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留客原文翻譯及賞析
山中留客原文翻譯及賞析1
山光物態(tài)弄春暉,莫為輕陰便擬歸。
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
譯文
山中的景色沐浴著春天的陽光,不要因為只是微微的陰天就打算回家。天氣晴朗并無下雨的可能,走到山中云霧深處也會打濕你的衣服。
注釋
、派叫校阂蛔鳌吧街小薄"拼簳煟捍汗。⑶便擬歸:就打算回去。⑷縱使:縱然,即使。⑸云:指霧氣、煙靄。
山中留客/山行留客鑒賞
這首詩緊扣詩題中的“留”字,借留客于春山之中,描繪了一幅意境清幽的山水畫。詩的大意是:在春天的明媚光色中,群山也煥發(fā)了容光,眾物也在春天展示出自己多姿多彩的方面,這一切都構(gòu)成了春天的光彩。在這種美景艷陽天中,些許天氣的陰晴變化不算什么。那空山幽谷,云煙縹緲,水汽蒙蒙,露濃花葉,即使是晴天也會沾濕衣服,來客不必因為天色微陰怕雨就罷游而歸。
首句“山光物態(tài)弄春輝”,寫出了留客的前提條件——山中萬物都在春天的陽光下爭奇斗艷,呈現(xiàn)著一派醉人的美景。一個“弄”字出神入化,給山中景物賦予了人的性格,描繪了萬物朝氣蓬勃的盎然生機。
次句“莫為輕陰便擬歸”,是詩人對客人的勸留之辭,恰值游興正濃之際,天空中忽然浮過一片“輕陰”,大有大雨將至之勢,這是令客人游興頓減的惟一客觀原因,暗示了客人主觀上并非不戀山景的心靈信息。
最后兩句“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采取以退為進、欲擒故縱的筆法,進一步勸慰客人既來之,則安之,不要錯過美好春光,涉涉前行。因為客人怕“輕陰”致雨、淋濕衣服,詩人就婉曲地假設(shè)了一個晴天游春的問題——在晴天中,因為春季雨水充足,云深霧鎖的'山中也會水汽蒙蒙,行走在草木掩映的山徑上,衣服和鞋子同樣會被露水和霧汽打濕的。
這也就是說,雨天游山,要“沾衣”;晴天游山,也要“沾衣”,“沾衣”是春日游山無法避免的問題,從某一角度說,這又是春日游山的一大樂趣,那么,就不必為一片“輕陰”而躑躅不前。
這首詩的意境異常清幽,主要表現(xiàn)在雋永的哲理啟迪上。它告訴人們:事物是復雜的,不應片面地看問題,對待困難也是如此。在人們前進的道路上,要正視困難,勇往直前,“莫為輕陰便擬歸”;在克服困難中迎來的美景,才更加賞心悅目,其樂無窮。正由于詩中含義豐富而深刻,所以,這首詩與同類登山春游詩相比就更別具一番悠然不盡的韻味。
山中留客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閱讀
山中留客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1)
——《夏日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夏日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
夏日山中
朝代:唐代
作者:李白
原文:
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
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
譯文
懶得搖動白羽扇來祛暑,裸著身子呆在青翠的樹林中。
脫下頭巾掛在石壁上,任由松樹間的涼風吹過頭頂。
注釋
①裸袒:指詩人在青林里脫去頭巾,不拘禮法的形態(tài)。
、谇嗔郑褐干街袠淠旧n翠、遮天蔽日。
鑒賞
“夏日”和“山中”是理解這首小詩的關(guān)鍵。因為是夏天,所以有“白羽扇”;因為是山中,所以有扇而懶得搖。
詩僅四句,描寫的場景也不大,但卻真實、貼切地把夏日的山中和山中的夏日展現(xiàn)在了讀者面前。夏日的清風吹來,山中的松葉沙沙作響,詩人解下頭巾,掛在山中的石壁上,多么涼爽宜人。全詩寫出了作者曠達瀟灑,不為禮法所拘的形象,有魏晉風度。
山中留客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2)
——山中雪后原文及翻譯賞析
山中雪后原文及翻譯賞析1
晨起開門雪滿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凍,一種清孤不等閑。
翻譯
清晨起來剛一開門,看到山頭已被一場大雪覆蓋。此時,天 空已放晴,初升太陽的光芒,透過淡淡的白云,也變得寒冷了。
房檐的積雪尚未開始融化,院落的梅花枝條仍被冰雪凝凍。這樣一種清冷、孤寂的氣氛,是多么不尋常!
