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轍六國論原文及翻譯 (菁選3篇)
蘇轍六國論原文及翻譯1
【原文】
嘗讀六國世家①,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嘗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③,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以攻齊之剛、壽④,而范睢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擋強虎豹之秦,彼得安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擋秦,而天下之諸侯,借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擋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⑤。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
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⑥,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⑦,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譯文】
我曾經(jīng)讀《史記》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的世家,私下奇怪這些各霸天下一方的諸侯以五倍于敵的地域,十倍于敵的軍民,奮發(fā)向西而進,去攻擊崤山之西不過千里之大的秦國,卻沒能免于**的命運。我常常為他們深刻地考慮,認為他們一定會找到一條能保全自己的計策。因此不得不責(zé)備當(dāng)時的謀士們防備禍患之策的疏漏,目光看不到長遠利益,并且不了解天下的大勢。
秦國和諸侯們爭奪天下的要害之地,不是在齊國、楚國、燕國和趙國之內(nèi),而是在韓國、魏國的郊外;諸侯各國與秦國爭奪的關(guān)鍵之地不是在齊國、楚國、燕國、趙國之內(nèi),而同樣是在韓國、魏國的郊野。秦國對于韓國、魏國的存在,就像人患有腹心的疾病一樣。韓國、魏國堵塞著秦國東進的要道,而遮蔽著崤山之東的各諸侯國;所以天下最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沒有比得過韓國、魏國的。當(dāng)時范睢被秦國任用就主張收服韓國,商鞅被秦國任用就主張收服魏國。秦昭王沒有得到韓國、魏國的真心降服,就**攻打齊國的剛(在今山東兗州附近)、壽(在今山東東*縣北)之地,范睢因此很是擔(dān)心。因此,秦國所忌諱的就很明白地看出來了。秦國對燕國、趙國用兵,對秦國來說就是很危險的事了?缭巾n國、魏國而攻擊他國的都城,那么燕國、趙國在前邊抗拒,韓國、魏國乘機在后面偷襲,這就很危險了。但秦國攻擊燕國、趙國,卻不曾對韓國、魏國的存在感到擔(dān)憂,這是因為韓國、魏國依附于秦國的緣故。
韓國、魏國作為諸侯各國的屏障而秦國能在其中進進出出,這難道說那些謀士了解了天下的大勢嗎?任由弱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抗如狼似虎的'強大秦國,那他們(韓魏)怎么能不屈服并歸降秦國呢?韓國、魏國依附了秦國,于是秦國便能派兵通過其地而向東進攻諸侯各國,從而使整個天下的諸侯國遭受到被秦國**的禍害。
韓國、魏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而天下各諸侯國可以憑借韓國、魏國而擋住秦國向**攻的道路,因此,還不如親近厚待韓國和魏國以抵擋秦國。秦國既然不敢輕易越過韓國、魏國以謀取齊國、楚國、燕國和趙國,那么,齊國、楚國、燕國和趙國,便可以因此保全自身了。憑著四個沒有戰(zhàn)事的國家,幫助面對強敵的韓國和魏國,使韓國、魏國沒有來自東面的后顧之憂,而為天下各諸侯國的安全去抵擋秦兵。用韓國、魏國對付秦國,而其他四個國家在內(nèi)部休養(yǎng)生息,并在暗中幫助韓國、魏國的危急,這樣的話,便可以對付一切變故,那強大的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
不知道出此計策,卻貪圖邊土上的尺寸小利,違背誓言破壞協(xié)約,而****。秦兵還沒有出擊,而天下的諸侯國已把自己搞得困頓不堪了。因此使秦國能乘機攻取他們的國家,這能不令人悲嘆嗎?
【注釋】
、偈兰遥褐浮妒酚洝分杏浭鲋T侯王的家世興衰的傳記。六國在《史記》中專列“世家”記述。
、谏轿鳎簯(zhàn)國秦漢時,崤山或華山以西為山西,即關(guān)西;以東為山東,即關(guān)東,也指秦以外的六國。秦國地屬山西。
、廴刂疀_:堵塞、**著秦國的軍事要道。
④剛:今山東寧陽。壽:今山東鄆城。皆齊國領(lǐng)地。
、莩錾恚和ι矶觥
、迗觯哼吔纭
、咚牌湎叮豪昧鶉g的矛盾。
【評析】
六國,指戰(zhàn)國時韓、趙、魏、齊、楚、燕六國。作者分析了六國先后被秦**的歷史,指出六國諸侯眼光短淺,胸?zé)o韜略,不能聯(lián)合一致,共同對敵,以致先后**。此文可與蘇洵的《六國論》并讀,二者都是總結(jié)六國**的歷史教訓(xùn),洵文著眼于**形勢,批評茍安的國策;轍文著眼于戰(zhàn)略形式,批評六國沒有戰(zhàn)略眼光,不能聯(lián)合抗敵,卻互相殘殺。
蘇轍六國論原文及翻譯2
【原文】
嘗讀六國世家①,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嘗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③,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以攻齊之剛、壽④,而范睢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擋強虎豹之秦,彼得安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擋秦,而天下之諸侯,借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擋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⑤。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
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⑥,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⑦,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譯文】
我曾經(jīng)讀《史記》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的世家,私下奇怪這些各霸天下一方的諸侯以五倍于敵的地域,十倍于敵的軍民,奮發(fā)向西而進,去攻擊崤山之西不過千里之大的秦國,卻沒能免于**的命運。我常常為他們深刻地考慮,認為他們一定會找到一條能保全自己的計策。因此不得不責(zé)備當(dāng)時的謀士們防備禍患之策的疏漏,目光看不到長遠利益,并且不了解天下的大勢。
秦國和諸侯們爭奪天下的要害之地,不是在齊國、楚國、燕國和趙國之內(nèi),而是在韓國、魏國的郊外;諸侯各國與秦國爭奪的關(guān)鍵之地不是在齊國、楚國、燕國、趙國之內(nèi),而同樣是在韓國、魏國的郊野。秦國對于韓國、魏國的存在,就像人患有腹心的疾病一樣。韓國、魏國堵塞著秦國東進的要道,而遮蔽著崤山之東的各諸侯國;所以天下最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沒有比得過韓國、魏國的。當(dāng)時范睢被秦國任用就主張收服韓國,商鞅被秦國任用就主張收服魏國。秦昭王沒有得到韓國、魏國的真心降服,就**攻打齊國的剛(在今山東兗州附近)、壽(在今山東東*縣北)之地,范睢因此很是擔(dān)心。因此,秦國所忌諱的就很明白地看出來了。秦國對燕國、趙國用兵,對秦國來說就是很危險的事了?缭巾n國、魏國而攻擊他國的都城,那么燕國、趙國在前邊抗拒,韓國、魏國乘機在后面偷襲,這就很危險了。但秦國攻擊燕國、趙國,卻不曾對韓國、魏國的存在感到擔(dān)憂,這是因為韓國、魏國依附于秦國的緣故。
韓國、魏國作為諸侯各國的屏障而秦國能在其中進進出出,這難道說那些謀士了解了天下的.大勢嗎?任由弱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抗如狼似虎的強大秦國,那他們(韓魏)怎么能不屈服并歸降秦國呢?韓國、魏國依附了秦國,于是秦國便能派兵通過其地而向東進攻諸侯各國,從而使整個天下的諸侯國遭受到被秦國**的禍害。
韓國、魏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而天下各諸侯國可以憑借韓國、魏國而擋住秦國向**攻的道路,因此,還不如親近厚待韓國和魏國以抵擋秦國。秦國既然不敢輕易越過韓國、魏國以謀取齊國、楚國、燕國和趙國,那么,齊國、楚國、燕國和趙國,便可以因此保全自身了。憑著四個沒有戰(zhàn)事的國家,幫助面對強敵的韓國和魏國,使韓國、魏國沒有來自東面的后顧之憂,而為天下各諸侯國的安全去抵擋秦兵。用韓國、魏國對付秦國,而其他四個國家在內(nèi)部休養(yǎng)生息,并在暗中幫助韓國、魏國的危急,這樣的話,便可以對付一切變故,那強大的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
不知道出此計策,卻貪圖邊土上的尺寸小利,違背誓言破壞協(xié)約,而****。秦兵還沒有出擊,而天下的諸侯國已把自己搞得困頓不堪了。因此使秦國能乘機攻取他們的國家,這能不令人悲嘆嗎?
【注釋】
、偈兰遥褐浮妒酚洝分杏浭鲋T侯王的家世興衰的傳記。六國在《史記》中專列“世家”記述。
、谏轿鳎簯(zhàn)國秦漢時,崤山或華山以西為山西,即關(guān)西;以東為山東,即關(guān)東,也指秦以外的六國。秦國地屬山西。
、廴刂疀_:堵塞、**著秦國的軍事要道。
④剛:今山東寧陽。壽:今山東鄆城。皆齊國領(lǐng)地。
⑤出身:挺身而出。
、迗觯哼吔。
、咚牌湎叮豪昧鶉g的矛盾。
【評析】
六國,指戰(zhàn)國時韓、趙、魏、齊、楚、燕六國。作者分析了六國先后被秦**的歷史,指出六國諸侯眼光短淺,胸?zé)o韜略,不能聯(lián)合一致,共同對敵,以致先后**。此文可與蘇洵的《六國論》并讀,二者都是總結(jié)六國**的歷史教訓(xùn),洵文著眼于**形勢,批評茍安的國策;轍文著眼于戰(zhàn)略形式,批評六國沒有戰(zhàn)略眼光,不能聯(lián)合抗敵,卻互相殘殺。
蘇轍六國論原文及翻譯3
【原文】
嘗讀六國世家①,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②,而不免于**。嘗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③,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以攻齊之剛、壽④,而范睢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擋強虎豹之秦,彼得安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擋秦,而天下之諸侯,借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擋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⑤。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
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⑥,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⑦,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譯文】
我曾經(jīng)讀《史記》齊、楚、燕、韓、趙、魏六國的世家,私下奇怪這些各霸天下一方的諸侯以五倍于敵的地域,十倍于敵的軍民,奮發(fā)向西而進,去攻擊崤山之西不過千里之大的秦國,卻沒能免于**的命運。我常常為他們深刻地考慮,認為他們一定會找到一條能保全自己的計策。因此不得不責(zé)備當(dāng)時的謀士們防備禍患之策的疏漏,目光看不到長遠利益,并且不了解天下的大勢。
秦國和諸侯們爭奪天下的要害之地,不是在齊國、楚國、燕國和趙國之內(nèi),而是在韓國、魏國的郊外;諸侯各國與秦國爭奪的關(guān)鍵之地不是在齊國、楚國、燕國、趙國之內(nèi),而同樣是在韓國、魏國的郊野。秦國對于韓國、魏國的存在,就像人患有腹心的疾病一樣。韓國、魏國堵塞著秦國東進的要道,而遮蔽著崤山之東的各諸侯國;所以天下最重要的戰(zhàn)略位置,沒有比得過韓國、魏國的。當(dāng)時范睢被秦國任用就主張收服韓國,商鞅被秦國任用就主張收服魏國。秦昭王沒有得到韓國、魏國的真心降服,就**攻打齊國的剛(在今山東兗州附近)、壽(在今山東東*縣北)之地,范睢因此很是擔(dān)心。因此,秦國所忌諱的就很明白地看出來了。秦國對燕國、趙國用兵,對秦國來說就是很危險的事了?缭巾n國、魏國而攻擊他國的都城,那么燕國、趙國在前邊抗拒,韓國、魏國乘機在后面偷襲,這就很危險了。但秦國攻擊燕國、趙國,卻不曾對韓國、魏國的存在感到擔(dān)憂,這是因為韓國、魏國依附于秦國的緣故。
韓國、魏國作為諸侯各國的屏障而秦國能在其中進進出出,這難道說那些謀士了解了天下的大勢嗎?任由弱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抗如狼似虎的強大秦國,那他們(韓魏)怎么能不屈服并歸降秦國呢?韓國、魏國依附了秦國,于是秦國便能派兵通過其地而向東進攻諸侯各國,從而使整個天下的諸侯國遭受到被秦國**的禍害。
韓國、魏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而天下各諸侯國可以憑借韓國、魏國而擋住秦國向**攻的道路,因此,還不如親近厚待韓國和魏國以抵擋秦國。秦國既然不敢輕易越過韓國、魏國以謀取齊國、楚國、燕國和趙國,那么,齊國、楚國、燕國和趙國,便可以因此保全自身了。憑著四個沒有戰(zhàn)事的國家,幫助面對強敵的韓國和魏國,使韓國、魏國沒有來自東面的后顧之憂,而為天下各諸侯國的安全去抵擋秦兵。用韓國、魏國對付秦國,而其他四個國家在內(nèi)部休養(yǎng)生息,并在暗中幫助韓國、魏國的危急,這樣的話,便可以對付一切變故,那強大的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
不知道出此計策,卻貪圖邊土上的尺寸小利,違背誓言破壞協(xié)約,而****。秦兵還沒有出擊,而天下的諸侯國已把自己搞得困頓不堪了。因此使秦國能乘機攻取他們的國家,這能不令人悲嘆嗎?
【注釋】
、偈兰遥褐浮妒酚洝分杏浭鲋T侯王的家世興衰的傳記。六國在《史記》中專列“世家”記述。
②山西:戰(zhàn)國秦漢時,崤山或華山以西為山西,即關(guān)西;以東為山東,即關(guān)東,也指秦以外的六國。秦國地屬山西。
、廴刂疀_:堵塞、**著秦國的軍事要道。
④剛:今山東寧陽。壽:今山東鄆城。皆齊國領(lǐng)地。
、莩錾恚和ι矶。
、迗觯哼吔纭
、咚牌湎叮豪昧鶉g的矛盾。
【評析】
六國,指戰(zhàn)國時韓、趙、魏、齊、楚、燕六國。作者分析了六國先后被秦**的歷史,指出六國諸侯眼光短淺,胸?zé)o韜略,不能聯(lián)合一致,共同對敵,以致先后**。此文可與蘇洵的《六國論》并讀,二者都是總結(jié)六國**的歷史教訓(xùn),洵文著眼于**形勢,批評茍安的國策;轍文著眼于戰(zhàn)略形式,批評六國沒有戰(zhàn)略眼光,不能聯(lián)合抗敵,卻互相殘殺。
蘇轍六國論原文及翻譯 (菁選3篇)擴展閱讀
蘇轍六國論原文及翻譯 (菁選3篇)(擴展1)
——《六國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3篇
《六國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1
六國論
〔宋〕蘇轍
【原文】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dāng)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方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選自《四部叢刊》本《欒城集》
【翻譯】
我曾經(jīng)閱讀《史記》的六國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諸侯國憑借五倍于秦國的土地,十倍于秦國的民眾,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圓千里的秦國,最后竟然不能免于**。我常常對這個問題深思遠慮,認為一定有可以使他們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嘗不責(zé)怪當(dāng)時六國那班謀臣,他們對于禍患的考慮太粗疏,謀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淺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勢!
秦王與諸侯爭奪天下的地區(qū),并不在齊、楚、燕、趙,而是在韓、魏的區(qū)域;諸侯與秦國爭奪天下的地區(qū),也不是在齊、楚、燕、趙,而是在韓、魏的區(qū)域。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韓、魏兩國阻塞著秦國的往來要沖,掩護著殽山以東的各諸侯國,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區(qū),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
從前范雎在秦國受到重用時,就建議收撫韓國;商鞅在秦國受到重用時,又建議收撫魏國。秦昭王沒有得到韓、魏的歸順,就**攻打齊國的剛、壽地區(qū),范雎把這看作是值得擔(dān)憂的事情。那末秦國所顧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國對燕、趙兩國用兵,對它說來是危險的事。因為越過韓國、穿過魏國去進攻另一國的國都,前面將遇到燕、趙的抵抗,而韓、魏又會乘機從背后打來,這是危險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國進攻燕國、趙國時,不曾擔(dān)心韓、魏會從后面**,這是因為韓、魏都已歸附了秦國的緣故。韓國、魏國是各諸侯國的屏障,卻讓秦***能夠往來其間,這難道是明瞭天下的形勢嗎?放棄小小的韓、魏,讓它們?nèi)サ謸跞缋撬苹⒌那貒鼈冊跄懿磺⑼度肭貒膽驯?韓、魏兩國既已屈服而歸附了秦國,然后秦國的**就能夠無所**地向東方各諸侯國用兵,從而使各國遍受它的禍害了。
韓國和魏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然而天下的諸侯卻又要憑借韓、魏來掩護自己不受**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強和韓、魏的`團結(jié),從而抵制秦國。秦***不敢越過韓、魏來覬覦齊、楚、燕、趙四國,那末,齊、楚、燕、趙四國就能憑借這種形勢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個沒有戰(zhàn)爭的國家,來**面對強敵的韓、魏,使韓、魏沒有東顧之憂,而為天下的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另外四國在后方休養(yǎng)生息,并且暗中幫助解決韓、魏的急難。象這樣就可以用來應(yīng)付一切,那個秦國還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卻貪圖邊界上的微小利益,背棄、破壞盟約,以至于****。秦國的大軍尚未出動,而天下的諸侯已經(jīng)把自己搞得困頓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鉆他們的空子,攻取他們的國家,能不令人悲痛嗎?
《六國論》文言文原文及翻譯2
六國論
〔宋〕蘇轍
【原文】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dāng)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方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選自《四部叢刊》本《欒城集》
【翻譯】
我曾經(jīng)閱讀《史記》的六國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諸侯國憑借五倍于秦國的土地,十倍于秦國的民眾,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圓千里的秦國,最后竟然不能免于**。我常常對這個問題深思遠慮,認為一定有可以使他們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嘗不責(zé)怪當(dāng)時六國那班謀臣,他們對于禍患的考慮太粗疏,謀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淺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勢啊!
