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歐陽修《踏莎行》原文及賞析

歐陽修《踏莎行》原文及賞析1

  歐陽修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熏風(fēng)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

  *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賞析】

  此詞運用了三種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一是托物興懷,詞的上片寫殘梅、細柳和熏草這些春天里的典型景物,點綴著候館、溪橋和征途,表現(xiàn)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氣氛,但對于離愁的行人來說,卻倍增煩惱,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虛為實。

  “愁”是一種無可視感的情緒,將它比喻為迢迢不斷的春水,既形象又貼切,這樣化虛為實,可視可感。三是逐層深化,委曲盡情。“*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進一步說明行人離愁的無窮。全詞悱惻幽回,情深意遠。

  這首詞上片寫行者的離愁,下片寫行者的遙想即思婦的別恨,從游子和思婦兩個不同的角度深化了離別的主題。全詞以優(yōu)美的想象、貼切的比喻、新穎的構(gòu)思,含蓄蘊藉地制造出一種“迢迢不斷如春水”的情思,一種情深意遠的境界。

  上片寫游子旅途中所見所感。開頭三句是一幅洋溢著春天氣息的溪山行旅圖:旅舍旁的梅花已經(jīng)開過了,只剩下幾朵殘英,溪橋邊的柳樹剛抽出細嫩的枝葉。暖風(fēng)吹送著春草的芳香,遠行的人就這美好的環(huán)境中搖動馬韁,趕馬行路。梅殘、柳細、草熏、風(fēng)暖,暗示時令正當(dāng)仲春。這正是最易使人動情的季節(jié)。從“搖征轡”的“搖”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騎著馬兒顧盼徐行的情景。以上三句的每一個靜態(tài)或動態(tài)的景象,都具有多重含義和功能。廖廖數(shù)語,便寫出了時間、地點、景物、氣候、事件和人物的舉動、神情。

  開頭三句以實景暗示、烘托離別,而三、四兩句則由麗景轉(zhuǎn)入對離情的描寫:“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币驗樗鶆e者是自己深愛的人,所以這離愁便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象眼前這伴著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樣,來路無窮,去程不盡。此二句即景設(shè)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寫得自然貼切而又柔美含蓄。

  下片寫閨中少婦對陌上游子的深切思念!按绱缛崮c,盈盈粉淚!边^片兩對句,由陌上行人轉(zhuǎn)筆寫樓頭思婦。“柔腸”而說“寸寸”,“粉淚”而說“盈盈”,顯示出女子思緒的纏綿深切。從“迢迢春水”到“寸寸腸”、“盈盈淚”,其間又有一種自然的聯(lián)系。接下來一句“樓高莫近危闌倚”,是行人心里對淚眼盈盈的閨中人深情的體貼和囑咐,也是思婦既希望登高眺望游子蹤影又明知徒然的內(nèi)心掙扎。

  最后兩句寫少婦的凝望和想象,是游子想象閨中人憑高望遠而不見所思之人的情景:展現(xiàn)樓前的,是一片雜草繁茂的原野,原野的盡頭是隱隱春山,所思念的行人,更遠春山之外,渺不可尋。這兩句不但寫出了樓頭思婦凝目遠望、神馳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了她的一往情深,正越過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隨著漸行漸遠的征人飛向天涯。行者不僅想象到居者登高懷遠,而且深入到對方的心靈對自己的追蹤。如此寫來,情意深長而又哀婉欲絕。

  此詞由陌上游子而及樓頭思婦,由實景而及想象,上下片層層遞進,以發(fā)散式結(jié)構(gòu)將離愁別恨表達得蕩氣回腸、意味深長。這種透過一層從對面寫來的手法,帶來了強烈的美感效果。


歐陽修《踏莎行》原文及賞析擴展閱讀


歐陽修《踏莎行》原文及賞析(擴展1)

——《踏莎行候館梅殘》歐陽修古詩帶拼音版3篇

《踏莎行候館梅殘》歐陽修古詩帶拼音版1

  1 、古詩帶拼音版

  tà suō xíng

  踏莎行

  hòu guǎn méi cán , xī qiáo liǔ xì , cǎo xūn fēng nuǎn yáo zhēng pèi 。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fēng)暖搖征轡。

  lí chóu jiàn yuǎn jiàn wú qióng , tiáo tiáo bù duàn rú chūn shuǐ 。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cùn cùn róu cháng , yíng yíng fěn lèi , lóu gāo mò jìn wēi lán yǐ 。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

  píng wú jìn chǔ shì chūn shān , xíng rén gēng zài chūn shān wài 。

  *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 閱讀答案

  1.近代俞陛云曾言:“唐宋人詩詞中,送別懷人者,或從居者著想,或從行者著想,能言情婉摯,便稱佳構(gòu)!闭垙倪@一角度結(jié)合全詩作具體賞析。

  2.請賞析詞中畫線的句子。

  參***:

  ①上片從行者落筆。起三句寫離家遠行者的旅途所見,以景襯情,后兩句轉(zhuǎn)入寫遠行者的無窮的離愁別緒。

 、谙缕瑥拈|中婦人落筆,行者從居者的角度進行想象。“寸寸”“盈盈”表現(xiàn)出思念的纏綿深切,“樓高莫近危闌倚”是行人心里對閨中人深情地體貼和囑咐,也是思婦希望登高遠眺行人而又不得的無奈之情。最后兩句寫思婦凝目遠望,只能看到原野盡頭的春山,而所思念的人更遠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尋。

  2.①運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以不斷的春水喻無窮的離愁,化抽象之情為具象之物;這離愁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像眼前伴著自己的迢迢春水,綿延不斷,表現(xiàn)了主人公愁緒之多。

  3 、古詩翻譯

  客舍前的梅花已經(jīng)凋殘,溪橋旁新生細柳輕垂,春風(fēng)踏芳草遠行人躍馬揚鞭。走得越遠離愁越?jīng)]有窮盡,像那迢迢不斷的春江之水。寸寸柔腸痛斷,行行盈淌粉淚,不要登高樓望遠把欄桿憑倚。*坦的草地盡頭就是重重春山,行人還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踏莎行候館梅殘》歐陽修古詩帶拼音版2

