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族的風俗習慣
白族的風俗習慣
總結精選(1):
白族的風俗習慣
日常生活
白族熱情好客,先客后主是白族待客的禮節(jié)。家中來了客人,以酒、茶相待。著名的“三道茶”就是白族的待客禮。但白族人倒茶一般只倒半杯,倒酒則需滿杯,他們認為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受到白族人熱情的款待,應說聲挪衛(wèi)你(多謝你)來表示你的謝意和感激之情。
白族的風俗習慣
尊敬長輩是白族的傳統(tǒng)美德。見到老人要主動打招呼、問候、讓道、讓座、端茶、遞煙。起床后的第一杯早茶要先敬給老人。吃飯時要讓老人坐上席,由老人先動筷子。在老人面前不說臟話,不準蹺二郎腿。一些山區(qū)的白族,家庭成員各有比較固定的座位,一般男性長輩坐左上方,女性長輩坐右上方,客人和晚輩坐下方和上方。白族人家的火塘是個神圣的地方,忌諱向火塘內(nèi)吐口水,禁止從火塘上跨過。白族人家的門檻也忌諱坐人。男人所用的工具,忌婦女從上方跨過。家庭內(nèi)忌諱戴著孝帕的人進入,認為這樣會給家庭帶不潔。
婚喪與生育
白族婦女懷孕后,以系合頁雙屋圍裙,并將頭頁對折別在腰間作為有喜的標志。外人見了,要懂得注意重點保護。倘若誤傷了孕婦,要擔保到產(chǎn)后母子平安為止。有些地方的白族,懷孕婦女不能進入新郎、新娘的洞房。嬰兒落地后,誰第一個跨進產(chǎn)婦家的門,誰就是踩生。白族認為,誰來踩生,將來孩子的脾氣就像誰。白族最忌諱戴孝的人來踩生,所以嬰兒降生后,家人要立刻用白石灰在門口撒三道弧線,并在門檻上纏一道青篾子。若是生男孩,還要在青篾子下加一只草鞋,有的還在大門上釘一個甑笆底,以示禁忌。不慎闖入產(chǎn)婦家者,務必送一碗新鮮稠米湯、紅糖、雞蛋、甜白酒和一土鍋豬蹄子燉韭菜根給產(chǎn)婦吃。產(chǎn)后第三天早上,產(chǎn)婦家要請粥米客或稱稀飯客。到白族人家做粥米客,要用竹籃提著雞蛋、紅糖、小孩的衣帽等前往恭賀。大理、劍川一帶的白族,婦女產(chǎn)后,主人要請第一個進家的客人吃荷包雞蛋湯圓,客人不能拒絕,否則主人會生氣。
食俗
白族主要聚居在中國南方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以農(nóng)業(yè)為主,種植水稻、小麥、玉米、養(yǎng)麥、蠶豆、薯類。雪梨、柑橘和論茶是著名特產(chǎn)。居住在湖、河地區(qū)的白族以稻麥為主糧;居住在山區(qū)者,以玉米、養(yǎng)麥、馬鈴薯為主糧。吃大米飯、包谷(玉米)飯及各種米面制品后于腦制牛、羊、豬肉及各種咸菜。洱海盛產(chǎn)魚類,弓魚最著名。喜食砂鍋菜、酸菜等。口味以酸、冷、辣為主。
白族日常飲食以一日三餐為主,農(nóng)忙或節(jié)慶用則增加一次早點或午點。平壩地區(qū)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qū)常吃玉米、洋芋和養(yǎng)麥。主食一般蒸作干飯,下地攜帶。此外也喜愛粑粑、餌塊、湯圓、米線、稀粥、糖飯(糯米與干麥芽粉制)等。
白族三餐都配新鮮蔬菜,也善于調制咸菜、院菜、豆瓣醬、豆豉與面注。用洱海特產(chǎn)的海菜花加工成的海榮炒火腿、海菜豆腐場令人齒頰留芳。肉食以豬為主,兼有牛、羊、雞、鴨和魚鮮,善于膠制火腿、臘肉、香腸、弓魚、豬肝?、螺螄醬、油雞棕、吹肝和飯腸等食品,腦年豬和乳用(羊乳點酸水制成)是當?shù)?ldquo;一絕”。烹調方法多樣,口味偏好酸辣,創(chuàng)造出大理砂鍋魚、牛奶煮弓魚、乳扇涼雞、松木麗粉蒸魚、鹽燉罐子肉、魚茸乳扇卷、鑲雪梨、生皮、大理餌絲、喜洲破酥精粑等一批名食。民間宴會,職業(yè)廚師制作的"八大碗"、"四盤五碗"宴席,菜式更為豐富。除火腿、臘肉等外,還善于腌制弓魚、豬肝、螺螄醬等!
白族注重節(jié)慶,幾乎每節(jié)都有一至數(shù)種應景食品。如春節(jié)(中國農(nóng)歷新年)吃叮叮糖、泡米花茶和江齋飯;三月街吃蒸糕和諒粉;清明節(jié)(中國傳統(tǒng)祭祀、掃墓節(jié)日)吃涼拌什錦和“齋筵香”(炸酥肉);端午節(jié)(中國農(nóng)歷五月初五)吃粽子和雄黃酒;嘗新節(jié)吃新豆、嫩瓜和陳谷摻新米飯;火把節(jié)吃甜食和各種糖果;中無節(jié)吃羊肚菌和檢魚包肉;中秋節(jié)(中國農(nóng)歷八月十五)吃白餅和醉餅;重陽節(jié)(中國農(nóng)歷九月初九)吃肥羊;冬至節(jié)(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氣)吃炒養(yǎng)粒和羊肉場,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有節(jié)奏。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洲土八碗”,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肉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蜂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鹵制的干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椰,豐盛又不奢侈。
白族大都喜飲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一樣,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藥制成酒曲,制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干酒為傳統(tǒng)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用糯米釀制的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制作的,據(jù)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一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齊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內(nèi)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飲茶,一般用本地特產(chǎn)的小砂罐烤過后才飲。小砂罐只有墨水瓶大小,待茶烤到必須“火候”,便用溪水或泉水煨茶?静杳恳惶祉氾嬋,每次三道。一道茶是苦茶,第二道加上紅糖、米花、乳扇,別具一番風味,第三道是回味茶,入口苦澀而后回味甘甜。白族人常以三道茶待客,一苦二甜三回味,其味清香撲鼻,嘴里有苦甜混合的舒適感。
白族也有飲食忌諱,主要是大年初一不用鐵刀,主婦做飯應悄無聲息,不能吹火,務必到井邊“汲新水”。喪家做飯,一律清煮清炒,不能用紅色食料,不能做紅包菜肴。進餐時長輩上坐,下輩依次圍坐兩旁,并添飯加茶,侍候長輩。
總結精選(2):