秦王與諸侯爭奪天下的地區(qū),并不在齊、楚、燕、趙,而是在韓、魏的區(qū)域;諸侯與秦國爭奪天下的地區(qū),也不是在齊、楚、燕、趙,而是在韓、魏的區(qū)域。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韓、魏兩國阻塞著秦國的往來要沖,掩護著殽山以東的各諸侯國,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區(qū),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
從前范雎在秦國受到重用時,就建議收撫韓國;商鞅在秦國受到重用時,又建議收撫魏國。秦昭王沒有得到韓、魏的歸順,就**攻打齊國的剛、壽地區(qū),范雎把這看作是值得擔(dān)憂的事情。那末秦國所顧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國對燕、趙兩國用兵,對它說來是危險的事。因為越過韓國、穿過魏國去進攻另一國的國都,前面將遇到燕、趙的抵抗,而韓、魏又會乘機從背后打來,這是危險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國進攻燕國、趙國時,不曾擔(dān)心韓、魏會從后面**,這是因為韓、魏都已歸附了秦國的緣故。韓國、魏國是各諸侯國的屏障,卻讓秦***能夠往來其間,這難道是明瞭天下的形勢嗎?放棄小小的韓、魏,讓它們?nèi)サ謸跞缋撬苹⒌那貒,它們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國的懷抱呢?韓、魏兩國既已屈服而歸附了秦國,然后秦國的**就能夠無所**地向東方各諸侯國用兵,從而使各國遍受它的.禍害了。
韓國和魏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然而天下的諸侯卻又要憑借韓、魏來掩護自己不受**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強和韓、魏的團結(jié),從而抵制秦國。秦***不敢越過韓、魏來覬覦齊、楚、燕、趙四國,那末,齊、楚、燕、趙四國就能憑借這種形勢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個沒有戰(zhàn)爭的國家,來**面對強敵的韓、魏,使韓、魏沒有東顧之憂,而為天下的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另外四國在后方休養(yǎng)生息,并且暗中幫助解決韓、魏的急難。象這樣就可以用來應(yīng)付一切,那個秦國還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卻貪圖邊界上的微小利益,背棄、破壞盟約,以至于****。秦國的大軍尚未出動,而天下的諸侯已經(jīng)把自己搞得困頓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鉆他們的空子,攻取他們的國家,能不令人悲痛嗎?
蘇轍六國論原文及翻譯 (菁選3篇)(擴展2)
——《六國論》原文及對照翻譯3篇
《六國論》原文及對照翻譯1
六國論
〔宋〕蘇轍
【原文】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見矣!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dāng)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方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選自《四部叢刊》本《欒城集》
【翻譯】
我曾經(jīng)閱讀《史記》的六國世家,私下里感到奇怪的是,天下的諸侯國憑借五倍于秦國的土地,十倍于秦國的民眾,全力向西攻打殽山西面方圓千里的秦國,最后竟然不能免于**。我常常對這個問題深思遠慮,認為一定有可以使他們保全自己的策略。因此未嘗不責(zé)怪當(dāng)時六國那班謀臣,他們對于禍患的考慮太粗疏,謀求利益的眼光太短淺了,而且不能明察天下的形勢。
秦王與諸侯爭奪天下的地區(qū),并不在齊、楚、燕、趙,而是在韓、魏的區(qū)域;諸侯與秦國爭奪天下的地區(qū),也不是在齊、楚、燕、趙,而是在韓、魏的區(qū)域。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之患。韓、魏兩國阻塞著秦國的往來要沖,掩護著殽山以東的各諸侯國,所以天下最重要的地區(qū),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
從前范雎在秦國受到重用時,就建議收撫韓國;商鞅在秦國受到重用時,又建議收撫魏國。秦昭王沒有得到韓、魏的歸順,就**攻打齊國的剛、壽地區(qū),范雎把這看作是值得擔(dān)憂的事情。那末秦國所顧忌的是什么,就可以看得清楚了。秦國對燕、趙兩國用兵,對它說來是危險的事。因為越過韓國、穿過魏國去進攻另一國的國都,前面將遇到燕、趙的抵抗,而韓、魏又會乘機從背后打來,這是危險的用兵之道。然而秦國進攻燕國、趙國時,不曾擔(dān)心韓、魏會從后面**,這是因為韓、魏都已歸附了秦國的緣故。韓國、魏國是各諸侯國的屏障,卻讓秦***能夠往來其間,這難道是明瞭天下的形勢嗎?放棄小小的韓、魏,讓它們?nèi)サ謸跞缋撬苹⒌那貒,它們怎能不屈服并投入秦國的懷抱呢?韓、魏兩國既已屈服而歸附了秦國,然后秦國的**就能夠無所**地向東方各諸侯國用兵,從而使各國遍受它的禍害了。
韓國和魏國不能獨自抵擋秦國,然而天下的諸侯卻又要憑借韓、魏來掩護自己不受**的侵略,因此,不如加強和韓、魏的團結(jié),從而抵制秦國。秦***不敢越過韓、魏來覬覦齊、楚、燕、趙四國,那末,齊、楚、燕、趙四國就能憑借這種形勢使自己得以保全了。由四個沒有戰(zhàn)爭的國家,來**面對強敵的韓、魏,使韓、魏沒有東顧之憂,而為天下的諸侯挺身而出,抵御秦兵。由韓、魏兩國對付秦國,而另外四國在后方休養(yǎng)生息,并且暗中幫助解決韓、魏的急難。象這樣就可以用來應(yīng)付一切,那個秦國還能做什么呢?不知道出此策略,卻貪圖邊界上的微小利益,背棄、破壞盟約,以至于****。秦國的大軍尚未出動,而天下的諸侯已經(jīng)把自己搞得困頓不堪了。致使秦人得以鉆他們的空子,攻取他們的國家,能不令人悲痛嗎?
蘇轍六國論原文及翻譯 (菁選3篇)(擴展3)
——六國論原文及翻譯3篇
六國論原文及翻譯1
六國論
嘗讀六國《世家》,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發(fā)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常為之深思遠慮,以為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夫秦之所以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沖,而弊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昔者范睢用于秦而收韓,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以攻齊之剛、壽,而范雎以為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以見矣。
秦之用兵于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于前,而韓、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邪!委區(qū)區(qū)之韓、魏,以當(dāng)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韓、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東諸侯,而使天下偏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翻譯
我讀過史記中六國世家的故事,內(nèi)心感到奇怪:全天下的諸侯,憑著比秦國大五倍的土地,多十倍的**,全心全力向西攻打崤山西邊面積千里的秦國,卻免不了**。我常為這件事作深遠的思考,認為一定有能夠用來自求安定的計策;因此我總是怪罪那時候的一些謀臣,在考慮憂患時是這般的粗略,圖謀利益時又是那么的膚淺,而且不了解天下的情勢!
秦國要和諸侯爭奪天下的目標,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諸侯要和秦國爭奪天下的目標,也不是放在齊、楚、燕、趙等地區(qū),而是放在韓、魏的邊境上。對秦國來說,韓、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樣;韓、魏兩國阻礙了秦國出入的要道,卻掩護著崤山東邊的所有國家,所以全天下特別看重的地區(qū),再也沒有比得上韓、魏兩國了。從前范雎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韓國,商鞅被秦國重用,就征服了魏國。秦昭王在還沒獲得韓、魏的歸心以前,卻**去攻打齊國的剛、壽一帶,范雎就認為是可憂的。既然這樣那么秦國忌憚的事情,就可以看得出來了。
秦國要對燕、趙兩國動用兵力,這對秦國是危險的事情;越過韓、魏兩國去攻打人家的國都,燕、趙在前面抵擋它,韓、魏就從后面偷襲他,這是危險的途徑啊?墒钱(dāng)秦國去攻打燕、趙時,卻不曾有韓、魏的顧慮,就是因為韓、魏歸附了秦國的緣故啊。韓、魏是諸侯各國的屏障,卻讓秦國人能夠在他們的國境內(nèi)進出自如,這難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勢嗎?任由小小的韓、魏兩國,去抵擋像虎狼一般強橫的秦國,他們怎能不屈服而歸向秦國呢?韓、魏一屈服而歸向秦國,從此以后秦國人就可以出動**直達東邊各國,而且讓全天下到處都遭受到他的禍害。
韓、魏是不能單獨抵擋秦國的,可是全天下的諸侯,卻必須靠著他們?nèi)ジ糸_***秦國,所以不如親近韓、魏來抵御秦國。秦國人就不敢跨越韓、魏,來圖謀齊、楚、燕、趙四國,然后齊、楚、燕、趙四國,也就因此可以在他們的領(lǐng)域內(nèi)安定自己的國家了。憑著四個沒有戰(zhàn)事的國家,協(xié)助面臨敵寇威脅的韓、魏兩國,讓韓、魏沒有防備東邊各國的憂慮,替全天下挺身而出來抵擋秦***;用韓、魏兩國對付秦國,其余四國在后方休生養(yǎng)息,來暗中援助他們的急難,像這樣就可以源源不絕地應(yīng)付了,那秦國還能有什么作為呢?諸侯們不知道要采行這種策略,卻只貪圖邊境上些微土地的利益,違背盟誓、毀棄約定,來互相殘殺同陣營的人,秦國的**還沒出動,天下的諸侯各國就已經(jīng)困住自己了。直到讓秦國人能夠趁虛而入來并吞了他們的國家,怎不令人悲哀!
注釋
六國:齊、楚、燕、趙、韓、魏。
世家:《史記》記述諸侯王的傳記稱為世家(農(nóng)民****陳涉、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丘也被列人世家,此屬例外)!傲鶉兰摇,即六國諸侯王的傳記。
竊:私下,用作表示個人意見的`謙詞。五倍之地、
十倍之眾:謂六國與秦相比,有其五倍的土地、十倍的人口。
山西:古地區(qū)名。戰(zhàn)國、秦、漢時期,通稱崤山或華山以西為山西。這里指崤山以西。
咎:怪罪。
疏:粗忽。
勢:大勢、形勢。
不在齊、楚、燕、趙:這四國皆遠離位于西部的秦國,不與其接壤,故云。而在韓、
魏之郊:韓國疆土有今山西東南部和河南中部,介于秦、楚、魏三國之間,為軍事上必爭之地。故云秦吞六國,首先戰(zhàn)事當(dāng)發(fā)生在“韓、魏之郊”。郊,邑外為郊野。周制,離都城五十里為近郊,百里為遠郊。后泛指城外、野外。與下句“韓、魏之野”,的“野”,同義,都是田野、國土的意思。
塞:阻塞,擋住。
沖:要沖,軍事要道。
蔽山東之諸侯:遮蔽了崤山以東的各諸侯國。
范雎:字叔,戰(zhàn)國時魏人。**秦說秦昭王,
他曾勸說昭王:“天下無變則已,天下有變,其為秦患者孰大于韓乎?王不如收韓。”(《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收韓,收服韓國。
商鞅:也叫衛(wèi)鞅,衛(wèi)國貴族,公孫氏。**秦,勸說孝王伐魏,“秦之與魏,譬若人之有腹心疾,非魏并秦,即秦并魏······孝公以為然。使衛(wèi)鞍將而伐魏······盡破之以歸秦!蔽夯萃蹩,“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獻于秦以和!保ā妒酚洝ど叹袀鳌罚┕试啤坝糜谇囟瘴骸!罢淹跷吹庙n魏之心”
三句:范雌說秦王曰:“夫稚侯越韓、魏而攻齊綱壽,非計也。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害于秦!ぁぁぁぁぁぴ饺酥畤タ珊?其于計疏矣!ぁぁぁぁぁね醪蝗邕h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釋此而遠攻,不亦繆乎!”(《史記·范雎蔡澤列傳》)剛,故剛城,今山東省寧陽縣。壽,今山東省鄆城縣。
乘:乘勢攻擊。
附:依附。
障:屏璋。
委:托付。
區(qū)區(qū):小,少。
當(dāng):抵當(dāng)。
折:損折。
東諸侯:山東的諸侯,這里指齊、楚、燕、趙。擯(bìn):排除。
完:全,這里指保全國家的完整。
寇:敵寇,侵略者,這里指秦國。
出身:獻身!耙远䥽
三句:意謂用韓、魏二國的力量共同對付秦國,齊楚燕趙四國則可在后方休養(yǎng)生息,并且暗地幫助韓、魏二國的急需之物。陰助,暗中幫助。疆埸(yì):邊界。
背盟敗約:即“背敗盟約。背,背棄。敗,破壞。
自相屠滅:指六國間****。
伺其隙:窺側(cè)著六國疲困的可乘之機。
賞析
此文的開頭,欲擒故縱,引出論題。六國“以五倍之地,十倍之眾”的絕對優(yōu)勢,卻相繼為秦所滅,乃是決策者目光短淺,“不知天下之勢”之故。隨之,從當(dāng)時的“天下之勢”展開論述。
文中反復(fù)論證秦與六國爭天下,關(guān)鍵就在韓、魏之郊野。因為對秦來說,韓、魏首當(dāng)其沖,若韓、魏不附,乃是其腹心之疾;對山東之各諸侯國來說,韓、魏是他們理想的屏障。所以在七雄相斗的形勢下,韓、魏的地位就顯得特別重要。這就是當(dāng)時起決定作用的“天下之勢”。
形勢擺出之后,接著從正反兩方面引例作證。以秦來說,范雎受秦重用,立即助秦昭王收韓;商鞅受秦重用,則助秦孝公收魏。當(dāng)韓、魏未附秦之時,昭王**攻齊,范堆憂之。由此證明秦欲爭得天下,必先收韓、魏而后可。當(dāng)秦軍越韓過魏而攻燕趙,這本身是件冒險之舉,若燕趙正面迎戰(zhàn),韓、魏再乘機擊之于后,那就有全軍覆滅的危險。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秦人遠攻燕趙,卻毫無韓、魏之憂,那是因為韓、魏屈于秦之**而已歸附它的原故。文章寫到這里,再作收束,歸結(jié)到“天下之勢”。如此說來,韓、魏附秦是不識天下之勢了;進而又為其開脫:韓、魏本身勢孤力弱,面對虎狼之秦,又怎能自保而不歸附于秦呢?其中自含山東各諸侯國“不知天下之勢”而不助韓、魏杭秦之意。正由于六國都不能正視天下之勢,以致秦人得以東指而“天下追受其禍”。
末段再從各諸侯國著筆,闡明作者為其構(gòu)想的“自安之計”。當(dāng)時的天下之勢,一方面韓、魏不能單獨杭拒強秦,另一方面,山東各諸侯國又要借助韓、魏以巴秦。那最好的辦法就是山東諸國應(yīng)不惜代價去“厚韓親魏以摒秦”。這樣,就會出現(xiàn)另一種局面:秦人不敢越過韓、魏的土地遠攻齊、楚、燕、趙;而齊、楚、燕、趙也就能安居后方。一旦齊、楚、燕、趙能與韓、魏通力合作,相互支援,那秦國就不能有所作為。這確是當(dāng)時拯救六國危亡的良方。末尾筆鋒一轉(zhuǎn),回到冷酷的歷史現(xiàn)實:即六國決策者目光短淺,不識“天下之勢”,彼此“背盟致約,以自相屠滅”,以致“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突”,從而自食惡果,相繼**。文章截然而止,含不盡感慨。
全文緊扣“天下之勢”,縱論六國與秦爭天下中的成致得失,層層解剖,鞭辟入里,說透“自安之計”。而筆又一氣流注,曲折盡意。
蘇轍六國論原文及翻譯 (菁選3篇)(擴展4)
——《六國論》教案10篇
《六國論》教案1
一、學(xué)習(xí)目標:
(一)體會蘇洵明達而深湛的**見解。
(二)理清作者的思路,學(xué)習(xí)作者始終圍繞中心論點不蔓不枝地展開論述的方法。
(三)掌握重點實詞、虛詞的含義和用法及特殊語法現(xiàn)象,正確譯文。
1.實詞,如:弊(名)賂(動)虧(動)與(動)判(形) 數(shù)(名)事(動)道(名)厥(代)速(動)等。
2.虛詞,如:率 蓋 始 然則 向使 至于等。
3.古今義容易弄混的詞,如:其實 祖父 故事 至于等
4.名詞活用為動詞、名詞作狀語、省略句、被動句的翻譯等。
二、學(xué)習(xí)難點:
(一)在閱讀方面,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體會其嚴密的邏輯性是要點。
(二)在基礎(chǔ)知識方面,對一些句子的翻譯是難點。
如: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
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三、解題
1、六國
在我國歷史上,戰(zhàn)國是七雄爭霸的時代,為了獨占天下,國與國之間經(jīng)常進行戰(zhàn)爭!读鶉摗返牧鶉褪侵傅膽(zhàn)國七雄中秦國以外的齊、楚、燕、趙、韓、魏六個國家,它們都被秦國一個個地擊破而消滅了。
“論”是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xiàn)這種文體的特點。《六國論》既是談?wù)劻鶉?*的道理。
2、作者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讀詩書… …”),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代眉山(今四川眉山縣)人,人稱老蘇,與兒子大蘇(蘇軾)、小蘇(蘇轍)并稱三蘇后人有詩稱贊: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
四、寫作背景
作者所處的北宋**,******,對外卑躬屈膝,內(nèi)憂外患,始終不絕。北宋初期,西、北方邊患嚴重,自開國至英宗治年年間,宋和遼與西夏開戰(zhàn),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導(dǎo)致外交上的妥協(xié)投降,北宋為求茍安,年年割地納貢。而這樣沉重的負擔(dān),全落在百始頭上。**當(dāng)頭,矛盾尖銳,茍洵針對這樣的現(xiàn)實寫作此文,用于諷喻宋**。
五、讀課文正音
1、容易讀錯的字
弊在賂(lù)秦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ù)霜露 如棄草芥(jiè)
洎(jì)牧以讒誅 革滅殆(dài)盡
2、多音字
暴 bào 暴露 pù暴曬
與 yǔ 與其 yù 參與
為 wéi 行為 wèi 為了
燕 yàn 燕子 yān燕國
六、把握文章論證結(jié)構(gòu)
1.第1段,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本文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接著從正反兩個不同的角度,即“賂者”和“不賂者”,均受賂秦之害進行論證!百T秦”的國家因“賂秦”而“力虧”;不賂秦的國家因“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不賂者以賂者喪”。最后總結(jié),重申論點,“弊在賂秦”。
2.第2段以“割城”為例,論證“賂秦”之弊。
緊承第一個分論點“賂秦而力虧”寫韓、趙、魏三國把祖先艱難得到的土地輕易拱手送給秦國,而“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從而論證“弊在賂秦”的論點。
3.第3段,以“不賂者以賂者喪”的事實,進一步論證“弊在賂秦”。
緊承第2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文中寫齊、趙、燕三國雖“義不賂秦”,但“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從而論證“弊在路秦”的中心論點。
4.第4段承上啟下,提出“為國者”不要被敵國的“積威之所劫”的勸告。
5.第5段,借時諷世,借古喻今,諷諫北宋**改變妥協(xié)**,奮起抵抗。
將六國的情況與北宋情況作對比,證明六國力量遠弱于北宋,警告北宋**者不要重蹈六國**的舊事,點明本文主旨,即作者寫作本文的目的。
七、研習(xí)課文
(一)研習(xí)第一段:
1、落實重要詞句:
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六國互(交互,引申為相伴)喪,率(全,都,一概)賂秦耶
蓋(副詞,表猜測原因)失強援,不能獨完(形容詞作動詞,保全)
2、問題
(1)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2)從幾個方面說明這一中心論點的?
