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劇茶館觀后感范文
話劇茶館觀后感范文
當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是時候抽出時間寫寫觀后感了。千萬不能認為觀后感隨便應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編整理的話劇茶館觀后感,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話劇茶館觀后感 篇1
在這個周末,我手捧一杯熱騰騰的菊花茶,獨自一人滿足地在宿舍里欣賞我期待已久的老舍的話劇《茶館》。這是一部三幕話劇,講述的是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后,民國初年到北洋軍閥割據時以及政權覆滅前夕三個時代,北京城里一家茶館興衰成敗,其實老舍先生是將當時整個社會的情況、矛盾、沖突對立等都濃縮在了這個裕泰茶館里,觀罷就猶如我杯中的菊花茶,雖已喝完卻唇齒留香,令人回味無窮。
在《茶館》這部話劇中,我印象最深刻也最欣賞的角色就是裕泰茶館的老板王利發(fā)。年輕精明的老板王利發(fā),為了讓父親的茶館在他的手上發(fā)揚光大,委曲求全、八方應酬、左右逢源,然而最終卻躲不過殘酷的命運,只能隨著他的茶館一起被無情的社會所吞噬。這樣一個個性鮮明的人,從戲劇的一開始就吸引了我的眼球。這部話劇對王利發(fā)的評價是:真真假假,千變萬化,只求飽暖,太平天下。一開始,我覺得王利發(fā)是一個挺善良的好人,因為在第一幕中有一個場景是穿著邋遢的唐鐵嘴進入茶館想討碗茶解渴,王利發(fā)開始覺得骯臟的唐鐵嘴會影響他的生意,盡管不相信唐鐵嘴的算命,王利發(fā)還是找找了個座位給唐鐵嘴坐下并送了碗茶給他喝。在這一個片段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王利發(fā)對唐鐵嘴說:“咱們既在江湖內,都是苦命人!边@句話體現了王利發(fā)深深的無奈,清政府的懦弱無能使得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簽訂各種不平等條約壓得百姓喘不過氣來,而王利發(fā)就是被壓榨的老百姓之一,再加上將祖業(yè)發(fā)揚光大的迫切心理,他內心的苦悶和壓力也許是無比巨大的的,從他這句無奈的話語中,我們可以聽出幾許滄桑,幾許無奈。這也是我欣賞他的理由之一,在當時這樣一個無情的社會中,王利發(fā)還是一個心存善意的人。
其次我認為王利發(fā)是一個左右逢源,但同時卻又是一個值得同情的人。因為在第一幕中有一個場景是二德子和常四爺打架,王利發(fā)并沒有直接阻止爭吵的發(fā)生,而是左一個哥們兒,右一個德爺,加上演員那爐火純青的討好的嘴臉,簡直就是把王利發(fā)八面玲瓏的性格凸顯的淋漓盡致,害怕因為得罪人而失去客人的他,只能一邊彎腰一邊討好,連松二爺打碎的茶碗他也不需要本人來賠。盡管我覺得他的內心也許是不愿意的,但是為了祖業(yè),他什么都可以忍受,什么都可以去做,所以在這個左右逢源的嘴臉的背后,我對他更多的不是恥笑,不是鄙視,其實是同情,面對這么的清政府,連人都只能茍延殘喘地生活,王利發(fā)是處在這個社會底層的一個小商人,除了為自己謀生計之外還要時刻想著怎么興旺祖業(yè),其實真的很不容易。我看的時候心中有一個微弱的聲音在吶喊,其實這也許并不是他的本意,只是為了生計為了祖業(yè),他沒有選擇,漸漸地也就成為了這樣的人。就像他說過的那句話一樣:“在街面上混飯吃,人緣兒頂要緊。我按著我父親遺留下的老辦法,多說好話,多請安,討人人的喜歡,就不會出大岔子!”其實在這個黑暗的社會王利發(fā)也許感到不知所措,父親的突然去世把他逼上了死守祖業(yè)這條路,他也不知道該怎么做,只能按照父親所說的去做,最終成為了那樣一個只會阿諛奉承、左右逢源、年輕精明的小商人。
王利發(fā)是一個很謹小慎微,委曲求全的人,對待不同的人他會有不同的應對方式,他在這點上是很聰明的。比如我們可以看到在第二幕中可以看到在面對難民的時候王利發(fā)的態(tài)度是不滿而且置之不理的;在面對巡警的命令和敲詐的時候,他也是應對有道;在面對自己公寓的租客崔久峰的時候,他更是能夠耐心地聽他的牢騷,盡管我知道在他內心也許不一定能聽懂,但是他也會裝得好像能夠聽懂,并不時給予一些阿諛奉承的話。這些都體現了他委曲求全,八面玲瓏的處世之道,別說在那樣一個黑暗墮落的時代,就是在今天這樣發(fā)達的時代里,這樣的處事方法對他來說也是能夠得到一些好處和避免一些麻煩的。
