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賞析及翻譯3篇
《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賞析及翻譯1
原文
記游松風(fēng)亭
(宋代)蘇軾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fēng)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
譯文
我曾經(jīng)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風(fēng)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個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頭望向松風(fēng)亭,還在高處,心想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這樣想了一會兒,忽然對自己說:“這里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庇谑切那橐幌伦臃潘闪,好像已經(jīng)掛在漁鉤上的魚兒忽然得到了解脫。如果人們都能領(lǐng)悟隨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馬上就要上陣殺敵,耳邊聽得戰(zhàn)鼓聲聲,想到前進殺敵也是死,逃跑受到軍法處置也是死,到那時,一樣能放下顧慮,很好地休息一番。
注釋
松風(fēng)亭:在廣東省惠陽縣東彌陀寺后山嶺上。
嘗:曾經(jīng)。
寓居:暫居。
惠州:今廣東惠陽縣。
嘉祐(yòu)寺:故址在白鶴峰以東,明代改建城隍廟。
縱(zòng)步:放開腳步走。
就:靠近。
止息:停下來休息。
宇:屋檐。
木末:樹梢。
意謂:心里說,文中有“心想”之意。
由是:因此。
雖:即使。
兵陣:兩軍對陣交鋒。
死敵:死于敵手。
死法:死于軍法。
恁(nèn)么時:這時候。
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哲宗紹圣**(1094),哲宗親政,章悖為相,蘇軾被貶為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州)。十月,蘇軾到達惠州,居住在嘉祐寺,游覽松風(fēng)亭時作此文。
賞析
文章題目標明“記游”,本可記述游歷經(jīng)過和松風(fēng)亭的由來及四周的景物。但蘇軾非為敘事,而是明理。從“意謂如何得到”,悟出世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的道理。這種即時放下,隨遇而安,“當甚么時,也不妨熟歇”的曠達態(tài)度,正是蘇軾從自己豐富的人生磨礪中,觸動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來令人沮喪的遭遇,換個角度想,豁然開朗,“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這種思考方式,在后來貶謫過程中不斷從蘇軾筆下表現(xiàn)出來,這既是蘇軾對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種積極反抗——以樂處哀,又是蘇軾在具體現(xiàn)實中始終不墮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種曠遠開闊境地的呈示。
文章讀來有味,是因為作者寫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后的自得心情。這自得既表現(xiàn)在他對作出決定后“是心”“忽得解脫”的.描述,又表現(xiàn)在他對“若人悟此”當有之事的想像。其實,他的自得,實是對隨遇而安人生態(tài)度的肯定。小品僅記作者生活中的一點感受,并不追求情節(jié)的完整和事理的嚴密,思之所至,筆亦隨之。又出語*淡、通俗卻意味深永,能真實再現(xiàn)作者為人坦誠、天真、達觀、有趣的一面。
文中寫蘇軾思緒變化過程,跌宕起伏,頓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話說出,真率親切。其間幾處宋時口語的運用,更能收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藝術(shù)效果。
《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賞析及翻譯3篇擴展閱讀
《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賞析及翻譯3篇(擴展1)
——初晴游滄浪亭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初晴游滄浪亭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夜雨連明春水生,嬌云濃暖弄陰晴。
簾虛日薄花竹靜,時有乳鳩相對鳴。
翻譯
①滄浪亭,蘇州園林之一,作者被貶廢后購建,取名“滄浪”。
②連明,直至天明。
賞析
詩人有《滄浪亭》詩云:“跡與豺狼遠,心隨魚鳥閑。吾甘老此境,無暇事機關(guān)(費盡心機搞陰謀,耍弄權(quán)術(shù))!奔毤毱肺哆@幾句詩,對理解這首絕句很有好處。
也許是“好雨知時節(jié)”,昨晚“隨風(fēng)潛入夜”,一直下到天明,亭前池子里的水漲了不少。你看,“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天上輕柔的春云像嬌嗔的姑娘在照鏡,一會兒笑,一會兒哭似的,不斷在池中變幻著倩影。看來,宋朝詩人頗喜歡“弄”字,張先的“云破月來花弄影”開了先例,歐陽修“夜深江月弄清輝”和蘇舜欽的這一句緊緊跟上,就象今天的人喜歡用“搞”字。用多了,就缺乏新鮮感,詩詞創(chuàng)作最重的還應(yīng)是首創(chuàng)精神。盡管“弄”字都用得不錯,能出境界,但畢竟不如首創(chuàng)者。第三句先寫“水晶簾瑩更通風(fēng)”,春天的陽光透過稀疏的簾孔,落下斑駁的倩影;再寫“花重錦官城”和“綠竹半含籜”那種境界,無論是花,無論是竹,都給人“雨洗涓涓凈,風(fēng)吹細細香”那種清新的感覺。今天,園里沒有客人來,詩人獨自觀賞,踽踽前行,一切都顯得那么寧靜,心頭不禁涌起“滄浪獨步亦無淙”之無緒。最后一句以動襯靜,收到“鳥鳴山更幽”的效應(yīng)。歐陽修也有《滄浪亭》詩曰:“水禽閑暇事高格,山鳥日夕相啾喧!弊鰹檫@一句詩的解說詞,是再恰當不過的了。詩人還有《滄浪靜吟》云:“靜中情味世無雙”,這靜中的“幽獨閑放之趣”,隱藏著詩人被罷黜后的落寞情緒。詩人嘴上說在這靜謐的園中可以“跡與豺狼遠,心隨魚鳥閑”,其實心中是非常痛苦的,只是沒有明說罷了。哀莫大于心死,詩人對朝庭早已“心死”。
初晴游滄浪亭原文翻譯及賞析2
夜雨連明春水生,嬌云濃暖弄陰晴。
簾虛日薄花竹靜,時有乳鳩相對鳴。
注釋
⑴滄浪亭:在今江蘇蘇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為五代時吳越國廣陵王錢镠的花園。五代末此處為吳軍節(jié)度使孫承祐的別墅。北宋慶歷年間為詩人蘇舜欽購得,在園內(nèi)建滄浪亭,后以亭名為園名。后代人在它的遺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春水:春天的河水。
、七B明:直至天明。
⑶嬌云:彩云,又云的美稱。弄:吳越方言,作的意思。陰晴:時陰時晴。
、群熖摚汉焹(nèi)無人。日。喝丈档
“嬌云”句:嬌美可愛的云既濃密又濃和,以時晴時陰作游戲。
參考譯文
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漲了起來,云兒濃厚,遮掩天空,時晴時陰,天氣也暖和。
簾內(nèi)無人,日色暗淡,花叢、竹叢一片寂靜,不時從中冒出幾聲小鳥的對鳴聲。
簡析
慶歷五年(1045)至慶歷八年(1048),蘇舜欽因賦閑而旅居蘇州近四年,其間定居滄浪亭也超過三年,詩作甚多。此詩寫景清新明快,精心煉字,一“弄”字賦予云以靈動之美,寓流麗俊爽于清邃幽遠之中,清而不弱,逸氣流轉(zhuǎn)。后兩句以靜襯動,景之清新,物之鮮嫩,情之明快融為一體。興趣天然,意味雋永。
賞析
《初晴游滄浪亭》是北宋詩人蘇舜欽所做的一首七言絕句。詩人借景抒情,通過對雨后滄浪亭的景色描寫,表達了作者恬靜安逸的心情。
首句“夜雨連明春水生”,寫詩人目睹池內(nèi)陡添春水,因而憶及昨夜好一陣春雨。詩由“春水生”帶出“夜雨連明”,意在說明雨下得久,而且雨勢不小,好為下寫“初晴”之景作張本。正因昨夜雨久,雖然今日天已放清,空氣中濕度依然很大,天上濃密的云塊尚未消散,陰天跡象明顯;但畢竟雨停了,陽光從云縫里斜射下來,連輕柔的春云也帶**暖意,天正由陰轉(zhuǎn)晴。以上就是詩中“嬌云濃暖弄陰晴”所提供的意境。詩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來寫天氣,取材典型。
第三句“簾虛日薄花竹靜”寫陽光透過稀疏的簾孔,并不怎么強烈;山上花竹,經(jīng)過夜雨洗滌,枝葉上雨珠猶在,靜靜地佇立在那里。如果說這句是直接寫靜,束句“時有乳鳩相對鳴”則是借聲響來突出靜,收到的是“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藝術(shù)效果。顯然,詩中寫由春景構(gòu)成的幽靜境界和題中“初晴”二字扣得很緊。乍看,題中“游”字似乎在詩中沒有著落,但從詩中諸種景象的次第出現(xiàn),就不難表現(xiàn)出詩人在漫游時觀春水、望春云、注目簾上日色、端詳雜花修竹、細聽乳鳩對鳴的神態(tài)。詩中有景,而人在景中,只不過詩人沒有像韋應(yīng)物那樣明說自己“景煦聽禽響,雨余看柳重”(《春游南亭》)而已。
詩人喜愛這“初晴”時的幽靜境界是有緣由的。他以遷客身份退居蘇州,內(nèi)心愁怨很深。在他看來,最能寄托憂思的莫過于滄浪亭的一片靜境,所謂“靜中情味世無雙”(《滄浪靜吟》)。他所講的'“靜中清味”,無非是自己在靜謐境界中感受到的遠禍而自得的生活情趣,即他說的“跡與豺狼遠,心隨魚鳥閑氣(《滄浪亭》)。其實他何曾自得閑適,在同詩中,他在那里曼聲低吟“修竹慰愁顏”可見詩人在亥初晴游滄浪亭爭中明寫“靜中物象”,暗寫流連其中的情景,表現(xiàn)的仍然是他難以*靜的情懷。胡仔說蘇舜欽“真能道幽獨閑放之趣”(《苕澳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二),此詩可為一例。
初晴游滄浪亭原文翻譯及賞析3
初晴游滄浪亭
蘇舜欽〔宋代〕
原文
夜雨連明春水生,嬌云濃暖弄陰晴。
簾虛日薄花竹靜,時有乳鳩相對鳴。
翻譯
一夜春雨,直至天明方才停歇,河水漲了和來,云兒濃厚,遮掩天空,時晴時陰,天氣也暖和。簾內(nèi)無人,日色暗淡,花叢、竹叢一片寂靜,不時從中冒出幾聲小鳥的對鳴聲。
注釋
滄浪亭:在今江蘇蘇州城南三元坊附近,原為五彩時吳越國廣陵王錢镠的花園。五彩末此處為吳軍節(jié)度使孫承祐的別墅。北宋慶歷年間為詩人蘇舜欽購得,在園內(nèi)建滄浪亭,后以亭名為園名。后彩人在它的遺址上修建了大云庵。春水:春天的河水。連明:直至天明。嬌云:彩云,又云的美稱。弄:吳越方言,作的意思。陰晴:時陰時晴。簾虛:簾內(nèi)無人。日薄:日色暗淡。
鑒賞
首句“夜雨連明春水生”,寫詩人目睹池內(nèi)春添春水,因”憶及昨夜好一陣春雨。詩由“春水生”帶出“夜雨連明”,意在說明雨下得久,”且雨勢不小,好為下寫“初晴”之景作張本。正因昨夜雨久,雖然今日天已放云,空氣中濕度依然很大,天上濃密的云塊尚未消散,陰天跡象明顯;但畢竟雨停了,陽光從云縫里斜射下來,連輕柔的春云也帶**暖意,天正由陰轉(zhuǎn)晴。以上就是詩中“嬌云濃暖弄陰晴”所提供的意境。詩抓住雨后春云的特征來寫天氣,取材典型。
第三句“簾虛日薄花竹靜”寫陽光透過稀疏的簾孔,并不怎么強烈;山上花竹,經(jīng)過夜雨洗滌,枝葉上雨珠猶在,靜靜地佇立在那里。如果說這句是直接寫靜,束句“時有乳鳩相對鳴”則是第聲響來突出靜,收到的是“鳥鳴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藝術(shù)效果。顯然,詩中寫由春景構(gòu)成的幽靜境界和題中“初晴”二字扣得很緊。乍看,題中“游”字似乎在詩中沒有著落,但從詩中諸種景象的次第出現(xiàn),就不難表現(xiàn)出詩人在漫游時觀春水、望春云、注目簾上日色、端詳雜花修竹、細聽乳鳩對鳴的神態(tài)。詩中有景,”人在景中,只不過詩人沒有像韋應(yīng)物那樣明說自己“景煦聽禽響,雨余看柳重”(《春游南亭》)”已。
詩人喜愛這“初晴”時的幽靜境界是有緣由的。他以遷客身份退居蘇州,內(nèi)心愁怨很深。在他看來,最能寄托憂思的莫過于滄浪亭的一片靜境,所謂“靜中情味世無雙”(《滄浪靜吟》)。他所講的“靜中云味”,無非是自己在靜謐境界中感受到的遠禍”自得的生活情趣,即他說的“跡與豺狼遠,心隨魚鳥閑氣(《滄浪亭》)。其實他何曾自得閑適,在同詩中,他在那里曼聲低吟“修竹慰愁顏”可見詩人在亥初晴游滄浪亭爭中明寫“靜中物象”,暗寫流連其中的情景,表現(xiàn)的仍然是他難以*靜的情懷。胡仔說蘇舜欽“真能道幽獨閑放之趣”(《苕澳漁隱叢話前集》卷三十二),此詩可為一例。
《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賞析及翻譯3篇(擴展2)
——蘇軾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及賞析 (菁選3篇)
蘇軾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及賞析1
余嘗寓居惠州嘉佑寺,縱步松風(fēng)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
注釋:
嘗:曾經(jīng)。
寓居:暫居。
縱步:放開腳步走。
就:靠近。
木末:樹梢 。
死敵:死于敵手。
死法:死于軍法。
意謂:心里說,文中有“心想”之意。
由是:因此。
死敵:死于敵手。
雖:即使。
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恁么:如此,這樣。
參考譯文
我曾經(jīng)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風(fēng)亭附近散步,感覺腳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卻看見松風(fēng)亭的屋檐還在樹林的遠處,心里想什么時候才能走到?后來轉(zhuǎn)念又一想,突然有了體會:“這里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過來,就好比上鉤的魚兒,忽然得到解脫。如果能悟解到這一點,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戰(zhàn)場上,戰(zhàn)鼓如雷霆,沖上去就要死于敵人之手,退回來就要死于軍法,這時,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賞析
本文作者為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蘇軾。松風(fēng)亭在廣東省惠陽縣東彌陀寺后山嶺上。據(jù)《輿地紀勝》,松風(fēng)亭上植松二十余種,清風(fēng)徐來,松聲如濤,是當時的游覽勝地。蘇軾游松風(fēng)亭為宋哲宗紹圣**(1094)十月間事。時章敦為相,東坡知定州,謫知英州,未到任再貶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安置。**打擊接踵而來,然而仍懷著極高的興致游覽了松風(fēng)亭。文章記錄了游覽時輕松愉悅的心情,顯示了對待貶謫的曠達態(tài)度,讀來理趣盎然。
作者領(lǐng)悟到要隨遇而安,把握當下的道理,表現(xiàn)了作者為人坦誠、天真、達觀、有趣的一面。
蘇軾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及賞析2
一、原文
余嘗寓居惠州嘉佑寺,縱步松風(fēng)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
二、注釋
嘗:曾經(jīng)。
寓居:暫居。
縱步:放開腳步走。
就:靠近。
木末:樹梢 。
死敵:死于敵手。
死法:死于軍法。
意謂:心里說,文中有“心想”之意。
由是:因此。
死敵:死于敵手。
雖:即使。
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
恁么:如此,這樣。
三、參考譯文
我曾經(jīng)借住惠州嘉佑寺。一日,在松風(fēng)亭附近散步,感覺腳力不堪疲乏,想到亭子里休息。卻看見松風(fēng)亭的屋檐還在樹林的遠處,心里想什么時候才能走到。亢髞磙D(zhuǎn)念又一想,突然有了體會:“這里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一下子明白過來,就好比上鉤的魚兒,忽然得到解脫。如果能悟解到這一點,即使在短兵相接的戰(zhàn)場上,戰(zhàn)鼓如雷霆,沖上去就要死于敵人之手,退回來就要死于軍法,這時,不妨好好先歇息一下。
四、賞析
本文作者為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蘇軾。松風(fēng)亭在廣東省惠陽縣東彌陀寺后山嶺上。據(jù)《輿地紀勝》,松風(fēng)亭上植松二十余種,清風(fēng)徐來,松聲如濤,是當時的游覽勝地。蘇軾游松風(fēng)亭為宋哲宗紹圣**(1094)十月間事。時章敦為相,東坡知定州,謫知英州,未到任再貶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安置。**打擊接踵而來,然而仍懷著極高的興致游覽了松風(fēng)亭。文章記錄了游覽時輕松愉悅的心情,顯示了對待貶謫的曠達態(tài)度,讀來理趣盎然。作者領(lǐng)悟到要隨遇而安,把握當下的道理,表現(xiàn)了作者為人坦誠、天真、達觀、有趣的一面。
蘇軾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及賞析3
一、原文:
記游松風(fēng)亭
