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及翻譯、賞析1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朝代:唐代
作者:皮日休
原文: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譯文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里面撒落下來,我走到大殿前撿起它們,發(fā)現花瓣上邊還有星星點點剛剛凝結起來的露水。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天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應該是廣寒宮里的嫦娥撒落下來送給我們的吧!
賞析
“零落的桂花花瓣,帶著星星點點的露珠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邊散落了下來!倍嗝疵篮玫膱鼍鞍!仿佛如人間仙境一般的場景正是出自唐朝詩人皮日休的七言絕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惆悵、哀綿。聯系詩作背景便可得知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此時正在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fā)之時,全詩便理所當然的輕松,毫無憂愁。詩中的一大部分是詩人的聯想,并不現實,卻也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添了幾分“俏皮”,也可謂是恰到好處。
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我們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重要活動,使得詩的節(jié)氣撲面而來。
如此的好詩,讀了心清氣爽,也不禁對古人的中秋佳節(jié)浮想聯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及翻譯、賞析2
原文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代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譯文
桂花從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見其顏色潔白、新鮮。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吳剛為什么要跟桂花樹過不去。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注釋
天竺寺:今稱法鏡寺,位于靈隱山(飛來峰)山麓。
桂子:特指為桂花,本質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實。
露華新:桂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嫦娥:多種說法,有說*神話人物、后羿之妻等。
賞析一
“零落的桂花花瓣,帶著星星點點的'露珠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邊散落了下來!倍嗝疵篮玫膱鼍鞍!仿佛如人間仙境一般的場景正是出自唐朝詩人皮日休的七言絕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惆悵、哀綿。聯系詩作背景便可得知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此時正在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fā)之時,全詩便理所當然的輕松,毫無憂愁。詩中的一大部分是詩人的聯想,并不現實,卻也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添了幾分“俏皮”,也可謂是恰到好處。
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我們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重要活動,使得詩的節(jié)氣撲面而來。
如此的好詩,讀了心清氣爽,也不禁對古人的中秋佳節(jié)浮想聯翩。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聯想到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而此刻正是詩人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fā)之時,所以在如此佳節(jié),又是詩人得意之時,以此背景,詩人創(chuàng)作了此詩。
賞析二
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場景,交待了詩人所處的時間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詩是充滿了輕松,了聯想的基調。
第二句,詩人撿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顏色潔白而新鮮,闡述了詩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詩人此時在人生道路上是順暢的。
第三句,通過傳說透露出了詩人對桂花的憐惜,展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闡述了詩人是熱愛自然,憐惜自然的。
第四句,感嘆到桂花飄落是因為傳說中的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通過豐富的聯想,烘托出詩人是擁有包含萬事萬物的心境的。
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于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于人間。全詩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jié)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綜合此詩,神話傳說中吳剛學仙有過,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所以必須不斷砍伐,卻始終砍不倒這棵樹。但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額悵、哀綿,全詩給人的感覺是輕松自在,毫無憂愁的。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讀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內容是詩人的聯想,卻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添了幾分“俏皮”。不禁讓人對古人的中秋佳節(jié)浮想聯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擴展閱讀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擴展1)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譯文
桂花從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見其顏色潔白、新鮮。
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吳剛為什么要跟桂花樹過不去。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注釋
、盘祗盟拢航穹Q法鏡寺,位于靈隱山(飛來峰)山麓。
、乒鹱樱禾刂笧楣鸹,本質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實。
、锹度A新:桂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孺隙穑憾喾N說法,有說*神話人物、后羿之妻等。
賞析:
“零落的桂花花瓣,帶著星星點點的露珠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邊散落了下來。”多么美好的場景。》路鹑缛碎g仙境一般的場景正是出自唐朝詩人皮日休的七言絕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惆悵、哀綿。聯系詩作背景便可得知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此時正在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fā)之時,全詩便理所當然的輕松,毫無憂愁。詩中的一大部分是詩人的聯想,并不現實,卻也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添了幾分“俏皮”,也可謂是恰到好處。
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我們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重要活動,使得詩的節(jié)氣撲面而來。
如此的好詩,讀了心清氣爽,也不禁對古人的中秋佳節(jié)浮想聯翩。
創(chuàng)作背景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jié)期為陰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
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聯想到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而此刻正是詩人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fā)之時,所以在如此佳節(jié),又是詩人得意之時,以此背景,詩人創(chuàng)作了此詩。
賞析二
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場景,交待了詩人所處的時間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詩是充滿了輕松,了聯想的基調。
第二句,詩人撿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顏色潔白而新鮮,闡述了詩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詩人此時在人生道路上是順暢的。
第三句,通過傳說透露出了詩人對桂花的憐惜,展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闡述了詩人是熱愛自然,憐惜自然的。
第四句,感嘆到桂花飄落是因為傳說中的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通過豐富的聯想,烘托出詩人是擁有包含萬事萬物的心境的。
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于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于人間。全詩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jié)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綜合此詩,神話傳說中吳剛學仙有過,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所以必須不斷砍伐,卻始終砍不倒這棵樹。但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額悵、哀綿,全詩給人的感覺是輕松自在,毫無憂愁的。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讀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內容是詩人的聯想,卻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添了幾分“俏皮”。不禁讓人對古人的中秋佳節(jié)浮想聯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翻譯及賞析2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代: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譯文及注釋
玉顆珊(shān)珊下月輪,殿(diàn)前拾得露華新。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下邊撒落下來,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露華新:桂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zhì)與人。
到現在也不知道天上發(fā)生了什么事,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嫦娥:多種說法,有說*神話人物、后羿之妻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下邊撒落下來,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到現在也不知道天上發(fā)生了什么事,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注釋
天竺寺:今稱法鏡寺,位于靈隱山(飛來峰)山麓。
桂子:特指為桂花,本質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實。
露華新:桂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嫦娥:多種說法,有說*神話人物、后羿之妻等。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聯想到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而此刻正是詩人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fā)之時,所以在如此佳節(jié),又是詩人得意之時,以此背景,詩人創(chuàng)作了此詩。
賞析
“零落的桂花花瓣,帶著星星點點的露珠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邊散落了下來!倍嗝疵篮玫膱鼍鞍!仿佛如人間仙境一般的場景正是出自唐朝詩人皮日休的七言絕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惆悵、哀綿。聯系詩作背景便可得知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此時正在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fā)之時,全詩便理所當然的輕松,毫無憂愁。詩中的一大部分是詩人的聯想,并不現實,卻也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添了幾分“俏皮”,也可謂是恰到好處。
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我們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重要活動,使得詩的節(jié)氣撲面而來。
如此的好詩,讀了心清氣爽,也不禁對古人的中秋佳節(jié)浮想聯翩。
賞析二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六百十五。此詩運用了比喻,聯想的修辭手法, 詠物現實,空靈含蘊,以中秋一事表達了中秋佳節(jié)賞月之情。
“玉顆珊珊下月輪”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場景,交待了詩人所處的時間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詩是充滿了輕松,了聯想的基調。
“殿前拾得露華新”詩人撿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顏色潔白而新鮮,闡述了詩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詩人此時在人生道路上是順暢的。
“至今不會天中事”通過傳說透露出了詩人對桂花的憐惜,展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闡述了詩人是熱愛自然,憐惜自然的。
“應是嫦娥擲與人”感嘆到桂花飄落是因為傳說中的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通過豐富的聯想,烘托出詩人是擁有包含萬事萬物的心境的。
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于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于人間。全詩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jié)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綜合此詩,神話傳說中吳剛學仙有過,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所以必須不斷砍伐,卻始終砍不倒這棵樹。但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額悵、哀綿,全詩給人的感覺是輕松自在,毫無憂愁的。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讀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內容是詩人的聯想,卻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添了幾分“俏皮”。不禁讓人對古人的中秋佳節(jié)浮想聯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翻譯及賞析3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古詩簡介
此詩是唐朝時期的竟陵文學家皮日休創(chuàng)作的七言絕句,記載于《全唐詩》卷六百十五。此詩運用了比喻,聯想的修辭手法,詠物現實,空靈含蘊,以中秋一事表達了中秋佳節(jié)賞月之情。
翻譯/譯文
桂花從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見其顏色潔白、新鮮。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吳剛為什么要跟桂花樹過不去。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注釋
、盘祗盟拢航穹Q法鏡寺,位于靈隱山(飛來峰)山麓。
、乒鹱樱禾刂笧楣鸹,本質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實。
、锹度A新:桂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孺隙穑憾喾N說法,有說*神話人物、后羿之妻等。
賞析/鑒賞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jié)期為陰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
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聯想到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而此刻正是詩人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fā)之時,所以在如此佳節(jié),又是詩人得意之時,以此背景,詩人創(chuàng)作了此詩。
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場景,交待了詩人所處的時間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詩是充滿了輕松,了聯想的基調。
第二句,詩人撿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顏色潔白而新鮮,闡述了詩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詩人此時在人生道路上是順暢的。
第三句,通過傳說透露出了詩人對桂花的憐惜,展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闡述了詩人是熱愛自然,憐惜自然的。
第四句,感嘆到桂花飄落是因為傳說中的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通過豐富的聯想,烘托出詩人是擁有包含萬事萬物的心境的。
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于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于人間。全詩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jié)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綜合此詩,神話傳說中吳剛學仙有過,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所以必須不斷砍伐,卻始終砍不倒這棵樹。但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額悵、哀綿,全詩給人的感覺是輕松自在,毫無憂愁的。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讀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內容是詩人的聯想,卻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添了幾分“俏皮”。不禁讓人對古人的中秋佳節(jié)浮想聯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擴展2)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翻譯及賞析1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古詩簡介
此詩是唐朝時期的竟陵文學家皮日休創(chuàng)作的七言絕句,記載于《全唐詩》卷六百十五。此詩運用了比喻,聯想的修辭手法,詠物現實,空靈含蘊,以中秋一事表達了中秋佳節(jié)賞月之情。
翻譯/譯文
桂花從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見其顏色潔白、新鮮。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吳剛為什么要跟桂花樹過不去。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注釋
⑴天竺寺:今稱法鏡寺,位于靈隱山(飛來峰)山麓。
、乒鹱樱禾刂笧楣鸹,本質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實。
⑶露華新:桂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⑷嫦娥:多種說法,有說*神話人物、后羿之妻等。
賞析/鑒賞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jié)期為陰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
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聯想到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而此刻正是詩人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fā)之時,所以在如此佳節(jié),又是詩人得意之時,以此背景,詩人創(chuàng)作了此詩。
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場景,交待了詩人所處的時間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詩是充滿了輕松,了聯想的基調。
第二句,詩人撿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顏色潔白而新鮮,闡述了詩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詩人此時在人生道路上是順暢的。
第三句,通過傳說透露出了詩人對桂花的憐惜,展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闡述了詩人是熱愛自然,憐惜自然的。
第四句,感嘆到桂花飄落是因為傳說中的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通過豐富的聯想,烘托出詩人是擁有包含萬事萬物的心境的。
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于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于人間。全詩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jié)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綜合此詩,神話傳說中吳剛學仙有過,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所以必須不斷砍伐,卻始終砍不倒這棵樹。但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額悵、哀綿,全詩給人的'感覺是輕松自在,毫無憂愁的。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讀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內容是詩人的聯想,卻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添了幾分“俏皮”。不禁讓人對古人的中秋佳節(jié)浮想聯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翻譯及賞析2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古詩簡介
此詩是唐朝時期的竟陵文學家皮日休創(chuàng)作的七言絕句,記載于《全唐詩》卷六百十五。此詩運用了比喻,聯想的修辭手法,詠物現實,空靈含蘊,以中秋一事表達了中秋佳節(jié)賞月之情。
翻譯/譯文
桂花從天而降,好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拾起殿前的桂花,只見其顏色潔白、新鮮。我到現在也不明白吳剛為什么要跟桂花樹過不去。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注釋
⑴天竺寺:今稱法鏡寺,位于靈隱山(飛來峰)山麓。
、乒鹱樱禾刂笧楣鸹ǎ举|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實。
⑶露華新:桂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⑷嫦娥:多種說法,有說*神話人物、后羿之妻等。
賞析/鑒賞
據史籍記載,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禮制節(jié)期為陰歷八月十五,時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節(jié)”。
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聯想到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而此刻正是詩人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fā)之時,所以在如此佳節(jié),又是詩人得意之時,以此背景,詩人創(chuàng)作了此詩。
第一句,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場景,交待了詩人所處的時間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詩是充滿了輕松,了聯想的基調。
第二句,詩人撿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顏色潔白而新鮮,闡述了詩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詩人此時在人生道路上是順暢的。
第三句,通過傳說透露出了詩人對桂花的憐惜,展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闡述了詩人是熱愛自然,憐惜自然的。
第四句,感嘆到桂花飄落是因為傳說中的`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通過豐富的聯想,烘托出詩人是擁有包含萬事萬物的心境的。
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于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于人間。全詩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jié)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綜合此詩,神話傳說中吳剛學仙有過,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所以必須不斷砍伐,卻始終砍不倒這棵樹。但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額悵、哀綿,全詩給人的感覺是輕松自在,毫無憂愁的。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讀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內容是詩人的聯想,卻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添了幾分“俏皮”。不禁讓人對古人的中秋佳節(jié)浮想聯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擴展3)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翻譯賞析3篇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翻譯賞析1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作者:皮日休
朝代:南北朝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里面撒落下來,我走到大殿前撿起它們,發(fā)現花瓣上邊還有星星點點剛剛凝結起來的露水。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天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應該是廣寒宮里的`嫦娥撒落下來送給我們的吧!
賞析:
“零落的桂花花瓣,帶著星星點點的露珠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邊散落了下來!倍嗝疵篮玫膱鼍鞍!仿佛如人間仙境一般的場景正是出自唐朝詩人皮日休的七言絕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惆悵、哀綿。聯系詩作背景便可得知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此時正在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fā)之時,全詩便理所當然的輕松,毫無憂愁。詩中的一大部分是詩人的聯想,并不現實,卻也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添了幾分“俏皮”,也可謂是恰到好處。
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我們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重要活動,使得詩的節(jié)氣撲面而來。
如此的好詩,讀了心清氣爽,也不禁對古人的中秋佳節(jié)浮想聯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翻譯賞析2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作者:皮日休
朝代:南北朝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里面撒落下來,我走到大殿前撿起它們,發(fā)現花瓣上邊還有星星點點剛剛凝結起來的露水。到現在,我還不知道天上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這些桂花和桂花上的雨露,應該是廣寒宮里的嫦娥撒落下來送給我們的吧!
賞析:
“零落的桂花花瓣,帶著星星點點的露珠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邊散落了下來。”多么美好的場景。》路鹑缛碎g仙境一般的場景正是出自唐朝詩人皮日休的七言絕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惆悵、哀綿。聯系詩作背景便可得知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此時正在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fā)之時,全詩便理所當然的輕松,毫無憂愁。詩中的一大部分是詩人的聯想,并不現實,卻也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添了幾分“俏皮”,也可謂是恰到好處。
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我們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重要活動,使得詩的節(jié)氣撲面而來。
如此的好詩,讀了心清氣爽,也不禁對古人的中秋佳節(jié)浮想聯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翻譯賞析3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唐代:皮日休
玉顆珊珊下月輪,殿前拾得露華新。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與人。
譯文及注釋
玉顆珊(shān)珊下月輪,殿(diàn)前拾得露華新。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下邊撒落下來,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露華新:桂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至今不會天中事,應是嫦娥擲(zhì)與人。
到現在也不知道天上發(fā)生了什么事,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嫦娥:多種說法,有說*神話人物、后羿之妻等。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零落的桂花瓣,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下邊撒落下來,拾起殿前的桂花,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到現在也不知道天上發(fā)生了什么事,這桂花大概是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
注釋
天竺寺:今稱法鏡寺,位于靈隱山(飛來峰)山麓。
桂子:特指為桂花,本質是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實。
露華新:桂花瓣帶著露珠更顯濕潤。
嫦娥:多種說法,有說*神話人物、后羿之妻等。
創(chuàng)作背景
詩人創(chuàng)作此詩正是在中秋的夜晚,聯想到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而此刻正是詩人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fā)之時,所以在如此佳節(jié),又是詩人得意之時,以此背景,詩人創(chuàng)作了此詩。
賞析
“零落的桂花花瓣,帶著星星點點的露珠如同一顆顆玉珠從月亮邊散落了下來!倍嗝疵篮玫膱鼍鞍!仿佛如人間仙境一般的場景正是出自唐朝詩人皮日休的七言絕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惆悵、哀綿。聯系詩作背景便可得知詩人前一年高中進士,此時正在東游之中,也正是詩人意氣風發(fā)之時,全詩便理所當然的輕松,毫無憂愁。詩中的一大部分是詩人的聯想,并不現實,卻也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添了幾分“俏皮”,也可謂是恰到好處。
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我們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這也是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的重要活動,使得詩的節(jié)氣撲面而來。
如此的好詩,讀了心清氣爽,也不禁對古人的中秋佳節(jié)浮想聯翩。
賞析二
此詩載于《全唐詩》卷六百十五。此詩運用了比喻,聯想的修辭手法, 詠物現實,空靈含蘊,以中秋一事表達了中秋佳節(jié)賞月之情。
“玉顆珊珊下月輪”描述了桂花像是月上掉下來似的場景,交待了詩人所處的時間是中秋之夜,奠定了全詩是充滿了輕松,了聯想的基調。
“殿前拾得露華新”詩人撿起殿前的桂花,桂花的顏色潔白而新鮮,闡述了詩人是享受中秋之夜的景色的,也表明了詩人此時在人生道路上是順暢的。
“至今不會天中事”通過傳說透露出了詩人對桂花的憐惜,展現了詩人對美好事物的向往,闡述了詩人是熱愛自然,憐惜自然的。
“應是嫦娥擲與人”感嘆到桂花飄落是因為傳說中的嫦娥撒下來給予眾人的吧,通過豐富的聯想,烘托出詩人是擁有包含萬事萬物的心境的。
這首絕句描狀桂花,那珊珊而落的桂花,本潔如玉,映于月光更顯晶瑩,拾起花猶帶露更覺滋潤,想來當是嫦娥撒于人間。全詩以中秋一事出中秋佳節(jié)玩月之全情,有以小見大之妙。綜合此詩,神話傳說中吳剛學仙有過,遭天帝懲罰到月宮砍伐桂樹,其樹隨砍隨合,所以必須不斷砍伐,卻始終砍不倒這棵樹。但此詩并不如其它描寫中秋詩作一般凄涼,凋零,或是額悵、哀綿,全詩給人的感覺是輕松自在,毫無憂愁的。雖只描寫了一幅“夜賞月桂圖”,卻讓讀者得知民俗——中秋必看月賞桂。內容是詩人的聯想,卻不讓人覺得有空虛之意。巧妙的聯想反而為“寂靜”的詩作*添了幾分“俏皮”。不禁讓人對古人的中秋佳節(jié)浮想聯翩。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擴展4)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10篇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上б黄甯,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xiāng)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蕩湘云。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這次第,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
譯文
臨近清明時分,枝頭上翠鳥的叫聲凄婉動人?上н@一片清歌,都付與寂寞的黃昏。想要對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輕薄,不懂得人的傷春之心。我獨自漂泊在南國楚鄉(xiāng),滿懷柔情別恨,有誰能給我一點兒溫存?