明確:A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 不賂者以賂者喪。
(3)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lǐng)全文,引發(fā)以下議論。
3、背誦第一自然段。
(二)、研習(xí)第二段:
1、重點詞語
秦以(相當(dāng)于“于”,在)攻取之外
較(比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這)/實(實際上)百倍
思厥(其)先祖(祖輩)/父(父輩) 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至于(到了……的結(jié)局)顛覆,理固(本來)宜(應(yīng)該)然
此言得(符合)之(上面的道理)
2、問題
(1)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2)本段從哪幾個方面說明賂秦的危害?
明確:A 以地事秦,導(dǎo)致了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刺激了貪欲和擴張的野心。 B 韓、楚、魏三國以地事秦求茍安而不得。
(3)本段的中心內(nèi)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小結(jié):文章開篇直接點出中心論點,緊接著分析六國破滅的原因一是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所以追根結(jié)底:弊在賂秦。
(三)、研習(xí)第三段:
1、重要詞句:
遷滅:古代滅掉一個國家,要遷走該國的傳國重器,如武王滅商,遷九鼎于洛邑。遷滅即**。下文的“革滅”,革是除舊,也是**的意思。
義(堅守正義,名作動詞用)不賂秦
斯用兵之效(功效)也
至丹以荊卿(表示對人的尊稱)為計
始速(招致,動詞)禍焉
向(先前)使(假使)三國名愛其地
勝負之?dāng)?shù)(命運),存亡之理(道理)
當(dāng)(應(yīng)當(dāng))與秦相較(抗衡),或未易量(估量)
2、**:
(1)找出段中表述齊國**的一句話。
明確:“與嬴而不助五國也。”
(2)比較燕趙兩國的相同點與不同點。
明確:共同點——形勢環(huán)境相同,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軍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不同點——對抗秦國的方式不同
燕**丹招募荊軻刺秦王招致禍患。
趙因李牧被讒言所害自毀長城。
(3)找出第一段中與本段意思吻合的一句話。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4)最后一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確:用“向使”引起假設(shè),總結(jié)六國情況,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shè)作鋪墊,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
齊讀本段。
(四)、研習(xí)第四段:
1、重要詞句
并力西向(進軍),則吾恐秦人食之(結(jié)構(gòu)助詞,無實義)不得下咽也。
為(治理)國者無(不要)使(讓自己)為(被)積威之所劫(脅迫、挾持)哉。
2、**:
(1)前一層與上一段末句有怎樣的關(guān)系?后一層有什么作用?
明確:上一段末句從消極方面來說,不該用什么策略;這一層從積極方面說該用什么策略。
以六國**作結(jié),自然引出一般性結(jié)論——歷史教訓(xùn)
“有如此之勢”——承上啟下
(2)作者在本段連用了兩個嘆詞,有什么作用?
明確:嗚呼——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國合力抗秦的主張。
悲夫——又回到歷史中,感嘆六國破滅的可悲結(jié)局,抨擊六國的**。提出“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才是賂秦之根源。
作用:表達作者對歷史的思考與感慨,起到連接作用,在歷史與現(xiàn)實間快速**轉(zhuǎn)移,引導(dǎo)讀者理清思路。
(3)最后一句語帶雙關(guān),請說明其含義。
明確:作者對歷史事實分析后的議論,明確了六國賂秦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切合當(dāng)時北宋**的實際情況,委婉地勸諭當(dāng)權(quán)者面對北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xié)**,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五)、研習(xí)第五段
1、重要詞句:
而猶(還)有可(可以)以(憑)不賂而勝之(秦國)之(的)勢。
茍(假如)以天下之大,而從(追隨)六國破亡之故事,是(這)又在六國下矣。
2、**:
(1)第五自然段在全文論述中起了什么作用?
明確:本段議論的基礎(chǔ)建立在作者自己對歷史事實的分析上,源于歷史,但又高于歷史,諷諫北宋**面對外來侵略不要重蹈歷史覆轍。
八、寫作特點:
1.借古諷今,切中時弊。
2.論點鮮明,論證嚴密。
3.語言生動形象(2段中的形象語言)
4.感情充沛,感染力強。
《六國論》教案2
作品定位
這是一篇史論,評議戰(zhàn)國時期六國對付秦國策略的得失,闡述了六國**的原因在于賂秦,賂秦必然資敵而弱己。文章以古喻今,借六國“賂秦”而亡,提醒**的人吸取這個歷史教訓(xùn),不要重蹈覆轍。閱讀這篇文章,應(yīng)該注意到作者并非單純評論史實,而是采用借古諷今之方法。
文脈梳理
六國論(結(jié)構(gòu))
第一節(jié)提出中心論點: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
——不賂者以賂者喪
論史(第二節(jié))論證分論點一: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
——韓魏楚三國賂秦而力虧
。ǖ谌(jié))論證分論點二:不賂者以賂者喪
——齊燕趙不賂而亡-諷今(第四節(jié))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申明政見
議論抒情——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無使為積威之所劫
。ǖ谖骞(jié))警告北宋**不要重蹈覆轍
借古諷今——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又在六國之下
資料展板
1、字音詞義
①率(shuài)賂秦:全都,一概。
、谒钾(jué)先祖父:這里相當(dāng)于“其”。
、郾(xīn)救火:柴草。
、鼙╬ù)霜露:暴露。
、菅啵▂ān)趙之君:燕國。
、掬╦ī):及,等到。
、吒餃绱╠ài)盡:副詞,將近。
、酁椋╳éi)國者:治理國家的人。
2.詞語積累
、偻僮
暴霜露,斬荊棘暴通曝,曬
暴秦之欲無厭厭通饜,飽,滿足
當(dāng)與秦相較當(dāng)通倘,倘使,表假設(shè)關(guān)系
理解通假字要注意如下兩點:
(1)通假字在文中運用假借意
如:厭不當(dāng)“厭惡”講,而應(yīng)理解為“滿足”,即饜為飽,引申為滿足
(2)讀音應(yīng)讀假借字音
如當(dāng)通倘,音tǎng莫讀暮音mù
、谧⒁庠~語的古今異義
(1)其實:即實際情況,較秦之所得,其實百倍,今義為“實際上”
(2)祖父:古義祖輩父輩如“思厥先祖父”今義:父親的父親。
智力:古義智謀和力量,如可謂智力孤危
顛覆:古義**,如“至于顛覆理固宜然”,今義翻倒,**。
、鄱嗔x詞理解:
或
。1)不定指代詞,有的人:或曰,不賂者以賂者表
。2)有時:一食盡粟一石
。3)或許: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相
(1)指代一方,他你我:相見恨晚
(2)觀看:伯樂相馬
(3)**,名詞:況于將相乎
(4)互相:當(dāng)與秦相較
以
(1)介詞,依靠,憑借
如:秦以攻取之外
。2)因為,由于
如:不賂者以賂者表
(2)用,拿,把
如:以地事秦
連詞,相當(dāng)于而
表目的,來:舉以于人
動詞:認為:以為神
1作家簡介
蘇洵(1009-1066),字明允,號老泉,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縣)人,宋仁宗慶歷七年,他27歲,因應(yīng)試不中,歸而盡焚前所為文,閉門讀書,遂通六經(jīng)、百家之說,終于形成自己的文章風(fēng)格。他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語言明白曉暢,議論雄辯有力,論文大多針對時政而發(fā),議論鋒利,說服力強,能切中時弊,深得歐陽修的賞識。蘇洵與他的兒子蘇軾、蘇轍并稱“三蘇”,屬于“唐宋八大家”之一,著作有《嘉佑集》。
2、寫作背景
北宋建國以后,契丹和西夏兩個國家,不斷進犯北宋邊境,**掠貨,西、北邊犯嚴重,自開國至英宗治*年間,宋軍和契丹軍西夏軍大小60余戰(zhàn),敗多勝少。軍事上的軟弱**,導(dǎo)致外交上的妥協(xié)投降,北宋**一直采用屈辱求和的**。到了蘇洵生活的時代,北宋每年都要向契丹和西夏交納歲幣、絹,以求茍安。針對這種現(xiàn)實,蘇洵深感憂慮,寫下了這篇《六國論》,借此諷勸當(dāng)朝**要以歷史上的六國**故事為鑒,不要重蹈覆轍。
3、體裁知識
論,是一種文體。古人言:“論者,議也!惫湃司驼撐牡膬(nèi)容可分為兩類,一是史論,二是政論,史論主要是評價歷史人物的的善惡和歷史事件的是非,而政論主要是針對當(dāng)世的時政發(fā)表看法和主張。
4、六國與秦的有關(guān)史實:
(1)韓魏楚以地賂秦的史實:
公元前290年,韓割武遂予秦。
公元前280年,楚割漢北及上庸予秦。
公元前275年,魏割溫予秦。
公元前273年,魏割南陽予秦。
(2)秦滅六國時間表:
公元前230年滅韓。公元前225年滅魏。
公元前223年滅楚。公元前222年滅趙、滅燕。
公元前221年滅齊。
整體感知
文章主旨
本文以高度概括的方式論述破亡的原因,說明了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的道理,又聯(lián)系現(xiàn)實**,借古諷今,諷諫北宋**應(yīng)以六國為鑒,不要為契丹、西夏的“積威之所劫”,文章在指出六國應(yīng)拋棄錯誤**的同時,又指出了正確的**,即“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這樣的構(gòu)想對當(dāng)時北宋朝廷同樣適用。蘇洵的憂國之心可見一斑。
文章結(jié)構(gòu)
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提出中心論點和兩個分論點。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兩個分論點:(1)賂秦力虧,破滅之道。(2)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論證中心論點。其中,第二段論述第一分論點,第三段論述第二分論點。
第三部分(第四、五段),結(jié)尾部分。第四段,作者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提出自己的政見。第五段,含蓄警告北宋**,引以為戒。
寫作特色
一,論點鮮明,論證嚴密
這篇文章一開頭就提出文章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第一段)。然后就論點的兩個方面進行分別論述,層層深入,反復(fù)論證:先論直接割地賂秦(指韓、魏、楚三國),則“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第二段)。證明了分論點一:“賂秦而理虧,破滅之道”。繼論齊、燕、趙三國雖然沒有割地賂秦,但是賂秦的國家既然相繼**,那么他們失去強有力的支援者,也就不不免于**,這就是所謂“不賂者以賂者喪”,仍是“弊在賂秦”(第三段)。然后又從反面說,指出六國如果不賂秦,團結(jié)天下的才并力抗秦,那么秦國人就不可能**無事;指出六國之亡,是由于被秦國的積威所嚇倒(第四段)。最后說六國都是諸侯之國,他們?nèi)绻毁T秦而起來抗秦,還有獲得勝利的可能,那么當(dāng)今宋朝堂堂的天下大國,那就更沒有重蹈六國**覆轍的道理了(第五段)。這篇文章脈絡(luò)很清楚,結(jié)構(gòu)極為完整。
二,語言生動,富于情感:
不僅具有一般議論文用詞準確、言簡意賅的特點,尤其是用語生動形象,富有情感。1、在論證中穿插有生動的描述,如:“思厥先祖父……如棄草芥”!敖袢崭钗宄恰缓蟮靡幌χ矊嫛迸c“起視四境,秦兵又至矣”。2引古人之言來形象地說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來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3、文章的字里行間飽含著作者的感情。文章不時有“嗚呼”“悲夫”等感情強烈的嗟嘆,就是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也洋溢著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事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贊賞,對“用武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憤,都溢于言表,有著強烈的感染力,文章以理服人,以情感人,而且文章還運用對偶、對比、比喻,引用、設(shè)問等多種修辭手法,不僅章法嚴謹,而且富于變化。,縱橫恣肆,起伏跌宕,具有雄辯的力量和充沛的氣勢。
鑒賞要點
一、文章論證相當(dāng)嚴密,脈絡(luò)清晰,閱讀時應(yīng)首先理清文章思路。
二、語言生動,富于情感,需認真加以揣摩。
文本展示
課文第一段
內(nèi)容講析
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觀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論點的提出簡潔明了,立場鮮明。作者先否定作為戰(zhàn)敗理由的兩點“兵不利”“戰(zhàn)不善”,把矛頭直接指向當(dāng)權(quán)者,沒有絲毫妥協(xié),接著提出自己的觀點“弊在賂秦”。賂秦導(dǎo)致的后果是“力虧”,“力虧”的結(jié)果自然是國家的破滅。為了是文章更加無懈可擊,作者用一“問”一“答”的形式,提出第二個分論點。兩個分論點提出的方式不同,第一個是前問的自然深化,第二個則顯得靈活,生動。最后,作者回應(yīng)上文,再次重申論點,斬釘截鐵,不容置疑。
重點指津
1、文章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接著又提出兩個分論點,你認為有必要嗎?
2、清代的儲欣在《唐宋十大家全集錄》中說“老泉(蘇洵)論六國之弊在賂秦,蓋以規(guī)宋也。故言激切而淋漓。”試加以分析。
3、“弊在賂秦”在一段中出現(xiàn)兩次,我們卻沒有重復(fù)之感,為什么?
【①率(shuài)賂秦:全都,一概。
②思厥(jué)先祖父:這里相當(dāng)于“其”。
、郾(xīn)救火:柴草。
、鼙╬ù)霜露:暴露。
、菅啵▂ān)趙之君:燕國。
、掬╦ī):及,等到。
、吒餃绱╠ài)盡:副詞,將近。
⑧為(wéi)國者:治理國家的人。
2.詞語積累
、偻僮
暴霜露,斬荊棘暴通曝,曬
暴秦之欲無厭厭通饜,飽,滿足
當(dāng)與秦相較當(dāng)通倘,倘使,表假設(shè)關(guān)系
理解通假字要注意如下兩點:
(1)通假字在文中運用假借意
如:厭不當(dāng)“厭惡”講,而應(yīng)理解為“滿足”,即饜為飽,引申為滿足
(2)讀音應(yīng)讀假借字音
如當(dāng)通倘,音tǎng莫讀暮音mù
②注意詞語的古今異義
(3)其實:即實際情況,較秦之所得,其實百倍,今義為“實際上”
(4)祖父:古義祖輩父輩如“思厥先祖父”今義:父親的父親。
智力:古義智謀和力量,如可謂智力孤危
顛覆:古義**,如“至于顛覆理固宜然”,今義翻倒,**。
③多義詞理解:
或
。4)不定指代詞,有的人:或曰,不賂者以賂者表
。5)有時:一食盡粟一石
。6)或許: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相
(1)指代一方,他你我:相見恨晚
(2)觀看:伯樂相馬
(3)**,名詞:況于將相乎
(4)互相:當(dāng)與秦相較
以
。3)介詞,依靠,憑借
如:秦以攻取之外
。2)因為,由于
如:不賂者以賂者表
。4)用,拿,把
如:以地事秦
連詞,相當(dāng)于而
表目的,來:舉以于人
動詞:認為:以為神
分析:李楨這篇史論,提出了個人的獨到的見解,他把宋二蘇氏的《六國論》的觀點概括為六國的**是因“不知堅守縱約”并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認為六國的**是“以其暴”,在他看來,“彼六國者皆欲為秦所為,未同專以罪秦也”。而東方諸侯之國沒有能“愈于秦”但是“其溺于攻伐,習(xí)于虞詐,強食而弱肉者,視秦?zé)o異也”。結(jié)果招致兵連禍結(jié),曾無歲月。又“終不克為秦所為”最后必然是“以卒自弱,而致秦滅”。李楨的史論,分析精當(dāng),論證嚴密,在質(zhì)樸的語言中表達對*的強烈憎惡只之情。
【思考與探究】
李楨的《六國論》和蘇洵的《六國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六國**的原因,你同意誰的看法?也可提出你自己的觀點,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文本展示
文章第二、三段
內(nèi)容講析
第二段說明以地事秦,無異于自取**。文章擺出事實,以秦受賂所得的土地與侵占所得和六國賂秦割地的事實進行對比,進一步說明,六國因賂秦而力虧。觸目驚心,無可反駁。進而歸納,作者指出“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一個“固”,起強調(diào)作用,感情強烈。
接著,又從諸侯割地自安的心理入手,進行分析。首先,追溯歷史,寫諸侯賂秦的情形和結(jié)果,說明乞秦和適得其反,只能助長秦的侵略野心,造成顛覆的下場!氨┧,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與“舉以予人,如棄草芥”相對照,極力寫祖先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和子孫割地之輕易,點出了賂秦的弊病!敖袢眨骸薄懊魅铡秉c出割地之多,之快。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即使這樣頻繁割地,卻求一夕安穩(wěn)而不可得。其次是引用古人的話證明道理,形象地說明賂秦的危害。由此就賂秦的國家(韓、魏、楚)**的原因進行分析論述,有理有據(jù),確鑿有力地證明了中心觀點。
第三段從第二個方面(“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論證六國破滅的原因。先指出了齊國**的原因是:“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焙笥株U釋燕、趙兩國**的具體原因是其本身的錯誤,這兩個國家與齊國不同,沒有“與嬴而不助五國”,而是“義不賂秦”,敢于用兵抗秦,但終于“戰(zhàn)敗而亡”,原因不僅在于燕、趙本身的錯誤,即燕“以荊卿為計”,趙“牧以讒誅”“用武而不終”,還在于“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孤立無援,于是**也就“誠不得已”。
要點指津:
1、第二段主要論述“賂秦而力虧”的,文章從哪幾個方面進行對比論證的?
2、齊國和燕、趙兩國為什么**?