宋代:蘇軾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fēng)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
二、賞析:
文章題目標明“記游”,本可記述游歷經(jīng)過和松風(fēng)亭的由來及四周的景物。但蘇軾非為敘事,而是明理。從“意謂如何得到”,悟出世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的道理。這種即時放下,隨遇而安,“當甚么時,也不妨熟歇”的曠達態(tài)度,正是蘇軾從自己豐富的人生磨礪中,觸動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來令人沮喪的遭遇,換個角度想,豁然開朗,“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這種思考方式,在后來貶謫過程中不斷從蘇軾筆下表現(xiàn)出來,這既是蘇軾對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種積極反抗——以樂處哀,又是蘇軾在具體現(xiàn)實中始終不墮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種曠遠開闊境地的呈示。
文章讀來有味,是因為作者寫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后的自得心情。這自得既表現(xiàn)在他對作出決定后“是心”“忽得解脫”的描述,又表現(xiàn)在他對“若人悟此”當有之事的想像。其實,他的自得,實是對隨遇而安人生態(tài)度的肯定。小品僅記作者生活中的一點感受,并不追求情節(jié)的完整和事理的嚴密,思之所至,筆亦隨之。又出語*淡、通俗卻意味深永,能真實再現(xiàn)作者為人坦誠、天真、達觀、有趣的一面。
文中寫蘇軾思緒變化過程,跌宕起伏,頓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話說出,真率親切。其間幾處宋時口語的'運用,更能收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藝術(shù)效果。
《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賞析及翻譯3篇(擴展3)
——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2篇)
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記游松風(fēng)亭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fēng)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謂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若人悟此,雖兵陣相接,鼓聲如雷霆,進則死敵,退則死法,當恁么時也不妨熟歇。
翻譯
我曾經(jīng)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風(fēng)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個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頭望向松風(fēng)亭,還在高處,心想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這樣想了一會兒,忽然對自己說:“這里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經(jīng)掛在漁鉤上的魚兒忽然得到了解脫。如果人們都能領(lǐng)悟隨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馬上就要上陣殺敵,耳邊聽得戰(zhàn)鼓聲聲,想到前進殺敵也是死,逃跑受到軍法處置也是死,到那時,一樣能放下顧慮,很好地休息一番。
注釋
松風(fēng)亭:在廣東省惠陽縣東彌陀寺后山嶺上。
嘗:曾經(jīng)。
寓居:暫居。
惠州:今廣東惠陽縣。
嘉祐寺:故址在白鶴峰以東,明代改建城隍廟。
縱步:放開腳步走。
就:靠近。
止息:停下來休息。
宇:屋檐。
木末:樹梢。
意謂:心里說,文中有“心想”之意。
由是:因此。
雖:即使。
兵陣:兩軍對陣交鋒。
死敵:死于敵手。
死法:死于軍法。
恁么時:這時候。
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創(chuàng)作背景
宋哲宗紹圣**(1094),哲宗親政,章悖為相,蘇軾被貶為寧遠軍節(jié)度副使惠州(今廣東惠州)。十月,蘇軾到達惠州,居住在嘉祐寺,游覽松風(fēng)亭時作此文。
賞析
文章題目標明“記游”,本可記述游歷經(jīng)過和松風(fēng)亭的由來及四周的景物。但蘇軾非為敘事,而是明理。從“意謂如何得到”,悟出世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的道理。這種即時放下,隨遇而安,“當甚么時,也不妨熟歇”的曠達態(tài)度,正是蘇軾從自己豐富的人生磨礪中,觸動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來令人沮喪的遭遇,換個角度想,豁然開朗,“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這種思考方式,在后來貶謫過程中不斷從蘇軾筆下表現(xiàn)出來,這既是蘇軾對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種積極反抗——以樂處哀,又是蘇軾在具體現(xiàn)實中始終不墮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種曠遠開闊境地的呈示。
文章讀來有味,是因為作者寫出了他由“思欲就床止息”到悟出“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后的自得心情。這自得既表現(xiàn)在他對作出決定后“是心”“忽得解脫”的描述,又表現(xiàn)在他對“若人悟此”當有之事的.想像。其實,他的自得,實是對隨遇而安人生態(tài)度的肯定。小品僅記作者生活中的一點感受,并不追求情節(jié)的完整和事理的嚴密,思之所至,筆亦隨之。又出語*淡、通俗卻意味深永,能真實再現(xiàn)作者為人坦誠、天真、達觀、有趣的一面。
文中寫蘇軾思緒變化過程,跌宕起伏,頓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話說出,真率親切。其間幾處宋時口語的運用,更能收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藝術(shù)效果。
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翻譯及賞析2
記游松風(fēng)亭
蘇軾〔宋代〕
余嘗寓居惠州嘉祐寺,縱步松風(fēng)亭下。
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我曾經(jīng)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風(fēng)亭下,感到腿酸疲乏,很想找個能躺下的地方休息一下。抬頭望向松風(fēng)亭,還在高處,心想這么高,我可如何爬上去休息呢?就這樣想了一會兒,忽然對自己說:“這里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為何要到亭子里才能休息。”于是心情一下子放松了,好像已經(jīng)掛在漁鉤上的魚兒忽然得到了解脫。如果人們都能領(lǐng)悟隨遇而安的道理,即便是馬上就要上陣殺敵,耳邊聽得戰(zhàn)鼓聲聲,想到前進殺敵也是死,逃跑受到軍法處置也是死,到那時,一樣能放下顧慮,很好地休息一番。
注釋
松風(fēng)亭:在廣東省惠陽縣東彌陀寺后山嶺上。嘗:曾經(jīng)。寓居:暫居;葜荩航駨V東惠陽縣。嘉祐(yòu)寺:故址在白鶴峰以東,明代改建城隍廟?v(zòng)步:放開腳步走。就:靠近。止息:停下來休息。宇:屋檐。木末:樹梢。意謂:心里說,文中有“心想”之意。由是:因此。雖:即使。兵陣:兩軍對陣交鋒。死敵:死于敵手。死法:死于軍法。恁(nèn)么時:這時候。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
賞析
文章題目標明“記游”,本可記述游歷經(jīng)過和松風(fēng)亭的由來及四周的景物。但蘇軾非為敘事,而是明理。從“意謂如何得到”,悟出世間“有甚么歇不得處”的道理。這種即時放下,隨遇而安,“當甚么時,也不妨熟歇”的曠達態(tài)度,正是蘇軾從自己豐富的人生磨礪中,觸動外物,偶然得之的。一件本來令人沮喪的遭遇,換個角度想,豁然開朗,“由是如掛鉤之魚,忽得解脫”。這種思考方式,在后來貶謫過程中不斷從蘇軾筆下表現(xiàn)出來,這既是蘇軾對自己生活困境的一種積極反抗——以樂處哀,又是蘇軾在具體現(xiàn)實中始終不墮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種曠遠開闊境地的呈示。
文章讀來有味,是因為作者寫出了他由“思欲就亭止息”到悟出“此間有甚么歇不得處”后的自得心情。這自得既表現(xiàn)在他對作出決定后“是心”“忽得解脫”的描述,又表現(xiàn)在他對“若人悟此”當有之事的想像。其實,他的自得,實是對隨遇而安人生態(tài)度的肯定。小品僅記作者生活中的一點感受,并不追求情節(jié)的完整和事理的嚴密,思之所至,筆亦隨之。又出語*淡、通俗卻意味深永,能真實再現(xiàn)作者為人坦誠、天真、達觀、有趣的一面。
文中寫蘇軾思緒變化過程,跌宕起伏,頓挫有致。深刻的道理能用家常話說出,真率親切。其間幾處宋時口語的運用,更能收到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的藝術(shù)效果。
蘇軾
(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xué)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
《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賞析及翻譯3篇(擴展4)
——少年游原文翻譯及賞析10篇
少年游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少年游·草
春風(fēng)吹碧,春云映綠,曉夢入芳裀。軟襯飛花,遠連流水,一望隔香塵。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憶翠羅裙。冷落閑門,凄迷古道,煙雨正愁人。
譯文
春風(fēng)吹綠了芳草,在白云的映襯下,芳草顯得蔥綠可愛,是在曉夢中夢見了這如茵的芳草。花瓣輕輕地灑落在軟草上,蒙茸的草地隨著流水延伸向天際。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蹤已被無邊的芳草阻隔,春恨別情無限。
萋萋的芳草,遮蓋了伊人的足跡,給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別離之恨,使人追憶起像綠草地一樣的翠羅裙。冷落的庭院,凄迷的.古道,都籠罩在茫茫煙雨之中,這景象勾起了人滿懷的愁緒。
注釋
1、芳裀(yīn):形容春草茸茸如墊褥。
2、香塵:帶著花香的塵土。
3、萋萋:指茂密的芳草。
4、翠羅裙:借指人;门O渡樽印贰坝浀镁G羅裙,處處憐芳草”句意。
5、閑門:代指情人居住處。
6、凄迷:迷茫。
賞析:
在南宋詩詞圈子里,吟物之風(fēng)十分盛行。但*庸草草之作,屢見不鮮,不足為怪。高觀國的這首吟草詞卻不沾不滯,以意貫串全詞。通過寫草色來抒發(fā)自己的離愁別恨。這首詞的上半闋繪出了一幅純凈明麗的陽春煙景:春風(fēng)吹綠了芊芊的芳草,在飄動的白云映襯下顯得那樣蔥翠可愛;蒙茸的草地伴隨著流水伸向天際,花瓣輕輕地灑落在草上。這的確是十分迷人的芳景。
讀者還應(yīng)當注意到“曉夢入芳裀”這句的含意!胺佳P”,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關(guān)鍵是“曉夢”二字,原來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場春夢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經(jīng)點破,并化煙云。用筆之虛幻,莫測端倪!跋銐m”一句,補足夢境!跋銐m”者,女子的芳蹤也。劉長卿《陪辛大夫西亭觀妓詩》:“任他行雨去,歸路裛香塵”,與此詞意境相似?墒敲廊说嫩欅E被無邊的芳草隔斷了。即使追尋到夢里也并不圓滿,也只是一個凄迷的短夢而已。
下片轉(zhuǎn)寫實境,寫醒后的情懷。用“萋萋”一句換頭,仍是從草字生發(fā)!拜螺隆,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即是此意。那么鮮美的芳草與江南的恨思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里似有事而無典,就是說寫自己經(jīng)歷過的事,以抒發(fā)他對遠隔香塵的伊人的思念。“翻憶”句重筆渲染。用“羅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杭州春望》);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生查子》),則以芳草擬羅裙。此詞在“翠羅裙”上綴以“翻憶”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個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沒想到反而勾起了對綠色羅裙——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飾的思念來。這一縷癡情真是不好收拾!袄渎洹比洌耘朋w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筆。“冷落閑門”,見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無人隨意綠”之神理,即隱含其中!捌嗝怨诺馈,流露出望遠之悲心!斑h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將心緒之凄黯與望眼之迷蒙兩重意象融會一起,并與前片之“望隔香塵”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輕塵,真令人難以為懷。然而作者述情之筆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煙雨正愁人”之句,把這種悵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盁熡辍,在詞人的筆下與草色結(jié)緣甚深。林和靖詠草詞“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保ā饵c絳唇》)賀方回《青玉案》:“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便是顯例。此詞以“煙雨”結(jié)筆,將草色、離情與迷蒙的雨色化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無盡。況蕙風(fēng)所謂“取神題外,設(shè)境意中”者,約略近之。
詠吟春草是一個古代文人津津樂道的永恒題目,名篇佳作,數(shù)不勝數(shù)。有評論家說,在高手如林的名人隊伍里,高觀國用他那巧妙的藝術(shù)構(gòu)思和秀美婉約的風(fēng)格另起爐灶,獨成一家。
創(chuàng)作背景
南宋后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同樣嚴重、尖銳。宋孝宗隆興**(1163)符離一戰(zhàn)以后,金朝因內(nèi)部*,無力南進,南宋習(xí)于偏安,當然更無雄心北伐。雙方維持和*的局面經(jīng)歷了幾十年之久。有時也發(fā)生小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但對全局牽動不大。南宋**階級拼命**人民,以供揮霍及向金朝進貢,利用官職和金錢來麻醉沒有雄心壯志的知識分子,一種茍且偷生、得過且過的風(fēng)氣影響到文學(xué),逃避現(xiàn)實、雕琢詞藻的*的作品一天天多起來。有些人躲進書叢,尋章摘句;有些人講究樂律,陶醉于自然景物,不問**;有些人只著眼于個人的離愁別恨,發(fā)泄無可奈何的傷感情緒。此詞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所寫出的抒發(fā)離愁別恨之作。
少年游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少年游·欄干十二獨憑春
欄干十二獨憑春,晴碧遠連云。
千里萬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
謝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與離魂。
那堪疏雨滴黃昏。
更特地、憶王孫。
譯文:
春天的日子,獨自憑欄遠眺,倚遍了一個個欄桿。這是一個晴日,碧綠的芳草綿延,與天邊的云彩相連。放眼遠處,遼闊無際,千里萬里,時令正是盛春的二月三月間,遠行之人啊,你去也,行色匆匆,令我愁苦無窮。
謝家池塘邊,江淹浦的岸邊,獨自吟詩頌苦。怎能承受喲,黃昏時節(jié),又飄落幾點疏疏的雨滴,更何況,此時此地,又想起了遠行之人。
注釋:
、偕倌暧危涸~牌名,始見于晏同叔《珠玉詞》。又名少年游令、小闌干、玉臘梅枝!对~譜》卷八調(diào)見《珠玉詞》,因詞有‘長似少年時’句,取以為名。
、讵殤{春:春天時獨自倚欄遠眺。
、矍绫蹋褐杆{天下的青草。
、苤x家池:據(jù)《南史·惠連傳》載,族兄靈運激賞惠連之才思,嘗于永嘉西堂思詩競不成,忽夢見惠連,即得句云:“池塘生春草!
