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樂論文(精選5篇)
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第1篇
文化背景知識的了解是學生在學習藏族文化音樂中必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首先讓學生了解該民族音樂背后的一些知識,讓學生對其有一定的認識,打消學生的陌生感及恐懼感。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傳統(tǒng)的地方,它的地域位置與民族獨特的宗教傳統(tǒng)文化決定了藏族當地民間音樂的特色性。藏族人民通過自己的辛勤勞作創(chuàng)造了很多燦爛的音樂。他們能歌善舞,性格開朗,熱情奔放,而所唱的歌曲更是旋律優(yōu)美遼闊、婉轉動聽、高亢嘹亮、曲調悠揚,將該地區(qū)獨有的高原藍天遼闊的景象淋漓盡致地通過音樂形式展示給聽者,讓聽者感受到濃厚的高原文化。而且在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過程中,由于藏族音樂的獨特性,其不斷地滲透到其他民族,甚至西方一些國家的音樂當中。我們在生活中了解到不少漢族和西方音樂中已經融入了藏族音樂的一些元素。
如韓紅的《青藏高原》,這首歌曲將音樂中通俗的唱腔與藏族音樂中的民間歌唱方式有效地結合在一起,全新的處理模式更加展現了藏族音樂的激情及感染力;容中爾甲的《神奇的九寨》中,歌唱家充滿磁性的歌唱聲音及其獨特的藏族音樂文化氣質,能夠讓學生通過這首歌曲的訓練不僅了解到民族文化背景知識,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藏族民族音樂素養(yǎng)。在正規(guī)戲劇方面也有藏族民族音樂的展現方式,如,藏族傳統(tǒng)歌劇《格薩爾王》,這是一部將藏族民族音樂與當地的民俗文化及風土人情緊密相連的歌劇,通過這臺歌劇,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學習藏族民族音樂,也可以讓學生更加深刻的了解藏族文化,感受藏族民族音樂的靈魂。
二、加強音樂教學資源建設,拓寬教學途徑
目前,學生獲取音樂基礎知識的主要來源就是全國統(tǒng)一音樂教學教材,教學資源和設施相當匱乏,一定程度也束縛了教師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學生接受知識的途徑仍比較單一,對最基本的音樂常識了解甚少。更談不上通過對音樂作品的了解而體會到人文情懷及音樂的發(fā)展途徑,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很難形成對音樂的廣義理解。對藏族音樂知識的學習和了解基本上是通過學唱教材上零星的具有藏族風格的歌曲獲得,這明顯是不夠的。學校應該增加藏族音樂教學資源,學生不應該只是單學習課本知識,而且要通過其他可行途徑了解和學習藏族音樂。第一,充分發(fā)掘學生資源實施模塊教學。教師的能力是有限的,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很多學生都在音樂方面有著獨特的長處。比如,一些班上的同學掌握一些教師所不了解的藏族音樂,這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來進行課堂表演,以點帶面。第二,利用區(qū)域音樂教師的資源。我校聘請一些校外的教師來進行授課,有條件的話,聘請一些藏族的音樂教師,這樣更能讓學生感受到藏族音樂的原汁原味。第三,利用社會資源。社會上會有一些藏族音樂社團或者演出,學校可以邀請他們來進行演出,讓學生進行觀摩。第四,充分利用校園廣播等設施,讓學生在生活中時刻感受到藏族音樂的魅力。
三、在課堂上營造濃厚的音樂氛圍
良好的學習狀態(tài)和外部環(huán)境有很大關系,為學生創(chuàng)作一個氛圍濃厚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可以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更加容易地學好藏族音樂。一方水土養(yǎng)育一方人,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培養(yǎng)了藏族人民堅韌不拔、吃苦耐勞的性格,鑄就了他們自古以來能歌善舞的良好習慣及生活態(tài)度。