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云大師經(jīng)典佛學禪語50句摘抄
日常交際中,溝通是連接你我的橋梁,分享一些高情商有深度的句子是很常見的,心中的所思所想,用句子來傳達是最有效的,你會自己寫句子還是搜集句子嗎?有請駐留一會,閱讀小編為你整理的星云大師經(jīng)典佛學禪語50句摘抄,更多相關(guān)內(nèi)容請繼續(xù)關(guān)注本網(wǎng)站。
星云大師一般指釋星云,釋星云(1927年8月19日-),俗名李國深,法號悟徹,其信徒常稱之為星云大師。江蘇揚州(江都)人,十二歲于南京棲霞寺禮志開上人出家。為臨濟宗第48代傳人。1945年入棲霞律學院修學佛法。1949年春,組織僧侶救護隊來臺灣。1967年創(chuàng)建佛光山,并出任佛光山寺第一、二、三任住持。先后在世界各地創(chuàng)建200余所道場,并創(chuàng)辦美術(shù)館、圖書館、出版社、書局、中華學校、佛教叢林學院及大、中、小學等數(shù)十所。曾主編《人生》、《今日佛教》、《覺世》月刊等佛教刊物。曾任中國國民黨黨務顧問、中央常務委員,F(xiàn)任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會長,南京大學中華文化研究院名譽院長等職。
星云大師經(jīng)典佛學禪語50句:
1、不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在修持上獨力承擔,自我追尋,自我完成,這是禪的最大特色。
2、持戒是修行一切善法的基礎,也是一切修行的根本。戒不是用來讀誦的,而是要去實踐奉行的。
3、佛門所謂「悟」,并不是只要你參禪、閉眼睛。閉起眼睛來更忙,什么忙?不是手腳忙,是心要忙著參禪。禪門雖然很靜,可是在靜的時候,要能像一面鏡子映照萬物;好像水面平靜了以后,天上的云彩、月亮才會映現(xiàn)。這就要觀照的功夫,經(jīng)過觀照,才能把很多問題想出來、悟出來。
4、飲食能增加身體的營養(yǎng);讀書則能增長我們的智慧。要想提升人類的生活質(zhì)量,必須鼓勵人人多讀書、讀好書、讀善書、讀佛書,唯有讀書能變化氣質(zhì)、升華人格。
5、一個人如果從年輕時就有信仰,老來自己可以看經(jīng)、念佛、禪坐,養(yǎng)成在生活中「以佛為伴,以法為用,以僧為友」,則老來不但不會孤單寂寞,甚至可以活得怡然自得、豐富多采。
6、佛教所講的慈悲,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學佛的最高行門。沒有具備慈悲心,修行任何法門,都不能與菩提心相應的。
7、不論世間、出世間,都沒有離開國家,人人對于國家的政治、社會應該關(guān)心,我們早課唱誦的「國基鞏固,治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zhuǎn)」,意思是希望國家、佛法,都能興隆。
8、學習把別人的毀謗,看作是一種激勵、助力,而不是阻力,面對惡意的毀謗攻擊,想想那是替自己消災滅罪,內(nèi)心也就釋懷了。
9、不計較小事,才能卸下心靈的負荷; 不聽聞閑言,才能避免無謂的爭端。
10、言中帶刺帶劍,讓人感到受了傷害,他會反擊;會說話的人,都懂得用柔軟的語言。凡事只從柔處不從剛,我們看堅硬的牙齒容易掉光,而柔軟的舌頭至死不壞,柔能克剛,至理名言也。
11、忙碌不是勞碌命,不是歹薄的命,而是幸福的命。愈忙碌表示你愈有能力,能為更多的人服務。
12、懺悔像清水,可以洗凈身上的惡行污垢;慚愧像衣服,可以莊嚴身心的清凈功德。一念慚愧,發(fā)露懺悔,就是人性最珍貴的良知良能。
13、要如何調(diào)伏身心,走向美善的大道? 一、要有節(jié)制的感情生活, 二、要有合理的經(jīng)濟生活, 叁、要有正常的社會生活, 四、要有德化的宗教生活。
14、學習佛陀的智能,拉近人我間的距離;學習佛陀的無我,消除眾生們的執(zhí)著;學習佛陀的慈悲,化解國際上的干戈;學習佛陀的佛光,照破世間上的黑暗。
15、以熱忱,獲得善緣的財富;以勤勞,獲得信譽的財富;以喜舍,獲得友誼的財富;以正見,獲得真理的財富。
16、擁有財富,不是想買高官厚祿,而是能廣結(jié)善緣;擁有財富,不只用來滋養(yǎng)色身,還要長養(yǎng)善緣慧命。
17、一年容易又春風,在這新年的開始,向佛陀祈愿:愿眷屬和諧,家庭美滿;愿掃除習氣,增加修養(yǎng);愿修行進步,增加慧解;愿佛教興隆,眾生普度;愿世界和平,普天同慶。
18、以平常心對治好奇心,用心眼去輔佐肉眼。有也好,無也好,不計較自然快樂自在;得也好,失也好,不執(zhí)著自然無憂。
19、生活在五濁惡世,不必逃避,只要在心田存養(yǎng)佛法,即如同污泥中的蓮花,能吐露芬芳的香氣。
20、粗布麻衣可以和衣而睡,不用擔心毀了名牌衣服; 拳頭石頭可以權(quán)充枕頭,回歸安心自在的心生活。 人不一定要依靠物才有快樂,在無欲清靜里,一樣可以安身立命。
21、生活再忙,總有休息的時間,利用休息時間,就可以靜心打坐,也可以參禪悟道。甚至忙著作事,也是修行,如百丈禪師所說,搬柴運水無非是禪。因此,不要怕沒時間,只怕無心。
22、每一個人都希望求得健康,但健康有健康的因果,飲食要節(jié)制,作息要正常,情緒要平和,物用要淡泊,才能擁有健康的生活。
23、不殺是不侵犯他人的生命,不盜是不侵犯他人的財產(chǎn),不邪淫是不侵犯別人的名節(jié),不妄語是不侵犯別人的聲譽,不飲酒是不侵犯自己的智慧。當有人侵犯我們時,我們必定很痛苦,將心比心,別人當然也不希望有人侵犯,這種不敢侵犯、不忍傷人之心,就是慈悲。
24、佛教稱我們?yōu)椤赣星楸娚,我們不能離開感情而生活,但感情應該有所節(jié)制,譬如植物不能缺少水與陽光而存在,缺少了水和陽光的植物,固然會枯竭而死;但是水分太多、陽光太強,植物仍然會承受不起而死亡。
25、「空」沒有相。拳頭是「有」,一張開就「空」了!赣小故俏甯种割^;「空」也是五根手指頭,所謂「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是變化無礙的。
26、心可以畫出美麗的世界,美好的人間,所以說:「心如工畫師,能畫種種物」,假如我們的觀念里,看到每一個人都存有感謝的心,會覺得這個世界很美好。
27、好的工廠,出產(chǎn)好的成品;壞的工廠,冒黑煙、排污水、制造臟空氣。人心就如工廠,有時慈悲喜舍、;垭p修,有時貪瞋邪見、嫉妒怨恨。
28、人生若能積極前進,固然很好,因為前面有無限寛廣的世界;如果不能前進時,懂得回頭更重要,因為回頭的世界,跟前面的世界一樣寛廣。
29、在任何時刻,我們都要懷著一顆感恩的心,感謝因緣,感謝大眾的成就,因為懂得感恩,才能享受富足的人生。
30、「同事」,是隨緣共事。譬如與軍人相處,同他說軍中有關(guān)的事;與學者相處,同他談學術(shù)相關(guān)的問題;和商人在一起,談商場、經(jīng)濟的話題談共同的話,如母親喂食幼兒時,總是張嘴做欲吃狀,她不是要吃,而是讓幼兒知道「我和你一樣」,我們也要以慈母的心懷,與大家共事。
31、「利行」,是幫助他人行事。有人走不動,扶他一把;有人上不了車,拉他一下;有人不認識路,送他一程;有人不了解塬委,耐心指導;有人面臨困難,義務幫忙都是利行的最佳表現(xiàn)。
32、「布施」,是給予所需。你畏懼,我給你力量,讓你不怕;你不懂,我講給你聽,讓你明白;你受難,我給予幫助,讓你脫臉。乃至你演講,我專心聽,也是眼耳的布施;你微笑,也是歡喜的布施。
33、「愛語」,是講好話,以鼓勵代替責備。和人相處,最忌諱話里帶刺、帶刀,不但傷害對方,也會破壞彼此的感情。此外不冤枉、不迫害,給人信心和安全感,也是愛語的展現(xiàn)。
34、一個有感恩心、肯發(fā)心的人,自然就有佛法;有了佛法,便能隨遇而安、隨緣生活、隨心而作、隨喜自在。
35、我人常在閑聊時得意忘形,或一時不留意而得罪了人。如能利用閑談的時間,多念佛號、多觀圣容,不但可以免造口業(yè),還可以增進道業(yè),何樂而不為呢?
