狠狠操网,9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亚洲haose在线观看

儒家經(jīng)典《大學》原文、翻譯與解析

第1篇:儒家經(jīng)典《大學》原文、翻譯與解析

大學簡介

《大學》原本是《禮記》中的一篇。宋代人把它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相配合,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注》時,便成了"四書"之一。

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入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朱熹又認為收在禮記中的《大學》本子有錯亂,便把它重新編排了一番,分為"經(jīng)"和"傳"兩個部分。其中"經(jīng)"一章,是孔子的原話,由孔子的學生曾子記錄;"傳"十章,是曾子對"經(jīng)"的理解和闡述,由曾子的學生記錄。

這樣一編排,便有了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大學》版本。

目錄

三綱八目的追求

弘揚光明的品德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找準自己的位置凡事抓住根本

獲得知識的途徑不要自欺欺人

修身先正心齊家先修身

治國先齊家平天下先治國

三綱八目的追求

【原文】

大學之道(1),在明明德(2),在親民(3),在止于至善。知止(4)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5)。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6);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7);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8);致知在格物(9)。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10),壹是皆以修身為本(11)。其本亂而未治者否矣(12)。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13),未之有也(14)。ń(jīng))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御書數(shù)"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jié);十五歲人大學,學習倫理、*、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后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guī)律、原則等,在*古代哲學、*學里,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huán)境里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fā)揚、弘揚的意思。后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親民:根據(jù)后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標所在。(5)得:收獲。(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fā)達。(7)修其身:修養(yǎng)自身的品*。(8)致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9)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對于本而言,指枝末、枝節(jié)。(13)厚者。涸撝匾暤牟恢匾。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品*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yǎng)品*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讀解】

這里所展示的,是儒學三綱八目的追求。所謂三綱,是指明德、新民、止子至善。它既是《大學》的綱領旨趣,也是儒學"垂世立教"的目標所在。所謂八目,是指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它既是為達到"三綱"而設計的條目工夫,也是儒學為我們所展示的人生進修階梯?v覽四書五經(jīng),我們發(fā)現(xiàn),儒家的全部學說實際上都是循著這三綱八目而展開的。所以,抓住這三綱八目你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開儒學大門的鑰匙。循著這進修階梯一步一個腳印,你就會登堂入室,領略懦學經(jīng)典的奧義。就這里的階梯本身而言,實際上包括"內(nèi)修"和"外治"兩大方面:前面四級"格物、致知,誠意、正心"是"內(nèi)修";后面三綱"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外治"。而其中間的"修身"一環(huán),則是連結(jié)"年修"和"外治"兩方面的樞紐,它與前面的"內(nèi)修"項目連在一起,是"獨善其身";它與后面的"外治"項目連在一起,是"兼善天下"。兩千多年來,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下》),把生命的歷程鋪設在這一階梯之上。所以,它實質(zhì)上已不僅僅是一系列學說怯質(zhì)的進修步驟,而是具有濃厚實踐**的人生追求階梯了。它鑄造了一代又一代*知識分子的人格心理,時至今日,仍然在我們身上發(fā)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不管你是否意識明確,不管你積極還是消極,"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觀念總是或隱或顯地在影響看你的思想,左右著你的行動,使你最終發(fā)現(xiàn),自己的人生歷程也不過是在這儒學的進修階梯上或近或遠地展開。事實上,作為*知識分子,又有幾人是真正出道入佛的野鶴閑云、隱逸高士呢?說到底,依然是十人九儒,如此而已。

弘揚光明的品德

【原文】

《康誥》(1)曰:"克明德。"(2)《大*》(3)曰:"顧(讠是)天之明命。"(4)《帝典》(5)曰:"克明峻德。"(6)皆自明也。(7)

(傳1)