明確:1、(1)數(shù)量上比較,賂而得者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2)難易比較。祖先得土地之難,子孫送土地之易。(3)賂秦的心理與秦的欲望,為求一夕安寢奉之彌繁,可侵之愈急。
2、齊,與贏而不助五國。燕,以荊卿為計。趙,用武不終也。
【閱讀延伸】
名二子說
蘇洵
輪、輻、蓋、軫,皆有職乎車;而軾獨若無所為者。雖然,去軾吾未見其為完車也。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
天下之車莫不由轍,而言車之功,轍不與焉。雖然,車仆馬斃,而患不及轍。是轍者,善處乎禍福之間也。轍乎,吾知免矣。
【賞析】本文非常有趣味,是論說蘇洵給兩個兒子取名的原因的。
文章先說,車上的各個部位各司其職,都是車子不可或缺的部分,好像只有“軾”沒有什么作用。但“軾”并非真的沒有用,它是露在外面用作扶手的橫木,可扶以遠瞻,因此蘇軾字“子瞻”。車軾的突出特點是露在外面,蘇洵說:“軾乎,吾懼汝之不外飾也!钡拇_,蘇軾一生豪放不羈,鋒芒畢露,確實“不外飾”,結(jié)果屢遭貶斥,“烏臺詩案”險些喪命。
“轍”是車輪碾過的軌道,自然也屬于車外之物,既無車之功,也無翻車之禍,所以“善處乎禍福之間”。蘇轍一生*和淡泊,在當(dāng)時激烈的****中,雖然也曾遭貶,但終能免禍,得以安度晚年。
這篇文章簡析了車各部位的作用,進而分析了蘇軾兄弟的性格,***,也有擔(dān)心。
【思考與探究】用現(xiàn)代漢語,概括一下蘇軾兄弟的性格。
答:蘇軾,鋒芒畢露,不善于掩飾。蘇轍,處事*穩(wěn),明哲保身。
閱讀下面一首詩,按要求答題:
。20xx年高考題)對下面這首宋詩的賞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牵?/p>
約客
趙師秀
清明時節(jié)家家雨,青草池塘處處蛙。
有約不來過夜半,閑敲棋子落燈花。
A.前兩句寫出了時令特色和地方氣息,從側(cè)面透露出詩人在靜候友人來訪時的感受。
B.第三句點題,以“夜半”說明詩人在久久等待,但約客未至,卻只聽到陣陣的雨聲蛙聲。
C.第四句描寫了“閑敲棋子”這一細節(jié),生動地表現(xiàn)出此時閑適恬淡的心情。
D.全詩通過對環(huán)境人物動作的渲染,描寫詩人雨夜等候客人的情景,含蓄而有韻味。
【分析】本題重點是考查考生鑒賞詩歌作品的主旨、表現(xiàn)形式及意境,能力層級為E級。本詩作者趙師秀(?-1219年),南宋詩人。字紫芝,號靈秀,永嘉(今浙江溫州)人,著有《趙師秀集》,是南宋后期“永嘉四靈”之一。
這首詩中的“黃梅”、“雨”、“池塘”、“蛙聲”,寫出了江南梅雨季節(jié)的夏夜之景詩人在這樣的雨夜約客下棋,但友人尚未出現(xiàn),他只得靜靜等候,可見選項中A項是對的。第三句“有約不來過夜半”,夜深不寐足見詩人期待之久,希望之殷,期待的是約客的叩門聲,但聽到的卻是一陣陣的雨聲和蛙聲,可見B項也是對的。全詩對撩人思緒的環(huán)境及“閑敲棋子”這一細節(jié)動作的渲染,既寫了詩人雨夜候客的情景,又描述了約客未至的一種悵惘心情,真是形神兼?zhèn)洹_@樣看來,D項也是對的。同時我們也可通過“閑敲棋子”這一細節(jié)描寫,結(jié)合詩中所寫的黃梅雨夜、蛙聲鼎沸、夜半燈下、一人孤坐的詩歌意象,來體味詩歌內(nèi)在的藝術(shù)意境:約客久候不到,詩人百無聊賴之際,還下意識地將黑白棋子在棋盤上輕輕敲打,震落燈花,這種貌似閑逸的“閑敲”哪有什么閑呢?更是入木三分地襯出詩人的煩躁、失望、焦灼的心情。]
而C項故意反說,答案即為C。
由此可見,分析詩歌蘊涵的思想感情,要結(jié)合整首詩歌的主旨和意境來體味。
全腦過關(guān)訓(xùn)練
1、文學(xué)常識題: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眉共比高。”這首詩中的“一門三父子”指的是:
A.班彪、班固、班昭B.蘇洵、蘇軾、蘇轍
C.曹操、曹丕、曹植D.杜甫、杜牧、杜荀鶴
2、下列句子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項:
A.暴秦之欲無厭B.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C.諸侯之所**.失其所與,不知
3、解釋下列詞語的古義:
A.弊在賂秦B.非兵不利C.率賂秦耶
D.其實百倍E.與嬴不助五國也F.始速禍焉
G.可謂智力孤危H.六國破亡之故事
L.思厥其先祖父M.是又在六國下
4、默寫課文句子:
。1),。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
。2)思厥先祖父,
。
。3)古人云:。
。4)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
。
5辨析下列各組句中加線詞的詞義:
非①覺今是而昨非
、诜怯兄倌崮灾t
③非抗于九國之師
、芊潜焕瑧(zhàn)不善
或①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②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郛(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芤皇郴虮M粟一石
同步閱讀
《六國論》(節(jié)選)
蘇轍
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之諸侯,藕之以弊其西,故莫于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刹槐!
《六國論》(節(jié)選)
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著急道也;蛟唬骸傲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6、比較這兩篇文章的觀點有什么不同?
答:
7、蘇轍文中“因得以自完其間”的“完”字的含義與下列哪一句的“完”字相同:
A.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
B.余購三百盆,皆病者,無一完者
C.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D.豈見覆巢之下復(fù)有完卵乎
8、蘇轍的文中一句“致使秦人得伺其隙”中的“得”字的含義與下面哪一句中的“得”字相同:
A.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
B.誠不得已
C.此言得之
D.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9、蘇轍文中“故莫厚韓親魏以擯秦”中的“以”與下面哪一句中的“以”字意義用法相同:
A.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獲城
B.嘗以十倍之?dāng),百萬之師
C.君臣固守,以窺周室
D.不賂者以賂者喪
10、下列四句中不同的一句是:
A.不賂者以賂者喪
B.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C.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
D.五國既喪,齊國亦不免矣
課外拓展
閱讀〈趙廣漢傳(節(jié)選)〉做文后練習(xí)
(趙)廣漢為人強力,天性精于吏職。見吏民,或夜不寢至旦。尤善為鉤距,以得事情。鉤距者,設(shè)欲知馬賈,則先問狗,已問羊,又問牛,然后及馬,參伍其賈,以類相推,則知馬之貴賤不失實矣。唯廣漢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ぶ斜I賊,閭里輕俠,其根株窟穴所在,及吏受取請求銖兩之奸,皆知之。長安少年數(shù)人會窮里空舍謀共劫人,坐語未訖,廣漢使吏捕治具報。富人蘇回為郎,二人劫之。有頃,廣漢將吏到家,自立堂下,使長安丞龔奢叩堂戶曉賊,曰:“京兆尹趙君謝兩卿,無得殺質(zhì),此宿衛(wèi)臣也。釋質(zhì),束手,得善相遇,幸逢赦令,或時解脫!倍梭@愕,又素聞廣漢名,即開戶出,下堂叩頭,廣漢跪謝曰:“幸全活郎,甚厚!”送獄,敕吏謹遇,給酒肉。至冬當(dāng)出死,豫為調(diào)棺,給斂葬具,告語之,皆曰:“死無所恨!”
★選自班固《漢書》
1選出詞義解釋錯誤的一項()
A廣漢為人強力強力:強大的力氣
B釋質(zhì),束手束手:自縛其手
C或時解脫解脫:**刑罰
D參伍其賈參伍:錯綜比較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詞語在文中的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相同的一項()
A以得事情B及吏收取請求銖兩之奸C二人驚愕D得善相遇
3比較下列四組句子中的畫線的點字,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組()
A或夜不寢至旦或時解脫
B尤善為鉤距豫為調(diào)棺
C然后及馬他人效者莫能及也
D以得事情以類相推
4文章用了形象的比喻介紹了鉤距之法,請概括“鉤距”一詞得含義
答:——————————
5在兩次捕捉盜賊過程中,那些句子是表現(xiàn)趙廣漢辦案神速的?
答:——————————
6下列敘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
A趙廣漢善用鉤距之法,表明他是一個機警聰穎的干吏。
B全文運用正面敘述、側(cè)面烘托的手法,勾勒了一個精于吏職、辦案神速的封建官吏形象。
C趙廣漢與二劫持者的對話,語言十分精練,他緊緊抓住二劫持者的心理,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后兩人投案自首。
D文中“蘇回為郎”的“郎”是官職,“京兆尹趙君謝二卿”中的“卿”則不是。
7把下列句子譯成現(xiàn)代漢語
。ǎ保┪◤V漢至精能行之,他人效者莫能及也
。ǎ玻┬一钊,甚厚
參***:
1、B.2、C.3、A.弊病,錯誤;B.兵器;C.全都,一概D.那實際上;E.親附,親近;F.招致;G.智謀,力量;L.舊事;M.這。
4、(1)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
(2)暴霜露,斬荊棘,以得尺寸之地。
。3)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4)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5、非:①錯誤,不對;②沒有;③不;④不是。或:①有的人;②有的……有的……③或許,也許;④有時,偶或。6、兩人的論述角度不同,觀點也不相同,蘇洵認為“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而蘇轍認為“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
7、C(A.使……完整;B.完好,健壯;C.保存完好;D.完整。)
8、B(A.得到;B.能、能夠,可以;C.適宜,得當(dāng);D.應(yīng)當(dāng),必須)
9、C(A.憑介詞;B.用,拿,介詞;C.順承連詞,當(dāng)“來”講D.因,介詞。)
10、B不同,為判斷句,其余為一般陳述句。
課外拓展答案:
1A"強力"應(yīng)為“剛強有毅力”2C事情:事情的**;請求:接受別人的囑托替人辦事;相遇:對待
3DA項第一個“或”的意思是“有時”,第二個為“或許”;B項“為”的意思分別是“使用”(動)和“給”(介)C項“及”分別為“到”、“比得上”。D項都用在表目的復(fù)句中,可譯為“來”
4反復(fù)**取證,比較推理得方法
5坐語未訖,廣漢使吏捕治具服;有頃,廣漢將吏到家。
6C“對話”、“投案自首”不妥。
7只有趙廣漢能夠運用得很精妙,那些仿效他(這種做法)的人都比不上他。(“精”,精妙!爸辆睘椤斑\用的很精妙”)
幸虧你們保全了郎官的性命,承蒙厚意。(“幸”,幸運。“全活”是“保全”之意!昂瘛,宜作“厚意”解。
《六國論》教案3
學(xué)習(xí)目標:
1.誦讀課文,理清思路。
2.了解六國破滅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今的意圖,培養(yǎng)中學(xué)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熱情。
教法設(shè)計:誦讀法、分析討論法
教學(xué)步驟:
一、檢查預(yù)習(xí):
(一)說出下列各句中加點字的含義。
1.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武器
2.六國互喪,率賂秦耶。 交替、一個接一個全都
3.思厥先祖父。 他們
4.子孫視之不甚惜。 看待
5.與贏而不助五國。 親附、親近
6.始速禍焉。 招致
7.洎牧以讒誅。 等到、及
8.向使三國各愛其地。 愛惜
9.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10.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 幾乎
11.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 使.……退卻
(二)找出文中古今異義詞,并說出其含義。
1.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 它的實際數(shù)量
2.思厥先祖父。 祖輩、父輩
3.至于顛覆,理固宜然。 以致、以至于
4.后秦擊趙者再。 兩次
5.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智謀、力量
6.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 舊事、前例
7.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 可以 憑、憑借
(三)說出下列句式特點。
1.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判斷句
2.洎牧以讒誅/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被動句
3.趙嘗五戰(zhàn)于秦 介詞結(jié)構(gòu)后置
4.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 定語后置
二、新課研討:
(一)1.(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己過。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鏡矣!”如何以史為鏡,關(guān)鍵在于發(fā)現(xiàn)錯綜復(fù)雜的歷史事實之間的內(nèi)在聯(lián)系,理出導(dǎo)致**興替的中心線索,才能達到借鑒史實、古為今用之目的。歷史上戰(zhàn)國七雄,何以演變?yōu)榍匾恢Κ毿悖铱刺K洵是如何抽絲剝繭、層層剖析的。)
請齊讀全文,思考文中哪句話概括了六國破滅的原因?
明確:“弊在賂秦”是六國**的原因。作者排除“兵”“戰(zhàn)”原因,歸結(jié)到一個字“賂”上。開門見山地提出中心論點,總領(lǐng)全文,綱舉目張。
2.明確中心論點之后,作者是從哪兩個方面加以論述的?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后,接著從兩個方面簡要地闡釋論點,一是從賂秦的國家說――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二是從不賂秦的國家說――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兩點既是對中心論點的闡釋,也是分論點。最后一句,回應(yīng)開頭,重申論點。(生讀第一段,讀出觀點鮮明,肯定語氣)
《六國論》教案4
一。簡介時代背景
1。作者簡介:
蘇洵(1000─1066)字明允,號老泉,宋朝眉山人。與他兩個兒子蘇軾、蘇轍合稱“三蘇”,成為文學(xué)史上著名人物,“唐宋八大家”中他一門就占了三人。*老總曾有詩稱贊: “一門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蘇洵長于散文,善用比喻。他十分關(guān)心**,論文大多針對時政而發(fā),議論鋒利,切中時弊,說服力強,著作有《嘉佑集》。據(jù)說蘇洵27歲因應(yīng)試不中,焚去以前所寫文章,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潛心鉆研,終于形成自己文章的風(fēng)格。由于他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語言曉暢,雄辯有力,深得歐陽修的賞識。嘉 年間,歐陽修把蘇洵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師,文人竟相模仿。因此,他命名自己的文集為《嘉佑集》。本文選自《嘉佑集》中的《權(quán)書》,原題為《六國》,一般選本改作《六國論》。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唐宋散文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三蘇”、曾鞏
2。寫作目的:
本文是為反對北宋**用重賂屈服于外族而寫的。當(dāng)時,契丹( 后稱“遼”我國東北****)、西夏(我國西北****)經(jīng)常入侵,北宋**者沿用妥協(xié)**, 向他們納銀輸絹,以求茍安。作者寫這篇文章,論六國**之道,諷諫宋**以六國為鑒戒,不為外族“積威之所劫”,要“禮天下之奇才”,上下團結(jié)一心,抵御外侮,以維護和鞏固宋**的**。
3。題解:
“六國論”是倒裝省略句,是“論六國**的根本原因”。 “論”是古代散文的一種文體,以論證為主,要求善于析理,析理愈透愈精,就愈能體現(xiàn)這種文體的特點。
二、全班朗誦課文,注意讀準字音。
賂lù秦 率shuai賂秦耶 小則獲邑yì 思厥jué先祖父 暴pu霜露 暴bào秦之欲 洎jì牧 殆dài盡 當(dāng)tāng與秦相較 或未易量liàng 食之不得下咽yān 為wei…所…
三。研習(xí)新課
1。誦讀第1段。
**:
(1)全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
明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2)問:從幾個方面說明這一中心論點的?
明確:a 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b 不賂者以賂者喪。
。3)問: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確:提出中心論點,總領(lǐng)全文,引發(fā)以下議論。
2。誦讀第2段。
**:
。1)問:能不能用一句話概括第二自然段的中心意思?在第二段中找出。
明確:“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2)問:本段從哪幾個方面說明賂秦的危害?其中用了多少個對比?
明確:a以地事秦,導(dǎo)致了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刺激了貪欲和擴張的野心。
b 韓、楚、魏三國以地事秦求茍安而不得。c、“得”與“失”,“難”與“易”、“有限”與“無厭”。
。3)、問:引用古人的話來進行論證觀點,這是一種什么論證方法?在這里有什么作用?
明確:引證法,作用:既對上文的論證起到了補充說明,又能很好的收束全文,運用比喻論證,形象生動,深入淺出,通俗易懂,增強了說服力。
。4)問:本段的中心內(nèi)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誦讀第3段。
提示:上段分析韓、魏、楚三國是合著說的,它們**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這段分析齊、趙、燕三國是分開說的,它們的**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
(1)問:齊國**的原因是什么?哪一句是照應(yīng)開頭“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句話的?作者對齊持怎樣的態(tài)度?
明確:a、“與贏而不助五國”“五國既喪,齊亦不免”b、“五國既喪”c、從“與贏”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評態(tài)度。
。2)問:作者對燕、趙持怎樣的態(tài)度呢?贊揚什么?批評什么?這二者是這二國**的原因,但從根本上說,是怎樣的原因?
明確:a有贊揚,有批評。B贊揚以武力對抗的**。c批評燕用刺客計,批評趙錯殺良將。
d這二者是這二國**的原因。E智力孤危
《六國論》教案5
教學(xué)目標
1.知識目標:積累文中出現(xiàn)的重要文言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
2.能力目標:梳理文本思路結(jié)構(gòu),培養(yǎng)學(xué)生自主學(xué)習(xí)和合作探究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體會作者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增強學(xué)生的愛國熱情和強烈的責(zé)任感。
教學(xué)重點和難點
重點:積累文言詞語,理清文章思路。
難點:體會借古諷今的寫作手法。
教學(xué)方法:誦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xué)**:多**
教學(xué)過程
(一)視頻導(dǎo)入:
播放《秦始皇》電視劇中秦國**六國的片段視頻。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意味著持續(xù)五百多年的群雄爭霸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終結(jié)。請同學(xué)們根據(jù)自己所學(xué)知識,說說曾經(jīng)稱雄一時的韓、魏、楚、趙、燕、齊六個諸侯國,為什么會在短短十年的時間里相繼**?
……
現(xiàn)在,我們來學(xué)習(xí)《六國論》,看看一千多年前的文學(xué)家蘇洵的觀點是什么。(板書:六國論)
(二)梳理積累
互助討論學(xué)習(xí)。全班學(xué)生按四人一組分成若干個小組,先組內(nèi)交流、討論、解決課前預(yù)習(xí)時遇到的文言詞句方面的問題。小組還有沒弄明白的問題,再提出來師生一起討論解決。
翻譯下列句子。提醒學(xué)生圈點句中的重要詞語,注意特殊的文言句式。
1.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2.為國者無使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哉。(被動句、省略句)
3.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
4.思厥先祖父,暴(于)霜露。(省略句)
(三)誦讀課文,理清論證思路
**誦讀課文,并快速閱讀文后賞析。思考并回答問題。
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作者如何提出論點的?
明確:本文的論點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弊在賄秦”。 開門見山提出中心論點。
2.**:作者從哪幾個方面論述這一中心論點的?這樣寫有什么好處?
指名朗讀第一自然段
明確:一是“賄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分論點一),這是從賄秦的諸侯國來說的;二是“不賄者以賄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分論點二),這是從不賄秦的諸侯國來說的。 其作用是,總領(lǐng)全文,引發(fā)以下議論。
3.既然如此,賂秦的是哪幾國呢?試據(jù)課文回答。
據(jù)“燕趙之君……”和“齊人未嘗賂秦”,可知“賂秦”僅指韓、魏、楚三國而言。)
為什么作者不指名呢?(這是史實,盡人皆知,無須指名。)
4.哪一段是論證賂秦的危害?作者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從哪些方面展開論證的?