36、如果每一個人都面帶慈藹的笑容,打一個照面都能會心一笑,不但調(diào)和了人際關(guān)系,更能增進社會的生趣祥和。
37、夫妻幸福的條件,不是建立在金錢的互賴,而是對彼此感情的終生信任。美滿家園的建立,要建立在坦誠互諒上,猜忌懷疑會毀掉辛苦建設的家。
38、多少年來,也有人對我批評、辱罵,我仍然是感念于心。我真實的沒有一點恨意,只想到,我不知如何能補報他的不足,讓我們之間沒有對立,沒有怨恨。這許多的怨憎會苦,我也不會太把它放在心上,造謠生事、批評毀謗,只要能消除你的怨恨,也算貧僧對他們的一點貢獻吧!
39、念佛要有叁到:口到、耳到、心到?谡b清楚,耳聽明白,了然于心,叁到齊全,自然能得到感應。
40、再肥沃的土地福田,不勤勞精進去耕種,還是會荒蕪沒有收成; 再興隆的祖業(yè)家產(chǎn),不能節(jié)儉樸實持家,終有揮霍殆盡的一天。
41、擁有財物而不用,和「沒有」有什么差別呢?擁有財物而不會用,和「無用」有什么不同呢?一心想要「擁有」,不如提倡「用有」。
42、一個學道的人要有慈悲、和氣,注重修口德,日日檢討自己,對人是否語言溫和?有些人說話,音聲柔和好聽,這是因為過去世是講好話、贊美人的果報。而佛教的僧團之所以讓人尊重,也是因為沒有惡口、沒有爭執(zhí),教團清凈和合。
43、出家人勘破紅塵的虛假空幻,放下浮世的巧爭利奪,而積極追求更超脫真實的生命?逼啤⒎畔,不是煺縮逃避,而是勇往直前、積極投入真理之旅的壯舉。
44、山川草木,大地山河無不蘊藏著無限的禪機;煦日照耀,微風吹拂莫不透露著諸佛的法音,一切都是自然的流露,一切都充滿真的純凈、美的純德、美的純情。
45、我們應該共同凈化社會,提倡善良風氣,提高民眾知識,提升道德水平,讓人間就是凈土。
46、佛教徒皈依佛法僧叁寶:皈依佛,佛如光明,有了光明,就能驅(qū)走黑暗,帶來希望;皈依法,法如凈水,有了凈水,可以滋潤大地,生長萬物;皈依僧,僧如福田,有了福田,可以給人播種,廣植福德。叁寶的重要,就好比陽光、雨水、大地,缺一不可。
47、一個信仰佛教的人,最重要的是把握自己的心,駕馭自己的心。唯有用心去體會佛法,將佛法用諸于平常生活,這種生活才是最幸福、最快樂的。
.48、佛教講「修行」,就是修正行為!感扌小构倘恍枰,「修心」更為重要。行正心不正,有外無內(nèi),這叫做修行不修心,如此不能解決根本問題。修行,也能修心,內(nèi)外一如,誠如衷,形于外,則必能凡事皆辦,凡修必成。
49、今天的時代已不完全是靠人脈關(guān)系就可以立足,更重要的是,要靠自己的實力;有人沒有實力,難以開展,即使沒有人脈,只要自己有實力,凡事還是能夠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50、現(xiàn)在的人,學習知識比較容易,學習當一個勇者比較困難。有的人平時逞強好勝,但在危難之前,容易為人收買,忘失做人的骨氣。所以,真正的勇者,沒有多年的修心養(yǎng)性,是不容易成功的。
更多句子大全精選閱讀
佛學大師圣嚴法師經(jīng)典禪語摘抄
圣嚴法師,佛學大師、教育家、佛教弘法大師、日本立正大學博士,也是禪宗曹洞宗的第五十代傳人、臨濟宗的第五十七代傳人、臺灣法鼓山的創(chuàng)辦人。法師所推動的理念是,提升人的品質(zhì),建設人間凈土,以教育完成關(guān)懷任務,以關(guān)懷達到教育目的。他以中、日、英三種語文在亞、美、歐各洲出版的著作近百種。他的著作之中發(fā)行量最多的是《正信的佛教》,已超過三百萬冊,譯本最多的是《信心銘》,已有十種,系列冊數(shù)最多的是《寰游自傳》及《禪修指引》,這些著述均受廣大讀者的歡迎。2009年2月3日下午四時,圣嚴法師圓寂,享壽78歲。
圣嚴法師經(jīng)典禪語
1、人往往是,需要的很少,想要的太多。
2、擁有再多也無法滿足,就等于是窮人。
3、擁有的多,不一定讓人滿足。擁有的少,不一定讓人貧乏。
4、凡人只能外視,卻難以內(nèi)視。
5、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具體實踐自助助人的修行呢?可從四感感恩、感謝、感化、感動來著手。
6、感謝給我們機會,順境逆境皆是恩人。
7、隨時隨地心存感激,以財力、體力、智慧、心力來做一切的奉獻。
8、用慚愧心看自己,用感恩心看世界。
9、每人每天多說一句好語,多做一件好事,所有小小的好,就會成為一個大大的好。
10、只要自己的心態(tài)改變,環(huán)境也會跟著改變,世界上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11、慈悲沒有敵人,智慧不起煩惱。
12、若希望人際關(guān)系相處得好,就要把心量放大,多接納人,多包容人。
13、大的要包容小的,小的要諒解大的。
14、要做無底的垃圾桶,要學無塵的反射鏡。
15、包容別人時,雙方的問題就解決了。
16、財富如流水,布施如挖井。井愈深,水愈多;布施的愈多,財富則愈大。
17、一個人能被別人所尊重,且有能力為人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18、忙沒關(guān)系,不煩就好;忙不是問題,煩就變成了苦惱。
19、忙而不亂,累而不疲;忙得快樂,累得歡喜。
20、成功的三部曲是:隨順因緣、把握因緣、創(chuàng)造因緣。
21、給人方便等于給自己方便。
22、甘愿吃明虧,是仁者;受辱吃暗虧,是愚蠢。
23、壓力通常來自對身外事務過于在意,同時也過于在意他人的評斷。
24、用感恩的心,用報恩的心,來做服務的工作,便不會感到倦怠和疲累。
25、每一個小孩,都是幫助父母成長的小菩薩。
26、愛你的孩子,與其擔心,不如祝福吧。
27、夫妻是倫理的關(guān)系,不是論理的關(guān)系。
28、孝首重在順從,要體貼親心、聲色柔順,切不可不耐與嫌煩。
29、話到口邊想一想,講話之前慢半拍。不是不說,而是要惜言慎語。