白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火把節(jié)、三月街(民族節(jié))、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冬至是白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除此之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jié),初一有搶新水的習俗,誰第一個接到新年的第一湯泉水,那么來年里肯定會很吉祥。在初一到初五不準動除了廚具以外的金屬器具、不準潑水及掃地。初二祭天地,初三祭山川、草原。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食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務必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jié),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那男人節(jié),男人休息。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jié)。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云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白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火把節(jié)搶升斗
歷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xiàn)為: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一個本主廟,廟內(nèi)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進入白族的本主廟,務必虔誠、肅穆,禁止大聲喧嘩,禁止觸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種神靈。怒江州一帶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務必以牛、豬等做犧牲,進行祭天活動;顒右话阍诖遄痈浇巾斏系囊豢么髽湎逻M行,全寨人參加。這棵大樹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蘭坪縣白族則于每年農(nóng)歷九十月間舉行原始的祭祀活動。祭祀儀式在村旁一棵大樹下舉行,以黃牛做犧牲,稱“登天牛”,這棵大樹稱“天牛樹”。“登天牛”和“天牛樹”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禁止在樹下大小便。
三月街
三月街賽龍舟
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會,是白族盛大的節(jié)日和街期。會期是每年夏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規(guī)模的物資交流盛會,也是滇西風格獨具的民族體育和文化娛樂盛會。
唐代,南詔國都城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不僅僅是云南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而且是南詔國與東南亞儲古國進行文化交流、貿(mào)易通商的重要門戶。當時佛教已傳入南詔,南詔白族先民對觀音菩薩極為崇拜,“年年三月十五日,眾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觀音處,后人于此交易,傳為祭觀音街”。這是最早的三月街。之后,三月街逐漸由宗教廟會演變?yōu)槊耖g物資交流會。明代白族史學家李元陽的《云南通志》中記載:“觀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蒼山下貿(mào)易各省之貨。自唐永徽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清代,三月街達至空前的規(guī)模和盛況。
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把三月街定為“三月街民族節(jié)”。節(jié)日期間,中外客商云集,集貿(mào)市場活躍。由12個縣市代表隊參加的大型文藝表演,演出霸王鞭、八角鼓、雙飛燕、龍燈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此外,還有賽馬、洞經(jīng)音樂演奏、龍舟賽等文體活動。
火把節(jié)
火把節(jié)在白族語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舉行,是白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當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透過拜火把、點火把、;鸢、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節(jié)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樹做桿,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桿用竹竿串聯(lián)三個紙篾扎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方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節(jié)的中午,人們帶上小火把、紙錢、香燭、供品,到祖墳前掃墓、祭奠。小火把點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桿后方能回家。墓地如離家甚遠,則在家里祭祀。
太陽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飯,扶老攜幼出門觀賞火把和跑馬。跑馬的有大人、有小孩。繞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遠處馳騁。不跑馬的,就挨家挨戶欣賞各家門前的火把,看誰家火把精致美觀。在全村的大火把點然之前,年輕的媳婦們打著傘,背上新生嬰兒在火把下轉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伙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烈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云霄,場面壯觀。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桿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火把節(jié)
火把節(jié)的高潮是;鸢。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發(fā)出耀眼的火光,發(fā)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燎耍過后,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
