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散文(精選5篇)
汪曾祺散文范文第1篇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范文
周六,我在朋友圈發(fā)了一條微信:“在家傻待,誰約我”結(jié)果本來在和同學約會的女兒放棄約會,給我回了條微信:“我約你”就和女兒來到東方廣場。來到東方書城一個新開的書吧。買了杯飲料開始了我們的周末約會。當時女兒拿起一本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說:“我喜歡看汪曾祺的散文”,“為甚”?女兒說:“他有幾本是全是寫吃的”——汗,又暴露了我的女兒是個吃貨。順著女兒的推介我就拿汪曾祺散文《隨遇而安》看起來。
看了幾頁就吸引了我, 他的文字里透著濃濃的“中國味”不乏味,且蘊含著民主心靈和性靈的美質(zhì)。 卻又淡淡的,時而把帶進了北京的四合院大街小巷;時而把我?guī)Щ亓送暝鹿庀聥寢屧诖髽涞紫陆o我們講述那些年她做過的“牛鬼蛇神”;時而又把我?guī)нM了舌尖上的中國那大川南北的中國民間美食景象。看他書令你身在煩囂的鬧市卻猶如穿越到另一個世界。 —— 其實我也挺喜歡這樣寫作風格。我自己一直也有像他這樣寫寫自己的生活,寫寫自己的感想以及看到一些事的所見所聞。但當我看到同事們在博客上寫的都是專業(yè)的,高水平的大作,總覺得自己的文章不適合登大雅之堂。所以一直不敢在這大雅之堂丟人,但為了 ——你懂的。
表面上看這書其實是一本茶余飯后的消遣書籍,但慢慢品味卻也從中得到人生的感悟。書中我感受到了 他從容,他淡然,他身處逆境卻不以為苦,他達觀瀟灑,隨遇而安! 其中我最喜歡他的這一段:
“ 丁玲同志曾說她從被劃為右派到北大荒勞動,是”逆來順受“。我覺得這太苦澀了,”隨遇而安“,更輕松一些。”遇“,當然是不順的境遇,”安“,也是不得已。不”安“,又怎么著呢?既已如此,何不想開些。如北京人所說:”哄自己玩兒“。當然,也不完全是哄自己。生活,是很好玩的。 隨遇而安不是一種好的心態(tài),這對民族的親和力和凝聚力是會產(chǎn)生消極作用的。這種心態(tài)的產(chǎn)生,有歷史的原因(如受老莊思想的影響),本人氣質(zhì)的原因(我就不是具有抗爭性格的人),但是更重要的是客觀,是”遇“,是環(huán)境的,生活的,尤其是政治環(huán)境的原因。中國的知識分子是善良的。曾被打成右派的那一代人,除了已經(jīng)死掉的,大多數(shù)都還在努力地工作。他們的工作的動力,一是要實證自己的價值。人活著,總得做一點事。二是對生我養(yǎng)我的故國未免有情。但是,要恢復對在上者的信任,甚至輕信,恢復年輕時的天真的熱情,恐怕是很難了。他們對世事看淡了,看透了,對現(xiàn)實多多少少是疏離的。受過傷的心總是有璺的。人的心,是脆的 ”
所以說 做人一門學問, 做事更是一門學問。很多人之所以一輩子都碌碌無為,那是因為他活了一輩子都沒有弄明白該怎樣去做人做事。 看了這本書似乎令我有所感悟。
放下書,天已黑了,找吃的,謝謝女兒給了我一個充實的周末!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范文
微光,紗簾,素箋。
一米陽光探進窗扉,似輕紗自空中柔緩飄舞,閃爍著橙黃的,櫻紅的,溫暖的光。一縷微風挾裹著草木的清新拂進窗內(nèi),襯著陽光下浮動的微塵,撩開扉頁,送來蔓草自然的清香。
他,自書香門第走來,淡雅絕俗的言語是他的生活方式;生動鮮明的描寫是他的至理名言;雙瞳剪水,是他對崢嶸歲月的淡淡回憶;酒入豪腸,是他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向往。滄桑矍鑠的面容于眼前漸漸浮現(xiàn),溫厚哲理的話語于耳畔輕輕回響——"口味單調(diào)一點,耳音差一點,也還不要緊,更要緊的是對生活的興趣要廣一點。"
