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弓之鳥的歷史成語故事
驚弓之鳥的歷史成語故事
驚弓之鳥,啟示了做人做事要光明磊落,品行端正,方能心安理得,問心無愧。俗話說的“未作虧心事,不怕鬼敲門”就是這個道理,也是與做賊心虛恰恰相反的意思。一起來看看成語故事,僅供大家參考!謝謝!
【成語】: 驚弓之鳥
【拼音】: jīng gōng zhī niǎo
【解釋】: 被弓箭嚇怕了的鳥不容易安定。比喻經(jīng)過驚嚇的人碰到一點動靜就非常害怕。
【出處】: 《戰(zhàn)國策·楚策四》;《晉書·王鑒傳》:“黷武之眾易動,驚弓之鳥難安。”
【舉例造句】: 紹聞是驚弓之鳥,嚇了一跳。 清·李綠園《歧路燈》第八十一回
【成語故事】: 戰(zhàn)國時期,有個杰出的弓箭手,叫做更贏。他的射箭本領在當時可稱是舉世無雙。 有一天,他和魏王并肩站著,天空中忽然飛過一群鴻雁。 更贏很自信的對魏王說:“我可以用弓聲就把飛鳥給打下來。” 魏王很懷疑。 正在那是,一只孤雁很低很慢的飛過。鳴聲凄慘。更贏見了,就張著弓,扣著弦,砰的一聲,直入云宵。那孤雁果然應聲落地。 魏王驚嘆之余,不明白這是怎么回事。 更贏解釋說:“那孤雁飛得低且慢,因為它已經(jīng)受過箭傷;它鳴叫的聲音悲而哀,因為它離了群。身傷心碎,突然發(fā)出弓弦的聲音使它心跳加速,極力上沖,但受傷的兩翼卻無力上升,體重失去平衡,墜落下來。正如人們吃飯時,突然聽見雷聲,筷子落地的情況一樣自然而平常! 后人根據(jù)上面的故事,做成了“驚弓之鳥”這個成語,形容先前多次受過驚嚇的人,忽然遇到同樣可怕的事物,就嚇得魂飛魄散,驚惶失措,不知如何去應付新的環(huán)境。 原文翻譯 從前,更羸與魏王在高大的臺下,他們抬頭看見一只飛鳥,更羸對魏王說:“我可以不射中鳥就能使鳥掉下來!蔽和跽f:“射箭技術可以達到這么高的水平嗎?”更羸說:“可以! 過了一會兒,有一只大雁從東方飛來。更羸隨便射了一箭,(箭沒有射中大雁,)大雁就從半空中掉了下來。魏王驚嘆道:“(箭術)難道真的可以達到這種地步?”更羸解釋說:“這是一只有傷的鳥!”魏王更納悶了:“先生憑什么知道它呢?”更羸回答說:“它飛得慢,鳴聲又凄厲。飛得慢,是因為舊傷疼痛,鳴聲凄厲,是因為長久失群,原來的傷口沒有愈合,驚恐的心理還沒有消除,一聽見弓弦響聲便奮力向上飛,引起舊傷迸裂,才跌落下來的! 翻譯誤區(qū) 相當多人誤將“虛發(fā)”翻譯成“只拉弓不射箭”,其實正確的翻譯應該是“不射中目標”。 越優(yōu)秀的弓就越不允許空放(空放就是只拉弓不射箭),因為箭可以把弓的能量帶走。如果空放的話,那么弓的能量就會作用于自身,輕者傷弓,重者傷人。更羸作為專業(yè)的弓箭手,自然不會空放。 漢語里的“虛發(fā)”也沒有直接表達出“空放”的意思。參考成語“箭無虛發(fā)”,“箭無虛發(fā)”的意思就是“射出的箭沒有不射中目標的”,“虛發(fā)”就是“不射中目標”。 現(xiàn)代人容易誤將“虛發(fā)”翻譯成“拉弓不射箭”,原因有二:一、并非所有人都知道弓箭知識;二、“虛發(fā)”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里不常用。 故事真?zhèn)伪嫖?/h2> 《驚弓之鳥》是虛構的故事。 《驚弓之鳥》出自《戰(zhàn)國策》,而《戰(zhàn)國策》多次出現(xiàn)兩個人的對話,是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講故事,《驚弓之鳥》是其中之一,這就使得《驚弓之鳥》的真實性遭到質(zhì)疑。 自然科學以實驗結果為準,然而如果做“驚弓之鳥”實驗,有一個很大的難度——很難找到已經(jīng)受傷并且還能夠緩慢飛行的鳥。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