火把節(jié)的尾聲還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歡時燃燒著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一個接一個地從篝火來回跨越兩三次,祈求火神“禳災祛邪”。要看誰跳跨得高、跳得遠,直到興盡為止。
繞三靈
每年農(nóng)歷四月下旬,白族人民都要舉行為期三四天的“繞三靈”。節(jié)日期間,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身穿民族盛裝,彈奏著樂器,邊唱邊舞,齊聚“神都”圣源寺,進行朝拜儀式,并開展各種文藝活動。相傳,南詔大將,大理國段氏祖先段宗膀,是白族中最高的神中之神。他所居住的寺廟稱“神都”,建于上陽溪圣源寺。
戀愛
白族地區(qū)節(jié)日多、廟會多、歌會多。從春節(jié)到正月十八,幾乎天天有節(jié)日,夜夜耍龍燈。從正月到開秧門的幾個月內(nèi),月月有廟會,各村各寨都要迎送本主(即本村或本地崇拜的神主),過本主節(jié),十分熱鬧。此外還有三月街、蝴蝶會、繞三靈、火把節(jié)、石寶山歌會、茈碧湖歌會、海西海歌會等等。這些節(jié)日、廟會和歌會為青年男女的交往和戀愛帶給了極好的機會。白族姑娘和小伙子們充分利用這些機會,物色對象,對唱山歌,或者與情人幽會,借三弦和山歌傳情達意,談情說愛。
在這些節(jié)日、廟會和歌會中,白族青年男女尤其喜歡參加石寶山歌會。每逢農(nóng)歷七月,數(shù)以千萬計的青年男女都要成群結隊地去參加為期7-9天的石寶山歌會。只見山上山下、樹林崖邊、廟宇里外,以處是參加歌會的姑娘和小伙子。姑娘穿上節(jié)日盛裝,精心打扮,小伙子精神抖擻,人人背龍頭三弦。只聽三弦聲聲,歌聲陣陣,此起彼伏,晝夜不絕,場面十分壯觀。姑娘和小伙子能夠用歌唱對與對方相識,能夠用歌唱向對方試探,也能夠用歌唱詢問對方個人和家庭的狀況,然后再用歌聲充分表達自我的愛慕之情。這樣一來一往、一問一答的男女對歌,有時可達數(shù)小時乃至十多個小時,甚至幾天幾夜。透過對歌、姑娘和小伙子相識了,相戀了,甚至當場互贈了定情物,盟定了終身。
總結精選(3):
白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及四川涼山州。白族有本民族語言,許多白族人通曉漢語,漢文自古以來一向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與古代的羌人有淵源關系。如需更親密的接觸白族的風俗習慣,那必須要來云南大理旅游:lxscn。/51262-line181593-1。html來一次民族風情之旅。
白族習俗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后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對客人,無論是否認識都熱情接待。凡客人光臨,必以“三道茶”款待。三道茶是最講究的茶禮,具有一苦二甜,三回味的特點。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白族就餐很講禮儀,長輩、客人坐上首,晚輩依次坐兩旁或下首,并隨時要為長輩和客人添飯加湯,熱情待候。
白族婚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制作“魚羹”;婚后第一個中秋節(jié)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現(xiàn)新娘的烹調技藝;槎Y時講究先上茶點,后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qū)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食俗
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qū)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為主。
因鮮菜常年不斷,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鮮菜和各種腌菜。白族婦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種類很多,除腌制鮮菜外,還做豆瓣醬、豆豉、面醬;劍川、鶴慶的白族常采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種風味菜。
肉食以豬肉為主,除用鮮豬肉做各種炒菜外,還喜腌制年豬,加工成火腿、臘腸、香腸、豬肝、吹肝、飯腸等精美風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歡大鍋牛肉湯,食用時要加蔓菁、蘿卜、蔥等佐料一齊食用。臨河而居的白族,擅長水鮮烹調。
白族大都喜飲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一樣,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藥制成酒曲,制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干酒為傳統(tǒng)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糯米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制作的,據(jù)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一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齊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內(nèi)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風味菜肴很多。生皮是為白族逢年過節(jié)必備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種辛麻辣拌成的'冷葷菜。毛驢湯鍋,是用毛驢肉燒制而成。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tǒng)名菜之一,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節(jié)特制的糕餅,用發(fā)酵面團加佐料蒸制而成。
白族節(jié)慶
白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jié)日,現(xiàn)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jié)”。另外還有“火把節(jié)”(又稱星回節(jié))“蝴蝶會”等民族節(jié)日。