明確:第二段針對“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這個分論點進行論證。(齊聲朗讀第二段);
作者運用了對比論證:
(1)以地事秦,導(dǎo)致了敵我雙方力量對比的變化,刺激了貪欲和擴張的野心。
(2)韓、楚、魏三國以地事秦求茍安而不得。
賂秦的危害是:“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5.齊國未嘗賂秦,燕、趙兩國也“義不賂秦”,可為什么也**了?
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的自身原因是:燕“以荊卿為計”,惹火燒身;趙“牧以讒誅”,自取。而蘇洵認為的根本原因是:“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孤立無援,其**是“誠不得已”。
6.假如蘇洵是戰(zhàn)國時韓、魏、楚、齊、燕、趙六國的謀臣,你認為他會采取什么策略來對抗秦國,而保全自己?試結(jié)合文章作答。
明確:(1)“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
(2)以賂秦之地封謀臣,禮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
(3)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
(三)合作探究,討論文本。
再讀文本,分組討論:
1.你同意蘇洵關(guān)于六國**的觀點嗎?試結(jié)合課文和相關(guān)知識談?wù)勀愕目捶ā?/p>
(1)六國君主中了秦國的****的詭計,不能“合縱”聯(lián)合抗秦。
(2)六國之間互相侵奪以及六國與秦的頻繁戰(zhàn)爭,造成六國壯年勞動力的大量**,使生產(chǎn)力遭到嚴重破壞。
(3)秦國具有雄厚的經(jīng)濟力量和優(yōu)越的物質(zhì)條件,能**連年對外戰(zhàn)爭。
(4)**乃人心所向,老百姓厭倦了幾百年的混戰(zhàn)。
……
從歷史事實來看,六國破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個很復(fù)雜的問題,并非像蘇洵所論述的那樣簡單。
2.你認為作者有什么樣的寫作意圖? 你是從何得知的?試結(jié)合文本和時代背景進行分析。
明確:從課文第五段和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可知,諷諫北宋**面對外來侵略不要重蹈六國**的歷史覆轍,這是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即是本文的主旨。作者將六國的情況和北宋的情況作對比,六國力量雖然比秦弱小,“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而北宋現(xiàn)在****,力量強大,來勸諫宋**改變妥協(xié)**,奮起抵抗才是唯一出來。這是一種借古諷今的手法。
(五)拓展延伸
對于六國的**,古今學(xué)者進行過許多分析和探討,請同學(xué)們認真閱讀下面文段,并回答問題。
夫韓、魏不能獨當(dāng)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以自完于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當(dāng)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為天下出身以當(dāng)秦兵;以二國委秦,而四國休息于內(nèi),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yīng)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為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敗約,以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宋]蘇轍《六國論》)
六國皆欲為秦之所為,而秦獨為之,而遂焉者,所謂得天助云爾。嗟夫!自春秋以來,兵禍日熾;迄乎戰(zhàn)國,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愛民甚矣,豈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驅(qū)無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終劉于虐乎?其必不爾矣!是故秦不極強,不能滅六國而帝,不帝,則其惡未極,其惡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與六國之自為之也。后之論者,何厚于六國,而必為之圖存也哉!([明]劉楨《六國論》)
讀了上述兩段選文,你有何感想?試結(jié)合所學(xué)知識,說說你對六國**的看法。
(六)作業(yè)布置
課后,請同學(xué)們查閱相關(guān)資料,以“也談六國**”為題寫一篇議論文。
附(一):板書設(shè)計(略)
課堂實錄
師:“一門詞客三父子”,這在我國文學(xué)史上是極其罕見的。除蘇氏父子兒只有魏晉時期的曹氏父子三人。而父子三人的文章同寫一題的,除蘇氏父子外,再也找不出第二例了。這確實是一個非常獨特的現(xiàn)象。
蘇詢的《六國論)認為六國破滅的原因是賂秦。作者是怎樣提出這個觀點的?
生:開門見山。
師:對。是開門見山!,F(xiàn)在我們一起來背誦蘇詢《六國論)的第一段。
生:齊背。)
師:現(xiàn)在大家快速地默讀發(fā)給大家的材料,找出體現(xiàn)文章觀點所在的段落,并明確蘇軾、蘇轍二人的觀點是什么。
(生:默讀。)
(師:巡視。6分鐘。)
師:好,請暫!,F(xiàn)在哪位同學(xué)能告訴我,能體現(xiàn)蘇拭《六國論》觀點的句子在文章的第幾段?
生:在第一段。
師:第一段的什么位置?
生:在第一段的結(jié)尾。
師:請你大聲地念一遍。
生:“吾考之世變,知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以速亡者,蓋出于此,不可以不察也!
師:準確他說,應(yīng)是“六國之所以久存,而秦之所以速亡者,蓋出于此!贝蠹艺J為如何?
生:對。
師:好。你請坐。
句子中的“此”,具體地指代什么?××你說。
生:我認為應(yīng)指代上一句的“鋤而盡去之,則是無道也。”
師:“鋤而盡去之”中的“之”,又指代什么呢?
生:應(yīng)該是這段所說的“士”。
師:XX說的對不對呀?
生:(齊答)對。
師:那么,對“士”這類人正確的做法應(yīng)該怎樣?
生:(齊)“區(qū)處條理,使各安其處”。
師:好,F(xiàn)在我們來看蘇轍(六國論)認為六國“不免于**”的原因,亦即本文的論點在哪里?××,你來試試。
生:也在第一段的結(jié)尾處,就是“當(dāng)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師:蘇轍這里所說的“當(dāng)時之士”中的“士”,是和蘇軾文中“皆爭養(yǎng)土”中的“士”是一回事嗎?
生:我想應(yīng)該不是。
師:那“當(dāng)時之士”中的“士”具體是指代什么呢?
生:好象是這段開頭說的“天下諸侯”。
師:不是“好象”,就是“天下諸侯”。而前篇“爭相養(yǎng)士”中的“士”是一個特殊的階層,這個階層中的人都各有專長,相當(dāng)于我們現(xiàn)在所說知識分子。
好。現(xiàn)在我們來作一個小結(jié)。如果說蘇詢認為“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在于韓、魏、楚三國“賂秦”的話,那么,蘇轍則認為六國“不免于**”的原因在于天下諸烽“不知天下之勢”。這個“勢”,一指韓、魏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韓、魏塞六國之沖,而蔽山東之諸侯”;二指天下諸侯“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莫知厚韓、親魏以擯秦”。而蘇軾在他的文章中則兼顧兩個方面,一是六國久存,二是秦**速亡。其關(guān)鍵在于是否能正確的對待知識分子。簡言之,老蘇談“賂秦”,大蘇談“養(yǎng)士”,而小蘇談“明勢”。
下面,我們再來看這兩篇文間是如何分析問題的。除第一段外,兩篇文章都各有三段文字對論點進行分析。請同學(xué)們快速地默看一遍。
(生:默讀課文。6分鐘)
師:差不多了吧?我們先看大蘇是如何分析的。××同學(xué),你來說說看。
生:第三段是從秦的角度來分析的。
師:請談具體點,秦對“四人者”(知、勇、辯、力)采取什么措施?
生:殺。
師:對。文中有“墮名城,殺豪杰”的句子。接下去是什么?
生:“散而歸田畝”。
師:“散而歸田畝”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讓四種人分散,回家鄉(xiāng)種地。
師:導(dǎo)致什么后果?
生:陳涉**。
師:是不是可以這樣說:秦對四種人不是殺就是分散他們,不任用他們,從而對他們失去**,總之是處置不當(dāng),最終導(dǎo)致他們不甘“老死于布褐”便挺而走險,****。
生:是這樣。
師:那第二段呢?
生:……
師:好,你請坐。誰來補充?
生:我認為第二段應(yīng)是真面論述。只是重點在說“**”,說“六國”的少一些。
師:是這樣。第三段從反面論述較詳,第二段說到六國的就相對簡略,結(jié)尾有一句是說結(jié)果的,是哪一句?
《六國論》教案6
一、以學(xué)生活動為主,提供能讓學(xué)生充分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努力實現(xiàn)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個維度教學(xué)目標的**。
二、突出學(xué)生學(xué)習(xí)的自主性,通過自主學(xué)習(xí)與合作探究,培養(yǎng)文言文學(xué)習(xí)的能力。既重過程又重結(jié)果;既研學(xué)傳統(tǒng)內(nèi)容,又體現(xiàn)新課改精神。
三、適當(dāng)運用多**。
學(xué)習(xí)目標
。ㄒ唬┲R與能力
熟讀課文,疏通句義,掌握字、詞、句方面的文言知識要點。
學(xué)習(xí)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對比方法逐層論證的方法。
。ǘ┻^程與方法
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推斷字義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和方法
。ㄈ┣楦袘B(tài)度價值觀
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寫作目的。教學(xué)方法點撥、答疑、導(dǎo)引、講解主要步驟 四步兩場:四步:一是導(dǎo)入新課,自主感知課文;二是互相質(zhì)疑解疑,相互合作學(xué)習(xí);三是探究討論,學(xué)習(xí)論證藝術(shù);四是理解寫作意圖,小結(jié)課文。重點在“兩場”:一場討論(字、詞、句疑難問題),一場爭論(本文的論證有無漏洞)。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設(shè)計
戰(zhàn)國時代,七國爭雄稱霸,秦由弱變強,吞并六國,**天下。雖然七國紛爭的硝煙已經(jīng)散去,但歷史的回聲卻永不消失,智者的思考也沒有停止。面對這一段風(fēng)云突變、狼煙四起的歷史,尤其是對六國被秦滅掉的原因,歷來論者就莫衷一是,那么,蘇洵對此提出了怎樣的觀點,他又是怎樣論證的呢?讓我們帶著積極思考探究的精神,去學(xué)習(xí)這一篇課文。學(xué)習(xí)這篇文章,我們主要落實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出示演示文稿畫面:“學(xué)習(xí)目標”)
二、下面先請同學(xué)在預(yù)習(xí)的基礎(chǔ)上再大聲把文本朗讀一遍,在朗讀時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讀準字音,讀出語氣,準確停頓。
充分利用課下注釋理解文義,嘗試利用上下文語境推斷字義。
對疑難問題作好標記。(4:15)哪一位同學(xué)讀一下第一段,來展示你不凡的朗讀水*。生讀。生評。師點播
、偻nD:“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
、谡Z氣:破滅之道也(肯定判斷)
、邸奥式再T秦耶”:設(shè)問兼反問。提出此問的根據(jù)是齊、趙、燕三國未賂秦。
、堋吧w失……”兩句,用解釋語氣讀。
⑤“故曰……”讀起來擲地有聲,理由充足的肯定判斷。(4:20)
三、同學(xué)們在朗讀的過程中,一定會發(fā)現(xiàn)這樣那樣的問題,請你先和四鄰的同學(xué)討論一下,如仍不能解決,提出來和同學(xué)一起探討。在討論的過程中要注意:涉及的文言現(xiàn)象積累在《文言知識積累卡》上,課上同學(xué)相互交流學(xué)習(xí)。檢查預(yù)習(xí)(印發(fā)文言知識積累卡)交流成果(由公推**交流積累成果)
四、在解惑答疑的過程中。兼及字、詞(根據(jù)上下文語境推斷字義)、句釋疑解難(兼顧提及翻譯的方法)(4:30)1.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在這篇文章中,針對六國**,蘇洵提出了怎樣的觀點, (出示演示文稿畫面:“中心論點”)賂秦而力虧六國破滅,弊在賂秦不賂者以賂者喪
五、探討討論行文思路學(xué)習(xí)本文論證藝術(shù)一是思考針對“賂者力虧,破滅之道也”的觀點,作者又是怎樣論證的呢?指名學(xué)生朗讀文本對比論證(出示演示文稿畫面:“論證方法”)(4:40)二是探究“不賂者以賂者喪”的觀點的論證是充分有力的還是有漏洞的?“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我們應(yīng)如何看待這些錯誤雖然從歷史事實來看,六國破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是個很復(fù)雜的問題,不是象蘇洵所論述的那樣簡單。但是從蘇洵針對北宋存在的現(xiàn)實問題,從批判北宋**者屈辱求和,主張團結(jié)抗敵的觀點,是無可非議的。
六、文本的題目是《六國論》,通過剛才我們的梳理,其實到此為止,作者已完成了《論六國》的寫作意圖,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四、五段呢?第四段在結(jié)構(gòu)上的作用是什么?第五段得出了什么結(jié)論?學(xué)生速讀文本(出示演示文稿畫面:“作用、結(jié)論”)(4:50)
七、理解寫作意圖(出示演示文稿畫面:“北宋地圖”)(借古諷今、文章合為時而著、作者的愛國**情懷)(出示演示文稿畫面:“作用、結(jié)論”)(4:55)
八、總結(jié)課堂“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歷史從來不只是為后人留下驕傲的資本,也會留下警示與反思:大宋**如果一味的輸幣納絹,那只是會積貧積弱,自取**。這不也是《六國論》作者給大宋**的諷喻嗎?
九、
作業(yè):二選一1.進一步整理完善《文言知識積累卡》的內(nèi)容。2.以《六國破滅之我見》為題,寫一篇小文章。要求:1.觀點鮮明,舉例典型,分析簡明。2.寫200――300字。
《六國論》教案7
教學(xué)目的:
1、了解作者借史抒懷、借古諷今的為文意圖,體察作者的愛國之情。
2、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xiàn)象。
3、背誦課文。
教學(xué)課時:
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導(dǎo)入新課
“六王畢,四海一”,在《阿房宮賦》里,杜牧用這六個字概括了秦滅六過、一統(tǒng)寰宇的歷史進程。也許因為秦**過于短促,歷二代便驟然**,所以后人總愛在秦的暴滅上作文章,而忽視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課題:秦為什么能夠以少勝多,以小勝大?或,六國何以由強趨弱,轉(zhuǎn)勝為。繗v史學(xué)家語焉不詳,文學(xué)家往往指斥不當(dāng)。
賈誼《過秦論》主要指責(zé)秦之過,但對秦的勝利(六國的**)之因也作了簡要的剖析:在六國,“爭割地而奉秦”,使秦國“有余力而制其弊”。在秦國,“內(nèi)立法度,務(wù)耕織,修守戰(zhàn)之備,外連橫而斗諸侯”。這種剖析顧及**的雙方,是辨證的。但分析不盡準確,因為并非這六個國家都爭著割地奉秦。
歷史的年輪又增加了一千二百余年,北宋策論大師蘇洵注目這個歷史課題了,于是有《六國論》出。
《六國論》是歷史上第一偏不鞭強秦之暴行,而剖六國之痼疾的文章,所以它具有歷史的嚴肅性。它分析了忍辱求和、賂敵為安的悲劇結(jié)局,乃是有感而發(fā),它具有現(xiàn)實批判的針對性(這一點,我們在學(xué)習(xí)課文中會進一步認識)。
二、作者簡介
。▽W(xué)生自讀注釋一)補充兩副寫“三蘇”的對聯(lián)。
萃父子兄弟于一門,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征,千變縱橫識共源。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三、閱讀課文
學(xué)生先初讀,掃清語音障礙。再齊讀。
四、疏通字詞
學(xué)生自譯。補充(板書)。
重要字詞:率、厥、彌、判、速、洎、殆。
詞類活用:小/大則……、義不賂秦、卻、禮、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異義:其實、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假字:厭、當(dāng)
特殊句式: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詞多義:暴、與、猶、亡、始。
五、布置作業(yè)
第二課時
教學(xué)要點:
教學(xué)過程:
一、檢查作業(yè)
完成練**——四
二、分析課文
1、齊讀課文。
2、思考練習(xí)一。
3、提名思考回答:
4、教師簡析(參教師用書)
5、簡介,寫作背景,進一步了解作者的愛國之情。
作者生于真、仁、英宗三世。其時,宋**雖然尚未疲弱不堪,但北有契丹(大遼),西有西夏,它們不斷騷擾,國家不得安寧。1004年,大遼舉兵攻宋,當(dāng)時**寇準力主抗遼,宋遼在澶州打了一仗,宋軍大勝。形勢如此有利,真蹤卻一味求和,訂下“澶淵之盟”,規(guī)定宋每年向遼進貢銀10萬兩,絹20萬匹,自此,抗敵衛(wèi)國只氣銳減,委曲求全之風(fēng)日上。后遼又連連加碼,宋均慨然應(yīng)答。1044年,西夏元昊**停戰(zhàn)求和,宋卻反而給西夏銀、絹、茶。一代又一代的“為國者”皆被敵人積威所劫,以物供敵,以錢富敵。蘇洵是睹之心憂,憂而思救,以為這和戰(zhàn)國六國以地賂秦相比,有國之而無不及,下場更加不堪設(shè)想,于是寫下了這偏醒世文章。所以,結(jié)合背景,我們能夠更加體察到作者的一片愛國之情。
三、小結(jié)
本文立論鮮明,論證嚴密,脈絡(luò)清晰,結(jié)構(gòu)嚴謹。
語言上,長短相間、整散交錯。確如王安石云:“蘇明允有戰(zhàn)國縱橫之學(xué)”。
文章字里行間包含著作者的感情,不僅有“嗚呼”、“悲夫”這樣感情強烈的感嘆,就是在夾敘夾議的文字中,也洋溢著作者的情感,如對以地賂秦的憎惡,對“義不賂秦”的贊賞,對“用武而不終”的惋惜,對為國者為積威之所劫的痛惜、激憤,都溢于言表,有著強烈的感染力,使文章不僅以理服人,而且以情感人。
四、齊讀課文
五、布置作業(yè)
背誦課文
比較閱讀《過秦論》
學(xué)習(xí)蘇轍《六國論》
第三課時
教學(xué)過程:
一、檢查背誦
背誦中心論點句、。寫作意圖句。
二、比較《過秦論》
1、都是史論文。
2、都借古諷今,以史致用,都得源于作者的憂國情懷。
《過》諷諫漢武帝施行仁政,防止重蹈秦朝施行*而迅速**的覆轍!读分S諫宋**要以六國為鑒,奮起抵御外侮。
3、論證方法:都云對比論證方法。
4、中心論點的提出:《過》卒章顯志,《六》開門見山。
5、語言:同:多排偶句,句式整齊。長短相間,錯落有致。
不同:《過》詞采華麗,《六》淺顯易懂。
三、學(xué)習(xí)另二篇《六國論》
一是蘇轍的,見教材。一是李楨的(節(jié)選)。
四、布置作業(yè)
寫一篇作文,題目是“從歷史看天下興亡”。
《六國論》教案8
教學(xué)目的:
1、掌握并積累文中重要字、詞、句。
2、理清全文的寫作思路,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
3、學(xué)習(xí)史論的常規(guī)寫法和借古諷今的手法。
教學(xué)時間:
2課時
教學(xué)流程:
一、導(dǎo)入
《三字經(jīng)》中有一句話:“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奮,讀書籍”,這個蘇老泉,就是蘇洵,號老泉。他二十七歲刻苦攻讀,博覽群書,潛心鉆研。由于他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語言曉暢,雄辯有力,深得歐陽修的賞識。嘉佑年間,歐陽修把他寫的22篇文章推薦給朝廷,一時名動京城,文人爭相模仿,因此蘇洵把自己的文集命名為“嘉佑集”。課文《六國論》選自《嘉佑集·權(quán)書》。我們一起來學(xué)習(xí)《六國論》,看看蘇洵是如何評論六國**的。
二、梳理重要字詞句(更多注釋翻譯在書本上)
文中重要實詞有互、率、判、與、速
古今異義、使動、名作狀、
句式:狀后、被動、定后
請同學(xué)翻譯重要語句(勾畫語句——同學(xué)思考斟酌——上黑板書寫——師生共評)
三、揭示寫作目的
(從文章最后一句話“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的翻譯過渡)
蘇洵用這句話收束全文,有沒有什么目的和意圖呢?