【注釋】

(1)康浩:《尚書周書》中的一篇!渡袝肥巧瞎艢v史文獻和追述古代事跡的一些文章的匯編,是"五經(jīng)"之一,稱為"書經(jīng)"。全書分為《虞書》、《夏書》、《商書》、《周書》四部分。(2)克:能夠。(3)大*:即《太*》,《尚書商書》中的一篇。(4)顧:思念。是:此。明命:光明的稟*。(5)帝典:即《堯典》,《尚書虞書》中的一篇。(6)克明峻德:《堯典》原句為"克明俊德"?。号c"峻"相通,意為大、崇高等。(7)皆:都,指前面所引的幾句話。

【譯文】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讀解】

這是"傳"的第一章,對"經(jīng)"當中"大學之道,在明明德"一句進行引*發(fā)揮,說明弘揚人*中光明正大的品德是從夏、商、周三皇五帝時代就開始強調(diào)了的,有書為*,而不是我們今天別出心裁,標新立異的產(chǎn)物。《三字經(jīng)》說:"人之初,*本善;*相近,習相遠;茍不教,*乃遷。"也就是說,人的本*生來都是善良的,只不過因為后天的環(huán)境影響和教育才導致了不同的變化,從中生出許多惡的品質(zhì)。因此,儒家的先賢們強調(diào)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的作用,在作為"四書五經(jīng)"之首的《大學》一篇里開宗明義,提出"大學"的宗旨就在于弘揚人*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以我們今天的眼光來看,"在明明德"就是加強道德的自我完善,發(fā)掘、弘揚自己本*中的善根,而摒棄邪惡的誘惑。從這個意義上說,無論是西方基督教的"懺悔",東方佛教的"修行",還是列夫托爾斯秦式的"道德自我完善",*式的"*斗私字一閃念",乃至于我們今天所倡導的"五講四美三熱愛"、"培養(yǎng)四有新人"等等,都是"在明明德",以弘揚人*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為目的。

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原文】

湯之,《盤銘》(1)曰:"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2)《康誥》曰:"作新民。"(3)《詩》曰:"周雖舊邦,其命維新。"(4)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

(傳2)

【注釋】

(1)湯:即成湯,商朝的開國君主。盤銘:刻在器皿上用來*戒自己的箴言。這里的器皿是指商湯的洗澡盆。(2)茍:如果。新:這里的本義是指洗澡除去身體上的污垢,使身體煥然一新,引申義則是指行精神上的棄舊圖新。(3)作:振作,激勵。新民:即"經(jīng)"里面說的"親民",實應為"新民"。意思是使新、民新,也就是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詩曰》"句:這里的《詩》指《詩經(jīng).大雅.文王》。周,周朝。舊邦,舊國。其命,指周朝所稟受的天命。維:語助詞,無意義。(5)是故君子無所不用其極: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不追求完善。是故,所以。君子,有時候指貴族,有時指品德高尚的人,根據(jù)上下文不同的語言環(huán)境而有不同的意思。

【譯文】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詩經(jīng)》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完善。

【讀解】

如果說"在明明德"還是相對靜態(tài)地要求弘揚人*中光明正大的品德的話,那么,"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就是從動態(tài)的角度來強調(diào)不斷革新,加強思想*化的問題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被刻在商湯王的洗澡盆上,本來是說洗澡的問題: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凈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凈,這樣一大一大地下去,每人都要堅持。引申出來,精神上的洗禮,品德上的修煉,思想上的改造又何嘗不是這樣呢?這使人想到基督教的每日懺悔,使人聯(lián)想到女作家楊絳把她那本寫"干校"生活的書起名為"洗澡"。精神上的洗澡就是《莊子知北游》所說的"澡雪而精神",《禮記儒行》所說的"澡身而浴德",說到底,也就是*所一再強調(diào)的"加強思想*化"。話說回來,"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無論如何展示的是一種革新的姿態(tài),驅(qū)動人們棄舊圖新。所以,你不僅可以像商湯王一樣把它刻在洗澡盆上,而且也可以把它刻在床頭、案頭,使它成為你的座右銘。