空空的酒杯仿佛在為我哭泣,青山無語宛如在為我傷心,一縷殘陽斜照著院門。在華麗的樓前,只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著悠悠輕蕩的湘云。無聊的白日是那樣漫長,夢境卻短得可憐。請問蒼天,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和戀人見面?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個人間,也沒有任何一個并州的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萬緒剪斷。
注釋
者次第:這許多情況。者,同這。
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當時以鋒利著稱。
賞析
詩意,顯得更加突出。從“翠玉樓”望去,月色下的湘江,一片朦朧迷茫,水面上只看到隱隱的波光,天空飄動著朵朵浮云,陣陣微風吹來,又將水天“搖蕩”在一起了。然而這輕微的搖蕩卻不能打破“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的靜寂,正像“蟬噪林逾靜”那樣,反倒更增強了這種靜寂之感;同時,在靜寂之中,“湘春夜月”的景色更顯得空靈深邃,它啟迪著人們對生活的沉思。
下片的后幾句,像上片點出“傷春”一樣,又將“恨別”的題旨點明了。“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天”是宇宙,“夢”是人生,“天長夢短”與***在的“春寬夢窄”(《鶯啼序》)構思相同,富有哲學意味。如夢的人生既然短暫,離別的愁苦就更使人難耐,于是又自然地產生了一種急切的希望盡快地“重見桃根”。桃根,出于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毕鄠鳛橥醌I之所作,桃葉是他的妾名。后人經常用桃葉、桃根指代意中人。結句的“這次第”雖只是一個“點”,分量卻是相當沉重的。愁緒擾人,自然產生剪除的意愿,這也是人們的共同心理。然而這首詞中,合理的意愿卻是用否定方式、喟嘆的口吻表達出來的,因為“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長江遠遠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亙,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層。
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里,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臺階,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
離亭的門關閉著,周圍寂靜無聲;今夜里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么凄涼。
注釋
巴南:地名,在今重慶市。
橫:橫亙。
塞北: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qū)。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離群:離開同伴。
亂煙:凌亂的煙霧。
籠:籠罩。
碧砌:青石臺階。
飛月:懸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蓋,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賞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后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離情,寫得比較*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云”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前實景水**融,形成一個完美**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的離情互為表里,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效果。而在藝術上達到了這一要求的,應當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后,環(huán)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yōu)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后的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贊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边@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后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3
一百五日夜對月
杜甫〔唐代〕
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
仳離放紅蕊,想像嚬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
譯文及注釋
譯文沒有家人一起過這寒食節(jié),此時的眼淚也像金波一樣涌動不止。如果砍去了月中的桂樹,月亮的光輝會更加清澈皎潔吧?月亮偏在離別時散播光澤,想必思念故人會使得妻子為之蹙眉吧。牛郎織女愁思漫漫,每年秋天七夕尚能團聚,而我何時才能與家人團聚?
注釋一百五日:即寒食日。無家:沒有房舍,沒有家庭。此處說的是沒有家人和自己在一起。寒食:即寒食節(jié),亦稱“禁煙節(jié)”、 “百五節(jié)”,在農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jié)前一二天。金波:形容月光浮動,因亦即指月光。斫(zhuó)卻:砍掉。一作“折盡”。月中桂:指的是傳說中月宮所植的桂樹,此處暗用了吳剛伐桂的神話故事。清光:清亮的光輝。此指月光。仳(pǐ)離:別離。舊指婦女被遺棄而離去。紅蕊:紅花。想像:意思是想念故人的樣子。嚬(pín):同“顰”,皺眉,蹙眉,使動用法,使……蹙眉的意思。青蛾:舊時女子用青黛畫的眉。南朝宋劉鑠《白纻曲》:“佳人舉袖輝青蛾,摻摻擢手映鮮羅!迸E杭磁@膳c織女。這里寫關于牛郎織女的故事。秋期:指七夕。牛郎織女約會之期。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唐肅宗至德二載(757)寒食節(jié),當時正值安史之亂,詩人身在長安(今陜西西安)。詩人不說寒食,是由于冬至離妻出門,近計算其日,足見離家之久與思妻之久。
據陳貽焮的《杜甫評傳》記載,安史之亂后,杜甫攜家逃難至風翔東北的鄜州,他把妻子兒女安置在羌村以后,就只身奔赴肅宗所在的靈武,以期為*定安史之亂出力,不料中途為判軍所俘押至長安。在困居長安的一年多時間里,他感傷國事,思念親人,寫下《春望》、《一百五日夜對月》等詩篇!对乱埂返膶懽鲿r間是天寶十五載(756),當時杜甫不知妻兒的生死,望月而思念家人,寫下了這首名作。而作于至德二年寒食節(jié)的這首《一百五日夜對月》可視為《月夜》的續(xù)篇。
賞析
此詩作于詩人困居長安時期,它同《月夜》也樣抒發(fā)了夫妻二人分隔兩地該離情,同時也透露了天下亂離才會造成家人分離該社會現實。全詩通過神話故事和浪漫想象,運用巧點題、偷春格等藝術表現手法,表達自交在寒食之夜思念親人該悲傷之情,詩中神話該運用既展現了詩人該精神世界,又極具浪漫**色彩,獨具特色,堪稱兼具了思想情感真實博大和藝術手法圓融貫通該佳作。
“無家對寒食,金淚如金波”這兩句詩是交待作者當時仍然被困在**該長安,而妻兒卻都在鄜州,不知生死,所以此處說“無家”實際上是指沒金家人在身邊,也不知家人生死該意思。詩中首句“寒食”二字與題目中該“也百五日”相互照應。第二句“金淚如金波”!敖饻I”同上文該“無家”相對,表現出親人離散該悲哀!敖鸩ā敝冈撌窃鹿馊鋈胨歇q如金波。在這也句中,杜甫實際上是借“金波”來說自交該淚水。月光入水而金光閃爍,自交此時該眼淚也像金波也樣涌動不止。這也是詩人對安史之亂造**民流離失所該無聲控訴。
“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兩句是詩人該想象,甫該是自交思念妻子卻不能與之相聚時所產生該奇特想象,表達了詩人渴望與妻兒團聚該期望。
“仳離放紅蕊,想像顰青娥”句,清人仇兆鰲認為此處“青娥”應為“青蛾”。但聯系前面所提到該“月波”“月中桂”,后面該“牛女”“渡河”等詞句可知作者處處在圍繞“月”展開聯想,敘甫心懷,該句中該“青娥”也應是指與月金密切關系該嫦娥,暗指妻子,而不是“青蛾” 。再者,從句意來說,“想像顰青娥”該意思是想念故人使得青娥蹙眉了,若做“青蛾”則無法與詩意相符。這句運用透過也層該甫法,借自交想象妻子思念自交而憂傷不已該樣子來表達夫婦分隔兩地該愁苦之情。
最后“牛女漫愁思,秋期猶渡河”兩句是借用牛郎織女七夕相聚該神話故事來反襯自交與妻子不能相聚該悲苦。在這首詩中,杜甫借用神話故事和想象將自交在寒食之夜對月思人該悲傷情懷書甫該淋漓盡致。詩該結尾感嘆牛郎織女尚能相聚,從側面反映了安史之亂帶來親人天各也方該苦難。
這首詩在藝術上主要金以下特點:
也是切入點該選擇十分精當,即“順時應月”。標題為“也百五日夜對月”便獨具匠心。唐人詩中往往稱“寒食”而不稱“也百五日”。此處杜甫題為“也百五日”意在突出自交離開家人已經很長時間了。而寒食近清明,該是懷親思祖之時,夜月可看人喜也可使人愁,于詩人而言,當時心處于傷感之期,離家之痛,流淚自悲乃為必然,因而詩首聯是面臨寒食自交卻是金家如無家,令人難堪,潸然淚下,似月光之灑落揮下。既點了題,又引入了離愁思念,為下幾句該展開作了很好該鋪墊。
二是藝術想象該運用奇特又浪漫。在這首詩中,作者用吳剛伐桂表明自交該思念,用青娥長恨想象妻子該愁顏,用牛郎織女相會反襯自交該悲苦。詩人該想象始終與“月”掛鉤,既要金美好該想象,又要與自交思念該閨中人聯系起來。第三聯想象尤為奇特而浪漫,此聯分兩個層次,也曰景,即詩人想象該境界中,也片丹桂花盡情綻放,呈現了滿園春色該美麗情景,為下也句作伏筆;二曰想象中該閨中人,即在花色彌漫中似乎隱隱約約地看到了閨中人該思念遙遠地鄉(xiāng)親人該愁容。詩中神話故事該運用,展現了詩人對閨中人也份更深該愛,增加了詩歌該浪漫**色彩。
三是巧妙該開脫與寬慰。杜甫畢竟在社會中得到沉浮磨練該詩人,不能因為被拘伏而自虐于悲愁之中,應在心理上找尋也種解脫,不讓怨悶自服而傷交。末聯兩句說,詩人抬頭望月,又見到了牛郎織女二星,他們是隔天河相望,每年七月七日才能渡河相見,而僅是也次短暫重逢該機會,想來他們之間該悲傷離情更是也種難以忍受該痛苦,然而自交沒金天河之隔,拘于長安也是短暫該羈束,相逢之日就在前面。相比之下,自交該確應該莞爾也笑感到也些寬慰。這就是詩人該巧妙開懷解脫。前人吳瞻泰說:“結用牛女,彼此雙綰,用秋期倒應寒食,布局之整,線索之細,真所謂隱隱隆隆,蛛絲馬跡也!
此外,偷春格手法該運用同樣為人所稱道。律詩中也般是頷聯成對而首聯隨意,首聯成對而頷聯不對者就被稱做“偷春格”,杜甫該這首詩首聯是對句,頷聯本應是對句卻并非對句。這樣該謀篇打破常規(guī),別具也格。
杜甫該這首《也百五日夜對月》正是通過神話故事,運用浪漫想象和多種藝術手法將自交在寒食節(jié)之夜思念親人該感情表達出來該。它同《月夜》也樣,是兼具了思想情感真實博大和藝術手法圓融貫通該好詩。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圣”,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qū)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余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4
原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譯文
夜靜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傾斜了,南斗星也傾斜了。
今夜格外地感到春天的來臨,因為你聽那被樹葉映綠的窗紗外,唧唧的蟲鳴,頭一遭兒傳到了屋子里來了。
注釋
①選自《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劉方*,河南洛陽人,唐天寶年間詩人,生*不詳。
、谠律肴思遥涸鹿庵徽樟亮巳思曳课莸囊话,另一半隱藏在黑暗里。
、坳@干:這里指橫斜的樣子。
④南斗:星宿名,在北斗七星南。
、萜翰胖。
⑥新:初。
賞析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蛟伌壕岸袘,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霸律肴思摇笔恰案睢倍值木唧w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為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人有著深厚的鄉(xiāng)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xiāng)村生活經驗的人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xiāng)村,也并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jié)候變化十分**,“偏知”一語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fā)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征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于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fā)。于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并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致,決定于感受的獨特。唐代田園詩成為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詩一二者并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為寥寥。至于說本詩有無隱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無證,不好去穿鑿。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5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
葉夢得〔宋代〕
新月掛林梢,暗水鳴枯沼。時見疏星落畫檐,幾點流螢小。
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huán)繞。欲寄新聲問采菱,水闊煙波渺。
譯文
彎彎的新月掛在林梢,潛流的溝水在枯上中鳴響,不時望見稀疏的星星閃落在畫檐上,原來是幾點飛螢小巧的身影。思歸的鄉(xiāng)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卻依舊纏繞在心中。新譜寫了歌曲想請歌女來唱,卻空對著煙鄭浩渺的寬闊水面。
注釋
卜算子:詞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鳳凰亭:又名薰萊亭,位于浙江省湖州*興縣三界線新城路。暗水:潛流的溝水。枯沼:這里指即將干涸的池上。畫檐:有畫飾的屋檐。唐代鄭嵎《津陽門》詩:“象牀塵凝罨颯被,畫檐蟲網頗梨碑!碧拼钿住肚锶盏窃酵鯓谦I于中丞》詩:“畫檐先弄朝陽色,朱檻低臨眾木秋!边B環(huán)繞:連接成串的玉連環(huán),常指難以解開的憂愁。這里指連續(xù)往返的樣子。新聲:新譜的曲子。采菱:采菱之人,代指歌女。水闊:寬闊的水面。
賞析
該詞是宋代詞人葉夢得所作的一首詠懷詞,與用“新月”與“暗水”對比,用“疏星”與“流二”對比,描寫了眼前所見所聞的自然現象,構思極為巧妙。
坐在鳳凰亭里,四周一片寂靜。仰視天空,見一彎新月慢慢升起,象高掛樹梢;側耳細聽,即將干涸的彎曲的池塘,還有涓涓的流水聲在暗中發(fā)出枯竭前的悲鳴。再縱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時從畫檐前落下;卻有幾點流二在暗處閃閃發(fā)光,**自在地隨意到處飄動。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由于是“常見”,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沒有人把它集中起來描繪、觀察、思考。“新月”是在成長、向上的,不會變成彎曲的“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潔的,可是它落下的時候,它的亮光還不如暗處閃閃發(fā)光的二火蟲。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卻飽含著人生哲理。
“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huán)繞!比~夢得祖籍蘇州晚年閑居吳興,據《湖州府志》載:“葉元輔居烏程,至夢得已四世!睘醭,即吳興也。葉夢得居吳興已“四世”,當然是第二故鄉(xiāng),他的“歸意無多”這是原因之一。其二,眼前景色給他以啟示:“新月”與“枯沼”,“疏星”與“流二”都相去無多;從中悟得的道理譜就新聲去問他的知音“采菱”人,可是水天空闊、煙波浩渺,卻又是無處可尋了。
這首詞寓理于物,寓理于情,藝術技巧是很高明的。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6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
新月掛林梢,暗水鳴枯沼。時見疏星落畫檐,幾點流螢小。
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huán)繞。欲寄新聲問采菱,水闊煙波渺。
古詩簡介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宋代詞人葉夢得所作的詠懷詞。這首詞是一幅夏夜納涼圖,分為上下兩闋。葉夢得詞有雄杰、豪放的一面,但也有“簡淡”的一面,這首詞就是“簡淡”的**。詞的上闋寫詩人的所見所聞,下闋轉寫他的所感所思,十分富有哲理。
翻譯/譯文
彎彎的新月掛在林梢,潛流的溝水在枯塘中鳴響,不時望見稀疏的星星閃落在畫檐上,原來是幾點飛螢小巧的身影。
思歸的鄉(xiāng)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卻依舊纏繞在心中。新譜寫了歌曲想請歌女來唱,卻空對著煙波浩渺的寬闊水面。
注釋
、挪匪阕樱涸~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鳳凰亭:又名薰萊亭,位于浙江省湖州*興縣三界線新城路。
、瓢邓簼摿鞯臏纤
、强菡樱哼@里指即將干涸的池塘。
、犬嬮埽河挟嬶椀奈蓍堋
、蛇B環(huán)繞:連接成串的玉連環(huán),常指難以解開的憂愁。這里指連續(xù)往返的樣子。
⑹新聲:新譜的曲子。
、瞬闪猓翰闪庵耍父枧。
、趟煟簩掗煹乃妗
賞析/鑒賞
創(chuàng)作背景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是葉夢得晚年隱居浙江湖州所作,當時的南宋詞壇多以豪放見長,但歷經自高宗建炎二年(1128)起的十五年坎坷官宦生涯的他已經對**灰心喪氣,只以讀書吟詠自樂,故該詞中已由豪放向委婉轉變。[4]
文學賞析
該詞是宋代詞人葉夢得所作的一首詠懷詞,先用“新月”與“暗水”對比,用“疏星”與“流螢”對比,描寫了眼前所見所聞的自然現象,構思極為巧妙。
坐在鳳凰亭里,四周一片寂靜。仰視天空,見一彎新月慢慢升起,正高掛樹梢;側耳細聽,即將干涸的彎曲的池塘,還有涓涓的流水聲在暗中發(fā)出枯竭前的悲鳴。再縱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時從畫檐前落下;卻有幾點流螢在暗處閃閃發(fā)光,**自在地隨意到處飄動。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由于是“常見”,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沒有人把它集中起來描繪、觀察、思考!靶略隆笔窃诔砷L、向上的,不會變成彎曲的“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潔的,可是它落下的時候,它的亮光還不如暗處閃閃發(fā)光的螢火蟲。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卻飽含著人生哲理。
“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huán)繞!比~夢得祖籍蘇州晚年閑居吳興,據《湖州府志》載:“葉元輔居烏程,至夢得已四世!睘醭蹋磪桥d也。葉夢得居吳興已“四世”,當然是第二故鄉(xiāng),他的“歸意無多”這是原因之一。其二,眼前景色給他以啟示:“新月”與“枯沼”,“疏星”與“流螢”都相去無多;從中悟得的道理譜就新聲去問他的知音“采菱”人,可是水天空闊、煙波浩渺,卻又是無處可尋了。
這首詞寓理于物,寓理于情,藝術技巧是很高明的。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7
舟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原文:
【舟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譯文
夜黑了,見不到一點月光,漁船上孤零零的燈光好像微弱的螢火蟲的光芒,微風吹起了細細的波浪,由于水波動蕩,映在水面上的燈光好像化成了許多閃耀的星星。
注釋
、贂眠@里作動詞用,是寫、記的意思。②螢∶螢火蟲。這里比喻燈光像螢火蟲一樣微弱。③風簇浪∶風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擁。
賞析:
雖然詩歌只有二十字,但卻體現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細微的觀察力。沒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為有一點微風,遠處的一盞小如螢火的漁燈,讓詩人看到了滿河的星星。詩歌寫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時也用詩的本身啟發(fā)我們,只要你用心,就會發(fā)現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詩的詩眼!吧ⅰ弊謱懗隽嗽鹿夂蜐O燈倒影在水上,微風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給人一種畫面感和靜謐感。把作者所見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來,人們讀了也仿佛身臨其境。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8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代:棲白
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
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無煙。
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
譯文及注釋
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chán)娟(juān)。
尋常:*常。三五:一十五,指農歷每月十五日,通常稱為“望日”,此日當太陽西下時,月亮正從東面升起,呈現出日月東西相望的情景。嬋娟:本意指女子容貌姿態(tài)的美好,此處借指月光柔曼秀美。有時即以“嬋娟”代指月亮。
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中秋:本為農歷八月十五日,此處擴展其意指八月十八日。
清光凝有露,皓(hào)魄(pò)爽無煙。
皓魄:皎潔的月亮。魄通霸,是月始生或將滅時的微光,此處代指月亮或月光。
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
注釋
尋常:*常。三五:一十五,指農歷每月十五日,通常稱為“望日”,此日當太陽西下時,月亮正從東面升起,呈現出日月東西相望的情景。
嬋娟:本意指女子容貌姿態(tài)的美好,此處借指月光柔曼秀美。有時即以“嬋娟”代指月亮,蘇軾《水調歌頭》中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句。
中秋:本為農歷八月十五日,此處擴展其意指八月十八日。
皓魄:皎潔的月亮。魄通霸,是月始生或將滅時的微光,此處代指月亮或月光。
簡析
玩月指在月下賞玩,即賞月。棲白這首賞月詩寫得很是凝煉,文字通俗*易,韻調優(yōu)曼柔和,把八月十五之夜的月景細膩而生動地描繪出來,猶如一幅神采飄逸的寫意畫。同時,詩中也抒發(fā)了作者對日月常存,人生易逝這種自然規(guī)律的深沉感嘆。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9
原文:
六月三日夜聞蟬
唐代:白居易
荷香清露墜,柳動好風生。
微月初三夜,新蟬第一聲。
乍聞愁北客,靜聽憶東京。
我有竹林宅,別來蟬再鳴。
不知池上月,誰撥小船行?