白族服飾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qū)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shù)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云南洱源縣西山區(qū),每個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等字樣。繡荷包是感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qū)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jié)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于頭頂,并以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系繡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fā)式,用絲網(wǎng)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huán)、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志。
白族建筑
白族民居建筑均為獨立封閉式的住宅,有點像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莊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墻、大門、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組成。一般的建筑形式是:“兩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數(shù)富戶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開井,四眼小天井。此外,還有兩院相連的“六合同春”;樓上樓下由走廊全部貫通的“走馬轉閣樓”等等,真是五花八門,猶似迷宮。但是這種古老而又造價昂貴華麗的住宅已不被當?shù)匕鬃迦瞬捎昧。此刻多是一家一戶自成院落的二層樓房。但雕刻、彩繪仍不減當年,而且有所發(fā)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門樓、照壁建筑和門窗雕刻以及正墻的彩繪裝飾。門樓是整個建筑的精華部分。門樓建筑藝術水平的高低,能夠確實其主人的經(jīng)濟地位,也是一種光宗耀祖的標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繪、凸花磚和青磚等材料組成一座串角飛檐,花枋輕巧,斗拱重疊、玲瓏剔透、雄厚穩(wěn)重的綜合性藝術建筑。白族門樓建筑不僅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結構技巧上也獨具風格。有的地方整個門樓不用一顆鐵釘或其它鐵件,而聯(lián)結卻十分牢固,幾十年風雨如故,再裝上兩扇較有厚度的鐵黑色木大門,甚是莊重威嚴。
白族居民門窗木雕,無處不閃現(xiàn)著劍川木匠高超的手藝。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層層刻出帶有神話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鶴青松、鷺鷥荷花、老鷹菊花、孔雀玉蘭,以及幾何圖案。門窗的表面上還涂有褚紅色的油漆,顯得光滑明亮,古樸典雅。
白族禁忌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后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總結精選(4):
白族,使用白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還有說法主張白語(白族的語言)、土家語也屬于漢語族。絕大部分操本族語,通用漢語文。元明時使用過“僰文”(白文),即“漢字讀白”。使用漢字書寫,有自我的語言,文學藝術豐富多彩。善經(jīng)營農(nóng)業(yè)、鹽漬杜鵑花。三道茶是云南白族招待貴賓時的傳統(tǒng)飲茶方式。
白族的起源
《白古通記》:西天天竺摩竭國阿育王驃苴音斜。低娶欠蒙虧為妻,生低蒙苴。苴生九子,長子蒙苴,附羅十六國之祖;次子蒙苴廉,吐蕃之祖;三子蒙苴諾,漢人之祖;四子蒙苴酬,東蠻之祖;五子蒙苴篤,生十二子,七圣五賢,蒙氏之祖;六子蒙苴托,獅子國之祖;七子蒙苴林,交趾國之祖;八子蒙苴頌,白子國仁果之祖;九子蒙苴閦,初六切。白夷之祖。
〈哀牢夷傳〉(哀牢,今永昌府):哀牢蠻蒙伽獨捕魚易羅池在永昌府城南。溺死。其妻沙壹一作壺。往哭之水邊,觸一浮木,有感而妊,產(chǎn)十子。后攜子至池上,木化為龍,人言曰:我子安在?九子驚走,獨季子背龍而坐,龍舐其背。蠻語謂背為九,坐為隆,故名之曰九隆氏。哀牢山一名天井山,在永昌府。下有婦名奴波息,生十女,九隆弟兄娶之,立為十姓:董、洪、段、施、何、王、張、楊、李、趙,皆刻畫其身象龍文,于衣后著尾。子孫繁衍,居九龍山山在永昌府城南。溪谷間,分九十九部,南詔出焉。
公元877年(唐僖宗乾符四年),南詔世隆卒,子法(隆瞬)即位,自號“大封人”。“封人”又作“封民”。“封”古音讀“邦”,好處也相同。“封”、“邦”、與“僰”讀音相同。“封人”就是“僰人”。南詔將洱海的十賧稱為“大封民國”,也就是“大僰國”。“僰”字又作“白”字。“大封人”這個專用名稱的出現(xiàn),標志著洱海諸蠻經(jīng)過近一個世紀的沖突與融合,構成一個在中國歷史上產(chǎn)生重大影響的民族:白族。
2008年云南劍川海門口發(fā)掘出迄今3000多年前的古人類文化遺址,證明洱海地區(qū)很早就有人類居住,并產(chǎn)生出當時云南最早的青銅器禮貌。從明朝到1956年白族民族身份得到確立的幾百年內(nèi),是云南白族超多漢化的過程。現(xiàn)代云南白族除了大理州外,從丘北的馬者龍、昆明的西山、元江因遠、楚雄南華、保山的舊寨、麗江相互之間呈不連續(xù)分布的事實也反映了這一點。歷史學家馬耀的觀點是白族是異源同流,即白族是由一個藏緬文化主心骨的族群同化了超多不一樣來源的人構成的民族。
白族的風俗習慣
白族基本上實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兒子成婚后即行分居,父母一般從幼子居住。在地主階級中,有少數(shù)是“四代同堂”的大家庭。同宗同姓不通婚,但例行姑舅表婚。無兒無女的也能夠抱養(yǎng)同族弟兄的子女(過繼)或養(yǎng)子。有女無兒的能夠招贅,贅婿和養(yǎng)子要改名換姓,才能取得財產(chǎn)繼承權。
白族婚姻中有入贅的婚俗,入贅的男子不僅僅在社會上享有同不入贅的男子一樣的地位,而且還受到鄰里鄉(xiāng)親,女方家成員、親友的尊重,并享有繼承女方家財產(chǎn)的權利和贍養(yǎng)女方父母、照管年幼弟妹直到他們成長成人的職責,人們把這種人贅俗叫“上門”。有的白族人家還有意把兒子“嫁”出去,討姑爺進門,故民間還有“打發(fā)兒子招姑爺”的俗話。白族婚姻,雖受父母包辦,但青年人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如果戀愛關系確定,男子愿意到女方家上門,在征得雙方父母同意后,定婚時,女方家把男子及男方家長輩親友數(shù)人邀請到家,由女方家在宴請賓客時,長輩要當著眾親友的面為他改姓取名。從此他就隨妻姓,不再使用原先的姓氏名字,并按女方家在家的排行定男子的排行。自此之后,男子結婚后在女方家成了一員,同輩人之間只能互相稱兄弟,禁忌把人贅的男子稱為“姐夫”“妹夫”或“姑爺”。
白族在元代以前全民信仰佛教密宗,受此影響白族地區(qū)盛行火葬。元代以后,因受內(nèi)地漢族和漢文化的影響而改為土葬。喪葬儀式一般比較隆重。
