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詩原文及翻譯注釋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注釋1
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dāng)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惟聞 通: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珊箚査咎m不用尚書郎,愿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一作:愿借明駝千里足)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dāng)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貼 通:帖;驚忙 一作:惶;惶 火伴 通:伙)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織布機聲一聲接著一聲,木蘭姑娘當(dāng)門在織布?棛C停下來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
問姑娘在思念什么,問姑娘在惦記什么。姑娘并沒有思念什么,姑娘并沒有回憶什么。昨夜看見征兵的文書,知道君王在大規(guī)模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書,每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木蘭愿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此替父親去出征。
到東邊的集市上買來駿馬,***集市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邊的集市買來嚼子和韁繩,北邊的集市買來長鞭(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聲音。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dá)黑山(燕山)腳下,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但能聽到燕山胡兵戰(zhàn)馬啾啾的鳴叫聲。
行軍萬里奔赴戰(zhàn)場作戰(zhàn),翻越關(guān)隘和山嶺就像飛過去一樣快。北方的寒風(fēng)中傳來打更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zhàn)士們的鎧甲。將士們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有些**了,有的十年之后得勝而歸。
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木蘭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不愿做尚書省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送我回故鄉(xiāng)。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出城(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門梳妝打扮起來。小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zhàn)袍,穿上我姑娘的衣裳,當(dāng)著窗子整理像云一樣柔美的鬢發(fā),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營的伙伴,伙伴們都非常驚訝: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腳時常動彈,雌兔兩只眼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別)。雄雌兩只兔子一起并排著跑時,怎能辨別出哪只是雄兔,哪只是雌兔。
注釋
唧唧(jī jī):紡織機的聲音
當(dāng)戶(dāng hù):對著門。
機杼(zhù)聲:織布機發(fā)出的聲音。機:指織布機。杼:織布梭(suō)子。
惟:只。
何:什么。
憶:思念,惦記
軍帖(tiě):征兵的文書。
可汗(kè hán):古代西北地區(qū)民族對君主的稱呼
軍書十二卷:征兵的名冊很多卷。十二,表示很多,不是確指。下文的“十二轉(zhuǎn)”、“十二年”,用法與此相同。
爺:和下文的“阿爺”一樣,都指父親。
愿為市鞍(ān)馬:為,為此。市,買。鞍馬,泛指馬和馬具。
韉(jiān):馬鞍下的墊子。
轡(pèi)頭:駕馭牲口用的嚼子、籠頭和韁繩。
辭:離開,辭行。
濺濺(jiān jiān):水流激射的聲音。
旦:早晨。
但聞:只聽見
胡騎(jì):胡人的戰(zhàn)馬。胡,古代對北方****的稱呼。
啾啾(jiū jiū):馬叫的聲音。
天子:即前面所說的“可汗”。
萬里赴戎機:不遠(yuǎn)萬里,奔赴戰(zhàn)場。戎機:指戰(zhàn)爭。
關(guān)山度若飛: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guān),越過一座座的山。度,越過。
朔(shuò)氣傳金柝: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朔,北方。金柝(tuò),即刁斗。古代軍中用的一種鐵鍋,白天用來做飯,晚上用來報更。
寒光照鐵衣:冰冷的月光照在將士們的鎧甲上。
明堂:明亮的的廳堂,此處指宮殿
策勛十二轉(zhuǎn)(zhuǎn):記很大的功。策勛,記功。轉(zhuǎn),勛級每升一級叫一轉(zhuǎn),十二轉(zhuǎn)為最高的勛級。十二轉(zhuǎn):不是確數(shù),形容功勞極高。
賞賜百千強(qiáng):賞賜很多的財物。百千:形容數(shù)量多。強,有余。
問所欲:問(木蘭)想要什么。
不用:不愿意做。
尚書郎:尚書省的官。尚書省是古代朝廷中管理國家政事的機關(guān)。
愿馳千里足:希望騎上千里馬。
郭:外城。
扶:扶持。將:助詞,不譯。
姊(zǐ):姐姐。
理:梳理。
紅妝(zhuāng):指女子的艷麗裝束。
霍霍(huò huò):模擬磨刀的聲音。
著(zhuó):通假字 通“著”,穿。
云鬢(bìn):像云那樣的'鬢發(fā),形容好看的頭發(fā)。
帖(tiē)花黃:帖”通假字 通“貼”。花黃,古代婦女的一種面部裝飾物。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據(jù)說,提著兔子的耳朵懸在半空時,雄兔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兩只眼睛時常瞇著,所以容易辨認(rèn)。撲朔,爬搔。迷離,瞇著眼。
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兩只兔子貼著地面跑,怎能辨別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42. “火”:通“伙”。古時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個鍋吃飯,后意譯為同行的人。
行:讀háng。
傍(bàng)地走:貼著地面并排跑。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注釋擴展閱讀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注釋(擴展1)
——勸學(xué)詩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3篇
勸學(xué)詩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
原文:
勸學(xué)詩/偶成
宋代:朱熹
少年易老學(xué)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譯文:
少年易老學(xué)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青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學(xué)問卻很難獲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不能輕易放過。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沒等池塘生春草的美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jīng)在秋風(fēng)里沙沙作響了。
注釋:
少年易老學(xué)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
學(xué):學(xué)問,學(xué)業(yè)、事業(yè)。一寸光陰:日影移動一寸的時間,形容時間短暫。輕:輕視,輕松放過。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
池塘春草夢:這是一個典故,此處活用其典,意謂美好的青春年華將很快消逝,如同一場春夢。未覺:沒有感覺、覺醒。階:臺階。梧:梧桐,落葉喬木。
賞析:
本詩中的“勸”起著統(tǒng)領(lǐng)全篇的作用。“勸”解釋為“勉勵”的意思。
“少年易老學(xué)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這是詩人用切身體會告戒年輕人的經(jīng)驗之談,說明人生易老,學(xué)問難成,因而必須愛惜光陰。因其“易老”、故“不可輕”,可見惜時之重要。說明應(yīng)該珍惜自己美好的年華,努力學(xué)習(xí),切莫讓可貴的時光從身邊白白地溜走。
“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痹娙艘悦翡J、細(xì)膩的筆觸,借用前人詩句中的優(yōu)美形象,結(jié)合自己對“少年易老學(xué)難成”的深切感受,把時間快過,歲月易逝的程度,用夢未覺,梧葉秋聲來比喻,十分貼切,備增勸勉的力量;從而使“一寸光陰不可輕”的題旨得以更鮮明的體現(xiàn),給讀者留下深刻難忘的印象。
全詩通過夢未醒、梧葉已落來比喻光陰轉(zhuǎn)瞬即逝,告誡青年人珍視光陰,努力向?qū)W,用以勸人,亦用于自警。告誡人們要珍惜光陰,追求學(xué)業(yè),感嘆人生苦短,要抓緊時間學(xué)習(xí),將來才不會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蹉跎人生。青春的日子容易逝去,學(xué)問卻很難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陰都要珍惜,不能輕易放過。還沒從美麗的春色中一夢醒來,臺階前的'梧桐樹葉就已經(jīng)在秋風(fēng)里沙沙作響了!杜汲伞纺纤沃祆涞囊皇灼哐越^句。告訴我們青春易逝,學(xué)問難成,且珍惜這年少光陰,莫輕易錯過。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注釋(擴展2)
——狼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狼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
原文:
狼三則
清代:蒲松齡
其一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一狼來,瞰擔(dān)上肉,似甚垂涎,隨尾行數(shù)里。屠懼,示之以刃,少卻;及走,又從之。屠無計,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懸諸樹而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dān)。狼乃止。屠歸。昧爽,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近視之,則死狼也。仰首細(xì)審,見狼口中含肉,鉤刺狼腭,如魚吞餌。時狼皮價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之,是可笑也。
其二
一屠晚歸,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yuǎn)。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fù)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dān)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jǐn)?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其三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fù)之以歸。
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三事皆出于屠;則屠人之殘暴,殺狼亦可用也。
譯文:
其一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一狼來,瞰擔(dān)上肉,似甚垂涎,隨尾行數(shù)里。屠懼,示之以刃,少卻;及走,又從之。屠無計,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懸諸樹而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dān)。狼乃止。屠歸。昧爽,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巡近視之,則死狼也。仰首細(xì)審,見狼口中含肉,鉤刺狼腭,如魚吞餌。時狼皮價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之,是可笑也。
一個**賣完了肉回家,天色已經(jīng)晚了。(在這時,)突然出現(xiàn)了一匹狼。狼窺視著**擔(dān)子上的肉,嘴里的口水似乎都快要流出來了,(就這樣)尾隨著**走了好幾里路。**感到(很)害怕,于是就拿著屠刀來(比劃著)給狼看,狼稍稍退縮了幾步,(可是)等到**繼續(xù)朝前走的時候,狼又跟了上來。**沒辦法了,于是他在心里想,狼想要的是肉,不如把肉掛在樹上(這樣狼夠不著),等明天早上(狼走了)再來取肉。于是(**)就把肉掛在鉤子上,踮起腳(把帶肉的鉤子)掛在樹上,然后把空擔(dān)子拿給狼看了看。狼才停下來(不再跟著**了)。**就(安全地)回家了。第二天拂曉,**前去(昨天掛肉的地方)取肉,遠(yuǎn)遠(yuǎn)地就看見樹上掛著一個巨大的東西,就好像有個人在樹上吊死的樣子,(**)大吃一驚。(他)小心地(在四周)徘徊著向樹靠近,等走到近前一看,原來(樹上懸掛著的)是一條死狼。(**)抬起頭來仔細(xì)觀察發(fā)現(xiàn),狼的嘴里含著肉,掛肉的鉤子刺穿了狼的上顎,就好像魚兒咬住了魚餌一樣。當(dāng)時市場上狼皮(非常)昂貴,(這張狼皮)能值十幾兩銀子,**的生活略微寬裕了。(就像)爬上樹去捉魚一樣,狼本來想吃肉,結(jié)果遭遇了禍患,這真是可笑啊!
其二
一屠晚歸,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行甚遠(yuǎn)。
一個屠戶傍晚回來,擔(dān)子里的肉已經(jīng)賣完了,只剩下骨頭。屠戶半路上遇到兩只狼,緊跟著(他)走了很遠(yuǎn)。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fù)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屠戶感到害怕,把骨頭扔給狼。一只狼得到骨頭就停止了,另一只狼仍然跟著(屠戶)。屠戶再次扔骨頭,較晚得到骨頭的狼停住了,之前獲得骨頭的狼又跟上來了。骨頭已經(jīng)沒有了,可是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屠戶。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dān)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屠戶感到處境危急,擔(dān)心前面后面受到狼攻擊。他往旁邊看了看發(fā)現(xiàn)田野中有個麥場,麥場的主人把柴草堆積在里面,覆蓋成小山似的。屠戶于是跑過去倚靠在柴草堆下,卸下?lián)幽闷鹜赖。兩只狼不敢上前,眼瞪著屠戶?/p>
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jǐn)?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蓋以誘敵。
一會兒,一只狼徑直走開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過了一會兒,蹲坐在那里的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閉**,神情悠閑得很。屠戶突然跳起來,用刀砍狼的頭,又連砍了幾刀把狼殺死。他剛剛想離開上路,轉(zhuǎn)身看柴草堆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挖洞,想要從柴草堆中打洞來從后面攻擊屠戶。狼的身體已經(jīng)鉆進去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戶從后面砍掉了狼的后腿,這只狼也被殺死了。他才領(lǐng)悟到前面的狼假裝睡覺,原來是用來誘引敵人的。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狼也是狡猾的,而眨眼間兩只狼都被殺死了,禽獸的欺騙**能有多少!只是增加笑料罷了。
其三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fù)之以歸。
有一個屠戶,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緊緊地追趕著。路旁有個農(nóng)民留下的草棚,他就跑進去趴在里面。兇惡的狼從苫房的草簾中伸進一只爪子,于是屠戶急忙捉住狼爪,不讓它離開。但是沒有想到辦法可以殺死它,只有一把不滿一寸長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豬的方法往里吹氣。(屠戶)用力吹了一陣兒,覺得狼不怎么動了,才用繩子把狼腿綁起來。出去一看,只見狼渾身膨脹,就像一頭牛。四條腿直挺挺地不能彎曲,張著嘴也無法閉上。屠戶就把它背回去了。
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ㄈ绻┎皇峭缿,誰有這個辦法呢?