譯文:
荷香清露墜,柳動好風生。
荷花散發(fā)陣陣清香,早晨的露珠將要墜入水中,柳葉隨著風生動飄蕩。
微月初三夜,新蟬第一聲。
初三夜晚新月高懸,聽到了今年的第一聲蟬鳴。
乍聞愁北客,靜聽憶東京。
突然聽到這個聲音,勾起了我這個北方來的客居之人的愁緒,靜靜聽著想起東都洛陽。
我有竹林宅,別來蟬再鳴。
我在洛陽有履道坊宅,想來此時又有別處的蟬在我家鳴叫。
不知池上月,誰撥小船行?
不知道我家園子里倒映著月亮的水池中,是否有人趁著月色劃船呢?
注釋:
荷香清露墜(zhuì),柳動好風生。
微月初三夜,新蟬(chán)第一聲。
微月:新月。
乍聞愁北客,靜聽憶東京。
東京:東都洛陽。
我有竹林宅,別來蟬再鳴。
竹林宅:指作者洛陽履道坊宅。
不知池上月,誰撥小船行?
賞析:
此詩前四句寫詩人在蘇州看到的景象;五六句寫詩人觸景生情思念家鄉(xiāng);七八句寫詩人在異鄉(xiāng)為異客的愁苦;最后兩句寫詩人聯想自己家鄉(xiāng)的場景,詩境清幽。詩人由景及情,渾然一體,造語清新,自然無拘束。
蘇州的六月,正是荷花飄香露珠圓**時,涼爽的東南風吹動著柳枝,有節(jié)奏地晃動著。六月初三的夜晚,詩人聽到了今年的第一聲蟬鳴。剛剛聽到蟬叫時,詩人這個北方來的客居之人還有些愁,是它打擾了詩人的睡眠,讓詩人睡不著覺,它勾起了詩人思鄉(xiāng)的愁緒。原來詩人“靜聽憶東京”,在安靜的夜里聆聽著蟬鳴不禁想念洛陽的家了。在詩人洛陽家中,有一片竹林,想來此次分別后,里面有蟬又在嗚叫了。但不知道自己家園中的那個小池子內有人在月色中劃動著小船前行。
病中多疑,病中多思,病中孤獨感特別強烈,這都是人在病中的常態(tài),詩人也不例外。詩人因病而特別想念洛陽的家園,想念那園中的家人,都是很自然之事。
詩人的聯想很豐富,他善于以一物為紐帶,而展開遙遠的另一空間的想象。月亮是詩人常用的一個聯想的著筆點,但此詩不僅有月亮,還有蟬,用蟬來作聯想的基礎,這在歷代詩歌中倒是比較少見的。但詩人將其放在特定的氣氛中,感覺有些新奇,但也很親切。
詩從詠景物引**思。開端詠荷、柳,伴隨清露、好風,通過嗅覺、聽覺的感受來透露夏夜納涼的清爽舒適。詩境清新,近似孟浩然“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夏日南亭懷辛大》)的境界。初三夜是新月始生之時,可見前兩句未涉及視覺的感受是符合實際的。以下從初聞蟬鳴表達愁思。聞蟬而動客思,是詩人傳統(tǒng),白居易此際故園之思落干洛陽之宅,既有竹林風清與當前境界接近的原因,更含寓早日辭官閑居的心情。詩由景及情,渾然一體,自然無拘束。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10
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
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
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醉閑眠。
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
古詩簡介
《烏夜啼·紈扇嬋娟素月》是宋代文學家陸游的詞作。此詞描繪了初夏季節(jié)樹陰濃合,放晴時余涼余潤尚在的閑散生活,創(chuàng)造出一種雅潔清遠的閑適意境。上片開頭二句,以紈扇和紗巾兩種應時的生活用品來表現初夏時節(jié)。后二句寫室外之景,樹陰濃合,晴天清潤,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下片則由寫景轉到寫人,表現作者閑適的生活。起二句,寫自己閑來無事,常常弄筆展紙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簾迎涼以便睡眠。末二句寫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潔凈無塵的涼床上聽新蟬,更是展示了一個清涼高迥的初夏境界。全詞寓情于事與景中,在情景交匯中抒發(fā)了作者流暢、舒適的情懷,情景輕快優(yōu)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閑適詞。
翻譯
手拿團扇在潔白的月下,紗巾被風吹得起伏飄動像輕輕的煙霧一樣。高高的槐樹葉子非常茂密,清新雨后天氣很好。
拿著筆胡亂地寫著字,喝醉了放下簾子閑適地小睡一覺。一夜沒有更聲來打擾,只是在枕頭上靜靜地聽初夏的蟬鳴。
注釋
、艦跻固洌涸平谭磺,后用為詞牌名。又名“圣無憂”,*韻四十七字。與“相見歡”之別名“烏夜啼”不同。
、啤凹w扇”句:指紈扇如同明月一樣潔白。紈扇又稱宮扇,細絹織成的團扇,是漢族傳統(tǒng)的手工藝術珍品,形如滿月,故云“素月”。嬋娟:美好的樣子,暗喻女子嬌美的容貌。漢代班婕妤曾作《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禽p煙:指紗巾的輕細。
⑷“高槐”句:槐樹的葉子漸漸長成,樹陰也漸漸合攏,覆蓋地面。
、伞扒鍧櫋本洌河旰蟮奶炜崭@清朗濕潤。清潤:清涼滋潤。
、省芭P”句:指在房里悠閑無事,以寫小草打發(fā)時光。弄筆:謂執(zhí)筆寫字、為文、作畫。
、诵孪s:初夏的鳴蟬。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是陸游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1181~1185年)間閑居故鄉(xiāng)山陰時的作品。陸游在宋孝宗乾道**(1165年)四十一歲時,買宅于山陰(今紹興)鏡湖之濱、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罷隆興通判時,入居于此。西村的居宅,依山臨水,風景優(yōu)美。他受了山光水色的陶冶,心情也比較舒緩,所以自號漁隱。在家住了四年,到乾道六年(1170年)他離家入蜀。四年中寫了幾首描寫村居生活的《鷓鴣天》詞。這首《烏夜啼》詞,雖然也寫村居生活,但與上述《鷓鴣天》詞不同期。《烏夜啼》詞是他從蜀中歸來,罷提舉江南西路常*茶鹽公事再歸山陰時寫的,詞寫于初夏季節(jié)。他這次歸山陰,從淳熙八年(1181年)五十七歲起到淳熙十二年(1185年)六十一歲止,又住了五年。他在淳熙十六年(11*)寫的《長短句序》,說他“絕筆”停止寫詞已有數年,因此詞作于這幾年中當可確定。
賞析
陸游是個愛國志士,不甘過閑散生活,他的詩詞寫閑適意境,同時又往往帶有悲慨。而這首詞卻有些不同,整首都寫閑適意境,看不到任何悲憤之情。所以必須要結合陸游的身世和思想,從詞外去理解他并不是真正耽于詞中的生活,這一時的閑適,反而讓人去試著探究深藏于作者心中的憂國憂民之情。上片起二句:“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以兩種生活用品來表現初夏季節(jié)。第一句寫美如圓月的團扇,第二句寫薄如輕煙的頭巾,這都是夏天所適用的。扇美巾輕,可以驅暑減熱,事情顯得輕快!案呋比~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边@二句寫景,也貼切季節(jié)。夏天樹陰濃合,梅雨季節(jié),放晴時余涼余潤尚在,這都使人感到寬舒。這二句與王安石《初夏即事》“綠陰幽草勝花時”的詩句,以及周邦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的詞句,景物相近,意境同美;但王詩、周詞,筆調幽細,陸詞則表現出清疏、自然。
下片起二句:“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睡閑眠!庇缮掀奈、景寫到人,由靜寫到動。陸游的有關寫字的詩,如《草書歌》《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醉中作行草數紙》等,大多都是表現報國壯志被壓抑,興酣落筆,藉以發(fā)泄憤激感情的,正如第二題的詩中所說的:“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痹谶@里,詩人卻以寫字表現閑適之情,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于都城的《臨安春雨初霽》中的“矮紙斜行閑作草”一句,正和這里的詞句、語意接近。醒時弄筆寫細草,表示閑適;醉眠時掛起簾鉤,為了迎涼,享受陶淵明《與子儼等疏》所說的:“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人”那樣的樂趣!案鼰o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正是瀕湖住宅的清涼、潔凈的境界,明晰地表現了這一份閑暇,明顯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壓抑、苦悶。
這首詞只寫事和景,不寫情,情寓于事與景中。上下片復疊,句式完全相同,故兩片起句都用對偶。情景輕快優(yōu)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閑適詞。居宅依山傍水、風景美麗如畫。作者不禁釋懷,將昔日的抑欲苦悶一并拋到腦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閑適之中,全詞表現出作者壯志未酬后的閑居生活。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擴展5)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10篇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1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
新月掛林梢,暗水鳴枯沼。時見疏星落畫檐,幾點流螢小。
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huán)繞。欲寄新聲問采菱,水闊煙波渺。
古詩簡介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宋代詞人葉夢得所作的詠懷詞。這首詞是一幅夏夜納涼圖,分為上下兩闋。葉夢得詞有雄杰、豪放的一面,但也有“簡淡”的一面,這首詞就是“簡淡”的**。詞的上闋寫詩人的所見所聞,下闋轉寫他的所感所思,十分富有哲理。
翻譯/譯文
彎彎的新月掛在林梢,潛流的溝水在枯塘中鳴響,不時望見稀疏的星星閃落在畫檐上,原來是幾點飛螢小巧的身影。
思歸的鄉(xiāng)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卻依舊纏繞在心中。新譜寫了歌曲想請歌女來唱,卻空對著煙波浩渺的寬闊水面。
注釋
、挪匪阕樱涸~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鳳凰亭:又名薰萊亭,位于浙江省湖州*興縣三界線新城路。
、瓢邓簼摿鞯臏纤
、强菡樱哼@里指即將干涸的池塘。
、犬嬮埽河挟嬶椀奈蓍。
、蛇B環(huán)繞:連接成串的玉連環(huán),常指難以解開的憂愁。這里指連續(xù)往返的樣子。
、市侣暎盒伦V的曲子。
、瞬闪猓翰闪庵耍父枧。
、趟煟簩掗煹乃。
賞析/鑒賞
創(chuàng)作背景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是葉夢得晚年隱居浙江湖州所作,當時的.南宋詞壇多以豪放見長,但歷經自高宗建炎二年(1128)起的十五年坎坷官宦生涯的他已經對**灰心喪氣,只以讀書吟詠自樂,故該詞中已由豪放向委婉轉變。[4]
文學賞析
該詞是宋代詞人葉夢得所作的一首詠懷詞,先用“新月”與“暗水”對比,用“疏星”與“流螢”對比,描寫了眼前所見所聞的自然現象,構思極為巧妙。
坐在鳳凰亭里,四周一片寂靜。仰視天空,見一彎新月慢慢升起,正高掛樹梢;側耳細聽,即將干涸的彎曲的池塘,還有涓涓的流水聲在暗中發(fā)出枯竭前的悲鳴。再縱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時從畫檐前落下;卻有幾點流螢在暗處閃閃發(fā)光,**自在地隨意到處飄動。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由于是“常見”,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沒有人把它集中起來描繪、觀察、思考。“新月”是在成長、向上的,不會變成彎曲的“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潔的,可是它落下的時候,它的亮光還不如暗處閃閃發(fā)光的螢火蟲。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卻飽含著人生哲理。
“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huán)繞!比~夢得祖籍蘇州晚年閑居吳興,據《湖州府志》載:“葉元輔居烏程,至夢得已四世。”烏程,即吳興也。葉夢得居吳興已“四世”,當然是第二故鄉(xiāng),他的“歸意無多”這是原因之一。其二,眼前景色給他以啟示:“新月”與“枯沼”,“疏星”與“流螢”都相去無多;從中悟得的道理譜就新聲去問他的知音“采菱”人,可是水天空闊、煙波浩渺,卻又是無處可尋了。
這首詞寓理于物,寓理于情,藝術技巧是很高明的。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近清明。翠禽枝上消魂。可惜一片清歌,都付與黃昏。欲共柳花低訴,怕柳花輕薄,不解傷春。念楚鄉(xiāng)旅宿,柔情別緒,誰與溫存。
空樽夜泣,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翠玉樓前,惟是有、一波湘水,搖蕩湘云。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這次第,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
譯文
臨近清明時分,枝頭上翠鳥的叫聲凄婉動人?上н@一片清歌,都付與寂寞的黃昏。想要對柳花低述衷曲,又怕柳花輕薄,不懂得人的傷春之心。我獨自漂泊在南國楚鄉(xiāng),滿懷柔情別恨,有誰能給我一點兒溫存?