走過戰(zhàn)火紛飛的抗戰(zhàn)時期,在兵荒馬亂的繁塵俗世中,他依然保留著一顆寧靜淡泊之心,用心體味,用筆記錄下戰(zhàn)亂年代一點一滴的小幸福。在文《跑警報》中,汪老如是言:"跑警報是談戀愛的時候……跑警報可算同生死,共患難".在動蕩不安的時局中,人人自危,又能有幾人會注意到這細微的現(xiàn)象和人們忙而不慌的心理感受呢?唯有汪老,以一雙擅于觀察的睿智之眼,一顆素雅如蘭的淡泊之心,以溫暖的筆觸,靜靜地勾勒出一幅繁忙卻不失幸福的生活畫卷,亦鮮活地描摹出自己內(nèi)心深處感性而細膩的伊甸園。身處亂世思桃源,素心如蘭淡雅香。汪老靜靜地教導我,善于捕捉細節(jié)的慧眼與知性細膩的善思之心最為可貴。
跨入堅韌沉穩(wěn)的中老年時代,汪老將年輕時一顆焦躁不安的心輕輕安撫,把青蔥歲月中的點滴回憶慢慢沉淀,于歲月長河、廣闊文壇中交織、升華,終釀成一壇醇香濃郁的玉液瓊漿。三分嘯成文采,七分釀成情愫,繡口一吐便是絕世風采。正如文《豆腐》中所記:"砂鍋豆腐須有好湯,骨頭湯,小火燉……湯清而味濃……".汪老的一生正如這鍋好湯,以聰慧才智為底,以人生閱歷為料,以生活中的挫折和歷練為文火,慢慢燉,靜靜熬,待湯內(nèi)翻白,濃香四溢,方揭蓋起鍋。哇!一鍋好湯,乳白中透著奶黃,這不正是汪老樂觀詩意人生的縮影嗎?袖舞斜陽四暮合,濃情詩意青蓮馥。汪老輕輕的告訴我,懷著一顆淡泊樸素之心,帶著一份熱愛生活之情,并將之匯聚于文海中,融合于生命長河中,才是永恒的真諦。我想,這也正是汪老在茫茫文海中沉沉浮浮,雖歷經(jīng)歲月滄桑,卻依然能歷久彌香,于世間芳華處綻放的原因吧!
人間草木已紛菲,心間芳華始綻放。我相信,銘刻在我們心中的,不僅只是汪老的音容笑貌和散文隨筆,他那在沉浮世俗中依然寧靜豁達、淡泊致遠的高貴品質(zhì),他那在滾滾紅塵中依然能獨守初心、執(zhí)著前行的堅定信念,他那在崢嶸歲月中甘于默默沉淀、厚積薄發(fā)、始綻芳華的質(zhì)樸而偉大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和傳承!
《汪曾祺散文》讀后感范文
好的散文,是帶著情感與溫度的。
——題記
我是在初中語文書讀到端午的鴨蛋這篇文章,從下面的文章出處發(fā)現(xiàn)了作者是汪曾祺,每個人寫作畫畫啊都有自己風格,我喜歡這篇文章,我想其他文章可能跟這個風格差不多,于是我找來看,從此一發(fā)不可收拾。
汪老沒有刻意的描述深層次的情感,都是很平常的描述周圍百姓的小生活情趣,大部分散文多出的是濃郁的文化韻味,這種韻味是歷史帶來的,是個人感悟的。文筆雖然淡然,卻讓人感到厚重。同時他的文字是跳的。他喜歡瑣碎事物。喜歡花草美食文化繪畫書法喜歡新鮮事物,像個富有童心的小孩子。
汪老是個能夠享受生活之人,他寫吃喝玩樂總能比別人的多一份趣味,在他的筆下,似乎魚羊總是更鮮,泉水總是更冽,蔬菜總是更嫩,水果總是更甜。便是些常人不喜的食物比如豆汁、臭豆腐等物,讓他一描寫總也能勾起嘗一嘗的欲望?赐衾系恼掌皇潜惚愦蟾梗悬c帥,只是常看他的談吃散文可能真的會讓人胖個三五斤。那些畫面鮮活的存在我的腦海里。
汪老的散文有時用筆極清雅,有時卻又極放任,有時淡然如君子,有時戲謔似頑童。讀他的散文常不覺笑出聲來。有一段寫他們要去吃臭豆腐“我們在長沙,想嘗嘗毛澤東在火宮殿吃過的臭豆腐,尋味跟蹤,臭味漸濃,“快了,快到了,聞到臭味了嘛!”到了跟前,是一個公共廁所!”讀到這里你當真不能不笑,汪先生的戲謔可是連自己也戲在了其中。
《葡萄月令》讓我對葡萄艱難神奇的生命有了切實了解。從來不知道葡萄的根在冬天是要下埋的,積雪覆蓋。來年開春再挖出來,搭架、上棚。從不知道,葡萄的枝葉是一脈水管,將根部的水分盡情吸飲,這是多么神奇的植物啊。
《夏天》——乘涼。搬一張大竹床放在天井里,橫七豎八一躺,渾身爽利,暑氣全消?丛氯A。月華五色晶瑩,變幻不定,非常好看。月亮周圍有了一個模模糊糊的大圓圈,謂之“風圈”,近幾天會刮風!盀踟i子過江了”——黑云漫過天河,要下大雨。一直到露水下來,竹床子的欄桿都濕了,才回去。
在《四方食事》中,各種各樣的口味,各種各樣的調(diào)味品,各種各樣的食品都有他的看法和吃法。有些美味有的人不喜歡,但吃著吃著就愛上了。如同生活,我們不嘗試,不體驗,怎么會知道生活的多樣性呢?還有你不喜歡的東西,自己可以不吃,但也不要反對其他人吃。是呀,存在的就是合理的,求同存異,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強加于人。生活,應該多種體驗,就如作者說的,一個人的口味要寬一點,要雜一點。對食物,對文化,對生活都如此。