  1 、古詩帶拼音版

  tà suō xíng

  踏莎行

  hòu guǎn méi cán , xī qiáo liǔ xì , cǎo xūn fēng nuǎn yáo zhēng pèi 。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fēng)暖搖征轡。

  lí chóu jiàn yuǎn jiàn wú qióng , tiáo tiáo bù duàn rú chūn shuǐ 。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cùn cùn róu cháng , yíng yíng fěn lèi , lóu gāo mò jìn wēi lán yǐ 。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

  píng wú jìn chǔ shì chūn shān , xíng rén gēng zài chūn shān wài 。

  *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2、 閱讀答案

  1.近代俞陛云曾言:“唐宋人詩詞中,送別懷人者,或從居者著想,或從行者著想,能言情婉摯,便稱佳構(gòu)!闭垙倪@一角度結(jié)合全詩作具體賞析。

  2.請賞析詞中畫線的句子。

  參***:

 、偕掀瑥男姓呗涔P。起三句寫離家遠行者的旅途所見,以景襯情,后兩句轉(zhuǎn)入寫遠行者的無窮的離愁別緒。

 、谙缕瑥拈|中婦人落筆,行者從居者的角度進行想象!按绱纭薄坝北憩F(xiàn)出思念的纏綿深切,“樓高莫近危闌倚”是行人心里對閨中人深情地體貼和囑咐,也是思婦希望登高遠眺行人而又不得的`無奈之情。最后兩句寫思婦凝目遠望,只能看到原野盡頭的春山,而所思念的人更遠在春山之外,渺不可尋。

  2.①運用了比喻、夸張的修辭手法;以不斷的春水喻無窮的離愁,化抽象之情為具象之物;這離愁隨著分別時間之久,相隔路程之長,越積越多,就像眼前伴著自己的迢迢春水,綿延不斷,表現(xiàn)了主人公愁緒之多。

  3 、古詩翻譯

  客舍前的梅花已經(jīng)凋殘,溪橋旁新生細柳輕垂,春風(fēng)踏芳草遠行人躍馬揚鞭。走得越遠離愁越?jīng)]有窮盡,像那迢迢不斷的春江之水。寸寸柔腸痛斷,行行盈淌粉淚,不要登高樓望遠把欄桿憑倚。*坦的草地盡頭就是重重春山,行人還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歐陽修《踏莎行》原文及賞析(擴展2)

——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原文及賞析

歐陽修六一居士傳原文及賞析1

  六一居士初謫滁山1,自號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潁水之上2,則又更號六一居士。

  客有問曰:“六一,何謂也?”居士曰:“吾家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3以來金石遺文4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壺!笨驮唬骸笆菫槲逡粻,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間,是豈不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5者乎?而屢易其號。此莊生所誚畏影而走乎日中者6也;余將見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本邮吭唬骸拔嵋蛑豢商樱灰嘀虿槐靥右;吾為此名,聊以志7吾之樂爾!笨驮唬骸捌錁啡绾?”居士曰:“吾之樂可勝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8;雖響九奏9于洞庭之野,閱大戰(zhàn)于涿鹿之原10,未足喻其樂且適也。然;疾坏脴O吾樂于其間者,世事之為吾累者眾也。其大者有二焉,軒裳珪組11勞12吾形于外,憂患思慮勞吾心于內(nèi),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雖然,吾自乞其身13于朝者三年矣,一日14天子惻然哀之,賜其骸骨15,使得與此五物偕返于田廬,庶幾16償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復(fù)笑曰:“子知軒裳珪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勞矣,又多憂;累于此者既佚17矣,幸無患。吾其何擇哉?”于是與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18,區(qū)區(qū)19不足較也!

  已而嘆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蓋有不待七十者20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嘗用于時21矣,而訖無稱22焉,宜去二也。壯猶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難強之筋骸,貪過分之榮祿,是將違其素志而自食其言23,宜去三也。吾負24三宜去,雖無五物,其去宜矣,復(fù)何道哉!”

  熙寧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傳。

  注釋

  初謫滁山:慶歷六年(1046),歐陽修被貶為滁州知州,時年四十歲。

  將退休于潁水之上:熙寧**(1068),歐陽修在潁州(今安徽阜陽市)修建房屋,準備退休于此。

  三代:指夏商周。

  金石遺文:指歐陽修所收集的鐘鼎和石刻文字的拓本。歐陽修撰有《集石錄》,為在國現(xiàn)存最早的著錄金石的專著。

  逃名:避名聲而不居。

  此莊生所誚畏影而走乎日中者:《莊子·漁父》:“人有畏影惡跡而去之走者,舉足愈數(shù)而跡愈多,走愈疾而影不離身。自以為尚遲,疾走不休。絕力而死。不知處陰以休影,處靜以息跡,愚亦甚矣!鼻f生,指莊子。誚,譏笑。

  志:記,標(biāo)記。

  “泰山”二句:以為心有專注,不聞外物。語本《鹖冠子·天則》:“一葉蔽目,不見泰山;兩耳塞豆,不聞雷霆。”

  九奏:即“九韶”,虞舜時的音樂。

  閱大戰(zhàn)于涿鹿之原:《史記·五帝本紀》記黃帝與蚩尤戰(zhàn)于涿鹿之野,隧擒殺蚩尤事。

  軒裳珪組:分指古代大臣所乘車駕,所著服飾,所執(zhí)玉板,所佩印綬,總指官場事物。

  勞:形容詞使動用法,使······勞累。

  乞其身:要求退休。

  一日:一旦,終有一天。

  賜其骸骨:比喻**同意其告老退休。

  庶幾:大概,差不多;或許可以。

  佚:安逸,安樂。

  置之:放在一邊。

  區(qū)區(qū):形容事小。

  不待七十:古代規(guī)定**七十歲退休(“致仕”“致政”),歐陽修寫本文時為六十四歲,所以用他人也有不到七十就告退的作為自解。

  用于時:指出仕。

  無稱:沒有值得稱道的政績。

  違其素志而自食其言:違背自己的*生志向而說話不算話。歐陽修早在皇祐**任潁州知州時,已萌歸田退休之意。后在《歸田錄序》中明確表示了“退避榮寵,而優(yōu)游田畝”的心愿。素志,一向的志向。

  負:具有。

  相關(guān)試題及答案

  1、“屢易其號”中“屢”的意思是:__________

  2、“六一居士”中“六一”具體指什么?

  3、歐陽修為什么在“既老而衰且病”的境況下將自己的號更為“六一居士”?

