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6篇)
為了確保事情或工作有序有效開展,通常需要提前準備好一份方案,方案屬于計劃類文書的一種。大家想知道怎么樣才能寫一篇比較優(yōu)質的方案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方案策劃范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篇一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在中國的教育界引發(fā)了一場關于語文教育問題的大討論。無論是語文界的教育專家,還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甚至眾多的學生家長,都對目前語文教育的現狀提出了各自的看法,并表示了極大的憂慮。究其問題的根本,在于語文教育只盯在幾本教材上,遠離了生活的源泉,以至于越來越深地陷入了“死水”中,教師教得死,考試考得死,學生學得死。
從大量的現實和有關的調查中反映出這樣一個現實:盡管經過許多年語文課堂上的學習,但學生卻積累淺薄,閱讀面狹窄;寫文章時言之無物,常感到沒有生活;學得很苦卻收獲很少,對語文課感興趣的同學越來越少,厭學情緒較濃。究其原因,我們不難發(fā)現在教學中常有這樣的課堂:學生有思維,但無智慧;有行動,但無熱情。因為老師沒有把生活中鮮活的事實引入課堂。表面上看,生活事實不是沒有出現在教材、課堂或作業(yè)中,遺憾的是,這種生活事實僅僅是以例證的角色出現的。當教師為了說明某個觀點、證明某種結論、鞏固某一記憶時,事實才臨時被拉進了課堂,而此時此刻的生活事實,已經不是那種能給人熱情、沖動、直覺、遐想的事實,它是被人制作、化妝過的一個道具或角色。老師講得很辛苦,學生卻絲毫沒有感觸,因為這不是他有體會、有想法、有感受的事實,他是被動的、勉強的理解事實,而要讓他再寫出這種生活來就更是難上加難了。所以我們的課題“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就是針對當前語文教學為了教而教,遠離生活遠離學生興趣的現狀提出來的。應該講這是一個很有現實意義的,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課題。
面對語文教學的這種現狀,我們認為,語文學科作為多門學科的基礎學科,要做到真正實施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突破點,就是要變“應試語文”、“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我們希望通過多渠道的研究,能尋找到一條突破課堂教學封閉模式的新道路,擴大學語文和用語文的時空界限,使學生利用課堂上的“知”,到生活中去廣泛的運用,在實際運用中提高聽說讀寫能力。要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足夠的興趣,由被動學習變?yōu)橹鲃訉W習,由狹窄的課堂教學變?yōu)槿谌肷畹纳罨虒W。
我們要通過課題的研究使師生自然擺脫語文教學的形式主義和繁瑣哲學。在教與學中自覺地意識到:不熟讀背誦課文,經典語言材料就吸收不了;不擴大閱讀,就不可能擴大知識面,豐富營養(yǎng),提高眼力;不到生活的源頭活水中去學語文,不為生活而學語文,語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沒有豐富的生活體驗、直接的和間接的閱讀,閱讀能力就不可能有實質的提高,寫作就會無病呻吟,搞文字游戲,抒虛情假意。因此,要使師生共同清醒地意識到要改變單一的語文課堂教學模式,開展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把語文教學和生活緊密結合起來,是提高學生語文學習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效途徑。
當然,語文教學要改革、要創(chuàng)新,首先應是它的施教者——教師的素質要提高、觀念要更新。我校作為中新合作開發(fā)的工業(yè)園區(qū)內的第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有著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學校的每一位教師都是經嚴格考核選拔出來的,他們既有豐富的教學經驗,又有著較新的教學理念,愿意嘗試,敢于創(chuàng)新。新的學校,新的活力,需要新的教學思想來體現其強大的生命力,同時眾多來自各所學校的教師聚集在一起,也需要有新的教學研究所追求的目標來將他們統(tǒng)一到一起,開始譜寫嶄新的篇章。因此,新的學校沒有舊體制遺留下來的固定模式的限制,沒有參差不齊的教師隊伍的制約,更適合開展本課題的研究。
語文學科是基礎學科的基礎,從社會的要求、學科的要求、學校的要求、師生的要求幾方面來看,我校確定的研究課題是體現社會需求的、符合教學規(guī)律的,也是非常有現實意義的、可行的課題,它的研究必將使學生獲得最大的利益。
“生活化”即將學生從抽象、虛擬的課本堆中解脫出來,給學生感受自然、社會、事實、事件、人物、過程的機會,使學生在與實在世界的撞擊、交流中產生對世界、對生活的愛,從而自發(fā)地、主動地去獲取知識。
“體驗”是用全部的心智去感受、關注、欣賞、評價某一事件、人物、事實、思想。只有經過體驗,我們才能把一個陌生的、外在的、與己無關的對象變?yōu)槭煜さ摹⒖梢越涣鞯、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所以語文學習中,我們不是要把別人的文字化為自己的生活,而是要借體驗把生活化為文字、感受、理解,從而達到主動地吸收、自覺地獲取、高能力地反饋。讓學生從生活體驗積累中上升到生活體驗的實踐。
顧黃初先生早在《語文教學要貼近生活》一文中就指出:“要謀求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老是把思想封閉在四壁合圍的教室里,把眼光死盯在篇幅有限的課本上,恐怕很難求得突破性的進展。語文是在生活的廣闊天地里頻繁運用的重要工具,要教學生掌握好語文工具,我們的思想要向廣闊的生活審視!彼瑫r強調“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生活。這是‘根’”。這番話,正為我們指明了語文教學改革的方向。
顧先生還為我們詮釋了“貼近生活”的內涵:“第一,根據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工具的規(guī)律來探求語文教學的規(guī)律;第二,根據實際生活中運用語文工具的眾多場合來開拓語文教學的空間領域;第三,根據現代生活的發(fā)展前景來規(guī)劃語文教學的未來!边@三點,正告訴了我們“生活化語文教學”具體的做法。
