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原文及賞析 (菁選2篇)
雨巷原文及賞析1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僦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原文及賞析2
戴望舒的詩深蘊*古典詩詞中婉約、清麗詩風(fēng)的韻致,但又受到法國象征詩歌派的影響,因而他的早期詩作總體上表現(xiàn)出一種孤獨、抑郁和消沉的特點。
這首詩寫得既實又虛,朦朧恍惚!拔摇彼坪跤兄鴿M腹的心事,無限的煩憂,但又不愿明說,或者是說不出來!拔摇彼坪踉谄诖裁础⒆非笫裁矗诖妥非蟮哪繕擞诛@得那樣遙遠而渺茫!八背霈F(xiàn)了,這或許是在幻覺中,或者是真的,但“她”的出現(xiàn)是那樣地快,逝去也那樣地快,一剎那間擦肩而過,消失在前方,“像夢一般的凄婉迷!!拔摇敝挥凶栽棺园,自悲自嘆。詩中的“姑娘”,我們可以認為是實指,是詩人心中期待已久的美麗、高潔而憂郁的姑娘。但我們也可以把這位“姑娘”當(dāng)做詩人心中朦朧的理想和追求,**了詩人陷入人生苦悶時,對未來渺茫的憧憬。
詩的開頭一節(jié)“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愁怨的
姑娘!睂懙氖敲酚昙竟(jié)江南小巷中的一個場景。細雨蒙蒙中,“我”懷著一種落寞、惆悵的情緒和一絲微茫的希望,撐著油紙傘在悠長寂寞的小巷中踽踽獨行,“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著愁怨的姑娘”。詩開頭點明了詩的主旨是抒寫詩人追尋的“希望”。被蒙蒙細雨籠罩的“雨巷”“悠長、悠長”,沒有盡頭,暗示希望的迷蒙渺茫。“獨自”、“寂寥”暗示了詩人知音難覓,孤獨彷徨。希望是什么?希望是那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那么,這“姑娘”是誰?詩人心目中的“姑娘”結(jié)著什么樣的愁怨?這是寫詩人對人生理想的追求嗎?這是寫詩人對愛情的渴盼嗎?也許都是,也許都不是。那么,就讓我們循著詩人在雨巷行進的足跡,躲在一旁,悄悄地窺視吧。
第二節(jié)“她是有丁香一樣的顏色,丁香一樣的芬芳,丁香一樣的憂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詩人反復(fù)地拿丁香來比喻姑娘。丁香,是我國古典詩歌中常見的意象。我國古詩里有好些吟詠丁香的名句:“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丁香體柔弱,亂結(jié)枝欲墜”,“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fēng)各自愁”,等等。丁香開花在仲春時節(jié),詩人們對著丁香往往傷春,說丁香是愁品。丁香花白色或紫色,顏色都不輕佻,常常贏得潔身自好的詩人的青睞?傊,丁香是美麗、高潔、愁怨三位一體的象征。詩人筆下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容貌像丁香一樣姣好美麗,品格像丁香一樣高雅圣潔,心緒也像丁香一樣憂愁惆悵。她愁什么?莫非是憂愁那負心的夫君,莫非是想望如意的郎君,也許是,也許都不是,她的愁就象她的容貌,就像她的心靈,高雅而圣潔,美麗而動人。
第三節(jié)“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撐著油紙傘像我一樣,像我一樣地默默彳亍著,冷漠,凄清,又惆悵。”這丁香一樣的姑娘,在“我”的長久的期待中,終于姍姍走來了。她 “像我一樣,像我一樣”,讀到這里,我們恍然有所領(lǐng)悟:原來這丁香姑娘就是“我”,“我”就是這丁香姑娘,我也有姑娘一樣的美麗,也有姑娘一樣的高潔,也有姑娘一樣的憂愁。彼心即我心,姑娘就是“我”的心。姑娘是我的心上人?姑娘是我的追求和理想的化身?也許是,也許都不是。我們不必追問得那么具體,也不必回答得那么確切。因為詩畢竟是詩,正如前人所說:“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尤其是戴望舒早期的詩,大都不是直接對現(xiàn)實的摹寫,而往往是一種隱蔽靈魂的宣泄。正如一位詩家所說:“一個人在夢里泄露自己的潛意識,在詩作里泄露隱蔽的靈魂,然而也只是像夢一般朦朧的。從這種情境,我們體味到詩……是在于表現(xiàn)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
第四節(jié)“她靜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飄過像夢一般地,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薄八刈呓保磥怼靶挠徐`犀一點通”,兩顆心靈已經(jīng)接近、貼近,互相理解了,然而又終于從身邊飄然而過,令“我”失望,她也“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兩人的距離又重新拉開。這兩位彷徨者都得了同一種抑郁病,不忍相離,又不得不相離,因而同病相憐;然而又正因為病癥相同,不可能互相拯救,只得分手。他們就是這樣既彷徨,又在彷徨中追求著,追求著……“她飄過/像夢一般的,/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薄拔摇迸c姑娘的相遇,是一段真實的人生際遇,是“我”思之深切而出現(xiàn)的一種幻境,還是這簡直就是寫的一場夢?
第五節(jié)“像夢中飄過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飄過這女郎;她靜默地遠了,遠了,到了頹圮的籬墻,走盡這雨巷!薄拔摇蹦克椭∠愎媚镲h然遠去,她走到了雨巷的盡頭,“到了頹圮的籬墻”!邦j圮的籬墻”給人的心靈以巨大的震撼,丁香姑娘那么美,美好的事物理所當(dāng)然應(yīng)該生長在美好的環(huán)境、圣潔的土壤,但丁香姑娘卻“到了頹圮的籬墻”,這巨大的反差,激起人們多少聯(lián)想!那破落衰敗的籬墻莫非竟是姑娘的歸宿?莫非丁香姑娘處境艱險?莫非丁香姑娘命途多舛,遭受了沉重打擊?這是感傷姑娘的不幸遭際,還是哀嘆自己的生不逢時?
第六節(jié)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边@一節(jié)從字面看寫姑娘的`消失,實際是寫美的毀滅,希望的毀滅。在“頹圮的籬墻”里,“消了她的顏色,/散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悵!惫媚锏囊磺卸肌跋ⅰ绷耍辣粡氐椎貧缌!詩人追尋著的希望也徹底地毀滅了!這毀滅的希望,是詩人圣潔的愛情,還是詩人高尚的理想?
第七節(jié)“撐著油紙傘,獨自彷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飄過一個丁香一樣地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惫媚锵Я,希望毀滅了,但是“我”仍然沒有放棄追求。詩的末尾與首節(jié)回應(yīng),我依然獨自在悠長、寂寥的雨巷中彷徨,失望中又期待希望!胺曛备臑椤帮h過”,讓詩一般的故事在更加朦朧迷茫的夢幻中結(jié)尾。
雨巷原文及賞析 (菁選2篇)擴展閱讀
雨巷原文及賞析 (菁選2篇)(擴展1)
——《雨巷》賞析及鞏固習(xí)題3篇
《雨巷》賞析及鞏固習(xí)題1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早期的**作,它使之獲得了“雨巷詩人”的稱號。葉圣陶曾給予這首詩高度的評價,稱贊它“替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的**”。其中,朦朧美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朦朧美,指的是詩人的思想感情不是率直明快地抒發(fā)、宣示出來,而是通過創(chuàng)造出具有象征色彩與迷離惝恍的氣氛的抒情意境來表達,因而既使詩人的主觀情意表達得含蓄蘊藉、隱約微妙,又使讀者在進行藝術(shù)欣賞時產(chǎn)生一種既確定又飄忽、似明朗又迷離、可意會而難言傳的感受,獲得一種特殊的藝術(shù)快感!
《雨巷》的朦朧美究竟是怎樣形成的?詩人在創(chuàng)作中通過哪些藝術(shù)**營造出了那種如夢如幻的朦朧氛圍?
一、意境的虛實相生之美
“詩歌的虛,是指直覺中看不見、摸不著,卻又能從字里行間體味出那些虛象和空靈的境界!痹姼柚械奶摪ㄈ悾渲兄粸椤霸O(shè)想的未來之境”,“即還沒有發(fā)生或不知其實際情況如何,是詩人自己設(shè)想出來的情景”。
《雨巷》中,一個踽踽獨行的年輕人,彷徨在江南的悠長的.雨巷,希望逢著一位姑娘,然而這姑娘又終于從身邊飄然而過,“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這是作者設(shè)想之境,是為虛。作者為了說明這種情景,又通過具體可感的意象來表達,“因為要喚起這種境界的藝術(shù)美,必須俟諸讀者的審美想象,而審美想象又是通過意象運動來達成的”。宗白華先生說“憑虛構(gòu)象,象乃生生不窮”,這就是虛實相生。戴望舒正是通過以下幾個具體的意象來表現(xiàn)自己所想之景:
1.油紙傘。這是詩中“唯一真實具體的東西”。翻閱古詩詞,油紙傘總是給人復(fù)古、懷舊、神秘、迷蒙的感覺,置于暮春之季,雨巷之中,自然營造出一種冷漠、凄清的氛圍,塑造出撐一傘于風(fēng)雨中**黯然銷魂的形象。
2.雨巷。江南的長長的青石板路,本來就讓人感到幽深寂靜,再加上蒙蒙的細雨,更是充滿了朦朧美。陰沉的梅雨季節(jié)里濕漉漉的小巷子,兩邊是寂寞的人家,偶爾有人聲和雞鳴狗吠,間或有人匆匆而過,總之,這一形象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給人豐富的想象天地。
我們可以認為雨巷是實指,也可以把它虛化,這是一條怎樣的路呢?是追求之路嗎?前面是什么地方?它通向****還是通向死胡同?人生之路不也這樣嗎?
3.丁香。整首詩最撲朔迷離、最能形成朦朧之美意境的都來自于“丁香”這個意象,來自于“丁香”的象征意義!霸*古典詩詞中,丁香象征著美麗、高潔和愁怨。在李璟和李商隱的詩詞中都有丁香這種意象,李璟詞:“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fēng)里落花誰是主,思悠悠。 青烏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回首綠波三峽暮,接天流!崩钌屉[詩中也有“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fēng)各自愁”的句子。而在《雨巷》中,“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jié)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diào)子的作品迥異,表現(xiàn)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岸∠憧战Y(jié)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xiàn)時代憂愁的領(lǐng)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chuàng)造。第二,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jù)生活的經(jīng)驗而又加**自己想象的創(chuàng)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shù)想象的產(chǎn)物。
4.姑娘。對于這一意象,詩人并沒有濃墨重彩詳細描繪她的形象。正如托爾斯泰所說:“用不著去描寫她的眼睛、嘴巴、頭發(fā)等,每個人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去想象!痹娭械挠晗、油紙傘、丁香都是為表現(xiàn)女子的形象服務(wù)的,我們可以根據(jù)這些進行“再造想象”,化虛為實。正如宗白華所說“‘虛’和‘實’的辯證的**,才能完成藝術(shù)的表現(xiàn),形成藝術(shù)的美!薄拔膶W(xué)之所以美,不僅在有盡之言,而尤在無窮之意。推廣地說,美術(shù)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現(xiàn)的一小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現(xiàn)而含蓄無窮的一大部分,這就是本文所謂無言之美!
二、主題的多義性
《雨巷》的主題,關(guān)鍵在于“丁香姑娘”的象征義。勞·彼林說:“象征如同一塊三棱石,從不同的角度投射,可以反映出不同的光彩!蹦敲,丁香姑娘究竟象征著什么呢?答案歷來莫衷一是,主要的觀點如下:
1.愛情詩。一個冷漠、凄清又多情的少年,期待在一個特定的時刻、特定的地點邂逅一位美麗的少女,這少女是那樣地孤傲、高潔卻又有著丁香一般的哀怨。她令少年怦然心動,念念不忘,“輾轉(zhuǎn)反側(cè),寤寐思服”,然而渴望而終未得,于是詩情噴發(fā),有了詩中這樣莫名的憂愁與惆悵。丁香姑娘是詩人追求美好愛情的象征。
2.哲理詩。一個人在人生的某個階段憧憬什么、追求什么,有時說不清楚、道不明白。但最終是欲求而不可得,可望而不可及,心理上陷入一種苦悶彷徨、孤獨無助的境地,這是正常的心理現(xiàn)象。這首詩也許就是詩人在這種特定的心理狀態(tài)下發(fā)出的感嘆、留下的思想印痕,丁香姑娘象征一切美好的事物、朦朧的理想和追求。
3.**詩。有些讀者會聯(lián)系特定的****,認為《雨巷》寄寓著詩人對現(xiàn)實不滿、失望和痛苦的情緒。這首詩創(chuàng)作于1927年夏天,當(dāng)時*的大**失敗,**形勢非常黑暗,戴望舒作為一位曾經(jīng)追隨過**而世界觀又尚未根本轉(zhuǎn)變的**熱血青年,內(nèi)心難免痛苦失望有幻滅感,思想上苦悶困惑,行動上猶豫彷徨!队晗铩窇(yīng)時而生。從這個意義上看,《雨巷》反映了那個時期知識分子的思想與情緒,丁香姑娘又成為了**理想的象征。
雨巷原文及賞析 (菁選2篇)(擴展2)
——巷伯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
巷伯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彼譖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譖人者,誰適與謀。
緝緝翩翩,謀欲譖人。慎爾言也,謂爾不信。
捷捷幡幡,謀欲譖言。豈不爾受?既其女遷。
驕人好好,勞人草草。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此勞人。
彼譖人者,誰適與謀?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楊園之道,猗于畝丘。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
翻譯
譯文
五彩絲啊色繽紛,織成一張貝紋錦。嚼舌頭的害人精,壞事做絕太過份!
臭嘴一張何其大,好比夜空簸箕星。嚼舌頭的害人精,是誰教你昧良心?
嘁嘁喳喳來又去,一心想把人來坑。勸你說話負點責(zé),不然往后沒人聽。
喳喳嘁嘁去又來,一心造謠又說謊。并非沒人來上當(dāng),總有一天要現(xiàn)相。
搗鬼的人竟得逞,受害的人卻瞢騰。蒼天蒼天你在上!管管那些害人精,可憐可憐受害人!
嚼舌頭的害人精,是誰教你昧良心?抓住長舌害人精,丟給荒山豺虎吞。如果豺虎不肯吞,丟到北極喂野人。如果北極也不要,還交老天來嚴懲。
一條小路通楊園,小路越過山坡頂。刑馀之人名孟子,編首歌子為寬心。過往君子慢慢行,請君為我傾耳聽!
注釋
⑴萋、斐(fěi):都是文采相錯的樣子。
、曝愬\:織有貝紋圖案的錦緞。
、嵌撸╟hǐ):張口。侈:大。
、饶匣盒撬廾,共四星,聯(lián)接成梯形,如簸箕狀。
⑸緝緝:附耳私語狀。翩翩:往來迅速的樣子。
、式萁荩盒趴诖泣S狀。幡幡:反復(fù)進言狀。
、伺和叭辍薄
、舔溔耍褐高M讒者。
、蛣谌耍褐副蛔嬚摺2莶荩宏悐J《詩**傳疏》:“草讀為慅(cǎo憂愁),假借字也!
、晤╞ì):與。有北:北方苦寒之地。
⑾有昊:蒼天。
⑿猗:在……之上。畝丘:丘名。
、阉氯耍洪幦耍鹿。
賞析
造謠之所以有效,乃在于謠言總是披著一層美麗的外衣。恰如英國思想家培根所說:“詩人們把謠言描寫成了一個怪物。他們形容它的時候,其措辭一部分是美秀而文雅,一部分是嚴肅而深沉的。他們說,你看它有多少羽毛;羽毛下有多少只眼睛;它有多少條舌頭,多少種聲音;它能豎起多少只耳朵來!”古人稱造謠誣陷別人為“羅織罪名”,何謂“羅織”,此詩一開始說:“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就是“羅織”二字最形象的說明;ㄑ郧烧Z,織成的這張貝紋的羅錦,是非常容易迷惑人的,特別是對不長腦殼的國君。
造謠之可怕,還在于它是背后的動作,是暗箭傷人。當(dāng)事人無法及時知道,當(dāng)然也無法一一辯駁。待其知道,為時已晚。詩中二、三、四章,對造謠者的搖唇鼓舌,嘁嘁喳喳,上竄下跳,左右**的丑惡嘴臉,作了極形象的勾勒,說他們“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緝緝翩翩,謀欲譖人”、“捷捷幡幡,謀欲譖言”。作者對之極表憤慨:“彼譖人者,誰適與謀?”正告他們道:“慎爾言也,謂爾不信!”“豈不爾受?既其女遷!”
