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鷓鴣天》全詞翻譯及賞析
辛棄疾《鷓鴣天》全詞翻譯及賞析
《鷓鴣天·送人》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詞作。此詞上闋述離別之情,飽含惜別之意;下闋為臨別贈言,由離情別恨引出世路艱難之嘆。全詞運用景物烘托、比擬和對照等手法,生動地寫出了依依惜別的深情,并抒發(fā)了對社會人生的深沉感慨,思路開闊,托意深刻。下面跟著小編來看看辛棄疾《鷓鴣天》全詞翻譯及賞析吧!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辛棄疾《鷓鴣天》全詞翻譯及賞析 篇1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譯文] 倒不如將那洋洋萬言的抗金方策,去換一本鄰家種樹的書來得有用!
[出自] 辛棄疾 《鷓鴣天》
有客慨然談功名,因追念少年時事,戲作壯歲旌旗擁萬夫,錦檐突騎渡江初。燕兵夜娖銀胡革+錄(左革右錄),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fēng)不染白髭須。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注釋:
題小序:慨然,情緒激昂。追念,回憶。少年時事,青年時代在山東一帶率領(lǐng)義軍與金兵作戰(zhàn)的事。按辛棄疾聚眾起義時,年二十二歲,已是青年時代了。古人對青年、少年的概念并不嚴(yán)格。詞的第一句又用“壯歲”可證。
壯歲旌旗擁萬夫句:青年時代,高舉著帥旗,率領(lǐng)著萬人大軍。作者在《進美芹十論剳子》中說:“粵辛已歲,逆亮南寇,中原之民,屯聚蠭起,臣嘗鳩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與圖恢復(fù),共籍兵二十五萬,納款于朝!膘浩,古時軍隊用以指揮或開道用的旗子。旌旗是總稱。杜甫《北征》詩:“回首鳳翔縣,旌旗晚明滅!比f夫,形容軍隊之多。
錦襜突騎渡江初:襜(chān音禪),衣服遮前體的叫襜。錦襜,好看的衣服。突騎,騎兵中的突擊隊。渡江初的初字,應(yīng)作以前解。即作者是回憶渡江以前的戰(zhàn)斗生活,不是指渡江時與敵人作戰(zhàn)的情形,也不是說某一個具體戰(zhàn)斗。
燕兵夜娖銀句:在燕地一帶的義軍,夜里整理好了弓箭,準(zhǔn)備明天向金兵發(fā)起戰(zhàn)斗。娖(zhuo音捉)整理或準(zhǔn)備。銀,銀白色的箭袋。
漢箭朝發(fā)金仆姑:宋軍早晨向金人發(fā)起攻擊,用金仆姑箭射向敵人。金仆姑,箭名。《左傳·莊公十一年》:“魯莊公以金仆姑射南宮長萬。”前句的燕兵與本句的漢軍是一個故事分成兩天寫的。前天晚上燕地的軍隊在作戰(zhàn)斗準(zhǔn)備,第二天早晨宋軍向金兵發(fā)起攻擊。這兩句因前后對偶關(guān)系,寫為燕兵、漢軍。燕兵,就是在燕地的義軍,或北方籍的宋兵。
春風(fēng)不染白髭須句:歐陽修《圣無憂》詞:“好景能消光景,春風(fēng)不染髭須!弊髡吡髀冻隼夏耆藷o法實現(xiàn)揮戈上陣,殺敵報國的壯地,這是對南宋小朝廷的血淚控訴。
平戎策:平定金兵的策略。辛棄疾曾多次向南宋朝廷上疏陳述抗金救國的策略。作者上疏著名的有:《美芹十論》、《九議》、《論阻江為險須藉兩淮疏》等。戎,指金兵。
換得:落得個。東家,東鄰,鄰居。種樹書,《史記·秦始皇本紀(jì)》:秦始皇燒儒家書,“所不去者,醫(yī)、藥、卜、筮、種樹書”。這里說的是關(guān)于農(nóng)業(yè)的書。辛棄疾從“籍后二十五萬,納款于朝”,到“萬字平戎策”,結(jié)果落得個三次罷職,回家種田為民。他滿腹怒火與不平,盡情的吐訴,真不知當(dāng)時那些當(dāng)權(quán)者看了這首詞有什么感想。
