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及翻譯
經(jīng)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及翻譯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是一句千古至理的名言,出自于戰(zhàn)國時期孟子的《孟子·告子下》。那么接下來就讓小編帶領(lǐng)大家看一下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及翻譯,希望對大家有幫助哦。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原文:
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 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返回目錄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注釋:
(1)選自《孟子·告子下》,告子,姓告,孟子的學(xué)生,兼治儒墨之學(xué)。這里節(jié)選的部分,有的版本題為《舜發(fā)于畎畝之中》。題目是編者加的。[1]
(2)舜(shùn)發(fā)于畎(quǎn)畝之中:舜是從田野間發(fā)跡的。
①舜原來在歷山耕田,三十歲時,被堯起用,后來繼承堯的君主之位。
②發(fā),起,指被任用。
③于,介詞,從。
④畎,田間水溝,田中的壟溝。
⑤畝,田壟。“畎畝”,泛指田野。
(3)傅說舉于版筑之間: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舉用起來的。
①傅說原在傅巖地方作泥水匠,為人筑墻,殷王武丁訪尋他,用他為相。
②舉,被舉用,被選拔。
③版筑,筑墻時在兩塊夾版中間放土,用杵搗土,使它堅實。
④筑,搗土用的杵。
(4)膠鬲(gé)舉于魚鹽之中:膠鬲是從賣魚鹽的商販子中被舉用起來的。
①膠鬲,起初販賣魚和鹽,周文王把他舉薦給紂。后來又輔佐周武王。
②于,介詞,從。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5)管夷吾舉于士:管夷吾從獄官手里獲釋放被錄用。
①管仲(夷吾)原為齊國公子糾的臣,公子小白(齊桓公)和公子糾爭奪群位,糾失敗了,管仲作為罪人被押解回國,齊桓公知道他有才能,即用他為相。舉于士,指從獄官手里被釋放并錄用。
②士,獄官。
(6)孫叔敖舉于海:孫叔敖是從隱居的海邊被舉用進了朝廷的。
①孫叔敖,春秋時期楚國人,隱居海濱,楚莊王知道他有才能,用他為令尹。
(7)百里奚舉于市:百里奚從市井里被舉用而登上相位的。
①百里奚,春秋時期虞國大夫,虞王被俘后,他由晉入秦,又逃到楚,后來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把他贖出來,用為大夫。
(8)故天將降大任:所以上天要下達重大責(zé)任或治理國家的責(zé)任。
①任,責(zé)任,擔(dān)子。
②故,所以
(9)于是人也:(把重大責(zé)任)給這個人。
①是,指示代詞,這。
②也,用在前半句末了,表示停頓一下,后半句將要解釋。
(10)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
①苦,形容詞作使動用法,使……痛苦。
(11)勞其筋骨:使他的筋骨勞累。
①勞,使……勞累。
②其,代詞,他的。
(12)餓其體膚:意思是使他經(jīng)受饑餓,以致肌膚消瘦。
(13)空乏其身:意思是使他受到貧困之苦。
①空乏,資財缺乏。這里是動詞。
(14)行拂亂其所為: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顛倒錯亂。
①所為,所行。
(15)所以:用來(通過那樣的途徑來……)。
(16)動心忍性: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情堅韌起來。
(17)曾益其所不能:增加他所不能做的,使他增長才干。
①曾,通“增”,增加。
②所,助詞,與“不能”組成名詞性短語,指代不能達到的對象。
(18)恒:常。
(19)過:這里的意思是犯過失。
(20)然后能改:這樣以后才能改過。
(21)困于心:內(nèi)心困擾。
①困,憂困。
②于,介詞,在。
(22)衡于慮:思慮堵塞。
①衡通“橫”,梗塞,指不順。
(23)而后作:然后才能有所行為。
①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24)征于色:表現(xiàn)于臉色。征于色:把心情表現(xiàn)在臉色上。征,驗,顯露,表現(xiàn)。色,臉色。
(25)發(fā)于聲:意思是吟詠嘆息之氣發(fā)于聲音。
(26)而后喻:(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
(27)入則無法家拂士:在國內(nèi),如果沒有有法度的世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
①入,在里面,指國內(nèi)。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②拂士,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輔弼。
(28)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的國家或外來的禍患。
①出,在外面。指國外。
②敵國,敵對的國家。
③外患,外來的災(zāi)難,多指外部入侵。
④者,語氣助詞,表停頓。
(29)國恒亡:國家常常要滅亡。
①恒,常、走向。
(30)然后知生于憂患:這樣以后,才明白因為憂患而生存發(fā)展。
①然后,這樣以后。
②于,介詞,由于,表原因。
③生,使……生存。
(31)死于安樂: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
①死:使……死亡。