三事皆出于屠;則屠人之殘暴,殺狼亦可用也。
這三件事情都發(fā)生在屠戶身上;那么屠戶的'殘忍,用到殺狼上也是可以的。
注釋:
其一
有屠人貨肉歸,日已暮,欻(xū)一狼來,瞰(kàn)擔(dān)上肉,似甚垂涎,隨尾行數(shù)里。屠懼,示之以刃,少卻;及走,又從之。屠無計,思狼所欲者肉,不如姑懸諸樹而早取之。遂鉤肉,翹足掛樹間,示以空擔(dān)。狼乃止。屠歸。昧爽,往取肉,遙望樹上懸巨物,似人縊死狀。大駭,逡(qūn)巡近視之,則死狼也。仰首細(xì)審,見狼口中含肉,鉤刺狼腭(è),如魚吞餌。時狼皮價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緣木求魚,狼則罹(lí)之,是可笑也。
貨:出售、賣。歘:忽然。瞰:窺視。昂:昂貴。罹:遭遇(禍患)。蚤:通“早”,早晨直:通“值”,價值垂涎:流口水,這里形容狼饞肉的樣子。諸:“之于”的意思逡巡:因有所顧慮而徘徊或后退。昧爽:黎明腭:口腔的上膛。
其二
一屠晚歸,擔(dān)中肉盡,止有剩骨。途中兩狼,綴(zhuì)行甚遠(yuǎn)。
屠:這里指屠戶,宰殺牲畜賣肉的人。晚:夜晚,晚上。歸:回家。止:通“只”,翻譯為僅,止。綴行甚遠(yuǎn):緊隨著走了很遠(yuǎn)。綴,連接,緊跟。甚,很。
屠懼,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從。復(fù)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盡矣,而兩狼之并驅(qū)如故。
懼:害怕投以骨:倒裝,就是“以骨投之”,意為把骨頭扔給狼。以,把。從:跟從,跟隨。復(fù):又,再矣:語氣詞,相當(dāng)于“了”。兩狼之并驅(qū)如故:兩只狼像原來一樣一起追趕。并,一起。故,舊、原來。
屠大窘(jiǒng),恐前后受其敵。顧野有麥場,場主積薪其中,苫(shàn)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擔(dān)持刀。狼不敢前,眈(dān)眈相向。
窘:困窘,處境危急,困迫為難。恐:恐懼,擔(dān)心。敵:意動用法。這里是動詞,指攻擊的意思。顧:看,視。這里指往旁邊看。積薪:堆積柴草。積,堆積。薪,柴草。苫蔽成丘:覆蓋成小山一樣。苫蔽,覆蓋、遮蓋。乃:于是,就。弛:**、卸下。眈眈相向:(狼)瞪著眼看著(屠戶)。眈眈,注視的樣子。相:表示偏指一方,指狼瞪屠戶,非“相互”。
少(shǎo)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míng),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jǐn)?shù)刀斃之。方欲行,轉(zhuǎn)視積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將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kāo)尾。屠自后斷其股,亦斃之。乃悟前狼假寐(mèi),蓋以誘敵。
少時:一會兒犬坐于前:像狗一樣蹲坐在前面。犬,名詞作狀語,像狗一樣。久之:很久。之,音節(jié)助詞,表示修飾前字,沒有實在意義。瞑:閉上眼睛。意暇甚:神情很悠閑。意:這里指神情、態(tài)度。暇,悠閑、從容。暴:突然。斃:殺死。洞其中:在柴草中打洞。洞。這里作動詞。隧:通道,這里用作狀語,“從通道”的意思。尻:屁股。自:從。股:大腿假寐:假裝睡覺。寐:睡覺。蓋:承接上文,表示原因。這里有“原來是”的意思。
狼亦黠矣,而頃刻兩斃,禽獸之變詐幾何哉?止增笑耳。
黠:狡猾。頃刻:一會兒。亦:也。禽獸之變詐幾何哉:禽獸的欺騙**能有多少啊。變詐,巧變詭詐。幾何,多少,這里是“能有多少”的意思。哉,語氣詞,相當(dāng)于“啊”。止增笑耳:只是增加笑料罷了。
其三
一屠暮行,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所遺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但思無計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極力吹移時,覺狼不甚動,方縛以帶。出視,則狼脹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張不得合。遂負(fù)之以歸。
暮:傍晚。為:被。伏:躲藏(也有人說是埋伏,躲藏更符合當(dāng)時情景?梢裕嚎桑嚎梢裕灰裕喊。計:方法。遂:于是就。死之:殺死它。死:殺死。盈:滿。豕:豬。如:好像。則:就;那么股:大腿。屈:彎曲。負(fù):背。方:才。
非屠,烏能作此謀也!