  答案

  1、多次

  2、藏書一萬卷,集錄三代以來金石遺文一千卷,琴一張,棋一局,酒一壺,一翁。(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歸納.)

  3、聊以志吾之樂爾。(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歸納,)

  譯文

  六一居士最初被貶謫到滁州山鄉(xiāng)時,自己以醉翁為號。年老體弱,又多病,將要辭別官場,到潁水之濱頤養(yǎng)天年,便又改變名號叫六一居士。

  有位客人問道:“六一,講的是什么?”居士說:“我家里藏了書一萬卷,收集收錄夏商周三代以來金石文字一千卷,有一張琴,有一盤棋,又經(jīng)常備好酒一壺!笨腿苏f:“這只是五個一,怎么說‘六一’呢?”居士說:“加上我這一個老頭,在這五種物品中間老去,這難道不是‘六一’了嗎?”客人笑著說:“您大概是想逃避名聲的人吧,因而屢次改換名號。這正像莊子所譏諷的那個害怕影子而跑到陽光中去的人;我將會看見您(像那個人一樣),迅速奔跑,大口喘氣,干渴而死,名聲卻不能逃脫!本邮空f:“我本就知道名聲不可以逃脫,也知道我沒有必要逃避;我取這個名號,姑且用來記下我的樂趣罷了。”客人說:“你的樂趣怎么樣呢?”居士說:“我的樂趣可以說得盡嗎!當(dāng)自己在這五種物品中得到意趣時,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見,迅雷劈破柱子也不驚慌;即使在洞庭湖原野上奏響九韶音樂,在涿鹿大地觀看大戰(zhàn)役,也不足以形容自己的快樂和舒適。然而常常憂慮不能在這五種物品中盡情享樂,原因是世事給我的拖累太多了。其中大的方面有兩件,官車、官服、符信、印綬從外面使我的身體感到勞累,憂患思慮從里面使我的內(nèi)心感到疲憊,使我沒有生病卻已經(jīng)顯得憔悴,人沒有老,精神卻已衰竭,還有什么空閑花在這五種物品上呢?雖然如此,我向朝廷請求告老還鄉(xiāng)已有三年了,(如果)某一天天子發(fā)出惻隱之心哀憐我,賜還我這把老骨頭,讓我能夠和這五種物品一起回歸田園,差不多就***實現(xiàn)自己素來的愿望了。這便是我記述我的樂趣的原因!笨腿擞中χf:“您知道官車、官服、符信、印綬勞累自己的身體,卻不知道這五種物品也會勞累心力嗎?”居士說: “不是這樣。我被官場拖累,已經(jīng)勞苦了,又有很多憂愁;被這些物品所吸引,既很安逸,又慶幸沒有禍患。我將選擇哪方面呢?”于是和客人一同***,握著手大笑說:“停止辯論吧,區(qū)區(qū)小事是不值得比較的!

  辯論之后,居士嘆息說:“讀書人從年輕時開始做官,到年老時退休,往往是有等不到七十歲就退休的人。我素來羨慕他們,這是我應(yīng)當(dāng)離職的第一點理由。我曾經(jīng)被當(dāng)朝任用,但最終沒有值得稱道的政績,這是應(yīng)當(dāng)離職的第二點理由。強壯時尚且如此,現(xiàn)在既老又多病,憑著難以支撐的身體去貪戀過多的職位俸祿,這將會違背自己*素的志愿,自食其言,這是應(yīng)當(dāng)離職的第三點理由。我有這三點應(yīng)當(dāng)離職的理由,即使沒有這五種物品,(我)離職也是應(yīng)當(dāng)?shù)模要再說什么呢!”

  熙寧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傳。[3]

  寫作背景

  這篇文章作于熙寧三年(1070年)。當(dāng)年七月,作者由青州知州改任蔡州知州,九月到蔡州(今河南汝南縣)。自號“六一居士”。此時的作者在**上想擺脫憂勞煩擾,早就有急流勇退的思想,又加上與王安石的政見不合,于是他一直接連上表請求退休,至蔡州后,過起了清淡的生活,不久創(chuàng)作了這篇文章。

  賞析

  第一小節(jié),作者先介紹了自己的二個別號“醉翁”、“六一居士”。“醉翁”是慶歷六年他被貶滁州時的自號。熙寧**,歐陽修又在穎州修建房屋,準備退居,他“既老而衰且病,將退休于頤水之上,則又更號六一居士!背萦谐剑f州有穎水,合起來就表示出作者晚年想擺脫世間煩擾、寄悄山水的思想。

  第二小節(jié),作者采用主客間答形式,借客人的提間,先說明自己稱六一居士的含義,即晚年在家中陪伴一老翁自己的是一萬卷書,一干卷金石遺文,一張琴,一盤棋,一壺酒。從這個稱號的含義,一方面可以休察出作者晚年只賴于這五種物品的孤寂無聊的生活,另一方面也可看出作者想擺脫煩擾、憑此安度晚年的樂趣。但客人仍就作者多次更改稱號提出疑問:“子欲逃名者乎?而屢易其號。此莊生所誚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將見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睂@個道理。作者不是不知道,所以他說:“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為此名,聊以志吾之樂爾。”由此引發(fā),作者便開始抒寫自己晚年陶醉于五種物品的樂趣,就是當(dāng)此時,泰山在面前也看不見,炸雷劈破屋柱也不驚慌;即使在洞庭大原野奏起九韶仙樂,在涿鹿山前觀看激烈戰(zhàn)斗場面,也比不上這樣快樂舒適。但是目前,作者還苦于不能在這些物品里面盡情亨樂。其原因,是“軒裳珪組勞吾形于外”二是“優(yōu)患思慮勞吾心于內(nèi)!边@樣使得作者雖沒生病而外貌已顯得憔悴,雖還沒太老而精神卻已衰竭,沒有什么空暇陶醉于這五種物品了。可見作者對官場生活已十分厭倦,因此急于退休過安閑的隱居生活。雖然作者目前還沒能退休,但是他堅信,由于他向朝廷告老辭退已三年,朝廷總會能予批準,那時回到田園享受與五種物品交觸之樂的愿望一定能實現(xiàn);所以起下這個六一居士的名號來表達自己向往的樂趣?腿擞珠g:“子知軒裳珪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于是作者接著分析,長期被官場拖累已經(jīng)很覺勞苦了,而且還有很多優(yōu)患纏身;為這五種物品吸引是精神上得到安逸,而且沒有禍患。兩者相比,當(dāng)然是選擇后者了。