30、擔心,是多余的折磨;用心,是安全的動力。
31、只要還有一口呼吸在,就有無限的希望,就是最大的財富。
32、超越生老病苦三原則:活得快樂、病得健康、老得有希望。
33、超越死亡三原則:不要尋死、不要怕死、不要等死。死亡不是喜事,也不是喪事,而是一件莊嚴佛事。
34、現(xiàn)在所得的,是過去所造的,未來所得的,是現(xiàn)在所做的。
35、四它: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
36、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標更辛苦人。
37、不用牽掛過去,不必擔心將來,踏實于現(xiàn)在,就與過去和未來同在。
38、唯有體驗了艱苦的境遇,才會有精進奮發(fā)的心。
39、面對許多的情況,只管用智慧處理事,以慈悲對待人,而不擔心自己的利害得失,就不會有煩惱了。
40、面對生活,要有最好的準備,最壞的打算。
41、今日退一步就是日后進一步的本錢。
42、智慧,不是知識、不是經(jīng)驗、不是思辨,而是超越自我中心的態(tài)度。
43、忙人時間最多,勤勞健康最好。
44、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業(yè)。
45、盡心盡量爭第一,不爭你多我少。
46、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47、隨遇而安,隨緣奉獻。
48、心隨境轉(zhuǎn)是凡夫,境隨心轉(zhuǎn)是圣賢。
49、心不平安是真正的苦,身體的病痛不一定是苦。
50、理直氣壯、得理不饒人者,不僅惹是生非、傷人傷己,甚至永遠無法化解仇恨、圓融人事。
51、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切莫等待,等待常會落空。
52、上等人安心于道,中等人安心于事,下等人安心于名利物欲。
53、常懷慈悲之心,做慈悲之事,才能心中太平,才能度己度人。
54、不做任何壞事,培養(yǎng)所有的善行,清凈自己的心念,這是佛陀的教誨。
56、布施不僅是金錢和物質(zhì)上的關(guān)懷,愛的傳遞才更加珍貴。
57、在佛像前面種下微小的福德因緣,竟可以得到如此大的福報,甚至到了他將要進入涅槃境界時還跟著他。可以想見,如果對如來法身種植福因,對于修行的功德將不可限量;相反的,惡業(yè)也將遭到苦報。
58、在家敬父母,何必遠燒香。不能盡孝,如何禮佛?不能奉親,如何憫人?盡到孝道,才能修得佛道。
59、做任何事最重要是用行動實踐,而不必拘泥于表面的形式。
60、愛是理性的犧牲,而不是感性的占有。愛是無怨無悔,心甘情愿的奉獻,愛是美化外在環(huán)境,凈化內(nèi)在心靈的源頭,愛是慈悲的顯現(xiàn)。
61、從因果來講,每一個人從過去很多世以來,在人與人之間都是有恩也有怨的,沒有恩、沒有怨的話,不容易在一起結(jié)成夫妻,只有恩而沒有怨的夫妻并不多。
62、每個人,除親戚可以幫忙扶助外,就只有知己。知己,就是很要好、非常親密、更能扶助的朋友,就是好朋友。人都要這樣的知己好友,不然的話,有困難的時候,就沒有人來幫忙扶助了。
63、從佛教的因果觀來看,如果這一生我用暴力對付你,或者你用暴力對付我,下一世還是會碰到一起,相互殘害、冤冤相報,永遠罵來罵去、批來批去、殺來殺去,真是不得了。婚姻暴力的根本原因,是三世因果的循環(huán),唯有及時剎車,把心結(jié)打開,才能徹底防止暴力事件的發(fā)生。
64、真正的慈悲是關(guān)懷眾生,不論是親朋好友,還是路人,都要隨時準備給對方以幫助。
65、行善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沒有功德,反增煩惱。
66、心如工畫師,畫種種五陰;一切世界中,無法而不造。
67、謙恭不是一種表面姿態(tài),而是一個人內(nèi)在品德和修養(yǎng)的高度表現(xiàn)。
68、佛法中,將一切煩惱通稱為毒,分為貪、嗔、癡、慢、疑,共五毒。為人心做檢查時,是不是能以各種指數(shù)檢測中毒的程度?例如,以對所好之物染著的黏度,量測貪毒;以頭上光火的上升高度,量測嗔毒;以看待世事的顛倒角度,量測愚癡;以放大自我的倍數(shù),量測驕慢若超過標準指數(shù),就得就醫(yī)了。
69、一個人只有常常拭去心靈上的塵埃,方能露出其純真、快樂的本性來。
70、快樂或者煩憂,不在于你的生活中發(fā)生了什么事情,而在于你對待這些事情的態(tài)度。只要自己丟下妄緣,拋開雜念,熱鬧場中亦可做道場,求得心靈的寧靜和人生的快樂。
71、佛說:修行最大的功夫就是轉(zhuǎn),不執(zhí)著煩惱,便可安然自在。我們的煩惱就像天空上的一片烏云,如果心中是一片晴空,那么煩惱不會對你有絲毫影響。不自找煩惱,就是智慧。
72、人類最大的弱點在于沒有用智慧面對現(xiàn)實,因此追求外在的假相,舉凡虛名、虛利、虛榮、虛位統(tǒng)統(tǒng)追求。只要有利可圖、有名可沾、有勢可仗、有權(quán)可爭、有位可占,他們一定不遺余力去爭取。當他們實力不夠、德望不足,用正常手法得不著時,就使出歪手段,因此,煩惱的現(xiàn)象就出現(xiàn)了。
73、擁有一顆清凈心,是幸福之源泉。
74、如果心不安,很容易就被環(huán)境牽動,一旦環(huán)境里產(chǎn)生變動,或者因他人的一句話、一個動作,甚至是媒體上的一個訊息,自己的心馬上就跟著起伏;起初是心不安,接著影響生活不安,最后連生命也不安穩(wěn)了。
75、不將煩惱是非帶上床,不把憂悲苦惱帶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門。
76、在日常生活中過清醒、不被物欲所障、不被成見所迷的生活,所以,深悟佛理的人雖然清貧,但并不缺少快樂。
77、無我之樂是人生最大的樂事!