造謠之可恨,在于以口舌**,殺了人還不犯死罪。作為受害者的詩人,為此對那些譖人發(fā)出強烈的詛咒,祈求上蒼對他們進行正義的懲罰。詩人不僅投以憎恨,而且投以極大的厭惡:“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正是所謂“憤怒出詩人”。有人將它與俄國詩人萊蒙托夫《逃亡者》一詩中鄙夷叛徒的詩句比較:“野獸不啃他的骨頭,雨水也不洗他的創(chuàng)傷”,認為它們都是寫**人怨,物我同憎的絕妙好辭,都是對那些罪大惡極,不可救藥者的無情鞭撻,都是快心露骨之語,甚是。
在詩的結(jié)尾處,鄭而重之地留下了作詩人的名字,從而使這首詩成為《詩經(jīng)》中少數(shù)有主名的作品之一。這個作法表明,此詩原有極為痛切的本事,是有感而發(fā)之作。它應(yīng)該有一個較詳?shù)男蛭,自敘作者遭遇,然后綴以此詩,自抒激憤之情,可以題為“巷伯詩并序”或“巷伯序并詩”的。也許是后來的選詩者刪去或丟失了這序文,僅剩下了抒情的即詩的部分。
作者孟子,很可能是一位因遭受讒言獲罪,受了宮刑,作了宦官,與西漢大史學(xué)家司馬遷異代同悲的正直人士。東漢班固就曾在《司馬遷傳贊》里稱慘遭宮刑的司馬遷是“《小雅·巷伯》之倫”。他或許也感受過與司馬遷同樣的心情:“禍莫慘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詬莫大于官刑。刑馀之人,無所比數(shù),非一也,所從來遠矣。”(《報任少卿書》)無怪乎他是如此痛心疾首,無怪乎詩中對誣陷者是如此切齒憤恨,也無怪乎此詩能引起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極為強烈的共鳴。
巷伯原文、翻譯及賞析2
小雅·巷伯
先秦 佚名
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彼譖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譖人者,誰適與謀。
緝緝翩翩,謀欲譖人。慎爾言也,謂爾不信。
捷捷幡幡,謀欲譖言。豈不爾受?既其女遷。
驕人好好,勞人草草。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此勞人。
彼譖人者,誰適與謀?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楊園之道,猗于畝丘。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
譯文
各種花紋多鮮明,織成多彩貝紋錦。那個造謠害人者,心腸實在太兇狠!
臭嘴一張何其大,如同箕星南天掛。那個造謠害人者,是誰給你作謀劃?
花言巧語嘰嘰喳,一心想把人來坑。勸你說話負點責(zé),否則往后沒人聽。
花言巧語信口編,一心造謠又說謊。并非沒人來上當(dāng),總有一天要現(xiàn)相。
進讒的人竟得逞,被讒的人心意冷。蒼天蒼天你在上!管管那些害人精,多多憐憫被讒人!
那個造謠害人者,是誰為他出計謀?抓住這個害人精,丟給野外喂豺虎。豺虎嫌他不肯吃,丟到北方不毛土。北方如果不接受,還交老天去發(fā)落。
一條大路通楊園,楊園緊靠畝丘邊。我是閹人叫孟子,是我寫作此詩篇。諸位大人君子們,請君認真聽我言!
注釋
巷伯:掌管宮內(nèi)之事的宦官。巷,是宮內(nèi)道名。伯,主管宮內(nèi)道官之長,即寺人。
萋(qī)、斐(fěi):都是文采相錯的樣子。
貝錦:織有貝紋圖案的錦緞。
譖(zèn)人:誣陷別人的人。
大(tài):同“太”。
哆(chǐ):張口。侈(chǐ):大。
南箕(jī):星宿名,共四星,聯(lián)接成梯形,如簸箕狀。
適:往。謀:謀劃,計議。
緝緝:附耳私語狀。翩翩:往來迅速的樣子。
爾:指讒人。
信:信實。
捷捷:信口雌黃狀。幡(fān)幡:反復(fù)進言狀。
受:接受,聽信讒言。
女(rǔ):同“汝”。
驕人:指進讒者。好好:得意的樣子。
勞人:指被讒者。草草:陳奐《詩**傳疏》:“草讀為慅(cǎo憂愁),假借字也。”
矜(jīn):憐憫。
投:投擲,丟給。畀(bì):與,給予。
有北:北方苦寒之地。
有昊(hào):蒼天。
猗(yǐ):在……之上。畝丘:丘名。
寺人:閹人,宦官。
凡百:一切,所有的。
鑒賞
造謠之所以有效,乃在于謠言總是披著一層美麗的外衣。恰如英國思想家培根所說:“詩人們把謠言描寫成了一個怪物。他們形容它的時候,其措辭一部分是美秀而文雅,一部分是嚴肅而深沉的。他們說,你看它有多少羽毛;羽毛下有多少只眼睛;它有多少條舌頭,多少種聲音;它能豎起多少只耳朵來!”古人稱造謠誣陷別人為“羅織罪名”,何謂“羅織”,此詩一開始說:“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就是“羅織”二字最形象的說明;ㄑ郧烧Z,織成的這張貝紋的羅錦,是非常容易迷惑人的,特別是對不長腦殼的國君。
造謠之可怕,還在于它是背后的動作,是暗箭傷人。當(dāng)事人無法及時知道,當(dāng)然也無法一一辯駁。待其知道,為時已晚。詩中二、三、四章,對造謠者的搖唇鼓舌,嘁嘁喳喳,上竄下跳,左右**的丑惡嘴臉,作了極形象的勾勒,說他們“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緝緝翩翩,謀欲譖人”、“捷捷幡幡,謀欲譖言”。作者對之極表憤慨:“彼譖人者,誰適與謀?”正告他們道:“慎爾言也,謂爾不信!”“豈不爾受?既其女遷!”
造謠之可恨,在于以口舌**,殺了人還不犯死罪。作為受害者的詩人,為此對那些譖人發(fā)出強烈的詛咒,祈求上蒼對他們進行正義的懲罰。詩人不僅投以憎恨,而且投以極大的厭惡:“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正是所謂“憤怒出詩人”。有人將它與俄國詩人萊蒙托夫《逃亡者》一詩中鄙夷叛徒的詩句“野獸不啃他的骨頭,雨水也不洗他的創(chuàng)傷”比較,認為它們都是寫**人怨,物我同憎的絕妙好辭,都是對那些罪大惡極,不可救藥者的無情鞭撻,都是快心露骨之語。
在詩的結(jié)尾處,鄭而重之地留下了作詩人的名字,從而使這首詩成為《詩經(jīng)》中少數(shù)有主名的作品之一。這個作法表明,此詩原有極為痛切的本事,是有感而發(fā)之作。它應(yīng)該有一個較詳?shù)男蛭,自敘作者遭遇,然后綴以此詩,自抒激憤之情,可以題為“巷伯詩并序”或“巷伯序并詩”的。也許是后來的選詩者刪去或丟失了這序文,僅剩下了抒情的即詩的部分。
此詩作者孟子,很可能是一位與西漢大史學(xué)家司馬遷異代同悲的正直人士。東漢班固就曾在《司馬遷傳贊》里稱慘遭宮刑的司馬遷是“《小雅·巷伯》之倫”。這個孟子或許也感受過與司馬遷同樣的心情:“禍莫慘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詬莫大于官刑。刑馀之人,無所比數(shù),非一也,所從來遠矣!保ㄋ抉R遷《報任少卿書》)無怪乎他是如此痛心疾首,無怪乎詩中對誣陷者是如此切齒憤恨,也無怪乎此詩能引起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極為強烈的共鳴。
創(chuàng)作背景
是寺人孟子**遭讒而出離憤怒的詩歌!睹娦颉吩疲骸啊断锊,刺幽王也,寺人傷于讒,故作是詩也。巷伯,奄官兮(也)!贝嗽娮髡呙献,是一位遭受過**誣陷而蒙冤受屈的人,很可能是因遭受讒言獲罪,受了宮刑而作了宦官,在詩中他是把自己擺了進去的。
巷伯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彼譖人者,亦已大甚!
哆兮侈兮,成是南箕。彼譖人者,誰適與謀。
緝緝翩翩,謀欲譖人。慎爾言也,謂爾不信。
捷捷幡幡,謀欲譖言。豈不爾受?既其女遷。
驕人好好,勞人草草。蒼天蒼天,視彼驕人,矜此勞人。
彼譖人者,誰適與謀?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
楊園之道,猗于畝丘。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凡百君子,敬而聽之。
譯文:
各種花紋多鮮明,織成多彩貝紋錦。那個造謠害人者,心腸實在太兇狠!臭嘴一張何其大,如同箕星南天掛。那個造謠害人者,是誰給你作謀劃?花言巧語嘰嘰喳,一心想把人來坑。勸你說話負點責(zé),否則往后沒人聽。花言巧語信口編,一心造謠又說謊。并非沒人來上當(dāng),總有一天要現(xiàn)相。進讒的人竟得逞,被讒的人心意冷。蒼天蒼天你在上!管管那些害人精,多多憐憫被讒人!那個造謠害人者,是誰為他出計謀?抓住這個害人精,丟給野外喂豺虎。豺虎嫌他不肯吃,丟到北方不毛土。北方如果不接受,還交老天去發(fā)落。一條大路通楊園,楊園緊靠畝丘邊。我是閹人叫孟子,是我寫作此詩篇。諸位大人君子們,請君認真聽我言!
注釋:
巷伯:掌管宮內(nèi)之事的宦官。巷,是宮內(nèi)道名。伯,主管宮內(nèi)道官之長,即寺人。萋(qī)、斐(fěi):都是文采相錯的樣子。貝錦:織有貝紋圖案的錦緞。譖(zèn)人:誣陷別人的人。大(tài):同“太”。哆(chǐ):張口。侈(chǐ):大。南箕(jī):星宿名,共四星,聯(lián)接成梯形,如簸箕狀。適:往。謀:謀劃,計議。緝緝:附耳私語狀。翩翩:往來迅速的樣子。爾:指讒人。信:信實。捷捷:信口雌黃狀。幡(fān)幡:反復(fù)進言狀。受:接受,聽信讒言。女(rǔ):同“汝”。驕人:指進讒者。好好:得意的樣子。勞人:指被讒者。草草:陳奐《詩**傳疏》:“草讀為慅(cǎo憂愁),假借字也!瘪妫╦īn):憐憫。投:投擲,丟給。畀(bì):與,給予。有北:北方苦寒之地。有昊(hào):蒼天。猗(yǐ):在……之上。畝丘:丘名。寺人:閹人,宦官。凡百:一切,所有的。
鑒賞:
造謠之所以有效,乃在于謠言總是披著一層人麗爾外衣。恰如英國思想家培根所說:“詩人們把謠言描寫成了一個怪物。他們形容它爾時候,其措辭一部分是人秀而文雅,一部分是嚴肅而深沉爾。他們說,你看它有多少巧毛;巧毛下有多少只眼睛;它有多少條舌頭,多少種聲音;它能豎起多少只耳朵來!”古人稱造謠誣陷別人為“羅織罪名”,何謂“羅織”,此詩一開始說:“萋兮斐兮,成是貝錦”,就是“羅織”二字最形象爾說明;ㄑ郧烧Z,織成爾這張貝紋爾羅錦,是非常容易迷惑人爾,特別是對不長腦殼爾國君。
造謠之可怕,還在于它是背后爾動作,是暗箭傷人。當(dāng)事人無法及時知道,當(dāng)然也無法一一辯駁。待其知道,為時已晚。詩中二、三、四章,對造謠者爾搖唇鼓舌,嘁嘁喳喳,上竄下跳,左右**爾丑惡嘴臉,作了極形象爾勾勒,說他們“哆兮侈兮,成是南箕”、“緝緝翩翩,謀欲譖人”、“捷捷幡幡,謀欲譖言”。作者對之極表憤慨:“彼譖人者,誰適與謀?”正告他們道:“慎爾言也,謂爾不信!”“豈不爾受?既其女遷!”
造謠之可恨,在于以口舌**,殺了人還不犯死罪。作為受害者爾詩人,為此對那些譖人發(fā)出強烈爾詛咒,祈求上蒼對他們進行正義爾懲罰。詩人不僅投以憎恨,而且投以極大爾厭惡:“取彼譖人,投畀豺虎!豺虎不食,投畀有北!有北不受,投畀有昊!”正是所謂“憤怒出詩人”。有人將它與俄國詩人萊蒙托夫《逃亡者》一詩中鄙夷叛徒爾詩句“野獸不啃他爾骨頭,雨水也不洗他爾創(chuàng)傷”比較,認為它們都是寫**人怨,物我同憎爾絕妙好辭,都是對那些罪大惡極,不可救藥者爾無情鞭撻,都是快心露骨之語。
在詩爾結(jié)尾處,鄭而重之地留下了作詩人爾名字,從而使這首詩成為《詩經(jīng)》中少數(shù)有主名爾作丟之一。這個作法表明,此詩原有極為痛切爾本事,是有感而發(fā)之作。它應(yīng)該有一個較詳爾序文,自敘作者遭遇,然后綴以此詩,自抒激憤之情,可以題為“巷伯詩并序”或“巷伯序并詩”爾。也許是后來爾選詩者刪去或丟失了這序文,僅剩下了抒情爾即詩爾部分。
此詩作者孟子,很可能是一位與西漢大史學(xué)家司馬遷異代同悲爾正直人士。東漢班固就曾在《司馬遷傳贊》里稱慘遭宮刑爾司馬遷是“《小雅·巷伯》之倫”。這個孟子或許也感受過與司馬遷同樣爾心情:“禍莫慘于欲利,悲莫痛于傷心,行莫丑于辱先,詬莫大于官刑。刑馀之人,無所比數(shù),非一也,所從來遠矣!保ㄋ抉R遷《報任少卿書》)無怪乎他是如此痛心疾首,無怪乎詩中對誣陷者是如此切齒憤恨,也無怪乎此詩能引起世世代代蒙冤受屈者極為強烈爾共鳴。
雨巷原文及賞析 (菁選2篇)(擴展3)
——雨巷賞析 (菁選2篇)
雨巷賞析1
作者: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這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彳亍著
寒漠、凄清,又惆悵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地
像夢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默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地
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賞析2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和前期的**作,他曾因此而贏得了“雨巷詩人”的雅號。這首詩寫于1927年夏天。當(dāng)時全國處于白色恐怖之匯總,戴望舒因曾參加進步活動而不得不避居于松江的友人家中,在孤寂中咀嚼著大**失敗后的幻滅與痛苦,心匯總充滿了迷惘的情緒和朦朧的希望!队晗铩芬辉娋褪撬倪@種心情的表現(xiàn),其中交織著失望和希望、幻滅和追求的雙重情調(diào)。這種情懷在當(dāng)時是有一定的普遍性的。《雨巷》運用了象征性的抒情手法。詩中那狹窄陰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獨行者,以及那個像丁香一樣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這些意象又共同構(gòu)成了一種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即迷惘感傷又有期待的情懷,并給人一種朦朧而又幽深的美感。富于音樂性是《雨巷》的另一個突出的藝術(shù)特色。詩中運用了復(fù)沓、疊句、重唱等手法,造成了回環(huán)往復(fù)的旋律和宛轉(zhuǎn)悅耳的樂感。因此葉圣陶先生稱贊這首詩為*新詩的音節(jié)開了一個“新**”。
詩人在《雨巷》中創(chuàng)造了一個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這雖然是受古代詩詞中一些作品的啟發(fā)。用丁香結(jié),即丁香的花蕾,來象征人們的愁心,是*古代詩詞中一個傳統(tǒng)的表現(xiàn)方法。如李商隱的《代贈》詩中就有過“芭蕉不展丁香結(jié),同向春風(fēng)各自愁”的詩句。南唐李璟更是把丁香結(jié)和雨中愁悵朕在一起了。他有一首《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鉤,依前春恨鎖重樓。風(fēng)里落在誰是主?思悠悠閑!
