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爾斯泰教案(精選5篇)
列夫托爾斯泰教案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自傳性人物 生命價值 宗教
列夫?托爾斯泰對于生命價值的思索貫穿其一生,而最后卻在宗教里找到了解決一切問題的答案。其宗教觀,甚至是世界觀的構(gòu)建是經(jīng)歷了無數(shù)次―重建后形成的,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一、早期質(zhì)疑
早年,托爾斯泰同周圍的孩子一樣,都接受了東正教的洗禮,然而做禱告、領圣餐在他看來,只是一種習慣的維持,并沒有虔誠的信仰作為支撐。“由于我很早就開始大量閱讀和思考問題,我對教義的否定早就是自覺的!币虼怂麖氖鶜q開始便不做禱告,不主動上教堂。他對宗教始終保留著一份敬仰,然而因為“不清楚這些關于基督和他的學說的實質(zhì)”,總歸沒有成為一個虔誠的信徒。
正是因為托爾斯泰自小對宗教的一份質(zhì)疑,使得他更加熱切地想探索人生的意義。他嘗試著從知識的角度對人生意義進行解答。然而不論是從思辨哲學,還是自然科學中,他都沒有找到答案。在托爾斯泰看來,思辨哲學對于生命因果現(xiàn)象的研究,只是虛偽地胡說八道,不論是法學、社會學、歷史學,都只能基于本學科提出片面的觀點。而自然科學只是對于生命的表象作出基本的闡釋――“如果一個人真誠地問‘我該怎樣生活?’他就不會滿足于‘你去研究無限空間之內(nèi)的無數(shù)粒子在時間和復雜性方面的無窮變化,就會理解自己的生命!@樣的回答!
在知識領域得不到解答的托爾斯泰,便去生活中尋找,然而他發(fā)現(xiàn)周圍的人對于生命的探求,無外乎四種方式:渾渾噩噩、尋歡作樂、自殺或是無所作為。他自身就處于無所作為的狀態(tài)之中,而縱觀其他三種狀態(tài),只有自殺是唯一可借鑒的道路。他發(fā)現(xiàn)這條路也是無解的,是一條死路,因此痛苦不堪。
可以說,從少年到中年,托爾斯泰始終對宗教,對其中的教義以及上帝是否存在等一系列問題抱著一份自己的懷疑。
二、后期接受
寫《安娜?卡列尼娜》之時,正是托爾斯泰世界觀最激蕩并進行著種種、重建的過程。因此他當時的精神狀態(tài)有很大一部分都反映在了書中的自傳性人物――列文身上。列文因為和基蒂來之不易的婚姻而感到無比的幸福,暫時拋下了對于土地、農(nóng)民關系的思考和對人生意義的考慮,一門心思地沉浸在幸福之中。而托爾斯泰也因為幸福的家庭生活,“撇下了對生命總目的的任何探索,進而全部集中在家庭、妻子、孩子,以及如何增加生活資料中了!
在這一時期,列文對于宗教的態(tài)度是被動地接受,“他既不能夠相信,同時也不能夠確信這全是錯誤的”,他全然因為不領懺悔證書便不能結(jié)婚而接受圣禮,在受圣禮的過程中也保持著懷疑的心情,但依舊老老實實地按照要求禱告、懺悔。在自己的婚禮上,雖然不甚清楚其中的程序,還是在神父的指導下完成了整個儀式!凹炔幌嘈潘鍪虑榈囊饬x,也不能將此看為無聊的形式而淡然處之!睆闹锌梢苑从吵觯谶@一階段,托爾斯泰雖然依舊抱著對宗教的懷疑和堅定自己不是信徒的理念,卻并未對宗教的儀式、流程有任何非議。
而到了《復活》之中,就存在著全然不同的面貌了。眾所周知,在寫《復活》之際,托爾斯泰已經(jīng)是年過八十的垂垂老翁,他的世界觀在早年的不斷被、重建的過程中終于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確立。在長時間的探索之后,他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那就是信仰!爱斘覍ι系鄣拇嬖谑バ判牡臅r候,我就活不成。假如我沒有必定會尋到上帝的這種朦朧的希望,我早就自殺了。只有當我感覺到他的存在,找到他的時候,我才會生活下去”。
之前的一系列的關于人生、存在意義的探索,他在知識與生活中均沒有找到的答案,最終在宗教中得到了解答!安粫凰劳鰵绲囊饬x是什么――和永恒的上帝結(jié)合。”如同一個在沙漠中行走良久而尋水不得的旅人,在焦渴難耐中終于發(fā)現(xiàn)清冽的甘泉一般,困擾托爾斯泰半生的問題,也最終在摸索中得到了解答。
三、對宗教儀式的態(tài)度
與其他信徒不同,托爾斯泰對于宗教并不盲從,具有自己的理解和堅持。這可以體現(xiàn)在其對宗教儀式的態(tài)度上。他不把圣禮中的紅酒和面包看為上帝的血和肉,也不相信那些只為了生計,為了面包和享樂而擔任圣職的司祭是來傳播上帝的旨意的。他認為真正意義上的不是這些表面的、空洞而滑稽的儀式,而是對于人類生命意義的認知。
因此,在《復活》的第一部中,我們能夠看到托爾斯泰用了三十九和四十這兩個章節(jié)來描寫犯人們在教堂里所做的禮拜,并一針見血地指出“這里所做的一切正是最嚴重的褻瀆,是以基督的名義對基督本人的嘲弄!
在托爾斯泰的筆下,誦經(jīng)士緊張而又古怪,司祭為犯人們所念的禱詞單薄而乏味,充斥著感嘆語氣和虛張聲勢,他跪下去叩頭,典獄長、看守、囚犯也必須學著他的樣子下跪。腳銬聲嘩啦嘩啦,和司祭尖利的聲音混雜在一起,場面十分滑稽。
司祭心安理得地做著這一切,是因為他靠著這種禮拜收入錢財,送兒女上學。典獄長和看守從不知道這些儀式的含義,只是因為最高當局和沙皇本人都信奉而篤定非常。只有少數(shù)的犯人看透這類儀式“純屬騙局”。三種人,三種描寫,便將三種心態(tài)體現(xiàn)地淋漓盡致。托爾斯泰對于這類宗教儀式的批判也有了更深的力度。
四、對異教的態(tài)度
托爾斯泰在宗教認知上的進步和宗教觀的逐步成熟,還表現(xiàn)在對于其他宗教組織的理解上。
在《安娜?卡列尼娜》的最后一章里,列文領悟了教會是集中了一群對于神有相同理解,對于美有相同追求,并且篤信教義的教徒的組織。然而隨后又質(zhì)疑起了猶太人、伊斯蘭教徒、佛教徒等所謂“異教徒”的存在!半y道這幾億人口就被剝奪了那種最高的幸福嗎?沒有那種幸福,人生就毫無意義了!绷形牡囊蓡枺彩峭袪査固┰诳吹浇塘x中存在的一些矛盾之后的疑問,“為什么真理不在路德教、天主教那里,而在正教這里呢?”顯然,在這時,面對林立的其他宗教,以及同一宗教內(nèi)部的不和與沖突,讓托爾斯泰更深一層地考慮這些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和對所謂“異教徒”需采取的態(tài)度。
而在《復活》之中,這個問題得到了解答。在《復活》第三部第二十二章中,聶赫柳朵夫為革命者克雷里卓夫的死亡而傷懷不已,更因為瑪斯洛娃最終選擇了西蒙松卻沒有和他在一起而抑制不住的難受。此時,教堂里的鐘聲響起,所有人都脫下帽子,在胸前畫著十字禱告,唯獨一個頭發(fā)蓬亂的老人沒有禱告。聶赫柳朵夫注意到他,便問他為什么不禱告。老人卻說他不信仰任何宗教,只信他自己。他認為世界上之所以存在各種宗教,是因為“人都相信別人,不相信自己!