  從第二小節(jié)的主容問答之中,作者晚年消極隱退的`思想顯露了出來。歐陽修年青時意氣風(fēng)發(fā)、豪情滿懷。他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時弊,是范仲淹“慶歷新政”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在文學(xué)上,他團結(jié)、提攜一大批優(yōu)秀文人,反對“西昆體”,倡導(dǎo)“古文”運動,被公認為文壇的**。但是,隨著**上的一次次受挫,一次次被放逐,他心恢意懶了。雖晚年被重新起用,官位也很高,但朝政的**,官場的爾虞我詐,加上志同道合的摯友的相繼去世,使他再展宏圖的幻想破滅了,思想開始消極、苦悶,甚至對王安石的變法也持了消極對立的態(tài)度。歐陽修從勇于**到消極悲觀,在**生涯中可謂是虎頭蛇尾、有始無終。這固然暴露了他思想上的弱點,但這也是當(dāng)時社會和歷史的局限。

  在主客對話的基礎(chǔ)上,作者最后又進一步總結(jié)了自己想退隱的三條理由。一是年青時出去做官,年老了退休,不一定非得等到七十歲,這是人生的規(guī)律。二是自己任職期間并沒有值得稱贊的成績。三是自己壯年時就想退職(歐陽修中年以后的詩文就多有辭官歸田的思想),現(xiàn)在年老體弱就不能再貪圖過分的榮耀俸祿了。作者說,具備這三條理由,即使沒有五種物品的吸引,也應(yīng)該離職了。言外之意是更何況有與這五種物品共處的樂趣。三條理由表面上看正當(dāng)、充分,但字里行間卻流著作者對仕宦生活的厭倦。

  這篇文章在傳記文中是別具一格的。它沒有具體敘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經(jīng)歷,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來說到自己的樂趣,又說到自己渴望退休的心情及對現(xiàn)實生活的厭倦。由于文章采用了漢賦的主客同答方式,所以很便于逐層推進地闡述這種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多姿、情感深切,本文的語言也是既*易曉楊又形象深刻。如作者寫他陶醉于五種物品之時說“泰山在前而不見,疾雷破柱而不驚,雖響九奏于洞庭之野,閱大戰(zhàn)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樂且適也!边@比喻極為生動,它既喻為自然界的各種聲響又喻為社會官場的糟雜事物。作者能置之而不顧,深刻說明他對五種物品的樂而不倦和專心致志。


歐陽修《踏莎行》原文及賞析(擴展3)

——歐陽修秋聲賦原文及賞析

歐陽修秋聲賦原文及賞析1

  原文:

  秋聲賦

  宋代:歐陽修

  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夜驚,風(fēng)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鏦鏦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予謂童子:“此何聲也?汝出視之!蓖釉唬骸靶窃吗崳骱釉谔,四無人聲,聲在樹間。”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故其為聲也,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豐草綠縟而爭茂,佳木蔥蘢而可悅;草拂之而色變,木遭之而葉脫。其所以摧敗零落者,乃其一氣之余烈。夫秋,刑官也,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既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dāng)殺。” (余曰 一作:予曰)

  “嗟乎!草木無情,有時飄零。人為動物,惟物之靈;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有動于中,必搖其精。而況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為槁木,黟然黑者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童子莫對,垂頭而睡。但聞四壁蟲聲唧唧,如助予之嘆息。

  賞析:

  本文是作者晚年所作。雖仕途已入順境,但長期的****也使他看到了世事的復(fù)雜,逐漸淡于**。秋在古代也是肅殺的象征,一切生命都在秋天終止。作者的心情也因為屢次遭貶而郁悶,但他也借秋聲告誡世人:不必悲秋、恨秋,怨天尤地,而應(yīng)自我反省。這一立意,抒發(fā)了作者難有所為的郁悶心情,以及自我超脫的愿望。

  這篇賦以“有聲之秋”與“無聲之秋”的對比作為基本結(jié)構(gòu)框架,精心布局,文勢一氣貫串而又曲折變化,作者從凄切悲涼的秋聲起筆,為下文鋪寫“有聲之秋”蓄勢;然后由草木經(jīng)秋而摧敗零落,寫到因人事憂勞而使身心受到戕殘,由自然界轉(zhuǎn)到社會人生,這是“無聲之秋”;最后歸結(jié)出全篇主旨:“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

  文章用第一人稱的筆法來寫。一開始作者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從靜到動,令人悚驚的秋夜奇聲,營造了一種悲涼氣氛。“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弊髡哒谇镆箤P闹轮镜刈x書,忽聽一種奇特的聲音從西南方傳來。作者驚訝于這樣的聲音,細聽,起初似雨聲淅淅瀝瀝,又似風(fēng)聲瀟瀟颯颯,忽然又如波濤奔騰翻涌,又似狂風(fēng)暴雨驟然而至。它接觸到物體上,又發(fā)出如金鐵相撞的鏦鏦錚錚的聲音,又好像奔赴敵陣的**,銜枚迅跑,聽不到號令,只聽到人馬行進之聲。

  作者用風(fēng)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地形象地描繪了秋聲狀態(tài)。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動鮮明地寫出了作者聽覺中的秋聲的個性特點,融入了作者主觀情感。

  接著作者引出與童子對話,從浮想聯(lián)翩,又回到現(xiàn)實,增強了藝術(shù)真實感。作者對童子說:“此何聲也?汝出視之!蓖踊卮穑骸靶窃吗崳骱釉谔,四無人聲,聲在樹間。”童子的回答,質(zhì)樸簡明,意境優(yōu)美、含蓄。這里,作者的“悚然”與童子的若無其事,作者的悲涼之感與童子的樸拙稚幼形成鮮明對比,對秋聲的兩種不同的感受相映成趣,富于意味。作者在第一段通過懸念式的對聲音的生動描繪,點明了文章主題即秋聲。文章起始,就寫得脈絡(luò)清晰,波瀾起伏,搖曳多姿,讀者有一種身臨其境之感。