汪曾祺散文范文第2篇
從古至今的文人中好美食者為數(shù)也不少。明末張岱、清袁枚;今人陸文夫。喜美食又善于動手者,先生是也。汪曾祺先生不僅為文有大名,做菜也是一把好手,真是能者無所不能。下面是給大家推薦汪曾祺關于美食經(jīng)典散文,供大家欣賞。
栗子的形狀很奇怪,像一個小刺猬。栗有“斗”,斗外長了長長的硬刺,很扎手。栗子在斗里圍著長了一圈,一顆一顆緊挨著,很團結(jié)。當中有一顆是扁的,叫做臍栗。臍栗的味道和其他栗子沒有什么兩樣。堅果的外面大都有保護層,松子有鱗瓣,核桃、白果都有苦澀的外皮,這大概都是為了對付松鼠而長出來的。
新摘的生栗子很好吃,脆嫩,只是栗殼很不好剝,里面的內(nèi)皮尤其不好去。
把栗子放在竹籃里,掛在通風的地方吹幾天,就成了“風栗子”。風栗子肉微有皺紋,微軟,吃起來更為細膩有韌性。不像吃生栗子會弄得滿嘴都是碎粒,而且更甜。賈寶玉為一件事生了氣,襲人給他打岔,說:“我想吃風栗子了。你給我取去。”怡紅院的檐下是掛了一籃風栗子的。風栗子入《紅樓夢》,身價就高起來,雅了。這栗子是什么來頭,是賈蓉送來的?劉姥姥送來的?還是寶玉自己在外面買的?不知道,書中并未交待。
栗子熟食的較多。我的家鄉(xiāng)原來沒有炒栗子,只是放在火里烤。冬天,生一個銅火盆,丟幾個栗子在通紅的炭火里,一會兒,砰的一聲,蹦出一個裂了殼的熟栗子,抓起來,在手里來回倒,連連吹氣使冷,剝殼入口,香甜無比,是雪天的樂事。不過烤栗子要小心,弄不好會炸傷眼睛?纠踝油鈬灿,西方有“火中取栗”的寓言,這栗子大概是烤的。
北京的糖炒栗子,過去講究栗子是要良鄉(xiāng)出產(chǎn)的。良鄉(xiāng)栗子比較小,殼薄,炒熟后個個裂開,輕輕一捏,殼就破了,內(nèi)皮一搓就掉,不“護皮”。據(jù)說良鄉(xiāng)栗子原是進貢的,是西太后吃的(北方許多好吃的東西都說是給西太后進過貢)。
北京的糖炒栗子其實是不放糖的,昆明的糖炒栗子真的放糖。昆明栗子大,炒栗子的大鍋都支在店鋪門外,用大如玉米豆的粗砂炒,不時往鍋里倒一碗糖水。昆明炒栗子的外殼是黏的,吃完了手上都是糖汁,必須洗手。栗肉為糖汁沁透,很甜。
炒栗子宋朝就有。筆記里提到的“栗”,我想就是炒栗子。汴京有個叫李和兒的,栗有名。南宋時有一使臣(偶忘其名姓)出使,有人遮道獻栗一囊,即汴京李和兒也。一囊栗,寄托了故國之思,也很感人。
日本人愛吃栗子,但原來日本沒有中國的炒栗子。有一年我在廣交會的座談會上認識一個日本商人,他是來買栗子的(每年都來買)。他在天津曾開過一家炒栗子的店,回國后還賣炒栗子,而且把他在天津開的炒栗子店鋪的招牌也帶到日本去,一直在東京的炒栗子店里掛著。他現(xiàn)在發(fā)了財,很感謝中國的炒栗子。
北京的小酒鋪過去賣煮栗子。栗子用刀切破小口,加水,入花椒大料煮透,是極好的下酒物,F(xiàn)在不見有賣的了。
栗子可以做菜。栗子雞是名菜,也很好做,雞切塊,栗子去皮殼,加蔥、姜、醬油,加水淹沒雞塊,雞塊熟后,下綿白糖,小火燜二十分鐘即得。雞須是當年小公雞,栗須完整不碎。羅漢齋亦可加栗子。
我父親曾用白糖煨栗子,加桂花,甚美。
北京東安市場原來有一家賣西式蛋糕、冰點心的鋪子賣奶油栗子粉。栗子粉上澆稀奶油,吃起來很過癮。當然,價錢是很貴的。這家鋪子現(xiàn)在沒有了。
汪曾祺散文范文第3篇
[關鍵詞] 汪曾祺;語言;韻味;風格
汪曾祺,中國當代作家,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后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他身上有一種文人雅士的閑適、恬淡和從容。汪曾祺的主要創(chuàng)作是散文和小說,他善于用詩化的語言描寫生活中的凡人小事,抒寫人間的真善美。他在文論《“揉面”――談語言》中寫到:“有一位評論家說我的語言有點特別,拆開來看,每一句都很平淡,放在一起,就有點味道。我想誰的語言不是這樣?拆開來,不都是平平常常的話?”《汪曾祺文集自序》還有這樣一句話:“我希望青年作家還能從我這里接受的一點影響是:語言的樸素!笨梢,汪曾祺作品語言的最大特點就是平淡自然,樸素而有韻味。