“信仰有很多,可是靈魂只有一個。你也有,我也有,他也有。大家只要相信自己的靈魂,就能同舟共濟。只要人人保持本色,就能齊心協(xié)力!崩先岁P于宗教的這一段話,恰巧是對于列文提問的最佳解答。信仰是多樣的,每個人的選擇有所不同,然而只要每個人心中存在著信仰,那么其所做的、所看到的其實是相同的。這是一個求同存異的理論。這一時期的托爾斯泰,視信仰為生存的前提,而對所謂的“異教”也抱有寬容的心態(tài)和包容的態(tài)度。
這也體現(xiàn)出了“托爾斯泰主義”愛,和反對暴力的特點。從中古時期的“”、“火燒異端”等事件,可以看出一種宗教對于不同的教派,甚至是同一種宗教內(nèi)部不同的教派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這種沖突有時僅限于宗教間的差異,有時卻可以上升到民族甚至國家之間的問題。
托爾斯泰在構(gòu)建其宗教世界觀之時,對于教派林立這一現(xiàn)象也做出了自己的闡釋――“如果兩種信仰都認為自己是真理,而對方是謬誤,那么,由于指望把同胞吸引到真理方面來,他們必然要宣揚自己的教義!钡瑫r卻大力反對運用強力來傳播自己的宗教。因此后來形成了博愛的思想。即那個老翁所說的,只要人人都能保持本色,保持本心,所有的人,不論信仰的宗教是否相同,都可以齊心協(xié)力。
五、宗教傾向性
縱觀《安娜?卡列尼娜》,托爾斯泰雖然在此時依舊處于對宗教的質(zhì)疑和世界觀的建構(gòu)之中,然而其思想?yún)s已經(jīng)朝向宗教靠近,并認為宗教可以解決長久以來困惑他的問題了。書中的基蒂,在被弗龍斯基拋棄之后,走入了人生的低谷。在跟隨家人到德國溫泉療養(yǎng)時,被一位叫瓦蓮卡的姑娘的高尚的道德和情操所打動,感到自己的不足,并對她敞開被弗龍斯基傷害的心扉。而瓦蓮卡照顧病人的耐心,對朋友的友善,都來自她篤定信奉的宗教,因此基蒂認為“這是一種崇高的、神秘的和高尚的思想感情相聯(lián)系的宗教,人不僅能夠按照吩咐相信它,而且也能夠熱愛它!边@個幫助基蒂從低谷中走出來的瓦蓮卡,實際上代表了一種宗教力量,而這份力量,正是托爾斯泰所渴求的。
書中的另一個人物――安娜的丈夫卡列寧,在妻子出軌時雖然做出挽救,但依舊無法挽回她漸行漸遠的心,在社交界中更是因為這件事大失顏面,名譽受到威脅,因此仇恨安娜,甚至希望她在生產(chǎn)中死去。但后來,面對生產(chǎn)中憔悴的安娜,他心中的宗教情感使他產(chǎn)生了一種向善的力量,他饒恕了“不貞”的妻子,甚至對那個不是自己骨肉的小女孩產(chǎn)生了“一種特別慈愛感情”。
這兩個例證,可以看出托爾斯泰雖然存疑,但不覺將宗教放到了極高的位置上,贊美宗教,謳歌上帝,這也是他嶄新宗教觀的萌芽。
到了《復活》中,宗教便已經(jīng)變成了聶赫柳朵夫最終的心之歸宿。在見到監(jiān)獄中的種種惡行,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之后,他想:“問題的癥結(jié)在于,那些人把不成其為法律的東西當做法律,卻不承認上帝親自銘刻在人們心里的永恒不變的律法才是法律!比缤都s翰福音》中所說“你們中間誰是沒有罪的,就可以先拿石頭打她。”每個人都是有罪的,因此沒有懲罰別人的權(quán)利,這也是為什么在酷刑律法下依舊有無數(shù)的人犯罪、違法。他將希望寄托于建立福音書里所描繪的嶄新的秩序,并認為可以通過其建立起地上的天國。這是托爾斯泰理想的寄托,更是他對于美好天國的探尋。
由此,我們可以通過自傳性人物來摸索托爾斯泰對于宗教態(tài)度的逐步轉(zhuǎn)變,到最終形成了屬于他自己的宗教觀以及虔誠實行的過程。
參考文獻:
[1]列夫?托爾斯泰.托爾斯泰懺悔錄[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3.
[2]羅曼?羅蘭.托爾斯泰傳[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6.
[3]索菲亞?安德烈耶夫娜.托爾斯泰夫人日記.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1984.
[4]李曉衛(wèi).簡論列夫?托爾斯泰宗教思想與文學創(chuàng)作的關系[J].甘肅社會科學,1998.
列夫托爾斯泰教案范文第2篇
關鍵詞:托爾斯泰;革命;鏡子
托爾斯泰是俄國著名的文學家、評論家、劇作家和哲學家,同時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者和教育改革家。他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之一,高爾基曾經(jīng)評論:不認識托爾斯泰者,不可能認識俄羅斯!稄突睢、《安娜?卡列尼娜》、《戰(zhàn)爭與和平》則是托爾斯泰的無數(shù)杰作中的三大巨著。
1 《戰(zhàn)爭與和平》
列寧講到:“托爾斯泰的作品、觀點、學說、學派中的矛盾的確是顯著的。”托爾斯泰這種思想上的矛盾不可避免,同時又不可避免地體現(xiàn)在了他的作品中。他熱愛祖國、同情人民,渴望能夠解決國家和社會中存在的一系列嚴重的問題。但是,他的生活決定了他的思想的矛盾性和妥協(xié)性。如列寧所述:另一方面,是一個“托爾斯泰主義者”,即一個頹唐的、歇斯底里的可憐蟲,所謂俄國的知識分子,這種人當眾拍著胸脯說:“我卑鄙,我下流,可是我在進行道德上的自我修身;我再也不吃肉了,我現(xiàn)在只吃米粉餅子!绷硪环矫,瘋狂地鼓吹“不”用暴力“抵抗邪惡”。一方面,是最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撕下了一切假面具;另一方面,鼓吹世界上最卑鄙齷齪的東西之一,即宗教,力求讓有道德信念的神父代替有官職的神父,這就是說,培養(yǎng)一種最精巧的因而是特別惡劣的僧侶主義。
《戰(zhàn)爭與和平》就體現(xiàn)了他思想的矛盾性,他把國家的希望和出路寄托在先進的貴族身上。對于人民的力量,他既相信又不確信。甚至,他有一種宿命論的思想。他的其他作品也體現(xiàn)著這種矛盾,但不容置疑的是,他是一個偉大的作家。因為“托爾斯泰的觀點和學說中的矛盾并不是偶然的,而是19世紀最后30多年俄國實際生活所處的矛盾條件的表現(xiàn)!
2 《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同樣是一部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其可貴之處不僅在于描繪了一位女性的愛情歷程,而且展現(xiàn)了俄國農(nóng)奴制改革以后的廣闊的社會現(xiàn)實。小說的結(jié)構(gòu)較為明顯,分為兩條線索。一條是安娜的愛情悲;另一條是列文和吉提的愛情,他們分別是外省地主和貴族家的小姐,經(jīng)過一波三折的種種考驗他們最終喜結(jié)連理。在小說中,作者寄托了他的社會理想,也反映了農(nóng)奴制改革后農(nóng)村的現(xiàn)狀。就像列寧所說的“昨天剛從農(nóng)奴制度下解放出來的宗法式的農(nóng)村,簡直在遭受資本和國庫的洗劫。農(nóng)民經(jīng)濟和農(nóng)民生活的舊基礎,那些確實保持了許多世紀的舊基礎,正在異常迅速地遭到破壞。”安娜是一個追求個性解放的資產(chǎn)階級新時代的女性,她勇于追求自己渴望的真正的愛情。小說便以她為中心由此展開,她的卡列寧是一個虛偽的貴族,以他為中心的所謂的官僚階層是一群勾心斗角的偽君子。還有眾多貴婦人,都是一幫虛偽之徒,互相欺騙,十分偽善。希望沖破這一牢籠的安娜卻最終釀成了命運的悲劇,最終只能發(fā)出“這全是謊言,全是虛偽,全是欺騙,全是罪惡”的慨嘆,同時,這也可以看做是作者對于時代和社會的一種叩問。
同樣,作者矛盾的思想又體現(xiàn)在作者對于安娜這一主人公的態(tài)度上。一方面,他給予了安娜十足的同情;另一方面,他又不能容忍安娜為了追求愛情和自由而放棄家庭,在開篇就提出了《新約》中的“伸冤在我,我必報應”。這種矛盾還體現(xiàn)在具有鮮明的自傳性色彩的人物列文身上,他既批判貴族資產(chǎn)階級,又難以拋下身后的基督教博愛思想。所以,“作為一個發(fā)明救世新術(shù)的先知,托爾斯泰是可笑的,所以國內(nèi)外的那些偏偏想把他學說中最弱的一面變成一種教義的“托爾斯泰主義者”是十分可憐的。作為俄國千百萬農(nóng)民在俄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快要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現(xiàn)者,托爾斯泰是偉大的。托爾斯泰富于獨創(chuàng)性,因為他的全部觀點,總的說來,恰恰表現(xiàn)了我國革命是農(nóng)民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特點!