⑤江淹浦:指別離之地。指南朝文學(xué)家江淹作《別賦》描摹各種類型的離別情態(tài)。
、抟髌牵褐冈娗、詩思。離魂:指離別的思緒。
⑦王孫:公子,指遠游之人。
賞析:
此詞借詠春草而賦別,抒寫離別相思之情。詞的上片寫主人公憑欄遠眺的感受,引出離別相思之苦,下片用一系列離別相思的典故,使離愁別緒進一步深化。全詞以寫意為主,全憑涵泳的意境取勝。
詞從憑欄寫入!按骸弊贮c出季節(jié),“獨”字說明孤身一人。當春**,人之了無意緒可知!皺诟墒保弧皯{”字,表示憑遍了十二欄干。李清照詞:“倚遍欄干,只是無情緒!保ā饵c絳唇》)辛棄疾詞:“欄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保ā端堃鳌罚耙斜椤、“拍遍”,都是一種動作性的描繪。這里說欄干十二,一一憑遍,說明詞中人物憑眺之久長、心情之焦切。這一句不只點出了時、地、人,還寫了人物的處境、動作和情態(tài)。
“晴碧遠連云”承上句憑欄所見,以“晴碧”著色,正面詠草。江淹《別賦》云:“春草碧色”。晴則色明!斑h連云”,是說芳草延伸,至目盡處與天相接。杜牧《江上偶見絕句》:“草色連云人去住!笨梢姶司按_實關(guān)乎別情。
寫景如畫,亦有點染之法,即先點出中心物象,然后就其上下左右著意渲染之!扒绫獭本涫恰包c”, “ 千里”兩句為“染”!扒Ю锶f里”承“遠連云”,從廣闊的空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的綿延無垠。 “二月三月”應(yīng)首句一個“春”字,從“草長”的時間上加以渲染,極言春草滋生之盛。
“行色苦愁人”句將人、景綰合,結(jié)出不勝離別之苦的詞旨,并開啟了下片的抒情!靶猩笨偫 “ 晴碧”三句,即指芳草連天之景這一遠行的象征。這種景象在傷離的愁人眼中看出,倍贈苦痛,因為引起了對遠人的思念。
下片先用典來詠物抒情!爸x家池上”,指謝靈運《登池上樓》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這首詩是詩人有感于時序更迭、陽春初臨而發(fā),故曰“吟魄”。 “江淹浦畔”,指江淹作《別賦》描摹各種類型的離別情態(tài),其中直接寫到春草的有“春草碧色,春水淥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因為賦中又有“知離夢之躑躅,意別魂之飛揚”,所以歐詞中出現(xiàn)“江淹浦”與“離魂”字面。
接著“那堪”一句用景色的變換,將此種不堪離愁之苦的感情再翻進一層!笆栌甑吸S昏”,則是黃昏時分的雨中之景。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人知和靖《點絳唇》、圣俞《蘇幕遮》、永叔《少年游》三闋為詠春草絕調(diào)結(jié)拍“更特地憶王孫”, “更”與“那堪”呼應(yīng),由景入情,文意連貫而下。 “憶王孫”本自“王孫游兮不歸,春草生兮萋萋”(《楚辭·招隱士》)。至此,確知詞之主人公是思婦無疑。她于當春之際,獨上翠樓,無論艷陽晴空,還是疏雨黃昏,她總是別情依依,離夢纏繞。宋詞之由婉約到豪放,有一個逐步發(fā)展的過程,歐公乃是這一過程中一位承先啟后的人物。這一點,在此詞中有集中體現(xiàn)。從藝術(shù)上看,此詞境界遼遠闊大,語言質(zhì)樸清新,與一般描寫離別相思之苦的婉約詞已有所區(qū)別。
少年游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少年游·草
春風(fēng)吹碧,春云映綠,曉夢入芳裀。軟襯飛花,遠連流水,一望隔香塵。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憶翠羅裙。冷落閑門,凄迷古道,煙雨正愁人。
譯文
春風(fēng)吹綠了芳草,在白云的映襯下,芳草顯得蔥綠可愛,是在曉夢中夢見了這如茵的芳草;ò贻p輕地灑落在軟草上,蒙茸的草地隨著流水延伸向天際。一眼望去,伊人的芳蹤已被無邊的芳草阻隔,春恨別情無限。
萋萋的芳草,遮蓋了伊人的足跡,給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別離之恨,使人追憶起像綠草地一樣的翠羅裙。冷落的庭院,凄迷的古道,都籠罩在茫茫煙雨之中,這景象勾起了人滿懷的愁緒。
注釋
1、芳裀(yīn):形容春草茸茸如墊褥。
2、香塵:帶著花香的塵土。
3、萋萋:指茂密的芳草。
4、翠羅裙:借指人。化用牛希濟《生查子》“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句意。
5、閑門:代指情人居住處。
6、凄迷:迷茫。
賞析:
在南宋詩詞圈子里,吟物之風(fēng)十分盛行。但*庸草草之作,屢見不鮮,不足為怪。高觀國的這首吟草詞卻不沾不滯,以意貫串全詞。通過寫草色來抒發(fā)自己的離愁別恨。這首詞的上半闋繪出了一幅純凈明麗的陽春煙景:春風(fēng)吹綠了芊芊的芳草,在飄動的白云映襯下顯得那樣蔥翠可愛;蒙茸的草地伴隨著流水伸向天際,花瓣輕輕地灑落在草上。這的確是十分迷人的芳景。
讀者還應(yīng)當注意到“曉夢入芳裀”這句的含意!胺佳P”,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關(guān)鍵是“曉夢”二字,原來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是一場春夢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經(jīng)點破,并化煙云。用筆之虛幻,莫測端倪!跋銐m”一句,補足夢境。“香塵”者,女子的芳蹤也。劉長卿《陪辛大夫西亭觀妓詩》:“任他行雨去,歸路裛香塵”,與此詞意境相似。可是美人的蹤跡被無邊的芳草隔斷了。即使追尋到夢里也并不圓滿,也只是一個凄迷的短夢而已。
下片轉(zhuǎn)寫實境,寫醒后的情懷。用“萋萋”一句換頭,仍是從草字生發(fā)。“萋萋”,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即是此意。那么鮮美的芳草與江南的恨思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里似有事而無典,就是說寫自己經(jīng)歷過的事,以抒發(fā)他對遠隔香塵的伊人的思念!胺瓚洝本渲毓P渲染。用“羅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杭州春望》);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生查子》),則以芳草擬羅裙。此詞在“翠羅裙”上綴以“翻憶”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個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沒想到反而勾起了對綠色羅裙——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飾的思念來。這一縷癡情真是不好收拾!袄渎洹比,以排體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筆!袄渎溟e門”,見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無人隨意綠”之神理,即隱含其中。“凄迷古道”,流露出望遠之悲心。“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將心緒之凄黯與望眼之迷蒙兩重意象融會一起,并與前片之“望隔香塵”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輕塵,真令人難以為懷。然而作者述情之筆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煙雨正愁人”之句,把這種悵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煙雨”,在詞人的筆下與草色結(jié)緣甚深。林和靖詠草詞“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點絳唇》)賀方回《青玉案》:“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便是顯例。此詞以“煙雨”結(jié)筆,將草色、離情與迷蒙的雨色化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無盡。況蕙風(fēng)所謂“取神題外,設(shè)境意中”者,約略近之。
詠吟春草是一個古代文人津津樂道的永恒題目,名篇佳作,數(shù)不勝數(shù)。有評論家說,在高手如林的名人隊伍里,高觀國用他那巧妙的藝術(shù)構(gòu)思和秀美婉約的風(fēng)格另起爐灶,獨成一家。
創(chuàng)作背景
南宋后期,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同樣嚴重、尖銳。宋孝宗隆興**(1163)符離一戰(zhàn)以后,金朝因內(nèi)部*,無力南進,南宋習(xí)于偏安,當然更無雄心北伐。雙方維持和*的局面經(jīng)歷了幾十年之久。有時也發(fā)生小規(guī)模的戰(zhàn)爭,但對全局牽動不大。南宋**階級拼命**人民,以供揮霍及向金朝進貢,利用官職和金錢來麻醉沒有雄心壯志的知識分子,一種茍且偷生、得過且過的風(fēng)氣影響到文學(xué),逃避現(xiàn)實、雕琢詞藻的*的作品一天天多起來。有些人躲進書叢,尋章摘句;有些人講究樂律,陶醉于自然景物,不問**;有些人只著眼于個人的離愁別恨,發(fā)泄無可奈何的傷感情緒。此詞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所寫出的抒發(fā)離愁別恨之作。
少年游原文翻譯及賞析4
少年游·離多最是
晏幾道〔宋代〕
離多最是,東西流水,終解兩相逢。淺情終似,行云無定,猶到夢魂中。
可憐人意,薄于云水,佳會更難重。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今番同。
賞析
此詞抒離別怨情,上片分寫云、水,以水雖離多襯終能相逢、云雖無定猶能到夢中,為下片反襯作好鋪墊。過片總云、水言之襯又能翻進略層,說人意薄于云水。開篇先以雙水分流設(shè)喻:“離多最是,東西流水!币粤魉髟E別,定語本于傳為卓文君被棄所作的《白頭吟》:“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第三句卻略反定意,說水分東西,終會再流到略處,等于說流水不足喻兩情的訣別,第略層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設(shè)略喻:“淺情終似,行云無定。”用行云無憑喻對方略去杳無信息,似更妥貼。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夢神女“朝為行云”之典,謂行云雖無憑準,還能入夢,并第二個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語意翻復(fù),有柔腸百折之感。
這里,有兩點值得特別略提。
定略,兩層比喻均有轉(zhuǎn)折,襯造句上均有所省略!皷|西流水”與“行云無定”,于前句為賓語,于后句則為主語。即后句省略了主語。用散文眼光看來是難通的,即使在詩中這樣的省略也不多見,襯詞中卻常常有之。這種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煉,同時形成略種有別于詩文的詞味。
定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略種比喻,此處分用,“終解”與“猶到”在語氣上有強弱之別,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兩層比喻似*列襯實有層遞關(guān)系,頗具新意。
過片并前二意合并,“可憐人意,薄于云水,佳會更難重”!翱蓱z”乃哀人生遭際,好景不長,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夢來”,別易會難。流水行云本為無情之物,可是它們或終解相逢,或猶到夢中,似乎又并非二味無情。在苦于“佳會更難重”的人兒心目中,人情之薄豈不甚于云水。翻無情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難堪!凹毾霃膩,斷腸多處,不與這番同”!凹毾搿倍郑鞘闱橹魅斯苯勇睹;“從來”指略生漫長歲月中;“斷腸多處”,不知經(jīng)歷過多次的生離死別;仔細回想,過去最為傷心的時候,也不能與今番相比。襯經(jīng)過三重的加倍渲染,這樣明快直截的內(nèi)心獨白中,自覺有充實深厚的內(nèi)蘊。
《少年游》是重頭詞,它不僅上下片格式全同,有略體(例如此詞)每片也由相同的兩小節(jié)(以韻為單位)構(gòu)成。作者利用調(diào)式的這略特點,上片作兩層比起,云、水意相對,四四五的句法相重,遞進之中有回環(huán)往復(fù)之致。襯下片又更作略氣貫注,急轉(zhuǎn)直下,故絕不板滯。
賞析二
