣于按職務和身份高低排列席位;如果夫人或女士出席,通常將女士排在一起,即主賓坐在男主人右上方,其夫人坐在女主人右上方。
(6)如遇主賓身份高于主人時,為表示對主賓的尊重,可以請主賓坐在主人的位子上,而主人側坐在主賓的位子上,第二主人坐在主賓的左側或按常規(guī)排列。
(7)主賓偕夫人,而主人的夫人因故不能出席時,可請與主人有聯(lián)系且身份相當?shù)呐孔鞯诙魅;若無適當?shù)呐砍鱿砂阎髻e夫婦安排在主人的左右兩側。
2、中餐的餐具及使用禮儀
(1)中餐的餐具主要有杯、盤、碗、碟、筷、匙等。
在正式的宴會上,水杯放在菜盤左上方,酒杯放在右上方?曜优c湯匙可放在專用座子上或放在紙?zhí)變。公用的筷子和湯匙最好放在專用的座子上。要備好牙簽和煙灰缸?/p>
(2)中餐有別于西餐的餐具主要是筷子。
在中國幾千年的飲食文化中,用筷子形成了基本的規(guī)矩和禮儀,如:忌敲筷子。在等待就餐時,不能坐在桌邊一手拿一根筷子隨意敲打或用筷子敲打碗盞或茶杯。忌擲筷。在進餐前發(fā)放筷子時,要把筷子一雙雙理順,然后輕輕地放在每個餐位前,相距較遠時,可請人遞交過去,不能隨手擲在桌子上,更不能擲在桌下。忌叉筷。
筷子不能一橫一豎交叉擺放,不能一根大頭,一根小頭。筷子要擺在碗的旁邊,不能擱在碗上。忌插筷。用餐者因故須暫時離開時,要把筷子輕輕擱在桌上或餐碟邊,不能插在飯碗里。忌揮筷。夾菜時,不能把筷子在菜盤里揮來揮去,上下亂翻。遇到別的賓客也來夾菜時,要注意避讓,避免“筷子打架”。忌舞筷。用餐過程中進行交談,不能把筷子當成道具,在餐桌上亂舞,也不要在請別人用菜時,把筷子戳到別人面前。用餐完畢,筷子應整齊地擱在靠碗右邊的桌上,并應等眾人都放下筷子后,在主人示意散席時方可離座,不可自己用餐完畢,便扔下筷子離席。
3、夾菜的禮儀
一道菜上桌后,通常須等主人或長者動手后再去取食。若需使用公筷或公用調羹的菜,應先用公筷將菜肴夾到自己的碟盤中,然后再用自己的筷子慢慢食用。夾菜時,要等到菜轉到自己面前時再動筷,不可搶在鄰坐前面。夾菜一次不宜過多,不要剛夾一樣菜放于盤中,緊跟著又夾另一道菜;也不要把來起的菜放回菜盤中,又伸筷夾另一道菜;夾菜偶爾掉下一些在桌上,切不可將其放回菜盤內。遇鄰座夾菜要避讓,謹防筷子打架。若同桌有外賓,對他不要反復勸菜,也不要為其夾菜,因為外賓一般沒有這個習慣。
4、上菜的禮儀
(1)中餐菜是一道一道分先后次序上的。
上菜的一般順序是:拼盤或點心、熱葷、魚翅或羹、炒炸品、湯或扒品、魚類、飯面、甜菜、甜點心。菜式有時不那么齊全,有時廚師炒菜也不一定按此順序,然而基本原則是:拼盤先上,鮮嫩清淡先上,名貴的食品先上,本店名牌菜先上,易變型,走味的菜先上,時令季節(jié)性強的菜先上。如有兩桌或兩桌以上的宴席,上菜要看主桌,但上菜的數(shù)量和時間應大體一致,不可有厚此薄彼之嫌。一般情況下,上一道新菜就要把舊菜撤下去,但遇到特殊情況,如有的客人還想吃這道菜,或主人喜歡桌上豐盛,或兩道熱菜一起上的,應將舊菜推向副主位一邊,把新上的菜擺在桌中或主賓處。撤去舊菜前須事先經主人同意。
如果上雞、鴨、鵝、魚、全豬、全羊等有頭有尾的菜或橢圓形菜盤,頭的一邊或橢圓形菜盤縱向的一邊,一定要朝向正主位。如果所上的菜有配作料食用,一定要配齊再上,一般是先上作料后上菜,也可以作料、菜一起上。
各道菜肴上齊后,服務人員應告訴主人,然后換上小碗送飯。
客人用餐后,送上熱茶,放在每一餐碟的右邊,隨即撤去餐具,只留下酒杯、茶杯,后上甜菜、甜點心,最后上水果。
(2)中餐上菜的方式大體有三種:把大盤菜端上,由各人自。徽写⻊杖藛T托著菜盤逐一往每一個人的食盤中分讓;用小碟盛放,每人一份。
(3)中國人一向以熱情好客聞名于世,主人會向客人介紹菜的特點,并反復向客人勸菜,希望客人多吃一點。有時熱情的主人還會用公筷為賓客夾菜,這是主人熱情好客的表示,出于禮節(jié)的需要,賓客應表示感謝,并根據(jù)自己胃口適量享用。主人也會反復向賓客勸酒,希望賓客能酒足飯飽。這在西餐上是絕對沒有的。
5、中餐招待外賓應注意的禮儀
(1)中餐招待外賓,首先應根據(jù)外賓所在國的宗教、民族和文化習慣,選擇恰當?shù)难缯埲掌凇Q缯垰W洲國家或加拿大、美國客人時,應避開每月的13日,尤其是13日,尤其是13日與星期五是同一天的。應避免使用13號房間,就餐人庭應避開13人。