  作者接著尋根溯源,探究秋聲所以形成的緣由?“予曰:‘噫嘻悲哉!此秋聲也,胡為而來哉?’”,自答曰:“蓋夫秋之為狀也,其色慘淡,煙霏云斂;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氣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蕭條,山川寂寥!鼻锫暎乔锾斓穆曇,作者從秋之色,容,氣,意四個方面把秋天的到來之后萬物所呈現(xiàn)的風(fēng)貌和秋之內(nèi)在“氣質(zhì)”描繪得具體可感,其色顏容貌似乎呈現(xiàn)眼前,其栗冽之氣似乎穿透衣服直刺肌膚,其蕭條之意似已圍裹全身。這種秋氣,是一種肅殺之氣,是讓人速生冷顫之氣。它只要施展它的一點余威,就會使繁茂蓊郁的綠色變色,蔥蘢的佳木凋零。這樣,通過秋聲的描繪和感受把“秋”之威力作了形象化的描繪!扒铩焙我杂羞@樣的威力和會使人產(chǎn)生如此的感受呢?

  接著,作者又從社會和自然兩個方面,對秋聲進行了剖析和議論!胺蚯铮坦僖,于時為陰;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謂天地之義氣,常以肅殺而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實。故其在樂也,商聲主**之音;夷則為七月之律。商,傷也,物即老而悲傷;夷,戮也,物過盛而當(dāng)殺!惫糯锰斓、四時之名命官,如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這是六官。司寇掌刑法。故秋天是古代刑官行刑的季節(jié)。在四季中又屬陰冷的季節(jié);春夏為陽,秋冬為陰。從五行來分,秋屬金,由古代多以秋天治兵,“沙場秋點兵”,所以秋又有戰(zhàn)爭的象征;這樣,秋天對人來說,意味著有悲涼肅殺**之氣。從自然界來看,天地萬物,春天生長,秋天結(jié)實,意味著自然界中生命由盛轉(zhuǎn)衰的過程,人與此同,故有對生命將息的悲嘆與傷感。又以音樂為喻,古人將五聲(宮、商、角、徵、羽)和四時相配,秋屬商,又將五行和東、南、中、西、北五個方位相配,秋主**,秋屬于商聲,商,傷也,悲傷之意。夷則,是七月的音律,古音分十二律,夷則為十二律之一。將樂律和歷法聯(lián)系起來,,十二律與十二月相配,夷則配七月!抖Y記?月令》:“孟秋之月,律中夷則。”夷,是刪刈,殺戮之意。萬物由繁榮到衰敗,則為自然之規(guī)律。作者從自然與社會兩方面進行了論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社會的產(chǎn)物,人與自然、社會形成一個相互聯(lián)系的有機整體。人從個人出發(fā)體驗感悟自然和社會。這體現(xiàn)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接著作者仍然抓住秋聲的主題,通過無情的草木與萬物中最有感情,最有靈性的人的對比,抒發(fā)議論。作者認為,百般的憂慮和萬事的操勞必然損傷著人的身心,內(nèi)心受到刺激和痛苦,必然損耗精力,更何況是“思其力之所不及,憂其智之所不能”呢!這樣就容易朱顏易老,烏發(fā)變白,“奈何以非金石之質(zhì),欲與草木而爭榮?”這是你自己無窮無盡的憂勞傷害了自己,又何必去怨恨秋聲的悲涼呢?這就說明了作者之所以感到秋聲之悲涼,其根源不在秋聲,主要是當(dāng)時作者面對國家和自己的處境而產(chǎn)生的憂思所致。當(dāng)時作者被朝廷重用,但想起曾經(jīng)在**上屢不得志,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心情郁悶。這樣的情緒和秋季氣息正相**,觸物傷情,有感而發(fā)。

  作者蓄積已久的深沉苦悶和悲涼沒有人能理解!巴幽獙,垂頭而睡!蔽ㄓ兴谋诘南x鳴,與“我”一同嘆息。此情此景是何等悲涼:秋風(fēng)呼號,秋聲凄切,長夜漫漫,蟲聲唧唧,悲憤郁結(jié),無可奈何,只能徒然嘆息。

  此文,把寫景、抒情、記事、議論熔為一爐,渾然天成。作者敘事簡括有法,而議論迂徐有致;章法曲折變化;而語句圓融輕快;情感節(jié)制內(nèi)斂;語氣輕重**;節(jié)奏有張有弛;語言清麗而富于韻律。在這個秋氣正濃的季節(jié),不妨打開《秋聲賦》,一方面欣賞作者優(yōu)美的文字所帶給你的藝術(shù)美感,另一方細細品味秋之色、之容、之氣、之意,體驗自然和人生。

  作者把無形的秋聲寫得可見可聞。文章開頭便用形象的比喻描寫秋夜西風(fēng)漸起,觸物有聲,再用星月皎潔、四無人聲加以烘托,一蕭瑟幽森的畫面便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最后以“四壁蟲聲唧唧”收尾,也緊扣住季節(jié)的特色。中間兩大段用賦體的傳統(tǒng)鋪陳手法,渲染秋天的肅殺和萬物的凋零,抒寫對人事憂勞的悲感,最后“念誰為之戕賊,亦何恨乎秋聲”,又轉(zhuǎn)喻禍根在人,發(fā)揮了清心寡欲的老莊哲學(xué),反映了作者對人生的感悟。寫景、抒情、議論有機地融為一體,顯示出文賦**揮灑的韻致。

  《秋聲賦》作于嘉祐四年(1059),歐陽修時年53歲,這是他繼《醉翁亭記》后的又一名篇。它駢散結(jié)合,鋪陳渲染,詞采講究,是宋代文賦的典范。

  文章第一段寫作者夜讀時聽到秋聲,從而展開了對秋聲的描繪。文章開頭,作者簡捷直人地描畫了一幅生動的圖景:歐陽修晚上正在讀書,被一種奇特的聲音所攪動。這簡捷的開頭,實際上并不簡單,燈下夜讀,是一幅靜態(tài)的圖畫,也可以說,作者正處于一處凝神的狀態(tài)中。聲音的出現(xiàn)是以動破靜,引起了作者的注意,不禁去傾聽它,同時,也就惹動了文思。這樣由伏到起,在動靜的對比中,文勢便蓄成了,有了這種文勢,下面的文章便仿佛是泉水涌出,自然流瀉。接下來,是作者對秋聲一連串的比喻,把難以捉摸的東西變得具體可感。作者通過由“初”到“忽”,再到“觸于物”,寫出了由遠而近、由小到大、憑虛而來的撞擊物體的秋聲夜至的動態(tài)過程,突出了秋聲變化的急劇和來勢的猛烈。這也就回答了作者聞聲驚懼和感嘆的原因。