3 《復活》
《復活》是托爾斯泰晚年的作品,同時也是一部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小說。這個時候,托爾斯泰的世界觀已經(jīng)發(fā)生了徹底地變化,徹底地站在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一邊,也使得作品的主題更為深刻。他用心描繪了整個腐朽的俄國社會,也對其進行了透徹地揭露和批判。例如,腐朽貪婪的官僚階層:“助理檢察官這樣說,但其實他并非覺得沒有問題。他的一個朋友昨天晚上在一家旅館辦了一個告別晚會,他去踐行,和朋友們一起喝酒、打牌一直到凌晨五點,因此他根本沒有時間閱讀毒死人民案的案卷,而本打算現(xiàn)在草草翻一遍的”諸如此類,小說的前幾章就如一出悲哀的喜劇,還有聶赫留朵夫在之后為瑪絲洛娃奔走求情所遇到的腐敗的官員,就是這樣一群人,在統(tǒng)治著這個國家,難以不讓人擔心和恐懼。連無辜被關在監(jiān)獄里的老婦人也不由得感嘆“真理已經(jīng)被豬吃了”。
而對于底層人民生活的艱辛,托爾斯泰的觀察和刻畫更為細致。瑪絲洛娃的墮落和艱難是最好的詮釋。同樣,還有像瑪爾法那樣的農(nóng)婦。在小說里,作者再一次重申了土地問題的重要性,在他看來,土地的歸屬是造成這一系列社會問題的原因。因此列寧說:“對托爾斯泰觀點中的矛盾,不應該從現(xiàn)代工人運動和現(xiàn)代社會主義的角度去評價(這樣評價當然是必要的,然而是不夠的),而應該從那種對正在興起的資本主義的抗議,對群眾破產(chǎn)和喪失土地的抗議(俄國有宗法式的農(nóng)村,就一定會有這種抗議)的角度去評價!
這再一次體現(xiàn)了作者思想中的復雜性與矛盾性,就像作者在《復活》這一小說中想要表達的主題。對于兩位男女主人公的復活,作者在小說的結(jié)尾卻依賴于《馬太福音》里的戒律,不得不說有些偏頗。而這正是所謂的“托爾斯泰主義”的體現(xiàn)。這正如列寧的概括“ 托爾斯泰反映了強烈的仇恨、已經(jīng)成熟的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擺脫過去的愿望,同時也反映了耽于幻想、缺乏政治素養(yǎng)、革命意志不堅定這種不成熟性。歷史條件和經(jīng)濟條件既說明發(fā)生群眾革命斗爭的必然性,也說明他們?nèi)狈Χ窢幍臏蕚,像托爾斯泰那樣的對邪惡不抵抗;而這種不抵抗是第一次革命運動失敗的極重要的原因。”
列夫托爾斯泰教案范文第3篇
2006年8月8日,著名的鄂木斯克《莫斯科新聞》通訊記者,《消息報》駐鄂木斯克特派記者,鄂木斯克州《選舉權(quán)》雜志主編亞歷山大?彼得羅夫和其妻子鄂木斯克國立大學法語系講師阿列娜?彼得洛娃,帶著7歲和3歲的兩個兒子尼基塔和阿爾捷姆卡駕車到阿爾泰中部翁古達區(qū)的卡塔爾-卡塔旅游景區(qū)度假。傍晚8時一家人就在圖?私蚩ê影哆呏饚づ,扎營露宿。這時,正伺機作案的庫利斯路經(jīng)那里,看到彼得羅夫駕駛的三菱跑車后隨起殺心。他用步槍改制的獵槍先朝彼得羅夫胸部開槍,在對方倒地后又朝阿列娜的肩部和腹部連開兩槍,最后開槍將7歲的尼基塔射中。尤其殘忍的是,當他見他們都還活著時,又用槍托,斧子和石塊猛砸受害者的頭部,致使他們頭顱開裂死亡。此后,他又將3歲的阿爾捷姆卡用槍托砸死。作案之后,他將尸體拋入圖?私蚩ê,然后開車回村,當晚邀集同村數(shù)名男女好友去阿爾泰首府戈爾諾-阿爾泰斯克游玩,三天后將車拋棄在離案發(fā)地140公里的地方,將劫得的錢物揮霍、藏匿。
8月12日晚,當?shù)貪O民在圖?私蚩ê舆叞l(fā)現(xiàn)一具男尸,即向警方報案。8月13日早上,警方先是發(fā)現(xiàn)了案發(fā)現(xiàn)場,隨后在離案發(fā)地150米的河段找到了彼得洛夫的尸體,次日又在離案發(fā)地220米處發(fā)現(xiàn)了阿列娜的尸體。在以后幾天里,警方出動直升機、警犬、潛水員和緊急情況部的工作人員搜索兩名孩子的下落。8月18日,在找到大兒子尼基塔的尸體后,被浸沒在河水中的樹干拽住的小兒子阿爾捷姆卡的尸體也在傍晚5點被發(fā)現(xiàn)。此前,警方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被庫利斯扔棄的三菱車,并確認了轎車主人的身份。
在彼得洛夫一家被殺害之前幾小時,庫利斯還實施了另外一起殺人未遂作案。當時,他用槍朝在阿爾泰做建筑生意的商人弗拉季米爾?葉諾克揚的汽車開槍,車主發(fā)現(xiàn)險情后立刻逃離汽車,躲過一劫。事后葉諾克揚曾打電話向翁古達區(qū)內(nèi)務機關報案。
8月17日深夜,警方根據(jù)所獲得的證據(jù)將庫利斯逮捕。庫利斯很快承認了犯罪事實。庫利斯出生于1990年2月10日,俄羅斯族,2005年跟著母親從巴甫洛夫斯克移居圖埃克津卡村。他在念完9年制學校后于2005年升入馬伊明斯克第49完中就讀,因打架等多次違反校規(guī)被學校除名,沒有犯罪前科。此后,他就在居住地附近的一家畜牧場做飼養(yǎng)員。他的生父在他幼年時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摔死了,他一直跟著母親瑪麗娜?卡里亞基娜過,有3個妹妹和一個弟弟。
2006年12月7日,此案在阿爾泰共和國首府戈爾諾-阿爾泰斯克最高法院預審,8天后正式開庭審理,并一直持續(xù)到月底。公訴人對庫利斯提出的五項犯罪指控包括:殺害兩人以上,為劫取巨額財產(chǎn)謀害生命,非法擁有武器,謀殺未遂等,要求法官根據(jù)未成年人犯罪最高懲罰標準判處庫利斯10年有期徒刑。法院替罪犯指定的辯護律師則要求法院考慮庫利斯是未成年人,出生在貧困家庭,能夠認罪,并積極配合警方調(diào)查等因素從輕判處。在第一次庭審時,辯護律師向法官提出對該案實施不公開審理和對犯罪人再次進行心理測試的要求,但未被批準。受害者家屬代表,彼得洛夫的父親阿納托里?彼得洛夫除了要求嚴懲兇手,還要求罪犯賠償精神損失費100萬盧布和財產(chǎn)損失費16?2萬盧布(他要用這筆錢資助鄂木斯克的一所幼兒園)。庫利斯部分認罪,但為自己辯護說,在作案時他“完全沒有在做什么的意識”。他了早先承認的一些犯罪事實,說口供是調(diào)查者對他實施“肉體和精神迫害”的結(jié)果,因為在審問時他們用橡皮警棍打他。
按照俄羅斯刑事法典,成年犯人如果殺害兩人以上將被處以最高20年有期徒刑或終身監(jiān)禁的懲罰,由于庫利斯是未成年人,最高刑期不超過10年。
關于庫利斯作案是否有幕后指使人的問題一度成為警方偵查的重點,最后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案件為庫利斯一人所為。作案后,和他一起出游的同村好友鮑格丹?齊奇耶科夫很快就知道了庫利斯的犯罪真相,但他在警方調(diào)查時替庫利斯隱瞞犯罪事實,幫他窩藏死者的照相機和釣魚具等贓物。為此,阿爾泰最高法院判決齊奇耶科夫一年有期徒刑。
有關部門對庫利斯的心理檢測表明,庫利斯作案時精神正常。不過,案件的殘忍性和案犯是未成年人這兩個特點使這件案子在俄羅斯引起巨大社會反響。雖然俄羅斯已經(jīng)取消死刑,但仍然有許多人要求判處庫利斯死刑,認為他是個有著獸性的惡人,不應該讓他活著。