宴請深受伊斯蘭文化影響的各國穆斯林客人,則應避免伊斯蘭教歷九月,因為伊斯蘭教九月是齋月;假如必須在齋月宴請穆斯林客人,也宜在日落后進行。
(2)中餐宴請外賓,應充分考慮到外賓的飲食結構和飲食特點。
例如,德國人忌食核桃,美國人忌食動物內臟,匈牙利人不吃形狀奇異的食物,如海參和帶殼的蝦、蟹等。
(3)中餐宴請外賓,切記不可反復勸菜和勸酒。
西歐人、美國、加拿大人一向崇尚獨立、自由,講究個性,不可反復勸菜和勸酒。否則,這種中國式的熱情好客會被誤認為是一種外來強迫,從而引起反感,影響宴會的友好氣氛。
6、赴宴應注意的其它禮儀細節(jié)
赴宴時應注意儀表整潔。無論天氣如何炎熱,不能當眾揭開紐扣脫下衣服。小型便宴如主人請客從寬衣,男賓可脫下外衣搭在椅背上。
赴宴不宜過早或過遲,如果遲到,要進行解釋道歉后方可入席。
進餐時,使用筷子不能交叉;夾菜應先揀離自己最近的菜下箸,夾菜時不要在碗碟里亂翻找,較遠的菜應等主人或同座客人表示請用后再下箸。端碗時,不要大把托著。
吃飯時,切忌狼吞虎咽,吧嗒嘴。席上談話不應含著食物,要知道飲屑四射是極不文明的。湯和食物如果太熟,不可用嘴吹。席中不要酗酒。
客人不得中途退席,如確有急事,要向主人說明原因,表示歉意,同時要向其他客人示意,方可離席。客人餐畢,一般不要離席,應等其他客人吃完。
傳統(tǒng)禮儀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西藏;家庭結構;婚禮
一、前言
西藏以其高海拔和濃厚的藏族文化成為大陸地區(qū)人民心中的圣地。每年,滇藏線和川藏線上隨處可見挑戰(zhàn)西藏高峰的騎行者,青藏鐵路的開通吸引了更多人,但對于大多數(shù)人來說,西藏其實很陌生。
西藏存在多種婚姻制:一妻一夫制、一妻多夫制等,西藏地區(qū)的一妻多夫婚姻制度不僅是簡單的兩性結合所形成的社會關系,同時還被賦予了藏族所特有的文化成分。[1]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制度也是一種社會制度。通過對藏族家庭模式的研究,可為我們提供家庭行為模式和社會行為模式,從而促進社會控制的實現(xiàn)。藏區(qū)一妻多夫家庭有其優(yōu)越性,值得探討。
緣于西藏獨特的地理區(qū)位與自然資源,緣于藏民族在宗教信仰與文化禁忌心理作用下對于自然物的多樣性分類區(qū)別,緣于與周邊區(qū)域民族間的經濟貿易交往與文化互動,西藏許多習俗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權力、經濟交換、社會階層、文化信仰與宗教禁忌等深層次的文化意義。[2]
我們基于對西藏拉薩市曲水縣南木鄉(xiāng)江村考察,試圖通過對該村婚姻制度,儀式及文化進行分析,以此讓我們深入了解西藏的文化和社會。
二、田野調查點的基本情況
西藏是中國五個少數(shù)民族自治區(qū)之一。地處北緯26°50′至36°53′,東經78°25′至99°06′之間,位于中國西南部,青藏高原西部和南部,東面與四川省毗鄰,西面以及南面與印度、尼泊爾、不丹和緬甸接壤,北面與青海省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相鄰,是中國西南邊陲的重要門戶,無出?。
青藏鐵路,穿過了常年凍土的唐古拉山,越過了廣闊的那曲牧區(qū),牛羊、草原、雪山、戈壁,歷經23小時,最終到達拉薩。與別的大型城市有所不同,拉薩市沒有高大的建筑,沿街的房子一般只有兩三層,但這不影響拉薩的繁華與熱鬧。七八月的西藏進入了雨季,幾乎每天晚上都有一場傾盆大雨,正因如此,干燥的空氣變得濕潤。高海拔對我們這些初入西藏的人來說是種挑戰(zhàn),由于空氣稀薄,普通的運動也會帶來嚴重的氣喘,但這并不影響西藏舒適的氣候和清晰的空氣。
