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陶淵明的簡介資料(精選5篇)

陶淵明的簡介資料范文第1篇

摘 要:陶淵明的文學成就在中國文學史上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他的詩歌、散文從古到今被人們所稱贊與研究。新批評的“張力論”是新批評學派的重要發(fā)現(xiàn),由最初對文本內(nèi)部結(jié)構(gòu)規(guī)律的研究,經(jīng)過發(fā)展上升到一種系統(tǒng)的文學批評方法,采取一種哲學的態(tài)度發(fā)展成為一種方法論。這一重大發(fā)現(xiàn),在西方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因此,借鑒“張力論”去研究陶淵明的詩歌或許可以得到不一樣的新發(fā)現(xiàn)。

關(guān)鍵詞:文學張力;陶詩;意象

一、文學張力淵源

“文學張力”的提出是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發(fā)展演變過來的。“文學張力”的源頭可以追溯到美國意象派詩人龐德的理論。龐德提出他的“好詩”理論,他指出好詩是一種“意象的復合體”,一種“在瞬息間呈現(xiàn)出的一個理性和感情的復合體”。[1]這個定義內(nèi)在的包含著意象結(jié)構(gòu)的兩個層面。意象的內(nèi)層是“意”,是詩人的內(nèi)在世界,也就是詩人理性與感情的復合。在一定程度上,龐德受到了表現(xiàn)主義的某些觀點的影響,他把詩看成思想感情的表現(xiàn)。另一方面,龐德不僅關(guān)注情感,也注意到思想理性。他說,“藝術(shù)給予我們有心理學的資料,有關(guān)人的內(nèi)心,有關(guān)人的思想與其情感之比等的人的資料”。[2]

二、陶淵明詩歌意象的張力

(一)陶詩中的松、菊

陶淵明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響,他象許多封建士大夫一樣,懷有大濟天下天下蒼生于水火之中的理想,比如他的詩歌《雜詩》:“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在那個“殺奪而濫賞”、朝不保夕、人命低賤的社會里,陶淵明自愿投進社會政治斗爭的洪流之中,希冀用自己的微薄力量救人民于水火,救社稷于懸崖。但是,現(xiàn)實的生活并不如他所愿,奸佞當?shù),統(tǒng)治集團中人得失急驟,生死無常。這種心情體現(xiàn)在陶淵明詩歌中的松樹的意象。如他的詩《飲酒》其八:“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惫糯脑姼璩30驯姴荼扔鞒杉樨∪,“眾草沒其姿”形象地描述出當時的社會面貌,社會黑暗,小人當?shù),忠良被害,百姓民不聊生。雖然陶淵明痛恨當時的統(tǒng)治者,但他仍然相信眾草雖然現(xiàn)在生活的繁盛,氣勢洶洶,但是當嚴寒到臨,寒霜降臨,眾草的生命力抵擋不住寒冷,最終會衰退死去!白咳灰姼咧Α,不畏嚴寒的松樹即使處于酷寒的環(huán)境仍然始終保持住自我挺立的身姿,保持住本我的真心。松樹這一形象是當時陶淵明身處復雜政治斗爭人格立場的寫照,處于自己的理想愿望不被認可的朝堂中,陶淵明也躊躇過、痛苦過、抱怨過,但是經(jīng)過自我一番復雜的斗爭之后,對于出世與入世的深刻沉思后,他大概被松樹挺立與風雪之中的身姿所感動,陶淵明選擇退守,選擇疏離社會的主流群體,他從松樹身上找到了生活的真諦,即尋找心中的“自我”,松樹卓立于凝霜之中的姿態(tài)給了他奮進人生的勇氣。此后陶淵明歸隱田園,他的心態(tài)是平和的、寧靜的!啊钡男蜗笫撬艞壛斯賵錾蠣栍菸以p之后,由松樹的寄托過度為的寄托。實際上,陶淵明寫的句子不多,袁行霈先生在《中國文學史》中所提到:“但因‘采菊東籬下,悠然現(xiàn)南山’這兩句太著名了,菊便成為他的化身”。這一句話也是陶淵明回歸田園的生活的升華寫照。田園生活正是他在無數(shù)的寒夜之中苦苦尋找的靈魂的歸宿。在那里他的心與身皆釋然。一句“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久在樊籠里,復得反自然”,可見詩人回歸田園是極其快樂的。他快樂的心境具體體現(xiàn)在他的的意象之中!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飲酒》其五)詩人已經(jīng)融化于大自然之中,人、山、鳥成為一體,一切自然而然。這成為詩人高情遠志的象征。

(二)陶詩中的酒

其實更能表現(xiàn)陶淵明一生的變動,他的人格象征的意象便是“酒”。在蕭統(tǒng)所編寫的《陶淵明集序》中提到:“有疑陶淵明篇篇有酒”。正如袁行霈所說:“酒,已成為其人生藝術(shù)化的媒介”。陶淵明以酒寄情。首先,他的飲酒是多多少少與當時的時局和世道有關(guān)。就像阮籍飲酒是為了麻痹自己的敏感神經(jīng),疏離政治的黑暗,陶淵明多多少少有些相似。比如他的詩歌《飲酒》第十八首:“子云性嗜酒,家貧無由得。時賴好事人,載醪祛所惑。觴來為之盡,是諮無不塞。有時不肯言,豈不在伐國。仁者用其心,何嘗失顯默。”陶淵明借酒命題的政治詩,這是其中一首,詩中對于時局的感嘆,失望之情躍然紙上,但是陶淵明的政治態(tài)度并不是積極地抵抗,而是作為一名冷眼旁觀者,盡量遠離斗爭,過自己的生活。再次,陶淵明的飲酒詩雖然會與政治有關(guān),但是基于他的政治態(tài)度,可以得到他的飲酒詩的真諦更多地表現(xiàn)在抒發(fā)心中喜悅的心情,飲酒詩是他田園舒適生活的真實寫照。比如他的《飲酒》之十四:“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深味呢?結(jié)合陶淵明的經(jīng)歷和人生觀看。這種深味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自在之味;是“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的童真之味;是“衣沾不足惜,但使愿無違”的真摯之味,是陶淵明經(jīng)過無數(shù)次的思考,抉擇之后對自己人生的大徹大悟,對生死的釋然,泯去后天經(jīng)過世俗熏陶的,浴火重生的“真我”。這是陶淵明飲酒的可貴之處,這也是后世無數(shù)詩人受其影響、受其鼓勵激發(fā)的感動之處。