空空的酒杯仿佛在為我哭泣,青山無語宛如在為我傷心,一縷殘陽斜照著院門。在華麗的樓前,只有那一池悠悠的湘水,倒映著悠悠輕蕩的湘云。無聊的白日是那樣漫長,夢境卻短得可憐。請問蒼天,到底什么時候才能和戀人見面?這情景真令人心酸。就算整個人間,也沒有任何一個并州的刀剪,可以把我心中的千愁萬緒剪斷。
注釋
者次第:這許多情況。者,同這。
并刀:并州(今山西太原)的剪刀,當時以鋒利著稱。
賞析
詩意,顯得更加突出。從“翠玉樓”望去,月色下的湘江,一片朦朧迷茫,水面上只看到隱隱的波光,天空飄動著朵朵浮云,陣陣微風吹來,又將水天“搖蕩”在一起了。然而這輕微的搖蕩卻不能打破“青山不語,殘月當門”的靜寂,正像“蟬噪林逾靜”那樣,反倒更增強了這種靜寂之感;同時,在靜寂之中,“湘春夜月”的景色更顯得空靈深邃,它啟迪著人們對生活的沉思。
下片的后幾句,像上片點出“傷春”一樣,又將“恨別”的題旨點明了。“天長夢短,問甚時、重見桃根?”“天”是宇宙,“夢”是人生,“天長夢短”與***在的“春寬夢窄”(《鶯啼序》)構思相同,富有哲學意味。如夢的人生既然短暫,離別的愁苦就更使人難耐,于是又自然地產生了一種急切的希望盡快地“重見桃根”。桃根,出于東晉的《桃葉歌》:“桃葉復桃葉,桃葉連桃根。相憐兩樂事,獨使我殷勤!毕鄠鳛橥醌I之所作,桃葉是他的妾名。后人經常用桃葉、桃根指代意中人。結句的“這次第”雖只是一個“點”,分量卻是相當沉重的。愁緒擾人,自然產生剪除的意愿,這也是人們的共同心理。然而這首詞中,合理的意愿卻是用否定方式、喟嘆的口吻表達出來的,因為“算人間沒個并刀,剪斷心上愁痕”,遍尋人間也找不到能夠剪斷這種愁緒的剪刀。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3
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
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
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醉閑眠。
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
古詩簡介
《烏夜啼·紈扇嬋娟素月》是宋代文學家陸游的詞作。此詞描繪了初夏季節(jié)樹陰濃合,放晴時余涼余潤尚在的閑散生活,創(chuàng)造出一種雅潔清遠的閑適意境。上片開頭二句,以紈扇和紗巾兩種應時的生活用品來表現初夏時節(jié)。后二句寫室外之景,樹陰濃合,晴天清潤,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下片則由寫景轉到寫人,表現作者閑適的生活。起二句,寫自己閑來無事,常常弄筆展紙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簾迎涼以便睡眠。末二句寫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潔凈無塵的涼床上聽新蟬,更是展示了一個清涼高迥的初夏境界。全詞寓情于事與景中,在情景交匯中抒發(fā)了作者流暢、舒適的情懷,情景輕快優(yōu)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閑適詞。
翻譯
手拿團扇在潔白的月下,紗巾被風吹得起伏飄動像輕輕的煙霧一樣。高高的槐樹葉子非常茂密,清新雨后天氣很好。
拿著筆胡亂地寫著字,喝醉了放下簾子閑適地小睡一覺。一夜沒有更聲來打擾,只是在枕頭上靜靜地聽初夏的蟬鳴。
注釋
、艦跻固洌涸平谭磺,后用為詞牌名。又名“圣無憂”,*韻四十七字。與“相見歡”之別名“烏夜啼”不同。
、啤凹w扇”句:指紈扇如同明月一樣潔白。紈扇又稱宮扇,細絹織成的團扇,是漢族傳統(tǒng)的手工藝術珍品,形如滿月,故云“素月”。嬋娟:美好的樣子,暗喻女子嬌美的容貌。漢代班婕妤曾作《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禽p煙:指紗巾的輕細。
、取案呋薄本洌夯睒涞娜~子漸漸長成,樹陰也漸漸合攏,覆蓋地面。
、伞扒鍧櫋本洌河旰蟮奶炜崭@清朗濕潤。清潤:清涼滋潤。
、省芭P”句:指在房里悠閑無事,以寫小草打發(fā)時光。弄筆:謂執(zhí)筆寫字、為文、作畫。
、诵孪s:初夏的鳴蟬。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是陸游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1181~1185年)間閑居故鄉(xiāng)山陰時的作品。陸游在宋孝宗乾道**(1165年)四十一歲時,買宅于山陰(今紹興)鏡湖之濱、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罷隆興通判時,入居于此。西村的居宅,依山臨水,風景優(yōu)美。他受了山光水色的陶冶,心情也比較舒緩,所以自號漁隱。在家住了四年,到乾道六年(1170年)他離家入蜀。四年中寫了幾首描寫村居生活的《鷓鴣天》詞。這首《烏夜啼》詞,雖然也寫村居生活,但與上述《鷓鴣天》詞不同期!稙跻固洹吩~是他從蜀中歸來,罷提舉江南西路常*茶鹽公事再歸山陰時寫的,詞寫于初夏季節(jié)。他這次歸山陰,從淳熙八年(1181年)五十七歲起到淳熙十二年(1185年)六十一歲止,又住了五年。他在淳熙十六年(11*)寫的《長短句序》,說他“絕筆”停止寫詞已有數年,因此詞作于這幾年中當可確定。
賞析
陸游是個愛國志士,不甘過閑散生活,他的詩詞寫閑適意境,同時又往往帶有悲慨。而這首詞卻有些不同,整首都寫閑適意境,看不到任何悲憤之情。所以必須要結合陸游的身世和思想,從詞外去理解他并不是真正耽于詞中的生活,這一時的閑適,反而讓人去試著探究深藏于作者心中的憂國憂民之情。上片起二句:“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以兩種生活用品來表現初夏季節(jié)。第一句寫美如圓月的團扇,第二句寫薄如輕煙的頭巾,這都是夏天所適用的。扇美巾輕,可以驅暑減熱,事情顯得輕快!案呋比~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边@二句寫景,也貼切季節(jié)。夏天樹陰濃合,梅雨季節(jié),放晴時余涼余潤尚在,這都使人感到寬舒。這二句與王安石《初夏即事》“綠陰幽草勝花時”的詩句,以及周邦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的詞句,景物相近,意境同美;但王詩、周詞,筆調幽細,陸詞則表現出清疏、自然。
下片起二句:“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睡閑眠!庇缮掀奈铩⒕皩懙饺,由靜寫到動。陸游的有關寫字的詩,如《草書歌》《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醉中作行草數紙》等,大多都是表現報國壯志被壓抑,興酣落筆,藉以發(fā)泄憤激感情的,正如第二題的詩中所說的:“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痹谶@里,詩人卻以寫字表現閑適之情,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于都城的`《臨安春雨初霽》中的“矮紙斜行閑作草”一句,正和這里的詞句、語意接近。醒時弄筆寫細草,表示閑適;醉眠時掛起簾鉤,為了迎涼,享受陶淵明《與子儼等疏》所說的:“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人”那樣的樂趣!案鼰o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正是瀕湖住宅的清涼、潔凈的境界,明晰地表現了這一份閑暇,明顯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壓抑、苦悶。
這首詞只寫事和景,不寫情,情寓于事與景中。上下片復疊,句式完全相同,故兩片起句都用對偶。情景輕快優(yōu)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閑適詞。居宅依山傍水、風景美麗如畫。作者不禁釋懷,將昔日的抑欲苦悶一并拋到腦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閑適之中,全詞表現出作者壯志未酬后的閑居生活。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4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
新月掛林梢,暗水鳴枯沼。時見疏星落畫檐,幾點流螢小。
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huán)繞。欲寄新聲問采菱,水闊煙波渺。
古詩簡介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宋代詞人葉夢得所作的詠懷詞。這首詞是一幅夏夜納涼圖,分為上下兩闋。葉夢得詞有雄杰、豪放的一面,但也有“簡淡”的一面,這首詞就是“簡淡”的**。詞的上闋寫詩人的所見所聞,下闋轉寫他的所感所思,十分富有哲理。
翻譯/譯文
彎彎的新月掛在林梢,潛流的溝水在枯塘中鳴響,不時望見稀疏的星星閃落在畫檐上,原來是幾點飛螢小巧的身影。
思歸的鄉(xiāng)情已不如往日那般深重,卻依舊纏繞在心中。新譜寫了歌曲想請歌女來唱,卻空對著煙波浩渺的寬闊水面。
注釋
、挪匪阕樱涸~牌名,又名《百尺樓》、《眉峰碧》、《楚天遙》等。鳳凰亭:又名薰萊亭,位于浙江省湖州*興縣三界線新城路。
、瓢邓簼摿鞯臏纤。
、强菡樱哼@里指即將干涸的池塘。
、犬嬮埽河挟嬶椀奈蓍。
、蛇B環(huán)繞:連接成串的玉連環(huán),常指難以解開的憂愁。這里指連續(xù)往返的樣子。
、市侣暎盒伦V的曲子。
⑺采菱:采菱之人,代指歌女。
、趟煟簩掗煹乃。
賞析/鑒賞
創(chuàng)作背景
《卜算子·五月八日夜鳳凰亭納涼》是葉夢得晚年隱居浙江湖州所作,當時的南宋詞壇多以豪放見長,但歷經自高宗建炎二年(1128)起的十五年坎坷官宦生涯的他已經對**灰心喪氣,只以讀書吟詠自樂,故該詞中已由豪放向委婉轉變。[4]
文學賞析
該詞是宋代詞人葉夢得所作的一首詠懷詞,先用“新月”與“暗水”對比,用“疏星”與“流螢”對比,描寫了眼前所見所聞的自然現象,構思極為巧妙。
坐在鳳凰亭里,四周一片寂靜。仰視天空,見一彎新月慢慢升起,正高掛樹梢;側耳細聽,即將干涸的彎曲的池塘,還有涓涓的流水聲在暗中發(fā)出枯竭前的悲鳴。再縱目四望:稀疏的明星不時從畫檐前落下;卻有幾點流螢在暗處閃閃發(fā)光,**自在地隨意到處飄動。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由于是“常見”,便很少有人注意它,更沒有人把它集中起來描繪、觀察、思考!靶略隆笔窃诔砷L、向上的,不會變成彎曲的“枯沼”,“疏星”是大而明、高而潔的,可是它落下的時候,它的亮光還不如暗處閃閃發(fā)光的螢火蟲。這是常見的自然現象,卻飽含著人生哲理。
“歸意已無多,故作連環(huán)繞。”葉夢得祖籍蘇州晚年閑居吳興,據《湖州府志》載:“葉元輔居烏程,至夢得已四世。”烏程,即吳興也。葉夢得居吳興已“四世”,當然是第二故鄉(xiāng),他的“歸意無多”這是原因之一。其二,眼前景色給他以啟示:“新月”與“枯沼”,“疏星”與“流螢”都相去無多;從中悟得的道理譜就新聲去問他的知音“采菱”人,可是水天空闊、煙波浩渺,卻又是無處可尋了。
這首詞寓理于物,寓理于情,藝術技巧是很高明的。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5
原文:
江亭夜月送別二首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橫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誰見泣離群?
亂煙籠碧砌,飛月向南端。
寂寞離亭掩,江山此夜寒。
譯文及注釋:
譯文
長江遠遠地送走了從巴南來的流水,大山橫亙,仿佛嵌入了塞北的云層。
秋天明月夜,在這渡口亭子里,誰見過在離別時哭哭啼啼的呢?
亂糟糟的煙霧籠罩著青綠的臺階,高高的月亮照耀著江亭的南門。
離亭的門關閉著,周圍寂靜無聲;今夜里大江與高山都顯得那么凄涼。
注釋
巴南:地名,在今重慶市。
橫:橫亙。
塞北:指長城以北。亦泛指我國北邊地區(qū)。
津亭:古在渡口建亭,供旅客休息。津,渡口。
泣:哭泣。
離群:離開同伴。
亂煙:凌亂的煙霧。
籠:籠罩。
碧砌:青石臺階。
飛月:懸在高空的月亮。
掩:掩蓋,掩映。
江山:江水和高山。
賞析:
在王勃的《王子安文集》中,可以與上面這首詩參證的江邊送別詩,有《別人四首》、《秋江送別二首》等,都是他旅居巴蜀期間所寫的客中送客之作。
兩詩合看,大致可知寫詩的背景,即送客之地是巴南,話別之所是津亭,啟行之時是秋夜,分手之處是江邊,而行人所去之地則可能是塞北,此一去將有巴南、塞北之隔。
沈德潛在《唐詩別裁》中選錄了兩首中的第一首,但就兩詩比較而言,其實以第二首為勝。第一首詩最后用“誰見泣離群”一句來表達離情,寫得比較*實淺露,缺乏含蓄深婉、一唱三嘆的韻味,沈德潛也不得不指出其用意“未深”;而在寫景方面,“山橫塞北云”一句寫的是千里外的虛擬景,沒有做到與上下兩句所寫的當前實景水**融,形成一個完美**的特定境界,因而也不能與詩篇所要表達的離情互為表里,收到景與情會的藝術效果。而在藝術上達到了這一要求的,應當推第二首。在這詩中,詩人的離情不是用“泣離群”之類的話來直接表達的,而是通過對景物的描繪來間接表達。詩人在江邊送走行人后,環(huán)顧離亭,仰望明月,遠眺江山,感懷此夜,就身邊眼前的景色描繪出一幅畫面優(yōu)美、富有情味的江邊月夜圖。通首詩看來都是寫景,而詩人送別后的留連顧望之狀、凄涼寂寞之情,自然浮現紙上,是一首寓情于景、景中見情的佳作,兼有耐人尋味的深度和美感。
黃叔燦在《唐詩箋注》中還稱贊這首詩末句中的“寒”字之妙,指出:“一片離情,俱從此字托出。”這個“寒”字的確是一個畫龍點睛的字,正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所說,著此一字而“境界全出”。但詩中的任何一個字,都不可能離開句和篇而孤立地起作用。這個“寒”字在句內還因“此夜”兩字而注入離情,說明這不是通常因夜深感覺到的膚體寒冷,而是在這個特定的離別之夜獨有的內心感受。而且,這首詩中可以拈出的透露離情的字眼,還不止一個“寒”字。第二首首句寫煙而曰“亂”煙,既是形容夜煙彌漫,也表達了詩人心情的迷亂。次句寫月而曰“飛”月,既是說明時間的推移,也暗示詩人佇立凝望時產生的聚散匆匆之感。第三句寫離亭掩而加了“寂寞”二字,既是寫外界的景象,也是寫內心的情懷。從整首詩看,詩人就是運用這樣一些字眼把畫面點活,把送別后的孤寂悵惘之情融化入景色的描寫之中。而這首詩的妙處更在于這融化的手法運用得渾然無跡;從而使詩篇見空靈蘊藉之美。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6
原文
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
譯文
夜靜更深,月光只照亮了人家房屋的一半,另一半隱藏在黑夜里。
北斗星傾斜了,南斗星也傾斜了。
今夜格外地感到春天的來臨,因為你聽那被樹葉映綠的窗紗外,唧唧的蟲鳴,頭一遭兒傳到了屋子里來了。
注釋
、龠x自《全唐詩》(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劉方*,河南洛陽人,唐天寶年間詩人,生*不詳。
、谠律肴思遥涸鹿庵徽樟亮巳思曳课莸囊话,另一半隱藏在黑暗里。
、坳@干:這里指橫斜的樣子。
、苣隙罚盒撬廾,在北斗七星南。
⑤偏知:才知。
⑥新:初。
賞析
唐詩中,以春和月為題的不少。或詠春景而感懷,或望明月而生情思。此詩寫春,不唯不從柳綠桃紅之類的事物著筆,反借夜幕將這似乎最具有春天景色特點的事物遮掩起來,寫月,也不細描其光影,不感嘆其圓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調進半片月色,這樣,夜色不至太濃,月色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種蒙朧而**的旋律。
此詩首揭“更深”二字,為以下景色的描繪確定了基調,也給全詩籠罩一種特殊氛圍。“月色半人家”是“更深”二字的具體化,接下的一句“北斗闌干南斗斜”,是“更深”于夜空的征象,兩句一起造成春夜的靜穆,意境深邃。月光半照,是因為月輪西斜,詩以星斗闌干為映襯,這就構成兩句之間的內在關聯。
