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日記3篇
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日記1
1、找一個圓柱形玻璃杯;
2、倒入適量的水,并劃上橫線做好記號;
3、放入不規(guī)則物體,讓其完全浸沒水中,并在新的水*面上做上記號;
4、量出水杯的內徑和兩個記號線的距離;
5、利用圓柱體的體積公式計算剛才的體積,即為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日記2
小美先借來一只量筒裝入40ml水,我找來一塊能放入量筒的石頭放進去一看刻度成了56ml。56—40=16。這塊不規(guī)則石塊體積不就是16ml嗎?我們高興的記下啦數(shù)據(jù)。
正當我們準備收工時,媽媽過來了說:“要是物體不會沉入水,又該咋辦?"
小美脫口就說:“我把它按進去!”媽媽說:“方法怪好,就是別把手指也弄進水中!”
我沉思一會終于想到“用石塊把它帶進去!”一試果然成功!
真是不經風雨咋能見彩虹呀!
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日記3
今天,我把所有作業(yè)都做完了,就拿起一本書讀著。我讀了一篇名叫《皇冠的秘密》的文章,就也想量一下蘋果的體積。
我先拿了一個長方體的玻璃容器,往里面倒了一點水。倒完之后,我用尺子量出了長、寬、高,長、寬、高分別是11cm、7cm、3cm。我量完之后,就往里面放了一個蘋果,這時的長、寬、高分別是11cm、7cm、4.5cm。所有都量完了,我就開始算蘋果的體積。
在剛開始沒放蘋果的時候,它的體積是231立方cm。我又算放入蘋果時的體積,它的體積是346.5立方cm。接下來,我用346.5立方cm減去231立方cm,得數(shù)是115.5立方cm。哈!我算出了蘋果的體積!
通過這次實驗,我學到了許多知識,這些知識讓我終生受益!
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日記3篇擴展閱讀
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日記3篇(擴展1)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反思3篇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反思1
不規(guī)則的物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發(fā)現(xiàn)、驗證并運用排水法測量石塊的體積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體積就是浸入水中物體的體積的基礎上,感悟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我個人認為這節(jié)課的設計能夠結合課本,依托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已有知識,通過讓學生經歷**思考、合作探究、實驗操作等數(shù)學活動過程,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思想,探究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方法。培養(yǎng)了學生積極探索,小組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通過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孩子實踐能力和用數(shù)學方法分析、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本節(jié)課中我有一下幾點體會:
1、有情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
數(shù)學問題的解決主體是學生,學生的積極性是否被激發(fā)和調動起來了,是學習成敗的決定性因素。本節(jié)課的開始,我就開門見山地拋出問題你能測量出一張A4紙的體積嗎?這個問題使學生感到一種挑戰(zhàn)性,雖然A4紙是一個規(guī)則的長方體,也知道要去測量它的長、寬、高,但是這么薄,利用現(xiàn)有的測量工具是無法測量出來的。怎么辦呢?學生的求知欲、探索欲被激發(fā)起來了。
又如當學生會測量規(guī)則的A4紙的體積后,教師話鋒一轉,問:那桌面上這些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你想測量嗎?學生立刻進入到另一種興奮的狀態(tài),因為桌面上擺放著芒果、大螺絲、奇形怪狀的石頭,這都是學生生活中隨處可見的,但要說誰測量過它們的體積,還真沒有人體驗過,所以孩子們的熱情和欲望愈發(fā)強烈。
在學生成功測量出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后,掌握了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方法后,我又提出一個難題,讓學生測量燈泡的體積。這下真是一波剛*,一波又起,學生的探究欲望再一次被點燃,燈泡會浮起來,怎么測量呢?圍繞著這一問題小組內嘰嘰喳喳地小聲交流起來,幾個想出點子的同學迫不及待地介紹**,我們可以將燈泡和剛才的重物纏在一起,然后放到水里,這樣就能測量出燈泡的體積了。話音剛落,幾個小伙伴就忙活開了。
這里除了激發(fā)起了學生求知探索的欲望外,教師還能給足學生思考、實驗、交流的時間,使學生真正并且完整地經歷整個過程,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考能力,保證了課堂教學的實效,也真正做到了有情。
2、有意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學生數(shù)學思維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著解決問題水*的高低。其中思維的概括性、問題性、邏輯性是學生思維能力的重要表現(xiàn)。因此,在教學中應該善于抓住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下功夫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為問題解決提供強有力的載體。
在測量一張A4紙體積時,我利用問題如何測量A4紙的高呢?引發(fā)學生思考,幾個學生開始有所超越,想到了我可以再多拿一些同樣的A4紙,把它們疊在一起,這樣就能測量出A4紙的高了。學生的思維得到了一種飛躍性的發(fā)展,懂得利用轉化的思想,先測量出100張的體積,然后再求出1張的體積。而這樣的思維訓練使學生的學習更加有意義。
在學生利用量筒(長方體容器)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時,他們能想出用排水法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但是這里有一個很重要的知識點,那就是明白轉化的思想,從而掌握測量方法。本節(jié)課,我在學生演示測量過程的時候,借機一問為什么相差部分水的體積就是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呢?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我們不是直接去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而是將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轉化為水的體積,進而想出根據(jù)測量方法的不同,可以有不同的轉化,如上升法:V物=V上升部分;下降法:V物=V下降部分;溢出法:V物=V溢出部分。
3、有價強化學生的技能水*
學生已有的知識技能水*是問題解決的重要保障。在學生面臨新問題時,這種已有的知識、技能就是學習新知識、形成新技能的推動器。因此,教學中必須重視強化學生的基本知識、基本技能,使得學生的學習更扎實、深刻,實現(xiàn)真正的學習目標。
例如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將學生的實驗測量與列式計算解決問題相結合,當學生悟出測量出100張紙的高后,馬上讓學生介紹如何求一張A4紙體積的方法,將學生之前學習的長方體體積的知識進行拓展應用。再如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時,我刻意提供一些體積很大的石頭,使得學生無法利用量筒測量,只能利用長方體容器來測量,而在測量中,就需要學生利用容積的知識,明白需要測量容器里面的長和寬,而計算中有的學生就靈活地利用長寬高度差=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準確測量出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在這一系列的測量活動中,學生不僅是感受到了數(shù)學中的轉化思想,更是得到了一次檢驗自身綜合實踐能力的機會,從而達到認識上、知識上、技能上、思維上、情感上的更高目標。
本節(jié)課雖然有以上幾點亮點,但是還是存在著對問題解決過程缺乏評價的'不足。
在學生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過程中,求出物體的體積不是問題解決的終結,還應對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通過評價,可以進一步揭示數(shù)學問題的本質,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探求過程中,往往會出現(xiàn)許多不同的方法和結果,教師要給予學生充分的**,允許他們發(fā)表意見,保護學生的積極性。而本課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上做的還很不夠。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反思2
不規(guī)則的物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發(fā)現(xiàn)、驗證并運用排水法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目的在于通過本節(jié)課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想法都應當通過親身的實踐去驗證才能夠得到結論再加以應用,這是一種很嚴密的思維過程,也是現(xiàn)在孩子缺少的一種
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體積就是浸入水中物體的體積”的基礎上,感悟“轉化”的數(shù)學
思想,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依托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已有知識,通過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實驗操作等數(shù)學活動過程,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體驗等量替換的數(shù)學
思想,探究求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積極探索,小組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
精神。通過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孩子實踐能力和用數(shù)學方法分析、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本節(jié)課中,有很多環(huán)節(jié)的處理都不是很到位,主要從以下幾點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1、保證數(shù)學思考的時間,提高數(shù)學思考的有效性在學生完成實驗結果匯報后,思考:“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物體的體積”?學生一時表述不清,老師由于心急就趕緊插嘴,引導學生思考、表述。其實,只要給點時間讓他們思考,他們就能意識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水增加的體積就是***的體積。還有一些學生,先是疑惑,停頓幾秒后,就都豁然開朗了。數(shù)學學習是通過思考進行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shù)學學習,而思考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因此學生在思考時,教師要做到耐心等待,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使學生真正經歷了整個思考過程,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考能力。保證了學生思考的實際效果。
2、注重思維方法的引導,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在教學時,我通過引導,讓學生發(fā)現(xiàn),不規(guī)則的物體的體積必須要轉化成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水可以充當這一轉化過程中的中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怎樣在水中體現(xiàn)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學生思考后交流:將不規(guī)則物體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長方體容器里,上漲的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將不規(guī)則物體放入盛滿水的長方體容器里,溢出的水的體積就是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對于溢出的水,學生也想出了很好的處理方法。在此,我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先讓學生**思考,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沖突,又在觀察、討論、思考中相互接納,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要,盡顯了學生的潛在能力,發(fā)揮了課堂教學中的多種交互作用,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的發(fā)揮。由此我也深該地認識到,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提升教學水*,增強自信,才能駕馭課堂,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學反思3
本節(jié)課的內容是在學生已經學習了容積和容積單位、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成功之處:
1.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進行教學,體會轉化思想。在教學例6中,教師首先提出如何求橡皮泥的體積時,學生由于在學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概念時,已經知道把一塊橡皮泥捏成一個長方體或一個正方體,體積不變的特點,因此在教學中學生能夠輕松解決這個問題,利用轉化法把橡皮泥捏成規(guī)則的形狀,就可以求出橡皮泥的體積。在求梨的體積時學生也能想到把梨放進有水的容器里,通過觀察水上升,發(fā)現(xiàn)上升部分水的體積等于梨的體積,即梨的體積=總體積-水的體積。通過例題的教學,學生認識到解決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就是把它轉化為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進行計算。
2.變化習題,深入體會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在教學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后,我出示了一組練習題:
(1)一個正方體魚缸,從里面量棱長是2分米,向魚缸內倒入5.5升水,再把幾條金魚放入水中,這時量得水深15厘米,求這幾天金魚的體積。
。2)課本練習九第7題:求珊瑚石的體積。
第(1)題:主要讓學生根據(jù)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總體積-水的體積計算公式解決問題。而在第(2)題中,學生既可以根據(jù)上面的公式解決問題,也可以根據(jù)上升部分水的體積是一個長方體,即珊瑚石的體積=長×寬×高,強調這個高是水面上升部分的高度(總高度-水的高度),并把這兩種方法聯(lián)系起來對比,學生可以發(fā)現(xiàn)這兩種方法的基點就是乘法分配律,從而溝通兩種方法的聯(lián)系對比,進一步體會求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
不足之處:
