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詩三首其二翻譯賞析_作者王維
第1篇:雜詩三首其二翻譯賞析_作者王維
<雜詩三首其二>作者為唐代文學家王維。其古詩全文如下: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前言]
雜詩(君自故鄉(xiāng)來)是盛唐時期詩人王維所作的一首五言詩,是組詩<雜詩三首>的第二首。這是一首抒寫懷鄉(xiāng)之情的詩。詩以白描記言的手法,簡潔而形象地刻劃了主人公思鄉(xiāng)的情感。對于離鄉(xiāng)游子而言,故鄉(xiāng)可懷念的東西很多。然而詩不寫眷懷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卻寫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真是“于細微處見精神”,寓巧于樸,韻味濃郁,栩栩如生。
[注釋]
⑴君:對對方的尊稱,您。
⑵故鄉(xiāng):家鄉(xiāng),這里指作者的故鄉(xiāng)。
⑶來日:來的時候。
⑷綺窗:雕畫花紋的窗戶。
⑸寒梅:冬天綻放的梅花。
⑹著花未:開花沒有?著(zhuó)花,開花。未,用于句末,相當于“否”,表疑問。
[翻譯]
您是剛從我們家鄉(xiāng)來的,一定了解家鄉(xiāng)的人情世態(tài)。請問您來的時候我家雕畫花紋的窗戶前,那一株臘梅花開了沒有。
[賞析]
雜詩三首其二這首詩表現(xiàn)作者的情趣與傾向。詩人想念故鄉(xiāng),自然是情理之中;而喜歡梅花,則溢于言表。本詩信手拈來,自然天成。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xiāng)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xiāng)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xiāng)思,是急欲了解故鄉(xiāng)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故鄉(xiāng)”一詞迭見,正表現(xiàn)出鄉(xiāng)思之殷:“應知”云云,跡近嚕?,卻表現(xiàn)出了解鄉(xiāng)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tài)、口吻等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于“故鄉(xiāng)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仿佛故鄉(xiāng)之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tài)。
一個人對故鄉(xiāng)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系的人、事、物聯(lián)結在一起。所謂“鄉(xiāng)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xiàn)在思鄉(xiāng)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xiāng)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xiāng)的一種象征。它已經(jīng)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xiāng)之情的集中寄托。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xiàn)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xiàn)的。這正是所謂寓巧于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fā)問,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這一句看起來是問家鄉(xiāng)的情況,但詩人只是籠統(tǒng)的以“故鄉(xiāng)事”來設問,可是問什么好呢?詩人心里滿腹的問題竟然不知從何問起。于是我們可以想象詩人的躊躇,對方的詫異。“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這一問倒令對方感到困惑,不問人事而問物事,這時梅花開沒開花?想必讀者對此也感到突兀?墒钦沁@樣一問,才是妙趣橫生,令人回味無窮。其實詩人的真正目的,哪里是梅花啊。詩人想說的話,想問的問題不知從何說起,對家鄉(xiāng)的思念竟在這一個不經(jīng)意的問題之中。這是詩人留給人們的空白,讓讀者去想象。
第2篇: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雜詩十二首其二翻譯
?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這首詩抒發(fā)了光*易逝、生命有限,作者未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的感情。本文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由編輯收集整理,希望大家喜歡!
?
?
導讀:
?這是雜詩系列詩中第二首,主要抒懷,為五言古詩。其原文如下
?
?雜詩十二首其二
???陶淵明
白日淪西河,素月出東嶺。
遙遙萬里暉,蕩蕩空中景。
風來入房戶,夜中枕席冷。
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
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
?
雜詩十二首其二翻譯:
太陽從西山落下,白月從東嶺升起。
月亮遙遙萬里,放*著清輝,浩蕩的夜空被照耀得十分明亮。
風吹入戶,在夜間枕席生涼。
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季節(jié)也變了,睡不著覺,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長。
我要傾吐心中的愁思,卻沒有人應和,只好一個人舉杯和自己的影子對酌。
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
想起這件事滿懷悲凄,心里通宵不能平靜。
?
雜詩十二首其二背景:
?陶淵明《雜詩》共有十二首,此為第一首。王瑤先生認為前八首“辭氣一貫”,當作于同一年內。據(jù)其六“奈何五十年,忽已親此事”句意,*知作于晉安帝義熙十年(414),時陶淵明五十歲,距其辭官歸田已有八年。
?