獨特的地理位置及環(huán)境孕育出了特色的藏族音樂,這個將民俗音樂、宗教音樂及宮廷音樂融為一體的少數民族音樂,使得藏族人民在中國文化遺產方面留下不可磨滅的作用,這仿佛是在驗證著一句話“:越苦難的民族其歌聲越美。”13世紀前后就出現了論述藏族民族音樂的著作,如薩迦班達智•貢格堅贊的《論音樂》等。教師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為學生營造一個適宜學習藏族音樂的學習環(huán)境,擺脫外界的干擾,注重學生在具體唱歌、舞蹈及樂器方面的訓練,并讓學生對自己所學知識進行反復的練習。比如,教師可以給學生展示著名藏族舞蹈家卓瑪表演的《珠穆朗瑪》《雅魯藏布江》及《母親》,讓學生通過這些舞蹈的演繹感受到藏族民族人們堅韌的性格及不屈的個性,并進行具體的實踐訓練,讓他們學習藏族音樂中那種獨特而又優(yōu)秀的民族音樂風格,了解藏族歌手由于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而造就了他們高亢嘹亮、聲音集中、穿透力很強的音質,這在其他國家和民族中是很少見的,了解到優(yōu)美的歌曲離不開歌手的演繹,提升自己本身音樂演繹能力及水平。
四、增加藏族音樂展示交流活動
音樂只有在不斷地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中才能夠適應時代的需求,才能夠源遠流長,成為世界的主流音樂。所以要積極擴展和增加藏族音樂展示和交流渠道,應該建立長期的交流合作的區(qū)級或更高級別的平臺,增加音樂交流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地多參與更高級別的展示或比賽活動,不僅可以推進教學事業(yè)的發(fā)展,而且還可以提高教師和學生自身的專業(yè)技能。通過音樂交流活動可以把優(yōu)秀的經驗更好地應用到各自學校的課堂教學或藝術活動中去,可以開闊學生的視野,為學生學習藏族音樂指明道路和方向。五、采取多元化教學方式,促進藏族音樂的與時俱進藏族音樂從本質上而言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文化,所以其古老性的特色長久以來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在當代音樂舞臺上,藏族音樂多以靈活多樣且獨具特色的特點閃耀,首先,教師應該讓學生在藏族民族舞蹈、藏族民族樂器、當代樂器相結合的前提下進行適當的訓練,將藏族民族的特性及時代性巧妙地進行結合。在此基礎上,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其他音樂模式的訓練,避免學生學習的單一化、枯燥化。其次,及時地吸收、整合外來音樂文化的優(yōu)秀部分,融入現代西方音樂的成果。藏族音樂中不乏高亢嘹亮的旋律,卻也多了一絲平緩的通俗音樂。還有藏族搖滾歌曲,用新的音樂手法、新的器樂和新的表達方式來演繹藏族歌曲,典型的有“唐古拉風暴系列”風靡雪域高原,而且傳唱于大街小巷。最近用新科技產生的電子音樂演繹藏族宗教音樂,用超代音的混音處理,使原本單調的祈禱表達得極具音樂性和藝術性。豐富多彩的藏族音樂為我國音樂文化歷史匯總增添了豐富的藝術文化色彩。
五、總結
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第2篇
(一)教學方式的轉變
眾所周知,中華民族五千年的發(fā)展歷程,其文化底蘊豐富,民族音樂作為中華民族的沉淀文化,是當前音樂行業(yè)中最具影響力的表現形式,從山歌到小調,從民族情感到民族色彩,民族音樂以獨特的魅力帶給人們聽覺上的盛宴;ヂ摼W時代下媒體在高校民族音樂中的作用,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tǒng)“你講我聽”的教學方式,實現了教學方式上的轉變。首先,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中教師不再是教學的主體,課堂內容不再是單純的理論講解,而是利用媒體為學生展現出民族音樂的學習技巧,讓學生能夠模仿音樂大師進行自我練習;其次,媒體的運用營造了良好的課堂氣氛,無論是對視頻的播放還是對音頻的點擊,都能夠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自身對民族音樂課堂的喜愛。另外,媒體改變了傳統(tǒng)教學方式所出現的局限性,學生與教師可以在課下利用網絡進行交流、溝通與學習。
