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鏡成像實驗(精選5篇)
平面鏡成像實驗范文第1篇
關鍵詞:平面鏡成像實驗;實驗教材;實驗過程
在2023年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物理課程標準》中有這樣的要求:在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自己探索科學規(guī)律,提倡探究性的教學方式。因此在初中物理教學中,我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特別是對“平面鏡成像”這一實驗做了大膽改進,《平面鏡成像》是初中物理教學中的重點內(nèi)容,要想讓同學們很好地了解“平面鏡成像的性質(zhì)”,光靠老師的講解是不行的,而應該通過實驗來達到目的。在傳統(tǒng)教學中,由于受實驗條件的限制,致使該實驗存在著一定誤差,因此,我嘗試著對該實驗進行了改進。
一、改進實驗器材
傳統(tǒng)的實驗器材是蠟燭,蠟燭燃燒時教室內(nèi)煙熏火燎,而且蠟燭消耗量較大,資源容易浪費。針對這一點,我對實驗教材做了改進,改用兩幅大、中、小三種型號的象棋子,因為象棋子比較便宜,而且能夠長期使用,避免了資源浪費。
二、改進實驗過程
在實驗過程中,我把學生分為兩人一組,讓他們在桌面上鋪一張紙,把紙對折后平均分為兩部分,然后讓同學們在折線位置豎上一塊玻璃板,這條折線就表示平面鏡位置。把中號棋子的正面朝上放于玻璃板左邊,這時就能看到玻璃板右邊出現(xiàn)了一個棋子的像,然后調(diào)整一下玻璃板和桌面的夾角,使棋子的像成于桌面上,想法穩(wěn)定玻璃板,并測量棋子和桌面夾角。同樣的分別拿出大、中、小不同型號的棋子在右邊桌面上做移動,直到與左邊棋子的像完全重合為止。重復實驗過程,把每次得到的數(shù)據(jù)填入分析表中,這時就很容易地總結出平面鏡成像的特點了。
總之,改進后的平面鏡成像實驗彌補了傳統(tǒng)實驗的不足,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同學們在實驗過程中更加積極主動了,他們的思維也變得活躍起來。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積極探索新課標精神,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進行大膽改革,進一步提高初中物理實驗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月梅,何曉燕,歐陽艷.一組中學物理實驗的改進[J].伊犁師范學院學報,2002(03).
[2]胡遠富.對初中物理一個演示實驗的改進[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3(03).
平面鏡成像實驗范文第2篇
一、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猜想與假設
從生活走向物理,結合學生生活體驗,提出物理問題,引領學生猜想與假設。例如,教課版八年級《 平面鏡成像》實驗的教學,從學生熟悉的照鏡子出發(fā),提出“平面鏡到底能成什么樣的像?像和物大小一樣嗎?像和物到鏡子的距離如何”等諸多問題。引導學生結合平時照鏡子的生活體驗,進行猜想成像性質(zhì),于是各種猜測就出現(xiàn)了。通過課堂提問的方式讓學生用語言表述內(nèi)心的假設,雖然猜測很簡單,表達不甚準確,但是,引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充分地調(diào)動了全體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使得課堂氣氛非;钴S。
二、讓學生制定計劃,動手設計實驗
制定計劃與設計實驗是科學探究過程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有了猜想與假設之后,就要驗證是否正確。引導學生觀察《平面鏡成像》實驗裝置進行思考,讓學生提出如下問題: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目的是什么?
2.為什么要找兩支相同的蠟燭?
3.像與物體的連線與鏡面有什么關系?
4、平面鏡成像是虛像還是實像?
5.平面鏡如何放置最好?
6.兩只蠟燭是否都需要點著?
7.都需要記錄哪些數(shù)據(jù)?
8.實驗操作程序是什么樣的?