找準自己的位置

【原文】

《詩》云:"邦畿千里,惟民所止。"(1)《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隅(2)。"子日:"于止,知其所止,可以人而不如鳥乎!"《詩》云:"穆穆文王,於緝熙敬止(3)!"為人君,止于仁;為人臣,止于敬;為人子,止于孝;為人父,止于慈;與國人交,止于信。《詩》云:"瞻彼淇澳,綠竹猗猗。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亻閑)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讠宣)(4)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5);如琢如磨者,自修也;瑟兮(亻閑)兮者,恂栗也(6);赫兮喧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可(讠宣)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也!对姟吩疲"於戲!前王不忘(7)。"君子賢其賢而親其親,小人樂其樂而利其利,此以沒世不忘也。(傳3)

第2篇:孔子家語儒行解原文及翻譯

孔子家語·儒行解原文及翻譯

儒行解

孔子在衛(wèi),冉求言于季孫曰:「國有圣人而不能用,欲以求治,是猶卻步而欲求及前人,不可得已。今孔子在衛(wèi),衛(wèi)將用之。己有才而以資鄰國,難以言智也,請以重*迎之。季孫以告哀公,公從之?鬃蛹戎粒岚*焉。公自阼階,孔子賓階升堂立侍。公曰:「夫子之服,其儒服與?」孔子對曰:「丘少居魯,衣逢掖之衣。長居宋,冠章甫之冠。丘聞之,君子之學也,博其服以鄉(xiāng),丘未知其為儒服也!构唬骸父覇柸逍?」孔子曰:「略言之則不能終其物,悉數(shù)之則留?w未可以對。」哀公命席,孔子侍坐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強學以待問,懷忠信以待舉,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衣冠,中動作順,其大讓如慢,小讓如偽,大則如威,小則如鬼,難進而易退,粥粥若無能也,其容貌有如此者。儒有居處齊難,其起坐恭敬,言必誠信,行必忠正,道涂不爭險易之利,冬夏不爭*陽之和;愛其死以有待也,養(yǎng)其身以有為也,其備預有如此者。儒有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不祈土地,而仁義以為土地;不求多積多文以為富;難得而易祿也,易祿而難畜也;非時不見,不亦難得乎?非義不合,不亦難畜乎?先勞而后祿,不亦易祿乎?其近人情,有如此者。儒有委之以財貨而不貪,淹之以樂好而不淫,劫之以眾而不懼,阻之以兵而不懾;見利不虧其義,見死不更其守;?剛卟換冢?湊卟輝?過言不再,流言不極;不斷其威,不習其謀;其特立有如此者。儒有可親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殺而不可辱;其居處不過,其飲食不溽;其過失可徵辯,而不可面數(shù)也;其剛毅有如此者。儒有忠信以為*?伲?褚逡暈?砷?戴仁而行,抱德而處;雖有*,不更其所;其自立有如此者。儒有一畝之宮,環(huán)堵之室,蓽門圭窬,蓬戶甕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之,不敢以諂;其為士有如此者。儒有今人以居,古人以{尤旨},今世行之,后世以為楷,若不逢世,上所不受,下所不推;詭諂之民,有比黨而危之,身可危也,其志,不可奪也;雖危起居,猶竟信其志,乃不忘百姓之病也;其憂思有如此者。儒有博學而不窮,篤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上通而不困;禮必以和,優(yōu)游以法;慕賢而容眾,毀方而瓦合;其寬裕有如此者。儒有內(nèi)稱不避親,外舉不避怨;程功積事,不求厚祿,推賢達能,不望其報;君得其志,民賴其德,茍利國家,不求富貴;其舉賢援能,有如此者。儒有澡身浴德,陳言而伏;靜言而正之,而上下不知也;默而翹之,又不急為也;不臨深而為高,不加少而為多;世治不輕,世亂不沮;同己不與,異己不非;其特立獨行,有如此者。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諸侯,慎靜尚寬,底厲廉隅,強毅以與人,博學以知服;雖以分國,視之如錙銖,弗肯臣仕;其規(guī)為有如此者。儒有合志同方,營道同術,并立則樂,相下不厭;久別則聞,流言不信,義同而進,不同而退,其交有如此者。夫溫良者,仁之本也;慎敬者,仁之地也;寬裕者,仁之作也;遜接者,仁之能也;禮節(jié)者,仁之貌也;言談者,仁之文也;歌樂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猶且不敢言仁也;其尊讓有如此者。儒有不隕?于貧賤,不充詘于富貴;不溷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今人之名儒也,忘常以儒相詬疾!拱Ч鹊寐劥搜砸,言加信,行加敬。曰:「終歿吾世,弗敢復以儒為戲矣!