我們的田野調查點是拉薩市曲水縣南木鄉(xiāng)的江村。曲水縣隸屬于拉薩市,位于西藏腹地、拉薩河下游、雅魯藏布江中游北岸,地理坐標為東經90°72′82″,北緯29°36′05″,整個地形東、西部稍高,中部的拉薩河與雅魯藏布江交匯處較低,屬高原溫帶半干旱季風氣候區(qū)。[3]南木鄉(xiāng)屬于曲水縣轄鄉(xiāng)。“南木”系藏語譯音,意為“天空”。1960年設南木鄉(xiāng),1970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xiāng)。位于縣境西南部,人口0.23萬,通公路。轄江麥、江吉、江堆、仲沙、拉康、德列、幫佐、增卡、日扎、才覺10個村委會。為半農半牧鄉(xiāng),種植青稞、小麥、油菜,牧養(yǎng)牦牛、綿羊、山羊。[4]雖然地處鄉(xiāng)村,但這里并沒有想象中貧苦與荒涼,事實上南木鄉(xiāng)也有其特有優(yōu)勢:第一,南木鄉(xiāng)離拉薩市只有四十多分鐘的車程交通便利,交流方便。第二,南木鄉(xiāng)地處拉薩河下游,水源豐富,土地肥沃,加上氣候適宜,所以青稞小麥產量較高。第三,南木鄉(xiāng)實行機械化生產,在收割,打場等農業(yè)作業(yè)時效率高,花費人力資源少。第四,此地外來技術人員多,他們幫助本地村民搞大棚種植、建筑等。第五,政府大力支持,基礎設施、學校設施較完備。
江村受南木鄉(xiāng)管轄。我們考察小隊住在南木鄉(xiāng)小學的學生宿舍里。學校與想象中的破舊完全不同,橡膠足球場、綜合樓大廳、新建教學樓、食堂、宿舍還有先進的電子教學設備都顯示著學校的基礎設施的完備,政府在西藏教育上投入很大,以保障他們學習質量。
三、藏族的家庭結構
在文化人類學的理論中,家庭的類型主要有單親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擴大家庭和聯(lián)合家庭。[5]西藏農村最普遍的家庭模式是主干家庭和擴大家庭,這種家庭結構的形成與當?shù)氐幕橐鲋贫扔兄芮械年P系。
在西藏的大中城市里,藏族人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在政府工作的藏族同胞是實行一夫一妻制。在城市里工作的藏族人和從農村到城市打工的年輕人大都是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人群,在婚姻觀念上提倡一妻一夫制,加上對自由戀愛的向往,在城市里的藏族人普遍實行一夫一妻制。
但在經濟不發(fā)達的偏遠山區(qū),一妻多夫現(xiàn)象十分普遍,這種家庭模式被藏區(qū)農村社會承認。西藏農村在傳統(tǒng)上,一般一家最少也生三個孩子,由于經濟、家庭規(guī)模、傳統(tǒng)觀念等因素,父母希望兩個兒子留在家里共同承擔這個家的責任,F(xiàn)在的西藏農村,偶婚制的家越來越少,F(xiàn)在20多歲年輕人都向往自由戀愛,自己沒考上高中或者大學,也都希望到城里找工作,找對象成家。如訪談在杭讀大學的西藏同學也印證了田野點的實際情況:西藏同學家鄉(xiāng)的村子里有六十多戶家庭,三十歲以上的一妻多夫家庭有三十家左右,三十歲以下的年輕人都不太確定會不會接受一妻多夫制,因為教育普及,一妻多夫的現(xiàn)象越來越少,一妻一夫觀念不斷擴大。
藏區(qū)一妻多夫式家庭普遍角色扮演:公公作為一家之長,支撐門面,掌管家庭收支,分配勞動任務和勞動成果;婆婆在家操持家務;妻子在家哺育兒女,協(xié)助婆婆處理家務;長子管理家中具體事務、決定家族的發(fā)展方向;次子外出打工,為家庭增加經濟收入并帶回外界的信息,這樣的家庭既團結穩(wěn)定不易受外人侵擾,又可以使家庭很快富裕起來。
藏族一妻多夫式家庭普遍是一個家庭兄弟共妻,兩兄弟共妻為最普遍,此外家里如果有人選擇入學深造并且有機會接受高等教育以及那些選擇獨立門戶的人,一般會自由戀愛,實行一夫一妻婚姻制。