注釋
清孤:凄清孤獨等閑:尋常、一般。
賞析
《山中雪后》描繪了一幅冬日山居雪景圖。清晨,詩人推開門,外面天寒地凍、銀裝素裹,剛剛升起的太陽也顯得沒有活力。院子里,屋檐下長長的冰溜子沒有融化的跡象,墻角的梅花也好像被凍住了,遲遲沒有開放的意思。
詩歌前兩句描繪了一幅清晨,雪后大地銀裝素裹,旭日東升,云彩淡淡(描圖景);雪后初晴、天寒地凍的景象(點氛圍)的畫面!伴芰魑吹蚊坊▋,一種清孤不等閑”運用了襯托的手法(明手法)“檐流未滴”“梅花凍”突出了天氣的寒冷,“清孤不等閑”則是突出了梅花堅強不屈的性格(繪圖景),作者托物言志,含蓄地表現(xiàn)了作者清高堅韌的性格和潔身自好的品質(zhì)(析情感)。
在這首詩歌中,鄭板橋由大雪之后的寒冷,寫到自己內(nèi)心深處的凄涼,看似寫景狀物,實則見景生情,將景和物交融一起,對歷經(jīng)苦難的身世發(fā)出深深的感嘆。
創(chuàng)作背景
鄭板橋出身貧寒,年輕時“為忌者所囑不得入試”,曾流浪街頭賣畫,有時甚至靠乞討度日,飽嘗人間辛酸。生活中遭遇的不幸,給他的心靈帶來嚴重創(chuàng)傷,所以他經(jīng)常在詩詞作品中,抒發(fā)對自己身世的.感慨!渡街醒┖蟆肪褪亲髡咴诖笱┲笠娋吧樗龅脑姼。
山中留客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3)
——武夷山中原文及翻譯賞析
武夷山中原文及翻譯賞析1
武夷山望天門山中
宋代 謝枋得
十年無夢得還家,**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賞析
首句,“十年無夢得還家”,指抗元兵敗的十年間從未還家。這里不說“未還家”,卻說“無夢得還家”,簡直連還家的夢也不曾有過,可見其決絕之情。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遺民,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總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他的“無夢得還家”,正是表明前此十年之志:抗節(jié)隱居。這一句領(lǐng)起下文。決絕到連還家的夢也不曾有過,棲息山間也就怡然自得了。
“**青峰野水涯”,“**”使詩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于天地之間,是詩人直沖云霄的氣節(jié),是詩人不可一世的風骨!扒喾逡八摹笔茄矍熬,奇峰挺秀,野水悠悠,是一幅絕妙的水墨畫,但這又不是純寫武夷奇觀,當年宋朝的河山,空曠,寂靜,沒有著落;**于此,詩人的心情,有些悲愴孤獨,有些若有所失。沒有人煙,腳底的青峰是稀稀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繚亂逐春生”;不見漁舟,眼前只是煙波浩淼的野水,中間傾注著詩人的思想感情,這巍然挺立的青峰,實際上也是詩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寫照。
第三句一轉(zhuǎn),“天地寂寥山雨歇”,天地寂寥,淅淅瀝瀝的春雨在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么時候停住了,田野清曠,凍云黯淡,有青草的氣息,有天地的空曠,有黃昏的寂寞。簡直辨不清是真在寫沉寂的山中氣象,還是在嘆息人間的萬馬齊喑。
末句“幾生修得到梅花”?梅花向來被人們賦予了高潔堅貞的品質(zhì),如王安石寫寒士的《梅》:“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陸游寫高士的梅:“零落成塵碾做泥,只有香如故”;還有蘇軾寫的梅:“不知風雨卷春歸,收拾余香還畀昊”……梅花在數(shù)九隆冬這樣最寒冷的`日子里開放,百花之中,一枝獨秀。到次年春來草長,在群芳之中,依然默默無語,卓爾不群。人要幾生幾世才能修得到梅花這樣的境界啊!詩人忽然提到**世外,傲霜吐艷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無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間,以梅花品格相期許。詩風自然樸素不加雕飾,清曠之中已帶著幾分蒼涼沉郁,詩人對故國的思念,對人生的思考,深遠綿長,發(fā)人深省。
譯文
十年的歲月連回家的夢想都不曾有過,此時此刻我**青峰之上面對著野水無涯。山雨初停的時候,天地間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經(jīng)歷多少歲月才能修煉成梅花那樣的品格呢?
注釋
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后隱居福建。后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
十年:宋德祐**(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創(chuàng)作背景
此時,信洲失守,抗元失敗后他已在武夷山中轉(zhuǎn)徙十年,妻子和兩個兒子被擄,許多南宋舊臣紛紛投靠新主,孤忠的謝枋得面對國破家亡是怎樣的心情?他已經(jīng)離家十年了,**青峰之上,雨后的山中顯得更加寂寞。但是,他追求梅花的品格最終成就了自己高潔的人格。
山中留客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4)
——山中原文、翻譯、賞析5篇
山中原文、翻譯、賞析1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翻譯
我們兩人在盛開的山花叢中對飲,一杯又一杯,真是樂開懷。
我喝醉想要睡覺您可****,如果余興未盡,明天早晨抱著琴再來。
注釋
對酌:相對飲酒。
“我醉”句:此用陶淵明的典故。
鑒賞