文言文翻譯:

孔子在衛(wèi)國,冉求對季孫氏說:“國家有圣人卻不能用,這樣想治理好國家,就像倒著走而又想趕上前面的人一樣,是不可能的。現(xiàn)在孔子在衛(wèi)國,衛(wèi)國將要任用他,我們自己有人才卻去幫助鄰國,難以說是明智之舉。請您用豐厚的聘禮把他請回來!奔緦O氏把冉求的建議稟告了魯哀公,魯哀公聽從了這一建議。

孔子回到魯國,住在魯哀公招待客人的館舍里。哀公從大堂東面的臺階走上來迎接孔子,孔子從大堂西面的臺階上來覲見哀公,然后到大堂里,孔子站著陪哀公說話。

魯哀公問孔子說:“先生穿的衣服,是儒者的服裝嗎?”

孔子回答說:“我小時候住在魯國,穿的是寬袖的衣服;長大后住在宋國,戴的是緇布做的禮冠。我聽說,君子學問要廣博,穿衣服要隨其鄉(xiāng)俗。我不知道這是不是儒者的服裝!

魯哀公問:“請問儒者的行為是什么樣的呢?”

孔子回答說:“粗略地講講,不能把儒者的行為講完;如果詳細地講,講到侍御的人侍奉以致疲倦也難以講完!

魯哀公讓人設席,孔子陪坐在旁邊,說:“儒者如同席上的珍品等待別人來采用,晝夜不停地學習等待別人來請教,心懷忠信等待別人舉薦,努力做事等待別人錄用。儒者自修立身就是這樣的。

“儒者的衣冠周正,行為謹慎,對大事推讓好像很傲慢,對小事推讓好像很虛偽。做大事時神態(tài)慎重像心懷畏懼,做小事時小心謹慎像不敢去做。難于進取而易于退讓,柔弱謙恭像是很無能的樣子。儒者的容貌就是這樣的。

“儒者的起居莊重謹慎,坐立行走恭敬,講話一定誠信,行為必定中正。在路途不與人爭好走的路,冬夏之季不與人爭冬暖夏涼的地方。不輕易赴死以等待值得犧牲生命的事情,保養(yǎng)身體以期待有所作為。儒者預先淮備就是這樣的。

“儒者寶貴的不是金玉而是忠信,不謀求占有土地而把仁義當做土地,不求積蓄很多財富而把學問廣博作為財富。儒者難以得到卻容易供養(yǎng),容易供養(yǎng)卻難以留住。不到適當?shù)臅r候不會出現(xiàn),不是很難得嗎?不正義的事情就不合作,不是很難留住他們嗎?先效力而后才要俸祿,不是很容易供養(yǎng)嗎?儒者近乎人情就是這樣的。

“儒者對于別人委托的財貨不會有貪心,身處玩樂之境而不會沉迷,眾人威逼也不懼怕,用武力威脅也不會恐懼。見利不會忘義,見死不改*守。遇到猛禽猛獸的攻擊不度量自己的力量而與之搏斗,推舉重鼎不度量自己的力量盡力而為。對過往的事情不追悔,對未來的事情不疑慮。錯話不說兩次,流言不去追究。時常保持威嚴,不學習什么權謀。儒者的特立獨行就是這樣的。