學生在解決練習九第9題中,對于水池溢出的水的體積的理解有誤,理解成了水池溢出的水的體積等于兩根石柱的體積。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情況,這與我在教學乒乓球和冰塊不能用排水法有關系,沒有給學生強調必須把物體完全沉入水中,才能得到水面上升部分的體積=物體的體積。
改進之處:
在教學中還是要注意強調水面上升部分的體積=沉入水中物體的體積這一核心特點。
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日記3篇(擴展2)
——《不規(guī)則物體的物體的體積》教學反思3篇
《不規(guī)則物體的物體的體積》教學反思1
不規(guī)則的物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發(fā)現(xiàn)、驗證并運用排水法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目的在于通過本節(jié)課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想法都應當通過親身的實踐去驗證才能夠得到結論再加以應用,這是一種很嚴密的思維過程,也是現(xiàn)在孩子缺少的一種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體積就是浸入水中物體的體積”的基礎上,感悟“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本節(jié)課的教學,要依托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已有知識,通過讓學生經歷觀察、猜想、實驗操作等數(shù)學活動過程,嘗試用多種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體驗等量替換的數(shù)學思想,探究求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積極探索,小組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通過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實踐活動,培養(yǎng)孩子實踐能力和用數(shù)學方法分析、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本節(jié)課中,有很多環(huán)節(jié)的處理都不是很到位,主要從以下幾點談談自己的一點體會:
1、保證數(shù)學思考的時間,提高數(shù)學思考的有效性
在學生完成實驗結果匯報后,思考:“為什么上升的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物體的體積”?學生一時表述不清,老師由于心急就趕緊插嘴,引導學生思考、表述。其實,只要給點時間讓他們思考,他們就能意識到:水面上升的原因是投入了***,水增加的體積就是***的體積。還有一些學生,先是疑惑,停頓幾秒后,就都豁然開朗了。數(shù)學學習是通過思考進行的,沒有學生的思考就沒有真正的數(shù)學學習,而思考問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的。因此學生在思考時,教師要做到耐心等待,給予了學生充足的思考時間,使學生真正經歷了整個思考過程,有效地培養(yǎng)了學生的思考能力。保證了學生思考的`實際效果。
2、注重思維方法的引導,從“授人以魚”到“授人以漁”
在教學時,我通過引導,讓學生發(fā)現(xiàn),不規(guī)則的物體的體積必須要轉化成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水可以充當這一轉化過程中的中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怎樣在水中體現(xiàn)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學生思考后交流:將不規(guī)則物體放入盛有一定量水的長方體容器里,上漲的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將不規(guī)則物體放入盛滿水的長方體容器里,溢出的水的體積就是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對于溢出的水,學生也想出了很好的處理方法。在此,我就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自主學習的空間,先讓學生**思考,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后,在交流中造成沖突,又在觀察、討論、思考中相互接納,滿足了學生的不同需要,盡顯了學生的潛在能力,發(fā)揮了課堂教學中的多種交互作用,使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到充分的發(fā)揮。由此我也深該地認識到,教師只有不斷學習,提升教學水*,增強自信,才能駕馭課堂,順利完成教學任務。
《不規(guī)則物體的物體的體積》教學反思2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這節(jié)課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的內容。本節(jié)課是在學生學習了物體的體積、物體的容積等有關知識后進行學習的,這部分知識著重考察學生對知識的遷移轉化能力及綜合應用能力,所以這部分知識是本單元的教學中的一大難點。
因此在設計教學時我避開了學生的認知沖突,采用《烏鴉喝水》的故事直接導入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計算方法為排水法,然后通過學生實驗演示、觀察、討論直至得出結論,整個教學過程看似有聲有色。但是,課后經過丁老師和李蕊坊主及各位坊員對這節(jié)課教學過程設計提出的見解及指正,我意識到自己由于膽小怕出問題的思想禁錮了學生的思維,沒有讓學生的思維得到進一步的提高,數(shù)學教育的根本不是教會學生怎樣算題,而是讓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偏離了這一主題。
由于我剛開始對學生思維的限制,學生對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計算方法沒有進行大膽猜測驗證,學生們的創(chuàng)造性沒有得到發(fā)展,整個課堂便失去了靈動。雖然整個課堂經過我一步一步引導完成教學任務,但是沒有做到讓學生對數(shù)學課堂“心動”的教學效果。
通過這節(jié)課的缺憾,我意識到教學時對每一節(jié)課的教學設計都不要越俎代庖,應該遵循兒童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通過他們的認知沖突去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這樣的數(shù)學課堂才是孩子們的數(shù)學課堂,才是他們心目中理想的數(shù)學課堂,只有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數(shù)學課堂,才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對數(shù)學課堂“動心”。
很慶幸有機會加入李蕊老師工作坊,并且加入《小學數(shù)學課堂“生動之動心”教學策略的實踐探究》這個課題的研究團隊,使我在教學工作中不斷發(fā)現(xiàn)自己的不足之處。經過各位老師的幫助和提點,在今后的工作中克服不足、繼續(xù)努力,力爭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人民教師。
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日記3篇(擴展3)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案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開展教學活動前,通常需要用到教案來輔助教學,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教案應該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案,歡迎大家分享。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案1
設計說明
1.引導學生體會“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
《數(shù)學課程標準》中強調讓學生在積極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數(shù)學思想。本課時的主旨是體會轉化、等積變形思想在解決問題中的應用。本設計注重引導學生實驗后進行反思,讓學生認識到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方法,實際上就是把不規(guī)則的物體轉化為規(guī)則的物體,是通過等積變形進行轉化的,轉化的前提是體積不變。
2.倡導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數(shù)學課程標準》對培養(yǎng)學生解決能力這方面提出了明確的目標,即探究分析和解決簡單問題的有效方法,了解解決問題方法的多樣性。求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方法是多樣的,教學時通過讓學生觀察和實驗操作相結合,了解到用“排水法”可以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向學生提出問題,并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使學生明確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等于沉入物體后的總體積減去原來沒有放入物體時水的體積,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過渡到理性認識。接著引導學生思考:“如果沒有量杯,只有一個長方體的玻璃缸和一些水,你能求出一個梨的體積嗎?”讓學生探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量杯 長方體或正方體容器 橡皮泥形狀不同的不規(guī)則物體 PPT課件
學生準備 橡皮泥 形狀不同的不規(guī)則物體
教學過程
⊙課件展示“烏鴉喝水”的故事
師**:(1)烏鴉為什么開始喝不到瓶中的水?
(2)后來烏鴉為什么又喝到了瓶中的水呢?(同桌間互相講一講)
⊙揭示課題
(1)你能把烏鴉放進瓶中的石頭的體積求出來嗎?
(2)它們的形狀是規(guī)則的嗎?
(3)生活中還有很多不規(guī)則的物體,讓學生舉例。(板書課題: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設計意圖:數(shù)學素材來源于生活,先將學生引進生活情境,在具體的情境中感受生活化的數(shù)學,為數(shù)學回歸生活做好準備,強烈地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
⊙啟發(fā)誘導,進行探索
1.感知轉化思想。
(1)教師出示不規(guī)則形狀的橡皮泥,同學之間討論有沒有辦法算出它的體積。
(學生利用已學知識**匯報)
(2)引導思考:在求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過程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
(3)根據(jù)學生的匯報教師小結并板書。
把橡皮泥改變形狀,轉化成長方體(正方體),通過計算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來計算橡皮泥的體積。
2.感知“排水法”。
(1)出示一個梨。
**:你能求出這個梨的體積嗎?(學生討論得出把它放到水里求體積)
(2)給每個小組一個量杯,一個梨,一桶水,請大家動手實驗,把實驗的步驟記錄下來,讓學生分工合作。
(3)匯報實驗過程:請一個小組一邊匯報過程,一邊演示。(幻燈片出示實驗步驟)
(4)**:為什么上升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梨的體積?(學生根據(jù)實驗互相交流)
(5)二次實驗:請各小組拿出水中的梨。
**:現(xiàn)在水位有什么變化嗎?為什么水位會下降?(學生思考、討論)
(6)討論上述兩個實驗現(xiàn)象,并發(fā)表不同的意見。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適當板書。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上升部分的水的體積
上升部分的水的體積=容器的底面積×水面上升的高度。
(7)探究不同的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方法。
、偃绻麤]有量杯,只有一個長方體玻璃缸和一些水,你能測量出梨的體積嗎?
、趯W生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案。
③根據(jù)學生的匯報板書:上升部分的水的體積=容器的底面積×水面上升的高度。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案2
一、教學目標
。ㄒ唬┲R與技能
在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ǘ┻^程與方法
經歷探究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培養(yǎng)小組合作的精神、創(chuàng)新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ㄈ┣楦袘B(tài)度和價值觀
感受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樹立運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過程中感悟“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
教學難點: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
三、教學準備
量杯、水、梨、土豆、石塊、橡皮泥、A4紙。
四、教學過程:
(一)談話交流,導入新課
教師:同學們,經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已經掌握了關于體積和容積的知識,你會求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嗎?如果要求一個長方體的體積,我們需要知道哪些信息?
教師:(出示一張A4紙)嚴格來說,一張A4紙也是一個薄薄的長方體,那么你能求出它的體積嗎?
引導學生思考,悟出一張紙?zhí)×,可以用多些的紙來測量,再進一步感悟到用整十、整百張來測量更便于計算。
板書:V1張=V100張÷100。
【設計意圖】通過測量A4紙的體積,即復習了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同時又有所超越,激發(fā)了學生探究的欲望,為后面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埋下伏筆。
(二)探究合作,測量體積
1.明確任務,思考方案。
教師:剛才我們是直接測量一張A4紙的體積嗎?我們是把1張A4紙的體積轉化為100張,然后再求出一張。這里同學們很聰明地利用了轉化思想,從而想出了測量方法。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測量過了,那大屏幕上這些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你想測量嗎?今天我們就來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并出示課件)
教師: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你會測量嗎?先互相說說打算怎么測量?(給時間讓學生小組討論測量方案。)
【設計意圖】在動手實驗之前,給予學生思考的時間,能使學生明確實驗的任務和養(yǎng)成先制定實驗方案,再根據(jù)方案實驗的科學態(tài)度。
2.合作交流,匯報方案。
學生1:橡皮泥容易變形,我們可以把橡皮泥**成規(guī)則的長方體或者正方體,再測量長、寬、高從而計算出橡皮泥的體積。
學生2:可以把梨放到裝水的量杯里,水面上升部分水的體積就是梨的體積。
教師指出,這種方法可以稱為“排水法”。
【設計意圖】在**思考和小組交流的基礎上,學生一定能夠想到許多不同的方案,再通過這些方案的比較,使學生感受到哪些方案是可行的,從而培養(yǎng)學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學習數(shù)學的熱情。
3.小組合作,操作實踐。
。1)學生分組操作,并把測量數(shù)據(jù)填寫在記錄單里。
。2)請小組****重點介紹排水法測量梨的體積,一個同學匯報,組內同伴演示實驗過程。
。3)教師適時板書:V物體=V上升部分。
教師:想一想,遇到下面這兩種情況,你還能計算出這些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嗎?
4.再次實驗,深化認識。
實驗一:請同學將量杯里的土豆取出,觀察量杯中的水位發(fā)生了什么變化?
實驗二:把一塊石頭放入裝滿水的量杯,杯中的水又有什么變化?