俄羅斯各有關部門對此案十分重視。俄內(nèi)務部部長拉希德?努爾加里耶夫委托內(nèi)務部副部長安德列?諾維科夫?qū)iT過問此案。阿爾泰總統(tǒng)亞歷山大?貝爾特尼科夫代表全體阿爾泰人對彼得洛夫親屬和朋友志哀,指示成立以副檢察長埃德華?奧什雷科夫為首的專案小組,承諾嚴懲罪犯。同時也指出,這是阿爾泰極為少有的案件。他說,在經(jīng)濟危機和政治動蕩時期阿爾泰曾有過犯罪猖獗的情況,但在最近四五年里,這種情形消失,所以這起案件不應該被看作是阿爾泰與旅游者關系惡化的象征。他表示,通過這起案件政府將舉一反三,研究和制訂保護旅游者在境內(nèi)安全的專門措施,不僅加強護法和執(zhí)法,而且將采取對各旅游景點和旅游路線定期檢查的防范措施。鄂木斯克州州長葉夫根尼?弗多維恩親自參加了2006年9月21日舉行的有數(shù)百人參加的彼得洛夫追悼會。鄂木斯克市市長維克多?施羅德除了向死者家屬表示慰問外,還幫助死者家屬,包括安排將死者尸體及時運回居住地的組織工作。
列夫托爾斯泰教案范文第4篇
《復活》是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的代表作,堅信有很多人在學生時代就曾閱讀過這本書。在我國自20世紀初至今已出版過6種譯本,三四十年代先后有戲劇家田漢和夏衍改編的同名劇本的發(fā)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已成為我國讀者和觀眾極為熟悉和喜愛的人物形象。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復活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復活讀書心得1整整兩個月,我讀完了《復活》這部名著。這部小說是托爾斯泰晚年的一部杰作,是一部不朽的史詩,它給我以強烈的震撼,讓我感受到失去本性的可怕和人性的光輝、美好。
小說的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開始是一個單純、善良、有抱負的青年,他曾與瑪斯洛娃有過一段美好真摯的戀情。聶赫留朵夫和瑪斯洛娃一個原本是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美好期盼的熱血少年,卻在渾渾噩噩的上流社會中墮落;另一個本是美麗純潔的活潑少女,卻因為聶赫留朵夫不計后果的傷害,最后被迫淪為妓女。他們兩個原本再無交集,卻又因一樁命案在法庭上相遇了。由于瑪斯洛娃被人誣陷,這引起了作為法院陪審的聶赫留朵夫良心上的不安。他的靈魂開始了反省,他決定與上流社會決裂,他賣掉了莊園,陪瑪斯洛娃到西伯利亞去流放。他經(jīng)過一次又一次的“靈魂的洗禮”,最終用自己的愛心和悔罪行動得到了瑪斯洛娃的諒解,讓自己的精神從墮落中復活。
我感動于聶赫留朵夫敢于面對錯誤的那顆懺悔之心,正是他勇敢面對,并付出實際行動去盡力彌補才換來了自己和瑪斯洛娃的新生活。我想,當一個人犯下錯誤時,不管這個錯誤是大是小,首先要做的就是深刻檢討自己,并承擔自己所犯的過錯。
是啊,人的肉體死后是無法復活的,但人的精神卻可以。只要我們不斷自省,時時清掃自己的靈魂,公正地自我批判,勇于拋棄不該有的享樂思想,就能讓靈魂變得純潔、高尚。
復活讀書心得2《復活》是啊,俄國的列夫托爾斯泰的作品之一。復活原意是指一個死去的人又重新獲得了生命。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發(fā)生這種事情。所以我對這本書充滿了好奇感。
主要描寫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引誘姑媽家女仆瑪絲洛娃,使她懷孕并被趕出家門。后來,她淪為------女,因被指控謀財害命而受審判。男主人公以陪審員的身份出庭,見到從前被他引誘的女人,深受良心譴責。他為她奔走伸冤,并請求同她結(jié)婚,以贖回自己的罪過。上訴失敗后,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亞。他的行為感動了她,使她重新愛他。但為了不損害他的名譽和地位,她最終沒有和他結(jié)婚而同一個革命者結(jié)為伉儷。
在《復活》中,道德問題占有首屈一指的地位,大量的說教在一定程度上損害了作品的價值。過去很多觀點認為,書中充滿了托爾斯泰布道式的道德說教,并把這些視為托爾斯泰作品中的消極因素。有些批評家甚至干脆認為《復活》是托爾斯泰變成道德家之后藝術(shù)走下坡路的一個證明。比如小說中含有教會無法接受的瀆神言論,也含有社會批判內(nèi)容。這首先表現(xiàn)在書中所反映的司法環(huán)境:訴訟過程不公正,監(jiān)獄關押缺少人性,只會增加犯罪率;另外,根據(jù)福音書的說法,人也沒有權(quán)力審判別人。
《復活》是作者整個文學生涯的總結(jié)性作品,通過對瑪絲洛娃的悲慘遭遇和聶赫留朵夫為她上訴請愿的過程,對沙皇專制制度的反人民本質(zhì)進行了有力而全面的揭露。
復活讀書心得3看《復活》花了我很長的時間,開始看的時候我覺得這本小說有點兒枯燥并打算不再看下去了,但是從第一部的中段開始,故事的情節(jié)開始深深地把我吸引住了。
這個故事的情節(jié)其實很簡單,描述了原本心靈純潔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了瑪絲洛娃以后拋棄了她。后來他們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瑪絲洛娃被誣陷為殺人犯,引起了聶赫留朵夫心靈中善良的一面開始復活。覺醒的聶赫留朵夫為了彌補他所犯下的錯誤,幫助瑪絲洛娃洗脫她的罪名。而在這個過程中,聶赫留朵夫接觸了許多他平時都瞧不起的低下階級的人和奴隸,發(fā)現(xiàn)了許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在墮落的期間是那么虛偽與令人討厭。而且也發(fā)現(xiàn)瑪絲洛娃因為自己當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淪為妓女卻不知羞恥。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讓自己心靈美好的一面復活了,也幫助瑪絲洛娃改過自新。
雖然說整個故事時間發(fā)展并不長,作家只是寫了聶赫留朵夫幫助瑪絲洛娃撕脫罪名這一件事。但是這短短的一個故事里穿插了許多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以反映當時在沙皇統(tǒng)治時期人們的生活在不同的階級有著天淵之別。小說可以成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眾的喜此文來源于,并使列夫?托爾斯泰成為名作家,我認為在于她所描述的故事,還有要表達的主題。書中所描述的內(nèi)容決不是作者自己憑空的想象,他通過描述這樣一個故事使我們看出在當時階級觀念是如此的可怕。從書中的人對待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聶赫留朵夫公爵的態(tài)度以及對待農(nóng)民、犯人、傭人的態(tài)度,就可以看出這個階級關念。
復活讀書心得4經(jīng)典名著與現(xiàn)代小說的很大不同來自于美感,現(xiàn)代小說論敘事說理的效率以及思想的深度遠遠勝過經(jīng)典名著,但在美感上卻遠不及經(jīng)典名著。即便是現(xiàn)實主義古典小說,其在人物的可觸性方面都處理的很好,引人思考的同時還能感受到小說藝術(shù)家的美妙手法。《復活》就是這樣一部經(jīng)典名著。