《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書中指出“教師的職責現在已越來越少地傳授知識,而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他將越來越成為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fā)現矛盾、論點,而不是拿出現成真理的人,他須集中精力從事那些有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相互影響、討論、激勵!保ǖ拢┑谒苟嗷菀仓赋觥安缓玫慕處熓莻魇谥R,好的教師是叫學生發(fā)現真理!边@些理論也提醒我們教育工作者教育的方向和應追求的目標!吧罨Z文教學研究”正是想探討這個問題并付諸于實踐。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學會學習、學會發(fā)現、學會運用。
“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課題研究的目標就是要讓教師努力研究改進傳統(tǒng)的不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陳舊的課堂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并要在解放教師教學思想,改變教學理念,提高教師教學能力的基礎上,積極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和生活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讓學生在廣泛的生活實踐與閱讀精品中吸取生活素材,增加生活積累,提高語文的實踐能力、審美情趣和創(chuàng)造思維。通過課題的研究和實施使學生將語文學習與生活實踐緊密結合起來;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拓展學生的知識面;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學習生活,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學習語文的綜合能力,讓語文真正發(fā)揮其應有的功效。
“生活化語文教學研究”主課題包括以下三個子課題:
1、語文課堂短時、高效的生活化教學研究:(責任人:洪越)
研究改進課堂教學,壓縮語文課文的教學時數,提高教學效率,幫助學生掌握語文的各項基本知識,基本能力。課堂教學以教給方法為主,將多出的課時用于指導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讓學生學會質疑,不迷信教師,也不迷信課本,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和見解。在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探討,學會與他人交流信息。能深入教材,又能走出教材。
2、學生生活體驗積累研究:(責任人:吳萍)
研究如何指導學生加大課外閱讀量和寫作量,提高學生語文整體素質。學會在廣泛的閱讀中吸取他人對生活的體驗,并將生活的“活水”引入語文教學。同時要讓學生走出狹窄的課堂天地,融入廣闊的社會大課堂中去吸收養(yǎng)料,培養(yǎng)學生自己吸收文化并能靈活運用的能力。
3、學生生活體驗實踐研究:(責任人:毛文生)
研究如何通過建立課外活動基地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積極引導學生觀察生活,使他們懂得“到處都可以學習語文”的道理。最終走出狹窄的課堂,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走向世界。在深入生活、吸收生活的基礎上,學會創(chuàng)造生活。這個創(chuàng)造性一方面要在學生的寫作方面反映出來,所有的習作是內心體驗的反映,言之有物,言為心聲,有思想,有想象,有創(chuàng)新;另一方面也要在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語文活動中體現,自辦刊物、報紙,自辦電視臺、廣播站,成立劇社等。
(一)研究對象
本校為九年一貫制的學校,按現有的規(guī)模,先以7——9年級的學生作為研究的對象,初步建立課題框架,爭取取得突破性成果。最終在研究初有成效的基礎上,再延伸至1——6年級的學生,使得課題起到連貫性、整體性,真正成為我校語文教學的指導思想和實踐準則。
(二)主要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對國內外有關國文教學生活化、課內外結合等文獻的收集和研究,使課題研究的內涵和外延更豐富,更明確,更科學。爭取在現有研究水平的基礎上有提高和突破。
2、調查、檢測法:
在實施課題階段,對被實施此課題之前的本校的各年級學生采用問卷、測試等方式進行調查研究,并根據調查結果及時調整相應的做法。
3、行動研究法:
教師課堂教學短時、高效行為的研究,研究這種做法的效果。
4、經驗總結法:
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總結得失,尋找有效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提高學生實際運用、實踐能力的方法。
課題的主要負責人:洪越
課題組的主要成員及分工:
1、卜延中負責課題的創(chuàng)意和指導
2、洪亮負責課題的組織、統(tǒng)籌
3、洪越負責課題的策劃、協(xié)調、管理,課題方案的制定,并負責子課題一“語文課堂短時、高效的生活化教學研究”
4、吳萍負責子課題二“學生生活體驗積累研究”
5、毛文生負責子課題三“學生生活體驗實踐研究”
(一)前期工作:(20××年4月——20××年8月)
a、籌建課題組,制定主課題,構建子課題,明確各子課題的負責人。
b、各子課題負責人制定本子課題的具體實施方案,明確最終所要達到的目標,并設計最后的成果展示形式。
c、對研究對象進行前測。
d、制定和健全學習和交流的制度。
e、方案制定后,請有關專家提出修改方案,并進一步作可行性和可能產生的效果分析,最終完善方案。
(二)具體實施階段:(20××年9月——20××年7月)
第一階段:(20××年9月——20××年6月)