青鳥不傳云外信,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厥拙G波三楚暮,接天流。
這首詩里就是用雨中丁香結(jié)做為人們愁心象征的,很顯然,戴望舒從這些詩詞中吸取了描寫愁情的意境和方法,用來構(gòu)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這種吸收和借鑒是很明顯的,但是能不能說《雨巷》的意境和形象就是舊詩名居“丁香空結(jié)雨中愁”的現(xiàn)代白話版的擴充和稀釋呢?我認為不能這樣看。在構(gòu)成《雨巷》的意境和形象時,詩人既吸取了前人的果汁,又有了自己的創(chuàng)造。第一,古人在詩里以丁香結(jié)本身象征愁心,《雨巷》則想象了一個如丁香一樣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她有丁香瞬忽即失的形象,與古典詩詞中套用陳詞舊典不同,也與詩人早期寫的其他充滿舊詩詞調(diào)子的'作品迥異,表現(xiàn)了更多的新時代氣息!岸∠憧战Y(jié)雨中愁”沒有“丁香一樣的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更能喚起人們希望和幻滅的情緒,在表現(xiàn)時代憂愁的領(lǐng)域里,這個形象是一個難得的創(chuàng)造。第二,在古代詩詞里,雨中丁香結(jié)是以真實的生活景物來寄托詩人的感情的。詩人依據(jù)生活的經(jīng)驗而又加**自己想象的創(chuàng)造。它是比生活更美的藝術(shù)想象的產(chǎn)物。
雨巷原文及賞析 (菁選2篇)(擴展4)
——雨晴原文翻譯及賞析5篇
雨晴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拋球樂·逐勝歸來雨未晴
[五代]馮延巳
逐勝歸來雨未晴,樓前風(fēng)重草煙輕。谷鶯語軟花邊過,水調(diào)聲長醉里聽。款舉金觥勸,誰是當(dāng)筵最有情。
譯文及注釋:
賞析:
早在鐘嶸《詩品序》中,就曾說過“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的話。大自然中四時景物的變化足以感動人心,本來是千古以來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一項重要質(zhì)素,一般說來外界物象之所以能感動人心,大約主要有兩種情形:其一是由于有生之物對于生命之榮謝生死的一種共感,所以見到草木之零落,便可以想到美人遲暮之悲,如同陸機在《文賦》中所說的“悲落葉于勁秋,喜柔修于芳春”。其二是由于大自然的`永恒不變的運轉(zhuǎn),往往可以對人世之短暫無常,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即如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在這兩種情況中,物與心之互相感發(fā)都是較為明白可見的,在評賞時,也都較為容易解說。有些作品,物與心之間相互感發(fā)的關(guān)系,并不明白易見,其中確實具有一種深微幽隱的感發(fā)。馮延巳的這一首詞,正是屬于這一類作品。它傳達的并不是什么強烈明顯的情意,而是以銳敏細微的感受,傳達了一種深微幽隱的情緒的萌發(fā)。
開端第一句“逐勝歸來雨未晴”,先由時節(jié)和天氣寫起,在時節(jié)與天氣之間,表現(xiàn)了一種矛盾情況。時節(jié)是美好的游春逐勝的日子,而天氣則是陰雨未晴!爸饎佟保复喝諣幹鹩谟未嘿p花之事,意興原該是高揚的,但陰雨天則使人掃興。“雨未晴”似乎也透露一種將晴而未晴之意。詩人“逐勝”已經(jīng)“歸來”,雖在陰雨之中,卻也未曾放棄“逐勝”的春游。在這種種矛盾的結(jié)合之間,便已顯示了一種繁復(fù)幽微的感受,既有興奮,也有悵惘。既有春光之美好,也有細雨之迷蒙。這開端一句看似非常*淡,實已具含了足以引發(fā)人心觸動的多種因素。像這種幽微婉曲的情境,只有最為敏銳善感的心靈才能感受得到,也只有最具藝術(shù)修養(yǎng)的詩人才能表現(xiàn)得出來。
接著“樓前風(fēng)重草煙輕”一句,寫的正是這情緒觸引中的眼前所見!皹乔啊倍郑砻嬷粚懺娙艘辛穷^,為以下寫樓前所見之景物做準備,但詩人“逐勝歸來”,依然倚立樓頭,就是內(nèi)心由于逐勝之游引起了一種觸引感發(fā)!帮L(fēng)重草煙輕”使心中原已觸引起的一種感發(fā),更為滋長和擴大!帮L(fēng)重”是說風(fēng)力之強勁,“草煙輕”,是說草上煙藹因風(fēng)吹散而逐漸消失。表面寫眼前將晴未晴的景色,然而“物色之動,心亦搖焉”,這種景色,正是引起人心微妙之觸發(fā)的重要因素。北宋詞人柳永就曾寫過“草色煙光殘照里,無人會得憑欄意”,可見“草色煙光”的景色,確實可以引起人內(nèi)心的一種感發(fā)。一個人如能夠觀察到風(fēng)力之“重”與草煙之“輕”,此人必是已在樓頭佇立了相當(dāng)長的時間了。于是詩人對四周的景物情事也就有了更為清楚的認知與更為深刻的感受。因此下面繼之以“谷鶯語羅花邊過,水調(diào)聲長醉里聽”的敘寫!肮鳃L”,是才出谷的黃鶯,正是鳴聲最為嬌軟之時,這種鳴聲正**了春天所滋育出來的最新鮮的生命。何況這種嬌軟的鶯啼,又是從繁枝密葉的花樹邊傳送過來的,有聲,有色,這種情景和聲音所給予詩人的感發(fā),當(dāng)然就較之第二句的“風(fēng)重草煙輕”更為明顯和動人了。如此逐漸寫下來,大自然的景象便與詩人的情意逐漸加強了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于是下一句的“水調(diào)聲長醉里聽”便寫到了人的情事!八{(diào)”是一種哀怨動人的曲子!八{(diào)”且“聲長”更可想見共聲調(diào)之綿遠動人。何況詩人還在后面又加了“醉里聽”三個字,這就不僅寫出了飲酒之醉,而且因酒之醉更增加了詩人對歌曲的沉醉。這首詞從開端的時節(jié)與天氣一直寫下來,感受愈來愈深切,寫到這里,真可以說是引起了干回百轉(zhuǎn)的無限情思。有了如此幽微深切的感發(fā),便不由人不想到要尋找一個足以將這些情思加以投注的對象,于是詩人遂終于在最后寫出了“款舉金觥勸,誰是當(dāng)筵最有情”兩句深情專注的詞句。這二句真是表現(xiàn)得珍重纏綿!翱钆e”是極其珍重尊敬的態(tài)度,“金觥”是極其珍貴美好的器皿,金觥中又是極其芳醇的酒漿,最后更加一“勸”字,當(dāng)然是勸飲之意,如此珍重地想要將芳醇的美酒呈獻給一個值得呈獻的人,詩人心中所引發(fā)洋溢著的是無比深摯芳醉的情意。最后結(jié)之以“誰是當(dāng)筵最有情”,意謂:在今日的筵席之上,哪一個才是真正能夠體會這種深濃的情意,值得呈獻這一杯美酒的有情人呢?于*淡的敘寫中逐漸加深了情意的感發(fā),表現(xiàn)出內(nèi)心深微幽隱的一種投注和奉獻的追尋與向往之情,這正是馮延巳詞的一貫的特色。
雨晴原文翻譯及賞析2
雨晴至江渡
江雨初晴思遠步,日*向愚溪渡。
渡頭水落村徑成,撩亂浮槎在高樹。
翻譯
雨后初晴想到遠處的江邊散步,日落西山獨自走向愚溪渡口。
只見洪水消退,村旁的小路重現(xiàn),漂浮的木筏散亂,有的高掛在樹的枝頭。
注釋
愚溪:即冉溪。柳宗元出于被貶逐的憤激,自稱為“愚”,并把居地永州冉溪改名為“愚溪”。
村徑:鄉(xiāng)村小路。
成:顯現(xiàn)。
撩亂:攪亂的意思。
浮槎:水中漂浮的木筏。
賞析
柳宗元的'《雨晴至江渡》,只有短短的四句話,二十八個字。初讀起來好像很容易理解,詩的前兩句,寫他在雨后初晴的一天傍晚,獨自到江邊散步。后兩句寫他在愚溪渡口旁,雨停水退后所見到的景像。
河里的洪水太大,大到連村旁的小路都被淹沒了。而且,水中漂浮的木筏,也被沖散了,有的高掛在岸邊的樹枝上。說明這場雨下得太猛,下得太久,自己在屋里憋的時間太長了。久雨初晴,才迫不及待地要到江邊來走一走,放松放松自己被壓抑的心情。第二句中有一個“獨”字,用得非常巧妙,不僅是寫實,也是寫虛。寫實,是指他獨自一人到江邊來散步;寫虛,是指當(dāng)年一起參加“永貞革新”的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們,都被發(fā)配到偏遠的州府,自己孤身一人來到永州,勢單力薄,難以再成氣候。第四句中有一個“在”字,用得鮮活。因為木筏所處的位置,應(yīng)該漂浮“在水中”,此刻卻被漫天洪水沖到岸邊的樹上,“在高樹”三字,讓人嘆然思然,不勝感慨。真是幾多凄涼,幾許傷感。
永州,在湖南省的西南部,每年的春夏兩季,雨水格外繁多。柳宗元曾經(jīng)寫過一篇《舜廟祈晴文》,***幾句的大意是:“濃云密布,陰雨連綿,洪水泛濫,不僅河岸崩塌,而且沖斷河堤,淹沒了稻田和菜地,百姓遭災(zāi),苦不堪言”。因此,祈盼舜帝體恤民情,趕快誅殺妖龍,驅(qū)散云霧,使陽光重新普照大地,不再讓雨水危害百姓。結(jié)合這篇文章,再讀《雨晴至江渡》,反復(fù)咀嚼,詩人久雨蟄居之苦、遠謫漂泊之痛、同情百姓遭遇的憂患意識、感嘆自己空有**濟世的抱負,卻又無法施展的憤激心情,皆在不言之中,凸顯出來。詩人采用了小中見大、*淡之中寓含深意的寫作手法,從表面上看來,四句都是寫景,其實字字皆在抒情,真是“不著一字,盡得風(fēng)流”(司空圖《***詩品》)。
柳宗元這首作于永州溪居的七絕詩,在不同的版本中有不同的解析。如,有的注“槎”為“折、木筏子”,視該詩為一首閑散詩(《柳宗元詩文選注》陜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 3 月版),有的注“槎”通“楂”即“水中浮木也”,視該詩為“渡口退潮之景”、“偶然景”(《柳宗元詩箋釋》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 9 月版),有的不作任何注釋只是籠統(tǒng)地視該詩為“抒寫孤寂憂憤的心境”(《柳宗元在永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 年 12 月版)……諸多的解析給讀者帶來了諸多的疑竇:“槎”究竟是什么意思?詩的旨趣究竟何在?等等。筆者帶著這些問題,懷揣有關(guān)資料,憑著世居愚溪之源和長期工作在永州的有利條件,一腳踏進柳宗元溪居遺址,目光投向千百年前,實地進行了連續(xù)幾個暑假的細致考察,經(jīng)過一番貼近生活的理性分析,似乎找到了一種全新而又真切的理解。
我們從柳子的《愚溪詩序》得知,柳子“永州溪居”是一座“八愚”(愚溪、愚丘、愚泉、愚溝、愚池、愚堂、愚亭、愚島)園林群景。由于柳子詩文直到他死后兩百多年才公之于世,所以這群景點對當(dāng)時人來說就根本不曉得,因而也就沒有認傳下來。加之后代人們未看到其能表明的“八愚”群景位置的關(guān)鍵一景“愚亭”之所在,所以這座群景的位置究竟在哪里就成了一個謎。這了解開這個謎,永州學(xué)人做了大量的考尋工作。 20 世紀 80 年代以來,有專家考證,發(fā)現(xiàn)柳子永州溪居“八愚”群景就在今天永州柳子街 120 號至 126 號之間的愚溪北畔注①,背山面水,座北朝南。筆者曾反復(fù)實地察看,看那“八愚”各景點方位與《愚溪詩序》所述吻合,唯一空缺的就是“愚亭”,但見得“愚亭”所在位置正處于愚溪北濱,其址是一座用青石方料鋪筑起來的呈圓形(直徑約 五米 )的碼頭——但決不是什么碼頭。因為在“其流甚下……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連小舟也進不去的愚溪,當(dāng)?shù)乩习傩詹粫矝]有財力去砌這樣一座規(guī)模甚大的碼頭閑置在那里或?qū)W飨匆掠谩9P者認為,它是“愚亭”基址無疑。想必是筑在這個位置上的三面環(huán)水的“愚亭”被哪年的洪水沖毀罷了(注②)。
“愚亭”被哪年的洪水沖毀了呢?有沒有被洪水沖毀的事呢?請看下面的分析!坝蕹亍闭奔s 十米 遠的小山坡上(今天柳子街 120 號至 126 號街道靠北)建有一個當(dāng)?shù)厝藗兪来喾Q的“十五亭”,據(jù) 張緒伯 先生考證就是柳子重建的“愚亭”(注③)。何以知之為柳子重建?從其命名以知之。因為柳子有“以數(shù)代名”的習(xí)慣。例如他稱劉禹錫為劉二十八,稱周韶州為周二十二,稱婁圖南為類***等。“愚”乃十三點畫,怎么用“十五”稱之? 張緒伯 先生說,柳子寫有《永字八法頌》(《外集補遺》)。同朝文人盧肇云:“永字八法,乃點畫爾”;《翰林禁經(jīng)》亦云:“八法者,永字八畫也……古人用筆之術(shù),多于永字取法。以其八法之勢,可通一切字也”(注④)。由此可見唐代文人是把“愚”看作十五點畫的。這樣看來,“十五亭”即“愚亭”之別稱無疑,既是柳子命名又是柳子所建也無疑。而柳子把當(dāng)初建在“池之南”的“愚亭”遷建到“池之北”去的事,便無可辯駁地說明了:其亭的確被大水沖毀了,毀于哪年夏天,我們不得而知,但毀在柳子永州溪居期間無疑。
研究家們認為,《雨晴至江渡》詩大致寫于元和六年的夏天,即是說,誰也無法知曉其詩的準確寫作時間,但寫在柳子永州溪居期間則是可靠的。那么,“池之南”的“愚亭”被洪水沖毀可能就成了《雨晴至江渡》詩的寫作背景。
依據(jù)這樣的情境,再來品讀柳宗元這首七絕,我們就不難理解其內(nèi)容了!敖铣跚缢歼h步,日*向愚溪渡!蹦憧,“江雨初晴”,詩人首先想到要出去走一趟;已經(jīng)到了“日西”時分,詩人卻還“獨”自一人向愚溪渡口(愚溪入瀟水處)走去。為什么要在這個時候(大雨初停,時近黃昏)出去?一個“思”字,表現(xiàn)出作者心中有一樁難以割舍的心事。什么事?且看后面的詩句:“渡頭水落村徑成,撩亂浮槎在高樹!痹娙颂ぶ鴦偮冻鏊娴哪酀粜÷罚D難地走到愚溪渡口一看,只見一些木料和稻草已經(jīng)“撩亂”變成“浮槎”并掛在愚溪*的高樹上!原來,詩人是尋找因下大雨漲大水而被沖毀的“愚亭”來了!愚溪“幽邃淺狹”,“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愚溪詩序》),小舟也不能進,無運放竹、木筏子事,自古至今皆然。所以,末句詩中的“槎”既不是“竹、木筏子”,也不是其他“水中浮木”,而是“愚亭”被大水沖毀后散落的那些“木頭和草料”。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柳宗元這首七絕既非“閑散詩”,又非“偶然景”,更非“抒寫孤寂憂憤之心境”,而是一首即事興懷詩,它記敘了“愚亭”被大水沖毀瞬間瓦解的真實懷景,流露出一種對“愚亭”被毀的十分惋惜而又無可奈何的心情,實質(zhì)上表現(xiàn)了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對美好事物的懷念與追求。
柳宗元詩的總特色可概括為“冷峻”二字(前人有所謂“秾秾纖簡淡、清峭森嚴”的說法),這是詩人謫居永州十年“恒惴栗”的主觀心緒和那“南夷”“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的自然環(huán)境相互交織在詩中的必然反映,但這并不是說他的每一首詩都如此。在他的永州山水詩中,也有一些寫得“冷”而不“峻”,“清”而不“峭”的,如古體詩《漁翁》和這首《雨晴至江渡》的七言絕句就是這樣,它文筆簡淡卻描寫傳神,畫面清幽而意境深遠,給讀者以廣闊的空間想象美而絕無絲毫森嚴峻峭之感。
雨晴原文翻譯及賞析3
蝶戀花·暖雨晴風(fēng)初破凍
宋代:李清照
暖雨晴風(fēng)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譯文及注釋
暖雨晴風(fēng)初破凍,柳眼梅腮(sāi),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diàn)重。
暖暖的雨,暖暖的風(fēng),送走了些許冬天的寒意。柳葉長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經(jīng)來了。端莊的少婦,也被這春意撩撥起了愁懷。愛侶不在身邊,又能和誰把酒論詩呢?少婦的淚水流下臉頰,弄殘了搽在她臉上的香粉。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diào),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雨: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作“日”,旁注“雨”。晴: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旁注“和”;《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詞統(tǒng)》《古今詩余醉》《林下詞選》《歷代詩余》《漱玉詞》(詩詞雜俎本)作“和”;《花草粹編》、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作“清”; 《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清,誤”。初破凍:剛剛解凍。柳眼:初生柳葉,細長如眼,故謂“柳眼”。眼:《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潤”;《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林下詞選》、詩詞雜俎本《漱玉詞》作“潤”。梅腮:梅花瓣兒,似美女香腮,故稱“梅腮”。腮:《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林下詞選》、詩詞雜俎本《漱玉詞》作“輕”。花鈿:用金翠珠寶等制成花朵的首飾。
乍試夾衫金縷(lǚ)縫,山枕斜欹(qī),枕損釵(chāi)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lán)猶剪燈花弄。
少婦試穿金絲縫成的夾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無情無緒的斜靠在枕頭上,把她頭上的釵兒壓壞了,她也茫然不顧。她孤單的愁思太濃,又怎能做得好夢?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著燈花,心里想著愛侶。
乍:起初,剛剛開始。衫:《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詞統(tǒng)》《古今詩余醉》《歷代詩余》《林下詞選》《漱玉詞》(詩詞雜俎本)作“衣”。金縷縫:用金錢縫成的農(nóng)服。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稱“山枕”。山,《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鴛”。斜欹:《歷代詩余》、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作“欹斜”。欹:靠著。釵頭鳳:即頭釵,古代婦女的首飾。因其形如鳳,故名。夜闌:夜深。燈花:燈蕊燃燒耐結(jié)成的花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和風(fēng)暖雨,湖面冰層已慢慢融化。柳葉發(fā)新芽,梅花綻放,已經(jīng)感覺到春天將近了。這樣的時刻又能和誰把酒論詩呢?獨坐相思,淚融殘粉,就連頭上所戴的些許首飾,也覺得無比沉重了。
初試金絲縫成的夾衫,慵懶的斜靠在枕頭上,只把那頭釵壓壞也難以顧及。愁思太濃,又怎能做得好夢?直至夜闌人靜之時,仍剪弄燈花,以排遣愁懷。
注釋
初破凍:剛剛解凍。
柳眼:初生柳葉,細長如眼,故謂“柳眼”。梅腮:梅花瓣兒,似美女香腮,故稱“梅腮”。
花鈿(diàn):用金翠珠寶等制成花朵的首飾。
乍:起初,剛剛開始。金縷縫:用金錢縫成的農(nóng)服。
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稱“山枕”。欹(qī):靠著。
釵頭鳳:即頭釵,古代婦女的首飾。因其形如鳳,故名。
夜闌:夜深。燈花:燈蕊燃燒耐結(jié)成的花形。
譯文及注釋
譯文
暖暖的雨,暖暖的風(fēng),送走了些許冬天的寒意。柳葉長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經(jīng)來了。端莊的少婦,也被這春意撩撥起了愁懷。愛侶不在身邊,又能和誰把酒論詩呢?少婦的淚水流下臉頰,弄殘了搽在她臉上的香粉。
少婦試穿金絲縫成的夾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無情無緒的斜靠在枕頭上,把她頭上的釵兒壓壞了,她也茫然不顧。她孤單的愁思太濃,又怎能做得好夢?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著燈花,心里想著愛侶。
注釋
