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及賞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及賞析1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譯文
當暮色降臨山蒼茫的時候就越來越覺得路途遙遠,當天氣越寒冷茅草屋顯得更加孤零零。
柴門外忽傳來犬吠聲聲,原來是有人冒著風雪歸家門。
注釋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里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qū)庎l(xiāng)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nóng)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時候。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
蒼:青色。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賞析: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時間順序?qū)懴聛淼摹J拙鋵懧每捅∧涸谏铰飞闲羞M時所感,次句寫到達投宿人家時所見,后兩句寫入夜后在投宿人家所聞。每句詩都構(gòu)成一個**的畫面,而又彼此連屬。詩中有畫,畫外見情。
詩的開端,以「日暮蒼山遠」五個字勾畫出一個暮色蒼茫、山路漫長的畫面。詩句中并沒有明寫人物,直抒情思,但使讀者感到其人呼之欲出,其情浮現(xiàn)紙上。這里,點活畫面、托出詩境的是一個「遠」字。它給人以暗示,引人去想象。從這一個字,讀者自會想見有人在暮色來臨的山路上行進,并推知他的孤寂勞頓的旅況和急于投宿的心情。接下來,詩的次句使讀者的視線跟隨這位行人,沿著這條山路投向借宿人家。天寒白屋貧」是對這戶人家的寫照;而一個「貧」字,應當是從遙遙望見茅屋到叩門入室后形成的印象。上句在「蒼山遠」前先寫「日暮」,這句則在「白屋貧」前先寫「天寒」,都是增多詩句層次、加重詩句分量的寫法。漫長的山路,本來已經(jīng)使人感到行程遙遠,又眼看日暮,就更覺得遙遠;簡陋的茅屋,本來已經(jīng)使人感到境況貧窮,再時逢寒冬,就更顯出貧窮。而聯(lián)系上下句看,這一句里的「天寒」兩字,還有其承上啟下作用。承上,是進一步渲染日暮路遙的行色;啟下,是作為夜來風雪的伏筆。
這前兩句詩,合起來只用了十個字,已經(jīng)把山行和投宿的情景寫得神完氣足了。后兩句詩「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寫的是借宿山家以后的事。在用字上,「柴門」上承「白屋」,「風雪」遙承「天寒」,而「夜」則與「日暮」銜接。這樣,從整首詩來說,雖然下半首另外開辟了一個詩境,卻又與上半首緊緊相扣,不使讀者感到上下脫節(jié)。但這里,在承接中又有跳越?磥,「聞犬吠」既在夜間,山行勞累的旅人多半已經(jīng)就寢;而從暮色蒼茫到黑夜來臨,從寒氣侵人到風雪交作,從進入茅屋到安頓就寢,中間有一段時間,也應當有一些可以描寫的事物,可是詩筆跳過了這段時間,略去了一些情節(jié),既使詩篇顯得格外精煉,也使承接顯得更加緊湊。詩人在取舍之間是費了一番斟酌的。如果不下這番剪裁的功夫,也許下半首詩應當進一步描寫借宿人家境況的蕭條,寫山居的荒涼和環(huán)境的靜寂,或?qū)懸归g風雪的來臨,再不然,也可以寫自己的孤寂旅況和投宿后靜夜所思。但詩人撇開這些不去寫,出人意外地展現(xiàn)了一個在萬籟俱寂中忽見喧鬧的犬吠人歸的場面。這就在尺幅中顯示變化,給人以*地上突現(xiàn)奇峰之感。
就寫作角度而言,前半首詩是從所見之景著墨,后半首詩則是從所聞之聲下筆的。因為,既然夜已來臨,人已就寢,就不可能再寫所見,只可能寫所聞了!覆耖T」句寫的應是黑夜中、臥榻上聽到的院內(nèi)動靜;「風雪」句應也不是眼見,而是耳聞,是因聽到各種聲音而知道風雪中有人歸來。這里,只寫「聞犬吠」,可能因為這是最先打破靜夜之聲,也是最先入耳之聲,而實際聽到的當然不只是犬吠聲,應當還有風雪聲、叩門聲、柴門啟閉聲、家人回答聲,等等。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盡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nèi),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gòu)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
詩寫到這里,含意不伸,戛然而止,沒有多費筆墨去說明傾聽這些聲音、構(gòu)想這幅畫面的借宿之人的感想,但從中透露的山居荒寒之感,由此觸發(fā)的旅人靜夜之情,都不言自見,可想而知了。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及賞析擴展閱讀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及賞析(擴展1)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譯文
暮色蒼茫,更覺前行山路遙遠。天寒地凍,倍覺投宿人家清貧。
忽然聽得柴門狗叫,應是主人風雪夜歸。
注釋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里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qū)庎l(xiāng)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nóng)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時候。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鑒賞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中“日暮”點明時間:傍晚!吧n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蒙,暗示跋涉的艱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疤旌孜葚殹保褐魅思液喡拿┥,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昂薄鞍住薄柏殹比只ハ嘤骋r,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后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安耖T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帮L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投宿的順序?qū)懴聛淼摹1磉_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反客為主
唐代詩人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可謂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其中最后一句“風雪夜歸人”甚至為劇作家借用為劇名,遂使此詩在當代更為著名。然而對此詩的理解,竊以為問題頗大,通常的講析很難令人信服。
主要問題是兩個,一是標題,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詩題,何以還要加上“主人”兩字?于是有人以為此乃衍文,“主人”兩字應該刪去;二是“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一聯(lián),諸多賞析者都展開神思,想象為:詩人夜宿于芙蓉山某農(nóng)戶家,夜聞農(nóng)家主人雪夜歸來,犬吠人答,所謂:“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盡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nèi),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gòu)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保ā短圃婅b賞辭典》406頁)此詩不但運用了“反客為主”——出奇制勝的藝術(shù)構(gòu)思,而且還采用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藝術(shù)技巧。由此可見,劉長卿的這首小詩,上聯(lián)寫貶謫中的投宿,重在客觀描寫,下聯(lián)寫投宿時的感受,重在主觀抒發(fā),自然婉轉(zhuǎn),一氣呵成。在表現(xiàn)形式上則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彈丸圓美流轉(zhuǎn),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謂脈絡的跳躍。詩雖全用賦體,然仍意在言外,啟人深思。至此,標題中“主人”兩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這個芙蓉山“主人”,不是別人,正是詩人之自謂也。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翻譯及賞析2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翻譯/譯文
。1)芙蓉山:地名。在今湖南寧鄉(xiāng)境內(nèi)。
(2)蒼山:青黑色的山。
。3)白屋:貧家的住所。房頂用白茅覆蓋,或木材不加油漆叫白屋。
。4)吠:狗叫。
。5)夜歸:夜晚歸來。
(6)貧:在這里指少。
注釋
夜暮降臨,連綿的山巒在蒼茫的夜色中變得更加深遠。天氣寒冷,使這所簡陋的茅屋顯得更加清貧。半夜里一陣犬吠聲把我驚醒,原來是有人冒著風雪歸家門!