  第二段是對秋聲的描繪和對秋氣的議論。首先,作者概括了*日觀察所得,運用駢偶句式和鋪張渲染的賦的傳統(tǒng)手法,抓住煙云、天日、寒氣、山川等景物,分別就秋的色、容、氣、意,描繪出了秋狀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鮮明圖畫。而對秋狀的描繪,正是為了烘托秋聲的“凄凄切切,呼號憤發(fā)”。然后,是對秋氣的議論!柏S草”四句,作者把草木在夏天和秋季作對比,通過對比,指出草木之所以摧敗零落,是秋氣施加強大威力的結(jié)果。在此基礎(chǔ)上,議論又進一步展開。“夫秋,刑官也”到這一段結(jié)束,作者吸收前人種種說法,又運用駢偶句把秋與官制、陰陽、五行、音律等配屬起來,甚至用“傷”解釋“商”,用“戮”解釋“夷”,極力鋪張,突出秋對萬物的強大摧殘力量,說明萬物盛衰的自然之理。這是宇宙生成的哲學(xué)思考,寫出了秋聲中永恒的悲傷,為下文進入本文主題起了鋪墊作用。

  第三段是全文的題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而嘆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傷。這一段,作者在極力渲染秋氣對自然界植物摧殘的基礎(chǔ)上,著力指出,對于人來說,人事憂勞的傷害,比秋氣對植物的摧殘更為嚴重。

  第四段是全篇的結(jié)束,作者從這些沉思冥想中清醒過來,重新面對靜夜,只有秋蟲和嗚,襯托著作者悲涼的心境。結(jié)尾處秋蟲的和鳴,更襯出作者的感慨與孤獨。戛然而止的結(jié)尾,給文章增添了不少的感染力,在秋蟲唧唧中,讀者似乎也要同聲一嘆。

  歐陽修在宋仁宗嘉佑占四年(1059)春天辭去開封府尹的職務(wù),專心著述。這時的歐陽修,在**上早已經(jīng)歷了多次貶官,對**和社會時局心情郁結(jié),對人生短暫、大化無情感傷于懷,正處于不知如何作為的苦悶時期。在《秋聲賦》中,作者以“無形”的秋聲作為描寫和議論的對象,采用賦的形式抒寫秋感,極盡渲染鋪陳之能事,實際上融入了作者對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

  《秋聲賦》寫秋以立意新穎著稱,從題材上講,悲秋是*古典文學(xué)的永恒題材,但歐陽修選擇了新的角度人手,雖然承襲了寫秋天肅殺蕭條的傳統(tǒng),但卻烘托出人事憂勞更甚于秋的肅殺這一主題,這就使文章在立意上有所創(chuàng)新。

  更應(yīng)該提到的,應(yīng)是《秋聲賦》在文體上的貢獻。注重駢偶鋪排以及聲律的賦到了宋代以后,由于內(nèi)容的空乏和形式上的矯揉造作,已經(jīng)走向沒落。歐陽修深明其中之弊,當(dāng)他的散*新取得了成功之后,回過頭來又為“賦’’體打開了一條新的出路,即賦的散文化,使賦的'形式活潑起來,既部分保留了駢賦、律賦的鋪陳排比、駢詞儷句及設(shè)為問答的形式特征,又呈現(xiàn)出活潑流動的散體傾向,且增加了賦體的抒情意味。這些特點也使《秋聲賦》在散文發(fā)展史上占有了一席很重要的地位。

  還有一點必須指出的是,在賞析該文時,應(yīng)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應(yīng)該受古人消極情緒的影響。 “悲秋”是歷代文人騷客寫作的主題,他們借對秋的悲,抒發(fā)對時政不滿而產(chǎn)生的郁悶心情;感嘆自己懷才不遇,宦海沉浮,人生艱難的不幸遭遇。 歐陽先生的《秋聲賦》在立意方面,雖然通過感傷秋之肅殺而烘托出感傷世事之肅殺,但仍然難免有很濃的悲傷情調(diào)。

  文章第三段開頭“嗟乎”二字多么淋漓盡致地表達了悲傷的情感;而此段的最后“奈何”、“念誰”兩句更體現(xiàn)了作者凄苦愁悶的心情。

  古代的封建文人墨客,因為受時代的局限和傳統(tǒng)人生觀、世界觀的束縛,因秋而生悲的傷感情緒是必然的。我們不能苛求古人而指責(zé)他們的消極情緒。建議大家在欣賞《秋聲賦》這篇膾炙人口的文章時有必要讀讀**的《浪淘沙·北戴河》和現(xiàn)代作家俊青的散文《秋色賦》。


歐陽修《踏莎行》原文及賞析(擴展4)

——歐陽修《南歌子》賞析

歐陽修《南歌子》賞析1

  鳳髻金泥帶

  龍紋玉掌梳

  去來窗下笑相扶

  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

  弄筆偎人久

  描花試手初

  等閑妨了繡功夫

  笑問鴛鴦兩字怎生書

  賞析

  這首詞以雅俗相間的語言、富有動態(tài)性和形象性描寫,塑造了一個嬌憨活潑、純潔可愛的新娘子形象,表現(xiàn)了她的音容笑貌、心理活動,以及她與愛侶之間的一往情深。

  上片寫新娘子精心梳妝的情形。起首二句,詞人寫其發(fā)飾之美,妙用名詞,對仗精巧。次三句通過對女子連續(xù)性動作、神態(tài)和語言的簡潔描述,表現(xiàn)新娘子嬌羞、愛美的情態(tài)、心理以及她與郎君的兩情依依、親密無間。

  下片寫這位新嫁娘在寫字繡花,雖系寫實,然卻富于情味。過片首句中的“久”字用得極工,非常準確地表現(xiàn)了她與丈夫形影不離的親密關(guān)系。接下來一句中的“初”字與前句中的“久”字相對,表新娘在郎君懷里撒嬌時間之長。結(jié)尾三句,寫新娘耽于閨房之戲,與夫君親熱笑鬧、相互依偎太久,以至于耽誤了針線活,只好停下繡針,拿起彩筆,問丈夫“鴛鴦”二字怎樣寫。此三句活靈活現(xiàn)地表現(xiàn)出新娘子的嬌憨及夫妻情篤的情景。笑問“怨鴦”兩字,流露出新娘與郎君永遠相愛、情同怨鴦的美好愿望。