平壩地區(qū)白族人食稻米、小麥,山區(qū)的則以玉米、蕎子為主。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善于腌制火腿、弓魚、油雞樅、豬肝酢等菜肴,又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切成肉絲,佐以姜、蒜、醋等拌而食之。白族人民還喜喝烤茶。
白族的的婚禮
白族青年男女的戀愛活動比較自由,他們通常利用勞動、趕集、節(jié)日活動及趕廟會的機會談情說愛,透過山歌試探對方,抒發(fā)感情,尋覓自我的意中人。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制作“魚羹”;婚后第一個中秋節(jié)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現(xiàn)新娘的烹調技藝;槎Y時講究先上茶點,后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tǒng)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伙子們務必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一一敬拜,然后是請客吃飯。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能夠讓他們表演節(jié)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qū)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的婚姻共有三種形式:一是嫁女兒到男家,這種形式占大多數(shù);二是招姑爺上門,這種狀況主要是女方父母沒有兒子,即使有也是癡憨病殘等,所以才招姑爺上門。上門的姑爺務必改換為女方的姓氏,再由女方長輩重新取名;三是卷帳回門的形式,即男女雙方結婚后七日,妻子帶著丈夫攜帳子、被褥回女方家居住。因為女方家雖有兄弟,但年齡太小,父母年邁,只好“卷帳回門來贍養(yǎng)老人和照顧年幼的弟妹。等弟弟長大結婚后,男方這才帶著妻子回到男方家生活。這三種婚姻形式由來已久,至今沿用。但不管屬于哪一種婚姻形式,婚期和婚禮的過程基本上是一致的。只但是招姑爺上門是女娶男,而不是男娶女,雙方的主角互換而已。兒子成婚后,一般都與父母分居,另外組織小家庭。父母和誰一齊生活,由父母自我選取,一般選取與幼子一塊生活的居多。因此,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是白族普遍的家庭組織形式。
按白族的習俗,如果丈夫去世,妻子能夠終身守節(jié),也能夠另嫁,但另嫁時不得帶走前夫的家產(chǎn)。在個別地區(qū),還有轉房的習俗,兄死后,嫂能夠嫁給弟弟,稱為叔就嫂,但這種現(xiàn)象已不多見。
洱海一帶的白族男方看中某一女子后,便請媒人到女方家來說親。媒人第一次到女方家主要任務是轉達男方家求親的意圖,夸贊準備聯(lián)婚的男女雙方,促使女家同意允婚。女方許婚后,媒人便按約定日期把姑娘的生辰八字取回由男方請人合八字,如八字相合,媒人即帶禮物聘金等到女方家回話。給女方家回話時,男方家還要在男方的八字帖上一副對聯(lián)的上聯(lián),交給女方對下聯(lián)。女方接到回話及禮物聘金以后,在男方送來的八字帖上對好下聯(lián),然后送回男方家由男方收藏。至此,定親一事即告完成。
婚事定下以后,結婚之前一二個月,男方家要請媒人帶著禮物到女方家,與女方家協(xié)商結婚日期,談妥彩禮數(shù)目。根據(jù)女方家的意愿,男方家或者把彩金如數(shù)送到女方家,由女方家備辦嫁妝,或者按女方家的要求把嫁妝如數(shù)備辦以后送女方家,然后才最后確定新娘出嫁的日期。迎親前后共需四天時間。第一天是賀新人和搭喜棚。新娘的女友和母親一邊將新娘的陪嫁衣服花鞋等裝進衣箱,一面向新娘祝福叮嚀,當晚還需要一位女童來“暖被”。男方家則忙著搭喜棚布置新房等等,晚上也要請一位父母雙全的一對男童來“壓床”。第二天為嫁日,由男方家備花轎組織迎親隊伍到女方家把新娘接回來。新郎新娘進洞房后,人們給他們獻上意為先苦后甜的苦茶和甜茶。第三天新郎新娘雙雙到堂前三拜祖宗父母,向親戚長輩敬茶敬酒。第四天新郎與新娘回門,拜見岳父岳母,認識親戚長輩。
蘭坪一帶自稱“那馬”的白族,家里的女孩長到十五六歲以后,家長大多要在住宅旁為她建蓋一間小房讓她居住。晚上,小伙子們便結伴到姑娘的小房里去拜訪姑娘,在小房里,他們或彈口弦唱調子,或低聲細語,互訴衷情。夜闌人靜,雙雙困倦時,便和衣相儇,進入夢鄉(xiāng)。金雞啼鳴,小伙子才與姑娘依依惜別。如兩情相投,即可私訂終身,父母一般不予干涉。
白族的民族節(jié)日
火把節(jié)、三月街(民族節(jié))、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冬至是白族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除此之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jié),初一有搶新水的習俗,誰第一個接到新年的第一湯泉水,那么來年里肯定會很吉祥。在初一到初五不準動除了廚具以外的金屬器具、不準潑水及掃地。初二祭天地,初三祭山川、草原。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場。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食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務必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jié),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jié),男人休息。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jié)。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云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歷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xiàn)為: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一個本主廟,廟內(nèi)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進入白族的本主廟,務必虔誠、肅穆,禁止大聲喧嘩,禁止觸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種神靈。怒江州一帶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務必以牛、豬等做犧牲,進行祭天活動。活動一般在村子附近山頂上的一棵大樹下進行,全寨人參加。這棵大樹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蘭坪縣白族則于每年農(nóng)歷九十月間舉行原始的祭祀活動。祭祀儀式在村旁一棵大樹下舉行,以黃牛做犧牲,稱“登天牛”,這棵大樹稱“天牛樹”。“登天牛”和“天牛樹”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禁止在樹下大小便。