譯文1:
回憶我在壯年的時候,曾高舉著帥旗,率領(lǐng)萬人大軍,其中有一支身穿漂亮軍服的騎兵突擊隊,向金人發(fā)起沖擊。這是在渡江以前的事。在燕地活動的義軍,夜里準(zhǔn)備好裝飾著銀白色花紋的箭袋,以便明天戰(zhàn)斗。漢軍在第二天的早晨用金仆姑箭,飛快地射向敵人。戰(zhàn)士們勇敢地向敵人沖去,殺得敵人大敗;貞浺郧暗氖虑椋家呀(jīng)過去了。
可嘆今天的我,胡須都發(fā)白了。春風(fēng)能吹得萬物生長,但是不能把我已經(jīng)白了的胡須再染成黑的。我曾多次上過洋洋萬言的平定敵人的策略,但是得不到支持與采納,到最后卻落得個:罷職回家,不得不向東鄰家借種樹的書,學(xué)習(xí)種樹的知識。
譯文2:
年輕時,成千上萬的義軍簇擁在抗金的大旗下,我?guī)ьI(lǐng)穿著棉衣、騎著快馬的勇士渡江,衝鋒突擊敵營。金兵在夜間握著空箭袋,傾聽遠方生息,為防暗襲。天剛亮,宋軍萬箭齊發(fā),射向敵人。追憶往事如此豪壯,可嘆如今的我,春風(fēng)能染綠萬物,卻染不黑我的白鬍子。年華一去不復(fù)返。我上奏給皇帝的上萬字的抗金策略。不僅不被採納,反而因此罷了官,倒不如換來東家的種樹書,還有些用處。
賞析:
這是辛棄疾晚年的作品,那時他正在家中閑居。
一個老英雄,由于朝廷對外堅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閑置散,避世隱居,心情的矛盾苦悶當(dāng)然可以想見。忽然有人在他跟前慷慨激昂地大談功名事業(yè),這位老英雄禁不住又慨嘆又有點好笑了。想起自己當(dāng)年何嘗不是如此滿腔熱血,以為天下事情容易得很,哪里知道并非如此呢!
此詞上片憶舊,下片感今。上片追摹青年時代一段得意的經(jīng)歷,激昂發(fā)越,聲情并茂。下片轉(zhuǎn)把如今廢置閑居、髀肉復(fù)生的情狀委曲傳出。前后對照,感慨淋漓,而作者關(guān)注民族命運,不因衰老之年而有所減損,這種精神也滲透在字里行間。
辛棄疾二十二歲時,投入山東忠義軍耿京幕下任掌書記。那是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這一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宋金兩軍戰(zhàn)于江淮之間。明年春,辛棄疾奉表歸宋,目的是使忠義軍與南宋政府取得正式聯(lián)系。不料他完成任務(wù)北還時,在海州就聽說叛徒張安國已暗殺了耿京,投降金人。辛棄疾立即帶了五十余騎,連夜奔襲金營,突入敵人營中,擒了張安國,日夜兼程南奔,將張安國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國法。這一英勇果敢的行動,震驚了敵人,大大鼓舞了南方士氣。
上片追述的就是這一件事!皦褮q”句說他在耿京幕下任職(他自己開頭也組織了一支游擊隊伍,手下有兩千人)。
“錦檐突騎”,也就是錦衣快馬,屬于俠士的打扮。“渡江初”,指擒了張安國渡江南下。
然后用色彩濃烈的筆墨描寫擒拿叛徒的經(jīng)過:
“漢箭朝飛金仆估”,自然是指遠途奔襲敵人。大抵在這次奔襲之中,弓箭(“金仆姑”是古代有名的箭,見《左傳》)曾發(fā)揮過有力的作用,所以才拿它進行藝術(shù)概括。
至于“夜娖銀胡”,卻要費一些考證。
胡墑親凹的箭筒。古代箭筒多用革制,它除了裝箭之外,還另有一種用途,夜間可以探測遠處的音響。唐人杜佑《通典》卷一五二《守拒法》說:“令人枕空胡祿臥,有人馬行三十里外,東西南北皆響見于胡祿中。名曰地聽,則先防備!彼稳恕段浣(jīng)備要前集》卷六說法相同:“猶慮探聽之不遠,故又選耳聰少睡者,令臥地枕空胡鹿──必以野豬皮為之──凡人馬行在三十里外,東西南北皆響聞其中!焙、胡鹿、胡桑寫法不同,音義則一。“娖”《集韻》:“謹(jǐn)也”。是小心翼翼的意思。這里作動詞用,可以釋為戒備著!把啾弊匀恢附鸨Q啾臼菓(zhàn)國七雄之一,據(jù)有今河北北部、遼寧西部一帶地方。五代時屬契丹,北宋時屬遼,淪入異族已久。所以決不是指宋兵。由于辛棄疾遠道奔襲,擒了叛徒,給金人以重大打擊,金兵不得不加強探聽,小心戒備。(這兩句若釋為:“盡管敵人戒備森嚴(yán),棄疾等仍能突襲成功!币参磭L不可。)“夜娖銀胡”便是這個意思。
