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教學設計范文
第1篇:《村晚》教學設計范文
課型:古詩誦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課文中4個生字。
2、能用普通話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過程與方法:
在不同形式的誦讀中,感悟理解詩意。
情感與態(tài)度:
在誦讀中了解詩句大概意思,感受如畫的田園風光,受到美的熏陶與感染。
教學重點:
認識本課生字,能用普通話有感情地誦讀古詩。
教學難點:
在誦讀中了解詩句大概意思,感受如畫的田園風光,受到美的熏陶與感染。
教學準備:
能演繹古詩意境的圖畫或課件。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設疑導入。
1、讀詩題,說說自己的疑問與理解。
2、帶著問題來讀讀古詩吧!
二、初讀古詩。
1、自由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圈出生字多讀幾遍;自己不會讀或讀不準的字可以向老師、同學請教。
2、生字讀音。
3、指名讀古詩,同學評議讀音。
4、注意容易出錯的地方,再來讀一讀古詩。想想:你讀懂了什么,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三、誦讀古詩。
1、讓學生說出自己已經讀懂了什么,教師相機點撥指導朗讀古詩。
2、讓學生說出自己的疑惑,教師解惑并范讀古詩。
3、以自由讀、指名讀、同位互讀、小組賽讀、全班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誦讀,幫助學生感悟理解詩意。
四、品讀古詩。
1、在背景音樂的渲染下,自由誦讀古詩。想象一下古詩描繪的畫面。
2、交流自己的想象。
五、背誦古詩。
六、識記生字。
板書設計:
第2篇:《村晚》教學設計的內容
教學目標:
1、隨詩句認識四個生字。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努力讀出詩的韻味,做到熟讀成誦。
3、借助圖大致了解詩的意思,體驗詩的意境,積累情感。
教學重難點:
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努力讀出詩的韻味,做到熟讀成誦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具準備:
生字卡片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yōu)秀斐.斐.課.件.園):
1、出示掛圖:學生觀察,討論:說說你從圖中看懂了什么?
2、讀詩題。
二、初讀古詩。
1、讀讀古詩,找出你不認識的字,借助生字表中的音節(jié),把它們讀準。
2、把生字多讀幾遍。
3、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三、再讀古詩,大致了解詩意。
1、把生字帶到課文中讀,把詩句讀順。
2、討論:說說你懂了什么?(結合圖)
3、全班交流。
四、指導朗讀,背誦。
1、教師范讀:
導語:秋天的夜晚,水漲滿了池塘,太陽也下山了,一個小牧童拿出短笛,隨口就吹出了優(yōu)美的聲音。
2、教師誦讀古詩。
3、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誦讀古詩。
4、指導背誦。
五、作業(yè)設計。
把今天學的古詩背誦給爸爸媽媽聽。
板書設計:
村晚
雷震
草滿池塘水滿陂,
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
短笛無腔信口吹。
第3篇:課文《山村》教學設計范文
教學目標:
1.會認八個字,認識并書寫,橫,掌握筆順規(guī)則從左到右,會寫漢字一。
2.鞏固常用量詞和數詞的搭配。
3.背誦《小山村》。
4.學習用指讀的方法聽讀識字。在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滲透識字。
5.培養(yǎng)學生對詩歌的喜愛。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我們一起把昨天學的《數字歌》作為見面禮,送給客人們,好嗎?(生齊背《數字歌》)
2.多么動聽的歌謠呀,你們看,連丁丁、冬冬都不由自主的吸引來了。我們跟他們打打招呼吧!
3.小朋友們,今天我們的大家庭里來了很多的客人,冬冬:小朋友們,你們好。你們剛才背的歌謠真好聽,今天,我和丁丁帶來了一首好聽的古詩想和小朋友們一起學習,好嗎?這首古詩的名字叫《山村》。(師板書課題)誰記住了詩的題目?
二、熟讀,背誦
1.這首詩的作者是宋代的邵雍,楊老師很喜歡這首詩,想讀給大家聽,可以嗎?(師范讀,生指課文聽)
2.老師讀的時候,有的小朋友忍不住也小聲的跟著讀起來,想自己讀一讀這首詩嗎?要求:自己小聲的用手指著讀,遇到不認識的字悄悄的請教同學或老師。
3.同桌互相練習指讀,小組比賽指讀。
4.師分男女生比賽讀,請后面的客人當裁判。
5.出示遠景圖。小朋友們,我們再前行二三里就到了詩中描寫的小山村,讓我們踏著詩歌到小山村里去看一看吧。(生看圖朗誦)
6.你看到了什么?誰能用自己的畫筆把小山村的美景圖畫完。(生補充圖)
7.和著優(yōu)美的音樂,一副美麗的山村圖即將展現(xiàn)在我們的眼前,讓我們在這美麗的畫卷中,一起美美的背誦這首詩。(生背誦、多種形式抽背)
三、識字、寫字
1.小朋友們背的真好,連我們的字娃娃都坐不住了,你們看,他們跳到了黑板上,你還認識他們嗎?(抽生當小老師教讀)
2.鞏固識字。(老師指讀、開火車讀、游戲:摘蘋果)
認讀詞語二三里、四五家、六七座、十枝花
3.游戲:找家
生字娃娃玩累了,,他們該排隊回家了,可是他們忘了自己的位置,哎呀,這可怎么辦?你么誰來幫幫他們呢?(師出示空生字的詩歌)
齊讀檢查。
4.寫字。
認識新筆畫橫,書空并掌握筆順規(guī)則:從左到右。
生觀察田字格的范寫,師指導書寫。
生自己連寫一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