很多人覺得這個故事其實談不上高尚,主人公聶赫留朵夫沒能徹底脫離他的階級,像那些政治犯一樣為人民爭取權(quán)利。同時主人公所做的一切僅僅為了彌補年輕時犯下的罪孽,只能算是自發(fā)性的贖罪。其上訴也是全程依靠自己身份地位帶來的特權(quán),可以說沒了公爵這個身份,他不可能辦成這一切。事實遠遠不止這些,我們得在當時的那個環(huán)境、他所在的位置與本該持有的立場上去看。金錢與權(quán)貴都是誘惑,它會左右你對公正與平等的判斷,它會剝奪你對他人的憐憫與博愛,擁有這些讓我們更加難以舍棄。設想我們處在聶赫留朵夫的位置上,有幾個會像他這么做?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他的道德感是超越大多數(shù)人的。
說說題外話,這個世界向來不公平公正。從前有人當奴隸,擁有生產(chǎn)工具的是奴隸主。奴隸就像是牲口,他們存在的意義就是服務奴隸主。古希臘古羅馬的文明就是建立在奴隸的服務上,那些思想家、藝術(shù)家僅僅只是騎在牛上的放牛娃,悠閑的吹著笛子哼著小曲。到了后來農(nóng)業(yè)社會,有土地的是地主、是老爺,靠著土地帶來的租金可以在上流社會風流交際,殊不知靠苦力耕作的農(nóng)民,即便酷暑寒冬的勞作卻依然很難維持一家人的生活。工業(yè)社會、科技社會不也是這樣?資本擴張的速度瘋狂的追趕著科技發(fā)展的速度,剝削的力度只會越來越大。我向來不反對靠智慧賺錢,這同體力勞動一樣光榮。我反對的是財富的聚集增值,是資本的世襲。
中國古代社會,300年一個朝代更迭,其本質(zhì)就是一次大洗牌。資本在積累,社會財富越來越集中在一小部分人手里,這些人不勞而獲,而大部分人勞作一生也所獲無幾。這是為什么?因為富人的財富在不斷地增值,又在一輩又一輩的往下繼承。我以前時常覺得中國人沒有發(fā)明這些金融產(chǎn)品是笨的表現(xiàn),這樣看來中國古人是十足的聰明。將財富的增值維持在通貨膨脹的水平,征收高額甚至九成的遺產(chǎn)稅,我相信這樣就能抵制資本擴張,保證公平。這樣每個人要想獲得財富基本只能通過自己的勞動,我相信這對所有人都是公平公正的。
其實是扯遠了,對于托爾斯泰描繪的那個時代的苦難,以及我看的我們這個時代的苦難,讓我時常痛心疾首。即便我衣食無憂,我對那些艱難的人始終抱有憐憫心,我希望人人都過得好。
復活讀書心得5小說《復活》與《戰(zhàn)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是十九世紀末俄國著名作家托爾斯泰的三部代表作。托爾斯泰出生于俄國一個大貴族家庭,本人是公爵。小說以為他本人的生活現(xiàn)實為背景,結(jié)合1887年6月他的朋友——彼得堡某地區(qū)法院的檢察官科尼向他敘述的一個真實的案例而展開的。他想通過小說表達的是男主人公涅赫柳多夫和女主人公馬斯洛娃的愛情復活。其實這是個很簡單也很唯美的愛情故事,并沒有很多人想象得那么復雜。
涅赫柳多夫出生于貴族家庭,他受到過良好的教育,他有理想也很善良,是一個追求真正愛情的青年,在沒有當兵之前在姑媽家遇到了善良、純潔的16歲少女馬斯洛娃,兩個人產(chǎn)生了愛情。但是后來他當兵后,貴族社會和沙俄軍界紙醉金迷、放蕩荒唐的生活風氣使他墮落,三年后,在動身去戰(zhàn)場的途中經(jīng)過姑媽家的莊園的時候,誘奸了馬斯洛娃,導致馬斯洛娃懷孕。關鍵是涅赫柳多夫后來拋棄了馬斯洛娃,這是很不道德的。也是后來他良心發(fā)現(xiàn),替馬斯洛娃上訴、替自己贖罪,也發(fā)現(xiàn)了很多社會的黑暗。馬斯洛娃被主人發(fā)現(xiàn)懷孕后,被趕出家門,后來孩子生下來就被送到育嬰堂,不久就死了。馬斯洛娃走上社會后,由于年輕貌美,處處受到性騷擾,被雇主強奸過,被小店員欺騙過,同時她也不愿意在姨媽的洗衣房吃苦受累。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淪為妓女,在接客的時候被旅館的茶房卡爾京金、博奇科娃陷害——成為謀殺西伯利亞商人斯梅利科夫的主謀而遭到不負責任、草菅人命的法庭不顧事實的審判,被判到西伯利亞做4年苦役。涅赫柳多夫在審判馬斯洛娃的法庭上是陪審員,所以認出了馬斯洛娃,喚醒了他迷失和沉睡的愛情,從而走上漫長的為馬斯洛娃翻案的上訴道路,既為救心愛的人,也為自己贖罪。涅赫柳多夫由于是公爵身份,家庭背景也很硬,他違心的求了很多人,也動用了很多社會關系,甚至施展了美男計。但是,由于整個社會的黑暗,最后馬斯洛娃的案子保持原判。涅赫柳多夫為了表示與過去的社會和生活決裂,放棄了自己的貴族生活和社會地位,把一萬多公頃的土地分給農(nóng)民,陪馬斯洛娃一起去西伯利亞服刑。馬斯洛娃被涅赫柳多夫真誠的行為所感動,也知道涅赫柳多夫是真愛自己,但是,由于社會地位的巨大差距,為了愛涅赫柳多夫而跟政治犯西蒙松結(jié)婚。完成了自己的愛情復活。
我認為這樣的愛情故事寫的很委婉動人,但是不具有代表性。
列夫托爾斯泰教案范文第5篇
復活的主人公德米特里·伊萬諾維奇·聶赫留朵夫公爵本來是一個單純,熱情的少年,愛上了姑媽家的養(yǎng)女兼婢女卡秋莎,并與其發(fā)生了關系。但后來他背叛兩人的承諾,而懷孕的卡秋莎被趕出家門。下面由小編來給大家分享復活讀書心得,歡迎大家參閱。
復活讀書心得1第一次看到“復活”這個書名時,心里就產(chǎn)生了疑問:怎樣就復活了?然而當我把這本沉甸甸的大書從書架上拿下來時,我知道了答案就在這一片片的白紙黑字里,只有用心去讀,才能體會到作者叫它“復活”的用意。
看完了書,合上書頁后,聶赫留朵夫成了一個思考的對象。這本書的主人公就是他。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早年與家中的女仆卡秋莎產(chǎn)生了愛情,但沒有過多的表露。當他做了幾年的軍官回來后,原本善良的他變成了一頭野獸,他玷污了卡秋莎,給了她一筆錢后就拋棄了她。在一次法庭審理案件時,聶赫留朵夫作為陪審員,目睹了審理瑪斯洛娃(卡秋莎)毒死人命案的經(jīng)過,當瑪斯洛娃的眼睛掃過他時,他心里極度恐慌,并產(chǎn)生了自己無法控制的悔恨情緒。隨后的幾天里經(jīng)過思想的斗爭,決定“救助”瑪斯洛娃,及其他一些受苦的人并與瑪斯洛娃一同流放到西伯利亞。
讀罷這本《復活》,我的感覺就是聶赫留朵夫能洗心革面,便會他原來的自己實在是非常不容易。早先他只是一個善良的貴族青年,過著屬于自己內(nèi)心真實想法的生活,與卡秋莎也只是單純的喜愛。但是周遭的人不但不認可他,反而覺得他很好笑,使他逐漸不信任自己的善良。經(jīng)過三年的軍旅生活,他更深刻的感受到了這一點,并決定做“跟大家一樣的人”。這使他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利益主義者”,迷戀酒色,享樂成癖。他把女人當作玩樂的工具,于是便在回來后誘奸了那個曾經(jīng)單純可愛的卡秋莎。但是在法庭上的相遇為他敲響了警鐘。他不敢直視瑪斯洛娃那雙斜睨的眼睛。他感覺是自己曾經(jīng)的舉動迫使卡秋莎墮落成現(xiàn)在的瑪斯洛娃,一個妓女,囚犯。于是經(jīng)過多日的思想斗爭,他找回了自己的本色,他要去“救助”瑪斯洛娃,并要徹底拯救她,與她結(jié)婚。這就是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這讓他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它有許多被污染的地方需要清理。然而,我認為聶赫留朵夫能做到這一點的確是很不容易,這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點。在周遭可以說是十分惡劣的環(huán)境中,他墮落了。可他能被與瑪斯洛娃的重逢所震撼,并決定重新做人,這說明了他的本質(zhì)還是善良的。他重新開始記日記,“同自己談話”,“同人人身上都存在的真正的圣潔的自己談話”,這是他人生的轉(zhuǎn)變。試想,在一個人人都享樂的貴族環(huán)境中,一個公爵,只因一個妓女、囚犯的一個眼神就改變了自己,這是多么不可思議。然而聶赫留朵夫卻做到了,而且是在那個妓女、囚犯近乎于玩弄的態(tài)度下做到的。這不得不讓人好好思考一下自身。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聶赫留朵夫的第一次復活不僅“救助”了瑪斯洛娃,讓她明白世上不知是黑暗,還有善良的人,也“救助”了其它受著不公平待遇的人。他幫助被誣陷的囚犯,去找典獄長、副省長,那些它并不想見的人。復活的聶赫留朵夫成為了黑暗社會中的一個亮點。