課內:仔細研究小學、初中和高中的語文教學大綱,明確初中階段所要掌握的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確定三年的分層、遞進的教學重點和目標。做好與小學的銜接,制定每篇課文的教學時數和每課時的教學目標。
課外: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了解語文與生活的關系,充分意識生活是語文學習的源泉這一道理。加強古詩文的誦讀和對課外名作的閱讀,學習寫心得、體會。
第二階段:(20××年7月——20××年6月)
課內:進一步研究如何在完成教學目標的基礎上縮短教學課時,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節(jié)課重在實實在在真正有所收獲的完成一個教學目標,減少不必要的冗長的分析,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基本能力。留出一定量的課時,對課外的閱讀和寫作進行指導。
課外:由學生創(chuàng)造性的開展多種活動,由被動吸收知識轉為主動獲得,并能寫出一定的活動計劃、調查報告、觀察日記等。學會利用圖書館資料和網絡資源,來獲得更多的需要的信息,并學會交流信息。
第三階段:(20××年7月——20××年3月)
課內:由老師教轉為進一步發(fā)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作用,將更多的課堂教學時間留給學生,最大潛能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加大教師的主導作用。做好與高中的銜接。在實踐的基礎上,形成經驗總結和一定的理論建設。
課外:能根據自己的特長愛好,制定自己的閱讀、寫作計劃。每個學生都能在課堂學習的基礎上,參與一、兩項課外團體活動,并在語文的某個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
(三)中期匯報(20××年10月)
對前一階段的工作做一總結,請專家論證、檢驗前期成果,提出修改和調整的方案。
(四)成果總結階段:(20××年3月——20××年6月)
a、總結研究執(zhí)行情況,做好結題工作;
b、撰寫科研報告、研究論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
c、學生寫自己在這種生活化教學下的收獲和體會;
d、制定課題延伸計劃;
e、請市、區(qū)專家進行評估驗收。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篇二
目前日益為中小學所推崇和倡導的小課題研究是學校教研的一種形式,它是相對于大課題研究而言的。大課題主要是由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擬訂、學校教師申報、立項的課題。這里,教育行政部門既是課題的擬定者,也是課題申報者研究資質的審核者、課題研究的管理者和課題結題的鑒定者。而小課題是從教情、學情、校情出發(fā),由教師個人或科組教師共同確立、研究的直接服務于教育教學實踐的應用性課題,它屬于校本教研的范疇。小課題研究是介于大課題研究與教師反思活動之間的教研活動,屬于學校教研的第三條道路。筆者認為,教師要具有開展小課題研究的自覺性、積極性,既應明確小課題研究不同于大課題研究的特點,也應需具備一定的主客觀條件。
相對于大課題研究而言,小課題研究具有應用性、群眾性、廣泛性的特點。
應用性。相對于理論性的課題研究而言,小課題研究在研究的性質上屬應用性的課題研究。理論性的課題研究通常是一種大課題研究,它是以建立和形成較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體系、系統(tǒng)闡述并檢驗各種假說、原理、法則為最終目標的。而作為應用性研究的小課題研究旨在解決教育教學實際問題,或者說它針對的是中小學教育的具體實踐,為的是解決教育實踐中某一領域或某一方面的具體問題。它的研究成果一般可以直接用于教育實踐。它是一個教中研、研中用的過程,教、研、用三者是一體化的。某位教師的小課題研究的成果盡管對其他教師也具有啟發(fā)性,但由于受教育教學情境的限制,小課題研究成果的運用主要是研究者個體在其教育教學活動中的運用,或者說它的運用是主要在縱向維度上進行的。與專職的教科人員相比,教師開展課題研究的優(yōu)勢體現為自己是教育教學實踐躬親者,實踐經驗相對豐富,但與此同時,由于教育教學任務繁重,難以有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從事科研;這就決定了教師在開展教科研課題研究時,應更多地選擇那些與實踐聯(lián)系較密切的應用性的微觀課題或小課題進行研究。
群眾性。從研究的主體來看,小課題研究具有群眾性的特點。大課題的研究往往是學校一部分教師,其主持人經常是少數幾個人;與大課題研究不同,人人都可以是小課題的研究者,人人都可以是課題主持人。無論什么學科的教師,也無論其教科研的能力是強、是弱,都可致力于小課題的研究。只要你有教育科研的意望,你就可以進行小課題的研究。
廣泛性。從研究的范圍來看,小課題研究的問題是以教學問題為中心的、涉及學生素質全面發(fā)展的所有問題。這也就是說,小課題研究盡管是以教學中的問題為中心的,但它不僅包括對教學問題的研究,而且包括教學工作以外的涉及學身心發(fā)展所有問題的研究;直接和間接涉及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所有問題都可以是小課題研究的問題;小課題涉及的范圍,既包括教學、也包括學校其他方面的工作。它是立足于學校整個教育實踐、為教育實踐而展開、在教育實踐中進行的,而不僅僅是“立足教學實踐,為教學而展開,在教學中進行”的。這是因為任何教師教育實踐或行動的目的都是整體性的,任何教師行動的目的不僅應使學生理解、掌握學科知識,而且應促進學生智能、思想品德、個性的發(fā)展,維護和促進學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在促進學生整體性的、全面發(fā)展的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是所有教師都可能遇到的問題,因而也是值得所有教師關注、并加以研究和解決的問題。就此而言,我們不能認為小課題研究的只是教學中的問題。目前一部分學校將小課題的選題局限于學科教學范圍的做法是片面的。
開展小課題研究,須具備一定的條件,如教師須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和時間、精力,學校應有必要的圖書資料的儲備,并為教師提供一定的研究經費。除此之外,教師具有較強的研究意識、重視教育理論的學習、學校為教師營造良好的研究環(huán)境、學校的整個教育教學活動以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這些也是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所必不可少的條件。