這是一段得意的回憶。作者只用四句話,就把一個少年英雄的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
下片卻是眼前情況,對比強烈。“春風(fēng)不染白髭須”,人已經(jīng)老了。但問題不在于老,而在于“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本來,自己有一套抗戰(zhàn)計劃,不止一次向朝廷提出過(現(xiàn)在他的文集中還存有《美芹十論》《九議》等,都是這一類建議,也就是所謂“平戎策”。)卻沒有得到重視。如今連自己都受到朝廷中某些人物的排擠,平戎策換來了種樹的書(暗指自己廢置家居)。少年時候那種抱負,只落得一場可笑可嘆的結(jié)果了。
由于它是緊緊揉和著對民族命運的關(guān)懷而寫的,因此就與只是個人的嘆老嗟卑不同。正如陸游所說的:“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是愛國者共同的悲慨。
辛棄疾《鷓鴣天》全詞翻譯及賞析 篇2
送別詞是詞里一個大家族。晚唐五代至北宋詞,多敘男女離別。從古以來,“黯然銷魂者,惟別而已矣”(江淹《別賦》 )。纏綿悱惻之情,哀怨凄惋之音,往往籠罩全篇。辛棄疾的送別詞,卻多立意不俗,又總是超出常境,這首《鷓鴣天》可作代表。詞開篇即述離情。
上闋頭二句:“唱徹《陽關(guān)》淚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上句言送別!蛾栮P(guān)三疊》是唐人上闋送別歌曲,加上“唱徹”、“淚未干”五字,更覺無限傷感。
從辛棄疾的性格看,送別絕不會帶給他這樣的傷感。他平日對仕途、世事的感慨一直,郁積胸中,恰巧,遇上送別之事的觸動,便一涌而發(fā),故有此情狀。下句忽然宕開說到“功名”之事,便覺來路分明。辛棄疾和陸游一樣,都重視為國家的恢復(fù)事業(yè)建立功名的。他的《水龍吟》詞說:“算平戎萬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闭J為建立功名是分內(nèi)的事;《水調(diào)歌頭》詞說:“功名事,身未老,幾時休?詩書萬卷,致身須到古伊周!闭J為對功名應(yīng)該執(zhí)著追求,并且要有遠大的目標(biāo)。這首詞之中卻把功名看成身外“馀事”,乃是不滿朝廷對金屈膝求和,自己的報國壯志難酬,而被迫退隱、消極的憤激之辭:“且加餐”,運用《古詩十九首》“棄捐勿復(fù)道,努力加餐飯”之句,也是憤激之語!案√焖蜔o窮樹,帶雨云埋一半山”。寫送別時翹首遙望之景,景顯得生動,用筆也很渾厚,而且天邊的流水遠送無窮的樹色,和設(shè)想行人別之后的.行程有關(guān);雨中陰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聯(lián)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壓制有關(guān)。景句關(guān)聯(lián)詞當(dāng)中的兩種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聯(lián)系緊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韻。