婚前,男方家庭兄弟決定共妻,其父母必須要和女方的父母解釋清楚,待得雙方意見達成一致方能結婚。迎娶新娘時,一般是長兄代表舉行婚禮儀式,婚禮過后其他兄弟逐漸與妻子發(fā)生關系,從而變成事實上的丈夫。在性生活方面,兄弟們并不需要明顯的方法去處理與妻子同房的問題:例如次子去外地工作,妻子一般與兄長同房;次子外出務工歸家后,長兄會自覺回避。在一妻多夫制家庭,妻子不管跟誰所生的孩子,都是稱長兄為父親,稱其他兄弟為叔叔。兄弟們對妻子所生小孩必須平等關愛,一視同仁;同樣孩子對他們必須持同等尊重態(tài)度。藏區(qū)農村社會對多夫家庭的子女稱謂是以“家”為單位,外人稱其子女是“某家”的子女,而不會稱其“某人”的子女。如果妻子對丈夫不能一視同仁或兄弟為了妻子發(fā)生分歧,從而導致嚴重的家庭矛盾和內部危機,并且在不能調和的情況下,一般會分家。妻子選擇她自己喜愛的丈夫組成一家,家里的孩子全部歸于他們倆,另一位丈夫則會再婚。
在一妻多夫家庭中,家庭的團結至關重要,妻子則是起到中樞紐帶作用,既需要處理好婆媳關系,又要協(xié)調好夫妻關系,尤其是在性生活方面,要做到公平合理。家中長輩也特別重視這方面,會時常囑咐媳婦對幾兄弟要平等相待,一視同仁,互相敬愛。在藏區(qū)農村社會,妻子如果在家中處理好婆媳關系、夫妻性生活以及日常衣食住行等方面,使得家庭和睦團結,那么她便是一位合格的妻子。
藏區(qū)兄弟共妻的主要原因:第一,家庭的財力、勞動力聚集,經濟效益最大化;第二,兄弟團結,有利于家庭發(fā)展。最常見的是勞務分工是為兄長在家里照顧家庭,其他兄弟會出門做生意、務工或其它事,為家庭增加收入;第三,兄弟共妻是藏區(qū)農村社會傳統(tǒng)價值觀,子女與父母長期生活在一起被視為最美滿的家庭;第四,現(xiàn)實中,兄弟共妻家庭在親屬和村落中普遍是個大家庭,家境較殷實。
四、藏族的婚禮
1、婚前準備
長子在到達結婚年齡時,父母會主動去親戚或關系好的朋友家,幫兒子介紹一個鄰村的姑娘。通過聯(lián)系和介紹,男方家父母親親自考察女子的品行、性格、干活能力等。如果對女方滿意,男方家的父親和介紹人會親自到女方家與其父母相見,談論婚嫁事宜。女方家經過商議,覺得男方家的家境、以及男子和他家人的品德都不錯,才會答應將女兒嫁給他們。此外,他們還會選定一個時間讓男子和女子相見。
此種婚姻為父母之命,女子一無所知。到了男女雙方約定那天,雙方父母會帶著自己的孩子相見,但是女子一直是一無所知,女方父母并不會告訴女兒婚嫁事宜。在看到女子的形貌之后,男子覺得滿意就告訴父母,父母明白兒子心意后,就親自到女方家誠懇的提親并確定訂婚的時間。訂婚那天男子的叔叔或弟弟陪父親到女方家,給女方父母敬酒、獻哈達、送禮物和紅包,此外,女子在訂婚那天必須是不在家,不能讓她知道。
婚前五天左右,男女雙方家庭會提前安排婚禮工作人員,他們會邀請能說會唱的男子充當喜官,作為迎親隊伍和送親隊伍的帶隊人。此外,男方家還會邀請一位喇嘛,一位婚禮秩序管理人,三至五位女服務員,一位專門請來釀青稞酒,其他幾位負責婚禮上給客人們敬酒、唱歌以及打掃衛(wèi)生,四位廚師,兩位洗碗人,兩位接客人等等。
婚禮的前一天,男方家會派兩人,一般情況下一位是親戚或朋友,一位是雇請的司機。到女方家去,讓他們負責第二天接新娘,伴娘以及送新娘的人員的任務。當天晚上,女方家人才會告訴自己家女兒明天要嫁人,一般情況下女子都會大哭大鬧、亂罵家人,女子的朋友都到她的家來安慰她,祝福她。
2、婚禮過程
一般情況下,正式婚禮會舉行五天,婚禮后還會有兩天后續(xù)酒宴。第一天早上,送新娘的喜官手里要捧著哈達,帶領送親隊伍唱著告別歌很早出門。進入男方所居住的村子后,送親隊伍會在男方家田上搭的帳篷里休息。男方家則會派一男一女給他們送早飯,獻茶敬酒。等婚禮時辰臨近時,送親隊伍再次出發(fā),把新娘送到男方家門口。
與此同時,男方迎親隊伍已備好下馬桌和滿缸子的水。水滿滿表示吉祥的意思,水沒裝滿則不吉祥。早早在門前列隊迎候。當送親隊伍到達時男方家門口時,迎親隊伍的喜官就立即上前迎接送親隊伍。送親隊伍下馬后,男方家邀請的幾位服務員一邊唱歌,一邊給送親隊伍敬酒,表示歡迎。隨后,男方的母親和伴娘將新娘從馬背扶到馬桌上,男方家的喜官將哈達獻在水缸和門上,以示吉祥如意,然后唱門歌。進門時,男方家的喜官把一條哈達系在新娘的腰上,并為新娘帶路。迎親人一邊蘸水灑向送親隊伍和新人,一邊唱灑水歌,進門后送親人還要唱贊歌。這一段時間里,喇嘛在屋頂上念經,為的是能得到諸神的保佑。之后,送親人直接到婚禮屋去參加婚禮儀式,新娘和伴娘則到新婚新房。