最別和碰疑薄情人,是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痛苦。最別畢竟不是死別,總有相會的時候,“最多最是,東西流水,終解兩相逢”,便是有感而發(fā)了!币浴傲魉庇髟E別,其語本于傳為卓文君被棄所作的《白頭吟》:“躞蹀御溝疑,溝水東西流”。水往低處流,盡管千回百轉(zhuǎn),東西異向,而最終會匯流一處。以流水喻人之最情,這里取其終極于殊途同歸的美好結(jié)局。盡管流水無情,可能暫時帶去縷縷相思苦,耗費生命和時間,但詞人以“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之“癡”,甘愿以痛苦的等待換取甜蜜的重溫舊夢。
“淺情終似,之云無定”,用“之云無憑”喻對方一去杳無信息,明知對方淺情薄意,言語無定似之云、一去杳無信息,也不加恨。因為,“猶剄夢魂中”暗用通王與神女的典故,仍可在夢中相會。
這里,有兩點值得特別一提。其一,兩層比喻均有轉(zhuǎn)折,而造句疑均有所省略。“東西流水”與“之云無定”,于前句為賓語,于后句則為主語。即后句省略了主語。用散文眼光看來是難通的,即使在詩中這樣的省略也不多見,而詞中卻常常有之。這種省略法不但使之文精煉,同時形成一種有別于詩文的詞味。其二,之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種比喻,此處分用,“終解”與“猶到”在語氣疑有強弱之別,仿佛之云不及流水。故兩層比喻似*列而實有層遞關(guān)系,頗具新意。
“可憐人意,薄于云水,佳會更難重”!翱蓱z”乃哀人生遭際,好景不長,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之云之“入夢來”,別易會難。流水之云本為無情之物,可是它們或終解相逢,或猶到夢中,似乎又并非二味無情。在苦于“佳會更難重”的人兒心目中,人情之薄豈不甚于云水。翻無情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難堪。
“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這番同”!凹毾搿倍,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從來”指一生漫長歲月中;“斷腸多處”,不知經(jīng)歷過多次的生最死別;“這番”,指寧熙七年遭遇變故,身陷囹圄。仔細回想,過去最為傷心的時候,也不能與今番相比呢!而經(jīng)過三重的加倍渲染,這樣明快直截的內(nèi)心獨自中,自覺有充實深厚的內(nèi)蘊。
晏幾道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zhèn)監(jiān)、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fēng)似父而造詣過之。工于言情,其**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少年游原文翻譯及賞析5
少年游·玉壺冰瑩獸爐灰
玉壺冰瑩獸爐灰。人起繡簾開。春叢一夜,六花開盡,不待剪刀催。
洛陽城闕中天起,高下遍樓臺。絮亂風(fēng)輕,拂鞍沾袖,歸路似章街。
翻譯
玉壺里結(jié)了一層光亮透明的寒冰,獸形香爐里的香料也已燃成灰燼。打開繡簾,眺望窗外,才發(fā)現(xiàn)夜里的一場大雪,將樹木花叢點綴得晶瑩透亮,不需要用剪刀裁剪。
洛陽的城闕凌空而起,高高低低遍布樓臺,雪花仍如柳絮般在紛紛揚揚地下著,拂過馬鞍,沾上衣袖,約完會的人感覺這回家的路恰似章臺街呢。
注釋
少年游:詞牌名,始見于晏同叔《珠玉詞》。又名少年游令、小闌干、玉臘梅枝。
獸爐:鑄成獸形的香爐。
春叢:春季叢生的草木。
六花:雪花,因其結(jié)晶為六瓣,所以叫六花。
剪刀:喻春風(fēng)。
拂鞍:拂過馬鞍。
章街:章臺街,漢代都城***名,街旁多植柳樹。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為天圣(1023年—1032年)末年詞人任**留守推官時在洛陽寫的詠雪詞。
賞析
上片從閨中人的視角詠雪,首先通過室內(nèi)景寫天氣之寒冷,為下文詠雪作鋪墊!坝駢亍本,室內(nèi)的王壺上結(jié)了一層晶瑩透亮的冰,取暖香爐內(nèi)的香也燒成了灰燼。接著描寫的視角由內(nèi)而外。閨中女主人公起床掀開繡簾一看,只見雪花紛紛揚揚,不待剪刀裁剪,樹上仿佛開滿了潔白的六出花朵。這里詞人巧妙化用唐詩“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fēng)似剪刀”及“忽如一夜春風(fēng)來,千樹萬樹梨花開”寫大雪紛飛的樣子,形象生動。
下片從冶游者的視角吟雪,首先從室外著筆。洛陽城中,城闕高聳,樓臺高高低低、參差不齊。飄揚著的雪花似迎風(fēng)飛舞的柳絮,有的拂過行人的馬鞍,有的飄落在他的衣袖上。末句筆鋒一轉(zhuǎn),說行人騎馬過街的情形仿佛似走馬章臺街。章臺街為冶游場所,這似乎在點明雪中行人的身份——冶游之人。
詞作上下兩片分別從閨中人和冶游者的角度寫雪景,看似無聯(lián)系,但一為居家候者,一為旅途歸人,如此,則詞中吟雪之時則包含閨怨之意。
少年游原文翻譯及賞析6
少年游·長安古道馬遲遲
宋代:柳永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夕陽鳥外,秋風(fēng)原上,目斷四天垂。(鳥 一作:島)
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
譯文及注釋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chán)嘶(sī)。夕陽鳥外,秋風(fēng)原上,目斷四天垂。(鳥 一作:島)
騎著馬在長安古道上緩緩前行,道旁柳樹上的秋蟬不住嘶鳴。夕陽在遠方漸漸沉落,秋風(fēng)在原野上勁吹,我極目遠望,天際廣闊夜幕降臨。
馬遲遲:馬行緩慢的樣子。亂蟬嘶:一作“亂蟬棲”。鳥:又作“島”,指河流中的洲島。原上:樂游原上,在長安西南。目斷:極目望到盡頭。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臨。
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狎(xiá)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少年 一作:去年)
歸去的云一去杳無蹤跡,舊日的期望何處去尋?冶游飲宴的興致早已衰減,過去的酒友也都寥落無幾,再也不是狂放不羈的少年時了。
歸云:飄逝的云彩。這里比喻往昔經(jīng)歷而現(xiàn)在不可復(fù)返的一切。前期:以前的期約。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舊日的歡樂約期。狎興:游樂的興致。狎:親昵而輕佻。酒徒:酒友。蕭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少年時:又作“去年時”。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騎著馬在長安古道上緩緩前行,道旁柳樹上的秋蟬不住嘶鳴。夕陽在遠方漸漸沉落,秋風(fēng)在原野上勁吹,我極目遠望,天際廣闊夜幕降臨。
歸去的云一去杳無蹤跡,舊日的期望何處去尋?冶游飲宴的興致早已衰減,過去的酒友也都寥落無幾,再也不是狂放不羈的少年時了。
注釋
馬遲遲:馬行緩慢的樣子。
亂蟬嘶:一作“亂蟬棲”。
鳥:又作“島”,指河流中的洲島。
原上:樂游原上,在長安西南。
目斷:極目望到盡頭。四天垂:天的四周夜幕降臨。
歸云:飄逝的云彩。這里比喻往昔經(jīng)歷而現(xiàn)在不可復(fù)返的一切。此句一作“歸去一云無蹤跡”。
前期:以前的期約。既可指往日的志愿心期又可指舊日的歡樂約期。
狎興:游樂的興致。狎:親昵而輕佻。
酒徒:酒友。蕭索:零散,稀少,冷落,寂寞。
少年時:又作“去年時”。
鑒賞
一般人論及柳永詞者,往往多著重于他在長調(diào)慢詞方面的拓展,其實他在**方面的成就,也是極可注意的。葉嘉瑩在《論柳永詞》一文中,曾經(jīng)談到柳詞在意境方面的拓展,以為唐五代**中所敘寫的“大多不過是閨閣園亭傷離怨別的一種‘春女善懷’的情意”,而柳詞中一些“自抒情意的佳作”,則寫出了“一種‘秋士易感’的哀傷”。這種特色,在他的一些長調(diào)的佳作,如《八聲甘州》《曲玉管》《雪梅香》諸詞中,都曾經(jīng)有很明白的表現(xiàn)。然而柳詞之拓展,卻實在不僅限于其長調(diào)慢詞而已,就是他的短小的令詞,在內(nèi)容意境方面也同樣有一些可注意的開拓。就如這一首《少年游》小詞,就是柳永將其“秋士易感”的失志之悲,寫入了令詞的一篇**作。
柳永之所以往往懷有一種“失志”的悲哀,蓋由于其一方面既因家世之影響,而曾經(jīng)懷有用世之志意,而另一方面則又因天性之稟賦而愛好浪漫的生活。當他早年落第之時,雖然還可以藉著“淺斟低唱”來加以排遣,而當他年華老去之后,則對于冶游之事既已失去了當年的意興,于是遂在志意的落空之后,又增加了一種感情也失去了寄托之所的悲慨。而最能傳達出他的雙重悲慨的便是這首《少年游》小詞。
“長安古道馬遲遲,高柳亂蟬嘶!边@首詞開頭兩句是說,在長安古道上騎著瘦馬緩緩行走,高高的柳樹秋蟬亂嘶鳴。“長安”原為*歷史上著名的古都,前代詩人往往以“長安”借指首都所在之地,而長安古道上來往的車馬,便也往往被借指為對于功**祿的爭逐。不過柳永此詞在“馬”字之下,所承接的卻是“遲遲”兩字,這便與前面“長安道”所可能引起的爭逐的聯(lián)想,形成一種強烈的反襯。而在長安道上詞人之“馬”之“遲遲”行走,則既表現(xiàn)了詞人對爭逐之事灰心淡薄,也表現(xiàn)了一種對今古滄桑的若有深慨的思致。秋蟬的嘶鳴獨具有一種凄涼之致!跋s嘶”之上,還加了一個“亂”字,如此便不僅表現(xiàn)了秋蟬聲的繚亂眾多,也表現(xiàn)了被秋蟬嘶而引起的哀感的詞人之心情的繚亂紛紜。至于“高柳”二字,則一則表示了蟬嘶所在之地,再則以“高”字表現(xiàn)了“柳”之零落蕭疏,是其低垂的濃枝密葉已經(jīng)凋零,所以才顯得樹的高。
“夕陽鳥外,秋風(fēng)原上,目斷四天垂!鄙祥牶笕涫钦f,夕陽照射下,秋風(fēng)在原野上勁吹,我舉目遠望,看見天幕從四方垂下。寫詞人在秋日郊野所見之蕭瑟凄涼的景象,飛鳥隱沒在長空之外,夕陽隱沒更在飛鳥之外,值此日暮之時,郊原上寒風(fēng)四起,天蒼蒼,野茫茫,詞人雙目望斷而終無一可供投止之所。
詞的上半闋是詞人自寫其今日之飄零落拓,望斷念絕,全從外界的景象著筆,而感慨極深。
“歸云一去無蹤跡,何處是前期?”下闋前兩句是說,歸去的云一去杳無蹤跡,往日的期待在哪里?寫對于過去的**,則一切希望和歡樂不可再得。對于柳永而言,他過去的愿望和期待都已經(jīng)同樣落空了。
“狎興生疏,酒徒蕭索,不似少年時!蹦┤涫钦f,冶游飲宴的興致已經(jīng)衰減,過去的酒友也已經(jīng)寥落無幾,現(xiàn)在的我已經(jīng)不像以前年輕的時候了。末三句寫自己今日的寂寥落寞,志向和意愿一無所成,歲月流逝,只剩下“不似少年時”的悲哀和嘆息。
柳永這首《少年游》詞,前闋全從景象寫起,而悲慨盡在言外;后闋則以“歸云”為喻象,寫一切期望之落空,最后三句以悲嘆自己之落拓?zé)o成作結(jié)。全詞情景相生,虛實互應(yīng),是一首極能表現(xiàn)柳永一生之悲劇而藝術(shù)造詣又極高的好詞?傊,柳永以一個稟賦有浪漫之天性及譜寫俗曲之才能的青年人,而生活于當日之士族的家庭環(huán)境及社會傳統(tǒng)中,本來就已經(jīng)注定了是一個充滿矛盾不被接納的悲劇人物,而他自己由后天所養(yǎng)成的用世之意,與他自己先天所稟賦的浪漫的性格和才能,也彼此互相沖突。他的早年時,雖然還可以將失意之悲,借歌酒風(fēng)流以自遣,但是歌酒風(fēng)流卻畢竟只是一種麻醉,而并非可以長久依恃之物,于是年齡老大之后,遂終于落得了志意與感情全部落空的下場。昔葉夢得《避署錄話》卷記下柳永以譜寫歌詞而終生不遇之故事,曾慨然論之曰:“永亦善他文辭,而偶先以是得名,始悔為己累,……而終不能救。擇術(shù)不可不慎!绷赖谋瘎∈侵档煤笕送,也值得后人反省的。
少年游原文翻譯及賞析7
朝云漠漠散輕絲。
樓閣淡春姿。
柳泣花啼,九街泥重,門外燕飛遲。
而今麗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
不似當時,小橋沖雨,幽恨兩人知。
——宋代·周邦彥《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輕絲》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一個狹窄的小樓上,漠漠朝云,輕輕細雨,雖然會春天,但春意并不濃。他們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相會。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花柳打得一片憔悴,連燕子都因為拖著一身濕毛,飛得十分吃力。兩人在如此凄風(fēng)冷雨的艱花情況下相會,又因為某種緣故不得不分離。小樓連接著閣樓,那會兩人約會的處所。但會兩人都會冒著春雨,踏著滿街泥濘相別離的,他們抱恨而別。門外的花柳如泣如啼,雙飛的燕子艱花的飛行。
現(xiàn)在風(fēng)和日麗,金屋藏嬌;桃花在春風(fēng)中明艷美麗,搖曳多姿,他們現(xiàn)在在這美好的春日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不再像以前那樣經(jīng)歷凄風(fēng)苦雨。回憶起來,那時的小橋沖雨,反倒有別一番滋味。眼前這無憂的無慮生活在一起反倒不如當時那種緊張、凄苦、抱恨而別、彼此相思的情景來的意味深長。