再者,王利發(fā)還具有當時社會大多數底層百姓所具有的特點:膽小怕事以及自私。雖然他的確是很同情那些因為貧困而不得不販賣自己女兒的苦難民眾,但是他也怕幫助了他們之后會給自己惹來麻煩,而且也覺得像他們那樣的人根本管不了這么多,苦難的民眾天天有,而且只會越來越多。我記得他對常四爺說過:“這路事兒太多了,太對了!誰也管不了!”是的,他雖然同情,可是同時也膽小害怕,更因為只想顧著自己的自私念頭作祟,所以當面對難民圍在他的茶館門口,巡警到來的時候,他是選擇將那些難民趕走而不是保護他們。還有李三和康順子等人的困境,他雖然也深表同情,但是他能做的也是很有限的。這也并不能全怪他,怪也要怪這個黑暗的時代使他的心靈變成這樣,有時候他不得不這樣做,因為他并不是一個人,他還有他的祖業(yè)要靠他,所以他還不能倒下。但是盡管他這樣精明,這樣隱忍,這樣委曲求全,這樣八面玲瓏,這樣膽小怕事,最終也還是敵不過各種反動勢力的壓迫,只能悲痛地帶著自己的茶館一起凄涼的死去。
我認為王利發(fā)還是一個不甘屈服的人,是一個努力的人,隨著三個時期的變化,王利發(fā)在不斷改良著自己的茶館,只為了讓自己能夠順應時代的潮流,不要讓茶館破產倒閉,不要讓茶館被別人搶了去,在那么無情艱苦的時代,王利發(fā)還時時想著如何改良創(chuàng)新,他愁苦,他憤恨,可是他不甘愿就這樣放棄,他不甘愿看著自己苦心經營一輩子的茶館就這樣敗在自己的手上?墒悄菢右粋黑暗墮落的時代,那樣一個無能的政府,再多的抵抗都是沒有用的,都是敵不過各種反動勢力的欺壓,他努力地掙扎著想要在這個亂世生存下去,但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我看到這部話劇的結尾部分的時候,我真的很心酸,很悲痛,很不忍。不由得想起王利發(fā)說過的'那句話:“這個年月還值得感謝!”當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看似平靜的表情內心充滿著的是無窮無盡憂愁憤恨和無奈委屈,是啊,一個小小的底層百姓能怎么辦呢,他的力量能有多大呢,最終還是逃不過反動勢力的吞噬。王利發(fā)不忍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支撐的祖業(yè)竟然要被霸占,他知道自己已經無力在做什么掙扎,只能是在當茶館還屬于他的時候,選擇死在了他最安心的地方,也是他的最終歸宿。王利發(fā)這樣一個矛盾而悲劇的社會底層人物深深地震撼了我的內心,他的力量那么弱小,他沒有什么太高的奢望,也只不過是一個逆來順受,精于算計的小商人,始終還是落得個悲慘的結局,真是讓人唏噓不已。
總之,王利發(fā)這樣一個擁有獨立個性和特色的人物,是我在這部話劇中最欣賞的。
話劇茶館觀后感 篇2
適逢購得DVD,有幸觀看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演出的《茶館》,特記下些許拙見。
一開場,整個舞臺給我的感覺是非常壓抑,混亂。茶館的整齊有條的建筑沒有了,支撐整個舞臺的,是數根粗大的未經裝飾的大木柱子,橫七豎八是構建起來。老北京典型的窗戶歪歪斜斜,門與窗的透視嚴重不對,整個舞臺構架像是快要倒下來的樣子。背景色是一個十分壓抑不安全的灰黃色,很顯現這個舞臺十分明確地向觀坐表達了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是多么的不合常理,貫穿整個戲的除了混亂,還是混亂。在藝術的角度上看,這是20世紀前期在歐美先后興起的表現主義的處理手法。
第一幕茶館的時代背景是維新變法失敗后,應是《茶館》在整場戲中最旺盛的時期,而眼前的茶館依然是破落殘舊,凌亂不堪的擺設,著眼見不著如何興旺,但只聞吆喝聲,歡談暢飲聲如雷鳴貫耳,演員在掌握角色人物上表演得十分到位,一副繁榮安樂的景象,這應是導演與舞臺設計師有意安排的。