在中國古典文論中,如虛實結(jié)合的創(chuàng)作原則,也就是追求文本超越字面意義的多層含義,是一種言外之意的效果。所以,陶淵明詩歌中象征意象的運用,以實寫虛,寄托陶淵明不同的人生情感。比如在分析松樹的意象時,《飲酒》其八寫道:“青松在東園,草沒其姿!币浴扒嗨伞焙汀氨姴荨眱蓚意象進行對比,“青松”喻高潔的品行,指君子;“眾草”喻小人,前后差異對比,差異的程度便體現(xiàn)張力的程度,從而產(chǎn)生出奇跡性的力量和思想。新批評派認為這點正是詩歌本質(zhì)所在,也是詩歌張力的表現(xiàn)之處。

參考文獻:

[1]艾倫?退特.論詩的張力.趙毅衡編選.“新批評”文集[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1:121,130.

[2]羅杰?福勒編.現(xiàn)代西方文學批評術(shù)語詞典[M].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354.

陶淵明的簡介資料范文第2篇

摘 要:東晉詩人陶淵明《飲酒》(其五)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詩,充分體現(xiàn)了陶詩“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藝術(shù)風格,營造出沖淡平和、曠潔高遠的意境,反映了作者崇尚自然的思想和淡雅如菊的高潔品格;它開創(chuàng)一代風氣之先,也開啟了“詩意棲居”的人生理想,為后人構(gòu)筑起一個淡泊寧靜的精神家園,深深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關(guān)鍵詞:采菊 南山 悠然 平淡

東晉詩人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看似平淡無奇的詩,卻流傳千古而不衰,千百年來,歷盡歲月的滌蕩,始終為人稱道,對后人影響極其深遠。正如元人金好問所贊:“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論詩絕句》)本文即擬對這兩句詩的精妙之處及對后世的影響談一些微薄淺見。

一、“質(zhì)而實綺,癯而實腴”的藝術(shù)風格此兩句詩出于陶淵明的《飲酒》組詩(其五):結(jié)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綜觀全詩,沒有華麗的辭藻堆砌,沒有繁雜的修辭手法,只有純凈質(zhì)樸的白描和平淡簡潔的語言,卻別有一種“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清新淡雅之風。這清新淡雅卻又并不是未經(jīng)任何錘煉的,而是“如大匠運斤,不見斧鑿之痕”(蘇軾《冷齋詩話》),是詩人鬼斧神工般不露痕跡的雕琢之后的質(zhì)樸無華,是浮華落盡之后的返璞歸真,所謂“大音希聲,大象無形”(《老子》四十一章)是也。

其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兩句,人閑逸而自在,山靜穆而高遠,襯托出詩人平和超逸、熱愛自然的心情,“悠然”二字可知詩人之所見所感,并非刻意尋求,而是不期而遇,一種從容自得的超脫之感躍然紙上。低頭采菊,仰首見山,一俯一仰間,形成絕妙映襯,可謂渾然天成,不工而工。蘇東坡對這兩句頗為贊賞:“采菊之次,偶然見山,初不用意,而境與意會,故可喜也!保ā稌T集改字》)〔1〕試想,因低頭采菊而沉醉不知歸路的詩人偶一抬頭,視線正與遠處的廬山相觸,霎時,心動神會,悠然忘情。一個“見”字,妙趣天成,鮮活深細地再現(xiàn)了詩人之訝然、釋然、欣然、怡然等種種細微感觸和心態(tài)波動,直是心與境會,神與物游,一片化機,妙不可言。平淡醇美的詩句中,蘊含著熾熱的感情和濃郁的生活氣息,猶如千年陳酒,讓人品出無限韻味。

二、沖淡平和、曠潔高遠的意境和崇尚自然的思想

王國維評價陶淵明這兩句詩是“無我之境”的典型:“茍吾人而能忘物與我之關(guān)系而觀物,則夫自然界之山明水媚、鳥飛花落,固無往而非華胥之國、極樂之土也!薄2〕充分體現(xiàn)了一種韻味無窮的沖淡平和之美,創(chuàng)造了一種曠潔高遠的無我之境:草廬東邊的籬笆旁,一叢叢菊花恣意綻放,“心遠地自偏”的詩人挎著竹籃,欣然獨步田間,信手擷菊,陶醉在清新秀麗的田園風光中,不知不覺走向了曲徑通幽處,待菊花盈滿竹籃,伸腰、擦汗之時,偶一舉首,南山竟突然浮現(xiàn)在眼前……置身于這樣一幅恬美明凈的采菊圖中,在體悟宇宙生命的純真與生機中,物我兩忘,超脫一切俗事瑣務,令古往今來無數(shù)讀者心生向往。