復活讀書心得2《復活》是托爾斯泰經(jīng)典的代表作之一。我在初中的時候就讀過這部小說。當時由于書中反應出了大量的黑暗面,給我的價值觀帶來了巨大的沖擊,一度暫停了閱讀,到了高中才又重新把這本巨著讀完。復活帶給我的不是像《罪與罰》那般的壓抑,那是一種思辨式的痛苦,更多的是心靈的震撼和感動。因為在《復活》中,托爾斯泰不僅對非正義的社會現(xiàn)象進行了無情批判,他還探尋造成社會罪惡背后深層的人性與倫理學原因,即引導我們?nèi)リP注人與人之間的倫理道德關系與人性所發(fā)揮的作用。
這本書的構(gòu)思起源于托爾斯泰的一位法官朋友柯尼給他講述的一個真實故事:一個妓女因為被指控偷竊一個醉酒的嫖客100盧布被判處了4個月的監(jiān)禁。就在法庭上,一個年輕的陪審團成員發(fā)現(xiàn)這個妓女是他親戚收養(yǎng)的曾經(jīng)被他誘奸過的女孩。他良心發(fā)現(xiàn),到法院懇求檢柯尼,告訴他自己想與這個妓女結(jié)婚以贖罪。柯尼非常同情這個年輕人,但勸他不要走這一步。年輕人很執(zhí)著,不肯放棄自己的想法。但沒想到是婚禮前不久,那妓女竟得傷寒去世了。這名男子也不知去向了。
復活這本書耗費了托爾斯泰大量的心血,歷時20--年才于他71歲高齡之時完成了這部恢宏的巨作。說這部小說是托爾斯泰一生創(chuàng)作和思想的總結(jié)的話,一點兒也不為過。
他為了更好的寫這部小說特地參觀了莫斯科和外省的許多監(jiān)獄,去法庭旁聽審判,接觸法官、獄吏、囚犯、律師等各種人物,深入農(nóng)村調(diào)查農(nóng)民生活,還查閱了大量檔案資料,進行分析研究。托爾斯泰對本書的創(chuàng)作充滿了激情,在前六年里,他先后寫出了三份草稿?墒呛髞硭X得寫不下去,而對已經(jīng)寫出的草稿又感到極其不滿,他十分苦惱?履嶂v的故事經(jīng)過托爾斯泰的“變形”,結(jié)局成為男女主人公捐棄前嫌,終成眷屬,雖被流放西伯利亞,但男的著書立說,教育孩子,女的讀書進修,幫助丈夫,依然兩口子過著安寧的生活。然而托爾斯泰覺得這樣描寫男女主人公的命運純屬個人的愿望不能反映現(xiàn)實。托爾斯泰目睹億萬人民的苦難,當時步入了老年的他世界觀發(fā)生很大的變化,站到了廣大人民的陣線上,因此覺得光寫兩個人的個人命運是遠遠不夠的,他要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國,真實反映被壓迫的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的人民的命運。因此,以懺悔貴族這一男主人公作為主線的寫法必須改變,而應該以平民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的生活遭遇作為主線,并通過這條主線來描繪出人民的苦難。
其實托爾斯泰到定稿時也沒有放棄男女主人公最終在一起的想法。這種想法一開始就在托爾斯泰的頭腦里生了根,他希望兩個不幸的主人公最終能獲得幸福。但這樣的幸福是脫離現(xiàn)實的,托爾斯泰心里產(chǎn)生了懷疑,最后他得出結(jié)論:男主人公既不可能使女主人公在精神上復活,而精神上復活了的女主人公也不可能跟他結(jié)婚,共同生活。這才是真實的生活。托爾斯泰明確這一點時,離最初動筆已有九年了。由此可見,托爾斯泰對待創(chuàng)作是何等嚴肅認真,精益求精,就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把“自己的一塊肉放進墨水缸里”。
全書的依據(jù)了現(xiàn)實的素材定了基本的情節(jié)。在一步步展開情節(jié)的過程中,作者以深刻的文筆揭露了法庭,監(jiān)獄和政府機關的黑暗,揭露了官吏的昏庸,殘暴的行徑。在審判卡秋莎的法庭上本該是嚴肅的,但一群執(zhí)法者卻各懷心思。一名法官因和妻子吵架心情不佳。另一名叫瑪特維伊的法官擔心的是自己的疾病。副檢察官還沒從酒宴中清醒過來就開始宣讀對卡秋莎的審判。法庭的庭長為了能準時趕去和一個姑娘幽會想要審判早點結(jié)束。在整個的審訊過程中,法官們滿腦子都是自己私事,對案件完全不上心。也正因為這些官府的昏庸的執(zhí)法者的隨隨便便將一位被誣陷的少女卡秋莎判了刑。在主人公聶赫留朵夫上述的過程中,又進一步的暴露了沙皇政府機構(gòu)從上自下都以腐敗不堪。國務大臣是貪婪成性的吸血鬼,樞密官是鎮(zhèn)壓波蘭人民起義的儈子手,掌管煩人的將軍殘忍無比,副省長以鞭打犯人為樂,獄吏也常折磨犯人。反映了當時俄羅斯的統(tǒng)治階級已經(jīng)無藥可救了。
男主角聶赫留朵夫為解救瑪絲洛娃不得不奔走于高高在上主宰平民百姓命運的大官之間,遇到的都是些假仁假義的偽君子,沒有一個有良心的人。奔走于城市與鄉(xiāng)村間的聶赫留朵夫看到的是法律的不公正和社會的底層人民是如何受到迫害的。整個社會已經(jīng)沒有什么真理可言了。在主人公聶赫留朵夫上述的過程中暴露了沙皇政府機構(gòu)從上自下都以腐敗不堪。國務大臣是貪婪成性的吸血鬼,樞密官是鎮(zhèn)壓波蘭人民起義的儈子手,掌管煩人的將軍殘忍無比,副省長以鞭打犯人為樂,獄吏也常折磨犯人。反映了當時俄羅斯的統(tǒng)治階級已經(jīng)無藥可救了。
在法庭上聶赫留朵夫完成的僅僅是良心的覺醒,而在為卡秋莎奔走的過程,聶赫留朵夫才是真正在當時那個紛雜的社會中找到了他的道德的標準。他愛過,悔恨過,反思過,他下定了決心,在良心的的作用下,他復活了。在這過程中,我覺得聶赫留朵夫追求的不僅是卡秋莎,在這條精神復活,尋求從生的道路上,不斷地積極改變自己。那夜,聶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是以前的他不會看也看不懂的教訓,F(xiàn)在從中他看懂了圣經(jīng)的教訓,并發(fā)現(xiàn)了一些能讓他覺悟,喜悅的東西。他不僅僅實現(xiàn)了自己的復活,同時聶赫留朵夫的一系列行為也感動了卡秋莎,使卡秋莎也覺悟了,醒悟了過來。最后男女主人公都實現(xiàn)了精神上的復活。
這種復活同時也代表了托爾斯泰的復活,托爾斯泰在寫《復活》的時候已經(jīng)拋棄了貴族階級的傳統(tǒng)觀念,用宗法農(nóng)民的眼光來重新審視當時?a href='//xuexila/aihao/zhongzhi/' target='_blank'>種植還納緇嵯窒,通过男女主人公的X庥雋芾煬≈碌孛杌娉鲆環(huán)扯砩緇岬惱媸低季埃翰葺訝嗣姆ㄍズ圖嘟薰及儺盞睦斡?金碧輝煌的教堂和襤褸憔悴的犯人;荒蕪破敗的農(nóng)村和豪華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亞和手銬腳鐐的政治犯。揭示了沙皇專制和官方教會是完全建筑在對人民的壓迫和欺騙之上的。他們虐待人,折磨人,審判人,懲辦人,殺害人。無辜的人民遭殃,他們無動于衷,一心要清除他們心目中的危險分子。他們不但不會寬恕他們認為有罪的人,而且不惜冤枉大量無辜的人。事實上,他們寧可懲罰千百個沒有危險的人,也要除掉一個他們心目中的危險分子。這是一種多么殘酷的統(tǒng)治方式!
