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帝王家訓:康熙教子庭訓格言白話文

網(wǎng)絡(luò)架起了溝通的橋梁,我們經(jīng)常會在網(wǎng)上游覽一些有深度有涵養(yǎng)的句子,一般精彩的句子都是字數(shù)簡短、內(nèi)容豐富的,有多少句子曾讓你記憶猶深呢?以下是由小編為你整理的《帝王家訓:康熙教子庭訓格言白話文》,更多信息請繼續(xù)關(guān)注我們的網(wǎng)站。

帝王家訓:康熙教子庭訓格言白話文

清玄燁《庭訓格言》。

1.凡事惟當以誠.而無務(wù)虛名。

訓令說:我輩辦任何事都要誠心誠意,不要去追求虛名。我自 幼年履登皇位以來,凡是到宗廟祭祀及敬神禮佛,都在內(nèi)心充滿誠 意,嚴肅慎重。即使辦理國家事務(wù),對各位大臣也是真心相待,不 搞虛情假意。所以我經(jīng)辦任何事務(wù),全都一律出于誠心誠意,沒有 一絲一毫的虛偽做作。

康熙皇帝處在政治風暴的中心,履帝位長達六十一年,居然把 抱誠守信視為修身要務(wù),實在有些出人意料。世人多把官場等同 戰(zhàn)場,其間集中了暗算、欺詐和誣陷等各類手段。其實,那些虛偽 的伎倆縱然也有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突襲成功,但在至高無上的誠信 面前,在洞若觀火的銳眼之中,終究只會淪為令人不齒的雕蟲小 技,只會帶來萬劫不復(fù)的羞慚。領(lǐng)袖人物只有心懷誠信,下屬才會 感到可親可信,才會與之推心置腹,為之拼力奮斗。誠信是一面凝 人聚眾的具有無窮感召力的旗幟。誠信本身就是高屋建瓴的大 智慧。

2.蓋敬以存心,則心體湛然居中。

訓令說:對天下任何事都不可輕視疏忽,即使是極小極容易的 事,都應(yīng)該慎重對待。在事情還沒有發(fā)生的時候,就開始保持慎重 的態(tài)度,到了有事的時候就更能慎重應(yīng)對。一定要把小心謹慎的 精神堅持到底,使事情直到終結(jié)還像開始一樣認真。把謹慎的精 神不斷修持并長期堅持下去,反復(fù)練習,就會使這種精神在性命中 安定下來,這樣,就沒有任何事在自己手中白白廢棄或者難以辦到 了。大抵把慎重的精神放置心間,就能使心體清澈地處在中道的 位置,就如同有主人在家,自然能夠處理家務(wù)。這就是古人所說的 敬以直內(nèi)的意思!抖Y記》把毋不敬的名言冠于開篇,圣人僅 一句話,至深的道理就已經(jīng)完備了。

敬,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一個重要的修身原則,它不是指要隨時 保持一副盲目恭敬的體貌,而是指要練就一種嚴肅、慎重的心態(tài), 這種心態(tài)一旦外化為個人的稟性和作風,就會生成一種出色的辦 事能力。在一雙聚精會神的嚴肅慎重的目光之下,任何事情的復(fù) 雜和艱難程度無一不渙然冰釋。

3.用人雖宜信,然亦不可遽信。

訓令說:作為上司,任用人才雖然要相信他們,但也不能很快 就輕易地相信。下屬常?瓷纤镜男囊馑颍擅畹赝镀渌。

上司如果偏向某種嗜好,下屬必定投其所好來誘惑他。我對于各 種玩樂的技能無所不會,你們可曾看見我偏好某一種玩樂嗎?由 于這個緣故,凡是玩樂的技能都不能使我沉迷。

端起權(quán)力的美酒,最難得的是清醒。這種清醒來自對下屬所 采取的各種不正當?shù)那髮櫤透偁幨侄瘟巳挥谛亍閳猿衷瓌t和維 護公正,上司必須在自己嗜好方面,首先拆除那些讓不正當?shù)氖侄?能夠涉渡過來的橋梁。在凡藝俱不能溺我的康熙面前,一切投 機取巧之徒都只有望峰息心。

4.仁者以萬物為一體。

訓令說:仁者把天下萬物視為一體,惻隱之心在所到之處一觸 即發(fā)。把這種愛心盡情發(fā)揮,那么,天下的一切人和物無一不在其 覆蓋之中。把這種心情表達出來,慈祥、親善之情也就相應(yīng)產(chǎn)生出 來。凡是有利于人的事,就去做;不利于人的事,就予以放棄。事 情不分大小,愛心都總是無窮無盡的;盡情釋放我的心與力,讓天 下有緣人逐一得到我的善意。

任何一顆充滿仁愛的心都是一個廣闊無邊的海洋,都具有浸 天浸地的圣潔的力量。盡管未必每一束浪花都能到達天底下每一 個角落,但只要一息尚存,就源源不斷地奮起浪花,勇敢堅定地駕 馭著鼓動著這浩瀚的愛的心海。這是一顆帝王之心,一顆由中原 傳統(tǒng)文化鑄造出來的具有滿族血統(tǒng)的帝王之心。從這里也可以看 出中原文化擴展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演變過程及偉大意義。

5.自任其過。

訓令說:為人誰能不犯錯誤?但有的人犯了錯誤自己多半不 去承擔錯誤。我就不是這樣,在閑談中因偶爾健忘而錯怪了他人 的時候,我一定自己主動承擔過錯,并且說:這是我的錯誤。只有 這樣,才能得到人們的理解乃至為之感動,有些人甚至因此感到不 安。大凡能夠自己主動承擔錯誤的人,品德高尚的人居多數(shù)。

犯了錯誤卻不愿意承認錯誤,是誤以為承認錯誤就等于輸?shù)?了尊嚴。為了尊嚴而拒不認錯,不僅傷害了同事間坦誠共事的氣 氛,而且暴露出自己經(jīng)不起風浪的狹小胸懷,更把自己的尊嚴變成 了一種孤獨的固執(zhí)。領(lǐng)導者主動承擔錯誤,不僅能在感動大家的 同時拾回尊嚴,而且有利于營造出.種坦誠相處的追求真理的工 作氛圍。拒不認錯就等于堅持錯誤,堅持錯誤就等于自取滅亡。

承認錯誤是為了改正錯誤,只有能及時改正錯誤的人才能不斷增 益,自強不息。

6.人平日潔凈.則清氣著身。

訓令說:你們無論是居家在內(nèi)還是出門在外,都適宜保持清潔 干凈。人只要平日注意保持清潔干凈,一種清明之氣就會附著在 自己身上。如果接近污穢的東西,就會被混濁之氣所污染,清明之 氣就會被它漸漸蒙蓋和遮蔽住了。

人為萬物之靈,就應(yīng)該顯得清爽、高潔和靈秀。清氣是一種高 潔、智慧之氣,濁氣是一種骯臟、愚笨之氣。清氣是一種超拔空靈 的東西,只有保持潔凈的生活習慣才能使之悄然降臨?滴躏@然 是要求子孫在平時的飲食起居上注意培植和提升自己的精神 氣質(zhì)。

7.恒自知足。

訓令說:《老子》說:懂得滿足的人會很富有。又說:~匿得滿 足就不會招至恥辱,知道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就可以維持長 久之道。衣服不過是用來遮護身體的,奈何世上有些人穿上價值 千金的皮衣,還感到不滿足;不知道有的人穿著簡樸的衣服也一樣 舒適。食物不過起著充饑的作用,可有些人用巨額金錢來收貯食 物還感到不滿足,不知道有的人雖吃著粗茶淡飯還感到很快樂。

我思慮到這一點,長期自覺把握知足的分寸。雖然貴為天子,穿衣 也不過要求適體而已;雖富有四海,每天日常用膳的菜食從來不需 要多種花樣。這不是我很勉強地做到這一點,實在是順從天性自 然而然地這樣做。你們看到我這樣,應(yīng)該用節(jié)儉的品德互相勉勵 自己。

一個人一旦陷進追慕奢華的漩渦,欲望就會被花花世界押上 一條與日俱增且攀比不休的不歸路,這條路只會留下空勞心力的 結(jié)局和追悔莫及的慨嘆。智慧的人能在踏上這條路之前止步三 思,在于他能夠穿透驕奢的華彩,看準人生享受的本質(zhì):衣不過遮 體,食不過充腸;寧肯選擇在精神層面上理性地控制和延展創(chuàng)造帶 來的幸福。

8.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

訓令說:像我這樣處在萬民之上的人,要想推行法令,只有自 己率先垂范,才能使人們自然遵從。即便如吸煙這樣一件小事,雖 然不關(guān)很大的利害,但火災(zāi)的發(fā)生多由于此,所以我時時禁止。但 我不是不會吸煙,小時在養(yǎng)母家很喜歡吸煙。現(xiàn)在要禁止別人吸 煙,而自己卻不禁,將拿什么來說服人呢?所以就從此永遠不再吸 煙了。

當政者制定和推行法令,只有像康熙戒煙一樣痛下決心、從我 做起,才能使法令能夠公平正大地布行天下。如果在大會上正顏 厲色地要求部下廉政拒腐,自己卻在私下里瘋狂受賄,縱有再多再 嚴的懲治腐敗的法律條文,都只會淪為首先遭到自我嘲諷的一紙 空文。這種現(xiàn)象如果遲遲得不到糾正,任其潛滋暗長,世風就會變 成一個能消解和吞噬一切綱紀的黑洞。法大如天,無有例外,才能 顯出法令的威力和尊嚴。

9.恒勞而知逸。

訓令說:世人一般都喜歡安逸而厭惡勤勞,我心里認為人首先 只有堅持勤勞才懂得安逸。如果僅安于逸,一旦遇到勞苦就經(jīng)受 不起了。所以《易經(jīng)》說: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由此看來, 圣人以勤勞為福,以安逸為禍。

長期養(yǎng)尊處優(yōu),偶有勞作,即現(xiàn)氣喘吁吁;揮汗如雨之后,偶有 歇息,最能享受清風的吹拂?滴鹾銊诙莸挠^點確乎是至 理名言。只有通過勤奮的勞動才能創(chuàng)造和享受安逸的快樂。勤奮 是順境和逆境都共同依賴的重要的人生支柱。