賞析/鑒賞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
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日暮蒼山遠”,“日暮”點明時間,正是傍晚。“蒼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蒙,暗示跋涉的艱辛,急于投宿的心情。次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鞍孜荨,主人家簡陋的茅舍,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昂薄鞍住薄柏殹比只ハ嘤骋r,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后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安耖T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帮L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這首詩歷來解釋不同,主要分歧是在對“歸”的理解上。一種意見認為“歸”是詩人的來到,詩人在迷漫風雪中忽然找到投宿處,如“賓至如歸”一般。另一種意見是芙蓉山主人風雪夜歸。關(guān)鍵是詩人的立足點在哪里。前者,詩人是在“白屋”外,在風雪途中;后者,詩人在“白屋”內(nèi),或前兩句在屋外,后兩句在屋內(nèi)。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翻譯及賞析3
原文:
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
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譯文
暮色蒼茫,更覺前行山路遙遠。天寒地凍,倍覺投宿人家清貧。
忽然聽得柴門狗叫,應是主人風雪夜歸。
注釋
逢:遇上。
宿:投宿;借宿。
芙蓉山主人:芙蓉山,各地以芙蓉命山名者甚多,這里大約是指湖南桂陽或?qū)庎l(xiāng)的芙蓉山。主人,即指留詩人借宿者。這首詩通過雪夜借宿山村的.情形,巧妙地寫出山村景象與農(nóng)家生活。
日暮:傍晚的時候。
蒼山遠:青山在暮色中影影綽綽顯得很遠。蒼:青色。
白屋:未加修飾的簡陋茅草房。一般指貧苦人家。
犬吠:狗叫。
夜歸人:夜間回來的人。
鑒賞
這首詩描繪的是一幅風雪夜歸圖。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首句中“日暮”點明時間:傍晚!吧n山遠”,是詩人風雪途中所見。青山遙遠迷蒙,暗示跋涉的艱辛,急于投宿的心情。下句“天寒白屋貧”點明投宿的地點!疤旌孜葚殹保褐魅思液喡拿┥,在寒冬中更顯得貧窮!昂薄鞍住薄柏殹比只ハ嘤骋r,渲染貧寒、清白的氣氛,也反映了詩人獨特的感受。
后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后的情景!安耖T聞犬吠”,詩人進入茅屋已安頓就寢,忽從臥榻上聽到吠聲不止!帮L雪夜歸人”,詩人猜想大概是芙蓉山主人披風戴雪歸來了吧。這兩句從耳聞的角度落墨,給人展示一個犬吠人歸的場面。
這首詩用極其凝煉的詩筆,描畫出一幅以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風雪人歸為素材的寒山夜宿圖。詩是按投宿的順序?qū)懴聛淼。表達了詩人對勞動人民清貧生活的同情。
反客為主
唐代詩人劉長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詩可謂廣為流傳,家喻戶曉,其中最后一句“風雪夜歸人”甚至為劇作家借用為劇名,遂使此詩在當代更為著名。然而對此詩的理解,竊以為問題頗大,通常的講析很難令人信服。
主要問題是兩個,一是標題,前面“逢雪宿芙蓉山”六字似已申足詩題,何以還要加上“主人”兩字?于是有人以為此乃衍文,“主人”兩字應該刪去;二是“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一聯(lián),諸多賞析者都展開神思,想象為:詩人夜宿于芙蓉山某農(nóng)戶家,夜聞農(nóng)家主人雪夜歸來,犬吠人答,所謂:“這些聲音交織成一片,盡管借宿之人不在院內(nèi),未曾目睹,但從這一片嘈雜的聲音足以構(gòu)想出一幅風雪人歸的畫面。”(《唐詩鑒賞辭典》406頁)此詩不但運用了“反客為主”——出奇制勝的藝術(shù)構(gòu)思,而且還采用了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藝術(shù)技巧。由此可見,劉長卿的這首小詩,上聯(lián)寫貶謫中的投宿,重在客觀描寫,下聯(lián)寫投宿時的感受,重在主觀抒發(fā),自然婉轉(zhuǎn),一氣呵成。在表現(xiàn)形式上則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音律上也如彈丸圓美流轉(zhuǎn),自有其美,并不存在所謂脈絡的跳躍。詩雖全用賦體,然仍意在言外,啟人深思。至此,標題中“主人”兩字所特含的暗示意味,也就不言而喻,迎刃而解了,這個芙蓉山“主人”,不是別人,正是詩人之自謂也。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及賞析(擴展2)
——逢入京使原文、翻譯及賞析
逢入京使原文、翻譯及賞析1
逢入京使
唐代: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
譯文及注釋
故園東望路漫(màn)漫,雙袖龍鐘淚不干。
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xiāng)之淚沾濕雙袖難擦干。
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龍鐘:涕淚淋漓的樣子。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píng)君傳語報**。
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和筆,只有托你捎個口信,給家人報**。
憑:托,煩,請。傳語:捎口信。
譯文及注釋
譯文
向東遙望長安家園路途遙遠,思鄉(xiāng)之淚沾濕雙袖難擦干。
在馬上匆匆相逢沒有紙和筆,只有托你捎個口信,給家人報**。
注釋
入京使:**的使者。
故園:指長安和自己在長安的家。漫漫:形容路途十分遙遠。
龍鐘:涕淚淋漓的樣子。卞和《退怨之歌》:“空山歔欷淚龍鐘。”這里是沾濕的意思。
憑:托,煩,請。傳語:捎口信。
創(chuàng)作背景
根據(jù)劉開揚《岑參詩集編年箋注·岑參年譜》,此詩作于公元749年(天寶八載)詩人赴安西(今新疆*爾**區(qū)**縣)**途中。這是岑參第一次遠赴西域,充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幕府*。此時詩人34歲,前半生功名不如意,無奈之下,出塞任職。他告別了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上漫漫征途,西出陽關(guān),奔赴安西。
岑參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見一個老相識。立馬而談,互敘寒溫,知道對方要返京述職,不免有些感傷,同時想到請他捎封家信回長安去安慰家人,報個**。此詩就描寫了這一情景。
賞析
這是一首傳誦很廣的名作。它之所以受到推崇,主要是寫得自然、本 色。岑參這次西行的目的,他自己曾作過這樣的說明: “萬里奉王事,一身 無所求; 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币 此從道理上講,他是自愿的,情緒的基調(diào)當是昂揚樂觀的。只是,理智是一回事,感情又是一回事。當時的安西都護府治所在龜茲, 在通訊、交通都極不方便的唐代,對一個久居內(nèi)地的讀書人來說,要離家數(shù) 千里,穿越戈壁沙漠,去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豈有不想家的道理?