(二)教學內容的轉變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教育內容無非是音樂理論、音樂知識、演唱演奏技巧、情感表達,由于民族音樂的樂理知識比較復雜與抽象,很多學生在理解與掌握中比較困難,對其本質含義無法理解。并且,在民族音樂教學中,視唱練耳是培養(yǎng)學生音樂能力的基礎,但是,由于課程時間短,音樂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視唱練耳中缺乏時間因素,會導致部分學生視唱練耳成績過低,進而影響后期的演唱與演奏技巧。但是,在互聯網時代,各種有關民族音樂的網站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高校音樂教師利用音樂網站對其內容進行整理,將其中所包含的教學知識、教學重點以及教學技巧進行掌握,實現教學內容的轉變,從根本上實現了以演唱與演奏基礎為主體,演唱與演奏技巧為重點的教學內容。
(三)教學過程的轉變
在傳統(tǒng)的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往往處于被動形式,很多學生對民族音樂學習不感興趣,認為民族音樂過于乏味、枯燥,甚至部分學生在音樂理論課程中出現“呼呼大睡”的現象,這種情況很難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yǎng),無法提升民族音樂的教學質量。但是,互聯網時代,音樂教師對媒體的運用,能夠改變這一現狀,比如,音樂教師在樂理講解中播放音樂大師的訪談內容,并及時將樂理知識與訪談內容進行聯系,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在演唱與演奏練習中,音樂教師可以利用媒體,將具有代表性的音樂表演進行下載,方便學生觀看,特別是一些重點和難點部分,通過反復觀看,仔細聆聽,掌握其中的訣竅,使其能夠在模仿他人的過程中尋找到適合自己的表演方式。
二、媒體對高校民族音樂教學帶來的影響
媒體是互聯網時代的標志,在互聯網時代,媒體的作用與日俱增,其中,在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中,媒體以新的手段與方式,對高校民族音樂教學的思想、觀念、模式、方法進行改善,使其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相分離。從本質上而言,媒體對高校民族音樂帶來的影響是巨大的,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媒體為民族音樂教學提供豐富的教學資源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由于受到資金、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高校民族音樂教學資源嚴重匱乏,教學資料基本上以書籍、錄音帶、VCD為主,且內容陳舊,無法適應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在該類教學資源的影響下,會導致學生與教學內容產生隔世之感,從根本上影響教學效果。互聯網興起后,媒體以獨特的形式出現在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之中,并以豐富的教學資源改變了傳統(tǒng)資源現狀,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將媒體中所上傳的音頻、視頻、曲譜等資源進行下載,利用網頁查找相關音樂信息,欣賞到各個地區(qū)的優(yōu)秀音樂表演,了解全國各地的音樂教學動態(tài)以及音樂研究成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網站有中國古曲網、華音網站、綠洲音樂網、洪恩在線等,在這些網站中可以查閱民族音樂樂理知識、音樂錄音技術、音樂表演技巧等。此外,網絡中所存在的各類媒體訪談節(jié)目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教學資源。由于互聯網具備及時性、信息性、全球性,所以在信息更新中速度非?欤瑹o論是音樂教師還是學生,均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取相應的音樂知識,提高音樂成績,增強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