10.念慮之正與不正.只在頃刻之間。

訓令說:人只要心思一動就形成了念頭,這念頭到底正與不 正,都在頃刻之間形成了。如果這個念頭不正,頃刻間自己就知道 了,立即使之歸正,自然使它不至于離道太遠!渡袝氛f:圣人不 端正念慮就會成為放蕩之人,放蕩之人能夠端正念慮就會成為圣 人。一個念頭的產(chǎn)生是很細微的,安靜時候它就保存在體內(nèi),動作 起來就要認真審察它。一定要使它俯仰無愧,才是實在功夫。因 此古代圣人治心重在防守念頭初起之際,這時事情還沒有開始發(fā) 生,所以用力很小,得到的功效卻十分巨大。

這是古人所倡導的正心的工夫。人要學會對自己心中形成 的念頭進行自我審視,要把這個念頭放置到天地大舞臺中,審判它 的是非利弊。把正確的有利的念頭予以保持,錯誤的有害的念頭 予以熄滅。只要能夠?qū)π哪畹拿妊窟M行自我審視并進行適當取 舍,就能在事情發(fā)生之前收取萬全制勝之功。

1 1.凡人之心志有所專.即是養(yǎng)身之道。

訓令說:人如果能專心于一門藝術(shù)或一種技巧,心靈就不會時 刻眷戀外物,這就對養(yǎng)身十分有益。我所了解的明代遺臣以及我 朝前輩中善于書法的人,都享有高壽且身體強健。也還有善于繪 畫的漢族人,他的巧藝比他人杰出的都能活到七八十歲,身體強 健,畫作如常,不顯老態(tài)。由此可見,凡是讓心志有個專一的定向, 就是養(yǎng)身之道。

康熙在前文曾經(jīng)說過諸藝不能溺我,這里又主張專心于一 藝一技,豈不自相矛盾?前文中的藝,是指呼朋邀友醉心于玩 樂,這里的藝是指專精于一門高雅的技藝。前面的藝容易使 當權(quán)者陷進腐敗,影響決策的公正性;后面的藝使人專心獨處, 涵養(yǎng)身心。人生在世如不借助一門技巧收聚心力,就會時刻眷戀 外物,虛空得發(fā)慌,只有到處追朋逐友,在不斷陪人吃喝玩樂中消 磨心力,虛擲年華,到頭來自己不僅空無所獲,甚至還帶回一腔爭 風吃醋的憤懣;而一旦離開了人群,又覺得百無聊賴,感到形影相 吊,甚至不敢面對空虛至極的自己。實在不如專心于一門技藝,既 能精進技藝,又可調(diào)心養(yǎng)身。

1 2.與之以物.必擇其所需用。

訓令說:人與人間發(fā)生一些接收和贈送禮品的事,在所難免。

遇到他人的生日慶典或其他喜慶的事,當然都要贈送一些禮品,但 要選擇他人需要且有用的東西,或者是他平日所喜愛的東西予以 贈送,才能盡足我的心意。不這樣,只因他人贈我什么禮品,我也 以此類禮品回贈給他,就等于只是互相交換禮品的名稱而已。這 些事情,人們都應(yīng)該留心。

康熙贈人禮品,推重為人所需用或平日所好的原則,目的 是托物言志,通過送出的禮品來體現(xiàn).自己對親友的實在與誠心, 使一件小小的禮品照亮了人間的情誼。而在當今社會,禮尚往來 的現(xiàn)象更為頻繁和復(fù)雜。那些得逞于禮品市場的假煙假酒,不能 說不是對世道人心所進行的長時間的展覽與羞辱。

1 3.多讀書則嗜欲淡。

訓令說:人生增進道德和成就功業(yè),都要從讀書開始。多讀 書,人的嗜好和貪欲就會變淡;嗜好和貪欲變淡,各項費用開支就 會儉省;費用儉省,人的各種鉆營和貪欲就會減少;鉆營和貪欲減 少,人為自己確立的品質(zhì)就會趨向高尚。

多讀書之所以能使人嗜欲淡,是由于讀書本身首先擠占了 嗜欲產(chǎn)生的時間和空間;更重要的是,讀書是與高人談話,書中的 真理能夠沖淡人們最容易產(chǎn)生嗜欲的現(xiàn)實氛圍。如果不能對這種 氛圍有所超拔和獨立,生活難免不被彌漫四周的鉆營和攀比的氛 圍壓迫得十分混亂和驚惶。所以康熙說:營求少則立品高。

1 4.持其志.無暴其氣。

訓令說:孟子說:保持志向,但又不可具有急猛之氣。人要想 提高自己的養(yǎng)身之道,也難以超出這兩句話。為什么呢?如果真 的做到?jīng)]有急猛之氣,那么心氣自然平和;能始終保持志向不變, 心志就不會被外界所動搖改變,自然安定。養(yǎng)身之道,還有比這更 重要的嗎?

志向,統(tǒng)一并決定著生命價值的主攻方向,能把人引進一種超 越現(xiàn)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遂志之路千回百轉(zhuǎn),滿目坎坷;猛烈和 急躁的心態(tài)在這條特殊的道路上顯得太短促、太簡單,經(jīng)不起各種 復(fù)雜路況的折騰與戲弄。只有平和的心態(tài)才能生出足夠的智慧與 耐力,才能逐一清除這條道路上的各種迷障。有了志向,就有了人 生布局的安定境界;這種安定,是一種不為亂花迷眼所誘惑、不為 險象環(huán)生所嚇倒的執(zhí)著與堅定。既有志向的引導,又有與之相應(yīng) 的心與力,這樣的人生,必定是真正有信心的、充實的和發(fā)展的 人生。

cOM更多句子大全小編推薦

康熙教子名言


1.不忍舍處 方得書味

訓曰:朱子云:「讀書須讀到不忍舍處,方是得書真味。若讀之數(shù)過,略曉其義即厭之,欲別求書者,則是于此一卷書猶未得趣也!勾搜詷O是。朕自幼亦嘗發(fā)憤讀書看書,當其讀某一經(jīng)之時,固講論而切記之。年來翻閱其中,復(fù)有宜詳解者。朱子斯言,凡讀書者皆宜知之。

2.進德修業(yè) 依于經(jīng)史

訓曰:凡人進德修業(yè),事事從讀書起。多讀書則嗜欲淡,嗜欲淡則費用省,費用省則營求少,營求少則立品高。讀書之法,以經(jīng)為主。茍經(jīng)術(shù)深邃,然后觀史。觀史則能知人之賢愚,遇事得失亦易明了。故凡事可論貴賤老少,惟讀書不問貴賤老少。讀書一卷,則有一卷之益;讀書一日,則有一日之益。此夫子所以發(fā)憤忘食,學如不及也。

3.為山九仞 未可偏廢

訓曰:從來有生知、有學知、有困知,及其成功,則一未有。下學既久,而不可以上達者,但功夫不可躐等而進,尤不可半途而廢!稌吩疲骸笧樯骄咆,功虧一簣!拐秊榘胪径鴱U者惜也。

4.為學之功 不在日用之外

訓曰:為學之功不在日用之外,檢身則謹言慎行,居家則事親敬長,窮理則讀書講義。至近至易,即今便可用力;至急至切,即今便當用力。用一日之力,便有一日之效。至有所疑,尋人問難,則長進通達,自不可量。若即今全不用力,蹉過少壯時光,即使他日得圣賢而師之,亦未必能有益也。

5.窮理求知 行事得之

訓曰:先儒有言:「窮理非一端,所得非一處;蛟谧x書上得之,或在講論上得之,或在思慮上得之,或在行事上得之。讀書得之雖多,講論得之尤速,思慮得之最深,行事得之最實!勾苏Z最為切當,有志于格物致知之學者,其宜知之。

6.忍耐一時 便覺無事

訓曰:天下未有過不去之事,忍耐一時,便覺無事。即如鄉(xiāng)黨鄰里間每以雞犬等類些微之事,致起訟端,經(jīng)官告理;或因一語戲謔,以致角口爭斗。此皆由不能因一時之小忿,而成爭訟之大端也?鬃釉唬骸感〔蝗虅t亂大謀!故ト酥裕晾泶嫜。

7.盡其人事 以聽天命

訓曰:古人云:「盡人事以聽天命!怪猎,是言乎!蓋人事盡而天理見,猶治農(nóng)業(yè)者耕墾宜常勤,而豐歉所不可必也。不盡人事,是舍其田而弗蕓也;不安于靜聽者,是揠苗而助之長者也?鬃舆M以禮,退以義,所以盡人事也。得之不得曰:「有命!故锹犔烀。

8.學以養(yǎng)心 亦可養(yǎng)身

訓曰:學以養(yǎng)心,亦所以養(yǎng)身。蓋雜念不起,則靈府清明,血氣和平,疾莫之攖,善端油然而生,是內(nèi)外交相養(yǎng)也。

9.立定腳跟 戰(zhàn)勝私欲

訓曰:朱子云:「人作不好的事,心卻不安,此是良心。但被私欲錮蔽,雖有端倪,無力爭得出。須是著力與他戰(zhàn),不可輸與他。知得此事不好,立定腳跟硬地行,從好路去,待得熟時,私欲自住不得。」此一節(jié)語乃人立心之最要處。良心能勝私欲,為圣為賢,皆此路也。欲立身心者,當詳究斯言。

10.存諸心 體諸身 求實得于己

訓曰:朱子云:「讀書之法,當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從容乎句讀文義之間,而體驗乎操存踐履之實,然后心靜理明,漸見意味。不然,則雖廣求博取,日誦五車,亦奚益于學哉!」此言乃讀書之至要也。人之讀書,本欲存諸心,體諸身,而求實得于己也。如不然,將書泛然讀之,何用?凡讀書人皆宜奉此以為訓也。

康熙《庭訓格言》讀書以明理為要


康熙《庭訓格言》讀書以明理為要

讀書以明理為要《庭訓格言》康熙。

訓曰:讀書以明理為要。理既明則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遇有疑難事,但據(jù)理直行,得失俱可無愧。《書》云:學于古訓乃有獲。凡圣賢經(jīng)書,一言一事,俱有至理,讀書時便宜留心體會,此可以為我法,此可以為我戒,久久貫通,則事至物來,隨感即應(yīng),而不待思索矣。

道理之載于典籍者,一定而有限,而天下事千變?nèi)f化,其端無窮。故世之苦讀書者,往往遇事有執(zhí)泥處,而經(jīng)歷事故多者,又每逐事圓融而無定見,此皆一偏之見。朕則謂當讀書時,須要體認世務(wù);而應(yīng)事時,又當據(jù)書理而審其事。宜如此,方免二者之弊。

【譯文】

讀書以明白道理為首要。道理如果明了那心里就有決定,因而對錯是非自己都可以判斷了。遇到有疑惑不解的事情,只要依據(jù)道理來推行,得失都沒有慚愧之處。《書》說:從占代訓誡中學習才會有所收獲。所有圣賢經(jīng)典著作,一句話一個事理,都有最精深的道理,讀書的時候就應(yīng)用心體會,這樣才可成為我的標準,這樣才可成為我的戒慎,時間久了就會融會貫通,那有事情出現(xiàn),依據(jù)感受就可應(yīng)對,而不需思考了。

在典籍上記載的道理,只有那么多,但天下的事情變化多端,無窮無盡。因此世上刻苦讀書的人,往往遇到事情執(zhí)拘泥,不懂變通,那些經(jīng)歷事情多的人,義往往遇事圓滑而沒有確定的見解,這兩種人都帶有片面性。我認為在讀書時,一定要大量經(jīng)歷治世的事務(wù),在應(yīng)對事情時,就根據(jù)書本知識反復(fù)研究那個事情。只有這樣,才能免于這二者的弊端。

【小傳】

康熙(1654-1722年),愛新覺羅玄燁,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他8歲登基,14歲親政,在位61年,是中圍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他是中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捍衛(wèi)者.