下午,前來祝賀的人,穿著藏式婚禮服、戴著帽子,陸續(xù)地到舉辦婚禮的房子里。婚禮儀式上,新娘、新郎、伴娘、喇嘛、婚禮秩序管理人、男方家的父親以及送親者都有固定的位置,其他祝賀的人座位按先后順序坐定。祝賀人差不多到齊后,才開始吃酒席。其中,酒席以自助餐形式進行。酒席過后,新郎和送親者騎馬到村的土神廟去獻哈達和經幡,祈禱保佑。男方家的喜官則對客人們將要送的禮物進行記錄,這既是為了確定并宣布客人們送禮的具體時間及其安排順序,也是為了便于日后人家辦喜事去送禮。
一般情況下,送禮時間安排在第二天和第四天的白天。送禮時,每個祝賀人把禮物傳給男方家的喜官,喜官用說唱的方式宣布禮物,然后交給新娘、新郎、伴娘以及其他家人。賀祝人[1]給喇嘛、婚禮秩序管理人、送親者、服務員、廚師、洗碗人、接客人員等獻上哈達并且給予少許現(xiàn)金當作禮物。在這兩天的晚上,則是安排跳舞唱歌的活動,有時女方隊伍和男方隊伍會進行跳舞比賽。
傳統(tǒng)禮儀范文第5篇
1現(xiàn)代體育競賽的傳統(tǒng)禮儀文化內涵
禮儀,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在日常的社會生活當中形成的一種具有規(guī)范性的行為準則,受宗教信仰和民族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人類在社會實踐中通過辛苦的勞動所獲得的精神上和物質上財富的總和。傳統(tǒng)禮儀文化世代相傳,在發(fā)展中不斷的整合、創(chuàng)新和完善,到目前為止已經積累了比較深厚的文化內涵,文化中的)從采和神韻都被世界人民所喜愛和敬仰
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主要就是指人們在現(xiàn)代體育競賽的交流當中,運動員所體現(xiàn)出來親善友好、崇尚禮讓的文化形態(tài),這其中包含了精神、物質和制度文化上的涵義。精神文化主要是運動員對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理解和認識,是對價值觀的重要體現(xiàn),例如:在男子體操的比賽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就是“剛柔井濟”;物質文化,主要就是運動員的衣服等外在的東西;制度文化主要就是運動員參加競賽時所表現(xiàn)出的行為舉止;物質文化是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基礎,制度文化是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經過長期的發(fā)展和演變后得出的結果,與精神文化和物質文化緊緊相連,密不可分,又對精神文化起著極為重要的主導作用·
2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重要作用
2.1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是所有參加人員道德知行的路徑
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注重的是對人的行為和舉止進行教化和規(guī)范道德修養(yǎng)的基本途徑就是“知行”,在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學習和演小的過程中,要引導運動員知道仁義、遵循禮儀,F(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主要傳播途徑就是通過賽事,這種傳播形式不僅僅滿足了人們對體育的需求,井且還以潛移默化的形式影響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凈化心靈、陶冶情操,在對人們進行教育的同時還提升了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促進中華民族的團結,增進社會穩(wěn)定,有效的提升了人們的道德文化修養(yǎng)