78、人常在什么都可以自由自在的時候,卻被這種隨心所欲的自由蒙蔽,虛擲時光而毫無覺知。
79、凡事要量力而行,別勉強自己,修煉道法不是一天兩天能夠見到成效的。
80、這個世界上有太多的人和事你永遠都管不完看不清。所以,清醒的時候就難免心煩意亂,不得安寧,還是糊涂一點更快樂。
81、每個人都應捫心自問:我真的能夠認識自我嗎?我真的能夠做一個獨一無二的自我嗎?如果你不能認識自我,你又怎么能夠認識他人和周圍的世界?如果你不能堅守自我,你存在的意義何在?
82、有了嗔恚卻能自我控制,有如及時止住奔駛的快車,這就叫做善于駕馭自己的心身,能夠舍棄黑暗入大光明。
83、你自己就是一顆明珠,自己即是如來,要接納自己,欣賞自己,肯定自己,那樣才會有圓滿的人生。
84、如果我們破除一切執(zhí)著塵勞,丟掉身外亂性的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這樣就能獲得身心的自然安寧,愜意、舒適、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隨之而來。
85、在佛看來,有時候,批評并不是壞事,在批評中會讓自己變得更加成熟和懂事,勇于接受別人的批評,可以讓自己變得更加完善。
86、懺悔在生活上有什么作用呢?它能幫助我們什么?第一,懺悔是認識錯誤的良心。第二,懺悔是去惡向善的方法。第三,懺悔是凈化身心的力量。
87、自己得不到就放不下心,心里好像有一股酸酸的味道,這便是嫉妒心。
88、不要抱怨別人,傾聽別人的抱怨,接受別人的抱怨。有一顆不抱怨的心,美麗便會盡收眼底。
89、人生在世,必須把覆蓋在真我之上的虛偽面具撕下來,才能活出真實的自己。
90、那些撲火的飛蛾,就像是世間的癡人,不能正確地判斷并評價自己,以至于把那烈火當成了光明的樂園。
91、如果一個人總是把他的優(yōu)越感擺在別人面前,那是一種無禮、無智、以勢壓人的愚蠢行為,最終只會遭到他人的攻擊和唾棄。
92、習慣了拿起的人,讓他放下談何容易?況且,他能放下手上、肩上的重負,能放得下心里的牽絆嗎?心中有事世間小,心中無事一床寬,欲求心靈解脫的人,須知有舍有得,舍而后得的人生道理。
93、佛陀說:應無所住。就是要我們?nèi)サ魣?zhí)著心,不要執(zhí)著于某個目標,不要為求一點,而失掉一面。因為你只有一個,而目標卻可以是很多個。
94、舍與得互為因果,往與復本來是自如的,如果領略其中奧意,自然可以打破分別之心。佛無分別心;無分別心,即無煩惱掛礙,心境圓融通達,萬象歸于一乘,人生有限之生命就會融入無限的大智慧中。
95、有舍有得,舍與得是生活的兩面。得到了這一面,就必然會舍去另一面。正如福禍相依一樣。世界上有許多人因為各種原因失去了他們本該擁有的,也得到了別人無法得到的。
96、人生要留一份從容給自己,這樣就可以對不順心的事,處之泰然;對名利得失,順其自然。要知道世上所有的機遇并不都是為你而設的,人生總是有得有失,有成有敗,生命之舟本來就是在得失之間浮沉!
97、佛家云: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在很多時候,放棄是一種解脫,放棄是一種量力而行,明知得不到的東西,何必苦苦相求,明知做不到的事,何必硬撐著去做呢?
98、人通常覺得別人的東西比自己的好,可是失去之后才發(fā)現(xiàn)自己曾經(jīng)擁有的才是最適合自己的,也是自己最想要的。可是,失去的已經(jīng)失去,不會再擁有。
99、成功是我們一生追求的目標,可是在人生的路上,衡量成功還是失敗絕非只有結(jié)果這個唯一的標準,而且我們還應該考慮一下,我們盯著這個成功付出了怎樣的代價,是得大于失,還是失大于得。
100、佛說:財利,是人人所喜歡的,可是日日在病,財利無法受用,還要破費財利。所以一個人健康,便算是有大財大利的了。我們有了健康才有求得其他一切的可能。
星云大師人生禪語
小編本次為大家?guī)砭实木渥印?p>養(yǎng)生之道,在于吃得澹,吃得粗,吃得少;處世之道,在于吃得苦,吃得虧,吃得重。給大家分享了星云大師人生禪語,一起來欣賞吧。
星云大師人生禪語欣賞
1. 有道之書盡讀,明事之書多讀,閑雜之書少讀,邪妄之書不讀。
2. 人在迷惑的時候,往往會有許多心結(jié)打不開,這通常都是因為自己鉆牛角尖.固執(zhí)己見.聽不進別人的逆耳忠言所致。所以當我們遭遇不順.陷入煩惱的時候,無論迷惑.愚癡或邪見,只要不執(zhí)著,就有辦法化解。
3. 活的好,不要太得意,因為她會變化;活的不好,也不要難過,因為它可以改變。所有的生命的意義,就是創(chuàng)造生命;生命的意義就是要給人一些緣分,讓別人的生命存在,我們也將在這個大我的生命里,得到很多的好處和利益
4. 會讀書不如會讀人,會讀人不如會識人,會識人不如會用人,會用人不如會做人。
5. 情不重不生娑婆,愛不深不墮輪回
6. 人生在世,歸納而言,就是與兩種人相處,一是自己,一是他人。
7. 人生沒有真正的絕望。樹,在秋天放下了落葉,心很疼,可是整個冬天,它讓心在平靜中積蓄力量。春天一到,芳華依然。只要生命還握在手心,人生就沒有絕望。一時的成敗得失對于一生來說,不過來了一場小感冒。心若累了,讓它休息,靈魂的修復是人生永不干枯的希望。
8. 懂得利用時間的人,便是懂得永恒的智者;懂得利用空間的人,便是懂得無邊的圣者。
9. 不辭小水,方能成就海洋;不積小善,無以圓滿至德。
10. 人生難得,人生一回太不容易了,不必想要改變世界,能把自己做好就很不容易了。
11. 凡事皆有利弊,只要懂得權(quán)衡之道,往大處著眼,枯石朽木也能入藥;凡人皆有長短,只要懂得用人之道,取彼之所長,破銅爛鐵也能成鋼。
12. “工作無尊卑,悟道有深淺!痹诙U門里,確是如此。唯有尊敬所有人等,才不會錯失學道的因緣。
13. 不想改過的人,無法調(diào)教;不想向善的人,無法得度。
14. 世間,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是非與好壞,就有光明與黑暗,說好的未必好,說壞的未必壞。
15. 口袋沒錢,心里沒錢,輕松一輩子;口袋有錢,心里有錢,勞累一輩子;口袋沒錢,心里有錢,痛苦一輩子;口袋有錢,心里沒錢,快樂一輩子。
16. 積存儲蓄金錢,并不一定是我們的,但如果拿來種福田則享用不盡,能舍才會有所得,肯布施必定會得到很多。金錢抓得太緊不會用是吝嗇;太浪費不知節(jié)制也是不當,當賺則賺,當舍得舍,有來有去用得適當,是最好的人生觀。