奠定了清朝興盛的根基,開創(chuàng)出康乾盛世的大好局面,奠定了清王朝二百多年的統(tǒng)治。

嚴謹治學,修身養(yǎng)生,精通技藝,培養(yǎng)品德,讀書明史,敬業(yè)養(yǎng)生。康熙帝的教子理念,體現(xiàn)了一代君工的智慧,康熙身后的兒孫們,多數(shù)能文能武,尤其在他之后的兩個杰出的帝王:雍正皇帝,勤于政事,謀略過人;乾隆皇帝,文治武功兼修。

康熙積極地讓皇子學習各種技藝和知識,學習的課程包括滿文、漢文、蒙文和經(jīng)史等文化課,還有騎射、游泳等軍事、體育課目。康熙還紊自檢查皇子們的一切活動,了解他們的學習情況,審閱他們的文章,并要他們當面解釋功課。他不希望皇子們過分嬌生慣養(yǎng);恰恰相反,他希望他們能吃苦耐勞,盡早地堅強起來,并習慣于簡樸的生活;首觽兩磉叺娜,誰都不敢掩飾他們的哪怕是一個微小的錯誤。因為他們明白,如果這樣做,就要受到嚴厲的懲罰。胤祉是康熙諸子中的文化人,康熙讓他負責修輯律呂、算法諸書,在暢春園蒙養(yǎng)齋開館,《律令淵源》和《古今圖書集成》都因此而名聞。

圣諭廣訓全文譯文_雍正皇帝帝王家訓


圣諭廣訓全文譯文_雍正皇帝帝王家訓

【圣諭廣訓--雍正】

【作者介紹】

雍正(1678-1735年),姓愛新覺羅,名胤稹。康熙皇帝玄燁第四子,生母是孝恭仁皇后烏雅氏。幼時曾受過比較嚴格的皇室家庭教育,曾隨其父四處巡訪,或奉命出差辦事,受到了一定的實踐鍛煉。在后來皇位斗爭白熱化的時刻,他統(tǒng)觀全局,善用心計,最終在康熙死后繼登皇位。

雍正在位的十三年里,勵精圖治,勇于改革,通過實行攤丁入畝、停止戶口編審、耗羨歸公和養(yǎng)廉銀等制度,協(xié)調(diào)了生產(chǎn)關(guān)系,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階級矛盾。他致力于整飭吏治,打擊貪官污吏,打擊朋黨,清除允褪、年羹堯、隆科多等集團的危險分子,改革八旗旗務(wù),削弱下五旗王公的勢力,制造文字獄,實行文化專制主義等措施,加強了皇權(quán)統(tǒng)治,并造成比較清明和穩(wěn)定的政治格局與社會環(huán)境。

綜觀其一生,盡管他鎮(zhèn)壓了貴州苗民起義,應(yīng)當批判,但他仍然是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

【導讀】

《圣諭廣訓》不僅是著名的帝王家訓、庭訓,而且也是名副其實的廣訓。

盡管《圣諭廣訓》同前面所敘述的完全意義上的帝王家訓、庭訓不完全一樣,有其面向全國的一面;但是,就其著作目的而言,同前面完全一致。《圣諭廣訓》首先是皇室家訓,要求在位的皇帝及其皇嗣首先要貫徹執(zhí)行的,同樣也是為璣固清王朝的專制統(tǒng)治服務(wù)的。

【圣諭廣訓序】

《書》日:每歲孟春,遒人以木鐸徇于路!队洝啡眨核就蕉枇Y以節(jié)民性,明七教以興民德。此皆以敦本崇實之道,為牖民覺世之模。法莫良焉,意莫厚焉。我圣祖仁皇帝久道化成,德洋恩普,仁育萬物,義正萬民。六十年來宵衣旰食,只期薄海內(nèi)外,興仁講讓,革薄從忠,共成親遜之風,永享升平之治。故特頒上諭十六條,曉諭八旗及直省兵民人等,自綱常名教之際,以至于耕桑作息之間,本末精粗,公私巨細,凡民情之所習,皆睿慮之所周,視爾偏民誠如赤子。圣有謨訓明證,定保萬世,守之莫能易也。

朕纘承大統(tǒng),臨御兆人,以圣祖之心為心,以圣祖之政為政。夙夜黽勉,率由舊章。惟恐小民遵信奉行,久而或怠,用申誥誡,以示提撕。謹將上諭十六條尋繹其義,推衍其文,共得萬言,名日《圣諭廣訓》。旁證遠引,往復(fù)周詳,意取顯明,語多直樸。無非奉先志以啟后人,使群黎百姓家喻而戶曉也。愿爾兵民等仰體圣祖正德厚生之至意,勿視為條教號令之虛文,共勉為謹身節(jié)用之。庶人盡除夫浮薄囂凌之陋習,則風俗醇厚,家室和平。在朝廷德化,樂觀其成。爾后嗣子孫,并受其福。積善之家,必有余慶。其理豈或爽哉!

【譯文】

《尚書》說:每年頭春時節(jié),執(zhí)掌政教法令的官員手拿大鈴,邊走邊振鳴,向民眾宣示于交通要道,以引起眾人的注意!抖Y記》說:主管民事的官吏修訂有關(guān)衣飾、婚喪、祭奠、飲食、交往等禮規(guī),以便于節(jié)制民眾的思想言行;闡發(fā)父子、兄弟、夫婦、君臣、長幼、朋友、主客之間的倫理關(guān)系,.以便于振興百姓的良好品行。這都是以重視根本崇尚實際的道理,作為開通民智、啟迪民眾的榜樣。方法無不優(yōu)善,用意無不深厚。我的父親圣祖仁皇帝長時間實踐治世馭民之道,并且卓有成效,心意廣闊,恩遍天下,其友愛之心培育了世上的萬事萬物,其思想言行影響著他的億萬臣民。在位六十余年,由于勤于政務(wù),常常天未亮就起床,天黑才吃飯,殷切希望舉國上下興仁義講禮讓,革除輕浮以從忠實,共同形成一種親密謙遜的風氣,永遠保持一種興盛的景象。所以他特意頒布指令十六條,明確告訴八旗人等和全國人民,從古有之綱常倫理、圣人言語,甚至于在耕田種地休養(yǎng)生息的問題上,本末精粗,公私巨細,凡民情所關(guān)之事,都深思熟慮得很周到,把全國人民當做子民百姓來對待。賢明的先君為我們留下了謀劃治世法則的顯明例證,可以作為萬世后代永遠謹守的良法,應(yīng)當守之不能輕易更改。

我繼承先君之大業(yè),治理著億萬人民,決心以先君之心為心,以先君之政為政。我早晚激勵自己,要一切秉承舊有體制,延續(xù)前朝風范。

但我害怕一般民眾遵照實行,時間長了或許懶惰松懈,特予重申警告,以表明提醒之意。我謹慎其事地將先君所頒旨令十六條尋繹其道理,推敲延伸其文字,加起來有萬余字,取名為《圣諭廣訓》。同時又引經(jīng)論據(jù),反復(fù)斟酌,盡量做到情簡意明,語言通俗易懂,質(zhì)樸無華。這樣做的目的無非是為了用前人的精神來啟迪后人,使天下之臣民人人都知道其用心之所在。我衷心希望廣大兵民人等仔細體會先帝端正品性重視民生的極好意愿,不要把它看做一般說教式的不講求實效的條條框框,而將其共勉為加強自身修養(yǎng)并在實踐中加以發(fā)揮的準則。如果人人都自覺除去不講實際、狂妄自大的壞習慣,那么整個社會就將出現(xiàn)一種風俗淳厚,合家歡樂的興旺景象。在朝廷說來,端正人民品性的目的就能高興地看到其成效了。你們這些子孫后代,也就能得到無窮的好處。那些講究友善的家庭,必定其樂無窮。這方面的道理難道會有差錯的嗎?

一、敦孝弟以重人倫我圣祖仁皇帝臨御六十一年,法祖尊親,孝思不匱,欽定《孝經(jīng)衍義》一書,衍釋經(jīng)文,義理詳貫,無非孝治天下之意。故圣諭十六條,首以孝弟開其端。

朕丕承鴻業(yè),追維往訓、推廣立教之思,先申孝弟之義,用是與爾兵民人等宣示之。夫孝者,天之經(jīng)、地之義、民之行也。人不知孝父母,獨不思父母愛子之心乎!方其未離懷抱,饑不能自哺,寒不能自衣,為父母者則跬步不離,疾痛則寢食俱廢,以養(yǎng)以教,至于成人。復(fù)為授家室,謀生理,百計經(jīng)營,心力俱瘁。父母之德,實同昊天罔極。

人子欲報親恩于萬一,自當內(nèi)盡其心,外竭其力,謹身節(jié)用,以勤服勞,以隆孝養(yǎng)。毋博弈飲酒,毋好勇斗毆,毋好貨財私妻子?v使儀文未備,而誠愨有余,推而廣之,如曾子所謂居處不莊非孝,事君不忠非孝,蒞官不敬非孝,朋友不信非孝,戰(zhàn)陣無勇非孝,皆孝子分內(nèi)之事也。至若父有冢子,稱日家。督弟有伯兄,尊日家長。凡日用出入,事無大小,眾子弟皆當咨稟焉。飲食必讓,語言必順,步趨必徐行,坐立必居下,凡以明弟道也。

夫十年以長,則兄事之;五年以長,則肩隨之;況同昊之人乎?故不孝與不弟相因,事親與事長并重。能為孝子然后能悌弟,能為孝子悌弟然后在田野為循良之民,在行間為忠勇之士。爾兵民亦知為子當孝,為弟當悌,所患習焉不察,致自離于人倫之外。若能痛自愧悔,出于心之至誠,竭其力之當盡,由一念孝弟積而至于念念皆然,勿尚虛文,勿略細行,勿沽名而市譽,勿勤始而怠終,孝弟之道庶克敦矣。夫不孝不弟,國有常刑。然顯然之跡,刑所能防;隱然之地,法所難及。設(shè)罔知愧悔,自陷匪僻,朕心深為不忍。故叮嚀告誡,庶爾兵民咸體朕意,感發(fā)興起,各盡子弟之職。於戲!