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回答適時板書,完善結論。
V物體=V下降部分;
V物體=V溢出部分。
教師:我們現(xiàn)在懂得了利用轉化思想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誰來說一說,用排水法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需要記錄哪些數(shù)據(jù)?可以利用剛才的方法測出乒乓球和冰塊的體積嗎?為什么?
【設計意圖】教師利用學生實驗過程中的親身體驗,引導學生感悟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時轉化思想的應用,并且激發(fā)學生積極思考不同的轉化方法,使學生對利用排水法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有一個豐富的體驗和感受,讓學生體會到“做中學”的樂趣。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案3
教學內容:
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shù)學第十二冊P37
教學目標:
1、在立體圖形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2、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培養(yǎng)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3、感受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樹立運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教學重點:
探索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從多角度思考并解決問題
教學難點:
測量較大和較小物體的體積
教學步驟
一、情景導入,提出問題
1、出示一堆物體,***規(guī)則物體(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圓錐),也有不規(guī)則物體[乒乓球(凹陷的)、蘋果、木塊、泡沫塑料;橡皮泥、雞蛋、石塊、鐵塊、玻璃球;足球(癟氣的)、螺絲帽等],
**:
。1)這些物體哪些會計算體積?怎樣計算?
。2)哪些不會計算體積?這些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能夠直接計算出來嗎?怎樣計算呢?
師板書課題: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2、分組實驗,探索方案
。1)引導學生進行歸類(按照物體在水里是沉還是浮),說明:在水里上浮的先不研究,本節(jié)課研究在水里是下沉的物體。
。2)**討論測量的方法。
怎樣利用學過的知識來測量不規(guī)則的物體體積?怎樣來轉化?實際操作時,應注意什么?
3、教師提出活動要求:
。1)小組在土豆、橡皮泥、石塊、鐵塊、玻璃球中選擇一個,先估計物體的體積,再討論測量方案,最后動手實驗。
。2)活動過程中,小組成員要分工合作。
(3)每項數(shù)據(jù)都要測量三次,然后取*均值。
。4)把實驗的結果填在表格中。
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
第 組 年 月 日
物體名稱
物體的體積
測量
方法
估測值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均值
。5)觀測數(shù)據(jù)時要注意科學準確。
。6)要注意保持教室和桌面的衛(wèi)生。
(7)容器中的水要適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以上有關“活動順序”和“活動要求”的.內容,制作成課件展示在屏幕上
4、分小組活動
請每個小組選擇1個物體,用轉化的方法進行測量
5、學生活動結束后,匯報活動情況
請小組成員匯報交流以下情況
。1)所測量的物體。
。2)具體測量方案。
。3)具體測量結果。
(4)在活動過程中,是否還有無法解決或者帶有疑問的問題?
二、解釋應用,拓展延伸
活動二:測量2個鐵塊的體積,并用天*稱出它們的質量,再填寫下表。
1、教師提出要求:
。1)兩個不同的鐵塊,先用天*稱質量,再同同樣的方法測量體積。
。2)用計算器計算質量與體積的比值
(3)比較測量和計算的結果,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2、分小組合作,測量體積、重量,計算比值。
3、**交流: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在學生交流的基礎上,歸納:同一種材料,質量與體積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鐵塊的質量與體積的比的比值是7。8克/立方厘米)
4、引導生思考:應用這一知識,你能算出另一塊鐵塊的體積嗎?
5、生分組計算,有時間的可以進行測量和驗證。
6、聯(lián)想應用:師出示一些比值,指出,應用每種物體的質量與體積的比值一定可以來解決實際問題,你知道可用來解決哪些問題?
三、總結回顧 評價反思
1、這次數(shù)學實踐活動我們都測量了哪些物體的體積?
2、你都有哪些收獲或體會?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案4
教學目標:
1、在理解的基礎上進一步掌握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算法。
2、能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地運用不同的方法求出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體驗合作探究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不怕困難,勤于思考的學習態(tài)度。
教學重、難點:
利用“排水法”探究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方法。
教學準備:
梨、蘋果,橡皮泥、石塊、直尺,長方體透明容器,一小桶水,紅水一瓶,量筒等。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老師:什么是物體的體積?什么是容積?
2、計算體積與容積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計算體積和容積都可以用到計算公式:
V長=adh
V正=3a
V=sh
但計算容積時需要從里面量出長,寬,高。)
復習的意圖:通過問答喚醒學生已有知識,知道容積和體積的測量方法不同,為后續(xù)教學作鋪墊。
3、引入;對規(guī)則物體如長方體或正方體,我們有辦法求出它們的體積。但對這些不規(guī)則物體如橡皮泥,蘋果,梨等能求出它們的體積嗎?今天我們就來嘗試一下吧。
板書: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二、探究新知
1、求軟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老師:有什么辦法求出橡皮泥的體積嗎?
學生:同桌討論交流(將橡皮泥摔成長方體;將橡皮泥丟進水里使水上升;……..)
老師:在這些方法中,哪一種方法最簡單?
學生:可以將橡皮泥捏成長方體或正方體,再通過測量長,寬,高就可以求它的體積。
操作;學生同桌合作探究橡皮泥的體積?赡蟪砷L方體,量出長,寬,高,算出它的體積是
可捏成正方體量出棱長,算出它的體積是()
小結:對于軟不規(guī)則物體,我們可以通過捏成規(guī)則的如長方體(或正方體,但難度要大)可求出它的體積。(變形法)。
那么對于硬的不易變形的不規(guī)則物體,有什么辦法來求出它的體積呢?
2、求硬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出示一塊石頭,問:你有什么辦法求出它的體積嗎?教師提示“烏鴉喝水”一課學生相互交流,匯報:
老師演示,將一塊石頭放進盛水的量杯里,注意使石頭完全沉沒于水中,水會上升。
然后引導學生計算出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上升部分水的體積。水和石頭的總體積—水的體積=石頭的體積
小結:像上面這種方法叫做“排水法”。
3、如果沒有量杯,只有長方體玻璃容器,那我們又該怎樣來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呢?
做實驗,并完成下表填空。
4、觀察并思考:上升那部分水的體積與芒果的體積有什么關系?學生討論交流得出,芒果的體積=上升部分水的體積=上升后水的體積-上升前水的體積
即:芒果的體積=長×寬×(水升后的高-水升前的高);
或芒果的體積=底面積×兩次水位高的差
5、歸納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的方法學生同桌互議,指名回答。
課件出示: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可以將不規(guī)則物體沉入有水的長方體容器中,量出長方體水的長,寬,高,算出上升那部分水的體積,就可以求出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在測量時注意量出水上升前的高度和上升后的高度。利用“底面積×兩次水位高的差”這個公式來計算。
三、鞏固練習。
練習九第7題,第13題
四、全課總結。
并對學生進行“節(jié)約用水”教育。
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教案5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求長方體和正方體容積的計算方法。
2、能根據(jù)實際情況,應用排水法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3、通過學習,讓學生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緊密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在實踐中的應變能力。
教學重點:
應用排水法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教學難點:
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教法:利用已有的經驗,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經歷探索知識的過程,加強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學法: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嘗試用不同方法解決實際問題,體驗“轉化”的數(shù)學,探究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
教學準備:
橡皮泥、梨、量杯、多**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某郵政運貨車,車廂是長方體。從里面量長3米,寬2米,高2米,它的容積是多少?立方米?
學生讀題**完成,指名板演,集體訂正。
二、談話導入
1、師:我們已經學會了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可現(xiàn)實生活中還有許多像橡皮泥、梨、石頭等形狀不規(guī)則的物體。怎樣求得它們的體積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研究如何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板書課題)
2、出示大屏幕
設法求出下面兩種物體的體積
橡皮泥 梨
師:我們一題目:要解決什么問題?這些物體有什么特點?
師:大家想怎么解決呢?同桌兩人討論一下,一會兒我找人說。
生:可以把橡皮泥捏成規(guī)則的長方體或正方體,量出它的長、寬、高求出體積。
師:把不規(guī)則的、可以變形的物品捏成規(guī)則的我們學過的立體圖形,求出體積。很好,思路很清晰。
那梨呢,把梨也能削成長方體或正方體嗎?顯然不可能,那怎么辦呢?
生:可以用排水法。
師:說一說你的思路。
生:先在杯子里放一些水,記住它的刻度,再把梨放入杯子里,也記下刻度,兩次刻度的就是梨的體積。
師:他說的大家聽明白了嗎?
師:用排水法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需要記錄哪些數(shù)據(jù)?
師:可以利用上面的方法測量乒乓球、冰塊的體積嗎?為什么?
師: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用排水法只能求出沉入水中的物體。
三、鞏固練習
1、出示大屏幕
珊瑚石的體積是多少?沒有量杯,只有長方體容器,能求出珊瑚石的體積嗎?
分析:題中告訴我們水的體積了嗎?能求出來嗎?
知道總體積嗎?怎樣求?你會解答嗎?
2、 練習九第8題
讀題,分析:這道題怎么做?
3、 把一個蘋果浸沒在一個枝頭為1.2分米的正方體水箱中,此時水箱剛好滿了,拿出蘋果,水面高度為0.9分米,這個蘋果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
四、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求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不管是用排水法還是捏成規(guī)則立體圖形,本質上都是將不規(guī)則的轉化成規(guī)則的,都是通過等積變形進行轉化,轉化的前提是體積不變。
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日記3篇(擴展4)
——《有趣的測量》數(shù)學教案3篇
《有趣的測量》數(shù)學教案1
教材第51~52頁的內容。
1.再次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同一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認識厘米,體會厘米的實際意義,會用厘米為單位測量物體長度。
3.初步學會用刻度尺測量物體和線的長度(限整厘米),能估計較小物體的長度。
重點:認識長度單位“厘米”。
難點:能正確地使用直尺測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課件(教材情境圖)、直尺。
同學們,我們每天都在教室里學習,在教室里與我們朝夕相處、形影不離的朋友是誰呀?(課桌)那么,你了解課桌的長度嗎?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一起來測量這位好朋友的長度吧!(板書課題:課桌有多長)
師:想一想用什么方法來測量課桌的長度?
預設:
生1:用手來測量。
生2:用鉛筆來測量。
生3:用尺子來測量。
師:同學們的方法可真多,現(xiàn)在就用你喜歡的方法量一量吧!
師:誰來說一說你的測量結果?
預設:
生1:課桌有6拃長。
生2:課桌有4支鉛筆長。
師:同樣的課桌為什么測量的結果會不同呢?
生:因為測量工具不同。
師:所以在測量之前,要有**的標準。怎么**標準比較好?