身為貴族的托爾斯泰在資本主義勢力的沖擊下, 看到了國家機器—暴力的加強,社會道德的淪落和農(nóng)村的破敗后,用作品以清醒的現(xiàn)實主義撕下了一切假面具,批判了整個官僚機構(gòu)及各級官吏的丑惡嘴臉, 揭露了官方教會的虛偽和欺騙性,表達了農(nóng)民的抗議和革命要求。從而深刻地反映出世紀初這一時期俄國社會復雜的社會矛盾, 他是“ 俄國千百萬農(nóng)民在俄國資產(chǎn)階級革命快到來的時候的思想和情緒的表達者”。它撕去了當時貴族資產(chǎn)階級的一切虛假面具, 情地批判了俄國社會的虛偽本質(zhì)。盧那察爾斯基也指出, 這不僅是托爾斯泰個人探索的結(jié)果,也是從赫爾岑到民粹派走過的道路, 而托爾斯泰在這方面更是特別富于典型性。因為他客觀上反映了俄國農(nóng)民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特性。對于托爾斯泰的思想,列寧這樣剖析到“托爾斯泰富于獨創(chuàng)性的全部觀點, 恰恰表現(xiàn)了俄國革命是農(nóng)民資產(chǎn)階級革命的特點。他觀點中的矛盾,的確是一面反映俄國革命所處的各種矛盾狀況的鏡子!蹦耗甑耐袪査固┰谌沼浿羞@樣寫到“ 我已歸結(jié)到一個偉大的思想, 在實現(xiàn)這思想上,我感到可以把我整個的生涯奉獻給它。這思想, 是創(chuàng)立一種新宗教, 基督的宗教, 但其教義與神秘愚昧是經(jīng)過澄清的,用極明白的意識來行動, 以便把宗教來結(jié)合人類!庇尚叛龆_至理想,這不僅是對小說名為“復活”的點睛之筆,亦是其全部思想的制高點。這正從一個側(cè)面顯示出托爾斯泰獨特的宗教哲學,即認為是宗教導致道德。這或許也是晚年托爾斯泰的無奈,只能從宗教里獲取慰藉。但這無法影響這部作品的偉大。
《復活》揭露了資本主義在俄國迅猛發(fā)展,政府的腐敗,世風日下給農(nóng)民帶來的痛苦和災難,深刻的剖析了時代和人性,無論是在過去還是現(xiàn)在弘揚人性,歌頌人性都是時代的主旋律。聯(lián)想到當今社會,人們物質(zhì)生活日益豐富,精神卻徘徊不定。人性者更顯可貴,也更為我們所重視和提倡。書中聶赫留朵夫一次又一次戰(zhàn)勝人性的弱點,喚醒起精神的人,就是在讓人性復活。而所謂精神之人就是有良知、有正義感的有人性的人。
我覺得擁有人性是作為一個人最低的底線,最基本的原則。也只有做到了這點,才能“行得正,坐得直”,才能有自己的主見,謙虛的心和自我審閱、檢討的勇氣。假如我們每個人在行事之前都捫心自問自己的良心,那世上許多錯誤和不幸都不會發(fā)生了。人人能做到這點的話,那么我們的社會離“復活”也不遠了。
復活讀書心得3《復活》這個故事的情節(jié)其實很簡單,描述了原本心靈純潔的主人公聶赫留朵夫在誘奸了瑪絲洛娃以后拋棄了她。后來他們又相遇在法庭上,由于瑪絲洛娃被誣陷為殺人犯,引起了聶赫留朵夫心靈中善良的一面開始復活。覺醒的聶赫留朵夫為了彌補他所犯下的錯誤,幫助瑪絲洛娃洗脫她的罪名。而在這個過程中,聶赫留朵夫接觸了許多他平時都瞧不起的低下階級的人和奴隸,發(fā)現(xiàn)了許多非常不人道和不公平的制度,更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在墮落的期間是那么虛偽與令人討厭。而且也發(fā)現(xiàn)瑪絲洛娃因為自己當年所做的那件事而淪為妓女卻不知羞恥。通過聶赫留朵夫的努力,他不但讓自己心靈美好的一面復活了,也幫助瑪絲洛娃改過自新。
雖然說整個故事時間發(fā)展并不長,作家只是寫了聶赫留朵夫幫助瑪絲洛娃撕脫罪名這一件事。但是這短短的一個故事里穿插了許多不同人的不同故事,以反映當時在沙皇統(tǒng)治時期人們的生活在不同的階級有著天淵之別。小說可以成為一本名著且深受大眾的喜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wǎng),并使列夫?托爾斯泰成為名作家,我認為在于她所描述的故事,還有要表達的主題。書中所描述的內(nèi)容決不是作者自己憑空的想象,他通過描述這樣一個故事使我們看出在當時階級觀念是如此的可怕。從書中的人對待這位有身份有地位的聶赫留朵夫公爵的態(tài)度以及對待農(nóng)民、犯人、傭人的態(tài)度,就可以看出這個階級關念。
有錢并不代表一切,靠自己雙手爭取回來的東西雖然你是有權(quán)活或富有的,說就是衣食無憂,但是或許你心里是空虛的,因為你所做的事都是違背自己的良心的,這種行為在潛意識中便成為了一種惡習。心中所追求的不再是正義和大眾的利益,所需的只是金錢而已,所以誰也不會關心事情的真相。所有的行動都是按照上級的指令,為的只是想保住自己的烏紗,原因僅此而已。
在故事的最后,聶赫留朵夫成功地為瑪絲洛娃洗脫了罪名,并使其所受的懲罰改判成流放。第三部很短,但是蘊含的哲理是最多的,聶赫留朵夫也開始了他的新生活。他從幫助那些可憐的人洗脫罪名的期間終于明白到了,社會和社會秩序大體上能夠存在并不是因為有這樣一些合法的罪犯在審判和懲罰別人,而是因為盡管敗壞到如此地步人與人還是互相憐惜、互相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wǎng)護的。
“我們抱著一種荒謬的信念在生活,認為我們自己就是自己的生活主人,人生在世就是為了享樂?墒,要知道既然我們被派到世上來,就是奉有某某的旨意,有所為而來的!睂τ谶@句話,對于信奉上帝的人來說是一個不錯的解釋。在現(xiàn)今的社會,人與人之間總是存在著某種關系,看上去我們每一個人是一個個體,但是事實上我們卻又是一個整體。很簡單的解釋就是我們都是人類而不是別的。一種互助互此文來源于文秘寫作網(wǎng)就連動物也能夠理解和去執(zhí)行,為什么我們擁有高智商的人類卻無法做得到呢?恐怕世間上很難分辨人的善與惡,因為沒有一個定義去劃分出這兩種不同的人,即使有,也是自己對事物的不同認識和理解而造成的。世間上的事物都會有正負兩面,而且人也不會有完美的人。上帝說人有罪惡,那么說我們都應該從善。時間的流逝使我們的觀念都改變了,善與惡已經(jīng)無法再以從前的標準來區(qū)分。隨著社會高速發(fā)展,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就是這樣越拉越遠。由一個總體而分成了一個個小的單位,就是這樣,人之間的關系只建立在以一個人為中心向外擴張的狀態(tài)上了。
復活,人性的復活指的是對自己進行反思后改過自新。有了新的思想就會有新的看法,對于善與惡的區(qū)分自然也不同。真正高尚的心靈恐怕是需要多次的復活才能換來的。
復活讀書心得4幾乎是一氣呵成看過了這一部巨著,似乎很深奧。又卻讀懂了什么。精神的復活,似乎比失去了的一切更感到有意義。