李白飲酒詩特多興會淋漓之作。此詩開篇就寫當筵情景!吧街小,對李白來說,是“別有天地非人間”的;盛開的“山花”更增添了環(huán)境的幽美,而且眼前不是“獨酌無相親”,而是“兩人對酌”,對酌者又是意氣相投的“幽人”(隱居的高士)。此情此境,事事稱心如意,于是乎“一杯一杯復一杯”地開懷暢飲了。次句接連重復三次“一杯”,采用詞語的重復,不但極寫飲酒之多,而且極寫快意之至。讀者仿佛看到那痛飲狂歌的情景,聽到“將進酒,杯莫!保ā秾⑦M酒》)那樣興高采烈的勸酒的聲音。由于貪杯,詩人許是酩酊大醉了,玉山將崩,于是打發(fā)朋友先走。“我醉欲眠卿且去”,話很直率,卻活畫出飲者酒酣耳熱的情態(tài),也表現(xiàn)出對酌的雙方是“忘形到爾汝”的知交。盡管頹然醉倒,詩人還余興未盡,還不忘招呼朋友“明朝有意抱琴來”呢。此詩表現(xiàn)了一種超凡脫俗的狂士與“幽人”間的感情,詩中那種隨心所欲、恣情縱飲的神情,揮之即去、招則須來的聲口,不拘禮節(jié)、**隨便的態(tài)度,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出一個高度個性化的藝術(shù)形象。
詩的藝術(shù)表現(xiàn)也有獨特之處。盛唐絕句已經(jīng)律化,且多含蓄不露、回環(huán)婉曲之作,與古詩歌行全然不同。而此詩卻不就聲律,又詞氣飛揚,一開始就有一往無前不可羈勒之勢,純是歌行作風。惟其如此,才將那種極快意之情表達得酣暢淋漓。這與通常的絕句不同,但它又不違乎絕句藝術(shù)的法則,即雖豪放卻非一味發(fā)露,仍有波瀾,有曲折,或者說直中有曲意。詩前二句極寫痛飲之際,三句忽然一轉(zhuǎn)說到醉。從兩人對酌到請卿自便,是詩情的一頓宕;在遣“卿且去”之際,末句又婉訂后約,相邀改日再飲,又是一頓宕。如此便造成擒縱之致,所以能于寫真率的舉止談吐中,將一種深情曲曲表達出來,自然有味。此詩直在全寫眼前景口頭語,曲在內(nèi)含的情意和心思,既有信口而出、率然天真的妙處,又不一瀉無余,故能令人玩味,令人神遠。
此詩的語言特點,在口語化的同時不失其為經(jīng)過提煉的文學語言,雋永有味。如“我醉欲眠卿且去”二句明白如話,卻是化用一個故實!端螘る[逸傳》:“(陶)潛不解音聲,而畜素琴一張,無弦,每有酒適,輒撫弄以寄其意。貴賤造之者,有酒輒設(shè)。潛若先醉,便語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贝嗽姷谌鋷缀跤锰諠摰脑,正表現(xiàn)出一種真率脫略的風度。而四句的“抱琴來”,也不是著意于聲樂的享受,而重在“撫弄以寄其意”、以盡其興,這從其出典可以會出。
古典詩詞,是通向美的橋梁,是人生境界,是生命的沉醉。閑讀詩詞,是心靈的旅行,地圖由漢字組成。趣味念歌詩。
品味古典詩詞的意境之美,感悟詩人的人生故事。今天欣賞的是唐代詩人李白的一首絕句《山中與幽人對酌》。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在山花叢中,你我相對飲酒,喝了一杯一杯又一杯。我喝醉想要去睡,你可暫且離開, 如果有意明天抱琴再來。
《山中與幽人對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一首七言絕句。詩表現(xiàn)了詩人李白和幽居朋友隨心所欲、不拘禮節(jié)的人生態(tài)度,展現(xiàn)出一個超凡脫俗的藝術(shù)形象。
幽人是指隱居的高人。
兩人對酌山花開,一杯一杯復一杯。詩的一開頭就點明了詩人李白與朋友喝酒的地點——山中。對李白來說,山中是“別有天地非人間”的所在。盛開的“山花”更加增添了兩人喝酒的氣氛。此情此境,稱心如意,就“一杯一杯復一杯”開懷暢飲。一杯一杯復一杯,接連重復三次“一杯”,不但寫飲酒之多,而且寫快樂的程度。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由于貪杯,詩人李白的朋友喝得大醉,就告訴李白“我已經(jīng)喝醉,想要睡了,你回去吧!明天你若還覺得有意的話,就請順便抱只琴來!”“我醉欲眠卿且去”的典故出自晉代偉大詩人陶淵明!端螘酚涊d,陶淵明不懂音樂,但是家里收藏了一把沒有琴弦的古琴,每當喝酒的時候就撫摸古琴,醉了就和客人說“我醉欲眠卿可去”。我醉欲眠卿且去,幾乎用陶潛的原話,表現(xiàn)出一種天真超脫的風度。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在藝術(shù)表現(xiàn)上也有獨特的所在。盛唐時期,絕句已經(jīng)格律化。而李白的《山中與幽人對酌》卻不遷就聲音格律,語言上又有飛揚的氣魄,有古代歌行的風格。
山中原文、翻譯、賞析2
原文:
暮歸山中
明代: 藍仁
暮歸山已昏,濯足月在澗。
衡門棲鵲定,暗樹流螢亂。
妻孥候我至,明燈共蔬飯。
佇立松桂涼,疏星隔河漢。
譯文:
暮歸山已昏,濯足月在澗。
黃昏時回家,山里已經(jīng)昏暗,澗水里冼洗腳,月影在水中出現(xiàn)。
衡門棲鵲定,暗樹流螢亂。
簡陋的橫木門上,喜鵲歸巢入眠,黑暗的樹林中,螢火蟲亂畫弧線。
妻孥候我至,明燈共蔬飯。
老婆孩子都等候我歸來,挑亮油燈一同飽嘗粗茶淡飯。
佇立松桂涼,疏星隔河漢。
我佇立在松樹、桂花間納涼,遙望疏朗的星星遠隔著河漢。
注釋:
暮歸山已昏,濯(zhuó)足月在澗(jiàn)。
歸:返回。已:已經(jīng);瑁禾旌,傍晚。濯足:洗腳。濯,洗滌!冻o·漁父》:“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痹略跐荆涸铝恋褂吃跐舅小
衡門棲(qī)鵲定,暗樹流螢(yíng)亂。
衡門:橫木架成的門,指簡陋的房屋。衡,同“橫”。棲鵲定:鵲鳥停在樹上。泛指居住或停留。定,靜下來了,此指鵲鳥入眠。暗樹:一作“暗徑”。流螢:飛行的螢火蟲。
妻孥(nú)候我至,明燈共蔬飯。
妻孥:妻子和兒女。孥,兒女。杜甫《羌村三首》;“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候:等候。蔬飯:粗菜淡飯。
佇(zhù)立松桂涼,疏星隔河漢。
佇立:長時間站著。隔:分隔。河漢:銀河!豆旁娛攀住罚骸昂訚h清且淺,相去復幾許!痹 肚锵h懷》詩:“星繁河漢白!