一、注重用詞和句子的韻律美
汪曾祺筆下都是一些平凡的事物,但他將那略帶艱苦的生活寫的十分平淡閑適,在平淡中又彰顯出無窮的韻律,讀來如詩歌一般。比如《端午的鴨蛋》中,他那家常話一般的敘述,以及他對歲月苦楚的輕描淡寫。其中描寫鴨蛋的好吃,將那鴨蛋內(nèi)的紅油生動形象地用一句話描述:“筷子頭一扎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庇玫摹爸ā弊址路鹗且粋音符,把人的食欲都調(diào)出來了。而在《故鄉(xiāng)的食物》中有這樣一句話:“腌了四五天的新咸菜很好吃,不咸,細、嫩、脆、甜,難可比擬。”這句話將食物的味道用這樣幾個簡單的詞抑揚頓挫地表達了出來。當然汪曾祺的作品除了單音詞語的和諧之美,還有許多多音節(jié)詞語運用的韻律之美。再如,《故鄉(xiāng)的食物》中還有這樣一句話:“硨螯殼稍呈三角形,質(zhì)堅,白如細磁,而有各種顏色的弧形花斑,有淺紫的,有暗紅的,有赭石,墨藍的,很好看!
二、靈活運用多種修辭手法
汪曾祺作品中靈活地使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比如《胡同文化》中將胡同比喻為貫通大街的網(wǎng)絡,將四合院比喻為盒子。在《昆明的雨》中這樣寫到:“昆明的雨季是明亮的、豐滿的,使人動情的。城春草木深,孟夏草木長。昆明的雨季,是濃綠的。”這其中的修辭手法就有四種,第一句采用了比擬的手法,將昆明的雨比擬為美麗的女人。而第二句采用的是對偶和引用的手法,這使汪曾祺的散文充滿了雋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色彩美和韻律美。而第三句采用的是移就的手法,將雨的美轉(zhuǎn)移為綠色的映襯。而在《葡萄月令》中作者寫葡萄喝水量的驚人態(tài)勢,用“簡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這一擬人句,極有情趣。“拼命”“嘬”等字眼寫出了葡萄喝水的貪婪相,突出其長勢之旺盛。又如,作者寫葡萄的顏色之繽紛多彩,運用排喻辭格來寫:“白的像白瑪瑙,紅的像紅寶石,紫的像紫水晶,黑的像黑玉!边@組排喻,將葡萄的色澤、形態(tài)、質(zhì)感之真地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
三、長短句和標點豐富多樣而有層次感
汪曾祺的散文長短句和標點豐富多樣,而有層次感,使文章表達得感情豐滿雅致。比如,《葡萄月令》中的這些句子:“一月,下大雪!吕锕沃L!,葡萄上架!脑拢瑵菜。五月……十二月上旬,葡萄入窖!墒撬酿B(yǎng)分呀!所以,要把它‘疏’掉!遍L句和短句結(jié)合,錯落有致,暢快淋漓地表達了六月的葡萄的特點。同時,感嘆號、頓號、破折號的使用,猶如一個個漂亮的蝴蝶結(jié),將葡萄表達得充滿活力。再如,“這是個重活。把老本放倒,挖土把它埋起來。要埋得很厚實。外面要用鐵鍬拍平。這個活不能馬虎。都要經(jīng)過驗收,才給記工。”這一段由六個短句組成,寫出了安置葡萄老本這項活兒操作的方法,從中可見出農(nóng)人的細心。還有通過標點符號來調(diào)控敘述的語氣和節(jié)奏的。例如:“雪靜靜地下著。果園一片白。聽不到一點聲音!边@三個短句間都用句號而不用逗號隔開,有意制造一種稍長的語氣停頓,使語句舒緩,給人遐想的空間。
這是一段大白話,白得幾乎連形容詞都沒有,但讀起來如長短句,別有一種風情。特別是在描述庵趙莊的時候,語言極富藝術性。表面是大白話,實則是暗藏的長短句。開頭提到庵趙莊,然后分別解釋這三個字,以介紹名字的來歷。一短一長,錯落有致,非常和諧。
四、體現(xiàn)傳統(tǒng)的審美趣味