蝶戀花:詞牌名。又名“鳳棲梧”“鵲踏枝”等。雙調(diào),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雨: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作“日”,旁注“雨”。晴:四部叢刊本《樂府雅詞》旁注“和”;《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詞統(tǒng)》《古今詩余醉》《林下詞選》《歷代詩余》《漱玉詞》(詩詞雜俎本)作“和”;《花草粹編》、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作“清”; 《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清,誤”。初破凍:剛剛解凍。
柳眼:初生柳葉,細長如眼,故謂“柳眼”。眼:《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潤”;《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林下詞選》、詩詞雜俎本《漱玉詞》作“潤”。梅腮:梅花瓣兒,似美女香腮,故稱“梅腮”。腮:《唐宋諸賢絕妙詞選》、《林下詞選》、詩詞雜俎本《漱玉詞》作“輕”。
花鈿(diàn):用金翠珠寶等制成花朵的首飾。
乍:起初,剛剛開始。衫:《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詞統(tǒng)》《古今詩余醉》《歷代詩余》《林下詞選》《漱玉詞》(詩詞雜俎本)作“衣”。金縷縫:用金錢縫成的農(nóng)服。
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稱“山枕”。山,《草堂詩余別集》注“一作鴛”。斜欹:《歷代詩余》、文津閣四庫全書本《樂府雅詞》作“欹斜”。欹(qī):靠著。
釵頭鳳:即頭釵,古代婦女的首飾。因其形如鳳,故名。
夜闌:夜深。燈花:燈蕊燃燒耐結(jié)成的花形。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應(yīng)該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在有的版本中,題作”離情“或”春懷“。當(dāng)作于趙明誠閑居故里十年后重新出仕、李清照仍獨自留居青州時。趙明誠擔(dān)任地方官的時候,二人曾有過短暫的離別。
創(chuàng)作背景
此詞很難確切系年,應(yīng)該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在有的版本中,題作”離情“或”春懷“。當(dāng)作于趙明誠閑居故里十年后重新出仕、李清照仍獨自留居青州時。趙明誠擔(dān)任地方官的時候,二人曾有過短暫的離別。
賞析
此詞《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詞綜》等都題作“離情”,而《草堂詩余別集》還注云:“一作春懷”。由此看來,這些恐均非原題,是后人據(jù)詞作內(nèi)容添加的;此外,“春懷”與“離情”確也概括了詞作的'主要內(nèi)容。從詞作的內(nèi)容與風(fēng)格來看,這首詞當(dāng)寫于詞人婚后不久,夫妻小別,李清照獨居時。
“暖日晴風(fēng)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開首三句,詞人放眼室外,由春景落筆。但見初春時節(jié),春風(fēng)化雨,和暖怡人,大地復(fù)蘇,嫩柳初長,如媚眼微開,艷梅盛開,似香腮紅透,到處是一派春日融融的景象。詞人前期生活雖然沒有大的波折,但以其獨具的才情、細膩的情感,以及對外部世界敏銳的感悟、強烈的關(guān)注,常有出人意表之想。表現(xiàn)在詞作里,就是經(jīng);坌莫氄,發(fā)人所未發(fā),見人所未見!芭涨顼L(fēng)”似還不足以表達春天到來的特征,而緊接以“柳眼梅腮”(此句歷來被稱為“易安奇句”),則使到來的春天更直接、更形象。李商隱在《二月二日》一詩中有“花須柳眼各無賴,紫蝶黃蜂俱有情”,蘇軾在《水龍吟》詞中描繪柳葉情狀是“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磥砼~人受此啟發(fā),抓住兩個極具特點的事物,寫出春天的生機。第三句的“已覺春心動”,從語意上看,是對春天來臨總的概括,實亦是自己懷春之情已動之流露。詞人游春、賞春,目睹良辰美景,必有所思,這句也暗啟后二句詞人所抒發(fā)的情思:“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迸~人的細膩、**的思緒與感悟進一步強化,面對如此大好春光,自然便聯(lián)想到自己獨處深閨,孤棲寂寞,這與往日和丈夫趙明誠一齊把玩金石,烹茗煮酒,賞析詩文的溫馨氣氛形成強烈反差。一個“誰與共”,道出此刻詞人內(nèi)心的苦澀。緊接著詞人用一個細節(jié)來進一步形容自己內(nèi)心的苦澀,淚水流淌,臉龐上的香粉為之消融,心情沉重以致覺得頭上戴的花鈿也是沉甸甸的。
詞作的下片,詞人以細微的筆觸,緊承上片末句,著重刻畫自己具體的閨中寂寞生活!罢г噴A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贝号烨纾貉b初試,然而詞人卻足不出戶,去觀賞那美好的春景,卻斜倚在山枕上,以致把精美的釵頭鳳給壓壞了!吧秸怼,即檀枕,因其如“凹”形,故稱山枕。詞人不出戶觀賞春景,是因怕良辰美景觸引傷感之情,二是表明其心境郁悶,慵懶至極。一個“損”字,也暗示詞人慵懶、無精打彩。末二句:“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背畋緹o形,卻言“抱”,可見此愁對其來說有多“濃”,多重,更何況是“獨抱”,此情更是難堪!盁o好夢”,是說現(xiàn)實很寂寞無聊,想在夢中去尋求慰藉,但卻始終無法進入夢鄉(xiāng),直至夜闌人靜之時,仍剪弄燈花,以排遣愁懷!蔼q”字寫活了詞人百無聊賴的情態(tài)。此外,剪弄燈火,古時婦女常藉以卜數(shù)夫君之歸期。這兩句寫得極為細致、生動,看似毫不經(jīng)意,如敘寫生活本身,實是幾經(jīng)苦煉,沒有生活經(jīng)歷和深厚的藝術(shù)功力是無法寫就的。清詞論家賀裳評這兩句為“入神之句”(《皺水軒詞筌》)。
全詞從白天寫到夜晚,刻畫出一位熱愛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銘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婦形象。
雨晴原文翻譯及賞析4
雨晴
陳與義〔宋代〕
天缺西南江面清,纖云不動小灘橫。
墻頭語鵲衣猶濕,樓外殘雷氣未*。
盡取微涼供穩(wěn)睡,急搜奇句報新晴。
今宵絕勝無人共,臥看星河盡意明。
譯文
雨過云開,西南的江面清*湛藍,一抹微云橫臥江上小灘一動不動。立在墻頭的嘰嘰喳喳的鳥雀羽毛仍濕,樓外遠處不時傳來幾聲低沉的雷聲。趁雷雨后的微涼睡個安穩(wěn)的好覺,趕快吟幾句奇詩回報雨后的新晴。今夜這如此美妙的情境無人共享,便我一人也要盡興臥看銀河直到天明。
注釋
天缺:雨過云開,露出一角青天。纖云:細云。此指夏日雨后的高卷云。小灘:喻纖云。語鵲:語鷗:喳喳叫的鳥鵲。衣:比擬鳥鵲的羽毛。殘雷:即將消失的低沉的雷聲。供:提供。穩(wěn)睡:安穩(wěn)入睡。報:回報,報答。絕勝:非常美妙的情境。星河:天上的銀河。盡意:盡情。
賞析
這首七律描繪了酷暑雷雨過后的自然景象,抒發(fā)了詩人感受雨后新涼的舒暢喜悅的心情。
首聯(lián)、頸聯(lián)都描繪雨晴的景象,首聯(lián)寫天空。
“天缺西南江面清,纖云不動小灘橫!敝小疤烊蔽髂稀睂懳髂戏降奶煲崖冻隽宋邓{,標示出“晴”,“江面清”三字是以江南的清*湛藍來比喻天空西南方的晴明之色!袄w云不動”,寫白云紋絲不動!靶M”三字承接“江面清”,比喻一抹云如橫在江面的小灘。這兩句前四字都用白描手法繪實景,后三字都用比喻對實景加以形容,兩個比喻前后照應(yīng),使二句之景融為一體,形成一幅完整的畫面,形象生動逼真,色彩鮮明富于立體感。
頷聯(lián)“墻頭語鵲衣猶濕,樓外殘雷氣未*。”里,詩人的視線,由于鵲叫自然地由仰視轉(zhuǎn)為*視,描寫由形為主轉(zhuǎn)聲為主!蔼q濕”,即寫出雨后初晴,又表現(xiàn)了鵲的情態(tài)活潑可愛。下句,隨“殘雷”的低響,描寫形聲兼顧轉(zhuǎn)以寫聲為主。“氣未*”三字寫雷聲不甘于立即銷聲匿跡。這一聯(lián),鵲能“語”又有“衣”,雷能“殘”又有“氣”,運用了擬人手法,使詩句富有生氣。清脆的鵲語與低沉的殘雷形成對比,**一致,交織成一首雨晴時大自然的交晌曲。
頸聯(lián)用敘事抒發(fā)雨睛的喜悅。
“盡取微涼供穩(wěn)睡,急搜奇句報新晴!庇旰笪鲆鹚,雨后新晴牽動詩情,但詩情勝過睡意!氨M取”、“急搜”、“微涼”、“穩(wěn)睡”、“奇句”、“新晴”這六個帶修飾語的詞,使兩個記事詩句具體可感!肮弊謱懽匀唤o人的提供!皥蟆弊謱懭藢ψ匀坏幕貓,這正是人與自然的**一致。
尾聯(lián)兩句仍敘事,事中有景,景中寓情。
“臥看星河盡意明”一句化用杜牧的“臥看牽?椗恰,只是沒有小杜詩句的寂寞感,而是興致盎然。“盡意”二字,不僅描繪星河的明澈,更賦予星河以生命,讓它充分綻放光彩,也采報答雨后的新睛。
通觀全詩,詩人捕捉住雨后初晴自然景況變化的瞬間,以乍晴的天空、漂浮的白云、爭喧的鵲鳴、低沉的雷聲,構(gòu)成了多層次多角度、氣勢恢弘的絢麗景觀。詩中雖未著一個情字,但喜悅之情旱已透過寫景敘事的字里行間噴涌而出,全詩清麗雄渾,奇趣橫生。
陳與義
陳與義(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漢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亮遷居洛陽,故為宋代河南洛陽人(現(xiàn)在屬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紹興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詩人,同時也工于填詞。其詞存于今者雖僅十余首,卻別具風(fēng)格,尤近于蘇東坡,語意超絕,筆力橫空,疏朗明快,自然渾成,著有《簡齋集》。
雨晴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拋球樂·逐勝歸來雨未晴
[五代]馮延巳
逐勝歸來雨未晴,樓前風(fēng)重草煙輕。谷鶯語軟花邊過,水調(diào)聲長醉里聽。款舉金觥勸,誰是當(dāng)筵最有情。
譯文及注釋:
賞析:
早在鐘嶸《詩品序》中,就曾說過“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的話。大自然中四時景物的變化足以感動人心,本來是千古以來詩歌創(chuàng)作中的一項重要質(zhì)素,一般說來外界物象之所以能感動人心,大約主要有兩種情形:其一是由于有生之物對于生命之榮謝生死的一種共感,所以見到草木之零落,便可以想到美人遲暮之悲,如同陸機在《文賦》中所說的“悲落葉于勁秋,喜柔修于芳春”。其二是由于大自然的永恒不變的運轉(zhuǎn),往往可以對人世之短暫無常,形成一種強烈的對比,即如李煜的“春花秋月何時了”。在這兩種情況中,物與心之互相感發(fā)都是較為明白可見的,在評賞時,也都較為容易解說。有些作品,物與心之間相互感發(fā)的關(guān)系,并不明白易見,其中確實具有一種深微幽隱的感發(fā)。馮延巳的這一首詞,正是屬于這一類作品。它傳達的并不是什么強烈明顯的情意,而是以銳敏細微的感受,傳達了一種深微幽隱的情緒的萌發(fā)。
開端第一句“逐勝歸來雨未晴”,先由時節(jié)和天氣寫起,在時節(jié)與天氣之間,表現(xiàn)了一種矛盾情況。時節(jié)是美好的游春逐勝的日子,而天氣則是陰雨未晴!爸饎佟,指春日爭逐于游春賞花之事,意興原該是高揚的,但陰雨天則使人掃興!坝晡辞纭彼坪跻餐嘎兑环N將晴而未晴之意。詩人“逐勝”已經(jīng)“歸來”,雖在陰雨之中,卻也未曾放棄“逐勝”的春游。在這種種矛盾的結(jié)合之間,便已顯示了一種繁復(fù)幽微的感受,既有興奮,也有悵惘。既有春光之美好,也有細雨之迷蒙。這開端一句看似非常*淡,實已具含了足以引發(fā)人心觸動的多種因素。像這種幽微婉曲的情境,只有最為敏銳善感的心靈才能感受得到,也只有最具藝術(shù)修養(yǎng)的詩人才能表現(xiàn)得出來。
接著“樓前風(fēng)重草煙輕”一句,寫的正是這情緒觸引中的眼前所見!皹乔啊倍,表面只寫詩人倚立樓頭,為以下寫樓前所見之景物做準備,但詩人“逐勝歸來”,依然倚立樓頭,就是內(nèi)心由于逐勝之游引起了一種觸引感發(fā)。“風(fēng)重草煙輕”使心中原已觸引起的一種感發(fā),更為滋長和擴大。“風(fēng)重”是說風(fēng)力之強勁,“草煙輕”,是說草上煙藹因風(fēng)吹散而逐漸消失。表面寫眼前將晴未晴的景色,然而“物色之動,心亦搖焉”,這種景色,正是引起人心微妙之觸發(fā)的重要因素。北宋詞人柳永就曾寫過“草色煙光殘照里,無人會得憑欄意”,可見“草色煙光”的景色,確實可以引起人內(nèi)心的一種感發(fā)。一個人如能夠觀察到風(fēng)力之“重”與草煙之“輕”,此人必是已在樓頭佇立了相當(dāng)長的時間了。于是詩人對四周的景物情事也就有了更為清楚的認知與更為深刻的感受。因此下面繼之以“谷鶯語羅花邊過,水調(diào)聲長醉里聽”的敘寫!肮鳃L”,是才出谷的黃鶯,正是鳴聲最為嬌軟之時,這種鳴聲正**了春天所滋育出來的最新鮮的生命。何況這種嬌軟的鶯啼,又是從繁枝密葉的花樹邊傳送過來的,有聲,有色,這種情景和聲音所給予詩人的感發(fā),當(dāng)然就較之第二句的“風(fēng)重草煙輕”更為明顯和動人了。如此逐漸寫下來,大自然的景象便與詩人的情意逐漸加強了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于是下一句的“水調(diào)聲長醉里聽”便寫到了人的情事。“水調(diào)”是一種哀怨動人的曲子。“水調(diào)”且“聲長”更可想見共聲調(diào)之綿遠動人。何況詩人還在后面又加了“醉里聽”三個字,這就不僅寫出了飲酒之醉,而且因酒之醉更增加了詩人對歌曲的沉醉。這首詞從開端的時節(jié)與天氣一直寫下來,感受愈來愈深切,寫到這里,真可以說是引起了干回百轉(zhuǎn)的無限情思。有了如此幽微深切的感發(fā),便不由人不想到要尋找一個足以將這些情思加以投注的'對象,于是詩人遂終于在最后寫出了“款舉金觥勸,誰是當(dāng)筵最有情”兩句深情專注的詞句。這二句真是表現(xiàn)得珍重纏綿!翱钆e”是極其珍重尊敬的態(tài)度,“金觥”是極其珍貴美好的器皿,金觥中又是極其芳醇的酒漿,最后更加一“勸”字,當(dāng)然是勸飲之意,如此珍重地想要將芳醇的美酒呈獻給一個值得呈獻的人,詩人心中所引發(fā)洋溢著的是無比深摯芳醉的情意。最后結(jié)之以“誰是當(dāng)筵最有情”,意謂:在今日的筵席之上,哪一個才是真正能夠體會這種深濃的情意,值得呈獻這一杯美酒的有情人呢?于*淡的敘寫中逐漸加深了情意的感發(fā),表現(xiàn)出內(nèi)心深微幽隱的一種投注和奉獻的追尋與向往之情,這正是馮延巳詞的一貫的特色。
雨巷原文及賞析 (菁選2篇)(擴展5)
——唯美情詩雨巷賞析3篇
唯美情詩雨巷賞析1
文 | 戴望舒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著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樣的顏色,
丁香一樣的芬芳,
丁香一樣的憂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寂寥的雨巷,
撐著油紙傘
像我一樣,
像我一樣地,
默默行著,
冷漠,凄清,又惆悵。
她靜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飄過
像夢一般的
像夢一般的凄婉迷茫。
像夢中飄過
一支丁香地,
我身旁飄過這女郎;
她靜靜地遠了,遠了,
到了頹圮的籬墻,
走盡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顏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悵。
撐著油紙傘,獨自
彷徨在悠長,悠長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飄過
一個丁香一樣的
結(jié)著愁怨的姑娘。
雨巷原文及賞析 (菁選2篇)(擴展6)
——師說原文賞析及翻譯 (菁選2篇)
師說原文賞析及翻譯1
【師說原文】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xué)於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焉。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之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吾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印⑷O子、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骸叭诵,必有我?guī)。?/p>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於時,學(xué)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注釋】
1學(xué)者:求學(xué)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xué)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yè),泛指古代經(jīng)、史、諸子之學(xué)及古文寫作;螅呻y問題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論語·述而》載:“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4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dāng)于“于”,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7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
8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xué)習(xí)道理。師,用做動詞。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需要知道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難道。知,了解、知道。年:這里指生年。之,結(jié)構(gòu)助詞,無實義。
10是故:因此,所以。
11無:無論、不分。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在的(地方)。意思是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自己的老師。
13師道:從師的風(fēng)尚。道,這里有風(fēng)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猶且:尚且,還。
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低于,不及。
18恥學(xué)于師:以從師學(xué)習(xí)為恥。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fā)。
20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3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xué)習(xí)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xí),使……學(xué)習(xí)。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xué)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xué)。