17. 萬法相互緣起,世事不必強求;只要因緣具足,自能水到渠成。
18. 人給我自尊,我還他高尚;人給我快樂,我還他幸福;人給我寬容,我還他真誠;人給我撫慰,我還他熱情;人給我希望,我還他感激,人給我親切,我還他尊敬。這些都謂厚道。人給我一道橫眉,我給他一張笑臉;人給我一枝暗箭,我給他一束鮮花;人給我一個陷阱,我給他一雙肩膀;人給我一句壞話,我給他一首贊歌;人給我一回屈辱,我給他一頂桂冠。這也稱之謂厚道。
19. 能勤,時間自然比他人多;肯動,空間自然比他人廣;耐苦,成功自然比他人大。
20. 人能以待死者之心待生人,則其取材也必寬;人能以待初交之心待故舊,則其責備也必恕。
星云大師人生禪語推薦
1. 在這個世界上,沒有一勞永逸.完美無缺的選擇。你不可能同時擁有春花和秋月,不可能同時擁有碩果和繁花。你不可能所有的好處都是你的。你要學會權(quán)衡利弊,學會放棄一些什么,然后才可能得到些什么。你要學會接受命的殘缺和悲哀,然后,心平氣和。因為,這就是人生。
2. 有苦有樂的人生是充實的,有成有敗的人生是合理的,有得有失的人生是公平的,有生有死的人生是自然的。
3. 心中要有根,才能開花結(jié)果;心中要有愿,才能成就事業(yè);心中要有理,才能走遍天下;心中要有主,才能立處皆真;心中要有德,才能涵容萬物;心中要有道,才能擁有一切。
4. 愿力 可大可小,例如:我愿做一頭牛,為眾效勞;我愿做一棵樹,普蔭大眾。當然我們也可以發(fā)愿,成圣成賢,成佛成祖,因為愿力的推動,能讓我們?nèi)炭嗄蛣,甘愿做眾生馬牛,故所做一切自然會成就,只要愿不虛發(fā),必定能完成。發(fā)心,才有力量來完成自己的理想,完成自己的志愿。愿力,是一切成就的根本。
5. 人生之大病,不在無用,而在無明;事業(yè)之成功,不在學歷,而在學力。
6. 人的心,是高山.海洋所不能比的,所謂“心如虛空”,就是放下頑強固執(zhí)的己見,解除心中的框框,把心放空,讓心柔軟,這樣我們才能包容萬物.洞察世間,達到真正心中萬有,有人有我.有事有物.有天有地.有是有非.有古有今,一切隨心通達,運用自如。
7. 內(nèi)心充滿歡喜,他才能把歡喜給你;他的內(nèi)心蘊藏著無限的慈悲,他才能把慈悲給你。自己有財,才能舍財;自己有道,才能舍道。有的人心中只有貪嗔愚癡,他給人的當然也是貪嗔愚癡。所以我們勸人不要把煩惱.愁悶傳染給別人,因為舍什么就會得什么,這是必然的因果。
8. 上課聞道要有歡喜心,指導訓話要有接受心,做事?lián)斠杏赂倚,和人相處要有恭敬心?/p>
9. 無言.心心相應,是談話的最高藝術(shù);無相.事事默契,是做事的最高境界。
10. 君子以道為友,小人以利為友,不管什么時候,人總離不開朋友,故:“對淵博之友,如讀奇書異志;對風雅之友,如讀明人詩文;對幽默之友,如讀傳奇小說;對謹慎之友,如讀圣賢經(jīng)傳。”財富并非永久的朋友,但朋友卻是永久的財富。
11. 不妄求是知足的生命,不投機是本份的性格,不計謀是誠實的做人,不自私是凈化的身心。
12. 真正的財富,不一定以銀行存款論斷,也不一定是指土地.房屋.黃金.白銀,因為這些都是五家所共有,個人無法獨得。
13. 春天,不是季節(jié),而是內(nèi)心;生命,不是軀體,而是心性;老人,不是年齡,而是心境;人生,不是歲月,而是永恒。
14. 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15. 諺語說:“黃金隨著潮水流來,你也應該早起把它撈起來!”世上沒有不勞而獲的成就,萬丈高樓從地起,萬里路程一步始,生死煩惱,別人絲毫不能代替分毫,一切都要靠自己啊!
星云大師人生禪語
1. “晝坐當惜陰,夜坐當惜燈;遇言當惜口,遇事當惜心!遍e時要珍惜忙的一刻,忙時要珍惜閑的一刻。
2. 有的人值得被人利用,故能成才;有的人堪受被人利用,故能成器;有的人不能被人利用,故難成功;有的人拒絕被人利用,故難成就!能干的人,不在情緒上計較,只在做事上認真;無能的人,不在做事上認真,只在情緒上計較。
3. 在心量方面,要能容納不喜歡的人;在做人方面,須具備謙虛卑下的心;在事業(yè)方面,要有舍我其誰的愿力。
4. 人生當中,唯有信仰.滿足.歡喜.慚愧.結(jié)緣.平安.健康.智慧等,才是真正的財富,才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踏實與充足。
5. 以金相交,金耗則忘;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去則傾;以權(quán)相交,權(quán)失則棄;以情相交,情逝人傷;唯心相交,靜行致遠。
6. 思想要國際化,生活要律儀化,語言要古典化,學習要現(xiàn)代化。
7. 金錢可以買得到奴隸,但買不到人緣;金錢可以買得到群眾,但買不到人心;金錢可以買得到魚肉,但買不到食慾;金錢可以買得到高樓,但買不到自在;金錢可以 買得到美服,但買不到氣質(zhì);金錢可以買得到股票,但買不到滿足;金錢可以買得到書籍,但買不到智慧;金錢可以買得到床舖,但買不到睡眠。
8. 當我們面帶笑容,看在對方眼中,那朵微笑是發(fā)光的;當我們口出贊嘆,聽在對方心底,那句贊美是發(fā)光的;當我們伸手扶持,愛在對方身上,那溫暖的一握是發(fā)光的;當我們靜心傾聽,在對方的感覺里,那對耳朵是發(fā)光的。只要發(fā)自內(nèi)心,凡夫眾生都可以有一個發(fā)光的人生。
9. 用感情換取他人的信仰,無法長久;用道德建立他人的尊敬,歷久彌深。
10. 菩薩的火焰化紅蓮能處處自在,禪師的污濁地是清涼之邦,值得吾人深思,再多的金錢買不到心靈的自在,再高的權(quán)位買不到一夜的安眠!亟亟地尋找快速的解脫之道,倒不如在每一個因緣里歡歡喜喜地乘涼。
11. 有能力的人,處處給人方便;無能力的人,處處給人為難。
12. 看一切都是佛,唯我一人實是凡夫。
13. 交友以無瞋為自在,做人以無癡為清涼,用心以無相為凈土,修行以無得為涅盤。
14. 失敗者,往往是熱度只有五分鐘的人;成功者,往往是堅持最后五分鐘的人。
15. 『學習吃虧』能養(yǎng)德,『人我互調(diào)』能慈悲;『當然如此』能自在,『享有就好』能常樂。
達摩大師(祖師)經(jīng)典佛學禪語大全
達摩大師無心論禪語20句
1、夫至理無言,要假言而顯理。大道無相,為接鹿而見形。
2、既見聞覺知還是無心,能知無心。
3、我雖無心,能見能聞能覺能知。