1.學校應為教師營造良好的研究環(huán)境
對于小課題研究,運用一定的行政手段如學校最高管理層或學校教科室采取一定的措施對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進行動員、布置等是必要的。但如果學校只是依靠行政指令的方式來推動小課題研究,那么,其成效將大打折扣。因為單純用行政手段去推動小課題研究,易于使教師感到開展小課題研究是一種外在的強制而處于被動應付的狀態(tài),從而易于使小課題研究落入形式化的巢臼。而教師的被動應付行為、小課題研究的形式化將大大地貶損研究的效果,這正是任何課題研究、包括小課題研究之大忌。所以,學校應盡可能少用行政性指令去推動小課題研究,而應更多地從營造良好的教育科研環(huán)境人手去推動小課題研究。對教師開展的小課題研究,不作統(tǒng)一時間、統(tǒng)一步調的規(guī)定,以及教師研究什么課題、用什么方法研究、以什么形式結題,讓教師享有充分的自主權,是為教師營造小課題研究的良好環(huán)境的最基本的要求。另外,為教師營造小課題研究的良好環(huán)境,學校應從發(fā)展性的教師評價出發(fā)積極引導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如可對自覺進行小課題研究的教師和卓有成效者進行表彰,以調動其他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的積極性。
2.學校的整個教育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
一般而言,教師的教育教學活動越是圍繞如何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則越有利于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因為越是圍繞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教育活動,對教師素質的要求越高,同時也對教師的挑戰(zhàn)越大,而當教師對這種挑戰(zhàn)和對挑戰(zhàn)的反應進行反思時,越可能產生認知沖突,所以越有可能發(fā)現需研究的小課題。但時下在學校較為普遍存在的以提高學生考試分數、追求升學率為唯一目標的應試教育,不僅使學生片面發(fā)展,而且阻抑了教師開展小課題研究等教育科研活動的自覺性、積極性,阻礙了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由于傾心于提高考試分數、追求升學率,已嚴重弱化了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的意識,已使教師無心、無力于開展教科研活動。可以說,目前圍繞如何提高學生考分、以追求升學率為目標的應試教育已成為抑制教師教育科研的自覺性、積極性的最大障礙。很難想象,一所一心一意、目不旁視、心無旁鶩、全力應試的學校,教師會開展怎樣的教科研活動?!學校背離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而企望提高教師教育科研、包括小課題研究的水平、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真可謂是南轅北轍!而只有學校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是以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為目標的,才會強化教師開展教育科研活動的意識。
總之,教師只有開展小課題研究的自覺性、積極性,小課研究的春天才會真正到來。學校要為教師營造開展小課題研究的良好環(huán)境,莫過于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到實處了。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篇三
【摘要】道德與法治課堂是學生思想道德水平和法制意識形成的關鍵途徑,對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至關重要。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思想和行為意識的引導,讓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推進,教師在教學中善用情景教學方式,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學效率;诖耍疚膹牡赖屡c法治課堂運用情景教學的意義著手,分析了運用情景教學方式提高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策略。以此來供相關人士交流參考。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堂;分享情景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270(2023)18-0065-02
道德與法治課堂是我國針對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和成長需要開展的一門基礎知識學科。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內心訴求來設計教學方案,巧用情景教學法。情景教學方式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的認知,結合教材內容,借助各種外部手段和技術,將枯燥的基礎知識和內容編排成一幅生動的畫卷反映在學生面前,增強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的內容感悟,提高學習效果。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道德與法治課堂是一門道德和哲學范圍內的學科,相對來說有較高的理論性,思想層次較高,學生難以對教學內容產生很好的共鳴,進而影響學習的熱情。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善用情景教學方式,賦予枯燥的道德與法治內容以生動性,將教材知識轉變成情景映射在學生腦海,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主動探究的熱情。