烏:哪里,怎么。
三事皆出于屠;則屠人之殘暴,殺狼亦可用也。
賞析:
《狼三則》都是寫**在不同情況下遇狼殺狼的故事。第一則著重表現(xiàn)狼的貪婪本性,第二則著重表現(xiàn)狼的欺詐伎倆。第三則著重表現(xiàn)狼的爪牙銳利,但最終卻落得個被殺死的下場,作者借此肯定屠戶殺狼的正義行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三個故事都有生動曲折的情節(jié),各自成篇,然而又緊密相關(guān),構(gòu)成一個完整**體,從不同側(cè)面闡發(fā)了主題思想。
蒲松齡是同情人民疾苦,憎惡**污吏的作家,在《聊齋志異》另一篇故事《夢狼》中,把**寫成牙齒尖利的老虎,把衙役寫成**血肉的狼;它們大吃大嚼,造成“白骨如山”的慘象。作者“竊嘆天下官虎而吏狼者比比也”(《夢狼》),認(rèn)為他們“可誅”“可恨”(《王大》)!独侨齽t》形象地揭露狼的**本質(zhì),兇狠狡詐的特性,表現(xiàn)了對豺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怯懦退縮,只能勇敢機智地把它們殺死的主題思想。本則所寫屠戶遇狼,始而遷就退讓,幾乎被吃,繼而奮起殺狼,使自己轉(zhuǎn)危為安的生動曲折過程,更是突出了這一主題!独侨齽t》的故事是富有深意的,可以說是對《夢狼》的補充,實際上寄寓了作者鞭撻**污吏的思想。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注釋(擴展3)
——菊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菊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
原文
王孫莫把比蓬蒿,九日枝枝近鬢毛。
露濕秋香滿池岸,由來不羨瓦松高。
翻譯
公子貴族莫把菊苗看成普通野生草,
重陽佳節(jié),插菊在鬢發(fā),朵朵爭俏。
露水陽光讓菊花更豐潤,香滿池岸綠滿池岸,
因此它從來不用羨慕寄生的瓦松是不是很高。
注釋
菊:此處暗指品德高尚的人。
王孫:公子哥。
比:看作。
蓬蒿:野生草。
九日:重陽節(jié)。
秋香:菊花。
由來:因此從來。
瓦松: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處的植物,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么用處。
賞析
題為菊,但通篇不用一個菊字,但句句寫菊。
“王孫莫把比蓬蒿”,蓬蒿是一種野生草,個頭較高,從外形看,與菊苗太大的差別,養(yǎng)尊處優(yōu)的公子王孫們,是很容易把菊苗當(dāng)作蓬蒿的。作者直抒胸臆,直截了當(dāng)?shù)赜?xùn)斥王孫公子“菊草不分”。其實這是鄙視他們不識人才。下一句就更能看出作者的用意了。
“九日枝枝近鬢毛”,每年陰歷九月九日,是*古代重要的重陽節(jié),這一天,我們的先人登高、賞菊、飲酒,佩茱萸囊,把菊花插戴于鬢上。這第二句是說,菊苗到了重陽節(jié),就會開出美麗的花朵,這與蓬蒿有了本質(zhì)的區(qū)別。你看,一枝又一枝的菊花插在大家的鬢發(fā)間。請問:有亂插蓬蒿的嗎?哈哈沒有。這第二句,作者作為菊花是多么自豪啊,人們終于認(rèn)識到它的價值。
三、四兩句是全詩的著重處,集中地寫了菊的高潔氣質(zhì)和高尚品格。
“露濕秋香滿池岸”,寥寥七字,寫秋天早晨景象:太陽初升,叢叢秀菊,飽含露水,濕潤晶瑩,明艷可愛;縷縷幽香,飄滿池岸,令人心曠神怡,菊花獨具的神韻風(fēng)采,躍然紙上。在這里,“濕”字很有講究,讓人想見那片片花瓣綴滿露珠,分外滋潤,分外明麗。“滿”字形象貼切,表現(xiàn)出那清香是如何沁人心脾,不絕如縷。從中我們不僅看到了菊花特有的形象,也感受到了菊花和那特定的環(huán)境、特定的氛圍交織融合所產(chǎn)生的魅力。
詩人在描寫了菊的氣質(zhì)以后,很自然地歸結(jié)到詠菊的主旨: “由來不羨瓦松高”。瓦松,是一種寄生在高大建筑物瓦檐處的植物。初唐崇文館學(xué)士崔融曾作《瓦松賦》,其自序云:“崇文館瓦松者,產(chǎn)于屋溜之上……俗以其形似松,生必依瓦,故曰瓦松。”瓦松雖能開花吐葉,但“高不及尺,下才如寸”,沒有什么用處,所以“桐君(醫(yī)師)莫賞,梓匠(木工)難甄”。作者以池岸邊的菊花與高屋上的瓦松作對比,意在說明菊花雖生長在沼澤低洼之地,卻高潔、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獻(xiàn)給人們;而瓦松雖踞高位,實際上“在人無用,在物無成”。在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賦予它以不求高位、不慕榮利的思想品質(zhì)!坝蓙怼迸c“不羨”相應(yīng),更加重了語氣,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氣節(jié)。這結(jié)尾一句使詩的主題在此得到了抉示,詩意得到了升華。
詠物詩不能沒有物,但亦不能為寫物而寫物。純粹寫物,即使逼真,也不過是“襲貌遺神”,毫無生氣。此詩句句切合一菊字,又句句都寄寓著作者的思想感情。菊,簡直就是詩人自己的象征。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注釋(擴展4)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對照3篇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對照1
唧唧復(fù)唧唧,木蘭當(dāng)戶織。不聞機杼聲,唯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愿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嘆息聲一聲連著一聲,木蘭姑娘當(dāng)門在織布?棛C停下來機杼不再作響,只聽見姑娘在嘆息。問問姑娘你這樣嘆息是在思念什么呢?(木蘭回答道)姑娘我并沒有思念什么。昨夜我看見征兵文書,知道君王在大量征募兵士,那么多卷征兵文書,每一卷上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的兒子,我木蘭沒有兄長,我愿意去買來馬鞍和馬匹,從現(xiàn)在起替代父親去應(yīng)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在東市上買來駿馬,西市上買來馬鞍和鞍下的墊子,南市上買來馬嚼子和韁繩,北市上買來長馬鞭。早上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洶涌奔流的嘩嘩聲。早上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dá)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兵戰(zhàn)馬啾啾的鳴叫聲。
萬里赴戎機,關(guān)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年歸。
行軍萬里奔赴戰(zhàn)場作戰(zhàn),翻越關(guān)隘和山嶺就象飛過去那樣迅速。北方的寒風(fēng)中傳來刁斗聲,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zhàn)士們的鐵甲戰(zhàn)袍。將士們經(jīng)過無數(shù)次出生入死的戰(zhàn)斗,十年之后才得勝而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愿借明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xiāng)。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上殿堂(論功行賞)。記功授爵木蘭是最高一等,得到的賞賜千百金以上。天子問木蘭有什么要求,木蘭不愿做尚書郎這樣的官,希望騎上一匹好駱駝,借助它的腳力送我回故鄉(xiāng)。
爺?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dāng)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當(dāng)窗理云鬢,對鏡貼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城外迎接她;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殺豬宰羊。打開我閨房東面的門,坐在我閨房西面的床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zhàn)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當(dāng)著窗子整理象烏云一樣柔美的鬢發(fā),對著鏡子在額上貼好花黃。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伙伴,伙伴們都很吃驚都說我們同行十二年之久,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女孩子。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雄兔的腳喜歡亂搔亂撲騰,雌兔的兩眼老是瞇縫著,當(dāng)它們挨著一起在地上跑的時候,又怎能分辨得出誰雄誰雌呢?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注釋(擴展5)
——促織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3篇
促織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
原文:
促織
唐代:杜甫
促織甚微細(xì),哀音何動人。
草根吟不穩(wěn),床下夜相親。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譯文:
促織甚微細(xì),哀音何動人。
蟋蟀的叫聲十分微細(xì),那哀婉的聲音多么動人!