賞析:
這首古體詩寫詩人的一個*常的生活片斷。詩人按照行動的足跡,安排了連續(xù)的四個場面。全詩沒有奇思妙語,沒有洶涌的生活波瀾。詩人只是揀取身邊日常瑣事,*淡的生活場景,略加點染,流露出恬淡的生活旨趣,給人以情真語切的感覺。
先寫歸家途中的情景!澳簹w山已昏,濯足月在澗。”暮色蒼茫,亂山昏暗。崎嶇的山道上,詩人信步歸家。在詩人的感覺中,溪澗潺諼,淙淙作響;明月初升,清輝撒冷;澗水清澈,月影流布?丈绞沁@樣的清幽,這樣的寂寥。身在其中,濯足清流,別有一番情趣!板恪卑涤昧恕冻o·漁父》的故實,含蓄地表達出詩人的身份、生活態(tài)度和高尚節(jié)操。起句擒題,所寫之景,所敘之事,無不是“暮歸”,無不是“山中”。
隨著詩人的腳步,眼前出現(xiàn)了一座山間陋室!昂饽緱o定,暗徑流螢亂!逼湮輽M木為門,簡陋如此;鵲棲其上,冷落可知。再以小徑幽暗,流螢亂飛加以渲染,景象的荒蕪,氛圍的凄清,家境的貧寒很好地表現(xiàn)了出來。詩人的感情通過“衡門”作了隱隱的透露和巧妙的暗示。衡門雖然簡陋,但如果自己不以為陋,也可以游息其間。賢者樂道忘憂,雖身處陋室,而不以為苦,反能自得其樂。這是一種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盡管這種態(tài)度的背后也有悲哀和痛苦。詩人就是以這樣的賢者自居,甘處衡門,自得其樂。從“棲鵲”、“流螢”等景物看,較一、二句所寫事物已有一段時間間隔,這時夜幕降臨已很久了!皸o定”與“流螢亂”,這一“定”一“亂”,一靜一動,相映成趣,下字十分準確,是句中字眼。
接下來便是敘寫家人團聚的情景!捌捩酆蛭抑粒鳠艄彩唢。”天色已晚,燈火已明,粗菜淡飯已具,妻子兒女坐等詩人歸家。和樂融融的山鄉(xiāng)田家生活顯得真切而自然。最后以詩人佇立松桂之下,仰望浩渺星空作結(jié),意蘊幽遠,含蓄深沉!皝辛⑺晒饹,疏星隔河漢!币挂押苌,萬籟俱寂;晚風**,涼意襲人。詩人久久佇立,徘徊松桂之下。仰望天空,只見疏星點點,明月高懸,勾起了詩人無限的遐想。詩人似乎有所失落,有所追尋,而失落追尋的究竟為何物,又顯得倘恍迷離,這就給讀者留下了可供想象的無限空間。
全詩采用移步換景之法,層層推移,步步騰挪,使詩歌跳脫而有變化。詩人用疏淡的筆觸,通過*凡生活事件的敘述和特定環(huán)境的描繪,反映出詩人復雜的內(nèi)心世界。有對山間恬淡生活的熱愛,也有人生失意后的淡淡哀愁。詩中的溪澗幽泉,青松佳桂等意象,透露出山野閑人那種清高隱逸的旨趣。而暗徑幽深,流螢亂舞,又烘托出詩人煩亂茫然的情緒。詩的基調(diào)是較為明快自然的,但也多少籠罩了一層輕柔的迷惘和淡遠的惆悵。詩人運筆古拙,洗脫鉛華,純用白描,以*實直樸取勝,而不以夸飾渲染為工。初讀起來似覺有些乏味,但細加玩賞,便又能感覺到語雖淡而味終不薄。這也許就是此詩的成功之處。
山中原文、翻譯、賞析3
原文
荊溪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譯文
荊溪水流量一天比一天少,河床上露出了白色的石頭,天氣慢慢地變涼了,枝頭的紅葉漸漸稀少。
彎曲的山路上原來沒有下雨,可這濃濃的青松翠柏中煙霧迷蒙,水氣很重,似欲流欲滴,才沾濕了行人的衣裳。
注釋
荊溪:即長水,又稱荊谷水,源出陜西藍田縣西北,西北流,經(jīng)長安縣東南入灞水。參見《水經(jīng)注·渭水》《長安志》卷一六。
元:原,本來。
空翠:指山間嵐氣。
賞析
這首小詩以詩人山行時所見所感,描繪了初冬時節(jié)的山中景色。
首句寫山中溪水。荊溪,本名長水,又稱浐水,源出陜西藍田縣西南秦嶺山中,北流至長安東北入灞水。這里寫的大概是穿行在山中的上游一段。山路往往傍著溪流,山行時很容易首先注意到蜿蜒曲折、似乎與人作伴的清溪。天寒水淺,山溪變成涓涓細流,露出磷磷白石,顯得特別清淺可愛。由于抓住了冬寒時山溪的主要特征,讀者不但可以想見它清澄瑩澈的顏色,蜿蜒穿行的形狀,甚至仿佛可以聽到它潺潺流淌的聲音。
次句寫山中紅葉。絢爛的霜葉紅樹,本是秋山的特點。入冬天寒,紅葉變得稀少了;這原是不大引人注目的景色。但對王維這樣一位對大自然的色彩有特殊**的詩人兼畫家來說,在一片濃翠的山色背景上(這從下兩句可以看出),這里那里點綴著的幾片紅葉,有時反倒更為顯眼。它們或許會引起詩人對剛剛逝去的絢爛秋色的遐想呢。所以,這里的“紅葉稀”,并不給人以蕭瑟、凋零之感,而是引起對美好事物的珍重和流連。
如果說前兩句所描繪的是山中景色的某一兩個局部,那么后兩句所展示的卻是它的全貌。盡管冬令天寒,但整個秦嶺山中,仍是蒼松翠柏,蓊郁青蔥,山路就穿行在無邊的濃翠之中。蒼翠的山色本身是空明的,不像有形的物體那樣可以觸摸得到,所以說“空翠”!翱沾洹弊匀徊粫皾褚隆,但它是那樣的濃,濃得幾乎可以溢出翠色的水分,濃得幾乎使整個空氣里都充滿了翠色的分子,人行空翠之中,就像被籠罩在一片翠霧之中,整個身心都受到它的浸染、滋潤,而微微感覺到一種細雨濕衣似的涼意,所以盡管“山路元無雨”,卻自然感到“空翠濕人衣”了。這是視覺、觸覺、感覺的復雜作用所產(chǎn)生的一種似幻似真的感受,一種心靈上的快感。“空”字和“濕”字的矛盾,也就在這種心靈上的快感中**起來了。
張旭的《山中留客》說:“縱使晴明無雨色,入云深處亦沾衣!薄罢匆隆笔菍崒,展示了云封霧鎖的深山另一種美的境界;王維這首《山中》的“濕衣”卻是幻覺和錯覺,抒寫了濃翠的山色給人的詩意感受。同樣寫山中景物,同樣寫到了沾衣,卻同工異曲,各臻其妙。真正的藝術(shù)是永遠不會重復的。
這幅由白石磷磷的小溪、鮮艷的紅葉和無邊的濃翠所組成的山中冬景,色澤斑斕鮮明,富于詩情畫意,毫無蕭瑟枯寂的情調(diào)。和作者某些專寫靜謐境界而不免帶有清冷虛無色彩的小詩比較,這一首所流露的感情與美學趣味都似乎要更健康一些。
山中原文、翻譯、賞析4
原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鳥向檐上飛,云從窗里出。
注釋: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kuī)落日。
山際:山邊;山與天相接的地方。煙:指山里面的霧氣。竹中:竹林叢中。窺:從縫隙中看。
鳥向檐(yán)上飛,云從窗里出。
檐:房檐。
譯文:
山際見來煙,竹中窺落日。
山與天相接的地方繚繞著陣陣云煙,從竹林的縫隙里看灑落下余暉的夕陽。
鳥向上飛,云從窗里出。
鳥兒歡快地向房檐上飛去,潔白的云兒竟然從窗戶里輕輕地飄了出來。
賞析:
本詩是一首寫景詩,作者借幽居時看到的景象,暗示出山居之樂,表達了作者恬淡超然的閑適心境。賞析 這首小詩經(jīng)單純白描的手法,展出了一片山村的景象,儼然是一幅絕妙的寫生畫。用以形成一種特殊的環(huán)境,給人以新鮮的感覺,用的就是這種格調(diào)。 詩歌描寫的是詩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環(huán)繞,竹木茂盛,鳥在人家的房檐上飛,云彩從窗里飄出來。作者的幽居蕩盡了人間的塵滓,隨意而傳神地表達了詩人愜意閑適的心情。全詩不過短短四句,一句一景,然句句不離“山中”的主題。煙嵐彌漫著山谷,在山峰間飄來蕩去,這正是幽靜深邃的山中所常見的現(xiàn)象。落日西沉,只能在竹林的間隙中窺見其脈脈的斜暉,由此可見竹林的茂密青蔥,山間的幽趣在首兩句中已曲曲傳出。屋檐上的飛鳥來來往往,白云穿窗而過,都說明詩人所居之處地勢非常高,而且在茂林修竹之中。 這四句中雖句句是景,卻時時有人在其中,如前兩句中的“見”和“窺”,都說明在景的背后分明有人,所寫之景只是人所見之景,并不是純客觀的描繪。至于三四句中的“檐上”和“窗里”就更明白地透出人的存在。而且在寫景中已暗示了詩人的山居之樂,他的恬淡超然的心境也于此可見。 “鳥向檐上飛”一句,生動地描繪了人鳥**相處的情景。 “云從窗里出”一句,寫出了詩人居住的地勢之高峻,連云都從窗戶里出來了。 全詩體現(xiàn)了山居的清靜超脫,遠離塵囂。表達了詩人安貧樂道的思想,也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寫作特點 ⒈寫作極有章法,動靜結(jié)合。前兩句形成大的環(huán)境氛圍和背景;后兩句點染出具體生動的景物,造成巨細相襯的藝術(shù)效果。同時,景物動靜結(jié)合,構(gòu)成山居特有的景物環(huán)境氛圍。 ⒉景中有人,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本詩通過詩人的觀察寫出景物,并寄托自己的情志于景物環(huán)境之中。
山中原文、翻譯、賞析5
作品原文
天*山中①
楊基
細雨茸茸②濕楝③花,南風樹樹熟枇杷④。
徐行⑤不記山深淺⑥,一路鶯啼送到家。
作品注釋
、偬*山:在江蘇省蘇州市西,山頂正*,稱望湖臺,山上有白云泉、白云寺、萬笏林等名勝,楊基家在赤山,離天*山很近。
、谌兹祝╮óng):小雨又細又密又柔和的感覺。
、坶╨iàn):江南一帶常見的落葉喬木,春天開淡紫色花。
、荑粒╬í)杷(pá):樹的名稱。果實黃色圓形,味甜,春夏之間成熟。
⑤徐行:慢慢地走。
、奚缴顪\:山路的遠近。
作品譯文
細雨蒙蒙打濕了楝花,在南風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樹的果實都慢慢變熟了。順著山路慢慢地走著,竟不知路途遠近。沿路的黃鶯鳴叫著把我送到了家。
創(chuàng)作背景
天*山是吳中名勝之一,林木秀潤,奇石縱橫,詩人自幼生活在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對他來說,都十分熟悉,十分親切。元末,為避亂世,詩人曾隱居于故鄉(xiāng),這首詩便是詩人隱居時漫步山中,有感而作。
作品賞析
詩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筆畫,在綿綿春雨中,楝樹開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雨珠,顯得格外嬌艷和滋潤。南風輕輕吹拂,在郁郁蔥蔥的草木叢里,不時露出一樹樹金黃色的枇杷。這兩句對得很工,“細雨”對“南風”,“楝花”對“枇杷”,從氣候與植物兩方面刻畫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觀,而句中的修飾語“茸茸”和“樹樹”以及“濕”和“熱”則進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詩人的著眼點在景,但同時也襯出了情,從他蘸滿色彩的筆觸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畫面也漸漸活動起來,“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詩人沿著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遠,只聽得滿耳鶯啼,不知不覺中卻已回到了家門口。這里,詩人有意識地虛化了距離感和時間感,形成一種物我兩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隱隱流露出來的那種悠然自得的閑適心情,在這一段里便躍然紙**。這兩句著眼于人的感覺,但并沒有離開景色描寫這一主線,“一路鶯啼”與上文中的“茸茸”、“樹樹”相輝映,不僅有色,而且有聲,把天*山的春天寫得充滿野趣,十分熱鬧。同時,詩人在漫游時忘了路程,忘了時間,這又從另一個側(cè)面襯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細雨,微微南風,舒遠愜意,這是從觸覺角度寫;一支支楝花,一樹樹枇杷,明艷奪目,這是從視覺角度描寫;一路上黃鶯兒唱著婉轉(zhuǎn)的歌,輕快悅耳,這是從聽覺角度描寫。多角度描寫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圖。
名家點評
楊基的作品以寫景狀物見長,在這首詩中,他牢牢地把握了情與景兩條線索,由景生情,情中寓景,情與景,人與物,緊緊地交織在一起,讀來親切自然,充滿了清新芬芳的田園氣息。(***科教文**分支機構(gòu)亞洲及南太*洋區(qū)**教育協(xié)會會員黃錦章評)
詩的格調(diào)清俊流麗,詩味很濃,畢現(xiàn)江南景,傳盡詩人心中意。(*作家協(xié)會會員吳功正評)
作者簡介
楊基(1326~1372)明初詩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嘉州(今四川樂山),生長于吳中(今江蘇蘇州)。元末,曾入張士誠幕。明初為滎陽知縣,累官至山西按察使,后被讒奪官,罰服勞役,死于工所。楊基少時曾著《論鑒》十萬余言。又于楊維楨席上賦《鐵笛》詩,當時維楨已成名流,對楊基詩倍加稱賞,于是揚名吳中,與高啟、張羽、徐賁為詩友,時人稱為"吳中四杰"。著作有《眉庵集》12卷,補遺1卷。按古體、歌行、律詩、絕句、長短句及詞曲分卷排列。明成化重刻時,江朝宗為之作序。