根據(jù)上述問題和猜想,明確實驗原理、實驗目的,讓學生制定計劃,設計實驗。由于學生剛剛開始學物理,教師組織學生對設計方案進行交流,針對探究的方案進行指導,并做出適當?shù)脑u價、歸納和總結。引導學生對自己提出的實驗方案進行改良,從而確定了實驗方案。
三、選擇器材,進行實驗,收集數(shù)據(jù)
動手實驗前,教師幫助學生設計完成探究步驟,同時提醒學生在進行實驗時,怎樣才能保證器材安全,怎樣減小誤差,怎樣讓實驗更方便操作等等。讓學生嘗試選擇探究所需器材,比如使用什么儀器才能測量像距、物距?為什么選擇平板玻璃而不選擇不透明的平面鏡?讓學生形成綜合分析各種因素選擇實驗器材的意識,逐步提高全體學生選擇實驗器材的能力。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學生在桌子上平鋪白紙,在鏡前點燃蠟燭,但手不能伸到鏡子里去,自然的想到用平板玻璃代替平面鏡,在玻璃板的后面放上一只沒有點燃的蠟燭,移動位置觀察到了和點燃的蠟燭完全重合的像,看到蠟燭燃燒但沒有點燃,得到了平面鏡成虛像的事實。
實驗數(shù)據(jù)是形成科學結論的證據(jù)。因此,一定要讓全體學生參與到實驗中去,認真收集數(shù)據(jù)。同學們觀察、記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得到多組實驗數(shù)據(jù),并記錄在表格中。學生有了探究欲望與勇氣,他們還要繼續(xù)探究平面鏡斜放成像如何?等等。雖然平時有些學生不愛動手,但在其他同學的影響、老師鼓勵下,也踴躍的參與到探究中來。這樣的探究活動不僅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還增強了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們的分析概括、交流及科學探究能力。
五、根據(jù)實驗,得出結論
科學探究目的,是為了通過探究發(fā)現(xiàn)客觀規(guī)律。學生進行實驗后,各小組根據(jù)實驗記錄數(shù)據(jù)及實驗現(xiàn)象,分別綜合、討論、交流得出結論:平面鏡成虛像,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大小相等,像和物對應點連線與平面鏡垂直。通過科學探究得出科學結論的同時,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探究性實驗,使學生產(chǎn)生緊迫感,有利于學生之間相互研討、相互啟發(fā)、相互學習、相互幫助,從而產(chǎn)生1+1>2的效果。
六、讓學生學會合作與交流,培養(yǎng)科學探究的能力
新課程標準已經(jīng)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擺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因此我們不能只關注學生實驗的結果是否理想,更要關注學生對探究過程的自主參與程度。不管實驗結果如何,在得出實驗結論之后,都要組織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探究過程的有關問題:
1.你的猜想和實驗結論是不是相符?
2.你的結果和其他同學相比有沒有差異?
3.在探究過程你是否發(fā)現(xiàn)了新問題?
4.你對這個實驗裝置是否滿意?如果不滿意是否有新的改進?
平面鏡成像實驗范文第3篇
1 創(chuàng)設情境 發(fā)現(xiàn)問題
多媒體播放:茶色玻璃板后有一支蠟燭在玻璃杯中燃燒,然后向玻璃杯中加水直到把蠟燭火焰浸沒,但是它仍能在水中燃燒,這與日常生活經(jīng)驗是相矛盾的,這使學生產(chǎn)生了認知上的矛盾沖突:蠟燭火焰怎么可能在水中燃燒呢?這時老師問:同學們剛才看到的是真實的蠟燭火焰嗎?若不是,那是什么呢?請同學們思考一下,而后老師告訴學生這是蠟燭火焰在玻璃板中的像.由此引入新課.老師問:請同學們回憶我們平時照鏡子的情景,思考并回答下列問題:(1)你的像在哪里?(2)像的大小和你自己一樣大嗎?(3)鏡中存在一個真實的你還是虛假的你?(4)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是否相等?請同學們先猜想一下.關于第一問題,有的同學說像鏡子后面,有的同學說像在玻璃中,有的學生說像在平面鏡的后表面上.關于第二個問題有的學生說像大物小,有的學生說像是近大遠小,有的學生說是像小物大,也有的學生說像與物一樣大.關于第三個問題,有的學生說如果像能呈在光屏上,則為實像,若不能則為虛像.關于第四個問題,有的學生猜想,像到平面鏡距離大,有的學生認為物到平面鏡距離大,還有的學生說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等于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最后老師總結:猜想是否符合實際還要用實驗來驗證.