圣人之德,本于人倫;堯舜之道,不外孝弟。孟子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爾兵民其毋視為具文焉!

【譯文】

我的父皇掌政六十一年,法令循自前代并且尊親敬長,恭孝的觀念一點也不缺乏。曾經(jīng)親自主持制定《孝經(jīng)衍義》一書,重點闡發(fā)經(jīng)典之文,義理詳會貫通,無非是要表明以孝道治天下的意思。所以,他所頒布的圣諭十六條,首先即是以兒子孝敬父母、弟弟敬重兄長之義作為開頭。

我繼承先帝大業(yè),追憶他以往對我的教導,首先重申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借以對天下臣民進行發(fā)揚。孝的問題,是天下萬事萬物頭等緊要的問題。一個人不知道孝順父母,難道他不想想父母對他是如何百般愛護的心情嗎?當他還在父母懷抱的時候,餓了不能自己找到吃的,冷了不能自己找到穿的,父母則半步不離其身,他有了病痛,父母連睡覺飲食都會顧不及,殷勤撫養(yǎng)教導,使之長大成人。緊接著,又要為他主持成家,謀劃生活的路子,真是千方百計,苦心操持,耗盡了全部心血和精力。父母對兒女的恩德,好比那浩瀚的天空一樣無邊無際。

一個人如想要報答父母雙親的恩情于萬一,那么他就應(yīng)該內(nèi)外盡心竭力,謹身節(jié)用,勤苦耐勞,以高度發(fā)揚其孝順的精神。不要好玩貪杯,不要逞強好斗,不要貪圖錢財私留于妻子兒女。即使言行有不周到完備的地方,也應(yīng)該做到誠懇仁愛有余,以此推廣普及。正如孔子的學生曾參所說的,居家言行不莊重則不孝,為皇帝辦事不忠心則不孝,做官不檢點自己的品行則不孝,對朋友不講信任則不孝,在戰(zhàn)場上貪生怕死則不孝,這些都是作為一個孝子本身應(yīng)該做到的事情。至于如果父親有長子,稱之為家。督教弟弟有兄長,尊稱為一家之長。凡日常生活收入支出,事無大小輕重,全家人都應(yīng)該向他請示匯報。飲食必須對他謙讓,語言必須對他服從,走路必須跟在他的后面慢慢而行,坐著或者站立必須在他的下面,這一切都是為了明確子弟對長者必須敬愛的道理。

在社會交往中,有比自己長十歲的人則尊稱為兄,年長五歲的人則以朋友相稱,何況同胞親兄弟呢?所以,不孝順與不敬重相聯(lián)系,對待雙親與對待兄長同等重要。能夠成為一個孝順父母的兒子,然后就可以成為一個敬愛兄長的弟弟。能夠成為一個既是孝子又是敬愛兄長的人,然后在鄉(xiāng)村就可以成為一個善良的老百姓,在軍營就可以成為一個忠勇雙全的人,你們這些臣民雖然也知道作為兒子應(yīng)當孝順父母,作為弟弟應(yīng)當敬愛兄長的道理,但是我所擔憂的是你們對自己的習慣不能夠隨時覺察,乃至于把自己排除于綱常倫理的范圍之外。如果能痛下工夫,出之于內(nèi)心深處的省悟,竭盡全力改過,由小到大,由淺到深,久而久之,就會對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領(lǐng)略日深,實效日速。與此同時,不崇尚虛華的說教,不忽略細微的行動,不沽名釣譽,不有始無終,那么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問題就會解決得很好。關(guān)于不孝順父母、不敬愛兄長的言行,國家有明確統(tǒng)一的規(guī)定予以處罰。然而,明顯的跡象,刑法可以防范;暗存之處,法令就很難約束得到了。假如不知悔改,自甘墮落,那么我這個當皇帝的人就會深感不安。所以不厭其煩,諄諄告誡,希望天下民眾都真正體會我的用意所在,感奮興起,人人盡到做子弟的責任。

啊!圣人的品行之所以高尚,從根本上說來源于對人與人之間尊卑高下的重視;堯舜的思想道德,不外乎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為主。孟子說:如果人人都做到應(yīng)該親近者親近,應(yīng)該敬愛者敬愛,那么天下就會興盛太平。我誠懇希望全國人民,切莫把它看做一紙空文!

一、和鄉(xiāng)黨以息爭訟古者五族為黨,五州為鄉(xiāng),睦姻任恤之教由來尚矣。顧?quán)l(xiāng)黨中生齒日繁,比閭相接,睚眥小失,狎昵微嫌,一或不誡,凌就以起,遂至屈辱公庭,委身法吏,負者自覺無顏,勝者人皆側(cè)目,以里巷之近而舉動相猜,報復(fù)相尋,何以為安生業(yè)、長子孫之計哉?!圣祖仁皇帝憫人心之好競,思化理之貴淳,特布訓于鄉(xiāng)黨,日和所以息爭訟于未萌也。朕欲咸和萬民,用是申告爾等以敦和之道焉。

《詩》曰:民之失德,干緱以愆。言不和之漸,起于細微也。

《易訟》之象日:君子以作事,謀始言息訟。貴絕其端也。是故,人有親疏。概接之以溫厚。事無大小,皆處之以謙沖。毋恃富以侮貧,毋挾貴以欺賤,毋飾智以欺愚,毋倚強以凌弱,談言可以解紛,施德不必望報。

人有不及,當以情。环且庀喔,當以理遣,此既有包容之度,彼必生愧悔之心。一朝能忍,鄉(xiāng)里稱為善良;小忿不爭,閭黨推其長厚。鄉(xiāng)黨之和,其益大矣。古云:非宅是卜,鄉(xiāng)鄰是卜。緩急可恃者,莫如鄉(xiāng)黨。務(wù)使一鄉(xiāng)之中父老子弟聯(lián)為一體,安樂憂患視同一家。農(nóng)商相資,工賈相讓,則民與民和。訓練相習,汛守相助,則兵與兵和。兵出力以衛(wèi)民,民務(wù)養(yǎng)其力;民出財以贍兵,兵務(wù)恤其財,則兵與民交相和。由是而簞食豆羹,爭端不起;鼠牙雀角,速訟無因。豈至結(jié)怨耗財,廢時失業(yè),甚且破產(chǎn)流離,以身殉法而不悟哉!若夫巨室耆年,鄉(xiāng)黨之望;膠庠髦士,鄉(xiāng)黨之英,宜以和揖之風為一方表率。而奸頑好事之徒,或詭計挑唆,或橫行嚇詐,或貌為洽比以煽誘,或假托公言而把持,有一于此,里閘非寧。鄉(xiāng)論不容,國法俱在,爾兵民所當謹凜者也。夫天下者,鄉(xiāng)黨之積也。爾等誠遵圣祖之懿訓,尚親睦之淳風,孝弟因此而益敦,宗族因此而益篤。里仁為美,比戶可封。訟息人安,延及世世。協(xié)和遍于萬邦,太和磴于宇宙。朕與爾兵民永是賴矣。

【譯文】

我國古代周朝時曾經(jīng)確定民戶編制,一族為一百家,以五族即五百家為一黨,以五黨即二千五百家為一州,合五州即一萬二千五百家為一鄉(xiāng),對人民有關(guān)和睦、聯(lián)姻、任免、撫恤等方面的教誨從來就很重視。

但看鄉(xiāng)黨、宗族中人口日益增多,一家一巷間相互接連,怨恨之情小有發(fā)生,親近之情稍生嫌隙,一旦不加以警惕注意,則麻煩的事情就會產(chǎn)生,以至于發(fā)展到糾紛不斷,鬧到屈辱官署,托身獄吏,敗訟者自覺臉上無光,勝訟者則人人對他看不起,以相親相鄰經(jīng)常生活在一塊而舉動相互疑心,尋求報復(fù)的機會,這怎么能夠做到為安居樂業(yè)、為教養(yǎng)子孫后代去籌劃辦法呢?!我的父親圣祖仁皇帝可憐人心之好強爭勝,思教導民眾之道理很重要,特意布訓于鄉(xiāng)里,指出和睦親近可以止息爭端于未發(fā)之際。我決心以調(diào)和天下民情為己任,從而重申告誡你們?nèi)绾斡H近和睦的道理。

《詩經(jīng)》上說:人與人之間之所以不和睦,只是在開始于細小的事情上未加以防范!兑捉(jīng)訟》之象上說:有才德的人上任治事,首先考慮的是如何設(shè)法制止人與人之間的糾紛。重視的是把爭端消滅于萌芽狀態(tài)之中。這個道理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雖有親疏遠近之分,但應(yīng)一概予以溫厚親誠。凡事無論大小輕重,都要處之以謙遜的態(tài)度。