4、只是見聞覺知,即是無心。
5、假如見終日見,由為無見,見亦無心。聞終日聞,由為無聞,聞亦無心。覺終日覺,由為無覺,覺亦無心。知終日知,由為無知,知亦無心。終日造作,作亦無作,作亦無心。
6、如是三處推求覓心,了不可得,乃至於一切處求覓,亦不可得,當知即是無心。
7、眾生迷妄,於無心中而妄生心,造種種業(yè),妄執(zhí)為有。
8、於無心中,妄執(zhí)有心,造種種業(yè),而實無不輪回六趣。
9、如是眾生,若遇大善知識,教令坐禪,覺悟無心,一切業(yè)障盡皆銷滅,生死即斷。
10、定是無心,只為眾生,妄執(zhí)有心,即有一切煩惱生死,菩提涅盤。
11、若覺無心,即無一切煩惱生死涅盤。是故如來為有心者說有生死。菩提對煩惱得名,涅盤對生死得名,此皆對治之法。12、當知有心,即一切有,無心一切無。
13、雖復無心,自然出種種妙法教化眾生。
14、雖復無心,善能覺了諸法實相,具真般若,三身自在應用無妨。
15、雖復無心,自然能作種種變現(xiàn),而我無心,亦復如是。
16、但於一切事上覺了,無心即是修行,更不別有修行。故知無心即一切,寂滅即無心也。
17、始知心外無物,物外無心,舉止動用皆得自在,斷諸疑網(wǎng),更無掛礙,即起作禮,而銘無心。
18、若無心可得,即煩惱菩提亦不可得,乃至生死涅盤亦不可得。
19、夫無心者即真心也,真心者即無心也。
20、無有少法可得,諸佛如來但以不可得而得。
心神向寂,無色無形;
睹之不見,聽之無聲;
似暗非暗,如明不明。
達摩大師血脈論禪語50句
1、原人之心,皆具佛性。
2、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
3、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
4、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
5、虛空但有名,亦無相貌;取不得、舍不得,是捉空不得。
6、前佛后佛只言其心,心即是佛,佛即是心;心外無佛,佛外無心。
7、佛無過患,眾生顛倒,不覺不知自心是佛。
8、若知自心是佛,不應心外覓佛。佛不度佛,將心覓佛不識佛。
9、但是外覓佛者,盡是不識自心是佛。亦不得將佛禮佛,不得將心念佛。佛不誦經(jīng),佛不持戒,佛不犯戒、佛無持犯,亦不造善惡。
10、若欲覓佛,須是見性,見性即是佛。若不見性,念佛誦經(jīng)持齋持戒亦無益處。
11、念佛得因果,誦經(jīng)得聰明,持戒得生天,布施得福報,覓佛終不得也。
12、若不識得自心,誦得閑文書,都無用處。
13、若要覓佛,直須見性。性即是佛,佛即是自在人,無事無作人。若不見性,終日茫茫,向外馳求,覓佛元來不得。
14、雖無一物可得,若求會亦須參善知識,切須苦求,令心會解。
15、生死事大,不得空過,自誑無益。
16、故知有為之法,如夢幻等。若不急尋師,空過一生。
17、然即佛性自有,若不因師,終不明了。不因師悟者,萬中希有。
18、若自己以緣會合,得圣人意,即不用參善知識。此即是生而知之,勝學也。若未悟解,須勤苦參學,因教方得悟。
19、若未悟了,不學亦得。不同迷人,不能分別皂白,妄言宣佛敕,謗佛忌法。
20、如斯等類,說法如雨,盡是魔說,即非佛說。
21、若見性即是佛,不見性即是眾生。
22、即眾生性,即是佛性也。性外無佛,佛即是性;除此性外,無佛可得,佛外無性可得。
23、有少法可得,是有為法,是因果、是受報、是輪回法,不免生死,何時得成佛道。
24、成佛須是見性。
25、若不見性,因果等語,是外道法。若是佛不習外道法。
26、佛是無業(yè)人,無因果,但有少法可得,盡是謗佛,憑何得成。但有住著一心一能一解一見,佛都不許。
27、佛無持犯,心性本空,亦非垢凈。
28、諸法無修無證,無因無果。
29、佛不持戒,佛不修善,佛不造惡,佛不精進,佛不懈怠,佛是無作人。但有住著心,見佛即不許也。
30、佛不是佛,莫作佛解。若不見此義,一切時中,一切處處,皆是不了本心。
31、若不見性,一切時中擬作無作想,是大罪人,是癡人,落無記空中;昏昏如醉人,不辨好惡。
32、若擬修無作法,先須見性,然后息緣慮。若不見性得成佛道,無有是處。
33、有人撥無因果,熾然作惡業(yè),妄言本空,作惡無過;如此之,墮無間黑暗地獄,永無出期。若是智人,不應作如是解。
34、本心,F(xiàn)前。
35、既若不別,即此身是汝本法身;即此法身是汝本心。
36、此心從無始曠大劫來,與如今不別;未曾有生死,不生不滅。
37、不增不減,不垢不凈,不好不惡,不來不去;亦無是非、亦無男女相、亦無僧俗老少、無 圣無凡;亦無佛、亦無眾生、亦無修證、亦無因果、亦無筋力、亦無相貌;猶如虛空,取不得、舍不得,山河石壁不能為礙;出沒往來,自在神通;透五蘊山,渡生 死河;一切業(yè)拘此法身不得。
38、此心微妙難見,此心不同色心,此心是人皆欲得見。
39、名雖不同,體即是一。
40、一切時中但有語言道斷,即是自心。
41、故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
42、色無盡是自心,心識善能分別一切,乃至施為運用,皆是智慧。
43、心無形相,智慧亦無盡。故云如來色無盡,智慧亦復然。
44、本性即是心,心即是性,性即此同諸佛心。
45、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都無定實,幻無定相。是無常法,但不取相,合它圣意。
46、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禪。禪之一字,非凡圣所測。
47、若不見本性,即非禪也。假使說得千經(jīng)萬論,若不見本性,只是凡夫,非是佛法。
48、道本無言,言說是妄。
49、動而無所動,終日去來而未曾去,終日見而未曾見,終日哮而未曾哮,終日聞而未曾聞,終日知而未曾知,終日喜而未曾喜,終日行而未曾行,終日住而未曾住。
50、惡業(yè)即得苦報,善業(yè)即有善報。
心心心難可尋,寬時遍法界,窄也不容針。
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偈曰:
吾本來此土。傳法救迷情。
一華開五葉。結(jié)果自然成。
達摩大師悟性論禪語50句
1、佛者覺也;人有覺心,得菩提道,故名為佛。
2、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是知有相,是無相之相。