此詩首聯(lián)塑造西行途中的旅人形象:“故園東望路漫漫”,在碰到入京使以后, 作者久久不語,只是默默凝視著東方,思鄉(xiāng)的主題一上來便得到有力的揭 示。步步**,家鄉(xiāng)越來越遠,“路漫漫”三字不僅指出這種事實,而且很 容易勾起“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 (李煜[清*樂])一類的感觸 來。首句只敘事,不言情,但情感自生。第二句中的“龍鐘”是沾濕的意 思,全句說: 揩眼淚巳經(jīng)揩濕了雙袖,可是臉上的淚水仍舊不干。這種寫法 雖有夸張,卻極樸素、真切地再現(xiàn)了一個普通人想家想到極點的情態(tài),沒有絲 毫的矯揉造作。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這兩句是寫遇到入京使者時欲捎書回家報**又苦于沒有紙筆的情形,完全是馬上相逢行者匆匆的口氣,寫得十分傳神!胺辍弊贮c出了題目,在趕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xù)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也顧不上寫信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岑參此行是抱著“功名只向馬上取”的雄心的,此時,心情是復雜的。他一方面有對帝京、故園相思眷戀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現(xiàn)了詩人渴望建功立業(yè)的豪邁胸襟,柔情與豪情交織相融,感人至深。
這首詩語言樸素自然,充滿了濃郁邊塞生活氣息,既有生活情趣,又有人情味,清新明快,余味深長,不加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摯。詩人善于把許多人心頭所想、口里要說的話,用藝術(shù)手法加以提煉和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義。在*易之中而又顯出豐富的韻味,自能深入人心,歷久不忘。岑參這首詩,正是有這一特色。
鑒賞
這是一首邊塞詩,盛唐時代,是邊塞詩空前繁榮的時代,出現(xiàn)了以高適、岑參為**的邊塞詩派,他們的創(chuàng)作為百花齊放的盛唐詩壇,增添了一支奇葩。
此詩約寫于天寶八載(749),這年岑參第一次從軍西征,他辭別了居住在長安的妻子,躍馬踏**漫漫的征途,充任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的幕府*,西出陽關(guān),奔赴安西。岑參的從軍,思想上有兩根精神支柱:一個支柱是建功邊陲的理想在鼓舞著他,他曾自言:“功名只應馬上取,真正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磧西官軍》)另一個支柱是,他認為從軍出塞。是為了報效祖國,赴國家之急。他曾自我表白:“萬里奉王事,一身無所求,也知塞垣苦,豈為妻子謀!保ā冻踹^隴山途中呈宇文判官》)正是基于這兩點,所以他的邊塞詩多數(shù)是昂揚樂觀的,表現(xiàn)出唐軍高昂的士氣和震撼大地的聲威。但當一個戰(zhàn)士踏上征途之后,他們不可能沒有思鄉(xiāng)的感情,也不可能不思念父母妻子。高適《燕歌行》云:“鐵衣遠戌辛勤久,玉筋應啼別離后。少婦城南欲斷腸,征人薊北空回首"。岑參的《逢入京使》所表現(xiàn)的就是對故園和家人的思念,這是真摯健康的感情,雖然調(diào)子不怎么高昂。但不能認為是消極的、悲觀的,盡管他流下了思鄉(xiāng)之淚。
詩的第一句“故園東望路漫漫”是寫眼前的實景!肮蕡@”指自己的家園,“東望”點明家園的位置,也說明自己在走馬西行!奥仿比,說明離家之遠。詩人辭家遠征,回首望故鄉(xiāng),自覺長路漫漫,*沙莽莽,真不知家山何處?“漫漫”二字,給人以茫茫然的感覺。下句詩“雙袖龍鐘淚不干”寫思鄉(xiāng)的情狀。思鄉(xiāng)之淚,龍鐘交橫,涕泗滂沱,這多少有點夸張,但“夸而有節(jié),飾而不誣”(《文心雕龍·夸飾》篇)。仍不失為真實,我們?nèi)匀豢梢哉f上句寫的是實景,下句寫的是實情。
“馬上相逢無紙筆”句,“逢”字點出了題目,在赴安西的途中,遇到作為入京使者的故人,彼此都鞍馬倥傯,交臂而過,一個繼續(xù)西行,一個東歸長安,而自己的妻子也正在長安,正好托故人帶封**家信回去,可偏偏又無紙筆,彼此行色匆匆,只好托故人帶個口信,"憑君傳語報**"吧。這最后一句詩。處理得很簡單,收束得很干凈利落,但簡凈之中寄寓著詩人的一片深情,寄至味于淡薄,頗有韻味。
如果將這四句詩比高下的話,我以為后兩句詩更有味,這兩句詩好就好在詩人提煉出特定環(huán)境下的典型情節(jié),既自然、合情合理,又別出心裁,詩人攝取的生活鏡頭,有濃厚的邊塞生活氣息!榜R上相逢”的情節(jié),很有軍旅生活的特色,描繪出彼此行色匆匆的情景,因無紙筆而用口信代家書,既合情合理,又給人以新鮮之感。
此詩語言自然質(zhì)樸,不假雕琢,好似信手拈來,隨口而出,既有生活味,又有人情味,清新雋永,耐人尋味。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及賞析(擴展3)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學設計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教學設計1
教學目的:
1、引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
2、合理想象,體會貧苦人民的生活和詩人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
教學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激趣導入
同學們,今天先一起來欣賞一幅畫,誰能按照從遠到近的順序來說說圖上都畫了些什么(學生各抒已見)剛才大家都不說得不錯現(xiàn)在我們來聽聽唐低詩人劉長卿是怎么說的(播放古詩朗誦帶)大家認為他說得好不好(好)那我們這節(jié)課就來學習他寫的這首《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2、詩人簡介
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長卿所寫的,是現(xiàn)在的河北河間人,劉長卿是大歷十才子之一,他的詩歌大都反映人民生活的痛苦。這首詩是劉長卿被人們傳送的'名作。
3、解題: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逢:遇意思是說詩人遇到風雪投宿在芙蓉山主人家
誰能把這首詩讀一遍,其他同學注意聽待會兒說說他讀得怎么樣(讀完后)他有沒有讀錯的音呢誰來說說,
4、學習生字:這一課當中總共有6個生字,誰來說一說你要怎樣記住他們,分別要注意什么大家都說得好,俗話說"讀書百遍其義自現(xiàn)”,現(xiàn)在請你們把這首古詩多讀幾遍。
5、自學古詩,理解每一句詩的意思、
相信大家讀了古詩后對它有了大致的了解,請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給同學們說說,現(xiàn)在前后桌四個人一組,結(jié)合課文下面的注解,合作寫出每一句詩的意思。最后選一位**起來回答。
6、匯報自學成果
日暮蒼山遠:太陽快要落山了,遠處的山灰蒙蒙的一片
天寒白屋貧:在寒冷的風雪中,從眼前那簡陋的茅舍可以知道主人家非常貧窮。
柴門聞犬吠:忽然從柴門外聽到了狗叫聲
風雪夜歸人:大概是芙蓉山主人在風雪夜回來了吧
把整首詩連起來說一說
7、小組討論,回答問題
相信根據(jù)剛才的解釋,大家對這首詩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接下來再發(fā)揮你們的合作精神解決以下問題
。1)這首詩寫的是什么時間?什么地點?詩人看到哪些景物?聽到什么聲音?有什么感受?
。2)詩人是通過什么來表現(xiàn)芙蓉山主人貧窮的?(簡陋的房屋,貧字、柴門)請想象一下他貧苦的生活,把抽象的文字變成具體的生活畫面、(可以從主人的穿著、飲食、家具陳設等考慮。)
。3)在什么樣的情況下?什么人歸來了?出去做什么了?詩人對芙蓉山主人有什么感想?
8、練習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9、課堂作業(yè),背誦古詩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及賞析(擴展4)
——《江雪》原文及翻譯賞析3篇
《江雪》原文及翻譯賞析1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古詩簡介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詩,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這是一幅江鄉(xiāng)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diào)凄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采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被譽為唐人五言絕句最佳者。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fā)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表達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翻譯/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注釋
絕:無,沒有。人蹤:人的蹤跡。滅:消失,沒有了。
千山鳥飛絕: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笠: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獨:獨自。