山中留客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5)
——天*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3篇
天*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
天*山中 明朝
楊基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天*山中》譯文
細雨蒙蒙打濕了楝花,在南風的吹拂山,每棵枇杷樹的果實都慢慢變熟了。
順著山路慢慢地走著,竟不知路途遠近。沿路的黃鶯鳴叫著把我送到了家。
《天*山中》注釋
天*山:在江蘇省蘇州市西,山頂正*,稱望湖臺,山上有白)泉、白)寺、萬笏林等名勝,楊基家在赤山,離天*山很近。
茸茸(róng):小雨又細又密又柔和的感覺。
楝(liàn):江南一帶常見的落葉喬木,春天開淡紫色花。
枇(pí)杷(pá):樹的名稱。果實黃色圓形,味甜,春夏之間成熟。
徐行:慢慢地走。
山深淺:山路的遠近。
《天*山中》賞析
詩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筆畫,在綿綿春雨中,楝樹開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雨珠,顯得格外嬌艷和滋潤。南風輕輕吹拂,在郁郁蔥蔥的草木叢里,不時露出一樹樹金黃色的枇杷。這兩句對得很工,“細雨”對“南風”,“楝花”對“枇杷”,從氣候與植物兩方面刻畫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觀,而句中的修飾語“茸茸”和“樹樹”以及“濕”和“熱”則進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詩人的著眼點在景,但同時也襯出了情,從他蘸滿色彩的筆觸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畫面也漸漸活動起來,“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詩人沿著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遠,只聽得滿耳鶯啼,不知不覺中卻已回到了家門口。這里,詩人有意識地虛化了距離感和時間感,形成一種物我兩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隱隱流露出來的那種悠然自得的閑適心情,在這一段里便躍然紙**。這兩句著眼于人的感覺,但并沒有離開景色描寫這一主線,“一路鶯啼”與上文中的“茸茸”、“樹樹”相輝映,不僅有色,而且有聲,把天*山的春天寫得充滿野趣,十分熱鬧。同時,詩人在漫游時忘了路程,忘了時間,這又從另一個側(cè)面襯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細雨,微微南風,舒遠愜意,這是從觸覺角度寫;一支支楝花,一樹樹枇杷,明艷奪目,這是從視覺角度描寫;一路上黃鶯兒唱著婉轉(zhuǎn)的歌,輕快悅耳,這是從聽覺角度描寫。多角度描寫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圖。
《天*山中》創(chuàng)作背景
天*山是吳中名勝之一,林木秀潤,奇石縱橫,詩人自幼生活在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對他來說,都十分熟悉,十分親切。元末,為避亂世,詩人曾隱居于故鄉(xiāng),這首詩便是詩人隱居時漫步山中,有感而作。
天*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2
原文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翻譯
譯文
細雨蒙蒙打濕了楝花,在南風的吹拂下,每棵枇杷樹的果實都慢慢變熟了。順著山路慢慢地走著,竟不知路途遠近。沿路的黃鶯鳴叫著把我送到了家。
注釋
①天*山:在江蘇省蘇州市西,山頂正*,稱望湖臺,山上有白云泉、白云寺、萬笏林等名勝,楊基家在赤山,離天*山很近。
、谌兹(róng):小雨又細又密又柔和的感覺。楝(liàn):植物名稱,春夏之間開淡紫色的小花。
、坭凌耍簶涞拿Q。果實黃色圓形,味甜,春夏之間成熟。
、苄煨校郝刈摺I缴顪\:山路的遠近。
、蓍航弦粠СR姷穆淙~喬木,春天開淡紫色花。
賞析
天*山是吳中名勝之一,林木秀潤,奇石縱橫,詩人自幼生活在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對他來說,都十分熟悉,十分親切。這首詩剪取了他閑居時的一個生活片段,寫得自然典雅,情深意重。
詩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筆畫,在綿綿春雨中,楝樹開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雨珠,顯得格外嬌艷和滋潤。南風輕輕吹拂,在郁郁蔥蔥的草木叢里,不時露出一樹樹金黃色的枇杷。這兩句對得很工,“細雨”對“南風”,“楝花”對“枇杷”,從氣候與植物兩方面刻畫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觀,而句中的修飾語“茸茸”和“樹樹”以及“濕”和“熱”則進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詩人的著眼點在景,但同時也襯出了情,從他蘸滿色彩的筆觸中,我們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畫面也漸漸活動起來,“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詩人沿著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遠,只聽得滿耳鶯啼,不知不覺中卻已回到了家門口。這里,詩人有意識地虛化了距離感和時間感,形成一種物我兩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隱隱流露出來的那種悠然自得的閑適心情,在這一段里便躍然紙**。這兩句著眼于人的感覺,但并沒有離開景色描寫這一主線,“一路鶯啼”與上文中的“茸茸”、“樹樹”相輝映,不僅有色,而且有聲,把天*山的春天寫得充滿野趣,十分熱鬧。同時,詩人在漫游時忘了路程,忘了時間,這又從另一個側(cè)面襯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細雨,微微南風,令人感到舒遠愜意,這是從觸覺角度寫;一支支楝花,一樹樹枇杷,明艷奪目,這是從視覺角度描寫;一路上黃鶯兒唱著婉轉(zhuǎn)的歌,令人感到輕快悅耳,這是從聽覺角度描寫。多角度描寫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圖。