不要自恃富裕以侮辱貧困之人,不要挾持尊貴以欺凌低賤之人,不要假托聰明以欺侮愚笨之人,不要倚仗強勢以凌慢弱小之人,談話之中可以化解糾紛,施德于別人不要希望圖報。人家如有做得不周到的地方,應(yīng)當以情感來加以原諒;出現(xiàn)了意料不到的尋釁鬧事糾紛,應(yīng)當以道理去加以排解。你既然有寬容的氣度,他則必然會產(chǎn)生悔悟之心。一時能夠忍耐,鄉(xiāng)里稱為善良之人;小小生氣之事不予計較,閭黨推為長厚之人。鄉(xiāng)黨之和,其好處大得很。古語說:不是占卜住宅,而是選擇鄰居。有什么緩急之事可以依靠著,不如鄉(xiāng)里中的鄉(xiāng)鄰戚友。務(wù)必使一鄉(xiāng)之中上下聯(lián)成一體,安樂憂患看做一家;種地經(jīng)商者相互資助供給,工匠和做生意的人相互推讓支持,于是民與民之間就會和睦相處。訓練方面相互習演,防守方面相助配合,于是兵與兵之間關(guān)系和諧融合。兵出力以衛(wèi)民之生命財產(chǎn)安全,民一定致力其供養(yǎng)之任;民出財以供給于兵,兵一定致力于愛惜民財,則兵與民彼此和睦共處。從而老百姓挑著盛有豆粥之類的食物慰勞士兵,秩序井然,爭端之事不會發(fā)生;無端尋釁鬧事的人,要想很快興起一場官司也就沒有緣由了。如果都是這樣,怎么會弄到相互結(jié)怨而耗費資財,荒廢時光而失去生業(yè),甚至于破產(chǎn)流離,以身殉法而不醒悟呢?那些大家族中的年老之人,是鄉(xiāng)黨中的希望所在;在學校里的英彥之士,則是鄉(xiāng)黨中的精英,理應(yīng)以和諧揖睦之風范為所在之一帶人民的表率。而奸巧愚頑、好事生非的人,或者施以詭計百般調(diào)唆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或者橫行鄉(xiāng)里嚇詐錢財,或者表面上看起來和諧親切而骨子里卻百般煽惑誘使,或者假托客觀公正的言辭而把持地方一切。這里如果有其中的一件事,則鄉(xiāng)里內(nèi)部就不會安寧。這既為鄉(xiāng)里的輿論所不容許,而且國家的法紀俱在,你們兵民人等應(yīng)當以忠誠的態(tài)度嚴格加以遵守。一個國家之所以存在,是由一鄉(xiāng)一黨之積聚集合而來。你們誠摯地遵守我的父親圣祖仁皇帝美好的訓諭,崇尚親近和睦的淳厚風氣,孝順父母、敬愛兄長之事就會越來越做得好,宗族內(nèi)部的人就會因此而越來越忠厚篤實。被人尊稱為仁者所居之地,家家戶戶可以安居樂業(yè)。爭端不起而人人相安無事,且將代代延續(xù)下去。協(xié)調(diào)和諧之風遍布于全國各地,萬物相和之元氣蒸蒸日上于天下。我與爾等天下臣民就永遠可以依賴于此了。

二、重農(nóng)桑以足衣食朕聞養(yǎng)民之本,在于衣食。農(nóng)桑者,衣食所由出也。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古者天子親耕,后親桑,躬為至尊,不殫勤勞,為天下倡。凡為兆姓,圖其本也。夫衣食之道,生于地,長于時,而聚于力。本務(wù)所在,稍不自力,坐受其困。故勤則男有余粟,女有余帛;不勤則仰不足事父母,俯不足畜妻子。其理然也。

彼南北地土雖有高下燥濕之殊,然高燥者宜黍稷,下濕者宜粳稻。

食之所出不同,其為農(nóng)事一也。樹桑養(yǎng)蠶,除江浙、四川、湖北外,余省多不相宜。然植麻種棉,或績或紡,衣之所出不同,其事與樹桑一也。愿吾民盡力農(nóng)桑,勿好逸惡勞,勿始勤終惰,勿因天時偶歉而輕棄田園,勿慕奇贏倍利而輒改故業(yè)。茍能重本務(wù),雖一歲所入,公私輸用而外,羨余無幾,而日積月累,以至身家饒裕,子孫世守,則利賴無窮。不然,而舍本逐末,豈能若是之綿遠乎?至爾兵隸在戎伍,不事農(nóng)桑,試思月有分給之餉,倉有支放之米,皆百姓輸納以散給。

爾等各贍身家,一絲一粒,莫不出自農(nóng)桑。爾等既享其利,當彼此相安,多方扦衛(wèi),使農(nóng)桑俱得盡力。爾輩衣食永遠不匱,則亦重有賴焉。若地方文武官僚俱有勸課之責,勿奪民時,勿妨民事,浮惰者懲之,勤苦者勞之,務(wù)使野無曠土,邑無游民,農(nóng)無舍耒耜,婦無休其蠶織,即至山澤園圃之利,雞豚狗彘之畜,亦皆養(yǎng)之有道,取之有時,以佐農(nóng)桑之不逮。庶幾克勤本業(yè),而衣食之源溥矣。所慮年谷豐登,或忽于儲蓄布帛充贍,或侈于費用不儉之弊與不勤等,甚且貴金玉而忽菽粟,工文繡而廢蠶桑,相率為紛華靡麗之習,尤爾兵民所當深戒者也。

自古盛王之世,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享富庶之盛而致教化之興,其道胥由乎此。我圣祖仁皇帝念切民依,嘗刊《耕織圖》頒行中外,所以敦本阜民者甚至。朕仰惟圣諭念民事之至重,廣為詮解,勸爾等力于本務(wù)。余一人衣租食稅,愿與天下共飽暖也。

【譯文】

我知道吃飯穿衣是養(yǎng)民的根本,而種地養(yǎng)蠶則是吃飯穿衣的來源。

男人不耕種田地就有可能挨餓,女人不紡紗織布就有可能受凍。

古代做皇帝的人在每年春季到來時舉行耕田的典禮,皇后則在春季的最后一個月里舉行躬親紡織的典禮,把種地養(yǎng)蠶的事情看得特別的重要,身為至尊但不顧辛勞、竭盡全力為天下人作出表率。這一切都是為了天下人民,這些則是重視養(yǎng)民治國的根本。吃飯穿衣之道,在于讓莊稼生于適合于它的土地,長于適合于它的時令季節(jié),而要最后取得好的結(jié)果則要靠人力。根本任務(wù)所在,稍不自己努力去實現(xiàn),就會坐受其困苦。所以,勤勞則男子有剩余的糧食,女子有多余的衣物;不勤勞則上不能侍奉父母雙親,下不能供養(yǎng)妻子兒女。其道理就是這樣。

南北地土雖有高低、干燥濕潤的區(qū)別,然而高坡干旱之地適宜種植五谷雜糧,低下濕潤之地適宜種植粳稻。糧食的生產(chǎn)來源和方式不同,但卻都是農(nóng)業(yè)方面的事情。種植桑樹以養(yǎng)蠶,除了江蘇、浙江、四川、湖北以外,其他省份大都不適宜此事。然而,種植麻類和棉花等經(jīng)濟作物,或者搓麻線麻繩,或者紡紗織布,衣服之制造不同,而其與種桑養(yǎng)蠶的事情是一致的。希望我全國老百姓盡自己之力而把吃飯穿衣方面的事情辦好,不要好逸惡勞,不要起初勤勞,最后懶惰,有始而無終,不要一碰到因天災(zāi)收成偶然歉收就輕易拋棄自己的田產(chǎn)家園,不要看到某一貨物緊缺可以賺大錢而總是改變自己以往的職業(yè)。假如能夠注重務(wù)本,雖一年收獲的糧食,除去所需公私花費之外,剩余不多;但只要日積月累,就可以身家富裕,加上子孫世守,則利賴無窮。如果舍本逐末,豈能如是延綿長遠之生計嗎?至于你們兵士隸在軍營,不耕種田地,不植桑養(yǎng)蠶,試思每月有分給之餉銀,倉庫里有按日支放之米糧,都是由于老百姓繳納才得以無缺食之虞。

你們各人供給自己和家里人的食物錢財,一絲一粒,都來自于老百姓種田耕地、植桑養(yǎng)蠶。你們既然享受其利,那么應(yīng)當彼此相安,多方捍衛(wèi),為老百姓提供一個安定祥和的環(huán)境,使其盡力把田地種好。你們這些當兵的吃飯穿衣永遠不會缺乏,主要的依靠也就在于此。假如地方文武官吏都知道有勸導督教的責任,不占據(jù)老百姓從事農(nóng)桑的農(nóng)時,不妨礙老百姓從事農(nóng)桑的農(nóng)事,對輕浮懶惰之人加以懲罰;對勤苦耐勞之人加以慰勞獎賞,務(wù)必使鄉(xiāng)村無荒廢之地,城鎮(zhèn)無游手好閑的人,男人不舍棄其耕作農(nóng)具,婦女不休止其養(yǎng)蠶織布,即使是對于山上、水塘、園林、苗圃中瓜果蔬菜之類的收種,雞鴨狗豬等家畜方面的飼養(yǎng),也都講究方法,取之有時,用以輔助吃飯穿衣方面的不足。這樣,也許就可以專務(wù)自己的本業(yè),而吃飯穿衣之來源則會廣闊。所憂慮的是五谷豐登之年,或忽用儲蓄布帛補充供給,或由于奢侈而導致費用不儉之弊及不勤等,甚而有貴金玉而忽視豆谷,擅長在絲織品和衣服上繡有彩色花紋而廢棄蠶桑本業(yè),相互竟為紛華靡麗之風習,此尤需爾兵民人等應(yīng)當深以為戒的。

自古以來,興盛君王治理的社會,老年人穿的是絲織之衣,吃的是魚肉,老百姓不挨餓不受凍,共享富庶之盛而使得政教內(nèi)化之風氣日益興起,其道理全在于此。我圣祖仁皇帝思念關(guān)切天下人民生活之依歸,曾經(jīng)刊印《耕織圖》發(fā)行于全國各地,其所以注重根本、扶持民眾的意愿更加深切。我敬思圣祖仁皇帝圣諭思念民事之至關(guān)重要,廣為解說,勸天下臣民各自致力于農(nóng)桑本業(yè)。我一人穿衣吃飯都來自于百姓稅租,愿與天下民眾共享幸福之樂。

四、尚節(jié)儉以惜財用生人不能一日而無用,即不可一日而無財。然必留有余之財而后可供不時之用,故節(jié)儉尚焉。夫財猶水也。節(jié)儉猶水之蓄也,水之流不蓄,則一泄無余而水立涸矣;財之流不節(jié),則用之無度而財立匱矣。我圣祖仁皇帝躬行節(jié)儉之為天下先,休養(yǎng)生息,海內(nèi)殷富,猶就就以惜財用示訓。蓋自古民風皆貴乎勤儉,然勤而不儉,則十夫之力不足供一夫之用,積歲所藏不足供一日之需,其害為更甚也。夫兵丁錢糧有一定之數(shù),乃不知撙節(jié),衣好鮮麗,食求甘美,一月費數(shù)月之糧,甚至稱貸以遂其欲,子母相權(quán),日復(fù)一日,債深累重,饑寒不免。農(nóng)民當豐收之年倉箱充實,本可積蓄,乃酬酢往來,率多浮費,遂至空虛。夫豐年尚至空虛,荒歉必至窮困,亦其勢然也。似此之人,國家未嘗減其一日之糧,天地未嘗不與以自然之利,究至啼饑號寒、困苦無告者,皆不節(jié)儉所致。更或祖宗勤苦儉約,日積月累,以致充裕,子孫承其遺業(yè),不知物力艱難,任意奢侈,夸耀里黨,稍不如人,即以為恥,曾不轉(zhuǎn)盼遺產(chǎn)立盡,無以自存,求如貧者之子孫,并不可得,于是寡廉鮮恥,靡所不至。弱者餓殍溝壑,強者作愚犯刑。不儉之害,一至于此!兑住啡眨翰还(jié)若則嗟若。蓋言始不節(jié)儉,必至嗟悔也。爾兵民當凜遵圣訓,繹思不忘。