雜詩十二首其二字詞解釋:
①淪:落下。阿:山嶺。西阿:西山。
②素月:白月。
③萬里輝:指月光。蕩蕩:廣闊的樣子。景:同影,指月輪。這兩句是說萬里光輝,高空清影。
④房戶:房門。這句和下句是說風吹入戶,枕席生涼。
⑤時易:季節(jié)變化。夕永:夜長。這兩句是說氣候變化了,因此領悟到季節(jié)也變了,睡不著覺,才了解到夜是如此之長。
⑥無予和:沒有人和我對答。和,去聲。這句和下句是說想傾吐隱衷,卻無人和我談論,只能舉杯對著只身孤影飲酒。
⑦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時光飛快流逝,我空有壯志卻不能得到伸展。擲,拋開。騁,馳騁。這里指大展宏圖。
⑧終曉:直到天亮。
?
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
?“白日淪西阿,素月出東嶺。遙遙萬里輝,蕩蕩空中景!卑⒄,山丘。素者,白也。蕩蕩者,廣大貌。景通影,輝與景,皆指月光。起筆四句,展現(xiàn)開一幅無限擴大光明之境界。日落月出,晝去夜來,正是光*流逝。西阿東嶺,萬里空中,極寫四方上下。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此一幅境界,即為一宇宙。而蕩蕩輝景,光明澄澈,此幅廓大光明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體現(xiàn)。由此四句詩,亦可見淵明筆力之巨。日落月出,并為下文“日月擲人去”之悲慨,設下一伏筆。西阿不曰西山,素月不曰明月,取其古樸素淡。不妨比較李白的《關山月》:“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雖然境界相似,風格則是唐音。那“明月”二字,便換不得“素月”。
?
?“風來入房戶,中夜枕席冷。氣變悟時易,不眠知夕永!鄙纤木,乃是從晝去夜來之一特定時分,來暗示“日月擲人去”之意,此四句,則是從夏去秋來之一特定時節(jié),暗示此意,深化此意。夜半涼風吹進窗戶,枕席已是寒意可感。因氣候之變易,遂領悟到季節(jié)之改移。以不能夠成眠,才體認到黑夜之漫長。種種敏銳感覺,皆暗示著詩人之一種深深悲懷。
?
?“欲言無予和,揮杯勸孤影。”和念去聲,此指交談。揮杯,搖動酒杯。孤影,即月光下自己之身影。欲將悲懷傾訴出來,可是無人與我交談。只有揮杯勸影,自勸進酒而已。借酒澆愁,孤獨寂寞,皆意在言外。李白《月下獨酌》:“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贝蠹s即是從陶詩化出。不過,陶詩澹蕩而深沉,李詩飄逸而豪放(詩長不具引),風味不同。
?
?“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騁。”此二句,直抒悲懷,為全詩之核心。光*流逝不舍晝夜,并不為人停息片刻,生命漸漸感到有限,有志卻得不到施展。本題第五首云:“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飲酒》第十六首云:“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經(jīng)!笨梢姕Y明平生志事,在于兼濟天下,其根源乃是傳統(tǒng)文化。志,乃是志士仁人之生命。生命之價值不能夠實現(xiàn),此實為古往今來志士仁人所共喻之悲慨。詩中擲之一字,騁之一字,皆極具力度感。唯騁字,能見出志向之遠大;唯擲字,能寫出日月之飛逝。日月擲人去愈迅速,則有志不獲騁之悲慨,愈加沉痛迫切。
?
?“念此懷悲凄,終曉不能靜!苯K曉,謂從夜間直到天亮。念及有志而不獲騁,不禁滿懷蒼涼悲慨,心情徹夜不能平靜。上言中夜枕席冷,又言不眠知夜永,此言終曉不能靜,志士悲懷,深沉激烈,一篇之中,三致意焉。一結蒼涼無盡。
?
?淵明此詩,將素月輝景蕩蕩萬里之奇境,與日月擲人有志未騁之悲慨,打成一片。素月萬里之境界,實為淵明襟懷之呈露。有志未騁之悲慨,亦是心靈中之一境界。所以詩的全幅境界,自然融為一境。詩中光風霽月般的志士襟懷,光*流逝志業(yè)未成、生命價值未能實現(xiàn)之憂患意識,其陶冶人類心靈,感召、激勵人類心靈之意義,乃是長青的,不會過時的。淵明此詩深受古往今來眾多讀者之喜愛,根源即在于此。
?