  這首詞在內(nèi)容上重點描寫新娘子在新郎面前的嬌憨狀態(tài),在表現(xiàn)技巧上采用民間小詞習(xí)見的'白描和口語,活潑輕靈地塑造人物形象,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讀罷全詞,一個神態(tài)逼真、形神兼?zhèn)涞目蓯叟有蜗箝L久地停留在讀者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歐陽修《踏莎行》原文及賞析(擴展5)

——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賞析

歐陽修《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賞析1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原文: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玉勒雕鞍游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fēng)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譯文:

  庭院深深,不知有多深?楊柳依依,飛揚起片片煙霧,一重重簾幕不知有多少層。豪華的車馬停在貴族公子尋歡作樂的地方,她登樓向遠處望去,卻看不見那通向章臺的大路。

  春已至暮,三月的雨伴隨著狂風(fēng)大作,再是重門將黃昏景色掩閉,也無法留住春意。淚眼汪汪問落花可知道我的心意,落花默默不語,紛亂的,零零落落一點一點飛到秋千外。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注釋:

  1、幾許:多少。許,估計數(shù)量之詞。

  2、堆煙:形容楊柳濃密。

  3、玉勒:玉制的馬銜。

  4、雕鞍:精雕的馬鞍。

  5、章臺:漢***名!稘h書·張敞傳》有“走馬章臺街”語。唐許堯佐《章臺柳傳》,記女柳氏事。后因以章臺為**聚居之地。

  6、亂紅:凌亂的落花。

  《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賞析:

  此詞寫閨怨。詞風(fēng)深穩(wěn)妙雅。所謂深者,就是含蓄蘊藉,婉曲幽深,耐人尋味。此詞首句“深深深”三字,前人嘗嘆其用疊字之工;茲特拈出,用以說明全詞特色之所在。不妨說這首詞的景寫得深,情寫得深,意境也寫得深。

  先說景深。詞人像一位舞臺美術(shù)設(shè)計大師一樣,首先對女主人公的居處作了精心的安排。讀著“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shù)”這兩句,似乎在眼前出現(xiàn)了一組電影搖鏡頭,由遠而近,逐步推移,逐步深入。隨著鏡頭所指,讀者先是看到一叢叢楊柳從眼前移過!皸盍褵煛,說的是早晨楊柳籠上層層霧氣的景象。著一“堆”字,則楊柳之密,霧氣之濃,宛如一幅水墨畫。隨著這一叢叢楊柳過去,詞人又把鏡頭搖向庭院,搖向簾幕。這簾幕不是一重,而是過了一重又是一重。究竟多少重,他不作瑣屑的交代,一言以蔽之日“無重數(shù)”!盁o重數(shù)”,即無數(shù)重。秦觀《踏莎行》“驛寄梅花,魚傳尺素,砌成此恨無重數(shù)”,與此同義。一句“無重數(shù)”,令人感到這座庭院簡直是無比幽深?墒窃~人還沒有讓你立刻看到人物所在的地點。他先說一句“玉勒雕鞍游冶處”,宕開一筆,把讀者的視線引向她丈夫那里;然后折過筆來寫道:“樓高不見章臺路”。原來這詞中女子正獨處高樓,她的目光正透過重重簾幕,堆堆柳煙,向丈夫經(jīng)常游冶的地方凝神遠望。這種寫法叫做欲揚先抑,做盡鋪排,造足懸念,然后讓人物出場,如此便能予人以深刻的印象。

  再說情深。詞中寫情,通常是和景結(jié)合,即景中有情,情中有景,但也有所側(cè)重。此詞將女主人公的感情層次挖得很深,并用工筆將抽象的感情作了細致入微的刻畫。詞的上片著重寫景,但“一切景語,皆情語也”(王國維《人間詞話》),在深深庭院中,人們仿佛看到一顆被禁錮的與世隔絕的心靈。詞的下片著重寫情,雨橫風(fēng)狂,催送著殘春,也催送女主人公的芳年。她想挽留住春天,但風(fēng)雨無情,留春不住。于是她感到無奈,只好把感情寄托到命運同她一樣的花上:“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边@兩句包含著無限的傷春之感。清人毛先舒評曰:“詞家意欲層深,語欲渾成。作詞者大抵意層深者,語便刻畫;語渾成者,意便膚淺,兩難兼也;蛴e其似,偶拈永叔詞云:‘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丝芍^層深而渾成!彼囊馑际钦f語言渾成與情意層深往往是難以兼具的,但歐詞這兩句卻把它**起來。所謂“意欲層深”,就是人物的思想感情要層層深入,步步開掘。且看這兩句是怎樣進行層層開掘的。

  第一層寫女主人公因花而有淚。見花落淚,對月傷情,是古代女子常有的感觸。此刻女子正在憶念走馬章臺(漢長安章臺街,后世借以指游冶之處)的丈夫,可是望而不可見,眼中惟有在狂風(fēng)暴雨中橫遭摧殘的花兒,由此聯(lián)想到自己的命運,不禁傷心淚下。第二層是寫因淚而問花。淚因愁苦而致,勢必要找個發(fā)泄的對象。這個對象此刻已幻化為花,或者說花已幻化為人。于是女主人公向著花兒癡情地發(fā)問。第三層是花兒竟一旁緘默,無言以對。是不理解她的.意思呢,還是不肯給予同情,殊令人納悶。緊接著詞人寫第四層,花兒不但不語,反而像故意拋舍她似的紛紛飛過秋千而去。人兒走馬章臺,花兒飛過秋千,有情之人,無情之物對她都報以冷漠,她不可能不傷心。這種借客觀景物的反應(yīng)來烘托、反襯人物主觀感情的寫法,正是為了深化感情。詞人一層一層深挖感情,并非刻意雕琢,而是像竹筍有苞有節(jié)一樣,自然生成,逐次展開。在自然渾成、淺顯易曉的語言中,蘊藏著深摯真切的感情,這是此篇一大特色。