>>>返回目錄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翻譯:
舜從田地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水匠中被選拔,膠鬲從魚鹽販中被舉用,管仲從獄官手里獲釋后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的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登上了相位。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nèi)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身體經(jīng)受饑餓之苦,使他受到貧窮之苦,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所不具有的能力。
一個人常常犯錯誤,這樣以后才會改正;內(nèi)心困惑,思緒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嘆息聲中表現(xiàn)出來,然后才能為人們所了解。(看到他的臉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后人們才了解他。如果國內(nèi)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如果國外沒有敵對國家的憂患,那么國家往往會滅亡。這樣以后,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樂使人死亡。
>>>返回目錄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鑒賞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孟子所舉的例證是舜帝、傅說、膠鬲、管仲、孫叔敖、百里奚六人。
所謂“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一,后人常引以為座右銘,激勵無數(shù)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奮起。其思想基礎(chǔ)是一種至高無上的英雄觀念和濃厚的生命悲劇意識,一種崇高的獻身精神。是對生命痛苦的認同以及對艱苦奮斗而獲致勝利的精神的弘揚。
借用悲劇哲學(xué)家尼采的話來說,是要求我們“去同時面對人類最大的痛苦和最高的希望!(《快樂的科學(xué)》)
因為,痛苦與希望本來就同在。
說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太史公說得好:
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而論兵法;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fā)憤之所為作也。(《史記太史公 自序》)
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他們身處逆境的憂患之中,心氣郁結(jié),奮發(fā)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的緣故。
至于死于安樂者,歷代昏庸之君,荒淫逸樂而身死國亡,其例更是不勝枚舉。
所以,對人的一生來說,逆境和憂患不一定是壞事。生命說到底是一種體驗。因此,對逆境和憂患的體驗倒往往是人生的一筆寶貴財富。當(dāng)你回首往事的時候,可以自豪而欣慰地說:“一切都經(jīng)歷過了,一切都過來了!”這樣的人生,是不是比那些一帆風(fēng)順,沒有經(jīng)過什么磨難,沒有什么特別體驗的人生要豐富得多,因而也有價值得多呢?
>>>返回目錄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孟子簡介
孟子(約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一說字子輿或子車(參見“人物爭議-表字”目錄),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人。戰(zhàn)國時期哲學(xué)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之后、荀子之前的儒家學(xué)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并稱“孔孟”。
孟子宣揚“仁政”,最早提出“民貴君輕”思想,被韓愈列為先秦儒家繼承孔子“道統(tǒng)”的人物,元朝追封為“亞圣”。
孟子的言論著作收錄于《孟子》一書。其中《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寡人之于國也》和《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等篇編入中小學(xué)語文教科書中。
>>>返回目錄
《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論證思路
1、例舉名人事例。先舉出出身貧賤,經(jīng)過艱苦磨練后,成就大業(yè)的事例。
2、道理論證,擔(dān)當(dāng)重任必先經(jīng)過磨。就事說理,論述承擔(dān)重大責(zé)任的人,必須經(jīng)受方方面面的磨練的道理。
3、對比論證,人處困境奮發(fā)有為,國無憂患易遭滅亡。從正面論述人處于困境才能奮發(fā)的道理,再由個人推論到國家,從反面論述國無憂患往往遭到滅亡的道理。
4、中心論點,論證了“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道理。最后得出(揭示、歸納)本文的論點,“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
>>>返回目錄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