生:用尺子量。
師:是啊,我們可以用尺子來測量物體的長度,讓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下尺子吧!觀察尺子,你都看到了什么?(課件出示尺子主題圖)
預設:
生1:我看到了尺子上有數(shù)字。
生2:我看到了尺子上有很多豎線。
生3:我發(fā)現(xiàn)尺子上的豎線不完全相同。
師:同學們觀察得真仔細,尺子上的豎線叫作刻度線,刻度線下面的數(shù)字叫作刻度,它的單位是厘米。
師: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是用來作為度量物體長度的一種單位,今天我們就一起來認識厘米。(板書:認識厘米)
1.認識1厘米。
師:說一說,尺子上從刻度0到刻度1是多長?你還能從尺子上找到這樣長的一段嗎?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
預設:
生:尺子上從刻度0到刻度1是1厘米。
師:其實厘米也可以用字母“cm”來表示。拿出尺子,找一找尺子上其他的1厘米,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
生:相鄰的兩個數(shù)字之間的長度就是1厘米。
2.感知1厘米。
師:找到這么多1厘米,你能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嗎?(學生試著比劃)
師:拿出你的尺子,試著量出你比劃的長度,看看是不是1厘米。(學生操作)
3.生活中的1厘米。
師:在我們的身上或者生活中的物體的長度、寬度或厚度有很多大約是1厘米的,你能找到這樣的物體嗎?
(學生找,匯報)
預設:
生1:我們的手指甲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生2:我們的手指的其中一個關節(jié)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生3:媽媽項鏈上面的吊墜大約是1厘米。
……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生活中尋找符合條件的物體,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的好習慣。同時也能夠考查學生對1厘米的感知是否正確。
4.在尺子上找其他的長度。
師:剛剛大家知道從0刻度到刻度1的長度是1厘米,那么從0刻度到刻度2的長度是多少?
生:2厘米。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看到了數(shù)字上面寫的是2厘米。
師:那么數(shù)字是幾就能表示物體有幾厘米嗎?
生:不能。必須得從頭測量。(訂正學生從0刻度開始測量)
師:你還能在尺子上找到2厘米嗎?說一說你是怎么找的?
生1:能找到。從刻度1到刻度3也是2厘米。
生2:從刻度2到刻度4也是2厘米。
生3:從刻度3到刻度5也是2厘米。
師:你們找得這么快的竅門是什么?
生1:兩個數(shù)字之間有幾個大格就是幾厘米。
生2:用后面的數(shù)減去前面的數(shù),得數(shù)是幾就是幾厘米。
設計意圖:學生從用不同的工具測量課桌到用相同的工具進行測量,在操作中進行分析、比較、綜合,得出結論,找出用尺子測量的方法。
5.量一量。
師:認識了尺子,學會了怎樣測量,聰明好學的小熊寶寶們也迫不及待地想動手量一量自己鉛筆的長度了。瞧,它們這樣量對嗎?(出示課件:教材中小熊量鉛筆主題圖)
預設:
生1:第一只小熊寶寶的測量方法不對,應該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鉛筆的一端進行測量。
生2:第二只小熊寶寶的測量方法是正確的,將尺子的0刻度對準鉛筆的一端進行測量。
生3:第三只小熊寶寶的測量結果是不正確的,將尺子的刻度1對準鉛筆的一端時,應該數(shù)一下刻度1到刻度6之間到底有幾個大格。有幾個大格就是幾厘米。
生4:第四只小熊寶寶的測量結果是正確的,將尺子的刻度1對準鉛筆的一端時,正好刻度1到刻度6之間有5個大格,所以是5厘米。
師:同學們說得頭頭是道,那么做得是否會更好呢?現(xiàn)在讓我們動手來量一量,畫一畫吧!(生測量教材第51頁最下面一幅圖中線的長度,并畫出長4厘米的線)
師:現(xiàn)在你一定可以準確地測量出課桌的長度吧!誰來說說你測量的長度?
生:58厘米。
1.教材第52頁練一練第1題。
2.教材第52頁練一練第3題。
在數(shù)學世界漫游,你一定收獲了許多的財寶,快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吧!
課桌有多長
起點、刻度、刻度線
長度單位:厘米(cm)
1厘米也可以表示為1 cm。
“課桌有多長”是一節(jié)實踐性很強的課。在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明白了用**、專門的測量工具測量物體的必要性后,知道了尺子的作用,從而有了學習的目的與欲望。這節(jié)課我設計了多種課堂活動,如看一看、比一比、猜一猜(估一估)等實踐活動,使學生逐漸理解和掌握1厘米、幾厘米。還設計小組活動,使學生在自主探索的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了合作交流。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不斷地發(fā)現(xiàn)問題,思考并解決問題,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探索能力、合作交流的能力,及估量物體長度的能力,達到教學的目的。
《有趣的測量》數(shù)學教案2
第十二章運動和力
第3節(jié)長度時間測量
教師寄語: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
學習目標:
1、會選用適當?shù)墓ぞ哒_測量長度和時間········
2、知道長度和時間的測量結果由數(shù)值和單位組成,知道測量有誤差,取多次測量的*均值可以減小誤差。
3、知道誤差與錯誤的區(qū)別。
4、通過測量過程,激發(fā)操作興趣,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素質及良好的實驗習慣。
學習重點:
長度的測量
學習難點:
刻度尺的正確使用方法,誤差
學習過程:
一、思維啟動,提出問題
根據(jù)速度公式,求速度應知道和。
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情況思考一下對這兩個物理量應如何測量呢?
二、進行新課,科學探究
(一)長度的測量:
1、常用的長度測量工具(生舉例說明)
2、長度的單位及換算
。1)復習小學學過的長度單位及單位間進率。了解長度單位還有微米、納米等。
(2)單位及換算
1Km=m
1m=dm
1m=cm
1m=mm
1m=um
1m=nm
3、實驗探究:刻度尺的使用
總結刻度尺的使用注意事項:
4、分組實驗:測量物理課本寬度和長度。
。1)測量物理課本的寬度
。2)測量物理課本的長度
5、特殊測量方法
。1)如何測硬幣直徑。
。2)測量一頁紙的厚度
。3)測量細銅絲的直徑
(二)時間的測量:
1、在國際單位制中,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符號時間單位還有、
1h=min1min=S
2、秒表的使用
。ㄈ┱`差:
1、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誤差產生的原因:由于儀器本身不可能做的非常精確,實驗者對實驗的觀察總會有偏差,因此誤差總是存在的,不能消滅,但盡量減小誤差。
3、誤差與錯誤的區(qū)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怎樣減小誤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隨堂檢測
1、給下列各物體的長度填上合適的單位:
。1)中學生的身高1700;
。2)一個墨水瓶的高為0.65;
。3)一課桌的高為0.52;
。4)物理課本的寬為1.85。
2、使用刻度尺測長度時,下面做法不正確的是( )
A、放置刻度尺時,刻度尺應沿所測長度放置,并必須從0刻度線量起
B、看刻度尺時,視線要與尺面垂直,并要正對刻度線
C、讀數(shù)時,根據(jù)所測長度末端靠近的刻度線來讀取數(shù)據(jù)
D、記錄時,要記下測量的數(shù)字和單位
3、下列關于誤差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認真細致的測量可以避免誤差B、測量時未遵守操作規(guī)則會引起誤差
C、測量時的錯誤就是誤差太大D、測量中錯誤是可避免的,而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5、怎么測量一個乒乓球的直徑?寫出你需要的輔助器材,畫出你的測量方法。
6、要比較準確地測出京珠高速公路的里程,比較科學而簡單的辦法是( )
A、做一根分度值為1m,長為100m的長度的刻度尺進行測量
B、打開地圖,根據(jù)圖上給出的比例尺,然后用毫米刻度尺量出**到珠海的距離
C、利用汽車行駛中里程表計數(shù)的變化
D、將公路等分成n段,測出每段的長度s,再由ns算出
一、課堂小結
我的收獲:
我還存在的疑惑:
二、課下作業(yè)
《有趣的測量》數(shù)學教案3
活動目標:
1、學習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感知物體的長短,并進行記錄。
2、初步感知同樣的距離,使用的測量工具不同,測得的數(shù)據(jù)也不同,訓練思維的相對性。
3、能用較準確的語言講述自己測量的情況。
活動準備:
。1)經驗準備:有測量的基本方法。
(2)物質準備:
1、場地:四人坐一張大長方桌。
2、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鉛筆、積木、彩帶、水彩筆、冰棍棒、吸管等),每組一套。
3、記錄紙(四分之一大的A4紙)、記號筆,在黑板上畫好大的記錄表。
4、直尺、卷尺、皮尺等。
活動重點:了解測量的方法(首尾相接)
活動難點:掌握測量工具不同測量的結果是不同的。
活動過程:
開始部分
一、情景游戲,導入活動。
1、教師創(chuàng)設情景:“幼兒園運動會進行跳遠比賽,咱們班誰跳得最遠?”
2、請個別幼兒從起點線進行立定跳遠,引出比較方法——測量。
3、討論:你想用什么辦法量?怎樣量?
4、小結:測量時,使用的工具一頭要和起點對齊,然后測下一段時,工具的一頭和上次的尾要緊接住,就是首尾相接,這樣才能測得比較準確些。
基本部分
一、幼兒操作,學習測量的方法。
1、教師:“請你量一量桌子的邊有多長?你想選擇哪種工具?為什么?”
2、幼兒選擇測量工具并操作:測量桌子的長邊和短邊。(可以選擇教師提供的工具也可以用自身進行測量)
3、幼兒交流測量結果,教師點評鞏固進行測量的正確方法。
二、更換測量工具,記錄測量結果。
1、介紹記錄表格:“我們先來看看這張記錄單?記錄表上前面的格子告訴我們什么,后面的.格子又記錄什么呢?(幼兒講述:一個是畫選用的工具、一個是記錄數(shù)據(jù))
2、幼兒進行測量活動。教師引導:“選擇一件自己喜歡的家具,用不同的工具來量一量其中的一條邊!
3、討論交流測量結果。
教師:誰來分享你的測量結果?
教師:我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張桌子,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你能發(fā)現(xiàn)其中的什么秘密?
小結:測量同一樣物體時,測量工具越長,測量的次數(shù)越少,測量工具越短,測量的次數(shù)就越多。
三、集體交流,了解生活中的測量。
1、引導**:“生活中,你在哪里見過測量?人們會用什么工具來測量?”