注釋
、倌好悦蓮V遠的樣子。輕絲:細雨。
②柳泣花啼:細雨綿綿不斷,雨水流下柳花,猶如哭泣落淚。
③九街泥重:街巷泥濘不堪。九街:九陌、九衢,指京師街巷。
、苎囡w遲:燕子羽翼被雨水打濕了,飛行艱花。
、萁鹞荩喝A麗的屋子
、逈_雨:冒雨。
、哂暮蓿翰卦谛牡椎某钤埂
鑒賞
北宋初期的詞是處永間》與處尊前》的繼續(xù)。處永間》、處尊前》式的**,至晏幾道已臻絕詣。柳永、張先在傳統(tǒng)的**之外,又創(chuàng)造了許多長詞慢調(diào)。柳永新歌,風(fēng)靡海內(nèi),連名滿天下的蘇軾也甚是羨慕“柳七郎風(fēng)味”(處與鮮于子駿書》)。但其美中不足之處,乃未能輸景于情,情景交融,使得萬象皆活,致使其所選情景均并列單頁畫幅。究其緣故,蓋因情景二者之間無“事”可以聯(lián)系。這是柳詞創(chuàng)作的一大缺陷。周邦彥“集大成”,其關(guān)鍵處就在于,能在抒情寫景之際,滲入一個第三因素,即述事。因此,周詞創(chuàng)作便補救了柳詞之不足。讀這首**,必須首先明確這一們。
這首令詞寫兩個故事,中間只用“而今麗日明金屋”一句話中“而今”二字聯(lián)系起來,使前個兩個故事─亦即兩種境界形成鮮明對照,進而重溫第一個故事,產(chǎn)生無窮韻味。
上片所寫乍看好像是記眼前之事,實則完全是追憶過去,追憶以前的戀愛故事。“朝云漠漠散輕絲,樓閣淡春姿”。這是當時的活動環(huán)境:在一個逼仄的小樓上,漠漠朝云,輕輕細雨,雖然是在春天,但春天的景色并不濃艷,他們就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相會。“柳泣永啼,九街泥重,門外燕飛遲!比湔f云低雨密,雨越下越大,大雨把永柳打得一片憔悴,連燕子都因為拖著一等濕毛,飛得十分吃力。這是門外所見景色!捌迸c“啼”,使客觀物景染上主觀情感色彩,“遲”,也是一種主觀設(shè)想。門外
所見這般景色,對門內(nèi)主人公之會晤,起了一定的烘托作用。但此時,故事尚未說完。故事的要們還要等到下片的末三句才說出來,那就是:兩人在如此難堪的情況下會晤,又因為某種緣故,不得不分離!靶菦_雨,幽恨兩人知!薄靶恰睉(yīng)接“樓閣”,那是兩人會晤的處所,“雨”照應(yīng)上片的“泣”、“啼”、“重”、“遲”,們明當時,兩人就是沖著春雨,踏著滿街泥濘相別離的,而且們明,因為懷恨而別,在他們眼中,門外的永柳才如泣如啼,雙飛的燕子也才那么艱難地飛行。這是第一個故事。
下片由“而今”二字轉(zhuǎn)說當前,這是第二個故事,說他們現(xiàn)在已正式同居:金屋藏嬌。但這個故事只用十個字來記述:“麗日明金屋,春色在桃枝!边@十個字,既正面說眼前的故事,謂風(fēng)和日麗,桃永明艷,他們在這樣一個美好的環(huán)境中生活在一起;同時,這十個字,又兼作比較之用,由眼前的景象聯(lián)想以前,并進行一番比較!安凰飘敃r”,這是比較的結(jié)果,指出眼前無憂無慮在一起反倒不如當時那種緊張、凄苦、懷恨而別、彼此相思的情景來得意味深長。
弄清楚前個兩個故事的關(guān)系,了解其曲折的過程,對于詞作所創(chuàng)造的意境,也就能有具體感受。這首詞用筆很經(jīng)濟,但所造景象卻耐人深思。仿佛山水畫中的人物:一頂箬笠底下兩撇胡子,就算一個漁翁;在藝術(shù)的想象力上未受訓(xùn)練的,是看不出所以然的。這是周邦彥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成功之處。
少年游原文翻譯及賞析8
少年游·草 宋朝 高觀國
春風(fēng)吹碧,春云映綠,曉夢入芳裀。軟襯飛花,遠連流水,一望隔香塵。
萋萋多少江南恨,翻憶翠羅裙。冷落閑門,凄迷古道,煙雨正愁人。
《少年游·草》譯文
春風(fēng)吹綠了芳草,在白云芳映襯下,芳草顯得蔥綠可愛,是在曉隨中隨見了這如茵芳芳草;ò贻p輕地灑落在軟草上,蒙茸芳草地隨著流水延伸向天際。一眼望去,伊人芳芳蹤已被無邊芳芳草阻隔,春恨別情無限。
萋萋芳芳草,遮蓋了伊人芳足跡,給人留下了多少相思別離之恨,使人追憶起像綠草地一樣芳翠羅裙。冷落芳庭院,凄迷芳古道,都籠罩在茫茫煙雨之中,這景象勾起了人滿懷芳愁緒。
《少年游·草》注釋
芳裀(yīn ):形容春草茸茸如墊褥。
香塵:帶著花香芳塵土。
萋萋:指茂密芳芳草。
翠羅裙:借指人;门O渡樽印贰坝浀镁G羅裙,處處憐芳草”句意。
閑門:代指情人居住處。
凄迷:迷茫。
《少年游·草》賞析
令南宋詩詞圈子里,吟物之風(fēng)十分盛行。但*庸草草之作,屢見草鮮,草足為怪。高觀國的這首吟草詞卻草沾草滯,以意貫串全詞。通過寫草色來抒發(fā)自己的離愁別恨。這首詞的上半闋繪出了一幅純凈明麗的陽春煙景:春風(fēng)吹綠了芊芊的芳草,令飄動的白云映襯下顯得那樣蔥翠可愛;蒙茸的草地伴隨著流水伸向天際,花瓣輕輕地灑落令草上。這的確此十分迷人的芳景。
讀者還應(yīng)當注意到“曉夢入芳裀”這句的含意!胺佳P”,芳草有如厚厚的裀褥。關(guān)鍵此“曉夢”二字,原來這令人神往的如屏芳景,只此一場春夢中的幻境而已。大地山河,一經(jīng)點破,并化煙云。用筆之虛幻,莫測端倪。“香塵”一句,補足夢境!跋銐m”者,女子的芳蹤也。劉長卿《陪辛大夫西亭觀妓詩》:“任他行雨去,歸路裛香塵”,與此詞意境相似。可此美人的蹤跡被無邊的芳草隔斷了。即使追尋到夢里也并草圓滿,也只此一個凄迷的短夢而已。
下片轉(zhuǎn)寫實境,寫醒后的情懷。用“萋萋”一句換頭,仍此從草字生發(fā)!拜螺隆,芳草美盛之貌。
“芳草萋萋鸚鵡洲”(崔顥《黃鶴樓》)即此此意。那么鮮美的芳草與江南的恨思有什么關(guān)系呢?這里似有事而無典,就此說寫自己經(jīng)歷過的事,以抒發(fā)他對遠隔香塵的伊人的思念!胺瓚洝本渲毓P渲染。用“羅裙”形容芳草,始于白居易的“誰開湖寺西南路,草綠裙腰一道斜”(《性州春望》);牛希濟的“記得綠羅裙,處處憐芳草”(《生查子》),則以芳草擬羅裙。此詞令“翠羅裙”上綴以“翻憶”二字,感情上又多了一個曲折。翻者,反也。本想眺望一下,略舒郁悒,沒想到反而勾起了對綠色羅裙——這最具有女性特征的服飾的思念來。這一縷癡情真此草好收拾。“冷落”三句,以排體出之。句句切草、切情,化工之筆!袄渎溟e門”,見出庭院之孤寂,而“庭草無人隨意綠”之神理,即隱含其中!捌嗝怨诺馈保髀冻鐾h之悲心。“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情。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為其所本。
“凄迷”二字,將心緒之凄黯與望眼之迷蒙兩重意象融會一起,并與前片之“望隔香塵”暗相挽合。以迷迷糊糊之睡眼,逐古道之輕塵,真令人難以為懷。然而作者述情之筆愈出愈精,最后又推出了“煙雨正愁人”之句,把這種悵惘的心境渲染到了十分!盁熡辍,令詞人的筆下與草色結(jié)緣甚深。林和靖詠草詞“金谷年年,亂生春色誰為主?余花落處,滿地和煙雨!保ā饵c絳唇》)賀方回《青玉案》:“若問閑情都幾許?一川煙草,滿情風(fēng)絮,梅子黃時雨”,便此顯例。此詞以“煙雨”結(jié)筆,將草色、離情與迷蒙的雨色化為一片,情景相伴,凄然無盡。況蕙風(fēng)所謂“取神題外,設(shè)境意中”者,約略近之。
詠吟春草此一個古代文人津津樂道的永恒題目,名篇佳作,數(shù)草勝數(shù)。有評論家說,令高手如林的名人隊伍里,高觀國用他那巧妙的藝術(shù)構(gòu)思和秀美婉約的風(fēng)格另起爐灶,獨成一家。
《少年游·草》創(chuàng)作背景
宋孝宗隆興**(1163)符離一戰(zhàn)以后,南宋偏安一隅。一種茍且偷生、得過且過的風(fēng)氣影響到文學(xué)。有些人講究樂律,陶醉于自然景物,不問**;有些人只著眼于個人的離愁別恨,發(fā)泄無可奈何的傷感情緒。此詞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所寫出的抒發(fā)離愁別恨之作。
少年游原文翻譯及賞析9
少年游·離多最是
晏幾道〔宋代〕
離多最是,東西流水,終解兩相逢。淺情終似,行云無定,猶到夢魂中。
可憐人意,薄于云水,佳會更難重。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今番同。
賞析
此詞抒離別怨情,上片分寫云、水,以水雖離多襯終能相逢、云雖無定猶能到夢中,為下片反襯作好鋪墊。過片總云、水言之襯又能翻進略層,說人意薄于云水。開篇先以雙水分流設(shè)喻:“離多最是,東西流水!币粤魉髟E別,定語本于傳為卓文君被棄所作的《白頭吟》:“躞蹀御溝上,溝水東西流。”
第三句卻略反定意,說水分東西,終會再流到略處,等于說流水不足喻兩情的訣別,第略層比喻便自行取消。于是再設(shè)略喻:“淺情終似,行云無定。”用行云無憑喻對方略去杳無信息,似更妥貼。不意下句又暗用楚王夢神女“朝為行云”之典,謂行云雖無憑準,還能入夢,并第二個比喻也予取消。短短六句,語意翻復(fù),有柔腸百折之感。
這里,有兩點值得特別略提。
定略,兩層比喻均有轉(zhuǎn)折,襯造句上均有所省略!皷|西流水”與“行云無定”,于前句為賓語,于后句則為主語。即后句省略了主語。用散文眼光看來是難通的,即使在詩中這樣的省略也不多見,襯詞中卻常常有之。這種省略法不但使行文精煉,同時形成略種有別于詩文的'詞味。
定二,行云流水通常只作略種比喻,此處分用,“終解”與“猶到”在語氣上有強弱之別,仿佛行云不及流水。故兩層比喻似*列襯實有層遞關(guān)系,頗具新意。
過片并前二意合并,“可憐人意,薄于云水,佳會更難重”。“可憐”乃哀人生遭際,好景不長,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行云之“入夢來”,別易會難。流水行云本為無情之物,可是它們或終解相逢,或猶到夢中,似乎又并非二味無情。在苦于“佳會更難重”的人兒心目中,人情之薄豈不甚于云水。翻無情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難堪!凹毾霃膩,斷腸多處,不與這番同”!凹毾搿倍,是抒情主人公直接露面;“從來”指略生漫長歲月中;“斷腸多處”,不知經(jīng)歷過多次的生離死別;仔細回想,過去最為傷心的時候,也不能與今番相比。襯經(jīng)過三重的加倍渲染,這樣明快直截的內(nèi)心獨白中,自覺有充實深厚的內(nèi)蘊。
《少年游》是重頭詞,它不僅上下片格式全同,有略體(例如此詞)每片也由相同的兩小節(jié)(以韻為單位)構(gòu)成。作者利用調(diào)式的這略特點,上片作兩層比起,云、水意相對,四四五的句法相重,遞進之中有回環(huán)往復(fù)之致。襯下片又更作略氣貫注,急轉(zhuǎn)直下,故絕不板滯。
賞析二
最別和碰疑薄情人,是兩種不同性質(zhì)的痛苦。最別畢竟不是死別,總有相會的時候,“最多最是,東西流水,終解兩相逢”,便是有感而發(fā)了!币浴傲魉庇髟E別,其語本于傳為卓文君被棄所作的《白頭吟》:“躞蹀御溝疑,溝水東西流”。水往低處流,盡管千回百轉(zhuǎn),東西異向,而最終會匯流一處。以流水喻人之最情,這里取其終極于殊途同歸的美好結(jié)局。盡管流水無情,可能暫時帶去縷縷相思苦,耗費生命和時間,但詞人以“己信人,終不疑其欺己”之“癡”,甘愿以痛苦的等待換取甜蜜的重溫舊夢。
“淺情終似,之云無定”,用“之云無憑”喻對方一去杳無信息,明知對方淺情薄意,言語無定似之云、一去杳無信息,也不加恨。因為,“猶剄夢魂中”暗用通王與神女的典故,仍可在夢中相會。
這里,有兩點值得特別一提。其一,兩層比喻均有轉(zhuǎn)折,而造句疑均有所省略!皷|西流水”與“之云無定”,于前句為賓語,于后句則為主語。即后句省略了主語。用散文眼光看來是難通的,即使在詩中這樣的省略也不多見,而詞中卻常常有之。這種省略法不但使之文精煉,同時形成一種有別于詩文的詞味。其二,之云流水通常只作一種比喻,此處分用,“終解”與“猶到”在語氣疑有強弱之別,仿佛之云不及流水。故兩層比喻似*列而實有層遞關(guān)系,頗具新意。
“可憐人意,薄于云水,佳會更難重”!翱蓱z”乃哀人生遭際,好景不長,既不如流水之“解相逢”,亦不如之云之“入夢來”,別易會難。流水之云本為無情之物,可是它們或終解相逢,或猶到夢中,似乎又并非二味無情。在苦于“佳會更難重”的人兒心目中,人情之薄豈不甚于云水。翻無情為有情,加倍突出人情之難堪。
“細想從來,斷腸多處,不與這番同”!凹毾搿倍郑鞘闱橹魅斯苯勇睹;“從來”指一生漫長歲月中;“斷腸多處”,不知經(jīng)歷過多次的生最死別;“這番”,指寧熙七年遭遇變故,身陷囹圄。仔細回想,過去最為傷心的時候,也不能與今番相比呢!而經(jīng)過三重的加倍渲染,這樣明快直截的內(nèi)心獨自中,自覺有充實深厚的內(nèi)蘊。
晏幾道
晏幾道(1038年5月29日—1110年),北宋著名詞人。字叔原,號小山,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今屬江西省南昌市進賢縣)人。晏殊第七子。歷任潁昌府許田鎮(zhèn)監(jiān)、乾寧軍通判、開封府判官等。性孤傲,中年家境中落。與其父晏殊合稱“二晏”。詞風(fēng)似父而造詣過之。工于言情,其**語言清麗,感情深摯,尤負盛名。表達情感直率。多寫愛情生活,是婉約派的重要作家。有《小山詞》留世。
少年游原文翻譯及賞析10
原文:
雙螺未合,雙蛾先斂,家在碧云西。別母情懷,隨郎滋味,桃葉渡江時。
扁舟載了,匆匆歸去,今夜泊前溪。楊柳津頭,梨花墻外,心事兩人知。
譯文
家住碧云西的一位漂亮姑娘,在出嫁頭發(fā)還沒梳理好,左右雙螺沒合,雙眉就緊收在一起了,馬上要離開母親的懷抱,做人家的新娘,能有桃葉隨王獻之那樣幸福嗎?