陶詩的最大特點即在于“真”,也就是自然。他的詩,沒有矯飾和虛偽,始終都在自由自在的表達著率性自然的真我。朱熹評道:“淵明詩平淡,出于自然”,〔3〕的確,我們在誦讀“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兩句詩的時候,能夠感受到字字句句洋溢著率真曠達的情思和寧靜超然的心緒,如高山流泉般晶瑩澄澈,亦如一股清新之風撲面而來,凸現(xiàn)出詩人對世俗生活的超脫、對田園生活的由衷熱愛。幽靜閑雅的籬邊之菊,暮靄中依稀浮現(xiàn)的山影,既蘊含著詩人歸順自然之“真意”,又表達出對自然的向往之情和隱居之樂,這又恰與詩人隨意適性的人生境界相一致,折射出陶淵明式的舒展與灑脫。

三、對后世的深遠影響

(一)開創(chuàng)田園詩之風氣――“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的詩感情真摯,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古典詩歌開拓了一個新的境界,是田園詩派的鼻祖,鐘嶸《詩品》中將其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其詩亦如其人,淡泊而有雅韻,素樸而有深意,外質(zhì)內(nèi)秀,似俗而實雅,往往直抒胸臆,不假雕琢,語言樸素,卻有如天籟,呈現(xiàn)出一種自然簡約的本色之美。在崇尚駢儷陳舊文風的晉代,能創(chuàng)造出有獨特風格的田園詩的新形式,為中國詩歌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從“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边@兩句詩中,人們看到的是詩人對污濁現(xiàn)實的厭倦和對恬靜田園生活的熱愛,領(lǐng)略到的是大自然的勃勃生機與生命的自適之樂、人與自然的完全和諧,因而這兩句詩已成為后人淡泊明志、隱居山林的象征,開啟了“詩意棲居”的人生理想,構(gòu)筑起一個淡泊寧靜的精神家園,與陶淵明的其他作品一起,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二)形成中國文學史上著名的“菊”、“東籬”“南山”等意象

詠菊詩雖不始于陶淵明,但“菊”作為文學意象卻始于陶淵明。正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使得陶淵明與菊花永遠地聯(lián)結(jié)在了一起:陶淵明因菊花而更顯清高脫俗;菊花也因陶淵明而成為“花中隱士”,成為中國文人所追求的高雅隱逸的象征,以其清逸雋雅的形象與中國文學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尤其是象征著隱士情懷的“東籬菊”,更是在文人墨客筆下不斷散發(fā)出縷縷墨香,使中國文學史的長河中綻放了無數(shù)流傳千古的詠菊詩詞:白居易有《詠菊》,元稹、李商隱、唐寅亦各有《菊花》詩,而每首詩中的菊花似乎又都與“東籬”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都t樓夢》里的菊花詩則更是將其發(fā)展到了極致:有憶菊、訪菊、種菊、對菊、供菊、詠菊、畫菊、問菊、簪菊、菊影、菊夢、殘菊等共十二首。

“南山”意象也經(jīng)由陶淵明的詩句而有了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更加鮮明的指向,成為矗立在后世知識分子心中一座永垂不朽的豐碑。其實,“南山”從中國文學源頭的《詩經(jīng)》中就已開始,有著深遠的歷史淵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陶淵明承傳了這一文化內(nèi)涵,借“南山”棲息舒展其寧靜的心靈,使其成為君子仁德的象征,又將其與隱逸之志聯(lián)系起來,成為高情遠致的意象。因了陶淵明的彰顯,回歸“南山”也成為后世文人理想的歸宿,在詩文中頻頻出現(xiàn):“君言不得意,臥睡南山陲”(王維《送別》);“北闕休上書,南山歸蔽廬”(孟浩然《歲暮歸南山》);“南山與秋色,氣勢兩相高”(杜牧《長安忘秋》);“蓬萊宮闕對南山,承露金莖霄漢間”(杜甫《秋興八首》)……

總之,陶淵明淡泊的詩文與高潔的人格,始終為后世人們所景仰,為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和繁榮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為代表的詩文為人們描述了一個令人神往的田園世界,為中國傳統(tǒng)隱逸風氣的形成開了先河;而他“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氣節(jié),清高耿介、安貧樂道的心態(tài),回歸本真、崇尚自然的志向,“詩意棲居”的人生理想,也為中國士大夫構(gòu)筑起一個淡泊寧靜的精神家園,深深地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

參考文獻:

[1](北宋)蘇軾著;張毅、孫艷君選注,蘇東坡小品〔M〕 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7. 第50頁

陶淵明的簡介資料范文第3篇

關(guān)鍵詞:陶淵明;詩歌審美;人生觀;詩意的生活

無論哪個版本的中學語文教材,都會選入陶淵明的作品,如《桃花源記》、《歸園田居》、《飲酒》、《歸去來兮辭》等。陶淵明的作品是他本人的寫照,欣賞他的作品必須探討他本人。

一、人生歷程

陶淵明出身于破落仕宦家庭。曾祖父陶侃,是東晉開國元勛,軍功顯著,官至大司馬,都督八州軍事,荊、江二州刺史,封長沙郡公。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陶淵明少有“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大志,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他懷著“大濟蒼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當時門閥制度森嚴,他出身庶族,受人輕視,感到不堪吏職,“少日自解歸”(《晉書陶潛傳》)。他辭職回家后,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后曾經(jīng)到建威將軍、江州刺史劉敬宣部任建威參軍。三月,他奉命赴建康替劉敬宣上表辭職。劉敬宣離職后,他也隨著去職了。同年秋,叔父陶逵介紹他任彭澤縣令,到任八十一天,碰到潯陽郡派遣郵至,屬吏說:“當束帶迎之!彼麌@道:“我豈能為五十斗米向鄉(xiāng)里小幾折腰!彼焓谟∪ヂ殹L諟Y明十三年的仕宦生活,自辭彭澤縣令結(jié)束。這十三年,是他為實現(xiàn)“大濟蒼生”的理想抱負而不斷嘗試、不斷失望、終至絕望的十三年。最后賦《歸去來兮辭》,表明與上層統(tǒng)治階級決裂,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決心。