草根吟不穩(wěn),床下夜相親。
它在寒冷的野外草叢間叫得不暢,移到床下來叫,仿佛與我的心情相同。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唉,久客他鄉(xiāng)的我怎能不聞聲而淚下?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里難以穩(wěn)睡到天明。
悲絲與急管,感激異天真。
想那哀切的絲樂和激昂的管樂,也不如這天真的聲音如此感人。
注釋:
促(cù)織甚微細(xì),哀音何動人。
促織:又叫蟋蟀,今甘肅天水一帶俗稱“黑羊”。哀音:哀婉的聲音。
草根吟不穩(wěn),床下夜相親。
穩(wěn):安。親:近。
久客得無淚,放妻難及晨。
得:能夠。放妻: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
悲絲與急管,感激(jī)異天真。
絲:弦樂器。管:管樂器。感激:感動,激發(fā)。天真:這里指促織沒有受禮俗影響自然真切的嗚聲。
賞析:
人們常常把嗚叫聲當(dāng)作動物的語言,所以聽到反復(fù)不斷的聲音,就自然想象到那是在不斷地訴說著什么,或要求著什么,把它想象成無休止的傾訴。杜甫在秦州的幾個月,正是促織活動的時候。傍晚,清晨,特別是不眠之夜,大約都是在促織的鳴叫聲中度過的。詩人久客在外,心情本來就很凄涼,被促織聲一激,往往不禁淚下。這首詩,就是詩人當(dāng)時憂傷感情的真實寫照。
起句正面點明促織,以“甚細(xì)微”與第二句的“何動人”構(gòu)成對比,襯托哀音的不同尋常。
三、四句和五、六句,在修辭上構(gòu)成兩對‘‘互文”。就是說:促織在野外草根里、在屋內(nèi)床底下,總是鳴聲不斷;而不論在什么地方嗚叫,總和不得意的詩人心情是互相接近的。聽到它的叫聲,長期客居外鄉(xiāng)的人不得不流淚,再也無法安睡到天明;被遺棄的婦女或寡婦也在半夜里被哀鳴之聲驚醒,陪著促織灑下淚水。這種“互文”格式的使用,用表面上的兩層意思抒寫了交互著的四層意思,能收到言簡意緣的效果,是古代詩詞中常用的修辭手法。
最后兩句以“悲絲”、“急管”同促織的啼叫相比較,而以促織叫聲“天真”、不受禮俗影響作結(jié),把促織的哀音放在任何樂器的演奏無法達(dá)到的效果之上,把“哀音何動人”寫到了極點,更加烘托出詩人的思鄉(xiāng)愁苦之情。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注釋(擴展6)
——勸學(xué)詩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3篇
勸學(xué)詩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
原文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
黑發(fā)不知勤學(xué)早,白首方悔讀書遲。
譯文
每天三更半夜到雞啼叫的時候,是男孩子們讀書的最好時間,少年時代要知道發(fā)憤苦讀,勤奮學(xué)習(xí)。但如果只知道玩,不知道要好好學(xué)習(xí),到老的時候才后悔自己年少時為什么不知道要勤奮學(xué)習(xí)。
注釋
三更燈火:三更半夜,很晚了。
五更雞:天快亮?xí)r,雞啼叫。
黑發(fā):年少時期,指少年。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賞析
《勸學(xué)》是唐朝詩人顏真卿所寫的一首古詩。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少壯年華,少年時代要知道發(fā)憤苦讀,勤奮學(xué)習(xí),有所作為,否則,等到老了再想讀書就遲了,后悔已晚,應(yīng)該珍惜時光。使孩子初步理解人生短暫,從而提高學(xué)習(xí)的積極性。詩歌以短短的28個字便揭示了這個深刻的道理,達(dá)到了催人奮進的效果。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注釋(擴展7)
——留侯論蘇軾原文翻譯注釋
留侯論蘇軾原文翻譯注釋1
作品原文
留侯論
古之所謂豪杰之士,必有過人之節(jié)。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yuǎn)也。
夫子房受書于圯上之老人也,其事甚怪;然亦安知其非秦之世,有隱君子者出而試之。觀其所以微見其意者,皆圣賢相與警戒之義;而世不察,以為鬼物,亦已過矣。且其意不在書。當(dāng)韓之亡,秦之方盛也,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其*居無罪夷滅者,不可勝數(shù)。雖有賁、育,無所復(fù)施。夫持法太急者,其鋒不可犯,而其勢未可乘。子房不忍忿忿之心,以匹夫之力,而逞于一擊之間;當(dāng)此之時,子房之不死者,其間不能容發(fā),蓋亦已危矣。千金之子,不死于盜賊,何者?其身之可愛,而盜賊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蓋世之才,不為伊尹、太公之謀,而特出于荊軻、聶政之計,以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鮮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楚莊王伐鄭,鄭伯肉袒牽羊以逆;莊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彼焐嶂。勾踐之困于會稽,而歸臣妾于吳者,三年而不倦。且夫有報人之志,而不能下人者,是匹夫之剛也。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余,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何則?非有生*之素,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
觀夫高祖之所以勝,而項籍之所以敗者,在能忍與不能忍之間而已矣。項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戰(zhàn)百勝而輕用其鋒;高祖忍之,養(yǎng)其全鋒而待其弊,此子房教之也。當(dāng)淮陰破齊而欲自王,高祖發(fā)怒,見于詞色。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zhèn),而其狀貌乃如婦人女子,不稱其志氣。嗚呼!此其所以為子房歟!
詞句注釋
1、節(jié):節(jié)操。
2、匹夫:普通人。
3、見辱:受到侮辱。
4、卒然:突然。卒,通“猝”。
5、所挾持者甚大:謂胸懷廣闊,志意高遠(yuǎn)。挾持,指抱負(fù)。
6、子房:張良,字子房。因佐劉邦建立漢朝有功,封留侯。
7、受書:接受兵書。書,指《太公兵法》。圯上:橋上。老人:指黃石公!妒酚洝ち艉钍兰摇罚骸傲紘L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良愕然,欲毆之;為其老,強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業(yè)為取履,因長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焙罄细讣s見張良于橋上,張良兩次遲到,受到老父的責(zé)備。第三次張良“夜未半”即往,老父喜,送他一部書,說:“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9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闭Z畢,老父即離去。次日張良“視其書”,才知道是《太公兵法》。
8、隱君子:隱居的高士。
9、觀其:瞧他。其,指黃石公。
10、微:略微,隱約。
11、見:同“現(xiàn)”。
12、以為鬼物:因黃石公的事跡較為離奇,語或涉荒誕,故有人認(rèn)為他是鬼神之類,王充《論衡·自然》:“或曰······張良游泗水之上,遇黃石公,授公書。蓋天佐漢誅秦,故命令神石為鬼書授人!