為兵者知月糧有定,與其至不足而冀格外之賞,孰若留有余以待可繼之糧?為民者知豐歉無常,與其但顧朝夕致貧窶之可憂,孰若留貯將來為水旱之有備?大抵儉為美德,寧以固陋貽譏,禮貴得中,勿以驕盈致敗。衣服不可過華,飲食不可無節(jié),冠婚喪祭各安本分,房屋器具務(wù)取素樸,即歲時伏臘,斗酒娛賓,從俗從宜,歸于約省,為天地惜物力,為朝廷惜恩膏,為祖宗惜往日之勤勞,為子孫惜后來之福澤。自此,富者不至于貧,貧者可至于富,安居樂業(yè),含哺鼓腹,以副朕阜俗誠民之至意!缎⒔(jīng)》有日:謹身節(jié)用以養(yǎng)父母。此庶人之孝也。爾兵民其身體而力行之。

【譯文】

每天所需要的用物,每天所需要花費的錢財,只要人活著,一天也不可缺少。然而,必須留存有余之錢財而后才可以供給不時所需之費用,因此節(jié)儉顯得非常重要。錢財好比水,節(jié)約勤儉好比水之積蓄儲存。如水在流淌之中不注意積蓄,則會一瀉無余而使之立即于干;錢財之花費不加以節(jié)制,則會用之無度而使錢財立即缺乏。我的父親圣祖仁皇帝身體力行節(jié)儉為全國人民作出了榜樣,休養(yǎng)生息,國內(nèi)富實,卻仍然緊縮開支以惜財用而示訓國人。自古以來最可貴的莫過于民風勤儉,然而勤而不儉,則十人之力不足以供給一人之費用,積一年所存不足以供給一日之需求,其后果更為嚴重。軍營士兵的錢糧有一定之數(shù)目,竟不知道節(jié)省著用,穿衣講究鮮艷華麗,飲食追求好吃好喝,一月花費數(shù)月之糧,甚至向別人借債以滿足自己的無窮欲望,本利相互變化制約,日復(fù)一日,債務(wù)深重,饑寒難免。農(nóng)民本當在豐收年間糧食錢財充裕之際,注意積蓄以待災(zāi)荒,竟多方交際往來,大都浮費浪用,從而弄到錢糧空虛。豐收之年尚至于錢糧空虛,災(zāi)荒歉收之年必至于窮困潦倒,發(fā)展到這個樣子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像這類的人,國家未曾減少其一日之糧,天地未曾不給予以自然之利,結(jié)果弄到啼饑號寒、困苦無告的原因,都是不知勤儉所造成的。更有因為祖宗勤苦儉約,日積月累,以致家業(yè)充足富裕,而子孫繼承其遺業(yè),卻不知財物來之不易,任意奢侈,在人面前顯示自己的富有,滿足其自己的虛榮心,稍稍不如人家,即以為羞辱,竟不要多久就把祖宗的遺產(chǎn)花光,以至到了無法養(yǎng)活自己的地步,即使想求做一個貧苦人家的子孫,也不可能了,于是寡廉鮮恥,毫無自尊心,什么事都干得出來。弱者因饑餓死于山溝,強者無視國法而犯刑。不善節(jié)儉之害,到了這樣嚴重的程度。《易經(jīng)》說:不節(jié)儉必定后悔。說的是一開始不節(jié)約,必至最終貧窮后悔不已。你們兵民應(yīng)當切實遵循我的父親圣祖仁皇帝的訓示,時刻謹記而不能忘。

當兵的人都知道每個月供應(yīng)的糧食數(shù)目有規(guī)定,與其到了不足之時而希望格外賞賜,何不留有余存以待可繼之糧?為民者應(yīng)當曉得豐歉難以預(yù)料,兮其只注意早晚致于貧窮的憂慮,為何不儲存以備將來為水旱災(zāi)害之有備無患?大體來說,勤儉節(jié)約為美德,寧可讓別人譏笑我見識鄙陋,授人禮物也要堅持貴在適中,不要以驕盈而致家道敗落。衣服不可過于華麗,飲食不可沒有節(jié)度,紅白喜事各按規(guī)矩,不可講究排場,房屋器具陳設(shè)務(wù)必取其簡利,就是在一年春夏秋冬和夏天的伏日、冬天的臘日這些重要時節(jié),設(shè)酒席招待賓客,也應(yīng)當依從風俗習慣,適宜適度,一切歸于節(jié)儉,為天地愛惜物力,為朝廷愛惜德惠膏脂,為祖宗愛惜往日之勤勞,為子孫愛惜后來之幸福恩惠。自此,富裕之人不至于轉(zhuǎn)為貧窮,而貧窮之人卻可以至于富裕,大家安居樂業(yè),天真淳樸而沒有詐偽,也符合我敦厚風俗、和諧民情的深切意愿!缎⒔(jīng)》上面說:謹慎言行、節(jié)約費用以供養(yǎng)父母雙親。意思是一般平民百姓對父母雙親要孝順。你們兵民應(yīng)當對此身體力行之。

五、隆學校以端士習古者家有塾,黨有庠,州有序,國有學,固無人不在所教之中。專其督率之地,董以師儒之官,所以成人材而厚風俗,合秀頑強懦使之歸于一致也。我圣祖仁皇帝壽考作人,特隆學校,凡所以養(yǎng)士之恩,教士之法,無不備至。蓋以士為四民之首,人所以待士者重,則士之所以自待者益不可輕。士習端而后鄉(xiāng)黨視為儀型,風俗由之表率。務(wù)令以孝弟為本,才能為末,器識為先,文藝為后。所讀者皆正書,所交者皆正士,確然于禮義之可守,惕然于廉恥之當存。惟恐立身一敗,致玷宮墻;惟恐名譽雖成,負慚衾影。如是,斯可以為士否?或躁競功利,干犯名教:習乎異端曲學而不知大道,騖乎放言高論而不事躬行,問其名則是,考其實則非矣。昔胡瑗為教授,學者濟濟有成;文翁治蜀中,子弟由是大化。故廣文一官,朕特飭吏部悉以孝廉明經(jīng)補用,凡以為興賢育才,化民成俗計也。然學校之隆,固在習教者有整齊嚴肅之規(guī),尤在為士者有愛惜身名之意。士品果端而后發(fā)為文章。非空虛之論,見之施為;非浮薄之行,在野不愧。儒者在國即為良臣,所系顧不重哉!

至于爾兵民恐不知學校之為重,且以為爾等無與,不思身雖不列于庠序,性豈自外于倫常?孟子曰: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

又日:人倫明于上,小民親于下。則學校不獨所以教士,兼所以教民。若黌宮之中,文武并列,雖經(jīng)義韜略,所習者不同;而入孝出弟,人人所當共由也。士農(nóng)不異業(yè),力田者悉能敦本務(wù)實,則農(nóng)亦士也;兵民無異學,即戒者皆知敬長愛親,一則兵亦士也。然則庠序者,非爾兵民所當隆重者乎?端人正士者,非爾兵民所則效者乎?孰不有君臣父子之倫?孰不有仁義禮智之性?勿謂學校之設(shè),止以為士,各宜以善相勸,以過相規(guī),向風慕義,勉為良善。則氓之蚩蚩,亦可以禮義為耕耘;赳赳武夫,亦可以詩書為甲胄。一道同風之盛,將復(fù)見于今日矣。

【譯文】

古時候家有家的學校,黨有黨的學校,州有州的學校,國有國的學校,原本每個人都在受教育之中。如專其督察之地,正以師儒之官,就可以造就人才而厚風俗,聚合智愚強弱使之歸于一致。我的父親圣祖仁皇帝執(zhí)政多年致力于培育人才,特別看重振興學校,只要是培養(yǎng)讀書人的思想,教導讀書人的方法,無不詳備周到。一般說來,因為讀書人為士農(nóng)工商之首,所以對待讀書人很敬重,而讀書人對待自己則更加不可隨便。這是因為讀書人養(yǎng)成了端正的品行習慣而后鄉(xiāng)里視作模范,良好風俗由此形成作為表率。所以讀書人一定要以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為重,才華能力為輕;以氣度見識為先,寫作方面的技能為后。所讀之書均為正道之書,所交之人都是正道之人,堅持禮義之可以遵守,敬懼廉恥之應(yīng)當保存。唯恐自己的身名敗壞,致使玷污師門聲譽;唯恐名譽雖已取得,而負有慚愧敗行之心。假如是這樣,就可以成為一個有知識的人了吧?或者有人急于與人比高下而爭功名利祿,干涉侵犯綱常名教,習慣于邪說和褊狹的言論而不知治事做人的大道理,追求夸夸其談而不去實踐,問其名則是,考其實則非。古代著名教育家胡瑗為學官,學者眾多而又有成就;漢景帝時文翁為蜀郡守,于成都起辦官學,這個地區(qū)的子弟因此而受到廣泛深入的教化。所以設(shè)立儒學教官一職,我特意督飭吏部一概以舉人、貢生等經(jīng)過嚴格科舉考試而獲得功名的人補用。所有這些都是為了興賢育才,達到育化民智、形成一種良好風俗的目的。然而,學校之興盛,固然在于熟悉教育的施教者應(yīng)有整齊嚴肅之規(guī)章,但作為一個讀書人,愛惜自己身名之意愿則尤為重要。他的品行果真端正而后可以闡發(fā)為文章。不是空洞虛偽的說教,要看得出在實際行動有作為;不是浮麗輕薄之行為,沒有當官亦不會感到有愧名。學識多、品行端正的儒者在朝廷即為良臣,學校與國家的關(guān)系難道不重要嗎?至于你們兵民恐怕不知道學校的重要,而且認為與你們無關(guān),不考慮自身雖然沒進過學校,但其品性豈可自己將其排除于倫理綱常之外?