(二)加深學生對于課堂內容的理解
道德與法治課堂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與法制意識的重要責任。道德與法治課堂的開設,就是為了糾正學生道德觀發(fā)展過程中發(fā)生的不良行為,使學生學會對自己的行為進行反思。運用情景教學方式,可以將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內容很好地具體化,使之更加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內心世界,便于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深入理解。
(三)提高學生的法制意識和思想道德水平
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需要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師的有效引導,情景教學方式的運用對于學生行為意識的引導有更加深刻的意義[1]。教師在教學中采用情景教學方式,能夠有效改善學生對于課堂知識難以理解的情況,減少學生實際與課堂知識的嚴重脫節(jié),能夠增強學生對于課堂知識的感悟,讓學生通過課堂知識的學習主動對自己的行為進行深刻反思,從而促進自身法制意識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
(一)營造情景,導入課堂內容
學生時期是身心發(fā)展的關鍵階段,學生在這個階段對事物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但是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內容相對比較枯燥,學生對課堂內容難以產生很高的學習熱情。因此,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師要抓住學生身心發(fā)展的特點,運用有效的教學方式,將教學內容變得真實、具體而又直觀,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教師可以運用情景教學方式,在課堂開始時營造一個生動的情景,讓學生產生強烈的代入感,學生就能自發(fā)的從被動學習的角色變成課堂學習的主體,能夠加深對課堂知識的理解。
如在學習《走進法制天地》這一課題內容時,教師在課堂開始時運用情景教學方式,選取一個經典的法制案例,為學生詳細描述犯罪分子的內心活動;營造一個生動的教學情景,為學生分析犯罪分子的行為,指出犯罪分子所犯的道德層面的錯誤和觸犯的法律,讓學生深切體會法不容情,增強對國家法制的理解和敬畏[2]。
(二)靈活運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情景教學
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內容說教性較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運用情景教學方式時,要善于應用多媒體手段輔助教學。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時,要多多搜尋與課堂內容有關的素材,素材內容包括但不限于圖片、動畫、音頻和視頻[3]。教師可以拓展思路,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組織學生進行搶答等。多媒體教學是網絡信息化走進校園的有效反應,對于教學效率的提高有很強的幫助作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師要靈活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來進行情景教學。
(三)將教材內容緊密聯(lián)系學生生活實際
道德與法治內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在道德與法治課堂的教學過程中,要深刻剖析教材內容的現實意義,將教材知識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聯(lián)系,增強學生與所學知識的情感共鳴,讓學生明白教材知識在現實生活中是如何體現和運用的。
如教師在講解《人與人之間的交往藝術》時,可以讓學生準備與生活中見到的與友誼相關的詩詞、文章、話劇素材等,自己或者小組合作進行朗誦、演講或者表演。通過拾取生活中的素材,學生能夠更加理解人與人之間應該如何友好交往,讓學生能夠將教材所講的交往藝術靈活運用于生活實際。
(四)鼓勵學生自我探究與小組分享
道德與法治課堂應該是學生做學習主角的課堂,教師應該及時轉變自身的教學身份,在情景教學中作為一個引導者、傾聽者和幫助者。通過情景教學引導,讓學生自己或者與小組成員合作探究并分享課堂
感悟[4]。
如教師在講解《法制課堂》時,選取一個法制素材,組織學生進行法庭模擬。扮演犯人的同學自己體會犯罪分子的犯罪心理,擔任律師的同學自己對犯罪行為進行分析,法官對犯罪分子進行裁決,再通過小組談論確定判決是否符合國家規(guī)定,增強對國家法律尊嚴的認識。
情景教學方式在教學中能夠普遍運用,相比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更加貼近學生的內心世界,學生更容易接受。道德與法治課堂運用情景教學方式效果更佳。教師運用不同的手段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景,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自己通過表演、演講、朗誦等形式解決課堂探究與分享。進而提高教學效率,最大程度地確保教學效果,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和法制意識。
【參考文獻】
[1]李義茹,黃甫全.論道德與法治的深度備課——以《他是“小氣鬼”嗎》為例[j].中小學德育,2023(10).
[2]陸曉明.道德與法治課涵育學生核心素養(yǎng)路徑探索——以“生命的思考”教學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26).
[3]謝萍.道德與法治課因敘事而綻放異彩[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5).
[4]龍明明.我觀《道德與法治》課的情景教學[j].思想政治課研究,2023(1).