可在我個人認知里,根據整個劇的主旋律,是不太認同這樣的舞美設計的。顧此失彼,是我對這場設計的最大感受。設計者的意圖很明確,象征性舞臺背景,淡化背景并把焦點放在逐個演員的精彩細節(jié)里,若處理得好可以使整幕劇綻放異彩。可偏偏在第一幕與第二幕里,東歪西倒的簡陋舞臺布景與剛陽有力的時代演員那種依存關系中卻是十分突兀,布景是舞臺中沉默的表演者,《茶館》劇情越演越衰落,人物性格的熱情棱角也因隨著時代的沖涮被漸漸磨平,人變老了,燈光變暗了,風氣變得更混亂了,而舞臺布景從一開始的凌亂到最后也是凌亂,貫穿整體似乎是沒有什么變化,不能跟隨劇情發(fā)展,不能說是一個優(yōu)秀的“啞劇演員”。
這些,皆因是對劇本整體的時代規(guī)則把握力度不夠準確,演員在其中表演已經是很難和上調子,觀眾的感覺更是像被盲目地牽扯到不相關的信息里進而不能投入氣氛中。隨著演員的時光穿越,舞臺一開始就“歪倒架構”決定舞臺只能作很微小的變化,此時演員的表演就像完全是脫離了舞臺的個人表演。直至最后一幕,曲終人定局,人物一個個黯然離散,最初混亂的社會沒有改變,而是被更混亂的制度覆蓋管制著,此刻歪斜的舞臺與此刻的人物才突然有點豁然開朗,找到路子的感覺。一開始就十分壓抑的舞臺氣氛,到最后也是十分壓抑甚至更加壓抑,其中沒有什么變化,倘若音樂旋律上也沒作一些亮點為劇中提亮的話,觀眾的感覺除了審美疲勞的累,剩下的就是沉重了。舞臺設計的構思很優(yōu)秀的,可是美中不足。
表現主義的處理手法,是要與燈光緊密結合的,沒有了燈光的塑造,表現主義就很難迸發(fā)出其隱潛的創(chuàng)造力與表現力!恫桊^》劇本的創(chuàng)作形式決定了茶館不必過多的燈光運用,不似莎士比亞劇作里,大段的讀白大段的個人表演和多演區(qū)表演模式,莎劇無論在象征主義還是表現主義的舞臺處理手法上都是如魚得水,游刃有余的。而《茶館》劇作最大意義是歷史時代背景的刻畫,所以《茶館》在上述的舞臺上才顯突兀,火候不足。運用表現主義舞臺構思老舍大師的《茶館》,在分幕劇中,需用心琢磨。
全劇不長,卻把維新變法失敗后——袁世凱死后軍閥割據——抗日戰(zhàn)爭勝利橫行的社會面貌通過人物的種種對話與關系中很巧妙地表露出來,不得不敬佩老舍先生的偉大。全劇不溫不火,人物安排上恰到好處,語言形象對人物的刻畫更是淋漓盡致。劇中出現了很多不黨派不同社會立場的人,都最后都紛紛給了個結局,無論是悲,是喜,是慶幸,是失望,都還有下一代去延續(xù)上一代的角色,如此日轉月異,茶館退場了,時代與人物矛盾的糾結依然繼續(xù)著。
話劇茶館觀后感 篇3
《茶館》是由導演謝添執(zhí)導,由中國大陸制片,片長118分鐘,1982上映。
世紀之交,古老的中國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巨大變革。老態(tài)龍鐘的大清王朝搖搖欲墜,六君子的鮮血無法阻止歷史車輪的滾動,老北京城的上空風云變幻,波譎云詭。王利發(fā)(于是之飾),北京城內裕泰茶館的年輕掌柜。他謹記父親的教誨,體面周全地迎送四方賓客。小小的茶館內,三教九流各色人等穿梭于此:提籠架鳥哀嘆時運的松二爺(黃宗洛飾);慨嘆國之將亡的剛毅滿人常四爺(鄭榕飾);一心謀求實業(yè)救國的秦仲義(藍天野飾);喪盡天良買賣人口的劉麻子(英若誠飾);打算娶老婆的龐太監(jiān)(童超飾)……你方唱罷我登場,小小茶館之內演盡世間的滄桑與凄涼……
本片根據老舍同名原著改編,并1983年第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特別獎、文化部1982年優(yōu)秀影片獎特別獎。
雖然這部原著聞名已久,始終沒有看過,無論是書、電影、電視劇、戲劇等各種形式。今天看完覺得收獲滿滿,應該早一些看。前些天趁著讀書節(jié)搞活動,已經買了老舍先生選集,大部分經典作品都有,這包括這部《茶館》。
1982年老片子,還能看到舊北京的一些影子,比如那茶館高高的門樓,這些年隨著發(fā)展,大部分舊建筑都拆了。還有就是京味很濃,語言的特色很突出,人物對白怎么聽都像是在說相聲。其中有一句話(不能夠)我以前聽某一個人講,當初我還以為人家是故意這么說的。這次在影片里聽到老掌柜的也經常講,才明白原來出處在此。
看經典,長知識,長見識,長學問。
版權聲明: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址) 舉報,一經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