13、以刀鋸鼎鑊待天下之士:謂秦王殘殺成性,以刀鋸**,以鼎鑊烹人。
14、夷滅:滅族。
15、賁、育:孟賁、夏育,古代著名勇士。
16、無所復(fù)施:無法施展本領(lǐng)。
17、其勢未可乘:謂形勢有利于秦,還沒有可乘之機。
18、而逞于一擊之間:《史記·留侯世家》載“秦滅韓”,張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秦**東游,良與客狙擊秦**博浪沙中,誤中副車。秦**大怒,大索天下,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逼溟g不能容發(fā):當(dāng)中差不了一根毛發(fā)。比喻情勢危急。
19、千金之子:富貴人家的子弟。
20、不死于盜賊:不會死在和賊的拼搏上。
21、不足以死:不值得因之而死。
22、伊尹太公之謀:謂安邦定國之謀。伊尹輔佐湯建立商朝。呂尚(即太公望)是周武王的開國大臣。
23、荊柯聶政之計:謂行刺之下策。荊柯刺秦王與燕政刺殺韓相俠累兩事,俱見《史記·刺客列傳》。
24、鮮腆:無禮,厚頗。
25、孺子可教也:謂張良可以教誨。
26、“楚莊王伐鄭”六句:楚莊王攻克鄭國后,鄭伯肉祖牽羊以迎,表示屈服。楚莊王認(rèn)為他能取信于民,便**了他,并退兵,與鄭議和。事見《左傳》宜公十二年。肉祖,袒衣陣體。
27、“勾踐之困于會稽”三句:《左傳》哀公**:“吳王夫差敗越于夫椒,報槜李(越軍曾擊敗吳軍于此)也。遂入越。越王(勾踐)以甲循五千,保于會稽(山),使大夫種因昊大宰縈以行成!ぁぁぁぁぁぴ郊皡*!秶Z·越語下》載勾踐“令大夫種守于國,與范蠡入宦于吳:三年而吳人遣之!睔w臣妾于吳,謂投降吳國為其臣妾。
28、報人:向人報仇。
29、非有生*之素:猶言素昧*生(向來不熟悉)。
31、仆妾之役:指“取履”事。
31、油然:盛興貌。此謂悅敬之心油然而生。
32、輕用其鋒:輕率地消耗自己的兵力。
33、弊:疲困,衰敗。
34、“當(dāng)淮陰破齊”三句:《史記·淮陰侯列傳》:漢四年,韓信破齊,向劉邦請封“假王”,“當(dāng)是時,楚方急圍漢王于榮陽,韓信使者至,發(fā)書,漢王大怒,罵日:‘吾困于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張良趕緊提醒他不能得罪韓信。劉邦醒悟,便封韓信為齊王以籠絡(luò)他。韓信后降封為淮陰侯,故稱為淮陰。
35、非子房其誰全之:不是張良,誰又能來保全他呢?
36、“太史公疑子房以為魁梧奇?zhèn)ァ倍洌骸妒酚洝ち艉钍兰摇罚骸疤饭眨骸嘁詾槠淙擞嬁嗥鎮(zhèn),至見其圖,狀貌如婦人好女!辈环Q,不相稱。
白話譯文
古時候被人稱作豪杰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jié)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斗,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杰氣概的人,遇到突發(fā)的情形毫不驚慌,當(dāng)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fù),志向非常高遠(yuǎn)。
張良被橋上老人授給兵書這件事,確實很古怪。但是,又怎么知道那不是秦代的一位隱居君子出來考驗張良呢?看那老人用以微微顯露出自己用意的方式,都具有圣賢相互提醒告誡的意義。一般人不明白,把那老人當(dāng)作神仙,也太荒謬了。再說,橋上老人的真正用意并不在于授給張良兵書(而在于使張良能有所忍,以就大事)。在韓國已**時,秦國正很強盛,秦王嬴政用刀鋸、油鍋對付天下的志士,那種住在家里*白無故**去殺頭滅族的人,數(shù)也數(shù)不清。就是有孟賁、夏育那樣的勇士,沒有再施展本領(lǐng)的機會了。凡是執(zhí)法過分嚴(yán)厲的君王,他的刀鋒是不好硬碰的,而他的氣勢是不可以憑借的。張良壓不住他對秦王憤怒的情感,以他個人的力量,在一次狙擊中求得一時的痛快,在那時他沒有被捕被殺,那間隙連一根頭發(fā)也容納不下,也太危險了!富貴人家的子弟,是不肯死在盜賊手里的。為什么呢?因為他們的生命寶貴,死在盜賊手里太不值得。張良有超過世上一切人的才能,不去作伊尹、姜尚那樣深謀遠(yuǎn)慮之事,反而只學(xué)荊軻、聶政行刺的下策,僥幸所以沒有死掉,這必定是橋上老人為他深深感到惋惜的地方。所以那老人故意態(tài)度傲慢無理、言語粗惡的深深羞辱他,他如果能忍受得住,方才可以憑借這點而成就大功業(yè),所以到最后,老人說:“這個年幼的人可以教育了!