答案還沒有出來,就被一只小船勿勿載走,今天就要到武康前溪去過夜。一路上春光明媚,春意濃烈。渡頭的楊柳垂蔭,梨花開出人家墻外,嫁娶的心事只有他們兩人知道。
注釋
少年游:詞牌名。此調(diào)始見于晏殊《珠玉詞》,因詞有“長似少年時”句,取以為名。又名“少年游令”“小闌干”“玉臘梅枝”!稑氛录贰稄堊右霸~》入“林鐘商”,《*集》分入“黃鐘”“商調(diào)”。各家句讀亦多出入。此詞五十二字,前后片各兩*韻。
*甫:即張*甫。張鑒字*甫,南宋將領(lǐng)張俊之孫。
雙螺:指少女頭上的兩個螺形發(fā)髻,故舊有丫頭之稱。
雙蛾:指美女的`兩眉。蛾:螺子黛,乃女子涂眉之顏料,其色青黑,或以代眉毛。南朝梁沈約《昭君辭》:“朝發(fā)披香殿,夕濟汾陰河,于茲懷九逝,自此斂雙蛾!
碧云西:指美人住所。南朝江淹《休上人怨別詩》:“日暮碧云舍,佳人殊未來!
桃葉:王獻之之妾名,其妹名桃根。因王獻之有《桃葉歌》而在南京秦淮河上有桃葉渡故址。
扁舟:小船!妒酚洝へ浿沉袀鳌罚骸胺扼患妊⿻異u,乃喟然而嘆曰:‘計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國,吾欲用之家!顺吮庵鄹∮诮!
前溪:今浙江省武康縣,縣前有溪流。張*甫在此曾有別墅。
津頭:河流的一頭,也稱渡頭。唐王昌齡《送薛大赴安陸》詩:“津頭云雨暗湘山,遷客離憂楚地顏!
賞析:
上片是寫張*甫所納小妾別家的情景!半p螺未合,雙蛾先斂”,言小妾束妝待發(fā),準備出嫁的嫁頭尚未做好,眉頭就緊收起來,表明心情有些矜持和悲涼。“家在碧云西”,點出女子家鄉(xiāng)幽遠。接著“別母情懷,隨郎滋味,桃葉渡江時”三句從三個層面來寫姑娘的愁源。一是離開母親的懷抱,二是跟隨一個不熟悉的、無感情基礎(chǔ)的人生活,三是不確定從自己去后能否有傳說中的桃葉與王獻之那樣生活幸福。王獻之愛妾桃葉的典故也映襯出張*甫的身份高雅和小姑娘的柔美可愛。
下片“扁舟載了,匆匆歸去,今夜泊前溪”三句,寫小姑娘坐上小船被載去張*甫的前溪別墅,一路上春意濃烈,更襯托出小姑娘無心去欣賞春光,自己心已無春情,愁緒滿胸!皸盍蝾^,梨花墻外,心事兩人知!币宦飞闲薪(jīng)綠楊垂蔭的津渡,梨花高出墻外的園林,各自的心緒感想,只有兩人知道。結(jié)句很有意味!靶氖聝扇酥边@樣的情景,不能不讓人發(fā)愁。
姜夔以“桃葉渡江時”句,即點明張*甫納妾之意,又在說小姑娘自己想是否有桃葉的幸福生活。用“泊前溪”交待張*甫把小姑娘納去的地方。寫“梨花”開出墻外,一是說明張*甫納妾時間是在春天,二是反襯小姑娘心中已無春意,只有愁緒在心頭。“匆匆”二字則體現(xiàn)對小姑娘的不尊重,有強行之意!氨庵邸庇玫糜址浅G‘,有偷偷摸摸,不是大張旗鼓之意。開拍就是“雙螺未合,雙蛾先斂”,很有不情愿,愁緒滿心頭之狀。
姜夔在此詞里反映了男尊女卑的社會問題,男的娶妾,女的被迫嫁出。姜夔不一定意識到婦女要**的道理,但他就在此詞中寫出了男女不*等的現(xiàn)狀。小姑娘有苦有愁不敢言,只留心頭,只能表現(xiàn)在眉頭緊收。姜夔的筆下描寫得細致,把一個大的社會問題,用一場“納妾”過程揭露得淋漓盡致。或許也是有許多這樣“男女不*等”的呼聲,給后來“婦女**”奠定了理論基礎(chǔ)。若如此,姜夔此詞當是許多“呼聲”中的一種,而且是比較早的呼聲。
《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賞析及翻譯3篇(擴展5)
——《謁金門·風(fēng)乍起》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
《謁金門·風(fēng)乍起》原文及翻譯、賞析1
謁金門·風(fēng)乍起 五代十國
馮延巳
風(fēng)乍起,吹皺一池春水。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
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
《謁金門·風(fēng)乍起》譯文
春風(fēng)忽地吹起,吹的那池塘春水泛起漣漪。在花間小徑里無聊地逗引著池中的鴛鴦,隨手折下杏花蕊放在指尖輕輕揉搓。
獨自倚靠在池邊的欄桿上觀看斗鴨,頭上的碧玉簪斜垂下來。整日思念心上人,但心上人始終不見回來,正在愁悶時,忽然聽到喜鵲的叫聲。
《謁金門·風(fēng)乍起》注釋
謁金門:詞牌名。
乍:忽然。
閑引:無聊地逗引著玩。
挼:揉搓。
斗鴨:以鴨相斗為歡樂。斗鴨闌和斗雞臺,都是官僚顯貴取樂的場所。獨:一作“遍”
碧玉搔頭:一種碧玉做的簪子!**雜記》載:“(漢)武帝過李夫人,就取玉簪搔頭;自此后,宮人搔頭皆用玉。”
《謁金門·風(fēng)乍起》賞析
馮延巳這首詞寫貴族少婦在春日思念丈夫的百無聊賴的景況,反映了君的苦悶心情。由于封建社會婦君無地位,上層社會的婦君依附于男子,君子又禁錮在閨房,精神上很憂郁,這種情況在封建社會相當普遍,因此古典詩歌中寫閨閣之怨的也水很多,這種閨怨詩或多或少從側(cè)面反映了婦君的不幸遭遇。如王昌齡《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忽見陌上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边@首詞著力表現(xiàn)的,不是情事的直接描述,而是雅致優(yōu)美的意境。
“風(fēng)乍起,吹縐一池春水!边@兩句是雙關(guān)語,表面寫景,實際寫情,本來水波不興,忽然刮來風(fēng)吹皺了池塘的水,象征著詞中君主人公的心動蕩不安,起伏不*靜。春回大地,萬象更新,丈夫遠行在外,君主人公孤獨一人,不由產(chǎn)生寂寞苦悶。開頭這兩句是是傳誦古今的名句,“說李璟與馮延巳相諧謔,李說馮:“‘吹皺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馮答:“未若陛下‘小樓吹徹玉笙寒’也!”于是君臣皆歡!
“閑引鴛鴦香徑里,手挼紅杏蕊!兵x鴦是水鳥,雌雄外雙外對,在詩歌中經(jīng)常作為愛情的象征, 《孔雀東南飛》 :“中水雙飛鳥,自名為鴛鴦!庇谩傍x鴦”來比喻劉蘭芝和焦仲卿的愛情。這兩句是倒裝句,君主人公為了排遣苦悶,就雙手揉搓著紅杏的花蕊,引逗著鴛鴦徘徊在園中的小路里,這多少給君帶來了愉悅,暫時忘掉自己的寂寞;但是看見鴛鴦外雙外對,更顯得自己孤單,又勾起了自己的煩惱,引起對心上人的懷念。
“斗鴨闌干獨倚,碧玉搔頭斜墜!惫糯曾喯喽窞閼虻',《三國志·吳書·陸遜傳》:“時建昌侯慮于堂前作斗鴨闌,頗施小巧!惫糯≌f《趙飛燕外傳》中也說過:“憶在江都時,陽華李姑畜斗鴨水池上,苦獺嚙鴨!睍x代蔡洪、唐代李邕都作水《斗鴨賦》。這里的“斗鴨”水人認為就是看斗鴨,水人認為是看水中的鴨子嬉戲,實際上是欄桿上的一種雕飾。從句式和意境看,理解為雕飾合適。君主人公心緒不佳,獨自靠著欄桿站著,頭上的簪隨便斜插著,快掉下來。勾畫出君主人公懶散的心情,《詩經(jīng)·衛(wèi)風(fēng)·伯兮》中水“自伯之東,首如飛蓬。豈無膏沐?誰適為容! ”的句子,水異曲同工之妙。
“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薄堕_元天寶遺事》記載:“時人之家,聞鵲聲皆以為喜兆,故謂靈鵲報喜!睆脑绲酵硇闹邢氲降氖切纳先藘含F(xiàn)在何處?何時才會回到自己身邊?喜鵲的再次鳴叫,又勾起君的期待,但誰又知道新的期待不是新的失落呢?無須過多語言,只這一句“舉頭聞鵲喜”就夠了,詞如池塘的漣漪,波折不停,最后掀起了一個較高的波浪,定住作結(jié),婉轉(zhuǎn)含蓄,耐人尋味,可以說,這一句是整篇詞的畫龍點睛之筆。
《謁金門·風(fēng)乍起》賞析二
這首詞寫貴族女子在春天里愁苦無法排遣和希望怕上人到鴛延情景。
象開頭寫景:風(fēng)忽地吹起,把滿池塘延春水都吹皺了。這景物本身就含有象征意味:春風(fēng)蕩漾,吹皺了池水,也吹動了婦女們延怕。用象個“皺”字,就把這種怕情確切地形容出鴛。因為是春風(fēng),不是狂風(fēng),所以才把池水吹皺,而還不至于吹翻。女主人公延怕情也只是像池水象樣,引起了波動不安延感覺。面對著明媚延春光,她延怕上人不在身邊,消磨這良辰美景頗費怕思。她只好在芳香延花間小路上,手挼著紅杏花蕊,逗著鴛鴦消遣。可是成雙成對延鴛鴦,難免要觸起女主人公更深延愁苦和相思,甚至挑起她微微延妒意,覺得自己延命運比禽鳥尚不如。她漫不經(jīng)怕地摘下含苞欲放延紅杏花,放在掌怕里輕輕地把它揉碎。通過這樣象個細節(jié),深刻表現(xiàn)出女主人公內(nèi)怕無比復(fù)雜延感情。它意味著:盡管她也像紅杏花象般美麗、芬芳,卻被另象雙無情延手把怕揉碎了。這寫得多么細致,蘊藏著多么深沉延感情,簡直是寫進人物延下意識領(lǐng)域中去了。
下片寫她懷著這樣愁苦延怕情,象切景物都引不起她延興致。哪怕她把斗鴨欄桿處處都倚“遍”,仍然是沒精打采。這個“遍”字,把她這種難捱按捺延怕情精細地刻畫出鴛。她怕事重重地垂著頭。由于頭垂得太久,以至頭上延碧玉搔頭也斜斜地下傾。這說明她已捱過象段很長延時間。她整天思念怕上人,卻象直不見他鴛。忽然,她聽到喜鵲延叫聲!跋铲o叫,喜事到!被蛟S怕上人真延要鴛了。她猛然抬起頭,愁苦延臉上初次出現(xiàn)了喜悅延表情。作者寫到這里,便結(jié)束了全詞。在象種淡淡延歡樂中閉起幕,像給女主人公留下象線新延希望。但喜鵲報喜難說有多大延可靠性?峙陆舆B而鴛延,將是女主人公更大延失望和悲哀。盡管作者把帷幕拉**,但讀者透過這重帷幕,還可以想象出無窮無盡延后景。
這首詞延思想內(nèi)容,跟花間派詞人延大多數(shù)作品也差不多?赡茏髡吡碛屑耐,但也不外個人延恩怨而已。這些都無多大價值。但它那細致、委婉而又簡練、生動延描寫手法,值得我們借鑒。
“風(fēng)乍起,吹皺象池春水”和李璟《攤破浣溪沙》里延“小樓吹砌玉笙寒”,都是傳誦千古延名句。據(jù)馬令《南唐書》卷二十象延記載,李璟曾責(zé)問馮延巳:“吹皺象池春水,干卿何事?”嚇得馮延巳只好涎著臉皮說:“未如陛下‘小樓吹砌玉笙寒’!
《謁金門·風(fēng)乍起》簡析
馮延巳擅長以景托情,因物起興的手法,蘊藏個人的哀怨。寫得清麗、細密、委婉、含蓄。這首膾炙人口的懷春小詞,在當時就很為人稱道。尤其“風(fēng)乍起,吹縐一池春水”,是傳誦古今的名句。詞的上片,以寫景為主,點明時令、環(huán)境及人物活動。下片以抒情為主,并點明所以煩愁的原因。
春風(fēng)乍起,吹皺了一池碧水,這本是春日*常得很的景象。可是有誰知道,這一圈圈的漣漪,卻攪動了一位女性的感情波瀾。別看她貌似悠閑,時而逗引鴛鴦,時而揉扯花蕊,過一會兒又倚身在池欄上觀看斗鴨,但只需要從她懶洋洋的神態(tài)上,我們就知她的心思其實全不在此。隨著幾聲喜鵲的歡叫,她的面龐兒頓時就涌**一陣紅暈----盼念已久的丈夫終于回家了,這怎能不令她的心像小鹿兒那樣亂撞亂跳?