24句讀之不知:句讀不明。與下文“惑之不解”結(jié)構(gòu)相同。之,賓語前置標志。
25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26小學(xué)而大遺:小的方面倒要學(xué)習(xí),大的方面卻放棄了。遺,丟棄,放棄。
27巫醫(y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yī)治疾病為業(yè)的人,連稱為巫醫(yī)。《逸周書·大聚》有關(guān)于“巫醫(yī)”的記載,被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yè)。
28百工:各種工匠。
29相師:拜別人為師。
30族:類。
31曰師曰弟子云者:稱“老師”稱“弟子”等等。云者,有“如此如此”的意味。
32年相若:年齡差不多。相若,相像,差不多。
3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阿諛、奉承。
34復(fù):恢復(fù)。
35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里為前一種意思,相當(dāng)于士大夫。
36不齒:不屑與之同列,羞與為伍,意思是看不起。齒,并列、排列。
37乃:竟。
38其可怪也歟:真是奇怪啊。其,語氣副詞,表示反問。也歟,虛詞連用,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相當(dāng)于“啊”。
39圣人無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北)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的由來。
41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42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xué)習(xí)彈琴。師,樂師。
43老聃(dān):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鬃釉蛩埥潭Y儀。
44之徒:這些人。
45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煟撼鲎浴墩撜Z·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46不必:不一定。
47術(shù)業(yè)有專攻:學(xué)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專門研究。攻,學(xué)習(xí)、研究。
48李氏子蟠(pán):李蟠,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要記住這篇文章哦:師說原文及翻譯注釋,如果喜歡,可以經(jīng)常來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姐姐給大家講述:【師說原文及翻譯注釋(2)】
49六藝經(jīng)傳(zhuàn)皆通習(xí)之:六藝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xué)習(xí)了。六藝,指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jīng)典!稑贰芬咽,此為古說。經(jīng),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注解經(jīng)典的著作。通,普遍。
50不拘于時:指沒有受到時代風(fēng)氣的影響,不以從師學(xué)習(xí)為恥。時,時俗,指當(dāng)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fēng)氣。于,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xué)習(xí)的風(fēng)尚。嘉:贊許,嘉獎。
52貽:贈送,贈予。
【翻譯】
古代求學(xué)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靠(他)來傳授真理、講習(xí)學(xué)業(yè)、解釋疑難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難呢?有了疑難而不向老師求教,那些疑難就始終無法解決了。生在我前頭的人,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本來就比我早,我應(yīng)該向他學(xué)習(xí);生在我后面的人,如果他懂得真理和知識比我早,我也應(yīng)該向他學(xué)習(xí)。我(向他們)學(xué)習(xí)的是真理和知識,哪管他們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不管地位貴賤,不管年紀大小,真理和知識在哪里,老師也就在哪里。唉!從師學(xué)習(xí)的風(fēng)尚失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難問題也就難了!古時候的圣人,他們(的才智)超過一般人遠得很哪,尚且從師而求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也很遠,卻以從師求學(xué)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
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其原因不都是出在這里嗎!(人們)疼愛自己的孩子,就選擇老師教育他;但對于自己,就以拜師學(xué)習(xí)為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孩子們念書,告訴他們學(xué)習(xí)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的老師。讀書不會斷句,有疑難問題不能解決,(在這兩事中,)前者去請教老師,后者卻不去,學(xué)了小的,丟了大的,我看不出(這種人)是高明的。巫師、醫(y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他們不以互相學(xué)習(xí)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一說到"老師""弟子"這樣的話,就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笑),他們就說:"那個人與那個人年齡差不多,道德學(xué)問也不相上下,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十分羞恥,以地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似于奉承巴結(jié)。"唉!從師而學(xué)的風(fēng)尚之不能恢復(fù)就可想而知了。
巫師、醫(yī)生、樂師和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看不起的,如今士大夫的智慧反而比不上(這些人),這不真是奇怪的事情么!孔子說:三人同行,其中必有可以當(dāng)我的老師的。因此學(xué)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xué)生有才智,(只不過)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xué)術(shù)技能各有專長罷了。**的孩子名蟠的,十七歲了,喜歡古文,六經(jīng)和它的`傳文,全都學(xué)習(xí)過。他不受時俗風(fēng)氣的限制,向我來學(xué)習(xí)。我贊許他能實行古人求師的正道,就作這篇《師說》贈給他。
【賞析】
《師說》是韓愈的一篇著名議論文,有著卓越的見解和很強的現(xiàn)實針對性。在本篇議論文中,作者運用流利暢達的筆觸,通過反復(fù)論辯,申明了為師的性質(zhì)與作用,論述了從師的重要意義與正確原則,批評了當(dāng)時普遍存在的不重師道的不良習(xí)俗。此文是為李蟠而作,實際上是借此抨擊那些自恃門第高貴、不肯從師學(xué)習(xí)甚至譏笑別人從師的士大夫階層,有著鮮明的針砭時弊的作用。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師,不應(yīng)因地位貴賤或年齡差別,就不肯虛心學(xué)習(xí)。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證,申明求師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時人實不應(yīng)背棄古道。文章體現(xiàn)出非凡的勇氣和**精神,也表現(xiàn)出作者不顧世俗獨抒己見的精神,推動了樂于從師善于學(xué)習(xí)的社會風(fēng)氣。
要記住這篇文章哦:師說原文及翻譯注釋(2),如果喜歡,可以經(jīng)常來找我,我是你的“秀秀姐”。 姐姐給大家講述:【師說原文及翻譯注釋(3)】
這篇文章是針對門第觀念影響下“恥學(xué)于師”的壞風(fēng)氣寫的。*古代的學(xué)校教育十分發(fā)達,從**到地方都有官學(xué)。在唐代,魏晉以來的門閥**仍有沿襲。貴族子弟都入弘文館、崇文館和國子學(xué)。他們無論學(xué)業(yè)如何,都可以為官。因此,在當(dāng)時士大夫階層中,普遍存在著尊“家法”而鄙師的心理。由此可見,韓愈作《師說》并大張旗鼓地宣揚自己的觀點,是難能可貴的。
實際上,可以把《師說》看作是韓愈提倡“古文”的一個莊嚴宣言。六朝以來,駢文盛行,寫文章不重視思想內(nèi)容,講求對偶聲韻和詞句華麗,盡管也產(chǎn)生了一些藝術(shù)成就很高的作品,卻導(dǎo)致了文學(xué)創(chuàng)作中浮靡之風(fēng)的泛濫。這種風(fēng)氣,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韓愈不是第一個提倡“古文”的人,卻是一個集大成者。他無論在文學(xué)理論還是在創(chuàng)作實踐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運動”的興起與發(fā)展,主張“文以載道”,并且培養(yǎng)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創(chuàng)作的年輕人。
此文起筆,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學(xué)者必有師”,并以教師的職能作用總論從師的重要性和擇師的標準。開篇第一句“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說明古人重視師道,又針對現(xiàn)實,借古諷今。“必有”二字,語氣極為肯定。然后指出師的職能作用是“傳道受業(yè)解惑”,從正面申述中心論點。緊接著對老師的職責(zé)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見解:“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隨即緊扣“解惑”二字,以“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點出不從師的危害,從而說明從師的重要,從反面申述中心論點。并對如何擇師也提出獨到見解:“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弊詈缶o扣“傳道”二字,闡明道之有無是擇師的唯一標準。這一觀點一反時俗,將貴賤長少排出標準之外,直接指向了士大夫階層的門第觀念,具有在學(xué)問面前人人*等的**精神和辯證思想,并為下文針砭時弊張本。
第二段以感慨發(fā)端,批判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fēng)氣,盡吐不*之氣,也指明了文章的現(xiàn)實意義。作者首先慨嘆師道不傳,指出師道不傳的危害,這一層承接上文從師的標準,并領(lǐng)起下文對恥于從師的不良風(fēng)氣的批判。接著運用對比的方法分三層論述。第一層,把“古之圣人”從師而問和“今之眾人”恥學(xué)于師相對比,指出是否尊師重道,是圣愚分野的關(guān)鍵所在;第二層,以為子“擇師而教之”,自己卻不愿甚至恥于從師作對比,則指出“今之眾人”“小學(xué)而大遺”的謬誤;第三層,以“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作比較,揭示了尊卑貴賤和智力高下成反比的奇怪現(xiàn)象,批判了當(dāng)時社會上輕視師道的風(fēng)氣。
在第三段中,作者以孔子從師的范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視師道的事跡,進一步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這一段開頭先提出“圣人無常師”的論斷,與第1段“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呼應(yīng),并且往前推進一步,由“學(xué)者”推進到“圣人”,由“必有師”推進到“無常師”。舉孔子之例加以論述,因為孔子在人們心目中是至圣先師,舉孔子為例就有**性,能加強說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的結(jié)論,這既是對前文有關(guān)從師學(xué)習(xí)態(tài)度的申述,也是對師生關(guān)系、師道關(guān)系的新的概括。這一思想將師生之間的那條人為的固定界限取消了,并對自古以來“師道尊嚴”的傳統(tǒng)提出了挑戰(zhàn)。這種以能者為師的觀點就是“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以“李氏子蟠”從師學(xué)習(xí)的事例,贊揚李蟠“不拘于時”“能行古道”,并說明了寫作本文的緣由。繼第三段引“古之圣人”孔子從師的范例之后,作者以李蟠作為當(dāng)時后生晚輩從師求學(xué)的范例,對李蟠加以勉勵,對當(dāng)時求學(xué)的人則是一種號召。本段是一篇結(jié)構(gòu)完整的議論文的附言,有如文章的后記或跋,作者對寫作緣起做簡單的說明:是為了鼓勵自己的學(xué)生“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而做!安痪杏跁r”的“時”指“恥學(xué)于師”“惑而不從師”的社會風(fēng)氣,“古道”指“從師而問”。這一段與第3段內(nèi)容上緊密相承,是全文的重要論據(jù),在意義上是前文論述的再遞近。以“聞道”在先者為師的優(yōu)良學(xué)風(fēng),總結(jié)全文主旨,點明主題。
師說原文賞析及翻譯2
原文: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xué)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校瑒t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注釋:
[1]之:無意義。學(xué)者:求學(xué)的人。
[2]所以:用來……的,……的憑借。
[3]道: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xué)、**等原理、原則?梢詤⒖幢緯厦嫠x韓愈《原道》。
[4]受:通“授”。傳授。
[5]業(yè):泛指古代經(jīng)、史、諸子之學(xué)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xué)解》中所述作者治學(xué)內(nèi)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笨鬃映姓J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并非這樣。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
[8]乎:于,在。
[9]聞道: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聞,聽見,引伸為懂得。道:儒家之道。
[10]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即以之為師。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知,了解,知道。年:這里指生年。之,結(jié)構(gòu)助詞,無實在意義。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自己的老師。
[13]師道:從師學(xué)習(xí)的風(fēng)尚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猶且:尚且。
[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猶“不如”。
[18]恥學(xué)于師:以向老師學(xué)習(xí)為恥。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fā)。
[20]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涂!
[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3]句讀(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xué)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xué)。讀,通“逗”。
[24]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不”同“否”。此句翻譯時應(yīng)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5]小學(xué)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xué)習(xí),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遺,丟棄,放棄。
[26]巫醫(y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yī)治疾病為業(yè)的人,連稱為巫醫(yī)!兑葜軙ご缶邸酚嘘P(guān)于“巫醫(yī)”的記載,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yè)。
[27]百工:各種工匠。
[28]相師:互相學(xué)習(xí)。
[29]族:類。
[30]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31]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可羞,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阿諛,奉承。
[32]復(fù):恢復(fù)。
[33]君子: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里用前一種意思,相當(dāng)于士大夫。
[34]不齒:不屑與之同列,羞與為伍,意思是看不起。齒,并列,排列。
[35]乃:竟。
[36]其可怪也歟:真是奇怪啊。其,語氣副詞,表示反問(詰問);也歟,也作“也與”,虛詞連用,語氣詞,表示疑問或感嘆,相當(dāng)于“啊”。
[37]圣人無常師:《論語·子張》:“子貢曰‘……夫子焉不學(xué),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xué),又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師呢!