恬謐的春夜,萬物的生息遷化在潛行!敖褚蛊簹馀x聲新透綠窗紗”,正是詩人全身心地去體察大自然的契機而得到的佳句。從蟲介之微而知寒暖之候,說明詩人有著深厚的鄉(xiāng)村生活的根柢。因此。這兩句非一般人所能道。沒有長期鄉(xiāng)村生活經驗的人固然說不出;便是生活在鄉(xiāng)村,也并非人人都說得出來。今夜蟲鳴,究竟是第一回還是第幾回,誰去注意它,這須得有心人,還應該有一顆詩心。一個“新”字,飽含對鄉(xiāng)村生活的深情,既是說清新,又有欣悅之意。
詩中說“春氣暖”自“今夜”始,表明對節(jié)候變化十分**,“偏知”一語洋溢著自得之情。寫隔窗聽到蟲聲,用“透”。給人以生機勃發(fā)的力度感。窗紗的綠色,夜晚是看不出的。這綠意來自詩人內心的盎然春意。至此,我們就可以明白:詩人之所以不描寫作為春天表征的鮮明的外在景觀。而是借助深夜景色氣氛來烘托詩的意境,就是因為這詩得之于詩人的內心。詩人是以一顆純凈的心靈體察自然界的細微變化的。詩的前二句寫景物,不著一絲春的色彩.卻暗中關合春意,頗具蘊藉之致。第三句的“春氣暖”。結句的“蟲聲”,“綠窗紗”互為映發(fā)。于是春意俱足。但這聲與色,仍從“意”(感覺)中來。詩人并非唯從“蟲聲”才知道春氣已暖,“春氣暖”是詩人對“今夜”的細微感覺,而“蟲聲”只是與其感覺冥合的一個物候。因此,詩的意蘊是深厚的。構思的新穎別致,決定于感受的獨特。唐代田園詩成為一個重要流派,也不乏名家。然而。能仿佛陶詩一二者并不多見。象本詩這樣深得陶體真趣的。就更為寥寥。至于說本詩有無隱微之情的寄托,于字面無證,不好去穿鑿。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7
塵滿疏簾素帶飄,真成暗度可憐宵。幾回偷拭青衫淚,忽傍犀奩見翠翹。
惟有恨,轉無聊。五更依舊落花朝。衰楊葉盡絲難盡,冷雨凄風打畫橋。
古詩簡介
《于中好·十月初四夜風雨其明日是亡婦生辰》清朝詞人納蘭性德的一首詞。上片寫室內,寫亡妻逝去后的塵簾飄帶、妝奩翠翹等遺痕遺物,由此觸發(fā)了對亡妻的深深的悼念。下片又擴展到室外,用室外之景進一步烘托出難耐的愁情。全詞亦景亦情,交織渾融,凄涼孤寂,情真意切,表達了詩人對亡妻深深的懷念。
翻譯/譯文
窗簾上落滿了灰塵,素帶飄飛,我在凄涼的心境里不知不覺度過了這個悲涼的夜晚。好幾次偷偷地流下眼淚,猛然間看到你用過的妝奩翠翹。
心中唯有幽怨,對一切都興味索然。天已五更,又是一個殘花飄落的早晨,頹敗的楊柳已經落盡了樹葉。凄風冷雨抽打著畫橋,怎能不令人愁思滿懷。
注釋
①于中好:即《鷓鴣天》,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前后闋各三*韻,一韻到底。上闋第三四句、下闋第一二句一般要求對仗。也是曲牌名。
、谑韬煟褐赶∈璧闹裰拼昂。素帶:白色的帶子,服喪用。
③真成:真?zhèn)。的確。暗度:不知不覺地過去。
、芮嗌溃呵嗌囊律溃谏囊路,古代指書生。
⑤犀奩(xī lián):以犀角制做飾物的妝奩。翠翹:古代婦人首飾的一種,狀似翠鳥尾上的長羽。故名:這里指亡妻遺物。
、蘩溆晡黠L:形容**的天氣或悲慘凄涼的處境。畫橋:雕飾華麗的橋梁。
創(chuàng)作背景
詞作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十月初四,第二天就是亡妻盧氏的生日,這引發(fā)了詩人對亡妻深深的懷念,遂賦此詞以寄哀思。
賞析/鑒賞
文學賞析
上片寫室內,亡妻逝去后的塵簾飄帶、妝奩翠翹等遺痕遺物,由此觸發(fā)了對亡妻的深深的悼念,致使通宵不眠,清淚偷彈。“塵滿疏簾素帶飄,真成暗度可憐宵”,夜已深沉,窗簾上落滿塵土,風兒靜靜地吹了進來,只見素帶飄動——這是惟一的“動”,除此之外,世界一片死寂。這個夜晚,難道真的就要這樣傷痛地度過。初四之夜,不但是個“可憐宵”,還要“暗度”,自是凄涼孤寂之意。想納蘭性德和盧氏此時,也正是風流年紀,而本是最當珍重的一個晚上卻只有納蘭性德一人孤單度過了,又該是怎樣一番感觸!笆韬煛薄盎覊m”“素帶”這幾個意象整體給人營造出來的感覺是:物是人非,人去樓空,往事塵封。“幾回偷拭青衫淚,忽傍犀奩見翠翹”,納蘭性德在這個寂寥的夜晚,好幾次想起妻子,總要偷偷地抹上幾回眼淚。忽然看見妻子的梳妝盒旁邊躺著一支翠翹,更不由得睹物思人。在這個場景里,納蘭性德是一個人夜不能寐。但他不睡,別人未必都陪著他不睡。屋子里只有他一個人沉思往事,所以流淚也就流淚了,犯不上“偷偷地抹去眼淚”,又沒人看,詞中就是虛筆了,“偷”作為一個符號意象,所傳達的一個意思是:情何以堪
下片又擴展到室外,用室外之景進一步烘托出難耐的愁情。“惟有恨,轉無聊。五更依舊落花朝”,夜不能寐,轉眼已是五更天,馬上就要天亮了!奥浠ǔ奔绰浠〞r節(jié)的早晨。十月初五不是落花時節(jié),五月才是。盧氏之死正在五月。納蘭性德由妻子的生辰想到忌日,“依舊”二字無限悲傷:說到底,妻子也不可能死而復生,失去的便永遠也回不來了,以后的每一天都是一個落花朝呀。“衰楊葉盡絲難盡,冷雨凄風打畫橋”,最后兩句以景語作結,強化了詞人內心的愁苦。室外景象依然,同樣的“落花朝”,同樣的“畫橋”,但卻生死殊途,物是人非了,故而今日只有長恨復長恨,痛苦難消,百無聊賴。
這首悼亡詞寫得尤為低落慘淡,此時的納蘭已經英雄氣短,唯有兒女情長,他失去了一生的紅顏知己,雖然還有很多好友還陪伴在他的身邊,但是妻子是他們所不能代替的,因此納蘭不會再有幸福,他甚至還在這首詞中流露出對人生的厭倦。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8
舟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原文:
【舟夜書所見】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螢。微微風簇浪,散作滿河星。
譯文
夜黑了,見不到一點月光,漁船上孤零零的燈光好像微弱的螢火蟲的光芒,微風吹起了細細的波浪,由于水波動蕩,映在水面上的燈光好像化成了許多閃耀的星星。
注釋
、贂眠@里作動詞用,是寫、記的意思。②螢∶螢火蟲。這里比喻燈光像螢火蟲一樣微弱。③風簇浪∶風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擁。
賞析:
雖然詩歌只有二十字,但卻體現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細微的觀察力。沒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為有一點微風,遠處的一盞小如螢火的漁燈,讓詩人看到了滿河的星星。詩歌寫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時也用詩的本身啟發(fā)我們,只要你用心,就會發(fā)現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詩的詩眼。“散”字寫出了月光和漁燈倒影在水上,微風一吹,零零散散地散在水面上,給人一種畫面感和靜謐感。把作者所見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來,人們讀了也仿佛身臨其境。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9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代:棲白
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娟。
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清光凝有露,皓魄爽無煙。
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
譯文及注釋
尋常三五夜,不是不嬋(chán)娟(juān)。
尋常:*常。三五:一十五,指農歷每月十五日,通常稱為“望日”,此日當太陽西下時,月亮正從東面升起,呈現出日月東西相望的情景。嬋娟:本意指女子容貌姿態(tài)的美好,此處借指月光柔曼秀美。有時即以“嬋娟”代指月亮。
及至中秋滿,還勝別夜圓。
中秋:本為農歷八月十五日,此處擴展其意指八月十八日。
清光凝有露,皓(hào)魄(pò)爽無煙。
皓魄:皎潔的月亮。魄通霸,是月始生或將滅時的微光,此處代指月亮或月光。
自古人皆望,年來又一年。
注釋
尋常:*常。三五:一十五,指農歷每月十五日,通常稱為“望日”,此日當太陽西下時,月亮正從東面升起,呈現出日月東西相望的情景。
嬋娟:本意指女子容貌姿態(tài)的美好,此處借指月光柔曼秀美。有時即以“嬋娟”代指月亮,蘇軾《水調歌頭》中有“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之句。
中秋:本為農歷八月十五日,此處擴展其意指八月十八日。
皓魄:皎潔的月亮。魄通霸,是月始生或將滅時的微光,此處代指月亮或月光。
簡析
玩月指在月下賞玩,即賞月。棲白這首賞月詩寫得很是凝煉,文字通俗*易,韻調優(yōu)曼柔和,把八月十五之夜的月景細膩而生動地描繪出來,猶如一幅神采飄逸的寫意畫。同時,詩中也抒發(fā)了作者對日月常存,人生易逝這種自然規(guī)律的深沉感嘆。
夜月原文翻譯及賞析10
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
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
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醉閑眠。
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
古詩簡介
《烏夜啼·紈扇嬋娟素月》是宋代文學家陸游的詞作。此詞描繪了初夏季節(jié)樹陰濃合,放晴時余涼余潤尚在的閑散生活,創(chuàng)造出一種雅潔清遠的閑適意境。上片開頭二句,以紈扇和紗巾兩種應時的生活用品來表現初夏時節(jié)。后二句寫室外之景,樹陰濃合,晴天清潤,也是典型的初夏之景。下片則由寫景轉到寫人,表現作者閑適的生活。起二句,寫自己閑來無事,常常弄筆展紙作小草;喝酒至微醉,卷簾迎涼以便睡眠。末二句寫主人公自己舒舒服服地躺在潔凈無塵的涼床上聽新蟬,更是展示了一個清涼高迥的初夏境界。全詞寓情于事與景中,在情景交匯中抒發(fā)了作者流暢、舒適的情懷,情景輕快優(yōu)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閑適詞。
翻譯
手拿團扇在潔白的月下,紗巾被風吹得起伏飄動像輕輕的煙霧一樣。高高的槐樹葉子非常茂密,清新雨后天氣很好。
拿著筆胡亂地寫著字,喝醉了放下簾子閑適地小睡一覺。一夜沒有更聲來打擾,只是在枕頭上靜靜地聽初夏的蟬鳴。
注釋
⑴烏夜啼:原唐教坊曲名,后用為詞牌名。又名“圣無憂”,*韻四十七字。與“相見歡”之別名“烏夜啼”不同。
⑵“紈扇”句:指紈扇如同明月一樣潔白。紈扇又稱宮扇,細絹織成的團扇,是漢族傳統(tǒng)的手工藝術珍品,形如滿月,故云“素月”。嬋娟:美好的樣子,暗喻女子嬌美的容貌。漢代班婕妤曾作《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潔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
、禽p煙:指紗巾的輕細。
、取案呋薄本洌夯睒涞娜~子漸漸長成,樹陰也漸漸合攏,覆蓋地面。
、伞扒鍧櫋本洌河旰蟮奶炜崭@清朗濕潤。清潤:清涼滋潤。
、省芭P”句:指在房里悠閑無事,以寫小草打發(fā)時光。弄筆:謂執(zhí)筆寫字、為文、作畫。
、诵孪s:初夏的鳴蟬。
創(chuàng)作背景
這首**是陸游于宋孝宗淳熙八年至十二年(1181~1185年)間閑居故鄉(xiāng)山陰時的作品。陸游在宋孝宗乾道**(1165年)四十一歲時,買宅于山陰(今紹興)鏡湖之濱、三山之下的西村,次年罷隆興通判時,入居于此。西村的居宅,依山臨水,風景優(yōu)美。他受了山光水色的陶冶,心情也比較舒緩,所以自號漁隱。在家住了四年,到乾道六年(1170年)他離家入蜀。四年中寫了幾首描寫村居生活的《鷓鴣天》詞。這首《烏夜啼》詞,雖然也寫村居生活,但與上述《鷓鴣天》詞不同期!稙跻固洹吩~是他從蜀中歸來,罷提舉江南西路常*茶鹽公事再歸山陰時寫的,詞寫于初夏季節(jié)。他這次歸山陰,從淳熙八年(1181年)五十七歲起到淳熙十二年(1185年)六十一歲止,又住了五年。他在淳熙十六年(11*)寫的《長短句序》,說他“絕筆”停止寫詞已有數年,因此詞作于這幾年中當可確定。
賞析
陸游是個愛國志士,不甘過閑散生活,他的詩詞寫閑適意境,同時又往往帶有悲慨。而這首詞卻有些不同,整首都寫閑適意境,看不到任何悲憤之情。所以必須要結合陸游的身世和思想,從詞外去理解他并不是真正耽于詞中的生活,這一時的閑適,反而讓人去試著探究深藏于作者心中的憂國憂民之情。上片起二句:“紈扇嬋娟素月,紗巾縹緲輕煙”。以兩種生活用品來表現初夏季節(jié)。第一句寫美如圓月的團扇,第二句寫薄如輕煙的頭巾,這都是夏天所適用的。扇美巾輕,可以驅暑減熱,事情顯得輕快。“高槐葉長陰初合,清潤雨余天!边@二句寫景,也貼切季節(jié)。夏天樹陰濃合,梅雨季節(jié),放晴時余涼余潤尚在,這都使人感到寬舒。這二句與王安石《初夏即事》“綠陰幽草勝花時”的詩句,以及周邦彥《滿庭芳·夏日溧水無想山作》“午陰嘉樹清圓。地卑山近,衣潤費爐煙”的詞句,景物相近,意境同美;但王詩、周詞,筆調幽細,陸詞則表現出清疏、自然。
下片起二句:“弄筆斜行小草,鉤簾淺睡閑眠!庇缮掀奈铩⒕皩懙饺,由靜寫到動。陸游的有關寫字的詩,如《草書歌》《題醉中所作草書卷后》《醉中作行草數紙》等,大多都是表現報國壯志被壓抑,興酣落筆,藉以發(fā)泄憤激感情的,正如第二題的詩中所說的:“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試無路空崢嶸。酒為旗鼓筆刀槊,勢從天落銀河傾!痹谶@里,詩人卻以寫字表現閑適之情,淳熙十三年(1186年)作于都城的《臨安春雨初霽》中的“矮紙斜行閑作草”一句,正和這里的詞句、語意接近。醒時弄筆寫細草,表示閑適;醉眠時掛起簾鉤,為了迎涼,享受陶淵明《與子儼等疏》所說的:“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人”那樣的樂趣。“更無一點塵埃到,枕上聽新蟬”,正是瀕湖住宅的清涼、潔凈的境界,明晰地表現了這一份閑暇,明顯不同于往日作者的壓抑、苦悶。
這首詞只寫事和景,不寫情,情寓于事與景中。上下片復疊,句式完全相同,故兩片起句都用對偶。情景輕快優(yōu)美,筆調清疏自然,是陸游少見的閑適詞。居宅依山傍水、風景美麗如畫。作者不禁釋懷,將昔日的抑欲苦悶一并拋到腦后,融入大自然的清新、閑適之中,全詞表現出作者壯志未酬后的閑居生活。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擴展6)
——八月十五日記3篇
八月十五日記1
今天是中秋節(jié),也是一個團圓的節(jié)日,所以又名團圓節(jié),一大早我們一家就開車前去姥姥家吃午飯。一路上,我們欣賞著黃澄澄的柿子、紅彤彤的山楂,聞著稻谷發(fā)出淡淡的清香,不一會兒的功夫就到了姥姥家了。
在姥姥家,十幾口人聚在一起說說笑笑、打打鬧鬧,吃著美味佳肴,品著眾多月餅,但是我最喜歡的是姨夫帶的大月餅,像個大盤子,是xx味兒的,直徑大約有30厘米,吃起來香香甜甜的,真是“大團圓”呢!
晚飯后,我和媽媽坐在陽臺上望著窗外皎潔的月光,真可謂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币驗榻裉焓侵星锕(jié),所以月亮特別圓,像一個大玉盤,嫦娥姐姐就住在里面,和她一起的還有小玉兔、桂樹、藥......還有一個孤獨。
中秋節(jié)是我們
*的節(jié)日,也是****團圓的一天
八月十五日記2
8月15日
秋雨緩緩落下,空氣中彌漫著冰冷的氣息,但似乎秋天的寒風絲毫沒有**人們的行動,因為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中秋節(jié)。
我還記得每年的中秋節(jié)都是極其寒冷的,冷到寒冷的氣息可以提神,但人們的熱情總是可以把這一切融化掉。年輕的時候,最快樂的是節(jié)日,有吃的,有玩的,有陪伴家人的。不幸的是,這樣簡單的快樂永遠消失了,過去的那些神圣和時光也消失了。慢慢地,寒冷漸漸變得冷清,天空慢慢變得暗淡,忽明忽暗。不知怎么的,周圍很安靜。我抬頭看著逐漸明亮的月亮。桌子上有月餅和水果。我的小侄女在大驚小怪。這時,風涼了。我依偎在媽**肩膀上,眼睛里滿是圓圓的大月亮。
中秋晚會開始了,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開心地笑著。不知道過了多久。當我再次看到月亮時,它似乎擴大了幾倍。那是失落之夜最清澈的,天空的西北角散落著一個小角落。小侄女說是太陽的影子。我笑著撫摸著她的頭說,也許吧,但是太陽,你找不到月亮。在黑暗的天空中,有一輪又大又圓的月亮似乎一點也不孤獨。誰不期待更好更圓的月亮?嗯。希望你看了這篇日記會更開心,還有!中秋節(jié)快樂!