下闋起三句:“今古恨,幾千般,只應(yīng)離合是悲歡?”這里的“離合”和“悲歡”是偏義復(fù)詞。由于題目“送人”與下闋頭句“今古恨”,的情景的規(guī)定,所以“離合”,就只取“離”字義,“悲歡”就只取“悲”字義。上闋寫送別,下闋抒情本應(yīng)該是以“別恨”為主調(diào)的,但是辛棄疾筆鋒拗轉(zhuǎn),說今古恨事有幾千般,豈只離別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問語氣,比正面的判斷語氣更含激情。作詞送人而居然說離別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顯示出詞的思想感情將有進一步的開拓。緊接著下文便又似呼喊又似吞咽地道出他的心聲:“江頭未是風(fēng)波惡,別有人間行路難!毙腥颂ど下猛,“江湖多風(fēng)波,舟楫恐失墜”(杜甫《夢李白》),但辛棄疾認為此去的遭遇比它更險惡。那是存在于人們心里、存在于人事斗爭上的無形的“風(fēng)波”;它使人畏,使人恨,有甚于一般的離別之恨和行旅之悲。
“瞿塘嘈嘈十二灘,人言道路古來難;長恨人心不如水,等閑平地起波瀾!保▌⒂礤a《竹枝詞》)其中的滋味,古人已先言之。辛棄疾在此并非簡單地借用前人的詩意,而有他切身的體會。他一生志在恢復(fù)事業(yè),做官時候喜歡籌款練兵,并且執(zhí)法嚴(yán)厲,多得罪投降派,和豪強富家,所以幾次被劾去官。如在湖南安撫使任內(nèi),籌建“飛虎軍”,后來在兩浙西路提點刑獄公事任內(nèi),即因此事實被劾為“奸貪兇暴”、“厲害田里”而被罷官。這正是人事上的“風(fēng)波惡”的明顯例證。辛棄疾寫出詞的最后兩句,包含了更多的傷心經(jīng)歷,展示了更廣闊、更令人驚心動魄的藝術(shù)境界,情已淋漓,語仍含蓄。李白《行路難》的“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同此悲憤;白居易《太行路》的“行路難,不在水,不在山,只在人情反覆間”,正可說明悲憤的原因和實質(zhì)。這首小令,篇幅雖短,但是包含了廣闊深厚的思想感情,它的筆調(diào)深渾含蓄,舉重若輕,不見用之跡而力透紙背,顯示辛詞的大家氣度。
辛棄疾《鷓鴣天》全詞翻譯及賞析 篇3
《鷓鴣天》
壯歲旌旗擁萬夫,錦檐突騎渡江初。
燕兵夜娖銀胡簶,漢箭朝飛金仆姑。
追往事,嘆今吾,春風(fēng)不染白髭須。
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
賞析:
辛棄疾是南宋著名愛國志士、有詞壇猛將金戈鐵馬辛棄疾之美譽。他是北宋人,因父母早亡跟隨祖父長大,其祖父辛贊在宋室南渡時因家庭人口多,難以脫身,只得留于汴京,出仕金朝,歷任宿、亳、沂、海等地的縣令、知府。辛贊雖任金朝官吏,但忠于宋室。辛棄疾二十二歲時,投入山東忠義抗金軍,在耿京幕下任掌書記,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并作有大量愛國詩詞。
再看本詞上半闕是寫他在初投南宋時,曾帶領(lǐng)了五十余騎,深夜闖五萬金營,突入敵人營中,擒了叛賊張安國。并日夜兼程南奔,將張安國押送到行在所,明正國法。這一壯舉不僅極大的鼓舞了全民的抗金斗志,也使他終生難忘。正是“壯歲旌旗擁萬夫,錦檐突騎渡江初!奔词沁@段歷史的真實寫照。
下半闕是寫這位老英雄,由于朝廷對外堅持投降政策,只落得投閑置散,避世隱居的境況,心中的那種感傷、郁悶、悲涼、無奈、尤然于紙上。為了抗金收復(fù)中原,老英雄花費了半生心血,整理出上萬言的抗金策略,也只能當(dāng)廢紙向東家換點籽種而已。
這首詞由于它是緊緊揉和著對民族命運的關(guān)懷而寫的,因此就與一般只是個人的嘆老嗟卑不同。正如陸游所說的:“報國欲死無戰(zhàn)場”,這正是當(dāng)時天下愛國者共同的悲憤。由此可見南宋朝廷的混庸,佞臣的陰險、對外寇的懼怕、無能,對忠良的陷害!不能不說生活在這樣一個國家里的人民,不可謂不辛苦!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