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中的子路形象
摘 要:子路的形象一般被認為是沖動魯莽,孔子也經(jīng)常用“鄙”和“野”評價子路,但是根據(jù)楊伯峻《論語詞典》的統(tǒng)計,子路在《論語》中一共出現(xiàn)了81次。并且子路在《史記?仲尼孔子列傳》中的篇幅也僅次于子貢。這些都顯示著子路形象肯定有待發(fā)掘的地方。本文根據(jù)子路在《論語》中的言行,將從善于政事、尚勇果敢、好學重實踐、敢于直言敢于質(zhì)疑四個方面進一步論述子路的形象。
關鍵詞:子路 論語 形象
《史記?仲尼孔子列傳》中記載:“仲由字子路,卞人也。少孔子九歲。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雞,佩j豚,陵暴孔子?鬃釉O禮稍誘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質(zhì),因門人請為弟子!弊勇吩凇妒套芬晃闹械男蜗蟪1欢x為是:沖動、莽撞。但這不完全是子路的形象!墩撜Z》一共20篇,其中14篇都涉及子路;共539章[1],共有40章提到了子路。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子路的篇幅也僅次于子貢。這些都顯示著子路的形象不僅是沖動、魯莽,肯定還有很多未被挖掘的地方。
一、善于政事
了解學生的莫過于老師。何況是孔子這樣偉大的老師。“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2]孔子雖然無法回答子路是否仁,但是卻指出了子路的政事才能。且在《先進篇》中,也說到:“千乘之國,攝乎大國之間,加之以師旅,因之以饑饉;由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盵3]這樣前后應證也表明,子路并非在個人理想上狂妄自大,在他的政治前景和政治能力方面,老師也是給予肯定的!坝梢补趶恼鹾斡?”[4]這是面對季康子時,孔子所給出的答案,孔子用“于從政乎何有”的語氣,再次印證了他對子路在政事方面的信心。不光是孔子高度評價子路的政事才能,連后世《論語》的編訂者也認同這一點。在《論語?先進》中的第三章有“德行:顏淵,閔子騫,冉伯牛,仲弓。言語:宰我,子貢。政事:冉有,子路。文學:子游,子夏!倍较壬鷮⑦@一章看為光榮榜,并說:“有一點可以肯定,不是孔子圈定,因為十人都稱字,不稱名。根據(jù)各方面資料考察,這份光榮榜最可能編訂于孔子初逝、《論語》初編之時!盵5]對于政事,子路不是天生習得,而是努力學習得來。在《論語》中,子路問事鬼神,問政,問成人,問事君,問君子。在向老師請教的過程中,政事也占很多。子路在政事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老師和同門的認可,那么學習的效果如何呢?事實證明,在孔子周游列國之前,子路就開始從事政治活動,成為季氏宰。在周游列國之后,在衛(wèi)任職。由此可見,子路這種游刃有余的政治才能是隨處可見的。
二、尚勇果敢
如果說“善于政事”是子路能力方面的有力體現(xiàn),那么“尚勇果敢”則是他性格上的鮮明特征。上文提到“由也果,于從政乎何有?”孔子從正面既證明了子路的從政能力又點出了子路的性格“果敢”?鬃硬粌H是在表揚子路,更是對子路的性格予以肯定,同時,又會在子路“聞之喜”的情況下進行批評。孔子曾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6]子路聽聞之后很開心,認為老師出行就帶他一人。孔子為了打壓子路膨脹的心又說:“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7]對于“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這句話,歷代學者都認為勇為“勇敢”,而對“無所取材”則有著很多見解。楊伯峻先生認為“無所取材”為“這就沒有什么可取的呀!”李澤厚先生認為“無所取材”為“就是不知道如何剪裁自己”。錢穆先生認為這句話應是“沒處去弄到這些木材”。南懷瑾先生和李零先生都同意這種說法。董楚平先生認為這是“不善于取舍的意思”。雖然對于這句話的解釋眾說紛紜,但是前半句的解釋卻毋庸置疑。個人的性格特征造就了一個人的氣質(zhì)。“子路,行行如也;”[8]行行,剛強的樣子。故而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引起了孔子的擔心,“‘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盵9]在《論語》中,子路也會依據(jù)自身所獨有的特點向老師提問“君子尚勇乎?”[10]孔子贊賞子路有勇,但更希望子路將勇與義更好地結(jié)合,因此正如孔子所說:“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11]“勇”在不同人的身上所體現(xiàn)的是不同的特質(zhì),對子路來講“尚勇果敢”則最為貼切。
三、好學重實踐
子路位列“孔門十哲”。按《史記?仲尼弟子列傳》記載:“孔子弟子受業(yè)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七人,皆異能之士也!盵12]故而,子路既是一個六藝具備者,又是一個好學者!爸疄橹,不知為不知,是知也”[13],孔子的教誨在子路身上是產(chǎn)生了持久效力的。誠然,在《論語》中記載子路向孔子請教學問的地方有很多。根據(jù)“某人問某事”的形式做一統(tǒng)計。使用這種形式的弟子有子張、子路、樊遲、顏淵、仲弓、司馬牛、子貢、子夏和憲問。其中子張共問6次,子路問五次。表格如下:
以上表格列舉了以“某人問某事”形式的次數(shù)和內(nèi)容,但也只是弟子與老師之間交流的一部分,從這一部分中可以看出弟子們的疑惑更多地表現(xiàn)在為政為人方面,更多地注重實踐方面的內(nèi)容!皩W而時習之,不亦悅乎?”[14]《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按照重要性的安排,“實踐”被放在了首位。學然后進行見習才能體會其中的快樂,才會產(chǎn)生學習的動力!拔模岐q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盵15]孔子自謙學問上是與他人差不了多少的,但是在實踐方面自己還需要更加的努力。再次證明了孔子重視實踐,同時子路也遵循老師教誨更強調(diào)實踐。“子路有聞,未之能行,唯恐有聞!盵16]而且在實踐問題上,還與老師有過爭執(zhí)。子路叫子羔做費宰,孔子認為子羔并沒有具備成為費宰的能力就讓他去實踐,這是在害人家的孩子。而子路曰:“有人民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17]子路提出自己的理論,認為可以邊學邊干,邊干邊學,實踐出真知。然而孔子卻生氣地發(fā)表了“是故惡夫佞者”[18]的見解。雖然孔子是在批評指責子路的,但并沒有提出反駁意見,可以推測子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得孔子只能以“佞”來將自己的不滿發(fā)泄出來。
四、敢于直言敢于質(zhì)疑
在《論語》中,子路是出現(xiàn)次數(shù)最多的人,共四十七次。而且子路也是多次與老師頂撞的弟子!坝惺窃,子之迂也!奚其正?”[19]以此可見,師徒兩人對如何在衛(wèi)國為政這個問題上有著不同的看法。當孔子表明他要先“正名”時,子路覺得老師迂腐,不僅僅心里覺得,而且還面對面地表示了對這個舉措的不贊同?鬃右浴耙霸眨梢病,并告訴子路“正名”的目的。在《論語》中師生這樣的對話是僅僅存在于孔子與子路之間的。這其中可能是因為子路的性格、子路與孔子相差九歲,交流溝通起來比較隨意的原因。更是他們師生之間關系親密的原因之所在。子路不但敢于直言也敢于質(zhì)疑!白勇凡粣,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20]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餤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21]在面對公山弗擾與佛Z的邀請時,孔子欲往之,子路大膽地提出了自己的質(zhì)疑,將自己敢于直言敢于質(zhì)疑的性格白描化地表現(xiàn)出來。于是就有了以上的對話。
子路給人們的印象一般是直率、魯莽。但仔細發(fā)掘,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子路不愧為孔門十哲之一。他善于政事,先后在季氏手下和衛(wèi)國擔當職位。他對政事也很敏感,可以準確地做出判斷。他果敢豪氣、重諾,可以“愿車馬,衣輕裘,與朋友共,敝之而無憾”[22]“子路無宿諾”[23]。最寶貴的是他身上的本色,不掩飾、直爽,一直備受推崇。認為老師有錯就指出,敢于直言不諱,只要是老師解釋了便不再追究,而且一心一意地追隨者孔子,只要老師提倡的并且他已經(jīng)懂得的道理,子路都會去實踐,并且終身實踐。子路不是最聰明的學生,不是孔子最喜愛的學生,可是他身上許多質(zhì)樸真誠的品質(zhì)是值得后世學習的。
注釋:
[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鄉(xiāng)黨篇分為27節(jié),按27章計算。
[2][3][4][6][7][8][9][10][11][13][14][15][16][17][18][19][20][21][22][23]楊伯峻:《論語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49頁,第135頁,第64頁,第48頁,第129頁,第214頁,第19頁,第1頁,第86頁,第52頁,第134頁,第150頁,第205頁,第207頁,第58頁,第144頁。
[5]董楚平:《論語鉤沉》,北京:中華書局,2023年版,第251頁。
[12]司馬遷:《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版,第2185頁。
參考文獻:
[1]李零.喪家狗 我讀《論語》[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
[2]李澤厚.論語今讀[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
[3]董楚平.論語鉤沉[M].北京:中華書局,2023.
[4]李啟謙.子路(仲由)研究[J].齊魯學社,1985,
(6):113-119.
[5]管正平.子路成長的分期考察[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2023,41
(6): 121-124.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