[38]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北)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的由來。
[39]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xué)習(xí)彈琴。師,樂師。
[40]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鬃釉蛩埥潭Y儀。
[41]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p>
[42]不必:不一定。
[43]術(shù)業(yè)有專攻:學(xué)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專門研究。攻:學(xué)習(xí)、研究。
[44]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45]六藝經(jīng)傳(zhuàn)皆通習(xí)之:六藝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xué)習(xí)了。六藝:指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jīng)典!稑贰芬咽,此為古說。經(jīng):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注解經(jīng)典的著作。通,普遍。
[46]不拘于時:指沒有受到時代風(fēng)氣的影響,不以從師學(xué)習(xí)為恥。時,時俗,指當(dāng)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fēng)氣。于,被。
[47]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xué)習(xí)的風(fēng)尚。嘉:贊許,嘉獎。
[48]貽:贈送。
翻譯:
古代求學(xué)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xué)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疑惑卻不求老師指教,那成為疑難的問題,終究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識和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并以他為師;在我之后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識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xué)習(xí)并以他為師。我學(xué)習(xí)的是知識,哪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因此,無論地位顯貴或是低下,無論年長年少,知識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求學(xué)的傳統(tǒng)已經(jīng)失傳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學(xué)問道理;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跟圣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xué)習(xí)為羞恥。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能成為圣人的原因,愚人能成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xué)習(xí)為可恥,糊涂!那些教他讀書,學(xué)習(xí)句子的停頓的老師,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道斷句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小的方面(句讀)要學(xué)習(xí),大的方面(解惑)卻丟棄,我沒見到他聰明在哪。巫醫(y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xué)習(xí)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yǎng)和學(xué)業(yè)也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從師學(xué)習(xí)的風(fēng)尚不再恢復(fù),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yī),奏樂之人,各類工匠,是士大夫們所看不起的,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jīng)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dāng)然)不如孔子。孔子說:"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xué)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弟子有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后,學(xué)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這樣罷了。
李氏的兒子李蟠,年紀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學(xué)習(xí)了,不受世俗的限制,向我學(xué)習(xí)。我贊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xué)習(xí)的風(fēng)尚,寫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賞析:
韓愈作《師說》的時候,有人以為是在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大致是可信的。這年韓愈35歲,剛由洛陽閑居進入國子監(jiān),為四門學(xué)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xué)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斷實踐的古文運動,在那一兩年內(nèi),正走出少數(shù)愛好者的范圍,形成一個廣泛性的運動,他儼然成為這個運動的年輕的**。他用古文來宣傳他的主張。維護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對當(dāng)代特別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兩漢的古文,反對“俗下文字”即魏晉以來“飾其辭而遺其意”的駢文:這就是古文運動的內(nèi)容。這個運動所以逐漸形成于唐德宗**的后期,是有現(xiàn)實的社會條件的。它是為維護唐**的**、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的**目的服務(wù)的。而這除**、大地主外,正是當(dāng)時廣大社會階層的現(xiàn)實利益的要求。韓愈的積極努力,對這個運動的開展與形成,起了不斷促進的作用。就古文來說,他不僅自己刻苦努力,從理論到實踐,表現(xiàn)了優(yōu)秀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不顧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別表現(xiàn)在給青年們熱情的鼓勵和指示!稁熣f》正是這種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進步意義和**精神的文章。
韓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養(yǎng)和天寶以來復(fù)古****的影響,從青年時代起,就以一個傳道的古文家自命。這也是他在科舉和仕宦的階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還愈來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參加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幕府的時候(796—798),先教李翱學(xué)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紹,不久又教張籍學(xué)古文。后來逃難到徐州(799),徐泗濠節(jié)度使張建封安置他在符離,又教一個青年人張徹讀古書,學(xué)古文。張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陽閑居(800—801)。向他請教的青年愈來愈多,他對青年們非常熱情,獎勵有加。他在《重答李翊書》中說:“言辭之不酬,禮貌之不答,雖孔子不得行于互鄉(xiāng),宜乎余之不為也。茍來者,吾斯進之而已矣,烏待其禮逾而情過乎?”為了“廣圣人之道”,他以熱情的、有禮貌的態(tài)度對待一切向他請教的青年,他認為這并不是什么“禮逾”和“情過”的問題。他回答許多青年的信,指示怎樣做人,怎樣作文。在韓愈看來,文章是作者的人格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做人與作文應(yīng)該是一致的。他進了國子監(jiān)后,對待青年依然非常熱情。
韓愈這樣不斷地同青年后學(xué)交往,給他們獎勵和指示,這是魏晉以后所沒有的現(xiàn)象,當(dāng)然要引起人們的奇怪,以至紛紛議論和責(zé)難。一切向韓愈投書請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為韓門弟子,因而韓愈“好為人師”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韓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們怎樣誹謗,依然大膽地回答青年們的來信。他在《答胡生書》中說:“夫別是非,分賢與不肖,公卿貴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賢,時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為謗!不敢自愛,懼生之無益而有傷也,如之何?”他對那些惡意中傷的誹謗,表示憤慨,也為向他請教的青年擔(dān)憂。《師說》的最后一段,聲明寫作的由來,說這是為了一個“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學(xué)習(xí)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實際上他是借此對那些誹謗者來一個公開的答復(fù)和嚴正的駁斥。他是有的放矢的。
在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1段)肯定從古以來師對于任何人總是不可少的,因為人不能“生而知之”,誰也不能沒有“惑”──茫然不解的東西。因此,他認為師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種“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他還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師,沒有社會地位(貴賤)或年齡(長少)的限制,只問他有沒有“道”,有就可以為師,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接著(第2段),他慨嘆古來的“師道”久已失傳,F(xiàn)在一般人,既不能“無惑”,又“恥學(xué)于師”,所以越來越愚蠢。然后列舉事例,論證這種“恥學(xué)于師”的風(fēng)氣實在是愚蠢而奇怪的。他說有一種人,即士大夫,對于兒子,則“擇師而教之”;但對于自己,“則恥師焉”:這就是他們的不明。又有一種現(xiàn)象,廣大的各行各業(yè)的人,即“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師為恥;而“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談到誰是師,誰是弟子,則大家共同非笑,問其理由,無非是年齡、地位云云,這又證明了他們的智慧反而在他們所瞧不起的巫醫(yī)等等之下,這不是很奇怪嗎?再看(第3段),“士大夫之族”所崇拜的“圣人”沒有一定的師,孔子的師有郯子、萇弘等,這些人都“不及孔子”。而且孔子還說過,三個人里面,一定有一個人是他的師。因此,作者得到另一個重要的論點,師和弟子的關(guān)系是相對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就是說,弟子可以為師,師也可以為弟子。所以師和弟子的關(guān)系的存在,最后結(jié)論很簡單,不過是因為“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緣故。這也還是前文所提出的論點,即能者為師。
由此可見,《師說》不僅嚴正地駁斥了那些愚蠢的誹謗者,更可貴的是提出了三點嶄新的、進步的“師道”思想:師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為師,只要具有那樣的能力;師和弟子的關(guān)系是相對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師。這些思想把師的神秘性、權(quán)威性、封建性**地減輕了;把師和弟子的關(guān)系合理化了,*等化了,把師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壘打破了。這些思想是和他后來發(fā)展的“道統(tǒng)”思想矛盾的。這些思想是具有**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這是唐德宗時代在相對的穩(wěn)定局面之下,城市繁榮、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的反映。
因此,可以想象,這篇《師說》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學(xué),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頑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對。實際上,韓愈也確乎因此官更難作,不斷地遭到當(dāng)權(quán)者的排擠。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xu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必懺拍辏803),韓愈在監(jiān)察御史的職位,第一次被當(dāng)權(quán)的官僚集團趕出了長安,貶到陽山(今廣東陽山),就是在作《師說》一年后。他這次被貶,原因可能很復(fù)雜,但照柳宗元所說,這篇《師說》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他由此“狂名”更大,為更多的頑固派所疾惡,更容易遭到莫名的排擠。然而韓愈在獎勵后學(xué)這一點上,態(tài)度始終不變,只是到了元和以后,聲勢沒有在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到了宋代,有人為韓愈辯解,說他“非好為人師者也”(《五百家注音辯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曰”),這是說,由于學(xué)者歸附,韓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師”的。又有人以為韓愈“作《師說》,蓋以師道自任”,但充其量不過“以傳道受業(yè)解惑為事,則世俗訓(xùn)導(dǎo)之師,口耳之學(xué)耳”(俞文豹《吹劍三錄》),這是指韓愈把師的封建作用**地降低了。可見這篇《師說》的**精神是不容易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因此,它在當(dāng)時的重大意義也就不難理解了。
雨巷原文及賞析 (菁選2篇)(擴展7)
——清*樂·雨晴煙晚原文翻譯及賞析 (薈萃2篇)
清*樂·雨晴煙晚原文翻譯及賞析1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砌下落花風(fēng)起,羅衣特地春寒。
翻譯:
①砌:臺階。②特地:特別。
賞析:
這首詞寫的是一個少婦在暮春時節(jié)的一個黃昏,思念親人并等待他歸來的情景。詞中表露的是女主人公那種淡淡的哀怨與悵恨,于微婉的格調(diào)中流動著絲絲思情。此類寫女子獨居傷懷、望夫歸來的題材,在《花間集》詞作中常見。作者大多善于攝取微細的生活鏡頭,融入特定的自然景象,來表現(xiàn)女主人公的感受。這首詞也體現(xiàn)了花間派的這種創(chuàng)作特色。
上片寫明節(jié)候、環(huán)境以及這位少婦所見的景物特色。雨后放晴,夕陽殘照,煙靄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見新池綠水盈盈,這景色春意盎然。這是女主人公乍一放眼就看到的自然美,與一般人的賞春并沒有什么不同,還未充分顯現(xiàn)出她觀景的獨特感受。作者在寫景中表現(xiàn)主人公觀景有一個心理過程。她乍一看春色挺美,但繼而看到暮色中歸來的雙燕在種著垂柳的庭院中翻飛盤旋,她的心弦就被觸動了,與前面兩句不自覺地感到春景之美就有些不同。燕子尚能在傍晚雙雙歸巢,那么人呢,作者沒有明說,只是寫這位少婦把閣中畫簾高高卷起。她的卷簾,既是為了更清楚地看雙飛燕,也是為了使燕子進入畫梁棲宿。這一無言的卷簾動作,蘊含著她的獨特而微妙的心情,既有對成雙晚歸的燕子的羨慕,也有只見歸燕而不見歸人的怨悵。雙燕在這里有鮮明的映襯作用,微露了她的復(fù)雜心境。在詞中,用雙飛燕、雙鷓鴣、雙飛蝶、雙鴛鴦等形象來襯托女子的孤獨感,是常見的,這里也是如此。至此讀者看到春色雖美,但在女主人公眼中卻有一個轉(zhuǎn)折,從一般的觀賞到融入自己的生**驗,賞景中那種希望成雙團聚的潛意識覺醒了。
如果說上片的最后兩句只是讓讀者領(lǐng)悟到她獨處的余味,那么下片的開頭就承上啟下,點明了一個“獨”字!包S昏獨倚朱闌”,說明她在等待歸人,也可以理解前面她為什么那樣凝神于雙燕了。這個“獨”字正是透露此詞懷人要旨的字眼。從“雨晴煙晚”到黃昏,再到眉月斜掛西南,夜色漸深,她等待歸人已有好長一段時間了。在這靜夜,望月思人的情懷也更濃更深了。從卷簾望飛燕到倚闌盼歸人而望月,地點是不斷移動的。此刻人依然未歸,她又來到了階砌再佇立等待。她真是心緒不寧,在住所凡是可看到歸人的地方多次徘徊。直到夜風(fēng)卷起階前的落花,拂動她的羅衣時,她才感到春寒襲人!奥浠L(fēng)起”再次點明了暮春的季節(jié)特征,兼有春思撩人的象征意味!疤氐亍笨山庾鳌疤匾狻被颉疤貏e”,在這里作“特別”解為宜。春夜的風(fēng)使她感到特別塞冷,不僅僅由于她只穿了件薄薄的羅衣,更主要是因為她的獨處而不能在心頭激蕩著暖流,這“寒”意無疑是精神體驗所致。這個春夜她恐怕要在寂寞的期待中度過了。這首詞的下片的意境頗有點像李白的《玉階怨》詩:“玉階生白露,夜久浸羅襪。卻下水精簾,玲瓏望秋月。”李白寫的是女子秋夜懷人之怨,用的是露濕羅襪的形象;馮延巳寫的是春夜懷人之怨,用的是風(fēng)拂羅衣的形象,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主人公的心情和盼待歸人有無結(jié)果,都給讀者留下了豐富的余韻。
清*樂·雨晴煙晚原文翻譯及賞析2
清*樂·雨晴煙晚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砌下落花風(fēng)起,羅衣特地春寒。
鑒賞
這首詞中寫“雙燕”、“垂柳”、“落花”,這些都是暮春時節(jié)的特有風(fēng)物。還寫有“雨晴煙晚”!靶略旅紡潯,這些都是傍晚的景象。舊以農(nóng)歷三月為暮春,并稱每月初三的新月為“蛾眉月”,據(jù)此則詞中所寫的應(yīng)是三月初三左右的暮春晚景。但這首詞絕對不是單純寫景制作,它通過暮春晚景的描寫,以表現(xiàn)閨中人的淡恨輕愁。
“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這首詞開頭兩句是說,雨后初晴,傍晚淡煙彌漫,碧綠的春水漲滿新池。
春天傍晚,雨后轉(zhuǎn)晴,天空中夕陽返照,煙靄升騰,園林中綠水漲池,波光瀲滟。這些都是閨中人在小閣看到的遠景,寫來層次清楚,色彩鮮明,突出的表現(xiàn)了春雨過后傍晚時分特有的景象。這兩句詞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思想感情,是人人都有的對生意盎然的春天景象的熱愛,還看不出具有閨中少婦特征的主觀感受。
“雙燕飛來垂柳院,小閣畫簾高卷!边@兩句是說,雙燕飛回柳樹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閣樓里畫簾高高卷起。
這兩句把少婦的感**彩表現(xiàn)得十分強烈。雙燕歸巢是傍晚時刻常見的景象,而“小閣畫簾高卷”一語,卻含蓄的表現(xiàn)了主人公對雙燕歸來的過分殷勤。這一動作的心理暗示在于:讓燕子快快歸巢,雙棲畫棟吧。閨中少婦把自己在暮春傍晚的時候所特有的感情和情懷,都融化到這無聲的高卷畫簾的行動里。這兩句所寫的景物是由遠而近,通過“雙燕飛來”的進程,與“畫簾高卷”的行動以表現(xiàn)她的看不見、摸不著的心理活動。是虛則實之的藝術(shù)手法。