“儒者可以親近而不可以脅迫,可以接近而不可以威逼,可以殺頭而不可侮辱。他們的居處不奢侈,他們的飲食不豐厚,他們的過失可以委婉地指出不可以當面數(shù)落。儒者的剛強堅毅就是這樣的。

“儒者以忠信作為鎧*,以禮儀作為盾牌,心中想著仁去行動,懷抱著義來居處,即使遇到*,也不改變*守。儒者的自立就是這樣的。

“儒者有一畝地的宅院,居住著一丈見方的房間,荊竹編的院門狹小如洞,用蓬草編作房門,用破甕口作為窗框。外出時才換件遮體的衣服,一天的飯并為一頓吃。君上采納他的建議,不敢產(chǎn)生懷疑;君上不采納他的建議,也不敢諂媚求進。儒者做官的原則就是這樣的。

“儒者與今人一起居住,而以古人的道德標淮要求自己;儒者今世的行為,可以作為后世的楷模。如果生不逢時,上面沒人援引,下面沒人推薦,進讒諂媚的人又合伙來陷害他,只可危害他的身體,而不可剝奪他的志向。雖然能危害他的生活起居,最終他還要施展自己的志向抱負,仍將不忘百姓的痛苦。儒者的憂思就是這樣的。

“儒者廣博地學習而無休止,專意實行而不倦怠,獨處時不放縱自己,通達于上時不離道義。遵循以和為貴的原則,悠然自得而有節(jié)制。仰慕賢人而容納眾人,有時可削減自己的棱角而依隨眾人。儒者的寬容大度就是這樣的。

“儒者舉薦人才,對內(nèi)不避親屬,對外不避有仇怨的人。度量功績,積累事實,不謀求更高的祿位。推薦賢能而進達于上,不祈望他們的報答。國君滿足了用賢的愿望,百姓依仗他的仁德。只要有利于國家,不貪圖個人的富貴。儒者的舉賢薦能就是這樣的。

“儒者沐身心于道德之中,陳述自己的意見而伏聽君命。平靜地糾正國君的過失,君上和臣下都難以覺察。默默地等待,不急于去做。不在地位低下的人面前顯示自己高明,不把少的功勞夸大為多。國家大治的時候,群賢并處而不自輕;國家混亂的時候,堅守正道而不沮喪。不和志向相同的人結(jié)黨,也不詆毀和自己政見不同的人。儒者的特立獨行就是這樣的。

“儒者中有這樣一類人,對上不做天子的臣下,對下不事奉諸侯,謹慎安靜而崇尚寬厚,磨煉自己端方正直的品格。待人接物剛強堅毅,廣博地學習而又知所當行。即使把國家分給他,他也看做錙銖小事,不肯做別人的臣下和官吏。儒者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就是這樣的。

“儒者交朋友,要志趣相合,方向一致,營求道藝,路數(shù)相同。地位相等都高興,地位互有上下彼此也不厭棄。久不相見,聽到對方的流言飛語絕不相信。志向相同就進一步交往,志向不同就退避疏遠。儒者交朋友的態(tài)度就是這樣的。

“溫和善良是仁的根本,恭敬謹慎是仁的基礎,寬宏大量是仁的開始,謙遜待人是仁的功能,禮節(jié)是仁的外表,言談是仁的文采,歌舞音樂是仁的*,分散財物是仁的施與。儒者兼有這幾種美德,還不敢說已經(jīng)做到仁了。儒者的恭敬謙讓就是這樣的。

“儒者不因貧賤而灰心喪氣,不因富貴而得意忘形。不玷辱君王,不拖累長上,不給有關官吏帶來困擾,因此叫做儒,F(xiàn)今人們對儒這個名稱的理解是虛妄不實的,經(jīng)常被人稱作儒來相互譏諷!

魯哀公聽到這些話后,自己說話更加守信,行為更加嚴肅,說:“直到我死,再不敢拿儒者開玩笑了!