3、夫道者;以寂滅為體。修者;以離相為宗。
4、貪嗔癡是。返貪嗔癡為戒定慧,即名超三界。
5、然貪嗔癡亦無實性,但據(jù)眾生而言矣。若能返照,了了見貪嗔癡性即是佛性,貪嗔癡外更無別有佛性。
6、言大乘最上乘者,皆是菩薩所行之處,無所不乘,亦無所乘,終日乘未嘗乘,此為佛乘。
7、無乘為佛乘也。若人知六根不實,五蘊假名,遍體求之,必無定處,當知此人解佛語。
8、不憶一切法,乃名為禪定。
9、知心是空,名為見佛。
10、十方諸佛皆以無心,不見于心,名為見佛。
11、舍身不恡,名大布施。離諸動定,名大坐禪。
12、一切諸相不求自解,一切諸病不治自差,此皆大禪定力。
13、凡將心求法者為迷,不將心求法者為悟。
14、不著文字名解脫;不染六塵名護法;出離生死名出家;不受后有名得道;不生妄想名涅槃;不處無明為大智慧;無煩惱處名般涅槃;無心相處名為彼岸。
15、迷時有此岸,若悟時無此岸。
16、若覺最上乘者,心不住此,亦不住彼,故能離于此彼岸也。
17、若見彼岸異于此岸,此人之心,已得無禪定。
18、煩惱名眾生,悟解名菩提,亦不一不異,只隔具迷悟耳。
19、迷時有世間可出,悟時無世間可出。
20、煩惱與涅槃,同是一性空故。
21、是以小乘人妄斷煩惱,妄入涅槃為涅槃所滯。菩薩知煩惱性空,即不離空,故常在涅槃。
22、涅而不生,槃而不死,出離生死,出般涅槃。心無去來,即入涅槃。是知涅槃即是空心。
23、諸佛入涅槃者,為在無妄想處。菩薩入道場者,即是無煩惱處。
24、空閑處者,即是無貪嗔癡也。
25、是知三界生滅,萬法有無,皆由一心。
26、若知心是假名,無有實體,即知自家之心亦是非有,亦是非無。
27、凡夫一向生心,名為有;小乘一向滅心,名為無;菩薩與佛未曾生心,未曾滅心,名為非有非無心;非有非無心,此名為中道。
28、是知持心學法,則心法俱迷;不持心學法,則心法俱悟。
29、色不自色,由心故色;心不自心,由色故心;是知心色兩相俱生滅。有者有于無,無者無于有,是名真見。
30、夫真見者,無所不見,亦無所見,見滿十方,未曾有見。
31、無所見故,見無見故,見非見故。
32、凡夫所見,皆名妄想。若寂滅無見,始名真見。
33、心境相對,見生于中,若內(nèi)不起心,則外不生境,境心俱凈,乃名為真見。作此解時,乃名正見。
34、不見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
35、見與不見,俱不見故;解與不解,俱不解故。無見之見,乃名真見;無解之解,乃名大解。
36、非直解于解,亦乃解于無解。凡有所解,皆名不解;無所解者,始名正解;解與不解,俱非解也。
37、不舍智慧名愚癡。以心為空,解與不解俱是真;以心為有,解與不解俱是妄。
38、若解時法逐人,若不解時人逐法。若法逐于人,則非法成法;若人逐于法,則法成非法。若人逐于法,則法皆妄;若法逐于人,則法皆真。
39、是以圣人亦不將心求法,亦不將法求心,亦不將心求心,亦不將法求法。所以心不生法,法不生心,心法兩寂,故常為在定。
40、若迷時無罪見罪,若解時即罪非罪。
41、知心是道;若得心時,無心可得;若得道時,無道可得。若言將心求道得者,皆名邪見。
42、悟即是佛法。
43、身滅道成。亦如甲折樹。生此業(yè)報身,念念無常,無一定法,但隨念修之;亦不得厭生死,亦不得愛生死;但念念之中,不得妄想;則生證有余涅槃,死入無生法忍。
44、眼見色時,不染于色;耳聞聲時,不染于聲;皆解脫也。眼不著色,眼為禪門;耳不著聲,耳為禪門。
45、見色有見色性,不著常解脫;見色相者常系縛。不為煩惱所系縛者,即名解脫,更無別解脫。
46、善觀色者,色不生心,心不生色,即色與心俱清凈。無妄想時,一心是一佛國,有妄想時,一心是一地獄。
47、菩薩觀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國。
48、若不以心生心,則心心入空,念念歸靜,從一佛國至一佛國。若以心生心,則心心不靜,念念歸動,從一地獄歷一地獄。
49、若一念心起,則有善惡二業(yè),有天堂地獄;若一念心不起,即無善惡二業(yè),亦無天堂地獄。
50、一切煩惱為如來種心,為因煩惱而得智慧。只可道煩惱生如來,不可得道煩惱是如來。故身心為田疇,煩惱為種子,智慧為萌芽,如來喻于谷也。
達摩祖師破相論50句
1、唯觀心一法,總攝諸法,最為省要。
2、心者萬法之根本,一切諸法唯心所生;若能了心,則萬法俱備;猶如大樹,所有枝條及諸花果,皆悉依根。栽樹者,存根而始生子;伐樹者,去根而必死。若了心修道,則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費功而無益。故知一切善惡皆由自心。心外別求,終無是處。
3、菩薩摩訶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了四大五陰本空無我;了見自心起用,有二種差別。云何為二?一者凈心,二者染心。此二種心法,亦自然本來俱 有;雖假緣合,互相因待。凈心恒樂善因,染體常思惡業(yè)。若不受所染,則稱之為圣。遂能遠離諸苦,證涅槃樂。若墮染心,造業(yè)受其纏覆,則名之為凡,沉淪三 界,受種種苦。何以故?由彼染心,障真如體故。
4、一切眾生悉有佛性,無明覆故,不得解脫。
5、佛性者,即覺性也。但自覺覺他,覺知明了,則名解脫。故知一切諸善,以覺為根;因其覺根,遂能顯現(xiàn)諸功德樹。涅槃之果德,因此而成。如是觀心,可名為了。
6、無明之心,雖有八萬四千煩惱情欲,及恒河沙眾惡,皆因三毒以為根本。其三毒者,貪嗔癡是也。
7、此三毒心,自能具足一切諸惡。猶如大樹,根雖是一,所生枝葉其數(shù)無邊。彼三毒根,一一根中,生諸惡業(yè)百千萬億,倍過于前,不可為喻。
8、如是三毒心,于本體中,應現(xiàn)六根,亦名六賊,即六識也。由此六識,出入諸根,貪著萬境,能成惡業(yè),障真如體,故名六賊。
9、一切眾生,由此三毒六賊,惑亂身心,沉沒生死,輪回六趣,受諸苦惱;猶如江河,因小泉源,洎流不絕,乃能彌漫,波濤萬里。若復有人斷其本源,即眾流皆息。
10、求解脫者,能轉(zhuǎn)三毒為三聚凈戒,轉(zhuǎn)六賊為六波羅蜜,自然永離一切諸苦。
11、三界業(yè)報,唯心所生;本若無心,于三界中,即出三界。其三界者,即三毒也;貪為欲界,嗔為色界,癡為無色界,故名三界。由此三毒,造業(yè)輕重,受報不同,分歸六處,故名六趣。