汪曾祺的這種洋溢著美感的風格,還與他的文化修養(yǎng)有著重要的關系。汪曾祺的作品中有很多引用傳統(tǒng)文化的片段,蘊含了儒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體現(xiàn)出他作為“中國最后一個士大夫”的獨特的傳統(tǒng)的審美趣味。汪曾祺的語言繼承了唐宋散文流風,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傳承明清散文傳統(tǒng)。他多次提到明代作家歸有光的散文《先妣事略》、《項脊軒志》、《寒花葬志》等,推崇歸有光“無意為文”,即寫得像談家常話似的。汪曾祺的小說創(chuàng)作從中受益匪淺,他曾說“我受營養(yǎng)最深的是明朝大散文家歸有光的幾篇代表作。歸有光以輕淡的文筆寫平常的人物,親切而凄婉。這和我的氣質(zhì)相近,我現(xiàn)在的小說里還時時回響著歸有光的余韻。”有了這些“余韻”,汪曾祺的語言就在現(xiàn)代漢語和古代文言文之間建立了一種內(nèi)在的聯(lián)系。那些平淡自然的日?谡Z到了汪曾祺的筆下,就有了一種特別的韻味。
參考文獻:
[1]汪曾祺:《汪曾祺文集》,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年。
[2]汪曾祺:《蒲橋集》,作家出版社,1992。
[3]煒冰:《汪曾祺散文藝術風格淺論》,揚州教育學院學報,2003,21(4)。
汪曾祺散文范文第4篇
在《春夏秋冬》這部散文長卷中,陸建華既塑造出了“人道其里,抒情其華”的汪曾祺形象,也塑造出了溫情、溫愛的自身。
汪曾祺的《荷花》描寫了荷花的“一生”,短短三百字的篇幅,潛藏了多少生的欣悅和隱痛啊。他在《葡萄月令》中用更長的篇幅、更細膩的筆觸描寫了葡萄的十二個月。只是這次他壓抑住隱痛,著力追蹤著、發(fā)掘著葡萄一年四季不同的美麗。葡萄發(fā)芽了,成熟了,收割了,敗了,敗了就敗了,它會在另一個春天里重新綻放、生長。汪曾祺就是陸建華筆下的荷花,《春夏秋冬》就是一部更翔實的《葡萄月令》。在這部《葡萄月令》中,陸建華詳細、生動地描寫了汪曾祺的十二個月。我們看到汪曾祺在“神山爽氣”和“鄰寺疏鐘”的氤氳、濡染中發(fā)蒙;看到他和父親一起喝酒、一起抽煙、一起寫情書,多年父子成了兄弟;看到他頂著日本飛機的轟炸,體驗著“躲警報”的消極,“逃警報”的狼狽以及“跑警報”的從容;看到他“效力軍臺”畫《中國馬鈴薯圖譜》時自謔:“坐對一叢花,眸子炯如虎”,苦中也能作樂,隨遇都能安妥;看到他寫巧云把一碗尿堿湯灌進了十一子的喉嚨,忍不住加了一句“不知道為什么,她自己也嘗了一口”時哭了;更看到1997年5月16日,他因肝硬化引起消化道出血遽然仙逝,但“托體同山阿”又何足懼?圣桑的音樂、白色的絲綢、滿身的鮮花和自己的自選集便是另一段旅程的開始。于是,月令里的汪曾祺不僅是一位風格獨具的作家,更是一個有生有死、有悲有喜,困厄時不頹唐、順利時不張揚的生命。
既不是把汪曾祺當作文學大家來仰視,而是把他當作生動而又平實的生命來親近和追懷,陸建華在寫作《春夏秋冬》時就不會拘泥于煩瑣的考證,即便有些事實經(jīng)過辛勤考證方才理清楚,他也會隱去考證的痕跡,以免因?qū)W害文。陸建華更不會把汪曾祺放在古今中外的文學史中作漫漶無疆的比附,或用結(jié)構、解構之類的時髦理論肢解掉汪曾祺,而是知人論文,因文說人,在對汪曾祺為人為文的娓娓道來中還原一個讓人著迷的生命。但是,前面已經(jīng)講到,這世界本無“原”可“還”,《春夏秋冬》中的“原”便一方面可以在汪曾祺的筆下和他親友的口中尋出影影綽綽的身形,另一方面更是陸建華傾注了自己全部情感的想像性建構。說是想像性建構,并不是指無跡可尋的杜撰,而是指建基于材料又不為材料所縛的創(chuàng)造。所以,《春夏秋冬》中的汪曾祺是也只能是陸建華心目中的汪曾祺,陸建華對汪曾祺的情感和由這情感所催生的想像才是這個汪曾祺形成的真實動因。
汪曾祺散文范文第5篇
汪曾祺的生平