第3篇:儒家經(jīng)典語錄及翻譯

導語: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譯文:對天資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而對于中等以下天資的人,則不可以和他談論高深的學問。下面是由小編整理的關于儒家經(jīng)典語錄及翻譯。歡迎閱讀!

1、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洞髮W》

譯文:大學的目的,在于顯明高尚的品德,在于使人們革除舊習,在于達到善的最高境界。

2、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洞髮W》

譯文:所謂意念誠實,就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象厭惡難聞氣味那樣厭惡邪惡,象喜愛美麗的女子一樣喜愛善良,這樣才能說心安理得,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時必定要謹慎。

3、富潤屋,德潤身,心廣體胖,故君子必誠其意!洞髮W》

譯文:財富可以修飾房屋,道德可以修飾身心,心胸寬廣可以使身心舒坦,所以君子一定要做到意念誠實。

4、人莫知其子之惡,莫知其苗之碩!洞髮W》

譯文:沒有人知道自己孩子的壞處,沒有人知道自己禾苗的茂盛。

5、君子有諸已,而后求諸人。——摘《大學》

譯文:自己有善德,才能要求別人行善。

6、《詩》云:“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子于歸,宜其家人!薄洞髮W》

譯文:《詩經(jīng)》說:“茂盛的桃樹開著鮮艷的花朵,這位姑娘出嫁了,能與婆家和睦相處。”

7、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吨杏埂

譯文:人的喜怒哀樂的感情沒有表現(xiàn)出來,叫做中;表現(xiàn)出來合乎法度,叫做和。達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萬物也就生長了。

8、施諸已而不愿,亦勿施于人!吨杏埂

譯文:不愿意別人加給自己的,也不要加給別人。

9、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乎!吨杏埂

譯文:愛好學習接近智慧,努力行善接近仁德,知道恥辱就接近勇敢。

10、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吨杏埂

譯文:任何事情,有準備就能成功,沒準備就會失敗。

1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吨杏埂

譯文:廣泛地學習,詳盡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別,忠實地執(zhí)行。

12、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其為物不貳,則其生物不測。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摘《中庸》

譯文:天地的法則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它自身誠一不貳,化育萬物,不可測度。天地的法則是:廣博,深厚,高超,精明,悠久,長遠。

13、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可與入德矣!吨杏埂

譯文:君子的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無*而美德日見彰顯。小人的為人之道是:外表**鮮明,但漸漸地消失了。君子的為人之道還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厭惡,簡樸而有文*,溫和而又有條理,知道遠是從近開始的,知道教化別人從自己做起,知道隱微的東西會逐漸顯露,這樣就進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14、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摘《論語》

譯文:如果學了之后,又注意經(jīng)常不斷地去溫習,不也是令人很高興的事嗎?假如有朋友從遠方來向自己求教,心里不也感到很快活嗎?在別人不了解自己的情況下,卻能做到不怨天尤人,具備這種道德修養(yǎng)的人難道不可以稱為君子嗎?

15、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摘《論語》

譯文:我每天都多次對自己進行反。簽閯e人辦事是否盡心盡力?與朋友交往是否以誠相待?對老師傳授的學業(yè)是否已經(jīng)溫習?

16、賢賢易*;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謂之學矣!墩撜Z》

譯文:尊崇賢人,不重女*;孝敬父母能夠盡心盡力;侍奉君主能夠舍生忘死;與朋友交往能夠做到說話講信用。這樣的人,雖然說沒有學習過做人的道理,但我卻認為他學過了。

17、禮之用,和為貴。——摘《論語》

譯文:運用禮法時,要特別注重和睦相處。

18、君子食無求飽,……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墩撜Z》

譯文:君子吃飯無求過飽,……做事要勤奮,說話要謹慎,并能接近有道理的人,向他學習,以糾正自己的缺點,這就可以說是好學的人了。

19、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墩撜Z》

譯文:不擔心別人不了解自己,擔心的是自己不能了解別人。

20、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摘《論語》

譯文:要依靠道德治理國家。這樣就象北極星一樣,雖然固定在一個地方不動,但群星卻甘愿環(huán)繞在它周圍。

21、《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薄墩撜Z》

譯文:《詩經(jīng)》三百篇,其內(nèi)容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思想純正,沒有邪惡!