八月十五日記3
中秋節(jié)最重要的是什么?那當然是和家人團聚!和家人團聚了要干什么呢?那就是吃團圓飯。〕酝陥F圓飯了干什么呢?那就是賞月了。
每年農歷的八月十五日是中秋節(jié)。中秋節(jié)的前幾天街道的商店里都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月餅排滿了櫥窗,人人都爭著買圓圓的月餅,肚子**的柚子和芝麻或花生好過中秋節(jié)。爸爸說:“中秋節(jié)的晚上我們在來一邊賞月一邊烤肉”。
中秋節(jié)的晚上,我們把桌子和椅子搬到院子去,我們就在椅子旁邊烤肉我們全家都吃的津津有味我們一人也吃了一個月餅。后來我請爸爸說嫦娥奔月和月餅由來的故事給我們聽,我們都聽到出神了,聽完后我也說了幾個笑話和謎語,節(jié)目非常精彩,很可惜今年天氣不好,所以不能看到又圓又大的月亮。
我們全家都玩的很開心過了一個快快樂樂的佳節(jié)也希望明年的中秋節(jié)能玩得更快樂。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擴展7)
——四月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四月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四月十一日初食荔支
宋代: 蘇軾
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華青葉冬不枯。
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
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
云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盞酌桂醑,冰盤薦此赪虬珠。
似聞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莼鱸。
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
譯文:
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華青葉冬不枯。
南有楊梅北有盧橘,白色的花朵青青的葉子冬天也不落敗。
垂黃綴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
煙雨蒙蒙的春天,它們的果實開始成熟,堪稱荔枝的先驅。
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
荔枝的外殼好似海上仙女的大紅襖,荔枝的內皮便是仙女紅紗的內衣。
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根本無須美人楊貴妃賞鑒,荔枝本身自有動人的資質、絕世的姿容。
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
天公遺留這仙品在凡塵,不知是有意為之,還是無意使然。
云山得伴松檜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這荔枝與松樹一同生長,不像山楂、梨子那樣,會因霜雪變得果質粗糙。
先生洗盞酌桂醑,冰盤薦此赪虬珠。
主人清洗杯盞,斟滿了美酒,用潔白的盤子端來了這紅色龍珠般的荔枝。
似聞江鰩斫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我聽說荔枝的美味好似烹制好的江鰩柱,又像鮮美的河豚腹。
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莼鱸。
我一生做官不過是為了糊口養(yǎng)家,為求得一官半職,早把鄉(xiāng)土之念看輕了。
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
哪里知道人生變幻無常,居然能在異鄉(xiāng)品嘗到如此佳果,貶謫到這遙遠的南方也是一件好事啊。
注釋:
南村諸楊北村盧,白華青葉冬不枯。
南村諸楊北村盧:作者自注“謂楊梅盧橘也!
垂黃綴(zhuì)紫煙雨里,特與荔枝為先驅。
先驅:楊梅、盧橘開花結果都比荔枝早,果味又不及荔枝美,故稱“先驅”。
海山仙人絳羅襦(rú),紅紗中單白玉膚。
海山仙人:指荔枝,因它產于南海濱。絳羅襦:形容荔枝外表如大紅羅襖。紅紗中單:形容荔支的內皮如同紅紗的內衣;中單:貼身內衣。白玉膚:形容荔枝的`瓤肉瑩白如玉。
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
妃子笑:杜牧《過華清宮絕句》有“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之句,李肇《唐國史補》說,楊貴妃生于蜀,愛吃荔枝。
傾城妹:漂亮的少女。
不知天公有意無,遣此尤物生海隅(yú)。
尤物:指特殊美的女子或特別名責的物。這里指荔枝。
云山得伴松檜(huì)老,霜雪自困楂梨粗。
先生洗盞酌(zhuó)桂醑(xǔ),冰盤薦此赪(chēng)虬(qiú)珠。
桂醑:新釀的桂酒。赪虬珠:赤龍珠,指荔枝。
似聞江鰩(yáo)斫(zhuó)玉柱,更洗河豚烹腹腴。
斫:用刀切開。江鰩柱:蛤蜊一類的名貴海味。腹腴:魚腹下的肥肉。
我生涉世本為口,一官久已輕莼(chún)鱸(lú)。
涉世:猶言渡世。莼鱸:蔬羹,鱸魚膾。莼:莼萊,葉可做湯。
人間何者非夢幻,南來萬里真良圖。
良圖:最好的計劃,謀略,更帶諷刺意味。
賞析:
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四月,蘇軾第一次吃到了因博得過楊貴妃的一笑而聞名的荔枝。經他的品賞,荔枝本身就被比作了穿著絳羅襦和紅紗內衫的海山仙人、傾城美女,不是給“妃子笑”作陪襯的物品了。相反在詩里,妃子倒過來只成了荔枝的陪襯,一起作為陪襯的還有山楂和梨,都被荔枝比下去了。與荔枝同享贊美的是作為荔枝伴侶的松、檜和品味相像的江鰩柱、河豚魚,而楊梅和盧橘則因為比荔枝稍為早熟,許其為“先驅”。東坡先生一邊喝著桂花酒,一邊饒有興致地作著點評,令人感到情趣盎然,而細讀之下,卻又寓意良深。荔支的“厚味”和“高格”原是東坡先生的人格像喻,“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寓含著不需要皇家的賞鑒,其自身的美便具有價值的意思。
與黃州時期詠海棠的詩相比,雖然都是以物自比,借物抒懷,但含義很不相同。海棠詩是一片凄清寂寞的氛圍,詩人與海棠孤獨相對,同病相憐;此詩卻顯得熱鬧,為荔枝找了許多先驅、陪襯和伴侶,仿佛并不孤獨。海棠是那種流落異邦、得不到欣賞的美,荔枝則是自具風姿、遠處南方的云山之上與松檜同老、不必等待欣賞的美。所以,寫海棠詩的蘇軾心懷孤傲不*之氣,寫荔枝詩的蘇軾則找到了自己的歸宿,頗為放達自適。所謂“南來萬里真良圖”,這遠離朝廷、沒有霜雪打擊的南方,才是適宜于荔枝生長之地,回顧北方的霜雪之下被困的山楂和梨,真是粗俗之物了。
因此,作此詩的次年,蘇軾再次吃到荔枝的時候,就更明快地表示: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四月原文翻譯及賞析2
四月
佚名〔先秦〕
原文:
四月維夏,六月徂暑。先祖匪人,胡寧忍予?
秋日凄凄,百卉具腓。亂離瘼矣,爰其適歸?
冬日烈烈,飄風發(fā)發(fā)。民莫不穀,我獨何害?
山有嘉卉,侯栗侯梅。廢為殘賊,莫知其尤!
相彼泉水,載清載濁。我日構禍,曷云能穀?
滔滔江漢,南國之紀。盡瘁以仕,寧莫我有?
匪鶉匪鳶,翰飛戾天。匪鳣匪鮪,潛逃于淵。
山有蕨薇,隰有杞桋。君子作歌,維以告哀。
譯文及注釋:
譯文:
人間四月開始初夏好時節(jié),進入六月酷么炎天就到來?珊尬业南茸娌皇巧屏既耍趺淳谷蝗绦淖屛沂艿湠?這晚秋的風啊凄凄又冷冷,花草樹木紛紛萎謝或凋零。身遭如此大難心內深憂痛,我到哪里存身啊方得的寧?冬天是如此凜冽如此無情,呼嘯著吹來這狂暴的寒風。天下的人兒個個都有好命,為什么惟獨我遭受這不幸?高高的山上生著名貴花卉,既有栗子樹也有那斗寒梅。如今遭難枝殘葉落花枯萎,我不知道這到底是誰的.罪。君看那汩汩流淌的山泉水,有時清澈見底有時變混濁。孤獨的我天天遭受這災禍,誰知道何時我能夠得善果?滔滔奔流不息的長江漢水,把個豐美的南國緊緊包絡。我鞠躬盡瘁做好本職工作,當政者為什么不能善哀我?我本不是蒼雕也不是鷙鳥,不能象它們一樣直飛高天。我本不是鳣魚也不是鮪魚,不能象它們一樣潛逃深淵。高高的山上生長蕨菜薇菜,低洼的濕地生長枸杞赤楝。不知何以自處的我寫此詩,渲泄我心中的悲苦與哀憐。
注釋:
1.四月:指夏歷(即今農歷)四月。下句“六月”同。
2.徂(cú):往。徂么,意謂盛么即將過去。
3.匪人:不是他人。
4.胡寧:為什么。
5.忍予:忍心讓我(受苦)。
6.卉(huì):草的總名。
7.腓(féi):此系“痱”的假借字,(草木)枯萎或病。
8.瘼(mò):病、痛苦。
9.爰(yuán):何。
10.適:往、去。
11.歸:歸宿。
12.烈烈:即“冽冽”,嚴寒的樣子。
13.飄風:疾風。發(fā)(bō)
14.發(fā):狀狂風呼嘯的象聲詞。
15.榖(gǔ):善、好。
16.何(hè):通“荷”,承受。
17.侯:有。
18.廢:大。
19.殘賊:殘害。
20.尤:錯。罪過。
21.相:看。
21.載:又。
22.構:“遘”的假借字,遇。
23.曷(hé):何。
24.云:語助詞。
25.江漢:長江、漢水。
26.南國:指南方各河流。
27.紀:朱熹《詩集傳》:“紀,綱紀也,謂經帶包絡之也。”
28.盡瘁:盡心盡力以致憔悴。
29.仕:任職。
30.有:通“友”,友愛,相親。
31.鶉(tuán):雕。
32.鳶(yuān):老鷹。
33.翰(hàn)飛:高飛。
34.戾(lì):至。
35.鱣(zhān):大鯉魚。
36.鮪(wěi):鱘魚。
37.蕨薇:兩種野菜。
38.杞:枸杞。
39.桋(yí):赤楝。
40.維:是。
41.以:用。
鑒賞:
此詩抒發(fā)了詩人構禍南謫的痛傷之情。作者自稱君子,詩中憤憤不*地訴說自己曾為國事操盡了心,并以“南國之紀”的江漢,比喻自己曾是國家的重要角色?墒侨缃駞s被放逐江南,受著無窮的災難。因此他恨自己不是鳥不是魚,不然就可以上天入淵,逃之夭夭了。在這無可奈何中,他只得以詩來寄托自己的悲哀。從詩中“卒章顯志”的末兩句“君子作歌,維以告哀”來看,詩中抒發(fā)了強烈的悲憤之情。后世屈原《九章·惜誦》:“惜誦以致愍兮,發(fā)憤以抒情!逼淝閷嵟c此詩一脈相通。那么,詩人為什么要“告哀”,告什么哀,這可從前面七章找答案。
前三章是“哀”的內容。二章的“亂離瘼矣,爰其適歸”是哀的集中表現,詩人顛沛流離,遭貶謫,被竄逐,無家可歸,貧病交加,倉皇狼狽,猶如喪家之犬。
**或流放的本身已夠悲慘,而主觀心境與客觀環(huán)境更加深了這種悲哀的程度。從首章“先祖匪人,胡寧忍予?”呼天搶地聲中,可見詩人怨憤之深。他不是*民,更不是拾荒流浪漢,而是勛戚貴族的后裔。他說:現在遭受莫大苦難,先祖在天之靈怎會忍心看我受罪而不加蔭庇?逝世的先人當然無辜,詩人的用意自然是指斥活著的當道者刻薄寡恩,對功臣后裔尚且未加眷顧,更何況他人。對照屈原《離騷》的首句:“帝高陽之苗裔兮(我是古帝高陽氏的后裔)!庇米约合茸娴母哔F,表示對楚懷王流放、**自己的不滿,兩者用意如出一轍。
在客觀環(huán)境上,一是寫經歷時間之長,從“四月維夏”到“冬日烈烈”,整整三個季度。從京城流放到目的地,需長途跋涉九個月,道途之凄愴艱辛,流放地的僻遠蠻荒可想而知。二是寫各季的自然環(huán)境,四月到六月是炎蒸伏天,酷熱溽暑盡在不言中!搬奘睢,好不容易熬過了暑天,盼望能熬出頭,卻不知路還遠著呢!接著是秋天,“百卉俱腓”,一派蕭瑟惻愴景象;再接著是冬天,“飄風發(fā)發(fā)”,狂風怒吼,嚴寒凜冽。人們蜷縮在家里,或圍爐取暖,或飲酒作樂,他卻要在天寒地凍刺骨寒風中跋涉前進,那真是夠悲哀的。用心境、環(huán)境烘托和加深對“哀”的表現,這種藝術手法運用得很成功。順便說一句,詩的第三章與《小雅·蓼莪》第五章幾乎全同,這種句段互相移用的現象在《詩經》中并不罕見,原因可能是詩在當時非常流行,如同民歌民謠一樣被廣泛傳誦吟唱,因而其中某些切景切情的句段會不期而然地被擷取移用,天衣無縫,如同己出。
后四章是“哀”的原由。前面三章給人遷徙動蕩之感,四章起季節(jié)與地域都已相對靜止,著重抒發(fā)詩人的心理活動,這是一種痛定思痛的反思。四章點出莫名其妙地受讒毀中傷,方玉潤《詩經原始》說此章“獲罪之冤,實為殘賊人所擠!畯U’字乃全篇眼目!币驗椤皬U”,哀才接踵而至。五章**遭“廢”的緣故,當是不肯同流合污吧。泉水有清有濁,自己不能和光同塵,所以一天天遭禍、倒霉。屈原有一篇《漁父》,寫他志尚高潔不同流俗而遭放逐,游于江潭。漁父對他“舉世皆濁己獨清”的品格進行批評勸導,屈子不為所動,漁父鼓枻而去,唱道:“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其意境頗與此章相通。
詩人在流放地安頓后,在周圍漫步,附近有山,山上有栗樹梅樹,山間還有潺潺流泉,山下則是波浪滔滔的長江、漢水,這就明確點出了放逐的地域在南國。長江漢水有條不紊地容納統(tǒng)領著南方諸水系,而朝廷卻綱紀弛敗,忠奸莫辨,鞠躬盡瘁卻不被信任重用。五章表明自己清白無辜,也包含著“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決心。后世大詩人杜甫也繼承了這種忠君愛國情操,他的《江漢》詩說:“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惫磐駚恚@種耿直倔強的“腐儒”真不少。
七章繼續(xù)寫所見所思。雕鷹振翅在高空中翱翔,鯉和鮪在深水中潛游,它們能避開獵人的矰繳和漁夫的釣鉤,全身遠禍。詩人見了不禁神往,嘆息道:可惜我不能像雕鷹鯉鮪那樣,逃避那人間的桎梏與禍害。詩人脫離現實的向往與追求,也正反映了現實的黑暗與殘暴。全詩以一己為**,在暴露現實方面有相當深度與廣度,不愧是現實**的力作。
這首詩脈絡清晰,層次井然。在寫法上,大抵前兩句言景,后兩句抒情,景和情能絲絲入扣,融為一體,把“告哀”的主旨表現得真摯深沉。
四月原文翻譯及賞析3
鄉(xiāng)村四月原文:
綠遍山原白滿川,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
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
翻譯:
山陵、原野間草木茂盛,遠遠望去,蔥蔥郁郁;稻田里的色彩與天光交相輝映,滿目亮白。杜鵑聲聲啼叫中,天空中煙雨蒙蒙。四月到了,農民都開始忙了起來,村里沒有一個人閑著。他們剛剛結束了種桑養(yǎng)蠶的事情又要開始插秧了。
注釋1.山原:山陵和原野。2.白滿川:指河流里的水色映著天光。3.川:*地。4.子規(guī):杜鵑鳥。5.如:好像。6.才:剛剛。7.了:結束。8.蠶桑:種桑養(yǎng)蠶。9.插田:插秧。
賞析:
這首詩以白描手法寫江南農村(今樂清市淡溪鎮(zhèn))初夏時節(jié)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綠原、白川、子規(guī)、煙雨,寥寥幾筆就把水鄉(xiāng)初夏時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來。后兩句寫人,畫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農民形象,從而襯托出“鄉(xiāng)村四月”勞動的緊張與繁忙。前呼后應,交織成一幅色彩鮮明的圖畫。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綠的,原野是綠的,綠的樹,綠的草,綠的禾苗,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個綠色主宰的世界。在綠色的原野上河渠縱橫交錯,一道道洋溢著,流淌著,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滿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舉目望去,綠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籠罩在淡淡的煙霧之中。那是霧嗎?煙嗎?不,那是如煙似霧的蒙蒙細雨,不時有幾聲布谷鳥的呼喚從遠遠近近的樹上、空中傳來。詩的前兩句描寫初夏時節(jié)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廣闊的',筆觸是細膩的;色調是鮮明的,意境是朦朧的;靜動結合,有色有聲!白右(guī)聲里雨如煙”,如煙似霧的細雨好像是被子規(guī)的鳴叫喚來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才了蠶桑又插田。”后兩句歌詠江南初夏的繁忙農事。采桑養(yǎng)蠶和插稻秧,是關系著衣和食的兩大農事,現在正是忙季,家家戶戶都在忙碌不停。對詩的末句不可看得過實,以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蠶,有人運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蠶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蠶桑,有人則只忙于其中的一項,少不得有人還要做其他活計!安帕诵Q桑又插田”,不過是化繁為簡,勾畫鄉(xiāng)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至于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卻說閑人很少,那是故意說得委婉一些,舒緩一些,為的是在人們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的氣度,而這從容恬靜與前兩名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是****的。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擴展8)
——十五從軍征原文,翻譯,賞析3篇
十五從軍征原文,翻譯,賞析1
十五從軍征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翻譯
剛滿十五歲的少年就從軍出征,到了八十歲才回來。
在鄉(xiāng)間路上遇到同鄉(xiāng)人,問:“我家里還有那些人健在?”