【作者簡介】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篇四
新課程強調教學面對全體學生,要求學生改變原有的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充分調動、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的學習;強調教學過程是師生交流、生生合作、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
我校是一個城市與農村結合的初中,從目前我校學生學習化學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學生處于一種應付式的學習,學習只是迫于升學的壓力之下,學習缺乏主動性,不善于與他從交流共享學習的樂趣,學習任務不能按時完成或完成質量不高等。開展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研究,有助于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交流、互相評價,有效喚起學生有效地喚起學生學習熱情,及時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增強學生主動共同探求知識奧秘的動力。將學生從一種被迫學習的狀態(tài)引導到一種自覺自發(fā)的學習狀態(tài),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化學長久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感受學習化學的樂趣,感受與交流共享的樂趣,提高學生學習化學的能力,提高學習化學學業(yè)水平。
九年級一至四班全體學生
研究目標:通過對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研究,分析初中化學教學的現狀以及開展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必要性;分析合作學習的操作環(huán)節(jié),提升合作學習的有效性,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促進學生成績的提高;全面了解初中化學合作學習中出現的問題以及相應的措施;取得理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初步掌握提高初中化學實驗合作學習的有效策略,并完成實踐性成果和理論成果。
研究內容:
(1)科學組建合作小組的研究:如何合理分配互助合作學習小組的人員和人數;
(2)選擇有合作價值的學習任務的研究:如何制定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規(guī)范和學習目標;
(3)提高小組成員的合作技能的研究:如何在小組中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獨立學習的能力;
(4)建立合理的“合作學習”的評價機制的研究:如何對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的效果進行評價。
行動研究法:關注并研究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及兩者的默契程度;
個案研究法:選取具有典型性的案例研究分析,并對優(yōu)秀個案予以推廣;
觀察法:教師通過多方面觀察,充分了解學生的學習需要和學習潛力;
調查法:通過問卷等形式了解學生自我評價情況。
(1)準備階段:查閱有關小組互助合作學習研究的資料,制定研究方案。選定研究班級,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了解學生目前的學習狀況,并進行初測,根據班級學生的性別、學業(yè)、興趣、個性特點等因素,將學生按一優(yōu)、二中、一差分成四人一組互助合作學習小組。并制定小組學習目標及學習要求,初步制定小組學習評價的方式和方法,制定量化評分表。
(2)實施階段:按小組開展互助合作學習活動,以單元教學為單位,每單元教學結束進行統(tǒng)一測驗,結合測驗成績和平時小組互助合作學習中的表現等諸方面綜合考查每一位同學在小組、全班中的進步,考查小組整體的學習水平,并與平行班級作適當的比較。并根據每位學生在小組中的表現,對小組成員進行調整,以使小組組合達到最優(yōu)化。定期搜集整理資料,撰寫研究記錄和教學反思。
(3)總結階段:整理研究材料,撰寫術論文,進行研究工作總結,準備結題材料。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篇五
世紀之交,國際競爭日益激烈,知識、信息、經濟飛速發(fā)展這一時代特點,社會需要全面發(fā)展的素質人才,素質教育則是當務之急。而素質教育的核心就是給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適宜于發(fā)展的良好環(huán)境,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探究的精神,體現學生的主體原則,讓學生學會學習,自主的學習。在教學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讓其參與到學習中來,成為學習的主人,并去發(fā)現問題,討論問題,探究問題,自主地選擇學習內容。
語文學科作為一門基礎學科,更應體現素質教育,體現學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原則,傳統(tǒng)教學,應試教學中存在的種種弊端。
首先,從學習結果看,雖學經九年,花了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但語文能力低下現象普遍,知識面窄,見解淺顯,思維呆板,語言貧乏。閱讀能力,表達能力較差。沒有良好的閱讀習慣、方法能力,不能適合時代的需要。
其次,從課堂效率看,語文教學存在著嚴重的高耗低效,少慢差費的現象。師生們普遍一種感受,多上一節(jié)語文課,與少上一節(jié)根本無關需要。課堂教學陷入不可自拔的“題海戰(zhàn)”中,應試教學是“指揮棒”,學生毫無讀書的熱情和興趣,更不必說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再次從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看,目標不明,把簡單的傳授知識等同為培養(yǎng)能力,閱讀能力簡單為分析、概括大意,歸納中心,寫作特點的把握等等。把學生的思維統(tǒng)一化,簡單化、機械化,缺乏自主,探究乃至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能力。
第四,新教材的啟用《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版)的出臺,倡導語文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和人的全面素質的提高,倡導培養(yǎng)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加上新教材容量陡增:課外讀本、推薦名著,綜合實踐活動等。指明了,大量的閱讀是解決語文能力低下的良方,然而師生因時間緊任務重而疲于應付,不能落到實處。
針對以上種種問題,提出“語文閱讀教學研究”這一課題,顯得尤為重要,是當務之急。閱讀是語文之體,是語文教學之基礎!白灾魈骄俊钡拈喿x方法,習慣養(yǎng)成則是語文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培養(yǎng)的基礎,是全面提高人才素質的關鍵,是提高課堂效率的突破口。