孟子說:謹慎地從事學校的教育,再用孝悌的道理來反復(fù)重申。他又說:人與人之間尊卑高下的規(guī)則顯明于上層,則普通老百姓就會親密無間于下邊。這個道理說明,學校不是單純用來教育讀書人,還兼有教育廣大民眾的功能。如果學校中之文武并列,雖經(jīng)義韜略所習者各有不同,而有關(guān)了解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問題,則人人應(yīng)當共同由學校來啟發(fā)誘導。讀書的人和作田的人從總體上說并沒有根本的區(qū)別,只是分工不同而已,致力于耕種田地的人如能敦本務(wù)實,那么一個作田的人就如同一讀書的人;當兵的人與老百姓所受教育的根本內(nèi)容沒有區(qū)別。

這就是說當兵的人如果都知道尊敬長輩愛護親朋,那么當兵的人就如同一個讀書的人。然則各類學校就不應(yīng)該為你們兵民所當重視嗎?端人正士就不應(yīng)該為你們兵民所當仿效嗎?誰沒有君臣父子之間的人倫關(guān)系?誰沒有仁義禮智之類的天性?不要以為學校的設(shè)立,僅僅是為了讀書人,人人都宜以善相互勸導,以過失相互規(guī)誡,向往良好的風氣,仰慕可敬的義行,相互勉勵為良為善,如此則鄉(xiāng)間勞作小民之忠厚老實,亦可以禮義作為農(nóng)事的工具;雄健勇猛之軍營士兵,亦可以詩書作為御敵的本領(lǐng),古時候天道合一的盛況,定會在當今再現(xiàn)。

六、黜異端以崇正學朕惟欲厚風俗先正人心,欲正人心先端學術(shù)。夫人受天地之中以生,惟此倫常日用之道為智愚之所共由。索隱行怪,圣賢不取。

《易》言:蒙以養(yǎng)正,圣功以之!稌费裕簾o偏無頗,無反無側(cè),王道以之。圣功、王道,悉本正學。至于非圣之書,不經(jīng)之典,驚世駭俗,紛紛藉藉,起而為民物之蠹者,皆為異端,所宜屏絕。凡爾兵民愿謹淳樸者固多,間或迷于他歧,以無知而罹罪戾,朕甚憫之。

自古三教流傳,儒宗而外,厥有仙釋。朱子曰:釋氏之教,都不管天地四方,只是理會一個心。老氏之教,只是要存得一個神氣。此朱子持平之言,可知釋、道之本旨矣。自游食無籍之輩,陰竊其名以壞其術(shù),大率假災(zāi)祥禍福之事,以售其誕幻無稽之談。始則誘取資財以圖肥己,漸至男女混淆聚處為燒香之會,農(nóng)工廢業(yè),相逢多語怪之人。又其甚者,奸回邪慝,竄伏其中,樹黨結(jié)盟,夜聚曉散,干名犯義,惑世誣民。及一旦發(fā)覺,征捕株連,身陷囹圄,累及妻子。教主已為罪魁,福緣且為禍本,如白蓮、聞香等教,皆前車之鑒也。又如西洋教宗天主,亦屬不經(jīng),因其人通曉歷數(shù),故國家用之,爾等不可不知也。夫左道惑眾,律所不宥;師巫邪術(shù),邦有常刑。朝廷立法之意,無非禁民為非,導民為善,黜邪崇正,去危就安。爾兵民以父母之身生,太平無事之日,衣食有賴,俯仰無憂,而顧昧恒性而即匪,彝犯王章而干國憲,不亦愚之甚哉!我的父親圣祖仁皇帝漸民以仁,摩民以義。藝極陳常,煌煌大訓,所以為世道人心計者至深遠矣。爾兵民等宜仰體圣心,祗遵圣教,擯斥異端直如盜賊水火。且水火盜賊害止及身,異端之害害及人心。心之本體,有正無邪,茍有主持,自然不惑。將見品行端方,諸邪不能勝正;家庭和順,遇難可以成祥。

事親孝,事君忠,盡人事者即足以集天休。不求非分,不作非為,敦本業(yè)者即可以迓神慶。爾服爾耕,爾講爾武.安布帛菽粟之常,遵蕩平正直之化,則異端不待驅(qū)而自息矣。

【譯文】

我考慮要想民風淳樸,第一要端正人心,而要端正人心,又須首先端正學術(shù)。人承天地以生,唯此綱常倫理處處用得著的大道為聰明愚昧者之所共需。尋求事物隱僻之理,行為怪異,圣賢之人是不愿接受的。

《易經(jīng)》說:能在蒙昧、年幼時期就開始自養(yǎng)正道并得以堅持,就可以達到至高無上的功業(yè)德行的境界!渡袝芬舱f:無不平、無不正,無反復(fù)、無卑隘,就可以達到先王所行仁義正道的境界。圣人的功業(yè)德行和先王所行的正道,全都源于儒家正統(tǒng)學說。至于那些非圣賢之書,不精辟的典籍,使世俗均感到驚慌害怕,交橫雜亂,特別是為同胞同輩之禍害者,均為不合正道的言行,應(yīng)當予以排斥拒絕。你們兵民之中愿意謹守淳樸者固然很多,然而有時因分辨不清而誤入歧途,因無知而遭受不幸的罪過,我為他們感到憐憫憂慮。

自古以來,儒學、道學和佛學三教流傳于世,即除了以儒學為主體之外,其他還有道佛之學。朱熹說:佛家之學說,都不管天地萬物,只是注意一種思想。道家之學說,只是要存得一種精神。這種觀點,是朱熹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公平之言,可以知道佛教和道教之根本意旨。

自游食無籍之人,暗中盜取佛、道的名義以敗壞其術(shù),大都假借災(zāi)吉禍福之事,用以散布其誕幻無稽之言談。起初則誘取資財以圖肥己,逐漸發(fā)展到男女混雜聚集為禮拜神仙之會,農(nóng)工之人廢棄自己的本業(yè),相逢在一起大都是些語言怪異之人。又有其甚者,奸詐邪惡之人,潛伏其中,樹黨結(jié)盟,晚上聚集到一塊,早晨分散各處,侵犯名教禮義,迷亂世道、誣陷良民,無所不至。及至一旦事發(fā),被武力制裁逮捕,相互受其牽連,身陷監(jiān)獄,連累到妻子兒女。教會中之首要已為罪魁,幸福之因由此而又成為災(zāi)禍之本源,如民間秘密會黨團體白蓮、聞香等教之被鎮(zhèn)壓,都可作為前車之鑒。又如西方尊奉之天主教,亦屬于不合正道之學說,只因其信教之人通曉天文算數(shù),故國家承認其合法存在,你們不可不知道這個情況。那些邪門旁道迷惑民眾,為法律所不能寬恕;擅長于祈禱求神騙取錢財?shù)募樾爸g(shù),國家有固定之刑法加以懲處。朝廷立法之用意,無非是要做到制止民眾變壞,引導民眾為善行良,排斥邪惡,崇尚正道,除掉危險,進入平安。你們兵民人等為父母之所生,太平無事之日.吃飯穿衣方面的事都有依靠,一舉一動都無憂無慮。然而有的人不明智、缺乏恒心而立即變得行為不正,常觸犯帝王之典禮制度而侵犯國家憲法,不也愚蠢得很嗎?我的父親圣祖仁皇帝導化民眾以仁,安撫民眾以義,至情述說經(jīng)久不變。這輝煌正道之訓導,所以為世道人心考慮者至深至遠了。你們兵民人等應(yīng)該懷著敬慕之情體會他的深厚心意,謹慎遵循他的殷切教誨,排斥異端邪說徑直如防盜賊水火一樣。況且水火盜賊為害只及人之身體,而異端邪說之害則害及人的精神深處。思想精神之本體,天生就是有正無邪,假如能夠自己主動維持正義之心,自然就不會被異端邪說所迷亂。如能做到這樣,將會見到品行端正不偏,諸多邪說都不能影響正道;家庭和睦順暢,遇到災(zāi)難就可以化為吉祥。

對待父母盡其孝道,對待君王盡其忠誠,并竭盡人事全力就可得到天賜福佑;不求非分之利,不做不正當?shù)氖,并注重自己的本業(yè)者就可以得到神靈的保佑。你從事你的耕作,你講習你的武事;從事耕作者安守穿衣吃飯之常規(guī),講習武事者遵循掃蕩平定、端正剛直之教化,那么異端邪說不待驅(qū)趕就會自行止息了。

七、講法律以做愚頑法律者,帝王不得已而用之也。法有深意,律本人情。明其意,達其情,則囹圄可空,訟獄可息。故懲創(chuàng)于已然,不若警惕于未然之為得也!吨芏Y》:州長、黨正、族師,皆于月吉屬其民而讀法,大司寇懸象刑之法于象魏,使萬民觀之知所向。方今國家酌定律例,委曲詳明,昭示兵民,俾各凜成憲,遠于罪戾,意甚厚也。圣祖仁皇帝深仁厚澤于兆民,而于刑罰尤倦倦致意。朕臨御以來,體好生之德,施欽恤之恩,屢頒赦款,詳審愛書,庶幾大化翔洽,刑期無刑。又念爾為民者生長草野,習于顓蒙,為兵者身隸戎行,易逞強悍;每至誤觸王章,重干憲典,因之特申訓誡,警醒愚頑。

爾等幸際升平,休養(yǎng)生息,均宜循分守禮,以優(yōu)游于化日舒長之世,平居將頒行法律條分縷析,講明意義,見法知懼,觀律懷刑。如知不孝不弟之律,自不敢為蔑倫亂紀之行;知斗毆攘奪之律,自不敢逞囂凌強暴之氣;知奸淫盜竊之律,自有以遏其邪僻之心;知越訴誣告之律,自有以革其健訟之習。蓋法律千條萬緒,不過準情度理。天理人情,心所同具。心存于情理之中,身必不陷于法律之內(nèi)。且爾兵民性縱愚頑,或不能通曉理義,未必不愛惜身家。試思一蹈法網(wǎng),百苦備嘗,與其宛轉(zhuǎn)呼號,思避罪于箠楚之下,何如淡心滁慮,早悔過于清夜之間?與其傾資蕩產(chǎn)求減毫末而國法究不能逃,何如改惡遷善,不犯科條而身家可以長保?倘不自警省,偶罹于法,上辱父母,下累妻孥,鄉(xiāng)黨不我容,宗族不我齒,即或邀恩俸免而身敗行虧,已不足比于人,數(shù)追悔前非,豈不晚哉!朕聞居家之道,為善最樂;保身之策,安分為先。

勿以惡小可為,有一惡即有一法相治;勿以罪輕可玩,有一罪即有一律以懲。惟時時以三尺自凜,人人以五刑相規(guī),懼法自不犯法,畏刑自可免刑,匪僻潛消,爭競不作。愚者盡化為智,頑者悉變?yōu)榱,民樂田疇,兵安營伍,用臻刑措之治不難矣。