三月街
云南大理白族三月街,也叫大理三月會,是白族盛大的節(jié)日和街期。會期是每年夏歷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三月街既是滇西最大規(guī)模的物資交流盛會,也是滇西風格獨具的民族體育和文化娛樂盛會。
唐代,南詔國都城羊苴咩城(今大理古城)不僅僅是云南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而且是南詔國與東南亞儲古國進行文化交流、貿(mào)易通商的重要門戶。當時佛教已傳入南詔,南詔白族先民對觀音菩薩極為崇拜,“年年三月十五日,眾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觀音處,后人于此交易,傳為祭觀音街”。這是最早的三月街。之后,三月街逐漸由宗教廟會演變?yōu)槊耖g物資交流會。明代白族史學家李元陽的《云南通志》中記載:“觀音市,三月十五日在蒼山下貿(mào)易各省之貨。自唐永徽間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變。”清代,三月街達至空前的規(guī)模和盛況。
1991年,大理白族自治州把三月街定為“三月街民族節(jié)”。節(jié)日期間,中外客商云集,集貿(mào)市場活躍。由12個縣市代表隊參加的大型文藝表演,演出霸王鞭、八角鼓、雙飛燕、龍燈等富有民族特色的舞蹈。此外,還有賽馬、洞經(jīng)音樂演奏、龍舟賽等文體活動。
火把節(jié)
火把節(jié)在白族語中叫福旺午,于每年夏歷六月二十五舉行,是白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節(jié)日當天,男女老少聚集一堂祭祖。透過拜火把、點火把、;鸢、跳火把等活動,預祝五谷豐登、六畜興旺。
節(jié)日前夕,全村同豎一根高約一二十米的大火把。用松樹做桿,上捆麥稈、松枝,頂端安一面旗。旗桿用竹竿串聯(lián)三個紙篾扎成的升斗,意為連升三級。每個升斗四周插著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五谷豐登、六畜興旺之類字畫的小紙旗;升斗下方掛著火把梨、海棠果、花炮、燈具以及五彩旗。
火把節(jié)的中午,人們帶上小火把、紙錢、香燭、供品,到祖墳前掃墓、祭奠。小火把點燃后,撒三把松香熏墓,等火把燃到把桿后方能回家。墓地如離家甚遠,則在家里祭祀。
太陽落山前,各家提前吃完晚飯,扶老攜幼出門觀賞火把和跑馬。跑馬的有大人、有小孩。繞火把跑三圈后,才能向遠處馳騁。不跑馬的,就挨家挨戶欣賞各家門前的火把,看誰家火把精致美觀。在全村的大火把點然之前,年輕的媳婦們打著傘,背上新生嬰兒在火把下轉三圈,以示祛邪得福。
夜幕降臨時,村中老人領頭獻祭品,向大火把叩頭。幾個勇敢矯健的小伙子,一個接一個地攀上高豎的大火把,將小火把逐人上傳將大火把點燃。剎時,烈焰騰空,鼓樂大作,鞭炮齊鳴,響切云霄,場面壯觀。當火把上懸掛升斗的竹桿被燒斷時,人們爭相搶奪凌空飛下的升斗。搶到者被視為有福之人,受到大家的祝賀,被簇擁著回家,由主人用煙、酒、茶款待簇擁人。下一年度大火把上的升斗即由搶得升斗的人備辦。
火把節(jié)的高潮是;鸢。男女青年各持一個火把。見人就從挎包里抓出一把松香粉往火把上撒。每撒一把,發(fā)出耀眼的火光,發(fā)出“轟”的一響,火苗燎向對方,叫做“敬上一把”。白族認為火苗指向可燎去身上的晦氣,故競相燎耍,喜氣洋洋。燎耍過后,青年要成群結隊,舉著小火把到田間地頭,向火把撒松香粉,給谷物照穗,其意是消除病蟲保豐收。
火把節(jié)的尾聲還要跳火把。午夜前后,把狂歡時燃燒著的火柴棍堆成一堆堆的篝火。男女青年一個接一個地從篝火來回跨越兩三次,祈求火神“禳災祛邪”。要看誰跳跨得高、跳得遠,直到興盡為止。
繞三靈
每年農(nóng)歷四月下旬,白族人民都要舉行為期三四天的“繞三靈”。節(jié)日期間,成千上萬的男女老少都身穿民族盛裝,彈奏著樂器,邊唱邊舞,齊聚“神都”圣源寺,進行朝拜儀式,并開展各種文藝活動。相傳,南詔大將,大理國段氏祖先段宗膀,是白族中最高的神中之神。他所居住的寺廟稱“神都”,建于上陽溪圣源寺。
戀愛
白族地區(qū)節(jié)日多、廟會多、歌會多。從春節(jié)到正月十八,幾乎天天有節(jié)日,夜夜耍龍燈。從正月到開秧門的幾個月內(nèi),月月有廟會,各村各寨都要迎送本主(即本村或本地崇拜的神主),過本主節(jié),十分熱鬧。此外還有三月街、蝴蝶會、繞三靈、火把節(jié)、石寶山歌會、茈碧湖歌會、海西海歌會等等。這些節(jié)日、廟會和歌會為青年男女的交往和戀愛帶給了極好的機會。白族姑娘和小伙子們充分利用這些機會,物色對象,對唱山歌,或者與情人幽會,借三弦和山歌傳情達意,談情說愛。
在這些節(jié)日、廟會和歌會中,白族青年男女尤其喜歡參加石寶山歌會。每逢農(nóng)歷七月,數(shù)以千萬計的青年男女都要成群結隊地去參加為期7-9天的石寶山歌會。只見山上山下、樹林崖邊、廟宇里外,以處是參加歌會的姑娘和小伙子。姑娘穿上節(jié)日盛裝,精心打扮,小伙子精神抖擻,人人背龍頭三弦。只聽三弦聲聲,歌聲陣陣,此起彼伏,晝夜不絕,場面十分壯觀。姑娘和小伙子能夠用歌唱對與對方相識,能夠用歌唱向對方試探,也能夠用歌唱詢問對方個人和家庭的狀況,然后再用歌聲充分表達自我的愛慕之情。這樣一來一往、一問一答的男女對歌,有時可達數(shù)小時乃至十多個小時,甚至幾天幾夜。透過對歌、姑娘和小伙子相識了,相戀了,甚至當場互贈了定情物,盟定了終身。
其他
朝雞節(jié),每年農(nóng)歷一月初一至十五在賓川雞足山舉行。
耍海會,八月初八在大理才屯舉行。
石寶山歌會,農(nóng)歷七月末的在石寶山石鐘寺舉行三天。
火把節(jié),六月二十五在白族屯寨舉行。
葛根會,一月初五在大理三塔寺內(nèi)舉行。
白族的宗教信仰
白族傳統(tǒng)社會是一個具有多元宗教信仰的社會,人們曾信奉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和本民族的本主信仰。釋儒道“三教同源”“萬法同宗”,三教相融合,是白族宗教信仰的一大特點。其中本主信仰是白族全民信奉的宗教。本主一詞的含義是“本境最高貴的保護神”。白族的本主是“人神兼?zhèn)?rdquo;的護衛(wèi)神,是由原始的神巫崇拜發(fā)展而來的宗教。相較原始的神巫崇拜,本主信仰構成了以祖先崇拜、自然崇拜、英雄崇拜、圖騰崇拜為完整體系的宗教,并使祖先崇拜、英雄崇拜構成了“本主宗教”的崇拜核心。佛教約于隋唐之際傳入洱海地區(qū),最初傳來的是“婆羅門”和瑜珈密宗,密宗僧人稱“阿阇黎”,所以又名“阿阇黎(阿叱力)”教,稱其為“白族密宗”。盛行于南詔大理時期。大理國的22代皇帝中就有10位出家為僧。國中男女都讀佛典、詩書,手不釋珠卷,因此洱海地區(qū)很早就有“古妙香國”的稱號。元明之后,大批漢族移民屯駐洱海地區(qū),漢文化開始在洱海地區(qū)廣泛傳播,漢傳佛教逐漸開始代替大理本土佛教(密宗)的地位。
大理白族的特有信仰
白族文化特有的宗教信仰是本主崇拜。本主是“本境土主”、“本境福主”的簡稱。在白語中,本主有很多稱謂,如“武增”、“倒博”等,大意是“本地域里最尊貴的人(神)”。白族人認為,本主就是自家或村社的保護神,能保佑他們“為士者程高萬里,為農(nóng)者粟積千鐘,為工者巧著百般,為商者交通四海”。自從唐代南詔王勸豐佑下令其國老趙文奇在大理興建了白族第一座本主廟以后,本主文化便開始在蒼山洱海間世代相傳。
總結精選(5):
白族的風俗習慣
白族:簡介