2 設計實驗
在實驗之前,我們還需要解決下列問題:(1)怎樣確定像的位置?(2)怎樣比較像與物的大?(3)玻璃板是否能成像?關于這些問題是比較難的,本人利用剛才多媒體展示的蠟燭火焰在玻璃杯中燃燒的情景加以啟發(fā)引導,學生討論非常熱烈,最后形成共識:讓某個物體與像重合,物體所在的位置即為像的位置,若物體與像完全重合,則像與物大小相等,否則像與物大小就不相等,即用物體來代替像.這時老師再次提問:根據(jù)你們以上的分析,你能說出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主要實驗器材嗎?學生討論后教師小結.
3 學生分組實驗
學生按照書上的實驗步驟完成實驗,在實驗過程中提醒學生測量像到平面鏡的距離應是以玻璃板后表面為準,同時要求學生必須實事求是地如實地記錄實驗數(shù)據(jù),不許弄虛作假.且要不斷變換卡通人A的位置,重做幾次,并把物到平面鏡的距離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大小分別記錄在如下表格中.教師取某一小組實驗數(shù)據(jù)填在下表中,以供分析.
實驗小結
(1)平面鏡所成的像_______(能/不能)呈現(xiàn)在白紙上,是_______(實/虛)像.
(2)像的大小與物體大小_______(相等/不相等).
(3)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_______(垂直/不垂直).
(4)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_______(相等/不相等)
(5)物與像______(是/不是)上下顛倒,_______(是/不是)左右相反.
在分析實驗數(shù)據(jù)時發(fā)現(xiàn)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總是小于物到平面鏡的距離,這時有的學生說書上結論是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而我們實驗中測得的數(shù)據(jù)卻不是這樣的.這是為什么呢?這時老師應表揚這位同學的敢于質(zhì)疑的精神和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此時老師可以告訴學生,實驗中是用玻璃板來做實驗的,玻璃板是有厚度的,玻璃板的厚度是否會影響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的關系呢?請同學們繼續(xù)探究.學生分別用4 mm,3 mm,2 mm厚的玻璃板來完成實驗.某一組學生測得的數(shù)據(jù)如下.
從實驗數(shù)據(jù)中可以看出,玻璃板越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差就越小,進一步推理得出:當玻璃板沒有厚度時,像到平面鏡的距離就等于物到平面鏡的距離.因此,我們書上得出的結論實際上是把平面鏡當成是沒有厚度的理想化的模型,現(xiàn)實生活中的平面鏡是有厚度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事實上并不相等的.
小結平面鏡的成像規(guī)律:
(1)像與物的大小總是相等.(2)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是相等的(在理想化情況下).
(3)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
4 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的應用
多媒體播放: (1)平面鏡對人類有益的一面,引導學生舉例說明.
(2)平面鏡對人類有害一面,引導學生舉例說明.
多媒體展示:
(3)鏡花水月,杯弓蛇影,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請你利用平面鏡知識對它們加以解釋.在你學過的古典文學中還有這樣的例子嗎?
(4)介紹古代的潛望術
平面鏡成像實驗范文第4篇
《平面鏡》是蘇科版《物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第四節(jié)的教學內(nèi)容,本節(jié)安排在光的反射之前,所以不研究平面鏡成像原理,重點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與應用.教材主要安排了一個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根據(jù)多年的教學經(jīng)驗,如果將實驗教學做一些改進,效果更佳.
改進一 將教材上的觀察照片“澆不滅的燭焰”改為演示實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課堂伊始,通過“澆不滅的燭焰”創(chuàng)設情境,引入新課,使學生親臨其境,既新奇有趣,激發(fā)了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又為平面鏡成虛像埋下伏筆.
改進二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規(guī)律這一重點環(huán)節(jié)時:1.將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2.將實驗中所用玻璃板改用顯微鏡實驗中所用的較薄的載玻片(一面貼上遮陽膜效果更好);3.用畫在紙上的三角形替換物體.