2、觀看視頻,了解測量的工具——尺子。
結束部分:
小結:在生活中我們常常用測量的方法了解物體的長短、高矮、距離等,不管用什么樣的測量工具,都要方法正確,才能量準確。
延伸活動:在益智區(qū)投放多種工具(毛線、木棍、鉛筆、回形針等),以及記錄再次測了教室中物品的長短。
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日記3篇(擴展5)
——認識物體和圖形數(shù)學教案3篇
認識物體和圖形數(shù)學教案1
教學內容:
認識物體和圖形(第32頁――――第37頁)
教材分析:
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包括兩個部分:立體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和*面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初步認識。由于在現(xiàn)實中學生直接接觸的大多是立體圖形,所以把立體圖形的認識放在*面圖形之前,這是符合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的。立體圖形的初步認識這一部分知識可以按三個層次進行:知識的引入―――知識的教學―――知識的應用,符合學生掌握知識的規(guī)律,在知識的引入和運用上,要注意體現(xiàn)數(shù)學知識的現(xiàn)實性和生活化。在這部分知識中,應考慮到學生認識事物都有一個從形象――表象――抽象的過程,所以對于每一種圖形,都要按三個層次進行:從實物引入――抽象為一般模型――給出圖形名稱。最后,讓學生說出身邊哪些物體的形狀分別是這四種立體圖形,使學生嘗試用所學的數(shù)學知識描述所處的生活空間,體現(xiàn)了數(shù)學的應用性。*面圖形的初步認識這一部分知識要求充分利用立體圖形和*面圖形的關系來引入*面圖形,讓學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識,積極主動地探索新知識。同時,本單元的活動設計具有開放性,可以滿足不同特點學生的需要。
單元教學目標:
1、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等立體圖形與長方 形、正方 形、三角形和圓等*面圖形,能夠辨認和區(qū)別這些圖形。
2、通過、擺、畫各種圖形,使學生直觀感受各種圖形和特征。
3、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用數(shù)學交流和能力。
4、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實際生活的聯(lián)系。
5、在愉悅的氛圍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單元教學重、難點:
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法:
直觀教學、快樂教學、合作交流、聯(lián)想遷移。
學法:
操作法、小組合作學習、想像
單元課時安排:
2課時
1、認識立體圖形…………………………………1課時
2、認識*面圖形…………………………………1課時
NO:1
教學內容:認識立體圖形(第32頁)
完成相應的"做一做"及第36頁的第2題
教學要求:
1、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 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和名稱,初步感知其特征,會辨認這幾種弄清形狀的物體和圖形。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和觀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通過數(shù)學活動,培養(yǎng)學生用數(shù)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chuàng)新的意識。
4、使學生感受數(shù)學與現(xiàn)實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直觀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這幾種形狀的物體和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準備:
多**課件、圖形卡片
學具準備:
各種形狀的實物
教學過程:
一、設疑激情
1、說學具:
1)師:同學們,瞧誰來了?(出示課件:帶音樂的機器人)
2)生:對!機器人想和我們共同學習,還給每個小組的小朋友帶來了一籃禮物,想知道有什么禮物嗎?趕快打開看看,你認識什么,就給組里的小朋友說什么,每個人都說說。(學生以組為單位說出禮物名稱)
3)匯報:哪個勇敢的小朋友能大聲說說你們的禮物?其他小朋友仔細聽,看看你們有不同的嗎?(組內小朋友輪流說學具)
2、提要求:這么多學具中,你們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嗎?四個小朋友共同試試看。
二、操作感知
A:分―――提示概念
1)活動:按教師提的要求,學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
2)匯報:哪個聰明的小朋友說一說你是怎么分的?師:他們是這樣分的,和你們一樣嗎?(其他同學進行補充)
3)揭示概念師:每種物體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嗎?教師根據(jù)學生所說在電腦分出的各類實物中出示名稱:長方體、正方體、圓柱體、球。
4)活動教師板書:
球 問:請你高高舉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對了嗎?放回學具籃中,依次出現(xiàn):圓柱、正方體、長方體(長方體不放回籃中)
B:摸―――感知長方體
a:感知長方體
。1)活動:請小朋友仔細看一看,摸一摸你們手中的長方體,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先和組里的小朋友說一說。
。2)匯報:
師:誰能用最大的聲音大家,你現(xiàn)在覺得長方體是什么樣子?你是怎么感覺到的?(學生口答)
b:感知正方體、圓柱、球
①活動: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現(xiàn)在你還想認識什么的物體,就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再給同組的小朋友說說心中的感受。
、趨R報:學生仿照長方體的匯報,依次說:
正方體:方方的,6個面,棱,頂點,不能滾動
圓柱:上下一樣粗,圓的,能滾動
球 :光光的,能滾動
學生每匯報完一種物體的特征,老師:請不是拿這種物體的小朋友趕快找一個看一看,摸一摸,看一看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c:比較
、匐娔X出示第33頁的做一做的第一幅圖
師:看了叮當帶來的這幅圖:你有什么問題想問大家嗎?(學生討論)
、陔娔X出示圓和球的滾動圖
師:圓柱和球能滾動,但它們滾動的一樣嗎?
d:形成表象
師:去掉長方體的花外衣,你還認識它嗎?(電腦依次演示,將實物抽象成幾何圖形: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師: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想一想,長方體………(依次分四種圖形)一樣嗎?
e:出示課題:今天我們一起認識了物體(板書:認識物體)它們的形狀是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
f:聯(lián)系實際說一說在你身邊哪些物體的形狀是這樣的。
三、活動
1、數(shù)一數(shù)(電腦出示)
數(shù)一數(shù)剛才的機器人分別用了多少個長方體、正方體、圓柱、球(學生可以**地數(shù),也可以**組合)
2、搭學具
。1)活動:看看你們組的學具,說說準備搭個什么?然后再分工,由誰來搭,誰來傳遞,誰來講解。討論好了,就用你們的、智慧和靈巧的雙手開始工作吧。▽W生分組活動,教師巡視)
。2)各小組匯報:
四:全課小結今天,我們不僅認識了各種形狀的物體,還用它們裝扮了我們的生活。
五、課后作業(yè)
P36頁的第2題
認識物體和圖形數(shù)學教案2
教學內容:
教科書P32~33頁做一做及練習五第2題
教學要求:
1。通過觀察和操作,使學生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知道它們的名稱,會辨認這幾種物體和圖形。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觀察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3。通過學生活動,激發(fā)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合作,探究和創(chuàng)新意識。
教學重、難點:
1。初步認識長方體、正方體、圓柱和球的實物及圖形,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教具、學具準備:
1。6袋各種形狀的物體。
2。多**課件。
教學過程:
一、質疑激 情:
(1)同學們,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見到形狀各種各樣的物體,今天老師帶來了幾樣。(牙膏盒、肥皂盒、牛奶盒、易拉罐、鉛筆、乒乓球、魔方、筆筒、茶葉筒、彈球……)你們認識它們嗎?(一一說出物體本來的名字)把形狀相同的物體放在一起,學生邊說教師邊擺。
問:同學們是怎樣分的?為什么這樣分呢?
(學生可能會說:分成幾組,一組是長長方方的、一組是正正方方的、一組是直直的像柱子、一組是圓圓的)
。2)揭示概念:同學們說的非常對。
A:教師拿出大小不同、形狀不同、顏色不同的實物長方體:它是長長方方的,有**的面。像這些物體它們都有個共同的名字叫"長方體"。
B:直接出示形狀是正方本的物體,它是正正方方的,有**的面。它們叫"正方體"
C:出示形狀是圓柱的物體:它們是直直的,上下一樣粗細,兩頭是圓的,有**的面。它們叫"圓柱"。
D:出示球狀物體,它們是圓圓的。
活動1:
1.請你高高舉起球,互相看看拿對了嗎?放回學具籃中,依次出現(xiàn):圓柱、正方體、長方體(長方體不放回籃中)
2.摸--感知"長方體"。
。1)請同學們仔細看一看,摸一摸你們手中的長方體,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長方體和同學們說一說。
。2)匯報:
師:誰能用的聲音告訴大家,你現(xiàn)在覺得長方體是什么樣子?你是怎么感覺到的?
生1:長長方方的,有**的面。
師:還有不同的感覺嗎?
生2:有6個**的面。
師:還的嗎?
生3:相對的兩個面一樣。
師:誰能說一說長方體到底是什么樣的?
生:長長方方的,有6個**的面,相對的兩個面一樣。
。3)感知"正方體"。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體,現(xiàn)在認識一下正方體,拿出來看一看,摸一摸。
匯報:你覺的正方體摸一摸后,你對它有什么新的認識嗎?
生1:正正方方。
生2:有六個面。
生3:每個面都一樣。
。4)感知"圓柱"。
師:把圓柱找出來,摸一摸,你對它有什么新的認識嗎?
生1:直直的,上下一樣粗細。
生2:兩頭有**的兩個面,是賀的。
生3:站的很穩(wěn),躺著會滾。
(5)感知"球"。
師:拿出球來摸一摸,看一看,你對它有什么新的認識嗎?
生1:圓圓的。
生2;無論怎么放都會滾。
。▽W生每匯報完一種物體的特征教師提醒:請不是拿這種物體的小朋友趕快找一個看一看,摸一摸,你有沒有這樣的感覺)
三.形成表象,初步建立空間觀念。
1、由實物抽象實物圖形。(出示長方體)
師問:去掉長方體美麗的花外衣,你還認識它嗎?
。娔X依次演示將實物抽象成圖形,依次認識正方體、圓柱、球)
活動2
找相同: 教師拿出一個立體圖形,學生找出和它一樣形狀的物體。
2、記憶想象:
認識物體和圖形數(shù)學教案3
【教學目的】
1.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
2.體會面與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3.培養(yǎng)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協(xié)作精神。
4.滲透“事物之間有著相互聯(lián)系”的辯證唯物**觀點。
【教學重點】
認識*面圖形。體會面與體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1.復習立體圖形。
出示課件:老師給三位小朋友準備了三籃禮物,大家一起看看都都是些什么東西?
學生觀察圖像,同時說出答案。
觀察這些物品,按照形狀,你會歸類嗎?為什么要這樣歸類?看看圖上這些物品,你能按照形狀歸類嗎?
放手讓學生**學習、觀察書上例圖將物品歸類。
二、以舊引新、導入新課
1.放手讓學生**學習、觀察書上例圖,并仿照圖用正方體、三棱柱體學具在紙上描出正方形、三角形。
問:
。1)你剛才從書上第三、四幅圖中學到了什么?你是怎么做的?
。2)摸一摸描在紙上的正方形、三角形,感覺怎樣?