(1)概念的界定:
“閱讀教學”:教學以閱讀為本,注重閱讀教學整體的感悟,突出廣泛而自主的大量閱讀,體現全方位的閱讀技巧和能力的指導、訓練和培養(yǎng),以多種渠道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以讀帶寫全面提高,突出語文教育的人文熏陶。
(2)理論依據
1.系統(tǒng)論中的整體
2.優(yōu)化論
3.教育學心理學
4.《語文課程標5.準》
1.優(yōu)化閱讀教學方式方法。
把閱讀教學目標分為三個層面。
(1)表層(理解字詞,初步感知文章的思想內容)
(2)淺層(理解探索文章思路,閱讀這類文章的方法技巧)
(3)深層(在感知理解語文的基礎上,鑒賞評價文章,有意識地培養(yǎng)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促進學生主體性的發(fā)展,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能力
2.實施自主探究性的語文教學,以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能力,提高閱讀能力主要目標,讓思維訓練貫穿于閱讀教學中,最終培養(yǎng)學生使之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和能力。
通過課題研究,改變課堂教學模式,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原則,培養(yǎng)自主探究的閱讀能力,全面提高課堂效率,全面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具體目標如下:
改革課堂模式:
(一)由單一課型轉化為多種課型。如朗讀課、討論課、研讀課、自讀課、實踐活動課等,有序系統(tǒng),各有側重地進行教學。
(二)重視自主性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要改變教師的“滿堂灌”“填壓式”,學生毫無閱讀、思考的時間,只是機械的,毫無主見的等標準答案,并進行認真細致的筆記,形成依賴心理和思維的情緒。
課堂上應該還時間給學生,養(yǎng)成其自主、獨立的思考習慣和能力,還給學生現象參與行為,自主的體驗感悟、質疑、解感,形成種種感知學習、理解、提高。激發(fā)閱讀興趣和潛能,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三)以讀寫結合,課內、課外結合原則
閱讀教學以閱讀為核心,但系統(tǒng)論又決定要以此帶動語文能力的全面提高,因此在教師要體現,“以讀帶寫,以寫促讀,讀寫結合,相關促進”的原則。
同時,要體現以課內本,以課外為輔,提倡“課內課外相結合”原則,相輔相成,全面提高閱讀能力。
1.自主性原則
2.活動性原則
3.以讀為主的原則
4.循序漸進的原則
6.提高課堂效率的原則
(一)研究對象:在校初一至初三學生
(二)研究方法:
1.調查研究法:比照新課程標準,領會課程內容,明確新課程的目標,通過調查研究,發(fā)現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加以分析研究,提出解決問題的設想。
2.實驗研究法:以同年級平行班與比照班進行初期的研究進行比照,針對問題,進行探究。
3.個案研究法:按照個案研究法的一般操作要求,結合本課題的研究目標,收集整理既有普遍意義又有個性特點的案例,為研究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4.經驗總結法:課題研究綜合性報告,自主研究閱讀能力培養(yǎng),研究語文,學生自主研究能力培養(yǎng)的成果等等。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13,4---13,7)。學習相關理論,制定研究方案。
第二階段:具體研究階段(13,9---14,1)。開展研究及時處理相關資料,形成成果。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14,3---14,7)。分析總結研究所得,形成綜合性總結報告。
幼兒園課題研究方案篇六
一、課題研究背景:
從2023年秋季開始,基于《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2023年版)》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綱》編寫的道德與法治課教材開始進入教學實踐。《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是一門與社會發(fā)展合拍共舞的學科,能不能通過《道德與法治》這門課不斷提高學生本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直接關系到本學科的生命力,關系到本學科的教育力和教學質量。因此,運用主題式情境教學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授課方法,是幫助學生提高道德素質,樹立法律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和社會實踐能力的有效途徑。
二、課題研究意義:
1.激趣引思,寓教于樂。
新課標明確指出,教師的任務就是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去,并以其親身生活實踐為基礎,從中體驗并獲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提高本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而引人入勝的情境毫無疑問能激發(fā)學生濃厚的興趣。
2.創(chuàng)設情境,參與課堂。
運用情境教學,利用多媒體等多種方式提供圖文音像并茂、令人身臨其境的情境,可以調動學生聽覺、視覺功能,讓學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討論,讓學生喜歡上道德與法治課,促使學生最大限度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
3.提高認識,增強能力。
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過程,要重視提高學生的價值認同、守規(guī)意識、生活參與、個性品質等學科核心素養(yǎng)。給學生以明確、清晰的示范和導向,引導學生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逐步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和辨別能力、分析判斷能力和抵制誘惑的能力。學生通過情境體驗,實現情感共鳴和遷移,貼近學生生活,拉近課堂和現實的距離。
三、課題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1.小學“道德與法治”