改進后優(yōu)點如下:1.遵循物理學以實驗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使學生由旁觀者變?yōu)閰⑴c者,讓學生經(jīng)歷物理問題的發(fā)現(xiàn)、猜想、探究的全過程,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參與的積極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2.改進后的實驗取材方便,操作簡單,各項特點盡在其中,形象直觀,便于發(fā)現(xiàn),易于歸納出結論.3.一次實驗可測出三組距離相等,避免了一次實驗的偶然性,容易發(fā)現(xiàn)規(guī)律.4.通過沿鏡面折疊發(fā)現(xiàn)了物、像等大且關于鏡面對稱的特點,比教材上的方法更有說服力.
【教學過程設計】
一、創(chuàng)設情境 設疑引學
演示實驗 澆不滅的燭焰:將三個杯子(1號和3號杯內(nèi)是點燃的蠟燭)按圖1所示位置放好,2號杯恰好在1號杯像的位置.讓學生看到每個杯中均有點燃的蠟燭,然后向玻璃板后的兩個杯中加水,當學生看到3號杯燭焰被澆滅2號杯“燭焰”不能澆滅這一奇異現(xiàn)象時,教師再把火柴放在2號杯“燭焰”上,再讓學生看到火柴不能點燃.學生會展開想象的翅膀積極思考這是為什么呢?
二、新課教學
1.平面鏡
提問 當你們想知道自己的模樣時,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引入 我們每天都照鏡子,這種鏡子表面是平的,叫做平面鏡.今天我們就來好好研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1)觀察現(xiàn)象 進行猜想
請同學照鏡子,觀察自己和周圍同學的像,猜想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①;②;③;④.
思考 我們采用什么方法可以驗證猜想是否正確呢?
(2)啟發(fā)誘導 突破難點
我們要研究成像特點,首先要弄清像在哪里?
播放課件演示,通過觀察現(xiàn)象、啟發(fā)思考、引導發(fā)現(xiàn)等方法幫助學生分析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①用玻璃板替代鏡子.
②用物體替代像.
(3)改進實驗 探究特點
具體方法如下:
①在實驗桌上鋪一張白紙,并用筆畫一條直線,在直線左側1-3厘米處畫一三角形ABC,如圖2所示.
②將載玻片用橡皮泥沿直線豎立在桌面上,讓學生從有三角形的這一側,透過載玻片觀察 ABC的像,再讓學生不透過載玻片直接觀察紙上是否能看到 ABC的像,指出能被人看到,但不能在屏幕上呈現(xiàn)的像叫做虛像.
③描出這個虛像 A′B′C′, 如圖3所示(可以先描出三個頂點,再連成三角形) 移去載玻片.
④指導學生將 ABC及其虛像 A′B′C′的三對對應頂點用直線連接起來,如圖4所示.可以看出:物、像連線與鏡面垂直.
⑤用刻度尺分別測量出物、像對應點到直線MN(鏡面)的距離,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像和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⑥指導學生沿直線MN將紙片對折,可發(fā)現(xiàn) ABC與其所成的虛像 A′B′C′完全重合,可得出:像與物大小相等且關于鏡面對稱.
歸納總結 得出結論 平面鏡成像特點: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像的大小與物體的大;
像和物到平面鏡的距離;像與物相對于鏡面是的.
3.平面鏡成像作圖
閱讀教材 學習方法 指導學生閱讀課本P70“方法”內(nèi)容,學習根據(jù)平面鏡成像特點用對稱法作圖.
注意 ①物體與像的連線與鏡面的垂足要標出;②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必須用虛線畫線.
4.平面鏡的應用
平面鏡成像實驗范文第5篇
一、教學目標
1.能描述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通過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二、重點難點
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感受探究的各個環(huán)節(jié)。
2.虛像的概念。
三、學情分析
本節(jié)是在學習了光的傳播和光的反射的基礎上,對光的反射的延伸,是光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lián)系十分密切。大部分學生對平面鏡成像有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但這個認識中由于視覺的問題存在一個誤區(qū)“物體離平面鏡越遠像越小”,在實驗中,要讓學生通過觀察實驗現(xiàn)象把此問題糾正過來。教學中,要通過探究過程培養(yǎng)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
四、教學過程
【活動一:識標】
展示學習目標(課前書寫在黑板上出示)
1.了解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會應用凸透鏡成像的規(guī)律解決問題。
【活動二:導學】
一、導入(2分鐘):
猜謎語:生活中有一樣東西,你對著它哭它也哭,你對著它笑它也笑。同學們猜猜它是什么呢?