釣:釣魚。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作之一。大約作于他謫居永州(今湖南**)期間。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fā)自己在**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nèi)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墒,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墒牵娙藚s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tài),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tài)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墒,詩人卻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jié)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chǎn)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可是作者并沒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lián)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guān)系最遠的形象聯(lián)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huán)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shù)特色。
《江雪》原文及翻譯賞析2
原文:《江雪》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意境賞析:說實話,這首詩是我們每一個人都非常熟悉的,就收集在我們小學的語文課本里。當然作為小學生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老師們只能簡單地從字面意思作講解。我的兒子也上小學了,他所學習的書里很自然地將這首詩歌釋為:山上的鳥全部飛走了,所有的路上都已經(jīng)沒有人行走。一個老頭頭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飄滿雪花的江面上垂釣。對小學生而言,這種純字面的解釋本身沒有錯,但實際上已經(jīng)完全游離了詩的本身意境。
我一直認為,這首詩意境清寒高潔,孤傲絕俗,堪稱*古典詩詞意境之典范。全文繆繆二十字,但每一個字都用得恰到好處,一個千山,一個萬徑,一個鳥飛絕,一個人蹤滅,把一個寒冷孤獨的環(huán)境和氛圍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突然話鋒一轉(zhuǎn),在這樣一個寒冷孤獨的環(huán)境和氛圍中,江面是有一只小船,一個老頭頭戴斗笠,身批蓑衣,坐在小船上,在飄滿雪花的江面上安靜地釣魚。一個孤,一個獨,一個蓑笠翁,一個寒江雪,相互映襯,白皚皚,冷清清幽冷孤寒之感由然而生。這是一幅江天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diào)凄寂。
如果我們閉上眼睛,展開想象的翅膀,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其實這首詩有雙重意境:一是詩歌本身所描繪的寒冷孤獨的意境和老翁江面垂釣相互映襯而顯現(xiàn)出的一幅極具情趣和生機的孤翁寒天垂釣圖;二是作者心中的意境,也即是作者寫作此詩時想要表達的內(nèi)心情感,那是一種宏大的孤獨的但又是無比崇高的內(nèi)心情感,這是一種超凡脫俗的人生境界,這種人生境界超越了物質(zhì),超越了詩中的意象,甚至超越了生命的本身,這種情感只有用我們的安靜的心才能體會。
《江雪》原文及翻譯賞析3
江雪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古詩簡介
《江雪》是唐代詩人柳宗元的一首五言山水詩,描述了一幅冰天雪地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這是一幅江鄉(xiāng)雪景圖。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飛鳥絕跡,人蹤湮沒。遐景蒼茫,邇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調(diào)凄寂。漁翁形象,精雕細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詩采用入聲韻,韻促味永,剛勁有力。歷代詩人無不交口稱絕。千古丹青妙手,也爭相以此為題,繪出不少動人的江天雪景圖。被譽為唐人五言絕句最佳者。這是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寫的詩,借寒江獨釣的漁翁,抒發(fā)自己孤獨郁悶的心情。表達了作者高尚的情操。
翻譯/譯文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
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
注釋
絕:無,沒有。人蹤:人的蹤跡。滅:消失,沒有了。
千山鳥飛絕:千山萬嶺不見飛鳥的蹤影。
萬徑:虛指,指千萬條路。
人蹤滅:沒有人的蹤影。
孤:孤零零。
舟:小船。
蓑笠:蓑衣和斗笠“蓑”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衣服;“笠”的意思是古代用來防雨的帽子。
獨:獨自。
釣:釣魚。
賞析/鑒賞
這是一首押仄韻的五言絕句,是柳宗元的**作之一。大約作于他謫居永州(今湖南**)期間。
柳宗元被貶到永州之后,精神上受到很大刺激和壓抑,于是,他就借描寫山水景物,借歌詠隱居在山水之間的漁翁,來寄托自己清高而孤傲的情感,抒發(fā)自己在**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因此,柳宗元筆下的山水詩有個顯著的特點,那就是把客觀境界寫得比較幽僻,而詩人的主觀的心情則顯得比較寂寞,甚至有時不免過于孤獨,過于冷清,不帶一點人間煙火氣。這顯然同他一生的遭遇和他整個的思想感情的發(fā)展變化是分不開的。
這首《江雪》正是這樣。詩人只用了二十個字,就把我們帶到一個幽靜寒冷的境地。呈現(xiàn)在讀者眼前的,是這樣一幅圖畫:在下著大雪的江面上,一葉小舟,一個老漁翁,獨自在寒冷的江心垂釣。詩人向讀者展示的,是這樣一些內(nèi)容:天地之間是如此純潔而寂靜,一塵不染,萬籟無聲;漁翁的生活是如此清高,漁翁的性格是如此孤傲。其實,這正是柳宗元由于憎恨當時那個一天天在走下坡路的唐代社會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一個幻想境界,比起陶淵明《桃花源記》里的人物,恐怕還要顯得虛無縹緲,遠離塵世。詩人所要具體描寫的本極簡單,不過是一條小船,一個穿蓑衣戴笠帽的老漁翁,在大雪的江面上釣魚,如此而已。可是,為了突出主要的描寫對象,詩人不惜用一半篇幅去描寫它的背景,而且使這個背景盡量廣大寥廓,幾乎到了浩瀚無邊的程度。背景越廣大,主要的描寫對象就越顯得突出。首先,詩人用“千山”、“萬徑”這兩個詞,目的是為了給下面兩句的“孤舟”和“獨釣”的畫面作陪襯。沒有“千”、“萬”兩字,下面的“孤”、“獨”兩字也就*淡無奇,沒有什么感染力了。其次,山上的鳥飛,路上的人蹤,這本來是極*常的事,也是最一般化的形象?墒牵娙藚s把它們放在“千山”、“萬徑”的下面,再加上一個“絕”和一個“滅”字,這就把最常見的、最一般化的動態(tài),一下子給變成極端的寂靜、絕對的沉默,形成一種不*常的景象。因此,下面兩句原來是屬于靜態(tài)的描寫,由于擺在這種絕對幽靜、絕對沉寂的背景之下,倒反而顯得玲瓏剔透,有了生氣,在畫面上浮動起來、活躍起來了。也可以這樣說,前兩句本來是陪襯的遠景,照一般理解,只要勾勒個輪廓也就可以了,不必費很大氣力去精雕細刻?墒牵娙藚s恰好不這樣處理。這好象拍電影,用放大了多少倍的'特寫鏡頭,把屬于背景范圍的每一個角落都交代得、反映得一清二楚。寫得越具體細致,就越顯得概括夸張。而后面的兩句,本來是詩人有心要突出描寫的對象,結(jié)果卻使用了遠距離的鏡頭,反而把它縮小了多少倍,給讀者一種空靈剔透、可見而不可即的感覺。只有這樣寫,才能表達作者所迫切希望展示給讀者的那種擺脫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至于這種遠距離感覺的形成,主要是作者把一個“雪”字放在全詩的最末尾,并且同“江”字連起來所產(chǎn)生的效果。
在這首詩里,籠罩一切、包羅一切的東西是雪、山上是雪,路上也是雪,而且“千山”、“萬徑”都是雪,才使得“鳥飛絕”、“人蹤滅”。就連船篷上,漁翁的蓑笠上,當然也都是雪?墒亲髡卟]有把這些景物同“雪”明顯地聯(lián)系在一起。相反,在這個畫面里,只有江,只有江心。江,當然不會存雪,不會被雪蓋住,而且即使雪下到江里,也立刻會變成水。然而作者卻偏偏用了“寒江雪”三個字,把“江”和“雪”這兩個關(guān)系最遠的形象聯(lián)系到一起,這就給人以一種比較空蒙、比較遙遠、比較縮小了的感覺,這就形成了遠距離的鏡頭。這就使得詩中主要描寫的對象更集中、更靈巧、更突出。因為連江里都仿佛下滿了雪,連不存雪的地方都充滿了雪,這就把雪下得又大又密、又濃又厚的情形完全寫出來了,把水天不分、上下蒼茫一片的氣氛也完全烘托出來了。至于上面再用一個“寒”字,固然是為了點明氣候;但詩人的主觀意圖卻是在想不動聲色地寫出漁翁的精神世界。試想,在這樣一個寒冷寂靜的環(huán)境里,那個老漁翁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專心地釣魚,形體雖然孤獨,性格卻顯得清高孤傲,甚至有點凜然不可侵犯似的。這個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漁翁形象,實際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寫照。由此可見,這“寒江雪”三字正是“畫龍點睛”之筆,它把全詩前后兩部分有機地聯(lián)系起來,不但形成了一幅凝煉概括的圖景,也塑造了漁翁完整突出的形象。