小組討論:體與面的區(qū)別。
2.師:今天我們認識了哪幾個新朋友?(根據(jù)學生回答,在圖形下板書名稱)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認識的圖形(板書課題),這四個圖形都是*面圖形。
三、多層練習、鞏固提高
1.想象印證
電腦演示:由體引出四個圖形,讓學生說出圖形的名稱。
2.說一說生活中在哪些物體的表面上有這幾種圖形?請你們去找一找,摸一摸。(讓學生分小組離開位置進行活動,再選**匯報)
3.小組學習、引導探索
四人小組共同合作、討論,用小棒擺出幾個圖形。講一講自己的發(fā)現(xiàn)、疑惑,再進行全班交流。
4.分類:新老朋友歡聚一堂,你們能根據(jù)他們的特點,為他們分一分小組嗎?(小組交流討論,找出多種多樣的分類方法)
指明回答分類方法及理由
5.生活引用
爸爸給聰聰買了一個積木玩具,讓它照著圖像搭建出來,你看看,怎么幫助聰聰完成任務。
四、全課總結
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日記3篇(擴展6)
——《圓柱的體積》數(shù)學反思3篇
《圓柱的體積》數(shù)學反思1
本節(jié)課的設計思考:
一、讓學生在現(xiàn)實情境中體驗和理解數(shù)學
《課程標準》指出:要創(chuàng)設與學生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密切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境,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體會數(shù)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fā)展的過程,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感受數(shù)學的力量,同時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在本節(jié)課中,我給學生創(chuàng)設了生活情景(裝在杯子中的水的體積你會求嗎?)學生聽到教師提的問題訓在身邊的生活中,頗感興趣。學生經過思考、討論、交流,找到了解決的方法。而且此環(huán)節(jié)還自然滲透了圓柱體(新問題)和長方體(已知)的知識聯(lián)系。在此基礎上教師又進一步從實際需要提出問題:如果要求某些建筑物中圓柱形柱子的體積,能用剛才同學們想出來的辦法嗎?這一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從問題中思考尋求一種更廣泛的方法來解決圓柱體體積的欲望。
二、鼓勵學生**思考,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數(shù)學學習過程充滿著觀察、實驗、模擬、推斷等探索性與挑戰(zhàn)性活動,因此,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數(shù)學學習的主要方式。在本節(jié)課提示課題后,我先引導學生**思考要解決圓柱的體積問題,可以怎么
辦?學生通過思考很快確定打算把圓柱轉化成長方體。那么怎樣來切割呢?此時采用小組討論交流的形式。同學們有了圓面積計算公式推導的經驗,經過討論得出:把圓柱的底面沿直徑分成若干等份。在此基礎上,小組拿出學具進行了動手操作,拼成了一個近似的長方體。同學們在操作、比較中,圍繞圓柱體和長方體之間的聯(lián)系,抽象出圓柱體的體積公式。這個過程,學生從形象具體的知識形成過程(想象、操作、演示)中,認識得以升華(較抽象的認識——公式)。 不足之處:
在學生們動手操作時,我處理的有點急,沒有給學生充分的思考和探究的時間。在今后的教學中我要特別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優(yōu)化課堂教學,對教材進行適當?shù)募庸ぬ幚怼?shù)學知識的教學,必須抓住各部分內容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遵循教材特點和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圓柱體積的教學,要借助于學生已經學過的長方體體積的計算方法,通過分析、推導、演示,發(fā)現(xiàn)新知識。推導出圓柱體積的計算公式,實現(xiàn)教學目的。圓柱的體積這部分知識是學生在有了圓柱、圓和長方體的相關知識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知識和技能上,通過對圓柱體積的具體研究,理解圓柱體的體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會計算圓柱的體積;在方法的選擇上,抓信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通過想象、實際操作,從經歷和體驗中思考,培養(yǎng)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情境,解決問題,體現(xiàn)數(shù)學知識“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的理念,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知識的求知欲,使學生樂于探索,善于探究。在新的課改形勢下,死記硬背這種膚淺的、教條的、機械的學習方式已經完全不適應教學**的需要,不利于學生健康的成長發(fā)展的需要,教師要重視引導學生去探索,思考,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反思本節(jié)課的教學,覺得在練習設計上還可以下一番功夫。比如可以設計開放**題:給一個圓柱形積木,讓學生先測量相關數(shù)據(jù)再計算體積等等。
二、教師的語言非常貧乏
在課堂教學中,評價語言是非常重要,它總是伴隨在教學的始終,貫穿于整個課堂,缺乏激勵的課堂就會像一潭死水,毫無生機。而精妙的評價語言就像是催化劑,能使課堂掀起層層波瀾,讓學生思維的火花時刻被點燃。教師準確,生動,親切的評價語言**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學生在激勵中學、自信中學、快樂中學,讓教師與學生零距離地接觸,我想學生的心理更能感覺到更大的鼓舞。
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藝術首先包括談話的藝術。”教師的教學效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他的語言表達能力。數(shù)學課堂教學過程就是數(shù)學知識的傳遞過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數(shù)學知識的傳遞、學生接受知識情況的反饋,師生間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須依靠數(shù)學語言。教師的語言表達方式和質量直接影響著學生對知識的接受,教師語言的情感引發(fā)著學生的情感,所以說教師的語言藝術是課堂教學藝術的核心。我這節(jié)課最大的失誤是語言沒有發(fā)揮出調控課堂駕馭課堂的作用。
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日記3篇(擴展7)
——丹麥語常用不規(guī)則動詞表3篇
丹麥語常用不規(guī)則動詞表1
Bede要求,請求
? ? ? ?Beder
? ? ? ?Bad
? ? ? ?Bedt
? ? ? ?Betyder意味著,意思是,對...重要性
? ? ? ?Betyder
? ? ? ?Betd
? ? ? ?Betydet
? ? ? ?Bide咬
? ? ? ?Bider
? ? ? ?Bed
? ? ? ?Bidt
? ? ? ?Binde扎,捆,綁
? ? ? ?Binder
? ? ? ?Bandt
? ? ? ?Bundet
? ? ? ?Blive留下,保持;變成,變?yōu)?/p> ? ? ? ?
Bliver
? ? ? ?Blev
? ? ? ?Blevet
? ? ? ?Hvad skal det betyde? 這是什么意思?
En person der betyder noget 很重要的`人
Vennerne betd meget for ham. 朋友對她來說很重要
Hundebid 狗咬
Jeg fiskede i flere timer fr jeg fik bid. 我釣了幾個小時才有魚咬鉤
Hygiejnebind 衛(wèi)生巾
Hun bandt hesten til stolpen. 她將馬拴在樁子上。
Han bandt sine sko。 她系上鞋帶。
Hun blev da de andre gik. 別人走時她留下來。
Blive liggende 一直躺著
Han blev ved at tale i to timer. 他不停的講了兩個小時。
Hun blev ved sine meninger 她堅持自己的看法。
Hvordan er den historie egentlig blevet til 這個故事后來怎樣了。
Han er aldrig rigtig blevet til noget 有成就, 有前途。
被: Han blev hentet af sin far, 他被他父親接走了
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日記3篇(擴展8)
——數(shù)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 (菁選2篇)
數(shù)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養(yǎng)初步的空間觀念。
2、使學生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個體積單位。
教學重點:
1、建立體積概念。
2、認識體積單位。
教學難點:
建立體積概念。
教學設計:
一、出示課題,學習目標
1、理解體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培養(yǎng)初步的空間觀念。
2、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有多大,要看它包含多少個體積單位。
二、出示自學指導
認真看課本
總結
1、體積的意義。
/2、體積單位:
三、學生看書,自學
四、效果檢測
學生概括: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練一練:選擇恰當?shù)膯挝唬?/p>
。1)、橡皮的體積用(),火車的體積用(),書包的體積用()。(2)、練習:
、僬f一說:測量籃球場的大小用()單位。
測量學校旗桿的高度用()單位
測量一只木箱的體積要用()單位。
、、一個正方體的棱長是1(),表面積是(),體積是()。(你想怎樣填?)
、邸⑴袛啵阂恢婚L方體紙箱,表面積是52*方分米,體積是24立方分米,它的表面積大。()
五、
總結:
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了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數(shù)學體積和體積單位教學設計2
教案背景:
本課面向五年級學生關于數(shù)學科的學習。課前準備:多**課件和有關的體積單位的模型。還要準備一些相關的物品。
教學課題:
1.使學生理解體積的概念,了解常用的體積單位,對體積單位的大小形成比較明確的表象。
2.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觀察能力,擴展學生的思維,進一步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引入,讓學生在討論交流中感悟物體占用空間。然后通過實驗,讓學生觀察和比較,說明不同的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不同,從而引入體積的概念。教材通過遷移類推引出物體的單位來的。引導學生由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的學習,想到要比較長方體的體積也需要用**的體積單位,并介紹了這些體積單位的字母表示法。在此基礎上,通過觀察活動建立體積單位的表象。
教學方法:
對體積單位的認識可以通過模型觀察,再建立表象。通過做一做進行區(qū)分。
教學過程:
一、認識體積
1.激趣引入。
師:同學們,你們聽過烏鴉喝水的故事嗎?
生:聽過。
師:誰愿意來看著圖給大家講一講。
指名學生看圖講故事。(課件出示插圖)
師:烏鴉是怎么喝到水的?
生1:烏鴉把石頭放進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來了,這樣烏鴉就喝到水了。師:為什么把石頭放進瓶子,瓶子里的水就升上來了?
引導學生說出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所以把水擠上來了。
2.實驗證明。
師:石頭真的占了水的空間嗎?我們再來做個實驗驗證一下。
教師拿兩個同樣大小的玻璃杯,先往一個杯子里倒?jié)M水,取一塊鵝卵石放入另一個杯子,再把第一個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個杯子,讓學生看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為什么?
生1:第二個杯子裝不下第一個杯子的水,因為第二個杯子里放了一塊石頭,石頭占了水的空間,所以裝不下了。
3.揭示體積。
師:對,第二個杯子裝不下第一個杯子的水,是由于石頭占了水的空間。同學們請大家用手在書桌的抽屜里摸一摸,說說有什么感覺。
生摸并說感覺。
師:請把書包放進抽屜,再用手摸一摸,現(xiàn)在又有什么感覺?
生1:手在抽屜里活動起來不方便了。
生2:手要從書包縫里才能放進去。
師:這是為什么?
生3:因為書包把抽屜的空間占了。
師:對,剛才石頭把水擠上來,書包把抽屜的空間變小了,都說明物體占有一定的空間。那你們知道石頭和書包誰占的空間大嗎?
生4:書包占的空間比石頭大,因為書包大,石頭小。
師出示下面的圖,問:你們知道這些物體哪個占的空間大?
學生回答后,師說明:物體都占有一定的空間,而且所占的空間有大有小。我們把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
師:誰能說說什么是電視機的體積?什么是影碟機的體積?什么是手機的體積?
學生回答。
師:誰的體積大、誰的體積小呢?
生:電視機的體積最大,影碟機的體積第二大,手機的體積最小。師:你們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出來的。
二、引出體積單位
師:有的物體可以通過觀察來比較它們的體積大小,那下面兩個長方體,你們能比較出大小嗎?
生:不好比較。
教師用多**將它們分成大小相同的小正方體(如下圖),問:現(xiàn)在你們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嗎?
生1:能,左邊的長方體比右邊的體積大。
師:為什么?
生1:因為左邊的長方體有16個小正方體,而右邊的有15個,而且小正方體的大小相同,所以左邊的比右邊的大。
師:左邊的長方體和右邊的長方體中的小正方體不一樣大,行不行?為什么?生:不行。因為小正方體大小不同,就不好比較。
師:為什么分成小正方體前不能直接比大小,分成小正方體后就能比較呢?引導學生說出:因為分成的每個小正方體的大小相同,這樣就好比較了。師:所以要比較物體的體積大小,需要有一個**的.體積單位。在學習體積單
位前,我們先回想一下,長度單位是用什么來表示的?面積單位是用什么來表示的?