  最后是意境深。詞中寫了景,寫了情,而景與情又是那樣的融合無間,渾然天成,構(gòu)成了一個完整的意境。讀此詞,總的印象便是意境幽深,不徒名言警句而已。詞人刻畫意境也是有層次的。從環(huán)境來說,它是由外景到內(nèi)景,以深邃的居室烘托深邃的感情,以灰暗凄慘的色彩渲染孤獨傷感的心情。從時間來說,上片是寫濃霧彌漫的早晨,下片是寫風(fēng)狂雨暴的黃昏,由早及晚,逐次打開人物的心扉。過片三句,近人俞*伯評曰:“‘三月暮’點季節(jié),‘風(fēng)雨,點氣候,‘黃昏’點時刻,三層渲染,才逼出‘無計’句來!保ā短扑卧~選釋》)暮春時節(jié),風(fēng)雨黃昏;閉門深坐,情尤怛惻。個中意境,仿佛是詩,但詩不能寫其貌;是畫,但畫不能傳其神;惟有通過這種婉曲的詞筆才能恰到好處地勾畫出來。尤其是結(jié)句,更臻于妙境。王國維認為這是一種“有我之境”。所謂“有我之境”,便是“以我觀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人間詞話》)。也就是說,花兒含悲不語,反映了詞中女子難言的苦痛;亂紅飛過秋千,烘托了女子終鮮同情之侶、悵然若失的神態(tài)。而情思之綿邈,意境之深遠,尤令人神往。


歐陽修《踏莎行》原文及賞析(擴展6)

——辛棄疾《踏莎行》賞析

辛棄疾《踏莎行》賞析1

  詞作于紹熙**庚戌(1190)八月十七日夜。篆岡,是辛棄疾在上饒的帶湖別墅中的一個地名。小酌,便宴。詞就是在這次吟賞秋月的便宴上即興寫成的。

  上片寫帶湖秋夜的幽美景色,見出秋色之可愛,說明古人悲愁沒有多少理由。“夜月樓臺,秋香院宇”二句對起,以工整清麗的句式描繪出迷人的夜景:在清涼幽靜的篆岡,秋月映照著樹木蔭蔽的樓臺,秋花在庭院里散發(fā)著撲鼻的幽香。第三句“笑吟吟地人來去”,轉(zhuǎn)寫景中之人,十分渾然一體。這七字除了一個名詞“人”之外,全用動詞與副詞,襯以一個結(jié)構(gòu)助詞“地”,使得人物動態(tài)活靈活現(xiàn),歡樂之狀躍然紙上。秋景是如此令詞人和他的賓客們賞心悅目,他不禁要想,為什么自古以來總有些人,一到秋天就悲悲戚戚呢?當(dāng)年宋玉大發(fā)悲秋之情,究竟為的什么?

  上片末二句:“是誰秋到便凄涼?當(dāng)年宋玉悲如許”,用設(shè)問的方式否定了一般文人見秋即悲的孱弱之情。

  宋玉的名作《九辯》中頗多悲秋的句子,如“悲哉秋之為氣也,蕭瑟兮草木搖落而變衰”,等等。辛棄疾這兩句,對此加以否定。應(yīng)該說,當(dāng)年宋玉之悲秋,是有一定緣由的,辛棄疾這里不過是聊將宋玉代指歷來悲秋的文人,以助自己抒情的筆勢,這是對古事的活用。由這兩句的`語意看來,悲秋似是完全沒有必要的,只有敞開胸懷,縱情吟賞秋色才是通達的啰!每個讀者初讀到此,情不自禁地產(chǎn)生這樣的聯(lián)想,而順著作者這個表面的語調(diào)和邏輯繼續(xù)閱讀下去,思考下去。

  其實,作者的本意并不在此!讀了詞的下片我們才知辛棄疾最終是要肯定悲秋之有理。只不過,他之所謂悲“秋”,已不同于傳統(tǒng)文人的純粹感嘆時序之變遷與個人身世之沒落,而暗含了**寄托的深意。

  上片那些欲擒故縱的抒寫,乃是一種高明的蓄勢反跌之去。換頭三句“隨分杯盤,等閑歌舞,問他有甚堪悲處?”仍故意延伸上片否定悲秋的意脈,把秋天寫得更使人留戀。你看:秋夜不但有優(yōu)美的自然景色,而且還有賞心悅目的好事,可以隨意小酌,可以隨便地欣賞歌舞,還有什么值得悲傷的事呢?就這樣,在上片“是誰秋到便凄涼”一個問句之后,作者又在下片著力地加**一個意思更明顯的反問,把自己本欲肯定的東西故意推到了否定的邊緣。末二句突然作了一個筆力千鈞的反跌:“思量卻也有悲時,重陽節(jié)近多風(fēng)雨!边@一反跌,跌出了本詞悲秋的主題思想,把上面大部分篇幅所極力渲染的“不必悲”、“有甚悲”等意思全盤**了。到此人們方知,一代豪杰辛棄疾也是在暗中悲秋的。他悲秋的理由是,重陽節(jié)快來了,那凄冷的風(fēng)風(fēng)雨雨將會破壞人們的幸福和安寧。

  “重陽節(jié)近多風(fēng)雨”一句,化用北宋詩人潘大臨詠重陽的名句“滿城風(fēng)雨近重陽”,這正是王國維《人間詞話》所說的“借古人之境界為我之境界”。辛棄疾之所謂“風(fēng)雨”,一語雙關(guān),既指自然氣候,也暗喻**形勢之險惡。稼軒作此詞時,國勢極弱,國運日衰,而向來北兵也習(xí)慣于在秋高馬肥時對南朝用兵,遠的不說,紹興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顏亮率三十二路軍攻宋之役,就是在九月份發(fā)動的。稼軒《水調(diào)歌頭》(落日塞塵起)一闋就有“胡騎獵清秋”的警句。鑒于歷史的教訓(xùn),閑居帶湖的辛棄疾在密切注視政壇情況變化時,不會不想到邊塞的情況。此詞實際上表達了作者對當(dāng)時政局的憂慮之情。這首詞通過時節(jié)變化的描寫來反映對現(xiàn)實生活的深沉感慨,氣度從容;欲擒欲縱,文法曲折多變;巧妙采用前人詩句,辭意含蓄。通過比興等手法,寄托**感想。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