用具體而細致的手法來摹寫背景,用遠距離畫面來描寫主要形象;精雕細琢和極度的夸張概括,錯綜地**在一首詩里,是這首山水小詩獨有的藝術(shù)特色。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及賞析(擴展5)
——《魯山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魯山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1
魯山山行原文: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魯山山行譯文及注釋
譯文
清晨,連綿起伏的魯山,千峰競秀,忽高忽低,蔚為壯觀,正好迎合了我愛好自然景色的情趣。
一路上,奇峰峻嶺在眼前不斷地變換,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覽的野趣,竟忘了走到了什么地方。
太陽高升,霜雪融落,山林顯得愈加寂靜空蕩,笨熊正在緩慢地爬著大樹,鹿兒正在悠閑地喝著小溪的潺潺流水。
看不到房舍,也望不見炊煙,我心中不禁疑問,山里是否也有人家居住?就在這時,忽聽得遠處云霧繚繞的山間傳來一聲雞鳴。
注釋
、鹏斏剑阂幻渡剑诤幽萧斏娇h東北,接近襄城縣境。
、七m: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qiè):心滿意足。
⑶隨處改:(山峰)隨觀看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
、扔膹剑盒÷。
、尚苌龢洌盒芘郎蠘。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樹梢。
、屎卧S:何處,哪里。
⑺云外:形容遙遠。一聲雞:暗示有人家。
魯山山行賞析魯山山行賞析
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jié)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深秋時節(jié),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中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tài)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仿佛從云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這是一首五律,但不為格律所縛,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
山路崎嘔,對于貪圖安逸,怯于攀登的人來說,“山行”不可能有什么樂趣。山野荒寂,對于酷愛繁華,留戀都市的人來說,“山行”也不會有什么美感和詩意。此詩一開頭就將這一類情況一掃而空,興致勃勃地說:“適與野情愜”——恰恰跟作者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對此作了說明:“千山高復低。”按時間順序,兩句為倒裝。一倒裝,既突出了愛山的情趣,又顯得跌宕有致!扒礁邚偷汀,這當然是“山行”所見?匆娏松揭胺浅O矏,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適與野情愜”,則是“山行”所感。首聯(lián)只點“山”而“行”在其中。
頷聯(lián)進一步寫“山行”!昂梅濉敝胺濉奔词恰扒礁邚偷汀;“好峰”之“好”則包含了詩人的美感,又與“適與野情愜”契合。說“好峰隨處改”,見得人在“千山”中繼續(xù)行走,也繼續(xù)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換形,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tài)。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單是點題!皬健倍弧坝摹,“行”而曰“獨”,正合了詩人的“野情”。著一“迷”字,不僅傳“幽”、“獨”之神,而且以小景見大景,進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復低”的境界。山徑幽深,容易“迷”;獨行無伴,容易“迷”;“千山高復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見野景之幽與野情之濃。
頸聯(lián)“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互文見意,寫“山行”所見的動景!八洹眲t“林空”,既點時,又寫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會“升樹”,林中之“鹿”也要“飲溪”;但樹葉茂密,遮斷視線,“山行”者很難看見“熊升樹”與“鹿飲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寫出“霜落”、“林空”與“熊升樹”、“鹿飲溪”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正是為了表現(xiàn)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飽含著“山行”者的“野情”。“霜落”而“熊升樹”,“林空”而“鹿飲溪”,很是閑適,野趣盎然。
蘇軾《高郵陳直躬處士畫雁》詩云:“野雁見人時,未起意先改。君從何處看,得此無人態(tài)?無乃枯木形,人禽兩自在!······”梅堯臣從林外“幽徑”看林中,見“熊升樹”、“鹿飲溪”,那正是蘇軾所說的.“無人態(tài)”,因而就顯得“自在”。熊“自在”,鹿“自在”,看“熊升樹”、“鹿飲溪”的人也“自在”。
歐陽修《六一詩話》云:“圣俞嘗語余曰:‘詩家雖主意,而造語亦難。若意新語工,得前人所未道者,斯為善也。必能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然后為至矣!贝寺(lián)就可以說是“狀難狀之景如在目前”。而且還“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靶苌龢洹薄ⅰ奥癸嬒倍词艿饺魏误@擾,見得除“幽徑”的“獨行”者而外,四野無人,一片幽寂;而“獨行”者看了。“熊升樹”,又看“鹿飲溪”,其心情之閑靜愉悅,也見于言外。從章法上看,這一聯(lián)不僅緊承上句的“幽”、“獨”而來,而且對首句“適與野情愜”作了更充分的表現(xiàn)。
全詩以“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收尾,余味無窮。杜牧的“白云生處有人家”,是看見了人家。王維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是看不見人家,才詢問樵夫。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處,只見“熊升樹”、“鹿飲溪”,沒有人家;望遠方,只見白云浮動,也不見人家;于是自己問自己:“人家在何許”呢?恰在這時,云外傳來一聲雞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詩人的**:“這里有人家哩,快來休息吧!”兩句詩,寫“山行”者望云聞雞的神態(tài)及其喜悅心情,都躍然可見、宛然可想。
深秋時節(jié),霜降臨空,詩人在魯山旅行。山路上沒有其他人,詩人興致勃勃,一邊趕路一邊欣賞著千姿百態(tài)的山峰和山間的種種景象。仿佛從云外傳來的一聲雞鳴,告訴詩人有家人的地方還很遠很遠。
本詩是作者梅堯臣登山的一個過程,首先表達的是登山抒懷的一種喜悅,看到奇美的景色作者感到無比的驚喜與心曠神怡,但是到了最后作者才發(fā)現(xiàn)有人家的地方還很遠很遠。在山中走著走著,幽靜的秋山,看不到房舍,望不見炊煙,自己也懷疑這山里是不是有人家居住,不禁自問一聲“人家在何許(何處)”;正在沉思的時候,忽聽得從山間白云上頭傳來“喔喔”一聲雞叫。噢,原來住家還在那高山頂哩。這最后一句“云外一聲雞”,非常自然,確實給人以“含不盡之意見于言外”的感覺。
首聯(lián)
看見了山野非常喜愛,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
魯山層巒疊嶂,千峰競秀,一高一低,蔚為壯觀,正好投合“我”愛好大自然景色的情趣。這就是開頭兩句詩的意思,說明所以要登魯山游覽,是因為內(nèi)合情趣,外有好景,也就成行了。
頷聯(lián)
優(yōu)美的山峰波浪起伏,走在幽靜的小路上,仿佛走進了迷宮似的,一個“迷”字,說明詩人當時被小路迷糊了的優(yōu)雅心情。
走到一處可以看到一種好峰,再走向另一處,又可以看到另一種奇嶺,所以說“隨處改”!半S處改”這個“改”字下得妙,如果在山中坐立不動,總是一個角度看山,好峰就不“改”了,因為“行”,所以好峰才處處改,由一個畫面換成另一畫面。以“改”字體現(xiàn)“行”,正切合詩題“山行”的意思。一個人在山間小路上行走,曲曲彎彎,走著走著,連自己也不知走到哪里去了,有時竟迷失了方向!坝膹姜毿忻浴,“迷”的原因正是詩中說的,一是曲徑幽深,容易走錯路,二是獨行,自己一個人,無人指路,也容易走錯路,于是“迷”了。這里把一個人游山的體驗逼真地表現(xiàn)出來了。
《魯山山行》原文翻譯及賞析2
魯山山行
梅堯臣〔宋代〕
適與野情愜,千山高復低。
好峰隨處改,幽徑獨行迷。
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
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
譯文:
綿延的魯山重巒疊嶂,千峰競秀,高低景落有致,蔚為壯觀,正好迎合了我愛好自然景色的情趣。奇峻的山峰隨觀看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沉醉于一人在蜿蜒幽深的小路上游覽的野趣,不知走到了什么地方。霜雪喜落,笨熊正在緩慢地爬著大樹,山林空蕩寂靜野鹿正在小溪旁飲水。在這重巒疊嶂之中會有人家居住嗎?只聽得遠處云霧繚繞的山間傳來一聲雞鳴。
注釋:
魯山:一名露山,在河南魯山縣東北,接近襄城縣境。適:恰好。野情:喜愛山野之情。愜(qiè):心滿意足。隨處改:(山峰)隨觀看的角度的變化而變化。幽徑:小路。熊升樹:熊爬上樹。一作大熊星座升上樹梢。何許:何處,哪里。云外:形容遙遠。一聲雞:暗示有人家。
賞析