汪曾祺,中國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1920年出生于江蘇省高郵市。1939年,考入西南聯(lián)大中國文學系,其問與同學創(chuàng)辦校內(nèi)的《文聚》雜志,并在雜志上發(fā)表詩歌、小說。1949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說集《邂逅集》。1950年,北京市文聯(lián)成立,任《北京文藝》編輯。1954年,京劇劇本《范進中舉》榮獲北京市戲劇調(diào)演一等獎。后任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民間文學》編輯。1961年,用毛筆寫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正式出版,成為他的第二部作品集。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汪曾祺深受鼓舞,創(chuàng)作熱情逐漸高漲。1980年,小說《受戒》發(fā)表于《北京文學》。1981年,小說《異秉》和《大淖記事》分別發(fā)表于《雨花》和《北京文學》。1983年,共發(fā)表小說、散文、評論等近20篇。1987年,赴美國參加三個多月的國際寫作活動。1996年,被推選為中國作家協(xié)會顧問。1997年5月16日上午10點30分因病醫(yī)治無效去世,享年77歲。
汪曾祺的作品
緣于對傳統(tǒng)文化的摯愛,汪曾祺的小說充溢著“中國味兒”,創(chuàng)作上追求回到現(xiàn)實主義,回到民族傳統(tǒng)中去,強調(diào)著力運用中國味兒的語言。汪曾祺小說中流溢出的美質(zhì),首先在于對民族心靈和性靈的發(fā)現(xiàn),他以近乎虔敬的態(tài)度抒寫著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小說《受戒》和《大淖記事》膾炙人口,另出版有《邂逅集》《晚飯花集》《茱萸集》《初訪福建》等小說集。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jié)構的苦心經(jīng)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zhì)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他以個人化的細小瑣屑的題材,使“日常生活審美化”,糾偏了那種集體的“宏大敘事”;以平淡、含蓄的敘述,摒棄了濫情的、夸飾的文風,讓人重溫曾經(jīng)消逝的古典主義的名士散文的魅力,讓真與美、讓日常生活、讓恬淡與雍容回歸散文,讓散文走出了“千人一面,干部一腔”的局面。他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卻發(fā)人深思,著有《逝水》《蒲橋集》《孤蒲深處》《人間草木》《旅食小品》《矮紙集》《汪曾祺小品》等散文集。在戲劇和民間文藝方面有藝術小品集《汪曾祺:文與畫》《文學評論集晚翠文談》,京劇劇本《沙家浜》(主要編者之一)《范進中舉》等,都受到了廣大同行和讀者的高度評價。
他人眼中的汪曾祺
永遠的汪曾祺
――評《人間草木》 汪修榮
當代文壇上,能同時在小說和散文兩塊田地里經(jīng)營,且自成一家的并不多,汪曾祺先生算是其中的一個。汪曾祺先生是公認的文體家,不僅能寫一手優(yōu)秀的小說,還能寫一手漂亮的散文。汪氏散文可以稱得上真正的文人散文,他的散文沒有空泛的好為人師的大道理,也少有宏大題材,流淌在字里行間的都是文人的雅趣和愛好,彌漫著文人的情調(diào)。如果說讀汪氏小說我們感受到的是詩意,讀汪氏散文我們享受的則是閑情逸致。
汪曾祺先生生于江蘇高郵一個亦農(nóng)亦醫(yī)的世家,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打下了深厚的舊學功底。父親是個樂天派,屬于那個時代少有的玩家,不僅工于繪畫,且熱愛運動,善治印,會擺弄各種樂器,多才多藝,閑來還樂于做孩子王,領著一幫孩子瘋玩作樂!抖嗄旮缸映尚值堋酚涊d的這段往事令許多人為之神往。開明的家庭氣氛、寬松的生活環(huán)境,對他后來創(chuàng)作、為人影響很深,自然也在其風格上留下了印痕,他的小說和散文風格都可以從他的童年生活中找到索引。作為沈從文的嫡傳弟子,汪氏文風也明顯地烙著沈氏的印記,但仔細品來卻又別具特色。沈氏散文,充溢著邊地純樸自然之氣,野性浪漫中蘊含著對人生的關切,縹緲中帶著一絲苦澀;汪氏的散文卻是閑適中包孕著一種文化,恬淡中自有一份厚重。