廣闊的天下,指出誰的天下?為國者是誰?
——北宋,北宋當(dāng)權(quán)者
——如果憑借北宋這么大的天下,采取下策,重蹈六國**的覆轍,比六國還不如了。采取下策,是什么樣的策略?——像六國一樣的,賂敵求和的妥協(xié)策略。
蘇洵說的是“茍”,如果,那現(xiàn)實情況呢?
說到底,蘇洵評論六國的**,是為了借古諷今,針砭時弊,闡明自己用兵抗敵的主張。
蘇洵在文中說,“茍”,如果,為什么不直接指出批評對象呢?
委婉含蓄,把批判的鋒芒收一收,便于**者接受。
當(dāng)世社會**,妥協(xié)投降**占上風(fēng),說得含蓄些既可以保護自己,又能使自己的主張廣為流傳。
六國**的原因已經(jīng)分析得明了透徹了,就在一個“賂”字,這和北宋當(dāng)世的狀況驚人的相似,不言自明,照樣能起到發(fā)人深省的效果。一個“賂”字把歷史教訓(xùn)和現(xiàn)實時弊緊緊聯(lián)系了起來。
我們說,以史為鑒可知興替,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借古諷今是史論常用的寫法,《六國論》就是一篇史論,論的什么史,論的目的是什么,我們通過上面的學(xué)習(xí)都清楚了,接下來我們來分析分析,他是怎樣論的,六國論的行文思路是怎樣的?
作者開門見山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個觀點是這篇史論的中心論點,圍繞著中心論點,作者從幾個方面論證的?兩個方面,“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不賂者以賂者喪”,這兩個方面就是兩個分論點。
一二兩個小節(jié)提出中心論點,總領(lǐng)全文,并提出兩個分論點,引發(fā)下文的議論。
接下來,圍繞著兩個分論點,作者結(jié)合具體的歷史事實展開論述。
第三段,圍繞著第一個分論點,結(jié)合賂秦的韓、魏、楚三國**的史實展開論證。對于三個賂秦的國家,作者分三個層次進行論證。
第一個小層,“秦以攻取之外,……固不在戰(zhàn)矣”對比雙方土地消長,證實由于“賂”而造成的得失遠遠超過戰(zhàn)爭造成的得失,以割地賂秦的事實說明賂秦的危害之大,得出“固不在戰(zhàn)矣”的結(jié)論。
第二小層,“思厥先祖父,……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割地求和造成自身國力日漸衰微,秦國的侵略野心愈來愈大,反而加速了自身的**。賂秦求和適得其反,奉之彌繁,侵之愈急。
第三小層,“古人云……此言得之”引用古人的話為證,形象的說明賂秦的危害。
我們注意到,在論證過程中,作者用了對比論證方法,如把秦國得地的兩種途徑對比,賂者的失地的兩種情況對比,總的說來是賂造成的土地得失和戰(zhàn)爭造成的土地得失進行對比,還有,祖先艱辛辟地和子孫輕易割地對比,賂者奉之彌繁和秦國侵之愈急進行對比,對比之中強調(diào)“賂”帶來的**滅種的嚴重后果。
其中,祖祖輩輩篳路藍縷,艱辛開國得過程寫得很形象,子孫后代軟弱**,割地求和的輕率以及被敵人步步緊逼狼狽尷尬的可憐相也進行了生動的描述。
同時,也恰到好處地用了古人的話,增強了論證的力量,這種論證方法叫引用論證。
第四段,圍繞著第二個分論點,結(jié)合齊、燕、趙的史實來展開論述。
對于不賂秦的齊、燕、趙三國,作者分層論證,也分了三個小層。
第一小層,講齊國**的原因。五國**了,齊國也不能獨自保全。
第二小層,合說燕、趙義不賂秦,敢于用兵抵抗,最終戰(zhàn)敗而亡,雖然有各自策略的失敗,但原因主要是,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孤立無援,**是誠不得已。
第三小層,總說六國,提出假設(shè),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進一步論述了“賂”秦的危害。
其中,最明顯的論證方法就是假設(shè)論證,或從另一個角度換個說法,也可以說是反面論證。
三四兩節(jié)論述是結(jié)合歷史事實展開的,和一二節(jié)相比,可以發(fā)現(xiàn)是不同的,一二節(jié)在展開論證的時候,是分析其中的道理,如為什么弊在賂秦呢,其中的道理是,賂秦而力虧,國力虧損,逐步**。不賂者以賂者喪,道理是失去了強大的援助,不能獨自保存,被逐個殲滅了。我們把三四節(jié)這種論證方法叫事實論證,也叫事例論證看,而把一二節(jié)這種方法,叫道理論證。實際上,事實論證和道理論證經(jīng)常結(jié)合使用。
接下來,第5、6節(jié),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點明寫作意圖。
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一個慘痛的歷史教訓(xùn)。從假設(shè)的角度為六國提出救亡圖存的策略,舉賢任能,團結(jié)一心,同仇敵愾,共御外辱,這樣能使秦國也心存忌憚,不敢輕舉妄動。這也是從反面推進論證,為六國賂秦而亡感到痛心和惋惜,啟示后人要吸取這個歷史教訓(xùn)。
最后一句從歷史教訓(xùn)轉(zhuǎn)到現(xiàn)實時弊,自然過渡,接下去,第6節(jié),點名借古諷今的寫作意圖。
(總結(jié))作為一篇史論文,屬于廣義的議論文,本文論點鮮明,論證逐步推進,邏輯層次井然,論證方法多樣,(要說明一下的是這些論證方法分類的標準并不完全**),說理有力,
作為史論,本文由評論歷史到針砭時弊過渡自然,諷諫當(dāng)朝**者的寫作意圖委婉但并不隱晦,主張明確,立場鮮明,表現(xiàn)了*古代知識分子的強烈的社會責(zé)任心。
因此本文是一篇比較典范的史論文,可供我們參考和借鑒。
《六國論》教案9
第一課時
知識目標
疏通文言字詞句,歸納并掌握重要的文言實詞、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標
學(xué)習(xí)本文運用設(shè)分論點,例證法、對比法、引證法等論證方法,并以此指導(dǎo)寫作。
德育目標
了解六國破滅的原因及作者借古諷今的意圖,培養(yǎng)學(xué)生的憂患意識和愛國熱情。
教學(xué)重點
在閱讀方面,理解作者的論證思路,把握作者貫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
教學(xué)難點
1、掌握一些文言知識和個別句子的翻譯是難點
2、學(xué)習(xí)本文運用設(shè)分論點,例證法、對比法、引證法等論證方法,并以此指導(dǎo)寫作。
教學(xué)方法
1、誦讀法2、**法3、討論法
教學(xué)步驟
一、導(dǎo)入
唐太宗曾感慨地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如何以史為鏡,達到借鑒史實、古為今用的目的。戰(zhàn)國七雄,何以演變?yōu)榍匾唤y(tǒng),且看蘇洵的《六國論》。
二、跟讀課文錄音,注意讀清句讀、讀出情感。
三、學(xué)生自讀課文,讀時要求對照注解,疏通文意,并圈畫勾點出自己難以解決的疑難字詞,老師巡視時提出共同解決。
四、老師通過多**顯示本文重要的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和句子翻譯,學(xué)生討論加以解決。
五、學(xué)生再讀課文,整體感知,賞析結(jié)構(gòu)。
六、結(jié)合課后的“賞析示例”,理清文章的脈絡(luò)。
1、**:文章的中心論點: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分別從兩個個方面論證這一中心論點的。
A賂秦力虧,破滅之道也。
B不賂者以賂者喪。
2、問:文章的第二段的中心內(nèi)容,印證了第一自然段中的哪一句話?
明確: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3、問:文章的第三段的內(nèi)容與第一段的哪句話意思相吻合?
明確:“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4、文章第四段的作用是什么?
文章第四段是對上面論證的總結(jié)和深化。
理清文章的結(jié)構(gòu),多**顯示結(jié)構(gòu)圖。
在議論文中我們還要學(xué)習(xí)論證方法,請同學(xué)們思考本文運用幾種論證方法?
明確:例證法、對比法、引證法、喻證法。
5、思考探究:從本文的題目可以看出文章是要論述六國**的原因,按理文章寫到第三段就論證完整了,第四段如僅作上文的收尾,完全可以簡化,可是文章不但論證得比較具體,而且作進一步的引申。第五段則已由論六國轉(zhuǎn)向其它方面,是否多余?
引導(dǎo)學(xué)生看“賞析示例”,從中找到答案。
多**顯示要點:意圖以古為鑒,諷喻當(dāng)今
教師明確:這就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真正目的(意圖所在)。因此,四、五段的論述才不是多余,而是非常必要,是對文章內(nèi)容的提升。
6、“賞析示例”的倒數(shù)第二段評價作者的思想感情“其情其氣,真是憤郁及且,感慨至深”。你們能否分別用一個字概括作者對六國、秦國、當(dāng)世現(xiàn)實的情感?
多**顯示:感情仇秦哀六國悲當(dāng)世
這一情感貫穿文章的始末,這點跟單元提示的“散而不亂,氣脈中貫”相吻合。
七、溫故知新:
《阿房宮賦》里“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總結(jié)了六國和秦**的原因。本課和《過秦論》與之相對應(yīng)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確:《六國論》弊在賂秦《過秦論》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八、拓展訓(xùn)練
分析1980年**高考史上第一篇滿分作文的第一段結(jié)構(gòu)。
讀“達·芬奇畫蛋”有感
人說“名師出高徒”,這話實是不假。依我看,這原因有二:其一是師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學(xué)不怠。離開了這兩條,既稱不上“名師”,也出不了“高徒”。名畫家弗羅基奧手下出了一代宗師達芬奇,便是很好一例。
教師明確:這一段話共四句。第①句提出中心論點:“名師出高徒”。用“人說……”表明這一觀點早有歷史淵源,而我完全同意:“這話實是不假”。第②句提出兩個分論點:“其一是師之教有方;其二是徒之學(xué)不怠”。用“依我看,這原因有二”既表達出自己對前人觀點的延伸,又表達出分論點與中心論點之間的因果關(guān)系。第③句從反面重申兩個分論點以及它們與中心論點的關(guān)系。第④句“……便是很好一例”扣接到作文題目給出的材料。起承轉(zhuǎn)合,一氣呵成,嚴謹有度。
寫作啟示:
a、首段提出一個合乎題意的中心論點(只能一個)。
一般考場作文尤其是議論文當(dāng)起筆入題。文章的首段或首句就扼住正題,盡快地、旗幟鮮明地、簡明扼要地把中心表述出來,使人一看就知道作者要寫什么內(nèi)容。這樣的開頭是最受歡迎的。
b、可以在中心論點下面分解出兩三個小論點(即分論點)。
如果敘述含糊,觀點不明確,層次不清晰,那么這篇文章注定是失敗的了。議論文的寫作過程就是講道理的過程,講道理就是“剖析中心論點”。中心論點好比一個大西瓜,你用思想的解剖刀把它一分為二(兩個小論點),方能讓人消化吸收。
九、布置作業(yè)
遷移訓(xùn)練:
無論在個人經(jīng)歷中,還是在社會生活中,常常會出現(xiàn)令人難忘的轉(zhuǎn)折。對此,你一定會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
請以“轉(zhuǎn)折”為話題,自擬題目,并用開門見山提出觀點的方法,寫好這篇議論的第一段,100字左右。
《六國論》教案10
教學(xué)目的:
1、整體感知課文,初步體會作者縝密的構(gòu)思和對比手法。
2、學(xué)習(xí)前兩段的文言字詞和固定句式。
3、領(lǐng)會蘇洵關(guān)心國家、反對屈辱求和,主張抵抗外辱的思想,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現(xiàn)實性和針對性。
4、提高學(xué)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準確識別,運用的能力。
5、學(xué)習(xí)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多種論證方法逐層論證的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教學(xué)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初步體會作者縝密的構(gòu)思和對比手法。
2、學(xué)習(xí)文言字詞和固定句式。
教學(xué)難點:
1、提高學(xué)生對古今異義詞語的準確識別,運用的能力。
2、學(xué)習(xí)本文圍繞中心論點用多種論證方法逐層論證的手法和生動形象的語言特色。
第一節(jié)
一、導(dǎo)入:
在高一學(xué)習(xí)必修三時,我們學(xué)過賈誼的《過秦論》,賈誼通過回顧秦**的興衰歷史,總結(jié)了秦**迅速覆亡的歷史教訓(xùn),意在借古諷今,規(guī)勸漢文帝實行寬松的休養(yǎng)生息的**,以鞏固漢**的**。今天我們學(xué)習(xí)與《過秦論》相輝映的一篇史論《六國論》。
二、作者介紹:
蘇洵,字明允,自號老泉,眉州眉山(現(xiàn)在的四川眉山縣)人,北宋著名散文家。相傳“蘇老泉,二十七,始發(fā)憤”,經(jīng)過十多年的閉門苦讀,學(xué)業(yè)大進,達到通六經(jīng)百書、下筆頃刻數(shù)千言的程度。學(xué)成后帶領(lǐng)兒子蘇軾、蘇轍到汴京,以所著的文章謁見翰林學(xué)士歐陽修。歐陽修很賞識這些文章,認為可與賈誼、劉向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薦,一時公卿士大夫爭相傳誦。
后人因其子蘇軾、蘇轍也都以文學(xué)聞名,故稱他為“老蘇”,將他三人合稱“三蘇”,三人均列入“唐宋八大家”。著有《嘉祐集》,本文選自《嘉祐集箋注》。
三、解題:
論:是古代常用的一種文體,分為政論和史論兩種。
政論:主要用于發(fā)表作者對于時政的見解和主張。
史論:通過評論歷史,總結(jié)歷史教訓(xùn),為當(dāng)時**者提供**借鑒。
四、寫作背景:
北宋建國后一百年間,北宋**與契丹、西夏**大小六十余戰(zhàn),輸多勝少。1004年契丹大舉攻宋,直逼黃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脅宋都,**寇準力主抗遼,宋打了勝仗,但北宋最高**者面對有利的形勢卻屈辱求和,與之訂立“澶淵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納銀二十萬兩,絹三十萬匹;向西夏納銀十萬兩,絹十萬匹,茶三萬斤。這樣賄賂的結(jié)果,助長了契丹、西夏的氣焰,加重了人民的負擔(dān),極大地損傷了國力,帶來了無窮的禍患。北宋的這種輸幣、納貢求和的辦法,與“六國”賂秦而求一夕安寢的**極為相似。所以,蘇洵寫了《六國論》,以“六國破滅之道”來進行諷諫,希望北宋**者改弦更張,勿蹈覆轍。正所謂“前事不忘,后事之師”。
五、講解文章的一、二自然段的重要詞句。
六、學(xué)生鞏固梳理。
第二節(jié)
一、復(fù)**課時所學(xué)重要文言知識。
二、講解3-5自然段
三、學(xué)生鞏固梳理本文詞句。
四、練習(xí)檢測。
1、特殊句式。
A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判斷句
B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判斷句
C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被動句
D洎牧以讒誅。被動句
E舉以予人。省略句
F至丹以荊卿為計。省略句
G趙嘗五戰(zhàn)于秦。介賓后置
H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定語后置
I其勢弱于秦。介賓后置
2、詞類活用:
A日割月削(名詞作狀語,一天天地、一月月地)
B小則獲邑,大則得城(形容詞作名詞,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C義不賂秦(名詞用作動詞,堅持正義)
D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名詞用作動詞,禮遇)
E不能獨完(形容詞用作動詞,保全)
F李牧連卻之(動詞的使動用法,使……退卻;擊退)
G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副詞作動詞,堅持到底)
H理固宜然(名詞作狀語)
3、古今異義詞。
A、其實百倍(那實際上。今:實際上)
B、思厥先祖父(祖輩父輩。今:指父親的父親)
C、后秦擊趙者再(兩次。今:表示又一次。)
D、始速禍焉(招致。今指速度快。)
E、可謂智力(智謀和力量。今:指人認識、理解客觀事物的能力。)
F、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前例、舊事。今:指真實的或虛構(gòu)的有人物有情節(jié)的事情。)
G、率賂秦耶(全都,一概。今:率領(lǐng),不慎重)
4、一詞多義現(xiàn)象。
“以”的用法
。1)不賂者以賂者喪
。2)秦以攻取之外。
。3)以地事秦。
。4)洎牧以讒誅。
。5)至丹以荊卿為計。
。6)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
(7)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滅之故事。
。8)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
。9)日削月割,以趨于亡
(10)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
。11)皆以美于徐公。
“兵”的用法
。1)非兵不利
。2)斯用兵之效也
。3)而秦兵又至矣
“為”的用法
(1)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2)至丹以荊卿為計
(3)邯鄲為郡
“始”的用法
。1)燕趙之君,始有遠略。
。2)始速禍焉
5、找出文章中的通假字。
A、暴霜露通“曝”暴露,冒著。
B、暴秦之欲無厭通“饜”滿足。
C、當(dāng)與秦相較通“倘”如果。
第三節(jié)
一、全文重要詞句的復(fù)習(xí)。
二、全文賞析。
1、賞析第一段。
A、指定學(xué)生誦讀該段,其他同學(xué)思考:作者認為,六國**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根本原因是“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這也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B、這一論點的提出方式很有特色,試加以分析?