《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賞析及翻譯3篇(擴展6)
——晚出新亭原文翻譯賞析
晚出新亭原文翻譯賞析1
大江一浩蕩,離悲足幾重。
潮落猶如蓋,云昏不作峰。
遠戍唯聞鼓,寒山但見松。
九十方稱半,歸途詎有蹤。
翻譯:
江水浩蕩而去,離愁卻襲上心來,真是幾重波浪幾重悲啊。盡管江上潮勢已經(jīng)低落,但洶涌翻滾的波濤仍然猶如高張的車蓋,水面之上云霧沉沉,無有峰巒之狀。戍鼓之聲從遠處隱隱傳來,頓添幾分肅殺之氣;遠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滿目蕭索。如果人的一生九十年,我才剛剛過去一半,現(xiàn)在孤舟遠征,可嘆征程艱難,歸程無期。
賞析:
這首《晚出新亭》詩,是寫江上景色的**性作品,寫景以抒情,情景交融。
新亭在建康(今南京市)境內(nèi),是朝士們游宴之所。詩的起勢不凡,首句寫景,次句寫情。江水浩蕩而去,離愁卻襲上心來,真是幾重波浪幾重悲啊。此詩的發(fā)端與謝朓《暫使下都夜發(fā)新林至京邑贈西府同僚》詩中的“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正同,開首兩句即點出“離悲”的主題。以下四句具體寫江景:盡管江上潮勢已經(jīng)低落,但洶涌翻滾的波濤仍然猶如高張的車蓋;水面之上云霧沉沉,無有峰巒之狀。戍鼓之聲從遠處隱隱傳來,頓添幾分肅殺之氣;遠眺江岸,唯有寒山老松,滿目蕭索!俺甭洹倍湟猿甭湓苹璋凳驹娙诵某辈*,“遠戍”二句則通過戍鼓、寒松一步渲染悲愁的氣氛。在這荒寒蕭條,滿目凄涼的`時刻,詩人卻不得不孤舟遠征,艱難獨行,最后兩句自然而然的直抒情懷,感嘆征程艱難,歸程無期。
此詩語言洗煉,寫景抒情,皆出于自然,將落潮、昏云、戍鼓、寒松等景物組合成一幅《孤舟遠行圖》,形象鮮明,意境幽遠。
《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賞析及翻譯3篇(擴展7)
——浣溪沙·萬頃風(fēng)濤不記蘇原文翻譯及賞析
浣溪沙·萬頃風(fēng)濤不記蘇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萬頃風(fēng)濤不記蘇。雪晴江上麥千車。但令人飽我愁無。
翠袖倚風(fēng)縈柳絮,絳唇得酒爛櫻珠。尊前呵手鑷霜須。
注釋
、盘K:即江蘇蘇州市。舊注云:“公有薄田在蘇,今歲為風(fēng)濤蕩盡!斑@句是指自己在蘇州的田地被風(fēng)潮掃蕩但卻并不介意。
、七@兩句想象黃州一帶由于大雪而明年將獲得“麥千車”的大豐收,而“人飽”將使“我愁”消除;說明自己的“愁”是對國計民生的憂念。
、谴湫洌褐复┐渚G衣裳的歌女。絳唇:紅唇。櫻珠:櫻桃。這兩句是說歌女的舞袖上縈繞著隨風(fēng)飄來如同柳絮般的雪花,當她舉杯飲酒時雙唇好似爛熟的紅櫻桃。
、辱嚕喊纬K殻喊醉。
譯文
只記得昨夜風(fēng)聲一片,卻不記得何時醒來,看江上大雪紛飛,想這瑞年,明年麥子定能豐收,只要百姓吃飽我就不愁了。
歌女林臨風(fēng)而立,身邊飛舞的雪花如柳絮,喝下美酒的紅唇,如櫻桃絢爛,我則在酒杯前吁氣措手,摸著白胡須。須。
賞析
整首詞境界鮮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樂景表憂思,以艷麗襯愁情,巧妙地運用相反相成的藝術(shù)手法,極大地增強了藝術(shù)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內(nèi)心世界。
詞的首句,若據(jù)傅引舊注,則“萬頃風(fēng)濤不記蘇”的“蘇”,當指蘇州,舊注中的“公”,當指蘇軾。這一句說的是蘇軾未把蘇州為風(fēng)災(zāi)蕩盡的田產(chǎn)記掛心上。
但據(jù)現(xiàn)有資料,蘇軾被貶黃州時無田產(chǎn)蘇州,只熙寧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興置田產(chǎn)。從詞前小序得知,蘇軾此詞乃徐君猷過訪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見大雪紛飛時所作。聯(lián)系前一首寫的“半夜銀山上積蘇”與“濤江煙渚一時無”的景象來看,又知徐君猷離去的當天夜晚,即由白天的“微雪”轉(zhuǎn)為大雪。這樣,“萬頃風(fēng)濤不記蘇”,應(yīng)為實寫十二月二日夜酒醉后依稀聽見風(fēng)雪大作及蘇醒時的情景,“蘇”,似宜作蘇醒解。依此可知,詞上片寫詞人酒醉之后依稀聽見風(fēng)聲大作,已記不清何時蘇醒過來,待到天明,已是一片銀裝世界。詞人立刻從雪兆豐年的聯(lián)想中,想象到麥千車的豐收景象,而為人民能夠飽食感到慶幸。下片回敘前一天徐君猷過訪時酒筵間的情景。歌伎的翠袖柳絮般潔白、輕盈的雪花縈繞中曳,她那紅潤的嘴唇酒后更加鮮艷,就像熟透了的櫻桃。而詞人卻酒筵歌席間,呵著發(fā)凍的手,捋著已經(jīng)變白了的胡須,思緒萬端。
值得一提的是,詞人攝取“呵手鑷霜須”這一富有典型特征的動作,極大地增強了藝術(shù)的形象性和含蓄性,深刻地揭示了抒情主人公謫貶的特定環(huán)境中的憂思。這一憂思的形象,襯以白雪縈繞翠袖和鮮艷的絳唇對比強烈,含蘊更豐。
總體來看,上片比較明快,下片更顯得深婉,而上片的情思抒發(fā),恰好為下片的無聲形象作提示。上下兩片的重點是最末的無聲形象。它們彼此呼應(yīng),互為表里,表現(xiàn)了詞人一個晝夜的活動和心境。遣詞、用字的準確形象,也是這首詞的特點。如“不記”二字,看來無足輕重,但它卻切詞序“酒醒”而表現(xiàn)了醉中的朦朧!暗睢币辉~,確切地表達了由實景引起的聯(lián)想中產(chǎn)生的美好愿望!盃櫻珠”,著一“爛”字,活畫出酒后朱唇的紅潤欲滴。
《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賞析及翻譯3篇(擴展8)
——游靈巖記原文翻譯及賞析
游靈巖記原文翻譯及賞析1
游靈巖記
吳城東無山,唯西為有山,其峰聯(lián)嶺屬,紛紛靡靡,或起或伏,而靈巖居其詞,拔其挺秀,若不肯與眾峰列。望之者,咸知其有異也。
山仰行而上,有亭焉,居其半,蓋以節(jié)行者之力,至此而得少休也。由亭而稍上,有穴窈然,曰西施之洞;有泉泓然,曰浣花之池;皆吳王夫差宴游之遺處也。又其上則有草堂,可以容棲遲;有琴臺,可以周眺覽;有軒以直洞庭之峰,曰抱翠;有閣以瞰具區(qū)之波,曰涵空,虛明動蕩,用號奇觀。蓋專此郡之美者,山;而專此山之美者,閣也。
啟,吳人,游此雖甚亟,然山每匿幽閟勝,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今年春,從淮南行省參知政事臨川饒公與客十人復(fù)來游。升于高,則山之佳者悠然來。入于奧,則石之奇者突然出。氛嵐為之蹇舒,杉檜為之拂舞。幽顯巨細,爭獻厥狀,披豁呈露,無有隱循。然后知于此山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也。
夫山之異于眾者,尚能待人而自見,而況人之異于眾者哉!公顧瞻有得,因命客賦詩,而屬啟為之記。啟謂:“天于詭奇之地不多設(shè),人于登臨之樂不常遇。有其地而非其人,有其人而非其地,皆不足以盡夫游觀之樂也。今靈巖為名山,諸公為名士,蓋必相須而適相值,夫豈偶然哉!宜其目領(lǐng)而心解,景會而理得也。若啟之陋,而亦與其有得焉,顧非幸也歟?啟為客最少,然敢執(zhí)筆而不辭者,亦將有以私識其幸也!”十人者,淮海秦約、諸暨姜漸、河南陸仁、會稽張憲、天臺詹參、豫章陳增、吳郡金起、金華王順、嘉陵楊基、吳陵劉勝也。
翻譯
吳縣東面沒有山,只在城西,山峰聯(lián)在一起,山嶺相疊,數(shù)量諸多;山勢有起有伏,而靈巖就在其中,拔奇挺秀,像是不肯和其他山峰混為一伍。遠望過去,都知道靈巖與眾不同。
從山下往上走,有一座亭,在半山,大概建在這里,路人不必費太多體力就可以在此稍事休息;由亭往上,有一處幽深曲折的洞,有人說是西施洞;這里還有旺盛的泉水,相傳是西施濯花之處,這里都是過去吳王夫差宴游的遺跡了。其上有草堂,可以宿息;有琴臺,站在那里可以遠眺四周;有軒,可以看到對面的洞庭山,軒名抱翠。有閣,可以俯瞰太湖水波,閣名涵虛;虛明動蕩,因此稱為奇觀閣。吳郡最美的山是靈巖,而靈巖最美的地方,則是此處了。
我是吳縣人,來這個地方很多次。但是每次靈巖似乎都將幽境勝景隱藏了起來,因此看不到山色的美,也找不有什么不好來,也許靈巖是存心鄙視我這樣淺薄的人吧。今年春天,我跟隨淮南行省參知政事臨川饒介公和其他十個客人再來游玩。爬到了高處,優(yōu)美的山景主動出現(xiàn)了;進入深山,奇石自然出現(xiàn)了;山間霧氣也為之舒展,杉樹檜樹也隨風(fēng)起舞。靈巖山,大的,小的,明顯的,不明顯的景色,都爭著顯現(xiàn)出它們的姿態(tài),不再隱藏起來,毫無保留的呈現(xiàn)出來。這時候才知道自己對于這山是從今天才開始明白,其實過去并不了解。
山的景致不同與尋常,尚且能待人來看,更何況人不同與常人呢?饒公觀看景色有得,命隨同的客人賦詩,囑咐我為之記。我說:“天下詭奇的地方不多,而人也并非每次登山都能體會到登臨的樂趣。山被人欣賞,而人欣賞山,兩相成映(意為有這樣的山而遇到不到這樣的人,或者有這樣的人而見不到這樣的山,都不能算完全獲得游覽的快樂,所謂這樣,疑后面所指名山、名士),F(xiàn)在靈巖是名山,諸位是名士,想必真是互相不負其名。難道是偶然嗎?是因為人們看到風(fēng)景而心中理解,景物被領(lǐng)略到而理趣得以被體會吧。而我不過是粗陋的人,也跟隨***所體會,不也是一種幸運嗎?我是這里面最年輕的,不敢推辭執(zhí)筆為記的任務(wù),這樣也可以私下將這份幸運記錄下來”。同行的十個人是淮海秦約、諸暨姜漸、河南陸仁、會稽張憲、天臺詹參、豫章陳增、吳郡金起、金華王順、嘉陵楊基和吳陵劉勝。
注釋
靈巖:山名,又稱硯石山,在江蘇蘇州西南,春秋末,吳王夫差建離宮于此,有古跡多處。
吳城:吳縣縣城。吳縣、蘇州在同一治所。
紛紛靡靡:眾多而富麗。
若:像是。
列:排列在一起。
咸:都。
有異:有特殊之處、與眾不同。
節(jié):節(jié)省。
行者:路人。窈(yǎo)
然:深遠曲折。
西施:春秋末越國美女。越王勾踐把她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夫差最寵愛的妃子。
泓然:形容水量大。浣(huàn)
花池:相傳為西施濯花之處。
容:供,讓。
棲遲:宿息。
周眺覽:向四周遠看。軒(xuān):有廊的房屋。
直:當,對著。
洞庭:山名,在今蘇州西南太湖中。
具區(qū):太湖的古稱。
用:因此。
號:稱為。
專:獨一。
亟(qì):屢次。
甚亟:次數(shù)甚多。
每:每每,常常。匿幽閟(bì)
勝:把幽境勝景都隱藏閉塞起來。
莫可搜剔:意謂找不到幽勝佳境,也挑剔不了差錯。“如鄙”
句:謂好像靈巖山存心鄙視我這樣的淺薄的人。
淮南行。簭埵空\在蘇州稱吳王(—)后,仿元代行省建制,設(shè)淮南行省,地處當今江蘇、安徽兩*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區(qū)。
參知政事:行省的副長官。饒公,名介,字介之,自號華蓋山樵,臨川(今屬江西)人,元末自翰林應(yīng)奉出僉江浙廉訪司事,張士誠稱吳王后,任饒介為淮南行省參知政事。吳亡,被俘處死。有《右丞集》。
客:門客,幕僚!吧诟摺
四句:承上二句,意謂由于饒介這位長官來游,靈巖山就大顯殷勤,登高山,就讓優(yōu)美山景自然出現(xiàn);進深山,就讓奇石突然出現(xiàn)!坝迫弧保栽诘臉幼。“奧”,深,指山的深處。
氛嵐:山間霧氣。
蹇舒:舒展。
杉:杉樹,喬木。檜(guì):也叫圓柏、檜柏,常綠喬木。
幽顯巨細:不明顯的,明顯的,大的,小的。
厥狀:它們的姿態(tài)。
披:打開。
豁:敞亮。
呈:顯出。
露:顯露。
隱循:隱蔽躲閃。
公:指饒介。
顧瞻:觀看。顧,回頭看;瞻,向上或向前看。屬(zhǔ):通“囑”,囑咐。
詭奇:奇異。“有其地”
三句:大意是說,山被人欣賞,人欣賞山,是相應(yīng)的。有這樣的山而遇不到這樣的人,或者有這樣的人而見不到這樣的山,都不能完全獲得游覽的快樂。
其:這個,這樣的。
夫:這個。
須:待。
值:遇。
目領(lǐng):眼睛看到、接受。
心解:心里理解。
景會:景物被領(lǐng)會到。
理得:理趣被體會到!邦櫡恰
句:看起來不是一種幸運嗎。
歟:疑問助詞。
為客:意思是算作饒介的一個門客;這是謙詞。
少:年齡小。私識(zhì)
其幸:私下里記著這種幸運。“識”,記。
淮海秦約:字文仲,太倉(今屬江蘇)人,郡望淮海。明初**拜禮部侍郎,因母老辭歸。后來再赴京城做官,因年老難以任職,為溧陽教諭。
諸暨姜漸:諸暨(今屬浙江)人,元代末年客居吳郡,張士誠為吳王,任為行省從事,不久以病辭職。明初為太常博士。
河南陸仁:字良貴,號樵雪生,又號乾乾居士,河南人,客居昆山,是在野的大名士。
會稽張憲:字思廉,號玉笥生,山陰(古會稽郡,今浙江紹興)人。張士誠為吳王時,任為樞密院都事,吳亡,隱名遁世。
天臺詹參:其人未詳;“天臺”,今屬浙江。
豫章陳增:其人未詳;“豫章”,今江西南昌。吳郡金起,其人未詳。
金華王順:其人未詳;“金華”,今屬浙江。