22、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的欲,不逾矩!墩撜Z》

譯文:我從十五歲開始致力于學習,三十歲便能自立于社會了,四十歲對各種事理不再迷惑不解,五十歲懂得了自然界的規(guī)律,六十歲對聽到的事情能領會貫通,并能辨別是非真?zhèn),七十歲時做事能隨心所欲,但又不會超出禮法的規(guī)范。

23、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墩撜Z》

譯文:如果經(jīng)常溫習已經(jīng)學過的知識,便能不斷產(chǎn)生新的體會和收獲,這種方法可以說就是我們的老師了。

2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摘《論語》

譯文:君子普遍地團結(jié)眾人,而不只是親近少數(shù)幾個人,小人則只勾結(jié)少數(shù)幾個人,而不和大家親近。

25、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墩撜Z》

譯文:只知讀書而不深入思考,就勢必惘然而無所獲,但只知思考而不肯讀書,也是很危險的。

26、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摘《論語》

譯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認不知道,這才是求知的正確態(tài)度。

27、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摘《論語》

譯文: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知道他怎么能立身處世?就象牛車沒有了輗,馬車上沒有了軏,還靠什么行走呢?

28、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摘《論語》

譯文:如果對這種行為能夠容忍,那么還有什么行為不能容忍呢?

29、《關睢》,樂而不淫,哀而不傷!墩撜Z》

譯文:《關睢》這首詩,快樂而不過分,哀婉而不傷慟。

30、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摘《論語》

譯文:能夠達到仁的境界為最好,如果在各方面達不到仁的境界,怎么能算得上是有智慧的人呢?

31、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摘《論語》

譯文:君子想的是怎樣推行仁德,小人想的則是怎樣得到一個安逸之處;君子想的是怎樣才能不觸犯刑法,小人想的則是怎樣才能對自己有利。

32、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為可知也。——摘《論語》

譯文:一個人不應該發(fā)愁沒有官位俸祿,而應該發(fā)愁沒有為官的本領。不應該發(fā)愁別人不了解自己,而應追求能夠讓別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33、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墩撜Z》

譯文:君子知道追求道義,小人則只知道追求私利。)

34、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èi)自省也!墩撜Z》

譯文:見到賢人便應考慮怎樣才能向他看齊,見到不賢的人便應在內(nèi)心反省,看自己有沒有同樣的缺點。

35、君子欲訥于言而敏于行!墩撜Z》

譯文:君子說話要謹慎,而做事則要雷厲風行。

36、朽木不可雕也!墩撜Z》

譯文: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

37、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墩撜Z》

譯文:聰明好學,不以向地位低下的人請教為恥,所以稱他為“文”。

3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墩撜Z》

譯文:他這種聰明,別人能做到,而這種愚傻,別人便難以做到了。

39、質(zhì)勝文則野,文勝質(zhì)則史。文質(zhì)彬彬,然后君子!墩撜Z》

譯文:如果質(zhì)樸勝過了文采,就會顯得粗野,而文采勝過質(zhì)樸,也會流于虛浮。只有外表和內(nèi)心配合適當,才算得上是個君子。

4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摘《論語》

譯文:對任何事物,僅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愛它的人,深深喜愛它的人又不如樂此不疲的人。

版權聲明:本文內(nèi)容由互聯(lián)網(wǎng)用戶自發(fā)貢獻,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如發(fā)現(xiàn)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違法違規(guī)的內(nèi)容, 請發(fā)送郵件至 yyfangchan@163.com (舉報時請帶上具體的網(wǎng)址) 舉報,一經(jīng)查實,本站將立刻刪除