陶淵明辭官歸里,過著“躬耕自資”的生活。夫人翟氏,與他志同道合,安貧樂賤,“夫耕于前,妻鋤于后”,共同勞動,維持生活,與勞動人民日益接近,息息相關(guān)。歸田之初,生活尚可!胺秸喈,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滿堂前!睖Y明愛菊,宅邊遍植菊花!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從雜詩》)膾炙人口。他性嗜酒,飲必醉。朋友來訪,無論貴賤,只要家中有酒,必與同飲。他先醉。便對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绷x熙四年,住地上京(今星子縣城西城玉京山麓)失火,遷至栗里(今星子溫泉栗里陶村),生活較為困難。如逢豐收,還可以“歡會酌春酒,摘我園中蔬”。如遇災年,則“夏日抱長饑,寒夜列被眠”。他辭官回鄉(xiāng)二十二年一直過著貧困的田園生活,而固窮守節(jié)的志趣,老而益堅。元嘉四年(427年)九月中旬神志還清醒的時候,給自己寫了《挽歌詩》三首,在第三首詩中末兩句說:“死去何所道,托體同山阿”,表明他對死亡看得那樣平淡自然。

二、詩意的生活

對陶淵明的研究已有將近1500年的歷史,具有總結(jié)性和里程碑性質(zhì)的研究出現(xiàn)在五四以后,代表性的觀點有:魯迅先生的金剛怒目說、朱自清的道家田園說、聞一多的個人閑逸說、朱光潛的人格風格說。當然還有陳寅恪、王瑤等大家,他們基本都從陶淵明主導思想的角度研究,得出了自己的結(jié)論。

事實上,陶淵明生活在先秦之后中國歷史上又一個思想大解放的時期,其思想組成的復雜性是不言而喻的,僅以一種思想或某幾種涵蓋之,似乎不太可能。但本文又認為這些研究仍都是中肯的,因為六朝時期各種思想泛起,作為一個文化人,時代文化特征必然要在它的心理及詩文中留下紛繁的印記。

關(guān)鍵是,作為文學家、詩人,它的特質(zhì)是什么呢?另外六朝時期除了思想的紛雜外,還是文學自覺的時代,它的表現(xiàn)又在哪里呢?我想應該在于文學審美意識的覺醒。中國文化中沒有一種一以貫之的宗教意識,因此對于宗教意識并不強的中國文化人而言,其心理世界是值得探討的。隨著中國古典文化的逐漸成熟,由六朝開始有了自覺意識的文學,在中國文化人的心理構(gòu)建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慰撫靈魂。蔡元培先生提出的“美育”的教育思想,也是從這樣的文化背景出發(fā),用“美育”來代替宗教。陶淵明對人生的審美態(tài)度,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范本。

陶淵明活在詩意里。作為一種生存方式,詩意成為一種人生哲學。陶淵明陶然期間,“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他實踐著一種審美意義上的人生,這種美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是審美的至境,所以才會“欲辨已忘言”。

在中國古代傳統(tǒng)文化中,一般都鄙視力役,看不起農(nóng)業(yè)勞動,更不消說去發(fā)現(xiàn)挖掘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詩情畫意和參加勞動后的感受與體驗了。魏晉時代的清談之風盛行,清談家以不染事務為高雅,遠離勞動為時髦。出現(xiàn)了魏晉南北朝時代山水詩盛行而謳歌田園之章則大為遜色的狀況。有人以“山水詩”為陶淵明定位,忽略了陶淵明自身獨特的價值。朱自清先生就認為田園才是陶淵明的獨創(chuàng)。陶淵明的“質(zhì)性自然”“性本愛丘山”的自然和山水,與謝靈運等人又有所不同,陶淵明這里的自然,不僅是脫世的名山秀水,也不僅是自然的生活方式,更主要的是審美的、文化的第二自然。審美功能在使個體精神的安寧和超脫方面對陶淵明極為重要。

因而,陶淵明的田園詩,就不僅僅是詩的題材領(lǐng)域的拓展問題,也不是放下文化人的架子與村夫野老交往的問題,它反映的恰恰是一個文化人的特質(zhì)--真正的農(nóng)民是不會把面朝黃土背朝天視作一種享受的。陶淵明眼中的田園不再是孔子門徒、游俠劍客、簪纓世家、清談雅客眼里的農(nóng)夫野老等下等人的生活圈子。他眼里的農(nóng)村,已是過濾了因戰(zhàn)亂導致的荒蕪破敗、扶犁把鋤的艱辛、粗茶淡飯的清苦、布衣褐服的寒酸的優(yōu)美田園。

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

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

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戶庭無塵雜,虛室有余閑。

多美的景象!田園生活變成簡單質(zhì)樸且可實踐的詩意生活。也只有這樣的一種心理建構(gòu)才能使他從仕宦的肉體安適、精神窒息(“久在樊籠里”“以心為形役”)里毅然走出,投入鄉(xiāng)野田園的勞苦艱辛(“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保┒駞s感到愉悅的生活中(“復得返自然”,當然,這里的自然如文中所論,已是審美意義上的自然)。

三、文學之于陶淵明的意義

陶淵明活在讀書和寫作里。文學對陶淵明的人生而言,意義彌重。從陶淵明始,文學審美作為個體精神安寧和超脫的途徑,對后代文人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段辶壬鷤鳌分小伴e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ㄓx賦詩,以樂其志”的句子,恰當而細敏地體現(xiàn)出了文學自覺時代的特征,也撥動了后世文人們的文學心弦。