(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更新教學觀念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書育人的重要條件,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難以形成良好的關系:傳統(tǒng)模式中,教師是嚴肅的,高高在上的,是“傳道授業(yè)解惑者”,學生需聽從教師的意見,服從教師的命令,不與教師發(fā)生學術上的爭執(zhí),雖然說這種模式強調了教師的重要地位,但是卻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開發(fā),對學生的發(fā)展而言有著阻礙作用。在互聯網時代,各種媒體的運用將這一局面改善,并且改變了教師的主體地位,實現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與交流。比如,學生可以通過電子郵件將自己的音樂創(chuàng)作、演唱、演奏作品傳遞給教師,讓教師給予指導與幫助;如果在課堂中學生對部分內容難以理解,但是卻因為時間的原因無法在課堂中進行詢問,則可以利用互聯網媒介,像QQ、微信等通信軟件,實現與教師的課下交流、互動。此外,教師可以設置官方微博,邀請同學對某類民族音樂節(jié)目進行評點,使學生能夠充分表達出自己的意見,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但是,從整體而言,音樂教師要想真正與學生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形成新的教學觀念,就需要將傳統(tǒng)的主體角色進行改變,為學生提供互聯網的使用方法,媒介產品的使用技巧,幫助學生利用媒體觀看民族音樂表演,使學生在民族音樂道路上越走越好。
(三)提高音樂教師的音樂素養(yǎng),提高教學質量
如上文所言,在互聯網時代,教師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源泉,由于時代進步過快,社會發(fā)展迅速,部分民族音樂教師所具備的音樂素養(yǎng)呈現出落后、老舊的現象,針對這種現象,音樂教師需利用互聯網時代的積極因素,利用媒體的發(fā)展特點,及時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為提高教學質量提供科學保障。
1.媒體的運用能夠提升音樂教師的媒介素養(yǎng)
在社會的發(fā)展中,媒體的出現不僅是社會進步的標志,并且也是社會發(fā)展的潮流。在高校民族音樂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媒體的基本特點,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其中,教師要加強對媒介的認識與理解,對媒體的重要性進行分析與研究,并將自身的基本素養(yǎng)與媒體進行結合,在媒體信息化、媒介化的特點下,提高自身的媒介素養(yǎng)。比如,教師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觀看音樂節(jié)目表演、欣賞音樂演唱、演奏比賽,聆聽專家的音樂講座,從而提高自身的音樂素養(yǎng)與媒介素養(yǎng),為民族音樂的媒體化發(fā)展奠定基礎。
2.媒體的運用能夠提高教師的專業(yè)修養(yǎng)
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第3篇
(一)民族風格的作品創(chuàng)作
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以單聲的思維模式為主,而鋼琴確屬于多聲的、立體的一種樂器,這就使得鋼琴與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之間出現了沖突。音樂本身的體系與東西方之間的文化差異阻礙了鋼琴音樂在我國的發(fā)展,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應該從我國的民族文化特點出發(fā),學習并借鑒西方國家的創(chuàng)作技巧與演奏藝法,堅決不能直接否定鋼琴音樂的運用,當然也不能純粹的進行照搬與模仿。在我國的傳統(tǒng)音樂中,音樂旋律可以說是所占據的地位十分顯赫,這將非常有助于對作品進行鋼琴曲的改編。汪立三先生就曾說過,我國的民族文化中有著許許多多的感人事物,比如具有深厚歷史底蘊、豪放爽朗以及泥土味道極其強烈的陜北民歌,只有鞏固與加強對傳統(tǒng)民族文化的了解、學習與熱愛,才有可能創(chuàng)作出真正有激情、有文化內涵的優(yōu)秀作品。