楚莊王攻打鄭國,鄭襄公脫去上衣裸露身體、牽了羊來迎接。莊王說:“國君能夠?qū)θ酥t讓,委屈自己,一定能得到自己老百姓的信任和效力!本痛朔艞墝︵崌倪M攻。越王勾踐在會稽陷於困境,他到吳國去做奴仆,好幾年都不懈怠。再說,有向人報仇的心愿,卻不能做人下人的,這是普通人的剛強而已。那老人,認(rèn)為張良才智有余,而擔(dān)心他的度量不夠,因此深深挫折他年輕人剛強銳利的脾氣,使他能忍得住小怨憤去成就遠(yuǎn)大的謀略。為什么這樣說呢?老人和張良并沒有*生的老交情,突然在郊野之間相遇,卻拿奴仆的低賤之事來讓張良做,張良很自然而不覺得怪異,這本是秦始皇所不能驚懼他和項羽所不能激怒他的原因。
看那漢高祖之所以成功,項羽之所以失敗,原因就在于一個能忍耐、一個不能忍耐罷了。項羽不能忍耐,因此戰(zhàn)爭中是百戰(zhàn)百勝,但是隨隨便便使用他的刀鋒(不懂得珍惜和保存自己的實力)。漢高祖能忍耐,保持自己完整的鋒銳的戰(zhàn)斗力,等到對方疲敝。這是張良教他的。當(dāng)淮陰侯韓信攻破齊國要自立為王,高祖為此發(fā)怒了,語氣臉色都顯露出來,從此可看出,他還有剛強不能忍耐的氣度,不是張良,誰能成全他?司馬遷本來猜想張良的形貌一定是魁梧奇?zhèn)サ,誰料到他的長相竟然像婦人女子,與他的志氣和度量不相稱。!外柔內(nèi)剛,這就是張良之所以成為張良吧!
創(chuàng)作背景
宋仁宗嘉佑五年,蘇軾被任命為河南福昌縣今河南伊陽西主簿屬正九品。蘇軾未赴任,經(jīng)歐陽修、楊畋等推薦,寓居懷遠(yuǎn)驛,精心準(zhǔn)備制科考試。試前,蘇軾上楊畋、富弼等人二十五《進策》、二十五《進論》,《留侯論》就是《進論》中的一。
作品鑒賞
《留侯論》并不全面評論張良的生*和功業(yè),而只論述他之所以取得成功的主觀方面的根本原因——“能忍”的過人之節(jié)。這個問題過去未有人道及,是作者的創(chuàng)見。
開頭一段是立論,提出能忍、不能忍這個命題!肮胖^豪杰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jié)”,是泛言,舉凡忠勇、堅毅等等超乎常人的節(jié)操,全都包括在內(nèi)。以下則扣住《留侯論》本題,加以申說,將“過人之節(jié)”具體到“忍”字。說“忍”,又是從“‘勇”字來說,提出匹夫之勇不算勇,只有“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也就是說,能忍,才是大勇;而其所以能忍,又是因為抱負(fù)甚大,志向甚遠(yuǎn)的緣故。表面看來,勇和忍似乎是對立的,作者卻指出了它們的**性,充滿辯證法,非常精警深刻。這是作者的基本論點,也是全的主意。雖然這里并未指名,實際是對張良而言。以下全是對張良的具體論證。
文中舉了張良狙擊秦王、進履受書、勸說劉邦封韓信為齊王三件事。這三件事表面看來似無關(guān)連,但作者卻敏銳地看到了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由此提出了他的獨創(chuàng)見解。
第二段先從前兩件事說。人們孤立地看圯上老人贈書事,因而把一些神怪傳聞當(dāng)作真實。作者把這件事同張良狙擊秦王聯(lián)系起來,把他為韓報仇不能忍小忿,逞匹夫之勇,與成大事所需要的大忍耐聯(lián)系起來,指出這是秦時的隱士對張良忍耐心的考驗觀察,其用意并不在書的授受。指出老人的行動所暗示的,都是圣賢間互相警示勸戒的道理。這幾層意思緊密鉤連,互為論證,結(jié)構(gòu)非常嚴(yán)密。拂去老人贈書的神奇色彩,關(guān)系到基本立論,因為如果這真是神怪的行為而非人事,就無法按常理論之。老人贈書的用意,則是從張良和老人的行動本身這兩個方面來論證。從張良講,他狙擊秦王的行動,是“不忍忿忿之心”的表現(xiàn),這種荊軻、聶政式的刺殺行為,在當(dāng)秦勢方盛時無異于白白送死。老人因為痛惜其才,才“出而試之”,故意用傲慢無禮的舉動“無故加之”,極力摧折侮辱他,以磨煉他的性格,“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其“能有所忍”。從老人說,他對張良的一系列折辱舉動,顯然不是出于無心。當(dāng)老人故意走到張良跟前墮履又命他取履時,張良“欲毆之”,仍有不能忍之心;因念其年老而下橋取履是“強忍”著,老人豈有不知,故又提出更帶侮辱性的要求:替我穿履!張良想,既已為老人取履了,就再替他穿上吧。這“能忍”的程度又進了一步,但老人還要再看看。他以足受履,笑而去,行了里許路,見張良只是目送著他,并無異常的表現(xiàn),這才再走回來,對張良說:“孺子可教矣!”這就自己道出了有意試察的用心。太史公的筆墨也很傳神:寫張良“欲毆之”,“強忍”,“業(yè)為取履,因履之”,“殊大驚,因目之”,一連串帶動作的心理描寫把個“忍”字的深化過程刻畫得絲絲人扣。隨后因“*明”、“雞鳴”赴約仍然遲到而一再受到怒責(zé),終于以“夜未半”即往,得到老人的首肯,完成了“忍”’的磨練。這給作者取為立論主題提供了材料。如果老人的用意是在贈書,只須將書授與即可;之所以“深折之”,正說明“意不在書”!扒移湟獠辉跁保谑箯埩寄苋,二者實為一個意思。
為了加強說服力,第三段又引史為證,再次申說上段之意。文中先引鄭伯能忍而不戰(zhàn)退敵,勾踐能忍而終滅吳國,以見忍的極端重要性,說明圯上老人何以要“出而試之”。又概述老人“深折”張良的情景,證明他的舉動確實是對張良的考察試驗。前者是從動機講,后者是從事實講,行動的目的則是“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化用《論語·衛(wèi)靈公》“小不忍則亂大謀”語意,即上文所謂“圣賢相與警戒之義”),后來的結(jié)果則是使張良達(dá)到了“秦**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的境界。
以上都是就張良早年的兩件事而言,第四段又舉他后來在劉邦項籍**中的.一個例證以實之。沒有這個例證,張良在坦上的表現(xiàn),可以視為偶然;有了這個例證,上面的論證才開花結(jié)果,落到實處。這段的精妙之處在于,作者不是孤立地講張良,而是聯(lián)系到劉、項兩家的**來舉例。文中把劉邦之所以勝和項籍之所以敗,歸結(jié)為能忍和不能忍,而以韓信求假封為齊王的事例,把劉邦之能忍歸結(jié)為系由張良成全,不僅說明了能忍對于張良、對于劉、項的事業(yè)的重大意義,還說明了紀(jì)上老人的啟導(dǎo)所起的巨大作用,**增強了通議論的說服力。末尾以揣度作結(jié),謂子房的狀貌也表現(xiàn)出能忍的特征,思致新穎,風(fēng)調(diào)翩翩,余味不盡。
人物簡介
張良(約前250—前186年),字子房,潁川城父人,秦末漢初杰出的謀士、大臣,與韓信、蕭何并稱為“漢初三杰”。
張良的祖父、父親等先輩在韓國的首都陽翟(今河南禹州)任過五代韓王之相。