白族是云南特有民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各地、貴州省畢節(jié)地區(qū)及四川涼山州。白族75%左右聚居在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他散居昆明、元江、麗江、蘭坪等地,有少部分白族散居在四川西昌,貴州畢節(jié)和湖南桑植縣。白族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白語支(也有人主張屬彝語支)。許多白族人通曉漢語,漢文一向是白族人民習慣用的文字,在歷史上雖曾有過借用漢字標音的“白文”,但因缺乏統(tǒng)一規(guī)范而沒有能夠推廣。白族有本民族語言,漢文自古以來一向為白族群眾通用。信仰佛教。
白族有悠久的文化傳統(tǒng),《創(chuàng)世紀》、《火燒松明樓》、《望夫云》等許多優(yōu)美動人的傳說故事,一向流傳至今,不少被編入戲劇上演。
白族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口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善種水稻。大理雪梨、賓川桔柑都是馳名中外的特產(chǎn)。
白族:歷史
白族是個古老的民族,與古代的羌人有淵源關系。早在公元1世紀(漢代)以前就分布在洱海一帶。公元2世紀,漢武帝就在那里設置了郡縣,公元3--4世紀,由于戰(zhàn)亂,不少漢族人曾避難來到白族地區(qū),部分與其融合;公元715年由云南東部遷到洱海地區(qū)的超多各族人民融合于白族。14世紀前后有不少屯軍的漢族人在此地,之后也與當?shù)匕鬃迦巳诤。之后部分彝族、阿昌族人先后也有融合到白族中去的。個性是大理國時期,白族便構成了一個大體具有共同語言和文化,經(jīng)濟水平接近,居住地比較固定的古代民族,唐代以后,大理臣服中央政權,受到內(nèi)地漢民族文化,經(jīng)濟的更多影響,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和商業(yè)都有進一步發(fā)展。到了元代,那里己是很繁華的都市。大理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在這片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勤勞,勇敢的白族人民以他們悠久的歷史、發(fā)達的文化。多姿多彩的風土人情吸引著眾多的旅游者。大理白族歷史悠久,文化發(fā)達。
白族:禮儀
白族性格外向、好客、尊老愛幼,在對人的稱謂前喜歡加個“阿”字表示親切和尊敬。白族訪友或探病時一般不選取在上午,到農(nóng)村遇到主人家有人分娩或有重病人時,進屋時應謹慎。白族喜歡敬茶待客,同樣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在喝酒方面,白族很文雅,通常是各自隨意。
白族:節(jié)慶
白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很多,已有上千年歷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節(jié)日,現(xiàn)被定名為“三月街民族節(jié)”。另外還有“火把節(jié)”(又稱星回節(jié))等民族節(jié)日。
三月街白族大理三月街是云南省聞名遐爾的物資交流大會和白族人民的傳統(tǒng)盛大節(jié)日,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日至二十一日在大理古城西舉行。1991年起,被定為“大理白族自治州三月街民族節(jié)”。隨著社會發(fā)展,三月街的會期逐漸延長,一般3至5天,多到10天;而且,除了進行大規(guī)模的物資交流外,還舉行賽馬、民族歌舞等文娛體育活動。
三月街又名觀音市,相傳南詔細奴羅時,觀音于三月十五日到大理傳經(jīng),因此每年屆時,善男信女們便搭棚禮拜誦經(jīng)并祭之。三月街成了講經(jīng)說佛的廟會。由于大理地處交通要道,古代云南信佛者甚眾,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廟會逐漸演變成了滇西地方貿(mào)易集市和節(jié)日。大理乾隆舉人師范有詩:“烏綾帕子鳳頭鞋,結隊相攜趕月街。觀音石畔燒香去,元祖碑前買貨來。”這就是三月街的生動描述。傳統(tǒng)三月街是物資交易以騾馬、山貨、藥材、茶葉為大宗。白族要對歌跳舞,彝、白、回、藏各族還要賽馬歡歌。
蝴蝶會挺拔秀麗的蒼山云弄峰下,有一片長滿合歡樹、酸香樹、黃連木的碧林。萬綠叢中,山茶、杜鵑爭奇斗艷。花叢深處,有一泓珠吐玉的甘泉,這就是馳名中外的蝴蝶泉。泉邊一株翠葉似巨傘的合歡樹,每逢四月會招來成千上萬只彩蝶,環(huán)繞奇樹清泉翩翩起舞,久久不肯離去。
這是白族獨特的蝴蝶會,每年農(nóng)歷四月十五日,中外游客云集那里,萬人爭觀奇景。
蝴蝶會聽起來聳人聽聞,實際上并不奇怪。只要你身臨其境,而後仔細觀察一下就會明白這個道理。因為四月正中百花盛開的季節(jié),每年都有成千上萬只彩蝶來此聚會,連須鉤足,首尾銜接,懸于樹枝之上,成為一串串色彩繽紛的蝶花。有時哄然騰空,漫天飛舞,隨后又立刻成串結團掛于樹上,與泉水相映,成為奇異絢麗的立體景觀。
但是古人不明白這個道理,白族中至今仍流傳著這樣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很久以前,那里有一條兇殘的巨蟒時;扇诵危磕暌獜拇逭絻晌荒贻p漂亮的白族姑娘,拖進洞中,進行糟蹋。之后有一位勇敢的白族獵手杜朝選,有一天他發(fā)現(xiàn)了巨蟒,深入洞內(nèi)殺死了巨蟒,救出了兩位可憐的姑娘。姑娘十分感激獵人,她們都愿意以身相許?晒⒅鄙屏嫉墨C手說:“為蒼山洱海除害,乃我白族獵手之責,怎可高攀姐妹,貪圖榮華。”不料,二位姑娘感情純貞,就跳入無底潭中,以死報恩。獵人事后追悔莫及,便也縱身入潭底。
之后這三位情人皆化作彩蝶,翩翩飛舞於無底潭邊。三蝴蝶最后結成美滿姻緣,父生子,子又生子,子子孫孫,引來數(shù)不清的蝶群聚會,因此后人將無底潭改名為“蝴蝶泉”,并立廟塑像,祭祀三位為感情而獻身的年輕人。
白族:婚俗
當白族青年男子向姑娘求婚時,姑娘如同意,要向男方送粑粑;婚禮時新娘要下廚房制作“魚羹”;婚后第一個中秋節(jié)新娘要做大面糕,并以此表現(xiàn)新娘的烹調技藝;槎Y時講究先上茶點,后擺四四如意(即四碟、四盤、四盆、四碗)席。
白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禮隆重、熱烈。按傳統(tǒng)風俗,舉行婚禮這天,新郎和小伙子們務必騎高頭大馬去娶親。新娘娶回后要拜客,由新郎、新娘對家庭中的長輩一一敬拜,然后是請客吃飯。新郎、新娘要陪客人進餐,這時,客人們可向新婚夫婦出難題,也能夠讓他們表演節(jié)目,婚禮被喝彩聲和歡笑聲籠罩著。最有特色的是在婚禮上燃起辣椒粉,于是在歡聲笑語中許多人都打噴嚏、咳嗽,熱鬧無比。
背婚是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縣白族地區(qū)普遍流行的一種婚俗。每逢十字路口、三岔道或人員集結的地方,陪賓們便停下來,把嫁妝碼成兩大摞,讓新郎背著新娘圍著嫁妝繞“8”字。
白族:服飾
白族男女都崇尚白色,以白色為尊貴。大理地區(qū)的男子多穿白色對襟衣,外套黑領褂,或數(shù)件皮質、綢緞領褂,俗稱“三滴水”,腰系皮帶或繡花兜肚,下著藍色或黑色長褲。在云南洱源縣西山區(qū),每個成年后的白族男子都身挎一個小巧玲瓏的繡花荷包,荷包上繡著“雙雀登枝”、“鴛鴦戲水”等字樣。繡荷包是感情的象征,它是白族姑娘聰明智慧的結晶。