中國文人一般分兩類,一類兼濟天下,一類獨善其身。汪曾祺先生大約可算后一種人。汪曾祺先生是個性情中人,他的趣味是中國傳統(tǒng)的文人趣味,更多的時候,他走的是陶淵明的路子,一心志在泉林。但他畢竟是現(xiàn)代文人,很難真正出世,所以我們透過那些灑脫的文字仍時時感受到他的濟世之心。在汪氏筆下,一草一木總關情,像《人間草木》《葡萄月令》《昆明的雨》《夏天》《冬天》等,無不洋溢著生之趣味,顯示出作者的文人雅趣和逸興。登山則情滿于山,觀水則意溢于水,山山水水在他筆下都是有情物,常常“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美食向來是中國文人感興趣的一個話題。汪氏素有美食家之稱,每到一處,不食會議餐,而是專走小街偏巷,品嘗地方風味和民間小食,每每陶醉其問,自得其樂。人皆愛美食,而懂美食,食出心得,卻難。汪氏深知個中三昧,那些尋常小食一經(jīng)汪氏的點睛之筆,無不令人垂涎,感慨美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汪氏筆下,食不再是尋常的果腹,而是一種文化、一種境界。最令人難以忘懷的,當數(shù)書中一組回憶作者故鄉(xiāng)美食的文字,如《故鄉(xiāng)食物》《故鄉(xiāng)的元宵》等,這些兒時的食物,一經(jīng)作者生花妙筆點染,不僅驟成妙品,還令人頓起游子之思。
汪氏對傳統(tǒng)文化的偏愛以及在文章中傳達的濃濃的文化氛圍,也是令讀者心儀的地方。收入這本書中的《嚴子陵釣臺》《國子監(jiān)》《胡同文化》《宋朝人的吃喝》《歲朝清供》等篇什,讓人領略到中國文化的特有魅力和神韻。時光交錯,我們仿佛置身于那逝去的時光。
作為小說家,寫人是他的拿手戲。在本書中,汪曾祺同樣向我們展示了他小說家的才情與睿智,無論是追憶父祖家人的《我的祖父祖母》《我的父親》《我的母親》《多年父子成兄弟》,還是懷念沈從文、金岳霖、聞一多、趙樹理等昔日師友的文字,無不具有小說的意境和神韻,狀物描人情文并茂,栩栩如生。
汪氏散文晚年已臻化境,其文字技巧用爐火純青來形容毫不為過。這本《人間草木》,集中了汪曾祺先生一生創(chuàng)作的各類散文菁華,斯人已逝,但這些文字卻是不朽的,自會發(fā)出永久的清香。
木芙蓉
浙江永嘉多木芙蓉。市內(nèi)一條街邊有一棵,干粗如電線桿,高近二層樓,花多而大,他處少見。楠溪江邊的村落,村外、路邊的茶亭(永嘉多茶亭,供人休息、喝茶、聊天)檐下,到處可以看見芙蓉。芙蓉有一特別處,紅白相問。初開白色,漸漸一邊變紅,終至整個的花都是桃紅的;ㄆ陂L,掩映于手掌大的濃綠的葉叢中,欣然有生意。
我曾向永嘉市領導建議,以芙蓉為永嘉市花,市領導說永嘉已有市花,是茶花。后來聽說溫州選定茶花為溫州市花,那么永嘉恐怕得讓一讓。永嘉讓出茶花,永嘉市花當另選。那么,芙蓉被選中,還是有可能的。
永嘉為什么種那么多木芙蓉呢?問人,說是為了打草鞋。芙蓉的樹皮很柔韌結(jié)實,剝下來撕成細條,打成草鞋,穿起來很舒服,且耐走長路,不易磨通。
現(xiàn)在穿樹皮編的草鞋的人很少了,大家都穿塑料涼鞋、旅游鞋。但是到處都還在種木芙蓉,這是一種習慣。于是芙蓉就成了永嘉城鄉(xiāng)一景。
故鄉(xiāng)的元宵
故鄉(xiāng)的元宵是并不熱鬧的。
沒有獅子、龍燈,沒有高蹺,沒有跑旱船,沒有“大頭和尚戲柳翠”,沒有花擔子、茶擔子。這些都在七月十五“迎會”――賽城隍時才有,元宵是沒有的。很多地方興“鬧元宵”,我們那里的元宵卻是靜靜的。
有幾年,有送麒麟的。上午,三個鄉(xiāng)下的漢子,一個舉著麒麟――一張長板凳,外面糊紙扎的麒麟,一個敲小鑼,一個打镲,咚咚當當敲一氣,齊聲唱一些吉利的歌。每一段開頭都是“格炸炸”:
格炸炸,格炸炸,
麒麟送子到你家……
我對這“格炸炸”印象很深。這是什么意思呢?這是狀聲詞?狀的什么聲呢?送麒麟的沒有表演,沒有動作,曲調(diào)也很簡單。送麒麟的來了,一點兒也不叫人興奮,只聽得一連串的“格炸炸”!案裾ㄕā蓖炅,祖母就給他們一點兒錢。