“黃昏獨倚朱闌。西南新月眉彎。”這兩句是說,黃昏時獨自倚著朱欄,西南天空掛著一彎如眉的新月。
過片“黃昏獨倚朱闌”一句,是承接“小閣畫簾高卷”意脈的。從時間推移上由傍晚寫到黃昏,說明她“獨倚”的時間是很久的。從情懷寄托上明白寫出了閨中少婦的“獨倚”,表現(xiàn)了黃昏后的寂寞空虛的心境。這與上片“雙燕飛來垂柳院”形成鮮明對照,揭示了此詞的“燕歸人不歸”的懷人主旨!拔髂闲略旅紡潯,是少婦凄涼冷落的“獨倚朱闌”時所見到的夜空景象,它和傍晚時期所見到的“雨晴煙晚,綠水新池滿”那種生機勃勃的`熱烈場面前后異趣。在碧海青天之下“獨倚朱闌”的少婦,面對高掛在西南夜空的一彎新月,給與她的是一種什么樣的感受呢?這種望月懷人的心理,是閨中少婦面對此景極有可能的思想感情。
“砌下落花風(fēng)起,羅衣特地春寒!蹦﹥删涫钦f,臺階上的落花隨風(fēng)飛舞,羅衣顯得格外寒冷。
“落花風(fēng)”,是暮春季節(jié)所特有的事物,閨中人對此十分**。末兩句不能簡單的看作是客觀風(fēng)寒刺激的反應(yīng),而是她主觀意志的真實流露。時值暮春,春事將盡,綠肥紅瘦。她意識到“落花風(fēng)”吹落了大地的春花,也將吹落她的年華。不免產(chǎn)生紅顏易老的感慨。但這種感慨作者寫得極為含蓄,用風(fēng)振羅衣而芳心自警的細節(jié)表現(xiàn)出來,言有盡而意無窮,藝術(shù)手法是極為高超的。
這首詞寫的是傳統(tǒng)題材,但我們在誦讀時仍覺得清麗可喜,韻味無窮,這不得不嘆服作者在構(gòu)思上的獨具匠心和遣詞造句上的功力了。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雨后初晴,夕陽殘照,煙靄空濛一片,暮色中但見新池綠水盈盈,一片春意盎然。成對的燕子飛回柳樹低垂的庭院,小小的閣樓里畫簾高高卷起。
黃昏時獨自倚著朱欄,不知不覺已看到西南天空掛著一彎如眉的新月。夜風(fēng)卷起臺階上的落花,微微拂過羅衣,只感到春寒襲人。
注釋
砌:臺階。
特地:特別。
砌:臺階。
朱闌:一作“朱欄”,***欄桿。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的具體創(chuàng)作時間不詳。南唐時期馮延巳居**之職,當(dāng)時朝廷里**激烈,李璟痛下決心,鏟除**。這首詞正是詞人感慨時局之亂,排憂解悶之作。
雨巷原文及賞析 (菁選2篇)(擴展8)
——蝶戀花·暖雨晴風(fēng)初破凍原文及賞析 (菁選2篇)
蝶戀花·暖雨晴風(fēng)初破凍原文及賞析1
蝶戀花·暖雨晴風(fēng)初破凍
暖雨晴風(fēng)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古詩簡介
《蝶戀花·暖雨晴風(fēng)初破凍》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詞開頭三句描繪風(fēng)和日暖的大好春光,渲染一種令人陶醉的環(huán)境氣氛!熬埔狻眱删涔P鋒陡轉(zhuǎn),感情產(chǎn)生波瀾,由惜時賞春之愉悅轉(zhuǎn)為傷春懷遠之幽怨。下片意脈承前而來。剛試著穿上的春衣夾衫是金線縫制的。因無心緒只在屋中悶坐,斜倚著山形的繡枕,頭上的首飾釵頭鳳都壓偏了。獨自滿懷愁緒,連好夢都無法做成,夜深時還在剪弄著燈花,盼望有一個好的兆頭。全詞從白天寫到夜晚,刻畫出一位熱愛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銘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婦形象。
翻譯/譯文
暖暖的雨,暖暖的風(fēng),送走了些許冬天的寒意。柳葉長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經(jīng)來了。端莊的少婦,也被這春意撩撥起了愁懷。愛侶不在身邊,又能和誰把酒論詩呢?少婦的淚水流下臉頰,弄殘了搽在她臉上的香粉。
少婦試穿金絲縫成的夾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無情無緒的斜靠在枕頭上,把她頭上的釵兒壓壞了,她也茫然不顧。她孤單的愁思太濃,又怎能做得好夢?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著燈花,心里想著愛侶。
注釋
、懦跗苾觯簞倓偨鈨。
⑵柳眼:初生柳葉,細長如眼,故謂“柳眼”。梅腮:梅花瓣兒,似美女香腮,故稱“梅腮”。
、腔ㄢ殻╠iàn):用金翠珠寶等制成花朵的首飾。
、日В浩鸪,剛剛開始。金縷縫:用金錢縫成的農(nóng)服。
⑸山枕:即檀枕。因其形如“凹”,故稱“山枕”。欹(qī):靠著。
⑹釵頭鳳:即頭釵,古代婦女的首飾。因其形如鳳,故名。
、艘龟@:夜深。燈花:燈蕊燃燒耐結(jié)成的花形。
賞析/鑒賞
此詞《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詞綜》等都題作“離情”,而《草堂詩余別集》還注云:“一作春懷”。由此看來,這些恐均非原題,是后人據(jù)詞作內(nèi)容添加的;此外,“春懷”與“離情”確也概括了詞作的主要內(nèi)容。
閨情、傷別,在*古代詩詞創(chuàng)作中,大約也算是永恒的主題之一了。但是,在李清照之前,真正出自少女作家之手,而又能以純情的筆致、高雅的格調(diào)來曲寫閨事的作品,并不多見,更不要說能透過閨情這一側(cè)面,反映出一個人心靈的歷史,折射出某時代的治亂滄桑了。
李清照的這首《蝶戀花》雖然很難確切系年,但在她的同類題材的作品中,既不像早年之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寫出了青年夫妻間特有的別離相思之苦;也不似她晚年的《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借詠梅來抒發(fā)備嘗戰(zhàn)亂流離、伉儷生死睽隔的凄楚情懷。這首詞中,抒情主人公,生活依然安定,情感亦較深沉,整篇以高雅的`精神生活為基點,寫她同丈夫趙明誠暫別后的孤寂落寞。上片前三句,既以明麗的色彩描繪早春持有的風(fēng)物,也表現(xiàn)出對生活的信心、期望和熱愛。她不寫料峭春寒,而選擇了“暖雨晴風(fēng)”;“柳眼梅腮”,更以擬人之筆,細膩地描摹出她對萬物復(fù)蘇的審美情感。“柳眼”,是說楊柳初生的嫩葉象人剛剛張開的睡眼;“梅腮”則創(chuàng)造性地刻畫出早梅花發(fā)時的生動意象。梅在落葉果樹中是花發(fā)最早的一種,它的:花先葉開放,又往往兩朵齊出,或呈淡紅,或呈粉白,用少女的雙腮比擬它,可謂一字傳神!耙延X春心動”,既象是說大自然透出了春的信息。又似景物觸動了縷縷春愁。“酒意詩情誰與共?”這近乎內(nèi)心獨白的一句,便把別后相思與失落之感直接道破了。但這句貌似直露,實則含蓄,其中高度凝煉地概括了趙**人夫妻生活所獨具的豐富內(nèi)容;李清照和趙明誠都是詩人和學(xué)者。論創(chuàng)作天才,趙不及李;講學(xué)者氣質(zhì)李遜于趙。李清照天才秀出,其作品“俯視巾幗”、“壓倒須眉”;趙明誠治學(xué)精慎,每能“援碑刻以正史傳”;夫妻各有所長,巧妙互補,達到了“意會心謀,目往神授”的入化境界。李清照在趙明誠死后,為他的學(xué)術(shù)著作《金石錄》所寫的《后序》中,就曾深情地追懷他們共同創(chuàng)造的、交織著文藝、學(xué)術(shù)、愛情的美好經(jīng)歷。結(jié)婚之初,趙明誠還在“太學(xué)”作學(xué)生,“每朔望謁先出”,就往往“質(zhì)衣取半千錢,步火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后來趙明誠出為郡守,更是“竭其俸入”,以賄金石、圖籍,就連李清照也為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而以摩蕊彝鼎,?笔穫鳎刚貌,其析疑義為最大的樂趣。所以“酒意詩情誰與共冬決不是尋常士大夫的花前月下,淺醉低吟,而是指更深刻、更豐富、更高雅,甚至更崇高的精神生活。這種生活的暫時中斷,怎能不令人感到難以忍受的精神失落?所以難怪獨坐相思,淚融殘粉,就連頭上所戴的些許首飾,也覺得無比沉重而不勝負荷了。
下片選取了閨中生活的三個典型細節(jié),分層次、多側(cè)面地刻畫了李清照的孤寂情懷。乍試夾衫,山枕獨倚,夜弄燈花,把“酒意詩情誰與共”的內(nèi)心獨自;化成了生動的視覺形象。特別是最后兩句,借用古人燈花報喜之說,其深夜剪弄,就不只為了消解濃愁,而更透出了對丈夫早歸的熱切期待。
蝶戀花·暖雨晴風(fēng)初破凍原文及賞析2
蝶戀花·暖雨晴風(fēng)初破凍
暖雨晴風(fēng)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
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剪燈花弄。
古詩簡介
《蝶戀花·暖雨晴風(fēng)初破凍》是宋代女詞人李清照的作品。此詞開頭三句描繪風(fēng)和日暖的大好春光,渲染一種令人陶醉的環(huán)境氣氛。“酒意”兩句筆鋒陡轉(zhuǎn),感情產(chǎn)生波瀾,由惜時賞春之愉悅轉(zhuǎn)為傷春懷遠之幽怨。下片意脈承前而來。剛試著穿上的春衣夾衫是金線縫制的。因無心緒只在屋中悶坐,斜倚著山形的繡枕,頭上的首飾釵頭鳳都壓偏了。獨自滿懷愁緒,連好夢都無法做成,夜深時還在剪弄著燈花,盼望有一個好的兆頭。全詞從白天寫到夜晚,刻畫出一位熱愛生活、向往幸福、刻骨銘心地思念丈夫的思婦形象。
翻譯/譯文
暖暖的雨,暖暖的風(fēng),送走了些許冬天的寒意。柳葉長出了,梅花怒放了,春天已經(jīng)來了。端莊的少婦,也被這春意撩撥起了愁懷。愛侶不在身邊,又能和誰把酒論詩呢?少婦的淚水流下臉頰,弄殘了搽在她臉上的香粉。
少婦試穿金絲縫成的夾衫,但心思全不在衣服上面。她無情無緒的斜靠在枕頭上,把她頭上的釵兒壓壞了,她也茫然不顧。她孤單的愁思太濃,又怎能做得好夢?惟有在深夜里呵,手弄著燈花,心里想著愛侶。
注釋
、懦跗苾觯簞倓偨鈨。
、屏郏撼跎~,細長如眼,故謂“柳眼”。梅腮:梅花瓣兒,似美女香腮,故稱“梅腮”。
、腔ㄢ殻╠iàn):用金翠珠寶等制成花朵的首飾。
、日В浩鸪,剛剛開始。金縷縫:用金錢縫成的農(nóng)服。
、缮秸恚杭刺凑。因其形如“凹”,故稱“山枕”。欹(qī):靠著。
⑹釵頭鳳:即頭釵,古代婦女的首飾。因其形如鳳,故名。
、艘龟@:夜深。燈花:燈蕊燃燒耐結(jié)成的花形。
賞析/鑒賞
此詞《唐宋諸賢絕妙詞選》、《草堂詩余別集》、《古今詞綜》等都題作“離情”,而《草堂詩余別集》還注云:“一作春懷”。由此看來,這些恐均非原題,是后人據(jù)詞作內(nèi)容添加的;此外,“春懷”與“離情”確也概括了詞作的主要內(nèi)容。
閨情、傷別,在*古代詩詞創(chuàng)作中,大約也算是永恒的主題之一了。但是,在李清照之前,真正出自少女作家之手,而又能以純情的筆致、高雅的格調(diào)來曲寫閨事的作品,并不多見,更不要說能透過閨情這一側(cè)面,反映出一個人心靈的歷史,折射出某時代的治亂滄桑了。
李清照的這首《蝶戀花》雖然很難確切系年,但在她的同類題材的作品中,既不像早年之作《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寫出了青年夫妻間特有的別離相思之苦;也不似她晚年的《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借詠梅來抒發(fā)備嘗戰(zhàn)亂流離、伉儷生死睽隔的凄楚情懷。這首詞中,抒情主人公,生活依然安定,情感亦較深沉,整篇以高雅的精神生活為基點,寫她同丈夫趙明誠暫別后的孤寂落寞。上片前三句,既以明麗的色彩描繪早春持有的風(fēng)物,也表現(xiàn)出對生活的信心、期望和熱愛。她不寫料峭春寒,而選擇了“暖雨晴風(fēng)”;“柳眼梅腮”,更以擬人之筆,細膩地描摹出她對萬物復(fù)蘇的審美情感。“柳眼”,是說楊柳初生的嫩葉象人剛剛張開的睡眼;“梅腮”則創(chuàng)造性地刻畫出早梅花發(fā)時的生動意象。梅在落葉果樹中是花發(fā)最早的一種,它的:花先葉開放,又往往兩朵齊出,或呈淡紅,或呈粉白,用少女的雙腮比擬它,可謂一字傳神!耙延X春心動”,既象是說大自然透出了春的信息。又似景物觸動了縷縷春愁。“酒意詩情誰與共?”這近乎內(nèi)心獨白的一句,便把別后相思與失落之感直接道破了。但這句貌似直露,實則含蓄,其中高度凝煉地概括了趙**人夫妻生活所獨具的豐富內(nèi)容;李清照和趙明誠都是詩人和學(xué)者。論創(chuàng)作天才,趙不及李;講學(xué)者氣質(zhì)李遜于趙。李清照天才秀出,其作品“俯視巾幗”、“壓倒須眉”;趙明誠治學(xué)精慎,每能“援碑刻以正史傳”;夫妻各有所長,巧妙互補,達到了“意會心謀,目往神授”的入化境界。李清照在趙明誠死后,為他的學(xué)術(shù)著作《金石錄》所寫的《后序》中,就曾深情地追懷他們共同創(chuàng)造的、交織著文藝、學(xué)術(shù)、愛情的美好經(jīng)歷。結(jié)婚之初,趙明誠還在“太學(xué)”作學(xué)生,“每朔望謁先出”,就往往“質(zhì)衣取半千錢,步火相國寺,市碑文、果實歸,相對展玩咀嚼”;后來趙明誠出為郡守,更是“竭其俸入”,以賄金石、圖籍,就連李清照也為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而以摩蕊彝鼎,?笔穫鳎刚貌,其析疑義為最大的樂趣。所以“酒意詩情誰與共冬決不是尋常士大夫的花前月下,淺醉低吟,而是指更深刻、更豐富、更高雅,甚至更崇高的'精神生活。這種生活的暫時中斷,怎能不令人感到難以忍受的精神失落?所以難怪獨坐相思,淚融殘粉,就連頭上所戴的些許首飾,也覺得無比沉重而不勝負荷了。
下片選取了閨中生活的三個典型細節(jié),分層次、多側(cè)面地刻畫了李清照的孤寂情懷。乍試夾衫,山枕獨倚,夜弄燈花,把“酒意詩情誰與共”的內(nèi)心獨自;化成了生動的視覺形象。特別是最后兩句,借用古人燈花報喜之說,其深夜剪弄,就不只為了消解濃愁,而更透出了對丈夫早歸的熱切期待。
雨巷原文及賞析 (菁選2篇)(擴展9)
——韓愈師說原文及賞析 (菁選2篇)
韓愈師說原文及賞析1
原文:
師說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
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
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
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xué)于師。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
愛其子,擇師而教之;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
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
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
”嗚呼!
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
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
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p>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xué)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可以)依靠來傳授道理、教授學(xué)業(yè)、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從老師(學(xué)習(xí)),那些成為疑難問題的,就最終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來就早于我,我(應(yīng)該)跟從(他)把他當(dāng)作老師;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應(yīng)該)跟從(他)把他當(dāng)作老師。我(是向他)學(xué)習(xí)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因此,無論地位高低貴賤,無論年紀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xué)習(xí))的風(fēng)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想要人沒有疑惑難啊!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跟從老師而請教;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的才智)低于圣人很遠,卻以向老師學(xué)習(xí)為恥。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為愚人,大概都出于這吧?(人們)愛他們的孩子,就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呢,卻以跟從老師(學(xué)習(xí))為可恥,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們的老師,是教他們讀書,(幫助他們)學(xué)習(xí)斷句的,不是我所說的能傳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難問題的。(一方面)不通曉句讀,(另一方面)不能解決疑惑,有的(句讀)向老師學(xué)習(xí),有的(疑惑)卻不向老師學(xué)習(xí);小的方面倒要學(xué)習(xí),大的方面反而放棄(不學(xué)),我沒看出那種人是明智的。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xué)習(xí)為恥。士大夫這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譏笑人家。問他們(為什么譏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道德學(xué)問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覺得羞恥,(以)官職高(的人為師),就近乎諂媚了!卑!(古代那種)跟從老師學(xué)習(xí)的風(fēng)尚不能恢復(fù),(從這些話里就)可以明白了。巫醫(yī)樂師和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們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見識竟反而趕不上(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咱白、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鬃诱f:“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dāng))我的老師(的人)。”因此學(xué)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xué)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xué)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xué)習(xí)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xué)習(xí)。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
注釋:
1.學(xué)者:求學(xué)的人。
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給學(xué)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所以,用來……的。道,指儒家之道。受,通“授”,傳授。業(yè),泛指古代經(jīng)、史、諸子之學(xué)及古文寫作;螅呻y問題
3.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識和道理!墩撜Z·季氏》:“生而知之者,上也;學(xué)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xué)之,又其次之;困而不學(xué),民斯為下矣!敝,懂得。
4.其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5.生乎吾前:即生乎吾前者。乎:相當(dāng)于“于”,與下文“先乎吾”的“乎”相同。
6.聞:聽見,引申為知道,懂得。
7.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意動用法,以……為師。從師,跟從老師學(xué)習(xí)。
8.吾師道也:我(是向他)學(xué)習(xí)道理。師,用做動詞。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里去考慮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小呢?庸,發(fā)語詞,難道。知,了解、知道。之,取獨。
10.是故:因此,所以。
11.無:無論、不分。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意思說哪里有道存在,哪里就有我的老師存在。
13.師道:從師的傳統(tǒng)。即上文所說的“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
14.出人:超出于眾人之上。
15.猶且:尚且。
16.眾人:普通人,一般人。
17.下:不如,名作動。
18.恥學(xué)于師:以向老師學(xué)習(xí)為恥。恥,以……為恥
1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fā)。
20.于其身:對于他自己。身,自身、自己。
21.惑矣:(真是)糊涂啊!