作者簡介: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世稱靖節(jié)先生,漢族,潯陽柴桑(今*西省九*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辭賦家。曾做過幾年小官,后辭官回家,從此隱居,田園生活是陶淵明詩的主要題材,相關作品有《飲酒》、《歸園田居》、《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去來兮辭》等,田園詩派創(chuàng)始人。
?陶淵明的詩和辭賦散文在藝術上具有獨特的風格和極高的造詣,開田園詩一體,為古典詩歌開辟了新的境界。作品平淡自然,出于真實感受,影響唐代詩歌的創(chuàng)作。
?唐人避唐高祖諱,稱陶深明或陶泉明。大約生于365年。曾任*州祭酒,建威參*,鎮(zhèn)*參*,彭澤縣令等,自做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第一位田園詩人。有《陶淵明集》。被稱為“千古隱逸之宗”。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功卓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事,荊、*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做過太守。(父名史不載,存疑。)
?
?以上這篇雜詩十二首其二賞析就為您介紹到這里,希望它對您有幫助。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不妨分享給您的好友吧。更多古詩詞盡在:詩句大全!
?搞笑謎語,腦筋急轉彎,祝福語,每日驚喜不斷,盡在!可通過掃描本站微信二維碼或者添加微信號:miyu_88,即可進行體驗!
第3篇:王維《雜詩·其二》詩詞賞析
君自故鄉(xiāng)來,應知故鄉(xiāng)事。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詩中的抒情主人公(“我”,不一定是作者),是一個久在異鄉(xiāng)的人,忽然遇上來自故鄉(xiāng)的舊友,首先激起的自然是強烈的鄉(xiāng)思,是急欲了解故鄉(xiāng)風物、人事的心情。開頭兩句,正是以一種不加修飾、接近于生活的自然狀態(tài)的形式,傳神地表達了“我”的這種感情!肮枢l(xiāng)”一詞迭見,正表現(xiàn)出鄉(xiāng)思之殷;“應知”云云,跡近嚕ⅲ卻表現(xiàn)出了解鄉(xiāng)事之情的急切,透露出一種兒童式的天真與親切。純用白描記言,卻簡潔地將“我”在特定情形下的感情、心理、神態(tài)、口吻等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這其實是很省儉的筆墨。
關于“故鄉(xiāng)事”,那是可以開一張長長的問題清單的。初唐的王績寫過一篇《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從朋舊童孩、宗族弟侄、舊園新樹、茅齋寬窄、柳行疏密一直問到院果林花,仍然意猶未盡,“羈心只欲問”;而這首詩中的“我”卻撇開這些,獨問對方:
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仿佛故鄉(xiāng)之值得懷念,就在窗前那株寒梅。這就很有些出乎常情。但又絕非故作姿態(tài)。
一個人對故鄉(xiāng)的懷念,總是和那些與自己過去生活有密切關系的人、事、物聯(lián)結在一起。所謂“鄉(xiāng)思”,完全是一種“形象思維”,浮現(xiàn)在思鄉(xiāng)者腦海中的,都是一個個具體的形象或畫面。故鄉(xiāng)的親朋故舊、山川景物、風土人情,都值得懷念。但引起親切懷想的,有時往往是一些看來很平常、很細小的情事,這窗前的寒梅便是一例。它可能蘊含著當年家居生活親切有趣的情事。因此,這株寒梅,就不再是一般的自然物,而成了故鄉(xiāng)的一種象征。它已經(jīng)被詩化、典型化了。因此這株寒梅也自然成了“我”的思鄉(xiāng)之情的集中寄托。從這個意義上去理解,獨問“寒梅著花未”是完全符合生活邏輯的。
古代詩歌中常有這種質樸平淡而詩味濃郁的作品。它質樸到似乎不用任何技巧,實際上卻包含著最高級的技巧。象這首詩中的獨問寒梅,就不妨看成一種通過特殊體現(xiàn)一般的典型化技巧,而這種技巧卻是用一種平淡質樸得如敘家常的形式來體現(xiàn)的。這正是所謂寓巧于樸。王績的那首《在京思故園見鄉(xiāng)人問》,樸質的程度也許超過這首詩,但它那一連串的發(fā)問,其藝術力量卻遠遠抵不上王維的這一問。其中消息,不是正可深長思之的嗎?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