作者先用雙重否定摒除了兩種傳統(tǒng)的觀點,然后用斬釘截鐵的語氣,從正面提出自己的觀點。這種開門見山、簡潔明快的提出方式,給人鮮明的印象。
C、為什么說“六國破滅,弊在賂秦”呢?我們接著讀下文。
“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因為“賂秦”國力就會損耗,國力損耗武器再好,也無力拒敵;再善于打仗,也難以御敵。(從“不賂秦”的國家正面提出六國**的原因)
“不賂者以賂者喪,蓋世強援,不能獨完”。(從“不賂秦”的國家反面提出六國**的原因)
D、大家想想,我們能不能刪掉第二個分論點?
因為在六國中,齊、燕、趙三國并沒有割地事秦,但是它們**了。這樣就會使人們在作者提出“六國破滅,弊在賂秦”觀點后,對這個觀點的正確性表示懷疑。故而作者自己先設(shè)疑,“六國互喪,賂秦耶?”然后解疑,“不賂者以賂者喪,蓋世強援,不能獨完”。綜上所述第二個分論點是第一個分論點的補充,它**了中心論點與局部情況之間的矛盾,起到強化中心論點的作用,使論證嚴謹。
E、說說第一段在全篇中的作用?
全文的總論,為下文的論述舉綱張目。
2、賞析第二段。
A、指定學(xué)生朗讀該段,其他同學(xué)思考:第二段是論述什么道理?即證論述哪個分論點的?
證論第一分論點“賄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
B、首先大家說說“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是什么?
固不在戰(zhàn)矣。
C、為什么“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D、作者是如何論述這一道理?
作者運用對比論證,先將秦以攻取之外所得,即“賄賂所得”與“戰(zhàn)勝所得”相比;
又用“諸侯賂秦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相比,說明了賂秦的危害,得出“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的結(jié)論。
E、接著作者又用四組對比,請同學(xué)逐一找出,并說說這些對比說明了什么道理?
諸侯的祖輩父輩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與子孫割讓土地之易的對比;
諸侯割地求安與“秦兵又至”即求安不得的對比;
諸侯之地有限與秦之欲無厭的對比;
六國奉之彌繁與秦侵之愈急形的對比。
通過四組對比,說明了割地的情形和后果,從而得出了“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的結(jié)論。
F、最后作者引用古語,那么本段引用古語有什么作用是什么?
引用古語,形象地說明諸侯割地事秦的嚴重后果,從而有力地**了本文論點,在結(jié)構(gòu)上也有收束之意。
3、賞析第三段。
A、第二段分析了賂秦的國家(韓、魏、楚)的**,作者認為它們**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這段分析齊、趙、燕三國的**,它們的**的直接原因分別是什么?
齊亡原因:“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痉终f1】
燕亡原因:“以荊卿為計”
趙亡原因:“牧以讒誅”“用武不終”【合說2】
B、作者認為燕、趙**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孤立無援。所以燕、趙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
C、齊、燕、趙的**照應(yīng)上文哪一句的?那么該段是論證哪個分論點?
“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作者這樣來論述齊、燕、趙三國的**,是為了論證本文的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D、作者論述了六國**的原因之后,就自然想到了他們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樣為他們謀劃的?
“向使三國各愛其他……良將猶在”
E、為什么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這句話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因為事實已經(jīng)成為過去,是不可能辦到的。只是以假設(shè)引起,得出假設(shè)的結(jié)論。歸納了對兩個分論點的論證!3】
從反面將論證推進一層,使論證更加深入全面,中心論點更加鮮明有力,同時又為下文進一步假設(shè)作鋪墊。
F、“或未易量”一語中,“或”有什么作用?
不能輕易地斷定誰勝誰負。使語意舒緩,避免判斷武斷,加強了說理的正確性。
4、賞析第四、五段。
A、指定學(xué)生朗讀第四段,其他學(xué)生思考:第三段最后一層與“嗚呼…不得下咽”有什么關(guān)系?
都是講的救亡之道,只不過上一段是從消極方面來說,不該用什么策略;而這一層承接上文,正面提出救亡之道。
B、那怎樣正面救亡?
C、可悲的是,六國卻沒有這樣做,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致使土地“日削月割”,作者回到史實,批判了六國的**。那么六國破滅有什么歷史教訓(xùn)?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彼坪跏窃谂u六國的“為國者”,其實
也在告誡北宋的“為國者”面對北方的威脅,放棄屈辱的妥協(xié)**,不要重蹈歷史的覆轍。
D、所以第四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啟下,由上文的評析歷史,轉(zhuǎn)入下文的諷諫當(dāng)朝**者。
E、教師朗讀該段,學(xué)生思考:本段或明或暗作了多方面的對比,請找出來。
六國――秦【爵位(諸侯)、實力(強弱)】
北宋――契丹、西夏
北宋――六國
契丹、西夏――秦
小結(jié):通過這四組對比,諷諫北宋**者勿重蹈覆轍,要奮起御侮,積極謀求“不賂而勝之”之道。點明寫這篇史論的主旨,是本文的結(jié)論部分。
蘇轍六國論原文及翻譯 (菁選3篇)(擴展5)
——六國論作文800字3篇
六國論作文800字1
千年之前,一個名為蘇詢的文學(xué)家寫道:“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币粴夂浅闪鶉摗G曛蟮慕袢,我敢說:“六國都被秦國所滅,真正的原因不在于‘賂’,而主要在于‘懼’,因為懼怕自己被秦國滅了,所以韓魏楚才會賂秦,所以齊才會親附秦國,所以燕才會派刺客招惹秦兵,所以趙王才會聽信讒言。”故曰,弊在懼秦也。
當(dāng)然了,我承認蘇洵“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的觀點。當(dāng)時雖然秦國十分強大,但其他六國的**也不是豆腐渣。名將謀士如孫臏、樂毅、廉頗、田忌、李牧等也不少。為數(shù)不多的幾次仗打得也不是輸?shù)靡粩⊥康。如果六國抱有必勝之心,敢于?lián)合起來與秦對抗,也許歷史就會改寫。唉,不是秦滅了六國,而是六國自己啊。
六國之中只有韓魏楚三國曾割地賂秦,而蘇前輩僅以一句“不賂者以賂者喪”輕輕淡過,實難服眾。其實不論什么原因,只要六國有三為秦所滅,其他三國必然會因為“失強援,不能獨完”而**。因此,齊燕趙的'**與“賂秦”是沒有什么直接的聯(lián)系的。齊國是六國之中最應(yīng)該被唾罵的。齊本身也是一個泱泱大國,齊王卻害怕同樣強大的秦國,害怕有朝一日遭到**之災(zāi),于是心安理得地彎著腰給秦當(dāng)起了鷹犬。為了茍且偷生,齊對秦點頭哈腰,做秦的“友國”,孰不知,此舉破壞了六國團結(jié),在韓魏楚燕趙亡之后,齊也被所謂的“盟友”吞并。趙王起初敢于與秦交戰(zhàn),“二敗而三勝”、“李牧連卻之”讓秦不敢輕易大舉進攻趙。
不冷靜的無畏只能稱做匹夫之勇。還是一個“懼”,讓趙王貪生怕死怕得整天惶惶恐恐,沒有詳細**便輕易中了反間計,錯殺李牧,導(dǎo)致國破身亡。燕國小力微,燕王因為“懼”,想快快除了后患,沒有冷靜下來想一想假如刺殺失敗的后果,于是,一個荊軻的失敗斷送了**的美夢。至此,六國破滅。
反過來想想,假如韓魏楚不懼怕秦國的強大,就不會干出賄賂的蠢事,也就不會早早**;假如齊國不懼怕本國被滅,就不會倒向秦一邊,其他五國也不會孤立無援;假如燕趙能沉著冷靜地敢于和秦國對抗到底,那么秦國便不會有好日子過。只有當(dāng)六國消除了畏懼之心,它們才有可能走到一起,才有可能消除異心團結(jié)一致,對抗秦國。
也許,無畏的人們往往有更多的勝算啊。當(dāng)年項羽破釜沉舟,可謂無畏;當(dāng)年張飛橋上大喝,一人退曹可謂無畏;當(dāng)年我國抗美援朝,可謂無畏;當(dāng)年長征二萬五千里,可謂無畏;當(dāng)年……
蘇轍六國論原文及翻譯 (菁選3篇)(擴展6)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帶翻譯及賞析3篇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帶翻譯及賞析1
寡人之于國也
出自:《孟子》
梁惠王曰: “寡人之于國也, 盡心焉耳矣。 河內(nèi)兇, 則移其民于河?xùn)|, 移其粟于河內(nèi); 河?xùn)|兇亦然。 察鄰國之政, 無如寡人之用心者。 鄰國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
孟子對曰: “王好戰(zhàn), 請以戰(zhàn)喻。 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棄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 則何如?”
曰: “不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曰: “王如知此, 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不違農(nóng)時, 谷不可勝食也; 數(shù)罟不入洿池, 魚鱉不可勝食也; 斧斤以時入山林, 材木不可勝用也。 谷與魚鱉不可勝食, 材木不可勝用, 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 養(yǎng)生喪死無憾, 王道之始也!
“五畝之宅, 樹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雞豚狗彘之畜, 無失其時,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畝之田, 勿奪其時, 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 謹庠序之教, 申之以孝悌之義, 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 黎民不饑不寒, 然而不王者, 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 途有**而不知發(fā), 人死, 則曰: ‘非我也, 歲也。’ 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 曰: ‘非我也, 兵也!? 王無罪歲, 斯天下之民至焉。”
寡人之于國也原文帶翻譯及賞析2
梁惠王說:“我對國家的治理,很盡心竭力的吧!黃河以南發(fā)生災(zāi)荒,就把那里的災(zāi)民移往黃河以東,把河?xùn)|的糧食運到河南。當(dāng)河?xùn)|發(fā)生災(zāi)荒的時候,我也是這樣做的。看看鄰國的君主主辦政事,沒有像我這樣盡心盡力的。可是,鄰國的百姓并不見減少,而我的百姓并不見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用打仗來打比方吧。戰(zhàn)鼓咚咚敲響,交戰(zhàn)激烈了,戰(zhàn)敗的士兵丟盔棄甲拖著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有的跑了五十步就停了腳。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譏笑跑了一百步的人,您覺得行不行呢?”
梁惠王說:“不行。他只不過沒有逃跑到一百步罷了,可是這也同樣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這個道理,就不必去期望您的國家的民眾比鄰國增多啦。只要不違背農(nóng)時,那糧食就吃不完;密孔的漁網(wǎng)不入池塘,那魚鱉水產(chǎn)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定時,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吃不完,木材用無盡,這樣便使老百姓能夠養(yǎng)活家小,葬送死者而無遺憾了。老百姓養(yǎng)生送死沒有缺憾,這正是王道的開始。”
“在五畝大的住宅田旁,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著絲綢了;雞鴨豬狗不失時節(jié)地繁殖飼養(yǎng),**七十歲的人就可以經(jīng)常吃到肉食了。一家一戶所種百畝的田地不誤農(nóng)時得到耕種,數(shù)口之家就不會鬧災(zāi)荒了。注重鄉(xiāng)校的教育,強調(diào)孝敬長輩的道理,須發(fā)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挑頭頂,出現(xiàn)在道路**。年滿七十歲的人能穿上絲綢、吃上魚肉,老百姓不缺衣少食,做到了這些而不稱王于天下的是決不會有的!
“現(xiàn)在,豬狗吃的是人吃的食物而不知道設(shè)法制止,路上出現(xiàn)**的人而不知道賑濟饑民,人死了反而說‘與我無關(guān),是年成不好的緣故’這和把人殺了反而說‘與我無干,是武器殺的’又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夠不歸罪于荒年,這樣,普天下的百姓便會涌向您這兒來了!
蘇轍六國論原文及翻譯 (菁選3篇)(擴展7)
——蘇洵的《六國論》教學(xué)反思 (菁選2篇)
蘇洵的《六國論》教學(xué)反思1
本篇課文雖然不長,但卻牽涉到兩個背景,一是六國破滅的背景,二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要想讓同學(xué)們充分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主旨,這兩個背景必須介紹。這當(dāng)然不是難事,這種故事性的背景學(xué)生都愛聽。我的安排是先在導(dǎo)入之中時就把六國破滅的背景給做個簡單的概括,然后再聯(lián)系課文具體介紹六國**的原因;再具體講授文章內(nèi)容時再穿插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但是文言文中還有一個讓人非常頭疼的教學(xué)環(huán)節(jié),省又省不掉,講,學(xué)生又不愛聽。這就是文言字詞的講解,包括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因為這是第一堂古文課,我也只能按照傳統(tǒng)的教法,關(guān)于文言字詞的環(huán)節(jié),把它放在了第一堂課,在導(dǎo)入,作者介紹,聽,讀后我便開始講解字詞,完全是我自己精心準備的一種灌輸式的講解。
授課過程回顧:
1、教學(xué)計劃用時:45分鐘。完整地實現(xiàn)了教案計劃的步驟,條理比較清晰,重點比較突出。突出了語文課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點。課堂上學(xué)生的思考越來越活躍。
2、疏通文言字詞部分進展較順利,學(xué)生多次朗讀了課文,互相質(zhì)疑解疑比較充分,符合學(xué)生的實際需要。
3、拓展探究部分主要包括兩個問題,一是思考對“賂者力虧,破滅之道也”的論證運用了什么藝術(shù)技巧;二是探究“不賂者以賂者喪”的觀點的論證是充分有力的還是有漏洞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進展比較*,缺少特色。第二個環(huán)節(jié)引導(dǎo)得較好,所以比較成功,學(xué)生都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觀點。
4、作業(yè)為二選一,一個是閱讀,一個是寫作,都可以作為《六國論》課后延伸,無論選做哪個,學(xué)生都要積極思考,繼續(xù)深入探究。
5、多**使用少而精。七國形勢圖配以動畫效果,給學(xué)生強烈的視覺沖擊,貫穿整節(jié)課。幾個文言文檢測題,可以加快課堂節(jié)奏,提高學(xué)習(xí)效率。其它與課堂關(guān)系不大的材料,盡管畫面精彩,但也舍棄不用。
對今后教學(xué)的思考:
1、文言文是一種知識載體,它承載著傳授知識的任務(wù),但又絕不是惟一的任務(wù),更不是根本任務(wù)。其根本任務(wù)是讓學(xué)生接受古代文化的熏陶漸染,提高人文素養(yǎng)。如果肢解**讀,必然失去其原有的韻味。因此在第六單元的文言文教學(xué)中,我一改前面的教法,力求讓學(xué)生在整體中去解讀語言,真正實現(xiàn)學(xué)生與古人的對話,學(xué)到活的知識而不是孤立的字詞。
2、文言文教學(xué)中應(yīng)注意培養(yǎng)學(xué)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正確導(dǎo)向貫穿于整個教學(xué)過程之中,讓學(xué)生在學(xué)習(xí)過程中受到“潛移默化”,從而達到“潤物細無聲”的佳境,如孟子的“仁攻”、“舍生取義”、“得到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墨子的“兼愛”、“非攻”,莊子的善辯,都應(yīng)該是學(xué)生從中汲取的精華。
3、文言文教學(xué)同樣承擔(dān)培養(yǎng)學(xué)生的語文能力的作用。首先是解決文言的障礙,教師要講解古漢語詞匯和語法方面的問題,做古今的對比,使學(xué)生讀懂文意。理解文章意思,進而分析文章的寫作方法,篇章結(jié)構(gòu),語言修辭;分析文章的主題思想,社會意義。還要讓學(xué)生對文言文進行口譯或筆譯,做其他練習(xí)。
4、教學(xué)應(yīng)該體現(xiàn)了學(xué)生是學(xué)習(xí)的主體,老師只是課堂的**者。這堂課最大的弱點是感覺對學(xué)生的個體背誦積累重視不夠,文言文還應(yīng)該把"背誦積累"作為一項重要的訓(xùn)練內(nèi)容。只有背誦積累,才能筑牢文言的根底,客觀地講,文言根底牢了,才有可能真正落實從古典**中學(xué)習(xí)文化傳統(tǒng)、語言特色、精妙的筆法等項任務(wù),否則很容易流于形式,華而不實。
蘇洵的《六國論》教學(xué)反思2
文章不長,500來字,一篇思路清晰,情緒激昂的政論文。教程安排3個課時。文章雖然不長,但卻牽涉到兩個背景,一是六國破滅的背景,二是作者寫這篇文章的背景,要想讓同學(xué)們充分理解作者借古諷今的主旨,這兩個背景必須介紹。這當(dāng)然不是難事,這種故事性的背景學(xué)生都愛聽。我的安排是在第一課時,先在導(dǎo)入之中時就把六國破滅的背景給做個簡單的概括,然后再聯(lián)系課文具體介紹六國**的原因;在第二課時,具體講授文章內(nèi)容時再穿插作者寫作本文的背景。這一點安排的很好,得到了指導(dǎo)老師的肯定。但是文言文中還有一個讓人非常頭疼的教學(xué)環(huán)節(jié),省又省不掉,講,學(xué)生又不愛聽。這就是文言字詞的講解,包括詞類活用,文言句式等。因為這是第一堂古文課,我也只能按照傳統(tǒng)的教法,關(guān)于文言字詞的環(huán)節(jié),把它放在了第一堂課,在導(dǎo)入,作者介紹,聽,讀后我便開始講解字詞,完全是我自己精心準備的一種灌輸式的講解。我也沒辦法,因為我一點經(jīng)驗也沒有。
第一堂課上完后,指導(dǎo)老師給我提了一點小意見:“關(guān)于文言字詞,能不能放在具體的語境中去講解,同學(xué)們長時間沒有接觸文言文了,在第一堂課講了這么多像外語單詞一樣的文言知識,顯得有點太突兀;而且學(xué)生的底子都不是很好,這種講法,怕他們接受不了;我注意你講字詞時,很多同學(xué)都趴下了,你看在二班上課時,能不能字詞放一放,先梳理一下文章”。老師的意思是要把字詞放在具體的語境中講解,按照現(xiàn)代語文教育觀點,文章內(nèi)容與字詞句不能割裂**,必須在具體的語境中把握具體字詞的意味,這一點,我早就考慮過,卻沒有這樣去準備。因為如果這樣,每一堂課就不是很完整了。但是指導(dǎo)老師是一個教無定法的教育工作者,他并不在乎每一堂課是否完整,只要有利于學(xué)生接受就行。這一點也是我比較欣賞的。課間只有10分鐘,他這一說,打亂了我的'備課計劃,不過調(diào)整起來,也不是很難!读鶉摗诽炝耍耆梢詠G開書本講解,況且梳理線索可以穿插點小故事,應(yīng)該能夠把握好。第二節(jié)課在二班上課時,我把講字詞的時間,花在了梳理文章的線索上,完全是自主發(fā)揮,但卻不偏離根本,也許是二班基礎(chǔ)較好的緣故,趴著睡覺的學(xué)生沒有了。所以第二節(jié)課比第一節(jié)課上得成功。
古文一般是比較好講的,因為不長,完全可以串講,但要注意重點的把握。不過要想把文章講生動也不是那么得心應(yīng)手之事,畢竟古代的東西,過去那么長時間,學(xué)生打心眼里就不喜歡。但是如果能把當(dāng)時人們身上的感情具體化,人性化,讓學(xué)生盡可能產(chǎn)生共鳴,還有就是處理好那些讓人提不起興趣得字詞(比如放在具體語境之中通過一種幽默的方式把握),課堂效果肯定不會很差。
蘇轍六國論原文及翻譯 (菁選3篇)(擴展8)
——蘇洵六國論優(yōu)秀讀后感心得 (菁選2篇)
蘇洵六國論優(yōu)秀讀后感心得1
古往今來有不少人對六國**的歷史進行過研討,難道真的是六國不知抗爭,“弊在賂秦”嗎?真是不知“厚韓親魏以擯秦”嗎?抑或“此乃天助秦耶?”