街上擲骰子“趕老羊”的賭錢攤子上沒有人。六顆骰子靜靜地在大碗底臥著。擺賭攤的坐在小板凳上抱著膝蓋發(fā)呆。年快過完了,準備過年的錢也輸?shù)貌畈欢嗔,明天還有事,大家都沒有賭興。
草巷口有個吹糖人的。孫猴子舞大刀、老鼠偷油。
北市口有捏面人的。青蛇、白蛇、老漁翁。老漁翁的蓑衣是從藥店里買來的夏枯草做的。
到天地壇看人拉“天嗡子”――即抖空竹,拉得很響,天嗡子蠻牛似的叫。
到泰山廟看老媽媽燒香。一個老媽媽鞋底有牛屎,干了。
一天快過去了。
不過元宵要等到晚上,上了燈,才算。元宵元宵嘛。我們那里一般不叫元宵,叫燈節(jié)。燈節(jié)要過幾天,十三上燈,十七落燈!罢兆印笔鞘。
各屋里的燈都點起來了。大媽(大伯母)屋里是四盞玻璃方燈。二媽屋里是畫了紅壽字的白明角琉璃燈,還有一張珠子燈。我的繼母屋里點的是紅琉璃泡子。一屋子燈光,明亮而溫柔,顯得很吉祥。
上街去看走馬燈。連萬順家的走馬燈很大!班l(xiāng)下人不識走馬燈――又來了。”走馬燈不過是來回轉(zhuǎn)動的車、馬、人(兵)的影子,但也能看它轉(zhuǎn)幾圈。后來我自己也動手做了一個,點了蠟燭,看著里面的紙輪一樣轉(zhuǎn)了起來,外面的紙屏上一樣映出了影子,很欣喜。乾隆和的走馬燈并不“走”,只是一個長方的紙箱子,正面白紙上有一些彩色的小人,小人連著一根頭發(fā)絲,燭火烘熱了發(fā)絲,小人的手腳會上下動。它雖然不“走”,我們還是叫它走馬燈。要不,叫它什么燈呢?這外面的小人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整個畫面表現(xiàn)的是《西游記》唐僧取經(jīng)。
孩子有自己的燈:兔子燈、繡球燈、馬燈……兔子燈大都是自己動手做的。下面安四個轱轆,可以拉著走。兔子燈其實不大像兔子,臉是圓的,眼睛是彎彎的,像人的眼睛,還有兩道彎彎的眉毛!繡球燈、馬燈都是買的。繡球燈是一個多面的紙扎的球,有一個篾制的架子,架子上有一根竹竿,架子下有兩個轱轆,手執(zhí)竹竿,向前推移,球即不停滾動。馬燈是兩段,一個馬頭,一個馬屁股,用帶子系在身上。西瓜燈、蝦蟆燈、魚燈,這些手提的燈,是小孩兒玩的。
有一個習俗可能是外地所沒有的:看圍屏。硬木長方框,約三尺高,尺半寬,鑲絹,上畫一筆演義小說人物故事,燈節(jié)前裝好,一堂圍屏約三十幅,屏后點蠟燭。這實際上是照得透亮的連環(huán)畫?磭劣袃商帲惶幵跓掙栍^的偏殿,一處在城隍廟里的火神廟。煉陽觀畫的是《封神榜》,火神廟畫的是《三國》。圍屏看了多少年,但還是年年看。好像不看圍屏就不算過燈節(jié)似的。
街上有人放花。
有人放高升(起火),不多的幾支,起火升到天上,嗤――滅了。
天上有一盞紅燈籠。竹篾為骨,外糊紅紙,一個長方的筒,里面點了蠟燭,放到天上,燈籠是很好放的,連腦線都不用,在一個角上系上線,就能飛上去。燈籠在天上微微飄動,不知道為什么,看了使人有一點薄薄的凄涼。
年過完了,明天十六,所有店鋪就“大開門”了。我們那里,初一到初五,店鋪都不開門。初六打開兩扇排門,賣一點市民必需的東西,叫作“小開門”。十六把全部排門卸掉,放一掛鞭,幾個炮仗,叫作“大開門”,開始正常營業(yè)。年,就這樣過去了。
汪曾祺語錄
1.人到極其無可奈何的時候,往往會生出這種比悲號更為沉痛的滑稽感。
2.我一直都錯怪你,是你帶走了一切,其實一切本來就會離開,只有你如約而來。
3.如果平日留心,積學有素,就會如有源之水,觸處成文。否則就會下筆枯窘,想要用一個詞句,一時卻找它不出。語言是要磨煉,要學的。
4.愛,是一件非專業(yè)的事情,不是本事,不是能力,不是技術,不是商品,不是演出,是花木那樣的生長,有一份對光陰和季節(jié)的鐘情和執(zhí)著。一定要,愛著點什么。它讓我們變得堅韌,寬容,充盈。
5.我們這個民族,長期以來,生于憂患,已經(jīng)很“皮實”了,對于任何猝然而來的災難,都用一種“儒道互補”的精神對待。這種“儒道互補”的真髓,即“不在乎”。這種“不在乎”精神,是永遠征不服的。
6.語言的目的是使人一看就明白,一聽就記住。語言的唯一標準,是準確。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