陶淵明不愿受樊籠之苦去干謁入仕,歸隱鄉(xiāng)間田園。如果求純、求樸、求真、求拙、融入自然和田園之中,就足以滿足精神需求的話,那么對子女的教育就簡單多了,按最自然原始的生活方式引領(lǐng)他們即可。但陶淵明并沒有那么超然,子女的教育問題困擾著他。且看《責子》詩:“白發(fā)被兩鬢,肌膚不復實。歲有五男兒,總不好紙筆。阿舒已二八,懶惰故無匹。阿宣行志學,而不愛文術(shù)。雍端年十三,不識六與七。通子吹九齡,但覓梨與栗。天運茍如此,且進杯中物”。

因為它的純樸真拙并非老莊式的絕圣棄知,他的“真意”“守拙”已是經(jīng)審美加工過了的。因此文學化、文字化的生活才是陶淵明的心靈雞湯。由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兒子不喜讀書使陶淵明那么煩惱。因為讀書寫作在陶淵明那里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生存方式。他不希望自己的孩子真的“愚拙”,他當然也是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懂得審美的。

陶淵明的這種審美化的人生態(tài)度,對后世的影響深遠。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詩人身上都可尋到陶淵明的影子,而蘇軾則是陶淵明的崇拜者,也是以審美姿態(tài)生存的典型。蘇軾甚至把自己作為審美對象,不斷被貶謫的不幸遭遇,也成了筆下豐富的文學材料,而且樂于以此為題。我們從審美化的角度理解陶淵明的人生,從而對文學審美功能的理解也得到了加深,這樣更便于對廣大中學生進行美育和文學教育。

參考文獻:

[1]李驚濤.作為文學表象的愛與生[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社,2002.

[2]張京援.當代女性主義文學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2.

陶淵明的簡介資料范文第4篇

我們的Jeep車隊從河南安陽駛抵江西景德鎮(zhèn)時,已是晚上10點。街上依然華燈璀璨,車水馬龍,別具一格的瓷質(zhì)路燈桿、隨處可見的陶瓷商鋪仿佛是這個城市的Logo,無聲地向我們這群外來客告白:這里正是千年瓷都。

景德鎮(zhèn)是江西省的一個地級市,位于該省東北部,地處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歷史上與廣東佛山、湖北漢口、河南朱仙鎮(zhèn)并稱為明清時期的中國四大名鎮(zhèn)。

景德鎮(zhèn)是世界著名的瓷都,這里早在漢代就開始生產(chǎn)陶瓷。自元代開始至明清歷代皇派官員到景德鎮(zhèn)監(jiān)制宮廷用瓷,設(shè)瓷局、置御窯,陶瓷工業(yè)非常繁榮。

這里也是我們小分隊“尋訪張謇足跡”之旅的最后一站,一路風塵仆仆,來去匆匆,我們無暇買瓷器、“逛窯子”。這一站目的地很明確,就是赫赫有名的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

炎炎烈日下,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湘湖校區(qū)顯得空曠而又寧靜。時值暑假,校園里鮮見莘莘學子的身影。漫步校園,仿佛步入了一座陶瓷藝術(shù)殿堂。格調(diào)高雅、風格各異的雕塑,令人流連忘返,陶醉其中。

今年5月,英國白金漢宮,女王伊麗莎白二世接見了來自中國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的客人,并非常愉快地接受了一份特別禮物——慶賀女王86歲生日和66周年鉆石婚慶的特制紀念瓷《祥和》。女王對《祥和》愛不釋手,一邊仔細端詳,一邊詳細詢問作品的創(chuàng)作構(gòu)思和制作工藝。

而66年前,為慶賀女王新婚,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前身——江西省立陶業(yè)?茖W校設(shè)計制作了婚慶瓷《雙龍戲珠》,如今珍藏在英國溫莎城堡。

時隔一甲子,兩度向英國女王贈賀禮,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的實力不得不令人刮目相看。

這是一所有著悠久歷史的高校,前身為張謇先生1910年創(chuàng)辦的中國陶業(yè)學堂,歷經(jīng)1927年江西省立陶業(yè)學校、1947年江西省立陶業(yè)?茖W校的變遷,1958年,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掛牌。

早在1984年,該校就具備了碩士學位授予權(quán),是全國首批自主招收藝術(shù)類本科生和有資格招收享受中國政府獎學金攻讀碩士學位留學生的高校之一。2023年,學校順利通過了國務院學位辦組織的博士學位授予立項建設(shè)單位檢查。學校面向全國招生,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3萬余人,其中研究生900余人。

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的校史資料中提及:“1910年,著名實業(yè)家張謇等創(chuàng)辦了中國陶業(yè)學堂!庇捎谀甏眠h,有關(guān)張謇與該院淵源的描述僅此寥寥數(shù)語,并無更多記載。

“中國陶業(yè)學堂的設(shè)置,目的在于培訓從事機械制瓷和煤窯燒瓷的技術(shù)工人,以便利用機械制造,逐步取代手工操作,建造煤窯取代柴窯,從而節(jié)約成本,提高勞動生產(chǎn)力!本暗骆(zhèn)陶瓷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曾德生向我們介紹。

初創(chuàng)時期,學校的原址在今天鄱陽中學的校園內(nèi),那時學校建筑很少、辦學設(shè)備簡陋、規(guī)模相對較小、專業(yè)單一。

除了這些,曾德生并沒有更多的信息向我們提供。即便是這些只言片語,學校也是頗費周折,經(jīng)多方輾轉(zhuǎn)才收集來的,曾德生的案頭,放著一本已經(jīng)泛黃的《景德鎮(zhèn)陶瓷史稿》,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于1959年出版的。