22.彼童子之師: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3.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dòu):教給他書,(幫助他)學(xué)習(xí)其中的文句。之,指童子。習(xí),使……學(xué)習(xí)。其,指書。句讀,也叫句逗,古人指文辭休止和停頓處。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學(xué)童讀書時要進行句讀(逗)的教學(xué)。
24.句讀之不知:不知斷句風(fēng)逗。與下文“惑之不解”結(jié)構(gòu)相同。之,提賓標志。
25.或師焉,或不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從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不從師。不,通“否”。
26.小學(xué)而大遺:學(xué)了小的`(指“句讀之不知”)卻丟了大的(指“惑之不解”)。遺,丟棄,放棄。
27.巫醫(yī):古時巫、醫(yī)不分,指以看病和降神祈禱為職業(yè)的人。
28.百工:各種手藝。
29.相師:拜別人為師。
30.族:類。
31.曰師曰弟子云者: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
32.年相若:年歲相近。
33.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羞恥,以*為師就近乎諂媚。足,可,夠得上。盛,高大。諛,諂媚。
34.復(fù):恢復(fù)。
35.君子:即上文的“士大夫之族”。
36.不齒:不屑與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37.乃:竟,竟然。
38.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其,難道,表反問。歟,語氣詞,表感嘆。
39.圣人無常師: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常,固定的。
40.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省郯城縣境)的國君,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官職。
41.萇(cháng)弘:東周敬王時候的大夫,相傳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
42.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相傳孔子曾向他學(xué)琴。
43.老聃(dān):即老子,姓李名耳,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相傳孔子曾向他學(xué)**禮。聃是老子的字。
44.之徒:這類。
45.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煟喝送,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師!墩撜Z·述而》原話:“子曰:‘三人行,必有我?guī)熝伞衿渖普叨鴱闹,其不善者而改之!?/p>
46.不必:不一定。
47.術(shù)業(yè)有專攻:在業(yè)務(wù)上各有自己的專門研究。攻,學(xué)習(xí)、研究。
48.李氏子蟠(pán):**的孩子名蟠。李蟠,韓愈的弟子,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49.六藝經(jīng)傳(zhuàn)皆通習(xí)之:六藝的經(jīng)文和傳文都普遍的學(xué)習(xí)了。六藝,指六經(jīng),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jīng)典。《樂》已失傳,此為古說。經(jīng),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古稱解釋經(jīng)文的著作為傳。通,普遍。
50.不拘于時:指不受當(dāng)時以求師為恥的不良風(fēng)氣的束縛。時,時俗,指當(dāng)時士大夫中恥于從師的不良風(fēng)氣。于,被。
51.余嘉其能行古道:贊許他能遵行古人從師學(xué)習(xí)的風(fēng)尚。嘉:贊許,嘉獎。
52.貽:贈送,贈予。
賞析:
韓愈作《師說》的時候,有人以為是在唐德宗貞元十八年(802),這大致是可信的。這年韓愈35歲,剛由洛陽閑居進入國子監(jiān),為四門學(xué)博士,這是一個“從七品”的學(xué)官。但他早已有名。他所提倡和不斷實踐的古文運動,在那一兩年內(nèi),正走出少數(shù)愛好者的范圍,形成一個廣泛性的運動,他儼然成為這個運動的年輕的**。他用古文來宣傳他的主張。維護先秦儒家的思想,反對當(dāng)代特別盛行的佛老思想;提倡先秦兩漢的古文,反對“俗下文字”即魏晉以來“飾其辭而遺其意”的駢文:這就是古文運動的內(nèi)容。這個運動所以逐漸形成于唐德宗**的后期,是有現(xiàn)實的社會條件的。它是為維護唐**的**、反對藩鎮(zhèn)割據(jù)的**目的服務(wù)的。而這除**、大地主外,正是當(dāng)時廣大社會階層的現(xiàn)實利益的要求。韓愈的積極努力,對這個運動的開展與形成,起了不斷促進的作用。就古文來說,他不僅自己刻苦努力,從理論到實踐,表現(xiàn)了優(yōu)秀的成績;更重要的是他不顧流俗的非笑,努力提倡,特別表現(xiàn)在給青年們熱情的鼓勵和指示!稁熣f》正是這種努力所引起的一篇具有進步意義和**精神的文章。
韓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養(yǎng)和天寶以來復(fù)古****的影響,從青年時代起,就以一個傳道的古文家自命。這也是他在科舉和仕宦的階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還愈來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參加宣武節(jié)度使董晉幕府的時候(796—798),先教李翱學(xué)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紹,不久又教張籍學(xué)古文。后來逃難到徐州(799),徐泗濠節(jié)度使張建封安置他在符離,又教一個青年人張徹讀古書,學(xué)古文。張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陽閑居(800—801)。向他請教的青年愈來愈多,他對青年們非常熱情,獎勵有加。他在《重答李翊書》中說:“言辭之不酬,禮貌之不答,雖孔子不得行于互鄉(xiāng),宜乎余之不為也。茍來者,吾斯進之而已矣,烏待其禮逾而情過乎?”為了“廣圣人之道”,他以熱情的、有禮貌的態(tài)度對待一切向他請教的青年,他認為這并不是什么“禮逾”和“情過”的問題。他回答許多青年的信,指示怎樣做人,怎樣作文。在韓愈看來,文章是作者的人格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做人與作文應(yīng)該是一致的。他進了國子監(jiān)后,對待青年依然非常熱情。
韓愈這樣不斷地同青年后學(xué)交往,給他們獎勵和指示,這是魏晉以后所沒有的現(xiàn)象,當(dāng)然要引起人們的奇怪,以至紛紛議論和責(zé)難。一切向韓愈投書請益的青年便自然地被目為韓門弟子,因而韓愈“好為人師”的古怪面貌也就非常突出了。但韓愈是早有自信的,他不管人們怎樣誹謗,依然大膽地回答青年們的來信。他在《答胡生書》中說:“夫別是非,分賢與不肖,公卿貴位者之任也,愈不敢有意于是。如生之徒,于我厚者,知其賢,時或道之,于生未有益也。不知者乃用是為謗!不敢自愛,懼生之無益而有傷也,如之何?”他對那些惡意中傷的誹謗,表示憤慨,也為向他請教的青年擔(dān)憂!稁熣f》的最后一段,聲明寫作的由來,說這是為了一個“好古文”“能行古道”,跟他學(xué)習(xí)的青年李蟠而作的。實際上他是借此對那些誹謗者來一個公開的答復(fù)和嚴正的駁斥。他是有的放矢的。
在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1段)肯定從古以來師對于任何人總是不可少的,因為人不能“生而知之”,誰也不能沒有“惑”──茫然不解的東西。因此,他認為師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種“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他還認為人人都可以為師,沒有社會地位(貴賤)或年齡(長少)的限制,只問他有沒有“道”,有就可以為師,所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接著(第2段),他慨嘆古來的“師道”久已失傳。現(xiàn)在一般人,既不能“無惑”,又“恥學(xué)于師”,所以越來越愚蠢。然后列舉事例,論證這種“恥學(xué)于師”的風(fēng)氣實在是愚蠢而奇怪的。他說有一種人,即士大夫,對于兒子,則“擇師而教之”;但對于自己,“則恥師焉”:這就是他們的不明。又有一種現(xiàn)象,廣大的各行各業(yè)的人,即“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以彼此相師為恥;而“士大夫之族”,如果有人談到誰是師,誰是弟子,則大家共同非笑,問其理由,無非是年齡、地位云云,這又證明了他們的智慧反而在他們所瞧不起的巫醫(yī)等等之下,這不是很奇怪嗎?再看(第3段),“士大夫之族”所崇拜的“圣人”沒有一定的師,孔子的師有郯子、萇弘等,這些人都“不及孔子”。而且孔子還說過,三個人里面,一定有一個人是他的師。因此,作者得到另一個重要的論點,師和弟子的關(guān)系是相對的,“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這就是說,弟子可以為師,師也可以為弟子。所以師和弟子的關(guān)系的存在,最后結(jié)論很簡單,不過是因為“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的緣故。這也還是前文所提出的論點,即能者為師。
由此可見,《師說》不僅嚴正地駁斥了那些愚蠢的誹謗者,更可貴的是提出了三點嶄新的、進步的“師道”思想:師是“傳道受業(yè)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為師,只要具有那樣的能力;師和弟子的關(guān)系是相對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師。這些思想把師的神秘性、權(quán)威性、封建性**地減輕了;把師和弟子的關(guān)系合理化了,*等化了,把師法或家法的保守的壁壘打破了。這些思想是和他后來發(fā)展的“道統(tǒng)”思想矛盾的。這些思想是具有**精神、具有深刻的人民性的思想。這是唐德宗時代在相對的穩(wěn)定局面之下,城市繁榮、商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的反映。
因此,可以想象,這篇《師說》的流布,鼓舞和吸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學(xué),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頑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對。實際上,韓愈也確乎因此官更難作,不斷地遭到當(dāng)權(quán)者的排擠。柳宗元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嘩笑之,以為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學(xué),作《師說》,因抗顏而為師。世果群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為言辭。愈以是得狂名。居長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東,如是者數(shù)矣。”貞元十九年(803),韓愈在監(jiān)察御史的職位,第一次被當(dāng)權(quán)的官僚集團趕出了長安,貶到陽山(今廣東陽山),就是在作《師說》一年后。他這次被貶,原因可能很復(fù)雜,但照柳宗元所說,這篇《師說》至少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因為他由此“狂名”更大,為更多的頑固派所疾惡,更容易遭到莫名的排擠。然而韓愈在獎勵后學(xué)這一點上,態(tài)度始終不變,只是到了元和以后,聲勢沒有在貞元末年那么大就是了。到了宋代,有人為韓愈辯解,說他“非好為人師者也”(《五百家注音辯昌黎先生文集》卷十二引“洪曰”),這是說,由于學(xué)者歸附,韓愈是不得已而“作之師”的。又有人以為韓愈“作《師說》,蓋以師道自任”,但充其量不過“以傳道受業(yè)解惑為事,則世俗訓(xùn)導(dǎo)之師,口耳之學(xué)耳”(俞文豹《吹劍三錄》),這是指韓愈把師的封建作用**地降低了。可見這篇《師說》的**精神是不容易為一般封建士大夫所接受的。因此,它在當(dāng)時的重大意義也就不難理解了。
韓愈師說原文及賞析2
原文:
師說
唐代:韓愈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xué)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xí)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xué)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fù)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guī)煛J枪实茏硬槐夭蝗鐜,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xí)之,不拘于時,學(xué)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賞析:
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理解韓愈以儒家道統(tǒng)的繼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學(xué)”,“抗顏而為師”,目的就是要恢復(fù)自孟子后已“失其傳”的儒家道統(tǒng)。正因為如此,他把“傳道”視為教師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務(wù)!笆軜I(yè)”“解惑”,都與此有關(guān):“業(yè)”即“道之文”,指以“六藝經(jīng)傳”為**的儒家經(jīng)典;而“解惑”也是為了“明道”。由此可見,“師道”是貫穿全文的主線,“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這個判斷就是上述內(nèi)容的高度概括。
對“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的理解。
有人認為這句話反映了韓愈輕視勞動人民的階級偏見。但有人認為不能這樣看,因為這句話所在的第2段,都是貶斥上層“士大夫之族”,褒揚“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齒”句的主語“君子”,是指韓愈貶斥的上層“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韓愈自己。韓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對比,貶前者,褒后者,當(dāng)然不會把自己列入所謂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齒”只是對恥于從師的君子的諷刺,而沒有對“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的輕視。
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評析:劈頭提出“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的論斷,緊接著概括指出師的作用“傳道受業(yè)解惑”做為全文立論的出發(fā)點和依據(jù)。然后句句頂接,推論出“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觀點。同時,一開頭鄭重提出“古之學(xué)者必有師”,就隱然含有對“今之學(xué)者”不從師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為第二段埋下了伏筆。本句翻譯時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義和作用。
運用:(翻譯)古代求學(xué)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交授學(xué)業(yè)、解答疑難的。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評析: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師的職能作出了理論論證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實論證之后,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進一步的結(jié)論。這個結(jié)論,是對“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對士大夫之族恥學(xué)于師的進一步批判。說明了師生關(guān)系是相對的,教與學(xué)是可以相長的。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結(jié)尾,化繁為簡,既顯見解的深辟透徹,又有一種**遠矚的氣勢。
運用:(翻譯)因此,學(xué)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xué)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學(xué)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雨巷原文及賞析 (菁選2篇)(擴展10)
——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巖石浪原文賞析及翻譯
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巖石浪原文賞析及翻譯1
蝶戀花·月下醉書雨巖石浪
宋代辛棄疾
九畹芳菲蘭佩好?展葻o人,自怨蛾眉巧。寶瑟泠泠千古調(diào)。朱絲弦斷知音少。
冉冉年華吾自老。水滿汀洲,何處尋芳草。喚起湘累歌未了。石龍舞罷松風(fēng)曉。
譯文
用來作為佩飾是多么美好!可空谷無人,叫我埋怨娥眉再巧誰個來瞧?琴瑟清脆奏出千古絕調(diào),即便彈斷朱紅的絲弦,知音依舊稀少。
年華悄然流逝,我已經(jīng)衰老。汀洲漲滿了江水,該到何處尋覓芳草?我只能將屈原大夫喚醒,在石龍前邊歌邊。陣陣松風(fēng)里,不知不覺天已破曉。
注釋
雨巖:地名,在江西永豐縣西博山中。
石浪:雨巖的一塊巨石,長三十余丈,狀甚怪;篇末“石龍”指此。
湘累:指屈原。冤屈而死叫“累”,屈原是投湖南汨羅江而死的,所以前人稱他為湘累。
賞析
本詞作于作者隱居信州(上饒)帶湖別墅前期。生活上的孤獨感和**上的失意感促使詞人經(jīng)常離開帶湖去上饒的群山之中尋幽探勝,以開釋愁懷,轉(zhuǎn)移精力,然而獨游山水時的幽寂空虛又使他時時跌回到更加孤獨和失意的深淵中。此詞就是這樣一種精神狀態(tài)下的產(chǎn)物。
上闋,寫自己多年來受打擊、受壓抑和缺少**知音的處境。作者連用蘭佩芳菲、蛾眉空好、寶瑟弦斷這三個極富象征意義的詞,來表明自己雖有高尚的品質(zhì)和過人的才干,卻遭受南宋朝廷當(dāng)權(quán)的主和派的嫉妒和排擠,長期投閑置散,無用武之地,而且知音寥寥,無人理解自己。不如意的處境使他首先想到的是“蕭條異代不同時”的千古知音屈原,所以開頭三句就化用屈原《離騷》與杜甫《佳人》詩意來表達自己與之相類的幽怨之懷。《離騷》云:“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蕙之百畝!庇衷疲骸凹x秋蘭以為佩!弊髡咭矟M懷深情地采擷蘭花為佩,以顯示自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潔操守;《離騷》云:“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佳人》云:“絕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弊髡咭苍跓o人的空谷自怨“蛾眉巧”而招嫉。屈原、杜甫、辛棄疾同樣生活在一種國家不幸、小人橫行的黑暗時代里。在那樣的環(huán)境中,木秀于林,風(fēng)必摧之,所以他們都遭到中傷毀謗,難于在人世存身。如果要保持高潔,不向惡**低頭屈服,就必然會遭到更大的打擊和非難。因正直而遭打擊,因遭打擊而生“怨”,這只是上闋的第一層意思。
因為,遭到群小打擊,還不是最可悲的事。最可悲的是尋遍天下,知音稀少,似乎沒有人能夠理解和**自己的**理想與抗戰(zhàn)主張。這是處在那個不能發(fā)現(xiàn)人民力量的時代的一切愛國士大夫和將領(lǐng)們的共同悲劇。年輩早于作者的民族英雄岳飛在他的《小重山》詞的結(jié)尾感嘆說:“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此詞上闋最后二句即用岳飛之意,以寶瑟清音,彈得弦斷也無人會意為喻,表達了與岳飛同樣的怨抑之情。這是上闋的第二層意思,而且是更重要的一層意思。通過這樣兩個層次的抒寫,作者不得志和無知音的悲劇性遭遇充分地展現(xiàn)出來了。
詞的下闋,承上闋牢騷之意而把抒情的意蘊進一步深化,感嘆自己虛度此生,不能再在**上有所作為。下闋頭一句,化用《離騷》“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兩句,意極沉痛。接下來“水滿汀州,何處尋芳草”二句,用芳洲水漲,芳草難覓喻示自己的理想難以實現(xiàn)。結(jié)尾二句:“喚起湘累歌未了,石龍舞罷松風(fēng)曉,可算全篇的最后一個層次。其用意在于呼應(yīng)開篇“空谷無人”之境界,再次訴說在人世難尋知音的苦惱。可以看出,詞**醉之中喚起屈原來一起唱歌,表明人世無同調(diào),只得求之于冥冥之中的千載冤魂,這顯然是催人淚下的失意哀歌,是千載同悲的凄厲之歌。然而就連這幻想之中想求得異代知音共歌舞的場面最終也不能長久,在陣陣松風(fēng)中,東方破曉,詞人酒醒夢消,一下子又跌回到現(xiàn)實世界中。詞的最末一句以景結(jié)情,更加濃了全篇的幽婉沉郁的氣氛。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詞是辛棄疾晚年的作品,約寫于公元1203年。其時正是辛棄疾遭受誣陷、被**落職后,心情處于極度苦悶的時期。生活上的孤獨感和**上的失意感,促使他縱情山水,以開釋愁懷。然而獨游山水的幽寂使他感覺到更加孤獨,獨游山水的空虛喚起了失意的憂郁。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