引導學生說出:長度單位是用線段來表示的,面積單位是用什么正方形來表示的。
師:體積單位應該用什么來表示呢?
學生討論后,回答:應該用正方體來表示。
師:對,體積單位是用正方體來表示的。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板書)
三、認識體積單位
師:請你們猜一猜1 cm3、1 dm3,是多大的正方體?
學生討論后回答:我們想棱長是1 cm的正方體,體積是1 cm3;棱長是1 dm的正方體,體積是1 dm3。
師:這個猜想對嗎?看看書上是怎樣說的。
學生看書,證實自己的猜想是對的。
師:請同學們在自己的學具中找出1 cm3的正方體。
學生找到后,說一說自己是怎樣找到的。
生:我是用尺量的,量出棱長是1 cm的正方體,它的體積就是1 cm3。師:請你們找找,周圍有哪些物體的體積接近1 cm3。
生1:一個手指尖的體積近似于1 cm3。
生2:計算機鍵盤的按鈕的體積近似于1 cm3。
師:請找出1 dm3的正方體,與1 cm3的正方體比較一下,看它的體積大多少,你能說出身邊哪些物體的體積大約是1 dm3嗎?
生3:一個拳頭的體積大約是1 dm3。
生4:一個粉筆盒的體積大約是1 dm3。
師:1 m3有多大?
生:是棱長1 m的正方體。
師:你能想像出1 m3有多大嗎?這里有3根1米長的木條做成的一個互成直角的架子,我們把它放在墻角,看看1 m3有多大,它和你想像的大小一樣嗎?師:大家估計一下,它大約能容納幾個同學?
生1:6個。
生2:10個。
驗證(前排的12個同學鉆到了正方體里。)
師: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是常用的體積單位,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要看這個物體中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請同學們用4個1 m3的小正方體擺成一個長方體,你知道這個長方體的體積是多少嗎?
生:4 cm3。
師:為什么?
生1:因為它是由4個體積是1 cm3的小正方體擺成的。
師:(從粉筆盒的紙盒中拿出2盒粉筆)你能估計這個紙盒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嗎?
生:大約是2 dm3。
師:為什么?
生:因為剛才你從這個紙盒里拿出了兩盒粉筆,而每盒粉筆大約是1 dm3,2盒粉筆就是2 dm3。
四、鞏固練習
指導學生做第40頁“做一做”的第1、2題。
五、小結(略)
六、課堂作業(yè)
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七的第1~4題。
教學反思:
體積對學生來說是一個新概念。由*面圖形到立體圖形,是學生空間概念的一次發(fā)展,要通過表象建立深化認識,變抽象為形象。
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日記3篇(擴展9)
——數(shù)學《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說課稿 (菁選2篇)
數(shù)學《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說課稿1
一:總體說明:
《體積和體積單位》這節(jié)課是在同學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空間觀念有了進一步發(fā)展的基礎上教學的。本節(jié)課主要采取了小組活動的形式,來教學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師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協(xié)助同學建立起體積的概念,使同學理解體積的含義,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再讓同學通過觀察與感知,建立常用的體積單位觀念,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單位體積大小的概念。最后讓同學從教學活動中知道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二:說教材
1、內容:《體積和體積單位》本節(jié)課內容,是在同學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空間觀念有了進一步發(fā)展的基礎上教學的。主要內容是教學體積的意義和體積單位,教材先通過實驗的方法協(xié)助同學建立起體積的概念,再通過觀察與感知,建立常用的體積單位觀念,最后教材說明要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2、目標:通過《體積和體積單位》本節(jié)課的教學,(1)讓同學知道體積的含義,進一步建立空間觀念。(2)使同學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建立單位體積大小的概念。(3)知道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就是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3.教學重點:掌握體積和體積單位的知識,培養(yǎng)同學的動手能力。
4.教學難點: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
5.教學準備:燒杯、石塊、體積單位、課件。
三:教學戰(zhàn)略:
1.采用故事導入法激發(fā)同學的學習興趣。
2.采用實驗法和自學法發(fā)揮同學的實踐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3.采用小組學習的方法,培養(yǎng)同學的協(xié)作能力。
4.采用同學動手操作實驗的方法,培養(yǎng)同學的創(chuàng)新能力。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聽《烏鴉喝水》的小故事。
2.揭題:師:你知道烏鴉是通過什么方法喝到水的嗎?這蘊涵了什么道理?這就是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課題《體積和體積單位》。(出示課題)
(二)探究新知
1、建立“體積”概念。
師出示實驗一,“把小石塊放入盛有水的燒杯中,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說明什么?”請生讀題,分組操作。
師:通過這個實驗,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為什么?[說明:物體占空間]{板書}。
師再出示實驗二,“把大小不同的兩個石塊分別放入盛有高度相同水的兩個燒杯中,你又發(fā)現(xiàn)了什么?說明什么?”請生讀題,分組操作。
師:通過這個實驗,
你發(fā)現(xiàn)了什么?它們水面上升的高度相同嗎?這說明什么?(大的物體占的空間大,小的物體占的空間。說明:通過2個實驗培養(yǎng)同學的小組學習、協(xié)作能力,鍛煉同學的動手操作能力。]
實物演示:橡皮、鉛筆盒、書包。
師:觀察這三個物體,哪個所占的空間比較大?哪個所占的空間比較小?
書包與講桌相比,誰占的空間比較大?
引導同學得出:物體占空間有“大。簕板書}。
生概括體積的定義:“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眥板書}
生齊讀。
師:桌上這三個物體,哪個體積最大?哪個體積最?你知道體積比書包大的物體嗎?你知道體積比火柴盒小的物體嗎?[說明:體積的意義十分籠統(tǒng),同學難以理解。這里的第一個實驗,讓同學通過觀察、考慮、認識物體“占有空間”。再通過第二個實驗,讓同學形成“空間有大小”的鮮明表象,協(xié)助同學理解體積的含義,便于建立“體積”的概念。]
2、教學“體積單位”。
師出示圖,請生比一比誰的體積大?[說明:教師通過兩個長方體體積大小的比較,同學發(fā)現(xiàn)不好比較,從而指出計量物體的體積要用**的體積單位。從而引入“體積單位”的教學]
師:為了更準確的比較圖中這兩個長方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把它們切成若干個同樣大小的正方體,只要數(shù)一數(shù),每個長方體包括有幾個這樣的小正方體,就能準確地比出它們的大小。
請生數(shù)一數(shù),告訴老師誰的體積比較大?
同學匯報(注意讓同學說出數(shù)的方法)。
師:像計量長度需要長度單位,計量面積需要面積單位,我們計量體積也需要有“體積單位”。為了更準確地計量出物體體積的大小,我們可以像圖中這樣用同樣大小的正方體作為體積單位。
請生讀一讀常用的體積單位有哪些。
出示自學要求,“v自學課文15頁內容。
v自學體積單位。用看一看(是什么形體)、量一量(它的棱長是多少)、摸一摸(它有多大)、說一說(它的定義)、找一找(在日常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體積可以用這個體積單位來計量)的方法,小組之間開展討論和交流!
請生分小組自學“體積單位”,進行討論和交流。同學**匯報自學效果。[說明:教師出示自學提綱,讓同學以小組自學的形式開展討論和交流,并讓同學自我展示自學效果,極大地發(fā)揮了同學的主體意識和探究學習能力,發(fā)展同學的協(xié)作能力。]
師(小結)通過以上的學習,我們知道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并且知道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各有多大?
今后,我們在計量物體的體積時,就應根據(jù)實際情況來選用合適的體積單位
3.教學“計量體積單位”的方法。
師出示圖。師:已知每個正方體的棱長是1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這個長方體是由幾個小正方體構成的?它含有多少個立方厘米?它的體積是多少?
請生說一說。
師(小結)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這個物體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
同學操作:
請你用4個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體,擺成不同的長方體,它們的體積各是多少?還能擺成其它形狀嗎?它們的體積又是多少?[說明:這里的操作有兩方面的作用:一是可以認識計量一個物體的體積,要看它含有多少個體積單位;二是可以通過擺小正方體看體積,為后面學習體積的計算做準備。]
4.反饋
。膫是長度單位,哪個是面積單位,哪個是體積單位?它們有什么不同?
(課本中練一練的作業(yè))
[說明:通過比較,有利于同學強化對長度、面積、和體積計量單位的認識,更好地構建認知結構]
(三):知識的應用。
。ㄋ模、課堂總結:
師:學習了這堂課,你有哪些收獲?
五、板書設計:
體積和體積單位
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
體積單位:立方厘米: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厘米。
立方分米:棱長1立方分米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分米。
立方米:棱長1立方米正方體體積是1立方米。
數(shù)學《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說課稿2
一、教材分析
體積和體積單位是在學生認識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以及表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本單元教學的基礎,是學生空間觀念的的又一次發(fā)展,也為今后學習體積的計算做好了充分的知識鋪墊。
二、基于本課教學內容在本單元的地位與作用及教材編排意圖,我擬定這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為: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理解體積的意義。
2、認識常用的體積單位。
3、能正確區(qū)分長度單位、面積單位和體積單位。
過程和方法目標:1、運用觀察實驗的方法理解體積的含義。
2、結合生活中的事物感知體積單位的大小。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1、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2、滲透事物之間普遍聯(lián)系的辯證唯物**思想。
我說課的內容是人教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冊第38、39頁中體積和體積單位這一課。我要回答以下2個問題:1、體積和體積單位這一課時的重難點是什么?2、突破重難點的策略是什么?
我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體積和體積單位這一課時的重點:理解體積和體積單位的意義。教學難點: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
接下來我分三點來闡述確定這一課時重難點的依據(jù)。(一、是凸顯三維空間本質屬性的需要。二、是發(fā)展空間觀念整體目標的需要。三、為避免學習后期因計算而淡化空間觀念的問題)
一、是凸顯三維空間本質屬性的需要
第一點:原來知識結構里面:學生學習了線段的長度面的大小,建立了一維二維的空間觀念,在第一學段學生通過學習*移,旋轉、對稱現(xiàn)象,學習描述物體相對位置的一些方法,從形的角度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三維空間,初步培養(yǎng)他們的空間觀念。但本課時要學習的體積和體積單位是由一個具體的量來決定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打破了原來的認知,從量的角度來培養(yǎng)發(fā)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可見,兩者是有區(qū)別的,所以要揭示其本質屬性。
二、是發(fā)展空間觀念整體目標的需要。
第二點:《標準》把空間觀念作為義務教育階段數(shù)學學習內容的核心概念之一,把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作為數(shù)學思考方面的一個重要目標。學生由認識一維點線,到認識二維面,發(fā)展到認識三維空間體,是學生空間觀念的一次飛躍?梢姡滩脑诿恳粋學段都十分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為避免學習后期因計算而淡化空間觀念的問題
第三點: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學生剛接觸體積時,對于什么是體積倒還能有一個模糊的表象,知道體積是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叫做物體的體積,即是由點線面組成的一個三維體。可是學到后來,當學生學習了體積的計算公式后,他就會套用長*寬*高的公式來計算體積,對體積的認識又回到原來的一維二維上,什么是體積?線段*線段*線段,因此,這一階段學生往往因計算而將體積的表象模糊了。因此學生剛接觸體積和體積單位時,理解他們的意義成了本節(jié)課學習的重點,同時為了避免出現(xiàn)學生為了解決問題而套用公式的現(xiàn)象,為后階段學習計算公式的意義打下基礎。
下面我回答第二個問題:突破本節(jié)課重點的策略分別是直觀演示,實驗操作,對比交流。突破本節(jié)課難點的策略分別是對比交流,遷移類推,舉例,想象
下面介紹我什么時候使用這些策略,我是怎樣使用這些策略,又是如何進行使用后的一個提煉。
一、運用直觀演示,實驗操作,對比交流理解體積的意義,突出重點。
1.直觀演示,初步感知體積的意義
對于體積概念建立,我分二層進行教學:物體占有空間,物體占的空間有大
小。
這里我請學生觀察自己和同桌的抽屜,說一說抽屜里有些什么?抽屜還能放些什么?能放多少?〔設計意圖:這里通過引導學生直觀演示,讓學
生體驗抽屜里有“空間”,物體是要占一定的空間的。將空間這一概念形象化,具體化,豐富學生的空間表象!