楊基的作品以寫景狀物見長,在這首詩中,他牢牢地把握了情與景兩條線索,由景生情,情中寓景,情與景,人與物,緊緊地交織在一起,讀來親切自然,充滿了清新芬芳的田園氣息,令人神往。(黃錦章)
天*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3
天*山中 明朝
楊基
細雨茸茸濕楝花,南風樹樹熟枇杷;
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
《天*山中》譯文
細雨蒙蒙打濕了楝花,在南風的吹拂山,每棵枇杷樹的果實都慢慢變熟了。
順著山路慢慢地走著,竟不知路途遠近。沿路的'黃鶯鳴叫著把我送到了家。
《天*山中》注釋
天*山:在江蘇省蘇州市西,山頂正*,稱望湖臺,山上有白)泉、白)寺、萬笏林等名勝,楊基家在赤山,離天*山很近。
茸茸(róng):小雨又細又密又柔和的感覺。
楝(liàn):江南一帶常見的落葉喬木,春天開淡紫色花。
枇(pí)杷(pá):樹的名稱。果實黃色圓形,味甜,春夏之間成熟。
徐行:慢慢地走。
山深淺:山路的遠近。
《天*山中》賞析
詩的前半段宛如一副工筆畫,在綿綿春雨中,楝樹開出了淡紫色的花朵,由于沾**雨珠,顯得格外嬌艷和滋潤。南風輕輕吹拂,在郁郁蔥蔥的草木叢里,不時露出一樹樹金黃色的枇杷。這兩句對得很工,“細雨”對“南風”,“楝花”對“枇杷”,從氣候與植物兩方面刻畫出了江南三月所特有的景觀,而句中的修飾語“茸茸”和“樹樹”以及“濕”和“熱”則進一步描摹了春色的旖旎。詩人的著眼點在景,但同時也襯出了情,從他蘸滿色彩的筆觸中,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洋溢在他心中的盎然春意。
下半段由景及人,畫面也漸漸活動起來,“徐行不記山深淺,一路鶯啼送到家”,詩人沿著山路徐徐而行,不知道自己走了多遠,只聽得滿耳鶯啼,不知不覺中卻已回到了家門口。這里,詩人有意識地虛化了距離感和時間感,形成一種物我兩忘的意境。于是,在前半段里所隱隱流露出來的那種悠然自得的閑適心情,在這一段里便躍然紙**。這兩句著眼于人的感覺,但并沒有離開景色描寫這一主線,“一路鶯啼”與上文中的“茸茸”、“樹樹”相輝映,不僅有色,而且有聲,把天*山的春天寫得充滿野趣,十分熱鬧。同時,詩人在漫游時忘了路程,忘了時間,這又從另一個側(cè)面襯托出了景色之美。
茸茸細雨,微微南風,舒遠愜意,這是從觸覺角度寫;一支支楝花,一樹樹枇杷,明艷奪目,這是從視覺角度描寫;一路上黃鶯兒唱著婉轉(zhuǎn)的歌,輕快悅耳,這是從聽覺角度描寫。多角度描寫組成一幅美妙的山行圖。
《天*山中》創(chuàng)作背景
天*山是吳中名勝之一,林木秀潤,奇石縱橫,詩人自幼生活在這里,山中的一木一石,對他來說,都十分熟悉,十分親切。元末,為避亂世,詩人曾隱居于故鄉(xiāng),這首詩便是詩人隱居時漫步山中,有感而作。
山中留客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6)
——武夷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
武夷山中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十年無夢得還家,**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幾生修得到梅花?
譯文
十年的歲月連回家的夢想都不曾有過,此時此刻我**青峰之上面對著野水無涯。山雨初停的時候,天地間一片寂寥的景象,我要經(jīng)歷多少歲月才能修煉成梅花那樣的品格呢?
注釋
謝枋得:宋末信州(今屬江西)人,曾力抗元軍,兵敗后隱居福建。后被脅迫至燕京,絕食而死。
十年:宋德祐**(1275),詩人抗元失敗,棄家入山。次年妻兒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詩時將近十年。
賞析:
首句,“十年無夢得還家”,指抗元兵敗的十年間從未還家。這里不說“未還家”,卻說“無夢得還家”,簡直連還家的夢也不曾有過,可見其決絕之情。另方面,古代前朝的遺民,在無可奈何的情況下,總是逃入深山以表示不臣服新朝*。他的“無夢得還家”,正是表明前此十年之志:抗節(jié)隱居。這一句領(lǐng)起下文。決絕到連還家的夢也不曾有過,棲息山間也就怡然自得了。
“**青峰野水涯”,“**”使詩人的高大的形象屹立于天地之間,是詩人直沖云霄的氣節(jié),是詩人不可一世的風骨!扒喾逡八摹笔茄矍熬埃娣逋π,野水悠悠,是一幅絕妙的水墨畫,但這又不是純寫武夷奇觀,當年宋朝的河山,空曠,寂靜,沒有著落;**于此,詩人的心情,有些悲愴孤獨,有些若有所失。沒有人煙,腳底的青峰是稀稀朗朗的春草,只知道一味的“繚亂逐春生”;不見漁舟,眼前只是煙波浩淼的野水,中間傾注著詩人的思想感情,這巍然挺立的青峰,實際上也是詩人自己的性格、形象的寫照。
第三句一轉(zhuǎn),“天地寂寥山雨歇”,天地寂寥,淅淅瀝瀝的春雨在這寂寥之中也不知什么時候停住了,田野清曠,凍云黯淡,有青草的氣息,有天地的空曠,有黃昏的寂寞。簡直辨不清是真在寫沉寂的山中氣象,還是在嘆息人間的萬馬齊喑。