女子服飾則各地不一,大理地區(qū)多穿白上衣,紅坎肩,或淺色藍上衣,外套黑絲絨領褂,腰系繡花短圍腰,下著藍色寬褲,足穿繡花“百節(jié)鞋”。未婚婦女梳獨辮子盤于頭頂,并以鮮艷的紅頭繩繞在白色的頭巾上,紅白相襯,相得益彰。腰系繡花短圍腰,更顯得色彩鮮明,美觀大方。已婚婦女改為挽髻。洱海東岸婦女則梳“鳳點頭”的發(fā)式,用絲網(wǎng)罩住,或綰以簪子,均用繡花巾或黑布包頭。白族婦女有佩帶耳環(huán)、手鐲的習俗。居住在大理洱源縣的白族婦女喜歡的一種頭飾叫“登機”,它是姑娘心靈手巧的標志。
白族:飲食
平壩地區(qū)的白族多以大米、小麥為主食;山區(qū)的白族則多以玉米、洋芋、蕎麥為主食。主食都以蒸制為主。
因鮮菜常年不斷,白族人每餐都喜食鮮菜和各種腌菜。白族婦女大都善作腌菜,腌菜的種類很多,除腌制鮮菜外,還做豆瓣醬、豆豉、面醬;劍川、鶴慶的白族常采擷洱海的海菜花,加工烹制成各種風味菜。
肉食以豬肉為主,除用鮮豬肉做各種炒菜外,還喜腌制年豬,加工成火腿、臘腸、香腸、豬肝、吹肝、飯腸等精美風味食品。冬天,白族都喜歡大鍋牛肉湯,食用時要加蔓菁、蘿卜、蔥等佐料一齊食用。臨河而居的白族,擅長水鮮烹調。
白族大都喜飲酒,由于所用的原料和方法不一樣,酒的種類很多,制酒時常用40多種草藥制成酒曲,制成各種白酒,其中以窯酒和干酒為傳統(tǒng)佳釀。另外還有一種糯米甜酒,是專為婦女和孕婦制作的,據(jù)說有滋補和催奶的作用。
飲茶是白族人的另一嗜好,白族很注重每一天清晨和中午兩次茶。晨茶稱“早茶”或“清醒茶”,一齊床就喝茶,成年人都喝;午茶又叫“休息茶”或“解渴茶”,內(nèi)放米花和奶,包括小孩也要喝一杯。
白族的風味菜肴很多。生皮是為白族逢年過節(jié)必備的菜肴之一,是用多種辛麻辣拌成的冷葷菜。毛驢湯鍋,是用毛驢肉燒制而成。柳蒸豬頭也是白族傳統(tǒng)名菜之一,是用豬頭放在柳條架上入鍋蒸制而成的。大面糕是白族中秋節(jié)特制的糕餅,用發(fā)酵面團加佐料蒸制而成。
白族:建筑
喜洲的民居建筑均為獨立封閉式的住宅,有點像北京的四合院。一座端莊的民居院落主要由院墻、大門、照壁、正房、左右耳房組成。一般的建筑形式是:“兩房一耳”;“三房一照壁”,少數(shù)富戶住“四合五天井”,即四方高房,四方耳房,一眼大開井,四眼小天井。此外,還有兩院相連的“六合同春”;樓上樓下由走廊全部貫通的“走馬轉閣樓”等等,真是五花八門,猶似迷宮。但是這種古老而又造價昂貴華麗的住宅已不被當?shù)匕鬃迦瞬捎昧恕4丝潭嗍且患乙粦糇猿稍郝涞亩䦟訕欠俊5窨、彩繪仍不減當年,而且有所發(fā)展。
白族民居往往注重門樓、照壁建筑和門窗雕刻以及正墻的彩繪裝飾。門樓是整個建筑的精華部分。門樓建筑藝術水平的高低,能夠確實其主人的經(jīng)濟地位,也是一種光宗耀祖的標志。它通常使用泥雕、木雕、大理石屏、石刻、彩繪、凸花磚和青磚等材料組成一座串角飛檐,花枋輕巧,斗拱重疊、玲瓏剔透、雄厚穩(wěn)重的綜合性藝術建筑。白族門樓建筑不僅僅富有民族特色,()而且在建筑結構技巧上也獨具風格。有的地方整個門樓不用一顆鐵釘或其它鐵件,而聯(lián)結卻十分牢固,幾十年風雨如故,再裝上兩扇較有厚度的鐵黑色木大門,甚是莊重威嚴。
白族居民門窗木雕,無處不閃現(xiàn)著劍川木匠高超的手藝。一般均用剔透和浮雕手法,層層刻出帶有神話色彩和吉祥幸福的白鶴青松、鷺鷥荷花、老鷹菊花、孔雀玉蘭,以及幾何圖案。門窗的表面上還涂有褚紅色的油漆,顯得光滑明亮,古樸典雅。
室內(nèi)清潔、整齊,左右為臥室,當中為客廳,放有嵌鑲彩花大理石的紅木桌椅和畫屏。
照壁是白族居民建筑不可缺少的部分,院內(nèi)有照壁,大門外有照壁,村前也有照壁,可見照壁的作用和重要性。照壁均用泥瓦磚石砌成。正面寫有“福星高照”、“紫氣東來”、“虎臥雄崗”等吉祥辭句。照壁前設有大型花壇,花壇造型各異,花木品種繁多,一年四季,花香四溢。
白族:禁忌
白族家庭里,兒子成婚后即與父母分居;白族同宗同姓不通婚;為客人斟茶不能斟滿,白族民間有“酒滿敬人,茶滿欺人”之說。
納西族禁止在河里洗屎布、禁止向河里扔廢物或倒垃圾,禁止向河里吐口水,禁止堵塞水源。忌在長輩面前說丑話臟話,忌外人闖入產(chǎn)婦房間,忌孕婦進入新房。忌坐在門坎上,忌向火塘吐口水,忌在水溏邊吹樹。
白族:宗教
白族在宗教方面除信佛教、道教外,主要崇拜村社神“本主”,幾乎每個村寨都有“本主廟”,塑有本主像,村民把“本主”當作一個村的保護神來以祭祀,本主一般不是一個人,而是本主夫婦及子孫,少的20多個,多的達80多個。本主各個村子都不一樣,大理一帶村寨中,本主之神共有62個,有自然之神:如太陽神、洱海神、雪山神;也有歷代的部落之神,英雄之神等。這些本主都有自我的歷史功績,因而受到人們的崇敬。“本主”誕辰之日,村里就過本主節(jié),村民們唱歌跳舞,耍龍耍獅進行慶;顒印
白族飲食習俗
白族人民喜吃酸、冷、辣等口味,并善于腌制火腿、弓魚、螺絲醬、油雞樅、豬肝胙等各種味美可口的菜肴。大理等中心地區(qū)的白族人民,還喜吃一種別具風味的“生肉”(或稱“生皮”),即將豬肉烤成半生半熟,再切成肉片或肉絲,佐以姜、蔥、醋、辣椒,以宴請客人。此外,還有用糯米釀制的白酒,用蒼山雪燉梅和糖制成的“雪梅”,鄧川特制“乳扇”、“乳餅”等也都十分可口。
白族婚宴習慣用“喜州土八碗”待客,由八道熱菜組成:添加紅曲米的紅燉肉;掛蛋糊油炸的酥肉;加醬油、干腌菜扣蒸的五花三線肉千張;配加紅薯或土豆的粉蒸肉;豬頭、豬肝、豬肉鹵制的干香;加蓋肉茸、蛋屑的白扁豆;木耳、豆腐、下水、蛋絲、菜梗氽制的雜碎;配加炸豬條的竹筍。此外,每客一包檳椰,豐盛又不奢侈。
白族就餐很講禮儀,進餐時長輩要上坐,晚輩依次在兩旁或對面落坐,晚輩要隨時為長輩添菜加湯。
白族人民喜好飲茶。一般飲用烤茶時,用一陶制小茶罐將茶葉烤黃,沖以沸水,頓時熱氣翻騰,芳香四溢。烤茶一般沖水三道,邊煨烤邊品茗:初飲覺得其味微苦,再品則甘香醇厚,最后一道更覺其味甘甜,愈品味道愈美,滿齒留香,令人回味不止。此謂“頭苦、二甘、三回味。”有的地方在飲第二道茶時,還往茶內(nèi)放入核桃仁片、紅糖、乳扇等,第三道茶中加入幾;ń坊蚬鹌,別具一番風味。有客來家,必燒烤茶水招待,每次只斟淺淺半杯,飲后口齒留香,熱渴頓解,嘴里有苦甜混合的舒適感。
白族是最喜歡熱鬧的民族之一,一年中各種節(jié)日不斷,數(shù)量之多,不亞于中西節(jié)并重的香港。著名的節(jié)日有三白街、繞三靈、石寶山歌會、蝴蝶會、浴佛節(jié)等。這些節(jié)日代代相傳,歷史遠久、民族風情濃郁,熱鬧異常。
除此以外,白族也和漢族一樣,每年農(nóng)歷正月初一至初十過春節(jié),農(nóng)歷七月十五日為祭祖節(jié)。逢年過節(jié)白族有許多禮儀禁忌。元江縣的白族每年的三月會或天子廟會期間,禁止殺生。大理的白族大年初一不準動刀、挑水、潑水、掃地。怒江白族大年三十晚飯前祭祖時,忌諱外人在常大年三十,要把借給別人的東西要回來,否則來年找錢不順,糧信不豐。因而借了別人家的東西,務必在大年三十之前還給別人。大年初七為女人節(jié),婦女不做飯,不背水,也不做其他任何勞動,而是盡情地玩耍;大年初九為男人節(jié),男人休息。云龍縣的白族,七月半這一天不準人們到處亂走。
歷史上白族崇拜本主,如今作為一種習俗保留下來,表現(xiàn)為:幾乎每個村寨都有一個本主廟,廟內(nèi)供奉泥塑或木雕本主神像。進入白族的本主廟,務必虔誠、肅穆,禁止大聲喧嘩,禁止觸摸本主神像。白族也崇拜各種神靈。怒江州一帶的白族,如果有人生病,務必以牛、豬等做犧牲,進行祭天活動;顒右话阍诖遄痈浇巾斏系囊豢么髽湎逻M行,全寨人參加。這棵大樹被視為神圣不可侵犯,禁止砍伐。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