2.2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是我國民族形象的偉大體現(xiàn)
自占我國就被稱作“禮儀之邦”,禮儀,是所有君子們所追求和向往的個人形象。禮儀所包括的內在和表象體現(xiàn)在兩個為而:一為而的是內在形象,主要是人品、修養(yǎng)、素質和氣質等為而;另一為而就是表象形象,主要是通過人的行為、語舀以及服飾等體現(xiàn)出來的形象。表象形象是人們在視覺上的形象,是對人的異,格形象的外在體現(xiàn),因此,只有將內在和表象有效結合,融于一體,這樣做刁能夠樹立良好的個人形象。運動員在體育競賽的賽場上,所塑造出來的形象不只是代表了自己,更是代表了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形象
2.3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是對外交流的窗口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體育競賽也在市場化的運作中,我國現(xiàn)代體育競賽也參與到了國際性和職業(yè)性的體育競賽當中,這時,體育文化禮儀顯得尤為重要,運動員在體育競賽中體現(xiàn)的不僅僅是技能為而的比賽,更是中國的代表,在運動員的語舀、行為和服飾等為而所體現(xiàn)的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yǎng)和精神而貌,在很大的程度上體現(xiàn)的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文化狀況、社會風尚和文明程度。通過體育競賽可以增進國與國之問的交流與合作,有利于對外開放政策的實踐,井且充分的展現(xiàn)了我國自占被稱作“禮儀之邦”的風貌
3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傳承與發(fā)揚
3.1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傳承
3.1.1重新認識體育競賽禮儀文化的內涵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fā)展,國與國之問的文化交流越來越密切,自從西為文化傳人我國以來,在我華夏大地卜決速傳播,井且有逐漸占據(jù)主導地位的趨勢,使得我國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出現(xiàn)嚴重的斷層現(xiàn)象,然而,西為國家的體育競賽利益根本就不能夠滿足我國現(xiàn)代體育競賽的發(fā)展需求3。因此,在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傳承中,應該將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中的以德服人、崇尚禮讓、從容不迫、與人為善的民族精神文化內涵傳承下來,使其可以充分的應用于我國現(xiàn)代體育競賽當中,成為我國體育事業(yè)長遠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3.1.2將傳承與發(fā)揚完美結合