這是一首五律,但不為格律所縛,寫得新穎自然,曲盡山行情景。這首詩運用豐富的意象,動靜結(jié)合,描繪了一幅斑斕多姿的山景圖。山路崎嶇,對于貪圖安逸,怯于攀登的人來說,“山行”不可能有什么樂趣。山野荒寂,對于酷愛繁華,留戀都市的人來說,“山行”也不會有什么美感和詩意。
首聯(lián)一開頭就將這一類情況一掃而空,興致勃勃地說:“適與野情愜”——恰恰跟作者愛好山野風光的情趣相合。下句對此作了說明:“千山高復低!卑磿r間順序,兩句為倒裝。一倒裝,既突出了愛山的情趣,又顯得跌宕有致!扒礁邚偷汀,這當然是“山行”所見?匆娏松揭胺浅O矏,心中很滿足,群山連綿起伏的,時高時低,一個“愜”字,足以體會出當時作者心滿意足的心情。“適與野情愜”,則是“山行”所感。首聯(lián)只點“山”而“行”在其中。
頷聯(lián)進一步寫“山行”!昂梅濉敝胺濉奔词恰扒礁邚偷汀;“好峰”之“好”則包含了詩人的美感,又與“適與野情愜”契合。說“好峰隨處改”,見得人在“千山”中繼續(xù)行走,也繼續(xù)看山,眼中的“好峰”也自然移步換形,不斷變換美好的姿態(tài)。第四句才出“行”字,但不單是點題!皬健倍弧坝摹保靶小倍弧蔼殹,正合了詩人的“野情”。著一“迷”字,不僅傳“幽”、“獨”之神,而且以小景見大景,進一步展示了“千山高復低”的境界。山徑幽深,容易“迷”;獨行無伴,容易“迷”;“千山高復低”,更容易“迷”。著此“迷”字,更見野景之幽與野情之濃。
頸聯(lián)“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互文見意,寫“山行”所見的動景!八洹眲t“林空”,既點時,又寫景。霜未落而林未空,林中之“熊”也會“升樹”,林中之“鹿”也要“飲溪”;但樹葉茂密,遮斷視線,“山行”者很難看見“熊升樹”與“鹿飲溪”的野景,作者特意寫出“霜落”、“林空”與“熊升樹”、“鹿飲溪”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正是為了表現(xiàn)出那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惟其是“山行”者眼中的野景,所以飽含著“山行”者的“野情”!八洹倍靶苌龢洹,“林空”而“鹿飲溪”,很是閑適,野趣盎然。
尾聯(lián)“人家在何許?云外一聲雞”讓人感覺余味無窮。杜牧的“白云生處有人家”,是看見了人家。王維的“欲投人處宿,隔水問樵夫”,是看不見人家,才詢問樵夫。這里又是另一番情景:望近處,只見“熊升樹”、“鹿飲溪”,沒有人家;望遠方,只見白云浮動,也不見人家;于是自己問自己:“人家在何許”呢?恰在這時,云外傳來一聲雞叫,仿佛是有意回答詩人的**:“這里有人家哩,快來休息吧!”兩句詩,寫“山行”者望云聞雞的神態(tài)及其喜悅心情,都躍然可見、宛然可想。
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xiàn)實**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jiān)直講,累遷尚書都**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及賞析(擴展6)
——詠芙蓉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詠芙蓉原文翻譯及賞析1
灼灼荷花瑞,亭亭出水中。
一莖孤引綠,雙影共分紅。
色奪歌人臉,香亂舞衣風。
名蓮自可念,況復兩心同。
譯文
鮮艷明亮的荷花**著祥瑞,亭亭玉立站在水中。
一根花莖引出翠綠之色,兩個花朵分用一片鮮紅。
花顏好像拿走了歌伎的面色,香氣迷亂好像舞動衣服引起的微風。
這樣的蓮花必然會互相思念,更何況它們的心是在一起的。
注釋
灼灼:明亮貌。
況復:何況,況且。
賞析
開得鮮艷的荷花預示著吉祥,筆直的`立在水面上。一支孤莖引出一抹綠,兩朵花共同分開兩抹紅。荷花秀麗的顏色仿佛歌女的容貌,馥郁的香氣如舞衣下的微風。這兩朵蓮花必然會互相思念,況且他們的心是在一起的。
首聯(lián)展現(xiàn)荷花動態(tài)之美,頷聯(lián)為荷花著色,頸聯(lián)與人作比,極寫荷花的色、味,尾聯(lián)是點睛之筆,揭示主旨,表達兩心相悅的情感。
杜公瞻
杜公瞻,生卒年不詳,隋代文學家。中山曲陽(今河北保定一帶)人。隋衛(wèi)尉杜臺卿侄子,官安陽令,曾奉敕編纂《編珠》,今存詩一首。杜公瞻為宗懔《荊楚歲時記》作注,并有意識地將《荊楚歲時記》所記南方風俗與北方風俗進行比較。后來,《荊楚歲時記》和杜公瞻的《荊楚歲時記注》一起流傳,人們習慣上仍將其稱作《荊楚歲時記》,從而使南北朝后期*南北方的歲時風俗薈萃于一書之中,對*歲時文化的傳播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原文及賞析(擴展7)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譯及賞析 (菁選3篇)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譯文:
我踏過江水去采荷花,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給誰呢?我想要送給遠方的愛人。
回頭看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xiāng),路途顯得那么無邊無際。
兩心相愛卻不能在一起。于是我們要各在一方,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xiāng)。
注釋:
1.芙蓉:荷花的別名。
2.蘭澤:生有蘭草的沼澤地。
3.遺(wèi):贈。
4.遠道:猶言“遠方”。
5.還顧:回顧,回頭看。
6.舊鄉(xiāng):故鄉(xiāng)。
7.漫浩浩:猶“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遙遠無盡頭。形容無邊無際。
8.同心:古代習用的成語,多用于男女之間的愛情或夫婦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終老:度過晚年直至去世。
賞析:
《涉江采芙蓉》初讀時十分單純,而這”單純“其實寓于頗微妙的婉曲表現(xiàn)中。初看起來,似乎無須多加解說,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現(xiàn)遠方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中的“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對“舊鄉(xiāng)”的望而難歸之思,抒寫得極為凄惋。那么,開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當是離鄉(xiāng)游子了。不過,游子之求宦京師,是在洛陽一帶,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guān)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關(guān)著“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當不可徑指其為“游子”。連主人公的身分都在兩可之間,可見此詩并不單純。不妨先從女子口吻,體味一下它的妙處。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jié)。在風和日麗中,蕩一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之上,開始一年一度的采蓮活動,可是江南農(nóng)家女子的樂事。采蓮之際,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歸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難說就不是妻子、姑娘們真摯情意的表露。何況在湖岸澤畔,還有著數(shù)不清的蘭、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發(fā)際、幽香襲人,更教人心醉!@就是“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吟嘆,所展示的如畫之境。倘若傾耳細聽,讀者想必還能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的陣陣戲謔、歡笑之聲。
但這美好歡樂的情景,剎那間被充斥于詩行間的嘆息之聲改變了。鏡頭迅速搖近,人們才發(fā)現(xiàn),這嘆息來自一位悵立船頭的女子。與眾多姑娘的嬉笑打諢不同,她卻注視著手中的芙蓉默然無語。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張親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長長的吁嘆,點明了這女子全部憂思之所由來:當姑娘們競采摘著荷花,聲言要揀最好的一朵送給“心上人”時,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卻正遠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卻難以遺送給心上人。人們總以為,倘要表現(xiàn)人物的寂寞、凄涼,最好是將他(她)放在孤身獨處的清秋,因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時將人物置于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上,抒寫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憂傷,更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接著兩句空間突然轉(zhuǎn)換,出現(xiàn)在畫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遠道”的丈夫了:“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笔桥魅斯谙胝煞蛟诟墒裁,這是古體詩長用手法。