1.欣賞自然界中的鏡子:PPT演示桂林山水、云南大理寺白塔。
2.平靜的湖水像一面鏡子,把山水都倒影在里面,那么在生活中鏡子有哪些呢?
二、自學( 8分鐘):
鏡子是生活中最常見不過的東西了,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完畢,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照鏡子,觀察自己的儀表,但同學們有沒有思考過一件事,鏡子里為什么會有一個“一摸一樣”的你呢?同學們通過自主學習,完成自學問題:
1.鏡子里的像是怎樣形成的?
2.平面鏡所成的像是實相還是虛像呢?
教師點撥:平面鏡成像實質(zhì)是光的反射。
三、講解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步驟)
(1)如右圖有蠟燭光源S,S發(fā)出的光在同種均勻的介質(zhì)中沿 傳播。S發(fā)出的光線遇到鏡面會發(fā)生 射。
(2)作圖:根據(jù)反射定律完成光路圖。
(3)分析:當人眼在如左圖所示的方向看時,光線進入人眼,人眼看的時候就認為光線是從前方S’傳來的,就 在鏡子里面看到了S的像。
(4)解疑:從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光通過鏡子反射(拐彎)進入了人眼,而人眼沒能判斷出光線“拐彎”了,只認為光線是從前面直線傳播傳來的,即認為光線是從S’發(fā)出的,所以就看到了鏡子中的像。(像這樣由光的反向沿長線所構成的像叫虛像)
教師提問:1.鏡子里面是不是真的有一支蠟燭?看到鏡子里面的像是 像。
2.平面鏡成像實質(zhì)是光的 形成的。
【活動三:小組合作探究】( 25分鐘)
一、演示水中燃燒的蠟燭,通過水中燃燒的蠟燭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為學生實驗方案的得出引路
二、向學生示范并說明探究活動的目的和做法
前一環(huán)節(jié)我們初步了解了平面鏡成像的原理,那么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之間究竟是什么樣的關系呢?我們需要設計實驗來驗證。
1.實驗探究目的:像與物體之間的大小有什么關系?像和物體到鏡面之間的距離有什么關系?
2.步驟演示:
①如下圖,將一張8開的白紙用透明膠條固定在水平桌面上,用兩個夾子夾住一玻璃板,豎立在白紙上。
②把一支點燃的蠟燭放在玻璃板前面,觀察到玻璃板后面出現(xiàn)了蠟燭的像。
③另拿一支相同的蠟燭在玻璃板后面移動,使它與前面蠟燭的像重合(左右移動,直到從不同位置看上去它們都重合在一起),這時后一支蠟燭的位置就是前一支蠟燭的像的位置。改變玻璃前蠟燭的位置,把實驗再做兩次,每次都記下兩支蠟燭的位置。
④在白紙上畫出玻璃板的位置,移開玻璃板,用刻度尺畫實直線,把每次實驗中兩支蠟燭位置的位置連接起來,量出兩支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記錄下來并比較它們的大小,再用量角器測量看它們是否與鏡面垂直。
⑤把測量結果填寫下表中。
三、學生分組實驗
以上把教材的演示實驗再改為學生實驗,學生通過動手實驗,自己進行分析總結,既有利于知識的學習,也有利于能力的培養(yǎng)。
學生:以四人一組,由小組長帶隊,各成員分工協(xié)作。
教師:1.針對交流中暴露的問題要加以強調(diào)。
2.強調(diào)一些重要的步驟和操作技巧,比如:
(1)玻璃板要與鏡面垂直。
(2)如何找出像的位置(物體放好后,從那一邊觀察)。
(3)如何判斷物體與像完全重合。
(4)提醒學生多次變換蠟燭的位置,結論要建立在多組實驗的基礎上。
(5)教師在學生分組實驗的過程中,注意巡查、跟蹤指導。
【活動四:展示交流】
學生:1.通過合作探究學習后,組與組之間相互交流實驗結論。
2.學生小組發(fā)言人上講臺向全班展示探究方案和結論。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