(二)民族風格的音色技法
音色技法主要是指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尋求顯著民族特征的表達鋼琴音樂語言的創(chuàng)作方式,也是在演奏過程中彰顯民族文化深厚底蘊的演奏技法。在演奏中國鋼琴改編曲時,要將音色技法巧妙的融入到傳統(tǒng)的鋼琴音樂演奏技法中,這樣才能更好地體現作品中的民族風格。精巧的采用裝飾音是我國鋼琴音樂創(chuàng)作中的一種重要手段,是構成民族特征與民族風格的核心元素之一。裝飾音、民族樂器的特效演奏以及特定音樂氣氛的營造等,都是無法取代的,通常都有著生動逼真、畫龍點睛的功能。
(三)民族風格的旋律線條
在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組成元素中,旋律是其主要的表現方式,一條簡單的單一線條就能夠將作品的內涵表現出來,并抒發(fā)出作品所蘊含的感情。我國鋼琴音樂的改編曲,一方面是對傳統(tǒng)音樂中突出的旋律線條特點的繼承,另一方面又是對鋼琴具有和聲、織體、復調等多聲表現手法的發(fā)揮,豐富并創(chuàng)造了新的旋律線條。同時,我國的鋼琴音樂旋律不管是旋律方法還是旋律節(jié)奏,多數都具有濃郁的東方音樂特色與民族音樂韻味。
(四)民族風格的節(jié)奏安排
著名鋼琴曲作品《陽關三疊》中所運用的疊奏式結構,在保持總體結構的原曲特點基礎上,具體的曲調又呈現出由緩慢到急速、由平和到激情、有放松到緊張的發(fā)展過程。這一曲式與我國自隋唐就已形成的古典傳統(tǒng)音樂曲式非常吻合,對于我國傳統(tǒng)音樂而言,這種曲式手法不僅獨具特色,同時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結語
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第4篇
中國的民族器樂藝術,發(fā)展可謂非常久遠,從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到古典的《春江花月夜》,在發(fā)展到現在的《瑤族舞曲》,都有著具有十分獨特的魅力,以及十分廣大的群眾基礎。所以現階段我國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很多都是以此為靈感進行創(chuàng)作的,如“花兒樂隊”的《化蝶飛》與卓依婷《化蝶》之中,都采用了傳統(tǒng)民族器樂《梁山伯與祝英臺》的部分器樂曲調。對于器樂的運用,既有簡單地使用其曲調加以填詞進行演唱,也有對于傳統(tǒng)民族器樂進行的現代化演繹,很多現代化演繹,往往區(qū)別與傳統(tǒng)器樂,使用現代樂器進行演奏,這些演奏都收獲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在日本走紅的“女子十二樂坊”更加是直接對于我國民族器樂進行流行化的演奏,受到了廣大聽眾的熱烈歡迎。
2中國流行音樂中的戲劇曲藝元素
中國的戲劇曲藝早在元代就開始發(fā)展壯大了,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既飽含了古典音樂的魅力,也包含了傳統(tǒng)中國文化的深厚內涵與底蘊,將這種具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特色,戲劇與曲藝吸收到中國流行音樂的創(chuàng)作之中,為我國流行音樂增加了新的魅力。京劇在我國一直被稱為國粹,尤其是現代京劇《紅燈記》《智取威虎山》等都是中國普通民眾耳熟能詳的藝術作品。花兒樂隊在《窮開心》之中就吸收了《紅燈記》的部分元素,其中甚至有原話、原曲的引用“一顆紅亮的心”一句。又如蔡國慶所演唱的《大碗茶》其中就是包含了京腔京味。所以,流行音樂對于我國傳統(tǒng)以及現代戲劇、曲藝的創(chuàng)作手法,以及創(chuàng)作風格的借鑒,使得流行音樂在經典之中創(chuàng)造出了極其鮮活的新的生命力(。李玉剛的《新貴妃醉酒》和信樂團的《北京一夜》是典型)
3中國流行音樂中的民族樂器元素
中國傳統(tǒng)的民族樂器,有哀傷的二胡,有婉轉的葫蘆絲,有悠揚的古箏,有韻味久遠的古琴,有易動易靜的琵琶等,可見中國的民族樂器種類繁多,且歷史悠遠,而運用民族這些民族樂器到中國流行音樂之中,相信是獨具中國特色的中國流行音樂的必然選擇。例如,曾在我國流行音樂榜首的唐朝樂隊,其樂隊鍵盤手的網友,雖然其是中國搖滾的先驅,但是他始終在作品之中強調對于民族樂器的運用。例如《,往生》這一作品,以柳琴、笙簫、古箏等樂器進行創(chuàng)造,民族樂器與搖滾元素有機地結合在了一起,顯得整首音樂具有傳統(tǒng)風味,與流行特征,表現出了極強的感染力。同時,曾格格等人利用傳統(tǒng)樂器對于流行歌曲的演奏,將民族樂器與流行元素結合得恰到好處,形成了時尚唯美的新流行樂。