而且仿佛是心靈感應似的,正當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時候,她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著無限憂愁,回望著妻子所在的故鄉(xiāng)。他當然不能望見故鄉(xiāng)的山水、那在江對岸湖澤中采蓮的妻子。此刻展現(xiàn)在他眼間的,無非是漫漫長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煙云。許多讀者以為,這兩句寫的是還望“舊鄉(xiāng)’的實境,從而產(chǎn)生了詩之主人公乃離鄉(xiāng)游子的錯覺。實際上,這兩句的“視點”仍在江南,表現(xiàn)的依然是那位采蓮女子的痛苦思情。不過在寫法上,采用了“從對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鄉(xiāng)而嘆長途”(張玉谷《古詩賞析》)的“懸想”方式,從面造出了“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這種“從對面曲揣彼意”的表現(xiàn)方式,與《詩經(jīng)》“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懸想中顯現(xiàn)丈夫騎馬登山望鄉(xiāng),父母在云際呼喚兒子的幻境,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詩中的境界應該不是空間的轉(zhuǎn)換和女主人公的隱去,而是畫面的分隔和同時顯現(xiàn):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身后的密密荷葉、紅麗荷花,襯著她飄拂的衣裙,顯得那樣孤獨而凄清;一邊則是云煙縹緲的遠空,隱隱約約搖晃著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閃而隱的面容,竟那般愁苦!兩者之間,則是層疊的山巒和浩蕩的江河。雙方都茫然相望,當然誰也看不見對方。正是在這樣的靜寂中,天地間幽幽響起了一聲凄傷的浩漢:“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浩嘆無疑發(fā)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為是在“對面”懸想的境界中發(fā)出,讀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個聲音:它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這就是詩之結(jié)句所傳達的意韻。當你讀到這結(jié)句時,或許能感覺到:此詩抒寫的思夫之情雖然那樣“單純”,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現(xiàn)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終于匯成了飛凌山巖的急瀑,震蕩起撼人心魄的巨聲。
上文已經(jīng)說到,此詩的主人公應該是位女子,全詩所抒寫的,乃是故鄉(xiāng)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憂傷。但倘若把此詩的作者,也認定是這位女子,那就錯了。馬茂元先生說得好:“文人詩與民歌不同,其中思婦詞也出于游子的虛擬!币虼,《涉江采芙蓉》最終仍是游子思鄉(xiāng)之作,只是在表現(xiàn)游子的苦悶、憂傷時,采用了“思婦詞”的“虛擬”方式:“在窮愁潦倒的客愁中,通過自身的感受,設想到家室的離思,因而把一性質(zhì)的苦悶,從兩種不同角度表現(xiàn)出來”(馬茂元《論〈古詩十九首〉》)。從這一點看,《涉江采芙蓉》為表現(xiàn)游子思鄉(xiāng)的苦悶,不僅虛擬了全篇的“思婦”之詞,而且在虛擬中又借思婦口吻,“懸想”出游子“還顧望舊鄉(xiāng)”的情景。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譯文
踏過江水去采芙蓉,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香草。
采了荷花要送給誰呢?想要送給那遠方的愛人。
回望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xiāng),路途無邊無際。
兩心相愛卻又各在一方,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xiāng)。
注釋
選自南朝梁蕭統(tǒng)《文選》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1、芙蓉:荷花的別名。
2、蘭澤:生有蘭草的沼澤地。
3、遺(wèi):贈。
4、遠道:猶言“遠方”。
5、還顧:回顧,回頭看。
6、舊鄉(xiāng):故鄉(xiāng)。
7、漫浩浩:猶“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遙遠無盡頭。形容無邊無際。
8、同心:古代習用的成語,多用于男女之間的愛情或夫婦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9、終老:度過晚年直至去世。
賞析
有許多動人的抒情詩,初讀時總感到它異常單純。待到再三涵詠,才發(fā)現(xiàn)這“單純”,其實寓于頗微妙的婉曲表現(xiàn)之中。
《涉江采芙蓉》就屬于這一類。初看起來,似乎無須多加解說,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現(xiàn)遠方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中的“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對“舊鄉(xiāng)”的望而難歸之思,抒寫得極為凄惋。那么,開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當是離鄉(xiāng)游子了。不過,游子之求宦京師,是在洛陽一帶,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guān)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關(guān)著“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當不可徑指其為“游子”。連主人公的身分都在兩可之間,可見此詩并不單純。不妨先從女子口吻,體味一下它的妙處。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jié)。在風和日麗中,蕩一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之上,開始一年一度的采蓮活動,可是江南農(nóng)家女子的樂事。采蓮之際,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歸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難說就不是妻子、姑娘們真摯情意的表露。何況在湖岸澤畔,還有著數(shù)不清的蘭、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發(fā)際、幽香襲人,更教人心醉!@就是“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吟嘆,所展示的如畫之境。倘若傾耳細聽,讀者想必還能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的陣陣戲謔、歡笑之聲。
但這美好歡樂的情景,剎那間被充斥于詩行間的嘆息之聲改變了。鏡頭迅速搖近,人們才發(fā)現(xiàn),這嘆息來自一位悵立船頭的女子。與眾多姑娘的嬉笑打諢不同,她卻注視著手中的芙蓉默然無語。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張親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安芍z誰?所思在遠道!”長長的吁嘆,點明了這女子全部憂思之所由來:當姑娘們競采摘著荷花,聲言要揀最好的一朵送給“心上人”時,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卻正遠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美好的“芙蓉”,此刻難以遺送給遠方的人。人們總以為,倘要表現(xiàn)人物的寂寞、凄涼,最好是將他(她)放在孤身獨處的清秋,因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時將人物置于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上,抒寫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憂傷,更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接著兩句空間突然轉(zhuǎn)換,出現(xiàn)在畫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遠道”的丈夫了:“還顧望歸鄉(xiāng),長路漫浩浩!狈路鹗切撵`感誚似的,正當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時候,她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著無限憂愁,回望著妻子所在的故鄉(xiāng)。他當然不能望見故鄉(xiāng)的山水、那在江對岸湖澤中采蓮的妻子。此刻展現(xiàn)在他眼間的,無非是漫漫公元盡的“長路”,和那阻止山隔水的浩浩煙云。許多讀者以為,這兩句寫的是還望“舊鄉(xiāng)’的實境,從而產(chǎn)生了詩之主人公乃離鄉(xiāng)游子的錯覺。實際上,這兩句的“視點”仍在江南,表現(xiàn)的依然是那位采蓮女子的痛苦思情。