這是一本他們不惜高價淘來的“寶典”,因為里面有極為寶貴的關(guān)于該院淵源的文字記載。前年,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方面從“孔夫子舊書店”網(wǎng)站了解到,這本書為鄭州大學圖書館收藏。原價2.9元的這本舊書開價竟要1200元。為了留住這份歷史,他們二話沒說,毅然買下。尋根心切,由此可見一斑!耙院笠阉4娴轿覀兊男J佛^,查閱時可能需要戴白手套了!痹律f。

而在我們這次來景德鎮(zhèn)尋訪之前,為了完善校史資料,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已經(jīng)數(shù)次派人去南通尋根。該院“校史研究室”負責人邢鵬透露,自2023年4月開始,他們已經(jīng)三赴南通,每次都有不小的收獲。他們到海門常樂鎮(zhèn)的張謇紀念館踏訪,和張謇先生的孫女張柔武見面交流,向南通張謇研究中心的專家們請教,收集到了張謇和該校另一元老康達的通信手跡等珍貴資料。

陶淵明的簡介資料范文第5篇

論文關(guān)鍵詞:底層文人;普通民眾;古代文學批評

在古舊家譜文獻中,保留了一些下層文人甚至鄉(xiāng)野村夫評論中國古代詩文名篇的資料。這些評論有的與我們此前所看到的專業(yè)型評論接近,有的則別出新意。而無論是哪種情形,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普通人閱讀理解古代文學作品的某些風貌和過程,這些過程及結(jié)論對于我們準確把握古代文學作品的意義及價值、全面了解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鮮活狀態(tài),具有重要的補充意義和參考價值。茲簡要介紹如次。

一、以向往詩文所表現(xiàn)的人生境界而表達對詩文的理解

許多鄉(xiāng)下文人對于古代詩文中所表現(xiàn)的某種人生理想產(chǎn)生極其濃厚的興趣。而在這種興趣中,也同時反映了他們對詩文意義的理解。

尹炳金、尹任公等纂修、民國間永思堂木活字本《尹氏家乘》卷十六中載席珍撰“伯父云庵公傳”,稱尹御尊“屢試輒敗。家居飲酒,常以讀書下之。一日讀仲長統(tǒng)《樂志論》,每一過,浮一大白。適有友人吳紫陶見之,笑日:‘有如此下酒物,雖一斗不足多也”’。仲長統(tǒng)是東漢時期的智士和狂士。《后漢書》本傳稱他“性假儻,敢直言,不矜小節(jié),默語無常,時人或謂之狂生”。其《樂志論》為自己設(shè)計了一種既無衣食之憂又無心靈之擾、閑靜時置身山水、嬉樂時良朋滿座的閑適安逸生活。這樣的生活即使神仙也難以企及,但許多厭世的文人卻十分向往。落榜書生尹御尊每讀一遍《樂志論》,即痛飲一杯,其中的意境他自己雖未明言,但友人一句“有如此下酒物,雖一斗不足多”,則替他將《樂志論》的精髓點了出來。實有言在此而意在彼之妙。

蔣得寶等纂修、民國十二年一梅堂木活字本《蔣氏宗譜》卷十三載路嗣雄撰“揆宇蔣公傳”,稱其為“詩酒中人”,并說他“嘗謂人誦古樂府至‘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此二語,若與時事之成敗、人物之升降了然于心,乃言與行違,念頭處處皆錯,猶棋子盤盤盡錯,其于《葩經(jīng)》‘醉酒飽德’之謂,究未之思也,不然,何不磊落光明,行忠孝事,為頂天立地一個奇男子耶。噫,若輩誠下愚不移矣。夫酒所以養(yǎng)性也,性養(yǎng)則德飽,古圣所云可為箴鑒,諸君子請滿飲此杯以為酒戒”。蔣揆宇雖然嗜好飲酒,但他卻堅決反對嗜酒敗德,所以對“對酒當歌,人生幾何”中所隱含的消極人生態(tài)度給予了及時的提醒。如果身居高位的大德賢出此語,我們會覺得他是在板起面孔說教,但這位鄉(xiāng)下文人如此語重心長,則包含了更多的務實和憂患意味。因為身處鄉(xiāng)間而好酒,極易產(chǎn)生靡費和懈惰,于自身的健康和家庭財產(chǎn)都是很大的隱憂。蔣揆宇如此引用“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更反映出鄉(xiāng)間文人的心理焦點。

姜繼宗等纂修、民國十七年受福堂木活字本《龍砂姜氏宗譜》載包琪撰“藹堂姜公傳”記載,姜藹堂有次招約包琪之父飲酒,作者隨侍,“酒酣,脫帽露頂,莊諧間作,謂先子日:‘座上客常滿,樽中酒不空’,晚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之消憂’,此數(shù)語實獲我心”!白峡统M,樽中酒不空”和“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之消憂”,分別出自孔融之和陶淵明《歸去來辭》,表達的是與友朋同樂的心理愿望。清人伍涵芬《讀書樂趣》卷三云:“陶元亮《歸去來辭》一種曠情逸致,令人反覆吟詠,翩然欲仙,然尤妙于‘息交絕游’一句。下即接云晚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若無此兩句,不將疑是孤僻一流,同于槁木乎?”其意即謂此二句正體現(xiàn)了陶淵明濃深的人間情懷。姜藹堂認為分別出自孔融和陶淵明的這幾句“實獲我心”,則說明這幾句描寫友朋聚飲歡樂場景的恰切性,也反映了他對于這種生活和這些文句的欣賞。