4中國流行音樂文本內容中的民族元素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所有的中國流行音樂都是民族,在樂曲之中表現的是中國人對于世界的理解,對于生活的感悟,對于愛情的憧憬,對于審美情趣的要求等等,是對于中國從古典到現代生活的基本演繹,是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與現代文明的有機表現。例如,星光大道走出來的歌手米粒,在演唱《枉凝眉》的時候,就是借用的元曲的形式,對于文本的來源則是我國傳統(tǒng)的四大名著《紅樓夢》。再如,寶島臺灣的著名歌手鄧麗君其很多歌曲,無論是名字還是歌詞都來源于我國傳統(tǒng)的宋詞之中,比較著名的是其《但愿人長久》,與《獨上西樓》,這些對于古典詩詞的再譜曲與演唱,形成了具有中國民族特色的新的流行音樂。同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這種具有本民族文化特征的文化形式,也廣受世界各個民族所喜愛。這些也正是“女子十二樂坊”等中國傳統(tǒng)演奏組合走紅的很大原因。
5結語
民族音樂論文范文第5篇
本文著重論述音樂產業(yè)各行業(yè)分析及促進民族音樂繁榮的可行性:
一、音像制品行業(yè)
1.行業(yè)描述與現狀
音像制品行業(yè)是以磁帶、唱片、CD、VCDDVD等有形實體為載體制作音樂產品,經過音樂創(chuàng)作、錄音、加工、設計、包裝、批發(fā)、運輸,以物流的方式到達連鎖店、零售店等銷售終端,最終銷售給消費者。隨著現代科學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音樂演出市場的日益紅火、數字音樂狂潮的來勢洶洶,使得傳統(tǒng)唱片業(yè)受到了巨大沖擊。據國際唱片工業(yè)協(xié)會(IFPI)數據指出,網上傳播盜版音像制品每年給音像行業(yè)帶來至少50億美元的損失。盡管唱片業(yè)不斷改進經營方式,力圖降低成本、縮短周期,但效果甚微。
2.行業(yè)特點
音樂產品分類全而細,能較大范圍兼顧消費需求。如根據消費人群各個欣賞喜好的歐美流行音樂、日韓流行音樂、港臺流行音樂、大陸流行音樂、歐洲古典音樂、中國民族音樂(古琴、二胡、古箏等);根據生活需求(特定目的)的車載音樂、養(yǎng)生音樂、胎教音樂、幼兒教育音樂;這些人群在購買音像制品時,都有自己特定的目的,如作為興趣愛好收藏、或者特定需要。消費者可能會因為對某音樂類型、音樂風格、某一明星或者某一首曲子的喜愛程度來購買,這種消費具有購買的特定性、穩(wěn)定性和持續(xù)性。但是,音像業(yè)產品制作層層環(huán)節(jié)、煩瑣工藝,使得產業(yè)鏈出現制造成本高、運作周期長、投資風險大等諸多弊端。
3.音像制品行業(yè)與傳統(tǒng)民族音樂聯系的思考
筆者認為,發(fā)行商在音像制品發(fā)行內容上多偏向城市消費人群及青年,針對鎮(zhèn)鄉(xiāng)消費人群的音像制品發(fā)行力度不夠。在廣大的鎮(zhèn)鄉(xiāng)村,勞動人民更需要符合他們生活方式、生產方式與娛樂的音樂音像制品。偌大的音樂產業(yè)銷售市場,音像公司不能只把眼光盯向城市消費群體、年輕人消費群體。應當積極努力拓寬鎮(zhèn)、鄉(xiāng)、村市場,挖掘土生土長在民族民間的音樂,制造農村消費群體喜愛的音樂產品。同時,傳統(tǒng)民族民間音樂更可通過與音像制造業(yè)的結合實現商業(yè)化生產,發(fā)揮其有效的傳播力和影響力。
二、音樂商業(yè)演出
1.國內市場演出
(1)行業(yè)描述與現狀。國內市場的演出,主要有流行音樂演唱會、各交響樂團、民樂團的演出。據統(tǒng)計,上個世紀90年代初,北京音樂廳的結算演出費由1993年的12萬元增至2000年超過1000萬元。2007年12月22日國家大劇院的開幕國際演出季從開始到4月6日,總計演出120場,音樂類的比例獨占鰲頭。
(2)行業(yè)特點。音樂產品的內容具有選擇性,行業(yè)運作模式不同與音像業(yè)。消費群往往具有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具派生音樂產品商品價值的延續(xù)性和可再生性。如炎黃風情文化產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在推出《炎黃風情》交響組曲時,逐步開發(fā)《炎黃風情》系列動漫產品、新媒體繪畫、雕塑、服飾、工藝品等產品;流行音樂的粉絲們也會因為鐘愛某歌手或明星而購買其代言的非音樂類商品。