遠遠看去那就是你家,但已經是松柏青翠,墳冢相連了。
走到家門前看見野兔從狗洞里出進,野雞在屋脊上飛來飛去。
院子里長著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環(huán)繞著井臺。
用搗掉殼的野谷來做飯,摘下葵葉來煮湯。
湯和飯一會兒都做好了,卻不知贈送給誰吃。
走出大門向著東方遠望,老淚縱橫灑落在征衣上。
注釋
始:才。
歸: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道:路途上。
阿:語氣詞,沒有意思。
君:你,表示尊敬的稱呼。
遙看:遠遠地望去。
松柏:松樹、柏樹。
冢:墳墓。
累累:與“壘壘”通,形容丘墳一個連一個的樣子。
狗竇:給狗出入的墻洞,竇,洞穴。
雉:野雞。
旅谷:野生的谷子。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長。
旅:旅生,植物未經播種而野生。
旅葵:即野葵。
舂:把東西放在石臼或乳缽里搗掉谷子的皮殼或搗碎。
持:用。
作:當做。
羹:就是飯菜的意思。
一時:一會兒就。
貽:送,贈送。
沾:滲入。
賞析
這是一首敘事詩,描繪了一個“少小離家老大回”的老兵返鄉(xiāng)途中與到家之后的情景,抒發(fā)了這一老兵的情感,也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具有一定的典型意義。開篇便不同凡響:“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边@兩句,直言老兵“十五”歲從軍,“八十”歲方回,看似*淡無奇,像不經意間道來,實卻耐人尋味,頗見功力。他“十五從軍征”,奔赴何處,詩中未作說明;其軍旅生活如何,戰(zhàn)況怎樣,詩中也均未交代。這就給讀者留下眾多想象的空間。但有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他“從軍征”,系出于戰(zhàn)事,而且這一去就是數十年!“八十”與“十五”相對照,突出其“從軍征”時間之久;“始得歸”與“從軍征”相呼應,則表明他中途一直未能回來。
《十五從軍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兵役**的漢代樂府民歌,反映了勞動人民在當時黑暗的兵役**下的不*和痛苦。作品真實、深刻、令人感憤,催人泣下。
“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主人公的思想脈絡由六十五年的征戰(zhàn)生活進入邈邈曠野、漫漫古道,對親人家園的現狀由茫然無際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詢問,讀者由開頭兩句詩展開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頭問話聲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誰”的追問,推出了作品的聚光點——家。六十五年了,豈敢奢望家人安然無恙、親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萬幸了。所以他只問,家中還有誰僥幸**人世呢?可是,“鄉(xiāng)里人”的回答卻如站在雪地里澆下的一盆冰水:“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痹谶@**的年月,我的親人們竟無一幸存者?多少年來積壓心底的感情,向誰傾訴、向誰表達?唯有那青青松柏、壘壘墳冢嗎?那,就是我的家嗎?不,不,不可能!
擺在他面前的現實是:“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遙看到近見,滿眼更加荒涼凄楚的景象。作者沒說室空無人,而是抓住野兔見人鉆進家畜窩中自以為得所,野雞驚飛落到屋內梁上自以為安的情景;作者沒有直書庭園荒蕪雜亂,只攝取了井邊、中庭隨意生長的葵菜和谷物兩個“鏡頭”,人去屋空,人亡園荒,更其形象,倍傷人心神。一個風塵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經炊火融融、庭園整潔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無一親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還不堪十倍、百倍……這是怎樣一種情境,將掀起讀者怎樣的感情波瀾呢?
“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彼叱瞿昃檬薜钠崎T,向東方看去,他也許還抱著希望,他看到了誰?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許看到了久別的親人?也許什么也沒有看到。他茫然地從幻想中走出來,低聲哭了起來 “淚落沾我衣”五個字,飽和了多么豐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內涵!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襯的敘寫,把作品的主題和藝術水*都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還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沒有服兵役的親人們,墳上松柏都已蔥蔥郁郁,可以想見他們生前貧寒凄苦的生活還不如每時每刻都可能**的士卒;作品具體寫的是主人公為國征戰(zhàn)六十五載卻有家歸不得,等到歸時卻又無家可歸的不幸遭遇和慘痛心情,而他的不幸與那些茍生且不能只有走進靜默、暗濕、冰冷的墳墓的親人們相比,他又是“幸運者”了。作品就不僅僅暴露了封建兵役**的黑暗、**,不僅僅表現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黑暗,表現了比個人不幸更深廣的全體人民的不幸和社會的凋敝、時代的**,
詩的最后兩句于對老兵的動作描繪中進一步抒發(fā)老兵心中的悲哀。這里,突出老兵出門張望(“出門東向看”)與老淚縱橫(“淚落沾我衣”)這一細節(jié),將舉目無親、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將其悲痛欲絕的茫然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試想,他“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家中已了無親人,而只有荒涼的景象,怎能不悲從中來?以后的生活,又當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遠方望去,難道自己的祖國里,只有自己一家是這樣的嗎?不是的。其悲慘的遭遇是誰造成的,盡管詩中未明言直說,但我們只要聯系到此詩產生的時代背景,則不難看出這一點。根據吳兢《樂府古題要解》的說法,此詩晉時已譜入樂府,當可視之為漢魏戰(zhàn)亂之際的作品。正是當時窮兵黷武的**者與無休無止的戰(zhàn)爭,造成了該老兵的悲慘遭遇。反映該老兵的悲慘遭遇,也就反映了當時在沉重的徭役**之下的*民百姓的悲慘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當時黑暗的社會現實。
此詩圍繞老兵的返鄉(xiāng)經歷及其情感變化謀篇結構,巧妙自然。其返鄉(xiāng)經歷是:始得歸→歸途中→返回家中→“出門東向看”;情感變化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誰?”,充滿與親人團聚的希望(歸途中)→希望落空→徹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涼,了無一人)→悲哀流淚,心茫然(“出門東向看”)。這些又歸結為表現揭露黑暗社會現實的詩之主題。全詩運用白描手法繪景寫人,層次分明,語言質樸,且以哀景寫哀情,情真意切,頗具特色,也頗能體現漢樂府即景抒情的藝術特點。
創(chuàng)作背景
十五從軍征》晉代已入樂。在它被用為橫吹曲辭以前,是否曾入樂,已難查考。這首詩詩原來或許是漢魏間大**時代的民歌,是為控訴殘酷繁復的兵役**而創(chuàng)作的。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擴展9)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賞析及翻譯 (菁選3篇)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賞析及翻譯1
題破山寺后禪院
唐代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版本一)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惟余鐘磬音。(版本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版本三)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版本四)
譯文
大清早我走進這古老寺院,旭日初升映照著山上樹林。
竹林掩映小路通向幽深處,禪房前后花木繁茂又繽紛。
山光明媚使飛鳥更加歡悅,潭水清澈也令人爽神凈心。
此時此刻萬物都沉默靜寂,只留下了敲鐘擊磬的聲音。
注釋
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南朝齊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所建。
清晨:早晨。入:進入。古寺:指破山寺。
初日:早上的太陽。照:照耀。高林:高樹之林。
竹徑:一作“曲徑”,又作“一徑”。通:一作“遇”。幽:幽靜。
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悅: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眨捍颂帪槭箘佑梅ǎ埂。此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萬籟(lài):各種聲音;[,從孔穴里發(fā)出的聲音,泛指聲音。此:在此,即在后禪院。都:一作“俱”。
但余:只留下。一作“惟余”,又作“唯聞”。鐘磬(qìng):佛寺中召集眾僧的打擊樂器。磬,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賞析一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構思獨具特色,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后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后禪房四周的環(huán)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里,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是寫后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畫打下了基礎。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后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后禪院彎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贊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凈,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后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向往和執(zhí)著追求!扒鷱酵ㄓ摹敝缹W在*古典園林上有廣泛運用。
頸聯和尾聯在意念上緊承頷聯,頷聯寫詩人的發(fā)現之美,追尋之樂,這兩聯則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tài)的景物描寫來渲染佛門禪理滌蕩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在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讀者帶進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詩人舉目四望,只見艷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凈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空人心”應對上句“悅鳥性”,點示如此空靈純潔的世界的確可以滌除塵念,凈化心靈;“悅鳥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鳥一樣,遠離凡塵,回歸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遙適世。頸聯寫山光物態(tài),寫小鳥歡飛,寫潭影空明,無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禪味佛理感化人心,凈化靈魂的奇妙作用。
尾聯兩句以聲襯靜,營造一個萬籟俱寂的境界,這與王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鐘磬之音,遠遠超出了“晨鐘暮鼓”的報時功能,而被賦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義,這是來自佛門圣地的世外之音,這是引領人們進入純凈怡悅世界的奇妙佛音,這是回蕩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天籟之音,悠揚而宏亮,深邃而超脫。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與世隔絕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禮贊了佛門超拔脫俗的神秘境界。
賞析二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這天的清晨走進古寺,初升的太陽光照耀著松林。此聯中表明了詩人此作的時間和地點。佛家經常把僧徒聚集的處所當做是叢林,所以這里所說的高林頗有稱頌禪院的意思。在光照松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
頷聯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此聯的“幽”“深”二字尤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處,禪房前后花木繽紛。幽靜的竹林,小徑,繁茂的花草樹木共同構成了優(yōu)雅的意境。幽靜的竹林里,一條小路通向深處,禪房前后花木茂盛。此聯主要描寫靜景!坝摹弊种赝怀隽舜司暗募澎o,而這種靜不是一般的靜,是一種具有詩意的靜,因為此聯中還有一個“深”字,這兩個字互相映襯。繁茂的花木和幽靜的竹林互相映襯,再加上一條通往深處的僻靜的小路?梢韵胂筮@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面,多么詩意的境界呀!
頸聯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悅”“空”二字給大自然賦予了某種特性,明媚的山間陽光使飛鳥更加歡悅,清澈的潭水讓人神清氣爽。悅、空二字在這里是使動用法,意為使·······歡悅,使·······空。這里的山光就是日光,自然中的日光照耀在山林里,小鳥到處亂飛,潭水本來就是清澈的。這些本來就沒有什么奇怪的。但是作者卻敏銳的捕捉到了小小的細節(jié),給山光和潭水賦予了某種特性,使它們能夠讓飛鳥歡悅,能夠蕩滌人們心目中的污垢,使人們心曠神怡,神清氣爽。這就使得這整幅畫面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美麗。動靜結合的境界讓人嘖嘖稱奇。
尾聯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頸聯中明明寫了小鳥到處飛的動景,然而到了尾聯卻說此時此刻萬物俱沉默寂靜,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作者到底想寫什么呢?最后半句話,但余鐘磬音。鐘磬,指的是佛教召集眾僧的時候所敲打的一種樂器。尾聯中,作者聽到了鐘磬的聲音,于是他閉**眼睛,默默的感受著仿佛周圍都是寂靜的,唯有那象征空門的鐘磬之聲能夠像潭水一樣使作者的心靈的污垢得到蕩滌,使之更加清凈。原來作者是想借著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無門的情懷。
意境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林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這彎彎的小路,來到禪房,更覺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笔拙洹扒宄俊倍贮c明出游的時間和地點。詩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下句緊扣“清晨”描繪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高聳的樹林!肮潘隆薄案吡帧蓖怀隽松剿碌挠难。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边@一聯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繪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扒鷱健,竹林叢中的小路。“幽處”幽靜的地方!岸U房”僧侶們的住所!盎旧睢,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緊承上聯,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山光”山中的景色!皭偂,用作動詞,使……歡悅!翱杖诵摹,使人心中的雜念消除!翱铡保。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表面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情愉悅的反映。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達了詩人寧靜的內心感受,也隱約流露了對現實的憤慨和反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含蓄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抓住山寺中獨特的景物,運用了以靜顯動,以動顯靜的表現手法,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自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尾聯是上一聯的補充,進一步以鐘磬音響輕輕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氣氛!叭f籟”,指自然界萬物發(fā)出的各種聲響。“都”,都,全部!凹拧保澎o,沒有聲音。成語“萬籟都寂”出于此句。“磬”,是石或玉制的打擊樂器。和尚在念經或進行其它宗教活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示開始和結束。
賞析三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fā)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然后,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fā)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huán)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fā)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后,“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思造意的優(yōu)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fā)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fā)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保ā逗釉烙㈧`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于構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易中入其勝境,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后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fā)人深思。正由于詩人著力于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yōu)閑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yōu)游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賞析四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樹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著彎彎小路,來到禪房,更是覺得幽靜。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晨游山寺,看到幽靜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煥發(fā)、鳥兒歡唱,裊裊的鐘磬聲時隱時現。如此清幽的環(huán)境使詩人頓去雜念,心中豁然開朗。全詩雖詠禪房寺院,實抒寄情山水及隱逸之情。