(清)殷實益等纂修、光緒五年(1879)木活字本《后賢殷氏支譜》卷一“文獻考”載姜應熊撰“明卿殷公傳”記載:殷道昭“自以家世業(yè)農(nóng),遂悉力田作,暇則以漁釣自娛。嘗過里塾中,聞童子誦淵明‘田居’、‘獲稻’等詩,輒點頭日:‘此境大佳,吾一生享此足矣’!薄疤锞印、“獲稻”分別指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和《庚戌歲九月中于西田獲早稻》。這幾首詩都很恰切地表現(xiàn)了田園生活的苦樂,尤其是于苦楚之中別寓快樂,很能使世代生長于斯的人由此發(fā)現(xiàn)身邊日常生活中所蘊涵的詩意。殷道昭世代為農(nóng),雖偶爾也漁釣打獵,但未感到其中之樂趣,當他聽到村塾里的孩子們誦讀陶淵明描寫鄉(xiāng)村生活的詩句后,便不由脫口而出:“此境大佳,吾一生享此足矣!边@反映了他平時只以苦為苦甚至以樂為苦而未能苦中求樂,也反映了陶淵明簡淡之筆所達到的神奇效果。

二、對詩文內(nèi)容的趨同性理解

鄉(xiāng)村文人對古代詩文的篇章內(nèi)容及字句含義,也提出了他們的理解,這些理解大部分與已經(jīng)形成的主流認識完全一致,體現(xiàn)了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過程。

明正德刻本《山陰劉氏宗譜》錄孫縉紳撰《大父謐庵府君傳》記載劉鏈(別號謐庵)“喜吟詠,尤喜七言律。一日同劉半齋游蘭亭,請日:《永和記》昭明不人《選》,無乃以‘天朗氣清’類秋景耶?又日:‘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較之于彼更無著,果然乎?”《昭明文選》為何不選《蘭亭集序》的問題,曾經(jīng)是魏晉文學研究中一個熱烈討論的話題。主要的解釋有兩條:一是蘭亭修禊發(fā)生在暮春,而“天朗氣清”之句則為秋景,時令與景色不一致。宋范陳正敏引述季父虛中的觀點日:“《蘭亭序》暮春而有秋景‘天朗氣清’之句,故不人選”,王得臣以《楚辭》“秋之為氣也,天高而氣清”為據(jù),支持范陳正敏之說。二是《蘭亭序》的思想情調(diào)有消極悲觀以至悖于老莊自然達觀之論。宋人桑世昌《蘭亭考》卷八《推評》說:“右軍器宇、詞、翰三者俱優(yōu),而《曲水序》中有樂極悲來,嗟悼之意!段倪x》中收王元長《曲水詩序》,《曲水序》不收,豈昭明深于內(nèi)學,以羲之不達大觀之理,故獨遺耶?”山陰劉鏈與同游之劉半齋請教《文選》不入選《蘭亭序》的原因時所指出的“天朗氣清”類秋景和“‘修短隨化,終期于盡’較之于彼更無著”,與歷史上出現(xiàn)的解釋基本上一致。這種一致恰好顯示了民間或普通文人在面對經(jīng)典作品時,對主流傳統(tǒng)觀點的吸納與認同,體現(xiàn)的是關(guān)于經(jīng)典作品的經(jīng)典評論在文化底層的傳播情形。劉鏈的觀點與歷史上的認識幾乎如出一轍,這就是接受學研究者所說的大眾閱讀的從眾性表現(xiàn)。他的觀點對于我們認識和理解《蘭亭序》的內(nèi)容而言固無勝義,但他的行為本身卻依然具有深意。它一方面顯示了經(jīng)典之論是否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和如何接受,另一方面則反映了中華文化在更廣泛的范圍內(nèi)被繼承和發(fā)展的過程。劉錈關(guān)于《文選》不選《蘭亭序》之見,在專業(yè)的文史研究者看來是無需特別關(guān)注的,但對于與他同樣文化水平以及更遜于他的人來說,他的理解就具有啟蒙和開化的作用。中華文化應該就是經(jīng)由這樣的方式,一級一級地由上向下傳遞,范圍逐漸擴大而影響漸趨久遠。

廖葆華等纂修、民國二十八年世縑堂木活字本《瀏東廖氏族譜》卷十八“藝文”輯錄廖之侗的《俚言求助》,其中云:“昔陶淵明有則終日延賓,無則沿門乞食,其詩有云‘饑來驅(qū)我去,不知竟何之’,又日‘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所難得者,解意主人耳!比巳硕寄芟胂,為衣食之困而向他人乞求是一件極其窘迫的事情,舉手敲門就非常艱難,面對主人的目光更是難于啟齒。這時候聽到類似“是不是沒有吃的啦”“需要我?guī)椭鷨帷钡瘸鲇陉P(guān)心和友好的話語,都會覺得是莫大的恥辱。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就是什么也不用問,什么都不說,將所需要的默默地給予對方。這就是善解人意的方式,“此時無聲勝有聲”。陶淵明詩中所寫到的這位鄰人就是這樣的人,或者說陶淵明非常渴望這樣的人。因為這樣的人不僅是陶淵明所希望的,也是廖之侗所希望的!八y得者,解意主人”八個字,把《乞食》反映的重要內(nèi)容表現(xiàn)了出來。