(3)國內演出行業(yè)與傳統(tǒng)民族音樂聯系的思考。從商業(yè)演出內容上看,每個劇場的演出內容不可能只有歐洲音樂,否則音樂產業(yè)必由單一演繹走向歧路。從觀眾消費角度來看,音樂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表達方式,因文化審美觀的差異而呈現出不同的音樂風格,只有多領略各民族音樂,才能體會音樂世界之美。如2006年國家大劇院上映的開幕演出季中,國內劇占的比例為67%。因此,筆者認為,在現場演出和劇場演出中,民族音樂同樣可以找到發(fā)展之路。民族音樂的宣傳推廣,應當做文化產業(yè)而不是娛樂產業(yè),突顯其文化價值,利用消費者的文化價值欣賞與認同派生其商業(yè)價值,同樣可以制造追“民族風格熱”,派生“民族文化”內涵的非音樂商品。
2.國際市場演出
(1)行業(yè)描述與現狀。國際市場的演出是由承辦和經營演出業(yè)務的專業(yè)公司組織的面對國際音樂市場的演出。如中國對外交流演出公司、中演文化娛樂公司,負責接待來華演出的外國藝術團、組和藝術家,并提供各項管理與服務。同時,更重要的是他們和經辦中國表演藝術團、組和藝術家在世界各地的巡回演出。既承辦官方文化交流項目,又經營商業(yè)性演出活動,通過交流為國內外演出經營者及藝術團體創(chuàng)造了良好經濟效益。
(2)行業(yè)特點。音樂產品多具有民族性和代表性。行業(yè)定位準確,在針對國際市場挖掘利潤空間的同時,旨在弘揚中華民族音樂文化。內容題材選擇不如音像業(yè)、數字音樂市場廣泛,節(jié)目質量篩選精于國內演出市場。
(3)國際市場演出與傳統(tǒng)民族音樂聯系的思考。國際市場演出是民族音樂做大做精的巨大推動力。在海外市場,開發(fā)我國傳統(tǒng)的民族藝術,發(fā)揚中華民族優(yōu)秀的音樂和文化,才是在國際音樂市場演出實踐中一張制勝的王牌。正如2008年“北京音樂與藝術市場現狀及發(fā)展態(tài)勢高層論壇”中,某一國際演出公司老總談到其公司成功經驗時指出,在國際演出市場,他們公司主推原生態(tài)民族民間劇目和中國古典文化劇目。認為只有把民族點與國際接軌,吸納我國各民族音樂文化,才能使我國的音樂產業(yè)在世界性的獨特語義系統(tǒng)內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當然,做好“民族化”品牌的同時,也要注重商業(yè)化運作,找到國外觀眾認同的文化的切入點。
三、數字音樂市場
1.行業(yè)描述與現狀
數字音樂市場不同于傳統(tǒng)音樂產業(yè)行業(yè)。它是以數字信號方式傳輸、以網絡為載體,有電信運營商、數字音樂服務商、技術開發(fā)商加入的新興并快速崛起的行業(yè)。如手機鈴聲、彩鈴、MP3、無線音樂等。據易觀國際的《中國唱片業(yè)年度綜合報告2006》,2006年我國音樂產業(yè)市場規(guī)模達到138.2億,無線音樂118.9億,互聯網音樂1.17億。數字音樂市場的產值已遠遠超過傳統(tǒng)音樂產業(yè)。它的出現,對于其他傳統(tǒng)音樂產業(yè)行業(yè),是個巨大的顛覆和挑戰(zhàn)。超級秘書網
2.行業(yè)特點
音樂產品極其豐富、復制性強;消費者選擇自主、消費價格低廉;消費市場多元化(用戶選擇音樂種類的多元、音樂資源分享的多元);發(fā)行成本低廉、銷售方式高效快捷、商業(yè)反饋機制快。
3.數字音樂市場與傳統(tǒng)民族音樂聯系的思考
消費者對浩如煙海的數字音樂市場中產品的選擇,除了個人喜好,也會按“新、奇、特”標準,篩選個性另類的音樂商品。而生產商和銷售商為了吸引更多類型的消費者,盡力充實自己的音樂產品庫,由此,以民族音樂為內容的音樂商品,在流行音樂占據半壁江山的音樂數字市場中擁有一定份額。但是,筆者發(fā)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百度音樂、雅虎音樂等數十個音樂網站上搜索“民族音樂”時,給出鏈接的民族音樂都是由琵琶、古箏、竹笛、二胡等樂器演奏的器樂曲,各民族民歌作品甚少。即使有,也是耳熟能詳的民歌,這說明開發(fā)商對民歌種類的挖掘力度不夠。民族音樂的挖掘與整理、繼承與發(fā)揚,保護其類型多樣化,應該引起業(yè)內業(yè)外的重視。利用民族音樂多元化這樣的豐富資源,開發(fā)以“各個民族音樂”為內容的音樂產品,足以實現經濟效益和文化效益雙贏。
參考文獻: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