語言古樸,意象深微;構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易中進入勝境。
首聯起居**“清晨入古寺”簡直如同*白說話,毫無詩意。但卻簡單地交待了時間地點。緩之又緩,*之又*,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瀉千里,仿佛輕松愉悅地步入山**上。繼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飾的句子,卻在眼前鋪開了幅“山林晨景圖”。樹密,但不是密不透風;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密密匝匝的樹林伴著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紅,紅又間黃,從樹縫、樹頭間漏下道道光柱,裊娜著林間微微的霧氣,氤氳著別樣的輕柔。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結舌、嘖嘖稱贊。步出高林是一叢翠竹,翠桿碧葉下是仄仄的小徑,竹影微搖,小徑隱現,前路深幽,不可輕現。隱隱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處,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禪房、曲徑、竹林仿佛已融為一體,渾然天成。既點題,又顯意,無怪乎令人嘆賞至今。
頸聯兩句對仗工整,比興巧妙。一個“悅”字,高雅了“鳥性”,寫活了“山光”。鳥竟猶人,可識、可賞、可悅這山光。一個“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潭影幽暗而似空無一物,人心無所求無所欲,空空中而異常的滿足。
尾聯巧妙的把全詩化為一曲淡雅的樂章。起先有絲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節(jié),萬籟俱寂,只在那鐘磬上一擊,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如縷的金玉聲縈繞在禪院上空,與那日光相融,與那紫煙相繚,仿佛梵音入耳,滌蕩盡胸間塵垢,悠遠悠長,回味無窮。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賞析及翻譯2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余鐘磬音。
譯文
早晨,我漫步到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叢林。竹林中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人們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樹林中。山光的明凈使鳥兒高興,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大自然的一切聲音此時都靜寂,只有鐘磬的聲音在空中回蕩。
注釋
1、[清晨]:早晨2、[入]:進入。3、[古寺]:本處指破山寺,在今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嶺下。南朝齊始興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賜額“破山興福寺”。4、[初日]:早上的太陽。5、[照]:照耀。6、[高林]:高樹之林。7、[曲]:彎折、曲折。亦作“竹徑”。8、[幽]:幽靜。9、[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10、[悅]:形作動,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12、[空]:形作動,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14、[萬籟](lài):各種聲音。籟,從孔穴里發(fā)出的聲音,泛指聲音。15、[此]:在此。即在后禪院。16、[都]:都,俱。17、[但余]:只留下。一作“唯聞”。18、[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19、[鐘磬]:佛寺中召集眾僧的打擊樂器。20.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與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異曲同工之妙。21.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兩句話形容后禪院環(huán)境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22、詩的三、四句的特點:雙關手法。一層意思表達了佛門清靜,佛法高遠。二層意思影射佛門弟子早課完后,精神層次產生臆想,領悟到房中術的境界。
題破山寺后禪院鑒賞一
《題破山寺后禪院》是一首題壁詩。破山寺,即興福寺,在今江蘇常熟市西北虞山上。唐代詠寺詩為數不少,且有很多佳作 。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構思獨具特色 ,它緊緊圍繞破山寺后禪房來寫,描繪出了這特定境界中所獨有的靜趣。
首聯"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落筆勾勒出清晨時分后禪房四周的環(huán)境。早晨,初升的紅日將金色的陽光灑向寺院,灑向虞山之中的林木,使寺院變得更加絢麗明亮,高聳入空的山林也變得更加翠綠蔥蘢,令人心曠神怡。這里,一個"入"字,寫出了古寺美景之幽遠,一個"照"字又將旭日東升時的勃勃生機給刻寫得出神入化,透露出詩人欣喜昂揚的情緒。首聯是寫后禪院的遠景,為下文的近景刻畫打下了基礎。
頷聯"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點出題中"后禪院"三字,描寫出通向后禪院彎曲幽深的小路和后禪院景色的幽靜迷人。僧房深藏在花木叢中,香氣馥郁,宋歐陽修曾感慨地稱贊道:"我常喜誦常建詩云:‘竹徑通幽處 ,禪房花木深’。故仿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 ,乃知造意者唯難工也。"這一聯的美,不僅體現在寫景的準確傳神上,而且表現在其思想內涵的深邃上。佛教提倡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清凈,無欲無求,苦修苦行,而后禪院卻花木繁茂,清香撲鼻,由此含蓄曲折地表現僧侶們內心對美的熱烈向往和執(zhí)著追求!扒鷱酵ㄓ摹敝缹W在*古典園林上有廣泛運用。
頸聯和尾聯在意念上緊承頷聯,頷聯寫詩人的發(fā)現之美,追尋之樂,這兩聯則通過有聲有色、有動有靜、有情有態(tài)的景物描寫來渲染佛門禪理滌蕩人心、怡神悅志的作用,在給讀者帶來美的享受的同時又把讀者帶進幽美絕世的佛門世界。詩人舉目四望,只見艷陽高照,天地生輝,翠竹幽林沐浴在陽光燦爛之中熠熠生輝,眩人眼目;活潑小鳥歡飛在茂林修竹之間**自在,惹人羨慕。禪房前面是一池清澈見底的水潭,藍天白云、茂林修竹倒映其間,給人以潔凈空明、心曠神怡之感!翱杖诵摹睉獙ι暇洹皭傴B性”,點示如此空靈純潔的世界的確可以滌除塵念,凈化心靈;“悅鳥性”又暗示人只有象鳥一樣,遠離凡塵,回歸自然,崇佛信道,才能保持本真,逍遙適世。頸聯寫山光物態(tài),寫小鳥歡飛,寫潭影空明,無一不在形象地暗示禪味佛理感化人心,凈化靈魂的奇妙作用。
尾聯兩句以聲襯靜,營造一個萬籟俱寂的境界,這與王維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有異曲同工之妙。鐘磬之音,遠遠超出了“晨鐘暮鼓”的報時功能,而被賦予一些寓意深微的象征意義,這是來自佛門圣地的世外之音,這是引領人們進入純凈怡悅世界的奇妙佛音,這是回蕩在人們心靈深處的天籟之音,悠揚而宏亮,深邃而超脫。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與世隔絕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了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禮贊了佛門超拔脫俗的神秘境界。
題破山寺后禪院鑒賞二
清晨,太陽出來了,在高大樹木的遮蔽下,古寺依然沉睡在幽暗中。重重花木掩映著彎彎小路,來到禪房,更是覺得幽靜。悠長的鐘磬聲,在萬籟俱寂之中帶來深遠的禪意,使人的心靈愈加沉靜。
晨游山寺,看到幽靜的竹林、清澈的水潭,青山煥發(fā)、鳥兒歡唱,裊裊的鐘磬聲時隱時現。如此清幽的環(huán)境使詩人頓去雜念,心中豁然開朗。全詩雖詠禪房寺院,實抒寄情山水及隱逸之情。
語言古樸,意象深微;構思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引人在*易中進入勝境。
首聯起居**“清晨入古寺”簡直如同*白說話,毫無詩意。但卻簡單地交待了時間地點。緩之又緩,*之又*,不是孤峰突起,也不是一瀉千里,仿佛輕松愉悅地步入山**上。繼而“初日照高林”亦是不加粉飾的句子,卻在眼前鋪開了幅“山林晨景圖”。樹密,但不是密不透風;林高,但不是高不可及。密密匝匝的樹林伴著初升的旭日,“初日”亮而微紅,紅又間黃,從樹縫、樹頭間漏下道道光柱,裊娜著林間微微的霧氣,氤氳著別樣的輕柔。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此言一出足令人瞠目結舌、嘖嘖稱贊。步出高林是一叢翠竹,翠桿碧葉下是仄仄的小徑,竹影微搖,小徑隱現,前路深幽,不可輕現。隱隱有一角挑檐露在花木深處,幽僻之所,非高僧不可得也!花木、禪房、曲徑、竹林仿佛已融為一體,渾然天成。既點題,又顯意,無怪乎令人嘆賞至今。
頸聯兩句對仗工整,比興巧妙。一個“悅”字,高雅了“鳥性”,寫活了“山光”。鳥竟猶人,可識、可賞、可悅這山光。一個“空”字,沉寂了“潭影”,澹定了“人心”。潭影幽暗而似空無一物,人心無所求無所欲,空空中而異常的滿足。
尾聯巧妙的把全詩化為一曲淡雅的樂章。起先有絲弦竹肉,金革匏陶,到此一節(jié),萬籟俱寂,只在那鐘磬上一擊,余音裊裊,不絕如縷。如縷的金玉聲縈繞在禪院上空,與那日光相融,與那紫煙相繚,仿佛梵音入耳,滌蕩盡胸間塵垢,悠遠悠長,回味無窮。
題破山寺后禪院賞析三
首聯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詩人在這天的清晨走進古寺,初升的太陽光照耀著松林。此聯中表明了詩人此作的時間和地點。佛家經常把僧徒聚集的處所當做是叢林,所以這里所說的高林頗有稱頌禪院的意思。在光照松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
頷聯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此聯的“幽”“深”二字尤為重要。竹林掩映下的小路通向了幽深之處,禪房前后花木繽紛。幽靜的竹林,小徑,繁茂的花草樹木共同構成了優(yōu)雅的意境。幽靜的竹林里,一條小路通向深處,禪房前后花木茂盛。此聯主要描寫靜景!坝摹弊种赝怀隽舜司暗募澎o,而這種靜不是一般的靜,是一種具有詩意的靜,因為此聯中還有一個“深”字,這兩個字互相映襯。繁茂的花木和幽靜的竹林互相映襯,再加上一條通往深處的僻靜的小路?梢韵胂筮@是一幅多么美麗的畫面,多么詩意的境界呀!
頸聯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悅”“空”二字給大自然賦予了某種特性,明媚的山間陽光使飛鳥更加歡悅,清澈的潭水讓人神清氣爽。悅、空二字在這里是使動用法,意為使·······歡悅,使·······空。這里的山光就是日光,自然中的日光照耀在山林里,小鳥到處亂飛,潭水本來就是清澈的。這些本來就沒有什么奇怪的。但是作者卻敏銳的捕捉到了小小的細節(jié),給山光和潭水賦予了某種特性,使它們能夠讓飛鳥歡悅,能夠蕩滌人們心目中的污垢,使人們心曠神怡,神清氣爽。這就使得這整幅畫面變得更加生動,形象,美麗。動靜結合的境界讓人嘖嘖稱奇。
尾聯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頸聯中明明寫了小鳥到處飛的動景,然而到了尾聯卻說此時此刻萬物俱沉默寂靜,這到底是為什么呢?作者到底想寫什么呢?最后半句話,但余鐘磬音。鐘磬,指的是佛教召集眾僧的時候所敲打的一種樂器。尾聯中,作者聽到了鐘磬的聲音,于是他閉**眼睛,默默的感受著仿佛周圍都是寂靜的,唯有那象征空門的鐘磬之聲能夠像潭水一樣使作者的心靈的污垢得到蕩滌,使之更加清凈。原來作者是想借著此情此景寄托其遁世無門的情懷。
題破山寺后禪院原文賞析及翻譯3
原文: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俱寂,唯聞鐘磬音。(版本一)清晨入古寺,初日明高林。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
萬籟此都寂,但馀鐘磬音。(版本二)(馀通:余)
注釋:
1、[清晨]:早晨
2、[入]:進入。
3、[古寺]:本處指破山寺,在今江蘇省常熟市虞山北嶺下。南朝齊始興五年邑人郴州刺史倪德光舍宅建,唐咸通九年,賜額“破山興福寺”。
4、[初日]:早上的太陽。
5、[照]:照耀。
6、[高林]:高樹之林。
7、[曲]:彎折、曲折。亦作“竹徑”。
8、[幽]:幽靜。
9、[禪房]:僧人居住修行的地方。
10、[悅]:形作動,此處為使動用法,使……高興。
11、[潭影]:清澈潭水中的倒影。
12、[空]:形作動,此處為使動用法,使……空。
13、[潭影空人心]:本句意思是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14、[萬籟](lài):各種聲音;[,從孔穴里發(fā)出的聲音,泛指聲音。
15、[此]:在此。即在后禪院。
16、[都]:都,俱。
17、[但余]:只留下。一作“唯聞”。
18、[磬](qìng ):古代用玉或金屬制成的曲尺形的打擊樂器。
19、[鐘磬]:佛寺中召集眾僧的打擊樂器。
20。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與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異曲同工之妙。
21。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兩句話形容后禪院環(huán)境幽靜,山光使野鳥怡然自得,潭影使人心中的俗念消除凈盡。人心,指人的塵世之心。破山寺里有空心亭。
22、詩的三、四句的特點:雙關手法。
一層意思表達了佛門清靜,佛法高遠。
二層意思影射佛門弟子早課完后,精神層次產生臆想,領悟到房中術的境界。
翻譯:
早晨,我漫步到這座古老的寺院,初升的太陽照耀著叢林。
竹林中彎彎曲曲的小路,通向幽靜的地方,僧人們的房舍掩映在花草樹林中。
山光的明凈使鳥兒高興,潭水空明清澈,臨潭照影,令人俗念全消。
大自然的一切聲音此時都靜寂,只有鐘磬的聲音在空中回蕩。
賞析:
這首詩題詠的是佛寺禪院,抒發(fā)的是作者忘卻世俗、寄情山水的隱逸胸懷。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旭日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聚集的處所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頌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景象中顯露著禮贊佛宇之情。然后,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fā)現唱經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幽靜美妙的環(huán)境,使詩人驚嘆,陶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fā)著日照的光彩,看見鳥兒**自在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自己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頓時滌除。佛門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后,“雖復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方便品》),精神上極為純凈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仿佛領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奧妙,擺脫塵世一切煩惱,象鳥兒那樣**自在,無憂無慮。似是大自然和人世間的所有其他聲響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悠揚而宏亮的佛音引導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欣賞這禪院幽美絕世的居處,領略這空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門的情懷。
這是一首五言律詩,但筆調有似古體,語言樸素,格律變通。它首聯用流水對,而次聯不對仗,是出于構思造意的需要。這首詩從唐代起就備受贊賞,主要由于它構思造意的優(yōu)美,很有興味。詩以題詠禪院而抒發(fā)隱逸情趣,從晨游山寺起而以贊美超脫作結,樸實地寫景抒情,而意在言外。這種委婉含蓄的構思,恰如唐代殷璠評常建詩歌藝術特點所說:“建詩似初發(fā)通莊,卻尋野徑,百里之外,方歸大道。所以其旨遠,其興僻,佳句輒來,唯論意表!保ā逗釉烙㈧`集》)精辟地指出常建詩的特點在于構思巧妙,善于引導讀者在*易中入其勝境,然后體會詩的旨趣,而不以描摹和辭藻驚人。因此,詩中佳句,往往好像突然出現在讀者面前,令人驚嘆。而其佳句,也如詩的構思一樣,工于造意,妙在言外。宋代歐陽修十分喜愛“竹徑”兩句,說“欲效其語作一聯,久不可得,乃知造意者為難工也”。后來他在青州一處山齋宿息,親身體驗到“竹徑”兩句所寫的意境情趣,更想寫出那樣的詩句,卻仍然“莫獲一言”(見《題青州山齋》)。歐陽修的體會,生動說明了“竹徑”兩句的好處,不在描摹景物精美,令人如臨其境,而在于能夠喚起身經其境者的親切回味,故云難在造意。同樣,被殷璠譽為“警策”的“山光”兩句,不僅造語警拔,寓意更為深長,旨在發(fā)人深思。正由于詩人著力于構思和造意,因此造語不求形似,而多含比興,重在達意,引人入勝,耐人尋味。
盛唐山水詩大多歌詠隱逸情趣,都有一種優(yōu)閑適意的情調,但各有獨特風格和成就。常建這首詩是在優(yōu)游中寫會悟,具有盛唐山水詩的共通情調,但風格閑雅清警,藝術上與王維的高妙、孟浩然的*淡都不類同,確屬獨具一格。
破山在今江蘇常熟,寺指興福寺,是南齊時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宅園改建的,到唐代已屬古寺。詩中抒寫清晨游寺后禪院的觀感,筆調古樸,描寫省凈,興象深微,意境渾融,藝術上相當完整,是盛唐山水詩中獨具一格的名篇。
《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擴展10)
——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原文、翻譯及賞析
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
[宋代]蘇軾
肩輿任所適,遇勝輒留連。
焚香引幽步,酌茗開靜筵。
微雨止還作,小窗幽更妍。
盆山不見日,草木自蒼然。
忽登最高塔,眼界窮大千。
卞峰照城郭,震澤浮云天。
深沉既可喜,曠蕩亦所便。
幽尋未云畢,墟落生晚煙。
歸來記所歷,耿耿清不眠。
道人亦未寢,孤燈同夜禪。
譯文:
乘坐小轎任性而往,遇到勝景便游覽一番。
在寺院里焚香探幽,品嘗香茗與素齋。
蒙蒙細雨時作時停,清幽小窗更顯妍麗。
這里四面環(huán)山,如坐盆中,難見太陽,草木自生自長,蒼然一片。
登上寺內最高的塔,放眼觀看大千世界。
卞山的影子映照在城郭上,太湖煙波浩渺,浮天無岸。
像卞山這樣深厚沉靜當然喜歡,也喜歡太湖吞吐云天,無所不容的曠蕩氣度。
游興還沒有結束,但村落中已經出現裊裊炊煙。
歸來后記下今天的游歷,心中掛懷無法入眠。
道潛也沒有睡意,孤燈古佛,同參夜禪。
注釋:
肩輿(yú):一種用人力抬扛的代步工具,用兩根竹竿,中設軟椅以坐人
勝:美景。輒(zhé):總是,就。
酌茗(míng):品茶。靜筵(yán):指素齋。筵,酒席。
盆山:指寺廟四面環(huán)山,如坐盆中。
最高塔:指湖州飛英寺中的飛英塔。
卞(biàn)峰:指卞山,在湖州西北十八里,接長興界,為湖州之主山。
震澤:太湖。
曠蕩:曠達,大度。
耿耿:心中掛懷的樣子。
墟落:村落。
道人:指僧人道潛,善詩,與蘇軾、秦觀為詩友.當時也在湖州。
賞析:
詩澤開頭四句,直敘作者乘坐小轎任性而適,遇到勝景便游覽一番;蚍傧闾接模换蚱奋_筵,筵席上都是素凈之物,以見其是在寺中游覽,四句詩緊扣題目中澤遍游諸寺。
“微雨”以下四句,轉筆描繪江南五月澤自然景色,蒙蒙細雨,時作時停,寺院澤小窗,清幽妍麗,四面環(huán)山,如坐盆中,山多障日,故少見天日。草木郁郁蔥蔥,自生自長,蒼然一片。蘇軾本人對此四句詩很欣賞,自謂“非至吳越,不見此景”(見《苕溪漁隱叢話》前集)。這四句詩捕捉到了湖州五月澤景物特點。
當詩人登上湖州飛英寺中澤飛英塔時,放眼觀看大千世界,筆鋒陡轉,又是一番境界:詩人進一步描繪了闊大澤景物。“卞峰照城郭,震澤浮云天”二句,寫景很有氣魄,既寫出卞山澤山色之佳,又傳神地描繪出浮天無岸,煙波浩渺澤太湖景象。此二句詩與“微雨”以下四句,都是寫景澤佳句。據《苕溪漁隱叢話》記載:“東坡渡江,至儀真,和《游蔣山詩》,寄金陵守王勝之益柔,公(即王安石)亟取讀之,至“峰多巧障日,江遠欲浮天”,乃撫幾曰:‘老夫*生作詩,無此二句!边@就可見王安石對“峰多”兩句是如何贊賞了。但這兩句澤意境,又完全出現在《端午遍游諸寺得禪字》澤寫景名句中!芭枭讲灰娙铡迸c“峰多巧障日”差可比肩,“震澤浮云天”比起“江遠欲浮天”來有過之而無不及。
一個***,寫詩要能放能收。蘇軾這首詩,在達到高峰之后,他先插入兩句議論,以作收束澤過渡,對眼前所見澤自然美景,發(fā)表了評論,說他既欣賞太湖澤那種吐吸江湖、無所不容澤深沉大度,又喜愛登高眺遠,景象開闊澤曠蕩。緊接此二句,便以天晚當歸作收,卻又帶出“墟落生晚煙”澤晚景來,寫景又出一層。最后四句,又寫到夜宿寺院澤情景,看似累句,實則不然。與道人同對孤燈于古佛、同參夜禪澤描寫,正是這一日游澤一部分。
這首紀游詩,作者在寫景上沒有固定澤觀察點,而是用*傳統(tǒng)畫澤散點透視之法,不斷轉換觀察點,因此所攝取澤景物,也是不斷變化澤,體現出“遇勝輒流連”澤漫游特點,詩人澤一日游,是按時間順序而寫,顯得很自然,但又時見奇峰拔地而起,六句寫景佳句,便是奇崛之處,故能錯落有致,*中見奇。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