自2023年起,義務教育階段小學和初中起始年級的“品德與生活”“思想品德”教材名稱將統(tǒng)一更改為“道德與法治”。這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法治”二字首次出現在義務教育階段的政治課程名稱中。青少年作為法治宣傳教育的重點對象,提出堅持從青少年抓起,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當今,法治成為每個公民不可或缺的基本素養(yǎng),無論是作為法治建設的基礎工程,還是作為學生成長的素質工程,將法治納入義務教育內容體系乃是時代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以兒童的生活為基礎,用三條主線和四個方面構成課程的基本框架。三條主線是:兒童與自我、兒童與社會、兒童與自然;四個方面是: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積極地生活,負責任、有愛心地生活,動手動腦、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本學科將三條主線、四個方面課程框架創(chuàng)造性地拓展為與兒童發(fā)生密切聯(lián)系的家庭、學校、自然、社會四大生活場域,設置一個個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引領置身其中的兒童在四個生活方面學習、活動、提升,將道德教育、法治教育與兒童的生活有機融合,引導兒童形成內化的道德品質,感知生活中的法、身邊的法,培育國家觀念、規(guī)則意識、誠信觀念和遵紀守法的行為習慣。
2.主題式情境教學
主題式情境是指根據學習的內容,以及學習者的年齡特點和原有經驗,設置相應的融語言、聲、文、圖、像等為一體的、一連串的有銜接的“子”情境,構成一個有鮮明內容的,有教育意義的單元主題情境。
主題式情境教學,源于情境教學法。情境教學法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chuàng)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tài)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教學方法。其核心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
而主題式情境教學,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通過主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營造一種積極、愉快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在情境活動中進行體驗、自主、合作、探索、交流、反饋、評價等一系列活動,來完成各項教學目標,并使學生得到全面發(fā)展的教學方法。
四、課題研究目標
1.梳理出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適合展開主題式情境教學的內容,并加以歸類整理和拓展,便于應用。
2.形成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式情境教學的主要課型,并歸納若干教學策略。
3.搜集并整理出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式情境教學中提升學生品格的典型案例,促進學生生命成長。
五、課題研究內容
1. 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式情境教學現狀分析的研究。
通過調研、問卷和訪談等方式,對我校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實施現狀進行分析,通過課堂觀察羅列出本課程在理念、教材的理解和靈活運用上存在現象及問題歸因,說明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式情境教學實施的必要性。
2. 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式情境教學的文獻研究。
通過對課程標準的索引,采取集中統(tǒng)一學習和分散自學的方式進行文獻研究和理論學習,探索“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題式情境教學之路,將其轉變?yōu)檫m合本校學生實踐體驗的真實的教育教學活動。
3、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式情境教學實施的策略研究
(1)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重組
教材作為相對穩(wěn)定的教學媒體,一定程度的局限性和滯后性是無法避免的。因此,需要教師依據我校德育的培養(yǎng)目標和學生實際對教材的內容進行重新組合,重新設計教學思路,彰顯教師自己的教學風格和個性。
(2)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容拓展
兒童生活的建構絕不能僅僅限于課堂教學;谖倚5掠n程的培養(yǎng)目標,以“道德與法治”課程為基礎,整合德育校本課程的內容,從學生實際出發(fā),對學!暗赖屡c法治”課程內容進行拓展,主要從“開發(fā)社區(qū)資源、融合校園文化、整合學科資源、走進學生生活”四個方面進行拓展。
(3)教學策略的研究
采用課例研究的方式,通過課堂觀察、課后討論、教學反思、課堂重建等方式來總結和提煉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策略,進一步優(yōu)化課程教學,從而推動該課程的高效實施。
4、小學“道德與法治”主題式情境教學中提升學生品格的案例研究。
注重教學中對提升學生品格,形成學生道德智慧的研究,引導兒童去選擇和建構有道德的生活及生活方式。形成基于學生實際學習的“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案例,提升教師的教學理念,促進師生的共同發(fā)展。
六、課題研究的方法
1.調查研究法:通過問卷、訪談、測試等科學方法,調查、了解當前課堂教學現狀,把握學生在主題式情境教學法的實施下學習的有效性,為課題深入開展提供依據和參考。
2.文獻研究法:通過查閱文獻資料學習、了解主題式情境教學法實施的前沿信息和實踐現狀,吸取成功經驗,避免簡單重復。
3.行動研究法:在主題式情境教學法的實施的行動研究過程中不斷地探索、改進和創(chuàng)生,豐富理論,優(yōu)化實踐。
4.經驗總結法:通過實踐、反思,歸納提煉、修正形成主題式情境教學法實施的課型范式,并通過開展宣貫、調研、教研活動、專題研討、專題論文等方式使研究成果在更大范圍內推廣。
七、課題研究的程序及成員分工
(一)課題研究的程序
1.申報階段(2023年6月-2023年9月)
主要任務:認真查閱文獻資料,學習有關理論,確立研究課題,領會課題實質,提高對研究的認識和開展研究的水平;制定課題研究方案,組建課題組,申報課題立項;組織課題組老師認真學習課題方案及相關理論,制定課題實施計劃。
主要措施:建立學習制度,開展專題沙龍。
2.實施階段(2023年9月-2023年2月)
主要任務:開展課題研究,邊實踐邊研究。
主要措施:建立課題研究的過程管理制度,建立課題組交流平臺,根據需要組織專題研討,集中力量攻克難點。
3.總結階段(2023年3月-2023年12月)
主要任務:收集整理課題研究成果,提出結題申請,進行結題。
主要措施:課題組做好階段研究和匯報活動;教師定期撰寫專題論文;認真做好研究過程中的資料積累、整理、分析、歸檔工作。
(二)成員分工
八、課題研究預期成果
1、提高學生的道德和法治意識,學生能最大限度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提高認識,增強能力。
2、教育教學案例、教學反思的整理和積累。
3、完成道德和法治課的視頻錄課活動,積累感性材料。
4、對道德與法治課堂運用主題式情境教學的總結。
5、在全面深入研究之后,對各種材料進行整理、分析,撰寫論文,形成本課題的結題報告。
執(zhí)筆:
二0xx年x月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