【譯文】

刑法以及其他法律,是帝王不得已才使用的,刑法有深刻的含意,律令本來源于人之常情。明白其含意,實現(xiàn)其情義,則監(jiān)獄可以不使用,打官司的案件就會減少。所以用法律罰懲已經(jīng)發(fā)生的事情,不如警惕防范尚未發(fā)生的事情更為有利!吨芏Y》一書中說,掌管一州、一黨和一族中政教法令的官員,都于農(nóng)歷每月初一集合民眾來宣讀政令;主管刑獄的官吏懸掛象征天道以制定的刑法于皇宮門前兩邊樓臺過道中央,使廣大人民觀看而知所歸向。方今國家酌定律例,內(nèi)容委婉卻詳盡明白,明確指示兵民,促使各人嚴格遵守現(xiàn)成的憲法,遠離罪過,其意很是深厚。我的父親圣祖仁皇帝深仁義厚恩澤于億萬人民,而于刑罰之事尤為懇摯表達其意。我繼位以來,體念上天愛惜生靈之德,施予體恤民眾之恩,多次頒發(fā)赦免罪犯之條款,詳細審視記錄囚犯口供的文書,大致氣象日新,上下融洽,刑罰期間無犯刑之事發(fā)生。又想到你們?yōu)槊裾呱L于民間,素來愚昧;為兵者隸屬軍營,容易逞強行悍。往往容易誤觸帝王之典禮制度,嚴重侵犯憲法律例,因此,特意重申訓誡,給愚昧無知之人以警惕。

你們這些人有幸生活在太平年代,休養(yǎng)生息,都應(yīng)當遵循名分,嚴守禮節(jié),以悠然自得于太平盛世之日、安享長久之世。其平居無事之時應(yīng)將所頒行的法律條目一條一條地分析理解,講明意義,使得見法知道畏懼,觀律想到刑罰。如知不孝順父母不敬愛兄弟之律例,自然就不敢產(chǎn)生蔑視倫理、擾亂綱紀的行為;知道打架斗毆、劫掠搶奪的法律,自然不敢逞囂凌強暴之氣焰;知道奸淫盜竊的法律,自然會有遏制其邪惡不正之心念;知道越訴誣告的法律,自然會有以革除其好打官司的惡習。法律千條萬緒,不過是依照情況衡度情理。天理人情,人人心中共同具有。其心存于人情天理之中,則其身必不會陷于法律之內(nèi)。況且你們兵民其性縱然愚昧固執(zhí),或許不能通達和知曉理義,但未必不愛惜自己的身家性命。試想一旦踐踏法網(wǎng),百苦備嘗難忍,與其宛轉(zhuǎn)呼號,日思避罪于刑杖之下,不如心平氣和而仔細地加以考慮,早日悔過于靜夜之間;與其傾資蕩產(chǎn)以求減免罪過而國法終究不能逃避,不如改惡從善,不犯刑科律條而自己和家庭可以長久保存。假如不自覺警惕省悟,偶然觸犯法律,上則使父母感到羞恥,下則連累到妻子兒女,鄉(xiāng)黨之人對己不寬容,宗族之人對己表示鄙棄,即或取得朝廷恩赦而僥幸免于罪罰也早已身敗名裂,不足和一般良民同列,那時再責備追悔前事之過,豈不晚了?!我聽說居家之道最為快樂的就是為善從良,保持身名的辦法則以安分守己為先務(wù)。不要以為錯誤不大做了也不礙事,有一惡即有相應(yīng)的一法進行懲處;不要以為罪過不重而可以輕視,有一罪即有相應(yīng)的一律加以懲罰。只有時時刻刻以法律自加約束,人人以笞、杖、徙、流、死等五種刑罰相規(guī)約,懼法自不會犯法,畏刑自可以免刑,匪邪不知不覺地慢慢自行消失,爭執(zhí)斗毆之事也不會發(fā)生。愚昧的人盡行轉(zhuǎn)化為聰明的人,固執(zhí)難悟的人全都變?yōu)樯屏嫉娜,農(nóng)民樂于在田地耕耘,士兵安于自己的營伍,以此達到無人犯法的目的不久便會實現(xiàn)。

八、明禮讓以厚風俗漢儒有日: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剛?cè)峋徏,音聲不同,系水土之風氣,故謂之風。好惡取舍,動靜無恒,隨厥情欲,故謂之俗。其間淳漓厚薄難以強同,奢儉質(zhì)文不能一致,是以圣人制為禮以齊之。

孔子曰:安上治民,莫善于禮。蓋禮為天地之經(jīng),萬物之序。

其體至大,其用至廣。道德仁義,非禮不成;尊卑貴賤,非禮不定;冠婚喪祭,非禮不備;郊廟燕饗,非禮不行。是知禮也者,風俗之原也。

然禮之用貴于和,而禮之實存乎讓。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

又日:。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使徒習乎繁文縟節(jié)而無實意以將之,則所謂禮者適足以長其浮偽,滋其文飾矣。夫禮之節(jié)文,爾兵民或未盡習禮之實意,爾兵民皆所自具,即如事父母當孝養(yǎng),事長上則當恭順,夫婦之有倡隨,兄弟之有友愛,朋友之有信義,親族之有款洽,此即爾心自有之禮讓,不待外求而得者也。誠能和以處眾,平以自牧。在家庭而父子兄弟底于肅雍,在鄉(xiāng)黨而長幼老弱歸于親睦。毋犯囂凌之戒,毋蹈縱欲之愆,毋肆一念之貪遂成攘奪,毋逞一時之忿致啟紛爭,毋因貧富異形有蔑視之意,毋見強弱異勢起迫脅之心。各戒澆漓,共歸長厚,則循于禮者無悖行,敦于讓者無競心,藹然有恩,秩然有義,黨庠術(shù)序,相率為俊良,農(nóng)工商賈不失為醇樸,即韜鈐介胄之士,亦被服乎禮樂詩書,以潛消其剽悍桀驁,豈非太和之氣,大順之征乎?

《書》日:謙受益,滿招損。古語墨旦L二終身讓路,不枉百步;終身讓畔,不失一段。可知禮之有得而無失也如此。朕愿爾兵民等聆圣祖之訓而返求之于一身。爾能和其心以待人,則不和者自化;爾能平其情以接物,則不平者亦孚。

一人倡之,眾人從之;一家行之,一里效之,由近以及于遠,由勉以至于安,漸仁摩義,俗厚風淳,庶不負諄諄告誡之意哉!

【譯文】

漢代有學者曾說過:所有的人都包含有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等五種通常的秉性。而其剛?cè)峋徏,特性不一樣,這與地方風氣厚薄有關(guān)系,所以稱之為風。好惡取舍,動靜無一定規(guī)律,則隨其氣閉情張,所以稱之為俗。其間淳樸暢達、厚薄強硬難以強求統(tǒng)一,奢侈儉約、質(zhì)樸文雅不能要求一致,因此圣人制禮以整齊劃一。

孔子說:安定朝廷,治理人民,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用禮。禮為天地的主要因素,萬物之次序區(qū)別。其本體最為龐大,其功用最為廣泛。要興封建的道德仁義,不講禮就不會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尊卑上下、貴賤高低,不講禮就不能確定下來;紅白喜事的舉辦,不講禮就不會完備詳細;祭天地祖宗、宴請賓客,不講禮就無法進行。所有這些都表明,禮這種東西實為風俗的本源。然而禮之使用貴在于一個和字,禮之實行則體現(xiàn)在一個讓字?鬃诱f:能以禮為讓,治理一個國家又有什么困難呢?!又說:先導之以敬讓,而百姓就不會有爭執(zhí)斗毆的事發(fā)生。假如只學習煩瑣的文辭和儀節(jié)而無實際意義加以扶助倡導,則這樣的儀節(jié)適足以助長其輕浮虛偽之風,滋生其文辭裝飾之習。

禮之制約修飾,你們兵民或許未盡習禮之實意,其實你們?nèi)巳松砩隙季邆淞诉@種秉性,即如對待父母雙親則應(yīng)當孝順供養(yǎng),對待長輩和上級則當恭敬和順,夫婦之間則當夫唱婦隨,兄弟姊妹之間有友善親愛之情,朋友之間有信守仁義,親族之間有親近融洽。這就是你們心中所固有的禮義謙讓,不必外求而可以得到的。如果的確能做到和順以處眾,修飾約束自己的言行舉止。在家庭里父子兄弟一家人達到互相恭敬和好,在住的地方長幼老弱歸于親近和睦。不要犯下恃強逞兇的錯誤,不要實踐縱情私欲的罪過,不要任一念之貪婪而變?yōu)榍謯Z他人的利益,不要發(fā)泄一時之私怨以致釀成相互間的紛爭,不要因為貧富懸殊而有看不起貧苦人的意念,不要看到強弱異勢而起迫脅弱者的心跡。人人戒其風俗浮薄之風,共同歸屬于深厚淳樸之習,這樣則遵循于禮者無悖逆不道的行為,重視于謙讓者無競凌之心念,和氣親近于深厚的情誼,秩序井然而有正當?shù)难孕,鄉(xiāng)黨之學校州里之學校,相互倡率為俊杰之士、從良之民,作田做工經(jīng)商做買賣的人不失其淳樸本色,即使是那些長于用兵、從征作戰(zhàn)的人,也將對禮樂詩書有著親身感受,不知不覺地消失其好斗兇殘之性,這難道不是太平之氣、安定境界的象征嗎?

《尚書》說:謙虛可以得到好處,自滿則會招惹麻煩。古人又說:一輩子給別人讓路,也不會枉走百步;一輩子讓給別人地界,也不會失去一段田地?芍缟卸Y有得而不會有失。我希望你們這些兵民聆聽我的父親圣祖仁皇帝的教訓。審視自身的言行。你能和順其心以對待別人,則不和者就會自行化解;你能安靜其情緒以處理事物,則不安靜者也會誠實地信服。

一人倡導之,而眾人跟隨之,一家實行之,一地效法之,由近以及于遠,由相互規(guī)勉以至于安定,受仁的感化、受義的砥礪,風俗深厚、風氣淳樸,這樣才不會辜負我對億萬人民諄諄教導的心愿!

讀了“帝王家訓:康熙教子庭訓格言白話文”,您get到快樂和感悟了嗎?這些短句很有收藏的價值,值得您發(fā)發(fā)朋友圈。小編推薦您閱讀正能量人生格言座右銘短句,希望您喜歡。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