不過在寫法上,采用了“從對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鄉(xiāng)而嘆長途”(張玉谷《古詩賞析》)的'“懸想”方式,從面造出了“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這種“從對面曲揣彼意”的表現(xiàn)方式,與《詩經(jīng)》“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懸想中顯現(xiàn)丈夫騎馬登山望鄉(xiāng),父母在云際呼喚兒子的幻境,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詩中的境界應該不是空間的轉(zhuǎn)換和女主人公的隱去,而是畫面的分隔和同時顯現(xiàn):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身后的密密荷葉、紅麗荷花,襯著她飄拂的衣裙,顯得那親孤獨而凄清;一邊則是云煙縹緲的遠空,隱隱約約搖晃著返身回望丈夫的身影,那一閃面隱的面容,是十分愁苦的。兩者之間,則是層疊的山巒和浩蕩的江河。雙方都茫然相望,當然誰也看不見對方。正是在這樣的靜寂中,天地間幽幽響起了一聲凄傷的浩漢:“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浩嘆無疑發(fā)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為是在“對面”懸想的境界中發(fā)出,讀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個聲音:它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這就是詩之結(jié)句所傳達的意韻。當讀到這結(jié)句時,或許能感覺到:此詩抒寫的思無之情雖然那樣“單純”,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現(xiàn)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終于匯成了飛凌山巖匠急瀑,震蕩起撼人心魄的巨聲。
上文已經(jīng)說到,此詩的主人公應該是位女子,全詩所抒寫的,乃是故鄉(xiāng)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憂傷。但倘若把此詩的作者,也認定是這女子,那就錯了。馬茂元先生說得好:“文人詩與民歌不同,其中思婦詞也出于游的虛擬!币虼,《涉江采芙蓉》最終仍是游子思鄉(xiāng)之作,只是在表現(xiàn)游子的苦悶、憂傷時,采用了“思婦調(diào)”的“虛擬”方式:“在窮愁潦倒的客愁中,通過自身的感受,設想到家室的離思,因而把一性質(zhì)的苦悶,從兩種不同角度表現(xiàn)出來”(馬茂元《論〈古詩十九首〉》)。從這一點看,《涉江采芙蓉》為表現(xiàn)游子思鄉(xiāng)的苦悶,不僅虛擬了全篇的“思婦”之詞,而且在虛擬中又借思婦口吻,“懸想”出游子“還顧望舊鄉(xiāng)”的情景。這樣的詩情抒寫,就不只是“婉曲”,簡直是奇想了。
涉江采芙蓉原文翻譯及賞析3
涉江采芙蓉
兩漢佚名
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
采之欲遺誰,所思在遠道。
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
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
譯文
我踏過江水去采荷花,生有蘭草的水澤中長滿了香草。
可是我采了荷花要送給誰呢?我想要送給遠方的愛人。
回頭看那一起生活過的故鄉(xiāng),路途顯得那么無邊無際。
兩心相愛卻不能在一起。于是我們要各在一方,愁苦憂傷以至終老異鄉(xiāng)。
注釋
芙蓉:荷花的別名。
蘭澤:生有蘭草的沼澤地。
遺(wèi):贈。
遠道:猶言“遠方”。
還顧:回顧,回頭看。
舊鄉(xiāng):故鄉(xiāng)。
漫浩浩:猶“漫漫浩浩”,形容路途的遙遠無盡頭。形容無邊無際。
同心:古代習用的成語,多用于男女之間的愛情或夫婦感情融洽指感情深厚。
終老:度過晚年直至去世。
賞析
《涉江采芙蓉》初讀時十分單純,而這”單純“其實寓于頗微妙的婉曲表現(xiàn)中。初看起來,似乎無須多加解說,即可明白它的旨意,乃在表現(xiàn)遠方游子的思鄉(xiāng)之情。詩中的“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正把游子對“舊鄉(xiāng)”的望而難歸之思,抒寫得極為凄惋。那么,開篇之“涉江采芙蓉”者,也當是離鄉(xiāng)游子了。不過,游子之求宦京師,是在洛陽一帶,是不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的,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諧音雙關(guān)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關(guān)著“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當不可徑指其為“游子”。連主人公的身分都在兩可之間,可見此詩并不單純。不妨先從女子口吻,體味一下它的妙處。
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開的美好季節(jié)。在風和日麗中,蕩一葉小舟,穿行在“蓮葉何田田”、“蓮花過人頭”的湖澤之上,開始一年一度的采蓮活動,可是江南農(nóng)家女子的樂事。采蓮之際,摘幾枝紅瑩可愛的蓮花,歸去送給各自的心上人,難說就不是妻子、姑娘們真摯情意的表露。何況在湖岸澤畔,還有著數(shù)不清的蘭、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發(fā)際、幽香襲人,更教人心醉。——這就是“涉江采芙蓉,蘭澤多芳草”兩句吟嘆,所展示的如畫之境。倘若傾耳細聽,讀者想必還能聽到湖面上、“蘭澤”間傳來的陣陣戲謔、歡笑之聲。
但這美好歡樂的情景,剎那間被充斥于詩行間的嘆息之聲改變了。鏡頭迅速搖近,人們才發(fā)現(xiàn),這嘆息來自一位悵立船頭的女子。與眾多姑娘的嬉笑打諢不同,她卻注視著手中的芙蓉默然無語。此刻,“芙蓉”在她眼中幻出了一張親切微笑的面容——他就是這位女子苦苦思念的丈夫!安芍z誰?所思在遠道!”長長的吁嘆,點明了這女子全部憂思之所由來:當姑娘們競采摘著荷花,聲言要揀最好的一朵送給“心上人”時,女主人公思念的丈夫,卻正遠在天涯!她徒然采摘了象征美好的芙蓉,卻難以遺送給心上人。人們總以為,倘要表現(xiàn)人物的寂寞、凄涼,最好是將他(她)放在孤身獨處的清秋,因為那最能烘托人物的凄清心境。但是否想到,有時將人物置于美好、歡樂的采蓮背景上,抒寫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憂傷,更具有以“樂”襯“哀”的強烈效果。
接著兩句空間突然轉(zhuǎn)換,出現(xiàn)在畫面上的,似乎已不是拈花沉思的女主人公,而是那身在“遠道”的丈夫了:“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笔桥魅斯谙胝煞蛟诟墒裁矗@是古體詩長用手法。而且仿佛是心靈感應似的,正當女主人公獨自思夫的時候,她遠方的丈夫,此刻也正帶著無限憂愁,回望著妻子所在的故鄉(xiāng)。他當然不能望見故鄉(xiāng)的山水、那在江對岸湖澤中采蓮的妻子。此刻展現(xiàn)在他眼間的,無非是漫漫長路,和那阻山隔水的浩浩煙云。許多讀者以為,這兩句寫的是還望“舊鄉(xiāng)’的實境,從而產(chǎn)生了詩之主人公乃離鄉(xiāng)游子的錯覺。實際上,這兩句的“視點”仍在江南,表現(xiàn)的依然是那位采蓮女子的痛苦思情。不過在寫法上,采用了“從對面曲揣彼意,言亦必望鄉(xiāng)而嘆長途”(張玉谷《古詩賞析》)的“懸想”方式,從面造出了“詩從對面飛來”的絕妙虛境。
這種“從對面曲揣彼意”的表現(xiàn)方式,與《詩經(jīng)》“卷耳”、“陟岵”的主人公,在懸想中顯現(xiàn)丈夫騎馬登山望鄉(xiāng),父母在云際呼喚兒子的幻境,正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所以,詩中的境界應該不是空間的轉(zhuǎn)換和女主人公的隱去,而是畫面的分隔和同時顯現(xiàn):一邊是痛苦的妻子,正手拈芙蓉、仰望遠天,身后的密密荷葉、紅麗荷花,襯著她飄拂的衣裙,顯得那樣孤獨而凄清;一邊則是云煙縹緲的遠空,隱隱約約搖晃著返身回望的丈夫的身影,那一閃而隱的面容,竟那般愁苦!兩者之間,則是層疊的山巒和浩蕩的江河。雙方都茫然相望,當然誰也看不見對方。正是在這樣的靜寂中,天地間幽幽響起了一聲凄傷的浩漢:“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這浩嘆無疑發(fā)自女主人公心胸,但因為是在“對面”懸想的境界中發(fā)出,讀者所感受到的,就不是一個聲音:它仿佛來自萬里相隔的天南地北,是一對同心離居的夫婦那痛苦嘆息的交鳴!這就是詩之結(jié)句所傳達的意韻。當你讀到這結(jié)句時,或許能感覺到:此詩抒寫的思夫之情雖然那樣“單純”,但由于采取了如此婉曲的表現(xiàn)方式,便如山泉之曲折奔流,最后終于匯成了飛凌山巖的急瀑,震蕩起撼人心魄的巨聲。
上文已經(jīng)說到,此詩的主人公應該是位女子,全詩所抒寫的,乃是故鄉(xiāng)妻子思念丈夫的深切憂傷。但倘若把此詩的作者,也認定是這位女子,那就錯了。馬茂元先生說得好:“文人詩與民歌不同,其中思婦詞也出于游子的虛擬!币虼,《涉江采芙蓉》最終仍是游子思鄉(xiāng)之作,只是在表現(xiàn)游子的苦悶、憂傷時,采用了“思婦詞”的“虛擬”方式:“在窮愁潦倒的客愁中,通過自身的感受,設想到家室的離思,因而把一性質(zhì)的苦悶,從兩種不同角度表現(xiàn)出來”(馬茂元《論〈古詩十九首〉》)。從這一點看,《涉江采芙蓉》為表現(xiàn)游子思鄉(xiāng)的苦悶,不僅虛擬了全篇的“思婦”之詞,而且在虛擬中又借思婦口吻,“懸想”出游子“還顧望舊鄉(xiāng)”的情景。
創(chuàng)作背景
兩漢時期,千千萬萬的學子離鄉(xiāng)游學求宦。但大多無處施展才華,這些宦途失意的游學的士子在宦途無望、朋友道絕的孤單失意中,自然會苦苦地懷念故鄉(xiāng)和親人。本詩即是《古詩十九首》中描寫懷鄉(xiāng)思親的**。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