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可是****的任務(wù)為什么偏是讓秦國來完成?從《過秦論》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六國確也結(jié)成過“合縱”,但不久即互相攻訐,以至秦不廢一卒一矢而天下諸侯已困,何來“厚韓親魏”呢?到頭來面臨的是強秦之威,只有出此“賂秦”下策,古人的論述雖給人以啟發(fā),但難免舍本逐末。
我認為,六國失敗以至**的主要原因是不能任用人才以推動社會的變革,他們即沒有認識到歷史轉(zhuǎn)變時期進行變革的重要性,更沒有認識到人才變革中的重要作用,致使人才大量外流,削弱自己,壯大敵人。
縱觀歷史,春秋數(shù)百年,人才輩出,群星璀璨。秦國國君在天下廣招賢士 ,大力任用人才,由余、蹇叔、公孫支、商鞅、張儀、范睢、李斯,這些賢能之人對秦國的日益強盛起到的作用委實不可估量。假使不用商鞅的變法**,怎能使秦國迅速發(fā)展社會經(jīng)濟,成為七雄中實力最強盛的一個?又假使秦國不用范睢、張儀,怎能采用“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的策略?
與此相反,六國對人才卻是另有一 ,了解**歷史的人都知道,在戰(zhàn)國七雄中,最有可能**天下的是楚國而并非秦國,楚國擁有最遼闊的國土,最強大的實力,最豐富的物產(chǎn),但卻缺少最明智的君主,楚國的大夫屈原力主聯(lián)齊抗秦,舉賢薦能,****,變法圖強,但他不僅不被重用,反而一再遭受打擊陷害,最后被放逐沅湘間,憤而投江自盡。
趙國也是實力不俗的一個國家,趙國大將軍李牧曾多次挫敗秦軍的進攻,但趙王不明是非,聽信讒言,李牧終遭冤殺,正是六國對人才輕則懷疑、流放,重則施刑,殺戮的**,使自已被迅速削弱,而使秦國迅速強盛。
六國人才濟濟,卻不能在自己的國家施展才華,只能遠走異國他鄉(xiāng),以圖一展宏圖,這不正是商鞅入秦,范睢離魏的原因嗎?這一切,怎能不令天下奇才異士寒心,萌生“懷才不遇”之感?而秦國抓住時機,廣招天下奇士,使咸陽人才云集,自然不足為奇了。
故曰: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輕才,輕才以利秦,破滅之道也。
“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我們重溫歷史,不過是想從古人的得失中有所收獲,**民族的繁榮昌盛,也離不開社會發(fā)展和重用人才。
蘇洵六國論優(yōu)秀讀后感心得2
蘇洵的《六國論》,針對六國久存而秦速亡的對比分析,突出強調(diào)了“士”的作用。蘇洵認為,六國諸侯卿相皆爭養(yǎng)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養(yǎng)起來,老百姓想**也找不到帶頭人了,國家就可以安定了。 蘇洵的《六國論》則是針對六國不免于**的史實,指出他們相繼**的原因是不能團結(jié)一致,共同抗戰(zhàn),滅國是咎由自取。 古時的`秦國最早也和其它戰(zhàn)國列強一樣,都是周武王滅商以后分封的諸侯,只不過當(dāng)時遠不如其它諸侯的封地大,并且又西臨戎秋,立國條件非常**,可以說危機感從分封之日起就一直伴隨在秦國國君身邊,以后秦國西滅戎秋,南并隴蜀,擴充國土,休養(yǎng)生息,變法圖強,致使國力大增,秦穆公更是做到了春秋五霸之首,只不過秦穆公其時稱霸僅僅是替天行道,代周朝討伐不義,攘諸侯以安王室,不曾想到要去問一問周朝九鼎有多重。 當(dāng)時天下大勢,周朝已是積貧積弱,諸侯實力卻是各有千秋不相上下,問鼎中原****之大事任誰也不敢去想更不用說去做了,只是由于在后來的漫長歲月中,中原諸侯之間或安于現(xiàn)狀不思發(fā)展,或因蠅頭小利兵戈相見,或*穢奢侈之風(fēng)盛行,最終導(dǎo)致各國國力漸弱積重難返,而此時天下人心思定,連年征戰(zhàn)百姓顛沛流離苦不堪言,都向往著能夠遠離戰(zhàn)爭,安居樂業(yè)。 而此時的秦國卻由于百年來的招賢納士輕徭薄賦,已是內(nèi)有富足倉廩,外有勇將良相,秦國當(dāng)時情狀:
一是人才濟濟,百余年間,前有流落楚國云楚被秦人用五張羊皮換回遂得名為五羊大夫的百里奚,后有因《過秦論》一文被秦人追回成為千古第一相的李斯,中有商鞅、張儀等可用之才,這些人都為秦國的強大提供了必需的智力**。
二是軍力強盛,當(dāng)時的秦***被稱做虎狼之師實不為過,據(jù)秦兵馬俑研究來看,秦軍排兵布陣進退攻守井然有序,前有能連續(xù)射擊的三排勁弩手,后有手持兩米長槍能**于遠處的五排步兵,輔以戰(zhàn)車沖陷敵陣堪稱所向無敵,況且當(dāng)時秦國的**得力獎懲嚴厲,軍士殺敵原為**的可以入籍為民,戰(zhàn)功卓著的可以迅速升遷并獲五金重獎,而臨陣動搖擅自退后者不但自己會被處,而且會禍及全家,以此**對付已識書禮的中原諸強,實在是勢如破竹。 三是國力大增,由于秦國當(dāng)時地處西南,蜀中漢中*原因為都江堰鄭國渠等水利工程的竣工并投入運營,已成為當(dāng)時的富庶之地,再加上各國強國富民的**,國力強盛便成為必然。 從歷史情況看,六國**的原因并不是“賂秦”。
六國的失敗,主要是**上保守,因循守舊,不重視**,不能堅持“合縱”**去對付秦國的“連橫”**,被秦國遠交近攻的**各個擊破。另一方面,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秦國國力大增,具備了****的實力。加上戰(zhàn)國長期的戰(zhàn)亂,民不聊生,由**到**,符合人們的愿望。秦國****,是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蘇轍六國論原文及翻譯 (菁選3篇)(擴展9)
——蘇洵《六國論》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 (菁選2篇)
蘇洵《六國論》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1
出處或作者:蘇洵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蛟唬骸傲鶉,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國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贝搜缘弥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他,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蘇洵《六國論》原文閱讀及對照翻譯2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zhàn)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六國的**,并不是(因為他們的)武器不鋒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拿土地賄賂秦國。拿土地賄賂秦國虧損了自己的力量,(這就)是**的原因。有人會問:“六國接連**,都是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嗎?”(回答)說:“不賄賂秦國的國家因為有賄賂秦國的國家而**。原因是不賄賂秦國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單獨地保全。所以說:‘弊病在于賄賂秦國’。”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zhàn)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zhàn)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國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zhàn)矣。
秦國在用戰(zhàn)爭奪取土地以外(還受到諸侯的賄賂),小的就獲得邑鎮(zhèn),大的就獲得城市。比較秦國納賄所得到的土地,實際多到百倍。六國諸侯(賄賂秦國)所喪失的土地,比戰(zhàn)敗所喪失的土地,實際也要多到百倍,那么秦國最大的欲望,六國諸侯最大的禍患,當(dāng)然不在于戰(zhàn)爭。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zhàn)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他們的祖輩父輩,冒著寒霜雨露,披荊斬棘,才有了很少的一點土地。子孫對那些土地卻不很愛惜,全把他送給別人,好象拋棄(不值錢的)小草一樣。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這才能睡一夜安穩(wěn)覺。(可是第二天)起床向四境一看,秦國的**又來了。既然這樣,那么諸侯的土地有限,**的秦國的貪心永遠沒有滿足。(諸侯)送給秦國的土地越多,秦國對諸侯的侵略也越急。所以用不著戰(zhàn)爭,誰強誰弱,誰勝誰負就已經(jīng)分得清清楚楚了。終于落到全部覆亡,是理所當(dāng)然的事。古人說:“用土地侍奉秦國,就好像抱柴救火,柴不燒完,火就不會滅!边@話說對了。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zhàn)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zhàn)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他,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dāng)?shù),存亡之理,當(dāng)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齊國并沒有賄賂秦國,(可是)終于也隨著五國**了,為什么呢?(是因為齊國)跟秦國交好而不幫助其他五國。五國已經(jīng)**了,齊國也就沒法避免了。燕國和趙國的國君,起初有長遠的打算,能夠守住***土,堅持正義,不賄賂秦國。所以燕雖然是個小國,卻最后**,這就是用兵抗秦的效果。等到后來燕**丹用派遣荊軻刺殺秦王作對付秦國的計策,這才招致了(**的)禍患。趙國曾經(jīng)對秦國五次作戰(zhàn)。打了兩次敗仗,三次勝仗。后來秦國兩次攻打趙國。(趙國大將)李牧接連打退秦國的進攻。等到李牧因受誣陷而被殺死,(趙國都城)邯鄲變成(秦國的一個)郡,可惜趙國用武力抗秦而沒能堅持到底。而且燕趙兩國正處在秦國把其他國家快要消滅干凈的時候,可以說(他們的)智謀和力量都很單薄,戰(zhàn)敗了而**,確實是不得已的事。假使韓、魏、楚三國都愛護他們的國土,齊國不依附秦國。(燕國的)刺客不去(刺秦王)(趙國的)良將李牧還活著,那么勝敗的命運,存亡的道理,假若與秦國相比較,也許還不容易判斷(出高低來)呢。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唉!(如果六國諸侯)用賄賂秦國的土地來封給天下的謀臣,用侍奉秦國的心來禮遇天下的奇才,齊心合力地向西(對付秦國),那么,我恐怕秦國人吃飯都咽不下的。真可悲嘆啊!有這樣的有利形勢,卻被秦國積久的威勢所脅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治理國家的`人不要被積威所脅迫啊!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六國和秦國都是諸侯之國。六國的**雖然比秦國弱,可是還有可以用不賂秦的**戰(zhàn)勝秦國的形勢。假如我們憑仗著這樣大的國家,而重蹈六國**的老路,這就是又在六國之下了!
蘇轍六國論原文及翻譯 (菁選3篇)(擴展10)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翻譯及賞析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藺相如之完璧,人皆稱之。予未敢以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詐趙而脅其璧。是時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窺趙也。趙得其情則弗予,不得其情則予;得其情而畏之則予,得其情而弗畏之則弗予。此兩言決耳,奈之何既畏而復(fù)挑其怒也!
且夫秦欲璧,趙弗予璧,兩無所曲直也。入璧而秦弗予城,曲在秦;秦出城而璧歸,曲在趙。欲使曲在秦,則莫如棄璧;畏棄璧,則莫如弗予。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shè)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璧乎?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與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請就死于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于秦?
是時秦意未欲與趙絕耳。令秦王怒而僇相如于市,武安君十萬眾壓邯鄲,而責(zé)璧與信,一勝而相如族,再勝而璧終入秦矣。
吾故曰:藺相如之獲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勁澠池,柔廉頗,則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趙者,天固曲全之哉!
譯文
藺相如完璧歸趙,人人都稱贊他。但我不敢茍同這一看法。
秦國以十五座城池的空名,欺詐趙國以勒索和氏璧。這時說它要得到璧是實情,而不是借此以窺視趙國。趙國知此實情就不給,不知此實情就給;知此實情而懼怕秦國就給,知此實情而不懼怕秦國就不給。這只要兩句話就能解決了,為何既懼怕它而又去激怒它呢?
況且秦國想要得到玉璧,趙國不給,雙方都沒有什么是非曲直可言。趙國送去玉璧而秦國不給城,其曲在秦。秦國給城而趙國收回了玉璧,其曲在趙。要想使秦國理屈,則不如放棄玉璧;害怕失去玉璧,則不如不給。秦王既然按照地圖劃給了城池,又設(shè)九賓之儀典,齋戒之后才接受玉璧,其勢已是不得不給城的了。如果秦王得到了璧而不給城,相如便可上前陳述:“我本來就知道大王是不會給城的。這璧不就是趙國的一塊玉璧嗎?而十五座城池是秦國的寶物,F(xiàn)在假如大王以一塊璧的緣故,而拋棄了十五座城池,十五城的百姓,都會深深怨恨大王像草芥一樣拋棄了他們。大王不給城,而騙去了趙國的璧,為了一塊璧的緣故而失信于天下,我請求死在這里,以表明大王的失信!边@樣,秦王未必不歸還玉璧。當(dāng)時為什么要派手下的人藏璧逃離,從而使理直的一方歸于秦國呢!
當(dāng)時秦國并不想與趙國關(guān)系破裂啊。假如秦王怒斬相如于市上,再派武安君率十萬大軍逼臨邯鄲,責(zé)問璧的去向以及趙國的失信,一次獲勝可使相如滅族,第二次獲勝玉璧終究還得屬于秦國。
因此我說,藺相如之所以能保全玉璧,那是天意。至于他在澠池對秦國的強硬較量,以柔韌使廉頗慚悟,就越來越顯得高妙了。而他能完璧歸趙的原因,的確是上天在偏袒他!
注釋
。1)情:真實意圖。
。2)曲:不公正,不合理。
。3)九賓:九位迎接使者的儐相,皆立于朝廷上,是戰(zhàn)國時期隆重的外交禮節(jié)。
。4)紿(dài):欺騙,欺詐。
。5)僇:通“戮”,殺。
。6)武安君:秦將白起的封號。
。7)邯鄲:趙國都城,在今河北邯鄲市。
。8)責(zé):求,這里指索取。
。9)族:滅族。
。10)勁澠池:指藺相如在澠池(今河南林縣)迫秦王為趙王擊缶之事。
。11)柔廉頗:指藺相如對趙大將廉頗委曲容讓,終使廉頗感悟并負荊請罪之事。
賞析
王世貞《藺相如完璧歸趙論》逆*常觀點而提出這樣一個看法:“夫秦王既按圖以予城,又設(shè)九賓,齋而受璧,其勢不得不予城。璧入而城弗予,相如則前請曰:“臣固知大王之弗予城也。夫璧,非趙寶也;而十五城,秦寶也。今使大王以璧故而亡其十五城,十五城之子弟,皆厚怨大王以棄我如草芥也。大王弗予城而紿趙璧,以一璧故而失信于天下,臣請就死于國,以明大王之失信。秦王未必不返璧也。今奈何使舍人懷而逃之,而歸直于秦?”意思就是直言秦王既然已經(jīng)看著地圖劃給趙國城池,又在(朝堂上)設(shè)了“九賓”的禮儀,齋戒(五天)后要接受和氏璧,那情勢就不能不給城。王世貞認為秦王已經(jīng)表現(xiàn)出了愿意用十五城換和氏璧的決心,而藺相如卻又將和氏璧偷偷送回了趙國,這就反而顯得藺相如失信了。反讓秦王得了理,秦王完全可能斬藺相如并發(fā)兵攻打趙國,以其失信。之后王世貞得出結(jié)論,藺相如此次實在是僥幸。趙國逃脫災(zāi)難也是僥幸,是上天保護了理虧的一方。
這是《藺相如完璧歸趙論》的大概內(nèi)容,然而我不敢茍同,請仔細閱讀《廉頗藺相如列傳》原文第三節(jié):“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寧以負秦曲”可見藺相如對“理虧與得理”之間是有相當(dāng)正確的把握的。在赴秦之前已經(jīng)權(quán)衡了利弊得失,因此王世貞在“理”上的思考或許是多余的。
最關(guān)鍵的還是在下面,原文第六段中藺相如的一番言語:“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大王乎?”藺相如的這番言語實在是完全得了理。現(xiàn)在的國際形式是秦強趙弱,否則也不會有您秦王一句話而趙王就派遣我立即送璧而來。試問處在弱勢地位的人如何去保護自己?處于被動地位的人如何使自己不受到損害?而下面不卑不亢的話就更是精彩:您如果真的想要和氏璧,那就先將十五城割讓給我趙國,我趙國豈敢不給你和氏璧?我將不但輸在理,還輸在義上,屆時您秦王可率三軍,往其他五國宣揚我趙國的不講信用,恐怕愿意聯(lián)秦起兵的不止一國吧?恐怕虎視眈眈妄圖侵吞趙國土地而找不到機會的國家也不止一個吧?因此從弱者趙國來看的話,藺相如此番言語實在是精彩,切合實際。
第三,秦王其實并不想給趙國十五城。哪怕秦王又齋戒又設(shè)“九賓”之禮,那也只是做個樣子,走個形式。破綻其實就出在原文的一句話上:“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這句話恐怕經(jīng)常容易被我們在閱讀過程中忽視吧?其實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和氏璧的取得與否是秦國占有主動,然而當(dāng)藺相如秘密將和氏璧送回趙國并自己也全身而退后,秦王便再無音訊,倘若其真心實意想通過*等的**來獲取和氏璧,途徑實在是有。然而這件事卻終究不了了之,而戲劇性的是,這樣一件不了了之的`事最終成就了藺相如。
再次思索時覺得不敢非議王世貞先生的論斷,然而在閱讀中自己產(chǎn)生了些許拙見,便忍不住要躍然紙上,也便濁了讀者的耳目了。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wù),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dān)相關(guān)法律責(zé)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