2.實驗操作,深入理解體積的意義
出示兩個杯子,盛滿(有)同樣多的水,分別放入大小不同的石頭,看出水面上升的高度不同,讓學生說一說一塊石頭占的空間大,另一塊石頭所占的空間小。由此讓學生感知物體占的空間有大小。
3.對比交流,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實物書包、鉛筆盒、橡皮讓學生觀察比較,說一說哪個物體占的空間大,哪個物體占的空間小,進一步感知物體所占空間是有大小的。對體積的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即物體體積是指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
二、運用遷移類推,舉例想象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和1立方米的空間觀念,突破難點。
1.遷移類推,理解體積單位的意義
出示兩個體積大小相近,但形狀不同的鉛筆盒,要求學生判斷哪個鉛筆盒的體積大。由于無法直接判斷,我在這里引導學生回憶計量物體的長度和面積時,要用**的長度單位和面積單位。學生自然會由前面的知識想到,計量物體的體積也要用**的體積單位。引出常用的體積單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和立方米,和體積單位的字母表示法。用遷移類推引出學習體積單位
〔設計意圖:這里我采用直觀演示,實驗操作由“空間”到“物體要占空間”,再由“物體要占空間”到物體所占空間有大有小,理解體積的意義,通過知識的遷移類推幫助學生理解體積單位的意義,突破了本節(jié)課的教學重點〕
2.觀察感知,對比交流,初步形成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表象
由于學生在*時對體積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的物體相對接觸到比較多,先教學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我分別出示1立方分米和1立方厘米的正方體模型,讓學生進行觀察并感知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空間大小。再同時出示這兩個模型,進行一個對比交流,初步建立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空間觀念。
3.游戲操作,想象舉例,進一步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空間觀念
我讓學生閉上眼睛想一想,1cm3和1dm3有多大,在頭腦中對1立方厘米
和1立方分米形成建模,并根據(jù)頭腦中對1立方厘米和立方分米的表象用手指比劃。舉例生活中一些體積接近于它們的物體,如一顆蠶豆、手指尖的部分;一個粉筆盒,進一步鞏固建立1立方厘米和一立方分米的空間觀念
對于1立方米空間觀念的建立,學生比劃起來有一定的`困難。在這里我游戲操作的教學策略。我借助三把米尺,我讓幾個同學和我一起,在教室的一個墻角共同來做一個1立方米的空間!睘榱诉M一步讓學生感受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我讓幾個同學站到我們做的這個1立方米的空間里去,看一看可以站多少同學?(這里學生的身高已經超過1米,我會在一旁引導他蹲下去一點,頭部不超過米尺的高度,讓學生初步感受1立方米的空間是與長寬高有關的,但這里不要做出解釋,只是一個初步的感知)再讓學生估一估1立方米的空間可放多少物品?”通過一個量的刻畫感受1立方米的空間有多大。
學生空間觀念的形成是建立在觀察、感知、操作、思考、想象等基礎之上的,特別是對于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直觀演示,實驗操作和觀察思考是發(fā)展空間觀念的必備策略之一。被動聽講和練習為主的方式,是難以形成空間觀念的。
以上是我對體積和體積單位這一課時的重點難介紹以及突破重點的策略的簡單闡述。
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數(shù)學日記3篇(擴展10)
——數(shù)學《有趣的測量》教案
數(shù)學《有趣的測量》教案1
活動內容:北師大版小學數(shù)學五年級下P54————P55《有趣的測量》
活動目的:
1、在長方體、正方體的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基礎上,探索生活中一些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加深對已學知識的理解和深化。
2、“經歷探究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方法的過程,體驗“等積變形”的轉化過程。獲得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測量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活動經驗和具體方法,培養(yǎng)小組合作精神和問題解決能力。
3、感受數(shù)學知識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體會數(shù)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樹立運用數(shù)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活動重點:探索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活動難點:測量較大和較小物體的體積。
活動準備:
1、1立方分米的透明正方體容器、長方體的玻璃器皿、桶、刻度尺、量杯或量筒。
2、水、沙子。
3、乒乓球、蘋果、木塊、泡沫;橡皮泥、雞蛋(熟的)、石塊、玻璃球;足球(癟氣的)、螺絲帽等。
活動流程:
一、創(chuàng)設情景提出問題
1、師:同學們,本學期我們已經學習了關于體積和容積的知識,并且已經掌握了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現(xiàn)在,老師手里有一塊橡皮泥,它的體積怎樣求?
生1:可以捏成規(guī)則的物體,在測量它的長、寬、高,算出體積。
生2:也可以把它浸沒在水里,用水的體積表示它的體積。
2、提出問題:[出示鋼筆水瓶它(鋼筆水瓶)的體積也能用剛才的方法求出來嗎?
生:不能捏了,而且墨水瓶本身是個形狀不規(guī)則的物體,只能放入水中來解決了。
師: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就一起研究像墨水瓶這樣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板書課題)
這個墨水瓶的體積我們又該怎樣才能知道?你能想到什么方法?請同學們先**思考,再在小組內交流一下。(學生思考、交流。)
[點評:一上課就拿出橡皮泥,在之前已經學過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計算。橡皮泥即不是長方體,也不是正方體怎樣來計算。孩子有的說可以捏成各種形狀,然后老師說那墨水瓶怎樣來計算,得想辦法。這樣用數(shù)學自身的思考力度來喚起學生學習的欲望。
3、學生匯報。動腦思考是好習慣,認真傾聽同樣也是好習慣。在同學匯報時,請你思考,他們的方案對于你有什么提示?你還有什么要補充?
生1:水溢出的方法。
師:能不能用一個等式把你們組的方案表示出來?(V物體=V水溢出)
生2:水上升的方法。(V物體=V水上升)
生3:水下降的方法。(V物體=V水下降)
師:還有別的方法嗎?
二、動手實踐探索方案
1、明確活動要求
下面我們就根據(jù)大家想到的這幾種方案,來設計測量一下這個墨水瓶的體積究竟是多少。測量時需要注意什么?
生1:物體要完全浸沒。
生2:注意讀數(shù)時視線要與水面最低處*行。
生3:測量時要注入整數(shù)體積的水,既方便讀數(shù),又能減少誤差。
同學們想的真周到,老師也有幾點下提示與大家分享,請看屏幕。
1、實驗前:制定測量方案,明確分工;
2、實驗中:輕聲交流,注意安全,保持衛(wèi)生;
3、實驗后:整理結論,回顧反思。
2、學生小組合作:請小組內同學首先討論并制定測量方案,并填寫報告單,然后開始測量。(教師發(fā)現(xiàn)不同情況及時引導學生解決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
3、小組匯報。(一個同學匯報,組內同伴演示實驗過程。)
測得墨水瓶的體積是多少?板書三種方案測得的數(shù)據(jù)。
4、同樣的墨水瓶測得的結果不相同,你有什么想法?(引導學生分析誤差的產生:1、不同方法誤差的產生;2、同一種方法為什么結果也不相同?)三種方案比較中擇優(yōu),水上升的方法在理論上誤差最小。想更精確,我們可以多測量幾次取*均值。老師在課前運用水上升的方法多次測量后得到墨水瓶的體積大約為115立方厘米。
[點評:在自主探究的過程當中,袁老師讓學生提出問題來測量。如果我們可以測量,你想你打算怎樣來測量墨水瓶?學生有的用水,用沙子,到底用什么方法?老師引領學生明晰了探究的思路,和學生共同的制定出了方案,有了方案之后再共同探究來解決問題,避免了學生盲目的操作和試驗。
5、請大家注意觀察,這幾種方案有什么相同之處?
生1:都用到了水來測量;
生2:都是將不規(guī)則物體的體積轉化成可測量的水的體積。
師:在數(shù)學中我們把這叫“等積變形”,這也是數(shù)學中轉化思想的應用。
6、請選擇桌面上1—2個喜歡的物體,就運用這種轉化的思想來進行測量。(引導學生將上浮物體的情況提出來。)
遇到什么困難了嗎?如何解決的。
生:將上浮物體系上一個重物來測量;
生:將上浮物體埋入沙子中,運用沙測法。(板書)
7、我們還有哪些知識運用到了這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呢?
三、拓展延伸
老師這有一粒黃豆,怎樣知道它的體積?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生1:可以放在量筒里測量;
師演示。行嗎?
。ń處熱槍W生的回答提出問題:為什么要多放?為什么用整百粒?)
四、小結。我們今天運用轉化的思想解決了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問題。但今天課上測量的都是相對較小的物體,更大的物體的體積該如何測量呢,這個問題就留個同學們課后繼續(xù)去思考解決吧!
總評:有趣的測量,是北師大版數(shù)學第十冊第四單元的內容,是在學習了“長方體和正方體體積”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是對這一部分知識的延伸與發(fā)展。以往舊教材中,這部分內容,只在習題中出現(xiàn)過,新教材卻將它納入例題范圍,這是因為不規(guī)則的物體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所以學習不規(guī)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具有較強的現(xiàn)實意義和研究價值,同時為今后進一步學習數(shù)學知識和物理知識奠定了基礎。
其中,發(fā)現(xiàn)、驗證并運用排水法是本節(jié)課教學的重點。目的在于通過本節(jié)課使學生明白任何一個想法都應當通過親身的實踐去驗證才能夠得到結論再加以應用,這是一種很嚴密的思維過程,也是現(xiàn)在孩子缺少的一種思想。并在理解“上升的水的體積就是浸入水中物體體積”的基礎上,感悟“轉化”的數(shù)學思想,是本節(jié)課的難點。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