闕萬年等修、民國二十二年圣鄰堂木活字本《古吳闕氏宗譜》卷二載王啟勛“梅李支祝莊橋闕家圩金寶公傳”日:“晉時陶靖節(jié)云‘被褐欣自得,屢空常晏如’,此言人生能習勞,能耐苦,不馳志于顯榮勢利,株守田園,而能創(chuàng)業(yè)垂裕者,終其身自得享至樂于無形也!薄氨缓中雷缘茫瑢铱粘j倘纭闭Z出陶淵明《始作鎮(zhèn)軍參軍經(jīng)曲阿作》,表現(xiàn)的是陶淵明安貧樂道的心靈境界。方宗誠《陶詩真詮》說此二句所展示的“胸次近于顏子”,陶淵明自己的詩文中也一再聲明“短褐穿結(jié),簞瓢屢空”五柳先生傳),“顏生稱為仁,榮公言有道,屢空不獲年,長饑至于老!苯饘毠P(guān)于這兩旬詩的理解與陶淵明自述及歷代的解釋基本一致,而且結(jié)合陶淵明的一生,提出了更為廣泛的義項。

三、對詩文意義的改造性理解和引用

古代詩文的字句通常有相對比較固定的意義指向,而底層的文人往往在引述或引用時予以改造,從而賦予其比較新穎的意義,使它的指向發(fā)生了某些轉(zhuǎn)移。

明人卓發(fā)之所輯、天啟年間(1621—1627)刻本(卓氏遺書》是一部譜傳性質(zhì)的雜著,該書卷三“大傳”記載日峰公曾日:“嵇叔夜言‘服藥求汗,未必得汗,而愧情一集,則批然流離’,予以為詩亦然,操筆刻句,未必得句,而勝情偶會,則翩然奔注,摩詰以禪超有,襄陽以澹適真,才不足半李杜而依性附情,有詞壇工力所不及者。”“服藥求汗,或有未獲,而愧情一集,渙然流離”,是嵇康《養(yǎng)生論》中幾句,本謂服藥未必能夠出汗而心有愧情則大汗淋漓。日峰公則借此喻指寫詩不能過分追求雕琢詞句,而具備了真性情則往往會有妙語連珠的效果,王維、孟浩然即是明證?梢钥闯,這段評論完全是對作品原意的合理借用,但如此借用《養(yǎng)生論》的觀點及詞句,此前確實不太多見。

(明)江德汗、江廷藻纂修、清抄本《旌西金鰲江氏宗譜》錄歙北許宗遠《臨清樓記》,其中云:“余因詰其臨清以取淵明之辭而名是樓,則知子有以得夫淵明之趣而心淵明之心也。(江)士達日:淵明之心吾詎可得,淵明之不慕于富貴者,吾則庶幾乎。余日:子之若此,則人具此心,心同此理,雖今古之不侔,何以優(yōu)劣較也。昔淵明宰彭澤時,未免有意,迨賦《歸去來辭》,曠其職而不居,出乎物表,以為‘臨清流而賦詩’之句,自得厥趣,以盡夫天理之悠然,豈區(qū)區(qū)富貴累其中哉。今子之登樓游目四表,俯睹錦鱗之游泳,仰視云影之徘徊,水天一色,浩然之氣以生,油然之興以發(fā),真得淵明之雅趣也!碧諟Y明《歸去來兮辭》有“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之句,表達其耕作于田園、暢游于山水的自然人生趨求。所以《臨清樓記》的作者許宗遠認為,江士達既然能夠在樓上“俯睹錦鱗之游泳,仰視云影之徘徊”,就已經(jīng)實現(xiàn)了陶淵明所期求的生活目標,達到了陶淵明所標稱的雅趣。從字面上這樣來理解“臨清流而賦詩”是對的;但如果是像許宗遠說的,江士達不僅有條件修造樓臺,而且有意地臨樓賞景,那就并沒有真得陶淵明之雅趣。因為陶淵明雖然很鐘情于山水,但他卻很少單純地、有意地進入其中,他更喜歡以非常自然的姿態(tài)在耕作時接近山水,所以在“臨清流而賦詩”之前還有一句“登東皋以舒嘯”。

《文選》呂向注日:“東皋,營田之所也。春事起于東,故云東皋也。皋,田也。”江士達可能并非耕作之人,因此,他所得陶淵明之雅趣充其量不過是形似而非神思。由此可以看出,陶淵明的詩句雖然有很多人在讀,但有些人可能不僅讀懂了這些詩句也讀懂了陶淵明本人,而有些人則僅僅讀懂詩句而未得真髓。

(清)金門詔纂修、乾隆十一年木活字本《休寧金氏族譜》卷二十“家傳”“四十四世祖松青公傳”稱:金松青“嘗日:子不乘時克家,雖學至顏閔,文至卿云,而及身泯沒無聞,不能顯揚其親,于親終無益也。每欲樹業(yè)亢宗,以紹前烈,啟后人,于是建家塾延名師以師表其子孫,旌別勸懲,文教聿興。每誦少陵‘廣廈萬間’詩,輒嘆日:‘數(shù)畝之宮,安足燕翼孫子乎’。以梅結(jié)居地狹隘,欲以蕃宗族、光門閭,似未盡善也。乃度地至汪溪!边@是一段關(guān)于金松青選擇遷居地的記載。從傳記看,他具有較強的光宗蔭子意識,很希望有廣闊的田畝以顯示祖上的陰德,庇護后代子孫。但他離開梅結(jié)這塊狹小天地而遷至汪溪,似乎是受到了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啟發(fā)。杜甫欲求廣廈千萬間為了庇佑天下的寒士,體現(xiàn)的是推己及人、“寧苦身以利人”的博愛精神,仇兆鰲《杜詩詳注》就說:“末從安居,推及人情,大有民胞物與之意。”金松青則為了蔭護子孫而遠尋樂土,境界之高下判若霄壤。但他這樣的理解和體會,正反映出同樣的作品對不同的場合和讀者,會有不同的效果和意義。正如譚獻《復堂詞錄序》所言“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讀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讀者對作品的理解可以充分接近作者的心懷,但也完全可以保持一定的距離甚至完全相反。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