一個純真美好,曾經(jīng)對生活和生命充滿了美好期盼的青年人。在混混沌沌的上流社會中墮落于花天酒地。一個美麗純潔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墮落。他們似乎是可以就這樣生活下去的,他們也許可以滿足生活中自己那種種簡單的快樂。但當兩人在審判瑪斯洛娃的法庭上相遇時,涅赫留朵夫再也不能夠心安理得地面對他曾經(jīng)傷害過的瑪斯洛娃直視他的眼神。似乎是靈魂的反省,兩個人在重逢時,眼神中充滿了疑惑。那個少年,成為了一個漂浮在上流社會中的“老爺”,那個姑娘,成了一個出處賣弄風情的“窯兒姐”。涅赫留朵夫此時感受到了他曾經(jīng)給予他多么大的傷害,他的靈魂背負了沉重的罪惡感。在一次次探訪監(jiān)獄的過程中,他見證了太多的不公平。當他把自己的土地廉價分給了農(nóng)民的時候,他收獲的是農(nóng)民懷疑的眼神,貴族們疑惑的言語;當他決定與瑪斯洛娃結(jié)婚以洗清自己罪惡的時候,他的得到的是親友們鄙夷的眼神,眾人以為不可理喻的回應。他面對這一切困惑了,所有他的精神世界里認為正確的事務無一例外的遭到了鄙薄。然而貴族社會所推崇的卻只是花天酒地與吃喝嫖賭。一百多個年輕力壯的青年人只因為把身份證弄錯了就被關押到臭蟲漫天,疾病四溢的牢中。
但涅赫留朵夫在茫然中也看到了希望,瑪斯洛娃的改變。讓他足以拋棄官場的地位與金錢的誘惑,他的精神復活了,斔孤逋抟哺淖兞,她為了不連累涅赫留朵夫,接受了政治犯西蒙林的求愛。
愛過,懊悔過,反思過,最終,他決定,他復活,他重生,他在紛雜的社會中找到了他道德的衡量準則。也許涅赫留朵夫追求的不僅僅是瑪斯洛娃,在這條尋求重生,精神復活的道路上,他見到了,他做了,他去積極的改變了。那夜,涅赫留朵夫花了一整夜讀福音書,那曾經(jīng)是他看不懂的教訓。經(jīng)歷了這一切,他這次突然看懂了圣經(jīng)的教訓,并且發(fā)現(xiàn)在其中有他必須的、重要的、且是喜悅的東西。
去追尋,也許受用的不知是追尋最終得到的。還有這一路上看到的。
復活讀書心得5托爾斯泰是俄國19世紀現(xiàn)實主義文學家最杰出的代表,《復活》于他71歲所作,是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是他長期思想的結(jié)晶,是他文學藝術(shù)探索之路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我有幸讀了這部小說,深為其細膩的手法,鋒利的筆觸所震撼。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是上流社會的公爵,在充當法庭陪審員時認出一個被控犯盜竊罪的妓女(女主人公卡秋莎,斀z洛娃)正是曾經(jīng)被他誘奸的一個姑娘,并造成她懷孕,收養(yǎng)她的女主人知道后將她掃地出門,斀z洛娃生下的孩子被送往育嬰院的途中死掉,從此她逐步墜入墮落的深淵,落入妓院過起了淫蕩荒糜的生活。良心未泯的聶赫留朵夫逐漸發(fā)現(xiàn)自己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于是走向了拯救瑪絲洛娃同時也是為自己減輕罪行的艱辛之路,就在這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中,他們的靈魂都得以復活。
然而出自文學巨匠托爾斯泰之手的作品絕不可能只是一段凄慘曲折的愛情故事。《復活》花費了他從1889-1899年20--年的心血。當時他已進入老年,世界觀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內(nèi)心已經(jīng)徹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國當時社會正處于大革命的前夜。所以,《復活》一書是借托兩位主人公的遭遇,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國,真正反映被欺壓的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揭露了腐朽混亂的上層社會和官場。
托爾斯泰筆下的女主人公瑪絲洛娃是一個平民女子,是俄國社會中最為普通的一員。一開始她是一個天真純潔活潑開朗的少女,結(jié)果遇上上層社會的聶赫留朵夫,被他玷污然后拋棄,被趕出家門接著淪落為妓女,最后又受人誣陷被告上法庭,由于陪審員的誤判、法官的不負責任使她被放逐西伯利亞服苦役。這一系列的打擊,經(jīng)歷的種種使她褪去天真,取而代之的是對社會的失望和對上層社會的憎恨。她的一部血淚史是對統(tǒng)治階級和官僚主義最有力的控訴和最無情的鞭笞。但是整個過程中瑪絲洛娃并沒有完全失去人性中最可貴的善良,她關心監(jiān)獄中受盡折磨的無辜的人們,并要求聶赫留朵夫去幫助他們早日離開監(jiān)獄。并且在發(fā)現(xiàn)聶赫留朵夫的真誠之后也從心底里原諒了他。最后從政治犯身上看到了值得敬佩的斗志,慢慢的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復活。這些也代表了最底層勞動人民的樸實善良,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憧憬。
我認為讀托爾斯泰的書,千萬不能忘了他的細膩,其中有很多細節(jié)都是不可以一掠而過的,不然你會損失很多。其中,當瑪絲洛娃作為女犯被士兵押往法庭時,她對路人的輕蔑目光毫不在乎,可是當一個買煤的鄉(xiāng)下人走到她身旁,畫了個十字送給她一戈比時,她卻臉紅的低下頭去。這個羞澀的表情像一束光芒,雖然微弱卻照亮了她的靈魂,露出她純潔的天性。這處伏筆預示她的靈魂必將復活。我認為托爾斯泰塑造瑪絲洛娃這一藝術(shù)形象,深刻反映出他對下層人民的關懷之情。
再說說聶赫留朵夫這一人物形象,他在小說中的經(jīng)歷比瑪絲洛娃更為復雜。他所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真正的反映出主題深刻形象。在拯救瑪絲洛娃的艱難途中,他游蕩在各種官員之間,從內(nèi)心深處意識到官僚以權(quán)壓人的荒誕行為和有錢人的腐朽思想。此外,他還走訪瑪絲洛娃的家鄉(xiāng),看到他從未看見過的觸目驚心的景象,瘦弱的孩子、乞討的婦女……此時,他又喚起了少年時代的靈魂,堅定地站在了農(nóng)民的立場上,決心將農(nóng)民的土地還給農(nóng)民,這件事在上流社會中引起了如同暴風雨般的強烈爭議。
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不再追求無欲享受,從豪華的莊園搬出、將隨身帶的錢財分給窮人、將土地分出。在上流社會過慣了那種奢侈揮霍的生活,能夠在如此短暫的時間里找到自己靈魂的歸宿,這不只感動了瑪絲洛娃也是感動了讀者,作者也正是借此表達對社會覺醒的呼吁。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