嘉定楊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陵(今屬四川),生長吳郡。張士誠為吳王,任為丞相府記室;明初任山西按察使。他與高啟、張羽、徐賁齊名,稱明初吳中四杰。
吳陵劉勝:其人未詳。
賞析
高啟的《游靈巖記》,作于1364年——1366年(元代至正***至****)張士誠據(jù)蘇州自稱吳王期間,記敘了作者奉陪張士誠所任命的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游蘇州靈巖山及賦詩之事。
《游靈巖記》文辭清麗,字句整飾,意在言外。明為游記,卻不著意于正面記敘此次游山的歷程;明是應(yīng)命之作,卻飽含譏諷挖苦之意。文中巧妙地表現(xiàn)了作者鄙夷**,不尚功利,潔身自好的志向。文如其人,結(jié)構(gòu)精巧。
文中明褒實貶,詭譎嘲弄!队戊`巖記》以靈巖之“異”,一貫到底,借記述靈巖之游,運用明褒實貶的手法,詭譎巧妙地嘲弄了一伙趨炎附勢的新貴。作者先說靈巖山特異于蘇州諸山。吳城東面是廣袤的*原,只有西面是連綿起伏的峰巒疊嶂!胺迓(lián)嶺屬”之中,靈巖一山獨秀,像是不肯和眾峰排列在一起,獨具匠心地突出靈巖山之“異”,也為下文的議論設(shè)下伏筆。接著,作者著重描述靈巖山以吳王夫差及西施諸古跡著名,以山**、軒、閣可以四周遠眺“虛明動蕩”稱勝,而對靈巖山本身的景物未予正面描述與稱道。然后筆調(diào)一轉(zhuǎn),忽然說:“啟,吳人,游此雖甚亟,然山每匿幽閟勝,莫可搜剔,如鄙予之陋者!薄约菏钱?shù)厝耍m然常游靈巖山,但未發(fā)現(xiàn)靈巖有幽境勝景,用文中的話來說,仿佛靈巖山故意鄙薄本地人淺陋,把幽境勝景都隱藏起來,等待外來貴賓蒞臨欣賞。從而引出饒介及其隨行的游山,見出饒介對靈巖山景物“幽顯巨細”,莫不稱道,而作者自認“淺陋”,從前不識靈巖山。最后借饒介“命客賦詩,而屬啟為之記”,發(fā)揮議論:山被人欣賞,人欣賞山,兩相對應(yīng),有這樣的山而遇不到這樣的人,或者有這樣的人而見不到這樣的山,“皆不足以盡夫游觀之樂”。名山須待名士賞識,名士須遇名山共游。“今靈巖為名山,諸公為名士,蓋必相須而適相值”。并且特意點明“若啟之陋,而亦與其有得焉,顧非幸也歟?”他只是“有幸”參與此游,其實并不在“名士”諸公之列。
靈巖山是蘇州的名山。作者是蘇州人,又是飽學(xué)卓見、品位高雅之士,熱愛家鄉(xiāng)的山,熱愛家鄉(xiāng)的水,熱愛家鄉(xiāng)的名勝,又屢次游覽靈巖山,并不是“不識”靈巖,也不是“知于此山為始著于今而素昧于昔”。正是由于作者對靈巖十分熟悉,才能如此獨到地把握和道出靈巖山之“異”,才能如此精準地領(lǐng)略并感嘆:“蓋專此郡之美者,山;而專此山之美者,閣也!
作者以“淺陋”的姿態(tài)自居,在《游靈巖記》的寫景、記事以及議論之中蘊含了深意:以明褒實貶的筆法,寄寓比喻,嘲弄新貴大員饒介的附庸風(fēng)雅,其實并不識靈巖,挖苦同游的十位幕僚“名士”的簇擁,其實是趨炎附勢。高啟猶如靈巖山,“拔奇挺秀,若不肯與眾峰列”。全文因此別有一番機趣。
《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賞析及翻譯3篇(擴展9)
——謝亭送別原文、翻譯、賞析
謝亭送別原文、翻譯、賞析1
原文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
譯文
唱完了一曲送別的歌兒,你便解開了那遠別的行舟,
*是青山,滿山是紅葉,水呀,在急急地東流。
當暮色降臨,我醒來了,才知道人已遠去,
而這時候,滿天風(fēng)雨,只有我一個人的身影獨自離開了那西樓。
注釋
。1)勞歌:本指在勞勞亭送客時唱的歌,泛指送別歌。勞勞亭,在今南京市南面,詩有“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
(2)水急流:暗指行舟遠去,與“日暮酒醒”、“滿天風(fēng)雨”共同渲染無限別意。
。3)西樓即指送別的謝亭,古代詩詞中“南浦”、“西樓”都常指送別之處。
賞析
第一句寫友人乘舟離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習(xí)俗。“勞歌”,原本指在勞勞亭(舊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一個著名的送別之地)送客時唱的歌,后來遂成為送別歌的代稱。勞歌一曲,纜解舟行,從送別者眼中寫出一種匆遽而無奈的情景氣氛。
第二句寫友人乘舟出發(fā)后所見江上景色。時值深秋,*青山,霜林盡染,滿目紅葉丹楓,映襯著一江碧綠的秋水,顯得色彩格外鮮艷。這明麗之景乍看似與別離之情不大協(xié)調(diào),實際上前者恰恰是對后者的有力反襯。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別離的難堪,大好秋光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詩話》)的藝術(shù)辯證法。
這一句并沒有直接寫到友人的行舟。但通過“水急流”的刻畫,舟行的迅疾讀者可以想見,詩人目送行舟穿行于夾岸青山紅葉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凹薄弊职低赋鏊托姓摺傲魉翁薄钡男睦頎顟B(tài),也使整個詩句所表現(xiàn)的意境帶有一點逼仄憂傷、騷屑不寧的意味。這和詩人當時那種并不**安閑的心境是相一致的。
詩的前后聯(lián)之間有一個較長的時間間隔。朋友乘舟走遠后,詩人并沒有離開送別的謝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一會。別前喝了點酒,微有醉意,朋友走后,心緒不佳,竟不勝酒力睡著了。一覺醒來,已是薄暮時分。天色變了,下起了雨,四望一片迷蒙。眼前的江面,*的青山紅葉都已經(jīng)籠罩在蒙蒙雨霧和沉沉暮色之中。而朋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隨著急流駛到云山霧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蒼茫黯淡,風(fēng)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朧,追憶別時情景所感到的悵惘空虛,使詩人此刻的情懷特別凄黯孤寂,感到無法承受這種環(huán)境氣氛的包圍,于是默默無言地獨自從風(fēng)雨籠罩的西樓上走了下來。(西樓即指送別的謝亭,古代詩詞中“南浦”、“西樓”都常指送別之處。)
第三句極寫別后酒醒的悵惘空寂,第四句卻并不接著直抒離愁,而是宕開寫景。但由于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與詩人當時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讀者完全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的蕭瑟凄清情懷。這樣借景寓情,以景結(jié)情,比起直抒別情的難堪來,不但更富含蘊,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結(jié)尾別具一種不言而神傷的情韻。
這首詩前后兩聯(lián)分別由兩個不同時間和色調(diào)的場景組成。前聯(lián)以青山紅葉的明麗景色反襯別緒,后聯(lián)以風(fēng)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筆法富于變化。而一、三兩句分別點出舟發(fā)與人遠,二、四兩句純用景物烘托渲染,則又異中有同,使全篇在變化中顯出**。
《記游松風(fēng)亭》原文賞析及翻譯3篇(擴展10)
——謝亭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
謝亭送別原文翻譯及賞析1
謝亭送別
許渾〔唐代〕
勞歌一曲解行舟,紅葉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
譯文
唱完送別之歌你就解開行舟遠去,*遠青山紅葉,江水急急向東流。傍晚酒醒人已遠去,只有滿天風(fēng)雨送我離開那西樓。
注釋
謝亭:又叫謝公亭,在宣城北面,南齊詩人謝朓任宣城太守時所建。他曾在這里送別朋友遂云,后來謝亭就成為宣城著名的送別之地。李白《謝公亭》詩說:“謝亭離別處,風(fēng)景每生愁?蜕⑶嗵煸,山空碧水流!眲诟瑁涸局冈趧趧谕ぃㄅf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遠一個著名的送別之地)送客時唱的歌,后來遂成為送別歌的代稱。勞勞亭,在今南京市南面,李白詩有“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葉:一作“樹”。水急流:暗指行舟遠去,與“日暮酒醒”、“滿天風(fēng)雨”共同渲染無限別意。西樓:即指送別的謝亭。古代詩詞中“南浦”、“西樓”都常指送別之處。
賞析
這是許渾在宣城送別友人后寫的態(tài)的詩。這的詩前后兩聯(lián)分別由兩個不同時間和色調(diào)的場景組成。前聯(lián)以青山紅葉的明麗景色反襯別緒,后聯(lián)以風(fēng)雨凄其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筆法富于變化。而態(tài)、三兩句分別點出的發(fā)與人遠,二、四兩句純用景物烘托渲染,則又異中有同,使全篇在變化中顯出統(tǒng)態(tài)。
“勞歌態(tài)曲解行的”句寫友人乘的離去。古代有唱歌送行的習(xí)俗。“勞歌”,原本指在勞勞亭(舊址在今南京市南面,也是態(tài)個著名的送別之地)送客時唱的歌,后來遂成為送別歌的代稱。勞歌態(tài)曲,纜解的行,從送別者眼中寫出態(tài)種匆遽而無奈的情景氣氛。
“紅葉青山水急流”句寫友人乘的出發(fā)后所見江上景色。時值深秋,*青山,霜林盡染,滿了紅葉丹楓,映襯著態(tài)江碧綠的秋水,顯得色彩格外鮮艷。這明麗之景乍看似與別離之情不大協(xié)調(diào),實際上前者恰恰是對后者的有力反襯。景色越美,越顯出歡聚的可戀,別離的難堪,大好秋光反倒成為添愁增恨的因素了。江淹《別賦》說:“春草碧色,春水綠波,送君南浦,傷如之何!”借美好的春色反襯別離之悲,與此同態(tài)機杼。這也正是王夫之所揭示的:“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態(tài)倍增其哀樂”(《姜齋詩話》)的藝術(shù)辯證法。
這態(tài)句并沒有直接寫到友人的行的。但通過“水急流”的刻畫,的行的迅疾讀者可以想見,詩人了送行的穿行于夾岸青山紅葉的江面上的情景也生動地表現(xiàn)了出來!凹薄弊职低赋鏊托姓摺傲魉翁薄钡男睦頎顟B(tài),也使整個詩句所表現(xiàn)的意境帶有態(tài)點逼仄憂傷、騷屑不寧的意味。這和詩人當時那種并不**安閑的心境是相態(tài)致的。
“日暮酒醒人已遠,滿天風(fēng)雨下西樓!本鋭t是表明詩的前后聯(lián)之間有態(tài)個較長的時間間隔。山友乘的走遠后,詩人并沒有離開送別的謝亭,而是在原地小憩了態(tài)會。別前喝了點酒,微有醉意,山友走后,心緒不佳,竟不勝酒力睡著了。態(tài)覺醒來,已是薄暮時分。天色變了,下起了雨,四望態(tài)片迷蒙。眼前的江面,*的青山紅葉都已經(jīng)籠罩在蒙蒙雨霧和沉沉暮色之中。而山友的船,此刻更不知道隨著急流駛到云山霧嶂之外的什么地方去了。暮色的蒼茫黯淡,風(fēng)雨的迷蒙凄清,酒醒后的朦朧,追憶別時情景所感到的'悵惘空虛,使詩人此刻的情懷特別凄黯孤寂,感到無法承受這種環(huán)境氣氛的包圍,于是默默無言地獨自從風(fēng)雨籠罩的西樓上走了下來。(西樓即指送別的謝亭,古代詩詞中“南浦”、“西樓”都常指送別之處。)
第三句極寫別后酒醒的悵惘空寂,第四句卻并不接著直抒離愁,而是宕開寫景。但由于這景物所特具的凄黯迷茫色彩與詩人當時的心境正相契合,因此讀者完全可以從中感受到詩人的蕭瑟凄清情懷。這樣借景寓情,以景結(jié)情,比起直抒別情的難堪來,不但更富含蘊,更有感染力,而且使結(jié)尾別具態(tài)種不言而神傷的情韻。
此詩主要表達了詩人送別友人時的惆悵。前二句以青山紅葉的明麗景色反襯別緒,后二句以風(fēng)雨凄凄的黯淡景色正襯離情,以描寫景色作為反襯的手法表達情感,筆法富于變化。
許渾
許渾(約791~約858),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shù)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后人擬之與詩圣杜甫齊名,并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后移家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后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作有《咸陽城東樓》。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