曾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并疏通項羽叔父項伯,使劉邦得以脫身。后又以出色的智謀,協(xié)助漢高祖劉邦在楚漢戰(zhàn)爭中最終奪得天下,幫助呂后扶持劉盈登上**之位,被封為留侯。
他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quán)位,晚年據(jù)說跟隨赤松子云游。張良去世后,謚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北憩F(xiàn)出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后世敬其謀略出眾,稱其為“謀圣”。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宋代文學(xué)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宋仁宗**,1056~1063年)進士。曾**力言王安石新法之弊,后因作詩諷刺新法而下御史獄,貶黃州。宋哲宗時任翰林學(xué)士,曾出知杭州、穎州,官至禮部尚書。后又貶謫惠州、儋州。多惠政。卒謚文忠。學(xué)識淵博,喜獎勵后進。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其文放縱不羈,雄渾豪邁,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獨具風(fēng)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并稱“蘇辛”。又工書畫。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蘇軾在詩、文、詞、書、畫等方面,在才俊輩出的宋代均取得了登峰造極的成就。是*歷史上少有的文學(xué)和藝術(shù)天才。
木蘭詩原文及翻譯注釋(擴展8)
——贈從弟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
贈從弟原文翻譯注釋及賞析1
原文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fēng)。
風(fēng)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
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
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翻譯
高山上挺拔聳立的松樹,頂著山谷間瑟瑟呼嘯的狂風(fēng)。
風(fēng)聲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剛勁!
任它滿天冰霜慘慘凄凄,松樹的腰桿終年端端正正。
難道是松樹沒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著耐寒的本性!
注釋
、偻ねぃ焊呗柕臉幼。
、谏盒稳莺L(fēng)的聲音。
③一何:多么。
、軕K凄:凜冽、嚴(yán)酷。
⑤罹(lí)凝寒:遭受嚴(yán)寒。罹,遭受。
⑥"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二句是說,難道松柏沒有遭到嚴(yán)寒的侵凌嗎?(但是它依然青翠如故,)這是它的本性決定的。
本文選自《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魏詩》卷三。劉楨(?--217),東漢末詩人,建安七子之一,以五言詩著稱。有《贈從弟》詩三首,都用比興的修辭手法。這是第二首。作者以松柏為喻,贊頌松柏能夠挺立風(fēng)中而不倒,經(jīng)嚴(yán)寒而不凋。勉勵他的堂弟堅貞自守,不因外力**而改變本性。
從弟:堂弟。
賞析
詩剛勁挺拔,卓犖不凡。曹丕稱“其五言詩之善者,妙絕時人”。《贈從弟》共三首,為其**作,尤以第二首著稱于世。
《贈從弟》(其二)貌似詠物,實為言志,借青松之剛勁,明志向之堅貞。全詩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寓意高遠(yuǎn),氣壯脫俗。
起首二句,即以松的高潔之態(tài)動人情思,風(fēng)的肅殺之聲逼人警覺。用“亭亭”標(biāo)示松的傲岸姿態(tài),用“瑟瑟”摹擬刺骨的風(fēng)聲。繪影繪聲,簡潔生動。又以“谷中”映襯“山上”,更突出了位居全詩中心的青松的傲骨。
起首二句以客觀描寫為主,三四兩句則加強了抒情的氛圍。而且在似乎不相關(guān)的松和風(fēng)之間沖突頓起,令聽者心驚,觀者顏開。兩個“一何”強調(diào)詩人感受的強烈,一“盛”一“勁”表現(xiàn)沖突的激烈和詩人的感情傾向。第三句詩順接第二句,第四句呼應(yīng)首句,章法綿密,展開有序。
五六兩句,由風(fēng)勢猛烈而發(fā)展到酷寒的冰霜,由松枝的剛勁而拓寬為一年四季常端正,越發(fā)顯出環(huán)境的嚴(yán)酷和青松歲寒不凋的特性。詩的意境格外高遠(yuǎn),格調(diào)更顯得悲壯崇高。松樹和環(huán)境的對比也更分明,而松樹品性的價值也更加突現(xiàn)出來。
最后兩句變換句式,以有力的一問一答作結(jié)。詩人由外而內(nèi),由表層到深層,把讀者眼光從“亭亭”“端正”的外貌透視到松樹內(nèi)在的本性,以此表明松樹之所以不畏狂風(fēng)嚴(yán)寒,是因為有堅貞不屈的高風(fēng)亮節(jié)。
全詩以松樹為中心,寫得集中緊湊。反復(fù)詠歌,卻不*板單調(diào)。用詞樸素?zé)o華,風(fēng)骨雄健,氣勢有力。不重在工筆細(xì)描,而以層層深入事物的內(nèi)核見長。
這首詩名為“贈從弟”,但無一語道及兄弟情誼。我們讀來卻頗覺情深誼長,而且能同詩人心心相印。這是因為詩人運用了象征手法,用松樹象征自己的志趣、情操和希望。自然之物原本自生自滅,與人無關(guān)。但一旦詩人用多情的目光注入山水樹木、風(fēng)霜雷電,與自然界中某些同人類相通的特征一撞擊,便會爆發(fā)出動人的火花。這種象征手法的運用,劉楨之前有屈原的桔頌,劉楨之后,則更是屢見不鮮,且形成*古典詩歌的傳統(tǒng)特征之一。
劉楨如果直接抒寫內(nèi)心情感,很易直露,便借松樹的`高潔來暗示情懷,以此自勉,也借以勉勵從弟。全詩關(guān)于兄弟情誼雖“不著一字”,但味外之旨卻更耐人品嘗。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xiàn),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