12、眾生不了正因,迷心修善,未免三界,生三輕趣。云何三輕趣?所謂迷修十善,妄求快樂,未免貪界,生于天趣。迷持五戒,妄起愛憎,未免嗔界,生于人趣。迷執(zhí)有為,信邪求福,未免癡界,生阿修羅趣。如是三類,名三輕趣。
13、云何三重?所謂縱三毒心,唯造惡業(yè),墮三重趣。若貪業(yè)重者,墮惡鬼趣;嗔業(yè)重者,墮地獄趣;癡業(yè)重者,墮畜生趣。如是三重,通前三輕,遂成六趣。故知一切苦業(yè)由自心生,但能攝心,離諸邪惡,三界六趣輪回之苦,自然消滅離苦,即得解脫。
14、佛所說言,無虛妄也。阿僧祇劫者,即三毒心也;胡言阿僧祇,漢名不可數(shù)。此三毒心,于中有恒沙惡念,于一一念中,皆為一劫;如是恒沙不可數(shù)也,故言三大阿僧祇。
15、真如之性,既被三毒之所覆蓋,若不超彼三大恒沙毒惡之心,云何名為解脫?今若能轉(zhuǎn)貪嗔癡等三毒心,為三解脫,是則名為得度三大阿僧祇劫。末世眾生愚癡鈍根,不解如來三大阿僧祇秘密之說,遂言成佛塵劫未期,豈不疑誤行人退菩提道。
16、三聚凈戒者,即制三毒心也。制三毒成無量善聚。聚者會也,無量善法普會于心,故名三聚凈戒。六波羅蜜者,即凈六根也。胡名波羅蜜,漢名達彼岸,以六根清凈,不染六塵,即是度煩惱河,至菩提岸。故名六波羅蜜。
17、佛所說是真實語。菩薩摩訶薩,于過去因中修行時,為對三毒,發(fā)三誓愿,持一切凈戒。對于貪毒,誓斷一切惡常修一切善;對于嗔毒,誓度一切眾生;故常修慧;對于癡毒,由持如是戒定慧等三種凈法,故能超彼三毒成佛道也。
18、諸惡消滅,名為斷。以能持三聚凈戒,則諸善具足,名之為修。以能斷惡修善,則萬行成就,自它俱利,普濟群生,故名解脫。則知所修戒行不離于心,若自心清凈,則一切佛土皆悉清凈。
19、心垢則眾生垢,心凈則眾生凈;欲得佛土,當凈其心,隨其心凈,則佛土凈也。三聚凈戒自然成就。
20、欲修六度,當凈六根,先降六賊。
21、能舍眼賊,離諸色境,名為布施;能禁耳賊,于彼聲塵,不令縱逸,名為持戒;能伏鼻賊,等諸香臭,自在調(diào)柔,名為忍辱。
22、能制口賊,不貪諸味,贊詠講說,名為精進;能降身賊,于諸觸欲,湛然不動,名為禪定;能調(diào)意賊,不順無明,常修覺慧,名為智慧。
23、六度者運也,六波羅蜜喻若船筏,能運眾生,達于彼岸,故名六度。
24、成佛如此,言無虛妄也;必因食乳,然使成佛。言食乳者,有二種,佛所食者,非是世間不凈之乳,乃是清凈法乳;三斗者,三聚凈戒,六升者,六波羅蜜;成佛道時,由食如是清凈法乳,方證佛果。若言如來食于世間和合不凈牛膻腥乳,豈不謗誤之甚。
25、真如者,自是金剛不壞,無漏法身,永離世間一切諸苦。
26、佛所說經(jīng),有無量方便,以一切眾生鈍根狹劣,不悟甚深之義,所以假有為,喻無為;若復不修內(nèi)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27、洗浴眾僧者,非洗世間有為事也。世尊當爾為諸弟子說溫室經(jīng),欲令受持洗浴之法;故假世事,比喻真宗。
28、隱說七事供養(yǎng)功德,其七事云何?一者凈 水、二者燒火、三者澡豆、四者楊柳、五者凈灰、六者蘇髇、七者內(nèi)衣。以此七法喻于七事,一切眾生由此七法沐浴莊嚴,能除毒心無明垢穢。
29、其七法者:一者謂凈戒洗蕩僭非,猶如凈水濯諸塵垢。二者智慧觀察內(nèi)外,猶如然火能溫凈水。三者分別簡棄諸惡,猶如澡豆能凈垢膩。四者真實斷諸妄想,如嚼楊枝能凈口氣。五者正信決定無疑,猶如凈灰摩身能辟諸風。六者謂柔和忍辱,猶如蘇髇通潤皮膚。七者謂慚愧悔諸惡業(yè),猶如內(nèi)衣遮丑行體。
30、如上七法,是經(jīng)中秘密之義。如來當爾為諸大乘利根者說,非為小智下劣凡夫,所以今人無能解悟。其溫室者,即身是也。所以燃智慧火,溫凈戒湯,沐浴身中。真如佛性,受持七法,以自莊嚴。當爾比丘,聰明上智,皆悟圣意,如說修行,功德成就,俱登圣果。
31、今時眾生,莫測其事,將世間水洗質(zhì)礙身,自謂依經(jīng),豈非誤也。且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煩惱塵垢,本來無相,豈可將質(zhì)礙水,洗無為身?事不相 應,云何悟道?若欲身得凈者;當觀此身,本因貪欲,不凈所生,臭穢駢闐,內(nèi)外充滿。若也洗此身求于凈者,猶如漸漸盡方凈,以此驗之,明知洗外非佛說也。
32、夫念佛者,當須正念,了義為正,不了義為邪。
33、佛者覺也,所謂覺察身心,勿令起惡;念者憶也,所謂憶持戒行不忘,精進勤了。如是義,名為念。故知念在于心,不在于言。
34、因筌求魚,得魚忘筌;因言求意,得意忘言。既稱念佛之名,須知念佛之道。
35、若心無實,口誦空名,三毒內(nèi)臻,人我填臆,將無明心不見佛,徒爾費功。
36、且如誦之與念,義理懸殊,在口曰誦,在心曰念。
37、故知念從心起,名為覺行之門;誦在口中,即是音聲之相。執(zhí)相求理,終無是處。
38、 故知過去諸圣所修,皆非外說,唯只推心。
39、即心是眾善之源,即心為萬德之王。涅槃常樂,由息心生。
40、三界輪回,亦從心起。心是一世之門戶,心是解脫之關(guān)津。
41、竊見今時淺識,唯知事相為功,廣費財寶,多傷水陸,妄營像塔,虛促人夫,積木疊泥,圖青畫綠,傾心盡力,損己迷它;未解慚愧,何曾覺知。
42、見有為則勤勤愛著,說無相則兀兀如迷。
43、且貪現(xiàn)世之小慈,豈覺當來之大苦。此之修學,徒自疲勞,背正歸邪,誑言獲福。
44、但能攝心內(nèi)照,覺觀外明;絕三毒永使銷亡,閉六賊不令侵擾。
45、自然恒沙功德,種種莊嚴,無數(shù)法門,一一成就。
46、超凡證圣,目擊非遙。悟在須臾,何煩皓首?真門幽秘,寧可具陳?
47、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知待心知。
48、佛性不從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時。
49、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無物。
50、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心心是佛。
讀了“星云大師經(jīng)典佛學禪語50句摘抄”,您get到快樂和感悟了嗎?這些短句很有收藏的價值,值得您發(fā)發(fā)朋友圈。小編推薦您閱讀抒情句摘抄,希望您喜歡。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