禮尚時宣—將禮儀文化所具有的時代性充分的解釋出來,同時因為我國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傳承明確了為向,不能將其原封未動的傳承下去,而是應該以全世界文化多兒化的為向為視角,以現(xiàn)代化社會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思維為式作為價值取向,借鑒和汲取各國禮儀文化中的優(yōu)秀部分,完美的融合到我國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當中,打開思維模式,創(chuàng)新禮儀文化形式,打破傳統(tǒng)的文化傳承的禁錮,構建具有我國民族特色、符合國際要求、適合我國國情的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不但要體現(xiàn)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基本內涵,還能夠充分體現(xiàn)我國現(xiàn)代化社會決速發(fā)展的需要。
3.1.3從規(guī)范化人手,完善競賽禮儀文化的可操作性
如果將一個國家的法律當成是硬性的規(guī)定的話,那么一個國家的軟性約束就是禮儀。對此,建立完善的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要從其規(guī)范化為而人手,完善競賽禮儀文化的可操作性,制定出科學的、合理的、讓人能夠容易理解的、容易推行的、容易接納的、同時還要容易操作的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規(guī)范,這具中一定要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以人為本、仁愛、和諧的傳統(tǒng)文化理念充分的展現(xiàn)出來。
3.2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發(fā)揚
3.2.1增強運動員、教練員和裁判員的禮儀素養(yǎng)
教練員的行為舉止和思想道德異,德會直接對運動員的行為舉止和思想道德尸,質產生影響,會影響運動員在體育競賽過程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禮儀和素養(yǎng)。裁判員要做到公平、公正、公開,要禮理兼?zhèn),這也是保障我國現(xiàn)代體育競賽能夠順利進行和完成的重要因素。對此,就要求教練員和裁判員必須理解和認識到禮儀文化的重要作用,時時刻刻都要起到舀傳身教的主導作用,促使運動員能夠在競賽中真正地感受到我國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精髓,感受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同時,運動員也要不斷的認識和學習競賽禮儀文化相關的知識,深刻理解我國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基本內涵,有效的提升自身的禮儀文化和道德品質的素養(yǎng)。
3.2.2提升體育競賽禮儀文化的保護意識
提升體育競賽禮儀文化的保護意識,保護我國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這不僅僅是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傳承和發(fā)揚的根本要求,同樣也是世界文化多兒化為向發(fā)展的根本需要。因此,應該根據(jù)相應的國家政策,采取積極主動的實際行動,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有效的保護,以政府部門為主導、社會全員參與的民眾路線,從根本上肩負起繼承和發(fā)揚我國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重要責任,同時還要加強政府各部門之問的溝通與合作,動員和鼓勵全民積極地參與其中,與社會各界、各院校等通力合作,明確各自的職責,井且構建科學的、完善的、合理的運行機制,進一步促進我國現(xiàn)代體育競賽傳統(tǒng)禮儀文化的長遠發(fā)展
3.3擴大競賽禮儀文化的宣傳路徑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