末句“幾生修得到梅花”?梅花向來被人們賦予了高潔堅貞的品質(zhì),如王安石寫寒士的.《梅》:“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陸游寫高士的梅:“零落成塵碾做泥,只有香如故”;還有蘇軾寫的梅:“不知風雨卷春歸,收拾余香還畀昊”……梅花在數(shù)九隆冬這樣最寒冷的日子里開放,百花之中,一枝獨秀。到次年春來草長,在群芳之中,依然默默無語,卓爾不群。人要幾生幾世才能修得到梅花這樣的境界啊!詩人忽然提到**世外,傲霜吐艷的山中梅花,并深致仰慕之情,無疑他要以梅格自期。
這是一首托物言志詩,作者自置于青峰野水之間,以梅花品格相期許。詩風自然樸素不加雕飾,清曠之中已帶著幾分蒼涼沉郁,詩人對故國的思念,對人生的思考,深遠綿長,發(fā)人深省。
創(chuàng)作背景:
此時,信洲失守,抗元失敗后他已在武夷山中轉(zhuǎn)徙十年,妻子和兩個兒子被擄,許多南宋舊臣紛紛投靠新主,孤忠的謝枋得面對國破家亡是怎樣的心情?他已經(jīng)離家十年了,**青峰之上,雨后的山中顯得更加寂寞。但是,他追求梅花的品格最終成就了自己高潔的人格。謝枋得:
謝枋得(1226~12*):南宋進士,江西信州弋陽人,字君直,號疊山,別號依齋,擔任六部侍郎,聰明過人,文章奇絕;學通“六經(jīng)”,淹貫百家,帶領(lǐng)義軍在江東抗元,被俘不屈,在**殉國,作品收錄在《疊山集》。
山中留客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7)
——滄浪歌原文翻譯及賞析
滄浪歌原文翻譯及賞析1
原文:
滄浪歌
先秦:佚名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譯文: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
滄浪的水清澈時可以用來洗滌冠纓;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滄浪的水渾濁的時候就可以用來洗腳。
注釋:
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zhuó)我纓(yīng);
濯:洗。纓:用線或繩等做的裝飾品。
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
賞析:
《滄浪歌》是一首清新而悠揚的短歌,歌者名漁夫,一位沒名字考證的隱者。在《楚詞·漁夫》可以看到作為亂世智者的打魚人和屈原的那次對白。漁夫?qū)η膭駥N含者一位哲人和一位詩人的深層的理解及同情,這是基于心靈默契之上的對立和轉(zhuǎn)向,漁人的宛爾而笑意味情長,擊槳遠去那滄浪之歌依然余音裊裊。后人將其譜成古琴曲,名為《滄浪歌》。并引用了其里面的內(nèi)容。
屈原認為“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而滄浪歌卻說:“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這是“蓮出污泥而不染”的另一種說法,就是說白者自白是不會被玷污的,(屈原)你沒必要以死來表示自己的清白高潔,(既然你無力改變“舉世皆濁”的世態(tài))你應該豁然地面對這種世態(tài)。
滄浪歌早在春秋時期已經(jīng)傳唱,孔子孟子都提到它了。孟子曰:“有孺子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鬃釉唬骸∽勇犞∏逅瑰t,濁斯濯足矣,自取之也!
在楚地流傳久遠的《孺子歌》不是屈原首創(chuàng),也不是“漁父”首創(chuàng)。屈原滄浪遇漁父古時,漢江有一支流流經(jīng)沔陽,名曰滄浪河。春秋戰(zhàn)國時期,楚國三閭大夫屈原流放之時,游經(jīng)滄浪水,在張溝處遇漁父問渡,頗為傷感,漁父唱了一首《滄浪歌》啟發(fā)屈原如何面對現(xiàn)實,傳為歷史佳話。
滄浪歌具有深刻的人生哲理,目前在當代文學作品中,有兩**篇小說傳承了滄浪歌的哲學理蘊,一部是竺葛卓靈的網(wǎng)絡長篇小說《滄浪歌》,一部是作家閻真的官場小說《滄浪之水》,是滄浪歌在當代生活中的新唱。
山中留客原文翻譯及賞析(擴展8)
——潭州原文賞析及翻譯
潭州原文賞析及翻譯1
原文:
潭州官舍暮樓空,今古無端入望中。
湘淚淺深滋竹色,楚歌重疊怨蘭叢。
陶公戰(zhàn)艦空灘雨,賈傅承塵破廟風。
目斷故園人不至,松醪一醉與誰同。
譯文
當黃昏的余暉籠罩著潭州,信步登上官舍的空樓。眼前的景色觸動潤懷,古今多少事齊集眼下,涌上心頭。
高高的九嶷山上有故君的墓丘,滋潤竹色的淚痕記錄著心中的哀愁。屈原在楚歌中展現(xiàn)著美丑,他為蘭花的芳心易改痛心疾首。
當年陶今的戰(zhàn)艦摧枯拉朽,如今荒棄的沙灘只有雨聲依舊。賈誼的破廟年久失修,嗚嗚的風聲訴說著其中的緣由。
我在故園久久地等候,看不見應約前來的老友。準備了潭州特產(chǎn)松醪名酒,誰與我開懷暢飲一醉方休?
注釋
潭州:唐代為湖南觀察使治所,在今湖南長沙市。
無端:沒來由地。
湘淚:傳說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他的兩個妃子哭舜,淚滴竹上,遂生斑點,所以稱湘妃竹。
楚歌:指屈原的《離騷》、《九歌》、《九章》等。
陶公:指東晉陶今,其墓在今湘潭。今曾作江夏太守,抗擊叛將陳恢,以運船為戰(zhàn)艦,所向必破。后又討杜搜、*蘇峻,封長沙郡公。
賈傅:指賈誼,曾為長沙王太傅。長沙有賈誼廟,廟即賈誼宅。承塵:天花板。
賞析:
這首詩是一首諷喻詩,作于大中二年五月由桂林北返途中。
這首詩用典使文辭妍麗,聲調(diào)**,對仗工整,結(jié)構(gòu)謹嚴,而增加外形之美,與豐富之內(nèi)涵。如詩中“湘淚”一詞,乃引【述異記】里故事:“舜帝南巡,死于蒼梧。舜妃娥皇女英傷心慟哭,淚下沾竹,而竹色盡斑”!俺琛币辉~指屈原“離騷”、“九歌”賦中,指斥令尹子蘭之故事。陶公句,借當年陶侃之戰(zhàn)功顯赫,以暗諷當今之摒棄賢能。賈傅句,借賈誼祠中之蛛網(wǎng)塵封,風雨侵凌景象,而寓人才埋沒之感,又切合潭州之地,典中情景,與詩人當時之情景,融成一體,益覺凝煉警策,讀之令人頓生無限感慨。
版權(quán)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quán),不承擔相關(guān)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quán)/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